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菌大肠埃希菌如何传播,急急急!

多耐药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研究*
汪一萍& 陈国忠& 鲁勇& 应建飞& 俞燕红&
& 安敏飞& 周成杰& 贺明阳
【摘要】 目的 探讨多耐大肠埃希菌中7种相关毒力基因存在情况。 方法 用PCR方法检测多耐大肠埃希菌中7种毒力基因(papA、cnf1、cnf2、cfaB、ipaB、hofQ、ompT),并进行BIOCYC基因数据库检索。 结果 20株多耐大肠埃希菌中仅检测到存在hofQ、ompT两种毒力基因,其检出率分别为95%和55%;且其余5种基因均未检测到。 结论 多耐大肠埃希菌中毒力基因hofQ、ompT携带率较高,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多耐药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基因检测
Study on the Virulence Gene in multidrug resistance Escherichia coli. WANG Yi-ping, CHEN Guo-zhong, LU Yong, YING Jang-fei, YU Yan-hong, AN Min-fei, ZHOU Chen-jie, HE Ming-ya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ies, Yinzhou People’s Hospital,Ningbo &315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7 virulence genes in multidrug resistance Escherichia coli. Methods Detection of the seven virulence gene, papA、cnf1、cnf2、cfaB、ipaB、hofQ、ompT &by PCR ,in multidrug resistance Escherichia coli, And genes was carried out database retrieval in biocyc. Results We only detected the existences of two genes, hofQ、ompT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two genes were 95% and 55%,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ere a negative results of the other five genes. Conclusion There are a high carrier rate of hofQ、ompT genes in multidrug resistance Escherichia coli, and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further study on their functions.
【Key words】 Multidrug resistance E gene detection
编码毒力因子的基因(毒力基因)由细菌的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与耐药基因一样其传播可由基因的水平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HGT) 完成。国内多耐药大肠埃希菌(Multidrug-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已有大量耐药相关基因的报道, 但无MDR-ECO菌的毒力基因研究报道。为能了解MDR-ECO菌的毒力基因存在情况, 我们收集2007年10月~2008年6月临床分离到的20株菌,检测了可能存在的7种毒力基因(papA、cnf1、cnf2、cfaB、ipaB、hofQ、ompT), 结果查出hofQ、ompT。为了解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31株大肠埃希菌hofQ、ompT存在情况,本文并在BIOCYC基因组数据库(截止到2011年3月12日)中搜索该31株大肠埃希菌hofQ、ompT存在情况,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株MDR-ECO菌均分离自0月~2008年6月间ICU患者临床标本,同一病人剔除重复标本。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标本分布为:痰液16份,尿液3份,胆汁1份。全部菌株均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ck Campact细菌鉴定仪及配套革兰阴性菌鉴定卡鉴定菌种,标准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1.2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3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微量琼脂希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左氧沙星的MIC值,并根据美国CLSI(原NCCLS)2007年版要求进行操作和抗菌药物敏感性判断。MH琼脂和药敏纸片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环丙沙星、左氧沙星标准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研究所。药敏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20株MDR-ECO菌30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
