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烽火戏诸侯语录是什么时候的事情?详细的故事能否说说

视频: 《三字经》 故事精选 烽火戏诸侯
分享给好友
您需要先安装&,才能下载视频哦
用优酷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三字经》 故事精选 烽火戏诸侯
分享给站外好友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flash地址:
<input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id="link3" value=''>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三字经》 故事精选 烽火戏诸侯——潜山九星幼教多媒体数据库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670号
京公网安备号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  @醉客W
19:56:33  还是给您泼点冷水吧,“太史公”乃一官职也,您想要他怎么去写,比他早500年前的
?难道要让他穿越
,去实证周幽王开没开过玩笑?看书要看完,看看他是怎么对周王朝的评论吧:  后稷居邰,太王作周。丹开雀录,火降乌流。三分既有,八百不谋。苍兕誓众,白鱼入舟。太师抱乐,箕子拘囚。成康之日,政简刑措。南巡不还,西服莫附。共和之後,王室多故。檿弧兴谣,龙漦作蠹。穨带荏祸,实倾周祚。  -----------------------------  @执着的尘埃
21:07:18  不清楚您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您引述的这段文字,可以证明什么呢?  -----------------------------  所谓“檿弧兴谣,龙漦作蠹”就是指褒姒身世之说以及褒姒是造成宗周覆灭的罪魁。这个说法就是来自于《国语》。我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不知您想表达什么?
  大家晚上好!
  经过秦中烽火故台怀古,灵感一来,突发奇想也说不定。  丹室,畅想周王国不应该是以下方凡国来料定。野徐,战国才普及的烽火台。就是由周宣王以上的国人想出来的嘛!他只不过是做中国梦,做成先进国家啦~  天子自称黄帝苗裔,东夷族人,却居夏族之地,长期与夏族戎姒部落通婚。  明明是东夷图腾,却使用夏族虎熊之纹。这在上古,事图腾为天命的时代也是不可想象的。  要是翻译成现代文,估计就会成为米国大片里讲述的一样。  周原人,岐山之种也。黄帝龙驭之后,皇天上帝“重”,宣下统治诸国万方的民族。206个诸侯国敢不听命么?  黄帝都能骑飞龙上天,估计那是比维京人还帅。  帝尧帝舜没有的时代,也能被吹嘘成尧天舜日。  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不过外国史学家也就认盘庚迁殷以后的时代。之前的时代,无考古论证。
  中华3300年历史,不丢人。  谦虚一点,不孤独。  前面不过,埃巴印。
  看了大家给我的回帖,对于我怀疑司马迁和《史记》在这个问题上的记载,感觉上很多网友还是颇有意见的。可见司马迁人缘不错,呵呵  其实我也在主贴中表达了本人对于太史公的敬意。不论是他的人格还是他的治学,我都是十分敬佩的,他的《史记》彪炳千古,光耀万世,具备高度的研究价值和文学价值,这些都是不可抹杀的,本人也从没有想过要否认史迁的功绩和地位。更对他仗义执言,不畏强暴的勇气而敬服不已。  但是,本帖中所论的内容,确确实实是《史记》中的一个疑点。我们研究学问,不能因为面对的是史学大家就为尊者讳,有疑问就是有疑问,应该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很多人不喜欢。我觉得这才是学习的态度。  其实,《史记》中可疑或是错误的记载远不止这一处,比较著名的,除了烽火戏诸侯外,还有我前面提到的更为出名的嬴政身世的记载,都是民间流传甚广的内容。  除此之外,《史记》中还有很多成段、成系统的叙事错误,这些错误早已被学界发现和指出。比如,著名的先秦史专家和《史记》研究者,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再传弟子韩兆琦先生就曾例举史记中的好几处明显错漏:《陈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中有关陈厉公事迹的叙述错误;《魏世家》、《赵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等篇中成系列的诸侯纪年错误;《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叙事年代的混乱和年代参差的错误等等。  我们分析和指出这些错漏,不是为了贬低司马迁,更不是要贬低中国的史学传统和学术传统。相反的,我们要研究这些错漏之处,正是秉承着中国史学界的优良传统,不虚美、不隐恶。我相信司马迁在忧愤著史之时,就是希望能够留给后世一面镜子,让后人可以通过他而鉴古查今,以为后来。但人无完人,司马迁也是人,不可避免的会犯些错误,也会受到自己主观方面的一些影响,事实上,绝对客观记述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司马迁自己做不到,司马迁所依据的那些史料做不到,我们今人也做不到。治史之难正在于此。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止步不前,相反的,我们相信可以通过科技不断的发展、考据的不断深化以及考古发现的不断证实,去伪存真,尽量还原历史的真面目。  这一点不仅需要专家学者们来进行, 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有兴趣于史学的普通人来参与。只有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够独立的辨析历史,不盲从,不苟同,我们才不会被轻易的忽悠和欺骗。  殷鉴未远,在夏后之世啊!
  其实年代一点都不混乱。  夏朝,以一月为元旦。  商朝,以十二月为元旦。  周朝,以十一月为元旦。  秦朝,以十月为元旦。  汉朝,复古夏正,依然一月为元旦。  把时间换算成,阴历。时间错的不离谱。
  @璇台星
21:38:51  经过秦中烽火故台怀古,灵感一来,突发奇想也说不定。  丹室,畅想周王国不应该是以下方凡国来料定。野徐,战国才普及的烽火台。就是由周宣王以上的国人想出来的嘛!他只不过是做中国梦,做成先进国家啦~  天子自称黄帝苗裔,东夷族人,却居夏族之地,长期与夏族戎姒部落通婚。  明明是东夷图腾,却使用夏族虎熊之纹。这在上古,事图腾为天命的时代也是不可想象的。  要是翻译成现代文,估计就会成为米国大片里......  -----------------------------  呵呵  兄台这么说,可能会被拍砖哦。。。
  不过我也就认识甲骨文,不过你非要说仓颉所造的“天文”是最古老的文字。  那我也无可奈何啊?神州大地,神就神在,一切皆有可能~
  @璇台星
22:23:21  不过我也就认识甲骨文,不过你非要说仓颉所造的“天文”是最古老的文字。  那我也无可奈何啊?神州大地,神就神在,一切皆有可能~  -----------------------------  呵呵  甲骨文我研究得很少,这方面知识欠缺严重,还望日后有机会讨教  感谢您对本帖的关注!
  感谢大家对本帖的关注和回复!
  天涯牛人多!主贴和回复都有营养,受教了。  
  @孤茫大地333
23:10:56  天涯牛人多!主贴和回复都有营养,受教了。  -----------------------------  感谢您对本帖的关注和回复!我们共同学习!
  今晚最后一顶!  祝各位晚安  下周工作顺利!
