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年内反复发生胃脘是什么部疼痛,特别吃多了,每次发病都…

刘凤才(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岭东区北山社区服务中心& 155100)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8-01
【摘要】 目的 探讨胃脘部疼痛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方法& 针对诊治的370例胃病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结果& 经服药3-7个疗程,85%患者显效,10%患者好转,5%患者无明显改善。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胃脘部疼痛除能消除症状外,对机体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 胃脘痛& 中医& 辨证治疗& 体会
&&&&&&&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1]。&并首先提出胃脘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中指出&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临床脾胃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其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灼痛或痛连胁背等。常伴有胃脘胀满,嗳气或反酸,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便溏,神疲乏力,面黄消瘦,甚至呕血,便血等,一般病程较长。现当于西医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病。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选取诊治胃脘部疼痛患者370例,年龄17-66 岁。其中男性206例,女性164例。患者因饮食不当致病的占75%,情绪因素致病的占20%,感受外邪致病的占5%。
&&&&&&& 1.2 治疗方法[3-6]
&&&&&&& 1.2.1 饮食伤胃型证见胃脘部疼痛,胀满拒按,呕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常用山楂10 g,神曲10 g,莱菔子10 g,茯苓6 g,陈皮6 g,半夏6 g,连翘6 g。
&&&&&&& 1.2.2 肝胃不和型证见胃脘胀痛,攻窜不定,连及胁肋,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抑郁、恼怒则复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治拟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常用药物:制香附10 g,炒枳壳10 g,佛手片10 g,老苏梗10 g,杭白芍15 g,广橘皮6 g,炙鸡内金8 g,生甘草5 g。
&&&&&&& 1.2.3 寒邪客胃型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则减,遇寒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方药为良附丸加味。常用药物:高良姜10 g,制香附10 g,吴茱萸3 g,干姜3 g,木香9 g,陈皮10 g。
&&&&&&& 1.2.4 脾胃气虚型证见胃脘隐痛绵绵,空腹痛著,得食痛减,食则易饱,喜温喜按,劳累、受凉后易发作或加重,体倦乏力,大便易溏,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拟益气健脾,和胃止痛。常用药物:制黄芪15 g,太子参12 g,炒白术10 g,淮山药15 g,云茯苓15 g,广木香6 g,炙甘草5 g,红枣5 枚。
&&&&&&& 1.2.5 胃阴不足型证见胃脘烧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食少,消瘦无力,大便干结,舌光红少津,或有裂纹,或见剥苔,脉细数。治拟滋阴养胃,理气止痛。常用药物:北沙参15 g,麦门冬10 g,杭白芍15 g,全当归10 g,绿萼梅5 g,木蝴蝶6 g,白及片10 g,生甘草5 g。
&&&&&&& 1.2.6 兼证的治疗兼寒凝者酌加苏叶、生姜、广木香、肉桂、草豆蔻;兼热郁者酌加丹皮、青皮、竹茹、黄芩、黄连、山栀、石见穿;兼湿阻者酌加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苡仁、蔻仁;兼饮停者选用苓桂术甘汤;兼血瘀者酌加延胡索、广郁金、桃仁、当归、三七、白及粉;兼食滞者酌加六曲、山楂、谷麦芽、鸡内金、枳实。
&&&&&&& 1.3 疗效评定标准[7]
&&&&&&& ①显效:主要证候消除,0.5-1.0年内不复发,相应的理化检查好转,参考症状及体征改善。②好转:主要证候基本消除,0.5-1.0年内虽有发作,但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相应的理化检查改变不大。③无效:主要证候无变化,相应的理化检查无改变。
&&&&&&& 2& 结果
&&&&&&& 370例患者,服药期间忌暴饮暴食,忌食辛辣及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乐观,经服药3-7个疗程,85%患者显效,10%患者好转,5%患者无明显改善。
&&&&&&& 3& 体会
