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血型与性格有关吗士大夫

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与名人字画——《翰林名人书画集》序(中)
■陈嘉楷()字冶民、号渔村,保定市蠡县潘营村人。自幼聪颖勤奋,痴迷书画,十六岁中秀才,曾求学于莲池书院,历官会典馆图书誊录官、知州(从五品)。辛亥革命后回籍过田园生活,吟诗作赋,以书画自娱,工山水、墨梅,诗、书、画三绝。著有《渔村书画录》、《墨梅谱》等。陈氏作品对后世影响颇大,徐悲鸿、齐白石、黄胄几位书画大师均对其赞誉有加。
■任少堂()保定市人。近代著名书画家,精通六法,所画山水,构图新颖,雄奇高古,为古玩商画山水画多幅,均为商人添古人名款出售,为友人作画始署己名。
■王懿荣,字莲生,山东福山人。光绪庚辰六年(1880)翰林,官至从四品国子监祭酒、二品侍郎、是清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他因最早发现刻写在龙骨上的商代甲骨文而名扬天下,轰动学术界。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出身世代书香名门望族之家。其父刘统勋系清朝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墉从小生长在以仕进为荣的高贵家庭,受到良好教育,自己又努力勤奋,学问日增。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授翰林院七品编修。
■萧俊贤()原名萧厔泉,号铁夫,别署矢和逸人,室名净念楼,湖南衡阳人。自幼喜好书画,先从画僧苍崖学画山水,后拜书画名家沈瀚习画十年,又集宋元诸家悉心观摩临习,书画艺术愈加超群。所作山水画气韵浑厚,意境幽深,自成一家。《清代画史》称其山水“出宋入元,以造化为师”,日人所编著《中国美术史》称之为“民国以来一大家”。
■俞岳()字子骏,号少甫,又号止斋,江苏吴江人。官太仓学正,工诗文书画,平生喜作山水画,精通六法及书画原理,师法王学浩,所作山水晕墨精彩、浑厚秀泽,不施粉黛不著色相,完全用水墨写之。其水墨功力之深,令人叫绝。
■张祥河()字元卿,号诗舲,上海松江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官至嘉庆朝工部尚书(从一品),张祥河与大学士董浩过往甚密,又与袁沛、周凯等书画名流经常一起研讨六法,力求书画“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写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境界。
以翰林与士大夫名家为主线编选书画作品集,是个很有意义的选题角度。此前的近现代书画作品画册,大都是按区域或流派、年代划分。
在清代至民国的书法界,一个很引人注目的群体就是翰林、进士特别是状元。认清翰林与士大夫名家对中国书画的参与方式与作用影响,是全面把握中国书画历史原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
中西文化有很多本质上的不同,这一点首先表现在文化人或者文化艺术家的身份与角色上。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翰林是最典型的士大夫的代表),一直是书法绘画创作的主流群体。在1949年以前,人们平常所谓名人字画、所谓书画名家的名,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功名的名,也即那句人人皆知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名,用现在的话语体系,就是进入了体制序列,有行政级别与官职,而不是单纯的诗文名气、声望。
官本位是中国两千年来的传统价值观中最根深蒂固的部分,直到进入二十世纪,中国对外开放,引进了多元化的价值体系,艺术本位、学术本位以及财富本位才逐渐有了立足之地,但是官本位的势力仍然非常强大,并且成为阻碍文化艺术发展繁荣的最顽固力量——这是题外话,就此打住。
中国历朝历代的翰林院是一个很特殊的文化学术机构,它是直接为皇帝服务的,是官员进阶的捷径,是人才储水池,唐代李白,宋代苏轼,都当过翰林。在清代社会,成为翰林,就等于有了金字招牌,一夜成名,被全国公众所普遍认可接受。
中国自古重视师生关系,在科举制度中,进士的最后一场考试是殿试,主考官由皇帝亲自担任,其重要的政治意义不在于提高考试的规格,而是使高中的进士与皇帝由君臣关系而增加了一层师生关系。状元是皇帝钦点的,正经算是天子门生,亲身感受皇恩浩荡,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时代,状元的荣耀无以复加。
和西方艺术史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中国书法史、绘画史以及诗歌史、文学史的主要人物,与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政治史的主要人物在很大比例上是重合的,文学家、艺术家与政治家、军政官员在西方人眼里性格与品德有天悬地隔的差别,即使西方有过一身兼二任的,也只是偶然个别例外,而在中国传统中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一个人同时是文学家、艺术家与政治家、军政官员却是惯例。
过去美术史论界使用文人画、民间绘画与宗教绘画等概念来界定划分绘画类型,其实,在绘画领域文人这个名词并不准确贴切,因为据现存的画作来盘点检阅,从顾恺之、李思训到苏轼、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虽然确乎都称得上是高水平的文人,不过,他们并不是现在通行意义上的专业作家全职文人,他们比文人有更多的社会角色,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有更广阔的精神视野,他们是士大夫。所以,我认为应当以“士大夫画”来取代“文人画”,才更接近历史真实情况。
士大夫最为崇尚一个通字、一个雅字,这也是理解中国书画的两个关键词。中国传统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通才而非专业人士,所以,对士大夫往往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文曲赋无所不能”的美誉赞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多才多艺是百姓对士大夫的期望,而要做到多才多艺,就必须一通百通。书画是士大夫应当兼通的,如果说画还可通可不通,书法则是必须精通的。
雅是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这不只体现在书画与诗文中,还体现在仕途事业与生活中,超凡脱俗,有书卷气。我们今天看清代翰林与名家的书法与绘画,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风格上对雅的追求。在他们的笔下,多少都有馆阁体的痕迹,事实上,馆阁体作为书法的风格样式,虽有柔媚、刻板的弱点,但也有规范、典雅、庄重的优点。在摆脱馆阁体之后,他们的字无论是什么风格,都不失为雅,而不会俗或野。这与江湖上的书家有着泾渭分明区别。
雅表现在书画上,不仅是形式技法上的精致高雅,还包括内容主题的不同凡俗。士大夫的学养深厚,所书诗文联语往往是自撰,很少见到人云亦云抄来抄去的名诗名句,这一点,当今书法家就望尘莫及。
士大夫的价值观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诗文书画只是余事,直到民国时期,也极少有一流人才选择做全职专业书画家(相对而言,诗文却一直是士大夫乐于从事的名山事业,尤其是诗人的社会地位与成就感是极高的,即使不赖以谋生),最有成就、最有名望的书画家,都是士大夫兼任,即使是宦海失意“下海”卖字卖画了,也都还是当成副业,对士大夫来说,不能经世济民保国安邦,也还有著书立说作为正事,因此,不屑或不肯全力以赴投入到书画艺术中去。我认为,这种观念极大地妨碍限制了中国书画的发展与提高。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出现了众多的大师巨匠,而中国在宋元之后,美术领域每况愈下,根源之一可能就在于此。
我曾经说过,任何学科任何专业,要取得大成就,必须是一流人才全力以赴,不是一流人才做不出大成就,一流人才没有全力以赴,同样做不出大成就。在艺术上取得大成就者,无非是聪明人而肯下笨功夫者——当聪明人不肯下笨功夫也能博得名利好处时,专业的进步就失去了最强大的动力。
回顾中国书画史,书画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基本上都未把书画作为第一专业或全部事业,翰林们更不会甘心只以书画名家传世,书画在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心目中,至多只排在第三位以外,“达则兼济天下”致君舜尧是至高无上的,不得已,“穷则独善其身”,士大夫追求最高境界“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书画不在其中。