氨苄西林/舒巴坦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哌酮/舒巴坦
左氧氟沙星
复方新诺明
1.3 细菌处理 挑纯培养菌落置入0.5ml离心管内(内预置200ng/ml蛋白酶K溶液400μl),56℃水浴2小时,改95℃水浴10分钟。即为基因检测的模板液,-20℃冰箱保存备用。
1.4 基因检测 papA、cnf1、cnf2、cfaB、ipaB、hofQ、ompT等7种毒力基因检测均为PCR法。靶基因引物识别序列和目的产物长度见表2。各种靶基因PCR扩增体系均为:每反应体系P1引物1μl(1.0μmol/L)、P2引物1μl(1.0μmol/L),dNTPs 2μl (2 mmol/L), 10倍缓冲液2μl (KCl 10mmol/L,(NH4)2SO4 8mmol/L,MgCl2 2mmol/L,Tris-HCl(pH9.0)10mmol/L,NP40 0.5%,BSA 0.02%(wt/vol)),Taq DNA pol 1U(不计体积),超纯水9μl, 模板液5μl,总反应体积20μl。PCR扩增产物热循环参数均为: 93℃预变性2min,然后93℃30s→55℃30s→72℃60s,循环35周期,最后一个72℃延长至5min。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与阳性对照分子相当的目的条带为阳性。PCR扩增试剂盒、靶基因PCR引物序列和阳性对照DNA由无锡市克隆遗传技术研究所提供。
表2 &7种毒力基因和目的产物长度
PCR 引物序列(5′→3′)
P1:ATGGCAGTGGTGTCTTTTGGTG
P2:AGCACATTATCACCATCTTTCAG
P1:GGCGACAAATGCAGTATTGCTT
P2:GACGTTGGTTGCGGTAATTTTG
P1:GTGAGGCTCAACGAGATTATGCAC
P2:CCACGCTTCTTCTTCAGTTGTTCC
P1:GTCGTAGCGATTTCAGTTGC
P2:TATCAACATCATCAACGATGA
P1:GCTGCAAATGATGCAGCTAAC
P2:GTCCTTCAGTTTCAGATAGAAGAG
P1:GCCGCACTACTGTTGATGCTT
P2:TGAAGGTCCCTTGCAGTCAAT&
P1:ATATCAAAGGCTGGCTCCTGA
P2:CTGTTGCAGTCAATGCAGGTTA
1.5 阳性基因测序 PCR阳性产物采用PCR直接全自动荧光法测序,委托上海博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完成(测序在美国ABI公司3730型毛细管全自动测序仪上进行)。
1.6 测得序列经比对 读序工具软件为Chromas,测序结果用Chromas直接作BLAST Search比对。
1.7 基因组数据库中hofQ、ompT的搜索 在BIOCYC基因组据库(www.biocyc.org) 中搜索31株大肠埃希菌(菌株名042株、536株、55989株、APEC01株、ATCC8739株、B str. REL606株、BL21(DE3) 株、CFT073株、DH1株、E24377A株、ED1a株、HS株、IAI1株、IAI39株、IHE3034株、K-12 substr. DH10B株、K-12 substr. MG1655株、K-12 substr. W3110株、O103:H2 str. 12009株、O111:H- str. 11128株、O157:H7株、O157:H7 EDL933株、O157:H7 str. TW14359株、O26:H11 str. 11368株、O55:H7 str. CB9615株、S88株、SE11株、SE15株、SMS-3-5株、UMN026株、UTI89株) 9种噬菌体原遗传标记携带状况。搜索工具为BIOCYC提供的Pathway Tools &version 14.5,搜索日为2011年3月12日。
2.1&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0株MDR-ECO菌共检出、ompT等 2种基因, 其它基因均未检测到。检出率见表3。图1、2分别为hofQ、ompT等 2种基因的测序图。
表3 20株MDR-ECO菌7种毒力基因检出情况
图1 2号株hofQ基因部分测序图
图2 3号株ompT基因部分测序图
2.2 基因组数据库中hofQ、ompT的搜索结果 在BIOCYC基因组数据库中共有31株大肠埃希菌(菌株名042株、536株、55989株、APEC01株、ATCC8739株、B str. REL606株、BL21(DE3) 株、CFT073株、DH1株、E24377A株、ED1a株、HS株、IAI1株、IAI39株、IHE3034株、K-12 substr. DH10B株、K-12 substr. MG1655株、K-12 substr. W3110株、O103:H2 str. 12009株、O111:H- str. 11128株、O157:H7株、O157:H7 EDL933株、O157:H7 str. TW14359株、O26:H11 str. 11368株、O55:H7 str. CB9615株、S88株、SE11株、SE15株、SMS-3-5株、UMN026株、UTI89株)的基因组数据(截止到2011年3月12日), hofQ、ompT搜索结果为:
hofQ 21株中存在(UTI89株、S88株、APEC01株、536株、55989株、ATCC8739株、B str. REL606株、BL21(DE3) 株、CFT073株、E24377A株、ED1a株、IAI1株、IAI39株、K-12 substr. DH10B株、K-12 substr. MG1655株、K-12 substr. W3110株、O157:H7株、O157:H7 EDL933株、SE11株、SMS-3-5株、UMN026株,阳性率67.7%),另10株则不存在(HS株、DH1株、042株、SE15株、O55:H7 str. CB9615株、O26:H11 str. 11368株、O157:H7 str. TW14359株、O111:H- str. 11128株、O103:H2 str. 12009株、IHE3034株)。3部分菌株大肠埃希菌的hofQ基因及侧翼基因位图。
ompT 15株中存在(UTI89株、S88株、APEC01株、536株、B str. REL606株、CFT073株、IAI39株、K-12 substr. DH10B株、K-12 substr. MG1655株、K-12 substr. W3110株、O157:H7株、O157:H7 EDL933株、SE11株、SMS-3-5株、UMN026株,阳性率48.4%),另16株则不存在(IAI1株、HS株、ED1a株、E24377A株、DH1株、BL21(DE3) 株、ATCC 8739株、55989株、042株、SE15株、O55:H7 str. CB9615株、O26:H11 str. 11368株、O157:H7 str. TW14359株、O111:H- str. 11128株、O103:H2 str. 12009株、IHE3034株)。其中K-12 substr. DH10B株和S88株具有2个拷贝的ompT,4部分菌株大肠埃希菌的ompT基因及侧翼基因位图。
3 部分大肠埃希菌的hofQ基因及侧翼基因位图
(为BIOCYC提供的Pathway Tools &version 14.5工具获得)
图4 部分菌株ompT基因及侧翼基因位图[其中K-12 substr. DH10B株和S88株具有2个拷贝的ompT]。(为BIOCYC提供的Pathway Tools &version 14.5工具获得)
细菌毒力因子是指细菌对生态环境作出反应时而表达的特定产物,在人畜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比较基因组学最振奋人心的发现之一就是由细菌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基因传播――基因的水平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HGT)。HGT在原核生物基因组进化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HGT是一个普遍进化事件。HGT使得生物个体①获得新的基因,②获得旁系进化同源基因,③获得系统远缘直系进化同源基因。是生物进化和多样性的主要推动力。HGT有转化、转导、接合等形式由质粒、噬菌体、转座子、整合子介导完成, 传递的主要为抗菌药物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1]。众所周知,大肠埃希菌中HGT基因序列长度占其全部基因组的近20%。质粒、转座子、整合子介导的细菌耐药已为人们所熟知[2]。
毒力因子常常有助于细菌在生态环境生存。如:P菌毛亚单位A(由papA基因编码),属于粘附素。P菌毛可与人泌尿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使细胞粘附定植,是尿路致病的首要条件。主要菌毛蛋白亚单位PapA在P菌毛组成和粘附中起主导作用[3]。细胞毒素坏死因子1 (Cytotoxic necrotizing factor type 1,CNF1)由cnf1基因编码,属于细胞毒素。CNF1是一种皮肤坏死毒素,能通过激活Rho GTP酶超家族的RhoA, Rac1, Cdc42蛋白来增加细菌的侵袭力,并能调节多形核白细胞的功能[4]。hofQ基因能表达IV型菌毛并使之作为定植因子粘附在细菌表面,使之能在人类膀胱和肾脏上皮细胞定植并永久生存[5]。ompT基因表达外膜蛋白酶[6], 该酶已命名为omptin。Kanamaru等(2003年)报道, 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分离株ompT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粪便分离株[7], Hui等(2010年)报道, 具有ompT基因大肠埃希菌比敲脱ompT基因大肠埃希菌耐受人尿液阳离子抗菌肽[8]。阳离子抗菌肽目前已作为重要的抗菌制剂,omptin为此类抗菌制剂的拮抗因素。
本组20株MDR-ECO菌中只检测到hofQ、ompT等 2种基因,其余5种毒力基因均未检出。同时检测上述7种毒力基因是国内首次报道。
经BIOCYC基因组数据库(截止到2011年3月12日)中搜索,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31株大肠埃希菌中hofQ、ompT阳性率分别为67.7%、48.4%,其中K-12 substr. DH10B株和S88株具有2个拷贝的ompT。令人寻味的是三株著名的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xPEC),UTI89株(致人尿路感染)、S88株(致人新生儿脑膜炎)、APEC01株(家禽致病株) 均存在hofQ、ompT。
本组菌株样本量尚少, 做人类各种感染性疾病与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的相关性流行病学研究是值得的。
[1] 张洪勋,赵立平,等译校,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 Bennett PM.Plasmid encoded antibiotic resistance: acquisition and transfer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bacteria[J].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S347CS357.
