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能不能在水中存活一周?蚂蚁为什么咬人?

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第八章 消毒、杀虫与灭鼠
第一节 消毒、杀虫、灭鼠的原则
在洪涝灾害现场进行大规模的组织、实施消毒、杀虫与灭鼠工作时,由于现场所处的特殊环境、物质条件与正常年份相比差别甚大,因此要考虑以下一些原则:
(一)领导重视,措施落实
洪涝灾害初期主要任务是组织抗洪抢险。这时,卫生部门的工作是预防和救治因抗洪抢险发生的意外伤亡。同时根据水情与灾情及时制订出防治疾病的预案,其中消毒、杀虫与灭鼠工作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并把它与爱国卫生运动结合起来。消毒、杀虫与灭鼠是一项面广而细致的工作,一定要做到有组织领导,有具体措施,有阶段任务与目标,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二)突出工作重点
洪涝灾区的范围很大,不可能全面进行,要根据既往的资料,把蚊蝎鼠类高密度、疾病高强度流行的地区作为重点,更应考虑消杀灭对象的孳生与栖息场所,并根据鼠类繁殖季节和蚊蝇生活周期的特点进行工作,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落实经费、筹备药械
要满足灾区大面积的消毒、杀虫与灭鼠的需要,以正常的经费与药械储备是远远不足的,当地政府须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筹集。要有合理的经费预算,特别注意做到科学、节约用药。为此,领事先对灾害现场作细致的调查,摸清灾区环境污染、有害昆虫啮齿动物的分布,结合灾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论证,采用最佳的经济和技术方案,以做到节约、合理使用经费和药械。
(四)消毒、杀虫与灭鼠的有效与安全
目前适用于灾区的消毒、杀虫与灭鼠药物,其中大部分对人、畜、禽类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必须加以防范。首先要对灾区群众广泛开展安全使用消毒、杀虫、灭鼠药物的卫生宣传。在管理上按照药物种类制定严格的责任制,做好药物的分发、使用、回收、保管工作。一旦发生灾民和大家畜中毒,要及时救治,减少意外事故。
为了保证消毒、杀虫与灭鼠工作的效果,在明确对象后,根据场所的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特异性的药物,并有足够的剂量。可先在小范围内进行预试验,再进行大范围内推广,这对于达到节约、安全、有效的消毒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消毒、杀虫、灭鼠工作的组织
开展大规模的消毒、杀虫、灭鼠工作,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有领导分工、专人负责。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一、总的要求
洪涝灾害发生后,应不失时机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这是卫生防病的关键,目的是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基本是做法的政府组织、地方负责,周密设计,精心指导,科学的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工作,力争一次达标。
二、任务与目标
在灾区的重点地区进行。可根据灾情、病情分阶段提出各阶段的任务和指标要求。如开展灭鼠,应提出灭鼠后的鼠密度农村低于3%,城市低于1%等等。
三、方法、步骤与时间安排
要确定一个县、乡内进行消毒、杀虫、灭鼠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时间应根据工作内容、范围决定。具体行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建立各级领导机构和技术指导组,落实与培训消毒员、投药员、喷药员、向灾区群众开展宣传教育。落实消毒、杀虫或灭鼠所需要的经费和药品器械。落实消毒员的报酬。大面积开展工作前最好进行消毒剂效力测定、杀虫剂对昆虫的毒力测定、毒饵毒力试验和食饵适口性试验。为了提高消毒、杀虫、灭鼠的效果,还要摸清灾区现场污染程度,有害昆虫、鼠类本底和影响效果的因素,最后确定投放毒饵或喷洒药物的范围。
2.实施阶段
可采取统一部署、统一时间、统一药物、统一方法、统一行动,严格技术要求。重点地区的灭鼠要求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间,并以复盖率、到位率、保留率均达到98%作为质最控制指标。在此阶段各级行政和业务部门要深入现场检查,例如核实灭鼠投毒“三率”达标情况。检查工作必须深入、细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考核验收阶段
逐级对所辖行政区域范围进行随机抽查进行考核,对不合格的要查明原因,并要补课。
验收要在考核的基础上逐级进行,有领导、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坚持规定的指标,统一进行评定。
四、消毒、杀虫、灭鼠效果考核
(一)消毒效果的考核
1.生活饮用水消毒效果考核
考核指标为余氯、细菌总数及总大肠菌群。均应达到全国爱卫会和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中三级的标准,即余氯不低于0.3毫克/升,细菌总数不超过500个/亳升,总大肠菌群数不超过27个/升的规定。
2.表面消毒细菌学效果的考核
对于喷雾、擦拭、浸泡进行物体表面消毒,其考核效果可按下式计算:
杀灭率=(消毒前微生物数量-消毒后微生物数量)/消毒前微生物数量×100%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用灭菌度、灭活指数、清除率、灭除率、消亡率、阻留率等指标进行考核。
(二)杀虫效果的考核
1.灭蚊效果的考核
