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的前肢和脖子 肿得很厉害 不知脸肿是什么原因...

白眼病又称皮部发炎充血病、红眼病,是鳖类的常见病。此外,它还会危害乌龟、黄喉水龟、黄绿闭壳龟和秀丽锦龟等龟类,如果形成流行病,会引起龟鳖类的大量死亡。&
1.病原&
因眼部受伤引起细菌的感染,也有人认为,水质碱性过高是致病原因。&
2.流行情况&
该病主要危害稚、幼鳖,成鳖患病则较少;春、秋、冬季均可发病,但以越冬后4月~5月为流行感染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均发现有此病;通常发病率为20%~30%,最高时可达65%。&
3.症状与病变&
眼部发炎充血,眼睛肿大,眼角膜和鼻和鼻粘膜因炎症而糜烂,眼球外表被白色分泼物盖住,但眼睛内部的炎症依然存在。患病后,病鳖常用前肢摩擦眼部,行动迟缓,不再摄食。严重时,眼睛失明,最后瘦弱而死亡。&
4.诊断方法&
该病主要危害眼部,根据眼部症状和病鳖常用前肢擦眼的状况,即可确诊。&
5.治疗方法&
(1)浸浴:30mg/L的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溶液浸浴,水温20℃以下时,40分钟~50分钟,20℃以上时,30分钟~40分钟。&
(2)涂抹:用1%的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涂抹,每次涂抹病灶40秒~60秒,每天1次,连续8次;用利凡诺(又称雷佛耳)涂抹,使用浓度为1%,涂抹方法同前,每天1次,连续3次~5次。&
(3)遍洒:呋喃唑酮:遍洒浓度为1.2mg/L~2mg/L;红霉素:遍洒浓度在0.8mg/L~1.5mg/L范围内,根据病情轻重进行选择;小型水体养殖的鳖,可遍洒链霉素,使其每立方米水含链霉素1000万~2000万国际单位。&
6.预防措施&
①加强越冬前和越冬后的培育,添喂动物的肝脏(如牛肝、羊肝、兔肝等),加强营养,增强抗病能力;&
②使用的工具用10%的食盐浸泡30分钟消毒,或用10mg/L的漂白粉消毒;&
③发病季节,用1.5mg/L的漂白粉遍洒预防,每隔15天~20天1次;或用0.8mg/L~1.0mg/L的呋喃西林全池遍洒。
萎瘪病又称干瘪病、萎瘦病;有人又称它为水肿病。该病是稚、幼鳖阶段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
1.病原&
致病原因目前沿不清楚,有人认为该病是饲料营养缺乏,植物性饲料比例太大,而动物性饲料比例太小,造成稚、幼鳖营养失调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水质恶化引起,因稚、幼鳖嫩弱,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池中残饵,粪便和其他排泄物过多而使其中毒(尤其是慢性氨中毒)拒食,造成萎瘪现象。&
2.流行情况&
此病一般在8月~10月,稚鳖脱壳后的室外养殖池流行,特别是加温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此病极易发生。流行区域没有特定性,我国广大养鳖区均有发生。该病危害较大,造成稚、幼鳖的死亡率较高。&
3.症状与病变&
患此病的鳖极度虚弱,背面观骨骼外凸非常明显,枯瘦干瘪,体表失去光泽,呈暗黑色;腹面观腹甲柔软发红,亦可见明显的肋骨轮廓;裙边向上卷缩,边缘呈刀削状;有的病鳖四肢基部有水肿现象,偶尔颈部亦出现水肿,但不发红,以至颈部难以缩进甲内。病鳖反应迟钝,不爱活动,常像死一样地躺在岸边或食台上,稚、幼鳖一旦患此病,极难恢复,往往萎瘪消瘦而死亡。&
4.诊断方法&
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确切的方法诊断,只是根据鳖枯瘦不爱活动等病症予以判断。&
