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身体不知怎么的,站着在一个地方不动小沈阳狂喷三十分钟钟…

那年参加的净心
一个又大又圆又红的苹果,如果只是看到这个苹果,摸过这个苹果,但是没有吃过这个苹果,那还不能算是真正体验过这个大苹果。同样的道理,如果只是听听法师的讲座,思索研究佛经的内容,而没有亲身修证体验过佛法,那也不能算是完全的学佛修行,无法获得美好的法的利益。听朋友介绍,四念处禅修可以使人直接、当下体验佛法的真义,获得清凉的法喜。于是,日,我来到了浙江省绍兴市诸暨狮岩寺,参加这里举办的为期十四天的四念处禅修营活动。指导我们的禅师是从缅甸远来的卡玛兰迪禅师。青山隐隐,绿水悠悠,一叶小舟翩然驶过。坐落在这江南水乡中的狮岩寺幽静、古朴,真是个修行的好地方。狮岩寺当家师父德慧法师为我们这次密集禅修提供了极大便利。卡玛兰迪禅师是国际公认的高僧班迪达大师的高徒。她举止从容淡定如清风拂过,言谈明快豪爽似阳光照来,兼具女性的优雅和大将的风度,实在是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禅修开始了,老师先给我们讲修行时要时刻提起正念。我以前一直以为,正念就是正确的理念,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但禅师说,正念就是对身心当下情况的如实观照,要做到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比如,走路时要观照走路:左步、右步、左步、右步……吃饭时要观照吃饭:咬嚼、咬嚼、咽下、咽下……喝水时要观照喝水……如果你吃饭时想到佛经,那也是妄念。然后,禅师教给了我们坐禅、行禅、站禅的修行办法。坐禅时,要紧密观照腹部呼吸起伏,心中默念:“上、下、上、下……”如果这时出现了疼痛等状况影响了观照腹部,就可以先去观照那个目标,等它减弱了再回来观照。行禅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脚部的工作上,把它分成提、推、放三个步骤。打坐时间是一个小时。我以前都没怎么打过坐,修的很差,身体都直不起来,只好把身体靠在墙上,腿才分得开。我还是散盘。看到别的同修,一脸轻松的挺直不动,还是双盘,真是又惭愧又羡慕。坐禅开始五、六分钟后,剧疼就开始袭来,那是一种大面积的、持续的、深入骨髓的疼痛。疼得我东倒西歪、双手冒汗。我连忙观照:疼、疼、剧疼、持续的疼、大面积的疼、在大腿部升起,持续……疼痛好像缓解了些,但还是像受苦刑一样难受。难受、难受、痛苦、辛苦……我尽可能搜寻受苦受难的词来观照。我看到别的同修脸上也出现了痛楚的神情,大家此时都是一样的感受吧。一天,两天,到了第三天上午禅修的时候,疼痛照样升起。它从大腿转移到膝盖,等到疼稍微轻些时,一片麻木又从脚上升起,它向上蔓延,直到小腿。麻木、麻木、木、彻底变木、失去知觉、发胀、变热……难受得我真想马上换腿,但还是坚持下来了。我继续观照。忽然,奇迹出现了!从脚尖上出现了麻酥酥的电火花似地感觉,它像一剂溶解液般慢慢浸开,所到之处,麻木消失了!麻木等苦受在慢慢消失,慢慢退缩,真是变化无常。最后,它居然消失了,不见了,灭去了!那一刻,我真想纵声歌唱!我真的体验到了因缘生,因缘灭的道理。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看到、读过,现在,才亲身体验到了这个佛法的真理。下午,我的脚变得又麻又胀又疼又酸又热,难受都一块儿来了,还感到它一直在放射出许多的火焰。铛?——坐禅结束的罄声终于响起,我疲倦的从座上站了起来。忽然,我感到一股巨大的清凉从脚底升起。它是这样的清凉,好像是从最幽深的古井中冒出的一股甘泉;它又是这样的浓烈,从骨髓的最深处到脚面的最表层都充满、填满。每个毛孔都是清凉、舒畅的,我感受到了清凉的法喜。我们是一小时坐禅,一小时行禅的。开始经行时,我默念着提、推、放三个字,在满是青苔的寺庙石板上缓行。一直没什么感受,就是走得多了,脚底板感到发热。