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胶补血颗粒和阿胶

阿胶之水 -
正品阿胶出东阿
东阿盛产一种名贵中药——阿胶。东阿的阿胶服之能滋阴补肾,,强筋健骨,延年益寿,有病能治病,无病可强身。它与人参、鹿茸一起,并称为中药“三宝”,网络一查全国到处都有药厂生产阿胶,特别是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河南,河北都产阿胶,但是他们都叫驴胶或,只有东阿产的驴胶叫阿胶,这是为什么呢? 中药最讲究道地性,比如药材的地道问题,古代本草谈药材必谈产地,以示正宗。比如说浙贝母、云木香、广藿香、怀山药等。阿胶亦如此:   阿胶最早草创于先秦,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已有阿胶的记载,但没有产地。梁《名医别录》中有阿胶:“生东平郡,出东阿”的记载。从阿胶名称的来历知是因产地而得名。《神农本草经》云:阿胶“生东平郡,出东阿”。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句名言:“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说的就是阿胶的地域性。可是为什么只有东阿产的阿胶才是最正宗的呢?
阿胶之水 -
东阿协裕阿胶正宗的四大秘密
在东阿镇一首流传了2500多年的民谣,一语道破了以协裕阿胶庄为代表的东阿生产阿胶的绝密天机,民谣唱道:& 小黑驴,白肚皮,粉鼻粉眼粉蹄子,狮耳山上来打滚,& 河边去饮水,城里大桥遛一遭,冬至宰杀取驴皮,& 乡间小曲一语道破了东阿生产阿胶的四大天机:& 第一,&必须用。& 第二,&必须用小黑驴;& 第三,&必须放驴狮耳山,饮水狼溪河;& 第四,&时间必须是冬至日;& 这是为什么呢?& 1871年,也就是清同治十年,同治皇帝特派四品钦差到东阿监制“九天工序胶”,监督购买纯黑健驴,牧于狮耳山上,至杀,取皮,送往京城,贡奉朝廷……为什么大要派钦差大臣亲自买黒驴,放于狮耳山上,到至冬宰杀,取皮熬胶呢?& 首先我们说说为什么放驴于狮耳山,饮水狼溪河的原因& ——狮耳山位于东阿西南1.5公里,这里草茂林丰,山势崔巍,林木蓊郁,远观貌似狮耳,又名虎窟山。山中生枸杞、北沙参、白薇、地黄、野菊花、远志、益母草、天门冬等数百种中草药,浪溪河则是洪范池、、扈泉、日月泉、白雁泉、丁泉、天池泉、狼泉九泉汇聚而成,河水经层层地下岩石、砂层层层过滤溶入大量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水质清重,驴食狮耳山药草,饮狼溪河之水长大,则应验了东阿老百姓说的“吃的沙参枸杞天门冬,喝的全是矿泉水,拉的尽是十全”,这样的驴体壮肉肥,毛色乌亮,皮质特别适宜熬胶,加之水,所制阿胶堪称极品。& 其次我们说说为什么&所选驴种必须是黑驴:& 对中国国药史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源远流长的阿胶史距今已有2500余年,早在南北朝时期,名医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写道,&“阿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九世纪药圣李时珍在他那本传世名著〈本草纲目〉写道,“大抵古方所用多牛皮,后世乃贵驴皮。”& 因此在早期的阿胶史讲的不是驴胶史,而是牛皮胶史。原来那黑驴是在魏晋时期来自阿拉伯之西奈半岛(栗是明末清初时期从美洲之墨西哥引进),黑驴刚到中国之时,是进贡给皇上的奇珍异兽,身份颇为尊贵。没有人敢琢磨用驴皮熬制阿胶。& 在汉唐两代时期,北方匈奴为患,为了“不叫胡马度阴山”,所以历代帝王都整军扩军。而牛皮可以制作兵革器械,作为战略物资,民间不得私藏,必须上缴朝廷。否则,杀无赦。官家既然垄断牛皮,老百姓无可奈何,只有尝试用猪、马、骡、驴等畜生皮替代。& 汉唐时期,为什么又有人用驴皮熬胶呢?原来啊毛驴那畜生一来生就的坏脾气;二来个人私生活不够检点,非我族类也往往动了春心,作些龌龊的事情;三是忘记了的法则,一撇腿就是一窝,弄的遍地是毛驴;四是那畜生脚力虽不够雄健,但天生吃苦耐劳,于是从皇家大院一下子掉到寻常百姓之家,成为民间劳力和食药资源。& 在各种阿胶中,医药大家马上发现,只有驴皮做得阿胶是效果最好的,七世纪《食疗本草》记载“牛皮作之谓“黄明胶”,驴皮作之则称之为“阿胶””。&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的详细:“若伪者皆杂以马皮、旧革、靴、鞍之类,其气浊臭,不堪入药。当以黄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茔漆者为真。真者不做皮臭,夏月亦不湿软。”& 明清医药大家陈修园大师则直接指出&“驴亦马类,属火而动风;肝为风脏而藏血,今借驴皮动风之药,引入肝经;又取阿水沉静之性,静以制动,风火熄而阴血生》”。同时针对毛驴有黑色,灰色,栗色……陈修园大师一针见血地说“必用黑皮者,以济水合于心,黑色属于肾,取之意也”。& 其三,我们说说为什么时间必须是冬至日& 陈修园是中医理论的大家,他进而分析说:“所以妙者,驴亦马类,属火而动风;肝为风脏而藏血,今借驴皮动风之药,引入肝经;又取阿水沉静之性,静以制动,风火熄而阴血生。”& 陈修园强调的是水火相济,那么对时间的选择何以必须在冬至日,也就容易领会了。有句著名民谚道“冬至”,《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所以能如愿借到东风,天文气象学的依据就是这句谚语。它讲的是,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冬季属于阴性,在冬至这一天,阴性的寒冬就进入了转折点,夏季的阳气开始了最初的滋长。水也为阴性,因此“阿水沉静”,阿水勾兑进冬至的第一缕来自大自然的阳气,做出来的阿胶当然才能是“水火相济”,阴阳获得绝佳平衡。& 陈修园反复强调“水火相济”,除了驴皮的选择,陈老先生强调的是是对时间的选择必须冬至日,&“冬至一阳生”,依然是水火相济之意。在水深火热中,阿胶获得永生。& 第四我们说说为什么必须用阴阳水熬胶,也就是东阿阿井水。& 阿井水有什么神奇呢?& 阿井水探源& 1.1阿井史书记栽录& 古阿井的历史非常悠久,有关古阿井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后,郦道元的《水经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典籍均有记述。& 最早记载于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又以阿井水煮之最佳”,“取井水,谓之阿胶”。&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o河水》载:“大城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并考证“其水乃济水伏注。”& 《太平御览》云:“黄帝作井”,具有悠久的历史。此井被称为古阿井&,是中药阿胶的发源地。&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熬胶,谓之阿胶”。& 《本草图经》中载“以东阿县城北井水作煮者为真,其井……阿胶,今郓州皆能作之,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为真。”& 明o李时珍《本草纲目》:“阿井,在今山东o兖州府o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有官之。郦道元水经注云‘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者,即此也。其井乃济水之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及逆上之痰也”。& 陈修园道称:“此之处,伏行地中,历千里而发于此井中,其水较其旁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以之制胶,正为血脉宜也。”& 明代吴铠作《泉》诗对阿叹曰:“灵源疑出蛟龙窟,淑气原从天地贻。九土所钟惟上品,千年制胶岂。煮石经济事,丹井药炉亦可哀。”& 明o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东阿井在山东兖州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 清o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云:“阿胶出山东东阿……考阿井在东阿县城西……然此水实为。其色绿,其性趋下。东阿城内又为狼溪河,其水为漯水之源,乃洪范九泉之水所汇归。其性甘温。故合此二水为最善。”& 《巾箱说》载:“制阿胶之法,选纯黑驴皮,饮以东阿城内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杀取皮浸狼溪河一月……煎成。”& 清o王应奎《》曰:“按:东阿城中有狼溪河,欲煎胶者,须用皮浸狼溪河内百日,刮净毛垢,汲阿井水熬之,火用桑柴,三昼夜始成。”& 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说的更明白:“此清济之水,伏行地中,历千里而发于此,其水较其旁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以之制胶正于血脉相宜也”。& 清代赵培徵在《咏阿胶井》中写道:“阿井传来不记年,清流澈底一寒泉。溶溶玉液三宵露,点点丹砂九空渊。淑气问钟疑凤髓,灵源妙化想龙涎。仙胶炼就称良剂,寿世回生几万千。”& 《中国》则记载:“(张隐奄)按古法,先取狼溪河水,以浸黑驴皮,后取阿井水以煎胶。考狼溪河发源于洪范泉,其性阳;阿井发源于济水,其性阴,取其阴阳相配之意。”& 《药性辞典》说:“阿胶祛风补虚、和血养阴推为要药,然重在阿井之水也。”& 旧《》中载:“阿井在古阿城中,其水不盈数尺,色绿而重。”& 《禹贡传》曰:“济水所经清冽而甘,汲出日久不变,煮黑驴皮为阿胶,可疗风疏痰。”《寰宇记》云:东阿旧有大井,若车轮,深七、八丈,汲以煮胶,每岁入贡即也(旧《东阿县志》卷之四七项)。