5.治疗方法&
本病治疗比较困难,若发现此病,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立即用10mg/L~20mg/L的呋喃西林的池水进行饲养。&
②增加饲料中的动物性食料。如对患病稚、幼鳖,可增加一些加工成肉糜的螺、蚌,并添加3%~5%玉米油,5%的血粉,2%的酵母粉,以增加饲料的营养成分。&
6.预防措施&
①注意饲料的营养价值,使动物性食料占70%~80%,植物性饲料占20%~30%。&
②注意水质的清新,及时消除残饵和排泄物,经常更换池水,防止水质恶化。&
③每隔15天~20天用20mg/L~25mg/L的生石灰泼洒,以改良池水水质。
钟形虫病又称累枝虫病、吊钟虫病,为纤毛虫寄生引起,是稚、幼鳖的主要疾病之一。&
1.病原&
主要为钟形虫、聚缩虫、单缩虫纲、绿毛亚纲、绿毛目、固着亚目的种类。有人称它们为绿毛类纤毛虫,但因它们都是固着生活,故又有人称为固着类纤毛虫。这些虫体的基部有柄,用柄的基部附着在鳖体内,从而影响鳖的生长与发良,大量寄生时可造成稚、幼鳖不同程度的死亡。&
2.流行情况&
该类纤毛虫分布是广泛的,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一年四季水体内都有存在。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该类纤毛虫传入途径主要有二条:一是自水源传入。由于该类纤毛虫分布广泛,可以在各种动植物上固着寄生,所以在引进的水源中如果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并有大量的水草、藻类等固着物,那么这些固着类纤毛虫所产生的端毛轮幼虫就会随水引入鳖池。二是随活饵料带入,有些活饵表面附生大量固着类纤毛虫,如果在投喂前不加处理和处理不当,带入稚鳖池就会造成该病流行。我国台湾省曾因该病的流行而造成了稚鳖的大量死亡,损失很大。&
3.症状与病变&
该类纤毛虫附生在鳖体表各处,最初一般固着在四肢窝部和脖颈处,严重感染时,背甲、腹甲、裙边、四肢、头颈部等处都被附生,肉眼可见稚、幼鳖表面有一层灰白色或白色的毛状物。当鳖池池水呈绿色时,虫体的细胞质和柄也随之变成绿色,因而病鳖的身体也会呈绿色状。患病的稚鳖活动缓慢,摄食困难,摄食量很低,生长发育停止,最终导致死亡。&
4.诊断方法&
该病在肉眼观察时易与水霉病混淆。患该病的鳖体表呈簇状的白毛,白毛生出较长;而患水霉病的鳖却是致密的柔软的棉花絮状,当从泥沙中捞出时,因其可粘上部分微小泥沙颗粒则呈灰褐色。确诊通过镜检,在显微镜下可见倒钟形的虫体。&
5.治疗方法&
因该类纤毛虫在鳖体内固着很深,很难杀死,在用药时,浓度要适量增加。常用的治疗方法有:&
①深层给药法。据台湾余廷基(1985)介绍,当寄生钟形虫的稚鳖患部逐渐溃烂时,迅速将其浸浴在8mg/L的硫酸铜溶液或20mg/L高锰酸钾溶液中药浴,每次30分钟,浸泡2次~3次,一个星期后钟形虫会逐渐死亡,全部脱落而愈。&
②用1%浓度的高锰酸钾涂抹病灶,每天1次,连续2次,高锰酸钾对杀死附着的钟形虫、累枝虫有较好的效果。&
③用2.5%的食盐水浸浴鳖体10分钟~20分钟,每天1次,连续2次。&
④用1mg/L的福尔马林或0.01%的新洁尔灭溶液浸浴病鳖24小时有一定的疗效。&
⑤用10mg/L的漂白粉溶液浸洗病鳖24小时,在4天~5天中重复2次~3次。&
6.预防措施&
①此病主要发生在水质不洁,含有机质多的水体中。所以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预防的办法,应经常向养鳖池加注消毒后的清洁水,并及时捞出池中吃剩的残饵,能有效地防治该病。&
②经常用生石灰(30mg/L~40mg/L)或漂白粉(2mg/L~3mg/L)对鳖池进行消毒。