但是,十天过去后,脚步开始变得轻快。每当脚放下时,总感到一阵轻风升起,包围着我的脚盘旋,真的很凉爽。修行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最后两三天,可能是因为身体上的疼痛减少了,我心中的烦恼妄念又升起来了。坐禅时,我就开始妄想了,过去的一些痛苦往事又浮上心头,我就开始烦恼、嗔恨了,甚至很难静下心来打坐。这时,禅师在小参时,亲切温暖地提醒我:“不要忘记观照啊。当什么情况来时,就观照什么情况。回忆、回忆、痛苦、痛苦、嗔恨、嗔恨,胸口发闷……这些都可以观照。噢,你是想狠狠打那个人一顿,但又够不着吧。”她一阵爽朗的大笑。最后,禅师叮嘱我一定要好好地修这个法,相信它一定可以化解我的心结。最后一天终于来临了!我们六十几个学员在狮岩古寺的密集禅修就要结束了。从上午到下午,从白天到夜晚,大家都怀着感恩、激动的心情一个接一个地发表自己的禅修心得与大家分享。许多人笑了,因为他们获得了真实的法喜,甚至有人治好了多年未愈的暗疾。“我感到鼻孔中有许多小虫在爬,又疼又痒。我想起来了,这是我小学时鼻子撞过的伤……”“我感到头部跟着腹部一起膨胀收缩,真是我车祸受伤的地方……”许多人哭了。“我感到忏悔,通过内观,意外的看到自己的内心深处竟如此不堪,那真的是我吗……”“我竟是这样一个人?通过观照,我原来有一颗多么狂妄自大,刚强不化的心。我真是一个女人吗……”很多学员从禅修中净化了内心,升华了自己。还有些人悲欣交集。“我感恩,感恩啊!感恩佛陀!感恩三宝!给了我这么好的法——感恩组织者!这几天来,我心中充满了一种安详、宁静、喜悦……那是我亲身体验到的,亲身验证到的,是那么美妙,那么美妙——甚至,连疼都是那么美妙……”一些优秀的禅修者激动地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十四天,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瞬。但是这禅修的十四天,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却又是那么特别,那么珍贵!朋友们,如果你在学佛的道路上止步不前;如果你心中充满了烦恼痛苦;如果你希望直接当下的获得一种安乐解脱。那么,请你尝试参加四念处禅修。在这里,在禅修中,体验法的美好;在这里,在禅修中,减轻心灵的烦恼痛苦,获得安宁、吉祥和如意。补充一个小故事:在我回家的途中,在火车上,我晕车了,想吐。我马上观照:不舒服,恶心,想吐、嘴里有口水……马上减轻很多,一直坚持到火车停站。注:因水平有限,如果文章中有与事实出入的地方,请谅解。
&四念处禅修开示--空海法师
一、身念处修行法要
  从现在开始,大家要好好一步一脚印地用功,跟着佛陀的脚步走,跟着古圣先贤那些解脱者的脚步,在解脱道上一步一脚印地走。很快!你就能够不断地脱胎换骨。现在跟大家介绍,「动」跟「静」两个修习原则。
  1.动态方面
  从现在开始,大家就要贯彻身念处的修行。身念处的修行,那是不管你在禅堂内或是禅堂外;不管你在吃饭或是上下楼梯、或是要睡觉、或是在盥洗。这全程你都要明觉你当下的动作——你现在正在做什么,你要清清楚楚地觉察到。只要你有在「动」的时候,你就清楚地觉察那个比较明显的「动」。如果你在走路,你就清清楚楚地觉察你的每一个脚步;你要喝水也是一样,清楚地觉察你喝水的这整个过程;你要上厕所也是一样,这整个过程都清楚明觉。要吃饭、要穿衣、要做其他的,你都是清楚明觉你当下正在做什么。当下最明显的动作,你就把你的注意力、觉察力放在这上面。凡是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要清清楚楚地觉察。你不要想说:「我应该在那里做什么才对呀!怎么觉察这些呢?」现在,没有其他任何的法门比这个更重要;没有其他任何的工作比你觉察你当下的动作更重要。