用这样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书画史,重新审视清代乃至民国书画,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根据这些历史人物的才华与能力,若是他们肯全力以赴从事书画艺术创作,显然中国书画能够有更高、更辉煌的成就!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北宋士大夫与道家道教--《暨南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北宋士大夫与道家道教
【摘要】:北宋是儒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士大夫在尊儒的同时,也崇奉佛教和道家、道教。士大夫与道士交往非常频繁,他们向道士询医问药,询求养生之道,询问吉凶祸福。他们从事斋醮活动,从事道教养生实践。他们向朝廷举荐道士,为道士奏请紫衣师号,为道士撰写碑铭。他们与道士一起饮酒赋诗、弹琴论画、游山玩水。在士大夫被罢官被贬谪,亲戚隔离,朋友绝交时,道士们也一如既往,继续与士大夫交往,给他们送去温暖、关怀与安慰。士大夫在与道士结下深情厚意的同时,也促进了道家、道教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士大夫在接受道士的秘方仙术时,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道家、道教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思想和鬼神观念的影响,形成了知足、旷达、隐逸、淡薄、保守、迷信等等的性格,并使士大夫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都打上了道家、道教的烙印。
道家、道教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也有互相矛盾、抵牾的内容。士大夫在接触道家、道教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取舍。他们或重视其无为而治的思想,或欣赏其治病疗身、养生长生之术,或迷恋其斋醮科仪与鬼神迷信观念。因此,每一个士大夫对道家、道教的理解是不完全一样的,甚至是完全不一样的。同一个士大夫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道家、道教的体悟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道家、道教对每一个士大夫的影响有很大的差异。但可以肯定的是,道家、道教对士大夫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道家、道教对士大夫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通过对士大夫与道家、道教的关系的研究,可以为我们了解北宋历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分类号】:K244【目录】: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8-9
二、研究现状9-12
三、道家与道教的关系12-17
四、北宋士大夫对道家、道教关系的理解17-18
五、本文的构想18-19
第一章 北宋士大夫的崇道风气19-67
第一节 北宋士大夫的崇道言论19-57
一、北宋前期士大夫的崇道言论19-26
二、北宋中后期士大夫的崇道言论26-57
第二节 北宋士大夫崇道之梦57-67
一、梦道士58-60
二、梦见、亲眼看见神异60-64
三、道梦简析64-67
第二章 北宋士大夫的崇道活动67-116
第一节 北宋士大夫与道士交往67-92
一、士大夫向道士求医问药68-73
二、士大夫向道士求黄白术73-76
三、士大夫向道士询问吉凶76-82
四、士大夫与道士探讨文学艺术82-85
五、士大夫向道士问道85-87
六、道士求士大夫撰写碑铭87-88
七、士大夫为道士所提供各种服务88-90
八、士大夫与道士交往的影响90-92
第二节 士大夫参与斋醮活动92-99
一、斋醮释义92-93
二、士大夫参与斋醮活动93-96
三、参与斋醮活动对北宋士大夫的影响96-99
第三节 北宋士大夫的养生实践99-116
一、服用草药100-105
二、服食外丹105-107
三、内丹修炼107-113
四、北宋士大夫道教养生的影响113-116
第三章 道家道教对北宋士大夫从政的影响116-141
第一节 知足与辞官116-120
一、知足116
二、辞官116-120
第二节 安命与旷达120-127
一、道家·道教的安命说120-122
二、北宋士大夫的旷达122-127
第三节 出世与隐逸127-135
一、道家、道教与隐逸127-128
二、北宋隐士的类型128-135
第四节 中隐:似出似处,似隐非隐135-141
一、中隐的提出135-137
二、北宋士大夫对中隐思想的响应137-141
第四章 北宋士大夫中反对道家道教的活动141-165
第一节 北宋士大夫反对道家道教的活动141-159
一、反对大肆修建宫观和过多的斋蘸祭祀活动141-148
二、反对道教中的鬼神、迷信活动148-154
三、反对道家的言论154-158
四、其他反对道家道教的行为158-159
第二节 北宋士大夫反对道家道教的特点159-165
一、规模、力度小,反道家者少,反道教者多159-160
二、既反对又崇信道家、道教160-165
第五章 北宋道士参与政治活动165-184
第一节 创立大宋王朝,传授“无为”思想165-168
一、道士与北宋的建立165-166
二、传授无为思想166-168
第二节 参与皇位传承之争168-180
一、陈抟、张守真与太祖皇位传承之争168-172
二、陈抟与楚王元佐、真宗之争172-175
三、张用和与周怀政之乱175-177
四、林灵素与赵楷、钦宗之争177-180
第三节 参与其他政治活动180-184
一、参与朝政180-181
二、参与党争181-182
三、干预地方事务182-184
第六章 北宋士大夫崇道原因184-196
第一节 寻求养生之术,寻求心灵安慰184-187
第二节 寻求稳定社会187-188
第三节 抑制臣欲 伸张皇权188-196
一、宋初士大夫的不良行为188-193
二、抑制臣欲,伸张皇权193-196
结语196-198
引用文献版本198-201
引用研究成果201-204
后记204-20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鸣;;[J];廉政瞭望;2011年07期
刘诚龙;;[J];现代青年(细节版);2011年06期
刘一楠;;[J];绿叶;2011年06期
王若凡;郑克鲁;;[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何新所;;[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高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黄旭;;[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王长喜;;[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曹隽平;刘兴国;;[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年07期
叶烨;刘学;;[J];艺术评论;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小南一郎;;[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邓小南;;[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续)[C];2005年
曹家齐;;[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殷慧;肖永明;;[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陈丽新;;[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五期[C];2006年
汝企和;;[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李清凌;;[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封海清;;[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肖蕴英;;[A];西部金融·钱币研究——2008陕西省钱币学会论文汇编[C];2008年