锶腺炎,又名肿颈病,它是稚、幼鳖阶段的一种危害性大,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易形成暴发。一些学者都将它与成鳖红脖子病归于一类,杨先乐等人认为,它有别于红脖子病。&
1.病原&
台湾的余廷基(1985)认为它是由一种霉菌所引起,川崎义一(1983)在描述它时认为与人类的鳃腺炎有些相同,病原可能是病毒,但目前未见该病病原的报道。&
2.流行情况&
该病主要发生在稚、幼鳖期,常年均可发生,在常温养殖条件下,对稚鳖的死亡率可达10%。一龄幼鳖的死亡率可达5%,二龄以上的鳖则较少发病,但加温养殖的稚、幼鳖则易形成暴发,一旦染病,可造成全军覆灭。该病对台湾鳖种特别敏感,如广东某鳖养殖场,购进4万余只台湾的稚、幼鳖,由于染上该病,死亡3万余只,损失近200余万元。该病流行快,余廷基和川崎义一都将它列为最为严重的最为可怕的一种鳖病。&
3.病状与病变&
病鳖颈部异常肿大,全身也趋于浮肿;眼呈白浊状而导致失明;病症初期,腹甲呈现赤斑,后随病理加重,导致口鼻出血,腹部赤斑点和出血点消失,变成灰白贫血状态。患此病的病鳖因水肿导致运动迟钝而在陆地或食台、晒台上伸劲死亡。解剖病鳖,可见鳃状组织有纤毛状小突起,且严重出血,并呈溃疡病灶,病鳖肠道出血,肠道内充满凝团的血液。该病与成鳖红脖子病病症的最大区别是①颈部皮肤大部分不充血发红,无红脖子症状;②病鳖死亡后,背、腹甲不见红色斑块与斑点、体表发白;③病鳖大多全身浮肿,体内充满腹水,而红脖子病则少见。&
4.诊断方法&
根据鳖龄与目检予以判断,一般稚、幼鳖脖颈肿胀,全身浮肿,眼睛出现白浊或失明者,皆为此症。鳖临死时,脖劲均长长伸出。&
5.治疗方法&
由于此病目前尚未查出病因,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现病情,应及时隔离病鳖,并用2mg/L~3mg/L的漂白粉或0.4mg/L~0.5mg/L的强氯精等全池泼洒消毒;对于病鳖可用氯霉素或庆大霉素浸泡或腹腔注射处理,以控制病情。&
6.预防措施&
①清整养殖池。用10mg/L的漂白粉对池底池沙、池壁、工具等彻底消毒;&
②投喂新鲜的饵料,加小杂鱼浆、水蚯蚓等,使鳖摄取足够的营养,增强抗病能力;&
③死鳖要及时处理,深埋或焚烧,以防再度感染。
水霉病也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鳖病,主要危害稚、幼鳖,寄生在稚、幼鳖的体表。四肢等部位,严重感染时可导致稚、幼鳖的死亡。亲鳖、商品鳖偶尔也患此病,但死亡较少。&
1.病原&
主要为水霉科中的水霉属和绵霉属的真菌,菌丝体可分为内菌丝和外菌丝,均为管形没有横隔的多核体,前者像根状附着在整体损伤处,分枝多而纤细,可深入皮肤及肌肉蔓延扩展,具有吸收营养的功能,后者伸出鳖体外,菌丝较粗壮,分枝较少,呈灰白色,柔软可长达3cm,很像浸泡在水中的棉花纤维。&
2.流行情况&
水霉广泛存于淡水水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5℃~30℃均可生长繁殖,繁殖的适温是13℃~18℃。它是腐生性的,专寄生在伤口和尸体上,多为继发性感染。水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几天之内就能形成错综分枝的菌丝体。如果细菌造成的病灶引起水霉菌的继发性感染,则可加速鳖的死亡,在越冬期间,稚、幼鳖患此病,可造成越冬死亡。对刚孵出两个月内的稚鳖,危害最为严重。
&&&&来源自一亩田频道
相关精品图书推荐
更多相关频道:
& 一亩田公司 版权所有
咨询联系专线:&&一亩田服务QQ:
写下您要采购货物的名称、规格等信息,我们稍后给您回电确认,一亩田不收取任何费用。例如:我要采购5吨单瓜重8公斤的黑金刚西瓜
您的联系方式(稍后客服与您联系)
提交成功!