[3]Johnson JR, Stell AL, Scheutz F, et al. Analysis of the F antigen-specific papA alleles of 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using a novel multiplex PCR-based assay[J]. Infect Immun,):.
[4]Davis J M, Rasmussen S B, O’BrienAD. Cytotoxic necrotizing factor type 1 production by 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modulates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 function. Infect Immun,):.
[5]Kulkarni R, Dhakal BK,Slechta ES,et al. Roles of putative type II secretion and type IV pilus systems in the virulence of 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J].PLoS One, ):e4752.
[6] Sugimura K, Nishihara T.Pur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primary structure of Escherichia coli protease VII with specificity for paired basic residues: identity of protease VII and OmpT[J].J Bacteriol,):.
[7] Kanamaru S, Kurazono H, Ishitoya S, et al.Distribution and genetic association of putative uropathogenic virulence factors iroN, iha, kpsMT, ompT and usp in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d from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Japan[J]. J Urol. (6 Pt 1):.
[8] Hui CY, Guo Y, He QS,et al.Escherichia coli outer membrane protease OmpT confers resistance to urinary cationic peptides[J].Microbiol Immunol,):452-459.
  |    |    |  
版权所有:@ 智尚代写联盟-中山研友 电话:1 QQ:
地址:广东中山市学院路1号 邮编:528402 皖ICP备号郑州某医院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5期
郑州某医院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R446.5【正文快照】:
大肠埃希菌是社区及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尤其是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多重耐药菌株逐渐增多[1]。为给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作者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细菌室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陆一平;李晖;陈艳华;李佩章;雷考宁;;[J];山西医药杂志;2006年04期
郑巧敏;张秀霞;朱涛;李佩珍;应俊;张洁;;[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年01期
张欣;赵宗珉;年华;褚云卓;陈佰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金文君;黄永禄;徐志江;周宏伟;张嵘;;[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年06期
寇新明;潘靖;吴金英;刘日明;高学军;徐新波;;[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年10期
张传栋;刘存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13期
兰全学;张韶华;朱子犁;李迎慧;饶健;唐屹君;谭丽;杨荣兴;;[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年10期
张志坚;郭小兵;阎志勇;张钦宪;;[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1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蓓菡;张学英;李菁华;孙延波;;[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1期
陈体;伍勇;;[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年03期
张珍珍;吴俊伟;;[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年10期
宁立芬;汪玉珍;谢彬;张家芳;袁先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03期
周文华;孙连强;陈国萍;王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10期
胡同平;张文兰;张永梅;;[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17期
袁兴贵;俞仕梅;杨建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19期
赵东蔼;白丽霞;张小娜;周慧;李霞;;[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22期
乔建华;梁勇;;[J];医学综述;2010年11期
陈晓耘;蒋晓飞;魏取好;李茹;王艳艳;吕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年1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席美丽;[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艺璇;[D];吉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鹏远,刘玉村,赵敏,孙丽颖,罗文毅,高红桥,万远廉;[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6期
耿燕,刘原,张王刚,王香玲,李淑琴,张毅;[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3期
刁蔚欣;叶晓光;;[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年17期
郑鑫,刘清河,刘晓华,王锡香;[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张盛斌;刘朝晖;;[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6年03期
王明贵;JohnH.TGeorgeA.J张婴元;汪复;DavidC.H;[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6年04期
邢志广;郭庆合;杨焦峰;郭珊;;[J];抗感染药学;2008年02期
何尚运;钱国晓;周艳丽;;[J];浙江临床医学;2008年05期
丁贤君;陈琼娜;;[J];现代实用医学;2007年06期
熊自忠;李涛;李慧;周强;;[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范雪金;唐艳琴;;[J];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05期
李静玫;李海峰;马萍;冯海华;李京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年03期
娄元霞;陈恩富;;[J];浙江预防医学;2010年03期
吴刚;薛芳;李云峰;宋锋林;杨益民;蔡鹏;;[J];中国公共卫生;2010年03期
顾玲;丁震;汪华;陈晓东;李伟伟;叶珣;刘晓阳;张磊;林龙;胡晓抒;;[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02期
余克花;杨莉娜;傅颖媛;周凤莲;曹先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年02期
陶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年06期
戴月;袁宝君;;[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01期
