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考试制度汇制度,真的有用吗?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是不是该取消?
看到阿根庭的混乱和经济全球化的流动性,感觉香港的联系汇率制没有什么优点啊,最大优点:抑制通胀和通缩似乎也没有实现,香港还是在通缩的说,优点也没有得到证实.反倒是1998被对冲基金乘机搞了一把,虽然港元捍卫战是&胜利&了.  感觉香港最大长处是0关税和低税率,联系汇率制没什么好处的说.
个人认为,香港和阿根廷没有可比性,以前的阿根廷,比索几乎和美元等值,在连续3年的经济衰退的阴影下,政府已经面临破产,现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实在是制度改革的迫切要求.阿根廷要摆脱经济衰退,就必须要进行经济改革,这也是去年IMF贷款给阿根廷的条件.但去年IMF好像没有提到让比索贬值和阿根廷债务重组的办法.如果去年8月阿根廷就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也许现在阵痛已经过去了.  
谈到香港,就不得不谈她的汇率联系制度和发钞制度,香港发行货币的银行——花旗银行、中国银行和标准渣打银行每次把一个港元投入流通都必须把相同价值的美元放入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外汇基金.每个港元都有百分之百甚至更多的美元做后盾,港元没有任何理由需要贬值(理论上说).  
至于抑止通胀和通缩,香港不能通过单纯的货币政策来打到目的,目前香港经济不景气,主要原因是外来的,香港经济高度开放,港元又可以自由兑换,换来了香港长时间的持续繁荣,但同时,这也意味着香港无法通过自身市场和货币/外汇管制来解决经济衰退.香港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日本和大陆,如果日本和大陆都可以负责的坚持货币不恶性贬值,那对香港的帮主才是实际意义上的.但现在的情况是日本政府想通过日元贬值来挽救日本陷入泥潭10年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港币要贬值,显然可以使香港恢复生气(和日本不同,日本陷入泥潭太旧,是结构性问题,日元贬值在这里不谈)但如果要和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需要一定的可信性,但自98以后,香港已经失去了这种可信性,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并没有帮助亚洲其他遭遇经济危机的国家走出困境,反而会降低本国货币的信任程度.同时,浮动汇率制度的调节作用是一刀切的,会同时让所有的商品的价值都下降,但有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商品价格都需要调整.这时候,只有一件事会发生,那就是大量的港元会转换成其他与美元挂钩的货币逃离香港.这对香港来说,将是灾难性的.  
1998年香港被量子基金搞了一下.确实受到了很大影响,主要是受东南亚货币和股市危机深化,一些以东南亚投资为主的基金又要应付客户的赎回,较易套现的港股,便成为沽售的目标;二是美股连续下跌,对港股构成心理影响.而股市的&崩溃&恰好是量子下手的机会和办法.为了避免港元受到狙击,提高炒家成本,香港金管局通过抽紧银根,提高同业拆息,提高金管局对银行的贷款利息,迫使银行把多余的头寸交给金管局,让那些借钱沽港元买美元的投机者在极高的投机成本下望而却步,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港市恢复平静。而量子往往借助于国际金融事件发难,特别是利用美国股市不利影响和亚洲其他国家股市崩溃而造成香港股市下跌的情况寻找战机.而在狙击之前,他们已经在营造升轨过程中暗中沽出期指,形成“低水”格局,同时也利用场外期指合约手法,掩饰其狙击部署,使其狙击来势如暴风骤雨。他们明知港元汇率很难撼动,但攻港元汇率乃为引起同业拆息高企效应,从而唬吓中小投资者,使之进入沽货行列.佯攻港汇,而这一次,投机者炒作目标已不是港元本身,而是在炒银行拆息,但后果一样在冲击香港的金融体系.  
从技术上说,港元兑换美元的固定汇率同美元挂钩的办法同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办法相比是可靠的,据里昂信贷银行亚洲证券公司的一位经济学家所作的一次调查显示:“在拿港元同东盟国家的货币相比,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香港实行的是货币委员会制度,而不是一般的固定汇率制度”.香港目前的外汇储备相当于流通中的钞票和硬币以及这三家银行的储备金的6倍,除此以外,地产基金组织还要向金融管理局交出约160亿美元的政府土地销售收据.这样的金融底子从技术上说使港元的稳定难以破坏,这也意味着,政府在货币问题上必须是非常保守的,这又加强了港元的实力.当然,这和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欢迎gladiator兄!  分析很透彻,只是能不能再进一步阐述为何要采用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我第一个赞成联系汇率制度!
