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了怎么办?一个人的失眠夜心随着久而久之时间变的空虚…

当前位置:
第二章:满街走着的太多是婴儿
发布日期:
浏览次数:0
  第二章:满街走着的太多是婴儿
  在过去的年代里,心理健康不过是心理卫生范畴里很小的组成部分,人们大都认为自己是健康的,只有精神病人才是不健康的,但就在不知不觉中,心理健康已成了人们再也无法忽视的问题了。
  心理是否健康,每个时代,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标准,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共识的标准。
  心理健康以什么作为标准呢?它并不像躯体健康那样已经具有比较客观的指标和检测手段。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对心理健康也有不同的界定,因此,目前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尚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标准。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积极探索,提出了各种观点,但仍然不能有一个各方接受的公认的标准,因此存在多种意见。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应是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三个方面。
  大学期间是一个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大学生们做好准备好了吗?目前就业的压力如此巨大,学校生活呈现出花园式的忧郁,而现实社会就是战场,在这种没有完全对接的两个时空中,使得多数大学生走到社会上时,展现出的不是人生的斗士,却如同一群偷跑出来的让人担忧的婴儿。他们抱着奶瓶喝水,遇到问题就找其他人的责任,无病呻吟,自怨自唉,经不起一点风雨,就像一个婴儿需要有人抱着才能行进在现实生活中。请问他们心理是健康的吗?
  第一节:奶瓶也是瓶,毒药也是药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我们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动机是社会趋势的所迫?还是害怕走进陌生的社会,害怕找不到工作,做不好工作呢?考博的背后真正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呢?真正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目标的应届毕业生并不多,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目标,更别说内在成长的目标了。有人戏称考研考博不过是没有目标的继续漂流,大家在拒绝着什么呢?
  二十多岁的大学毕业生心安理得地让父母养活,成为&啃老族&,这是懒惰、反叛,还是在逃避现实?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所导致的无能依赖症呢?
  不少的成年人在生活中、工作中、情感中一遇到难题,就本能地反应:&都是别人的错&!&我要是换个环境,早就不是这样了&!这种明显的外归因和借口的背后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难题本身导致的问题,还是人的能力不足所激发的问题呢?
  如果我们不去面对遇到的问题,解决遇到的问题,我们本身就会成为问题。当我们觉得我们心理很健康的时候,我们往往在心理上还不成熟,当我们认知到我们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己经在向成熟进发而日日成长了。
  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
  两种年龄的错位
  人的身体是随着年龄遵循着它自身的规律而发展变化的,除了疾病的影响外,男人和女人的身体发展合着生理年龄的节拍而呈现自然的发展。
  人的心理年龄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的,它是随着心灵对各种信息的吸收和处理以及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或者过于早熟,或者过于晚熟。在现今的社会中心理早熟的现象不多,而晚熟成了大多人心理年龄发展的一种常见现象,使心理年龄远远滞后于生理年龄。生活中常见性早熟的现象,&性早熟&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身体的自然发展,不过是在社会开放状态下的自然呈现,显得过早地过度关注了性的问题而己。所谓性早熟的人,正说明心理年龄的不成熟,自然的性被演变成了一种心理的固着。
  少年老成和老而幼稚,这两类人就是典型的生理心理错位的表现,特别是在人的内心深处的区别。因为科技的进步,许多日常吃用的菜品都可以反季节而在暖棚中获得,而人的心理年龄也同样在成人的&自以为是&的习惯中,随意地干扰着一个人的自然成长,人们都知道&娇子如杀子&,但是有几个家庭不娇子呢?人们知道道理,但却根本做不到,管不住自己,而且总觉得自己是个例外,更是不能坚持自己,因为许多人都是如此做的,随大流最安全也最让人心安,于是许多的孩子在这一系列的例外教育中,随大流的心安中变得心理晚熟,变成了一个自己都不能认识的高高在上的人,并在未来的人生中为这样的定位付出一生种种不菲的代价。
  生理和心理年龄的错位有什么不利呢?
  心理年龄过度的滞后会让人形成很难转变的模式,于是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多变中失去了弹性和灵活,机械无弹性的模式会给遭受冲击的心理一个强大的打击,让自身不由自主地陷入自我的防御工事中,从而延缓了心理的成熟。心理年龄滞后的人变成了不了解现实,不懂得现实,更不能在现实中有机地生存,也不会让自己了解和懂得应对现实,于是只好藏在虚幻的世界中,麻醉着自己,再没有了去博击的动力,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让无能的感觉越增越强,而强烈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无能的人却有着强烈的欲望,怎么办呢?或者依据自己幼稚的观念来扭曲世界让自己继续沉溺,或者让自己疯狂地控制和反抗,从而害自己也害别人。
  心理成熟的因子
  成熟是一种内在的成长,一个成熟的人从不会重蹈覆辙,而一个只是活着的人则是反复重复着,他活在一个循环当中,他可以做很多事,做对了也不知其做对了的依据,做错了也不知其做错的缘由,所以他从来不曾学到任何教训。他没有自控,总是一错再错,不断碰壁,尽管他后悔,他发誓,但都无济于事。
  没有人不想成熟,&我不想长大&那是心理上的孩子,生活中存在太多这样的人,他们脆弱而自欺,外表有时候表现得如同超人一般,但他骗不过自己的心。这样的人意识上想成熟也会错过成熟的时机,另外有人想成熟但不懂如何成熟,如同迷失的人执著在他眼见到的事物中,或没有真正的去有效地想方设法让自己成熟。徒有雄心却没有力量的人还不如没有成熟的想法,做一个无知无觉的过客,倒是轻松快乐。
  总之一句话,想成熟的人很多,但真正成熟的人很少。
  如下图所示:两个纬度线,构造了四个象限,而每个象限都是一种命运的写照。人只要出发,不管出发地在哪里,人们都会走向内外的成熟。
  外在成熟
  人世过客&&&&&&&&&&&&&&&& 真正活着
  内在不成熟&&&&&&&&&&&&&&&&&&&&&&&&&&&&&&&&&&&&&&&&&&&&&&& 内在成熟
  幼稚孩童&&&&&&&&&&&&&&&& 梦想苦游
  外在不成熟
  大学生滞后的心理年龄
  大学生心理年龄滞后的第一个原因是父母的过度宠爱。父母因自私的占有欲望和不能控制的补偿思想,造成了对于孩子的过度娇爱,在父母的意识中&孩子就是自己的&&&,是什么?是财产,是自己的一部分。然而有一点许多父母是不知道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其它的爱是不同的,在现实生活中,众多的爱都是促使人相合的,而唯有成熟的父母之爱是促亲子分离的,这种分离是对于孩子真正成长的关爱,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感受、内心潜隐的自私需要。
  大学生心理年龄滞后的第二个原因是自身的懒惰。一个人如果没有形成勤奋的能力,就不会自动自发地勤奋,除非是生活环境所迫。现在的孩子,没有人引导他形成勤奋的能力,也没有严竣的现实迫使他为了生存而战的意志,再说人性中只要有可以懒惰的环境,少有人不去懒惰的,你说他怎么可能不变得懒惰呢?当他己形成了懒惰的模式后,再去设法纠正他的懒惰,会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这时候的孩子倒是开始学会战斗了,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懒惰而战,一个鲜活的生命也就因此而开始了无意义的固化懒惰之旅程。
  大学生心理年龄滞后的第三个原因是精神、感觉的偏离。孩子是需要成长的,而成长需要真相的养料,真相虽然让人感受诸多冷酷,但规律世界中大多都是这种冷调的灰色,只有在灰调的底板上才可以绘出许多精美的图画,否则,无论你绘得怎样的美妙,转瞬之间会变得面目皆非,因为那种暖调的人造的温情,很多都是虚幻的作品。社会给了太多的偏离的信息,而懒惰的孩子也不要自己去求取真相,于是双方不经意的合谋就让大学生的心理在青春期这个关键的时刻虚晃而过。
  大学生心理年龄滞后的第四个原因是诱惑的吸引。在大千世界中,有丰富的物质,炫丽的玩乐,及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诱惑,这种诱惑会让人们快速而疯狂地投入沉溺其中而忘记现实的冷酷,在虚幻的麻醉和逃避以及沉溺中得到放纵的释放和沉沦的快感。少有人能够抵制这种诱惑的带领,于是随波逐流在诱惑的欲海中,怎么可能会让自己睁开眼而去艰难的攀爬成长的险要山峰呢?