& 《》记载阿井淤没年月不详。黄河多次改道,现在的黄河是古济水和大清河的故道。& 据《荆州记》称此井“神农既育”& 据《岱南阁集》云:“阿井辟自上古”;《太平御览》云:“黄帝作井”;《世本》云:“伯夷作井”;《淮南子》云:“”。据此推算有四千年的历史。清代著名考古学家孙星衍感其年代久远,叹曰:“海内古迹,莫先于此”。& 综上所载,历史上虽然许多本草都有对阿井的记载:& 唐代以前的本草记载:阿胶出东阿,并未言及制胶用水;宋代时期的本草则记载:用阿井水;明、清以后的本草则强调:用,取其阴阳相配之意。& 1.2古阿井传说& 1.2.1神农阿井传说& 史载:“阿井是中国四大宝井之一,相传为上古神农氏发掘”。& 神农氏,又称烈山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话说一日,他在深山采药,忽然望见一处清澈见底的清泉涌动,掬而饮之,顿觉甜润可口,神清力增,忙招人来这里掘井,因为周围长着阿,相沿呼为阿井。& 1.2.2猛虎“爪刨得泉”传说& 相传,在很早以前,西山上有一只猛虎,用两爪刨地得到一泉,喝了之后,变化成人,后人把这个泉修成了井,并用井水熬胶。据史料记载,古阿井北有一石亭,亭中有一石碑,碑文上写道:唐朝秦王李世民曾委任尉迟恭为钦使,重修此井。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光绪五年。以后长久失修,无人照管,石亭早已淤塞难辨& 阿井,似乎与阿胶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往人们往往认为,古阿井的井水经地下岩层砂砾过滤净化,溶入矿物质,井水色绿而质重,清冽甘美,富含钙、镁、钾、钠、锶等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因为用了阿井的水制胶才有了阿胶。& 1.2.3官封阿井传说& 唐代《元和郡县治》记载了一个关于东阿阿井的传奇故事。& 唐太宗年间,唐太宗在金銮宝朝,突然听说东阿县一个小小的县令公然敢命令:只准许阿城的百姓熬驴胶,其它各地的熬胶庄户一律取缔。这不是以权谋私吗!李世民勃然大怒,下令严查。& 事情原来是东阿城有一个财主的儿媳产后虚弱,吃了驴胶后,没有作用,这位财主自持县衙有人,就和东阿驴胶作坊协裕阿胶庄打起了官司。而县太爷是个清官,他虽知自己的亲戚是原告,但并未马上断案,而是带着一行人亲自察探,掌握第一手资料,结果发现亲戚买到的阿胶虽是驴皮所熬阿胶,但是产地不是东阿作坊协裕阿胶庄所产,其生产工艺和东阿协裕阿胶庄阿胶也不一样,但是阿胶的效果为何差距如此之大呢?& 县令很困惑,亲自进行调查,最后发现同样原料同样的工艺下,效果不一样的原因竟然是熬胶用水有差异胶——协裕阿胶制作时使用的是东阿阿井之水,阿井的水井深9丈,水味香甜.水的重量也沉重得多,钱币放于水面而不沉……& 东阿县令最后得出东阿驴胶之其所以能够补气补血,除了驴皮之外,完全依仗得天独厚的井水的结论。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只准许阿城的百姓熬驴胶,其它各地的熬胶庄户一律取缔。& 听到这个有趣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乐了,遂降旨阿城进贡阿胶,用以赏赐给年老体弱的的大臣,没想到大臣们服用后,都夸是上等补品。& 李世民大喜,差大将尉迟恭巡视阿城,于是在东阿的历史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某一天,一队人马从长安出发,直奔山东东阿县。带队的人是杀人如麻的元勋尉迟恭,他的使命是封存东的一口阿井,宣布自即日起,当地闲杂人等一律不得私启井封,制造阿胶,否则杀无赦。只有官家才可以“启封而取水”,目的是“熬胶进贡”。& 一个号称爱民如子的盛世明君,为什么会垄断阿井以独享阿胶,而与民争利?从逻辑上来推论,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阿胶是好东西,而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是极品中的极品;& 阿胶这种人间极品,源出于东阿水好。& 1.&2.4扁鹊阿井传说& 扁鹊自小就爱医术,学医劲头可大啦,一听哪有名医,立刻就找到人家门下,着要跟人家学,就这么着扁鹊医术一点一点地提高了,成了家乡小有名气的年轻医生。扁鹊觉着自己医术还差一大截,附近的名医都让他学遍了,他就有了出门游历,踏寻名师的念头,他听说鲁国阿邑一带有个叫长桑君的神医,本事特大。扁鹊一路打听着就横穿燕赵之地来到了东阿狮耳山一带。?&   一到狮耳山,扁鹊就觉得眼前一亮,这儿群山连绵,山青水秀,药材遍地,一看就是块宝地,扁鹊心里这个美呀!这块好地肯定出奇人,这下可能找到个好师傅了!向当地人一打听,嘿,无论老人小孩,提到长桑君,谁也能说出一大串,可这神医到底住在哪,人们都说不上来,那个说是在西山见过,这个说常见长桑君在狮耳山南山采药,到底在哪?谁也说不准。扁鹊傻眼了,大老远跑来,人都见不着,还拜哪门子师?&   扁鹊越想越不甘心,不行!怎么也得找到长桑君,我就在这山上转,准能碰上他!扁鹊打定了主意,每天起早贪黑在山里转悠,这偌大一个狮耳山,峰连着峰,谷接着谷,处处是密林深谷,你说找人,那还真是大海捞针!扁鹊在狮耳山找了整整一年,鞋子磨坏了十几,药材采了几大篓,可楞是没见着长桑君的人影。扁鹊真有点灰心了,这天,天特别冷,冰冷冷的风里还夹着雪珠子,扁鹊在山上实在是冻的够呛。就跑到一处山缝想避避寒风,扁鹊又冷又累,不知不觉就昏睡过去了,朦胧中他感到有人在轻轻呼唤,睁眼一瞧,见一位老者,须发皆白,皮肤却光润如玉没有一丝皱纹,穿着一袭葛袍,腰里别着一把药铲,肩上背着一个药篓,中的神医长桑君吗?扁鹊使劲揉揉眼,睁眼再看,老人正冲着他笑!这不是梦,是真的找到神医了!扁鹊喜得翻身就拜“师父,弟子找您老人家找得好苦啊!”扁鹊双膝一跪诚恳地说:“弟子一心学医,赤诚之心,天地可鉴,请师傅收下弟子!”长桑君手指拈着长须,心里暗自称许。其实扁鹊一到狮耳山,长桑君就知道了,这一年来,长桑君隐在暗处,时时注意着扁鹊的一举一动,他见扁鹊学医之心坚定,心里十分感动,但是他生怕自己一身高明医术,落到只求功名利禄的小人手中,所以对收徒的事是慎之又慎。&   长桑君沉吟了一会儿,“你想拜我为师这也倒不难,但是你必须依我三个条件!”扁鹊听拜师有门儿,心里可高兴啦,他激动的说:“师傅您就吩咐弟子吧!”长桑君深深看了一眼扁鹊,慢条斯理地说:“这第一个条件?我要你查清东阿这一带共有多少种疑难杂症,要你一种也不漏地查清,若是漏了一种,就不收你为徒!”?& 那时候的人可不象现在这样在山脚下聚集而居,他们全都散居在山里靠打猎为生,要弄清这一带有多少种疑难杂症,少不得又要在山里来回奔波了。扁鹊踏遍了狮耳山狼溪河和缓和沿岸的山山水水,也练就了一双飞毛腿,和当地人一样走山路如覆平地,健步如飞了。他访遍了山上每一处有人烟的地方总共查出了在东阿有九九八十一种疑难杂症。眼见着有这么多自己治不了的难症,扁鹊学医的决心更大了。& 他返回到碰见长桑君的那道山岭,远远就瞅见长桑君衣袂飘飘一派仙风道骨在那儿站着。扁鹊跪拜之后,递上自己搜寻罗列的疑能杂症,长桑君细细看过,满意地说:“你这第一桩事完成的很好,第二桩我要你去给我采五灵脂。”&五灵脂是名贵的药材,它是寒号鸟粪便的结晶体,寒号鸟都住在悬崖峭壁的缝隙里,要采五灵脂那危险可大啦!就算是本地人,也很少有人敢去采。&   扁鹊找来一大堆树藤子、荆条,搓呀、搓呀,两手都磨出了血泡才搓&出一条长绳,他把绳的一端系在崖畔的古树下,一端绑在自己的腰上,两手攀着悬崖凸起的石块,小心翼翼地往下探,正是冬天,刺骨北风怒吼着,刮在身上、脸上,真比刀子割还疼,扁鹊的手冻得木木的抠着石缝,指甲都渗出血来,他咬着牙,紧紧地趴在崖壁上,慢慢地挪着,身上的汗干了又出,出了又干,衣裳冻得梆梆响,好不容易才算采着了五灵脂。爬上崖头扁鹊一下就昏了过去!长桑君忽然出现在他身旁,从药葫芦里倒出一颗清香四溢的药丸喂给了扁鹊,扁鹊立时觉着清香填满了五脏肺腑,力气全给回来了。扁鹊手里捧着五灵脂,给长桑君叩了一个头,“谢师傅赐药,弟子采回五灵脂了,请问师傅第三个条件是什么?”?&长桑君接过五灵脂,开怀大笑,“好、好,你随我来!”长桑君领着扁鹊在山里左转右转,东拐,扁鹊迷路了,他很奇怪,这座山他爬得太熟了,长桑君领的路他怎么就没走过呢?正纳闷呢,长桑君领着他拐进一个山峪,扁鹊只觉得眼前一亮,明明是严冬,山上处处都是积雪枯草,这里却春意盎然,绿树成荫,百花争艳,百鸟,溪水潺潺,真似仙境一般呀!长桑君拍拍发楞的扁鹊,顺着山峪中的小路来到山顶,山顶斜斜地成一面峭壁,峭壁有一处洞口,白云不断地从里面涌出,十分奇特,一条小路从崖顶断断续续口,路十分窄,只容一个人贴着崖壁才能通过,长桑君指指洞口,“我毕生所学都在洞中,你进去取吧!”扁鹊心中大喜,他恭恭敬敬地冲长桑君磕了仨头,行拜师大礼,这次长桑君微笑着接受了扁鹊的大礼。& 行完礼,扁鹊回身打算进洞,扁鹊激淋淋打了个寒颤,只见一条大蛇盘在了洞口,水桶粗的身子盘起来竟像个小山包。洞口被它遮的严严实实,那蛇身上一层细密的白鳞泛着?人的光,蛇头高昂,蛇眼地发着寒光,它大张着的嘴里獠牙尖利,猩红的舌信咝咝作响,样子狰狞可怖,似乎一口就能吞下个人。扁鹊觉得头皮发麻,头发根子都炸开了,他扭头去看长桑君,刚才还明明站在身边的人现在却身影不见,扁鹊定定神,明白了这是长桑君对他的第三个考验。梦寐以求的医术就在眼前,一条蛇就把自己吓走了,还能说学医之心一片赤诚吗?有点难处就打退堂鼓,这样的人能有多大出息!扁鹊一咬牙,只差这最后一关了,哪怕让蛇给吞了也得试试呀!扁鹊随手拣了根树枝,乍着胆子,朝那蛇走去,一阵腥风扑面,那气味让人恶心得不行,扁鹊只觉得头晕脑胀,他呼吸,眯着眼,顶着腥风往前走,那蛇直直地朝扁鹊扑来,扁鹊举起树枝狠狠地打了过去,扁鹊使足劲却打了个空,一阵白烟腾空升起,哪有什么蛇呀!洞口不就好端端地在眼前吗?原来刚才只是幻觉呀!只听见空中传来哈哈大笑声,扁鹊抬头一看,见长桑君站在一朵,手拈长须,慈祥地注视着自己,扁鹊赶紧跪在地上,长桑君的声音远远传来,“老夫一身医术总算所托有人,你要刻苦研习医术,济救苍生,千万不要背弃济世救人的宏愿呀!”长桑君身形渐渐隐去后,扁鹊从地上站起来进入洞中。&   扁鹊顺着窄窄的洞道走了一会儿,眼前忽然开朗,来到了一个大洞厅,厅的左上方岩壁上有个天然窗口,阳光直射下来照在洞内的一处水潭上反射出耀眼的金光。扁鹊紧走几步,那潭水是由上方钟乳石滴水形成,水面光滑如镜,最为奇异地是那水竟如金汁一样,质地澄黄,洞内石炕、石桌一应俱全,洞厅中央一方石台上整整齐齐地放着一部帛书!