  联系汇率制终有一天会崩溃的。
联系汇率是与港币的发行机制高度一致的。香港没有中央银行,由商业银行发钞。而港币则是以外汇基金为发行机制的。发钞银行在发行钞票时,必须以百分之百的外汇资产向外汇基金交纳保证,换取无息的“负债证明书”,以作为发行钞票的依据。换取负债证明书的资产,先后是白银、银元、英镑、美元和港币,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后,则再次规定必须以美元换取。  
联系汇率制度规定,汇丰、渣打和中银三家发钞银行增发港币时,须按汇价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外汇基金换取发钞负债证明书,而回笼港币时,发钞银行可将港币的负债证明书交回外汇基金换取等值的美元。这一机制又被引入了同业现钞市场,即当其他持牌银行向发钞银行取得港币现钞时,也要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发钞银行进行兑换,而其他持牌银行把港元现钞存入发钞银行时,发钞银行也要以等值的美元付给它们。这两个联系方式对港币的币值和汇率起到了重要的稳定作用,这是联系汇率制的另一特点。  香港是小岛经济,缺乏资源,外资在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受许多不可能在控的外部因素的制约,所以用利率或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这是显然不切实际的;为了减少国际贸易中的外汇风险,缔结长期贸易契约和集中国际资本,而采取钉住美元,稳定汇率的办法,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从技术操作角度看,联系汇率制集中了世界许多重要汇率制度的优点,特别是将联系汇率与市场汇率结合了起来。  在香港的公开外汇市场上,港币的汇率是自由浮动的,即无论在银行同业之间的港币存款交易(批发市场),还是在银行与公众间的现钞或存款往来(零售市场),港币汇率都是由市场的供求状况来决定的,实行市场汇率。联系汇率与市场汇率、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并存,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最重要的机理。一方面,政府通过对发钞银行的汇率控制,维持着整个港币体系对美元汇率的稳定联系;另一方面,通过银行与公众的市场行为和套利活动,使市场汇率一定程度地反映现实资金供求状况。市场汇率则充分利用市场套利活动,通过短期利率的波动,反映同业市场情况,为港币供应量的收缩与放大提供真实依据。仅就对付货币投机者而言,这二者的结合,使投机者面对极大的风险。具体说,当投机活动使市场汇率低于联系汇率时,这两种力量将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力把汇率向上提升:因汇率下滑,银行界所拥有的资产无不面临贬值压力,故会自动去齐力护盘,持牌银行会将多余的港币现钞交还发钞银行,发钞银行则也会将负债证明书交还给外汇基金,然后把以联系汇价换回的美元一并以市价在公开市场上抛售,使市场汇率逐渐抬高;而当市场汇率高于联系汇率时,同样的道理,这两种力量会促使其下降。在这里,联系汇率制度无疑发挥了最重要作用,但当事者的行为则又纯粹属于是市场行为。而政府当局守护汇率的压力是不大的。   
当然,联系汇率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它使得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投资和消费行为、利率、货币供应量以及汇市、股市、期市的局势过分依赖美元经济和市场,并且由于这一因素使自身经济杠杆的独立性和调节能力始终受到限制;再就是很难通过联系汇率准确反映香港经济运行规律和变化了的情况,此外,香港的通货膨胀和高地价也与之有关。但尽管如此,在香港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体系不发生重在变化的前提下,实在还找不到更好的汇率制度来替代它。
  觉得目前似乎没有必要取消。
  我觉得香港联系汇率是政府放弃稳定货币的权,而只管按比率发钞了.好处是自己的货币稳定性等于美元,所以香港的通缩大概也有一部分是美国通缩害的.而好处是把自己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消除(没有消除联系货币的通货膨胀啊!),香港的汇率是瞄准7.8,发行7.8港元,必须存入1美元,所以香港流通的其实是美元而不是港元.而且香港货币局必须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数量兑换7.8港元:1美元,不管对方是买还是卖.这也是所有联系汇率的原则.  我觉得gladiator说香港有两种汇率是不可能的,这样就有套利的机会啦.我觉得一个套利可能是香港的利率与美国不同(比如说高于美元),所以你可以换港元储蓄收利息,然后到美国再换美元等等.  大概量子基金也是抛空港币,使港元实际上贬值(做空股市也就导致没人愿意投资港股,所以港币过剩),然后就可以从港元和美元的差价获利,不过香港的确确是跟他照换,所以一点屁事都没有.