  你要修行、要迈向究竟解脱,第一个关卡就是「醒过来」,清醒明觉地活在每一个当下。如果你越急,你反而越错失掉了那个要领。现在,没有什么要让你急的;没有什么要让你操心的,你在这里这几天就好好地大死一番——真的让自己大死一番,全然地归零、全然地活在当下。所以,把你的动作放慢一点,我们的时间都很够,不用急、不用躁,把三妙行这些都要展现出来,身心柔软——松、柔、明、觉。你每一个脚步、每一个动作,包括你要举手、要抓痒,这个过程都清楚明觉。
  要成为「佛陀」,第一个关键就是要醒过来。醒过来,最具体的就是你有觉察到当下的动作。记得!你的动作一定是存在现在;你的动作不存在过去、不存在未来,它都是当下。你要走路、要吃饭、要洗澡、要穿衣,也都是只有当下。当你坐得腿酸想要换腿,也是当下要换腿;不是不可以换腿,而是你要清醒明觉当下的「动」。这是身念处修成很重要的一个关键。
  当下你比较明显的「动」,动作的「动」,是在哪里,你就把注意力放在那上面。这是身念处的全然开发。包括你要睡觉、要上床,这整个过程,以及你要铺床埝、要铺枕头、要摊开棉被,这个过程你都不要忽略啊!你忽略的话,你就没有活在当下。没有活在当下,严格讲,你又死掉了啦!你又成为行尸走肉了。
  修行很重要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全然地、全面地醒过来。修行那是遍一切处的,不一定是在禅堂内才是修行,我们整个禅堂内外,全部都是在修行啊!你真的能够把握到这样的要领的话,你的法堂、你的禅堂,那是整个虚空法界啊!你每天一醒过来,不管你做什么,那都是在修行喔!所以修行第一关很重要的就是,记得!清醒明觉地活在每一个当下,观察你现在正在动作的现象,如实地观察它,是非好坏不要去论断,你就只要觉知、觉察。不要小看这个喔!你真的好好用功一天下来的话,那不得了喔!你这几十万年来的生命,你很少有一天好好的清醒明觉地活着呢!你真的能够好好的这样一天很清醒明觉地活在当下,那你沉睡了几十万年,现在你终于要渐渐醒过来了。你很少身心合一地活在当下啊!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方面,真正修行很重要的方法、很重要的要领,就在刚才跟大家讲的这些。
  有了身念处全面性的开发,你才能够开发后面的心念处啊!身念处没有开发出来,你的心念处是不可能开发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呢?假如你的心跑掉,打妄想去了,也没关系,只要你能够觉察到你去打妄想的时候,那你又醒过来了。你在那里打妄想,或是心又跑掉了,心猿意马、心很散乱,都没关系,把它拉回来,活在当下。记得!不要自责、不要在那里责备、不要在那里拉扯,只要你觉察到之后,就是回到了当下、回到了现在。这样,你可以不用其他修行法门,这是「正直捨方便」啊!你可以放下八万四千法门的种种方便法,直驱无上道。不一定要持咒、不一定要唸佛,你才能够觉察当下。你就是保持明觉,你的持咒、你的唸佛、你的种种方法——礼佛、拜忏,也都是要让你醒过来,活在当下而已呀!如果种种方便法你可以不用,那更快、更殊胜地,能够活起来、醒过来。所以大家放慢、放轻你的动作,脚步保持轻柔,身心也轻柔,觉察你每一个步伐。这样,你会全面地醒过来,三妙行也会因为你的觉醒而展现出来。这是身念处方面的开发。记得!当动态比较多的时候,你就用身念处来修,来开发你的觉性。
  2.静态方面
  在禅堂内有静坐的时候,静坐可以让我们的身心更稳定、更宁静。当你在静坐的时候,你可以采用观呼吸——出入息——的方法,除非你的心散乱,你才配合数息法,或是配合深呼吸。因为数息或是深呼吸,可以让你那散乱的心比较容易地收摄下来。如果你的心已经渐渐稳定下来,那你就只要保持客观的觉察与放松。很客观地觉察你当下的出入息,这就是四念处配合出入息法的修行。
  当你在吸气的时候,你清楚地觉察:「我现在当下正在吸气」;呼气的时候,也清楚地觉察:「我现在正在呼气」。你看喔!这也是让你在静坐的当下,觉察你身体当下出入息的进出。它是一种流体,也是一种动态、动作喔!这也是身念处的贯穿啊!那是观察更微细的「动」。知道吗?所以你不要刻意去练呼吸,也不要刻意去操纵呼吸,更不要去作意、想像呼吸。若是作意、刻意,你就没办法来到如实观。