董良义;;[A];西部金融·钱币研究——2008陕西省钱币学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林伟杰;[N];东营日报;2005年
任国征;[N];中华读书报;2011年
作者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王曾瑜;[N];北京日报;2007年
郑渝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王立群;[N];中华读书报;2009年
姜保国;[N];中国商报;2002年
剑锋;[N];学习时报;2009年
剑锋;[N];学习时报;2009年
剑锋;[N];学习时报;2009年
姜锡东;[N];光明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鲍新山;[D];暨南大学;2005年
秦跃宇;[D];扬州大学;2005年
邵明华;[D];山东大学;2009年
高慎涛;[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方笑一;[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闫续瑞;[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张学亮;[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刘方;[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朱文慧;[D];暨南大学;2011年
石坚;[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宫君会;[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周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张若兰;[D];四川大学;2005年
张明;[D];西北大学;2001年
黄亚娟;[D];河南大学;2006年
郑月平;[D];西北大学;2005年
谭静静;[D];山东大学;2008年
吴璟巍;[D];郑州大学;2009年
成明明;[D];扬州大学;2003年
齐亮亮;[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帖子主题:对明朝士大夫的人格高度独立,个性高度张扬传统的分析(转帖)
共&498&个阅读者&
工&&分:190排&&名:0劳动点:189排&&名:0发帖数:90
军号:1403788 工分:19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对明朝士大夫的人格高度独立,个性高度张扬传统的分析(转帖)
文章提交者:大明中兴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孟森的《清史讲义》对清廷罪恶多有维护粉饰处,但其本出身清朝统治之下,满清灭亡时已42岁,所以也强求不得。他的《明史讲义》却相当不错,许多观点一扫流俗,颇有可采处。比如他论及明朝的廷杖时说“廷杖虽酷,然正人被杖,天下以为至荣,终身被人倾慕,此犹太祖以来,与臣下争意气,不与臣下争是非之美俗。清君之处臣,必令天下颂为至圣,必令天下视被处者为至辱,此则气节之所以日卑也”这观点虽然尚未及要害,但也是挠到痒处了。明朝士大夫前仆后继,不畏强权,敢于同帝王抗争的精神,人格独立的程度,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独特风景,堪称奇观。这种情形与历来教育所灌输的明朝印象,什么极端专制,皇权空前膨胀,政治极端黑暗的说法都是不相容的。根据《明史讲义导读》中转述的商鸿逵的回忆“一次胡适之先生与孟森先生谈及明朝士大夫的士气,适之先生对明朝士大夫的敢言风气有所不解,问于孟森先生,先生思索后答道:‘乃太祖皇帝作养士气之结果’”孟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当然不够全面(对这个问题全面的分析,下文会说到),但他所谈到的确实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和大部分人对朱元璋的印象,自然不符合。在他们眼中,朱元璋不过是一个凶残暴虐,人格病态,杀戮无度,制造文字狱,杀功臣,一触即跳的暴君,如何能同“作养士气”联系起来的。应该说大部分人对朱元璋的印象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把谎言当成事实来相信,就如流传甚广的所谓朱元璋制造文字狱的问题许多人都说的绘声绘色眉飞色舞:徐一夔、释来复等人因文字声音触犯朱元璋对“僧”或“贼”等词,如以“则”嫌于“贼”,“生知”嫌于“僧知”,“法坤”嫌于“发”等而惨遭杀戮而经过陈学霖的考证,事实的真相是“徐一夔寿终八秩,何尝死于明太祖刀下?来复涉嫌与胡惟庸同党而死,亦与文字狱无关。如此等等,所举证据,均确凿、过硬,堪称铁板钉钉”(引自《功夫文章学子书》作者 王春瑜)另一个方面,对朱元璋杀功臣,以及制造的系列反贪大案的评论完全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给朱元璋扣个残暴的帽子自以为了事,却全然没有看到背后深层的原因。孟森说的好:“以国家全体而论,当开创之后,而无检制元勋宿将之力,人人挟其马上之烈以自豪,权贵纵横,民生凋敝,其国亦不可久也"“太祖之好用峻法,于约束勋贵官吏极严,实未尝滥及平民”“不能使官吏畏法,则既豢民膏,复以威福肆于民上,假国宠以殃民,则国家养千万虎狼以食人耳”正因为长久以为对朱元璋的刻意丑化导致偏见蒙蔽了眼睛,许多人对朱元璋的认识也一直停留在杀功臣,反贪,以及暴虐上,这样的认识自然不全面,甚至是对历史的严重扭曲。对朱元璋“作养士气”的一面,就更被严重忽视。。其实稍微考察一下历史就可以发现,朱元璋的性格不但谈不上暴虐,恰恰相反,有时候温和耐心的让人惊奇。对于真正敢于直言批评的人,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褒奖有加的。最为人熟悉的一个例子,就是周观政的例子,明史《周观政传》中的记载是“观政亦山阴人。以荐授九江教授,擢监察御史。尝监奉天门。有中使将女乐入,观政止之。中使曰:"有命",观政执不听。中使愠而入,顷之出报曰:"御史且休,女乐已罢不用。"观政又拒曰:"必面奉诏。"已而帝亲出宫,谓之曰:"宫中音乐废缺,欲使内家肄习耳。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左右无不惊异者。观政累官江西按察使。”说起来,朱元璋不过是因为宫里缺少音乐,所以想请几个女乐师进去教授一下,这实在算不上什么过失,对任何朝代的皇帝来说都是合情合理,无可非议的举动。但当时的一个御史却硬是能够毫无畏惧加以阻挠,其强项情状,可见一斑。最后硬是逼的朱元璋收回决定,最后还亲自出宫向臣下道歉,这在其他任何朝代的强势皇帝那里都是不可想象的。即便被人称颂为最善于纳谏的李世民,也不能达到这样一个程度。可见朱元璋定下的规章制度,决非仅仅是用来约束他人,事实上他自己也受这些制度的约束限制。所以孟森先生赞叹说“此是何等气象。”“明之奉天殿,即今太和殿,奉天门即太和门,……当时肯任官者,其抱负已不凡,帝竟纳之,已奇,纳之而听御史请,亲自出门边面谢其过,此岂百世帝王所有?岂但帝王,抑岂稍有权势者所肯为?清代自高宗以来,御朝不登正殿,有终身未至太和殿者。一御史叫呼于门前,传命叫刑部或诛戮之,……以太祖所为视之,真不在意计中也”正因为这种风气,当时就算官阶再低微甚至布衣草民都可以向朱元璋直言上书,而对于其中有真知灼见的人,朱元璋也不吝啬于破格提拔,象教谕,典史这些微末官吏,都可以因为直言,而被拔升高位。明史中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门克新,巩昌人。泰州教谕也。二十六年,秩满来朝。召问经史及政治得失。克新直言无隐。授赞善。时绍兴王俊华以善文辞,亦授是职。上谕吏部曰:"左克新,右俊华,重直言也”“冯坚,不知何许人,为南丰典史,洪武二十四年上书言九事。……。书奏,帝嘉之,称其知时务,达事变。又谓侍臣曰:"坚言惟调易边将则未然。边将数易,则兵力勇怯。敌情出没,出川形胜,无以备知。倘得赵充国、班超者,又何取数易为哉!"乃命吏部擢坚左佥都御史,在院颇持大体。其明年,卒于任。”而一般官员也都敢于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如钱唐便是一个例子:“钱唐为人强直。尝诏讲《虞书》,唐陛立而讲。或纠唐草野不知君臣礼,唐正色曰:"以古圣帝之道陈于陛下,不跪不为倨。"”《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一书的作者左东岭说“朱元璋对由元入明的士人非常严厉,而对年轻气盛的新一代士人,却颇能容忍乃至优待”考察事实,就知道这话是相当有道理。比如解缙是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朱元璋对他非常敬重,曾经对他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解缙写了封万言书,洋洋洒洒,自称“率意狂愚,无所避忌”,把朱元璋的政策从头到尾,批评的体无完肤。