而阿根廷大概是挪用了兑换金,所以自己玩完自己.  似乎联系汇率对小而落后经济比较有用,对大而稳定发展的经济没有好处.香港大概不必担心港元的稳定吧,又不是30年代的香港.    贴一下佛里得曼的自由选择-个人声明节选,关于联系汇率制的.  萧条从哪里开始      萧条是从美国扩及世界其他地方而不是相反,这可以从黄金的流动情况得到肯定的证明。1929年,美国实行的金本位制规定了黄金的官价(每盎司二十美元六十七美分),按照这个价格,美国政府将应要求买进或售出黄金。多数其他大国实行的是所谓金汇兑本位制,它们也给黄金规定按它们自己的通货计算的官价。用美国的官价除以按它们的通货规定的黄金官价,便得出官方兑换率,也就是以美元表示的它们通货的价格。它们可以按照也可以不按照官价自由买卖黄金,但他们负责把汇率保持在按这两种黄金官价确定的水平,需要时按这个兑换率买进和售出美元。在这种制度下,如果美国的居民或其他持有美元的人在国外花费(或借出或赠送)的美元,比接受这些美元的人愿意在美国花费(或借出或赠送)的多,那么,后者就会用多余的美元兑换黄金。黄金就将从美国流向外国。如这差额是相反方向的,持有外国通货的人想在美国花(或借出或赠送)的美元,比持有美元的人愿意兑换外国通货在国外花(或借出或赠送)的多,那么,他们可以向他们的中央银行按官定兑换率购买额外的美元。他们的中央银行将把黄金送到美国以得到这额外的美元。(当然,实际上这种交换并不需要真的远渡重洋运送黄金。外国中央银行拥有的黄金,有许多就存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金库里,加有所属国家的“标记”。转换的时候只要改变华尔街地区自由大街33号银行大楼地下室深处盛放金条的容器上的标签就行了。)     如果萧条是起于国外,而美国经济在一段时间里继续繁荣,那么,国外恶化的经济情况会减少美国的出口,而外国货的价钱降低,会鼓励美国进口。结果会是想在国外花(或是借出或赠送)的美元,要比接受者想在美国花的多,这样黄金就从美国流出。黄金的流出会减少联邦储备系统的黄金储备,从而促使联邦储备系统减少货币数量。固定汇率制就是这样把通货收缩(或通货膨胀)的压力从一个国家转移给另一个国家的。如果当时情况是这样,那么联邦储备委员会会理直气壮地说,它的行动是为了对付外来压力的。   
海底眼,我想您可能还没有理解我的回帖,我并没有说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是完美的,没有完美的制度,我在我的回帖里已经阐明了这点。就香港而言,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等都决定了联系汇率制度更适合其经济发展。我再次强调,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完美的。  
首先您要明白一个概念,香港是没有中央银行的,也不是由政府发钞,至于您认为不可能的“联系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解释,请您看我上个回帖的第4段。这并不是什么我心口胡言的,而是市场确实在运作的。在这里不再赘述。只是我在回帖中没有提到利率与汇率的关系。而金管局正是通过调整港币的利率来对港币的汇率实行软调控的,所以您说的套利是不可能发生的(当然量子的事要另论,如果您仔细研究过98金融危机的过程的话,相信您不会得出“套利”结论)。我的文字,我找不出转载的出处,请见谅。  
如果按照您的看法,香港取消联系汇率,实行浮动汇率,会发生什么事,我上面的回帖也谈过了(当然是个人见解)。肯定比联系汇率危险的多。  
看了您的回帖和首贴,我不太明白您到底要表达什么,或者想询问什么。我下面按照自己对您的首贴和回帖的理解简单的说几句。希望我能把自己的看法清楚地传达给您,借以交流。  
首先我要明确的一点就是“金本位制度已经成为历史”。并纠正一点,美元在1934年将官价由原来的20.6美元一盎司黄金调整为35美元,使美元贬值达40%多,并且停止美元在国内兑换黄金。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但我们通常是指金币本位制。金本位制度的各种形式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约一百年之久,当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经济危机日趋严重时,各国被迫先后放弃了金本位制度。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了变相的金汇兑本位制,到70年代初期,金本位彻底崩溃了。(过程不详谈,如您愿闻,另贴回复)  
金本位体系对于保持长期的汇率相对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这个制度本身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例如:直接受世界黄金产量波动的影响;自动调节机制的发挥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各国政府的干预,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以及资本输出入等都影响了黄金的自由流通,大大降低了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理论上的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  
