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招魂。这一代表作。分析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精神及其感召力

高中语文 必修一
必修二 说课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高中语文 必修一
必修二 说课稿|新​课​程​标​准​ ​ ​必​修​一​ ​ ​必​修​二​ ​全​部​说​课​稿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粤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参-免费教案,教学实录,说课稿,教学参考-新课程教学资料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粤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参
&&&&&&&&&&
(粤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参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7:53:23
(粤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参
高一语文免费 &&&&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诗经》两首走近作者
《诗经》概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课文注释:
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①爱而不见,搔首踟蹰。②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③彤管有炜,说怿女美。④自牧归荑,洵美且异。⑤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注释】男女青年幽期密约。一说刺卫宣公纳媳。 ①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 姝(音书):美好。 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城隅:城角隐蔽处。②爱而:隐蔽样子。 踟躇(音池除):徘徊不定。③娈:面目姣好。 贻(yi2),赠。 彤管:一说红管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④炜(wei3):盛明貌。 说怿(音月义):喜悦。⑤牧:野外。 归:借作“馈”,赠。 荑(音提):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询:实在,诚然。 异,特殊。
课文鉴赏:
《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一次恋人约会。全诗三章。一章重在写场景,两章重在写心理。第一章,写姑娘约“我”在城墙角落相见,却一直不出现。急得“我”抓耳挠腮,不断徘徊。第二章,写男青年在等待中想起姑娘那么漂亮,送给自己“彤管”那么好看,令自己陶醉。第三章,写男青年又想起姑娘送给他的“荑”,既好看又奇异,自己特别喜爱,因为其中蕴含姑娘相赠情意――“美人之贻”。第一章写青年之急,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男青年的形象活灵活现,他恋情也真实感人。此外,诗歌采用重章复唱,巧妙选用细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结构图: 俟于城隅不见人―― 贻我彤管思情人――爱物及乌重归荑① 首章:开头用“静女其姝”来写那位女子,表示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连同下面“俟我於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以至于不无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那个女子见到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她是为天真、活泼、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的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约会的男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他想,这姑娘是因为遇到了什么意外的事情没有来呢?还是阴晴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卦而故意失约不来呢?这“搔首踟蹰”,既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那男子焦灼万分的情态,也借此写出了对所爱的少女迷恋之深。② 第二章: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第二章写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践约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的把一支小草作为见面礼物送到男子面前。一支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送草是为了传情,同时也是这位调皮的姑娘有意要试他、逗他的意思。“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的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辩。“说怿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赞美女子所赠的小草,又赞美赠草的人。这男子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过凑趣来表达自己深情。 ③ 第三章是说女子又从牧场上带回一支荑草赠给男子。“洵美且异”男子的赞美比“彤管有炜”更加进了一步。最后一句似乎是对荑草说的,又似乎是男子的自言自语:“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并不是这支小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所以,也就觉得他愈加美丽了。
