那我们跟人体冷冻无缘无故了

中国首例人体全身冷冻?丈夫:活不过来,也为医学做了点贡献!_凤凰资讯
中国首例人体全身冷冻?丈夫:活不过来,也为医学做了点贡献!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今年5月初,中国开展了首例人体冷冻操作。 49岁的癌症患者展文莲去世后,她的遗体被山东银丰生物工程集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临床工作人员程序性降温,最终用液氮冻存。但是到目前为止, 人体的器官,包括人体本身冷冻起来之后,是不可能复活的。
日,49岁的展文莲因肺癌去世。去世前,她的家人代她完成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决定在死后接受一项人体冷冻手术,将她的遗体存放在容积2000升、零下196 的液氮罐内——这也被认为是中国本土首例人体全身冷冻术。
保存展文莲遗体的液氮罐。
5月10日,在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低温医学研究中心,桂军民见到降温完成以后的妻子躺在特制的床上:她的头露出来,锁骨以下盖着看不见,但从脸部可以看出,因为脱水,稍微瘦了一点,像睡着了,很放松很安详。15秒后,展文莲被转移至超低温的液氮罐中长期保存,期待未来有一天可能被“复活”。
49岁的桂军民是济南一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一向健康的妻子突然患上肺癌后,他的生活骤然改变,得知妻子疾病无法治愈后,他将妻子送进临终关怀医院,机缘巧合接触到人体冷冻技术后,他没有经历太长世俗观念的挣扎。
夫妻俩都很赞同遗体捐献,觉得人走了,“未来的技术,我们只能期待以后的事情了。即使活不过来,也可以为医学做一点贡献。”
工作人员在整理液氮罐,胚胎存放在液氮罐里冷冻(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美国有一个出名的Alcor公司,一个非常知名的作家把自己的头送到这个公司冷冻,以求多年后复活。但是,它只能作为遗体保存。原因在于,我们身体里面大概70%都是水,水冻成冰的过程会产生结晶体,即冰晶或者结晶态,结晶态会刺破细胞与肌体组织。而这种结晶态,它会导致整个器官,或功能的丧失破坏,因此人目前不可能通过冷冻而复活。
“死而复生”的希望十分渺茫(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可能都看过三体,作者刘慈欣提到:人在三星耀日的时候可以突然间脱水,我们如果把这个水全部都脱掉,不就不会产生结晶态,就不会使得器官破坏。
这个方法非常好
但是,怎么才能瞬间脱水呢?
书中描述,如果有三个太阳就可以脱水了,其实这个方法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现在我们也在研究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用磁性的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纳米颗粒,来替换身体里面所有的组织与水从而实现人体的冷冻。但是我们现在如果想冷冻整个人,还达不到这样的技术。
科幻电影中的人体冷冻
前段时间在网上有一个传得很火视频,把金鱼放到液氮里面它马上又复活了。实际上,这个视频只是把金鱼放在液氮里几秒的时间,这个几秒只是把金鱼的表层给冷冻了,而它的内脏都是没有被冻住的,如果全部冻住的话,它是绝对复活不了的。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这种生命体的复活,对于人类来说还是一个难题。
金鱼 “死而复生”(图片来自网络)
有没有冷冻过后可以复生的东西呢?