另外一种货币制度:不兑现纸币制,金本位制度下,货币有着稳定的价值,这一点,不兑现纸币制度确实做不到,但是,金本位是在不兑现纸币制度之前出现的,如果这个制度本身不出问题的话,是不会有现存的纸币制度的。  
您在文中提到的港币“美元化”的情况确实存在,并且日趋严重,“美元化”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消除汇率骤然大幅贬值的风险。这意味着一国可以减少在国际市场上借贷的风险贴水,在国际投资者中享有高信誉,国际借贷利差小,可以节约财政成本,投资增加,经济增长。但我相信,香港不会真正的美元化,因为就香港而言,美元化带来的收益会大于成本。
关于海底眼质疑的香港实行的“联系与固定汇率相结合”制度,补充几句,我个人认为,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不能和金融风暴前的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固定汇率制度相提并论,无论是经济实力,发展势头,国际信用,乃至政治影响,香港都有无以伦比的优势,有一点非常有趣,也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香港在金融风暴前和东南亚国家一样,实行的都是固定/联系汇率制度,但就是因为货币管理当局对金融风暴发生时的干预操作方法不同,就产生了明显的不同后果,为什么只有香港能幸免?能打赢这场阻击战?外汇储备不降反升?这和香港实行的联系汇率与自由汇率相互响应和相互调整的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金管局的干预手段合理且有效,令投资人感到买卖自由,资金流动性好,从而对投资人产生吸引力。舆论普遍认为资金不会从香港大量流出。回头看看马来西亚和印尼当时的应急政策这难道不能说明一些问题吗?  
另,海底眼,我赞成您转载文章和数据时,注明出处,但我更想听到您对某经济现象的个性化的见解,不知您转载的文章,是否能代表您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呢?如果您摘抄一段文章贴来,我再摘抄一段文章来回复您,那这里就成了文摘园地了。  
以上各回帖纯属个人见解,提及之部分数据乃记忆中事,无法注明出处,请各位见谅。欢迎各位前辈批评,指教。
  啊,别误会,我只是针对有朋友说不大明白联系汇率是什么,所以才贴的,不是搞文摘战.其实我也不大明白,所以才发贴问的,你说得对,我的确不大清楚自己想问什么.1998的事情我也不清楚,等我消化消化你的贴再说,谢谢你的回贴.
  在仔细阅读之后,我大概明白gladiator的意思,其实我对联系汇率的看法如下:  1 外汇储备是联系汇率的唯一绝对保证,因为联系汇率本身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100%跟你兑换外币的,谁发钞都不重要,关键是兑换的保证.  2 联系汇率必然使两种货币之间的实际利率(不管是储蓄还是银行同业借贷)一致,否则就可以从中套利了,我不大明白你说的软调控是指什么,是指通过调控名义利率,使本地的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利率改变,而不是通过兑换现金?这倒的确是可行的,甚至可能比兑换更方便有效.  3 联系汇率必然消除了自身经济的通胀和通缩,因为通过兑换外币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流通货币数量,及联系货币的流通数量(转嫁),或者以我理解的,通过调整名义利率.  4 同样的,联系汇率必然受联系货币的通胀和通缩影响,假设美国马上发行10万亿美元,那么港币一定狂跌.  5 理论上联系汇率是不可攻破的,因为每一块本地货币都有联系货币在撑腰,除非攻破联系货币,否则不可能打击本地货币,至多是完全换成了美元而已(实际上也没这个必要)  6 香港没有被攻破,而其它东南亚地区却一败涂地,我认为唯一原因是东南亚当局没有实践兑换诺言(可能是保证金挪用,或者不舍得用?实际措施我不清楚,不过最致命的原因肯定是没有实践兑换诺言),所以才失败.量子基金的同样企图就被一个坚决而且有美金的香港当局粉碎了.  7 我还是不承认有市场同业兑换率和联系汇率是两种汇率,同业兑换率的差异至多是可发钞银行的垄断税和手续费而已.在所有兑换的后面,都是实实在在的7.8:1.正如你指出银行同业是有靠拢联系汇率的压力的.  8 1998,量子基金的牟利手段我很想知道,您如果方便请解说一下.据我猜测,应该是攻心战术,不过实际操作和细节就不清楚了.  
  btw:我同意香港实行联系汇率比自行发钞好.毕竟香港是个小经济.不过考虑到香港是世界独一无二的0关税地区(假设WTO是5%关税,那么香港贸易就有5%的优势,这对于&利润趋向于0&的自由竞争理论来说,简直是压倒性的优势呀)  同时拥有极低的10%GDP的政府支出比率,是不是还得再加一个联系汇率才稳当(同时失去一些其它可能的好处),就有商量的余地了.