&&&&&&& 胃脘病在预防上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在治疗上首先确立主证,胃脘痛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以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胃阴不足三型最具有代表性,故在诊治过程中,按其主要的、基本的病理变化,确立三个主要证型,而将寒凝、热郁、湿阻、饮停、血瘀、食滞等作为兼证处理。其次胃病治肝,理气防燥。肝胃不和型的主要病机是肝木失于疏泄,气郁不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故治疗多以疏肝理气为法,在治疗同时,应考虑到胃腑喜润恶燥的生理特点和气郁最易化热生火的病理机制,疏肝莫忘和胃,理气须防伤阴。健脾助运,勿失和中。胃病日久,中气受损,健运失职,渐成中虚气滞之证。故调理中焦脾胃病症,必须使中气健旺,转运自如,升降得宜,阴阳调和。甘酸濡润,养中寓疏。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治疗胃阴不足之证,当以甘凉濡润为主。由于胃阴不足,津液亏乏,胃腑失去濡养,以致受纳、腐熟功能失常,气机升降不利。为防阴柔之品阻滞气机,组方时尚需加入顺气和中药物。若纯用或过用甘酸寒凉,壅滞不运,反伤脾胃。
参 考 文 献
[1]水正,沈克俊,柳鸿志,等.中医药分型治疗胃脘痛104例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2]周继胜.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642例分析[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633.
[3]刘明军,李风选.自拟溃疡散配合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58 例[J].中国医药导报,):101-102.
[4]陶善宏.胃溃疡急性穿孔合并胃瘫1例[J].中国医药导报,):121-122.
[5]唐立明,谢明映.自拟胃宜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式胃脘痛63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41.
[6]胡丹华,禄保平.焦氏三合汤、四合汤治疗胃脘痛探析[J].中国现代医生,):60.
[7]陈美荣.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52例[J].中国医药导报,):53.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复方陈香胃片治疗气滞型胃脘疼痛36例--《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年07期
复方陈香胃片治疗气滞型胃脘疼痛36例
【摘要】:目的对于应用复方陈香胃片治疗气滞型胃脘疼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相关的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0年3月期间收治的70例气滞型胃脘疼痛患者,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采用复方陈香胃片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的吗叮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3例,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无痊愈病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4.7%。从治疗结果可以看出,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复方陈香胃片治疗气滞型胃脘疼痛,疗效显著,未发现有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对其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256.33【正文快照】:
胃脘疼痛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病因常见于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之疏泄失调,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则胃脘疼痛,或者因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伤,食滞中焦,气机不利而产生胃脘疼痛,系邪干胃脘也[1,2]。自2007年3月~20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美芳;曾南;;[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7年04期
张莉,董晨洪;[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已焰;熊小伟;朱京慈;;[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3年05期
杨鹏;冯蓓;陈复;张三印;陈瑾;;[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1年04期
刁云鹏;韩凌;李坤;黄珊珊;周琴;张厚利;;[J];中成药;2011年08期
郭建生;陈君;聂子文;刘红艳;张猛;;[J];中成药;2012年06期
陈君;郭建生;刘红艳;聂子文;张猛;;[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年03期
张立雪;李红芳;金姗;汪龙德;马勤;都中蕊;黄金炳;;[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3年04期
