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是否不能单独用地塞米松的作用

原标题:最安全的退热药是哪种? 怎么选?

来源:医考之声 作者:医考君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它是机体对各种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当体温升高时,体内的抗体和吞噬细胞活性增强。

但是发热会使能量消耗过多,感觉不适,甚至可发生惊厥。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临床情况合理选用退热药。在应用解热镇痛药时,应严格掌握用量,避免滥用,老年人应适当减少剂量。不能随意加大剂量或缩短给药时间,以免因大量出汗,使体温剧降而引起虚脱。在发热和服用退热药物时,应多饮水和及时补充电解质。

退热纯属对症治疗,并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热原因,所以积极寻找病因也很重要,由于用药后改变体温,可能掩盖病情,影响疾病的诊断,应引起重视。

下面我们一起盘点临床上常见的几种退热药物:

适用于3月龄以上的儿童,其选择性抑制中枢COX,对外周抑制作用很弱,是一种安全的退热药,其退热效果与剂量成正比。对乙酰氨基酚合理剂量下安全性高,偶见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等。少数可出现皮炎、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但剂量过大会引起肝肾功能损害,因此,使用时应严格遵守剂量,不能过量,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儿童用药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4~6小时一次。

适用于≥ 6 月龄的患儿。布洛芬退烧作用比较强,退烧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因此使用布洛芬退烧时需注意患儿是否有脱水、入量不足等。同时,布洛芬通过肾脏排泄,对于严重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也要谨慎使用。布洛芬按照推荐剂量使用比较安全,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不良反应。

儿童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10毫克,每6-8小时一次。代表药有布洛芬混悬液,味甜,适合儿童服用。

是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的复盐,其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相同。静脉或肌注给药,减轻或避免了胃肠反应的发生,解热作用强、起效快、作用缓和,但不建议作为儿童退热药的首选。长期应用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可能,甚至诱发过敏性休克和哮喘重度发作。用于静脉注射退热,剂量一般为10-20mg/kg,24小时不得多于4次,间隔时间不得少于4h。

是一种古老的退热药,1899年开始使用。其退热作用较强,但副作用大,主要为胃肠道出血、血小板减少,其最严重副作用是瑞氏综合征,病死率为30%。英国明确规定,6岁以下儿童禁用阿司匹林,故不推荐阿司匹林作为退热药在儿童中使用。目前该药在国内儿科也基本淘汰,但可仅限用于儿童风湿热、幼年关节炎和川崎病。

规格有注射剂和片剂,目前27个国家禁止或限制使用安乃近。安乃近作为退烧药被淘汰是因为它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这些严重不良反应包括:引发致命性的粒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及皮肤方面可引起荨麻疹,严重的可发生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也由于这些严重的不良反应,在很多国家安乃近只限于经其他药治疗无效的重度疼痛或发热,因此,无论成人还是儿童,普通发热的首选都不应该是安乃近。

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副作用少,其高度选择性是其疗效确实、不良反应较轻而且少的关键所在。2011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修改尼美舒利口服制剂说明书规定,明确禁止12岁以下儿童使用该药。

它通过抑制前列腺合成而发挥其药理作用,其镇痛、解热效果明显,比阿司匹林强26到50倍,药效强,不良反应少,剂量小,个体差异小,用于各种炎症所致的发热。常用的双氯芬酸钠栓是从肛门塞入的药物,主要由直肠吸收,效果比较快速。但是目前有观点认为14岁以下儿童禁用。

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本身不是退热药,还可降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因为它能抑制致热源的释放,降低体温中枢的敏感性,所以可取得立竿见影的降温退热效果。但退烧“快”未必好!

原国家卫生部制订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规定:“严格限制没有明确适应征的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不能单纯以退热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除非有急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病情严重者。正在患水痘的小儿更要禁用。

儿童使用退热药物应当注意的事项

1、退热药仍首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是目前应用最普遍也是目前认为最适合儿童使用的退热药。只是建议每次疾病过程中选用一种即可,不推荐两者交替应用或联合应用

2、对乙酰氨基酚≥2-3个月的婴儿即可应用,当两次退热药之间要间隔6小时。≥6个月的婴幼儿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均可选用

3、<3 个月的婴儿怎么退热呢?退热药多适用于 3 月以上的患儿,对于<3 个月的婴儿退热问题,大多指南的共识是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为主或作用缓和的中药来退热。

4、WHO建议当小儿肛温高于38.5℃时,应采用安全的解热药治疗。现在临床上很多医生和家长也将体温超过38.5℃以上时要尽快服用退热药降温,但是《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的观点是:退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舒适度。当孩子体温已超过38.5℃,精神仍然非常好,没有不适表现时,是不需要用退热的。

当孩子体温并未达到38.5℃,可精神不佳,头晕、头痛、四肢酸痛等各种不舒适,或是烦躁不安、易激惹或疲倦乏力、情绪低落等,可给予及时服用退热药。当然有些家长见到孩子发烧比较紧张,这时候也可以适当考虑使用退热药。

5、物理降温(温水擦浴、酒精擦身等)不再推荐应用。温水擦浴虽会有助于体温下降,却会增加孩子的不适,所以建议不用最好。酒精擦浴更有很多问题也不推荐使用。但对于<3 个月的婴儿退热,因为不适合服用退热药,可以酌情使用物理降温方法(酒精擦浴除外)

}

摘要: 1病例资料 男,5岁.因发热、咳嗽伴腹泻3天入院.患儿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时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静脉滴注抗生素和地塞米松后病情略有缓解,夜间腹痛再次发作,又予克林霉素、头孢哌酮钠和地塞米松静脉滴注,腹痛缓解.因病情反复,摄X线胸片示支气管肺炎,继续予抗感染治疗,症状不缓解,为进一步诊治,住我院.  

}

健康咨询描述:(15KG)
小儿连续发烧6天,连续使用消炎药退烧无效,服用口服退烧药后回落后又回升,打地塞米松后1天体温又发烧,最高达到40.2度.全身起皮疹,特别是体温升起来的时候就越发红,眼睑周围和额头有皮疹,眼底红(像熬夜那种),手脚微肿,一发热就说肚子疼,或一说肚子疼后体温就上升,体温一高嘴唇就很红,有发生唇裂,但好像并没有发现有杨梅状的样子.心脏彩超冠状动脉的值为2.7(显示器上显示),最后定值为2.5.结论是未发现异常,肝胆脾B超正常,胸片的结论建议考虑支气管肺炎,第六天医生诊断为不典型川崎病,用丙球15G,口服阿司匹林一次200MG,一天三次,服用两次后全身皮疹消退,体温降至37.8度,医生决定今天再用丙球15G,请问这是不典型川崎病吗?冠状动脉有无扩张啊?标准值是多少?以后有无后遗症?以后生活上注意些什么?第一次补充提问:( 15:33:19)医生:你好!我家小儿经过连续两天的丙球治疗后,当天晚上上半夜还是发烧至38.8度,服用布洛芬后至今天1点降至37度,监测了至下午3点体温一直都在37度上下.没有超过37.5度,医生说继续监测72小时,如果体温还上升,还发烧,就必须继续用丙球15G,说可能我家小孩可能会对丙球耐药.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