&在香港的公开外汇市场上,港币的汇率是自由浮动的,即无论在银行同业之间的港币存款交易(批发市场),还是在银行与公众间的现钞或存款往来(零售市场),港币汇率都是由市场的供求状况来决定的,实行市场汇率。联系汇率与市场汇率、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并存,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最重要的机理。一方面,政府通过对发钞银行的汇率控制,维持着整个港币体系对美元汇率的稳定联系;另一方面,通过银行与公众的市场行为和套利活动,使市场汇率一定程度地反映现实资金供求状况。市场汇率则充分利用市场套利活动,通过短期利率的波动,反映同业市场情况,为港币供应量的收缩与放大提供真实依据。仅就对付货币投机者而言,这二者的结合,使投机者面对极大的风险。具体说,当投机活动使市场汇率低于联系汇率时,这两种力量将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力把汇率向上提升:因汇率下滑,银行界所拥有的资产无不面临贬值压力,故会自动去齐力护盘,持牌银行会将多余的港币现钞交还发钞银行,发钞银行则也会将负债证明书交还给外汇基金,然后把以联系汇价换回的美元一并以市价在公开市场上抛售,使市场汇率逐渐抬高;而当市场汇率高于联系汇率时,同样的道理,这两种力量会促使其下降。在这里,联系汇率制度无疑发挥了最重要作用,但当事者的行为则又纯粹属于是市场行为。而政府当局守护汇率的压力是不大的。&  
以我的能力,只能解释成这样了,能力有限,请原谅.  
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从期市,股市,汇市,同时和互补性的进攻的.篇幅太长,如果搞清楚这三者间的关系.找些相关资料看看,不难理解.  
  好吧,俺就先找找看,不懂再向您请教.
  让我触目惊心的金融大战,我现在明白对冲基金的手段了.  但是却不明白为什么张五常批评香港政府入股市干预,看起来不干预肯定不行啊!张五常也太教条了吧?还是波普说得对,不应该有完全自由的经济力量.可能干预股市的唯一不良后果是政府的外汇基金资产组合变差了.      ______ ______1998.10         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纪大战”---香港特区  政府激战国际金融大鳄综述          人民日报记者冯霄        戊寅年之夏,是一个不平静的苦夏,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  的苦战、苦斗、苦搏之夏。        此夏,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洪魔肆虐,造成1600  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全国人民力抗洪魔,保卫灾民生命财  产;广大港胞忍困解囊,捐出数亿港元,积极赈灾。        此夏,国际金融大鳄第四次发难香港,企图把香港当成“  提款机”,巧取豪夺香港财富。刚刚诞生一年的年轻的香港特  区政府团结640万港人力战大鳄,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纪  大战”。挫败大鳄,初战告捷,书写了国际金融史上的经典篇  章。        富人的闲钱与国际炒家        何谓国际金融大鳄?金融大鳄是国际金融市场对金融大炒家  的泛称,一般指那些形形色色的投机基金。早在70年代,号称  “金元帝国”的美国孕育了多种代私人投资的实力雄厚的基金,  其成为证券舞台出入的主要角色。90年代中期,林林总总的私  人基金在美国已达2000多家,他们持有约3万亿美元的资金。国  际社会是个贫富不均的大家庭,一方面基金所持有的巨额闲钱  不甘长储待息,只想短投伺机获取暴利;另方面正在发展的新  兴市场资金需求甚切,并纷纷推出各种宽松措施,为投资基金  大开方便之门。基金投资合理获利、利用外资互惠互利本是正  常现象,但国际上一些财技高手又发明了“对冲基金”(hedge  fund),凭借金融市场全球化及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转战全球。  目前,仅美国便有3000多个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有别于传统的互惠基金或单位信托基金,它是只  向持有大量资金人士开放的富人投资俱乐部,普通大众无缘参  与。对冲基金管理人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他可以决定使  用何种投资工具、投资在哪一个市场,不像传统基金那样有诸  多限制。