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女生叉开腿,焦虑,紧张算是强迫症的治疗吗...

青春期神经症_什么是神经症_青春期问题困扰看女生大腿得神经症
您现在的位置 : > 神经症 >> 正文 >
青春期问题困扰看女生大腿得神经症
来源: 编辑:成荣信 时间:
青春期神经症
&&&&利用行政手段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月底前辖区28所中小学都将建起心理咨询室。商报记者吴静看到女生大腿男生得了恐怖性神经症与小学生比起来,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心。什么是神经症&&&&利用行政手段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月底前辖区28所中小学都将建起心理咨询室。-商报记者吴静看到女生大腿男生得了恐怖性神经症与小学生比起来,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心,这其实是焦虑症倾向的一种表现。焦虑症即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患者以焦虑情绪反应为主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青春期是焦虑症的易,青春期问题困扰中学生男生看到女生大腿得神经症缺专业老师,没统一教材,不安排课时,在有些学校心理健康课形同虚设昨日,二七区教体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利,详细地看过她的自述信后,又给她做了心理测查,原来她是患了强迫性神经症,她那复现回顾小英的发病过程,当初她那种想入非非实际上就是青春期常见的性幻想。当个人进入。
&&&&这其实是焦虑症倾向的一种表现。焦虑症即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患者以焦虑情绪反应为主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青春期是焦虑症的易,如果对此无法预计其结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决,这时心理的紧张期待就会促发焦虑反应。过度而经常的焦虑就成了神经症性的焦虑症。青春期是焦虑症的易发。
&&&&时间来源强迫吧点击次青春期是心理强迫症的高发年龄段之一,处于这一人生阶段的少男少女在特殊人生阶段心理特点和一般性强迫症诱因的双重作用下成为强迫性神经症,利用行政手段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月底前辖区28所中小学都将建起心理咨询室。看到女生大腿男生得了恐怖性神经症与小学生比起来,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度要,青春期问题困扰中学生男生看到女生大腿得神经症缺专业老师,没统一教材,不安排课时,在有些学校心理健康课形同虚设昨日,二七区教体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利,因此他听不进课看不下书,最后只得借故休学一年,以求摆脱这些同学。咨询师意见这位同学患的是社交恐怖症,它是神经症的一种,通常发病在青春期。临床表现是对事物。
上一篇:下一篇:当前位置 : &&&&
希望提供的帮助:我觉得我有焦虑症和强迫症~从小学五年级就发现自己不对劲。直到现在!
就是坐在座位上如果后边坐的是男生或者是打扮很时髦看起来很强势的女生我就不自觉的紧张!觉得脑子有根弦崩的紧紧的!学不下去!他们一咳嗽或者一翻书那声音我的头就一抽搐!好多年这样我都有点心里暗示了。只要后边一坐男生我就开始紧张等着他发出咳嗽什么的声音然后头抽搐一下!很困扰我!现在很想安静坐下来学习但是因为这个每天脑子都很累感觉。
我就是从小信心不够!我爸经常当着很多人的面凶我 很多时候都是他凶着我哭着吃完饭 其他人都看着听着!
我总觉得别人一抬头或者在我后边就看我 我就不自然…我应该怎样做些什么还是吃点药吗?我觉得整个头紧崩着
病历资料 :
病例资料仅医生及患者本人登录后可见
指导意见:你的症状需要考虑焦虑症的可能性,严重时会导致惊恐发作。建议到精神科就诊,做焦虑量表测试,查明焦虑程度,再给予针对性的认知行为矫治或是药物治疗。
大夫郑重提醒: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技术职称:副主任医师
学术职称:副教授
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融会贯通,始终以崇尚传统医学为主,擅长运用中医辩
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融会贯通,始终以崇尚传统医学为主,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各种内科疑难杂症及妇科疾病进行确切有效的治疗。对肝胆病、心脑血管疾病、结石、老年病、不孕不育症及其他内科疑难杂症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融会贯通,始终以崇尚传统医学为主,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各种
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融会贯通,始终以崇尚传统医学为主,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对各种内科疑难杂症及妇科疾病进行确切有效的治疗。对肝胆病、心脑血管疾病、结石、老年病、不孕不育症及其他内科疑难杂症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高双官方微信
加医生为好友随时随地咨询
国家工信部网站备案号:鄂ICP备号-1&&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特别声明:网站旨在提供医患咨询互动服务,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Copyright&(C)&&问大夫&&All Rights Reserved热门排序 |
我非常能够理解题主面对有挑战的任务时的这种焦虑情绪。 &br&&br&&br&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初一,因为数学学得特别好,有一次班会,老师突然就心血来潮,让我上台分享一下学数学的经验。完全没准备,抓瞎,在台上一句话说不出了,沉默了半分钟,老师也不解围。尴尬得不行,觉得得说几句话,开口就是碎片化的词语,结结巴巴。最终也不知道怎么就下台了。甚至不敢去看周围同学的反应,只是心里默默念叨,这下完蛋了,形象全毁。该死的班主任。&br&&br&从此之后,我也和题主一样,成为了一个遇见任何事情,只要是提前让我知道,一定要做好百分之两百准备的人。&br&&br&这给我的大学生涯带来了许多收获。每次考试,我要把学过的每一个知识点全部吃透;每一次上台演讲,我要把逐字稿背诵至少三遍;每一次证书考试,要做N套模拟卷;以至于我考研的时候,比别人多准备了半年,从大三上学期就开始学,开始背专业课,最终硬生生的高出分数线很多。&br&&br&所以,这样看来,题主你这个习惯并不算太糟糕。我相信你的心理一定和我有一个一样的想法:&b&「只要给我足够的时间,我相信我能完成任何有挑战的事情」&/b&&br&&br&但是,当渐渐需要面对的挑战性的事情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发现,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明天要演讲,今晚通知我,我没办法一晚上写出5000字的逐字稿,还背三遍。所以无尽的焦虑就来了。&br&&br&&br&我觉得这种焦虑的来源不是这件事情充满挑战本身,而是我们应对有挑战事情的固有模式:&br&&b&那就是不要让「事情失去控制」,一旦面临一个任务,我们一定要把它准备得天衣无缝。&/b&&br&&br&&br&我们为何形成这样的应对模式?&br&因为,我们太从这个模式中收益了,你看我,大学GPA上4,最惧怕的演讲在许多课上我也搞定,考了一堆当时觉得牛逼现在觉得是废纸的证书,还考上了研究生。我太从这个模式中受益了,&b&这强化了我的这个模式。&/b&&br&&br&反过来说,当我偶尔没有遵守这个模式的时候,事情的结果又往往不好,例如题主你举例的即兴演讲,我初一就被它深深的伤害过;例如你说的无领导小组面试,我大三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参加了安永的SLP,那场面试弄得我直接萎靡不振了一个星期。这些没有办法准备到百分之两百的事情,全都失败得彻头彻尾,深深地伤害着我们,&b&从反面又强化了我们遵循我们的固定模式。&/b&&br&&br&&br&说了这么多原理,那么我们最终回到正题,如何缓解这个焦虑呢?&br&&br&1. &b&去识别自己的应对模式。&/b&去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是否像我说的一样,你时时刻刻要让事情处于控制下。你为什么会这样?哪些事件强化了它?哪些事件惩罚了它的反面(没有处于控制下)?&br&&br&&br&2. &b&去挑战它。&/b&有几种方式挑战:&br&(1)所有我没有完全把握的事情,我都失败了吗?&b&有例外吗?&/b&&br&&br&&br&
在我们形成固定模式后,我们常常会忽略不符合这个模式的反面。所以仔细反省常常是有例外的——有些时候我也没有完全准备好,但是发挥得不错啊。这样心理就会稍稍对我们固有模式有一个怀疑。这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br&&br&然后找出这些事件的共同点,这些事件的共同点和那些我没有准备就失败了的事情有什么区别?从而我们可能会客观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那么我们可以去更多的选择自己优势的领域去多做工作,完全树立了信心,占领了这片领土之后,我们再去开垦新的荒地,这时候,我们的心态就会是「进可攻,退可守」——克服了劣势最好,失败了也没关系,就算了呗,以后都不做这些事了,反正我有做得好的事。&br&&br&(2)教大家一个CBT的技术,叫&b&箭头向下技术:&/b&当自己觉得失败受挫的时候,问自己一个问题:&b&「这对我意味着什么呢?」&/b&——通常,这样反复拷问自己的时候,内心发出的声音我们叫它「信念」。&br&&br&
例如,在我初一那年的即兴演讲如此失败,下来都不敢抬头看同学的反应,这对我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觉得我不能胜任演讲这个活动。于是「我不能胜任演讲」这个「信念」就在我的脑海根深蒂固了。此后,我不断收集我演讲失败的经历存入我的记忆,偶尔成功演讲的经验我忘得一干二净。于是,我越来越不胜任演讲。&br&&br&(3)&b&那么,发现这个「信念」之后,我们去改变它。而且像相信「新信念」一样行动。&/b&&br&&br&&br&
我的&b&新信念是「对于演讲,我并不害怕,通常情况我是能够做一个完整的演讲的」&/b&。看这个&b&「新信念」也是要讲究的,不能一百八十度转弯,不然往往我们很难说服自己。要温和一点说服自己。&/b&那么,我相信它了,我要去行动,我给自己计划一些演讲,有演讲机会我去参加。刚开始不要参加即兴的,这就涉及到另一个技术了,叫&b&分级任务作业。&/b&我的最终目标是我要能够即兴演讲,我把这个目标分解一下:第一步,我先做写逐字稿的演讲,非常熟练不慌张之后;第二步,我做提纲稿的演讲,非常熟练不慌张之后;第三步,我做不写稿子,但在心理打腹稿的演讲,非常熟练之后;最后一步,我们去做即兴演讲。&br&&br&
这是一个&b&系统脱敏的过程&/b&,你将逐步达到「当面临没有把握、无法控制的事情时」,也应对自如了。&br&&br&&br&3.&b&接纳你的情绪。&/b&&br&&br&&br&
我的导师告诉我,他第一次站上讲台上的时候十分焦虑紧张,到现在他做了近三十年的教师,每当他站上讲台的时候,他仍然紧张焦虑。&br&&br&
我相信,任何一个大师在面对一个有挑战的事情,都不可能有完全的把握,都有出现些许失误的可能性,而人类面对不确定的时候是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焦虑情绪的。&b&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不是因为他们不焦虑,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在焦虑的情况下,像不焦虑一样行动。&/b&&br&&br&&br&