  呼吸不要用意念去引导,除非你的心很散乱;不然,你就是保持很客观的觉察就好。这样,你才能够看到当下的呼吸一进一出,在我们鼻孔这里,一样有气息的进出。你的呼吸也是在当下、也是在现在,你能够觉察到你的呼吸,那表示你有活在现在、有活在当下。你不要修了老半天之后,然后才来跟我讲:「老师!我还觉察不到我的呼吸。」你会没有呼吸吗?你每一分、每一秒都一定有在呼吸的。所以这个觉察点,你要放在鼻孔这里也可以;要放在丹田也可以;要放在胸腔也可以。重要的是你不要去用力、不要去引导、不要去掌控。你越放松,越容易觉察到呼吸的进出。这个方法,比其他的八万四千法门(种种方法)都更微细、更单纯、更简便。你真的要觉醒过来,就是方法越单纯、越简便,越好。而出入息它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进行。
  观察出入息,第一个要领也是让你清醒明觉地活在当下、活在现在。如果你已经能够稳定地活在当下、活在现在,进一步你又可以配合去体悟——你的呼吸,它是不断地在生、灭、变、异啊!这时候,你也可以在吸气的时候配合「生」,呼气的时候配合「灭」;再来吸气的时候配合「变」,呼气的时候配合「异」。就在吸气、呼气,吸气、呼气的当下,你可以去看这个生、灭、变、异的现象。你在那个现象的背后,默唸「生」、「灭」、「变」、「异」这四个字。一字一字地分开
——吸气的时候你默唸「生」;呼气的时候默唸「灭」。这不是你去引导喔!而是你看到现象发生之后,才「喔!我看到『生』了!」,呼气的时候「喔!我看到『灭』了!」;吸气的时候看到「变」,再呼气的时候看到「异」。一吸、一呼,你身体里面的风界元素已经是变异了啦!你这个「我」组成的元素已经跟一分钟前不相同了。
  运用呼吸配合生、灭、变、异这四个字的要领,一方面是让你的意根比较容易收摄、比较容易活在当下,对于妄念的消除会很快;另一方面生、灭、变、异这四个字,它可以让你除了「止」下来之外,又含有甚深的法义。你可以从中去观、去体悟无常法印;去体悟无我的法印。所以,从今天开始到明天这一段期间,你在静坐的时候就把出入息方面好好地熟练、好好地明觉,开发出清楚的觉察。如果你觉得胸闷、觉得紧,你可以回来检查自己的身体——哪里没有放松?哪里在绷紧呢?这时候,你要提醒自己全然地放松。如果你觉得胸闷,那是因为你在用力;因为你去干扰呼吸,觉察到马上放开就好了,不要责备、不要懊恼,你只要放开、放松,活在当下,如实观。这样就好。
  3.小 结
  在静态方面,大家要好好地把出入息法做好;而动态方面,则全面性地展开,开发明觉。不管是静或是动,现在的第一要务就是清醒明觉地活在每一个当下。你这一个功夫能够做出来,你才能够做到初步的觉醒。有了初步的觉醒,再来你才能够真正地见法、真正地了悟真理实相,而远离颠倒梦想,你才会成为真正的觉醒者。这都是可修、可证、可达。时间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你能不能随时归零,身心柔软地活在当下。只要你能够随时归零,身心很柔软,一步一脚印地去做,这些都是可修、可证、可达。一天的用功,一定会有一天的收获跟脱胎换骨。
二、修习禅定
  ………(钟声),因为大家会昏沉,所以换一个清脆的声音。这样可以比较有力量来唤醒大家。现在来跟大家讲一下修习禅定。
  1.概 说
  禅定方面,大家常常在打坐,也常听到别人在禅修、在打坐,但是能够真正进入禅定的却是不多。所以我们现在跟大家介绍这方面,希望你能够应用的得心应手。若应用纯熟,随时你都可以处在未到地定。情况更理想的话,随时都可以处在初禅。问题是你要先对禅定方面,要有清楚的了解。如果你已经有一些禅定的基础,那你也不要想说:「我听这些好像是多余的。」每一天都是第一天;每一次都是第一次,你要以全新的心灵品质来听,你的心才是活的、才是流动的。禅定绝对不是死板板的,禅定不是「定」在那里,禅定是让你的心全然地活起来。这个「定」字很容易让众生产生错误的联想。「定」绝对不是定在那里,不是僵化,心不是成为一潭死的湖水。禅定,本来在原始佛法里面的意思,就是「静下来,深深地去正思惟」。禅定,那是清醒明觉地活在当下。如果你的身心不柔软,你怎么活在当下呢?如果你没有保持明觉,你怎么活在当下呢?所以,世间法的禅定跟出世间法的禅定是不一样的,不要把禅定变成是练功夫啊!记得!禅定,那是活泼、活动,保持明觉,活在每一个当下。