胡薇薇;周晓红;帅慧群;商晓春;张睿;赵雪琴;;[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03期
牛战琴;杨芸;郝春霞;苏丹霞;;[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彩霞;黄跃龙;乐学义;;[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王焕丽;陈兴平;;[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陈建宏;范瑞强;禤国维;;[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韩璐;常鹏梅;陈亚芍;侯静雯;;[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赵立新;李永广;李文曦;户其皋;;[A];全国冶金节水与废水利用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9年
董卫民;左华江;吴丁财;符若文;;[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杨劲;方静;;[A];第十二届全国数学药理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段学光;寿好长;;[A];第九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余道军;徐叶艳;;[A];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汪兰;陈功锡;杨斌;柳菲;;[A];第八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医疗集团总医院
王秋冬;[N];中国医药报;2010年
崔业金 付洪军;[N];珠海特区报;2010年
群芳;[N];科学时报;2009年
于洁 副主任医师;[N];保健时报;2009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
肖永红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供稿;[N];健康报;2009年
陈铮;[N];中国医药报;2009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肖永红;[N];健康报;2009年
高河;[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记者匡远深;[N];健康报;2009年
冯卫东;[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素飞;[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王蓓;[D];东南大学;2007年
丁娟娟;[D];四川大学;2007年
叶英;[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郑铃;[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吴庆刚;[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熊自忠;[D];复旦大学;2003年
薛建亚;[D];复旦大学;2003年
周伟琳;[D];浙江大学;2002年
李家斌;[D];浙江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荣华;[D];吉林大学;2009年
范建华;[D];扬州大学;2009年
余颖;[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方明锋;[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邢田;[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夏露;[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蒋杰;[D];昆明医学院;2008年
刘玲;[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刘敏;[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徐彬;[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健康人群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调查 2006年第6卷第1期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当前位置:&&&&&&&&&&&&&&&健康人群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调查
健康人群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调查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作者:白云,李婷,吴红岩,沈小明,赵冰,杨玲凤,陆岚,汤
摘要: 【摘要】 目的 了解浦东新区健康人群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流行情况。结果 健康人群肠道大肠埃希菌地耐药现象非常普遍,多重耐药(耐药数量≥2,中介耐药计为耐药)百分率为96%(192个)。所检测的17种抗生素中,红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均有很强的强耐药性,敏感性较强的几种抗生素为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噻吩、氯霉素、亚胺......
专题推荐:
&&& 【摘要】& 目的& 了解浦东新区健康人群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流行情况。方法& 用VITEK进行菌种鉴定后,K-B法做药敏实验,结果根据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 2004)进行判断。结果& 健康人群肠道大肠埃希菌地耐药现象非常普遍,多重耐药(耐药数量≥2,中介耐药计为耐药)百分率为96%(192个);所检测的17种抗生素中,红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均有很强的强耐药性,敏感性较强的几种抗生素为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噻吩、氯霉素、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呋喃妥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结论& 上海市浦东新区健康人肠道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较强的耐药性。控制抗生素的滥用,包括在人类和食用动物中的滥用,制定相关的监督机制,是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健康人;大肠埃希菌;耐药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drug-resistance of E.coli in Pudong New Area.Methods& Identify the isolates with VITEK,test their drug-resistance with K-B method and then interprete the result according to National Committee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NCCLS) guidelines. Results& The drug-resistance of E.coli in the entestine of healthy people is prevail. About 96%(192 of 200)of tested isolate are multi-drug resistance.(resisting to at least 2 types of antibiotic drug). In the 17 biochemical-drug tested,streptomycin,tetracycline are highly resistant,while the drug-resistance rates to cefozolin,cefoxitin,cefotaxime,chloramphenical,imepenem,nitrofurantoin,tobromycin,amikacin,spectinomycin are very low. Conclusion& The E.coli in the entestine of healthy people in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is strongly multiresistant to an array of antibiotics. It is of major importance for the public health policy to control the abuse of antibiotics in human beings as well as in food animals.