学习「带着症状去生活」是一门人生哲学。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症状,我们都要面对。我觉得可以不妨学习一些放松技术,例如渐进肌肉放松、呼吸技术等等正念中的技术,有助于我们更加聚焦于当下、此时此刻,然后能够推动我们去行动。
我非常能够理解题主面对有挑战的任务时的这种焦虑情绪。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初一,因为数学学得特别好,有一次班会,老师突然就心血来潮,让我上台分享一下学数学的经验。完全没准备,抓瞎,在台上一句话说不出了,沉默了半分钟,老师也不解围。尴尬得…
&p&已经很久没有在生活中见过一个焦虑水平比较低的人了。也许这个年代,也许这个年纪,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好像喘不过气。而偏偏,在“抑郁”和“拖延”已经几乎成为流行关键词的时候,“焦虑”这种情感(Affect)却还没有被深入地讨论过,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在后文中会谈到。&/p&&br&&p&焦虑是一种很特别的情感——它是一种一定会被觉察到的情感。也就是说,也许你抑郁,但是你不知道你的这种负面情绪是什么;但只要你焦虑,你一定会意识到,并把它和痛苦、悲伤、抑郁等情绪明确区分。焦虑在这个意义上,和疼痛是一样的。你也许不知道你为什么焦虑,却一定会感受到自己的焦虑。&/p&&br&&p&如果用一句话来区分焦虑与抑郁,就是&strong&焦虑是对“未来会有危险发生”的担心,而抑郁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悲剧”的不愉快。&/strong&&/p&&br&&p&因此我可以这样问你:&/p&&p&你感到焦虑么?你的焦虑从何而来么?你知道你的焦虑究竟想给你传达什么信息么?焦虑这种情感有什么作用么?&/p&&br&&p&本文将根据&strong&弗洛伊德在1926年《抑制、症状与焦虑》一书中的焦虑理论&/strong&,来回答这些问题,告诉你“焦虑究竟是什么”。因为心理学家们都不会说人话,为了后文的顺畅,我们先温习一下“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p&&br&&p&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头脑分为三个层次,最深处是“本我”,也就是你没有意识到的(还在潜意识中的)那些欲望和恐惧;最外面一层是“超我”,就是我们父母和社会教的道德和良心;而“自我”是大部分有意识的,用来处理现实问题的,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执行者。本我:欲望和恐惧,自我:现实执行者,超我:道德感。&/p&&br&&p&焦虑有很多种。但所有的焦虑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即“冲突”,也许是我们自身内部的冲突,也许是我们和外部世界的冲突。同时,各种焦虑也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就是预知危险,保护自己。只不过这种危险有时是内心世界的,有时是现实世界的,有时是真实的危险,有时是我们记忆中和假想中的。所以焦虑与恐惧这两种感情是息息相关的。&/p&&br&&p&先看一张图,后文会详解:&/p&&img src=&/c5d253a10ecb4367ba5a_b.jpg& data-rawwidth=&1284& data-rawheight=&9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4& data-original=&/c5d253a10ecb4367ba5a_r.jpg&&&br&&p&&strong&1. 现实焦虑&/strong&&/p&&p&&strong&来源: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冲突&/strong&&/p&&br&&p&我们知道,在我们的头脑中,只有自我是直接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意识、感觉、知觉、记忆、情感、思想等这些都是自我干的活儿。当我们感觉外部世界可能会有一些危险时,自我会发出一个信号,来警戒头脑,以保护自己。这个信号就是焦虑。&/p&&br&&p&害怕一个外部世界的东西,如电梯失控或失去控制的汽车等都是现实焦虑。像担心作业做不完影响成绩这一类的焦虑也是现实焦虑。&/p&&br&&p&单纯的现实焦虑是一种相对健康的焦虑。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凭借繁衍的经验,养成了对潜在危险产生焦虑的能力,这种焦虑可以提高人的存活率。&strong&对我们来说,控制在一定程度的焦虑,能够最好地调动我们地行动力。有研究显示,比起完全不焦虑的人,有一定水平焦虑感受的人,工作效率更高,质量也更好。&/strong&&/p&&br&&p&&strong&2. 道德焦虑&/strong&&/p&&p&&strong&来源: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strong&&/p&&br&&p&超我不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最初,父母是孩子的道德仲裁者。父母会规训孩子,当孩子违反纪录,他们会惩罚孩子。后来这种道德就被我们内化了,而这种对惩罚的恐惧也一同留在了体内。&/p&&br&&p&超我负责制造两种感情,内疚和羞耻。这是两种极为负面的情感,事实上,在情绪的正负面量表上,羞耻是所有感受中最为糟糕的一种。这两种感情是作为自我惩罚的手段存在的。当自我有一些想法触犯了我们的道德良心,超我就用内疚和羞愧来惩罚我们。&/p&&br&&p&因为害怕这种可能的惩罚,每当我们刚产生可能会触犯道德的想法,自我就会立刻给出一个信号,以调动防御和保护,避免惩罚的到来。这个信号也就是焦虑。&/p&&br&&p&这种类型的焦虑也很常见。但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准则本身是有问题的,过于严格或偏颇(例如不当地觉得自己的婚前性行为是淫荡羞耻的表现),可能会造成不必要、过度的自我惩罚,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p&&br&&p&&strong&3. 神经性焦虑&/strong&&/p&&p&&strong&来源: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冲突&/strong&&/p&&br&&p&神经性焦虑是三种焦虑中最tricky的一种。它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现实焦虑的基础上的。&strong&当你觉得自己的某种本能(位于本我中)会带来现实的危险时;或者因为欲望和恐惧(位于本我中)太过强烈,假如被释放会使自我无法承受、自我的功能可能会被损伤、自我会崩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自我会发出警示信号即焦虑。&/strong&&/p&&br&&p&复杂而神秘的地方在于,因为这种本能、欲望和恐惧是位于本我中的,也就是说,它们还在你的潜意识里,你其实完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些本能、欲望和恐惧。&strong&你只会感到莫名的、没有理由的、挥之不去的焦虑,但并不知道自己在焦虑什么。&/strong&&/p&&br&&p&自我和本我的冲突其实是很常见的,事实上在每个儿童的发展经历中,都必然会经历这样的冲突。&strong&这种冲突并不一定是病理性的,但它确实会和一些心理疾病相关。&/strong&&/p&&br&&p&要注意的是,&strong&焦虑感本身不是致病的根本原因。很多时候往往是为了摆脱这种焦虑感所做的挣扎导致了疾病。&/strong&比如强迫症就是利用强迫行为来减轻焦虑感。人格障碍往往是在异常的成长过程中,选择养成了一种能最大程度适应那个异常环境、持续缓解焦虑感的方式。所以,和焦虑相关的疾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有焦虑症一类,&strong&强迫症、恐惧症、人格障碍都是和焦虑感相关的。&/strong&&/p&&br&&p&有句话是这样说的,“&strong&焦虑简直是一种通用的钱币,可用为一切情感的兑换品&/strong&”,也就是说,&strong&任何一种自己没有能够明确的感情(包括积极正面的感情),都可能以焦虑的形式被你感受到。&/strong&正是因为焦虑的这种深刻、复杂和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很多人对它做讨论。&/p&&br&&p&当你被问题困扰时,焦虑会让你更难做出决定,更不用说拿出实际行动解决问题了。焦虑会导致对每一件事的过度思虑,从而陷入“想太多”—“更焦虑”的恶性循环。&/p&&br&&p&&strong&如何才能跳出这样的恶性循环?&/strong&简单地想要停止想法是没有用的,那些想法会不断冒出来,甚至会更激烈。&/p&&br&&p&不过,确实有一些更加有效的技巧存在。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从&strong&正念减压(Mindful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strong&和&strong&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ies)&/strong&中提取的7种心理策略,能够有效解决焦虑问题。&/p&&br&&p&&strong&1. 认知重建&/strong&&/p&&p&Cognitive Distancing & Cognitive Defusion&/p&&br&&p&&strong&尝试把自己焦虑的想法看成是“猜测”,而不是“事实”。&/strong&&strong&当你焦虑时,其实是你的头脑在尝试保护你,它希望能够预测出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从而减少如果真的事发对你造成的冲击。&/strong&不过,未来“有可能”发生,并不等于未来“一定会”发生。比起一味沉浸在负面的揣测里,你需要&strong&寻找一些客观的证据&/strong&(objective evidence)。可以做一张这样的表格:有多少/哪些事实的证据,能证明那些负面的结果会发生?有没有其他的证据能证明有其他可能,如发生好的结果?当你罗列完这两部分内容,也许你会发现,让你焦虑的只是许多可能中的一种,且并没有压倒性的证据。&/p&&br&&p&不要让自己和自己的想法绑定。把你的想法看成许多经过你大脑的数据,&strong&你有力量选择去相信其中的一些、不相信其中的另一些&/strong&;而不是照单全收。&strong&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去相信自己的想法。&/strong&&/p&&br&&p&&strong&2. 关注直接的经验&/strong&&/p&&p&&strong&Staying in the Present & Focusing on Direct Experience&/strong&&/p&&br&&p&&strong&你的大脑有时候会编造一些故事:&/strong& 有的故事关于“你是谁”,有的关于“你是否安全”, 还有一些关于“你是否值得爱”等等。但并不是所有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strong&有时候,我们的大脑因为过去负面的经历变得充满偏见。&/strong&&/p&&br&&p&你的头脑是不是始终在重复过去?曾经有些不好的经历发生过,并不意味着现在它们一定会再次发生。问问你自己,经过上次之后,你的应对能力、你的知识储备,以及情境本身是不是发生了变化?你已经不是过去那个你了。作为一个成年人,&strong&你比青春期或儿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你更有能力去选择和哪些人来往,更有能力去识别、并主动离开一个坏的处境。&/strong&&/p&&br&&p&重要的问题是:&strong&你在此刻的经历究竟是什么?&/strong&它是真实已经在发生的么?还是只是可能会发生的?我们因为过去经历而变得偏见的大脑,可能会把这两种情况当作一种情况来处理,给你带来非常不好的感受,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明确意识到这两者不是一回事。&/p&&br&&p&&strong&3. 给你的想法打标签&/strong&&/p&&p&&strong&Labeling&/strong&&/p&&br&&p&&strong&给你的想法分类打上标签,而不是直接去关注想法的内容。