扁鹊拿起来一看竟是传说中的上古奇书“黄帝内经”扁鹊心头一阵狂喜,他掀开就看,可书页上竟没有字迹,这下扁鹊可傻眼了,辛辛苦苦找得竟然是无字天书!他揣摩着其中奥秘,猛的发现石台上还刻着一行字“圣水开天眼,医书济世人”。圣水?天眼?扁鹊一拍脑袋瓜,明白了其中奥秘,他奔到那潭金水池边上,用池水擦了下眼睛,真清凉呀!再拿起书一瞧,果然看见字了!& 扁鹊在洞中呆了七七四十九天,渴了喝口池水,饿了啃几口洞中储藏的黄精、松果,他把医书从头到尾背了个滚瓜烂熟,四十九天一过,那天书的字消失了,金色池水也散去了原来金子般地颜色,恢复成透明质地。扁鹊开了天眼,那本事可大了,传说他能看见人的五脏六腑,你的病根在哪,他一眼就能给你瞅准了。& 因为扁鹊的本事是从黄帝内经中学来的,人们就以黄帝身边的神医扁鹊之名来称呼他,扁鹊当初修炼的池水被西王母看上了,她想偷去神水天天洗脸谁知太慌了,不小心水全让她给打翻了,那池水落在了东阿的鱼山之侧,化成了一眼井,这眼井也怪,旱天不枯,涝天也不溢,就那么一潭水,清清亮亮,特别甘甜,钱币落水而不沉…………&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东阿阿井。& 1.2.5&绿蛇阿井传说& 到过东阿的人们都知道,和东阿阿胶关联最深的就是阿井,狼溪河和狮耳山,阿井和狼溪河怎么来的呢?传说,东阿是一个城,当时并没有狼溪河,也没有阿井。是后来有一个叫唐菊的姑娘,使用魔法点水成河的。& 一天,从外地来了一个魔术艺人,在东阿城里摆场卖艺,他玩得神出鬼没、花样百出,人人喝彩,观众给了不少铜钱。在场的一名叫张生的书生见到这样的法术就迷住不走了,一心要认魔术师为师,请求面谈。那艺人推辞不收,说是混生活的人不敢收徒弟,并说自己是从茅山学艺回来的,书生要想学艺,还是应到茅山去。& 张生告辞魔术师及父母,直奔茅山,拜茅山老道为师,学艺三年。在回家的路上,他走到一个小村庄,感到口干舌燥,想找口水喝,正巧来了一个打水的女子,挑水而来。张生用了一点法术,那打水的钩担就断成了两节。姑娘见是一个青年作怪,非常生气,并用力把两节钩担用力一对,又成了一根,挑起水来便走。张生一看,只觉不妙,便生一计,前行一步说:“请小姐,给点水喝吧。”女子说:“水可以给你喝,不过,你太无礼了!”张生心中明白,不该折断她的钩担,只得认错。女子见他心诚,也就消了气,并说:“你是个外出行路人,只好原谅你,你别喝凉水了,到我家喝点开水吧。”张生赶忙致谢,随她来到家。& 张生在喝水时与女子同叙家常,才知道女子叫唐菊,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姊妹,只有她一人生活,舅舅家在本村。舅父也无儿无女,依靠外甥女早晚侍奉,但魔艺高,性情烈。男女二人通过交谈相互产生了爱慕之心,并私定终身。唐菊认为此事重大,要与他惟一的亲人——舅舅商量,舅父认为外甥女办事武断。唐菊回家对张生说:“明天你要去拜见舅父,他的脾气粗暴,要见机行事,处处谨慎,饭还是不吃的好。走时给你一把伞,如果遇到危险事,可打开伞去干。”张生牢记在心,第二天一早便起身前往。舅父早在家门前等候。进家后,舅父说:“想给你烧水上茶,但烧柴不够,你把槐树上的乌鸦窝弄下来好烧水。”张生出来一看,树上的乌鸦窝很高,实在不好弄。& 于是,他便把带来的伞升起来,用一个木杆用力挑动,忽听“哗啦”一声,从空中落下来些东西,正好扎在伞上。张生一看,伞上扎的都是一根根宝剑,大吃一惊,没敢声响。张生回屋不久便想告辞。舅父再三挽留张生用餐,张生不肯。舅父说:“你不吃饭也罢,这里有半锅面条,你喝点挂面,就算吃饭了吧。”张生不好推辞,便把挂面喝了。张生吃后,觉得腹部疼痛,就急忙回家了。他见了唐菊说:“我在舅舅家喝了半盆挂面,觉得肚子痛。”唐女一听,大吃一惊,说:“不好!”急忙找到一根绳子,系在了张生的脚脖子上,用力把张生拉到梁上。张生头朝下空着,不知是啥用意。唐菊又把香油倒进盆里,按上,用火点着,用香油气味熏张生的鼻子。不多时,只见张生嘴里钻出来九条青蛇,掉进油盆。唐菊用锅盖把盆一盖,放到一边,把张生从梁上卸下来:“你担惊受苦了。”唐菊说“此九蛇乃东海龙王之子,为首叫阿龙,是我舅舅用来惩罚你的……”张生说:“多谢唐姐救命之恩,此处不能久留。”唐女泪流满面:“你走我也走,咱们一起走吧!”& 唐菊把油盆随手扔到门外,油盆落地后,遇土而遁,竟然形成了一眼泉,喷出绿汪汪的泉水,这泉井也怪,旱天不枯,涝天也不溢,就那么一潭水,清清亮亮,特别甘甜,钱币落水而不沉,老百姓把阿龙泉了砌起来,称为“阿龙井”,由于叫着不顺口,慢慢的就把“龙”字省掉了,直接叫“阿井”,延续到今天…………& 两人商量,夜里三更一起回张生老家。到了,唐菊在地划了个地毯,手一并,口念咒语,四方生风,离地升起,两人腾云驾雾,直奔张生家乡而来。风声连响三阵,两人霎时稳落地上。张生睁开眼细看,已到了自己村庄。二人马上回家看望张生父母,父母正在想念儿子,儿子真地回来了,全家欢喜不已。不久,张生父母忙着筹备银粮,给儿子办了喜事。& 办完喜事不久,全家欠下了债,生活困难,老人家忧焚成病,常卧床不起。唐菊对张生说:“咱俩来家给老家增添了负担,老人有病需要医治,咱得想办法弄点钱才是。”& 张生说:“钱还是官府里多,他们贪赃枉法,银两满库。”唐菊点头说好。到了晚间三更时分,二人进了官府,寻找银库,但是银库严封,并有锁把门。唐菊在墙上划了一个门,叫张生进去取些银子回家。可是,银子拿得太少,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几天过后,二人商量再去银库一趟。这天晚上,他俩带上一个口袋,趁天黑人静,悄悄地来到银库,划墙为门入库偷银。张生到银库撑开口袋猛劲装,不料发出声音,被防护者发觉。唐菊吓跑了,张生被抓入狱。第二天,县官升堂审问。张生一生忠厚老实不曾有半句诺言,当堂说了实话:“是唐菊划墙为门,我才进到库内的!”& 县官一听,就传令捉菊。县官问唐菊:“你会用法术盗窃吗?”唐菊答:“老爷,我不是常盗窃,而是家中困难,一时没有法了才来干的,这是第一次。”县官想,不是常盗就饶了她吧。说:“你的魔术玩好了,赦你无罪,如欺骗人,加倍处罚。”& 唐菊听罢:“好吧,请拿根秫秸给我。”她很快用秫秸扎了一个小船。又令县令派人在堂前挖了个坑,并在坑里倒满了水,把小船放进了水里。船随风身长,水坑也随风身长,眼看涨满了堂院。“大家上去,马上开船。”只见船身一动,船下水声哗哗,是条河,把全城冲成两半,后来这条河就成了今天狼溪河。& 1.3从古东阿历史找阿井& 对照春秋时期地图,在北卫和鲁的交界处,古东阿县城叫柯,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3公里&“东阿古城遗址”残垣尚存),柯西北有阿泽,柯东边有谷,即今之平阴县东阿镇。春秋时期,平阴在今平阴县城与今长清县城中间,阳谷在今东平湖东,谷南边。这里古济水与黄河并行东流入海,河曲形成大陵,古代曰柯。到战国时期,柯称阿,或阿邑,西北阿泽消失。今阳谷西北有阳狐,谷仍称谷,东平湖东阳谷已无,平阴仍在原处。秦灭六国之后,改阿邑为东阿,乃立东阿县(因有西阿,古名依城,又名西阿城,在今山西葛城),属东郡,见东阿旧县志:东阿名县始于秦。据《续》载:“自汉迄唐,东阿未徙治”。由以上资料说明:& ①古东阿县城在今阳谷阿城镇;& ②古东阿县城由战国至秦(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约250年间称阿或阿邑;& ③阿地创造加工阿胶的方法应在战国至秦之间,此时称阿或阿邑,因而到西汉、东汉时对阿胶性味、功能、主治已有详细的研究而入了本经;& 秦时在东阿东边有谷城县,同属东郡,县城在今平阴县东阿镇。& 刘宋时期东阿一度并入谷城,北魏时又分立,北齐时将谷城并入东阿& 唐天宝元年又将谷城县恢复,6年后,又废并入东阿,谷城此次撤销再没恢复。& 宋朝时期,因黄河、运河经常泛滥成灾,阿城临近二河,首当其冲。为避水患,曾于宋开宝二年()迁县城于南谷镇,即今平阴旧县镇。8年后()又迁利仁镇,即今平阴县吉城。由于金兵入侵,河防废驰,于公元1133年又迁新桥镇,即今东阿县旧城村。& 隋开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于古东阿西复置阳谷县至今。公元1289年开凿会通河,为了便于河道管理,阿城镇连同张秋镇大部由东阿划入阳谷。& 明朝1375年,为避水患,又迁原谷城县城旧址,重新修建(谷城镇由此改为东阿镇)。直至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建立了抗日县政府。1947年黄河西政治安定,县政府又迁铜城,即今东阿县城所在地。& 建国后,以黄河为界,重新确定辖区,东阿镇(原谷城镇)属平阴县。由此可见,从宋朝(公元969年)以前1千多年的时间里,阿胶的发明加工中心在今阳谷县的阿城镇。& 春秋“庄公十三年冬,公会齐候盟于柯”,战国齐候使尹,说明阿城镇有悠久的历史,是古代重要城邑。阿城镇最早的制胶起源于岳家庄村& 1.4古阿井历史源流& 古阿井,传说阿井系济水潜流所注,旧泉有九孔,泉窟中住着九条青色蛟龙,故也称&“阿龙井”因历史上生产正宗阿胶而得名,亦称阿胶井。& 古阿井,在今阳谷县境内。因在历史上曾归老东阿县管辖,且用之熬制阿胶,故名“阿井”。相传,在很早以前,西山上有一只猛虎,用两爪刨地得到一泉,喝了之后,变化成人,后人把这个泉修成了井,并用井水熬胶。& 据史料记载,古阿井北有一石亭,亭中有一石碑,碑文上写道:唐朝秦王李世民曾委任尉迟恭为钦使,重修此井。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光绪五年。以后长久失修,无人照管,石亭早已淤塞难辨& 阿井,似乎与阿胶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往人们往往认为,是因为用了阿井的水制胶才有了阿胶,其实,应该是因为该井属于东阿县管辖而又用该井水制备阿胶,因而才得“阿井”之名。从以下本草记载中亦可以证明这一点。& 北魏o郦道元《水经注》即明载此事。谓:“大城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足以证明阿井之名,是因阿胶而来。阿胶著称于天下,并非因阿井之故,而是东阿和勤劳的产物,是万千次实践和无数汗水的结晶,是后人继承和发扬的结果。这才是阿胶出东阿的历史唯物主义结论。& 1.4.1古阿井地址& 关于阿井的归属,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目前的归属和历史上有所不同。阿井在解放前一直归老东阿县管辖。解放后归属于阳谷县。& 阿井,古阿井就在岳家庄西北约1.5公里。