甚至连朱元璋看什么书,他都要干涉,横加指责,肆意批评“臣见陛下好观《说苑》、《韵府》杂书与所谓《道德经》、《心经》者,臣窃谓甚非所宜也。《说苑》出于刘向,多战国纵横之论;《韵府》出元之阴氏,抄辑秽芜,略无可采。”这样的指责可以说是相当无理的。如果换了清朝的皇帝比如康熙乾隆之类,遇到这样的上书,最轻的处罚是斩首,重一点是批示一个“大肆狂吠”,然后凌迟,满门抄斩。结果朱元璋看了之后,虽然觉得其中的观点都比较迂腐,对他个人的指责攻击也没有多少道理可言,但还是称赞解缙的才能(“帝称其才”)。他觉得性情狂傲自恣的解缙是一个人才,但还需要学习磨练一下,后来解缙的父亲到京城,朱元璋就对他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显然朱元璋的意思还是把解缙这样的人才留给他的孙子。朱元璋说解缙和他的关系“恩犹父子”,这也并非虚言,两人之间的感情确实是非常深厚的。朱元璋死后,解缙马上就到了京师,当“有司劾缙违诏旨”的时候,解缙说“宾天之讣忽闻,痛切欲绝。母丧在殡,未遑安厝。家有九十之亲,倚门望思,皆不暇恋。冀一拜山陵,陨泪九土。”应该说这里包含的感情还是相当真挚的,决非虚情假意。同样,对另一个大才子大学者方孝孺,朱元璋也相当尊重,左东岭说朱元璋“曾经多次原谅方孝孺”,应该是符合事实的。明史中的记载是“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后为仇家所连,逮至京。太祖见其名,释之。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朱元璋所谓:"今非用孝孺时",应该也是把他留给自己孙子使用,所以建文一即位,就马上召用他。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练子宁,他是洪武十八年中进士,在殿试对策的时候,居然在当廷对朱元璋猛烈抨击斥责说“天之生才有限,陛下忽以区区小故,纵无穷之诛,何以为治”,本以为朱元璋听了之后会大发雷霆,结果出人意料,朱元璋很高兴,把他擢升为一甲二名(明史中的记载:“太祖善其意,擢一甲第二,授翰林修撰”)正因为朱元璋奠定下的这个基础,到了建文帝的时候,朝中文官大多都是刚烈正直之辈,靖难之役,有这么多的文臣,自愿殉难,坚决不肯在暴力下低头屈服,决非偶然,应当朱元璋时代就孕育养成的风气建文帝刚登基的时候,有一天因为生病,上朝迟到了一会儿,“帝有疾,视朝晏”尹昌隆就上疏批评建文帝说:"高皇帝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故能庶绩咸熙,天下乂安。陛下嗣守大业,宜追绳祖武,兢兢业业,忧勤万几。今乃即于晏安,日上数刻,犹未临朝。群臣宿卫,疲于伺候,旷职废业,上下懈弛。播之天下,传之四裔,非社稷福也。"建文左右人想把皇帝生病的事情告诉尹昌隆,结果建文帝制止说“直谏难得,何可沮也?其以疏宣示天下,使知朕过”孟森把这件事情和清朝统治下类似的事情做了一个对比,“清嘉庆初,编修洪亮吉上书请代奏,亦视朝稍晏等语,严旨立斩,临刑改戍伊犁,遂亦称盛德,视此又何如也!”同样的事情,在明朝是皇帝主动认错,并宣示天下,而到清朝,就是严旨立斩,临刑改戍伊犁,还被称为皇帝盛德,这或许就是这两个朝代之间的区别了。到了明成祖以后,明朝的皇帝普遍自身的文化修养比较高,和士大夫之间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所以文官的地位作用更进一步上升《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中转引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的相关记载还是颇能说明问题:“仁宗在东宫久,学问最为渊博,酷好宋欧阳修之文,夤夜翻阅,每至达旦。杨士奇,欧之乡人,熟于欧文,帝以此深契之”明宣宗则更为杰出,聪明而且才华横溢,才学不下于那些考上来的进士“帝天纵神敏,逊志经史,长篇短歌,援笔立就,每试进士,辄自撰程文:‘我不当会元及第耶!’万机之暇,游戏翰墨,点染写生,遂与宣和争胜;而运机雍熙,治隆文景,君臣同游,庚歌继作,则尤千古帝王所希遘也”正因为皇帝和文人大臣之间如此契合,所以彼此关系也就更为亲密坦诚。引用左东岭的记述评论“仁宗曾与杨士奇进行过一次诚恳的谈话:‘(上)谓杨士奇曰:‘朕尝处事有过,退朝思之,方自悔,而廷臣已有言者,甚惬朕意。’士奇对曰:‘宋臣富弼有言,愿不以同异以喜怒,不以喜怒为用舍。’上曰:‘然,《书》云: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群臣所言,有弗意者,朕退必自思。或朕实有失,亦未尝不悔。’ 士奇曰:‘成汤改过不吝,所以为圣人’ 上曰:‘朕有不善,患未知耳,知之不难于改’’“皇上的宽容与臣子的忠诚,终于熔铸成了敢于直言劝谏的士人品格,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一次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不少人都认为他这是买直沽名,仁宗也颇厌烦,虽经杨士奇劝解,但还是不高兴,只令其照旧供职,仍不准参加朝见。士奇又进言:‘陛下有诏求言,今谦因言取咎,朝臣皆以言为戒。且四方朝觐之臣咸在,岂能尽知谦过?若传于远人,将谓朝廷不能容直言。” 仁宗表示愿意承认过错,并让士奇告诉群臣。不料士奇依然不依不饶,非要让仁宗下玺书亲自引过认错。皇上最后无奈,也只好照办。(王直,《杨文贞公传》)”我们可以看到皇帝向大臣认错道歉的事情,并非个别现象,朱元璋做过,建文帝做过,明仁宗做过,明朝下面的许多皇帝都向臣下认错道歉甚至哀求过,明朝的这种现象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相当罕见的。从明英宗开始, 明朝大臣的性格变的更为张扬,甚至彪悍。比如岳正,正统十三年的进士,在天顺年间被明英宗选拔入内阁。明史对他的描述是“素豪迈,负气敢言”“博学能文章,高自期许,气屹屹不能下人。在内阁才二十八日,勇事敢言,便殿论奏,至唾溅帝衣。”。说话连唾沫星子都喷射到皇帝衣服上去了,可见其情状。一次因为承天门发生灾祸,明英宗于是让他起草一篇文章,好“敕谕廷臣”,结果岳正在这篇文章里用皇帝的第一人称的语气,极尽夸张耸人听闻之能事,把明英宗的统治骂了狗血喷头,面无人色,好象在明英宗统治理下国家真的暗无天日一样。不妨把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摘录一下“善恶不分,用舍乖欤?曲直不辨,刑狱冤欤?征调多方,军旅劳欤?赏赉无度,府库虚欤?请谒不息,官爵滥欤?贿赂公行,政事废欤?朋奸欺罔,附权势欤?群吏弄法,擅威福欤?征敛徭役太重,而闾阎靡宁欤?谗谄奔竞之徒幸进,而忠言正士不用欤?抑有司阘茸酷暴,贪冒无厌,而致军民不得其所欤?此皆伤和致灾之由,而朕有所未明也。今朕省愆思咎,怵惕是存。”这篇文章一出来,顿时成为奇观,举朝传诵这篇皇帝自己骂自己,自己抹黑自己的文章。明英宗自己看了之后,当然是气的七窍生烟,火冒三丈。先把岳正调出内阁,然后又把他“谪钦州同知”,后来政敌又乘机编制罪状,说他曾经夺占了公主的田地(这当然是无中生有),于是又“戍肃州”。等到明英宗气消了,平静下来,觉得岳正这人其实不错,明史中记载明英宗“尝念之曰:"岳正倒好,只是大胆。"”,于是又把岳正放回故乡去了。不妨提一下,岳正的学生兼女婿就是孝宗以及正德时期大名鼎鼎的李东阳。孝宗正德时期不必说,到了嘉靖万历年间,文官集团更是演出一幕又一幕一浪高过一浪的向皇帝群集围攻的壮丽景象,往往是一次被强力压制下去,下次却以更猛烈更汹涌的势头扑过来,让皇帝叫苦不迭,无可奈何。让皇帝上演了一次次向大臣哀告求饶,甚至行贿的喜剧。毛澄是弘治六年进士第一,到了嘉靖处年,和杨廷和等人都是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当时为了大礼议的事情,嘉靖皇帝和文官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按照明史记载“当是时,廷和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皇帝下的旨意三番五次的被内阁驳回,这皇帝做的实在是窝囊,也就难怪嘉靖皇帝“常忽忽有所恨”强行下旨行不通,就只好来软的,于是就发生了下面一幕“帝欲推尊所生,尝遣中官谕意,至长跪稽首。澄骇愕,急扶之起。其人曰:"上意也。上言'人孰无父母,奈何使我不获伸',必祈公易议。"因出囊金畀澄。澄奋然曰:"老臣悖耄,不能隳典礼。独有一去,不与议已耳。"抗疏引疾至五六上,帝辄慰留不允”就是皇帝派了太监,一来就向毛澄长跪磕头,苦苦哀求,说‘人孰无父母,奈何使我不获伸’,真是可怜无比,稍有恻隐之心的人见了这样的情形恐怕也是要不忍心的。更何况嘉靖还拿出了金子来行贿呢(用金子行贿大臣,以求得大臣支持自己意见的事情,在景帝的时候就已经做过了,这次算是重演了),结果毛澄这些人也真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还是铁石心肠,不同意皇帝的要求。但皇帝已经这么可怜巴巴了,就干脆辞职了事。不知道什么原因,嘉靖皇帝对毛澄的感情似乎不错,按明史的记载“帝雅敬惮澄,虽数忤旨,而恩礼不衰。既得疾,遣医诊视,药物之赐时至。其卒也,深悼惜之。