我们稍后会联络您确认采购需求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爬天淘宝:
爬天商城: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06|回复: 5
请教红耳巴西龟脖子下和前肢有水肿怎么办??????
请教红耳巴西龟脖子下和前肢有水肿怎么办??????
红耳巴西龟大概有8cm*5cm大小,已经养了一年多了,今天发现它的脖子下边和前肢出现皮下水肿,以脖子为重,用针挑破了,有透明液体流出,无味.数小时后,又像原来一样水肿.但是较开始发现时轻.另外,前肢有一个趾甲基本脱离了爪子.同时买的另一只乌龟没发现异常情况.请教是什么情况,怎么治疗,多谢.心情万分着急.盼回复!![em69][em69]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哎呀,我的也是呀。书上说缺碘会浮肿,我也正在问高手们:0&&你别捅破呀!还没有搞清楚就手术呀~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他现在那只手肿的好厉害,还有出血点,好像要烂掉的样子,怎么办呀!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我的龟肿消了,我用青霉素溶在水里,专门用一口缸,吃食的时候弄,它顺带就喝了水吃了药了。可能就是腮腺炎,给抗生素,会好的:0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现在小乌龟的小手还肿着,不过脖子已经好多了。小手都兰了,是出血点吧。前一阵子每三天给它打一针丁胺卡那,今天开始换成了不用做皮试的头孢类药物(塞福隆)。希望它能够一天一天好起来。谢谢swimmer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哇!~~有勇气呀~~给打针,我还舍不得下手呢~~& && &愿你的龟龟早日康复!~~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Powered by黄河鳖_百度百科
黄河鳖属中华鳖的黄河群体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个甲鱼品种。黄河鳖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背甲是黄绿色的,腹甲是黄色的,鳖油也是黄的因此黄河鳖也叫三黄甲鱼。
黄河鳖外形特征
黄河鳖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背甲是黄绿色的,腹甲是黄色的,鳖油也是黄的因此黄河鳖也叫三黄甲鱼,除了这三个特征之外,它还有如下特点:这个鳖的抗病能力比较强,中国都提倡健康养殖。所谓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以预防为主尽量减少用药量,防止这些药物在商品鳖体内的聚集,黄河鳖这个品种更适合健康养殖方式。
体躯扁平,呈椭圆形,背腹具甲。通体被柔软的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体色基本一致,无鲜明的淡色斑点。头部粗大,前端略呈三角形。吻端延长呈管状,具长的肉质吻突,约与眼径相等。眼小,位于鼻孔的后方两侧。颈部粗长,呈圆筒状,伸缩自如。颈基两侧及背甲前缘均无明显的瘰粒或大疣。背甲暗绿色或黄褐色,周边为肥厚的结缔组织,俗称“裙边”。腹甲灰白色或黄白色,平坦光滑,有7个,分别在上腹板、内腹板、舌腹板与下腹板联体及剑板上。尾部较短。四肢扁平,后肢比前肢发达。前后肢各有5趾,趾间有蹼。内侧3趾有锋利的爪。四肢均可缩入甲壳内。
黄河鳖分布范围