细胞,比如说精子、卵子,它们冷冻后,如果我们再给它复温,复温之后再把它受精,可以产生非常健康活泼的小朋友。因此,在细胞层面的冷冻是可以的。
另外,我们的皮肤、角膜,身体里比较小的器官也可以冷冻后再恢复使用,比如皮肤,在毫米这样一个尺度把它们冻十年二十年,再拿出来用依旧可以发挥出作用。
精子卵子冷冻后可以复苏(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能成功实施低温保存的只有相对简单的生物学对象,连人体器官的低温冻存都非常困难,所以在现阶段,人体存储并“复活”是基本无法实现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排除未来有“复活”的可能。
本文为杭州交通91.8综合整理发布
整理自环球时报(hqsbwx)、中国科普博览、澎湃新闻、红星新闻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追逐永生的路上总是纷纷扰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129473
播放数:289397
播放数:5808920揭秘:中国首例人体冷冻实验背后的故事
来源:南方周末
  四个月前,因癌症去世的儿童文学作家杜虹成为中国首位选择冷冻身体的人。帮助她联系美国阿尔科基金会以完成这一梦想的,是北京的几个年轻人。他们,以及更多的人,已为这一梦想摸索多年。
  但直至今日,冷冻是否能起到延长生命的作用,甚至是否能有效地保持人类身体的完整与活力,在科学上仍是未知数。
  日晚上十点半,阿尔科(Alcor)生命延续基金会的医生阿伦?德雷克第一次来到北京。他对接机的魏景亮说,我们还是去医院看看病人吧。
  位于潘家园的中国肿瘤医院,杜虹躺在病床上,她知道美国人一会儿就要过来。她对女儿说,帮我弄弄头发。
  病人可能还能活一周以上,阿伦这么判断。他们此行的目的,是等待这一刻的到来――阿尔科基金会是一家美国的非营利机构:他们致力于将死去的人冷冻起来,然后等待未来某一个时刻,科技将允许这些死去的人复活。
  这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杜虹的女儿却为此卖掉了房子。换来的,是阿尔科的冷冻小组,如今就等在病房外。作为中国农科院一名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方向的在读博士生,魏景亮是他们的中间人。
  一切准备就绪,魏景亮却在这时听见杜虹的女儿,最后一次问医生,语调艰难而不甘:难道真的一点(延长生命的)机会都没有了吗?
  没有,主治医生说出冷冷的答案。
  零下196摄氏度中国第一次
  日,陷入弥留之际的杜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女儿说,我想抱抱你。
  在医生宣告死亡的数分钟内,阿伦和他的小组带着设备进入病房。他们向杜虹体内注射了抗凝剂、抗菌药物、抗血栓药物,这可以保证36小时内血液不会凝固。
  作为阿尔科的医疗和手术小组负责人,阿伦已经参与了55例冷冻手术。但这一次在北京的冷冻,与他之前参与的明显不同――在注入抗凝剂后,他们没法立刻进行其他冷冻步骤,医院不同意在现场进行冷冻,他们必须另寻地方。
  “我不是完全了解中国医院的情况――这个医院在担心哪些是他们可以做的,哪些是被禁止的。”
  他们并不确定进行人体冷冻是否合乎规定。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套如何处理死者的办法。在中国,从死亡到被火化的过程中,医院如何开具死亡证明,殡仪馆如何进行火化,包括要在医院停尸房的冷藏时间,都有着具体的规定。人体冷冻的手术,涉及动脉灌注,和颅骨钻孔,是否会构成侮辱尸体罪?律师说,虽然中国法律没有禁止人体冷冻,但还是有风险。
  后来,殡仪馆同意让他们在那里做手术,总算解决了场地的问题。
  阿尔科是美国两家人体冷冻组织之一,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一家人体冷冻机构。从1974年至今,已经冷冻了138位客户,其中百分之六十只冷冻大脑,另外百分之四十要求全身冷冻,前者的费用更低。除此,还有一千余名签署保存协议的客户,其中包括明星小甜甜布兰尼。
  这是他们第一次冷冻中国客户。反过来,中国也是第一次出现人体冷冻实验。
  会员缴纳的会费和冷冻费用,有一半进入信托基金,大概有1000万美元。这笔钱和阿尔科完全分开,即使阿尔科不在了,也有资金负担氮气添加和未来的解冻复活费用。
  “人体冷冻不是一项新技术,但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许多问题,阿尔科他们更有经验。”魏景亮说,这是他们选择阿尔科的主要原因。
  在殡仪馆,机械心肺复苏装置以每分钟100次的匀速按压,为杜虹的心脏提供主动的心肺收缩和舒张支持。阿伦和他的小组,开始通过颈动脉和椎动脉进行保护液的灌注,将血液从遗体中替换出去。当人体中化学试剂的浓度达到约60%,组织中剩余的少量水不足以结冰。当温度再次降低,人体内不会结冰,而是被玻璃化――形成一种无水的结晶。
  最终将到达零下196摄氏度。此时,一个细胞的新陈代谢将需要2400万年。
  这种冷冻也会造成对细胞的伤害。但伤害有多大、如何修复、人类的记忆是否能有效保留,目前的人类科学水平都找不到答案。
  “对于低温保温过程中诸多问题的解决,我是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低温生物医学的教授赵钢说。他是国际低温生物学会的常务理事。
  随后,杜虹的遗体被放入零下60度的干冰中,十余天后被带回美国。在洛杉矶,杜虹的遗体经过人头分离,头部被保留在低温液氮罐中,身体则依据遗愿捐献给阿尔科进行冷冻研究。
  杜虹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同时是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的终审,这是她能够接受冷冻的原因。
  北京三人组:永生的前景?