  心理现象中的成熟概念
  一个假病人的心理学实验
  在心理学导论中曾记述了有趣的研究,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戴维&罗森汉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一个正常人被误送进精神病医院,医护人员能发现吗?他们能让这个人离开那里吗?&同时,他还有另一个问题:&精神病医院里区分精神病人与健康人的手段到底有多大的准确性?&。为了找到答案,罗森汉和他的同事走访了各类精神病院,其中既包括非常豪华的现代化医院,也有设备落后、较为简陋的医院。他们跑进医院,谎称自己出现了某种症状,比如,说自己老是听到又&闷&又&空&的声音,等等。在12次试验中,他们有11次被诊断为患有&精神分裂症&。通过这个研究,你可以感悟到很多我们阐述不清的、汇合而流在一起的种种心理意识流的结果。如同戏剧一样,你有了生活的体验,有了一点成熟的积淀,你就可以品味出这个研究背后的黑色幽默的味道,进而了解到自身的成熟和社会的成熟其实不是在同一个系统中来界定的。
  &精神病人&的标签
  这些假病人被收住院后,就不再假装自己有心理疾病了。然而,即使他们表现得一切正常,也没有一个医护人员怀疑他们是假病人。但是,其他真病人却不会被他们轻易骗过,病人们经常对研究者说:&你没有病,你是在对医院做调查。&或者说:&我知道,你是一个记者!&
  在精神病医院中的医护人员看来,谁住进来谁就是病人,谁被贴上&精神病人&的标签,谁就有精神病。由于这些假病人被贴上了标签,所以,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被视为精神病的症状。
  那么,假如你被错误地送进精神病医院,你能证明自己是&正常人&并离开那里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说:&瞧,这是个误会,我没疯,你应该让我出去。&医生的回答很可能是:&你这种偏执妄想是不是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在罗森汉的研究中,那些假病人因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而住院,通过治疗,当他们的症状消失后被准许出院。然而,即使被治愈后,&精神病人&的标签已使得医护人员不把这些曾住在精神病院的人看做是正常人。正如精神病学家卡尔﹒门宁格指出的:&即使一个人的心理疾病已经治愈,这个标签也足以破坏他的生活。我认识一位年轻医生,他曾有一段时间受到焦虑和心理障碍的折磨,后来他去一位精神病专家那里咨询,不久就康复了。在最初的检查中,这种年轻医生曾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我不知道这件事是怎么传出去的,不幸的是,这几乎毁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受到的伤害不是来自心理疾患本身,而是那个标签。&
  &精神病&的标签会损害一个人的名誉。例如在政治家中,一旦被公开说某人患过精神疾病,他的政途也就走到头了。
  斯特勒曾说过:&当一个人被贴上一个标签后,如&神经质&& 精神病&& 领导&& 老师&& 商人&或&心理学家&等,不管这个标签是自己贴的还是别人贴的,他都会把自己的行为局限于那个角色,甚至可能依赖那个角色,以获得安全感。&
  不要轻易给人贴标签
  我们在本书中将学到的一些关于心理障碍的概念,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对人们的心理问题的理解,但是,如果我们在使用这些概念时不够慎重,就可能会给别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应激状态下或特殊情绪的短暂时间内都会有&发疯&的感觉,甚至出现歇斯底里的行为,那些有长期心理障碍的人与你我的差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因此,给&问题&贴标签比给&人&贴标签更有实际意义。例如,我们可以说:&他的问题是一种严重的情绪障碍。&这与&他是个精神病人&的说法是有很大区别的。有些人会想:虽然自己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但作为一个问题,其他人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感到放松。试想,你是愿意相信自己是一个&精神病人&呢,还是愿意相信自己患有&心理疾病&呢?
  当然,即使这样小心地使用标签也可能产生问题。一些人在知道了自己的心理疾病之后仍感到难过。由于&心理疾病&这个概念还与&精神病人&的名声相联系,使得有些人不敢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因此,不论你是不是职业医护人员,都应该记住罗森汉研究中提到的一点,即给一个人贴上&精神病&的标签是害人的。还请记住,不论患者的病情是轻是重,我们都应该同样地尊重他们,同情他们。
  由这个研究,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并不是可以随意而机械的写上那么几条就可以到处运用的,前提是你是一个有良知的心理工作者。
  渐渐形成的心理成熟的共识
  纵观各理论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心理成熟的研究和描述,其研究和结论虽然极其复杂,某些观点之间还存在分歧,但总地来说有许多共同一致的地方。下面我们就这些共同特征作进一步的分析,看看一个心理成熟的人是怎样的。
  第一个特征就是情绪的成熟度。生活中有各种不幸和挫折,一个人能承受生活的不幸和挫折,能够面对现实,保持冷静和自信,而不会时时刻刻让自己处在失控的边缘,能够在生活中形成一种对情绪的控制或运用,而不是任性的让情绪掌控自己。心理成熟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第二个特征就是有自律的道德感。自律性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表现,并使人获得幸福感。就如同一个车子有了刹车装置,它就可以有速度变化的自由而不会出现车翻人亡的危险。
  第三个特征就是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能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并清楚地知觉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也就是说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也能够透视现实世界的本质,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梦想主义者、甚至幻想空想的人。
  第四个特征就是乐于接受新的经验和挑战,强调增加紧张度的重要性,从而拉伸个人的成长,让个体更能体味生命的意义,而不是贪图安静和稳定,这样的人生才会富有创造性和意义感。
  第五个特征就是独立性和自主性,一切行动依赖于自己的价值和感情,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看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能把握自己而不受他人支配。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但是又极难做到的事情,有太多的人会变相地妥协和丧失自我。
  第六个特征就是人际关系融洽,心理健康的人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和睦相处。而这种特性是一个人经由生活的洗礼和自身的修炼才能达成的。
  成熟不成熟是一种选择
  我们中的很多人不是出了什么精神问题,而是在人生的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路而己。总体来说,人生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面对一种是逃避,不选择也是一种逃避。
  面对的人生随时给我们带来冲突和焦虑,我们在冲突和焦虑的求解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日益变得成熟,而又因为个体的成熟进而走入现实世界中获得生存的意义。
  而逃避的人生让我们躲开了眼前的焦虑和冲突,却同时埋下了更长远的隐秘的无法排解的冲突,从而在虚幻的世界中自毁自亡而自欺。
  人只有从冲突中汲取养料才能成熟
  风来雨去树根深,人性冲突自有真,经由人性冲突的洗礼之人最容易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冲突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冲突是人性自然展露的一种方式,如果因为害怕冲突而刻意掩饰的话,由冲突带来的沸腾的混乱激情之后钻石般的启示也会无影无踪。同理,冲突带来的人性深入互动的深层碰触,可以化解人性漠视的薄雾,让人有一种突破自我的张力和一种看到曙光一般解脱和自由的机遇,如果这种深入人心的提示和突破口因虚饰而丧失的话,一个人还怎么可能会进入深层关系呢?