吴慧;赵文龙;单国顺;贾天柱;;[J];中成药;2013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葛洪霞;[D];泰山医学院;2011年
李焕芹;[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符仁;[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张猛;[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
陈君;[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
蒋凯;[D];郑州大学;2013年
周已焰;[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祝捷,李宇航,王庆国,王琦,曾海枝;[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6期
贾波,李晓红,梁煜,黄秀深;[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朱金照,许其增,王雯,张忠平;[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朱金照,陈东风,冷恩仁,张捷,许其增;[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杨国汉;胡德耀;戴裕光;卿玉玲;;[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连至诚,钟毅;[J];广东医学;2003年11期
陈哲宇;[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3年03期
,邹百仓,魏睦新;[J];湖南中医杂志;2003年03期
朱金照,桂先勇,冷恩仁;[J];华西药学杂志;2001年06期
朱金照,张捷,许其增,张志坚,冷恩仁,陈东风;[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有斌;[J];上海针灸杂志;1998年02期
王新丽;;[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02期
杨淑萍;;[J];天津中医药;2008年06期
徐吉密;[J];浙江中医杂志;2002年03期
李金虎;[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2期
石玫;刘晓明;杨倩;;[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年04期
许遵柔;[J];广东医学;1987年05期
汤金如,王百龄,谢树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年01期
雷大伟;[J];中国社区医师;2005年06期
张习东;;[J];中医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为民;;[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四次学术年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诊疗新进展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7年
常占杰;解新科;王静;郝明侠;;[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张晓岚;张德娟;赵新华;;[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杨光锋;张天民;吴绪平;何国兵;崔清国;万碧江;袁浩;;[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彭勋超;喻建兵;毕宁;肖丽红;;[A];2011年全国第三届微创针刀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刘翠芬;李静;王京菊;李雁;肖京;;[A];第二届第二次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黄普;郭遂成;;[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张小六;刘秀芳;;[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疡科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黄炳炎;陈启发;魏端祥;;[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谭勇;吕爱平;查青林;赵宁;吕诚;姜春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副主任医师
周虹;[N];保健时报;2006年
戴秀娟;[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李国良;[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孔凡奇 等;[N];医药经济报;2005年
武汉市中现代医学结合医院
时昭红?胡伟;[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孔凡奇;[N];医药经济报;2005年
毛国寅;[N];中国医药报;2005年
谢涛 鲍冬生;[N];家庭医生报;2006年
衣晓峰 江丽波;[N];健康报;2006年