&/strong&观察自己的想法,当你注意到你开始判断的时候,(例如当你开始判断现在的处境多好或者多坏的时候),不要急于关注想法的内容,而是给它打上标签,告诉自己“我在(无端的)判断”。如果你注意到自己在担忧,(例如当你开始担心你会失败、或经历一种失去),给它打上标签“我在担忧”。如果你开始批评自己,打上标签“批评”。&strong&这个过程能够帮助你脱离想法的内容,避免被内容困住,而让你对“我在做什么”、以及“我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的过程更有觉知。&/strong&从而你也许可以意识到,是不是有其他方式来看待现在的处境(更客观平和的方式)。&/p&&br&&p&&strong&4. 想得更大更远&/strong&&/p&&p&&strong&Broadening the View&/strong&&/p&&br&&p&对于你当下的处境,你是不是看得太过狭隘了?你是不是只看到了负面的部分,而不是看清楚整个图景 (the whole picture)?&strong&焦虑会让我们只能注意到眼前的威胁,而无法从更大的角度思考。&/strong& 眼前这个情境,真的像你的焦虑告诉你的那样重要么?&strong&5年,甚至10年以后,你还会如此在意眼前的这个问题么?&/strong&&/p&&br&&p&&strong&5. 先干点儿别的&/strong&&/p&&p&&strong&Getting Up and Getting Going&/strong&&/p&&br&&p&你在为同一件事反复纠结,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这时,如果你还死盯着这件事,你就会陷入本文一开始所说的恶性循环。因此,不妨先开始做一些其他的任务,比如期末你写不出论文的时候,可以先看点儿闲书或者做个饭。&/p&&br&&p&&strong&不要以为这是在浪费你解决问题的时间&/strong&,往往当你重新开始面对自己的问题时,你会发现自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p&&br&&p&&strong&6 . 辨识一个想法是不是对你有帮助&/strong&&/p&&p&&strong&Deciding Whether a Thought Is Helpful to You&/strong&&/p&&br&&p&在第一点中,我们已经谈到,要注意辨识我们的想法是不是真实的。然而,&strong&并不是所有真实的想法对我们都是有用的。&/strong&比如,你现在所应聘的工作要在10个人中录取1个人,因此,你只有1/10的录取率。这个想法是真实的,却对你没有帮助,也许会吓到你自己,让你连申请都交不上去。&/p&&br&&p&&strong&记住,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你有用的想法上。&/strong&&/p&&br&&p&&strong&7. 适当的焦虑是有好处的&/strong&&/p&&br&&p&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焦虑能让人表现更好。这和一种叫做&strong&“不现实的乐观主义 (unrealistic optimism)”&/strong&的心理现象有关。&strong&大多数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会有这样的倾向:无视负面的信息,而偏爱那些满足我们的反馈。&/strong&我们通常会不理性地忽略那些会对我们造成负面作用的信息,而非常快乐地接受对我们某种程度上有好处的信息。一个新的、还未发表的研究 (by Tali Sharot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指出,当人们焦虑时,这种“不现实的乐观主义”就会消失。他们变得能够客观地接受信息,从而导向更好的决策。也就是说,&strong&适当水平的焦虑能帮助你客观认识你的处境&/strong&,你会能够看到pros和cons,而不是只看到好的一面。&/p&&br&&p&最后要告诉大家的是,你们也许还不知道:&strong&如果你经常觉得焦虑,这是你智商高的表现。&/strong&2015年的一个新研究发现了这样一种相关性:焦虑水平高的人,在智商测试中表现更好,尤其是说话表达方面的智力。你觉得这个研究结果是不是准确可靠呢?&/p&&br&&p&送大家一句著名德语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的话,作为今天的结尾:&/p&&br&&p&&strong&“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同时又不抱持任何希望。……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当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同时又知道这件事根本无关紧要。”&/strong&&/p&&br&&p&——这或许是我们能对抗焦虑的最本质的方法。&/p&&br&&p&以上。&/p&&br&&p&&b&----------------------------------------&/b&&br&&/p&&p&&b&欢迎关注微信公号knowyourself2015,查看更多内容:&br&&/b&&/p&&p&&b&心理学领域逼格最高的公号,做有审美、有态度的先锋学术ICON.&/b&&/p&&br&&img src=&/dfa1b41be6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dfa1b41be6_r.jpg&&
已经很久没有在生活中见过一个焦虑水平比较低的人了。也许这个年代,也许这个年纪,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好像喘不过气。而偏偏,在“抑郁”和“拖延”已经几乎成为流行关键词的时候,“焦虑”这种情感(Affect)却还没有被深入地讨论过,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在后…
看到题目,我想起电影《Her》。男主角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是钢筋水泥建造的现代世界精华,另一个方面它也是科层制的牢笼。男主角是美国人,生活在中国文化圈里,工作是给人写感人的情书和信件。&br&&br&电影中男主角一直面对着宏大复杂的现代世界,与之相对的,是自己渺小无力、难以掌控的个人情感世界。电影的最后,男主角和同样孤单的女同事依偎在高楼大厦的顶层,看着这座庞大城市的灯火通明、熙熙攘攘。&br&&br&这个镜头实在太过经典,在繁杂的现代世界面前,我们彼此都是渺小的,往往最后找到的寄托,或者是宗教,或者是社会分工的职业,但是最多的,还是彼此相互依偎的情感。&br&&br&&img src=&/0fe9fb814ba8d9035eda2fca0801de43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0fe9fb814ba8d9035eda2fca0801de43_r.jpg&&&br&&br&借由这部电影,我想到自己也经常有这种无力感,心理学上叫做「心力委顿」。&br&&br&心力委顿(demoralization)是由杰罗姆·弗兰克提出。心力委顿是一种心理状态,起于人的主观无能感,即无法应付他/她自己以及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她能够处理的问题。其典型的表现形式有:对自己丧失信心,不仅感到失去了对外在环境的控制能力,也失去了对自身情感和思维的控制能力。心力委顿者的心理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受到了限制,他变得专注于自我,看不到长远目标,时刻担心下一次的失败。&br&&br&关于失败,我有很多体验,最后也总结出来一些心得。人要想消除痛苦,最应该从两个方面做起。一,转移注意力。二,具体化目标任务。&br&&br&这两件事其实还是一个效果,就是把注意力放在日常生活上,这样你就会发现,即使世界复杂难言,我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掌握的。而人类的快乐的一个来源,就是对于自己生活世界的可把握感。其实往大里说,宗教和文化,也是人类创造的产物,目的也是为了转移注意力,忘却世界的无限复杂。&br&&br&如果你能事事都干成功,你还会焦虑和紧张吗?不会,小波同志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所以最后的压力过大,往往都有一个起源,那就是一个挫折和失败。&br&&br&一次挫折和失败后,你会陷入一种痛苦的状态,这种状态你自己也难以表述。但是其实说起来,不过是这次挫折击碎了你本来比较完整和固定的时空观罢了。&br&&br&这么说有些玄,但是其实一次挫折和失败,不过是给了你一种假象。我永远都会陷入在现在这种状态里出不来,我下一次努力,还会失败。&br&&br&说开了你会发现,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原因就在于,你这一次失败,不代表你下一次还会失败。你今天处理不好的事情,不代表下个月、明年你还处理不好。因为经过这段时间以后,你自己已经改变了,或许你变得更强,下次在面对这样的事情,对你不值一提了。&br&&br&也就是说,一次失败经历让你否定了现在的自己,过多的沉浸在当下中。忘记了改变的内因,还是要从现在开始做。说白了还是要转移注意力,当你开始把目标细化,重新集中起来精力时,失败的过往已经抛在脑后了。&br&&br&像题目中面临没有把握、无法控制的事情时,产生的巨大压力和焦虑感。往往也不过是因为这件棘手的事情让你联想起过往的失败经历,造成痛苦的情感唤起罢了。&br&&br&所以面临没有把握、无法控制的事情时,产生的巨大压力和焦虑感时。首先可以转移注意力。这里有几个维度,&br&&br&&b&1.转移到日常情感上,感觉到亲密关系里的支持和理解。&/b&当朋友、爱人或者家人支持和理解你时,你会发现,即使你失败,你也不是孤身一人。因为我们有一个最担心的事情在于,一旦我失败了,别人并不知道,这个时候我面对别人是丢人的。&br&&br&其实实际上这个担心也并不存在,你看赵本山的小品,范厨师每年被骗一回,可以说是一期一会。我们大家也不过是一笑了之。但是对于范厨师本人而言的确是紧张和焦虑的,哎呀我怎么麻了呢,其实呀,你跺你也麻!&br&&br&当你有亲密关系支持和理解时,你就成功的转移注意力了。&br&&br&&b&2.转移到目标任务上,具体化目标,细化任务。&/b&面对一件无法把握、无法控制的事情,你真的无法控制吗?你真的,一点,也控制不了?其实不然。&br&&br&去北京你一定会参观长城,长城横贯千里,绵延山海关到大同。但如果回到秦始皇时候,你能想象这个任务被完成吗?这是无法把握、无法控制的。但是当任务细化到一次运输、一次采集石材、一砖一瓦时,你就会忘记宏大的任务和蛮长的时间,脑子里只是当下。当目标具体化到一个烽火台时,有限的人力物力下,目标就可完成了。&br&&br&当任务细化、目标具体化,我们就能够暂时忘记面对时间和空间的无力感,集中起来精力在日常生活上。&br&&br&&b&3.寻找和形成分工,一个人没法成为通才,找到属于你的位置。&/b&功能主义的卢曼认为,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组织和个体必须形成降低复杂性的机制。在现代社会,科层制的组织就是典型代表。&br&&br&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br&① 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br&② 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br&③ 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br&④ 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br&⑤ 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br&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br&&br&当分工明确的组织建立起来时,或者是合作的伙伴确定了同盟关系,就可以增强对于目标和任务的把握感。说到这一点,我的脑洞里面闪现出来许多经典的瞬间。复仇者联盟、速度与激情六里面的飙车小团队、七大常委...&br&&br&现代社会信息流细化多样,要想减少焦虑和紧张,最应该做的就是增加现实感。把注意力集中在日常生活、自己利益、周边情感上。&br&&br&&br&生活总会继续,人总要继续前行。