  所谓的「三界」,第一是欲界、第二是色界、第三是无色界。欲界,就是大家平常在磙磙红尘里面不断地要求满足,追逐各种欲贪、欲求、欲望,包括你每天不断地在忙忙碌碌,或是有的人在名利堆中打磙。这些都是在欲界的世界里面,包括你有各种的欲望、欲求,这些也都是。来禅修,如果你没有放下欲界,你没办法进入到色界。色界,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到四禅。色界也就是你离开磙磙红尘,单纯地与地、水、火、风大自然相处,身心处在单纯的环境中,让身心逐渐地净化。所以在《杂阿含经》里面就有提到:「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离,就是你要离开欲界、离开种种恶念、离开种种不善法,有觉、有观。你看!在《杂阿含经》里面讲的,都是要有觉、有观,不是死定啊!放下种种欲望的追求;放下种种名利的追逐;放下那些贪、瞋、痴,也就是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就是活在当下。「觉」就是你要清醒明觉地活在当下,「观」就是进一步地去正思惟、去体悟。
  原始佛法所讲的禅定,那是有觉、有观,简称「静虑」——静下来,有深度地去思虑、去体悟。「虑」就是去体悟,再更简短地讲,就是「止观」。禅定、禅那讲的就是止观双运,有觉、有观就是你能够进行止观双运。当你的心离开磙磙红尘、离开名利的追逐,很单纯地来禅修。这样就是离开欲界。如果你又有透过方法,让你的心能够安止在当下,进行有觉、有观,又把握到一个很重要的要领就是,全然地放松——你越用力,越没办法入禅定;你越祈求,你越没办法入禅定。记得!要入禅定,很重要的要领就是活在当下,全然地放松。但是,你却不要说又去努力放松,因为那个「努力」,它又会绷紧、又会僵硬。放松,只是放松。就好像你握拳之后,叫你把拳放开。放开跟用力的放开手掌,那是不一样的。如果你用力地放开,你的手会很容易疲倦;放开它,只是很轻松的放开。所以要入初禅,很重要的要领就是,清醒明觉活在当下,全然地放松。放松之后,你自然会产生喜、乐觉支出来。因为你的用力、你的僵硬,那个喜觉支、乐觉支才被你阻隔了。透过有觉、有观,你就会产生喜、乐、一心。我们现在就来介绍寻、伺、喜、乐、一心。
  2.寻、伺、喜、乐、一心
  寻,顾名思义就是「寻找」,因为我们的心如同一匹野马,它是到处闯荡、到处飘动。心,又称为「心猿意马」,它就如同在大海中一直飘荡不安的船,不知如何安其心。为了要安其心,多少修行人跋山涉水、寻师访道为参禅;为了安其心,真的你花费几十年,都未必能够找到安心之路啊!「寻」就是找寻一个可以让你的心安止在上面的方法,如果你越向外、越向心外去找,你越找不到,越不容易安其心。如果你所使用的有为法越复杂、越多,那你也越不容易安其心,顶多只是让你的心暂时地麻醉下来、暂时地止痛下来。真正的安其心,那是不用麻醉剂、不用止痛剂的,那是回到很自然、很单纯、很朴实的原始状态。所以记得!修行的方法那是越单纯、越简便,越好。不需花钱的最好;随时都可用的最好;最省力、最不用力的最好(而这也必须你要去比较过,或经过一番寻寻觅觅)。佛陀跟我们介绍的就是出入息法,这是最殊胜的。
  把你的心安止在出入息上面。这个点,你要放在人中、鼻头,或是鼻腔里面都可以。每个人的敏感度、每个人的敏感地区不一样,如果你觉得这个地区很容易让你觉察到出入息的进出,那你就把你的注意力安止在鼻头、人中这里。如果你觉得在鼻孔附近不容易觉察到,而腹部丹田的起伏比较容易觉察得到的话,也可以把你的注意力、觉察力,放在丹田、小腹这个地区。因为不管你再深睡、不管你多么放松,只要你有在呼吸,你的丹田就会随着你的吸气而自然地凸起;会随着你的呼气而自然地凹下去。丹田,它会随着你的呼吸而起伏。那个起伏,也都是当下在发生。你能够看到这样的动态的过程,这就是你有活在当下。所以,不管你是系在鼻头或是丹田,第一阶段的重点就是,让你的心能够有一个很不错的所缘的对象;让你的心能够安止下来;让你的心能够渐渐地清醒明觉地活在每一当下。这是有觉,也就是「止」的过程。