《氓》课文注释: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A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民,指弃妇的丈夫。此处系追述婚前情况。蚩蚩,《毛传》:“蚩蚩者,敦厚之貌。”《韩诗》蚩亦作嗤。嗤嗤,犹言笑嘻嘻。 布,布泉,货币。贸,买。此句犹言持钱买丝。 匪,通作“非”。 即,就。这句说,来就我商量婚事。 淇,淇水,卫国河流。 顿丘,本为高堆通称,后转为地名。在淇水南。淇水又曲折流经其西方。 愆(qian,阴平)期,过期。愆,过。 将(qiang,阴平),愿、请。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期,谓约定婚期。 乘,登上。(gui,上声)垣,已坏墙。 复关,为此男子所居之地。一说,关,车厢。复关,指返回车子。 涟涟,泪流貌。 载,犹言则。 尔,你。卜,用龟甲卜卦。筮,用蓍草占卦。 体,卦体、卦象。咎言,犹凶辞。犹言卜筮结果,幸无凶辞。 车,指迎妇车。 贿,财物。指陪嫁。 沃若,沃然,肥泽貌。这句以桑叶肥泽,喻女子正在年轻美貌之时。一说,喻男子情意浓厚时候。 于嗟两句:于嗟,即吁嗟,叹词。鸠,鸟名。《毛传》:“鸠,鹘鸠也。食桑葚过,则醉而伤其性。”此以鸠鸟不可贪食桑葚,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 耽,乐,欢爱。 黄,谓叶黄。陨,堕,落下。这句以桑叶黄落喻女子颜色已衰。一说,喻男子情意已衰。 徂尔,嫁往你家。徂,往。 三岁,泛指多年,不是实数。食贫,犹言过着贫苦日子。 汤汤(读若shang,阴平),水盛貌。 渐,渍,浸湿。帏裳,女子车上布幔。 爽,过失,差错。 贰,即“忒”的假借字。忒,差失,过错。行,行为。这句连上句说,女子并无过失,是男子自己行为有差忒。 罔极,犹今言没准儿,反复无常。罔,无。极,中。二三其德,言其行为再三反复。 靡室劳矣,言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靡,无,不。室,指室家之事,犹今所谓家务。 夙兴夜寐,起早睡晚。夙,早。兴,起,指起身。 靡有朝矣,言不止一日,日日如此。 言,句首语词。遂,犹久。这两句说,我在你家既已久了,你就对我粗暴,虐待我了。 A(xi,去声)然,大笑貌。 静言思之,静而思之。言,句中语词。 躬,身。悼,伤。此句犹言独自悲伤。 隰(xi,阳平),低湿之地。泮,同“畔”,边沿。这句连上句说,淇尚有岸,隰尚有泮,而其夫却行为放荡,没有拘束。 总角,结发,谓男女未成年时。宴,安乐,欢乐。此女子当在未成年时即与男子相识。 晏晏,和柔貌。 旦旦,即怛怛,诚恳貌。旦为“怛”假借字。 不思其反,不要设想这些誓言会被违反。此为当时男子表示自己始终不渝之词。反,指违反誓言的事。是,则。已,止,指爱情终止,婚姻生活结束。这两句大意说,我是没有想悼你会违反誓言,但我们爱情却就这样地完了呀! &课文鉴赏:
&一、情节和主题《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姑娘。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强烈愿望。二、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性格特点。三、内容理解与艺术分析: ① 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诗作《氓》中分别选取了哪些典型情节,表现了怎样情感特征? ② 典型情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乘彼垣,以望复关”→“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情感特征:所遇非人的悲愤与义无反顾决绝。
& 延伸拓展采 薇 采薇采薇[2],薇亦作止[3]。曰归曰归,岁亦莫止[4]。靡室靡家[5], 狁之故[6];不遑启居[7], 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8]。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9],载饥载渴[10]。我戍未定[11],靡使归聘[12]。采薇采薇,薇亦刚止[13]。曰归曰归,岁亦阳止[14]。王事靡W[15],不遑启处。忧心孔疚[16],我行不来[17]。彼尔维何[18]?维常之华[19]。彼路斯何[20]?君子之车。戎车既驾[21]。四牡业业[22]。岂敢定居,一月三捷[23]。 驾彼四牡,四牡YY[24]。君子所依[25],小人所腓[26] 。四牡翼翼[27],象弭鱼服[28]。岂不日戒[29], 狁孔棘[3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31]。今我来思[32],雨雪霏霏[33]。行道迟迟[34],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注释】[1]本篇选自《小雅》。《小雅》和《大雅》,都是西周王畿(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今陕西省中部)诗。西周都镐(Hào)京,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采薇》是西周宣王时作品。一说是懿王时作品。[2]薇:野菜名,又名野豌豆,嫩苗可食。[3]亦:语助词。作:始生。止:语尾助词(以下句末“止”字同)。[4]莫:同“暮”。岁暮。一年将尽了。[5]靡:无。这句意思说,终年出征在外,等于无家。 [6] 狁:音Xiǎn yǔn,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也作“猃狁”“荤粥”“獯鬻”“薰育”“荤允”,战国以后称匈奴。 狁是西周北方的严重威胁,《采薇》而外,《出车》《六月》也都是反映抗击 狁侵扰诗。[7]不遑:音huáng,,无暇。启:跪,即“坐”。启居犹“安居”。第三章“启处”与此同义。[8]柔:幼苗柔嫩。[9]烈烈:陈奂《诗毛氏传疏云》:“烈烈,忧貌。……烈与‘(上列下心)'同。”[10]载:语助词。载饥载渴:是说“又饥又渴”。[11]戍:驻守。不定:没有定处。[12]使:使者。聘:问候。这两句是说,因为他们南北转战无定处,所以没派人回家替他们向家人问候。[13]刚:坚硬。这句是说,薇莱长大,莱茎粗壮。[14]阳:阳月。郑玄《毛遂笺》云:“十月为阳。”今犹称夏历十月为“小阳春”。[15]王事:为君王服劳之事,公事:此指征 狁战争。W:音gǔ,息,止。这句是说,战争总无止息。[16]孔疚(jiù):非常忧愁。[17]来:返,归。[18]尔:是“(nǐ)”假借字,花盛貌。[19]常:是“棠”假借字,棠棣。华:古“花”字。[20]路:同“辂”,高大车。斯,语助词。[21]戎车:兵车,战车。[22]四牡:四匹公马。业业:高大貌。[23]三捷:多次取胜。一说捷是“接”假借字,指接战。三捷:多次战斗。[24]jY:音kuí kuí,强壮貌。[25]依:凭依,指乘坐。[26]腓:音féi,隐蔽。这两句话说,将帅坐在战车上,士兵跟在战车后面,借着战车掩护步行。[27]翼翼:行列整齐貌。[28]弭:弓的两端。象弭,指弓端用象牙镶饰的弓。服:是“”的假借字,箭袋。鱼服:用鲨鱼皮做箭袋。[29]日戒:日日戒备。[30]棘:急。[31]依依:茂盛貌。一说指柳枝随风飘拂貌。[32]思:语助词。[33]霏霏:大雪纷飞貌。[34]迟迟:毛传:“长征也。”
说 明《采薇》选自《小雅》,是一首远征士兵的歌谣。本诗所写,是一次反击外敌入侵的战争,诗中所写,既“不遑启居”“载饥载渴”的军旅生活和“靡使归聘”“我行不来”的忧虑心情;又有战争过程中士兵和将帅苦与乐的悬殊和战士归乡途中悲伤。诗歌前三章都是以“采薇采薇”起兴,使诗歌更富艺术感染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更是千古传诵名句。
[习题]一、诗人出征,历尽艰辛磨难,他对这次战争态度是怎样?从诗歌中哪些方面可看出来?