如灾区灭蚊现场面积较小,可以不设对照组,但应多设观察点。可在灭蚊前调查一次,计算出平均蚊密度、灭蚊后第2天及第10天各调查一次密度,可考核灭蚊的效果及观察对生活周期的影响。
(1)成蚊密度考核。对家栖蚊种可采用室内人工小时计算密度,即以一个人工在一定时间内捕得的成蚊数,为约时间,每次捕捉15分钟,所得蚊数乘4,即为蚊密度(只/人工时)。并将捕获的成蚊总数进行蚊种分类计数,观察各类蚊种分布情况。
灭蚊效果可按下式计算:
成蚊密度下降率=(灭前平均成蚊密度-灭后平均成蚊密度)/灭前平均成蚊密度×100%
(2)蚊蚴(孑孓)密度考核。采用涝勺计算法。以市售容量约为400毫升的铝勺在蚊蚴各类孳生水面定点(5个点)各捞取一勺表面水,计算5勺的各期幼虫和蛹的总数,除以勺数得平均蚊蚴密度。通过各期幼虫的频率分布可观察灭蚊后蚊蚴的周期与消长情况。
灭蚊蚴效果的考核可按下式计算:
蚊蚴密度下降率=(灭前平均蚊蚴密度-灭后平均蚊蚴密度)/灭前平均蚊蚴密度×100%
2.灭蝇效果的考核
(1)成蝇密度考核。为了便于进行灭蝇前后的效果比较,每次调查必须定时、定点、定方法,尽量使条件一致。每次捕集时间为全日白昼时间。即日出前半小时至日落后半小时。常用方法如下:
人工小时捕打法。调查者手持蝇拍连续捕打15分钟,将打死的蝇拣入瓶内进行计数、分类。密度单位为蝇数/15分钟。
粘蝇纸粘捕法。把一定大小面积、一定张数的粘蝇纸置于蝇类活动的场所,经24小时收集计数粘蝇纸上的蝇数。密度单位为平均蝇数/每张纸。
(2)蝇蛆密度考核。孳生地为粪坑,可用一定大小的长柄勺,每捞一勺计算蝇蛆数,共捞5勺,求出平均数。密度单位为蝇蛆数/勺。如在粪坑(池)边时土壤调查蝇蛹可在其四周划出约0.5平方米约10公分厚的污土,取出摊平并拣出全部蝇蛹。密度单位为蝇蛹数/0.5平方米。
3.灭鼠效果的考核
灭鼠前后选择同一地点、使用同一方法和食饵。优先使用鼠夹法进行密度调查。
(1)鼠夹法。在现场每晚放鼠夹100只以上,翌晨收齐所投鼠夹,计数捕获鼠数,折算成每100只夹的鼠数即为鼠密度。灭鼠效果考核可在灭鼠前、后各放夹一夜,效果考核可按下式计算:
灭鼠率(%)=(灭鼠前鼠密度-灭鼠后鼠密度)/灭鼠前鼠密度×100
(2)毒饵法。在投药前、后室内布放同种类等量(室内每15平方米放一堆,每堆重2克)的毒饵,以毒饵消耗量占投饵量的百分率衡量灭鼠效果。要注意调查所用的毒饵与以后正式开展灭鼠时所用的毒饵不要相同、以减少拒食。
灭鼠率(%)=(灭前毒饵量-灭后毒饵量)/灭前毒饵量×100
第三节 消 毒
一、消毒的种类与对象
(一)消毒的种类
洪涝灾区现场的消毒,根据目的不同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池消毒两大类。
1.预防性消毒
洪涝灾害发生后,位于庄台低处的简易厕所、粪坑(池)、牲畜圈舍被淹,严重污染了各类生活与居住环境,极易引起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对这些有可能存在病原体的环境,有选择性地进行预防性消毒。
2.疫源地消毒
对存在或曾经存在过传染源的场所进行消毒。目的是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根据消毒的时间不同,又可分为随时消毒与终末消毒。
随时消毒。随时对病人或带菌者排出的呕吐物、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所有物品及时进行消毒,目的在及时杀灭排出的病原体。对肠道传染病患者的排出物,因洪水阻塞交通,无法住院隔离,必须及时实施随时消毒,这是洪涝灾期防止疾病在水围庄台传播蔓延的重要措施。
终末消毒。患者住院、转移、死亡而离开疫源地或终止传染状态后,对疫源地须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目的是完全消除病人已经传播或遗留在住室、各种物体上存活的病原微生物。这种消毒主要用于肠道传染病及炭疽病、结核病。在洪水围困的情况下,病人很难转移,应采取多次随时消毒,要严格做到终末消毒有一定的困难。
(二)消毒的对象
根据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对消毒的对象大致可分为污染地消毒、疫源地带消毒和污染物体消毒。
1.污染地消毒
污染地泛指被人、畜粪及其它污染物污染了的地区。在洪涝灾害发生后,大量灾民迁侈到堤坝、公路、庄台、山丘上,没有厕所,人畜随处便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污染不仅是整个居民点的地面,也包括周围水体。此时蕴藏着传染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暴发的危险,因此,必须进行消毒,起到预防的作用。消毒的时机应包括在灾害的全过程中。洪涝灾害发生后、围困期间、洪涝水退后都存在地面、水体的污染,坚持不同时期对污染地带的预防性消毒,是防止传染病蔓延的重要措施。
2.疫源地带消毒
疫源地带是指彼传染病人排泄物污染的地带。一旦发生传染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后,当病人排泄物未加处理时,在病人活动的范围内很容易形成疫源地。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也可将病原微生物扩散到病家以外的地方。疫源地的范围往往大于病人活动范围,因此消毒的范围也应随之扩大。疫源地带消毒的时机受制于洪涝灾害现场传染病的流行态势。
3.污染物体的消毒
被肠道传染病患者排出物污染的物体,有较高的危险性,必须严格消毒。更重要的是诊断不明的动物尸体,由于洪涝阻隔,尸体无地埋葬或焚烧,同时气候炎热、潮湿。如不及时处理,极易腐败污染环境。
二、常用消毒剂的选择与消毒方法
(一)化学消毒法
主要是含氯消毒剂,常用的有漂白粉、漂白粉精。其次是酚类消毒剂,如来苏尔;还有季胺盐类消毒剂常用于预防性消毒,如新洁尔灭等。消毒方法有喷洒、擦拭、熏蒸等。
1.喷雾消毒
一般用于较大范围的地面及物体表面的消毒。多用于已证实或有污染指征的被围困的庄台或水退后的地面。对于已确定为伤寒、霍乱、痢疾的污染地面,此法常常被使用。消毒范围还应包括庄台及其附近的各类水体。
来苏尔是现场消毒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消毒剂,常用的浓度为3%溶液,稀释液主要用于污染地区的喷雾消毒,或污染物的浸泡、擦拭消毒。来苏尔消毒范围广泛,也用于肠道传染病人的粪便、呕吐物所污染的地面,可使用5-10%溶液喷雾消毒。