  当你寻找到这样的点,觉得这个地区不错;觉得这个方法很省力(禅修方法越省力越好);觉得这个方法很不错,那你继续在这个方法上面用功。这就是寻伺的「伺」。这个「伺」就是,你继续在这个方法上面用功。打个比方,如果你打坐一小时,前面三十分钟你都在那里寻寻觅觅,换这个方法、换那个方法,或是有时候妄想、昏沉很多,你没办法安住其心,那都是在「寻」的过程。好!慢慢地发现找到安止点了,你就把心安止在上面,那就是进入「伺」的阶段。
  经过寻、伺之后,再来你又能够把握到放松的要领。这样,喜觉支就会产生。当喜觉支产生,你不要去迎或是抗拒,都要不迎不拒,继续就会有乐觉支的产生。喜觉支它是比较粗,它的频率、兴奋度比较高;乐觉支那是比较微细、比较持续。所以喜觉支后面跟着持续而绵延的,那就是乐觉支。这就是进入「禅悦为食」。当你有禅悦之后,你就能够更加安止在你的禅定中;当你一心一意地在寻、伺、喜、乐、一心的境界,有觉、有观。这样,就是来到了初禅的境界。
  3.进入初禅
  当你进入初禅,你的身心会很稳定、很柔软;会有禅悦;会很安祥,安止在当下。你不会烦躁、不会觉得用力、不会觉得枯坐。如果这一两天,你能够慢慢地练习进入到初禅的话,那已经是不枉费此行了。包括这一年多来的闻思基础,也都会在你的禅定中渐渐地消化。
  当你有了初禅的这些体验之后,除了可以再继续开发更深的四念处的修行,如心念处、法念处外,因为有了初禅的这些基础,在我们跟大家分享一些更深的法义、真理、实相,那你的震撼也会越强。如果没有到初禅也没关系,你能够有未到地定的话,那也已经相当好了。所以大家不要气馁,也不要去跟别人比较,修行不要在那里自责;不要在那里渴求、渴盼要得到什么境界。你越想得到,你越得不到。你的精进用功就是要来到归零,很放松、很清醒明觉地活在当下,全然地放开。注意喔!那个松、紧要拿捏出来,不是放纵、不是懒散,也不是那种松趴趴的,更不是绷紧、僵化、僵硬,那些都是不对的。过与不及都没办法来到禅定的世界,所以它是精进用功,但却是很放松的。能够这样,你随时都可以处在初禅或是未到地定的境界。
  寻、伺、喜、乐、一心的初禅,先有这些基础之后,那你要进行觉、观、喜、乐、一心,有觉、有观,止观双运的初禅,那就比较容易。如果你没有定力,我们到户外禅修的话,你的心马上就跑掉了,你的心跟一般人、一般众生郊游的心态没有两样。如果你有定力的基础,你有初禅或未到地定的基础,你能够清醒明觉地活在每一当下。这样的话,你处处都可见法,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那不是哲学名相、不是抽象,那是实相,但是必须你的智慧眼打开,你才看得到。所以对开悟;对开智慧、断结、证果,最有益助的是觉、观、喜、乐、一心——能止观双运的初禅或未到地定。
  4.善待昏沉与妄念
  在禅修的这个过程,因为大家平常都有在工作,事务也比较繁忙,如果一坐下来,不是昏沉;不然,就是妄念很多,没关系,你不要在那里拉扯。如果你在那里拉扯,你的生命力是在互相厮杀、互相拉扯,那反而是负面的影响、负面的走向。如果昏沉,需要休息,你就用爱心、用慈悲心,让你这个疲倦、疲惫的身心能够充分地恢复。如果它需要睡觉、需要休息,在我们休息的时段,你就好好让它充分地休息。如果你在禅堂内会昏沉,也没关系,你就用爱心、用慈悲心来爱护这个众生,让它能够好好地休息。当你的昏沉经过你的爱心消化之后,它会很快地消失。消失之后,你就能够清醒明觉地活在每一当下。如果你不让你的昏沉穿流而过,你会第一天在那里拉扯,第二天、第三天仍然是在那里拉扯。如果你能够用爱心来关怀它,这个昏沉的境界,它很快就会消失。昏沉它也是个众生,它是不得已的,它也是无我啊!你用爱心、用包容心来善待它,这个昏沉的力量,它就会转换成为你解脱的助缘。如果你用责备的心去对待它,那它永远都一直在被谴责、被压抑,它会继续跟你的生命在那里拉扯、抗争。