东阿古城遗址中西北部就在阿井附近。春秋时期,阿井周围是阿泽,一个大湖,战国时大湖(阿泽)消失。据阳谷旧县志记载,公元229年,三国时,曹植曾奉旨重修阿井,并创建了六角亭,这是阿井建亭的最早记载,也说明已为官家专用,即官禁。& 北魏《水经注》:“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经东阿县故城北,古卫邑也,应仲瑗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说明阿井是在古之阿泽之中(魏时沼泽)。阿井与阿胶相关,与古阿地相连,也当在战国至秦之间始称名于阿井。& 阿是古城邑,有人生活就当有井,开始熬胶,定是河里泡皮,井水熬制(解放前还是这样),并非得某一特定井,当阿胶声名远播,外地人称为阿地之阿胶。阿胶加工普遍之时,才能比较出,阿井周围岳家庄一带阿胶质量较优,故显出与阿井的关系,外地人才称阿地熬胶之井为阿井。这时此井主要用来熬胶。& 阿井用来熬制阿胶至少在三国(公元229年)以前,也有可能建的很早,先是吃水井,后兼用来熬胶,再之后专用熬胶。《荆州记》:“随郡北界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则神农时有井明矣”。中国先民,先是吃河水,后在河边、水溏边挖土井。用石头建井应在有铁器之后,当在春秋、战国时代,这和推测熬胶开始于战国至秦是相符的。& 1.4.2古阿井维修& 宋《》中阿井上已有四角亭,典型唐朝风格,4根方立柱,有基座,井口与座上面平,南向有阶。史料记载唐朝尉迟恭曾为钦差大臣重修阿井,亭中有石碑。1463年(明天顺七年)阳谷知县王昌裔重修阿井、井亭,并建官厅数间。& 1702年(清康熙41年)阳谷知县苏明杰重修阿井亭,1796年(清嘉庆元年)阳谷、东阿知县共同修井,留下了《重修古阿井和阿井碑记》。& 1879年(清光绪5年)清阳谷知县赵树南重修阿井亭,并题写了楹联、横批。对联为:“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泉源。”亭背阴联为:“力可迥澜重建源泉来井底,必世长留膏泽在人间。”横批“济人寿世”,亭内有石碑,篆书“古阿井”。明《本草蒙荃》中阿井亭顶及四角无风铃,也是4根方柱基座似石砌,南向有台阶,井口有园桶形保护。可见历代统治者都对阿井保护极为重视。& 1.4.3古阿井与阿胶& 历史上,许多本草都有对阿井的记载,唐代以前的本草记载:阿胶出东阿,并未言及制胶用水;宋代时期的本草则记载用阿井水;明、清以后的本草则强调用狼溪河水和阿井水,取其阴阳相配之意。然谓取阿井煎胶,早已名存实亡,仅系对传统的追溯和装潢门面的象征或点缀罢了,到目前为止,历史上的传统制胶用水也只有狼溪河水了。& 明o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东阿井在山东兖州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阿井在阳谷县城西,东阿城内又为狼溪河。”& 《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张隐奄)按古法,先取狼溪河水,以浸黑驴皮,后取阿井水以煎胶。考狼溪河发源于洪范泉,其性阳;阿井发源于济水,其性阴,取其阴阳相配之意。(曹炳章)阿井在东阿城西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此水实为济水之源,其色绿,其性趋势下。在东阿城内又为狼溪河,其水为漯水之源,乃洪范九泉之水所汇归,其性甘温。古合此二水为最善。”& 旧《东阿县志》中张志秋载:“阿井在古阿城中,其水不盈数尺,色绿而重。”《禹贡传》曰:“济水所经清冽而甘,汲出日久不变,煮黑驴皮为阿胶,可疗风疏痰。”《寰宇记》云:东阿旧有大井,若车轮,深七、八丈,汲以煮胶,每岁入贡即也(旧《东阿县志》卷之四七项)。阿井淤没年月不详。黄河多次改道,现在的黄河是古济水和大清河的故道《黄河考》。& 千百年来,由于历代本草对阿井的神化,甚至传云,阿胶必以阿井水煎煮方为真已是千古惯例,向为东阿业胶者必恪守。& 清代以来,官府督造贡胶之举渐为民间业胶者的商品生产所取代。阿井虽有人,但以金钱贿监井者,亦可取水。然阿井水距东阿城30余千米,中隔大清河,又加水源渐涸,而业胶取水者日多,得之甚难。尽管如此,每至熬胶之际,取水者或车载、或驴马驮、或人挑,在东阿城至阿井的大路上来往不绝。为取阿井水,人们不知挥洒了多少辛勤的汗水。阿井水甚不易取,狼溪河水却源源无尽。有脚夫取阿井水不慎倾于道而易狼溪河水,用以煮胶未见异者;有兼顾其义,以狼溪河水兑入阿井水煮胶,成胶亦美者;有惮其烦劳,经取狼溪河水煮胶,亦符好胶者。正如前述,东阿阿胶闻名于世,不唯在阿井之水,重要的是胶工门熟练的制胶技艺。时日既久,纵千古惯例,面对现实亦难固守。更加前代贡胶也不以阿井水煎煮者。于是,取狼溪河水日多,取阿井水日少。即医药家也不得不默认折衷,谓:阿井水性阴趋下,狼溪河水性阳甘温,取阴阳相配之意,合此二水为最善。& 至晚清,阿井水日见干涸,渐变咸苦,有时甚至无水可取,而外地煮胶业起,浙江临平及由东阿移往济南制胶者,均取当地水煮胶。狼溪河水已成为东阿城煮胶的主要水源。即使取来些阿井水,也只是在胶近煎熬成。去除浮沫杂质时兑入锅中。所谓取阿井水熬胶之说,至此名存实亡,仅成为装潢门面的象征或点缀罢了。& 1.4.4古阿井的水质& 明o李时珍《本草纲目》:“阿井,在今山东o兖州府o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有官舍禁之。郦道元水经注云‘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者,即此也。其井乃济水之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陈修道称:“此清济之处,伏行地中,历千里而发于此井中,其水较其旁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以之制胶,正为血脉宜也。”据报道,古阿井水中钙、钾、镁、钠等矿物质含量极为丰富,故色绿质重,每担古阿井水比普通河水或井水重1.5千克左右。& 经现代科学分析认为,阿井水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同时也含有较多的重金属离子,水的总硬度较高。若在制胶过程中使用该水质,必须经过软化处理,否则制备阿胶的灰分、重金属等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阿胶项下的标准。经处理以后的水质也就无什么微量元素存在了。& 现已有人对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制胶水以苦咸为妙的说法提出疑议。而古时本草为什么将阿井说得那么神秘呢?据几十年的实践经验以及老阿胶作坊的一些资料记载,古阿井水在阿胶制作史上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只是在提沫工序而不是整个制胶过程,整个制胶过程要用硬度低的狼溪河水。古阿井水只是在提沫工序发挥独特作用。在提沫过程中,含有重金属离子的水加入胶汁中,胶汁中的杂质与金属离子结合成比重较小的络合物漂浮被除去,达到精炼的目的,此即所谓的“阿井水为引”。& 可见,古代医药学家强调须用古阿井水熬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现阿胶的提沫工序已逐步被先进的过滤技术所代替,而古阿井也已不存在,现在的阿井水与古阿井水水质已发生了变化,因此,当今对阿井水的评价应一分为二。& 1.4.5古阿井神在何处& 历代阿胶熬制神在阿井,阿井神在何处?水质!& 阿井水是河南原济河的一般潜流,水经地下岩石和沙砾层滤过,不但起到清洁作用,同时也带入钙、钾、镁、钠等矿物质,故色绿质重,每担水比一般井水或河水重3~4斤,用此水与驴皮熬制阿胶,因水质重,杂质及漂浮物便于打上来,虽经炎夏酷热也不变形变质。现代认为微量元素还有协同作用。《齐民要术》熬胶法中指出:“凡水皆得煮,然咸苦之水胶乃更胜”。1979年经青岛商检局化验钙、镁、钾、钠等矿物质高于一般水。据有人试验用蒸馏水、烧开的凉井水、东阿生井水熬胶,提杂最好的为生井水,认为可能是所含矿物质利于提杂。& 1.5古阿井今在何方(不存在了)& 关于阿井的归属,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目前的归属和历史上有所不同。阿井在解放前一直归老东阿县管辖。解放后归属于阳谷县。& 阿井的地理位置一直就在阳谷县的阿城镇,阳谷县的阿城镇历史上曾为老东阿县县城,当时,老东阿县城因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多次迁城,并于明o洪武八年迁城到东阿镇。俗话说,迁城不迁井,事实上也无法迁井。但是,由于许多本草对阿井记载及传说,给阿井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 《东阿县志》称:“昔有猛虎居西山,爪刨地得泉,饮之久,化为人。”后将此泉为井。因有神化传说,老东阿人用此井水制胶。据传,东阿迁城后,老东阿县人为了用此井水熬胶,不惜用东阿城西八里、黄河东岸的“姜沟山”换取阳谷县阿城镇的阿井,此山归阳谷县管辖,改名“”;而此井虽在阳谷县境内,却因用之制备阿胶,又归东阿县管辖,取名阿井。所以,历史上有阿井不在东阿县、阳谷山不在阳谷县的事实。& 老东阿县用山换井后,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改道,致使阿井多次淤塞。据载,阿井于光绪年间做最后一次整修,于清末淤塞,民国年初彻底干涸。加之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东阿镇狼溪河水逐渐成为制备阿胶的水源。阿井也因此被冷淡,以后长久失修,一直无人问津。直到解放后,在阳谷县境内又重修阿井,但原来的古阿井已经不存在。& 1.6古阿井今何在& 古阿井今何在?& 在阳谷县城东20公里处阿城镇,古运河西岸,中央,有一象征建筑——古阿井,是阳谷古阿井酿造酒业有限公司所建。这个阿井可以窥见古阿井风采。& 走近古阿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井正北的六角碑亭。造型古朴,&雕琢精细。