文斌;[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芳超;[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赵一丁;[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陈妙霞;[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迟慧彦;[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杨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郑建强;[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程远;[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邓长财;[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杨志中;[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丁兆龄;[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哲伦;[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郭敏玲;[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王小勇;[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尹晓华;[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黎敏;[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李明;[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8年
赵长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年
刘达;[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8年
王海庆;[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年
王胜军;[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当前位置: >
  调养消化性溃疡患者,要养好身子,需遵循饮食宜忌调理,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恢复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才能减轻或缓解胃脘部疼痛不适等症状,促进顺利康复。
  饮食疗法有治疗效果而无明显不良反应,并取材方便,经济实用,易被接受,消化性溃疡患者应重视饮食调养,注意选用饮食药膳调治。
  营养丰富,易于消化&&&饮食必先经过胃的消化,完成第一步。患有消化性溃疡时,胃应适当多休息,不可增加负担,须选用营养丰富,含渣滓较少,易于咀嚼、消化的食物。因含渣滓较多的食物不易嚼烂,难以消化,对胃黏膜有一定刺激,容易引起溃疡病情加重或使已愈合的溃疡复发。通常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饮食清淡的要求是五味不宜太过,节制辛辣煎炒及肥甘厚味,此乃出于对胃消化承受能力的考虑。
  食以温软,忌食生冷&&&消化性溃疡患者病程长且易复发,多数病人脾胃虚弱,中阳不足,运化失职。因此,饮食调养重在健脾益气,温中助运,食品应选温、软、缓者为宜,易于消化,减少胃负荷量。应忌食生冷饮食,因生冷食品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不仅可引起胃脘部疼痛不适、腹胀等症状,还易使消化性溃疡加重或使已经愈合的溃疡复发。
  少食多餐,进食得法&&每次进食量不宜太多,过多则胃胀不适,甚则有引起胃扩张之虑,故每次进食八成饱即可。为满足机体热能和营养物质的需要,在少食基础上,可安排多餐,1日可进食4餐或5餐。多餐制亦应注意规律,即每日定时进餐,以免扰乱胃的分泌功能,同时应避免过饥过饱。进食要得法,宜细嚼慢咽,反对狼吞虎咽,食物嚼得细碎易于消化吸收,减轻胃肠的负担。
  消为滞用,补在消中&&消化性溃疡需不断补充营养,以适应机体需要,但久病脾胃虚弱,稍有不慎,会出现食滞伤脾,或脾虚失运,或食停胃脘等,特别是消化性溃疡康复阶段,每易思则喜进,食而即过,最易出现饮食停滞,故尤应防饮食所伤。应根据脾虚宜补,食滞宜消的原则,饮食调养以消中兼补,补在消中,不可消导太过,伐伤已在病中之胃。且应注意节制饮食,才能杜绝伤食的弊端。
  不宜偏食,食后会养&&食物也具有性味,如食之过量或偏食,则易伤脾胃。久而久之,或化热,或化火,酿成疾患。所以消化性溃疡患者在饮食调理时要注意防止偏食,食疗也要讲究疗程,不宜长时间食用同一种食物。消化性溃疡患者易出现食后胃痛胃胀,故进食后保养十分重要,保养得法,既可消除或减轻食后胃痛胃胀,又能帮助胃肠消化,食后保养尤应注意食后忌卧、食后忌思考、食后忌剧烈活动等。
  注意慎忌,避免伤胃&&消化性溃疡患者消化功能失调,对一些食物不能耐受,而有的食物对胃肠有损伤,尤其有消化性溃疡时更易引起,故消化性溃疡患者在食物的选择上应有所考虑,辛辣刺激性食物、过烫过冷的食物、肥甘油腻之食物、坚硬粗糙的食物、韧性难消化食物、易引起胀气的食物以及变质不洁的食物都要注意避免食用。
  辨证配膳,能化则安&&食物也有寒热温凉之性,有补或攻之作用,因此在食疗时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患者特点,遵循辨证配餐的原则,即在辨证基础上立法、配方、制膳,以满足所需的食疗、食补、营养的不同要求。由于消化性溃疡患者脾胃功能常弱,运化不力,故饮食调养和食疗时应注意脾胃的运化功能,食疗勿忘健脾,否则脾胃弱而不化药力,药疗、食疗均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药食兼备,粥方为上&&&饮食调养和食疗时,要根据需要选择药物,并按要求在精选药料、食物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炮制规程进行炮制处理,同时在配方中注意药物之间以及药物与食物之间的配伍宜忌,还应按配方制作的工艺进行煎、煮等烹饪,使配方药物、食物既不失其自然之色、香、味、形,又有药的治疗功能,具有药食兼备的特点。能调治消化性溃疡的食疗方很多,由于粥既可养脾胃又可用来治病,很适合消化性溃疡的特点,所以粥方是调治消化性溃疡的最佳食疗方案。