  【Key words】& healthy people;E.(Escherichia)coli; drug resistance
&&& 细菌耐药现象已经成为全世界临床医生和学家关注的问题,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使治疗难度大大提高。由于我国在人群和动物中广泛存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现象,健康人体内的正常菌群也可能出现耐药。一旦健康人体内普遍出现耐药菌群,问题的严重性就大大增加。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本研究旨在了解健康人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为耐药性研究提供资料。
  1& 材料
  1.1& 麦康凯平板、MH肉汤、MH琼脂培养基、氧化酶试剂、革兰染色试剂。
  1.2& VITEK32(生物梅里埃公司),革兰阴性杆菌(GNI)板条(生物梅里埃公司)。
  1.3& 药敏纸片(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方法
  2.1& 收集健康人群粪便标本&
  样本来源于从业人员健康体检肛拭标本。为了使样本具有代表性,在收集标本时,进行问卷调查,剔除长期使用抗生素者或由于任何原因在近3个月内使用过抗生素者,并将标本分类为上海本地人(包括在上海居住2年或2年以上的外地人)和外地人。
  2.2& 大肠埃希菌的分离培养&
  标本直接画线接种于麦康凯平板,37℃培养24h,挑取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斜面,37℃培养24h,产酸产气不产H2S者做革兰染色和氧化酶实验。用VITEK实验进行确认。具体操作参照仪器操作说明进行。
  2.3&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
  检测方法根据纸片扩散法(即K-B法)进行,结果判断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 2004)的规定,标准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所检测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噻肟、阿米卡星、红霉素、链霉素、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呋喃妥因、氟哌酸、四环素、复合磺胺、妥布霉素、大观霉素、甲氧葡胺嘧啶、庆大霉素等17种常用抗生素。
  3& 结果
  3.1& 健康人群肠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现象非常普遍,200株大肠埃希菌中,仅有1株埃希菌对所检测的17种抗生素均敏感,其它199株埃希菌对1种或1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或中介耐药。多重耐药(耐药数量≥2,中介耐药计为耐药)百分率为96%(192个)。有32%(64株)的被检大肠埃希菌对5种或5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有12.5%(25株)的对7种被检大肠埃希菌对7种或7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其中,有一株大肠埃希菌(132#)对14种抗生素耐药,仅对亚胺培南、呋喃妥因、大观霉素3种抗生素敏感。
  3.2& 所检测的17种抗生素中,红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均有很强的强耐药性。其中,耐药性最强的是红霉素,耐药率为98%(196株),仅有2%(4株)大肠埃希菌敏感。其次是四环素,耐药率为94.5%(189株)。对链霉素(80%),阿莫西林(37%),复方磺胺(35%),甲氧葡胺嘧啶(42%)的耐药性也较高。氟哌酸(13.5%),庆大霉素(15.5%)有也一定的耐药性。据统计,耐药性较低的几种抗生素为头孢唑啉(3%)、头孢噻肟(2%)、头孢噻吩(9%)、氯霉素(7.5%)、亚胺培南(0)、丁胺卡那霉素(0.5%)、呋喃妥因(1%)、妥布霉素(7%)、大观霉素(0)。其中,亚胺培南、大观霉素的敏感性为100%,丁胺卡拉霉素、呋喃妥因的敏感性分别为99.5%和99%。
  3.3& 耐庆大霉素的大肠埃希菌100%多重耐药,且多数对数种抗生素耐药。耐庆大霉素的大肠埃希菌中,有93.1%(29株中有27株)对5种或5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58.6%(29株中有17株)对7种或7种以上抗生素耐药,高于对庆大霉素敏感的大肠埃希菌的21.6%和4.7%。见表1。表1& 庆大霉素耐药和庆大霉素敏感的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比较& 例(略)注:P<0.01
  3.4& 实验标本(200例)中,有72.5%(145例)上海本地人(将在上海连续居住2年或2年以上者归为上海人),27.5%(55例)来自外地。对2种或2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的比率,外地人为98.2%(54例),高于上海人为95.1%(138例),对3种或3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耐药率,外地人为57.4%(31例),高于上海本地人的43.8%(63例)。
  4& 讨论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世界临床微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而我国是全世界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报道,我国80%的住院病人,都使用过抗生素,其中,89%是经验用药。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细菌已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耐药性,甚至于有人认为,我国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即无药可治的年代。据统计,住院感染患者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人数,已占到人数的30%左右。那么,耐药性对健康人的影响程度如何,普通人群中体内的正常菌是否也具有耐药性,其耐药程度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知道,肠道大肠埃希氏菌中许多菌株携带有可传播的质粒,耐药性可通过这些质粒同种或异种细菌之间传播,它不但可使原先敏感的正常菌群获得耐药性,而且可使原先敏感的致病菌获得耐药性。此外,正常人不断排出具有耐药性的大肠埃希氏菌,可通过环境污染在人群之间传播。