亭内有龟驮碑,高约5尺,宽2尺余,碑上篆刻“古阿井”三个大字。碑亭是灰色的石亭,由六根多棱石柱支起石顶,石顶为仿木亭结构,六角对称。整个碑亭结构严谨、造型古朴、典雅精美。亭正面额题“济世寿人”四字,两旁石柱镌刻楹联“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泉源”。井亭后面左右石柱镌刻楹联“力可回澜重建泉源来井底,心存济世长泽在人间”。亭内有一石碑,高约5尺,宽2尺余,上镌“古阿井”三字,篆刻完美,古朴自然。亭旁旧有接官厅和龙神祠。& 所产阿胶素有“贡胶”“真胶”之美誉.清光绪五年于井旁建一石亭,额题“济世救人”,左右楹联为“圣代即今变雨露,仙乡留此好源泉”。此井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孙星衍《岱南阁集o重修阿井碑记》谓:“阿井辟自上占……海内古迹,莫先于此……或神农于此尝味寻源。”& 据旧志记载,三国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陈王曹植受封于东阿后,就曾奉旨重修阿井,并创建了六角亭。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鄂国公尉迟恭曾为钦使重修阿井。明天顺七年(1463)年建亭井上,明万历及清康熙年间均有重修。现存的六角石亭为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重建。& 相传唐朝大将尉迟恭(即尉迟敬德)曾以钦差大臣至此,重修阿井。电视剧《藏龙井》就是以古阿井为背景,根据传说编写的,曾在中央电视二台播出过。历代多有写阿井的题咏,唐元稹在一首五古《赛神》中写道:& 阿胶在末派,游上源。& 灵药所巡尽,黑波朝夕喷。& 神龙厌流浊,先伐鼍与鼋,& 鼋鼍在龙穴,妖气常郁温。& 这是见到的最早写阿胶井的诗。其他人的诗篇中也有“蛟龙窟”、“龙诞”“龙湫”一类记述关于龙的传说的诗句。& 现代文人谢肇淛曾在东昌府(治今聊城)和张秋工部分司两任地方官,他作有一首七古《阿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阿井和阿胶的熬制,对官司的盘剥流露出不满,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引录如下,以供欣赏:& 济水付流三百里,逐出珠泉不盈咫。& 银床玉甃开苍苔,设沥争分青石髓。& 人言此水重且甘,疏风止血仍祛痰。& 黑驴皮革山拓火,灵胶不径走邮函。& 刲剥如山积,官司催取朝飞缴。& 驿骑红尘白日奔,夭占竟何益。& 我素珍重勤封闭,免造业钱充馈遗。& 任他自息仍自消,还却灵源与天地。& 古阿井最早见于《本草》,《水经注》、《本草纲目》均有详述的井深数丈,以青砖砌就,井口以长方形青石板覆盖。古阿井,在阿城镇西北3公里处。井水色绿而重,清冽甘美,富含多种对人体有宜的矿物墙质,用以煮胶,易除杂质,且能增强疗效。& 古阿井的历史非常悠久,有关古阿井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后,郦道元的《水经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典籍均有记述。据《岱南阁集》云:“阿井辟自上古”;《太平御览》云:“黄帝作井”;《世本》云:“伯夷作井”;《淮南子》云:“伯益作井”。据此推算有四千年的历史。清代著名考古学家孙星衍感其年代久远,叹曰:“海内古迹,莫先于此”。名贵药品阿胶,最早记载于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又以阿井水煮之最佳”,“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北魏郦道元《水经注o河水》载:“阿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并考证“其水乃济水伏注。”& 相传此井为泉,有九孔,泉内住有蛟龙。神奇的传说和井的神奇给井注入了许多神秘色彩,历代文人墨客纷纷作诗吟赋大加赞美。明代吴铠作《阿井胶泉》诗对阿井赞叹曰:“灵源疑出蛟龙窟,淑气原从天地贻。九土所钟惟上品,千年制胶岂凡材。炼砂煮石经济事,丹井药炉亦可哀。”清代赵培徵在《咏阿胶井》中写道:“阿井传来不记年,清流澈底一寒泉。溶溶玉液三宵露,点点丹砂九空渊。淑气问钟疑凤髓,灵源妙化想龙涎。仙胶炼就称良剂,寿世回生几万千。”现代著名画家刘海粟等也曾慕名来古阿井观瞻,并留下墨迹。& 古阿井的井水经地下岩层砂砾过滤净化,溶入矿物质,井水色绿而质重,清冽甘美,富含钙、镁、钾、钠、锶等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管子》云:“其泉洁白,其人坚劲,寡有疥瘙,终无酲”。《本草纲目》也记载:“,其味甘平、无毒,主治下隔疏痰止吐”。用古阿井水煮胶,易除杂质,且能增加疗效,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用搅浊水则清,人服之下隔、疏痰、止吐”。因此,当地所产阿胶,为历史上正宗阿胶,素有“贡胶”、“真胶”之美誉。& 古阿井虽历经数千载至今,井泉之水仍然清澈甘冽如昔,它见证了中药道地药材阿胶的起源和沧桑,是重要的中医药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努力保护好古阿井,使之成为见证中医药历史、宣传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1.7&古阿井的井神(水质)探迷& 那么阿井与东阿之水,究竟有何神通,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对东阿井的描述是,“其巨如轮,深六七丈”。关于水质,北宋时期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到,“清而重,性趋下”。& 对阿井水系与阿胶的关系,历代医家殚精竭虑,试图寻找到最有说服力的答案。最通俗的解释当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实到中药领域,就是药材的地道问题。所以古代本草谈药材必谈产地,以示正宗。比如说浙贝母、云木香、广藿香、怀山药等。& 但是以“药材地道”以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做回答,不过是以答案回答答案,神秘主义色彩太过浓厚。& 试图作出回答的,包括李时珍,在明《本草纲目》李时珍说“阿井,在今山东o兖州府o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有官舍禁之。郦道元水经注云‘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者,即此也。其井乃济水之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他认为,东阿之水“乃济水所注,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因为“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但是李时珍只回答了部分问题,却没有回答为什么用东阿之水熬制的阿胶有极强的滋补作用?并可以因为“久服”而“轻身益气”?& 直到清代嘉定年间,一个福建长乐人决心解开这个谜底。这个人就是陈修园。&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四十岁的陈修园赴京会试,此后留寓北京宦海沉浮十几年,闲暇时研究中医,亦官亦医,著书九十一卷,计150万言,端的是一代宗师。其间陈修园曾沿运河南下来到东阿县,研究阿胶。陈修园道称:“此清济之处,伏行地中,历千里而发于此井中,其水较其旁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以之制胶,正为血脉宜也。”& 陈修园的结论是,东阿之水是“济水之伏流,伏见不常,泉虽流而不上泛,犹如伏脉中之静而沉者,过此则其水皆上泛为川,且与他水乱而不纯矣。故阿水较其旁重之一二不等”。& 东阿之水的这种品质,在陈修园看来,与“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以之制胶,正与血脉相宜也。”& 关于阿胶的另一个原材料驴皮,陈修园很学术地写到,“所以妙者,驴属马类,属火而动风,肝为风脏而藏血,取水火相济之意也。”& 如此制作出来的阿胶,则可以“借驴皮动风之药,引入肝经;又取阿水沉静之性,静以制动,风火熄而阴血生。”& 阿胶的原材料一个是东阿之水,一个是驴皮。显然,东阿之水“清而重,性趋下,较旁之水重十之一二不等”,是天下至阴之水,与“纯黑无病健驴”相加,是,炼制的阿胶“味厚”,“味厚”属阴,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养生理念。& 古阿井水色绿而重,清冽甘美,富含钙、镁、钾、钠等&27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用以煮胶,易除杂质,且能增强疗效。历代此地生产的阿胶被视为上品,享有“真胶”、“贡胶”之誉。& 千百年来,由于历代本草对阿井的神化,甚至传云,阿胶必以阿井水煎煮方为真已是千古惯例,向为东阿业胶者必恪守。& 据报道,古阿井水中钙、钾、镁、钠等矿物质含量极为丰富,故色绿质重,每担古阿井水比普通河水或井水重1.5千克左右。& 经现代科学分析认为,阿井水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同时也含有较多的重金属离子,水的总硬度较高。若在制胶过程中使用该水质,必须经过软化处理,否则制备阿胶的灰分、重金属等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阿胶项下的标准。经处理以后的水质也就无什么微量元素存在了。& 现已有人对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制胶水以苦咸为妙的说法提出疑议。而古时本草为什么将阿井说得那么神秘呢?