看到题目,我想起电影《Her》。男主角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是钢筋水泥建造的现代世界精华,另一个方面它也是科层制的牢笼。男主角是美国人,生活在中国文化圈里,工作是给人写感人的情书和信件。电影中男主角一直面对着宏大复杂的现代世界,与之相对的,是…
那是自然的,一点也不奇怪&br&分工明确,人其实是被物化了,说白了就是把人当东西使,所以啊,上班时,你不是你,你就是个物件,不需要有感情,也缺乏和人的交流,只需要发挥功能——对了,效率还得高,要不然你这东西还有可能被人舍弃掉,你说压力大不大?&br&还有啊,分工细了,你干的活专业了,针对性强了,效率当然是不错,可是丧失掉的是意义感——你也不知道你干的东西到底有没有意义?你做的事情到底价值几许?你想想,你要是能从头到尾做出一个竹篮子来,或是眼看着一季绿油油的庄稼长起来,那是能够让人确认意义的事情,看着痛快,心理也高兴。可要是对着生产线,码盒子,码盒子,码盒子……有劲么?第三季度任务完成百分之四十七,活在一堆数字里,像素是你最好的伙伴,见天活在这么个虚虚花花的阵法里,你说有意思没意思?&br&当然,也不白干,有钱,可这就是说——你这一整天,就是为了钱,你累死累活操心费神弄这些东西,但它本身——没有意义,钱才有意义,你的生命就耗在这无意义上。于是下了班,你就玩命往回找——当然你还有精力的话,把自己往花花绿绿充满刺激的东西里淹,完事折腾得像条死狗一样躺在床上,拿着手机不想睡,为啥呢?明天又如何,本来是新的一天,可绝望不绝望?一天天这么过,你说压力大不大?&br&所以说啊,现代社会是好啊,物质极大丰富啊,娱乐花样翻新啊,你享用着这些,不过,从你命里拿出点什么献祭给他,不也是很公平的么?&br&报告写得要死发发牢骚,顺便敬佩一下写答案也列参考文献的人。
那是自然的,一点也不奇怪分工明确,人其实是被物化了,说白了就是把人当东西使,所以啊,上班时,你不是你,你就是个物件,不需要有感情,也缺乏和人的交流,只需要发挥功能——对了,效率还得高,要不然你这东西还有可能被人舍弃掉,你说压力大不大?还有…
依我看,楼主和楼上众多回帖的就是矫情,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干……&br&古代人连饭都不饱,你怎么知道对方压力比现代人小?&br&&br&&b&我给楼上们讲几个90年代真实的生活压力大的案例:&/b&&br&我是83年出身的:&br&&b&经济:&/b&&br&父母经历过下岗,有工人因为孩子吃不起肉全家吃药自杀。我们隔壁的隔壁住着当时某国企总经理,每周都有下岗员工拿着米袋子去他们要吃的,是真有人吃不上饭。但是这个总经理有什么办法?他也很着急,但是没有办法。&br&&br&&b&治安:&/b&&br&80、90年代政治黑暗、治安混乱(恩,其实今天的政府挺清廉、开明的,治安太好了):&br&我上学,每周班里都有人被勒索,或者说被抢劫。我们班有个同学,家里是税务局的中层,经常被勒索。他被勒索后,他爹不是找警察,而是去找了另外一伙混混去教育这群混混。&br&那时候,哪有女孩子晚上敢单独出去的。我们县严打一年枪毙几十个。&br&小偷小摸就不说了,我们家附近住着公安正局长,他没当局长之前,是一个乡的乡长,但是被偷过好几次。&br&你们现在养狗是为了好玩,我们当年养狗是为了防盗……谁家没被偷过?&br&&br&&b&教育:&/b&&br&我们当时初中升高中入学率才十几个点,那是什么压力?&br&90年代,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才10个点,那是什么压力?考不上大学,高中毕业只能去打工,去打工,去打工……&br&&br&扯点农民的:&br&现在打工、国家没有农业税等,你知道90年代征缴农业税、提留,每年都会逼死人嘛?&br&&br&&br&现在社会,混的再差,回家乡八线城市,住家里,打个工,也有天天衣食无忧。&br&&br&&b&社会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很懒惰且衣食无忧。现在社会,哪有什么压力?压力,那是精英追求的。&/b&&br&&b&很多说的压力,不叫压力,叫文青病。&/b&
依我看,楼主和楼上众多回帖的就是矫情,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干……古代人连饭都不饱,你怎么知道对方压力比现代人小?我给楼上们讲几个90年代真实的生活压力大的案例:我是83年出身的:经济:父母经历过下岗,有工人因为孩子吃不起肉全家吃药自杀。我们隔壁…
问题的潜在假设是分工和效率可以将个体从社会压力中解放出来,&u&但其实真实情况可能完全相反&/u&。&br&事实上,关于个体什么时候开始感受到更多社会压力,至少要追溯到现代化进程之初。社会变迁、发展到现在,个体生活、生产和社会交往等的社会实践情境相比传统社会已大为不同了。&br&从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指出:&br&&ol&&li&“生产”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中工人(广义上的“工人”)面临的生产形式已经不一样了,工厂体制改变了工人与他们工作的关系。如果还记得高中政治的知识,应该就会知道,工业时代之前,生产依靠工人的技巧和经验,所以他对生产流程享有高程度的控制权,所以对自己的劳动力享有支配权。但是在流水线式的生产流程到来之后,工厂不再那么严重的需要工人完整、高超的技术了,事实上,“泰勒制”、“福特制”等形式的现代生产管理形式排斥工人掌握完整的生产流程,工人面对的是碎片化的工作。这就导致了,&b&在效率的追求下,所有工作程序都是被严格规定的,并且,流水线上的某个工序并不需要高超的技术,是“去技术化”的&/b&,某个工厂工人每天要重复一个拧螺丝的工作五千遍。当然这是违反人的本性的,更重要的是相应的,(1)为了控制工人,使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资本发现了奖惩制度,以及监控、管理制度,试图完全的控制劳动力,&b&生产场所内的制度枷锁比以往严重许多&/b&,这当然是压力的来源之一;(2)“碎片化”和“去技能化”的状态下,&b&工人出卖劳动力生活就会依赖资本的雇佣,但是资本可以随时更换工人,工人表现不好就面临失业的压力&/b&。(3)布洛维发现,“工厂体制”通过正确的激励方式在工人中制造出“赶工游戏”,工人甘心相互竞争,努力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和生产量,于是“合格线”不断提高,&b&工人总是处在提高生产水平、满足逐渐提高的生产要求的压力之中&/b&,例子可参考富士康的相关报道。工厂体制并不仅仅限于工厂,事实上这种生产和管理体制早已延伸到了其他行业,如麦当劳,有学者指出这一过程乃是&b&“社会的麦当劳化”&/b&,社会大部分个体都或多或少的处于流水线的生产体制规训之下。&br&&/li&&li&不管是工厂体制还是现代服务业、脑力劳动行业,科层制已经一统天下。韦伯管这个叫“铁笼”,这是一种“理性的牢笼”,科层制当然是为了追求效率,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所以导致了行政管理组织的不可或缺,他们的工作就是管理和监督其他组织个体,保证他们紧密配合进行生产。&b&科层制提供了一整套严格而理性的监督管理手段,以及职业晋升的具体要求。个体想实现组织内的向上流动,就必须努力满足这些要求&/b&。值得指出的是,科层制很大程度上是反人性的,是一种官僚主义(甚至有直接将科层制翻译成官僚主义制度的),&b&因为它职责权限规定的相当清楚,不允许职员随意行动,表现出自己的“能动性”,每个人都要照章办事。科层制当然是“工具——目的”倾向的,&/b&“在现代社会,通过禁欲寻找天国的强烈愿望逐渐迷失了(这句是针对西方新教徒而言),代之以反映了形式合理性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和实证主义。对于伦理价值的热情,让位于缺乏人性的冷冰冰的整理、归纳、演绎、推理、计算和论证之中。”曼海姆认为,科层制的形式理性代替了实质理性,对人类产生了诸多有害的影响,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可作为这一观点的佐证。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当然比传统社会个体更多地感受到冷酷的理性和效率的压力。&br&&/li&&li&就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纵向流动)角度而言,现代社会也将更多压力赋予每个个体。现代社会中,财富和职业比出身和血统更为重要(当然有富二代等问题,但此处我们只讨论更普遍更宏观的社会事实),也就是说,先赋地位趋向于被自致地位替代。原来封闭性的社会体系原来越开放,社会资本和权力随时实现再分配。于是,&b&社会崇尚个体奋斗,但社会开放当然就会导致很多人随时面临资本丧失、地位下降等等风险。于是,有的个体生活在“升职加薪、当上CEO、迎娶白富美”的个体奋斗压力,同时很多个体面对的是各种风险,时刻处于不安全感的压力之中。&/b&&br&&/li&&li&社会关系、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原因(前面有点长我怕你们不看要不这部分我简单写点哈)。家庭、亲属的非正式社会控制由于个体的空间流动而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正式的国家压力,后者比前者更加冰冷并且不可置疑;个体的陌生人、半陌生人交往也越来越多(职业在个体生涯中的重要作用),&b&个体的言语、姿态、行动等等方面都必须按照社会允可的方式表现自己&/b&;如前面所说,现代性社会崇尚个体努力和后天成就,所有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按照社会和他人的期望调整个体目标,学生面临学业压力,职员面临升职加薪压力,教师面临科研压力,作为大龄单身男博士,面临发论文和找女朋友的双重压力。总的来说,&b&社会期望比以往更大程度的成为个体的目标,这是一个难以逃脱的牢笼,&/b&大部分个体都将努力奋斗的价值观内化了,但或多或少(尤其是年轻人)都会感受到社会的压力。&br&&/li&&li&上面分别说了现代社会如何在生产制度、科层制、社会分层、流动、社会关系以及文化、价值观诸方面给予个体跟多压力的。事实上,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理论&b&:拥挤理论,指出,人口过度密集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退却,让人普遍有一种“精疲力尽”的感觉&/b&(Gove,Hughes&Galla,1979)&b&,还让人产生越来越强的敌对情绪&/b&(Zeedyk-Ryan&Smith,1983)&b&,在芝加哥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高人口密度伴随着高死亡率、家庭紧张、对婴儿的关心下降,以及青少年的行为不端&/b&(Galle et al.,1972)&b&,还有研究表明,人口密集会导致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从而产生紧张情绪&/b&(Jain,1987)&b&。&/b&一句话,你压力大都是你那儿人多闹的。&/li&&/ol&我看到至少两个答案从“古人”比现代人压力大的角度指责这个答案并未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如&b&果以“我们比古人惨多了”为由回避&/b&&b&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对现代人所面临种种问题的忽视&/b&,更何况,现代社会的到来已经使得我们不必面对古人的压力,却面对新的压力来源,一种资本主义“理性牢笼”带来的社会压力来源,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前者指涉狭义上的生存,后者却更多表明宏观环境在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的体照。这些压力不但是确实存在的,更深刻影响社会心理,甚至是社会的走向,除非正视之,探寻我们生活时代的种种困境,别无他法。&br&&b&参考文献:&/b&&br&《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美)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著,马戎、时宪民、邱泽奇译,学林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br&《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0年。&br&《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美)布洛维,商务印书馆,2008年。&br&《社会的麦当劳化》,(美)乔治·里茨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问题的潜在假设是分工和效率可以将个体从社会压力中解放出来,但其实真实情况可能完全相反。事实上,关于个体什么时候开始感受到更多社会压力,至少要追溯到现代化进程之初。社会变迁、发展到现在,个体生活、生产和社会交往等的社会实践情境相比传统社会已…