赠少傅,谥文简”,可见毛澄此人的确有过人处,否则不会有如此人格魅力,能在拒绝皇帝的要求情况下,还能让皇帝对他如此厚待。在大礼议的事情上,明朝的文官集团也确实把嘉靖皇帝逼的太过,嘉靖软硬皆施,配尽笑脸,说尽好话,可以说做到了一个皇帝所能做到的低三下四程度的极致,却还是碰的头破血流。左东岭一段话说的颇生动“以君主的身份,以金贿赂大臣,用近乎哀求的语气恳求大臣同意自己的要求”,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只有明朝才能出现的奇观了!“当嘉靖皇帝发现文官集团的态度如此强硬,他的商议求情,竟然丝毫无济于事,也就不能采取同样的强硬态度,但无论是他涕泗不止,要‘避位奉母归’,还是声色俱厉的大叫‘尔辈无君,欲使朕亦无父乎’”都无济于事。痛哭流涕的哀求不行,甚至以避位辞职威胁还是不行,声色俱厉的大叫‘尔辈无君,欲使朕亦无父乎?’还是不行。最后还是动用权术,利用文官集团的内部矛盾,调用张璁,桂鄂,以及一些王学子弟,才打破文官集团的铁壁,最终个个击破。其实当初如果文官集团能情理上通达一些,友好一些,做出点让步,也不至于和嘉靖彻底决裂,彼此都有制衡约束,当是最理想的选择。嘉靖虽然把文官的气焰压下去了一个时期。但等他一死,明朝文官集团的势力马上就以更汹涌的姿态卷土重来,大有凌驾于皇帝之上的架势,在万历时期,更是逼的万历连立太子的权力都被剥夺。接下来就分析解答一下胡适对明朝士大夫的敢言风气的疑惑。对于这个问题,孟森在《明史讲义》中也作过一点分析。他说明朝“风气养成,……气节高于清世远甚。盖帝之好善实有真意,士之贤者,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一为意气所激而掇祸,非所顾虑;较之智取术驭,务抑天下士人之气,使尽成软熟之风者,养士之道有殊矣”这个分析当然不错,但仅仅是一部分的原因。我以为还有如下几方面。首先明朝的士大夫大多有相当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或者说主人翁意识,这是造成他们有张扬的个性,以及敢于和皇帝对抗的重要原因。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又来源于明朝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个比较彻底和完全的推行科举选拔制度的一个朝代,科举制度相对来说是最平等的选拔官员的手段。从理论上讲,通过科举,任何一个人,无论他原来的出身如何,都完全可能进入明朝权力机构的最中枢的位置,参与到管理国家事务的行列中来。这就造成了对士大夫来说,国家大事和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可以让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得失和皇帝或和其他势力做最勇猛的争斗。而其他朝代虽然也实行科举制度,但都实行的不彻底,所以往往权力的核心和普通士大夫还是没有多大关系,掌握在权贵门阀手中,唐代不用说了,宋代,“科举入仕的人不到全部入仕数的四分之一。恩荫制度才是北宋最主要的入仕途径”。至于清代,最根本的权力始终掌控在满州奴隶主和贵族手中,汉人始终是处于奴才和附庸的地位,在这样的情形,除了依靠瞒和骗的手段阿谀奉承的能耐苟活下去以外,是不可能有什么责任感的,反正真正对国家管理握有实权的都是那批满族权贵,官员所以只能象奴才一样软绵绵,不会表现出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尊严。第二个原因,我认为这和明朝政治的公开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明代大臣给皇帝的奏折上疏也好,皇帝的批示也好,都是公开的,政治公开化的结果就是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压力。有了舆论的支持,文官们也就敢于不计厉害得失,和皇帝斗争,敢于公开辱骂批评皇帝的过失,因为他们知道就算因此造成肉体的伤害和损失,他们仍旧会得到舆论的支持和抚慰。第三个原因,则是明代完整继承了汉文明的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同时发达的经济催生出活跃的思想,而活跃的思想又加剧了士大夫人格的独立,个性的张扬。首先明朝前期官方主流的意识形态是程朱理学,但这个程朱理学并非象满清时期那样是被阉割和扭曲了的意识形态。恰恰相反,它相当完整的继承了汉文明中的一些精髓,比如儒家观念里是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士可杀不可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都是相当完整的保留下来,并被许多明朝士大夫真诚信奉的。所以他们敢于为了自己所认为正确的道理和一切势力相对抗,献出生命也再所不惜。明代信奉程朱理学的思想家吕坤的一句话有相当的代表性“天地间惟理与势最尊,理又尊之尊者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即相夺而理则常伸于天下万世”。但到了满清时期,情形就改变了,虽然从表面上说,仍旧把程朱理学,儒家学说奉为官方学说,但实际上已经是被阉割和严重扭曲的,原先包含有捍卫人格独立,个体尊严,反抗强权的学说,在满清的阉割与改造之下,被成了彻底的奴才学说。所以在明代被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到了满清却要被严厉的批评。满清统治下,焦循在他写的《雕菰楼集》卷十“理说”中,对明代思想家吕坤进行的批评就足够能说明问题:“明人吕坤有《语录》一书,论理云:‘天地间惟理与势最尊,理又尊之尊者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即相夺而理则常伸于天下万世’此真邪说也!孔子自言事君尽理,未闻持理以要君者。吕氏此言,乱臣贼子之萌也”明代士大夫的共识,到了满清统治时期就变成了“邪说”,变成了“乱臣贼子之萌”,这就足够能说明问题了。其次随着明代王学的兴起,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张扬就朝着更深入的方向发展王阳明有一段话:“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去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引自《知行录之三 传习录下
已下门人黄雀曾录》)如果我的灵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那么帝王权势之类当然就更不在话下王阳明又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孔子的是非都不在话下,那么皇帝的是非,或其他权势者的是非,当然更不在话下。王学说到底根本就是一句话“以己心之是非为是非”,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并付之于实践,这就是“致良知”,不被任何外在强加的压力所改变,甚至也不为外在舆论所屈服,正如王阳明所说“举世非之而不顾,千百世非之而不顾,亦求其是而已矣,岂以一时毁誉而动心邪”。王阳明又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损于己者,己必恶之。”如果道和学不是朱子可得而私,也不是孔子可得而私也,那么当然就更不是皇帝或其他势力可得而私。王阳明又有诗句“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明朝中晚期的士大夫就是在王阳明这种“丈夫落落掀天地”的精神指引下行事,如果天地可以掀翻,孔子朱子可以掀翻,区区一个皇帝当然就更不算什么了。王阳明的思想传到了王学左派,以王艮为创始人的泰州学派那里,这种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思想就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评价王学左派说“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非复名教所能羁络矣。……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诸公赤身担当,无有放不下时节”王艮这个明代思想家是盐丁出身,后来靠贩盐有了钱,到孔庙一看,便口出狂言“夫子亦人,我亦人也”,言下之意,既然大家都是人,那么孔子能够做到的事情,他当然也能做到。这个狂人思想家,狂到了什么地步呢?他效仿孔子周游列国,做了一辆蒲轮车,然后车上挂起条幅“天下一个,万物一体……过市井启发愚蒙”,于是此人就这样以圣人自居,招摇过街,沿途聚讲,直抵京师,王阳明知道之后,都坐不下去了,后来让朋友,还动员王艮的父亲去把王艮劝回来。说实话王阳明受这件事情刺激是不小的,本来他本人以狂者自居,想不到他的学生居然比他更狂。王艮回到绍兴以后,想见王阳明,结果王阳明“以先生意气太高,行事太奇,欲稍抑之,乃及门三日不得见”。后来被王艮厉声喝了一句“仲尼不为已甚”,这件事情才算完。