请问糜烂性胃炎和十二指肠部炎症,有食疗的办法吗?嗯 药疗又用什么药好呢?
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主要因素。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胆汁反流等为其诱发因素。 病理 浅表性胃炎的炎症限于胃小凹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层,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细胞浸润,引起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多发于胃窦,有时有少量糜烂及出血,部分患者在胃窦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疣壮凸起,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 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入粘膜固有膜,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使粘膜层变薄,粘膜皱襞平坦,甚或消失,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部分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由于该内容物有胆汁的返流,而引起胆汁返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多合并胆结石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认识 脾胃虚弱为其内在因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逸过度为其诱发因素。 饮食不节,积滞不化,郁遏气机;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滞胃腕;过度辛劳则耗耗伤气血,过度安逸则气机不舒。 脾胃素虚,加之以上诸因素致气机不畅,郁滞胃脘,升降失常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症状辨证 慢性胃炎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上腹饱胀不适、胃脘隐痛、嘈杂嗳气、厌食恶心等。一般胃体胃炎可见厌食、体重减轻,或伴贫血;胃窦胃炎或伴胆结石,尤其是胆汁返流较多者,可引起急性糜烂而出现明显疼痛、嘈杂、灼热等,严重时可出现小量上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等。 慢性胃炎在中医书籍中多属胃痛、痞满、嗳气、嘈杂等范畴。 本人经多年探索,归纳出脾胃虚弱、睥虚积滞、胃气上逆、肝胃不和等证型,可合并肝胆火胜、肠腑湿热等。 中医治疗 以健睥消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 以枳实消痞丸为主加减 枳实消痞丸系金元时代明医李东垣所创,“治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原方为丸剂,我经多年探索,用本方加减做汤或浓缩加工做丸散剂,治疗慢性胃炎,效果很好。 枳实10-12g黄连10-20g生姜6g半夏10g 厚朴10-15g人参10-20g炙甘草6g 白术10-15g茯苓10g麦芽15g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见胃痛、胃胀、痞满、嗳气、嘈杂、泛酸、恶心、食欲不佳等症状者均可用本方辨证加减治疗。 虚寒者,减黄连加砂仁、吴茱萸;肝胃不和者,合柴胡疏肝散;肝火犯胃者,合金铃子散加黄芩;胃气上逆明显者,加苏梗,肝胆火甚者,加柴胡、黄芩;肠腑湿热者,加木香;用量可按寒热虚实增减。 保健常识 (1) 合理饮食,以防积滞伤及脾胃;(2)戒烟酒,忌过食辛辣,以避免对胃粘膜的反复刺激;(3)保持心情舒畅,以免情志刺激;(4)劳逸结合,以调和胃肠功能。 病历举例 张学伍,男,35岁,因胃脘胀痛,嘈杂于日就诊。 自述患慢性胃炎10余年,时轻时重,这次复发并加重4月余,多方治疗无效。现觉胃脘胀痛明显,食后加重,伴嘈杂嗳气,轻度恶心,大便秘结,疲乏气短。 胃镜提示:胃体部粘膜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胃窦部粘膜充血、水肿,可见糜烂和渗出。 查:患者消瘦,面色无华。中上腹压痛。 舌苔厚稍黄,脉沉稍弦。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糜烂性胃炎。 中医辨证:脾虚积滞、胃气上逆。 中医治疗:健脾消积,和胃降逆。 处方: 枳实(肤炒)12g黄连(吴茱萸水炒)12g生姜6g半夏(姜炙)10g 厚朴(姜炙)10g人参10g炙甘草6g白术(土炒)15g茯苓10g 炒麦芽15g苏梗12g黄芩8g瓜蒌12g陈皮10g 6剂,每日1剂,水煎服。 嘱:戒烟酒,忌辛辣。 二诊:日,自述胃脘胀痛减轻,食欲好转。 原方加砂仁8g,减黄连4g,连服18剂。 三诊:日,自述胃脘胀痛、嘈杂嗳气基本消失,恶心消失,精神食纳好转。 原方增减服2月余,诸症消失,精神食纳转佳。 随访2年正常。 许红容,男,46岁,内蒙古乌海市人,日,因慢性胃炎、胆囊炎复发,胃脘胀痛网上述诊。 患者慢性胃炎、胆囊炎、胆结石反复发作12年,时轻时重。