  促成阿尔科基金会来到中国,完成人体冷冻手术,是魏景亮和他的朋友们多年的愿望――这是一个非常冷门的愿望。
  三年前,大学生魏景亮是百度贴吧刘慈欣吧的副吧主,一天,贴吧里有人发帖,邀请科幻迷们加入QQ群――“人体冷冻复活交流群”。
  人体冷冻,魏景亮并不陌生,这是科幻小说《三体》乃至许多科幻故事里常有的科技――这可能是为了度过一次漫长的星际旅行,也可能是为了复活:当面临无法治愈的疾病时,通过冷冻保存下来,等待未来被治愈的那一天。
  发帖的人是赵磊,他是在中关村上班的IT精英,QQ群的管理员。群主则是他的发小,一起在部队大院长大的李俊铎,他是航天工程师,工作是在科研单位从事探月工程研究,工作之余,就和赵磊一起陷入对未来的遐想――当科技高速发展,无法治愈的疾病、衰老都被克服,被冷冻的人被解冻,被冷冻的细胞被唤醒,躯体被再造,死去之人也能“复活”,甚至达致永生。
  在一所自认为有些平庸的大学,读着不感兴趣的专业,对当时的魏景亮来说,这一寄托于科技的遐想,也让身为科幻迷的他感到着迷。同学们开始疯狂地找工作了,他却在翻译世界上第一本介绍人体冷冻的专著:《永生的前景》。
  2013年,魏景亮来北京攻读博士学位,三个人在一家饺子馆第一次见了面。畅聊之下,他们设定了一个目标:促成中国首例人体冷冻手术。
  这比想象中困难许多。魏景亮曾试探性问过自己的导师,老师第一反应就是,这是骗人的。赵磊的高中同学中就有心脏科的医生,对方同样拒绝了他的邀请。
  他们联系上了阿尔科基金会,对方表示可以来中国进行人体冷冻手术,但旋即,一个更无法解决的困难出现了――愿意接受冷冻的人在哪儿?