据几十年的实践经验以及老阿胶作坊的一些资料记载,古阿井水在阿胶制作史上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只是在提沫工序而不是整个制胶过程,整个制胶过程要用硬度低的狼溪河水。古阿井水只是在提沫工序发挥独特作用。在提沫过程中,含有重金属离子的水加入胶汁中,胶汁中的杂质与金属离子结合成比重较小的络合物漂浮被除去,达到精炼的目的,此即所谓的“阿井水为引”。& 可见,古代医药学家强调须用古阿井水熬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现阿胶的提沫工序已逐步被先进的过滤技术所代替,而古阿井也已不存在,现在的阿井水与古阿井水水质已发生了变化,因此,当今对阿井水的评价应一分为二。1980年山东省地质勘探局水文队曾对全国20多处的熬胶用水进行过检测分析,证实:东阿之水源自泰山与太行山两股地下潜流,积于东阿,经层层地下岩石、砂层层层过滤溶入大量矿物质及微量元素钙、钾、镁、锶等(但不含对人体有害的铅、砷等),经洪范泉、书院泉、狼泉、丁泉、白雁泉、玉女泉、天池、明皇、东流泉等九泉流出汇聚成狼溪河,再由狼溪河浸入从地下岩隙,最后在凿井汲出,水清而重。水质较重比重分别为1.6,每立方米比其他地方的熬胶用水重约2-3公斤,其原因就是水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用之泡皮,熬胶,可减少原料污染,灰份易于控制;& 阿井水水重,所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易于去杂提纯:& ——优质阿胶是由驴皮的真皮层中胶原蛋白水解浓缩而成,表皮层和皮下层中含有的角质成分人体难以吸收,是形成阿胶杂质的主要物质,需要剔除。& ——熬胶化皮之时,将此质重东阿之水反复注入,小分子的胶原蛋白便与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相聚而沉,那些于人体无用的大分子角质成分及其他杂质则上浮水面而可悉数除去。这样制成的阿胶,分子量小而纯度高,易被人体吸收,药效发散亦快,能迅速通达五脏六腑而滋养筋脉。& ——阿井水硬度低,含钙、钾、镁、锶等20余种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易于原料中蛋白质、氨基酸结合形成有机盐,用此水熬制阿胶,分子量小、纯度高、利于去杂提纯和药性发散。从而增强阿胶的疗效,也便于阿胶的长期存放,胶块冬天不易碎裂,夏天不变软& 就因为有了这些先天条件,东阿阿胶业从北宋时就已蓬勃兴起,至明朝中期已达到“妇幼皆通煎胶”的鼎盛时期。也就在这一时期,东阿阿胶把牛皮彻底赶下神坛,驴皮阿胶以东阿东阿协裕阿胶的正宗自居,非驴皮所做当做伪品阿胶另立门户,名之为黄明胶。至于猪皮胶,居然被认为虽然不如阿胶,但部分功效可与阿胶媲美,专家们亲切的称之为“”。上述种种分别,当然没有太大分歧,问题是用驴皮所做的胶一定就是真阿胶吗?& 古代医学大家法度森严,明辩真伪,要求真阿胶必须有两个充分必要条件:一是驴皮,二是东阿地下水,否则一概打入伪品之列。这个约定俗成的戒律,逼得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厂家只好自称驴皮胶。直至今日,南方依然有类似称呼。& 到现代,东阿即获得国家唯一命名的&“”,又与茅台镇、景德镇共同成为受国家原产地保护的中国三大传统特产名镇。& 东阿阿胶,可以一句话定论——没有东阿水就没有,东阿所产阿胶。
阿胶之水 -
没有阿井水 就没有真阿胶
阿胶,据史料记载,已有2500年历史,正宗阿胶的制作,除采用传统工艺外,制胶用水也非常讲究,所谓“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若水质不符合正宗阿胶的要求,则阿胶的功效可能要打折扣了 在古时,只有 真正来自东阿的地下水——阿胶井水熬制的阿胶才为“真胶”。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其井乃济水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古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生,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说:“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熬胶,谓之阿胶”。 之所以真胶难得,是因为由于阿胶自北魏时期已经“以贡天府”以来,为了独享阿胶,隋唐之后,宋、元、明、清以来官府一直把熬制阿胶必需的阿井水加以“官禁”,《本草图经》中载“以东阿县城北井水作煮者为真,其井官禁……” 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说的更明白:“此清济之水,伏行地中,历千里而发于此,其水较其旁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以之制胶正于血脉相宜也”。 《药性辞典》说:“阿胶祛风补虚、和血养阴推为要药,然重在阿井之水也。” 东阿水质比普通水重,东阿水最适合熬制阿胶,这是历史的记载。科技的发展到现在,对于东阿水为何适合熬胶已经给出了比较清楚的解释。 ,东阿政府对全国阿胶生产厂家区域的13个水样进行了提取,并委托山东地质厅和山东大学进行了化验,结果表明,东阿地下水源于泰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地下潜流交汇处,经过层层沙粒和岩石的过滤作用产生了大量的矿物质和钙、纳、镁、锶等微量元素,水的比重为1.0038,也就是东阿的水比普通水每立方米重3.8公斤 ,矿物质含量则高于一般水质几倍乃至几十倍。 我们知道,驴皮分为三层,表层为角质层,里层为脂肪层,中间才是对人体有益的胶原蛋白,但胶原蛋白与角质层紧密相连,现代科技手段还无法将胶原蛋白成功从角质层提取出来。只能利用比重大的优质东阿地下水充当电解质,通过复杂的炼制程序将其分开。另外,东阿水还能将大分子的胶原蛋白分解成小分子,从而利于人体吸收。所以,大家看到的东阿协裕阿胶的胶块每块都质地细腻,色泽良好,易碎,呈半透明的琥珀色,这都是优质阿胶的表现,也是真正好阿胶只能出自东阿的原因所在。 1935年前世界书局出版,人民卫生版社再版的《中国药学大辞典》阿胶项目载:“每年春季,选择纯黑无病健驴,饲狮耳山之草,饮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杀取皮……”,由此看出水是古时毛驴饮水和泡皮熬制阿胶的唯一水源。用东阿水制作阿胶,才算是保持了正宗阿胶的传统特色。 东阿县志记载:东阿有井叫“阿井”,传说是是西山猛虎“爪刨得泉”。 这自然是传说。但唐代之初,李世民确曾委任尉迟恭为钦差重修阿井。阿井至今犹在。 北魏o郦道元《水经注》即明载此事。谓:“大城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足以证明阿井之名,是因阿胶而来。阿胶著称于天下,并非因阿井之故,而是东民的智慧和勤劳的产物,是万千次实践和无数汗水的结晶,是后人继承和发扬的结果。这才是阿胶出东阿的历史唯物主义结论。 《本草纲目》对阿井有进一步解释:“其井乃济水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 “阿井”是西山猛虎“爪刨得泉”自然是传说。好水出阿胶却是事实,阿井水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东阿的水好,到底是好在哪里呢? 东阿之水源自泰山与太行山两股地下潜流,经层层地下岩石、砂层滤过,溶入大量矿物质及微量元素钙、钾、镁、锶等(但不含对人体有害的铅、砷等),水质较重。水质重所带来的好处,是易于去杂提纯。优质阿胶是由驴皮的真皮层中胶原蛋白水解浓缩而成,表皮层和皮下层中含有的角质成分人体难以吸收,是形成阿胶杂质的主要物质,需要剔除。熬胶化皮之时,将此质重东阿之水反复注入,小分子的胶原蛋白便与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相聚而沉,那些于人体无用的大分子角质成分及其他杂质则上浮水面而可悉数除去。这样制成的阿胶,分子量小而纯度高,易被人体吸收,药效发散亦快,能迅速通达五脏六腑而滋养筋脉 那么阿井与东阿之水,究竟有何神通,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管子》云:“其泉洁白,其人坚劲,寡有疥瘙,终无酲”。 《本草纲目》也记载:“阿井泉,其味甘平、无毒,主治下隔疏痰止吐”。用古阿井水煮胶,易除杂质,且能增加疗效。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用搅浊水则清,人服之下隔、疏痰、止吐”。因此,当地所产阿胶,为历史上正宗阿胶,素有“贡胶”、“真胶”之美誉。 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对东阿井的描述是,“其巨如轮,深六七丈”。关于水质,北宋时期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到,“清而重,性趋下”。   对阿井水系与阿胶的关系,历代医家殚精竭虑,试图寻找到最有说服力的答案。最通俗的解释当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实到中药领域,就是药材的地道问题。所以古代本草谈药材必谈产地,以示正宗。比如说浙贝母、云木香、广藿香、怀山药等。   但是以“药材地道”以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做回答,不过是以答案回答答案,神秘主义色彩太过浓厚。   试图作出回答的,包括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他认为,东阿之水“乃济水所注,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因为“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但是李时珍只回答了部分问题,却没有回答为什么用东阿之水熬制的阿胶有极强的滋补作用?并可以因为“久服”而“轻身益气”?   直到清代嘉定年间,一个福建长乐人决心解开这个谜底。