  有喜欢道法文化的朋友欢迎访问
http://1319.so/forum.php
  我阿姨就是个观亡人,我们那称之为关魂婆。招魂上身的程序与楼主所叙完全一样,不同的是,我阿姨是连唱带说的,唱的什么调不知道,很好听。还有,去招魂的不是神仙,是我阿姨的一个早夭的女儿。  
  大家上午好
  欢迎围观
  自己顶一下
  大家中午好
  @醉客W
19:56:33  还是给您泼点冷水吧,“太史公”乃一官职也,您想要他怎么去写,比他早500年前的
?难道要让他穿越
,去实证周幽王开没开过玩笑?看书要看完,看看他是怎么对周王朝的评论吧:  后稷居邰,太王作周。丹开雀录,火降乌流。三分既有,八百不谋。苍兕誓众,白鱼入舟。太师抱乐,箕子拘囚。成康之日,政简刑措。南巡不还,西服莫附。共和之後,王室多故。檿弧兴谣,龙漦作蠹。穨带荏祸,实倾周祚。  -----------------------------  @执着的尘埃
21:07:18  不清楚您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您引述的这段文字,可以证明什么呢?  -----------------------------  @执着的尘埃
21:13:29  所谓“檿弧兴谣,龙漦作蠹”就是指褒姒身世之说以及褒姒是造成宗周覆灭的罪魁。这个说法就是来自于《国语》。我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不知您想表达什么?  -----------------------------  酒鬼只是想表达,司马迁没有说谎的理由,一个几百年后的太史公,不会平白无故地横加典故,您认为没有“烽火戏诸侯”这个历史,是您的事,太史公认为有是太史公的事,他也是读史才知此事的,不是吗?干嘛您就认定他在说谎?  您所认为的周幽王时,不可能将“烽火”作为传递讯息、特别是传递紧急军情的手段,“烽火”,最早出现于战国,不过当时的“烽火”还不能被距离较远的人所看见,应该只是应用与城市之内近距离的示警。将烽火台广泛应用于国防建设的,应该始于秦汉时。所以,西周末年烽火台应该还未出现。其次,即便是西周末年已经出现了烽火台,也应是类似战国时期的原始形式,不适用于远距离传递信息,而西周末年,即使距离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最近的诸侯国郑国,也要在三百华里之外(周幽王即位之初,郑国尚应在今山西华县一带,到了周幽王被杀的那年(公元前771年)才迁徙到今河南省荥阳一带)。这个距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算是很远了,所以即便是只将警报传递给最近的郑国,也需要沿途修建大量烽火台才行,而西周末年显然是应该不具备这样的历史条件的,况且我们也没有见到过类似的记载。  您的这些疑问,让酒鬼想起《诗?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的诗句,“城彼朔方”又让酒鬼联想长城的修筑,最早应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西周宣王时代。当时西戎(猃狁)进犯西北疆,宣王命令大将南仲率军征讨。为了更好地拒敌作战,南仲在朔方修筑了许多互相联系而又未连接的城堡和烽燧。这些小城叫列城,烽燧用来联络和报警。这,就是后世长城的雏形。或许还有更早的,比如韩侯城,即古韩城。还有“穆天子传”中的关隥。周宣王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宣王四年(前824),秦仲为大夫,攻西戎,被杀。宣王又命其子秦庄公兄弟5人伐西戎,得胜。五年,宣王与尹吉甫一起伐猃狁(即西戎)于彭衙(今陕西澄城西北)。尹吉甫在征猃狁战争中率师直攻至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迫使猃狁向西北退走。周幽王时又伐六济之戎,战败。后又是被申侯、缯侯和犬戎各部攻宗周,被犬戎兵杀死于骊山之下的,这些足以说明当时宣幽两王那几十年,与西戎的战事频发,也可以说明“城彼朔方”就是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时为了防御猃狁的进攻而修建的小城,这种小城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防御城堡,并配合着烽火台传递军情。这些“小城”就修在山嶺要塞中,“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不也是修在骊山各山嶺上吗?试想一下,当在一山峰上燃起烽烟,应该在十几里远处能望见吧,接着十几里外的另一个山头又燃起,再接着~~~这样不就适用于远距离传递信息了吗?战国时期原始形式的秦昭王“临洮古长城”,不就很适用于远距离传递信息吗?所以酒鬼认为司马迁没有说谎。
  白天烧狼粪,晚上烧柴火。  别说十几里地,二十几里也能看得清。好不好?  至少,给周王放马的秦部落最先看到~
  @醉客W
19:56:33  还是给您泼点冷水吧,“太史公”乃一官职也,您想要他怎么去写,比他早500年前的
?难道要让他穿越
,去实证周幽王开没开过玩笑?看书要看完,看看他是怎么对周王朝的评论吧:  后稷居邰,太王作周。丹开雀录,火降乌流。三分既有,八百不谋。苍兕誓众,白鱼入舟。太师抱乐,箕子拘囚。成康之日,政简刑措。南巡不还,西服莫附。共和之後,王室多故。檿弧兴谣,龙漦作蠹。穨带荏祸,实倾周祚。  -----------------------------  @执着的尘埃
21:07:18  不清楚您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您引述的这段文字,可以证明什么呢?  -----------------------------  @执着的尘埃
21:13:29  所谓“檿弧兴谣,龙漦作蠹”就是指褒姒身世之说以及褒姒是造成宗周覆灭的罪魁。这个说法就是来自于《国语》。我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不知您想表达什么?  -----------------------------  @醉客W
12:39:49  酒鬼只是想表达,司马迁没有说谎的理由,一个几百年后的太史公,不会平白无故地横加典故,您认为没有“烽火戏诸侯”这个
,是您的事,太史公认为有是太史公的事,他也是读史才知此事的,不是吗?干嘛您就认定他在说谎?  您所认为的周幽王时,不可能将“烽火”作为传递讯息、特别是传递紧急军情的手段,“烽火”,最早出现于战国,不过当时的“烽火”还不能被距离较远的人所看见,应该只是应用与城市之内近距......  -----------------------------  感谢您这么仔细的查证  但是我在主贴后面的回帖中罗列了很多关于西周末年有无烽火和烽火在那个年代实用性的分析,并对主贴中一些不尽之处做出了修正,不知您是否有注意到后面的回帖。  而且,我质疑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因为怀疑烽火的存在,即便烽火台在西周已经用于军事用途,但是它的具体作用不宜被夸大,这点我在列举《墨子》中的例子时有所阐述。况且诸侯是否发兵勤王,不仅仅是看烽火,还要配合其他更为具体的指令,这一点我在回帖中也有具体论述。  另外,关于烽火戏诸侯故事的版本演变我也有几次说明  最后,关于司马迁为何要编排这个故事,我在主贴和回帖中均有详细论述  不知您对我所有这些论点论据以为如何?还望不吝赐教。  再次感谢您的认真回复。网友的批评和帮助是我不断研究这个话题的动力。
  墨子的《备城门》是为了阐述用火攻防守的方法,又没有说当时才出现烽火台的意思。
  -----------------------------  @醉客W
12:39:49  酒鬼只是想表达,司马迁没有说谎的理由,一个几百年后的太史公,不会平白无故地横加典故,您认为没有“烽火戏诸侯”这个
,是您的事,太史公认为有是太史公的事,他也是读史才知此事的,不是吗?干嘛您就认定他在说谎?  您所认为的周幽王时,不可能将“烽火”作为传递讯息、特别是传递紧急军情的手段,“烽火”,最早出现于战国,不过当时的“烽火”还不能被距离较远的人所看见,应该只是应用与城市之内近距......  -----------------------------  你的回复能说明幽王有条件玩烽火,但不能不说明烽火好玩到能让一个不爱笑的美女发笑,至少从我看来,这游戏一点也不好笑,就算你1个小时能赶到,在城头呆一个小时很好玩么?  除了对烽火的起源时间不明之外,楼主的论证没有什么破绽,都很合理  确实是立嫡立长这个问题拉的仇恨,虽然这是人类史上最脑残的制度,今天国人仍然受其影响
  在城头吹着冷风,等半个时辰。这本身就已经很搞笑了嘛~  美女笑点都很低的~
  观点不错,很好,支持!