二、诗歌前三章都用“采薇采薇”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诗歌前三章第二句分别“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三句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四、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改写成白话诗。
离骚(节选)走近作者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身殉自己政治理想。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形成。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隆重纪念。
课文注释帝高阳之苗裔兮 [1] ,朕皇考曰伯庸 [2] 。摄提贞于孟陬兮 [3] ,惟庚寅吾以降 [4] 。皇览揆余初度兮 [5] ,肇锡余以嘉名 [6] :名余曰正则兮 [7] ,字余曰灵均 [8]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9] ,又重之以修能 [10] 。扈江离与辟芷兮 [11] ,纫秋兰以为佩 [12] 。汨余若将不及兮 [13] ,恐年岁之不吾与 [14] 。朝搴o之木兰兮 [15] ,夕揽洲之宿莽 [16] 。日月忽其不淹兮 [17] ,春与秋其代序 [18] 。惟草木之零落兮 [19] ,恐美人之迟暮 [20] 。不抚壮而弃秽兮 [21] ,何不改乎此度 [22] ?乘骐骥以驰骋兮 [23] ,来吾道夫先路! [24]昔三后之纯粹兮 [25] ,固众芳之所在 [26] 。杂申椒与菌桂兮 [27] ,岂维纫夫蕙 [28] !彼尧、舜之耿介兮 [29] ,既遵道而得路 [30] 。何桀纣之猖披兮 [31] ,夫唯捷径以窘步 [32] 。惟党人之偷乐兮 [33] ,路幽昧以险隘 [34] 。岂余身之d殃兮 [35] ,恐皇舆之败绩 [36] !忽奔走以先后兮 [37] ,及前王之踵武 [38] 。荃不揆余之中情兮 [39] ,反信谗以T怒 [40]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41] ,忍而不能舍也 [42] 。指九天以为正兮 [43] ,夫唯灵修之故也 [44] 。初既与余成言兮 [45] ,后悔遁而有他 [46]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47] ,伤灵修之数化 [48] 。
[1] 高阳:古帝颛顼的称号。苗裔:远末的后代子孙。楚国始封君熊绎据说是颛顼的后裔,而屈原的先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因封于屈地,遂以屈为氏。所以屈原也自认是颛顼苗裔。[2] 朕:古代上下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之后,才成为帝王专用的自称。皇考:大,美,是古代习用的赞美词。皇考:对死去的父亲的美称。伯庸:屈原父亲字。[3] 摄提:摄提格的简称。摄提格是岁星纪年法中对寅年的称呼。贞:正当。孟陬:正月。夏历正月是寅月。[4] 庚寅:正月里寅日。降:古读洪,降生。[5] 皇:指皇考。览:看,端详。揆:估量,测度。初度:初生时气度。[6] 肇:始。锡:赐。嘉名:美名。[7] 名:命名。正则:屈原名平,“正则”即隐括“平”字之义。[8] 字:起表字。灵均:屈原字原,“灵均”即隐括“原”字之义。[9] 纷:美盛貌。内美:先天具有的忠贞高尚品质。[10] 重:加。修:长。能:才能。修能:长才。[11] 扈:披服在圣身上。江离:一种香草。辟:同“僻”,幽僻。芷:也是一种香草。辟芷:生长在幽僻处芷草。[12] 纫:贯串连缀。兰:一种香草,秋天开小花,故名“秋兰”,不是我们通常说兰花。佩:佩饰,饰物。[13] 汨:水流迅疾样子,比喻光阴似水,岁月如流。[14] 不吾与:“不与吾”的倒文,时不我待意思。[15] 朝:早晨。搴:取,拔取。o:大山坡。木兰:香木,是辛夷一种。[16] 揽:采。洲:水中的小块陆地。莽:一种香草,即紫苏。宿莽指经冬不死紫苏。[17] 日月:指时光。忽:迅速。淹:久留。[18] 代序:轮换。[19] 惟:思,想。[20] 美人:壮盛之人,这里是屈原自指。迟暮:指人晚年。[21] 不:何不省文。抚:凭借。壮:壮盛之年。弃:扬弃。秽:污秽不洁。[22] 度:态度,也有人释为法度。[23] 骐骥:骏马,比喻贤臣。[24] 道:同“导”,引导。先路:前驱。[25] 后:君。三后旧说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也有人认为是楚国先君熊绎、若熬、`冒。纯粹:指品德纯正无疵。[26] 众芳:比喻群贤。在:聚集。[27] 杂:纷纭。申:山名,也有人认为是地名。椒:即花椒,一种香木实。菌桂:即肉桂。[28] 蕙:一种香草,即一根而多花兰草。:即“芷”,一种香草。[29] 耿介:光明正大。[30] 尧、舜:上古著名的有道君主。遵:循着,顺着。道:比喻治国正确方向。[31] 桀、纣:分别是夏朝和商朝末代君王,都以暴虐著名。猖披:狂妄邪辟。[32] 捷径:不是正途路。窘步:即寸步难行。[33] 党人:结党营私小人。偷乐:苟且偷安。[34] 幽昧:昏暗不明。险隘:危险狭隘。[35] 惮:畏惧,害怕。殃:灾祸。[36] 皇舆:君王所乘的车子,这里用来比喻国家。败绩:原指军队大败,这里比喻国家覆亡。[37] 忽:匆忙迅疾。奔走先后:指效力左右。[38] 及:追赶上。前王:即上文的“三后”。踵武:脚跟,足迹,比喻前王功德事业。[39] 荃:石菖蒲一类香草,隐喻楚王。中情:即“衷情”,本心,内情。[40] T怒:盛怒。[41] 謇謇:犯颜直谏。[42] 舍:中止,丢弃。[43] 九天:天有九重,故曰“九天”。正:同:“证”。这句意思是指天发誓。[44] 灵修:这里指楚怀王。故:原因。[45] 成言:彼此约定。[46] 悔:反悔。遁:迁移。悔遁:指改变心意。有他:有另外打算。[47] 难:畏惧。[48] 数:屡次。化:变化。
《离骚》直接反映了屈原的生活经历,具有强烈政治色彩。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抒情诗篇。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忧愁。二说均可通。 尽管对《离骚》的写作年代和题旨有不同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这样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自传。 我们可以把《离骚》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篇,侧重于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多描述现实的情况;后半篇则着重表现对未来道路探索,并主要通过幻想方式。 在前半篇中,由三方面的人物,即诗人自我、“灵修”(即楚王)和一群“党人”,构成激烈矛盾冲突。 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理想和主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党人”即结党营私的小人,是同诗人敌对的、代表邪恶的一方。