感谢大家点赞,今天更新一点如何和回避型人相处的感受吧。因为虽然焦虑型的人最不适合的伴侣就是回避型,但鬼使神差的就是容易被回避型的人吸引。个人经验,仅分享。&br&&br&&br&不请自来。&br&我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可能准确的说是焦虑-忧虑被弃,这种感觉在我上一段感情中最为典型,以至于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调整,去学习,去改变,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一年,中间有若干次反复,每一次从这个反复里走出来都是一种退了一层皮一样的痛苦。我也怨过,为什么要把父母的过错由我来承担?没有能力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为什么要生下我?&br&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br&所以这是我说的第一点,接受自己。&br&不管是不安全型依恋模式,或者是严重一点到抑郁症,或者因为这些原因而做的错事,给自己造成的伤害,你要知道,它已经存在了,不可逆转了。你只有把它当成一种真实存在的实体,把它当成你的一部分,&b&不就是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吗,没问题,这只是心理阴影,我已经长大了,可以面对这个世界了。&/b&就算别人离开我,也不是我的错。人与人之间,真的是讲缘分的,失去了也不必自责。&br&很多时候,焦虑型依恋都是源于对于否定和失去的恐惧。小时候担心父母真的离开自己,长大以后担心伴侣离开,根本上还是儿童的自恋心理:&b&觉得一切都是因我而起,我不能改变世界,但我可以改变自己,如果事情没有按我的预期发展,一定是我不够好。&/b&&br&所以“为什么他不理我”总是暗含着“一定是我哪里做的不对”。对方的秒回符合了你我喜欢他他也喜欢我的预期,只有没有安全感的人才会急于用这些“证明”来给自己定心。对于这种心态,其实很简单,让自己坚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例如不要脸的答主最近胖了但依然觉得自己美美的),也要相信,没有做出爱的举动,比如秒回信息,比如亲密接触,比如陪伴,也不是代表不爱。&br&我一向不怎么赞同为了逃避焦虑而去努力工作,因为就我自己看来,焦虑这东西无孔不入,经常在你不防备的时候偷袭你。比如忙着累着突然还是想起某某人还是没理我,然后觉得我这样有什么意思……你把工作当作逃避焦虑的方式,结果就是工作也没工作好,焦虑还是焦虑……同理,健身旅游看电影之类的你如果不是单纯享受这件事,其实真是两头都没占着。&br&非常赞同知友“放弃治疗”的观点,不要觉得这是过不去的坎,目前的比较主流观点都是依恋类型的改变要付出终身的努力,但起码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遇到问题时不要求助于过去的经验,不要想“我从小如何如何”“我上一段感情失败也是这样”之类的事情,不要加重自我攻击。有这种想法时要逼着自己做其他的事。&br&最后,要放个大招了。来知乎这么久我最爱的人永远是&a href=&///people/a1d971fb698b6& data-hash=&a1d971fb698b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a1d971fb698b6&&@菠菜&/a& 大大,比起市面上只普及方法论的情感专家,她更多是提供一种世界观的建树。比如焦虑型依恋,总觉得情绪容易被一个人牵动。其实,你可以广泛撒网啊,不要刚开始就拿这种东西卡指标,那是公司KPI考核。你就抱着勾搭的心态,就想着我们只是朋友啊,朋友嘛,当然就是有空了大家一起玩,忙了不回信息也是正常的。A不回你微信,还有B呢,B不和你出去玩,还有C啊。真的,这招虽然简单粗暴,但确实有效。如果特别渴望身体的接触,其实也没什么,但是别把催产素当作真爱……用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事,真的就简单多了。&br&除非是你一眼认定了he is the one,就像我对我ex,那真的是无解了。如果只是比较喜欢,没有觉得除了他谁都不行,你真可以多勾搭几个,毕竟……人的焦虑是有限的,同时焦虑几个人,那,是不科学的。&br&&br&推荐的书有《亲密关系》(罗兰米勒),《爱的太多的女人》,《拥抱内在的小孩》,《自私的父母》,武志红老师的一些博文也很能切中要害。&br&&br&&br&&br&7.22更新。&br&关于和回避型依恋模式的人相处。&br&如果你也看过《爱的太多的女人》,可能你也会发现,这些爱的太多的女人大多是不安全型依恋模式,安全感极度匮乏,对爱有种成瘾一般的渴望,但往往还是陷入不幸的死循环。往往这样的人还是会吸引回避型的人,也会被回避型的人吸引,然后就陷入了一个不断索取一个不停回避的杯具中……&br&我觉得可能是一种对于童年的缺憾的不断弥补吧。作为一个被忽略被漠视被伤害的人,一个回避型的人更符合自己长期以来的生活背景,你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缺爱,这样的人反而比那种安全型的更让你感到熟悉和安全。反倒是遇到安全型的还让人感到别扭不知如何相处。于是在这段感情里,焦虑型的人潜意识里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仿佛改变了这个男人,就改变了自己心里永远的缺憾和阴影。&br&要走出这样的循环,一是你要学会引导和表达。如果对方是回避型,即便你已经确定了他的依恋模式,板上钉钉了,也不要直戳戳的说出来,或者学一些NLP之类的东西去企图改变他。不管你看到哪个心理学论述多么像他,也不要给他转过去。他如果想发掘自己的内心早就发掘了,不用你这样做。&br&可以开诚布公的谈,但在谈之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哭,提出具体的问题,少说抽象的“你让我感觉没安全感”之类的话,勇敢表达自己的诉求。比如你可以说,我知道你很忙,不过如果你能抽空给我发个短信,或者打电话和我聊三分钟,我都会非常开心,我感到你很在乎我。&br&再就是不要太依赖这种即时通讯工具,说真的两个人再微信聊的再好聊一年也不如正儿八经在一起一个星期了解的多,进展的快。不要太揪心于“他这么久还不回是不是不在乎我”,多创造见面机会,见面创造高质量的相处时间,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但说到底,爱上回避型的人真心是累心。。。基本上你只能一点点去感化他,你自己得把自己的焦虑消化掉,指望他突然变成一个时刻关心你的人,太难了。&br&&br&7.26补充一点。&br&感谢&a href=&///people/01eebfcdd87a9& data-hash=&01eebfcdd87a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01eebfcdd87a9&&@咖喱啡&/a& 的评论,说到了本质问题。焦虑型依恋很多时候其实最重要的是学会发掘自己的感受。&br&以下为引用&br&我倒是觉得,考虑如何给对方需要,还有另一种思路~&br&焦虑型的人自我奉献意思特别强,特别想去满足对方的需要,但是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这段关系中自己想获得什么?&br&试试先从满足自己出发,自己不爽的时候其实很难让别人爽,即使一心想达到对方的要求,那也让彼此觉得怪怪的。树立稳定的自我,能减缓焦虑~&br&所以,说依恋风格,倒是觉得很大一部分是自我不稳定。和这个人在一起想怎么满足他,和另一个人在一起还想怎么满足他,最后很容易变成取悦,自己没有自己的风格,很容易有挫败感,且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br&&br&&br&另外有一点,焦虑型依恋不要异地。不要异地。不要异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br&异地恋的失败率不用我多说了。能成功的基本上一是双方有稳固的感情基础,二是对于未来有明确的规划,三是要有强大的内心……焦虑型依恋本来就对别人的回馈过分敏感,你再弄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简直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在客观物理条件上就不满足恋爱的需求:面对面交流,相对频繁的约会,对彼此圈子的融入,亲密接触以及性。不要去赌这种小概率事件啊。一个基本会失败的东西,会让你对自我的评价更低,陷入一个恶性循环。&br&你见不到对方,你简直是在和你的想象谈恋爱,根本做不到真正的在恋爱中成长。说一千道一万,你哪怕把研究这一类的书熟读成诵,不如谈个能贯穿全过程的正常恋爱。
感谢大家点赞,今天更新一点如何和回避型人相处的感受吧。因为虽然焦虑型的人最不适合的伴侣就是回避型,但鬼使神差的就是容易被回避型的人吸引。个人经验,仅分享。不请自来。我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可能准确的说是焦虑-忧虑被弃,这种感觉在我上一段感…
我和我先生恋爱期间我就关注了该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结婚了。总算可以来谈谈我的焦虑型依恋是怎么缓解的了....&br&&br&在恋爱期间我情绪相当敏感,彻彻底底就是焦虑型依恋:回微信回慢一点就暴躁,对方再回复的时候我故意不理睬,去做一件事情事先没和我说会让我相当生气,动不动找不到人了我也非常没有安全感,聊天聊少了不开心,他对我只谈工作上的事情没有说到感情与生活上的事情也不开心,少拉手少身体接触也烦躁不堪,和我面对面却在看手机我也非常不爽,每次睡觉都不等我自己先入睡我也很生气....等等等等。&br&因为这些情绪,我和他在恋爱中,每隔一个月我就要闹一次。原因全部都是【你陪我的时间到底还剩下什么,你去做你的事情前能不能先和我说一声?为什么你还是像在过单身生活..】之类的。总而言之,就是没有安全感。但是根据我的判断,我的先生,是逃避型依恋。但是现在被我潜移默化逐渐调成了【安全型】。&br&&br&这无非是因为:我们非常重视且善于沟通交流。&br&&br&每一次的吵架,我们都要立刻就解决矛盾,说清楚到底是谁的过错,或者两个人在处理这样的矛盾上都有过错。而找到原因之后,就要避免以后类似情况再次出现,故而我们会找到两个人都满意妥协的方法,以确保历史不再重演。我在一次次的争吵中,反复强调,我不喜欢你吼我/ 我希望我在做错事情的时候你不是第一时间指责我,而是先安慰我等我情绪稳定了再总结我的错误/ 我希望你能主动告诉我你对我的情感以让我有安全感..等等。所以他很认真地对待我的每次&谈心&,并且用心记住了。这就导致了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他逐渐变成了我希望变成的模样。做个对比吧。以前他是一个不会表达情感的人(从来不说我喜欢你和我爱你),现在他时不时会自己主动表达也不扭捏;以前他是一个很容易动怒和对我吼的人,现在他会在自己有脾气的时候忍住,而且我们说好如果刚好在对方的气头上另一方就不要撞枪口上;以前他做事情都不会事先和我说,现在每一件事情他都有意识“现在是两个人,需要和老婆商量”...&br&&br&我们一起完成过【爱的五种语言】测试题。我们的爱的语言其实完全不同,且彼此的最高分还是对方的最低分= =。我的爱的语言是【肢体的接触】也就是说如果缺少了他的拥抱亲吻牵手等我就察觉不出他的爱,而我的爱的表达方式也是如此。而他在这类的得分非常少,相反他注重的是【付出的行动】,更看重我每天给他煲汤、打扫卫生、照顾起居、帮他处理一些小事,从而觉得温暖和我爱他。这也大大降低了我的焦虑型依恋。他现在经常会肢体接触的时候和我说:这就是你喜欢的表达方式是吧~ 我连连点头。我甚至也和他在某次正儿八经的谈心中,认真地提及“焦虑型依恋”,我告诉他我情绪特别敏感,希望他在更多的细节上给我足够的安全感。&br&&br&其实焦虑型依恋,就是因为对方的细节,达不到自己的安全水位线,故而会感觉心情起伏特别大。以前我总觉得自己患得患失闹小情绪,好像显得自己低人一等,显得我好像更没有安全感或是更依赖我的先生。后来我发现只有沟通,才可以让他慢慢变成真正让我有安全感的模样。但是自身的调节也是很重要的,对于焦虑型依恋最重要的是:要放平心态。如下我有两个心得。&br&1. 对自己的付出不求回报,就可以不对对方的反应失望。比如他没有达到你预期一般喜欢你用心准备的礼物(比如我买过一只昂贵的钱包给我先生,却被他嫌弃了=_=#)比如你在给他收拾好屋子的时候不要希望他能主动过来答谢于你...因为你的付出是爱他,而你若相信他也爱你,你就该相信你所做的一切他都默默记在心里,有莫大的感动。&br&2.做一个文档记录你和他所有的小细节,让你觉得他对你的爱坚定不移,让你感动万分的。记得时常记录,时常回去翻看。若是能做到在对他气急败坏的时候翻看一些,回忆一下,焦虑型依恋也会逐渐淡化...因为你知道,你们是如此的相爱。除此之外,一切都是小事,干涉不了你们的感情。&br&&br&以前我的先生像个刺猬一般,现在却像一只温驯的小鹿(任由我蹂躏~)&br&而他却还总对我说:有妻如此,夫复何求。&br&&br&我们已经领证快四个月,正在筹备明年春的婚礼。如今对我焦虑型依恋的症状减轻至此,无比的欣慰、与感激。希望每个焦虑型依恋人士都可以找到愿意为他做出改变的爱人。