  无论冲突带来的冲击有多么强烈,就站在那里!。无论冲突让自己多么得惊恐和胆寒,就站在那里!只要不被淹没,只要不被撕裂,冲突的风暴裹带的都是些什么呢?只要你站在那里,你就会知道。冲突并没有那样的可怕,也没有那样的危险,是我们内心的预设让冲突变成了可怕的毁灭形象,好让我们自己惊恐而自然地总是逃避冲突,从而形成一种不敢面对冲突的心结,从而让内心扭曲,让事情变质,让关系失真&&,不敢面对冲突让我们始终不能够成为自己,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成人,但现实中我们却要装着如同成人一样的生活,这本身的冲突就会撕裂着我们,让我们再也成熟不起来。
  承受冲突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吗?我们什么时候为形成这样的能力付出过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为我们没有而又必须拥有的能力付出艰辛呢?我们怕什么呢?我们只能生活在想得到而永远得不到的境地中吗?只有怀着达不成的空悬之心让我们度过自己的一生吗?为什么我们不能经由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冲突中学习应对而更深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呢?为什么我们不更能够承受住冲突的震荡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够透过冲突而再次更加深入地认识关系呢?&&,回答出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会找到经由冲突而快速成熟的捷径,如果我们用心地为真正的目标付出过的话。
  在《内在的探索》中有一段话,道明了冲突深入的本质,它是这样说的:&你的本体是非常智慧的,它会丢给你一些冲突,让你有机会观察这个冲突,然后你才能认清一些事。这些状况并不是要为难你,如果视其为一种困境,你一定会很难过很痛苦。假设你能看见自己会跌跤和受苦,是因为被路上的某些东西绊倒了,那么你就会认清障碍是什么。对人类本体的揭露过程,使我们能看到真实世界------我们真正的天性------中的神奇、奥妙、优美与富足。&
  有些人之所以不愿意面对冲突,就是因为无意识中也会本能地知道自己在冲突中如同在漩涡中,连一丝丝虚幻的掌控感都没有了,只有灭顶之缘,所以刻意避开冲突,更不愿让自己深入冲突。冲突中的人们如果没有内在能力中的定力,在冲突中不仅自身难保更无法投机取巧了,除非这个人是高超的演员,空心的玩世者,才会有机会利用冲突获利,再或者就是那种在冲突中也能进出自如的成熟之人。
  有冲突就有其必然的根源,找到这个根源而且剖析认知它,就会明白冲突的深层原因,以及这个原因之上的个人和关系的纠结,解决或者避开都是一种选择,如果是只有任性的执著,没有理性的剖析和应对,那么冲突的根源会被深深地埋没,人们不知道如何真正地应对和驾驭狂怒的冲突。
  成熟性格得自于冲突后的融合
  成熟的性格是由性格两极通过融合和转换,来应对多变的外界从而保持内心的一致,最后形成成熟的性格。
  成熟性格形成的第一步是形成一种&自我的深层识别&,这种识别是在无意识间经由选择和习惯自动形成一个自然我,而自我冲突或外在冲突,都可以在突破自然我防御的盔甲下,完成对自我的深层识别,从而找到成熟自我与自然我之间的差别。
  成熟性格的第二步就是补足和成熟我间的差距,因为人很容易把自然我当作整体的我,从而不再进行深一层阶的成熟我之旅,补足另一半就是成长的范畴了,而不熟悉的另一半自我是极不自然的后天再塑造的结果,没有内在能力的人是难以做到的,所以完成自我补缺的前提是要形成内在的能力。
  成熟性格的最后一步,就是把各自独立的自我融合在一起,让他们有机的为个体服务,既保持自我又能适应外在的变幻,形成内外一致;既保持自我,又能尊重彼此的边界,有自己也有他人,从而形成了一个真正的成熟自我。
  第二节:没有苍桑只有阳光
  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这就是尼采所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的真实含义。
  &没有苍桑只有阳光&是一种没有生活知觉的幻想梦呓。
  心理冲突是人们面对难以抉择的处境而产生的心理矛盾状态。心理冲突带来的是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往往会夸大我们适应环境的困难,因而,在多数情况下都会对我们身心健康、学习、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当冲突长期得不到缓解时,便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虽然心理冲突并不一定全是坏事,但剧烈而持久的冲突无疑会有损身心健康,应尽量避免。
  冲突的根源在于无力把自己定位于合适的位置上,所以无意识间就会把自己放在极高的位置上,仿佛把自己放在火炉子上烧烤,看似是一个符合社会和自我理想的定位,其本质是一种自毁式的伤害。常见的表现如下。
  不想做普通人
  一个人成熟是由不想做普通人,最后心甘情愿地认定自己是个普通人开始的。这和理想是有区别的,完成大理想的人是伟大的,但这些人并没有把自己排除在普通人之外,而许多连小事都做不成的人,大都在内心里认定自己是个伟大的人,一个负有使命的特殊的人。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们正是由不想做普通人开始了人生的征程,在征程中渐渐成熟起来。
  普通,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是平常的,一般的。而普通人,就是平常的,一般的人,说白一点,就是大众堆里的一个不显眼的人。看到这个标题,不少人会说:&这多正常啊,水向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谁不想自己显得伟大啊!&。
  是的,作为人,我们都有对成功的需求,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都想站在金字塔的塔顶。关键是,我们现在、过去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为人处世中有意识地在培养、积累让自己达到金字塔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呢?我们有没有相匹配的能力?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连自己应该做的事都做不好、都不想去做,可偏偏还要高人一等,人的心理会是什么滋味?做不了普通人,又成不了人上人,心理问题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就会找上门来。
  可能有人会说,做个普通人是很容易的事,这有什么好探讨的呢?
  我们所探讨的普通人,不是在财产、金钱上占有量很一般的人,也不是在社会上没有拥有一定权力和地位的人;我们所说的普通人,是指在心理上,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并不特殊的人,这与他拥有的财富、权利及地位无关。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不想做普通人,或者有时候是在意识上想做普通人,而无意识却做不了普通人。做不了普通人,就想什么都比别人好一些,什么都比别人强一点。而这个世界在很多时候是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天灾人祸等等事情都有可能找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头上,假如做不了普通人,不接受、不允许不好的事情找到我们,就会形成心理对抗和心理冲突,我们的生活将不会安宁、平和,我们每天都会处在和别人比较的恐慌不安中,生活质量就会受到影响,所追求的幸福快乐的生活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为什么我们做不了普通人?可能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把自己看得太高,有意无意识之间就会认定自己&我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没有什么事是我干不成的!我是带着特殊的使命来到这个世界的,我就一定要比同龄人生活得好!&,二就是没有安全感,很多人会觉得不安全感形成来自早年,自己成人后就无法改变了,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首先不安全感不仅仅来自童年,也来自成年,当你不敢去面对你必须面对的人生之事时,你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因为你没有足够的不安全的体验,安全感从不安全感中诞生。再者,不安全感正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没有安全感才更渴望安全感,所以才最容易最求到强烈的安全感和真我的人生。
  不想做独立的人
  愿望上极度地想做自己,但在选择和行为上却完全做的不是自己。做不成真正的自己,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充来不是让做真正的自己的,这就造成了一种独立与依赖的冲突。
  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大学生就开始离开父母,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同时也离开了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一直都有人照顾的习惯,开始了自己对自己的管束,开始了自己独立的学习和生活。这看起来不是多么复杂的事,但对于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独生子女来说,从距离上脱离父母容易,而要真正从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还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这个时候,他们特别希望自己能够独立。
  独立,是不依靠他人,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生活。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事。做到独立需要以下的三个因子:一是不依靠他人;二是做事要坚持;三是需要时时地调整,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因为过去完全不是如此生活的。所以最终成了想要独立的人,却从来不知道真正的独立、真正的自我的味道是什么?