  楼主才识不错,态度极好,回复大牛很多,学习啦
  -----------------------------  @醉客W
12:39:49  酒鬼只是想表达,司马迁没有说谎的理由,一个几百年后的太史公,不会平白无故地横加典故,您认为没有“烽火戏诸侯”这个
,是您的事,太史公认为有是太史公的事,他也是读史才知此事的,不是吗?干嘛您就认定他在说谎?  您所认为的周幽王时,不可能将“烽火”作为传递讯息、特别是传递紧急军情的手段,“烽火”,最早出现于战国,不过当时的“烽火”还不能被距离较远的人所看见,应该只是应用与城市之内近距......  -----------------------------  @若水_0_
14:09:35  你的回复能说明幽王有条件玩烽火,但不能不说明烽火好玩到能让一个不爱笑的
发笑,至少从我看来,这游戏一点也不好笑,就算你1个小时能赶到,在城头呆一个小时很好玩么?  除了对烽火的起源时间不明之外,楼主的论证没有什么破绽,都很合理  确实是立嫡立长这个问题拉的仇恨,虽然这是人类史上最脑残的制度,今天国人仍然受其影响  -----------------------------  司马迁告诉你的,他们在城头上一直呆着?酒鬼平时爱笑,此时更加笑喽,要不要酒鬼告诉你:骊山位于西安以东25公里,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4公里,最高海拔1302米。它是“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骏马,故名骊山。骊山温泉喷涌,风景秀丽多姿,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为帝王游乐宝地。
  @醉客W
19:56:33  还是给您泼点冷水吧,“太史公”乃一官职也,您想要他怎么去写,比他早500年前的
?难道要让他穿越
,去实证周幽王开没开过玩笑?看书要看完,看看他是怎么对周王朝的评论吧:  后稷居邰,太王作周。丹开雀录,火降乌流。三分既有,八百不谋。苍兕誓众,白鱼入舟。太师抱乐,箕子拘囚。成康之日,政简刑措。南巡不还,西服莫附。共和之後,王室多故。檿弧兴谣,龙漦作蠹。穨带荏祸,实倾周祚。  -----------------------------  @执着的尘埃
21:07:18  不清楚您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您引述的这段文字,可以证明什么呢?  -----------------------------  @执着的尘埃
21:13:29  所谓“檿弧兴谣,龙漦作蠹”就是指褒姒身世之说以及褒姒是造成宗周覆灭的罪魁。这个说法就是来自于《国语》。我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不知您想表达什么?  -----------------------------  @醉客W
12:39:49  酒鬼只是想表达,司马迁没有说谎的理由,一个几百年后的太史公,不会平白无故地横加典故,您认为没有“烽火戏诸侯”这个
,是您的事,太史公认为有是太史公的事,他也是读史才知此事的,不是吗?干嘛您就认定他在说谎?  您所认为的周幽王时,不可能将“烽火”作为传递讯息、特别是传递紧急军情的手段,“烽火”,最早出现于战国,不过当时的“烽火”还不能被距离较远的人所看见,应该只是应用与城市之内近距......  -----------------------------  @执着的尘埃
13:53:20  感谢您这么仔细的查证  但是我在主贴后面的回帖中罗列了很多关于西周末年有无烽火和烽火在那个年代实用性的分析,并对主贴中一些不尽之处做出了修正,不知您是否有注意到后面的回帖。  而且,我质疑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因为怀疑烽火的存在,即便烽火台在西周已经用于军事用途,但是它的具体作用不宜被夸大,这点我在列举《墨子》中的例子时有所阐述。况且诸侯是否发兵勤王,不仅仅是看烽火,还要配合其他更为具体的......  -----------------------------  既然您已认定司马迁带有私货,酒鬼就不在说什么啦,给点善意,读史论记最忌夹带私货,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意,司马迁注《史记》只是作为一位史官的职业兴趣和追求,从而摘典记事成书而已,当时的他早已没有啦什么政治追求,何需特此编排“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顺便告诉您;当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在与邻邦有冲突的战争时间段,突然燃起“烽火”示警,众诸侯们还需要有配合其他更为具体的指令吗?勤王等于勤己他们不会风尘滚滚而来,那才叫怪~~~
  @醉客W
16:35:39  既然您已认定司马迁带有私货,酒鬼就不在说什么啦,给点善意,读史论记最忌夹带私货,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意,司马迁注《史记》只是作为一位史官的职业兴趣和追求,从而摘典记事成书而已,当时的他早已没有啦什么政治追求,何需特此编排“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顺便告诉您;当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在与邻邦有冲突的战争时间段,突然燃起“烽火”示警,众诸侯们还需要有配合其他更为具体的指令吗?勤王等于勤己他们不会风尘......  -----------------------------  见仁见智吧  质疑这个典故的不只我一个,很多学者也是怀疑的。我帖子的重点其实根本不是要论证这个典故的真实性,其实在我所见,大部分今天的学者都是认为这个典故是存疑的。我帖子的论证重点在于司马迁这么做的动机。  当然您要是非要认为太史公被去了势之后就心灰意冷,没有政治追求,那是您的权力。我也保留我的观点。  求同存异吧  再次感谢您的关注!
  @璇台星
13:49:30  白天烧狼粪,晚上烧柴火。  别说十几里地,二十几里也能看得清。好不好?  至少,给周王放马的秦部落最先看到~  -----------------------------  您说的这些依据何在?有先秦典籍的证据么?  秦汉以后的不算。
  @璇台星
14:01:33  墨子的《备城门》是为了阐述用火攻防守的方法,又没有说当时才出现烽火台的意思。  -----------------------------  《墨子》中的本意确实不是专门论述烽火台的出现时间的,但是从《墨子.号令篇》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迟至战国时代的烽燧设施的实用价值是不高的,每座烽燧所能传递信息的距离根本没有多远,“出侯无过十里。居高便所树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这句话我前面已经分析过了,连十里地的距离,都需要依次设立三处观望哨卡,才能有效的与城上的烽燧交通消息,可见战国烽燧传递警报距离有限,根本不能传递数十里之遥,遑论西周?  前面好几位网友跟我进行了反复争论,但大家所提出的依据,凡是确实谈到烽火的,都是见于战国以后乃至于秦汉的。我前面说了,西周的国力连战国七雄也有所不如,更别说跟秦汉比了。我觉得很多网友纠结于此,主要还是把西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想得太高了。  当时传递信息的报警方式其实有很多,《吕氏春秋》不是说击鼓报警么?他们怎么不说是烽火报警呢?直到司马迁这个汉朝人才说烽火报警,这不值得我们思考么?
  @若水_0_
14:09:35  你的回复能说明幽王有条件玩烽火,但不能不说明烽火好玩到能让一个不爱笑的
发笑,至少从我看来,这游戏一点也不好笑,就算你1个小时能赶到,在城头呆一个小时很好玩么?  除了对烽火的起源时间不明之外,楼主的论证没有什么破绽,都很合理  确实是立嫡立长这个问题拉的仇恨,虽然这是人类史上最脑残的制度,今天国人仍然受其影响  -----------------------------  感谢您的支持!
  @璇台星
14:17:58  在城头吹着冷风,等半个时辰。这本身就已经很搞笑了嘛~  美女
笑点都很低的~  -----------------------------  按《史记.周本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  褒姒笑点高,可不是我说的,是司马迁说的。
  @lorekByrnison
21:25:39  赞同,小时候看上下五千年的时候知道了这个故事,后来想了下,现在化工厂冒那么大的烟理十几公里都看不到,夏朝得烧啥玩意才能让几百公里外的人看到?  -----------------------------  @火神迦具土
14:56:09  你确定? 你试试看在没有楼房的平原上看烽烟。 保证你清清楚楚。就算是大城市,我家在高楼上看几十公里外的烟也没有任何问题。 古代又没有雾霾  ---------------------------  烽火台的烟又不是直接看到的。一段看到有烟了马上烧,然后下一段就能看到再马上烧。一段段地。一千几百公里算什么。以前可没那么多高楼大厦。空气质量也更好。
  @hbxwt
14:21:02  观点不错,很好,支持!  -----------------------------  感谢您对本帖的支持与关注!
  @海港听鸿
15:13:36  楼主才识不错,态度极好,回复大牛很多,学习啦  -----------------------------  感谢您的支持和认可!  广大网友的意见和批评是我不断改进本帖论证的动力和源泉,再次向网友们鞠躬致意!
  大家晚上好!
  推荐楼主看一下这个帖子,我们是应该重新审视下历史啦  
  建议楼主有空可以写下孔子啊,作为一个人而不神来写。  本人有想法但碍于才疏学浅, 又比较懒。呵呵
  @海港听鸿
18:54:05  推荐楼主看一下这个帖子,我们是应该重新审视下
啦    -----------------------------  谢谢您的推荐,与时间一定拜读这篇强帖!  再次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海港听鸿
18:57:48  建议楼主有空可以写下孔子啊,作为一个人而不神来写。  本人有想法但碍于才疏学浅, 又比较懒。呵呵  -----------------------------  看机缘吧  不过我现在正在筹备另一个新的长贴,主题是匈奴和汉朝的四百年战争史。现在正在读书查资料,有时间有精力的话会先写这个主题,呵呵
  欢迎围观拍砖!