“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们只顾苟且偷安,使得楚国的前景变得危险而狭隘。而且,他们不但“竞进以贪婪,凭不厌乎求索”,还“内恕己以量人,各兴心而嫉妒”,认为诗人受到重用阻挡了他们道路。于是谣诼纷起,“谓余以善淫”,诬蔑诗人是淫邪小人。 那么,掌握最高权力、因而能够决定上述双方的成败并由此决定楚国命运的楚王,又如何呢?他却是昏庸糊涂的。由于楚王是楚国的象征,诗人对他抱有绝对的忠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他也一度信任和重用诗人,最终却受了“党人”的蒙骗:“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扰!苯称擞胧说摹俺裳浴保盎诙荻兴保纱说贾铝耸说氖О芎统衰危。 这是屈原所描述的楚国政治关系模式。我们不知道当日的势态是否就是如此简单明白,但可以看出:这一模式能够把君主的错失与“党人”的邪恶分开,从而既满足忠君这一基本的道德原则,又能在此前提下高度肯定诗人自我的人格和理想。不管事实情况究竟怎样,屈原可以作出解释只能是如此。顺带说一句,这一模式在后世仍然反复地被人们使用着。
延伸拓展欣赏下列名句,说出含义(如有条件可阅读全诗)。&1、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语出屈原《离骚》。
&2、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语出屈原《九歌 司命》。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语出屈原《渔父》。
4、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语出屈原《九章 哀郢》
孔雀东南飞(并序)
走近作者《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340多句,1700多字,主要写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从汉末到南朝,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加工,终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长篇叙事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一部古诗总集。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
课文鉴赏《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然而,他们没有成功。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礼教的帮凶。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必然反映。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造反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他们并不是处于打倒孔字店的五四时期,而是处于中国地主阶级还有着远大前途,封建制度正处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刘兰芝、焦仲卿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思想上的局限,并不能转移或否定实践意义上的客观作用。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所以,刘、焦之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重大的典型意义,揭出了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热烈向往。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诗中写到兰芝与仲卿死前,兰芝假意同意再嫁,仲卿见兰芝后回家与母亲诀别,他俩这时的话语,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与处境。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曾作过这样细致的分析:“兰芝不白母而府吏白母者,女之于母,子之于母,情固不同。女从夫者也,又恐母防之,且母有兄在,可死也。子之与妻,孰与母重?且子死母何依,能无白乎?同死者,情也。彼此不负,女以死偿,安得不以死?彼此时,母即悔而迎女,犹可两俱无死也。然度母终不肯迎女,死终不可以已,故白母之言亦有异者,儿今冥冥四语明言之矣,今日风寒命如山石,又不甚了了,亦恐母觉而防我也。府吏白母而母不防者,女之去久矣。他日不死而今日何为独死?不过谓此怨怼之言,未必实耳。故漫以东家女答之,且用相慰。然府吏白母,不言女将改适,不言女亦欲死,盖度母之性,必不肯改而迎女,而徒露真情,则防我不得死故也。”试想,兰芝如果直说要死,这个弱女子势必会遭到暴力的约束,被强迫成婚。而仲卿的情况自然与兰芝不同,诚如上述引文的分析。又如:“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于此可立见焦母的蛮横:“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由此可见刘兄的势利。即使次要人物如媒人、府君的简短对话,也各各符合其人的身份、特点。诗中,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有助于形象的鲜明;精炼的抒情性穿插,增强了行文的情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另外,辞焦母不落泪,而辞小姑落泪,也可见兰芝的倔强。焦仲卿的形象刻划也是如此,他送兰芝到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表现了一片真情。闻知兰芝要成婚,“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诗篇用马悲渲染衬托他内心的强烈痛苦。临死前“长叹空房中”、“转头向户里”,对母亲还有所顾念,这里愈见他的诚正与善良。在整篇诗中,类似上述的动作刻划还有一些,笔墨虽不多,却极精粹。兰芝死时,一无反顾,“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仲卿死时,顾念老母,“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些不同的动作细节,都切合各自的性格与处境。同样是母亲,焦母“捶床便大怒”的泼辣,刘母见兰芝回家时惊异而“大拊掌”的温和,对性格的描绘来说寥寥几笔已极传神。抒情性穿插较之动作刻划更少,但也是成功之笔“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叹,增添了悲剧气氛。“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这画龙点睛的穿插,更激起了人们对焦、刘遭遇的同情。即使那教训式的全诗结尾,也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充满了作者的同情与期望。这些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的抒情性穿插,对人物形象的塑具有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诗感情色彩。&