  对妄念(种种念头)方面,你也是一样,不要去谴责它,你只要保持明觉——虚空不碍白云飞,虚空也不碍乌云飞。你只要保持明觉,你的心就像虚空一样,那些念头就像白云、就像飞鸟、就像风声、就像鸟声,让那些念头穿流而过,不要去谴责它。如果你去谴责那些念头的话,你会变成「头上安头」,你是拿着一把剑在砍那个自我所产生的影子。这个影子你怎么砍得了?你怎么砍得完?你越砍,你会越累啊!越累,那个妄念的报复力就会越强啊!你只要保持明觉,包容它。这个妄念,它会像空中的白云,它也会庄严这个法界的。但是不是放纵喔!不是说我看到我在那里编故事、在那里联想很多事情,然后「老师说不用去砍它,好!那我就继续再想下去,继续再做白日梦。」如果这样,人家来这里禅修,是会体悟法、见到法,而你呢?会继续做你的白日梦。这个分寸的拿捏大家要好好去体会,不要只听一半。
  对妄念不要去谴责它,也不要去随顺它。当它生起,就让它自然生起,你只要保持明觉,它就会自然生、灭、变、异。你不期待白云过来,也不要阻挡乌云过来;不要期待乌云赶快消失,也不要去追逐白云让它不消失。你就保持客观的明觉、觉察,包括念头,它也是当下在发生啊!这个念头也是在生生灭灭变化啊!所以它也是个动态、也是个动作、也是个众生啊!如果你能够清醒觉察你当下的念头,那也是个很好的所缘对象啊!很快地,只要你活在当下,不迎不拒,这个念头,它不再是你的敌人;不再是你要对抗的对象,它会化成美丽的白云来点缀这虚空法界,会庄严法界。所以,只要你能够保持清醒明觉,如实观察,接纳它。这样的话,你很快就能够沉淀,能够安住在每一个境界,你也随时都可以处在未到地定,或是初禅的境界。
  5.小 结
  全然地活在每一当下,放松、放松,保持客观明觉,欢喜心地接受一切境界,就像看白云飘过、就像观鸟飞过。这样,你的身心就能够很放松,法喜无限地活在每一当下。能够这样,你随时可以活在初禅或未到地定;能够这样,你就能够把禅定的精髓掌握到;能够这样,你会胜过那些在那里苦修一、二十年的老参。好好把握禅定止观双运的精髓,活在每一当下。
三、礼佛的意义
这一节本来是礼佛时间,但因为有一半的学员还没办法正确体会礼佛的意义,所以我们在这次禅修礼佛的第一次,再把礼佛的意义说一遍,让大家能够正确而清楚地体会礼佛的意义。首先要提的一点就是,一般众生的心是很僵硬的,可以说是身心僵硬,不柔软,又常常充满着我慢。这个心要怎么样让它柔软下来呢?透过礼佛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有学员来报告,提到说他觉得他不容易放松。为什么不容易放松呢?最深层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心绷得很紧。你身体的僵硬是来自你心里的僵硬,所以等一下就告诉大家打开心的方法,让你的心能够打开;让你的心能够柔软。还有,也有学员来报告心不容易静下来,一静下来就容易昏沉。那是因为欠缺慈悲心、欠缺感恩的心,还有学佛的力道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没有真正用生命去求法、用生命去了悟生死大事。像这些都是可以透过我们不断地闻、思、修、证,而渐渐地沉淀、渐渐地澄清。所以也不用气馁,面对真实的自己,如实面对自己。唯有你如实面对自己,愿意接受自己的脸黑;愿意接受自己的丑陋,你才能够改变;你才能够成长;你才能够脱胎换骨。所以你有看到自己的身心僵硬,很好!有看到自己心静不下来,容易昏沉,很好!用慈悲心、用爱心来包容它,它会在你的包容、会在你的爱心的关怀之下,它会成长、会脱胎换骨的。不要用挫折、不要用严厉责备的心去对待它。如果你用严厉的心去对待它的话,它又会隐藏起来;又会躲起来;又会缩进那黑暗的世界里面,也会躲进你那个潜意识里面,那你就更看不到,错失改进的机会。一开始有跟大家讲,慈悲要从善待自己开始,一定要先对自己慈悲,你才能够真正对别人慈悲。对自己慈悲,包括让这个有苦难的众生,让它渐渐地出离苦海。你要用你的爱心、用你的毅力让这苦难的众生,早日出离苦海而解脱自在。你必须有自助的魄力、决心,别人才能协助你。我今天也只是扮演一个协助你成长的角色而已,主角是你自己。佛陀也只是扮演协助我们成长的一个角色而已,你没有比佛陀卑微,你跟佛陀也都完全平等。佛陀只是大慈大悲,协助我们去认清这些真理实相,远离颠倒梦想而已;协助我们出离苦海。