  “我们去了五家北京的临终关怀医院还有肿瘤医院,希望找到愿意试试的人。”李俊铎说,但往往他们还没见到病人,就被轰了出去。他们被怀疑过是做推销的,做器官买卖的,也有医院的负责人怀疑,他们就像731部队一样,“拿中国人的器官给老外做实验”。
  他们也在网上寻找,但应者寥寥,只有一个人说他对自己的狗感情很深,现在狗得了绝症,他在考虑冷冻他的狗。
  一年多,三个人碰了碰头,发现都是一无所获,有些绝望了。没想到,5月份,杜虹的女儿就通过网络搜索联系上了赵磊,这也是意外得很。
  这一意外的结果,让这个三人小组在“谁能做成中国第一例人体冷冻”的竞争中,赢得了决定性的先机。
  “对人体冷冻感兴趣的,大部分是民科”
  “这是怎么回事?之前怎么没听说?”魏景亮在QQ群里宣告将做成中国第一例人体冷冻的消息。金德鑫的头像就闪了过来。
  27岁的哈尔滨人金德鑫,17岁中学毕业开始做生意,现在生产的主要产品是铁锹、锄头、水桶。而另一面,他则是一个对追寻永生和人体冷冻技术,有着强烈兴趣的科技爱好者。
  “我做生意,也是觉得可以为我的梦想提供资金。”金德鑫确实这么做了,2014年11月,他投资一百万,在香港成立了公司“金鑫永生技术研究会”,提出要进行的研究包括――意识载体研发、人体液氮冷冻、干细胞、克隆等多项永生技术,并号称是国内唯一可做人体冷冻的机构。
  金鑫实验室只有金德鑫一个研究人员,他穿着白大褂,出现在每张试验照片中。实验室,则在他位于哈尔滨的家里。
  金德鑫曾经给魏景亮展示他的研究内容,后者有点哭笑不得。“我问他,你知道国内外,单是研究干细胞、克隆技术,就有多少机构吗?”
  能做人体冷冻的底气,是金德鑫上传到网络的一项实验视频――用液氮冷冻人体胎盘。他从医院购买了孕妇生产后的胎盘,用多台摄像机记录下来自己将之冷冻的过程。录像里,金德鑫将塑料袋里的胎盘放在桌子上,用消毒棉擦拭,然后捆扎,浸泡于液氮中。一段四十多分钟的录像里,起码有一半时间,他在刷手机。
  “对人体冷冻感兴趣的,大部分是民科。”魏景亮也有些无可奈何。民科,是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简称,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学科训练和科学素养。他们往往更多一些“无知者无畏”的雄心。
  金鑫实验室的另一位合伙人,也是资深民科人士――广西崇左市的川箐(化名),后者在十三年乡镇初中物理老师的生涯中,乐此不疲向他的学生普及人体冷冻知识,尽管他也承认,有些时候学生会听睡着。
  作为金鑫实验室的“组织部长”,川箐制定了一系列章程:实验室的会员,工作任务是利用QQ群发器,扩大实验室的宣传,范围包括:永生群、机械群、长生不老群、肿瘤群、癌症群、肺癌群、肝癌群、尿毒症群、白血病群、墓地群、2045群、蓝脑计划、名车群、贵族群&&更像是一盘生意。
  “搞得像传销一样。”魏景亮说,他们拒绝了和金德鑫的合作。
  “在中国想推动人体冷冻的,也有一个圈子。”这么说的是苏庆,他说一共有三股人都想推动人体冷冻,魏景亮的北京三人组是其中一股,另一股是金鑫实验室,自己算第三股人马。三股人马应该联合起来。
  苏庆今年40岁,他是一位东北三线城市的公务员,每天做着清闲的统计工作。但四十不惑的时候,他想自己该去捡起原来的梦想了:从小,他就爱看科幻小说,思考科技和未来。
  “中国人最不擅长的就是合作。”他说两股人马各有特长,魏景亮们有着科学素养,行动力强,而金德鑫有资金,做生意的,处事也圆滑稳重。
  他赖以联合的办法,是这几年流行的《罗伯特议事规则》。“我希望联合很多的力量,大家一起来做,这样就要用到集体决策规则,怎么动议怎么附议,怎么使用资金。”
  2014年,他先去北京,拜会了北京三人组,然后,又折返回东北,参观了金鑫实验室。他希望把这些力量都纳入他的宏图――成立中国自己的人体冷冻基金会。苏庆想邀请金德鑫加入他的计划,金德鑫却反过来让他加入自己的实验室,“我们都是东北人,要把东北打造成人体冷冻的中心。”
  各说各话,联合计划进行不下去。直至杜虹出现,三股人马分出了阶段性的胜负。