  下面通过探讨人是如何形成独立自我的步骤,来进一步地了解自己是如何不想成为或成为不了独立的自己。形成独立的第一个步是确认自己的真实感觉,并保留在心间,遇事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意见。第二个步骤是区别外在的压力让自己做了哪些让步,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在有条件的时候找到这部分失去的,让自己保持完整。第三个步骤是始终强化自己内在的能力,让自己的自我有力量的保障。第四个步骤是向人们渐渐地展现真实的自己并能够顶住来自各方的反应和压力,从而划出自我的明确界线。第五个步骤是捍卫自我的边界,同时也尊重别人的边界,才能在自我独立的基础上做好和别人的合作。当我们有能力时我们成为别人的资源,别人的资源才能为我们所用。
  由这些步骤可以看出独立的自主自我是渐渐形成的,是在人生的时间坐标上经由内在能力的提升下形成的,所以它是形成自信的基础,是培养人独立性的有目的的行动,从而在形成独立的过程中促使人的自主性变强,自主越强人就越有信心,所以说自主性能够变相地孕育人的信心,而自主的基础就是独立自我。
  不想做真诚的人
  知道和做到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用知道代替做到的自欺是一个人极不真诚的最大的表现,因为真诚的人不自欺,而一个自欺的人是没有人的底限的。知道可能只需要付出1分的力量,而真正的做到可能要付出99分的力量。所以要聪明的人总是用知道代替做到而展现自己的聪明。
  &知道&是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有这样的困扰;也知道有一件事对自己很重要,但就是做不到。不管是成人还是大学生,很普遍的存在的一个现象是:计划定了,但等到去做时,两三天的热度和激情一过,就做不下去了。这样,想做的事其实一直在心里放着,纠结着,翻滚着,形成了一个未完成情结。难怪不少人会说:生活空虚、无聊啊!知道的,假如是我们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是自己真正想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体现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一件事。而又做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直在眼前晃动,不少人叹息:不甘心,又不去做,生活不空虚和无聊才怪呢。
  作为人来说,是有意识的,大脑作为人的司令部,是指挥人去想、去做的,那么很多时候、很多人为什么知道做不到呢?知道做不到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没有能力做到,二是不想去做,三是太追求完美而拖延着做不到。
  如何让自己知道做到呢?在知道与做到之间搭建一个桥梁-自我。
  &自我&,是真实的自已。知道为什么做不到,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没有能力做到,因为我们的&自我&太弱;因为总想让自己达到理想化自我的状态,我们不接纳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打压我们自己。所以要是能让自己知道而且能够做到,需要自我成长。当我们内心真正地强大起来,我们才能够管住自己,让自己能够做到,这时,我们才会放下那个虚幻的理想化自我,&真我&,或者说原本的我自己才能够发挥出它的潜力,那个种子才可能成长为原来的样子。
  第三节:总想要美丽的结局
  &这是一个梦,我要把它梦下去!&
  ---荷马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和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容易灰心丧气,怯懦自卑。大学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话,都可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引发心理问题。
  我们首先来识别一下有心理问题时在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层面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状况。
  心理问题的常见表现
  有不少朋友会问起这个问题:去做心理咨询的都是哪些人?去做心理咨询的,有年轻人和老年人,也有穷人和富人,有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和事业有成的主管,也有整日操持家务的主妇。他们中有不少人是想通过心理咨询,使自己的事业发展更快,自己的生活质量更高,生活的更有滋味。也有一部分人是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碰到了工作中、情感中的瓶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快速得到解决。还有一部分人,是他们的心理出了问题。一旦心理出了问题,对一个人的思想、感觉、行为和健康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消极和悲观
  人一旦心理上出了问题,思想上会出现消极和悲观的想法,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会花许多时间在那里苦思冥想,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他们通常说的一句话是:谁都比我强!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又不甘心被别人看低,更不愿意去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现状,这种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常常使一个人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结果越陷越深,越觉得自己无能。这些人思想上为什么会消极呢?
  一个人表面上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实际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是想超过任何人的。在内心深处,他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什么事都可以搞定的完美无缺的人。因此对自己过分要求,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缺陷。而在本质上,这个人并不知道他把自己理想化了,现实中的他做不到完美,和内心无意识的那个高大完美的人相比,这个差距太大了,而这个差距又是他不愿意接受的。他会千方百计地抹去这种差距。用什么方法抹去差距呢?他会在自己不自觉的情况下,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我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同时他对别人也会有过高的要求,这样就会屏蔽不少本该从别人身上学习的东西,让自己不快乐也会让自己身边的人不舒服。为了这个高理想自我,他们会不惜一切地去追求完美,而生活中他们又做不到完美,所以看着那个理想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越来越大的差距,人的思想就变得越发地消极了。思想越消极,越不去做事,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差距越大,差距越大他们越不敢去做,形成息息不停的恶性循环。
  有人会说:追求完美有什么不好!追求完美不错,关键是你大事小事都去追求完美,你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很多事因为做不完美而不去做,造成拖延,任务堆积起来,更无法下手,而应对问题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弱。怎么办呢?把你自己想做的事情分分类,对重要的事情,可以追求完美,把它做好、做精,不重要的事情做了就行。
  对别人的感觉迟钝
  心里有问题的人,他们自己可以感觉到心里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有的人甚至出现失眠、头痛、心慌,他们无意识对自己进行压制,使自己感受不到别人的感觉。由于他必须在自己心中要感到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强,要压倒别人,所以会不顾一切的不去顾及别人的感受。他们很脆弱,一方面千方百计的想胜过别人,一方面自己又没有实力,有咨客说:比我强的人我见到他们紧张,不如我的人我根本看不上他们。有的人为了怕别人看清真实的自己,处处端个架子,给人的感觉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其实是因为他们紧张,强烈的想被别人看高的想法,使他们坐卧不安,无法静下来去做对自己重要的事,哪里还有多余的能量去顾及别人的感觉呢?严重的心理障碍的人,由于感觉迟钝,给他身边的亲人造成很大的伤害而不自知。
  行为逃避
  有不少的人常说这样的一句话:&我真想找一个深山老林躲起来&。这些人想躲什么呢?其实就是躲避自己,让自己无为,他们无心做任何事,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难以得心应手,他们已没有往日的兴趣和爱好、几乎不与他人交往。想逃避,同时又有高的期望,放不下那个高理想的我。想逃避他遇到的任何问题,同时又想投机取巧的实现他理想中的我。有一个已处于精神边缘的人说:&这些年我虽然没有做什么事,但我想的很多,所有可以能让我出名的方法我都想到了,但我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没有那个能力,因为不屑于从小事做起,人的做事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弱。一个人在小学、初中、高中12年中都没有好好学习,到高考时非北大清华不上。看着自己离北大清华的巨大差距,一方面抱怨老师、父母耽搁了他12年,一方面又不甘心自己考不上大学。那么做些什么可以让自己将来能在社会上生存而不至于成为父母的负担?做厨师太低人一等,去打工吃不了那个苦,重新开始学习又太慢,那怎么办呢?只好&以想代做&了。所以有心理问题的人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常常把什么事情都想的很周全,很完美,但就是去做的能力太弱或者根本不去做。整天躲在自己头脑里营造的虚幻世界中,与现实完全脱节。能不能想办法去做一些事,挣一些钱养活自己?他们会坦然地说:&我才不想要那么多钱呢。&然后是一堆证明的说辞。真的不想吗?自己根本就没有拥有过,说不想只能是借口和谎言了。沉浸在借口和谎言中的咨客实际上是不行动、逃避现实,越逃避,应对问题的能力越弱,可又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自我,不出毛病才怪呢!