这个人就是陈修园。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四十岁的陈修园赴京会试,此后留寓北京宦海沉浮十几年,闲暇时研究中医,亦官亦医,著书九十一卷,计150万言,端的是一代宗师。其间陈修园曾沿运河南下来到东阿县,研究阿胶。   陈修园的结论是,东阿之水是“济水之伏流,伏见不常,泉虽流而不上泛,犹如伏脉中之静而沉者,过此则其水皆上泛为川,且与他水乱而不纯矣。故阿水较其旁重之一二不等”。   东阿之水的这种品质,在陈修园看来,与“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以之制胶,正与血脉相宜也。”   关于阿胶的另一个原材料驴皮,陈修园很学术地写到,“所以妙者,驴属马类,属火而动风,肝为风脏而藏血,取水火相济之意也。”   如此制作出来的阿胶,则可以“借驴皮动风之药,引入肝经;又取阿水沉静之性,静以制动,风火熄而阴血生。” 所谓“神奇之邦育圣品”,地灵方育物华,山东东阿产的阿胶之所以历久弥香是与东阿的地域特点分不开的。有一首诗是这样描写东阿的:“依泰山西望秦晋,临黄河北眺燕京。万里黄河穿身过,正宗阿胶东阿产,距今已有二千年。”阿胶的生产离不开东阿特殊的地下水,东阿的优质地下水由发源于太行山,与长江、淮河、黄河并称四渎的古济水潜流和泰山山脉的泉水溶入地下汇集而成。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正是东阿特殊的地下水孕育出了贵为中药上品的阿胶,因此阿胶出自东阿,阿胶离不开东阿。 在古时,只有 真正来自东阿的地下水--阿胶井水熬制的阿胶才为“真胶”。 中药最讲究道地性,在这一点上,阿胶的地域性表现极为突出。保护东阿阿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加强保护东阿地下水的这一独有资源,才能使东阿阿胶这一传承了几千年的国宝得以世代相传,福祉千秋万代。
阿胶之水 -
阿胶围着阿井水来转
古阿城岳家庄一带熬胶的盛况 有诗为证:“阿泉近接古,无数居人抢翁来,燃火成胶胜药饵,惠泉不让独占魁”。至宋朝,《图经本草》曰:“其井官禁,真胶极难得”。可见原是民间秘传熬胶,用阿井水,宋井已官禁,民间用胶只好不用阿井水了。 陶弘景曰:“今东都下也能作之”,说明梁时洛阳一带也加工阿胶。《图经本草》中“今郓州也作之”即宋时东平一带也加工阿胶。东阿至明朝迁至平阴东阿镇后,明末清初形成了以东阿、阿城镇两个阿胶生产中心。明朝京杭运河开通,阿城镇设立了码头,交通运输方便,阿胶生产出现了作坊(过去是以户为主,技术不外传,家人作助手,祖祖辈辈如此),较大的有吕氏、岳姓、白姓、雷姓阿胶作坊。已制成方块出售。 据《寿张县志》记载:隋文帝开皇八年(),圣渝邵阳公梁子恭携匾亦亲慰抚百忍堂张兴,其匾题词曰"孝友可师"。 表彰 唐清1810年,岳家庄张顺最先开办“”,年产1000公斤阿胶,销往祁州、济宁、江、浙一带。后来岳家庄又有“宏济堂”、“德成堂”、“魁兴堂”、“同兴堂”、“延年堂”、“庆余堂”、“”、“同和堂”等17家作坊。 1841年各堂重刊了阿胶说明书,由生产加工开始转向经营,外地来购者“每岁络绎不绝,南北省行销数十万元”。 年阿胶生产开始转向济南,岳家庄在济南东流水街(今共青团路)开办“宏济堂”等。 没有阿井水 就没有东阿协裕阿胶 阿地在先秦时期已有了成熟的阿胶加工方法,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 平阴东阿镇阿胶业是1375年东阿县城迁来而兴起的 东阿镇东接狮耳山,狼溪河横贯镇中。狼溪河源出平阴县洪范九泉。此处非常适宜养驴、泡皮、熬胶。随着政治中心转移,部分制胶作坊迁来,清朝此地达到“妇幼皆通熬胶”的鼎盛时期。至解放前夕,较大的作坊有邓氏“树德堂”、涂氏“怀德堂”、于氏“天德堂”、王氏“景德堂”、卢氏协裕阿胶庄等10余号作坊。其中邓氏作坊因献清咸丰皇宫阿胶,受皇帝赐3件奖品,之后清庭派四品大臣来东阿镇监制“九天贡胶”。 目前全国已有120余厂家生产阿胶。1950年平阴县东阿镇在私营作坊基础上建立起全国第1家国营阿胶厂,山东平胶厂。1914年东阿镇涂怀德堂阿胶获最优等褒奖金牌,1916年获国家农商部物产品评会奖凭,1921年又获山东历史博物展览会甲等奖。1988年厂阿胶获国家金质奖。直至今天平阴阿胶厂仍用狼溪河水熬胶。 1952年东阿县药材公司把熬胶工人请到一起办起了东阿阿胶厂。济南阿胶生产企业,1956年、1957年、1960年分3次并入济南人民制药厂,1968年济南人民药厂将阿胶生产移交平阴、东阿阿胶厂。东阿县城有72面琉璃井,36个透胡同,井壁上形成各种钟乳石,经山东地质厅第1水文队化验,东阿琉璃井水比重1.0038,与阿井水成分相近,系同一水系,每1立方超过常水3.5公斤。水中溶解的矿物质较多,金属离子、阴离子、固形物含量都很高,但铅砷未检出。1950年赵福茂试验成功用煤炭代替木柴熬胶。东阿阿胶厂70年代研制出了洗皮机、化皮新工艺,1985年又把应用在晾胶上。现在东阿阿胶厂已先后应用仓库空调系统,生产电脑控制,车间已通过GMP认证,管理规范化,并发展成大型股份制企业。
阿胶之水 -
荣耀归于阿井之水
一、药圣李时珍和著名医学家陈修园,都认为阿胶乃“补血之圣药”。“补血则气亦冲”,所以才能“久服,轻身益气”。这一解释,充满了“医者意也”的中医智慧。对略懂艺术的人来说,陈修园对东阿协裕阿胶的解释称的上妙法莲花。 二、 好胶源自好水, 日,山东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试图用自然科学语言给出答案。他们的化验结果表明,东阿地下水是一种锶型天然矿泉水,矿物质含量高,营养元素多,特别是微量元素极为丰富,比重高,为1.0038,其中锶的含量达到0.5-0.8毫克/升,东阿地下水每50千克比一般水重1.5至2千克,矿物质含量则高于一般水质几倍乃至几十倍. 三、 自然科学认为:东阿县地下水“性趋下,清而重”所以熬制过程中,杂质上浮,制作出的成品东阿协裕阿胶质地纯粹,水中的大量矿物质可助药性发散,疗效迅速。原来东阿地下水发源于泰山与太行山两山山脉的交汇之处,大雨落地后,沿着泰山、太行山的石缝不屈不挠地渗透,居然汇聚成一股巨大的伏流而成了地下河。说这水不屈不挠恐怕还不足以表达其艰辛,地质学家们说,这股水居然要两亿年才能形成。 四、 因此,沈括说它“清而重,性趋下”,就可以理解了,此水经地下岩石与沙砾层层过滤,得清,此水溶入了多少钙、钾、镁、钠等稀有金属,得重,所以这“清而重”的水必然“性趋下”,顺着泰山、太行山两山余脉一路逶迤来到东阿县,汇聚成庞大地下水系,成就一段天地大造化。 五、药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寻民族瑰宝,方知其源头出处,才得东阿水之美 从阿井水到东阿水 所谓“神奇之邦育圣品”,地灵方育物华,山东东阿协裕阿胶庄产的阿胶之所以历久弥香是与东阿的地域特点分不开的。有一首诗是这样描写东阿的: 依泰山西望秦晋, 临黄河北眺燕京。 万里黄河穿身过, 正宗阿胶东阿产, 距今已有二千年。 阿胶的生产离不开东阿特殊的地下水,东阿的优质地下水由发源于太行山,与长江、淮河、黄河并称四渎的古济水潜流和泰山山脉的泉水溶入地下汇集而成。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正是东阿特殊的地下水孕育出了贵为中药上品的阿胶,因此真阿胶出自东阿,阿胶离不开东阿。 在古时,只有 真正来自东阿的地下水--阿胶井水熬制的阿胶才为“真胶”。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其井乃济水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古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生,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说:“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熬胶,谓之阿胶”。 之所以真胶难得,是因为由于阿胶自北魏时期已经“以贡天府”以来,为了独享阿胶,隋唐之后,宋、元、明、清以来官府一直把熬制阿胶必需的阿井水加以“官禁”,《本草图经》中载“以东阿县城北井水作煮者为真,其井官禁……” 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说的更明白:“此清济之水,伏行地中,历千里而发于此,其水较其旁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以之制胶正于血脉相宜也”。 《药性辞典》说:“阿胶祛风补虚、和血养阴推为要药,然重在阿井之水也。” 最极端的例子,是明代医书《本草新编》,书中用近乎蛮横的口气说,“阿胶出于东阿者即真,不必问真假”。因为“东阿之水,皆济水之所注也”。 注意,《本草新编》中已经不提阿井,而提东阿之水,是因为明代以来,黄河屡次泛滥成灾,阿井屡遭淹没,基本废弃。 阿胶正宗之争就是东阿水之争 据记载,自唐代起不仅盛行“久服”阿胶,而且“官封”阿井,到清朝更是发展为钦差监制“取阿井之水煮熬”。 那么,这熬胶的东阿县的地下水到底对阿胶品质有多重要呢?中国中医科学院所长教授说,济水伏流的东阿县地下水,决定了阿胶的圣药地位。沈括《梦溪笔谈》载,“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用搅浊水则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皆取济水性趋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浊及逆上之疾。” 沈括似乎只回答了部分疑问,清代嘉定年间的陈修园却给出了更多的答案。 1793年,也就是乾隆58年,40岁的陈修园赴京会试,此后留寓北京宦海沉浮十几年,闲暇时研究中医,亦官亦医,著书91卷,计150万字。期间陈修园曾沿运河南下来到东阿县,专门研究阿胶。 陈修园的结论是,东阿之水是“济水之伏流,伏见不常,泉虽流而不上泛,犹如伏脉中之静而沉者,过此则其水皆上泛为川,且与他水乱而不纯矣。故阿水较其旁重之一二不等”。 东阿县之水的这种品质,在陈修园看来,与“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同性,“以之制胶,正与血脉相宜也。”   