  “即使复活了,依然要担心再次的死亡”
  “要是能冷冻,就不那么怕死了。”六十二岁的杨兴化一辈子无儿无女,当从报纸上看到杜虹冷冻的消息,突然觉得找到了排解恐惧的方法。
  “都说活够了,要坦然面对,可要不够呢?”杨兴化是资深股民,2015年股灾,他在5100点的高点抛出,赚了钱,他说秘诀是不要贪心。可生死大事,却让他不能不想着贪心一点。
  他加入了魏景亮的QQ群,找到他,说以后也帮我介绍吧,我给你介绍费。
  “大部分人愿意接受人体冷冻,都是因为怕死。”魏景亮说,许多人并不是真的理解人体冷冻的逻辑,这其实和几千年前的秦始皇是一样的。
  而这一点,并没有初看起来那么可笑。
  “我觉得这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但一直没有解决。”李俊铎说。
  即使是民科人士川箐,他对生死的感触也是严肃的。从小看《奥秘》《飞碟探索》的他,曾经担任过学校的工会主席,总要代表学校去参加老职工的葬礼,每一个白眉之人,葬礼上的放松样貌,都是事后整理的遗容。
  “面对死亡的时候,一个人是非常孤独的。这可以给他一些希望。至少不用那么害怕了。”魏景亮说。虽然,有人说这种希望是一种欺骗,但杨兴化有些认死理,“总比烧了好一点吧”。
  “就算以后科学证明了,复活就像是永动机一样,是不可能的,我也觉得选择冷冻是正确的。”赵磊说。
  但怀疑也有从内部产生。李彤是北京三人组招募的志愿者,她是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平时为他们翻译一些英文资料。她的母亲有着心脏病,刚刚做完手术,她自己也有着遗传性的心脏早搏,这让她比同年龄的人早熟,常常会思索有关生死的话题。
  “有一次我为阿尔科的纪录片配字幕,听见一个专家说,实现了人体复活,并不是说就可以得到永生。可能又会出现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连冷冻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不是说有了冷冻,人生就可以无限循环。”李彤不知道自己理解得对不对。但那一刻,想到即使复活了,依然要担心再次的死亡,她突然觉得那样好累,“还是尽力活好这辈子吧”。
  杜虹的手术成为新闻后,阿尔科接到了一百多个来自中国的电话,有要求合作的,有咨询冷冻业务的,也有媒体采访。“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阿伦说,但他希望人们理解,这只是一个实验性的过程,“一百年后复活”是无法保证的。
  他们已经谈妥了在中国的第二例人体冷冻,随时准备重返北京。
  虽然受到些波折,但苏庆说,认同他理念的人们也已经聚集了起来,他们将在10月份先成立一家公司,也可以经营中介业务――在中国人和国外冷冻公司之间牵线搭桥。
  在母亲被冷冻保存后,杜虹的女儿和魏景亮去参加了一个科幻作家的论坛,见到了《三体》作者刘慈欣,他们向后者表示感谢――要是杜虹不是三体的编审,可能就没有这第一例冷冻实验了。
  “可见她也是一个很有想象力且充满勇气的人。”刘慈欣这么评价她。
  (川菁、苏庆、杨兴化、李彤为化名)
(责任编辑:un649)
&&&&&&</div
中国人哪来这么多钱?[]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当前位置 & &
& 把人体冷冻起来 数十年之后真能死而复生
把人体冷冻起来 数十年之后真能死而复生
06:23:36&&出处:&&作者:DY
编辑:雪花 &&)
让小伙伴们也看看:
阅读更多:
好文共享:
文章观点支持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0 分,共有0人打分
[09-23][09-15][09-12][09-12][08-29][08-18][08-08][08-04][07-28][07-07]
登录驱动之家
没有帐号?
用合作网站帐户直接登录人体冷冻又火了,那些渴望“万寿无疆”的人们是怎么想的?