  躯体的不适
  有心理问题的人会感到自己懒散和倦怠,很多人会伴随着失眠症状,有的甚至厌食或暴食,他的内分泌可能紊乱,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久而久之,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有专家估计:在内科疾病中有2/3的人是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甚至有的人为了引起家人关注或者逃避他现在遇到的问题,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心脏有问题了,肝不好了,消化系统不行了,虽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检查医学证明他们没有病,而他们却认为我就是有病。是的,只是这个病不是出在身体上,而是出在心理上。
  有了心理问题,我们的身体状况会大不如前,注意力会集中不起来,记性也不好,而心理问题是可以克服的。从改变自己的消极想法开始,到树立一个目标去积极地做事,我们会感觉到这个世界的不同和变化,感觉变了,开始行动了,我们的健康才会有保障。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新生的适应期
  从中学步入大学,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是开放性空间,多数学生第一次脱离父母、老师的监护指导,第一次由紧张有明确目标的中学学习到了宽松而需要有自我约束,自我计划的大学环境转变,如不能很好地认识和适应变化,将会导致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出现。
  新生常出现的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适应不良,一年级主要是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如人际关系、生活、学习方法等的不适应。人际关系是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不知道怎么交往,人际交往技能欠缺。第二个问题就是怀旧情绪,告别了对自己无微不至照顾的亲人和朋友,告别了中学时几乎每天相伴、督促自己学习的老师,走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在这里,生活的空间骤然打开,自由度增大,如同飞翔在蓝天上的鸟儿。但同时,没有了父母衣食起居的照顾,没有了老师的日夜陪伴,衣、食、住、行一切主要靠自己来完成,许多同学便感到太多不便,开始怀念和留恋起中学的时光,怀念家乡、亲人、老师以及中学的生活环境。脆弱的学生晚上熄灯后便偷偷地在被窝里哭,看见同学的家长来校,甚至听到一些思念亲人之类的歌曲,也会暗自垂泪。他们的心情如同被抛入异乡的游子,一种空荡的感觉,再加上学习的压力,许多同学便出现苦闷、烦恼、失眠等症状。不过怀旧心理会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淡化。
  不但是新生,即使对于入学已经两年甚至三年的大学生来说,人际关系问题也依然是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
  人际关系的烦恼
  人际关系在人生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卡耐基在大学的调查显示,事业的成功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日本学者铃木健二在对工作调动者的动机进行调查时发现,95%是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调往其它工作岗位的,只有5%是因为薪俸的原因。同样在生活中,因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缺失和人际关系冲突等人际关系失调所引起的心理问题及行为问题占有较大的比重。他们一是因交往能力的缺乏,很少主动与人交往,孤僻与独处,慢慢与同学疏远,愈来愈陷入孤独之中。二是由于暂时的亲友或人际关系的失去,使个体深受打击,陷入人际关系缺乏状态。三是由于出身问题、经济问题或长相等问题而盲目自卑者,不敢与人交往,或交往紧张。再者,是角色固着,不会调整心理落差,不能从中学的人际关系中走出来,不能适应大学的人际关系,甚至有些同学报着无所谓的态度与人交往,认为只要搞好学习就行了,同学关系顺其自然。种种原因加之缺乏交往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许多大学生生孤独、寂寞,难以排解。
  还有部分大学生表现为人际关系紊乱。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不会与人交往、又不能承受孤独而来的。人际关系紧张的人,不但事业会受阻,而且心情不好,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这样不但自己的学业会受到影响,同时心理上也最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有心理学家说: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问题,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才最后导致心理出现问题。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关系得不到满足,心理上会感觉无聊、沮丧、无所事事,很容易就滑入网络游戏中,并且极有可能上网成瘾。
  迷恋网络和游戏
  游戏的吸引力为何这么大?游戏究竟满足了人们的哪些内心的需要,致使那么多人明知其害却还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除了游戏表面带给人们的强烈刺激、消遣之外,是否还有大量的继发性获益?
  首先身陷游戏中,可以暂时忘却孤单。孤单是指我们与他人之间无可跨越的鸿沟。孤单,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是单身无靠,感到寂寞。孤单分为两种:外在的孤单,表现为没有朋友,没有自己的交友圈子,甚至找不到能够说话的对象。导致外在孤单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自己性格的影响,比如自身孤癖和内向,无法和他人有比较亲密的关系;二是个人不懂得交往技巧,不会和人交往,不擅长和人交往。而人是群居动物,人最害怕的就是孤单,为了暂时忘却孤单,人际关系不良的大学生就会躲进游戏中。内在的孤单,这种孤单不是没有朋友,而是在内心深处没有满意的关系,和人缺乏真诚的互动和关怀造成的,或觉得不被人理解,或经常被忽略。那些在学校、在家庭都得不到重视、认可甚至被歧视的孩子,其内心是很孤单的。游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不用交往技巧、可以不问你是谁的玩乐机会,可以帮助他们起码在玩游戏的这一时间段内感到不孤单,从而形成习惯,依赖游戏。不少陷入网瘾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里得不到关怀和关爱,很多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好,甚至很少说话。
  其次深陷游戏中,可以逃避生活的贫乏。在中国现行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甚至有的家长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就陷入了长时间、高强度、单调的、唯一的学习任务中。他们的生活是如此的贫乏,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学习生活,使人难以承受。为了能要到一个好成绩,很多学生在小的时候没有发展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是埋头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结果生活的乐趣越来越少。还有很多孩子生长在一个不和睦的家庭,家就像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家庭的氛围里没有爱的流动,这些孩子内心会缺少爱的滋润,精神世界是干枯的,像沙漠,网络游戏就像一滴水,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短暂的滋润。家庭里缺少爱,我们的内心就会贫乏。内心贫乏的人很容易痴迷游戏,而这种对游戏的迷恋生活又会让他们脱离现实,没有任何新的体验和经验,他的人生和成长等于停滞在现阶段,心智不再发育。生活就像被困在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网络游戏就像氧气,所以一旦抓住,就会紧紧的不放。游戏是一个从视觉到听觉甚至身体都可以使我们感到焕然一新的地方,满足了人性里面对刺激的需要,弥补了我们的贫乏,虽然有害,也会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其三,游戏作为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中,全社会看重的几乎都是学习成绩。而在现实生活中,全年级、全班都只能有一个第一名。&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当这个第一名&,这只是理想层面上天真的想法。而实质上,一个好的学习成绩不但取决于你的努力和勤奋的程度,它还与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的高低有关,与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模式有关,与一个人的学习方法是否符合规律有关&&。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学习问题、和同学的交往问题、甚至会遇到经济问题等等,假如不去面对,不去解决,而内心深处又隐隐不安,我们就可能会躲到游戏中去麻醉自己。痴迷于游戏之中的大学生,相当于在吃一颗裹着糖的毒药,因为,躲得了初一,我们躲不过十五。积累的问题越多,我们还债起来越难,最后所有的问题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把我们压垮。
  同时在游戏中实现了自己想当英雄的心愿,这是一种心理真实的替代需求,听到不少网络高手议论,他们在网上挣了多少钱,玩游戏到达了一个什么级别,听他们说话时自豪的语气,网络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当英雄的愿望,给了在现实中无法当英雄的人一次机会。在网络游戏中,实现了我们的白日梦,虽然是虚拟的,但在游戏中却是真实的。
  其四,游戏成了一个发泄的渠道。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对自己不满意,对他人不满意,对这个世界不满意,不满意又改变不了现状,不满意又接受不了,而网络游戏提供了一个机会,在游戏中,不满意就可以干掉他!现实中我们不能干、不敢干的事情,在网络游戏中都可以干!那种快感,也是人们迷恋它的一个原因。
  假如游戏真的可以成为一个人们发泄内心压抑的东西的娱乐场所,那倒也不错,可问题是,这个度如何掌握?对于有自控能力的人来说这不是问题,而对于另外一些没有自控能力的人就像一部没有刹车的跑车,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每个人都不是生下来就能管住自己的,游戏的另一面,也许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自我约束的平台。比如规定每天玩1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或周六、周日可以玩半天,我们从做不到到做到;假如我们可以把游戏玩好、把该做的事也做好,网络游戏也算不错吧!