(不过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满清,王艮铁定是要被凌迟处死的,他的家人恐怕都逃脱不了斩首的命运,也只有个性解放的明朝,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王艮的思想同样是认为应该“把自我作为衡量事物的准则,而不能依据任何外在的东西”,但王阳明强调“心”,王艮却强调“身”,也就是“知得身是天下国家之本,则以天地万物依于己,不以己依于天地万物”他说“大丈夫存不忍人之心,而以天地万物依于己,故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出不为帝者师,失其本矣;处不为天下万世师,遗其末矣。”也就是大臣不仅仅不是皇帝的仆从奴才,甚至连和皇帝平等都不是,而是高于皇帝的老师,要么不出仕,如果出仕,就必须是皇帝的老师,否则就是失其本矣。应该说以后黄宗羲的关于大臣和皇帝关系的思想就是从这里抄袭去的。他的这种思想当时就有人指责说是有“不为人臣的倾向”,事实也确实如此,后来泰州学派的何心隐干脆把建立在完全平等基础上的“朋友”关系当成是人伦关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环,主张其他关系都应该建立在平等的朋友基础上,父子应该是朋友,夫妻应该是朋友,君臣应该也是朋友,师徒应该是朋友,这样的主张,应该说完全是在王艮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王艮论述了为什么大丈夫“出则必为帝者师”,他说“若以道从人,妾妇之道也。己不能尊信,又岂能使彼尊信哉”,“不待其尊信,而衔玉以求售,则为人役,是在我者不能自为主宰矣,其道何由得行哉?”王艮以圣人自居,而他也果然被当时人物看成了圣人,万历四十二年,泰州后学周汝登撰文称他为“东海圣人”,他的弟子遍布天下,他死后,各地为其建祭祠有十四处之多,以一个完全平民而得到如此待遇,可见其影响力之广大,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王艮开创的王学左派,门徒盛多,其后辈中也豪杰辈出。其个性精神也愈趋于张扬,比如泰州后学罗汝芳就提出了人应该顶天立地的思想,他说“夫所谓立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首柱天焉,足镇地焉,以立人极于宇宙之间”这里的“立人极于宇宙之间”的思想,和三百多年后鲁迅提出的“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的思想相对照,是不是非常相似,但王学左派是提前了三百多年来提出这样的思想,所以难能可贵。王学左派发展到何心隐,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李贽评论的那样,如果说王艮是条“见龙”,那何心隐就是一条“亢龙”,王艮还在说“出则必为帝者师”,何心隐则干脆完全否决了出去做官的必要性,他说“若在樊笼恋恋,纵得以展高才,不过一效忠立功耿介之官而已,于大道何补?直须出身以主大道,如孔孟复生于世,身虽不与朝政,自无有不正矣”那何心隐是怎么“出身以主大道”的呢?他先建立了聚和堂,根据左东岭的说法“聚和堂是比颜钧的萃和会更加严密的组织,不仅设有专职人员率教,率养,辅教,辅养,还具有经济方面的设施,可以看作是泰州学派的思想的社会试验”“严格说来,聚和堂这样的组织是在政府管理之外另起炉灶”既然是在政府管理之外另起炉灶,那就难免和政府官方发生冲突矛盾,何心隐因为领导聚和堂抗交税赋,并且集体“拒捕,杀伤吴善五等六条人命”,被抓了起来,本来是要判处绞刑的,毕竟是人命官司,但何心隐又通过泰州学派另一个成员程学颜的关系,打通上层关节,结果就被释放出来。被释放之后,何心隐就浪迹江湖,到处讲学,还参与过倒内阁首辅的活动。如此作为,也就难怪当时的著名文人领袖王世贞在《嘉隆江湖大侠传》中攻击泰州后学说“嘉隆之际,讲学盛行于海内,而至其弊也,借讲学而为豪侠之具,复借豪侠而恣其贪横之私,……失志不逞之徒相与鼓吹羽翼,聚散闪倏,几令人有黄巾五斗之忧。盖东越之泰州,犹未大坏;而泰州之变为颜山农,则鱼馁肉烂。不可复支”在这样的社会思潮冲击之下,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越是明代中晚期,士大夫的个性就表现的越是张扬,和皇帝的对抗越是激烈。我们可以说明代时期,文官士大夫都是有自己独立个性人格尊严的人。而到了满清,则就只剩下彻头彻尾的奴才,象明代文官集团那样和皇帝对抗的行为,在满清统治下是绝对不可能看见的。下面的一个事情应该是颇能说明问题的纪晓岚在乾隆南巡时见其劳民伤财,进行劝阻。结果你猜乾隆这个暴君怎么说?他是勃然震怒:“朕以汝文学尚优,故使领四库书馆。实不过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谈国事!”在满清皇帝眼里,纪晓岚这样的,不过是和倡优一样的东西,原来中国历代都有的高傲的士大夫阶层,彻底荡然无存了,剩下的只是纪晓岚这样的没有半点廉耻和人格尊严的奴才和倡优。这样的情形在明代是难以想象的,对照一下正德皇帝要下一个江南,被文官集团层层阻挡的情形,正德皇帝本人也因为和文官的对抗而被肆意丑化,只能感叹一声是换了人间了,文明彻底堕落成了野蛮。
延伸阅读:
本帖已赚工分: 12本帖已赚金币: 0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对明朝士大夫的人格高度独立,个性高度张扬传统的分析(转帖)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586排&&名:0劳动点:3585排&&名:0发帖数:164 军号:923829 工分:3586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古里佳枫
在第2楼的发言:那些在"九千岁"生祠里磕头的都是什么人?你的意思是说全是圣人才算好是吧?你咋不看看你大清做到没做到?优劣都是比较来得,你咋不拿出你大清来比比呢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586排&&名:0劳动点:3585排&&名:0发帖数:164 军号:923829 工分:3586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古里佳枫
在第2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17楼的发言:......
不知你们信不信,现在虽是新中国;但我们还是生活在"后满清时代"的阴影中...
"满清"可是太厉害啦!不是满清厉害而是你们厉害!!嘿嘿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586排&&名:0劳动点:3585排&&名:0发帖数:164 军号:923829 工分:3586
左箭头-小图标
慢慢看,看完再回来!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2734排&&名:0劳动点:12273排&&名:0发帖数:2216 军号:1058673 工分:12734
左箭头-小图标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2734排&&名:0劳动点:12273排&&名:0发帖数:2216 军号:1058673 工分:12734
左箭头-小图标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7821排&&名:0劳动点:11369排&&名:0发帖数:4997 军号:20223 工分:37821
左箭头-小图标
先看看再说.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7454排&&名:0劳动点:6206排&&名:0发帖数:4250 军号:413608 工分:17454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阿萨
在第18楼的发言:明与清的区别如下:
明朝大臣:我们大明臣子敢在朝堂之上骂皇帝是昏君暴君。
清朝大臣:我们大清奴才也敢在朝堂之上骂明朝皇帝是昏君暴君。
明朝皇帝:天子守国门,国灭君亡,对外敌决不妥协。
清朝皇帝:洋夷来袭,奔逃几百公里之外,算是近的。1900年某位皇帝皇太后直奔数千里之外,果然兵贵神速。另有某位皇帝直接当了汉奸。
大明亡时,忠于大明的军队抵抗了半个世纪,天地会洪门等反清复明组织更是延续到清末,洪门甚至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了洪门致公党,支持国内革命,成为今天中国的某个民主党派。
大......严重同意!!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90排&&名:0劳动点:189排&&名:0发帖数:90 军号:1403788 工分:190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我是大雁我怕谁l7
在第1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17楼的发言:......