8月14日,科技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长篇通讯,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死亡似乎是谁也逃不过的劫,永生又是很多人的梦。人们用怀疑的目光打量这个梦,也同样打量这个梦的信仰者。人体冷冻的拥趸是谁,他们真的是“狂想者”吗?为给广大读者带来了解事件的更多维度,科技日报今日继续关注这个话题。
“以后可以在自己的国家实施人体冷冻了。” “就是不知道费用比起美国阿尔科怎么样?”……
14日一大早,人体冷冻复活交流QQ群活跃了起来。
群里讨论的,是中国首例本土人体冷冻。今年5月,位于山东济南的银丰研究院冷冻了去世的肺癌患者展文莲。展文莲的家属期待,未来某一天,她能再度醒来。
这让那些关注人体冷冻的人惊讶又兴奋。他们用各种方式尝试推动人体冷冻。有的想普及观念,有的想从科研入手,还有的,准备了钱。
大家之间的联系松散,有些人甚至并不认可对方的理念,但又因为人体冷冻这个纽带,被划进了同一个圈子。
“现在选择人体冷冻就是对”
QQ群的管理员是北京人赵磊。2012年,他和发小李俊铎一起建了这个群。
在圈内,他们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协助杜虹家人联系美国人体冷冻机构阿尔科,并最终促成此事。
杜虹成为中国首例冷冻人,而QQ群的成员,也在那之后从20多人跃升至200多人。
7月底的一个晚上,科技日报记者见到了赵磊和李俊铎。他们一个是IT人,一个是航天工程师。他们支持人体冷冻,说话斩钉截铁:“我们可以说,现在选择人体冷冻就是对。”
“我确实不能判断将来这个人能不能复活。但‘火化’是假设了一个‘已知’,认定他未来永远不能复活。但这个假设万一错了呢?”赵磊说,为什么不给那些“可能”留一点希望?
七八岁时,赵磊就忧虑起了死亡。陪伴自己的外婆渐渐老去,他发现,面对这人类注定和唯一的结局,根本没有更好的办法。“那时候觉得,除非有外星人,否则死亡这事无解。”后来,他从科幻小说中读到了“人体冷冻”,当时也觉得是“天方夜谭”。冷冻过程中水会结冰,势必破坏细胞。直到赵磊接触到美国阿尔科,又仔细研究了阿尔科官网上的介绍后,他才发现——这事可行。
冷冻机构会用防冻剂来置换人体内的血液和水分,防止温度下降过程中产生冰晶。“冷冻”,其实是“玻璃化”。“我看了他们贴出来的对比图,采用现代玻璃化溶液保存的脑组织几乎没有冷冻损伤。”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脑部结构可以完整保存。赵磊说,如果记忆和意识是基于某种信息结构而存在的,只要这种信息结构还在,记忆和意识就不会消失。他用他熟悉的计算机打比方:人是一台电脑,记忆就是硬盘里的信息。硬盘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坏掉,但数据还在。“你会因为硬盘坏了,就把电脑给砸了吗?”赵磊支持死亡的信息论。他认为,只要记忆和意识还在,这个人就不算“死”了。
赵磊甚至想,如果人体冷冻实在价格高昂,他就自己买防冻剂,自己把亲人冻起来,自己保存。“哪怕几十年后,科学研究证明,真的没办法复活,但那个时候我才能说,我真的是‘尽力’了。”
“现阶段不该把精力放在商业运作上”
在杜虹被冷冻之前,赵磊一度认为自己很孤独。“还以为全中国就我们几个人关注人体冷冻。”
他不知道,东北一座小城里,当着公务员的孙万春,心里也有个“人体冷冻”梦。这个梦想甚至比赵磊和李俊铎的更宏大。
孙万春四十多岁,身材瘦削,头发微微泛白。第一次和记者接触时,他就发来微信:“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计划得挺大,要成立公司、科研机构和基金会。”
“树(孙万春的网名)嘛,他有点低估搞基础研究的难度。”赵磊觉得这想法不大现实。
如今的孙万春也是人体冷冻圈内的活跃者。他自认对生死看得很淡,但“好不容易能以智慧生命的形式存在一回,为什么不多活一会儿呢?”