&延伸拓展阅读《长 歌 行》,体会诗歌含义并翻译成现代文。 长 歌 行&&&& (北朝)乐府民歌& &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j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魏晋诗三首
迢迢牵牛星走近作者《古诗十九首》中国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作者为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也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失意文人仕途碰壁后所产生的 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等颓废情绪。这类诗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乱世人生观盛行时文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上成就相当突出。将抒情、议论、叙事、写景融而为一,达到高度的自然和谐;善于抓取人物的典型活动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语言浅近凝炼,自然和谐。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东汉末年有数量不少的无名氏“古诗”,《古诗十九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这些作品风格相近,而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所以《文选》编者把它们编集在一起,总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乐府民歌中抒情诗的技巧,又吸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把抒情诗推向一个新高峰。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1]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2]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4][5]&注释:[1]河汉女:指织女星。[2]擢:摆动;札札:织布声。[3]“终日”句,意谓织女心有所思,故终日织不出布。[4]盈盈:水清且浅样子;间:相隔。[5]脉脉:含情相视状。&课文鉴赏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何尝不皎皎,织女又何尝不迢迢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美。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宾牛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结构。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间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佳句。
短歌行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短歌行1(曹操)其一对酒当歌2,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慨当以慷,忧思难忘5。何以解忧?唯有杜康6。青青子衿,7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8。呦呦鹿鸣,9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10,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11,枉用相存12。契阔谈宴,13心念旧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14,何枝可依?山不厌高15,海不厌深,周公吐哺16,天下归心。&注释:1.《短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本篇是第一首的本辞。 第二首歌咏了周文王、齐桓公、晋文王等的政治成就。本篇则通过宴会的歌唱表达自己雄心壮志与渴望贤才。2.对酒:对着酒。作者有《对酒篇》是倾述政治理想的作品。当, 也是对着意思;张正见《对酒》:“当歌对玉酒”可参看。3.“去日”句:说过去日子苦于太多了。4.慨当以慷:就是慷慨意思。5.“忧思”句:作者《秋胡行》中说:“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意思与此相似。忧。一作幽。6.杜康:相传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是酒代称。7.“青青”二句:用《诗经.郑风.子衿》的成句,表示对贤才的思慕。青衿,青色的衣领,周代学子服装。悠悠,长远地。8.沉吟:低吟。《诗经.郑风.子衿》在“青青子衿”二句下有:“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就不再捎个信)。”就是“沉吟”具体内容。9.呦呦:鹿鸣声。苹:艾蒿。10.明明:指满月光辉,也指明德。《诗经.大雅.大明》:“明明在下, 赫赫在上。”毛传:“文王之德明明于下,故赫赫然著见于天。”这里则言其著见于明月。掇(音duō)取得;一作“辍”。11.越陌度阡:应劭《风俗通》引古谚:“越陌度阡,更为客主。 ”这里用来表示贤才远道而来。12.枉:枉驾。用:存:问候。13.契阔:聚散。这里是久别重逢意思。14.匝:周。15.“山不”二句:《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这里用来表示渴望贤才。16.“周公”二句:《韩诗外传》卷三,周公说:“……吾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成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是以周公自喻。哺,咀嚼着食物。