漂白粉可用于已知被粪便污染或灾区庄台己有肠道传染病流行时,使用2.0-5.0%的漂白粉溶液,按每平方米500-1000毫升的量进行喷洒消毒,以保证消毒效果,喷洒时间尽量选择晴天或雨停后,以保证喷洒后有1-2小时的作用时间。当地面潮湿时,可直接喷洒漂白干粉于污染的地面。在常温下,以漂白粉20-4O克/平方米的剂量,作用2-4小时即可。当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低于15%时不宜使用。
2.擦试消毒
主要用于病家消毒,对制止肠道传染病在家庭内的传播具有一定作用。擦试消毒在实践中容易被忽视,调查证明这是造成灾害期间或水退后肠道传染病高发的原因之一。1-5%米苏尔溶液、5%漂白粉溶液是常用于擦拭消毒。0.2-1.0%过氧乙酸液也是常用作擦试消毒。10-20%漂白粉浓度的溶液常用于洪涝灾区的一般肠道传染病人的粪便消毒。
3.熏蒸消毒
常用的有乳酸、甲醛、过氧乙酸等。在灾区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对家庭、影剧院等可采用熏蒸法进行消毒。
(二)生物学消毒法
这是利用生物学的作用达到杀灭病原体的方法。在洪涝灾害期间最常用而广泛推广的是高温堆肥。将有机垃圾、人采粪便加适量垃圾土和水分收集成堆,留出通气孔,经泥封后,产生高温,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另一种方法是不留通气孔,属厌氧发酵达到杀灭病原体的作用,这种方法又称常温堆肥。
第四节 蚊类危害及其防制
一、危害及其特点
被洪涝包围的庄台,蚊类是危害猖撅最常见的昆虫之一。现场调查中发现,洪涝灾害期间蚊危害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摇蚊异常繁殖
洪涝灾区尤其是内涝在台的摇蚊,密度非常高。幼虫以庄台周围飘浮的秸杆形成的死水区为孳生地,其中有大量各龄蚊幼存在。幼虫羽化后附在庄台房屋墙面和周围水体中的树丛、芦苇、草堆、破房上,白天隐匿不动,每遇惊扰,随即附着人畜身体。据调查密度可高达每块砖面100-300只,摇蚊虽不叮人吸血,但骚扰危害很大。
(二)伊蚊、库蚊密度高
主要原因与洪涝灾害现场存在的孳生场所的性质有关。庄台下的死水区、柴草、稻麦秸杆,有的厚达几米,鱼类不能进入,经高温发酵,死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是库蚊、伊蚊的良好的孳生场所。据调查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刺扰伊蚊、骚扰阿蚊等均有大量繁殖,室内密度甚高,有时可达人工小时1000只以上。
(三)孳生地暴露集中
由于洪涝灾害初期造成陆地面积相对减小,成蚊活动范围仅限于未被淹没的庄台或高地,孳生场所相对集中并极易发现。据对某地现场调查发现,孳生地的面积仅占在台总面积的5-8%。采用化学药物室内外喷洒,同步彻底开展环境治理,一般数日后即可收到明显的效果。
二、制定措施的要求和杀灭方法
(一)制定措施的要求
与其它有害昆虫的防制措施一样,蚊的防制必须坚持全方位、同步的综合性防制的原则。
1.治理环境与灭蚊同步
为了提高灭蚊效果,必须同时进行环境的治理,既可节约灭蚊药剂,又清除蚊类孳生条件和场所。主要是铲除藏匿蚊类的草丛,填平积水坑洼、疏通沟渠使排水通畅、清除水面飘浮物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喷洒灭蚊,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不同庄台蚊孳生地调查时可见,综合治理措施落实较好的庄台,孳生地中蚊蚴密度低,而且多为同一龄幼虫。相反,不仅蚊蚴密度高而且各龄蚊蚴俱全。从检查蚊蚴的龄期可以作为考核综合治理措施效果的一个辅助指标。
2.灭成蚊与灭幼虫同步
在药物喷洒杀灭成蚊时,必须同步杀灭蚊幼虫,根据蚊类生活周期考虑,如不同时杀灭蚊幼虫,周期未能遭到打击,在杀灭成蚊之后蚊蚴虫继续发育、羽化,效果不尽理想。
3.化学药物杀灭与物理法杀灭同步
在蚊危害形成以后,及时正确使用化学药物灭蚊,虽然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在大面积水体单纯使用化学灭蚊,往往不能全面达到预定的目的,需要与简单易行的物理法结合进行,例如下文将介绍的围水柴油膜窒息灭蚊的方法,两者同步进行效果很好。
(二)灭蚊的方法
1.化学药物喷洒
正确的使用杀虫剂是防制措施的重要一环。灾害现场使用最多的是敌敌畏,按1毫升/平方米的剂量(加水稀释成0.1%)喷洒,或用5%DDT乳剂或混悬剂2克/平方米喷洒效果也很好。喷洒时要选择适宜的天气,全庄台统一行动。培训后的喷药员分片包干,做到室内、畜圈、废井、废窖一个不漏。为了克服敌敌畏持效短的缺点,可将敌敌畏与敌百虫混合喷洒。此外,敌百虫0.5克/立方米烟熏,效果最佳。
2.围水柴油膜窒息灭蚊(蚴)法
被洪涝水包围的村庄,其四周邻近庄台的水面中有大量秸杆等飘浮物,形成了许多相互独立的死水区,区内蚊蚴丛生,采用本法比较适宜。此法的基本做法是以定制的浮带,在直径约6厘米的草绳外面套一层用缝纫机制成的农用薄膜套,长度根据需要而定,两端可以系在树枝或竹杆上,使绳体紧贴水面,将蚊蚴孳生的水面与大水面隔开,在被隔离水面上按5毫升/平方米剂量洒布柴油(或煤油),形成极薄的一层油膜,使水面与大气隔绝,导致水体内的蚊蚴等昆虫窒息而死。
为了节约柴油和浮带,对庄台四周的孳生地先进行调查。确定必需处理的孳生场所的数量,估计出所需柴油用量和浮带的长度。由于孳生地都是分布在庄台周围1-2米以内的水体中,布浮带时需用小船,由1-2人操作。为节约柴油,可先清理隔离区内水面的麦草、浮萍、垃圾,以利柴油扩散。
实验室实验证明,油膜形成后的1小时内可杀灭99%的各龄蚊蚴,蚊蛹约2小时后死亡。这一方法在灾区现场大面积的试验证实,不仅有显著的杀灭蚊蚴、蠓蚴的作用,还发现成蚊、成蠓等被粘附在水面而死亡。安徽省阜阳地区防疫站对一个庄台的观察结果见表28。
表28 某庄台柴油膜杀灭蚊蚴效果观察
灭前蚊蚴密度(个/勺)
灭后蚊蚴密度(个/勺)
杀灭率(%)
注:每个观察点捞取水样10勺,求其平均数,每勺500毫升。
现场观察油膜持效时间为5-7天。影响持效的因素主要是浮带缝制的质量与粗细。缝合不好,带内进水。浮带过细时,油膜受风浪影响,易越过浮带溢出。施布浮带后要向灾民宣传,禁止船只、木筏撞入,以防破坏浮带。
3.充分利用银飘鱼灭蚊
大洪涝灾区尤其是内洪的水体中,生长着大量的银飘鱼,它对净化水体,清除蚊蚴起着一定的作用。