孙万春曾加入一些生物学类的论坛和QQ群,尝试寻觅志同道合者。“有时候一提‘人体冷冻’,人家就把我踢出去。”他笑,也不以为意,“他们觉得我就是骗子。”
孙万春说,“骗子”确实有。在一些网络群组里,有些人急切地想建立人体冷冻机构,这些人就是“骗子”。“他们觉得有利可图,这件事有巨大的商业空间。”他摇摇头,“现阶段不该把精力放在商业运作上。”
精力应该放在基础研究上。低温生物学发展了,人体冷冻复活才有可能实现。孙万春觉得,这个使命落在了自己肩上。他认为,他可以当一个很好的协调者和组织者,发起一支支持低温生物学发展的民间力量。
质疑声也有。比如,“你一个小县城的人,和科学家在一起能做什么?”再比如,“国家的科研项目动不动就是几个亿,你那点钱能干啥?”
质疑归质疑,孙万春已经找到了他的同行者——在美国的科学家魏晓曦和在深圳的企业家岑亮。
“人体冷冻不是伪科学”
2014年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博士毕业,魏晓曦在美国创立了一家公司X-Therma。
在今年6月底召开的国际低温生物学与生物资源大会上,她作为特邀嘉宾作了关于抗冻保护剂的开幕主题演讲。
“我以前看过她的报道,没想到10年后,她真的还在做那件事。”孙万春对魏晓曦的坚持充满赞赏。
他说的报道,是2005年浙江本地一家媒体写的——《大二女生发誓让冷冻人复活 医学专家:目前不可能》,新闻的主角,就是魏晓曦。
“小时候,因为姥爷去世,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死亡’的切肤之痛。”魏晓曦回忆,“妈妈是医生,她告诉我,如果当时姥爷有肝脏可以移植,可能就不会这么早离开我们。”她想,如果能建一座“器官银行”,随时帮助需要移植的病人,就能挽救更多生命。
高中毕业后,魏晓曦选择了生物技术专业。大二那年,她因为当时看来离经叛道的思想,“出了一次名”。她参加一场职业规划大赛,并公开了自己的创业方案:做中国人体冷冻第一人,并穷毕生研究……让冷冻人复活成为现实。
“简直是异想天开。”媒体采访的专家连说“不可能”,质疑这是一场炒作。
媒体的关注如潮水般来去,但魏晓曦真的把这条路走了下去。
“很多人对死亡的概念并不理解。”法律和临床医学定义的死亡,并不等同于生物学的死亡。魏晓曦解释,就算人已“死亡”,但大量的生物组织和器官都还保有完整的生命功能,并没有“生物死亡”。
作为科研人员,她习惯用数据来证明观点:离体心脏可以在低温环境下存活4—7小时,肾脏存活时间可以突破16小时。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我们对死亡的定义会越来越接近‘生物死亡’。所以,现在的人体冷冻并非冷冻真正意义上的‘死者’。”魏晓曦强调,低温有效降低化学反应速率从而延续生命有“坚不可摧”的科学基础。在实践上,科学家也已成功冷冻并复活一些分散的细胞。“所以人体冷冻不是伪科学,它从理论上经得起推敲。”
但是,十多年来,低温生物学发展相对缓慢,魏晓曦觉得,核心问题在于抗冻保护剂鲜有突破,“到现在,我们还在大量使用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发现的小分子抗冻剂。”效率低、毒性大,是传统抗冻剂的“痛点”。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或许应该从化学层面寻找解决方案。本科毕业后,魏晓曦到美国深造,主攻“超分子化学”。“冷冻复苏的瓶颈是抗冻剂,急需化学层面的突破创新。这是核心问题,不能避重就轻。”她说。
大自然给了魏晓曦启发。动植物体内就有抗冻蛋白,但这类蛋白提纯困难、价格高昂,她另辟蹊径,利用仿生纳米技术模拟鱼类等生物体内的天然抗冻蛋白。魏晓曦介绍,这类仿生抗冻分子的效用是传统小分子抗冻材料的500倍,而且对细胞无害。
X-Therma就是一家研制新型抗冰材料和低温保护剂的科技公司。它获得了来自美国国防部“实时器官”计划、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等大项目基金的支持。魏晓曦的团队,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做研发工作。她强调,公司做的是新型抗冻保护剂,而“人体冷冻”,是她的个人兴趣,是她个人对生命最终归宿的一种选择。