不知你们信不信,现在虽是新中国;但我们还是生活在"后满清时代"的阴影中...
看看啊 大家好好看看啊 网特们就是这样一唱一和挑拨民族关系的恬不知耻!我看你就是个十足的汉奸走狗样!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450排&&名:0劳动点:2447排&&名:0发帖数:195
军号:949499 工分:245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清朝的“士不知耻”乾隆五年(1740)秋,北京死了一个石匠,其丧事之风光轰动了京师,达官贵人接踵而至,内阁九卿纷纷往吊,连三朝元老张廷玉也差人送帖。原来该石匠生前承包皇家工程,死后留下巨额家产,又无儿女,义孙义婿争执不下,于是各自拉拢达官贵人以助声势,前去祭吊的官员可按品级分获500—2000两的酬谢,众官僚自然趋之若鹜。詹事府詹事陈浩竟流连忘返,在丧家陪吊数天。乾隆帝闻讯为之大怒,痛斥:“身为大臣,而向出身微贱之人俯首跪拜,九卿纵不自爱,其如国体何!”(《清高宗实录》卷129,乾隆五年十月下,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这只是清代士风下流的一幕。自古以来,中国士大夫注重气节和修养,为人居官推重信义、忠诚、刚直、清廉。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士大夫们越发难以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凛然的气节了,士风下流成了封建社会晚期的严重问题。有清一代,官僚士大夫们大多没有思想,没有节操,为追求荣华富贵,不惜奴颜婢膝,丑态毕现。嘉庆初,洪亮吉曾经指出“士大夫渐不顾廉耻”(《清史稿》卷356,《洪亮吉传》,中华书局1977年),后来龚自珍更明确地将之概括为“士不知耻”(《明良论二》,见《龚自珍全集》第31页,中华书局1975年)。清朝皇帝对此似乎也深恶痛绝,试图整顿士习,提倡忠节,希望士大夫能“人各自爱”。但应该指出的是,当时士不知耻的局面恰恰是他们一手造成的,甚至可以说某些方面还是他们所希望的,清朝士风下流的每一步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首先,清朝入主中原使士大夫信仰体系中的一部分与明王朝一同崩溃了。尊王攘夷、忠君爱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但是鼎革之际,出卖国家、君主者得到了荣华富贵,忠君爱国者却颠沛流离,死无葬身之地,这颇令士大夫们痛苦和迷惘。戴名世在《醉乡记》中描绘的“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的“醉乡”景象,正是这种是非颠倒、忠奸易位的写照;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正是士大夫迷惘、彷徨的倾诉。在这种情况下,未失节者愈发难以保持气节,已失节者索性没有了顾虑,士风下流便无法挽回了。其次,清朝统治者为了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对士大夫的独立人格进行刻意的摧残。其手段有二:其一,以清除朋党、立社为借口,以文字狱等形式,对文人士大夫大加打压。从金圣叹的“哭庙”大案开始,明史案、南山集案等层出不穷,惩治手段之残酷,打击范围之广,为中国历史之最;手段之二是以犬马待臣下,命其剪发易服,令其“朝见长跪,夕见长跪”,“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明良论二》,见《龚自珍全集》第31页)。大臣们处处观察皇帝的颜色行事,稍蒙赏识,便洋洋自得;皇帝稍有不悦,便头抢地而出,另寻获宠之法。清王朝“积百年之力,以震荡摧锄天下之廉耻”,结果是“一人为刚,万夫为柔”(《古史钩沉论一》,见《龚自珍全集》第20页)。往昔立朝棱棱的士大夫如今成了一群媚态十足的奴才。最后,清朝官僚体制必然会造成士大夫的无耻。这一体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臣子的赏罚升迁由皇帝决定,下级的赏罚升迁由上级决定,于是,能否获得皇帝和上司的好感就成了能否做好官的关键。而皇帝、上司又多刚愎自用、喜谀恶刚,为此,士大夫有的“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有的“甘言媚词,作妇人之状”,有的不顾年事已高,向权臣执门生之礼,甚至有人与上司的仆役称兄道弟,种种丑态不一而足。二是雍正以前俸禄极低,不足以维持官吏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士大夫们为谋得一个效益好的职位不惜“昏夜乞怜”,“人前长跪”,而一旦谋得这个职位后又大肆搜刮。州县官贪赃一部分肥私,一部分送给督抚,督抚再拿出一部分贡给皇帝,官官相护,整饬吏治寸步难行。雍正以后虽由国家发给官员廉政补贴,但官场贪风仍旧积重难返。三是做官讲究资历,压抑了人才,消磨了士大夫的气节。据推算,若30岁入仕,官至一品,例须35年,极速亦需30年,这个年限是“贤智者终不得越,而愚不肖者亦得以驯而到”。在这种体制下,资历浅者“积俸以俟时”,资历深者“安静以守之”(《明良论三》,见《龚自珍全集》第33—34页),“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臣节之盛,则扫地尽矣”(《明良论二》,见《龚自珍全集》第31页)。以士大夫们的无耻为代价,清朝皇帝确立起了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出一言而盈庭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但是,士不知耻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士大夫不顾廉耻,百姓则不顾纲常,贪官污吏激起了一次又一次农民起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道咸以降,国家多事,士风下流日甚一日。1911年10月,武昌城里响起了起义的枪声,清王朝终于吞下了自酿的苦酒,几个月内,上自总理大臣,下到各省督抚,都摇身变为“革命者”。1912年2月,王朝彻底崩溃于士大夫的集体背叛中。当时的国际舆论对此颇为不解,因为欧洲革命时,反动势力大多流亡国外,而在中国他们却直接投身革命队伍。面对这道“难题”,人们或许更会认同龚自珍的名言“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吧!(作者喻大华
单位:辽宁师大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2661排&&名:0劳动点:32302排&&名:0发帖数:2627 军号:804696 工分:32661
左箭头-小图标
“对明朝士大夫的人格高度独立,个性高度张扬传统的分析”。新鲜的说法,改一个字吧:“对魏晋士大夫的人格高度独立,个性高度张扬传统的分析”,这篇文章还是做得下去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482排&&名:0劳动点:-2483排&&名:0发帖数:1169 军号:79313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sgrong68
在第21楼的发言:明比清要清明,清是个怪物、姜子牙骑的四不象。半氏族公社半奴隶制的产物——而在我们的文化中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师臣者王的思想了。满清那叫“没落”?——与他们自己的原来对比,他们已经进化成半封建社会了!本文内容于
17:18:09 被烽火93编辑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875排&&名:0劳动点:874排&&名:0发帖数:450 军号:715744 工分:875
左箭头-小图标
明比清要清明,清是个怪物、姜子牙骑的四不象。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2734排&&名:0劳动点:12273排&&名:0发帖数:2216 军号:1058673 工分:12734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1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海上异客
在第1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14楼的发言:......
现在的满洲人是没什么,可满清的遗老遗少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了!
明朝有袁崇焕,清末出不了袁崇焕,有些遗老遗少也不难理解。
不知你们信不信,现在虽是新中国;但我们还是生活在"后满清时代"的阴影中..."满清"可是太厉害啦!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19排&&名:0劳动点:-319排&&名:0发帖数:60 军号:110592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1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海上异客
在第1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14楼的发言:......
现在的满洲人是没什么,可满清的遗老遗少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了!