《短歌行》,属乐府《相和曲?平调曲》。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第一首。本篇通过宴会的歌唱来表达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全诗分为四节,首八句为第一节,写人生有限,诗人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立功业。次八句为第二节,诗人两次引用《诗经》成句来表现求贤思想: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再则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再次八句为第三节,前四句写愁苦,后四句设想贤才到来,分别照应前两节。最后八句为第四节,先以情景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白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并非表现及时行乐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建安时期的作家,常常感到人生短暂,不能及时建功立业,曹操如此,他的儿子曹植也如此,曹植《求自试表》云:“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又是一例。此诗三次写到忧,曹操《秋胡行》云:“不戚年往,世忧不治。”年岁的流逝本不足过于伤心,令人担忧的是天下不太平。所以,此诗的情调苍茫悲凉,但诗人的情绪并不低弱,表现的仍然是奋发进取精神。&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它是继《诗经》之后四言名篇。
归园田居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中国 晋 宋时 期 文学 家。一名潜 ,字元亮 。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诗歌成就最高。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①饮酒诗;②咏怀诗;③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 、高远拔俗的 意境 ,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 、散文 4篇 ,共计12篇。总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归园田居 ① 少无适俗韵 ②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③ ,一去三十年 ④ 。 羁乌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⑤ ,依依墟里烟 ⑥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徐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① 作者在乙巳岁(405)十一月辞彭泽令归田,《归田园居五首》可能作于次一年。这是第一首,自述离开仕途,归居田园,是适合本性的。在那简朴的乡村生活中,感到摆脱拘束返于自然乐趣。 ② “适俗”,适合世俗。“韵”,风度。 ③ “尘网”,尘俗人事束缚,这里主要指仕途。 ④ “三十年”,有人疑当作十三年,因为从作者初仕为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经历年数是十三而不是三十。又有人疑“三”当作“已”。 ⑤ “暧暧”,昏昧貌。 ⑥ “依依”,轻柔貌。“墟里”,村落。
课文鉴赏《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所选的是第一手。开头八句写归田的原因,可以说是整组诗总序,以议论出之,跌宕飞动,而结到“归园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写田园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最后两句换笔另收,与起首一段呼应。全诗以质朴真淳语言写出,而音节铿锵,元气淋漓,得自然之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四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和性格?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可以说是他对归隐前13年生活的总结。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情趣,它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个“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为什么提到“羁鸟”“池鱼”?“拙”是什么意思?这是以“羁鸟”和“池鱼”作对比和做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现在终于做到了隐居躬耕,保持了质朴本性。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景物。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后四句是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对比。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四句诗与开头首尾呼应,强化了与上层社会彻底决裂的主题。此时诗人“如负重乍释,直觉快乐”,“虚室”简朴空寂居室,同时也指虚空纯净的内心。诗人为什么对归隐之后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久在樊笼里”的缘故。这“樊笼”即开头的“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池鱼”之惑。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目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在经过“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出仕之后,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使陶渊明神往的。(当然,诗中所写的景象,并不一定是经历战乱之后的广大农村的真实情景,这只能联系诗人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思想感情去理解。归隐本身含有独善其身消极避世因素,这一点也不应苛求古人。)
自读《离骚》全文以及屈原的其它作品,简要分析屈原精神及其感召力。
扩展阅读课文
1、汉乐府《上邪》[原文]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译文]苍天呀!我要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高山磨平峰棱,(除非)滔滔江水枯竭,(除非)寒冬里响起雷声阵阵,(除非)六月翻飞白雪,(除非)天与地合为一线,(直到那天)才敢与你(将此情此意)断绝!