  @醉客W
15:59:47  司马迁告诉你的,他们在城头上一直呆着?酒鬼平时爱笑,此时更加笑喽,要不要酒鬼告诉你:骊山位于西安以东25公里,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4公里,最高海拔1302米。它是“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骏马,故名骊山。骊山温泉喷涌,风景秀丽多姿,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为帝王游乐宝地。  -----------------------------  我把你逗笑了, 说明我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你说的这些和褒姒会不会被逗笑有什么关系?
  我说的美女是申国国君的妹妹。  周幽王的正室,周平王的妈~
  @璇台星
23:19:06  我说的
是申国国君的妹妹。  周幽王的正室,周平王的妈~  -----------------------------  这个。。。敢问您是在搞无厘头么?
  各位网友上午好!
  @海港听鸿
18:57:48  建议楼主有空可以写下孔子啊,作为一个人而不神来写。  本人有想法但碍于才疏学浅, 又比较懒。呵呵  -----------------------------  @执着的尘埃
19:51:16  看机缘吧  不过我现在正在筹备另一个新的长贴,主题是匈奴和汉朝的四百年战争史。现在正在读书查资料,有时间有精力的话会先写这个主题,呵呵  -----------------------------  期待大作
  @海港听鸿
18:57:48  建议楼主有空可以写下孔子啊,作为一个人而不神来写。  本人有想法但碍于才疏学浅, 又比较懒。呵呵  -----------------------------  @执着的尘埃
19:51:16  看机缘吧  不过我现在正在筹备另一个新的长贴,主题是匈奴和汉朝的四百年战争史。现在正在读书查资料,有时间有精力的话会先写这个主题,呵呵  -----------------------------  @海港听鸿
09:13:26  期待大作  -----------------------------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努力的!
  感谢各位网友的支持  欢迎围观拍砖!
  大家中午好!
  下午好  欢迎拍砖围观
  尘埃:读过《穆天子传》么?
  西汉低微出身的后妃很多,武帝去母立子的做法和幽王立后立子的做法也有本质的不同。虽然我也觉得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太过戏剧,但由此得出隐射钩弋夫人的结论,我觉得楼主下的有些仓促了。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的省称,系指2008年7月由清华大学校友捐赠给母校的一批竹简。经碳14测定证实,这批竹简的年代是战国中晚期之际,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有2388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其被鉴定为战国中期偏晚的重要文物,其中记载有相信为《尚书》的部分内容,以及周武王时期的乐诗。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目前尚在整理研究中。清华大学为此成立了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并承诺资助相关学者。清华简有记载烽火戏诸侯是假的,是周史,也就是周平王在说谎
  你的说法也许正确,但需要历史和考古解答
  @醉客W
15:52:53  尘埃:读过《穆天子传》么?  -----------------------------  《穆天子传》就可信么?  我个人不太采信《穆天子传》。当然,我看到这个坛子里很多人把它当作宝贝,还有《山海经》。所以我不想太多讨论这些,大家所相信的东西不一样,出发点就不一样。  历史是观念的历史,我们对历史的解读都是个人角度的解读,从来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定论。  求同存异吧。
  大家晚上好!
  @乖一点
16:52:38  西汉低微出身的后妃很多,武帝去母立子的做法和幽王立后立子的做法也有本质的不同。虽然我也觉得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太过戏剧,但由此得出隐射钩弋夫人的结论,我觉得楼主下的有些仓促了。  -----------------------------  对司马迁附会烽火戏诸侯故事的动机和背景,我在这个帖子里尝试着做了一些分析,当然,这些分析都是属于我个人之所见,不一定正确,大家见仁见智吧。  我这个帖子不是那种下结论的帖子,而是一个讨论帖,由着大家提意见,我也会根据大家的反馈和最新读书的结果不断修正原有的观点。  这种方式我个人觉得挺好,就是我抛砖引玉,提供一个供大家讨论这段历史的平台,我自己也可以学会很多东西
  王后,看宠妃和自己老公吹吹风~  难道不好笑么?  周穆王,有全世界最好的一条白色藏獒。培养,配种,陪葬……三陪~
  @璇台星
19:29:37  王后,看宠妃和自己老公吹吹风~  难道不好笑么?  周穆王,有全世界最好的一条白色藏獒。培养,配种,陪葬……三陪~  -----------------------------  这个。。。呵呵
  @韶山润之
17:40:56  你的说法也许正确,但需要
和考古解答  -----------------------------  感谢您对本帖的关注和支持!  我也会不断加强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
  感谢诸位网友的支持!
  @醉客W
15:52:53  尘埃:读过《穆天子传》么?  -----------------------------  @执着的尘埃
18:54:45  《穆天子传》就可信么?  我个人不太采信《穆天子传》。当然,我看到这个坛子里很多人把它当作宝贝,还有《山海经》。所以我不想太多讨论这些,大家所相信的东西不一样,出发点就不一样。  历史
的解读都是个人角度的解读,从来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定论。  求同存异吧。  -----------------------------  没搞懂,本想请教一下,此书您认为是否是伪书,结果却得到这么个回复,算啦,小朋友,酒鬼这就飘过去,打扰啦~~~~
  @醉客W
15:52:53  尘埃:读过《穆天子传》么?  -----------------------------  @执着的尘埃
18:54:45  《穆天子传》就可信么?  我个人不太采信《穆天子传》。当然,我看到这个坛子里很多人把它当作宝贝,还有《山海经》。所以我不想太多讨论这些,大家所相信的东西不一样,出发点就不一样。  历史
的解读都是个人角度的解读,从来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定论。  求同存异吧。  -----------------------------  @醉客W
20:35:50  没搞懂,本想请教一下,此书您认为是否是伪书,结果却得到这么个回复,算啦,小朋友,酒鬼这就飘过去,打扰啦~~~~  -----------------------------  《穆天子传》是不是伪书我学浅不敢妄言。我只能说一说我对此书的了解。  这部书同样出自汲县魏墓,而且留传至今,比《竹书纪年》幸运很多。  《穆天子传》所记载的很多史料不见于其它文献记载,再加上内中有一些神仙之说,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将其归入小说一类,但也有现代学者认为《穆天子传》具备相当的史料价值,很多记载可以纠正《史记》等史书的一些错误。  比如关于吴太伯受封于吴的问题,《穆天子传》说“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可见,吴太伯就是吴国的始祖,是受封到吴国,不是“断发文身”避让到吴国的。而且据考证,这个“吴国”也就是《左传.僖公五年》所提到的虞国,金文中二字常相通假。这个“吴国”不在江南,而是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陆平。盖因亶父之世,周国自身尚且龟缩于西北,如何一个出走的泰伯就可以统治南方的吴国?可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在此处的记载也是以讹传讹,采信了自春秋以来广泛流传的误解之说。  