明朝有袁崇焕,清末出不了袁崇焕,有些遗老遗少也不难理解。
不知你们信不信,现在虽是新中国;但我们还是生活在"后满清时代"的阴影中...看看啊 大家好好看看啊 网特们就是这样一唱一和挑拨民族关系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8256排&&名:0劳动点:28500排&&名:0发帖数:15980
军号:178670
金币:118 枚
工分:3825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明与清的区别如下:明朝大臣:我们大明臣子敢在朝堂之上骂皇帝是昏君暴君。清朝大臣:我们大清奴才也敢在朝堂之上骂明朝皇帝是昏君暴君。明朝皇帝:天子守国门,国灭君亡,对外敌决不妥协。清朝皇帝:洋夷来袭,奔逃几百公里之外,算是近的。1900年某位皇帝皇太后直奔数千里之外,果然兵贵神速。另有某位皇帝直接当了汉奸。大明亡时,忠于大明的军队抵抗了半个世纪,天地会洪门等反清复明组织更是延续到清末,洪门甚至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了洪门致公党,支持国内革命,成为今天中国的某个民主党派。大清亡时,忠于大清的人一个见不着,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流血最少的以暴力方式完成朝代更替。明朝有九千岁,清朝有一万零一岁。而且还不止一个,满大街洋人都是一万零一岁,皇帝见了都哆嗦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90排&&名:0劳动点:189排&&名:0发帖数:90 军号:1403788 工分:190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海上异客
在第1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14楼的发言:......
现在的满洲人是没什么,可满清的遗老遗少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了!
明朝有袁崇焕,清末出不了袁崇焕,有些遗老遗少也不难理解。不知你们信不信,现在虽是新中国;但我们还是生活在"后满清时代"的阴影中...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8374排&&名:0劳动点:26144排&&名:0发帖数:7773 军号:1207989 头衔:刁民主义者 工分:28374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14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海上异客
在第1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9楼的发言:......
原来如此.多谢老兄解惑.
满洲人怎么了?我是汉族,但中国不只有汉族。
现在的满洲人是没什么,可满清的遗老遗少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了!明朝有袁崇焕,清末出不了袁崇焕,有些遗老遗少也不难理解。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6088排&&名:0劳动点:6083排&&名:0发帖数:4468 军号:707660 工分:36088
左箭头-小图标
为什么专门用满清来捧朱明(专门跟没落的满清比,却不跟开拓进取的刘汉和李唐)、用繁体字来攻击简体字(专门从书法角度和所谓文化传承角度证明简体字的推广是错误的,却无视简体字对提高国人的书写速度和提高识字水准的贡献)、不承认蒋委员长在抗战中的卖国行为(以抗战牺牲3500万军民为荣,无视委员长在抗战在与倭寇勾勾搭搭)都是同一伙人?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90排&&名:0劳动点:189排&&名:0发帖数:90 军号:1403788 工分:190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海上异客
在第1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9楼的发言:......
原来如此.多谢老兄解惑.
满洲人怎么了?我是汉族,但中国不只有汉族。现在的满洲人是没什么,可满清的遗老遗少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了!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92165排&&名:0劳动点:39957排&&名:0发帖数:5683 军号:1346037 头衔:大司马骠骑将军 工分:92165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海上异客
在第1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9楼的发言:......
原来如此.多谢老兄解惑.
满洲人怎么了?我是汉族,但中国不只有汉族。满洲人并不可恶,但他们如果为满清的一系列暴行辩护就非常可耻了。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90排&&名:0劳动点:189排&&名:0发帖数:90 军号:1403788 工分:190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诗思飘花
在第10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7楼的发言:......
居心叵测,别进我的帖子,不想和你这样的人浪费口水!
阁下不发贴,俺们当然也就进不来咯!阁下?阁下?好熟悉的称乎啊?感觉你好象不是满清的遗老遗少啊?莫非是冤枉你啦?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8374排&&名:0劳动点:26144排&&名:0发帖数:7773 军号:1207989 头衔:刁民主义者 工分:28374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kdy27
在第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7楼的发言:......
居心叵测,别进我的帖子,不想和你这样的人浪费口水!
以上几个都是满洲人.
原来如此.多谢老兄解惑.满洲人怎么了?我是汉族,但中国不只有汉族。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37216排&&名:6129劳动点:128352排&&名:5241发帖数:6933 军号:138384 头衔:飞花城主 工分:137216
/ 排名:612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诗思飘花
在第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5楼的发言:身处现代的中国美国不也有黑暗的事情发生吗?不要以偏概全钻牛角尖了!回帖的人语气讽刺,还有一个马甲在犬,不知是何居心?!是些什么人?
奉劝阁下一句,先把您大明传下来的汉字写对,现在不流行通假。
居心叵测,别进我的帖子,不想和你这样的人浪费口水!阁下不发贴,俺们当然也就进不来咯!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90排&&名:0劳动点:189排&&名:0发帖数:90 军号:1403788 工分:190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kdy27
在第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7楼的发言:......
居心叵测,别进我的帖子,不想和你这样的人浪费口水!
以上几个都是满洲人.原来如此.多谢老兄解惑.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92165排&&名:0劳动点:39957排&&名:0发帖数:5683 军号:1346037 头衔:大司马骠骑将军 工分:92165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诗思飘花
在第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5楼的发言:身处现代的中国美国不也有黑暗的事情发生吗?不要以偏概全钻牛角尖了!回帖的人语气讽刺,还有一个马甲在犬,不知是何居心?!是些什么人?
奉劝阁下一句,先把您大明传下来的汉字写对,现在不流行通假。
居心叵测,别进我的帖子,不想和你这样的人浪费口水!以上几个都是满洲人.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90排&&名:0劳动点:189排&&名:0发帖数:90 军号:1403788 工分:190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诗思飘花
在第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5楼的发言:身处现代的中国美国不也有黑暗的事情发生吗?不要以偏概全钻牛角尖了!回帖的人语气讽刺,还有一个马甲在犬,不知是何居心?!是些什么人?
奉劝阁下一句,先把您大明传下来的汉字写对,现在不流行通假。居心叵测,别进我的帖子,不想和你这样的人浪费口水!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37216排&&名:6129劳动点:128352排&&名:5241发帖数:6933 军号:138384 头衔:飞花城主 工分:137216
/ 排名:612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大明中兴
在第5楼的发言:身处现代的中国美国不也有黑暗的事情发生吗?不要以偏概全钻牛角尖了!回帖的人语气讽刺,还有一个马甲在犬,不知是何居心?!是些什么人?奉劝阁下一句,先把您大明传下来的汉字写对,现在不流行通假。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90排&&名:0劳动点:189排&&名:0发帖数:90 军号:1403788 工分:190
左箭头-小图标
身处现代的中国美国不也有黑暗的事情发生吗?不要以偏概全钻牛角尖了!回帖的人语气讽刺,还有一个马甲在犬,不知是何居心?!是些什么人?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37216排&&名:6129劳动点:128352排&&名:5241发帖数:6933 军号:138384 头衔:飞花城主 工分:137216
/ 排名:6129
左箭头-小图标
估计这位还在怀念可爱的廷杖……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12排&&名:0劳动点:-113排&&名:0发帖数:12 军号:1404390
左箭头-小图标
明朝士大夫的人格高度独立---将一阄猪抬到“九千九百岁”的高度,并以做其干儿子为荣;个性高度张扬----奋不顾身地为皇帝老儿的哪个儿子继位脱下裤子,裸腚挨板子,却在大敌当前皇帝不上朝时,不经任何人的批准,挂兵部印而去,回家“耕读”。兵部尚书领兵与与八旗对阵时,“日服大黄以求速死”,以免连累家人,真是“个性”到家了!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2734排&&名:0劳动点:12273排&&名:0发帖数:2216 军号:1058673 工分:12734
左箭头-小图标
那些在"九千岁"生祠里磕头的都是什么人?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32条记录]&分页:
&对对明朝士大夫的人格高度独立,个性高度张扬传统的分析(转帖)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型与性格有关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