2、《饮马长城窟行 》赏析&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的开头,由河边的青草思恋着远方的古道,引入了对诗中的主人公苦苦思恋心上人,开头两句是"用了比兴手法,很好地奠定了下文的缠绵抒情基调。接着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表现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主人公对心上人是“远道不可思”,心上人不在身旁,思念他也没用,不如不去思念他。这是主人公面对的实实在在的事实,是实写。而作者写到主人公“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这是主人公梦中出现的不客观的事实,是虚写。此诗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恋由清醒到迷醉,这是多么痴情思恋!最后用一人典型的读信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情怀。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就更增添了主人公眷念之情。如此收尾,余味不尽。&3、谢灵运《登池上楼》赏析
晋初,政局混乱,文人常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情志,这首诗即体现了这种创作倾向。诗的前六句以三组对比来倾诉诗人矛盾的性情。“潜虬”,“栖川”,“退耕”象征他归隐田园,怡然自乐的心愿, “飞鸿”,“薄霄”,“进德”则象征其人生的报负。三组对比连用。由里及外,层层推进,突出强调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其中第一句暗用《易经?乾卦》和《渐卦》中潜龙与飞鸿意象, 类似于比兴手法。“徇禄及穷海”一句交待了此诗写作的背景,与后文抒情作铺垫。接下来“衾枕昧节候”八句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春景。这八句对仗工整,视线由里及外,由远及近,由高及低,揉和听看感官的感受,写出了动与静、声与色,明与暗,冷与暖的各种对比,是一幅生动的早春的图景。传世名句“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自然浑成,清新可爱。“生”字似信手拈来,传神地写出了春天的特征,因而这一句常用来引证谢诗的风格。最后六句抒发了诗人欲遁世离尘又徘徊不决的苦闷,情调低沉哀伤。虽然结句勉励之志尚在,然而这种遁世无闷人生哲学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全诗层次分明,描写工细,然而不免有人工雕凿之感。他旨在从外物远累角落寻求自我解脱,然而,由于过分逼真地再现自然,反面失去了山水之乐,终不似陶诗之自然天成。&
4、读谢I《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玄晖是谢I的字,南齐“永明体”著名诗人。他是谢安兄谢据的玄孙,谢灵运的族子,故被称为“小谢”。他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有“谢宣城”之称。李白称引“澄江静如练”,出自谢跳《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逋ぐ玻友羰泳┫兀兹绽龇奢尾罱钥杉b畔忌⒊社玻谓踩缌贰P窀泊褐蓿佑⒙嫉椤Hヒ臃街鸵吃瞻栈堆纭<哑阝旰涡恚嵯氯缌黯薄S星橹纾荇I不变?谢I长于写山水诗,在刻画自然景物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的艺术表现手法,但不象谢灵运那样雕琢堆砌,晦涩呆板,作纯客观摹绘。谢I状物写景,常常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语意清新工丽,简淡而有情趣。他和沈约等开始运用声律入诗,讲求对仗工整,注意音节和谐;所以他的诗,韵调铿锵,“圆美流转如弹丸”。这种清丽和美风格,可以从这首诗中看到。这首诗选择从山上眺望的角度,摄取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全景。优美的景色引起了诗人对往昔欢会的留恋和去国怀乡的忧思。语意新颖,警策动人,无怪博得诗人李白的赞赏,成为传诵千古名作。诗篇以变化运用前人诗句发端。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晋潘岳《河阳县作》:“引领望京邑,南路在伐柯。”谢I不直说自己望京,而以王粲、潘岳的望京点出。王粲避乱逃离长安,潘岳负才不遇,渴望回京做大官。他们的遭遇和心情,引起谢I的共鸣。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这样比兴引喻,表达了作品的题意,既不流于浅露,又给读者以鲜明印象,而且起句就直抒胸臆,显得很有气势。锺嵘《诗品》说谢I“善自发诗端”,陈祚明也称赞他“发端结响,每获骊珠”(《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确是切中肯綮之谈。&习作园地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全书,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答案14、《诗经》两首延伸拓展一、解题指导: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主旨。