至于说《穆天子传》所记载的神话之类 ,内中很多神话内容同《楚辞.天问》、《山海经》的记载相吻合,其中也有不少晚出的痕迹,与西周时代不符,可见有一部分当出自战国人之手,有可能战国术士也参与其中。对于这一部分,我个人以为,应该主要作为民俗学和神话学方面的研究,但其中必然也包含若干历史真实因素。  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穆天子传》所记载的真实历史与神话传说以及后人附会相互混杂,不能否认其有一定史学价值,但如果说该书确为西周时代作品,恐怕不尽然,应该还是战国作品可能比较大。是不是伪书不敢妄言,但战国诸子百家以及方士术师等经常假借古人古事宣扬自身的理念,所以如果说我个人的意见,则是:《穆天子传》和《山海经》一类的著作,必然保留了一部分古代真实的历史信息,作为史料利用,可以弥补正史之不足。但其中也参杂了很多战国时代人各怀目的而装进去的私货,所以必须严加辨别,而且对于其中所言离奇之事,不宜太多附会,还是存疑为好。  我之前给您的那段回复,是因为现在坛子里有很多人都在拿《穆天子传》说事儿,试图证明中国人起源于中东之类。我个人对这个是存疑的,又不愿意太多的纠结在这个问题上,所以不想多做回答。  既然您又提到了, 我就勉为其难,尽量把我对《穆天子传》的一些了解讲一讲,说实话我对该书了解不多,也没有通读过全文,只是前两年看过其中主要的一些段落,当时也没太当回事。由于我个人对此类书所记载一向持保留态度,所以如果是我自己写文章的话,一般不会拿里面的记载举例。  感谢您的关注,如蒙不弃,我们还可以再讨论
  @人生长乐
21:25:28  《史记》误人。司马迁的《史记》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感情因素,其偏向比后来官修史书更大,但也更隐秘,更容易误导人。后世读史者把《史记》抬得太高了,司马写得好,把史收写成了散文,文彩飞扬。史书不应是这样,史书应是一部统计年鉴、科学论文,枯燥但严谨。  -----------------------------  @执着的尘埃
21:42:17  我以前也很推崇《史记》的,但近两年仔细审读之后,发现作为史书,《史记》恐怕没有想象中那么靠谱。  你说的对,司马迁在写史时恐怕掺杂了一些私货,只是他的手段很高明,古人不仔细看发现不了。  但是现代人依靠新的技术手段和考古发现,就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去伪存真了。  当然,不论怎么说,《史记》还是研究汉代以前
的重要史料,这一点是万万不能抹杀的  -----------------------------  @张海祥
22:04:46  司马迁在《史记》里玩的猫腻很多,比如李陵惨败被歼的战斗,在他的生花妙笔下居然成了杀敌与卫青的漠北大战差不多的一场战斗。  -----------------------------  @执着的尘埃
22:35:01  关于“李陵事件”,确实存在疑点。《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关于李陵战败过程的描写,司马迁有可能夸大了李陵率部战斗的过程,因为李陵以五千步兵力敌匈奴单于八万主力骑兵的讲法,如果我们对比后来宋朝与辽金西夏的战斗结果,确实让人难以置信。  但是我认为司马迁在朝堂之上维护李陵,还是出于一颗善良正义之心的。  纵观《李将军列传》,我个人可以感觉到司马迁对于李广的遭遇是寄予同情的,他不希望......  -----------------------------  李陵所率五千步兵皆是荆楚游侠剑客,个个能擒龙扼虎,使用的强驽射程和杀伤力均强于匈奴骑兵的弓箭,战斗力很强,可以算是特种部队,而且汉军的战斗意志远非软弱的宋军可比。草原民族只崇拜强者从不同情弱者,战俘一般都是当奴隶使用,李陵战败投降后被匈奴单于封王招婿也可从侧面证明汉军这仗打得不错。
  我感兴趣的是汉武帝是看过《史记》的,他为什么没有杀掉司马迁烧掉《史记》,而是让这部骂遍他八代祖宗的谤书流传于世,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与司马迁原著到底有多大差入。
  @人生长乐
21:25:28  《史记》误人。司马迁的《史记》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感情因素,其偏向比后来官修史书更大,但也更隐秘,更容易误导人。后世读史者把《史记》抬得太高了,司马写得好,把史收写成了散文,文彩飞扬。史书不应是这样,史书应是一部统计年鉴、科学论文,枯燥但严谨。  -----------------------------  @执着的尘埃
21:42:17  我以前也很推崇《史记》的,但近两年仔细审读之后,发现作为史书,《史记》恐怕没有想象中那么靠谱。  你说的对,司马迁在写史时恐怕掺杂了一些私货,只是他的手段很高明,古人不仔细看发现不了。  但是现代人依靠新的技术手段和考古发现,就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去伪存真了。  当然,不论怎么说,《史记》还是研究汉代以前
的重要史料,这一点是万万不能抹杀的  -----------------------------  @张海祥
22:04:46  司马迁在《史记》里玩的猫腻很多,比如李陵惨败被歼的战斗,在他的生花妙笔下居然成了杀敌与卫青的漠北大战差不多的一场战斗。  -----------------------------  @执着的尘埃
22:35:01  关于“李陵事件”,确实存在疑点。《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关于李陵战败过程的描写,司马迁有可能夸大了李陵率部战斗的过程,因为李陵以五千步兵力敌匈奴单于八万主力骑兵的讲法,如果我们对比后来宋朝与辽金西夏的战斗结果,确实让人难以置信。  但是我认为司马迁在朝堂之上维护李陵,还是出于一颗善良正义之心的。  纵观《李将军列传》,我个人可以感觉到司马迁对于李广的遭遇是寄予同情的,他不希望......  -----------------------------  @亚历山大军刀
21:41:31  李陵所率五千步兵皆是荆楚游侠剑客,个个能擒龙扼虎,使用的强驽射程和杀伤力均强于匈奴骑兵的弓箭,战斗力很强,可以算是特种部队,而且汉军的战斗意志远非软弱的宋军可比。草原民族只崇拜强者从不同情弱者,战俘一般都是当奴隶使用,李陵战败投降后被匈奴单于封王招婿也可从侧面证明汉军这仗打得不错。  -----------------------------  您说的有道理,我之前怀疑得可能有点过了。李陵应该还是有才华的,而且得众人之心,所部战斗力也很强。  他投降匈奴后从未如中行说那般做汉奸,所以投降可能也是一种无奈吧,但个中隐情,后人实在难以全知了
  -----------------------------  @张海祥
22:04:46  司马迁在《史记》里玩的猫腻很多,比如李陵惨败被歼的战斗,在他的生花妙笔下居然成了杀敌与卫青的漠北大战差不多的一场战斗。  -----------------------------  @执着的尘埃
22:35:01  关于“李陵事件”,确实存在疑点。《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关于李陵战败过程的描写,司马迁有可能夸大了李陵率部战斗的过程,因为李陵以五千步兵力敌匈奴单于八万主力骑兵的讲法,如果我们对比后来宋朝与辽金西夏的战斗结果,确实让人难以置信。  但是我认为司马迁在朝堂之上维护李陵,还是出于一颗善良正义之心的。  纵观《李将军列传》,我个人可以感觉到司马迁对于李广的遭遇是寄予同情的,他不希望......  -----------------------------  @亚历山大军刀
21:41:31  李陵所率五千步兵皆是荆楚游侠剑客,个个能擒龙扼虎,使用的强驽射程和杀伤力均强于匈奴骑兵的弓箭,战斗力很强,可以算是特种部队,而且汉军的战斗意志远非软弱的宋军可比。草原民族只崇拜强者从不同情弱者,战俘一般都是当奴隶使用,李陵战败投降后被匈奴单于封王招婿也可从侧面证明汉军这仗打得不错。  -----------------------------  有这样推理的吗?那李广利娶了单于的妹妹呢?是不是说明李广利打得更好?  老套路而已,重赏降将瓦解对手士气,引诱更多将领投降。
  @亚历山大军刀
21:48:32  我感兴趣的是汉武帝是看过《史记》的,他为什么没有杀掉司马迁烧掉《史记》,而是让这部骂遍他八代祖宗的谤书流传于世,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与司马迁原著到底有多大差入。  -----------------------------  这就是自信:我的功劳已经大到了仇人都无法抹杀的地步。
  @亚历山大军刀