我和我先生恋爱期间我就关注了该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结婚了。总算可以来谈谈我的焦虑型依恋是怎么缓解的了....在恋爱期间我情绪相当敏感,彻彻底底就是焦虑型依恋:回微信回慢一点就暴躁,对方再回复的时候我故意不理睬,去做一件事情事先没和我说会让我相当…
第四次更新。&br&人生中第一个答案竟然有这么多赞【对我就是这么没志气不要嘲笑我了嘤】深深吓到了我。再次感谢大家的鼓励嘤。&br&&br&这次更新是想鼓励一下同是不安全依恋的小伙伴们:) 可能不会特别偏向学术性干货,但更多的是个人的一些感受。&br&&br&其实看了评论觉得大家都好勇敢。即使面对“我焦虑ta回避”或者“自己就是焦虑型”的情况也没有放弃,依然想着“我要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和ta在一起”或者“我应该怎么自我提升自我适应”。对于“不弃疗”的精神真的很感动。&br&&br&作为一名焦虑型依恋者,深深了解改变的过程多么不容易。对了依恋类型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外,童年早期照料者也会有一定影响。比如在我的观察下我发现妈妈也是焦虑型依恋orz【学心理学的小爱好就是观察周围的人…&br&&br&在我知道自己是焦虑型依恋的时候其实挺如释重负的,因为脑中跑小剧场和很容易炸毛的情况终于得到了合理解释233333就好像知道病因一样。然后就开始有意识的关注自己的想法。&br&&br&最开始我经常处于“无意识”炸毛的状态。也就是和先前不了解自己的时候状况是一样的,炸毛就炸毛了,焦虑就焦虑了,反正不怪我。&br&&br&后来渐渐的当自己炸毛的时候观察自己的想法,会看到一些很典型的不合理的想法,类似于【对方不接电话一定是故意不接】等等。这个【观察想法】的过程我觉得真的不容易,因为多年的经历让我形成了本能的炸毛反应,但是我偏偏要把这个反应过程阻断,去观察分辨这个过程自己的想法,最后观察分辨的结果还是怪自己—和对方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别人只是很正常的该干啥干啥,炸毛是因为我内心深处不安全了。这个时候真是恨不得自己像之前一样啥也不知道,这样该炸毛炸毛该焦虑焦虑,至少不需要像现在把自己本能给掰了一样。&br&&br&后来慢慢观察久了,就会有经验。容易焦虑的情景能够比较容易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也学会如何安慰自己内心不安全的小孩。当然现在还没痊愈,不过感觉状态会比之前好一些。&br&&br&这个自愈的过程虽然很艰难,但是很值得。因为当你慢慢的可以feel safe的时候,感觉非常奇妙。觉得世界都安全了哈哈哈哈哈哈。&br&&br&嗯最后想说的是,当你焦虑或者困扰的时候,想想你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只狗【开玩笑
问问自己此时此刻世界上那么多人有多少人感受和自己一样呢?那么就会好很多呢。&br&&br&婊贝们!你值得好好的安全的爱自己。么么哒!加油!&br&需要鼓励或者想问其他问题欢迎私信或者评论。&br&对了我得安利一下正念(mindfulness),真的很有用。感兴趣的欢迎私信摸摸大!&br&&br&因为我在和GRE这只小婊砸斗智斗勇,可能不会回复特别快,不过看到会尽快回复。&br&&br&祝好!&br&&br&——————分割线——————&br&再更新一下。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感谢还有收藏摸摸大!&br&&br&好几个小伙伴问到后文计分方式很奇怪。&br&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是:两个都低的是安全,回避高焦虑低是回避,回避低焦虑高是焦虑,两个都高是恐惧。&br&&br&还有一个细致一些不过需要计算的方法。&br&&a href=&///?target=http%3A///view/12f3bc8bae482a.html%3Fssid%3D0%26from%3Duid%3D0%26pu%3Dusm%400%2Csz%1%2Cta%40iphone_1_8.4_3_600%26bd_page_type%3D1%26baiduid%3D666FE6EFB7FD%26tj%3Dwenku_1_0_10_title%23page/1/7&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view&/span&&span class=&invisible&&/12f3bc8bae482a.html?ssid=0&from=1012704n&uid=0&pu=usm@0,sz@,ta@iphone_1_8.4_3_600&bd_page_type=1&baiduid=666FE6EFB7FD&tj=wenku_1_0_10_title#page/1/7&/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摘自百度文库,里面包含依恋题目和方法,最后主要是把焦虑和回避维度的均分算出来,带到上面的四个公式,最后谁高就是谁,俩相同或者相差不大比如1分之类的就混合。】&br&请记得反向计分。&br&请记得反向计分。&br&请记得反向计分。&br&反向计分题目序号在原先答案的计算方法里参考资料里列出来了。&br&&br&感谢小伙伴们的建议!这个办法你们试一下,如果不合适我就去查查文献找方法!摸摸大!&br&~~~~~分割线8.1~~~~~更新。&br&周围有小伙伴问到焦虑型和回避型已经在一起怎么办。&br&&br&嗯这个虽然的确比较麻烦但应该不是无解,就好像某些病症虽然还不能痊愈但是可以控制嘛!所以不要太担心摸摸头!况且相处感觉取决于你们俩,又不是病症一定不舒服,所以相比较慢性病而言已经好很多啦!&br&&br&然后进入正题。&br&&br&【对了你们不要只收藏感谢不赞嘛QvQ 不以点赞为目的的感谢收藏都是耍流氓好不好辣嘤—】&br&&br&首先接纳你俩的依恋模式,即一只焦虑型一只回避型。不要否认它或者回避它。这意味着你们共同开启了一个hard模式的挑战,虽然就平顺程度而言比不上两只安全依恋的easy模式,也比一只不安全一只安全依恋的medium模式。但就有趣和精彩程度而言相较前两种毫不逊色甚至更甚。【没有贬低前两种的意思相信我…所以就做好准备去应对可能的各种问题就好啦。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你们出现矛盾或者感觉不舒服的可能性势必比其他两种大。这就需要更多的技巧来处理你们的关系。&br&&br&接下来说技巧。&br&核心技巧一定是真诚沟通。如果双方都能够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以及依恋类型对自己的影响,那么更可能互相帮助或者消除误会。所以是不是有可能在闲聊的时候一起测一测依恋模式或者用你机智的办法让partner明白呢?&br&&br&其次就好像SFBT【短期焦点解决疗法】提到的,不要关注问题的成因,去找解决办法。你们既然选择在一起,并且也有一段时间,不如试着去找找是什么因素让你们互相吸引决定在一起的,或许是外貌?兴趣?性格?等等,以及在你们对彼此很满意的时候当时发生了什么。这些是你们解决问题的自身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并且将它们扩大化,比如能不能更多的让【对彼此心动或者满意】的时刻发生?【当然套入SFBT还有很多办法,在此就不一一细说,感兴趣欢迎私信】&br&&br&总体而言,就是既然开启了hard模式就相信彼此的爱和选择,一起解决问题升级打怪就好辣!&br&&br&退一万步,假设真的觉得无法忍受,那么就分开吧。你和ta给彼此上了一门很重要的课,帮助彼此的成长,但一定要告别就感恩挥手吧。也许之后都可以找到安全依恋的那个人呢?&br&&br&以上。希望有帮助。&br&&br&~~~~~~~分割线就是我辣~~~~~~~&br&因为做的研究项目是依恋相关的内容,自己之前也慢慢从焦虑型依恋治愈过来,所以谈一下自愈的一些办法。&br&&br&以下答案来自亲身经历+研究积极关系的老师上课提到的内容,希望有帮助。&br&&br&首先接纳自己的依恋类型。当然首先的首先是要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按照Bowlby(1969)提出的母婴依恋分类可以分为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成人的依恋分为secure、fearful、occupied和avoidant。判断自己的依恋方式可以用ECR(成人亲密关系测量问卷)。&br&附ECR测试:&br&&a href=&///?target=http%3A///p-.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span&&span class=&invisible&&819.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不要看这版计分方式)&br&ECR计分方式:&a href=&///?target=http%3A///dpool/blog/s/blog_6a8d2ct.html%3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dpool/blog&/span&&span class=&invisible&&/s/blog_6a8d2ct.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简单的判断可以用一个小故事(表现很典型但是判断不够精确,建议用ECR量表)&br&假设你和partner约好今晚8:00要打电话。ta下午和朋友出门玩耍了。晚上8:00ta没有打电话过来,你打电话也不接。一直到11:00都是这样。&br&&br&&br&安全型:【噢ta可能玩耍太开心啦】发条短信:亲爱的我很困先去睡啦,玩得开心!明天再联系吧!&br&焦虑型:【脑袋里面上演小剧场:哦凑这是发生了什么!ta为什么不接电话!ta是不是爱上别人了!ta到底和谁一起出去的!ta是不是出什么事了!天啦噜!】一直打电话一直打电话直到ta接为止,如果真接了自己会很生气很焦虑怪对方。&br&&br&回避型:8:00到了自己玩的很开心忘记了约好要打电话。第二天ta打电话说很抱歉昨晚因为blabla的原因没有打电话。其实自己完全不记得有约好打电话这一件事。【对好像就是这么呆萌,回避型对亲密关系亲密行为会本能的回避】&br&&br&【这只是一个故事哇要是有觉得和真实依恋类型不一致的表现也是很正常的啦!建议用ECRECRECR!&br&&br&&br&&br&那么假设已经做完了ECR测试,明白自己的依恋类型。那么就该接纳自己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固然好,谁都想达到。但是如果不是安全性依恋也不要太介意,依恋类型虽然比较稳定但也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所以先接纳自己的依恋类型,带着它来生活。&br&其次,如果还没有进入一段关系,那么就先别急着进入。先把自己调整好。其实当你可以意识到自己出现焦虑的想法和状态,那么改变就已经发生了。试着观察你头脑中的想法,比如“他为什么不理我”“他不爱我了”“完蛋了我是一个没有吸引力的人”“他是不是出事了”,这些只是稍纵即逝的想法而已。试着观察它们,不去评价它们,就好像倾听一种声音一样:我听到了这种声音。&br&再者,如果已经处于一段关系之中,建议和partner好好聊一下这个问题。坦诚的自我表露。让他知道你会焦虑会担心。但要表明自己希望能够渐渐好起来,希望他能帮助你,比如当你出现焦虑行为自己又没有意识到的时候能够提醒你。partner的帮助是非常有效的。&br&最后。&br&不要找回避型依恋的partner。&br&不要找回避型依恋的partner。&br&不要找回避型依恋的partner。&br&&br&&br&&br&重要的事说三遍。一个焦虑一个回避就不用解决问题了不是嘛。建议找安全型依恋的小伙伴在一起!&br&&br&&br&祝好么么哒!