参考答案:诗歌所写,是一次反击外敌入侵的战争,诗人尽管历尽军旅生活的磨难,面对的是“朝行出攻,暮不夜归”的危险,但因抒情主人公把这一切灾难的根源,归结为 狁的无故侵犯,所以他对战争并不表示强烈反对之意,“ 狁之故”在同一章中两次出现,表现了他对此次战争态度。二、解题指导:把握重章叠沓和兴的手法对增强诗歌表现力作用。参考答案:诗歌前三章用“采薇采薇”开头,章句的重叠使诗歌在韵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用“采薇采薇”起兴,引出诗歌后面要叙述的内容,写诗人因 狁入侵,服役从征,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起到良好表达效果。三、解题指导:“作”“柔”“刚”三字表现出了时间推移。参考答案:“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是用物候的变化写节令的推移,同时也是写战争延续时间,从春初直打到岁暮。四、解题指导:把握这四句诗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特点,语言要精练,有节奏感,有押韵。参考答案: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
15、《离骚》(节选)延伸拓展
1、"坠露"与"落英"都是高洁芬芳之物,诗人说以之为食,是就精神素养而言,与字面意义无涉.此句意象玲珑,境界虚空,读之如醍醐灌顶,使人心地一片澄明。&2、此写恋人离别后的惆怅.前句写现实的悲哀,后句更与回味中流露了无限眷恋.虽然直抒胸臆,不假物象,但却有一唱三叹之妙。&3、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异乎寻常的人格,同时也揭示了他因此而遭受摧残的原因.在诗人看来,他身处的世界充其量只是藏物纳垢的渊薮和充满醉汉的场所.诗人与激愤和苍凉中流露了无限孤独。4、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诗人作诗哀悼。这两句诗便于哀惋中流露了对故国的眷恋,诗中向故乡寻觅栖息之所的飞鸟和即使死去也要把头颅朝向自己洞穴的狐狸,就是诗人自己化身。
16、《孔雀东南飞》延伸拓展菜园中生长着绿色的葵菜,叶上的晨露待阳光一照就干了。春天的暖气向大地施布着恩泽,万物就可充满生机勃勃的光华。但时常叫我担心的秋天来得太快了,便要红花凋谢,绿叶枯萎。百条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何日能向西游呢?谁要是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话,那么,到了老年只能后悔而悲哀了。 &17、《汉魏晋诗三首》延伸拓展提示:屈原的精神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二是坚贞不渝追求正义品格。& 屈原的精神,犹如一面旗帜,影响了世世代代的爱国者。仅在后来的作家群中就举不胜举。屈原死后一百多年,出现了西汉文学家贾谊,先前很受汉文帝的重用,也因此遭到宗室、大臣的嫉妒,最后汉文帝只好让他去做长沙王太傅。在经过汨罗江时,有感于自己与屈原有相似的遭遇,写了著名篇章《吊屈原赋》。贾谊之后的不久,司马迁只因为讲了几句公道话而得罪了汉武帝,受到了残酷的刑罚。他忍辱发愤,在屈原精神的感召下,完成了史学巨制《史记》。其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就是千古流传的佳句。再如明末爱国思想家王夫之,就通过注解“楚辞”,表达了他对明代灭亡的悲愤心情;爱国画家肖云也通过绘制《楚辞图》寄寓了同样的情感。因而刘勰评论屈原:“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是极为确切。
英雄本色――《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的确,关羽自始至终都不失一个英雄本色。关云长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都将关羽的忠义之举,智勇之能,一展无遗,其虎牢关的英勇,白门楼上恩义,令赤兔马都为之殉命,何况人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麦城之战失利,关羽面临着心与血的生死抉择,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贵权力会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破不可毁其节”他背负着忠君的沧桑与巍峨,透着不尽的壮烈与苍凉,留给世人一个从容赴死背影,赤诚,隽永……其实在当时,见风使舵已成气候,哪国强大就降哪国的亦不少见,像马超,姜维,张松……或许在当时会威名远扬,但当历史沉淀到今日,他们也就暗淡无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长安乐,但关羽宁死不降,蜀国的耻辱就是关羽的耻辱,这时,体面的义无反顾是唯一的。因为,中国人不仅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注重活在千年历史中。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关羽的悲剧,又蕴含着多少沧桑的感伤和无尽的苍凉!都说胜者为王,我却一直在心里称他为“失败了的英雄”,不管定语为何,他依然盈满炎黄脉搏英雄本色。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凝重。忠义永存,英雄无愧!&&&&&&&&&&&&&&& &&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