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俗名白条,是长江,淮河水系习见的小型鱼类,不论静水,流水都能生活,喜生活于浅水水面,行动迅速,常成群结队游弋不面,故又称“飘鱼”。银飘鱼食性杂,对环境适应强;个体小,分布广,成群活动,繁殖快。实验室观察所见,一条二寸长的银飘鱼,10分钟可吞食100-150个孑孓。根据现场观察此类成群,为此,应向灾民宣传不要滥捕此鱼。为了充分发挥银飘鱼吞食蚊蚴的效果,应清除庄台周围水体的飘浮物,使小鱼能在所有水体表层游弋活动。更不要在水围水体内施放农药。据观察当喷施2%敌敌畏后,银飘鱼即可中毒死亡。
第五节 蝇类危害及其防制
一、危害及其特点
洪涝灾害带来的生态破坏及密集居住的灾民每日产生的大量人畜粪便、生活垃圾,都为蝇类孳生繁殖提供了条件。据洪涝现场调查发现蝇类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吸血蝇类密度增高
据对庄台、堤坝的蝇类活动调查发现,白天搅扰灾民最严重的是吸血蝇对居民及牲畜的叮咬。据安徽阜阳地区防疫站的调查,厩刺蝇是最常见的吸血蝇类,其密度可达120只/人工时。
厩刺蝇密度上升的原因,一是原来分散在广大村庄中的家畜,因洪涝灾害而集中迁移到庄台,造成密度增高;二是在台上有厩刺蝇孳生的良好条件。
(二)野牺性蝇类大量集中到庄台
在非灾年份里室内栖息的主要蝇种除家蝇之外,还有腐蝇、厕蝇和市蝇,其他蝇种很少发现。洪涝灾害期间的庄台中,原来营野栖性的蝇种如大头金蝇、绿蝇、麻蝇和丽蝇也在室内出现,尤其是低温和降雨的天气,室内更为常见。
某防疫站对被水围困的卫生条件较好的庄台住室内进行的苍蝇密度及蝇种构成调查结果见表29。
表29 某水围庄台室内蝇咱构成
数量(只)
构成比(%)
密度(/人工时)
在特重灾区,有腐败的动物尸体的场所,丽蝇属为优势种群,当遇到低温天气时,露出水面的树丛、芦苇中,常聚集着大量的丽蝇;由于蝇类栖息环境的改变,例如在庄台室内外均能捕获到花蝇,这是非灾年份很少能看到的。
(三)孳生地更加集中复杂
由于洪涝水淹没大批村庄,大量蝇类转移到庄台、新建的厕所、畜圈、大量的生活垃圾,庄台周围浸在水中的烂草、动物尸体都成了蝇类集中孳生的场所。
二、制定措施的要求和杀灭方法
(一)制定措施的要求
在洪涝灾害现场,通过对蝇类孳生地调查,并根据水情、灾情、蝇类密度和孳生地类型及分布等情况,确定具体的防制方法。在制定防制措施时,要考虑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例如灭蝇要与治理环境结合起来;采用高温堆肥控制蝇类孳生地;灭蝇与灭蛆的措施必须同步进行。要采取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综合防制措施,等等。
(二)灭蝇的方法
1.合理使用化学方法灭蝇
合理的应用、选择药物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在灾区的实践,应考虑首先采用容易得到而价格低廉的杀虫剂。
(1)敌百虫、敌敌畏喷洒。室内外可用80%(或50%)敌敌畏乳油剂,可先配成0.1%浓度,用量0.001克/平方米;重杀时用量为0.1克/平方米。用于粪坑灭蛆采用0.1%浓度可按0.5克/平方米的剂量喷洒。
(2)在洪涝围困期间也可使用马拉硫磷。一般用于室外,尤其对厕所、垃圾堆、烂麦草堆杀灭成蝇和蛆,效果很好。为了增加马拉硫磷杀蝇效果,可在马拉硫磷中按1:1比例加入80%敌敌畏乳剂,用超低容量喷雾器喷洒。
使用敌敌畏喷雾时最好选择在天阴无雨的时候进行,由上风向向下风向喷洒,做好喷药员的个人保护。
2.积极采用野生植物灭蛆
具有杀灭作用的野生植物多属胃毒或触杀作用。常用的有辣寥(Polygonumflacci-dum)、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蓖麻(Ricinus communis )叶,一般按2-5%的量,将全草切碎后投入,适当搅拌,可在1-2天内见到杀灭蝇蛆的作用。
第六节 蠓、蚋、虻、蚂蚁、飞蛾
危害及其防制
一、危害特点
洪涝灾区出现的其它有害昆虫的危害与蚊蝇相比,通常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灾区的特殊环境条件下有大量的其它昆虫对灾民的健康造成灾害。如蠓、蚋、虻、蛾、蚂蚁等,其危害具有以下特点:
(一)季节性
凡出现蠓、蚋、虻、蛾、蚂蚁危害的季节都与降雨有直接关系,在雨量正常的夏秋季,很少有这些昆虫密度异常升高而骚扰人群的现象,而在夏季连降暴雨形成灾害之后,则可出现大量上述昆虫的危害。
(二)突发性
和蚊蝇相比,蠓、蛾等昆虫的危害往往突然出现,骚扰、叮咬灾民,开始易被忽视,一旦危害形成就突然到来,使灾民的生活处于日夜不安之中。
二、生态和危害
蠓是一体形微小的昆虫,俗称“小咬”、“蠓虫子”。属于双翅目、蠓科(Ceratopogonidae)。吸血蠓类分四属即荷蠓属、纤蠓属、勒蠓属和库蠓属。在我国以库蠓属(culicoides)分布最广,对人畜骚扰最为严重。
蠓的生活史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雌蠓产卵于潮湿土壤,尤其是腐败的烂草下。卵为椭圆形,长约0.4-0.7毫米。卵期在16-19℃时约需两周,在夏季2-3天即可孵出幼虫。
成蠓由于个体细弱,飞翔力不强,飞翔距离多在300米范围内。若遇适合的风向时,亦可顺风飞翔至更远的地方。
成蠓在一日之中可有两个活动高峰,一是早晨日出之前,二是日落之后的各一个半小时左右,活动最为活跃,并可袭击人畜。在洪涝灾区现场观察中发现,非活动高峰时主要隐藏在阴暗的角落或废弃的窖洞之内,菜窖、红薯窖内密度尤其高。在雨后未出太阳的白天,进入成蠓栖息场所,同样可袭击人畜。在内涝期间,其密度可达7万只/10分钟。晚间除叮咬人外,还大量的飞向点燃煤油灯的宿舍、厨房、次月晚前多时可收集死蠓10余克,足见其密度之大。
在非灾年份,蠓类的危害与降雨量有直接关系。即干旱少雨的夏秋季蠓类密度明显减少。正常降雨年份在华东各省七八月份是高峰季节,9月以后逐渐减少。但在洪涝灾害的内涝地区,6月中旬开始出现蠓类危害,至7月上中旬达高峰,经防制后至8月初已不足以构成危害。
库蠓叮咬人后,局部皮肤疼痛,发麻且痒,叮处不像蚊或蚋、虻那样易于确认;由于此时与蚊同时危害,常被误认为蚊叮咬。为了避免叮咬,有的灾民只得在日落后就离开庄台,乘筏、小舟到远离庄台的水面上夜宿,无力避开的老人和儿童,有时被叮咬后抓搔得遍体鳞伤,苦不堪言。