黄河鳖生存于黄河流域和我国北部地区及中部盐碱地带。2007年8月投资近3000万元的黄河鳖养殖基地在荥阳市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成为集黄河鳖繁育、养殖、销售为一体的黄河鳖原种场,可年产黄河鳖400吨,年繁育鳖苗500万只,成为全国三大养殖基地之一和河南省最大的黄河鳖养殖基地。[1]
黄河鳖生活环境
黄河鳖生存于黄河流域和我国北部地区及中部盐碱地带,冷暖多变,四季分明,水体矿化度和碳酸碱度较高,从而形成其独有的特点.一是生命力顽强,即使水体及气温高低频繁交替变化,长时间冬眠和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均摊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二是体内沉积的能量物质糖月元中富含多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胶质蛋白质含量其他鳖种.同等规格的鳖体中,黄河鳖鲜体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鳖种2.8个百分点,比其他鳖种的野生鳖还高出0.6个百分点;三是体色呈桔黄色,体型椭圆紧凑,裙边宽厚,外观直感等方面能表现出的商品性状均优于其他鳖种;四是生长速度快和抗逆性强.上海水产大亨蔡元其/朱津等&&(水产学报)对我国中华鳖代表性的7个地方品种,在温室恒温(30度)条件下,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方法,进行了从稚鳖到成鳖300余天的养殖性能的比较试验.结果是:7个品种间个体日均增属差异极显著(F&0.01),日均增重大小顺序是:黄河鳖&淮河鳖&鄱阳湖鳖≈洞庭湖鳖&台湾鳖&崇明鳖&太湖鳖,黄河鳖极显著地优于其他品种(T&0.01).
黄河鳖物种资源
黄河鳖是中华鳖的一个地方类型或品系.其种内结构不如中华鳖复杂和完善.种群基数也更少,所以在中华鳖种质基因交列污染与混杂,物种资源 列严重破坏的时候,黄河鳖更是首当其中.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黄河鳖养殖量为300万只(野生鳖数量可忽略不计).黄河鳖最典型的是背黄/底黄和油黄"三黄"特征,根据我们的调查,在2004年上市的黄河鳖中,"底黄"占85%,"背黄"占50%不列,"油黄"占上40%,"三黄"特征兼具只占30%左右,这还没有考虑其他生物等性状与经济性状,同此可见黄河鳖的种质基因混杂程度.
黄河鳖养殖方法
养鳖场地一般选择在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足,进、排水方便的地方。水源一般为河流、湖泊或水库、池塘的地面水,最理想的水源是既有地面水,又有水质良好的工厂余热水或温泉水,这样能自由调节水温。底土以保水性良好、渗透性较差的壤土或粘土为佳,底土上层铺15—30厘米厚的淤泥和细沙的混合土,以利于黄河鳖栖息和冬眠。但沙粒宜细不宜粗,否则易使黄河鳖的皮肤受伤而染病。酸性土壤或盐碱土不宜建养鳖池。鳖池应建造在光照良好、环境安静、背风向阳的地方。此外,还要看交通是否方便,电源、能源和饲源供应是否充足等。
黄河鳖养殖须知
黄河鳖的生长发育一般可分为稚鳖、幼鳖和成鳖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对养殖环境的要求也不相同。按其体重划分,刚孵化出来的为稚鳖;11—50克的为幼鳖;51—200克的为种鳖;200克以上的为成鳖;750—1000克以上的为亲鳖。由于黄河鳖的生长速度不同,又有同类相残的习性,因此宜将不同生长阶段、不同规格的黄河鳖分池饲养,需分别建造亲鳖地、稚鳖池、幼鳖池、种鳖池、成鳖池。一个完整的养鳖场,除要有上述5种鳖池外,还要有产蛋房、蓄水池、病鳖隔离池;仓库、加工间、泵房、配电房等。露天池鳖养殖场的亲鳖池、稚鳖池、幼鳖池、种鳖池、成鳖池的面积配套规格比例应为4:1:2:4:5。