21:48:32  我感兴趣的是汉武帝是看过《史记》的,他为什么没有杀掉司马迁烧掉《史记》,而是让这部骂遍他八代祖宗的谤书流传于世,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与司马迁原著到底有多大差入。  -----------------------------  @张海祥
21:59:03  这就是自信:我的功劳已经大到了仇人都无法抹杀的地步。  -----------------------------  这个要顶,汉武帝个人的胸襟气魄只有始皇帝能与之相比,恐怕汉武还要胜出一筹。后世的皇帝没一个及得上的。  至于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与司马迁写的有多大差别,恐怕只有天知道了。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考古发现吧。
  @乖一点
16:52:38  西汉低微出身的后妃很多,武帝去母立子的做法和幽王立后立子的做法也有本质的不同。虽然我也觉得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太过戏剧,但由此得出隐射钩弋夫人的结论,我觉得楼主下的有些仓促了。  -----------------------------  @执着的尘埃
19:22:02  对司马迁附会烽火戏诸侯故事的动机和背景,我在这个帖子里尝试着做了一些分析,当然,这些分析都是属于我个人之所见,不一定正确,大家见仁见智吧。  我这个帖子不是那种下结论的帖子,而是一个讨论帖,由着大家提意见,我也会根据大家的反馈和最新读书的结果不断修正原有的观点。  这种方式我个人觉得挺好,就是我抛砖引玉,提供一个供大家讨论这段
的平台,我自己也可以学会很多东西  -----------------------------  汉武帝为了唯我独尊,六亲不认,一生致力打击豪强贵戚,我说你是贵族你就是,我说你不是就不是,在他眼里人无出身贵戝之分,只有顺不顺眼之别。卫子夫、李夫人、公孙弘、主父偃、卫青等都出身贫戝,都是靠汉武帝扶植上去的。汉武帝就是要靠这些例子来警告那些贵族,没有天生富贵,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亚历山大军刀
22:13:32  汉武帝为了唯我独尊,六亲不认,一生致力打击豪强贵戚,我说你是贵族你就是,我说你不是就不是,在他眼里人无出身贵戝之分,只有顺不顺眼之别。卫子夫、李夫人、公孙弘、主父偃、卫青等都出身贫戝,都是靠汉武帝扶植上去的。汉武帝就是要靠这些例子来警告那些贵族,没有天生富贵,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  这是他作为皇帝该做的事情,不论他个人品格如何,他都得这么干。否则他该怎么办?不要打击豪强,像东汉皇帝那样?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特别是政治领袖,不应纠缠于私人品德,而是要看他于国于民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个人认为,从汉朝自身的发展来看,汉武帝为后来的昭宣之治打下了基础,并使汉朝确立了对匈奴的战略优势,这种优势一直被保持了下去。没有这个基础,汉文明是否能够发展壮大,甚至是否能够延续都很难说。对汉朝,汉武帝肯定是功大于过。  如果从中国历史的整个长河来看,汉武帝的功过评说就很难讲了。  一方面,汉武帝才是真正确立了中国两千年专制制度的人,正是从他开始,诸侯割据不再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即便经历了汉末以后近三百多年的混乱割据局面(除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外),中国还是没有如西罗马那般走向彻底崩溃。从汉武帝开始,大一统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不仅是统治者,还有被统治者,统一国家的观念成为了中国人的共同民族心理,而这个心理,肇始于汉武帝。  同样的, 汉文明也是开始于汉武帝时代,正是从他的时代开始,文臣开始取代汉初时期的贵戚和勋臣成为了朝廷的中流砥柱,这当然是皇权统治的需要,但也开创了后世文官治国的先河。  但在另一方面,汉武帝统治的成功也使得中国历史就此被套上了这样一种模式,正是从汉武帝开始,中国才真正开始走上了一条专制皇权的道路。从这个角度来说,始皇帝只是开了个头,被陈胜吴广刘邦项羽他们一折腾,差一点就断线了,刘邦时代事实已经部分恢复了周代的模式。到汉武帝时,地方诸侯还没有完全被镇服,南方尚未被汉朝政府直接统治。所谓的大一统,都是在武帝手上最终完成的。所以说,无论是从版图、政治制度还是思想文化来看,汉武帝才是中国千年帝制真正的始作俑者。
  欢迎大家参与讨论,不限于主贴的主题,先秦历史和汉初历史都可以讨论下
  周穆王,是全世界第一个驾车旅行的人。
  @璇台星
22:58:45  周穆王,是全世界第一个驾车旅行的人。  -----------------------------  呵呵  冒昧的说一句,我觉得以兄台的兴趣爱好,更适合去那个“公丘子桓”的贴子里参与讨论  开个玩笑  感谢您一直关注我的帖子  不过周穆王。。。我跟他确实不算太感冒。。。楼里如有喜欢研究穆天子的,可以与兄台共同讨论,我在一边瞧个热闹
  今晚最后一顶,祝各位晚安!
  别老发无聊的说说了。 有文化你给我朗读一下这些词:好色、 嫖娼、觌氅、餮鼗、曩磲、蕤颥、鳎鹕、鲦鲻、耱貊、貘鍪、籴耋、瓞耵。 是不是发现自己除了好色跟嫖娼什么都不会? 所以,/嘘做人要低调。。。  
  不错,楼主下了功夫,推敲也基本合理  
  大家上午好
  @Believeideal
01:08:29  别老发无聊的说说了。 有文化你给我朗读一下这些词:好色、 嫖娼、觌氅、餮鼗、曩磲、蕤颥、鳎鹕、鲦鲻、耱貊、貘鍪、籴耋、瓞耵。 是不是发现自己除了好色跟嫖娼什么都不会? 所以,/嘘做人要低调。。。  -----------------------------  我才疏学浅,有文化肯定是谈不上的,但是这些词还是可以读一读:  好色和嫖娼就不用注音了吧?那就从第三个词开始:  觌(读“di”,阳平)氅(读“chang”,上声)  餮(读“tie”,去声)鼗(读“tao”,阴平)  曩(读“nang”,上声)磲(读“qu”,阳平)  蕤(读“rui”,阳平)颥(读“ru”,阳平)  鳎(读“ta”,上声)鹕(读“hu”,阳平)  鲦(读“tiao”,阳平)鲻(读“zi”,阴平)  耱(读“mo”,去声)貊(读“mo”,去声)  貘(读“mo”,去声)鍪(读“mou”,阳平)  籴(读“di”,阳平)耋(读“die”,阳平)  瓞(读“die”,阳平)耵(读“ding”,阴平)  朋友你罗列的这些字,是我在网络上看到别人发过的段子,你拿来考我有意思么?  认识这些冷僻字就算有文化?不认识就是没文化?你对文化就是这么理解的?  在这个楼里, 我对所有的网友一视同仁。无论是赞同我的还是反对我的,还是无厘头搞笑的,我都对大家以礼相待坦诚相待。对于我帖子里的错误,无论是网友指出的还是我自己发现的,都立刻改正。对于确实存在的不同观点,我也都保证求同存异,从不攻击任何网友,更不存在坛子里常见的口水战和人身攻击。  至少在我这个楼里,我要保证不会发生歪楼的现象。我发表我个人的一些见解,跟网友一起讨论学习,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种学习的有效方式,我确实通过与网友互动而获益良多。  学习也分高调和低调?那怎样算是低调?万马齐喑装孙子?
  @呀呀长毛贼长毛贼
09:19:54  不错,楼主下了功夫,推敲也基本合理  -----------------------------  感谢您对本帖的关注和支持!
  @Believeideal
01:08:29  别老发无聊的说说了。 有文化你给我朗读一下这些词:好色、 嫖娼、觌氅、餮鼗、曩磲、蕤颥、鳎鹕、鲦鲻、耱貊、貘鍪、籴耋、瓞耵。 是不是发现自己除了好色跟嫖娼什么都不会? 所以,/嘘做人要低调。。。  -----------------------------  @执着的尘埃
11:25:45  我才疏学浅,有文化肯定是谈不上的,但是这些词还是可以读一读:  好色和嫖娼就不用注音了吧?那就从第三个词开始:  觌(读“di”,阳平)氅(读“chang”,上声)  餮(读“tie”,去声)鼗(读“tao”,阴平)  曩(读“nang”,上声)磲(读“qu”,阳平)  蕤(读“rui”,阳平)颥(读“ru”,阳平)  鳎(读“ta”,上声)鹕(读“hu”,阳平)  鲦(读“tiao”,阳平)鲻(读“zi”,阴平......  -----------------------------  更正一处错误,鼗(应该读“tao”,阳平)。刚才写错了,特此更正!
  各位网友中午好!