1.生态 蚋科(Simulidae)目前世界上约有1000余种,我国有50种。在安徽洪涝灾害期间,蚋的危害也十分明显。成蚋短粗,长约1.5-5毫米,足短、背驼、翘宽,形如苍蝇,但较苍蝇小,色黑褐、驼背状,俗称“挖背”。雌蚋产卵于水中,卵块呈鱼鳞片状。幼虫似圆柱,前后两端略大,经蜕皮5次后结茧化蛹。在行洪区庄台脚下的防浪石块的蔽阴处,可发现大量的蚋茧。
蚋可单独的或者与蠓类一起在白天袭击人畜。叮咬后人体局部约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肿胀,被咬伤处呈红疹,边缘清晰,有水肿,压之有痕、疼痛。肿胀大的直径可达10厘米,2一3天后肿胀处发痒,6-7天消肿。被叮咬处多为身体裸露部位。蚋叮咬牲畜咬伤处多在腹部生殖器及其附近部位。严重的地区灾民被咬伤者可达80%以上,叮咬后常数日不愈。
俗称“牛虻”、“瞎虻子”。属叉翅目、虻科(Tabanidae)。其外形似苍蝇但比苍蝇大,体色随虻种不同而异。
虻的种类繁多,目前世界上约有3500种。我国有200种,分7属,其中常见的吸血虻分五属,即斑虻属、瘤虻属、黄虻属、虻属和麻虻属。江淮地区已发现有3属5种,即中华麻虻属、黄胫黄虻、日本斑虻、四列斑虻、舟山斑虻。
和其它吸血昆虫一样,雌虻吸血,雄虻不吸血。雌虻一生吸血多次,每吸血一次可供产卵一批;雄虻以植物液汁和花粉为饵料。吸血好没有固定的宿主,大型家畜尤其牛、马、骡、驴等大型家畜腹部、大腿等毛浅的地方是吸血虻最易叮咬的部位。
在非灾年份,虻的孳生地通常是在空旷的河道、沼泽、沟溪的浅水和泥土中,在农田周围主要是稻田、苇滩等绿色植物丛生的地方。虻的幼虫不耐干燥,在无水干旱环境中很快死亡。
在洪涝灾害期间,由于人畜高度集中,人畜受袭扰的频度大,危害增大,且带有极大的突然性。据现场调查,人在赤膊情况下,虻属(Tahanus)、麻蝇属(Chrysozona)的总密度为12只/人工时。出于虹个体大,叮咬人厉害,灾民甚恐惧,而牛、马等家畜不堪叮咬而挣断绳索,可引起狂奔。在洪涝灾时的庄台,蛇类单独出现常不足造成严重危害,但在白天中午时分对人畜常与吸血蝇、蠓类共同叮咬,出于虻类个体大、吸皿量多、一旦密度异常较易引起重视。但洪涝积水期间,出于浸水面积广,孳生条件优越,在浅水河边,常可发现高密度,每平方米水区及泥沙内有蛇类幼虫10-20条,这是洪涝灾害后虻类密度升高的原因之一。
(四)蚂蚁
1.生态 蚂蚁属昆虫纲,膜翅目(Hymeno ptera)、蚁科(Formicidae
)。在灾害或非灾年份能危害人类的常见的是棕黄家蚁(monomorium
pharaonis )及小黑家蚁(monomorium minimus
)。其它种类妈蚁很少引起危害。
蚂蚁的生活史可分卵、幼虫、蛹、成虫四期。其生息繁殖中具营集体巢居、严格分工及在合适活动天气下辛勤劳作的特点。在暴雨连降或夏季阴雨连绵之后,部分地区出现蚂蚁危害,袭击周围人群的情况。棕黄蚂蚁发育到一定阶段、便展翅飞翔,在巢外空间或地面寻觅配偶。这些雌蚁即可侵入卧室,主动或被动的(如钻进被窝,落到面部、颈部)以其尾刺螯人。蚁巢多构筑在老树皮下或乱草堆下。棕黄蚁具有以下特征:体长约8毫米左右,分头、胸、腹三部,双翅、三对足,颈部呈红棕色,头胸部黑色,头部近球形,前有一对细而长的触角,有复眼一对,胸部微隆起,翅短宽,翅膜上白斑或暗斑,腹部膨大,由5-7节组成。全身尤其足部被有短毛、尾部有丝一对。
2.危害 被蚂蚁螯咬后当时并无显著表现,约3-5小时后,螯咬处出现条状红痕,发热奇痒,有烧灼感,而后有水疱出现。无继发感染时,5-7天全愈。受灾的部位主要是面部和四肢,若以手指压破蚁体,手指所接触到的皮肤也出现上述症状,但较轻。
由于雌蚁飞行有一定高度,居住平房和一楼者较少受灾,二楼以上受灾最重。一般在每年5-10月出现,6-8月的多雨季节的高峰季期,一日之内于黄昏后,气候剧变,如天气闷热、低气压、温度大时最多。凉爽季节很少出现。
(五)蛾类
在洪涝灾害期间,为害的蛾类有两种,一是麦蛾、数量最多,面积也较广,二是夜蛾类的小地老虎。
(1)生态。麦蛾[Sitotrogacercalellla(oliviver )]属鳞翅目、麦蛾科。为初期性贮粮害虫,为害整粒原粮,如麦类、稻谷、玉米、高梁等,粮粒常被虫食成空壳。麦蛾在我国大多数省市区均有发生,尤其江淮及长江以南地区发生尤为普遍,危害严重。麦蛾分成虫、卵、幼虫及蛹四个阶段。一年内其发生代数因地域而异。在北因天气寒冷,每年发生2-3代,在温暖地区每年发生4-6代,最多可到10-12代。
在正常年份里麦蛾的发生仅是贮粮中的为害,不会构成公共卫生学的问题。但在洪涝期间,如灾区小麦未来得及收割,即使被洪水淹没,或收割后没有来得及脱粒,遭暴雨淹没,或虽抢收到家的小麦因雨亦无场地晾晒,湿度很大,为麦娥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2)危害。麦娥对灾区公共卫生方面的危害主要表现骚扰作用。在灾害最严重的七月中旬到八月初的期间,麦蛾为害亦达高峰。麦娥为害主要表现是在灾民居住拥挤的情况下,白天时麦蛾无孔不入,在赤膊的人身上爬行,着衣者钻入衣服内,顺人体皮肤爬行,天黑后,凡通有灯光、或做饭揭锅盖、直至盛入碗内的饭中坠落,量少时尚可忍受,大量时吃饭亦无法正常进行,麦蚊也有趋光性,尤其雨夜中点燃灯火时,灯盏周围或经马灯罩底部可见堆满死蛾;打开电视机时麦娥蜂拥而至,影响收看,多时一晚可打扫死蛾0.5~1公斤。尤其睡觉时身上常有无数只麦蛾爬行,骚扰作用使灾民无法休息。
(1)生态。地老虎俗名土蚕或地蚕,属鳞翅目、夜蛾科。地老虎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小地老虎[Agrotis
ypsi-bon(Rottemberg)]、大地老虎(A.okionis Butler)、黄地老虎[Euxoa
segetum(sehiffermiiller)]。
小地老虎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以雨量丰富、气候潮湿的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等地发生多。其中以沿海、沿湖、沿河及低洼内涝、土壤湿润、杂草多的旱粮区和粮棉夹种地区发生最严重,其他旱作区蔬菜区也有不同程度发生。黄地老虎主要分布在北方、华北、西北地区。大地老虎分布广泛,常与小地老虎混合发生。据初步调查,洪涝灾害的水围庄台周围的野生植物根部周围土壤,常发现有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栖息。