稚鳖对饲料的要求较高,要求饲料精、细、软、鲜、嫩,营养全面,适口性好。通常在稚鳖出壳一个月内以投喂、小、、等,也可投喂鸡、鸭蛋黄、动物肝脏等,以后逐步改投蝇蛆、蚯蚓、小虾,以及切碎的鱼糜、动物内脏、大鱼虾、河蚌、螺等。幼鳖的饲料投喂要求虽不如稚整严格,但因摄食能力较强,需要量比较大,除了投喂高蛋白质的动物性饲料外,还应在饲科中混以等量的新鲜鱼或猪脾、脏糜,并适当加些菜叶浆汁;将饲料搅拌成具有粘性、弹性和伸展性的团块饲料。对幼鳖一天投喂2—3次,通常上午8—9时投喂1次,下午2—3时投最1次,日投喂量约占鳖体重的5%—10%,饲料投在固定的饲料台上。同时要控制水温、水质、水位,防止病害及防逃设施的检修,并做好饲养情况的记录。
成鳖的饲养过程一般从放养100克左右的种鳖起,到养到500克以上出售为止。此过程主要在室外完成,有条件的可开展工厂化养鳖。放养密度因鳖的规格不同而不同。要注意的是应根据鳖的大小分档、分级饲养,避免相互撕咬,影响生长;在温室移入露天池塘时,两者的水温差调节到上下不超过3℃,否则易使黄河鳖患病。黄河鳖的体重为100克的,每平方米放养3—5只;体重约200克的,每平方米放养2—3只。成鳖的饲料投喂方法、数量、次数及种类与幼鳖基本相同,在饲养过程中使用配合饲料比使用各种单项饲料效果更好。在生长适温期内.可采用以下配方:鱼粉(或、等)30%、豆渣30%、麦芽3%、麦粉30%、土粉3%,另加植物油、、蚯蚓粉各1%,维生素0.1%。
黄河鳖科学价值
黄河鳖是一种珍贵的、经济价值很高的水生动物,是食疗的滋补食品,也有较高的药用价值。[1]
食鳖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周代甚至更远。黄河鳖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尤以裙边更是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据测定,100克鳖肉中蛋白质含量达16.5克。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A等多种营养成分。
黄河鳖又是珍贵的药,其成分含动物胶、角蛋白、维生素D及碘等,具有滋阴清热、平肝益肾、破结软坚及消淤功能。鳖甲、头、肉、血、胆等都可人药。据
记载:鳖肉可治久痢、虚劳、脚气等病;鳖甲主治骨蒸劳热、阴虚风动、肝脾肿大和肝硬化等;鳖血外敷可治颜面神经麻痹、小儿疳积潮热,兑酒可治妇女血痨;鳖卵能治久泻久痢;鳖胆汁有治痔瘘等功效。鳖头干制入药称“鳖首”,可治脱肛、漏疮等。用活鳖、鳖甲或鳖甲胶做原料配制的中成药有、、、史国公酒、等。
黄河鳖经济价值
黄河鳖具有较大的食用及药用价值,中国各地已广泛开展人工养殖。通过提供丰富的饵料,保持适宜的生长温度使黄河鳖不进入冬眠,以及科学和工厂化的饲养,黄河鳖的繁殖率、都大大提高,幼体经过一年多的生长即可重达500克左右,使黄河鳖这一自然资源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黄河鳖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速黄河鳖的人工繁殖和养殖已成了必然的趋热。