第四次更新。人生中第一个答案竟然有这么多赞【对我就是这么没志气不要嘲笑我了嘤】深深吓到了我。再次感谢大家的鼓励嘤。这次更新是想鼓励一下同是不安全依恋的小伙伴们:) 可能不会特别偏向学术性干货,但更多的是个人的一些感受。其实看了评论觉得大家都…
很多时候我也不想下车,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推开车门你就是柴米油盐、是父亲、是儿子、是老公,唯独不是你自己;在车上,一个人在车上想静静,抽颗烟,这个躯体属于自己。
很多时候我也不想下车,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推开车门你就是柴米油盐、是父亲、是儿子、是老公,唯独不是你自己;在车上,一个人在车上想静静,抽颗烟,这个躯体属于自己。
因为那是每个人独有的B612星球。&br&&br&&br&&br&我的B612星球没有小王子的那么酷炫,没办法挪动下椅子就能看见一次新的日出,也没有小玫瑰和猴面包树。&br&我像在一个浩瀚的宇宙里,坐着车在飘飘荡荡。&br&&br&变天了,外面有点冷,窗户起了雾气,模糊了窗外的景色,我突然觉得很安心。我把椅背放下,颈枕垫到脖子下,狭小的空间让我觉得很安全。&br&&br&我忘记了工作上的烦心事,忘记了老板的嘱咐忘记了复杂的人际,忘记了谁难为我谁又扯了我一把。&br&突然想起晚上还有个聚餐,我皱着眉头假装出虚弱的声音,“肠胃炎犯了呢,你们玩好”。挂了电话好像真的开始难受起来。&br&&br&我蜷缩在驾驶座上,踹了鞋子抱着腿,感受着孤独的力量。这种孤独让我觉得很舒服,像是世界突然被划开了一个小口子,我被拉进了童年第一次自己睡觉的被窝。&br&我拿出手机把联系人呲啦一下滑到底,心底涌起好多话,坦白的真诚的,却突然又没了说的力气。&br&&br&半个小时过去了,我想拉开车门,却突然扳不下拉手。门外有怎样的洪水猛兽也说不定,我一想到太阳穴就扯得生疼。&br&我缩回手在胸前抱着,我想我应该要想点什么,却大脑空空。&br&离别相聚已经褪色。&br&亲吻拥抱也都失了真。&br&“我爱你””我想你”轻得像玩笑。&br&眼睫毛刷下心脏一下子抽紧时留下的那滴眼泪后,一切都变的无足轻重了。&br&&br&我想不起那些剧烈的情感了,它伴着我身体里的疲惫一起沉沉睡去。&br&可是,我突然想了早晨阳光的通路现象,想起了那一颗颗细小尘埃漂浮起来的温暖景象;想起路边女孩的丝袜,上面有画着一只猫,朝我狡黠笑着的模样;想起从兜里摸出来已经被洗白了的毛爷爷,可以换一杯大果粒和几包咪咪…无法抑制的开心的笑起来。&br&&br&在车里坐了接近一个小时,手机的屏幕突然亮起来。&br&&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1280& src=&/aeee369bde3dd7769cde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aeee369bde3dd7769cde0_r.jpg&&&br&&br&我关了车灯,推开门走出去。&br&夜风里飘着丝丝小雨。&br&好冷,我忍不住打了个冷颤。&br&锁好车背着包快步朝家里走去。&br&&br&&br&你还在,还不算糟,我还能好。&br&&br&&br&愿每一个鼓起勇气走出自己B612星球的你们,最后也能跟我一样有笑着面对外面世界的好心情。
因为那是每个人独有的B612星球。我的B612星球没有小王子的那么酷炫,没办法挪动下椅子就能看见一次新的日出,也没有小玫瑰和猴面包树。我像在一个浩瀚的宇宙里,坐着车在飘飘荡荡。变天了,外面有点冷,窗户起了雾气,模糊了窗外的景色,我突然觉得很安心。…
我个人有两个最喜欢的特定空间。&br&&br&第一个是冷门场次,电影开始前,只有我一人的IMAX的影厅。&br&第二个是深夜回家,熄火之后周围一片漆黑的车里。&br&&br&这两个空间都有一个特质,就是在那里,都有一条细小但又明确的fine line,把这个彻底孤独的、自由的空间,与社会化的、嘈杂的空间隔离开来。&br&&br&在IMAX影厅那样空旷又安静的空间里,转头听得到自己头发扫过衣领的声音,但只要你出了那个影厅的门,就是人潮涌动的商业街。&br&在黑暗中的车里,关上门,默默地多听一首歌,但一打开车门,门外就是整个世界,那个让你感到无所适从又无处可逃的世界。&br&&br&还记得小时候,父母双双出门,留你一个人在家里,你端坐在书桌前,等待着门关上的那一声「咔哒」时的心情吗?&br&&br&那种从100%的暴露、100%的被监视、必须100%注意力集中地去表现那个自己应该有的样子,一瞬间全部断线,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感觉,真的太爽了。&br&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刚从大学毕业、自己租房独居的时候会觉得特别爽的原因吧。在至少四年的几乎毫无隐私的集体生活之后,突然一下拥有了真正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那种愉悦。&br&&br&还有《三体》里面,大刘所描述的,人类终于有了智子屏蔽的技术,在那个屏蔽室里的心情。大刘也深谙人性中对独处的向往。&br&&br&&b&群居得太久了,我们都会想要有一个空间,来面对真正的自己。&/b&&br&&b&独处得太久了,我们又会想要有人能倾听,有人能陪伴的生活。&/b&&br&&br&&b&这就是人类这种社会化文明的两面性。&/b&&br&&br&&b&而这样一个技术越来越发达、交流和监视越来越方便的社会,深处其中的我们都会本能地更渴望独处。&/b&&br&&br&&br&开车到家后在独自坐在车中发呆,只是其中的很小部分。&br&&br&以上。
我个人有两个最喜欢的特定空间。第一个是冷门场次,电影开始前,只有我一人的IMAX的影厅。第二个是深夜回家,熄火之后周围一片漆黑的车里。这两个空间都有一个特质,就是在那里,都有一条细小但又明确的fine line,把这个彻底孤独的、自由的空间,与社会化…
一直以来想聊聊关于社交焦虑的问题,是因为近年来「社交恐惧症」这个词似乎变得很流行,但很多人可能对社交焦虑与社交恐惧症未有区分出來。尤其很多人在社交网络上推脱不参与线下聚会的理由,多是说自己患有「社交恐惧症」。&br&&br&&a data-hash=&aecdbd6b7c38ed0d2b54ee& href=&///people/aecdbd6b7c38ed0d2b54e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凤红邪& data-tip=&p$b$aecdbd6b7c38ed0d2b54ee&&@凤红邪&/a& 大概是一位不错的心理学爱好者,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偏差实在太大。他的一个基本错误就是在于,明显没有弄清楚什么是社交焦虑,什么是社交恐惧症。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与陌生人见面之前,人人都有可能出现焦虑的情绪。至于大家提到的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也被称为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即是心理疾病的一种,而凤红邪答案提到的,我引用--「社交恐惧症本质原因在于,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即与事实有偏差。原因有二:第一,虽然社交恐惧症成因复杂,目前为止科学界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远远不能概括社交恐惧症本质和原因,我在稍后会展开;第二,将社交焦虑直接上升到社交焦虑障碍或社交恐惧症,当中偏颇一来令人引起不必要烦恼和压力,二来令真正有需要的人困惑。&br&&br&&u&社交焦虑/社交恐惧&/u&&br&&br&几乎任何人在社交场合都会有某程度度的紧张感,但这种紧张感其实并不会造成他们完全断绝社交活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与陌生人见面前感到有点担心焦虑,或在出席正式場合前有些恐惧紧张,这是正常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又不难发现,其实我们可以应付自如,某些场景到最后甚至是乐在其中。&br&&br&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焦虑治疗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如果青少年在社交场合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觉,从来未有过焦虑担心,不但无法真正拥有长大成人的心智,而且也会变成一个迟钝而不敏感的人,这不是一件好事。而心理学上有一份研究,指出容易在社交上出现轻度焦虑害羞的成人,比其他人更能体谅别人,了解别人,而在交谈时他们亦会更细心倾听,较少打断別人的话。&br&&br&所以,我们其实不必把社交焦虑看作洪水猛兽,适度的社交焦虑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想象一下,一个毫无社交焦虑感觉的人,也就不会在乎他人对他的评价,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br&&br&&u&社交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u&&br&&br&我们要明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以上的害怕及焦虑的感觉不会持续阻止我们去做想做的事情。不过,当这种焦虑与不安的感觉令我們不能从容地去做一些事,从而严重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时候,它便可能成了恐惧症。&br&&br&患有这社交恐惧症的人,一般会有如下特征:&br&&br&心理方面:&br&&ul&&li&经常担心于人前出丑&br&&/li&&li&参加聚会前会感到十分紧张&br&&/li&&li&不断想像自己尴尬丢脸的情况&br&&/li&&li&无法随意说话和做想做的事情&br&&/li&&li&在活动后,会一直做「检讨」,反复地想当时应该怎么做&br&&/li&&/ul&&br&生理方面:&br&&ul&&li&感到口干&br&&/li&&li&面紅耳熱&br&&/li&&li&流汗&br&&/li&&li&心跳加速&br&&/li&&li&手指脚趾麻痹&br&&/li&&li&心悸&br&&/li&&/ul&&br&为了不感到恐惧,社恐的人多会做出迁就,让自己的生活受到限制。