第一代对冲基金主要集中于低买高卖套戥活动,例如  当期指比现货低水时,对冲基金便会持期指、沽现货,套取差  价作利润。但世界上的套戥机会不会太多,于是90年代第二代  对冲基金便四处寻找高风险投资,他们一旦找到或制造成功某  个金融市场的弱点,便发挥豪赌作风孤注一掷。        对冲基金觊觎香港已久。香港特区政府早已指明,重兵犯  境的国际大炒家便是一些对冲基金。在东南亚地区兴风作浪的  是最出名的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其中量子基金便是规模最大  的对冲基金之一,其掌舵人乔治·索罗斯(GeorgeSoros)就成为  国际大炒家的代名词。索罗斯其人,除了接受过著名的伦敦经  济学院正式财经理论训练外,还拥有40多年的金融实战经验。  大部分大型对冲基金会在3年内因投资失利而倒闭,索罗斯的量  子基金竟能29年屹立不倒。因此,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对冲基金  被视为亚洲金融风暴的幕后黑手及在香港金融市场兴风作浪的  重量级大鳄。1997年第二季度以来,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  、印尼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货币相继受到国际金融投机者  的密集狙击,外汇市场剧烈动荡,汇市反复下挫至多年来的最  低点,利率则升至空前的高水平,股市受到拖累急剧滑落,东  南亚国家发生了继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后又一次国际性金融危机。  香港、台湾等临近地区的金融市场受到严重威胁,其中以香港  所受影响最大。        国际炒家在东南亚牟利之后,随即把狙击目标转向港元。  多个国际基金通过买卖即期和远期美元合约,令一年期的美元  远期电汇价升至1美元兑7.95港元的高位,致使银行同业拆息利  率大幅飙升。日,对冲基金在接连抛售400多亿港  元之后,以声东击西的诡计转而进攻香港的股市、汇市,全面  造成香港10月金融风暴,迫使银行同业拆息利率一度狂升至30  0厘的高位;与此同时,港股受到炒家严重打击,恒生指数急跌  4000多点。当时香港特区政府坚决捍卫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  汇率,香港金融管理局及时调息,港元汇价很快回稳。        1998年1月,香港最大的华资证券行“百富勤”爆发财政危  机,拖累港股暴泻774点,跌破1997年10月股灾时的低位;5月  29日,香港特区政府在经济调整期宣布首季经济负增长2%,失  业率3.9%、失业人数13万,创14年来新高的不利消息。国际炒  家伺机而动,又分别于1月及6月两次趁虚而入,利用汇市、股  市和期市的互动规律,再次掀起狙击港元的投机活动。特区政  府采取相应推高息率等措施,依然顶住了这两次狂风暴雨,使  港元联系汇率制度岿然不动,保持了港元的稳定。        但上述3次国际炒家狙击港元均以数亿美元的获利离场,一  时狂妄之极,误把香港视为“提款机”,一直在寻找机会,拟  对香港财富进行更大规模的掠夺。        八月再犯,战势惊心动魄        1998年8月,国际炒家第四次进犯香港,从汇、股、期三市  下手。香港特区政府多招应战,同样从汇市、股市、期市三路  全面围剿炒家。经过惨烈较量,恒生指数终由8月13日的6660点  升至7829点,上扬1169点,同时保持了汇市、期市稳定,国际  炒家猛攻攫利的美梦破灭,铩羽而归。这里不妨回顾一下8月对  战的全过程,从而可以加深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  “世纪大战”。        7月中旬,国际炒家在伦敦及其他金融市场纷纷散布人民币  将会贬值、港元将与美元脱钩等多种谣言,同时暗下准备,伺  机吞噬香港。他们以发行港元票据方式在香港筹足300亿港元及  以低息借入一年期贷款;并在期指9000点时积累了几万张空仓  合约;还与银行及经纪建立了借货渠道,有条件在现货市场猛  沽恒生指数。        当时日本前首相桥本下台,新内阁无力,日元兑美元跌穿  145的水平,日股呈现多达299点的跌幅,华尔街杜指跌至8500  点的低位;香港诸多大公司宣布业绩不良,香港贸易、零售市  场及就业情况趋于恶化,股市低迷仅有三四十亿的成交。这些  内外部因素均为国际炒家提供了进犯香港的良机。踏入8月,战  斗打响。        8月第一周(3—7日),以汇市为阵地,国际炒家狙击港元。  香港特区政府以美元财政储备大力接货,出奇不意地掣肘炒家,  维持了汇市稳定。8月3日、4日一连两天,炒家先在国际外汇市  场散沽港元;8月5日,金融炒家联手狙击港元,去年10月以来  规模最大的港币狙击战由此爆发。