.新浪网-新闻中心.[引用日期]黄沙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黄沙鳖(&Truogx&sinensis&),为中华鳖地方种,其主要特征为:鳖裙比较宽而厚,体色较黄,腹甲有几个黑灰色斑点,背部光滑而无疣粒,这些特征易与湖南中&华鳖、日本鳖、山瑞鳖区分。黄沙鳖是名贵经济水产动物之一,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桂平市自1992年起即有农户收集江河野生苗种进行人工养殖,并随之进行人工繁殖成功,&至2001年全市放养面积达87hm?2,产量290t,产值6380万元,成为桂平市新兴水产养殖热点及渔业经济主要增长点。近年来,笔者跟踪调查研究黄沙鳖的病害情况,发现尽管黄沙鳖具较强的抗病力,但在人工养殖条件的每个阶段均有患病情况发生,且危害较严重。黄沙鳖系爬行类,对众多常规鱼药的适应有一定的特异性,有些疾病还相当棘手。本文将根据多年实践经验,介绍黄沙鳖常见病害及其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1&水霉病?&  水霉病是一种真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危害稚、幼鳖,对成鳖危害不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水温20℃以下较为常见,弱酸性水环境及水质清寡、鳖体受伤的条件下容易滋生水霉。水霉寄生在稚、幼鳖的体表、四肢等部位,呈灰白色或褐色的棉毛状,病鳖焦&燥不安,或在水中狂游,消耗体力,或与其它固体摩擦,引起更大面积的创伤,最后导致病&鳖负担沉重,食欲减退或拒食,最终消瘦而死亡,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苗种下池前,用生石灰200ppm浅水清塘,尽可能在弱碱性环境下培育苗种;保持池水一定肥度,透明度控制在25~30cm,水质呈绿色或茶色;在搬池、点数、运输时,要谨慎操作,尽量避免鳖体受伤;保持环境安静,让鳖能无顾忌地爬到池坡、沙地晒背,以借助日光的紫外线杀霉菌。当发生水霉病时,用4ppm的孔雀石绿浸泡病鳖8~10h,侵袭体上的霉会自行脱&落而治愈。?&  2&白眼病?&  白眼病又称红眼病。主要危害稚、幼鳖,成鳖患病较少。该病春、秋、冬季均可发生,但以越冬后数月为流行盛期。病鳖眼部发炎充血,眼睛肿大,眼角膜和鼻粘膜因炎症而糜烂,眼球外表被白色分泌物盖住。患病后,病鳖用前肢摩擦眼部,行动迟缓,不再摄食,严重时,眼睛失明,最后瘦弱而死亡。主要防治方法为:?&  (1)浸浴。用30ppm的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溶液浸浴,水温20℃以下时,40~50min,20&℃以上时,30~40min。?&  (2)遍洒。用呋喃唑酮1.2~2.0ppm或红霉素0.8~1.5ppm全池泼洒,也可用10ppm的食盐水全池泼洒。?&  (3)使用的工具用10%的食盐水浸泡30min消毒。?&  3&红脖子病?&  红脖子病又称大脖子病,是成鳖养殖期间的一种严重疾病。在养殖密度高,水温变化大,水质差,鳖体受伤,突然变更饲料和饲养管理不善的状况下,极易发生此病。流行季节为3~6月。病鳖颈脖充血红肿,伸缩困难,有的腹甲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白浊,严重时失明,舌尖、口鼻出血,病鳖大多在上岸晒背时死亡。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应尽量做到早发现,早用药。可采取下列方法防治。?&    (1)立即隔离病鳖,对病鳖个体用链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注射治疗,注射量为每公斤鳖&重20万单位,轻者1次可治愈,重者注射2~3次。?&  (2)鳖池用80ppm的生石灰或3~4ppm的漂白粉泼洒,病重时持续2次,隔天1次。?&  (3)投喂药饲,控制病情发展。可采用土霉素、氯霉素、呋喃唑酮或磺胺类药物,按每公斤鳖体重0.2g投喂,第2天至第6天减半。?&  4&腐皮病?&  腐皮病又称皮肤溃烂病。主要是由于鳖互相搏斗咬伤后,细菌继发性感染所致。