(2)危害。在非灾年份,由于害虫能及时发现,即便蛾发生严重,由于陆地面积大,密度相对被稀释。因此构成公共卫生学问题的机会不多。而在洪涝灾害期间,作为夜蛾类、地老虎非常多见。夜间到来以后和麦蛾一起搅扰灾民。除骚扰作用外,未见其他危害。但由于和麦蛾混合出现的骚扰,搅得灾民昼不宁夜不安,极易产生不安、绝望情绪。
三、防制方法
(一)环境防制法
蠓、蚋、虻、蚂蚁、飞蛾之所以易在洪涝灾区形成危害,最基本的原因是由洪涝灾害带来的环境卫生条件的破坏,因此环境的治理是根本措施。
(二)围水柴油膜封闭法
实践证明,在治理昆虫孳生地的同时,对存生的孳生地水面,必须尽快实行围水柴油膜封闭法。由于它对蚊、蠓、蚋、虻的幼虫期都具有杀灭功能,同时对接近水面产卵的雌性成虫也有杀灭作用。
(三)化学药物杀灭法
此法用于成虫要比用于杀灭幼虫更安全、有效。灾害发生后的庄台,可供成虫藏身的地方并不广泛和复杂,但都易被遗漏。当以DDV等有机磷杀虫剂喷洒时,主要集中于庄台上的废井、菜窖,这里的蠓、蚊密度可高到惊人的程度,其次是庄台周围露出水面的树丛、芦苇或泡在水中的未倒坍的屋舍中,这里面蠓、蚋、虻的密度也很高,要组织灾民坐筏或小船逐一喷洒,尽量不要遗漏。凡药物浓度适合,栖息地喷洒彻底时,经1-3天,有害昆虫叮咬情况可以迅速减弱。如果孳生地亦彻底的同步使用围水柴油膜封闭处理,实际上一次即可。所以孳生地处理和化学药物喷洒同步进行是一种见效快、效果好、节约经费的最重要的杀虫方法。
(四)物理和化学法防制飞蛾
麦蛾和地老虎蛾的防制以治本为主,对成蛾可暂不作为重点,因为蛾子存活时间一般较短,所以应以杀死幼虫为主,防止继续发生。在降雨量大、天气连阴的情况下,要告诉灾民并组织灾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所,抓住晴好天气,把家藏小麦充分晒干。麦蛾幼虫发育起点温度为10.3℃,在21~35℃时发育最快,在高温44℃经6小时各虫蚴均死亡。粮粒含水量在8%以下时,幼虫不能生存。因此,在灾害时期最简单、最适用的方法,就是充分暴晒小麦。方法是在夏季高温季节晴天,先打扫晒场,待晒场晒热后,将粮食推开至3-5厘米厚,要勤加翻动,使粮温达到48℃以上,翻晒1-2小时后,将粮食聚堆,以保持粮内高温,达到杀虫目的后,待粮温下降到接近气温时再入仓。同时可将粮食用塑料薄膜密封或用瓦缸、大罐子等密封起来,形成缺氧环境,防止飞蛾生长。
地老虎蛾的防制与麦蛾防制措施相似,即以杀灭地老虎幼虫为主要措施。地老虎防制的方法很多,但在洪涝期间,从公共卫生学的角度来看,尽快控制蛾害,而且当时条件下能够实行的简便而有效的措施是利用黑光灯、糖醋酒液或杨树枝晒萎后扎成把,诱杀成虫,效果良好。从治本上看,主要采用化学药物杀死幼虫。具体方法有:
(1)毒饵。把饼肥碾细,入锅炒香,加90%敌百虫0.5公斤,加水2.5-5公斤,喷在50公斤炒后的饼肥上,每亩用量3.5-5公斤,傍晚撒在作物周围。诱饵也可用50公斤鲜草或鲜菜叶代替。
(2)药物灌根。在飞蛾大量发生时,可用80%DDV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等,每亩20-25克,加水400-500公斤顺垄或在有杂草生长的地方灌浇。
第七节 鼠类危害及其防制
一、洪涝灾害时时类分布的特点
洪涝发生对鼠类生存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鼠类栖息地被洪涝淹没前,鼠类向高地迁移和集中,这些高地,在当时又是灾民密集居住的庄台、堤坝等。并与灾民人群混杂在一起。为鼠媒疾病的发生与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机会。
(一)洪涝灾害迫使鼠类迁移
水灾促使未被淹死的鼠类迁移。这种迁移主要与当时涨水的方式尤其是速度有直接关系。涨水速度极快的地方,鼠密度并不见升高,如行洪区河流主干道两侧,据调查其密度为8-9%。在以内涝引起的水灾区,村庄被水围困前,有一定的时间过程,野鼠仍有向庄台、高地迁移的机会与时间。据调查灾区庄台室内捕获到黑线姬鼠。但一般情况下,室内鼠种构成仍以家鼠为优势鼠种(表30)。
由于鼠类的高度集中,其密度可高达30-55%。
表30 某内涝区庄台室内鼠种构成
在一过性的内涝地区(积水一般持续7-15天左右)鼠类迁移也十分明显。由于内涝的一过性特点其涨水速度较快,小鼠死亡的多,待到水退后的短时间内,野外鼠密度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无攀缘能力的黑线姬鼠多数被淹死。
(二)鼠对人类依赖性增加
洪涝灾害发生后,幸存的鼠类因原有巢穴被水淹没,迁移到高地后一时无处栖息,多数潜入居民居住的房屋、庵棚、帐篷内的杂物下藏身。庄台和堤坝上鼠食来源匮乏,因而曾发现有多只鼠类围聚在一堆人粪抢食的现象。反映了鼠类的生存,对人类的依赖性增加。
(三)鼠类密度升高
根据对洪涝灾区调查,形成鼠媒性传染病增加的原因是由于鼠密度增高,人群抵抗力低下,人鼠接触机会增加所引起。鼠间流行性出血热带毒率平均在4.8%,即使在人间局部有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的村庄,家鼠带毒率也仅为8%,野鼬约为4%左右。庄台上野鼠与家鼠混居,鼠类间的接触更加密切,都可以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鼠类中的传播,导致家鼠、野鼠流行性出血热带毒率的明显上升。据对重灾区的调查发现,行洪区内的庄台,室外鼠密度高达53.7%,其中89.8%的是黑线姬鼠,其中有63.6%的鼠带有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室内鼠密度亦高达25.1%,除褐家鼠、小家鼠占优势外,黑线姬鼠占2.0%,褐家鼠带毒率亦高达20.0%。因此,洪涝灾害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具有十分明显影响。
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在洪涝灾害期间亦有类似现象。该型的特点是以野鼠为传染源,以鼠尿污染的疫水为传播因子,以皮肤粘膜为感染途径,这种以黄疽出血型钩端螺旋体为主要流行菌型的钩端螺旋体病在安徽省局部的疫区,在有的洪涝年份发病也有上升趋势。
二、灭鼠的原则
在洪涝灾害期间大面积开展灭鼠要以鼠密度、鼠带毒(菌)率调查为基础,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灭鼠方案,并要兼顾以下原则。