本次1月前复发,多方治疗不见好转,现觉胃脘灼热,胀痛明显,痛及胸胁,伴厌食恶心,嘈杂嗳气,心烦头昏,便秘尿黄,口干口苦,舌苔厚腻而黄。 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 中医辨证:肝胃不和,合并肝胆湿热。 中医治疗:疏肝和胃,清利湿热。 以枳实消痞合柴胡疏肝散为主: 枳实(肤炒)12g黄连10g生姜6g半夏(姜炙)10g 厚朴(姜炙)10g党参10g炙甘草6g白术(土炒)15g 茯苓10g炒麦芽15g柴胡12g枳壳10g白芍10g 川芎8g香附15g黄芩10g瓜蒌12g 6剂,每日1剂,水煎服。 嘱:戒烟酒,忌辛辣。 二诊,日,诸症减轻,胃脘灼热及心烦头昏基本消失,口苦基本消失,食纳较前好转。 原方去黄芩,照原法再服6剂。 三诊:日,胸胁疼痛、嗳气、嘈杂及恶心消失,口苦消失。胃脘胀痛大减,饮食转佳。 枳实消痞精选,部分浓缩,加工散剂900g,每次10g,每日2次,间断服用近2月,诸症消失。 2. 糜烂性胃炎食疗 慢性胃炎的饮食治疗 1.注意食用具有营养的食物。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及高维生素食物,保证机体的各种营养素充足,防止贫血和营养不良,对贫血和营养不良者,应在饮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质和血红素铁的食物,如瘦肉、鸡、鱼、肝、腰等内脏。高维生素的食物有深色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红枣等。每餐最好吃2--3个新鲜山楂,以刺激胃液的分泌。 2.注意食用酸碱平衡。当胃酸分泌过多时,可喝牛奶、豆浆、吃馒头或面包以中和胃酸,当胃酸分泌减少时,可用浓缩的肉汤、鸡汤、带酸味的水果或果汁,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帮助消化,要避免引起腹部胀气和含纤维较多的食物,如豆类、豆制品、蔗糖、芹菜、韭菜等。当患有萎缩性胃炎时,宜饮酸奶,因酸奶中的磷脂类物质会紧紧地吸附在胃壁上,对胃粘膜起保护作用,使已受伤的胃粘膜得到修复,酸奶中特有的成分乳糖分解代谢所产生的乳酸和葡萄糖醛酸能增加胃内的酸度,抑制有害菌分解蛋白质产生毒素,同时使胃免遭毒素的侵蚀,有利于胃炎的治疗和恢复。 3.当口服抗菌素治疗某些炎症性疾病时,应同时饮用酸奶,即补充了营养,又避免了抗菌素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因为酸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杆菌,可以使抗菌素药物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现象重新获得平衡,同时保护了胃粘膜。 2)胃痛的中医饮食治疗 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引起胃脘痛的主要原因有:病邪犯胃,感受外寒;过食生冷或肥甘厚味,或暴饮暴食等;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气逆犯胃;再者是饮食、劳倦等因素久伤脾胃,导致中气不足、脾胃虚寒。中医按“辨证施治”的原则,对不同病症治法各异,可根据病情选方治疗。 1.取鲜姜3--5片,红糖适量,以滚开水沏泡,趁热饮服,服后取微汗。适用于寒气犯胃的胃痛。 2.用大葱3--4段,生姜3--5片,白胡椒面适量,以开水冲泡;或于火上煮葱、姜片刻,服时可加少量食盐调味,再放胡椒面,趁热饮汤。适用于因感受寒凉的胃痛。 3.取粳米100克,牛肉松25克(或其它肉松)。将粳米用常法煮粥,加入肉松调匀,趁热用食。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痛。 3)急性胃肠炎的中医饮食治疗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多发于夏秋季节。以上吐下泻、脘腹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在中医属于呕吐、泄泻范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系受暑湿之邪或贪凉感受寒湿,过食生冷肥腻,以致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而致病。 1.取鲜藕克洗净,开水烫后捣碎取汁,用开水冲服,每天2次服完;或用去节鲜藕500克,生姜50克,洗净剁碎,用消毒纱布绞取汁液,用开水冲服。 2.用粳米60克,砂仁细末5克,将粳米加水煮粥,待熟后调入砂仁末,再煮沸1--2开后即可,早晚服用。 3.取鲜土豆100克,生姜10克,榨汁,加鲜橘子汁30毫升调匀,将杯放热水中烫温,每日服30毫升。 4.用玉米芯750克,黄柏6克,干姜6克,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 5.取绿茶、干姜丝各3克,沸水冲泡,加盖浸30分钟,代茶频饮,每日数次。 6.用白扁豆60克,略炒研粉,藿香叶60克,晒干为末,混合为散。每次10克,每日4--5次,姜汤送下。 7.取车前子30克,纱布包,加水500毫升,煎余300毫升,去渣,加粳米稀饭汤,分2次温服。 8.用葱白适量,捣碎炒熟,放肚脐部位,用胶布固定暖脐。每日1--2次,连用数日。
声明:小鱼健康网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或网络收集,登载此文只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任何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中医中药、养生及医学具体治疗及选购等,请您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相关频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胃脘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