因此,研究健康人群肠道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可了解目前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在整个健康人群中的影响,同时对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的抗生素经验治疗,控制感染性疾病及细菌性传染病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本研究显示,上海市浦东新区健康人肠道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较强的耐药性,200株大肠埃希菌中,对所检测的17种抗生素均敏感的菌珠仅为0.5%(1例),而多重耐药率高达96%(192例),甚至发现对14种抗生素耐药的细菌。耐药性最强的几种抗生素为红霉素(98%)、链霉素(80%)、四环素(94.5%),耐药性均达80%以上,而阿莫西林(37%)、复方磺胺(35%)、甲氧葡胺嘧啶(42%)的耐药性也较高,已失去了经验用药的价值。较为敏感的几种抗生素是头孢唑啉(3%)、头孢噻肟(2%)、头孢噻吩(9%)、氯霉素(7.5)、亚胺培南(0)、丁胺卡那霉素(0.5%)、呋喃妥因(1%)、妥布霉素(7%)、大观霉素(0),其中,无一例对亚胺培南、大观霉素两种抗生素耐药。这些结果与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药敏结果[1]基本吻合,但略有不同。
  有研究认为[2],耐庆大霉素是筛选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唯一准则,因为95%的耐庆大霉素的大肠菌是多重耐药菌,而且没有一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本研究显示,耐庆大霉素的大肠埃希菌100%多重耐药,且多数对数种抗生素耐药。有93.1%(29株中有27株)的耐庆大霉素的大肠埃希菌对5种或5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58.6%(29株中有17株)对7种或7种以上抗生素耐药,高于对庆大霉素敏感的E.coli的21.6%和4.7%,说明庆大霉素耐药和多重耐药之间可能存在某些联系,对庆大霉素耐药的Ecoli更容易出现多重耐药,但并不意味着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一定对庆大霉素耐药。
  本研究显示,外地人肠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较浦东本地人高,这可能是由于浦东经济较发达,在控制抗生素滥用方面相对较严格。
  正常人大肠埃希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耐药基因在同种和异种细菌间的传播;食品中抗生素的残留。一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四环素,由于已经使用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耐药性已广泛存在,并且,由于其较强的毒副作用,近几十年来,临床上已很少使用,但本研究仍然显示很强的耐药性。分析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耐药性一旦出现,很难消除[2,3],二是这些被淘汰的抗生素,由于价格低廉,广泛地用于家禽家畜的促生长剂及预防和治疗用药,在家禽家畜体内大量蓄积,人食用这些食品后,产生耐药性。据报道,食用动物体内大肠菌耐药现象十分严重[4],这些耐药性可能通过水平传播传递给人类的肠道菌。控制抗生素的滥用,包括在人类和食用动物中的滥用,制定相关的监督机制,是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当务之急。
  耐药性在细菌与细菌间的水平传播,由于速度快,范围大,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也是临床微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据报道,从未接触过抗生素的细菌,也可能产生耐药性,这种耐药性来源于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目前研究的较多是整合子。健康人群间耐药性通过基因水平传播的机制,是笔者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岳向容,袁莉,董卫.1652例尿液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学分册,):207-208.
  2& Maurine A,Leverstein-van Hall,Adrienne T.A. Box,et al. Evidence of Extensive Interspecis Transfer of Intergron-Mediate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Gene among Mutidruge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in a Clinical Setting. J of Infections Diseases,:49-56.
  3& Didier M,Broderick D,Vera A.W,et al.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the ECOR Collection:Integr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aad gene.
  4& Lydia Bass,Cynthia A. Liebert,Margie D. Lee,et al. Incid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ntegrons,Genetic Elements Mediating Multiple-Drug Resistance in Avian Escherichia coli&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作者单位: 200135 上海,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齐永)
【】【】【】【】【】
热文点击榜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医源世界 版权所有
医源世界所刊载之内容一般仅用于教育目的。您从医源世界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或应对您的健康问题。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健康问题,请直接咨询您的保健医生。医源世界、作者、编辑都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联系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耐药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