(一)防鼠和灭鼠并举
在开展灭鼠的同时,必须与防鼠结合起来,如单一的强调药物灭鼠而忽视防鼠,则灭鼠效果保持的时间很短。从某种意义上讲,防鼠也是根本措施之一。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造环境
在灾民居住密集的地区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是开展防鼠的一个前提。在灾害发生后,要制订和落实灾后庄台(包括临时居住的公路、堤坝等)的居住卫生规划,一定要最大限度的保证减少鼠类对灾民居住区的袭扰。阜阳地区防疫站对一个受内涝围困达3个月、4000多人,住在一条约3公里长河堤上的灾民点调查发现,由于对灾民安置进行了分区规划:河堤一侧住人,庵棚排列整齐,道路管理得当,可通行各种车辆;另一侧存放秸草、圈养家畜;杂物堆放有序,减少了鼠类隐蔽场所,一旦发现鼠类活动很容易消灭,不需要进行化学灭鼠,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高峰季节,数千名灾民中未发现一例出血热病人。由此可见,开展以改造环境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可以起到防鼠,控制和减少疾病发生的明显效果。
2.搞好环境卫生
灾害发生后搞好庄台的室内外环境卫生要在统一布置与要求下,动员广大灾民自觉地,经常地参与。由于灾害影响,暂时中止生产活动,有很多时间从事公共与家庭的环境卫生治理。据调查,在一个受灾很重、但环境卫生又能经常保持干净,很少见有鼠类的村庄,全村250户人家,家家庭院干净,柴草远离住室,杂草堆放有序,村内厕所、道路、水井规划合理,在村内室外布夹调查鼠类总密度仅为5%,灾后未发生一例出血热病人。相反,调查另一个在淮河北岸受内涝长期围困,但面积又非常大的村庄,由于缺乏统一要求,村民把抢收到手的麦桔、柴草到处堆放,厕所、畜圈无任何规划,环境卫生杂乱无章,调查室外鼠密度高达35.7%,两个月的内涝期间发生出血热病人11例,
1例死亡,罹患率高达343.75/10万。可见受灾期间搞好庄台的环境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3.断绝鼠粮
搞好室内卫生断绝鼠粮是降低室内鼠密度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灾害现场,广泛开展卫生宣传,告诉灾民做好粮食储存与防鼠、防病的关系,使用最简单易行的断绝鼠粮的方法。
(1)抢收到家的稻子、小麦要利用晴天,抓紧晾晒,或国家救济粮食分发到户以后,要尽量利用瓦缸、泥囤加盖储存,若用芦苇大圈储存时上面加塑料薄膜复盖,底部用砖垫底。防止鼠类盗食。
(2)砖瓦房最好打水泥地坪,也可用砖铺地,无条件时可用泥土把室内地面铺平、夯实,尤其是墙角、基础、墙脚等处,一定要用砖砌成,使鼠类在室内无打洞作窝的机会。
(3)要求灾民以户为单位,经常检查房屋周围和室内有无鼠洞,一俟发现鼠洞要在采取灭鼠措施的同时,用石块填实并用水泥或三合土封严夯实,消灭鼠洞。
4.挖防鼠沟
主要用于灾害发生后,出血热疫区的水利工地或大型粮库。同时要对防鼠沟经常进行维护,采取这一措施可以起到防止鼠类侵入民工住地,预防民工感染发病的作用。防鼠沟的要求是沟深1米,宽0.6米,沟底每一拐弯处再挖一个深0.5米的陷井,可将掉进沟内的鼠类处死。
(二)灭鼠同时注意灭螨和防螨
在出血热的老疫区开展灭鼠、防鼠的同时,开展灭螨、防螨的工作。具有自然感染出血热病毒的革氏血厉螨(Haemolaelaps
glasgowi)、巴氏厉螨(Laelaps pavlovskyi)等,可随着寄主的死亡,大量游离到室内各种物体上,为螨与易感者接触创造了良好条件;有的地区要求以剪鼠尾报灭鼠成绩,无疑为螨类游离和接触易感者提供了机会;灭螨、防螨的措施应以减少螨的寄主与人类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为原则。有条件的也可使用驱避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701防蚊油、避蚊酊等涂抹在皮肤、袖口、袜边等处。也可用布条浸渍驱避剂后,将含药布条系于手腕、脚踝上,也可起到驱避螨的作用。
洪涝期间,在灭鼠后,可使用有机磷类如敌百虫、敌敌畏、杀螟硫磷、乐果等杀螨剂。可将杀螟硫磷、敌敌畏以0.1克/平方米剂量配成0.2%水溶液,均匀喷洒地面。如喷洒草地、碎秸杆较多的空旷地带,药最应增加到0.2克/平方米。在室内熏杀时,可用90%敌敌畏原液0.1毫升/立方米,密闭门窗后,熏杀7小时,可全部杀死毒厉螨、厩真厉螨等。若作隔水加热急速熏杀,2-3小时即可。
杀灭野外、室内鼠洞中的革螨可采用敌敌畏熏杀,每个洞用0.5-1.0毫升敌敌畏原液拌和玉米芯上塞入洞内,再用泥土将洞口堵实。用氯化苦熏杀时,可用棉花球或玉米芯浸吸2毫升氯化苦,投入鼠洞,然后将洞口堵死,可以同时杀死鼠和螨。也可用敌敌畏默烟雾炮剂,方法是将敌敌畏1份、氯酸钾1份、硫酸铵0.4份、木屑2份混合后装入纸筒,一端加上引信。施放时将引信点燃,投入鼠洞,将洞口堵塞。每个洞用敌敌畏1-2克。
(三)推广慢性灭鼠药
使用溴敌隆、氯敌鼠、大隆,其次是敌鼠钠盐,可取得较好的灭鼠效果,据安徽省在洪涝重灾区的颍上,阜南等地采用溴敌隆等灭鼠药灭鼠效果很好(表31)。
表31 溴敌隆灭鼠前后室内外鼠密度及鼠种构成变化
布夹数(只)
密鼠数(只)
灾后野外灭鼠,在入冬后以速效药磷化锌、毒鼠磷较为理想。此外,在室内外均可使用氯化苦洞内投药。可收到同时灭鼠灭螨的效果。
三、化学药物灭鼠
当居民被水围困(或水退后)鼠害严重或有鼠媒传染病流行时,化学药物灭鼠可作为首选方法,它具有成本低、收效快、效果好、效率高等优点,在短期内可迅速降低鼠密度。但应根据灭鼠药的毒性、施用范围、慎重选择灭鼠剂,做到安全、有效。
(一)急性灭鼠药
为灰黑或黑色粉末,有大蒜臭味,不溶于水和醇,比重4.72。本药能微溶于碱和油类,在干燥环境下稳定,受潮。遇酸分解降低毒性。
磷化锌进入鼠类胃后与胃液中的盐酸作用生成磷化氢;磷化氢作用于鼠类神经系统,破坏代谢功能。其毒力发挥很快,鼠类在食后24小时内死亡。进食亚致死量的磷化锌,不引起蓄积中毒,也不产生明显的耐药性,但未被毒死的鼠类,再次遇到磷化锌毒饵时,可产生明显的拒食现象。该药具有很多优点,如价格低廉,可较广泛的用于家、野鼠的防制,亦可制成多种剂型、黑色具有警戒作用,残效期较长等,都是其他灭鼠药所不能相比的。