  善。酒鬼至所以要提《穆天子传》,正是因为这部书同样出自汲县魏墓,而且留传至今,比《竹书纪年》幸运很多。然则因郭璞的诠释,让它变得面目全非,也让无数学者伤透脑精,如果抛开郭璞的诠释,就明显看出它只是一篇游记日志。也没什么神仙陆离之事,最多提了个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诏后世。其实一个观字,也可以理解为远眺,升于昆仑之丘,也可以理解为登上昆仑之虚下的小山丘。至于那个“公丘子桓”根本读不懂文言文,在猫眼早被酒鬼识透。  闲话休提,回到正题,司马迁对《周本记》的点评:后稷居邰,太王作周。丹开雀录,火降乌流。三分既有,八百不谋。苍兕誓众,白鱼入舟。太师抱乐,箕子拘囚。成康之日,政简刑措。南巡不还,西服莫附。共和之後,王室多故。檿弧兴谣,龙漦作蠹。穨带荏祸,实倾周祚。其实就是他对西周灭亡原因的自我认识观点。南巡不还,西服莫附的炫耀和使用武力,至使西周在昭穆两王时就埋下了灭亡隐患,共和之後,王室多故。檿弧兴谣,龙漦作蠹。穨带荏祸,实倾周祚。共和之后,周王室内部更是危机四伏,檿弧兴谣,龙漦作蠹。穨带荏祸,这三个典故,实际已经断送了西周基本业。要说司马迁注《周本纪》中“烽火戏诸侯”有私货,酒鬼认为最多不过是在借史明鉴,因为汉武跟周穆的王室经历和在性格上,都有相似之处,一个有“文景之治”的铺垫,一个有“成康之治”的基石,两者都好武力和游玩神仙之术,所以太史公必须得引用“烽火戏诸侯”这个最严重的典故,也算是善意满满,所以汉武没有杀掉司马迁烧掉《史记》,而是让这部骂遍他八代祖宗的谤书流传于世,但却还是没能改变西汉王室被“王莽改制”,所以“赵飞燕”又成啦第二个褒姒。因此酒鬼还是认为太史公没有说谎~~~
  @醉客W
12:08:21  善。酒鬼至所以要提《穆天子传》,正是因为这部书同样出自汲县魏墓,而且留传至今,比《竹书纪年》幸运很多。然则因郭璞的诠释,让它变得面目全非,也让无数学者伤透脑精,如果抛开郭璞的诠释,就明显看出它只是一篇游记日志。也没什么神仙陆离之事,最多提了个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诏后世。其实一个观字,也可以理解为远眺,升于昆仑之丘,也可以理解为登上昆仑之虚下的小山丘。至于那个“公丘子桓”......  -----------------------------  嗯,您讲得有道理。  司马迁编排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主要是为了讲一个有劝诫意义的寓言,这个我是认同的。  至于太史公这样子做法算不算“说谎”,我觉得大家见仁见智,不必太过执着于具体的措辞吧
  @醉客W
12:08:21  善。酒鬼至所以要提《穆天子传》,正是因为这部书同样出自汲县魏墓,而且留传至今,比《竹书纪年》幸运很多。然则因郭璞的诠释,让它变得面目全非,也让无数学者伤透脑精,如果抛开郭璞的诠释,就明显看出它只是一篇游记日志。也没什么神仙陆离之事,最多提了个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诏后世。其实一个观字,也可以理解为远眺,升于昆仑之丘,也可以理解为登上昆仑之虚下的小山丘。至于那个“公丘子桓”......  -----------------------------  @执着的尘埃
12:19:28  嗯,您讲得有道理。  司马迁编排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主要是为了讲一个有劝诫意义的寓言,这个我是认同的。  至于太史公这样子做法算不算“说谎”,我觉得大家见仁见智,不必太过执着于具体的措辞吧  -----------------------------  好。又来说说《山海经·五臧山经》和《穆天子传》吧,《山海经》涉猎之广,内容之奇杂,从古至今使人对其该归于何类多有分歧。《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形法家之首,《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但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谓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先生则将它视为"古之巫书"。清代学者姚际恒是力主《穆天子传》为伪书的代表。经过考证,他认为《穆天子传》源出《左传》、《史记》,多用《山海经》语,体例则类似起居注,应当是汉朝以后好事者的伪作。一些疑古派文献学者,则进一步断定其为晋人的伪造。法国学者沙畹,甚至以为“穆天子;并非指周穆王,而是指秦穆公,故《穆天子传》与《山海经》一样,属于荒诞之书,毫无史料价值。可是,这桩公案并没有了结。今学者常征旧题新作,意欲推倒《穆天子传》为伪书的成说。原来,常征曾读过洪颐煊氏校注本《穆天子传》,竟发现书中所记山川村落都可一一考出。又与《水经注》对照,有郦道元据《穆天子传》注释有关山川的明显痕迹。惊讶之余,他用力研究,逐条加以排比训释,终于在1977年完成《穆天子传新注》一书,力证其书不伪,并且明确指出:“《穆天子传》者,西晋所出汲冢周书也,非晋人伪造,非汉人伪文,亦非战国时人作”,而是“身髓周穆王征巡四海的周史官作的先秦古籍之—”。酒鬼很赞同常征先生的观点,认为抛开神话的部分,应该将它们归入人文地理类书,此两书如是战国时人作,对于没有亲自到过现今青海黄河源的战国时人,是无法写出那么多与黄河上游区域地望相合的山川痕迹的,此两书也是研究夏朝起源的线索之一,因为它们不约而同地都记载得有“后稷”族群,曾在“昆仑”周边活动过的信息,况大禹治水,也有伯益、后稷的参与,所以酒鬼建议您别对此两书存有介心,我们得试着用古人的思维看史料,这样或许对我们这些上古历史爱好者是有帮助的,不知对否?望赐教。
  @醉客W
12:08:21  善。酒鬼至所以要提《穆天子传》,正是因为这部书同样出自汲县魏墓,而且留传至今,比《竹书纪年》幸运很多。然则因郭璞的诠释,让它变得面目全非,也让无数学者伤透脑精,如果抛开郭璞的诠释,就明显看出它只是一篇游记日志。也没什么神仙陆离之事,最多提了个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诏后世。其实一个观字,也可以理解为远眺,升于昆仑之丘,也可以理解为登上昆仑之虚下的小山丘。至于那个“公丘子桓”......  -----------------------------  @执着的尘埃
12:19:28  嗯,您讲得有道理。  司马迁编排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主要是为了讲一个有劝诫意义的寓言,这个我是认同的。  至于太史公这样子做法算不算“说谎”,我觉得大家见仁见智,不必太过执着于具体的措辞吧  -----------------------------  @醉客W
13:57:09  好。又来说说《山海经·五臧山经》和《穆天子传》吧,《山海经》涉猎之广,内容之奇杂,从古至今使人对其该归于何类多有分歧。《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形法家之首,《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但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谓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先生则将它视为"古之巫书"。清代学者姚际恒是力主《穆天子传》为伪书的代表。经过考证,他认为《穆天子传》源出《左传》、《史记》,多用《山海经》语,体......  -----------------------------  呵呵,也许我真的是对《穆天子传》和《山海经》这类的野史心存芥蒂吧。其实我在大学读书之时,曾有教授古代文化的老师教导我们读史要多读野史,正史反而在其次。也许这个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吧  还是那句话,由于我之前对《穆天子传》重视不够,所以没有仔细读过,更没有通读过,所以不敢做太多评论,以免贻笑大方。  至于说《穆天子传》究竟为何时人所作,个人认为这部书应该不是同一时代人的作品,而是在传抄过程中,经过几个时代无数文人之手,不断有所增减而成为现存的面貌的。所以书中既有一些战国以后的痕迹,但也应该保留了战国之前甚至是西周时代的历史因素。  关于《穆天子传》的最早成书及其真实性问题,著名古代史专家杨宽老师在其《西周史》一书中曾专辟一个章节来讨论。晚生不才,对此书确实研究有限,只好借用杨宽老师的观点来回复一下朋友了:  首先,杨宽老师认为,《穆天子传》的最早作者, 应该是来自于一个从西周时起就已经存在的游牧部族——“河宗氏”。这个部族一直游牧于西陲,在河宗氏部落里 ,久久流传着其祖先河宗栢夭担任周穆王西游的向导的传说。作为向导,栢夭为穆天子的西行提供了很多帮助,从而被封为“河宗正”的官职,后世子孙以此为氏,自称为“河宗氏”。