  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同时又有坏的一面,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用它。小心,对游戏痴迷的人,也很容易对其它东西上瘾!而心灵的空虚,也是我们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灵的空虚
  在大学生中,流传的口头语是&没意思&、&没兴趣&、&无聊&。大量的课外休闲时间,很多人用来玩游戏打扑克、闲逛;很多人说起来就是担心自己将来没工作或胜任不了工作,但从来不去想该为这些担心作一些什么准备,任由自己闲散、无聊,虚度时日。也有的同学认识到这样下去不好,可又没有自控能力把自己从这种状态中拉回去。&过一天算两晌&,&当一天的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
  造成一部分大学生无所事事又什么都不想干的真正原因是心灵空虚。原因分析有几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是漂浮状态。一部分同学是没有目标,整天就象漂浮在天空中的云,飘到哪里算哪里,混吧!就这样混下去也不错,可偏偏不想让别人看低自己,还想站在金字塔的塔顶,所以飘着,痛苦着。
  第二种状态是只想不做。有的同学有外在目标,比如有的计划在10年内有自己的公司,当总经理,有房子、车子、老婆孩子,让父母、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目标很好,可没有达成目标的途径,天天望着、想着、盼着,可就是什么都不做。眼看着目标离自己越来越远,焦虑,状态不好,更不想去做事,或者焦虑也成了不做事的一个理由:等状态好了再做吧。等一个月、一年、两年,大学四年就这样过去了。
  第三种状态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想在以后成就一番事业,也定了无数次的计划,每一次都半途而废。为控制不了自己而懊恼、悔恨、自责、内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这上面,更没有能量去做事。
  第四种状态是没有内在目标。没有内在目标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一个人要在事业上有所建树,除了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之外,还需要自控能力、洞察能力、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等等,同时又要有行动能力。这些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把它叫做内在能力,只有为自己设立内在目标,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提升自己这几方面的能力,我们才可能心想事成。
  第四节:梦常在瞬间崩塌
  不成熟的大学生渴望呆在幼稚里享受生活,但现实是随着年龄一天天长大,这样的生活能维持多久?梦总有醒来的那一天。
  我可以不成熟
  我任性你成熟
  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我不成熟我要任性,但我要找一个包容我的成熟之人&。这样的话,自己就可以成会一个&还珠格格&式的人物,一个任性而不成熟的人。
  对于不成熟,人们有着一种天生的热爱,其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不想长大,不想长大的原因是不想担负责任的重压。
  比如一个小鸟依人的人非常惹人怜爱,让人珍惜,仿佛这是一个终生永恒的画面,而实际的真相是怎样?这个小鸟依人的人最终多是一个被抛弃的对象,一个再也引不起他人好感的对象,一个自怨自艾而永远不想成熟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其中有着什么样的必然性呢?
  因为不成熟的人,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的死亡者,靠着依赖别人而卖掉自己本就不多的自我能够支撑多久呢?靠着一个人性随时都在变化的人是谁的错呢?下面用一个女人的心理感受来阐明这个问题。
  女人会认为,一个好男人起码应该是一个靠得住的男人,而靠得住的男人应该是一个成熟而理性的包容的男人,这个男人身上充满了激情和爱意,当他选择了一个女人,就会永远把这个女人放在他的心里时时的呵护和关爱,他是一个永远不会放弃女人的男人,哪怕一个女人已经变成了另外的样子,他依然如故,哪怕女人己经变成了不是他所爱的人,他仍然会用足够的耐心和爱来关爱这个他曾经爱过的女人,因为这是他的选择&&,不管女人如何变化,这个男人都是忠诚的,都会始终的对家好,对女人好,这才是一个可靠的男人。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寻找男人的话,会找的到这样的男人吗?现实的结果是什么样呢?
  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到处都可以找到这样的男人,因为这是两性关系开始的一个必然的序曲。
  当男人喜欢一个女人的时候,这时候的男人就会表现的极度成熟和大度,理性而激情,女人因此觉得这就是那个靠得住的男人,于是他们就结婚了,结婚之后,这个靠得住的男人可能就开始变化了,因为婚前的那个男人是一个浪漫而不真实的人,是男人刻意为了女人的希望和梦想而塑造的一个假象,一个女人浪漫渴求的假想而不是真正的自己,也可以说是男人和女人共同合谋创造的一个虚幻的形象,而婚后的男人才是真正的自己,他不需要一直这样的装扮这下去,因为男人面对的世界不只有一个女人,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有自己的梦想要实现,有许多荣耀要满足,而女人只是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当他完成了征服女人的事情后,他马上会转走大部分的精力和能量到别的感兴趣的地方,就在女人依仍陶醉在永恒的可靠幻想中时,男人早变得理性十足,只会花一部分的时间来哄女人,其实已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了。
  所以说&我任性你成熟&找的永远都是一个小孩子和父母的不成熟的关系,除非让世界定格,否则这种不成熟的因终会带来不成熟的果。要知道的是&父母不会永远养着我&&伴侣也不会永远地宠着我&&命运更不会永远照顾我&&&,我永远的依靠只有一个&让自己成熟起来&。
  我不要学会承受
  一个不想成熟的人,总会想得到别人的保护,所以不想成熟的人,都不得不用巧妙的控制手段,让别人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如何办得到呢?很简单,无论是明显的或者隐秘的控制,控制的所有指向只有三个点。
  第一个指向点就是指向人的责任感。比如&我可以永远做一个孩子&,于是表现得乖巧而可人,让父母和亲人以及他人觉得这个人还没有长大,帮他一把吧,同时人在尽自己的这种责任的时候,的确会有一种做父母的那种照料他人的自己被需要的感觉,而且在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所以&我可以永远做一个孩子&就成了很多人的一种选择,什么是孩子呢?这个不用描述了,但是做孩子的结局是自己享受者别人照顾的同时,失去了自我,而且想成为一个成人的时候,特别的困难,于是在自己很大的时候,还不得不做着小孩,这并不是个让人很舒适的事情,因为当别人不再把自己当孩子的时候,自己就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可怜却无处诉说让人讨厌的人。