磷化锌对人、畜的毒力很强,使用时应十分注意安全的问题。对人鼠的LD50约在40毫克/公斤,家禽中鸡较敏感,LD100约为10毫克/公斤。猫、狗、猪在吃了被磷化锌毒死的鼠时,可发生二次中毒。
磷化锌常用剂型为毒饵。常用浓度家鼠为2-3%,黑线姬鼠3-5%。出于磷化锌不溶于水,微溶于油,故常配成粘附毒饵。配制粘附毒饵时根据当时采用饵料不同,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配制。
饵料本身可含有水分,因而具有一定的粘附性,如切成小块的红薯、胡萝卜、瓜类、不需要再额外加水或油,可先将其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块后,取其9.7公斤加入300克磷化锌,反复拌匀即成3%的磷化锌毒饵。
对于饵料本身干燥的则需加入粘附剂。可将大米、小麦、玉米等,先用制成5%的淀粉糊作粘附剂,必要时可用植物油,按饵料的3%加入,其粘附作用更好。光将淀粉糊或食油加入饵料汁匀后,再按1-3%的量加入磷化锌,拌匀后即可使用。
磷化锌尚有其它剂型,但一般限于小范围内的灭鼠:
毒粉法:取磷化锌20克,加80一100克的面粉,或细米糠,充分搅拌均匀,撒在鼠洞或老鼠经常出没处。
毒水法:每100平方厘米水面放磷化锌0.5一1.0克,把磷化锌撒在水面上,鼠饮水时引起中毒死亡。此法常用于仓库里灭鼠。
毒浆磷:取磷化锌5一10克与95一90克浆糊拌匀。用废纸团或玉米棒沾磷化锌糊塞入鼠洞,待鼠啃咬时引起中毒死亡。此法多用于家畜、家禽集中而且鼠洞较多的地方。
系有机磷灭鼠剂。纯品为白色结晶,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溶于丙酮和热的糠油中,在干燥状态下比较稳定,熔点105-109℃。此药对几种鼠类的LD50(毫克/公斤)为:褐家鼠3.5黄胸鼠约为50,长爪沙鼠11.61,黄毛鼠16.93,布氏田鼠12.13。鸡有很大耐受性,LD50为1700;鹅、鸭较敏感,LD50分别为8-10和14一18;羊3-5。二次中毒危险性较小。对人的毒力较低。常用毒饵浓度为0.5-1.0%,适口性略逊于磷化锌。此药可通过皮肤吸收,配药和投药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常用剂型多制成粘附毒饵使用。
(二)慢性灭鼠剂
系抗凝血杀鼠剂。属于这类灭鼠剂的药物一是干扰血凝过程,二是损伤毛细血管壁,增加血管的渗透性,进食后的鼠类因内出血而死亡。
抗凝血灭鼠剂的毒力有急性和慢性毒力之分,一般急性毒力较弱,慢性毒力较强,使用慢性灭鼠剂主要发挥其慢性毒力。
又名杀鼠隆。是目前抗凝血灭鼠剂中毒力最大的一种。消灭家、野鼠的效果最好。对各种鼠类急性毒力不超过1毫克/公斤,对褐家鼠为0.85毫克/公斤、黄胸鼠0.39毫克/公斤,对猪0.5-2.o毫克/公斤、猫为28毫克/公斤。
大隆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慢性灭鼠剂,兼有急性和慢性灭鼠剂的优点。但价格比较贵。为充分利用大隆的急性毒力,节约人力、物力、有人主张采用0.005%大隆毒饵一次投毒或一周投毒一次,连续数周,这种方法在英国和东南亚现场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防制家栖鼠类的效果不如饱和投药,如褐家鼠、黄胸鼠用0.005%毒饵连续保持6-10天,方可完全控制鼠害。
由于浓度常用0.5/万,故常以机器操作加工成混合性毒饵,在灾害现场夏季大面积使用大隆灭鼠时,对所布毒饵要注意防潮,
为黄色针状结晶,无臭无味,不溶于水,是唯一的油溶性抗凝血灭鼠剂。对人和家畜的毒力比较小,配制毒饵非常方便,将食物加入脂溶性氯敌鼠即可。
氯敌鼠的特点是急性毒力强,可以和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相比拟。对褐家鼠急性毒力为5.0,小家鼠1.06,对家兔为50-200,鸡为430.0。对人的毒力也比较小,志愿者一次口服20毫克没有任何不适症状。
常用浓度为0,005~0.025%。先用食用油配成0.25的母液,取其1公斤加50公斤大米(或其他饵料)使用拌均匀,即成粘附毒饵。
3.溴敌隆 此药于1977年合成,是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不溶于水,溶于丙酮和乙醇。其毒力仅次于大隆,对家鼠急性毒力为1.25,小家鼠1.25;对狗10.0,猫25.0,现场使用可见家禽对溴敌隆敏感,所以使用时要做到晚放晨收。
常用浓度为0.5/万。因其不溶于水,自家配制比较困难。国内有0.5%溴敌隆母液出售,使用较方便。灾害现场以大米、小麦、玉米(脱皮)按0.5/万浓度加入充分拌匀即成粘附毒饵。杀鼠效果好,价格便宜,易被接受。
本药为黄色粉末,纯品无臭无味,稍溶于热水(100℃时溶解度为5%),溶于乙醇和丙酮,性质稳定。其急性毒力大于慢性毒力。对小家鼠投药一次时LD50为78.52,而投药4次时LD50为3.2,一般情况下需多次投药,通常为3次。
敌鼠钠类毒饵在0.02-0.3%浓度范围内,鼠类接受性较好。一般以米、麦、玉米(脱皮)等,制成粘附毒饵。
关于敌鼠钠盐用于灭鼠的报告很多,评价不一,由于此药价格便宜,使用得当,可收到较好的灭鼠效果。近年太原市曾用3/万敌鼠钠盐毒饵,用于大面积灭鼠控制了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其方法是以大连化工厂产的敌鼠钠盐3.75母粉,包装备用。取3%母粉0.5公斤,加标准粉5公斤,加玉米面44.5公斤,经机器充分搅拌混匀,以胭脂红为警戒色,加适量水制成饼状,直径3厘米,厚1厘米,每块重20克,每15平方米房间投2处,每处一块,其适口性良好,每1、2、3、5、7、9日共投药六次,吃后补充,吃完加倍,观察10克。10天内灭鼠效果达71.6
%,延长施放毒饵时间,20天以后使鼠密度降到1%以下。3/万的敌鼠钠盐毒饵灭鼠对人畜安全,使用简便,节省资金,是一种较好的大面积杀鼠药物。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信息室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7号 邮编:100021
电话:所办(010) 信息与健康教育室(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蚂蚁为什么咬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