“这条路当然会崎岖坎坷,但总要有人往前走。无限风光在险峰。即使一生未必能到达顶峰,但沿途的风景本身已美不胜收。”魏晓曦声音轻柔,但语气坚定。
她想当那个在科研领域往前走的突破者。她清楚科研没有捷径,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研究,需要更多智慧,也需要社会的宽容。“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时间,大家不妨以更包容的心态,看看发展的可能性吧。”魏晓曦说。
人体冷冻复活还很远,但新型抗冻剂并不远。魏晓曦公司的产品已经进入扩大量产阶段。“希望一两年内,我能为国内同胞做些对医疗健康有意义的事。”
“人体冷冻绝不是终点”
孙万春找到的另一位合作伙伴是岑亮。他是“70后”,管理着一支投资基金,业绩数字漂亮。
赚了钱,就要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世界一些顶级的富豪,也在基础科研上投钱。你看,SpaceX的马斯克,Facebook的扎克伯格,还有比尔·盖茨。”岑亮说,人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去追求那些有意义的东西。
对岑亮来说,这个东西就是生物科学。
它很烧钱,岑亮也想清楚了,要以基金会的形式来做。“等我现在管理的投资基金做到百亿规模了,我就把它的利润捐出来,成立一个生命科学方面的基金会,投资科学项目,奖励科研人员。”
至于人体冷冻,那只是生命科学里的“保险方案”,岑亮说,它都算不上是最前沿的东西,它是一种过渡,一种“退而求其次”。一些人的生命实在时日无多,人体冷冻可以为他们保存最后的希望。但如果科技发展能把衰老、癌症这些问题都解决,人体冷冻的需求甚至都不存在了。
“我希望三年内,魏晓曦那边能够实现新型抗冻剂的量产,它对人体冷冻会有关键性的推进作用。”而岑亮自己,则努力在三年内,把投资基金做到“响当当”的地步,再建立他们设想中的生命科学基金会。“总之,人体冷冻绝不是终点。”
14日下午,人体冷冻复活交流群再度活跃。
围绕国内首例本土人体冷冻,网友贴来其他人的评论:“目前接受这种试验,和安乐死差不了多少。”“这个实际上近乎玄学,伪科学。”
群里又一次炸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选择都值得尊重。”“这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社会和伦理问题。”“冷冻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但怎么冷冻还是个挑战。”“实验成功了,土豪就有机会永生了。”
新的人还在入群。14日晚,群成员已经有308人。
而这样的讨论,还将继续下去。
新闻多看点
人体冷冻到底咋操作?来看看美国最大的人体冷冻机构ALCOR是怎么做的 ↓ ↓ ↓(视频素材来自澎湃新闻)
昨天,人体冷冻的话题在微博上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截至8月15日下午3点,该条微博的阅读量达到1135万,收到评论四千多条。
各位网友的脑洞实在是让小编大开眼界!
你们真是太有趣了!
这位网友考虑的问题比较细致
这位杰胖胖感情比较细腻
为什么小编看到的是科学,
而你俩看到的却是狗粮?
小哥哥,你让我想起了韩磊的那首歌……
楼下这位,首先,你这个名字不太好
其次,你放心……
这条新闻我们会持续跟踪
哪怕是500年!
“高速”应该改成“告诉”
不得不说,这个小说有点冷
编辑:王小龙
审核:管晶晶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缘无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