  第二个指向点就是指向人的内疚感。比如&我可以变得可怜兮兮&,在这种时候,一个人如果不可怜我而有所行动的时候,他的内心不会很好过的,他会觉得自己的心太很太硬,&我还可以用很多让人内疚的做法,让别人为我所驱使&。生活中许多人就是因为莫名的内疚而做出了许多迁就别人而自己感到受伤的事情。
  第三个指向点就是指向人的恐惧感。比如&我可以变得暴躁让人恐惧,我可以毁灭自己让人颤抖,我可以结束生命让自己不受这个苦,我可以&&&,&亲人啊,你能够承受着这一切而无动于衷吗?如果你真的这样的话,我会杀死父亲的儿子,母亲的宝贝,而结束自己,我就不信父母会愿意让自己养大的孩子变为无有,哼&&&,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几个亲人不束手就擒呢?就算亲人中有一个两个人看透了这种控制,但是也无能为力,因为关心才会乱,因为周围的一切人都因为不安而强迫自己一起被控制,因为没有人能承担起这种可怕的结果,但也正是这样不敢承受结果,让自毁的控制变本加厉,最后倒真得弄假成真。
  控制就是让别人来帮办自己的一切,因为自己承受不了孤独和冷遇,因为自己判断不了别人是否爱我,因为孤寂的现在还可以逃避,才不管能逃得了多久。所以,&我不要学会什么承受&。
  我可以就这样永远地生活下去
  &没有能力的支撑,我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别人为自己服务,不会实际的操作,只要会照葫芦画瓢的机械模仿就可以蒙混过关,没有真情的感受,只需要用夸张的情感表现,幼稚的无聊信息,感受的迟钝和可笑以及无数个没有内涵的浪漫,我就可以永远这样的生活,实在撑不下去了,我就去选择死来结束一切&。这是一个80后在咨询室中得意洋洋的真情告白,因为在她的内心中,她坚信这一切会永恒地走下去,她相信总会有她的白马王子等着她给她捧来永久的幸福,总有无数的人为了她这个绝代佳人而情愿奉献自己的一切&&。
  真的可以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吗?就用80后的性格特征来演绎一下,现在最大的80后也就是30岁,我们从20多岁到30岁之间做一个扫描。
  20多岁的80后,绝大多数是外强中干,他们是通过怪异的外表伪装内心的空虚,用拒人千里的方式保持自己的神秘感觉,用过度的张扬和自我来掩饰欠缺责任感、合作意识的本质。他们过于看重眼前利益,追求物质享受。男孩打扮得不伦不类,穿耳穿裙子穿贴近女性化的衣服,或者打扮非常出格出奇怎么破怎么穿,怎么烂怎么穿怎么怪异怎么穿,怎么容易吸引人的目光就怎么穿,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只要大家关注就行。是非观念传统观念统统抛到脑后,是非成败身后骂名全然不顾。女孩子们打扮得妖里妖气,在自己的头上做文章,头发红了绿了白了直了弯了,来回地折腾自己,因为她们折腾不了别人就拿自己出气,在自己的脸上耳朵上嘴巴上鼻子上能钻孔的钻孔,能挂东西的挂东西能写的写能画的画,只要是能够张扬个性表现自己,把全身折腾的千疮百孔都在所不惜,只要有回头率绝不怕指指点点。因为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吃苦少,经历少,一些甚至原来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独立自主能力差等等,以致有人说这一群体是&有知识,没常识&。 他们从不去想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和能力,而是靠肤浅的变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80后群体由于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足的时代,根本没有经受&忍饥挨饿&的滋味,他们更追求生活的品质,更会享受生活。在消费上奉行&我有我主张&,消费注重的是自己的感受,管他是贵是贱,管他是对是错,管他别人如何评价,&只要我喜欢&,就会统统买下。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要阶段--安全需要阶段--社会需要阶段--尊重需要阶段--自我实现需要阶段)来看,80后群体已经进入尊重需要阶段和自我实现阶段。这是一种没有根源的跳跃的自我实现,实现之后是什么呢?是追求更不可控的疯狂和刺激,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在无聊中更加强迫地注重享受和体验,喜欢新奇、刺激、惊险、快乐、嘻哈、游戏、耍酷的感觉。追求奢侈的、昂贵的、进口的、名牌的商品,都是他们大力追捧的消费的目标。
  然而80后随着时光的流逝,自己不得不一岁岁地长大,而长的有点大的80后的心态是如何的呢?
  即便他们敢于花钱,敢于消费,即便他们个性化,娱乐化,但基于现实生活的&货真价实的压力&,不可能永远的陶醉,他们也有了&攒钱&的意识和&养家糊口&的觉醒,而不再是一味地追求快乐和自由。因此,在80后群体里,也有一句话广为流行:&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这是80后&无奈无能&的真实写照,尽管用自嘲和冷色的幽默展现着自己的不以为然,然而,80后们的这种理性是无奈的,迫于现实生活的压力而拥有的理性,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而误认为他们放弃追求&感性&,因为80后仍然执著的留着他们的幻想。用80后群体里流行的另外一句名言:&你可以像猪一样生活,但你永远都不能像猪那样快乐!&,80后的见解还是很深厚的,因为他们所求取的和自己所任性的正是一种相反的冲突。根源就在于固执的不愿成熟。
  目的和目标的冲突
  我不得不成熟
  我们的目的是要幸福快乐,因为世上没有几个人,生来就是来为了在这个世界上受苦受难的,我们的人生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支撑目的的目标却成了问题,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为了目的而行的,比如我们为了马上的快乐满足而丧失了永久幸福快乐的机会和储备;我们为了躲避临时的焦虑却种下了永久的焦虑的种子;我们为了躲避交往时的冲突,却失去了和人的深层交往和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我们的目的和目标明显的冲突着,冲突就是因为人的不成熟,所以为了幸福,我们不得不成熟,否则愿望永远是一堆自慰的空话。
  因为我们所渴求的幸福和成熟有直接的关系。
  一项有关&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我们无法控制,幸福的行动,可以帮助我们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可以帮助我们得到幸福。
  每个人都会在自己一生的某个时期自问过: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哈佛年轻讲师泰勒&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而且,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成为一个成熟的人而间接获得的。&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如果一个人不成熟,只希望在梦中过着幸福的生活,那是对自己的背叛。
  成熟的达成
  从说 &不&到说&是&
  意识会带来自由,自由不是只有做对的事情,如果你只有自由去做对的事情,那你就不是自由的,自由永远伴随着二选一的情境--做对的事情或做错的事情,自由意谓着有说&是&或说&不&两个权利。
  了解这件事微妙的所在:说&不&感觉上会比说&是&更有自由感。这不是在讲哲学,你可以在自已的身上观察出这个简单的事实,每当你说&不&的时候,你觉得自己更加自由:每当你说&是&的时候,你并不觉得那么自由,因为那意谓着你同意服从,你已经臣服--哪来的自由呢?