他们无法上街购物,即使有能力得到一份更好地工作,可能也会拒绝升职加薪的机会。半数的严重患者甚至无法和他人建立长远的伴侣关系,其中尤以男性为甚。&br&&br&&u&社交恐惧症的原因&/u&&br&&br&凤红邪用中国特有的教育方式谈到家庭对于社交恐惧症的影响,其逻辑建立在他认为社交恐惧症的本质原因在于「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上。他说「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或者说世界上大部分精神文明程度、教育理念不是那么发达的地方,人们的自我认同度与自信心普遍不高」作为患上社交恐惧症的原因。这个逻辑表面上看似乎有点道理,因为家庭因素确实是造成社恐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但按照这个推论,就没法解释为什么教育更加完善的美国和欧洲,也具有那么多社恐患者了。&br&&br&事实上,即使中国社交恐惧症人数因为各种原因(譬如东方传统文化)长期被误解为「内向」和「害羞」而趋于保守,但目前没有任何数据能证明中国的社交恐惧症比例高于美国。而在美国,调查显示,亚裔患病率实际低于白人。&br&&br&社交恐惧症的成因,科学还没有定论,但我们已知道社交恐惧症在以下人群比中发生率较高:&br&&ol&&li&?对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行为要求特別严谨的人&br&&/li&&li&?在孩童时期曾经有口吃问题或有人际关系阴影的人&br&&/li&&li&最近有学者认为,社交恐惧可能是因为患者停滞在 3 至 7 岁孩童正常发展的害羞階段影响(而非凤红邪说的,「15 岁与 29 岁左右是大众普遍会产生社交焦虑的两个年龄段」)&br&&/li&&/ol&&br&我希望在此再次强调,不能将社交焦虑与社交焦虑症混為一谈,一般的社交焦虑,一些自助书、练习等就可以提升社交商及社交技能。而如果认为自己患有社交恐惧症,请尽快确诊,并寻求更专业的人士帮助,而不要仅仅认为「我就是这样的,说的就是我」。&br&&br&&u&关于社交焦虑的建议&/u&&br&&br&社交当中产生的焦虑感,虽然并非病理性行为,却也有程度高低之分。我们确实见到有些人非常善于交际,而有些人则害怕与陌生人见面。但我们可以注意到,在正常情况下,几乎不会有人对和熟人见面有焦虑感——除非自己和熟人之间中的某一个产生了改变。&br&&br&社交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也就是题主所问社交的「可怕」之处,我个人认为还是在未见面之前,担心他人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当一个人觉得别人总对自己有负面评价的时候,便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对自己缜密的观察(detailed self-monitoring and self-observation)。他们总是通过自己的猜想来判断自己在别人面前呈现的样子,别人怎么想自己的,这样就会很容易进入一个封闭的怪圈,他们的恐惧来自于自己的想象。&br&&br&面对社交所产生的焦虑感,我有 5 点扼要的建议:&br&&ul&&li&不要对于自己在社交中有过高的要求,比如「我完全不能暴露任何缺点」;&br&&/li&&li&不要对对自己订下的形象規則 ,比如「我要经常看起来聪明及能夠自制。」 ;&br&&/li&&li&不要对于社交中的后果固有的想法,比如「如果我对某人的观点表示不同意,他一定会觉得我很笨,回避讨厌我」;&br&&/li&&li&不要对自己产生过多的负面评价,比如「我和别人不同,我非常怪」;&br&&/li&&li&不要有对将来的负面预测 ,比如「如果其他人认识真正的我,他们就会知道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br&&/li&&/ul&&br&而克服社交焦虑最好的办法,还是多多参与社交,熟悉社交规则,建立社交方式,都有助于造成心理的安全感。当对社交技巧熟悉以后,对于社交结果就会出现偏良好的期待,结果也变得更可预测,社交的「可怕」之处也就自然减轻了。&br&&br&&u&关于社交焦虑症的建议&/u&&br&&br&至于社交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可能有人会有兴趣了解,简单介绍三个常见疗法:&br&&br&&b&社交技巧训练&/b&&br&社交技巧训练可以帮助患者轻松及自信地与人相处。训练包括学习一些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社交技巧,例如如何与一个陌生人展开对话。患者可以与其他人练习技巧,然后获得反馈,将练习过程录像,并从录像实况中了解自己的行为和在别人面前的表现如何。 &br&&br&&b&层递式呈现治疗&/b&&br&?研究发现,即使患者对某一种情况感到十分恐惧,焦虑的感觉是会随着时间而减退的。层递式呈现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列出所有令你恐惧的情况,然后将它们按不同的恐惧程度排列出先后次序。在治疗师的协助下,由最轻微的恐惧情况开始,患者需要保持面对令你恐惧的情况,直到他不再感到焦虑为止。然后,可以处理下一个程度的情况,如此类推。整个过程分阶段进行,恐惧和挑战的程度会随着成功克服的练习而逐渐增加。 &br&&br&&b&认知行为治疗 &/b&&br&社交恐惧症患者面对的问题,对自己、世界及他人的看法有密切关系。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去改变自己对自己或及自己对他人的想法。治疗师会协助患者去留意患者惯常对自己作出没有帮助的规则、假设或预测及这些想法引起的身体反应,以及一些惯常想法的不良影响及这些想法与焦虑情绪之关系等。例如,治疗师可能先请患者一面说话, 一面想着自己一定要表现得十分聪明及有趣。在数分钟后,尝试另一种模式, 把注意力集中在谈话内容或要完成的事情上,而不要留意自己有的表现。这些治疗通常都会由治疗师与患者个别进行。 &br&&br&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越是害怕某样东西,就越该去了解它,认识它,并且正视它。这不仅仅对社交焦虑有效,我想,对人生中很多事情都会有效。
一直以来想聊聊关于社交焦虑的问题,是因为近年来「社交恐惧症」这个词似乎变得很流行,但很多人可能对社交焦虑与社交恐惧症未有区分出來。尤其很多人在社交网络上推脱不参与线下聚会的理由,多是说自己患有「社交恐惧症」。 大概是一位不错的心理学…
&b&社交的本质就是得到陌生人的喜欢,朋友的&/b&&b&喜欢&/b&&b&,尤其是女性的&/b&&b&喜欢&/b&&b&,&/b&&br&&b&而社交恐惧就是害怕陌生人的&/b&&b&不&/b&&b&喜欢&/b&&b&,朋友的&/b&&b&不&/b&&b&喜欢&/b&&b&,尤其是女性的不&/b&&b&喜欢&/b&&b&。&/b&&br&&b&这是一个辩证统一。&/b&&br&&br&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害怕社交本身,而是害怕社交带来的回馈,&br&每个人的本能都是喜欢表达的,&br&尤其熟悉的人面前是非常愿意说话的,比如在父母面前,知己面前。&br&&br&但是在陌生的人面前却变的害怕了,尤其是公众的陌生人,&br&这个根源就在于担心自己表达的观点,得不到别人的认可,&br&从而失去利益,或者失去尊严。&br&&br&既然未知,那么就好的决策就是按兵不动,不说话,而不说话带来的就是未知,&br&漫长的未知,滋生恐惧,恐惧让人产生负面联想,从而恶性循环。&br&&br&&b&解决方法&/b&&br&1:学会发表弱智言论,锻炼自己,解放天性,我就非常喜欢故意说一些我自己都不认可的话,&br&虽然很小孩子气,很极端,但是我觉得挺好玩的。&br&&br&2:别太在乎别人的回馈,回馈包括正面和负面,&br&正面的会让人短暂开心,但是负面容易让人一天都不开心,这就是负面的威力,&br&人性总是喜欢攻击别人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平衡,每个人都会,只是程度不同。&br&&br&3:减少功利性,别指望靠言论来获得别人认可,做些实事,用硬实力来认可,&br&没有硬实力,别人一质疑,你就容易慌了,有了硬实力,别人不认可,你还会偷笑对方,&br&既然你减少了功利性,那么你就不太害怕了。&br&&br&4:别混在比你高太多级别的圈子,如果你混在比你高一级别的圈子,你肯定不自信的,因为你既然愿意混在高一级别的圈子,说明你内心是相对势力的,你期望你能获得别人的帮助,而有了这种企图,就特别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怕不好的观点损害自己,久了之后,就慢慢成为察言观色,前怕狼后怕虎的性格。&br&而这种势力映射在自己身上,你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优秀,因此各种行为就是夹着尾巴做人,时间久了,你就失去了自信。
社交的本质就是得到陌生人的喜欢,朋友的喜欢,尤其是女性的喜欢,而社交恐惧就是害怕陌生人的不喜欢,朋友的不喜欢,尤其是女性的不喜欢。这是一个辩证统一。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害怕社交本身,而是害怕社交带来的回馈,每个人的本能都是喜欢表达的,尤其熟悉…
&img data-rawheight=&11224& data-rawwidth=&430& src=&/bc398f20d33b75a1029518dfcc4875d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bc398f20d33b75a1029518dfcc4875d5_r.jpg&&&br&图片来源于微博
图片来源于微博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强迫症的治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