该病流行季节长,从5月至9月整个鳖的生长阶段均可流行,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体表糜烂和溃烂是该病的主要症状,首先体表某处皮肤发炎、肿胀,发炎处皮肤组织逐渐坏死,变成白色或黄色,接着患部崩溃形成溃疡,随着病灶的扩大,溃疡的增多与增大,肌肉与骨骼裸露,严重者,颈部骨骼露出,四肢烂掉,爪脱落,而导致死亡。防治方法为:?&  (1)避免鳖相互撕咬受伤,放养规格均匀,健壮无伤的鳖苗,入池前用五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浸洗30min消毒。?&  (2)用10ppm的磺胺类药物或链霉素、氯霉素等浸洗病鳖30~48h,或用30ppm的呋喃唑酮浸浴30~50min,反复多次可治愈。?&  (3)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金霉素或氯霉素等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投喂,投喂方法是每公斤鳖重用药0.2g,第2天至第6天减半,连续2~3个疗程。?&  5&出血病?&  出血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本病一般在饲养密度较高的鳖池爆发,流行季节是6~9月,病程短,死亡率较高。出血是该病典型症状,背壳和腹部底板出现直径2~10mm大小的出血点和出血斑,并常伴有化脓或糜烂症状;颈部呈水肿状,口、鼻流血;肠道出血和肠粘膜溃疡,肝、肾出血性病变;病鳖行动缓慢,反应迟钝。防治方法为:?&  (1)制备土法出血病疫苗,对鳖体进行免疫注射,增强鳖自身抵抗疾病能力。疫苗注射量一般为每公斤体重0.5~1.0ml。?&  (2)采用综合法进行治疗:将病鳖在200ppm的福尔马林液中浸浴10min后,逐只清除化脓性痂皮及溃烂组织,涂抹磺胺或红霉素软膏,口服磺胺类药物(每公斤体重0.5g),脱水治疗连续4d,原池用4ppm的漂白粉连续泼洒2次。?&  6&洞穴病?&  洞穴病又称穿孔病、烂甲病。流行季节是4~10月,5~7月是流行高峰期。发病初期,病鳖背、腹甲及裙边出现若干个疮痂,直径0.2~1.0mm不等,其周围出血,疮痂挑开之后可见甲壳穿孔,穿孔处流血不止,未挑开的疮痂,不久便自行脱落,在原疮痂处留下一个个的小洞,洞口边缘发炎,轻压有血流出,严重者可见内腔壁。防治方法为:?&  (1)饲养池用50~60ppm的生石灰泼洒2次,每隔5d1次。?&  (2)用清水洗净病鳖后,用干净的竹尖挑掉病鳖体表所有疮痂,随即用碘酒涂抹伤口,接着以30ppm的呋喃西林液浸浴病鳖30~40min,然后再用红霉素软膏涂抹病鳖伤口。?&  7&越冬死亡症?&  该病发生于11月至次年5月鳖的越冬期或越冬后,死亡者大多是亲雌鳖和体重10g以下的稚鳖,死亡率较高。其病状:鳖体消瘦,背甲颜色呈深黑色,失去光泽,有时还呈现出肋骨的外形;鳖的裙边柔软不坚硬,并出现皱纹;鳖活动力减弱,用手拉住后肢,回缩力极弱;摄食力差,常衰弱地躺在岸边与晒台上。防治措施如下:?&  (1)越冬前进行强化培育,以增强鳖的体质。在秋后气温下降时进行一段时间的保温养殖,延长鳖越冬前的生长期。?&  (2)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冬眠前,将鳖捕出放干池水,用生石灰100kg/667m?2全池泼洒,曝晒3~4d后将水加至1.5m,毒性消失后将鳖放入越冬。?&  (3)加强冬眠期的管理。冬眠期不要搅动池水,以免鳖受惊,干扰冬眠;水温在16℃以下时,不要清池盘点。&&&&&&&&&&&&&&&&&&&&&&&&&&&&&&&&&&&&&&&&&采集:黄倩
转载请注明来自,本文标题: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脸肿是什么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