  &不&表示说你是坚决不屈的,你保持距离不愿涉入,&不&表示你有自己的主张,&不&表示你随时处在备战状态,说&不&会比说&是&来得更加凸显你自己。&是&带点朦胧,它象朵云一般;&不&很坚固,它硬得跟块石头一样。
  心理学家说,七岁到十四岁的小孩开始常常讲&不&,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借着说&不&,他慢慢脱离母亲的子宫--心理上的子宫,就连不需要说不的时候,他也照样说&不&;就连他自已都想说&是&的时候,他也仍旧说&不&。有太多攸关生死的事等着他经历,他光会还不够,还得专精于说&不&。
  等他十四岁的时候,他在性的部分已经成熟,他会对他母亲说最后的&不&--他会爱上另外一名女性,那就是对母亲最终的&不&的表示,从此他不再向着母亲,他是在说:&我和你之间已经结束,我已选择了一名女性,我已长成一个独立的生命,有我自己的权利,我要活我自已的生活,做我想做的事情。&
  如果父母亲要他留短头发,他就会留长头发;如果父母亲要他留长头发,他就会留短头发,只要去观察&&当嬉皮做了父母亲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他们的孩子会留短头发,因为他们必须学说&不&。
  如果父母亲说:&干净是接近神性的。&小孩就会开始变得很脏乱。他们会脏兮兮的,不洗澡,不用肥皂,而且他们会合理化他们的行为,说用肥皂对皮肤不好,那是不自然的,说从没有任何动物会用肥皂。他们可以找到许多合理的借口,不过那些借口只是一种掩饰,事情的真相是,他们想要说&不&。当你想说&不&的时候,你当然要给个理由。
  结论是,&不&让你有自由的感觉,还不止如此,&不&让你觉得自己很聪明。说&是&并不花脑筋,看你说&是&时,没有人会问你为什么,根本不需要解释或争论些什么,你反正都已经说好了。然而当你说&不&时,一定会有人问你为什么?说&不&会让你的头脑更锐利,由此你界定了自己,说&不&使你产生一种风格,它带给你自由感。
  去观察说&不&背后的心理。要人类彼此和睦是件困难的事,那是由于意识的关系,意识会让你自由,意识使你有能力说&不&,而说&不&比说&是&的机会来得多。
  没有&是&,就没有和谐,&是&就是和谐。不过,成长、成熟要花上一些时间的,你会成熟到可以说&是&,而仍然保持自由:你可以说&是&,而仍然保持独特性;你可说&是&,而又不致沦为奴隶。
  从&不&而来的自由是幼稚的,它若是发生在七岁到十四岁之间的孩子是很好,但如果一个人就卡在那里,一辈子就只是说&不&的话,他就不会成长。
  最终极的成长是你能够说&是&,而你快乐得象个说&不&的小孩,当一个人能说&是&,而又是那般自由与喜悦,没有迟疑、没有羁绊,不附带任何条件-纯净又简单的喜悦,纯净又简单地说&是&,于是这个人俨然是个贤者,他再次地活在和谐当中。
  他的和谐与树木、动物、鸟儿的和谐是不同的,他们活在和谐中是因为他们不能说不,贤者活在和谐中是因为他不用说不,介于鸟儿与诸佛这两者中间的是所有的人类--没有成长,不成熟、幼稚,他停滞在某处,依旧试着要说&不&,好感觉到一些自由。我不是说不要学习说&不&,我是说,在该说不的时候说不,但是不要就此卡在那里,慢慢地去看出伴随&是&而来的更高的自由,那是更深的和谐。
  合理地&杀人&,成长的台阶
  &我今年五十岁了,却觉得自已还没真正成熟与完全长大,我有什么毛病吗?&
  或许你还没有杀了所有人-那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假如你想要变成熟,你得先做一名手腕很高的&杀人犯&,在你&杀&了某一些人之前,你不会变成熟。你必须&杀&了你的父母亲,你必须&杀&了你的众多老师,你必须&杀&了引导你的人,他们全都在你里面喧闹不休,不允许你长大成人--他们使你一直很幼稚,使你依赖,不让你独立。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位比丘要离开佛陀,他即将要远行去宣传佛陀的佛法,当他去碰佛陀的脚时,佛陀为他加持,并且对其他弟子说:&你们看到了这个受到老天祝福的比丘了吗?他已经杀了他的母亲、他的父亲、他的亲戚,还有他的国王。&听到的人觉得惊讶无比,他们不敢相信耳朵所听到的:&佛陀在说什么啊?&
  在场有一位弟子好不容易鼓足勇气提出问题:&您那样说的意思是什么?您是说杀人还是种美德吗?你称他是受到祝福的人?&佛陀笑了,他说:&还不只这样,他甚至也杀他自已--他已经了断了他自已。&
  每个人都是从小孩子开始被带大的,那是你进入这世界最早的方式,那也是你经年累月被训练的方式,你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是指定好的,你被期望要照做,你于是变得非常依赖--你总是在寻找父亲的角色,你总是在找权威来告诉你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
  成熟表示你了解从现在起要自已作主张,靠自己的果决、用自已的双脚站着--那就是成熟。不过这事却不常发生,因为或多或少父母亲都把孩子给宠坏了,他们送你上学校,一直上到专科或是大学,这些都会把你给宠坏,以致成熟的人并不那么多见。
  社会不是很喜欢成熟的人,这样的人是危险分子,因为他按照自已的本质过生活,径直做他的事情,对他人的意见丝毫不以为意。他淡薄名利,过他自已的生活--不计任何代价,他随时都准备好要牺牲一切,但他绝不会牺牲他的自由。社会怕这种人,社会希望每个人都保持幼稚,每个人都待在七岁到十四岁之间--那就是人们的实际年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理学家在军队中施行第一次大规模的心理年龄研究时,得到一个很奇怪的结果:军队中的人平均心理年龄是十二岁;也有可能你的身体或许是五十岁,但心智却停留在十四岁以下。
  十四岁以前你可以被压抑--因为十四岁以后就不容易了。一个人在十四岁之前,你可以装任何东西在他脑袋里;他可以接受建议,你可以催眠他,告诉他任何你想说的,他会听你的话,他会相信你所说的。当他十四岁之后,他是相当强而有力的,他开始有逻辑,他会质疑。他的性征在这个年纪成熟了,性欲会使他变得独立自主,现在他自已能够当一个父亲了,现在她自己也能当一个母亲了,所以大自然、生物学让一个人在十四岁时就能脱离父母而独立,这早在心理学家的出现前就为人所知了。
  对于一个真正想要自由、真正想要有意识、真正要破除催眠的人来说,他不要任何的限制,他整个的生命都要是流动的-他最大的工作就是要从内在丢掉许多东西。当佛陀说;&你必须杀了你的父亲与母亲&时,那并不代表你必须真的去杀了他们--你要杀的是你携带在身上的父母亲,以及来自他们的想法。
  去看、去观察,你会找出来的。你正要去做某件事情,突然间你听到你母亲的声音在说:&那件事不可以做!&那是你里面的一卷录音带,你正要多吃一点冰淇淋,突然有一个片刻母亲从你里面说话了:&不要吃太多-吃刚好就该停了!&从那个时候起,你开始觉得有罪恶感。
  要找到一个全然在爱里面的人很不容易。你没办法进入爱,因为你一直被教成爱是错的,这想法你怎能说放掉就放得掉?除非你有能力抹杀掉这些声音&&你需要极大的勇气,你必须准备丢掉所有来自父母亲的声音,准备丢掉所有的权威,准备进入未知,不携带地图,准备一个人去冒险。
  当你觉得自已还不是个成年人,那表示你还没杀掉任何人,五十岁已经太晚了,因此从现在起,别再浪费一分一秒,立刻砍掉你里面所有的印记,洗掉你里面那卷老旧的录音带,松掉头脑里上紧的发条。
  就从这一刻起,开始去过你的生活,好象你什么都不知道,彷佛从没有人教过你任何事情--一切都是新颖的、干净的,从ABC开始--你将会看到成熟很快就来临。不成熟的人生一点都不值得去过,因为所有美丽的事物只发生在成熟的心智中。
课程列表 >>
2010 (C) 版权所有 郑州涵博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设计维护:
地址:京广路与航海路交叉口南200米大商千盛生活广场3号楼1017室 预约电话:1 办公电话: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的失眠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