以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操  控沽售港元的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见的,他们按时序先在纽约  造市,接着在悉尼、香港、伦敦继续沽售港元,24小时不停地  操作和加压。在8月3日至7日的首周5个交易日中,香港金融管  理局共接港元的沽盘多达20亿美元。第一周战斗结束,特区行  政长官董建华于8月7日下午向媒界表示,特区政府有决心也绝  对有能力捍卫联系汇率,希望全港市民增强信心,不被炒家的  攻势所动摇。        8月第二周(10—14日),阵地以汇市为主,开始向股市转移。  国际炒家续抛港元,企图冲垮股市。特区政府再换新招,股市  大落大升,全周以7200点收市。此间香港金管局共接港元沽盘  达42亿美元之多。两周合计,特区政府沽出美元超过60亿,而  去年10月特区政府买入港元、沽出美元的数量不足30亿。由此  可见,国际炒家来势何等凶猛。由于炒家大笔沽售港元,冲压  港股在7000大关失守,8月13日收市报6660点低位。8月14日一  开市,香港金管局首次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大量购入兰筹  股票和期货,以汇市、股市、期市三线夹击炒家,迫其退却。  当日恒生指数劲升564点,升幅达8.47%,重上7000大关,以7  224点收市,全周股市升幅高达15%。        8月第三周(17—21日),双方处于惨烈的拉锯战阶段,股市  稳定在7600点水平。由于17日是公众假期,此周实际只有4个交  易日。18日双方买进卖出,十分频密,股市起伏不大;8月19日,  由于美股及亚洲股市回升,日元回稳,香港恒生指数跃升411点,  以7622点收市;8月20日,港股升至7900点高位,后以7742点收  市,上扬120点;8月21日,国际炒家再次联手行动,使股市、  期市分别下跌215点及200点,当日恒指以7527点收市。        8月第四周(24—28日),特区政府重手痛击炒家,战势惊心  动魄。由于8月28日是8月份恒指期货合约最后结算的日子,届  时炒家手上积累的11万张期货合约(去年10月及今年1月严重危  机时仅有7万张未平仓合约)须如期出手,因此必须使股市高位  稳定,以破炒家低位牟利的美梦。8月24日,特区政府动用50亿  港元巨资吸纳兰筹优质股票,股市上扬318点,以7845点高位收  市;25—26日,国际炒家续抛港股,特区政府继续吸纳,大市  呈现好淡争持的角力局面;27—28日,这是最后决战的两日。  27日,炒家大量抛售港股,在收市前沽股达到高峰,最后15分  钟成交量达82亿美元。在离收市仅有9分钟的时刻,一家外资证  券公司竟抛出兰筹“香港电讯”1亿股,即使特区政府全部接货,  输入交易指令也需要10分钟时间,双方战斗达白热化程度。当  日股市上升88点,成交230亿港元。这一天,美国杜指暴跌217  点,欧洲及拉美股市普跌3%—8%,唯有港股一枝独秀。        8月28日,这是期指结算日,也是最后决战的日子,在外围  股市普遍下挫情况下,特区政府与国际炒家在股、期两市展开  一场搏斗。当日以平均每分钟3.29亿港元的速度进行成交;开  市后前30分钟成交量达32亿港元;收市前15分钟,成交量高达  83亿港元,这段时间平均每分钟成交5.53亿港元;全日成交79  0亿港元,创历史单日成交量高纪录,这使在“金鱼缸”从业3  0多年的老经纪也为之咋舌。28日,港股激烈振荡,上午收市前  2个小时,特区政府与炒家在7860点左右争持不下。市场人士称,  当时双方已到短兵相接、贴身搏斗的境地。经过全天较量,恒  生指数以7829点收市,比特区政府入市前的8月13日跃升1169点,  升幅达18%。28日港股市值达20805亿港元,比政府入市前增值  3107亿港元;而国际炒家想通过抛售港元———推高利率——  —冲击联系汇率———压垮股市、期市———低位平仓、牟取  暴利的如意算盘,被全盘打碎。特区政府实现了捍卫联系汇率,  维持金融市场秩序的目标。        稳定秩序重振信心        香港特区政府破除了自由放任经济学说的神圣教条,打响  了保卫香港经济、反击国际投机势力的“世纪大战”,对国际  金融社会做出了贡献。        众所周知,香港是一个自由经济市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程度可谓最低。然而,国际炒家却利用香港市场开放之便,大  行经济掠夺之实,他们周密策划的诡计如果得逞,港元贬值、  港股衰退、楼市下挫、失业增加,香港的自由经济模式及实力  将受到严重摧残,真正的投资者在香港的利益势必受损。国际  炒家罔顾港人及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反复在香港兴风作浪。面  对炒家的猖獗攻势,特区政府被逼上梁山,在迫不得已的情况  下,才在8月14日入市,并不惜动用巨额资金力退炒家。