杨宽老师认为,由于河宗氏认为栢夭的经历是整个部族的骄傲,所以这个故事代代相传。战国时代,河宗氏游牧于魏、赵、秦三国之间,大体位置当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东北。杨宽老师猜测其部族传说可能被魏国史官采得,成为了《穆天子传》最主要和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由于《穆天子传》很可能来源于河宗氏的部落传说,那么跟很多氏族史诗一样,其内容经过不断的被后代传唱和加工,肯定附会了很多神奇内容,并且其中也必然有诸多演绎。但是,其真实的历史内核仍旧应该被保留了下来。因此,我在前面的回帖中才说,研究《穆天子传》,应该多从民俗学和神话学入手,也许更有收获。  其次,杨宽老师进一步指出,河宗氏当是以崇拜河伯神作为始祖的氏族,是游牧于黄河上游的一个大部落。据《穆天子传》所载,穆天子一行走到“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河宗栢夭逆天子于燕然之山”,这个“阳纡”,杨宽采信了古生物学者杨钟健的观点,认为应该是古代河套地区的一个大湖,《穆天子传》所谓“阳纡之山”当在该湖的北面。可见,当周穆王之时,河宗氏应该游牧于河套地区的大湖“阳纡”一带,这也是其崇拜河伯的原因。  第三,杨宽老师认为,《穆天子传》所载之穆王西行,应该是由宗周出发,在几个游牧部落引导下,沿着黄河上游西行,穿越戎狄地区,经历了许多戎狄部落,穆天子与这些部落进行了比较友好的交通往来,进行了安抚的工作。但是必要之时,穆天子也可能是使用武力的,这也是他带着“六师”西行的原因。胡萝卜加大棒,古今一也。  正因为穆天子所行之处多为崇拜河伯之部族,因此为了便于与这些部族沟通,同时也是为了笼络人心, 穆天子请较为亲附西周的河宗氏栢夭为向导,并封其为“河宗正”,这也是中央王朝惯用的羁縻之策,也算是一种“以夷制夷”吧。  综上所述,既然《穆天子传》所载出自于先秦时代游牧民族之史诗,那么其所保留的历史真实 ,通过去伪存真,还是可以作为史料加以利用的。  另外,据1976年陕西扶风出土的两个西周时代蚌雕人头像,皆为高鼻深目西域人,其中一个头顶上还可见一个显著的“巫”字。可见胡巫自西周便已来往宗周了。这也可以算是佐证周穆王西征的一个旁证吧。
  再次向各位网友的不吝赐教表示感谢!欢迎大家多多拍砖。  不限于主贴的主题,凡举先秦历史、汉初历史等与之搭界的话题都可以讨论。  希望本帖能够成为大家讨论此类问题的一个平台!
  欢迎围观拍砖
  支持!
  谢谢!受教啦,但酒鬼却不太愿意接受,杨宽老师对于“阳纡之山”在河套地区的那个观点,因为那个观点同样受到郭璞诠释的雁门所影响,总认为穆王的西行路缐﹐当是从洛邑出发﹐北行越太行山﹐经由河套﹐然後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肃﹑青海﹑新疆﹐到达帕米尔地区(西王母之邦)。  但这条线却无法相合“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泽,昆仑之丘,七百里。自舂山以西,至于赤乌氏舂山三百里。东北还至于群玉之山,截舂山以北。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母之邦三千里。□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千有九百里。□宗周至于西北大旷原,万四千里。乃还东南,复至于阳纡,七千里。还归于周,三千里。各行兼数,三万有五千里。吉日甲申,天子祭于宗周之庙。”这些记载。  特别是“河首”,无论怎样理解,都应该跟黄河源有关联,按周时300步为一里算,一里大约只有现今400米左右,从宗周至河首只有7400里,约合现在5920里左右,需知这可不是直线距离,而是山路,如果真是从洛邑出发﹐北行越太行山﹐经由河套﹐然後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肃﹑青海﹑到达黄河源地区,爬山涉水途行,不管走那条路都有可能超过10000里山路,还不考虑当时与北狄诸部的关系,所以酒鬼现在,不认为周穆王的七萃之师会走那条线,另外,从《山海经·海内北经》的“阳汙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来理解,“阳汙之山”应该是大山群,黄河在此山群中流行。河套地区找不到这样的大山群,因此酒鬼现在开始怀疑郭璞对漳水、钘山和北循虖沱之阳〔虖沱河,今在雁门卤城县阳水北。沲,音橐驼之驼〕的诠释是否有误,毕经西晋离西周穆王时已过千年~~~
  @qingchichi
17:32:46  支持!  -----------------------------  感谢您的支持!
  大家晚上好!
  @醉客W
17:38:38  谢谢!受教啦,但酒鬼却不太愿意接受,杨宽老师对于“阳纡之山”在河套地区的那个观点,因为那个观点同样受到郭璞诠释的雁门所影响,总认为穆王的西行路缐﹐当是从洛邑出发﹐北行越太行山﹐经由河套﹐然後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肃﹑青海﹑新疆﹐到达帕米尔地区(西王母之邦)。  但这条线却无法相合“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  -----------------------------  那依朋友之见,穆天子西行的具体路线当如何?还望能够分享一二
  @海港听鸿
17:57:21  m  -----------------------------  兄台来啦!欢迎围观,感谢支持!
  @醉客W
17:38:38  谢谢!受教啦,但酒鬼却不太愿意接受,杨宽老师对于“阳纡之山”在河套地区的那个观点,因为那个观点同样受到郭璞诠释的雁门所影响,总认为穆王的西行路缐﹐当是从洛邑出发﹐北行越太行山﹐经由河套﹐然後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肃﹑青海﹑新疆﹐到达帕米尔地区(西王母之邦)。  但这条线却无法相合“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  -----------------------------  @执着的尘埃
18:15:14  那依朋友之见,穆天子西行的具体路线当如何?还望能够分享一二  -----------------------------  洮河支道,渭源、临潭、卓尼、迭部~~~
  @醉客W
17:38:38  谢谢!受教啦,但酒鬼却不太愿意接受,杨宽老师对于“阳纡之山”在河套地区的那个观点,因为那个观点同样受到郭璞诠释的雁门所影响,总认为穆王的西行路缐﹐当是从洛邑出发﹐北行越太行山﹐经由河套﹐然後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肃﹑青海﹑新疆﹐到达帕米尔地区(西王母之邦)。  但这条线却无法相合“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  -----------------------------  @执着的尘埃
18:15:14  那依朋友之见,穆天子西行的具体路线当如何?还望能够分享一二  -----------------------------  @醉客W
18:39:16  洮河支道,渭源、临潭、卓尼、迭部~~~  -----------------------------  您的意思是经甘肃青海走藏南?
  @醉客W
17:38:38  谢谢!受教啦,但酒鬼却不太愿意接受,杨宽老师对于“阳纡之山”在河套地区的那个观点,因为那个观点同样受到郭璞诠释的雁门所影响,总认为穆王的西行路缐﹐当是从洛邑出发﹐北行越太行山﹐经由河套﹐然後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肃﹑青海﹑新疆﹐到达帕米尔地区(西王母之邦)。  但这条线却无法相合“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  -----------------------------  @执着的尘埃
18:15:14  那依朋友之见,穆天子西行的具体路线当如何?还望能够分享一二  -----------------------------  @醉客W
18:39:16  洮河支道,渭源、临潭、卓尼、迭部~~~  -----------------------------  @执着的尘埃
18:52:01  您的意思是经甘肃青海走藏南?  -----------------------------  不走藏南,只走久治到河源到昆仑山口进可可西里,也许西王母邦就在新青峰周边~~~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烽火戏诸侯语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