那么现代的研究结论又是什么呢?记者了解到,1981年山东东阿协裕阿胶庄为了印证前人所记,联合山东省水文地质队、山东大学等科研单位,对东阿县的地下水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勘察,化验得知,其水富含钾、钠、钙、镁、铁、锌、锶等矿物质,比重高达1.0038。 正是这比重大的水,在熬胶时有助于杂质提取,更利于阿胶药效的发挥。离开这种高比重的水,杂质祛除不净,阿胶容易发臭。关于这一点,《本草纲目》有记载,阿胶,以乌驴皮得东阿水乃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湿软。 东阿县地下水这种独特水质,决定了阿胶与其有着根深蒂固的渊源。我们知道中药最讲究道地性,在这一点上,阿胶的地域性表现极为突出。阿胶之所以被历代医经典籍推崇,对大补类药评价惜字如金的李时珍甚至称其为圣药,是与东阿县的地下水密不可分的。作为传统医药申遗委员会专家组秘书长,柳长华呼吁,保护东阿协裕阿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加强保护东阿县地下水的这一独有资源,才能使东阿协裕阿胶这一传承了几千年中华养生智慧的国宝得以世代相传,福祉千秋万代。 东阿协裕阿胶庄的阿胶,之所以在质地、性状方面有别于外地其他阿胶,不仅是在熬胶工艺和技术上有区别,更重要的是东阿井水水质与众不同,东阿的水有利于熬胶,水中独特、大量的矿物质是人体中必需的。这不仅在祖国医学专著中有大量的论述,而且被现代的化验资料所证实。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到:“阿井,在今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古之东阿县也。”郦道元《水经注》云:“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者即此也。其井乃济水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氮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于浊及逆上之痰也”国医周志林在中也讲到“阿胶用黑驴皮,以阿井水煮成,阿井在山东,为济水所伏,流水处其水而且重。无论尘渣皆可澄下,即以少许用搅浊水补能立清oooooo”据史料记载:阿井北有一石亭,亭中有一石碑,碑文上写到:唐代秦王李世民曾委任尉迟恭为钦差,重修此井。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朝光绪五年,以后再无人照管,石亭早已淤塞。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东阿县人民又探测并勘探出一口与古阿井水同一地下潜流的水源,即东阿协裕阿胶现在地的水源。 阿井在东阿城西,此水实为济水之源,其色绿,其性趋势下。在东阿城内又为狼溪河,其水为漯水之源,乃洪范九泉之水所汇归,其性甘温。古合此二水为最善。” 清代以来,官府督造贡胶之举渐为民间业胶者的商品生产所取代。阿井虽有人督守,但以金钱贿监井者,亦可取水。然阿井水距东阿城30余千米,中隔大清河,又加水源渐涸,而业胶取水者日多,得之甚难。尽管如此,每至熬胶之际,取水者或车载、或驴马驮、或人挑,在东阿城至阿井的大路上来往不绝。为取阿井水,人们不知挥洒了多少辛勤的汗水。阿井水甚不易取,狼溪河水却源源无尽。有脚夫取阿井水不慎倾于道而易狼溪河水,用以煮胶未见异者;有兼顾其义,以狼溪河水兑入阿井水煮胶,成胶亦美者;有惮其烦劳,经取狼溪河水煮胶,亦符好胶者。正如前述,东阿协裕阿胶闻名于世,不唯在阿井之水,重要的是胶工门熟练的制胶技艺。时日既久,纵千古惯例,面对现实亦难固守。更加前代贡胶也不以阿井水煎煮者。于是,取狼溪河水日多,取阿井水日少。即医药家也不得不默认折衷,谓:阿井水性阴趋下,狼溪河水性阳甘温,取阴阳相配之意,合此二水为最善。 至晚清,阿井水日见干涸,渐变咸苦,有时甚至无水可取,而外地煮胶业起,浙江临平及由东阿移往济南制胶者,均取当地水煮胶。狼溪河水已成为东阿城煮胶的主要水源。即使取来些阿井水,也只是在胶近煎熬成。去除浮沫杂质时兑入锅中。所谓取阿井水熬胶之说,至此名存实亡,仅成为装潢门面的象征或点缀罢了。
阿胶之水 -
阿胶出自“泛东阿区”
众所周知,阿胶原产地是山东“东阿”,但由于历史原因,东阿县治多有变迁,阿胶的确切产地成了一个谜。一般认为,阿胶原产地应为“泛东阿区”,即包括: 一、今属聊城市阳谷县阿城镇,是最早东阿县治所在地。 二、今属平阴县东阿镇。福胶集团所在地,东阿镇是明代至1947年东阿县城,阿胶制造业兴盛并成为贡品始于此,阿胶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获金牌 。 三、今属东阿县。中国最古老的阿胶企业,最正宗大的阿胶生产企业----协裕阿胶所在地。 四、今属聊城市东阿县。1947年后东阿县的铜城镇成为东阿县驻地, 目前中国最大的阿胶生产企业----东胶集团所在地。 其中东阿镇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阿胶之乡,并与茅台镇、景德镇成为受国家原产地保护的中国三大传统特产名镇;而古老的“阿胶井”则在今阿城镇西北2公里处岳庄村。 东阿县和平阴县传统县界不是现在这样按黄河南北来分的,传统二县县域都是地跨黄河两岸的。建国后,山东省境内对所有跨黄河各县的调整,包括东阿和平阴二县。二县按黄河河道重新划分县域,黄河以北为东阿县,以南为平阴县。原平阴县黄河以北的部分全部划归东阿县,而东阿县黄河以南的部分全部划归平阴县,包括原东阿县县城东阿镇因位于黄河以南,也被划进了平阴县。 平阴县现属济南市,而东阿县归属聊城市。本来一家亲兄弟就这样被分开了。
阿胶之水 -
阿胶正宗原产地之争画上句号
6月13日是中国国的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具有2600多年的历史阿胶制作工艺早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阿胶到底正宗地在哪里,却成为一个持续多年的争议。然而,东阿县连日来的几项标志性的举动,让阿胶的正宗地位逐步奠定,或结续多年的阿胶正宗地之争。 据了解,东阿阿胶的两个标志性举动分别是,全国唯一的综合性阿胶文化产业工程——阿胶养生文化苑在东阿奠基;东阿阿胶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介绍,阿胶养生文化苑是东阿阿胶继修建全国唯一的中国、恢复中断上百年的名贵阿胶品种九朝贡胶生产、建成13个阿胶原料基地、搜集2300多个阿胶古、名、民间验方之后采取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一项新的综合性措施。这个项目先期投资4000万元,总规划占地面积近15公顷,共包括阿胶古方生产线、中国阿胶博物馆、阿胶养生坊、药王庙和中医养生文化体验中心等5部分。 而东阿阿胶的先生日前被认定为阿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这让阿胶从百姓口口相传的口碑,进一步升格为国家部门认定,这让阿胶正宗产地之争尘埃落地。 阿胶中的“阿”,指的就是山东东阿,然而到底谁为正宗已经没有价值。
阿胶之水 -
保护东阿之水传承养生文化
据记载,自唐代起不仅盛行“久服”阿胶,而且“官封”阿井,到清朝更是发展为钦差监制“取阿井之水煮熬”。 那么,这熬胶的东阿县的地下水到底对阿胶品质有多重要呢?所长柳长华教授说,济水伏流的东阿县地下水,决定了阿胶的圣药地位。沈括《梦溪笔谈》载,“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用搅浊水则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皆取济水性趋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浊及逆上之疾。” 沈括似乎只回答了部分疑问,清代嘉定年间的陈修园却给出了更多的答案。 1793年,也就是乾隆58年,40岁的陈修园赴京会试,此后留寓北京宦海沉浮十几年,闲暇时研究中医,亦官亦医,著书91卷,计150万字。期间陈修园曾沿运河南下来到东阿县,专门研究阿胶。 陈修园的结论是,东阿之水是“济水之伏流,伏见不常,泉虽流而不上泛,犹如伏脉中之静而沉者,过此则其水皆上泛为川,且与他水乱而不纯矣。故阿水较其旁重之一二不等”。 东阿县之水的这种品质,在陈修园看来,与“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同性,“以之制胶,正与血脉相宜也。” 那么现代的研究结论又是什么呢?记者了解到,1981年山东东阿阿胶厂为了印证前人所记,联合山东省水文地质队、山东大学等科研单位,对东阿县的地下水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勘察,化验得知,其水富含钾、钠、钙、镁、铁、锌、锶等矿物质,比重高达1.0038。 正是这比重大的水,在熬胶时有助于杂质提取,更利于阿胶药效的发挥。离开这种高比重的水,杂质祛除不净,阿胶容易发臭。关于这一点,《本草纲目》有记载,阿胶,以乌驴皮得东阿水乃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湿软。 东阿县地下水这种独特水质,决定了阿胶与其有着根深蒂固的渊源。我们知道中药最讲究道地性,在这一点上,阿胶的地域性表现极为突出。阿胶之所以被历代医经典籍推崇,对大补类药评价惜字如金的李时珍甚至称其为圣药,是与东阿县的地下水密不可分的。作为传统医药申遗委员会专家组秘书长,柳长华呼吁,保护东阿阿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加强保护东阿县地下水的这一独有资源,才能使东阿阿胶这一传承了几千年中华养生智慧的国宝得以世代相传,福祉千秋万代。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33:52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驴胶补血颗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