这是史  无前例的壮举,也是值得载入金融史册的“世纪大战”。这场  战斗呈现如下特点:———目标明,决心大。正如行政长官董  建华所说,政府此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行动,旨在稳定利率、  稳定汇市、稳定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秩序。财政司司长曾荫权  多次重申,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市场之一,香港坚持捍卫联系  汇率,坚持不实行外汇管制,坚持自由市场原则,但一个负责  任的政府必须为捍卫香港根本利益有所作为,因此香港特区政  府8月决战目标明确,决策适时,决心很大。        ———“弹药”足,队伍强。为击退国际炒家,特区政府  不惜动用逾千亿港元的外汇基金,加大入市力度;并聘用金融  精英、投资专家高手精心谋划,以许多出其制胜的新招抗击炒  家,迫其节节败退。        ———战线宽、战术活。由于国际炒家多线出击,特区政  府及时从汇、股、期三线反击,先后采用了大举扫货、暗中沽  货套现、断绝炒家货源、推高8月期指与压低9月期指以绝炒家  转仓后路,并运用时间差提高汇市拆息等灵活招数抗击炒家,  向国际社会传递特区政府有能力有信心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重  要信息,正告国际炒家香港不是“提款机”,不可轻举妄动,  为所欲为。        ———透明度高,获广泛支持。特区政府在与国际炒家交  手初期,就明确指出炒家来犯的危害性,并针对炒家及一些传  媒散布的关于“人民币将会贬值”、“联系汇率将要取消”等  诸多谣言予以有力反驳,不仅获得75%以上的港人支持,也博  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9月7日,财政司司长又在立法会表  示,如果政府8月不采取行动,港股可能在国际炒家狙击下再跌  2000点,恒生指数将滑至5000点的水平,若以8月13日港股市值  为17698亿港元计,当港股跌至5000点时,市值仅有13464亿港  元,即损失逾4234亿港元。但由于政府史无前例地果敢抗击炒  家,扭转了炒家冲击港股引发的财富效应大跌市,从而也挽回  了楼市及银行体系资产大跌的信心危机,有效地稳定了港人及  投资者的信心,成功地保住了港人的财富。        ———巩固战果,完善条例。8月决战刚一结束,为了巩固  市场的制度和秩序、加强货币发行局制度、减低投机者操控市  场的机会,特区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措施,包括7项强化联系汇  率的措施、30项加强证券期货市场监管及提高透明度的措施。        香港特区政府的举措引起国际投资者的极大关注。国际金  融社会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危机之后,不少有识之士对于如何建  立21世纪国际金融新秩序,开始有了共识。正如国际清算银行  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国际社会有必要对不断超出国家  监管能力的世界金融体系的结构加以重新考虑”。香港特区政  府财政司司长等高层官员,拟从10月上旬起陆续出访一些国家,  向国际社会介绍香港捍卫战的因由始末,并向国际金融机构陈  述对国际炒家管制的问题和建议,要求国际社会共同负起维持  国际金融秩序的责任。相信香港特区政府的正确举措会受到周  边地区和更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为国际金融社会做出更  多有益的贡献。            《人民论坛 》(199810) 第79期      
      为保证准确阅读人民日报网络版,请将中文平台字库设置为国标扩展码(GBK).   欲免费下载国标扩展码(GBK)中文平台,请点击四通利方
    人 民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   .cn      电话:(010) (010)  日本镜像 Email :info@peopledaily.co.jp   
  楼上的同志说论析逻辑性很强,但是愚以为,如果要论证一个东西的合理性是否存在的话,尤其对一个经济系统来说,似乎应该更多地用数据说明问题。  另外,香港的货币体系还没有比联系汇率制更好的第二选择。如果楼上的朋友有新的想法,欢迎提出来讨论。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外考试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