2.培养感恩的心再来,要讲的就是礼佛的意义。礼佛,我们一般常常都是把佛陀变成一位超级的大力神;把佛陀变成一位很厉害的神。好像你欠缺钱跟佛陀祈求,佛陀就会给你钱;你欠缺名、欠缺利,你就跟佛陀祈求;你生不出小孩子,你也跟佛陀祈求,请佛陀帮助你生个小孩。众生常常有无穷的欲望,你那不能够实践的欲望,你就不断地向佛陀祈求。所以我们如果没有真正去了解礼佛的意义的话,我们会把智慧型的佛教变成信仰型的宗教、变成迷信型的宗教。这样,佛法的精髓会尽失,佛陀在人间示现渡化众生的这一种意义,也会丧失掉。所以我们要正确地了解礼佛,而不是要你像个乞丐一样,以次等人民不断地向佛陀乞讨、祈求。不是这样啦!礼佛,也不是在求感应;礼佛,也不是在求加持。本来佛陀在世的时候,他都是要大家好好地去体悟,他所跟我们开示的法义,如理地去体悟、去实修、去求证。这个「如理」,就是如同万事万物的真理实相去体悟啊!所以佛陀只是一个手指,指引你去看到真理实相。我们对佛陀这样的一位智慧者、一位协助我们出离苦海的慈悲者,我们对他充满着感恩的心。所以礼佛的第一个意义是感恩佛陀、感恩善知识大慈大悲,协助我们出离苦海;协助我们远离颠倒梦想。这个意义如果没有掌握到的话,那礼佛的意义尽失啊!如果你能够体会到佛陀是一位智慧者;一位大慈大悲的导师、善知识,我们以感恩的心来感谢他、顶礼他,可以培养出我们的谦虚以及柔软的心。有一句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不要随便向人下跪。这里,我们不用自卑,你不是次等人民,你也不是乞丐。今天我们跟佛陀顶礼,这是一种感恩的心;这是我们身心的柔软、我们的谦虚,知道我们自己的不足,愿意跟善知识看齐、学习,成为一位解脱者。所以礼佛的第一个意义,就是培养感恩的心。
3.培养慈悲的心
礼佛第二层意义是培养慈悲的心。要知道!成佛,成为一位解脱者,他绝对不是自私自利。没有自了汉的阿罗汉,绝对没有啦!如果你自私自利,你要证到初果都不可能,不要说证到阿罗汉啦!把阿罗汉认为是自私自利、自了汉,那都是错误的批判;那都是不正确的。没有自私自利的解脱者啦!所以我们是向佛陀看齐、学习,也发愿将来要「众生无边誓愿度」,愿意像佛陀一样,自渡、渡人;自利、利他。所以礼佛的第二个意义,就是展现慈悲的心,愿意跟佛陀、愿意跟那些善知识一样大慈大悲愍众生,只要自己有能力,都愿意学习着无条件、无所求地,来回馈这世间、回馈众生。我自己曾经是苦海浮沉的众生,透过佛陀的协助让我出离苦海,我也愿意协助苦海中的众生,让他们也早日出离苦海,来到解脱自在的世界。修行要有成,一定要有慈悲的心,为什么我们的身心会僵硬呢?因为我们的心没有打开;因为我们欠缺感恩的心、欠缺慈悲的心。感恩、慈悲的心,这是四无量心里面的「慈、悲」。你要具体地去体悟而展现出来啊!你的心量真的会来到无边无际,你的身心会很柔软。
4.见贤思齐礼
佛第三层意义就是见贤思齐。见贤思齐就是学习着「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佛陀绝对不是要让你认为他很崇高、他很伟大,然后让你一直拜,不是这样啦!本来没有佛像啊!原始佛法以及距离佛陀灭度后一两百年内都没有佛像,大家都只是扣住法义的核心实修实证,佛像是后来才演变出来的。在我们第一堂课跟大家讲解﹁佛教流变史﹂的时候,有跟大家介绍过。今天如果你又把那个佛像当作一个偶像在拜的话,那你距离佛法的核心就会越远。佛像,它是一个方便法,让我们能够见贤思齐,所以不要把佛像当作神像一直在拜啊!若是这样,佛陀坐在那边也会觉得:「枉费我跟你们讲了那么多的法义,你们却这样捨本逐末。重要的没有掌握到,然后在支流末节上面绕。」佛像只是个方便法,让我们透过看到这样的一位圣贤者、一位智慧者、一位慈悲者,他是如此地在利益众生。让我们看到他就愿意跟他学习;看到这样的圣者,我们愿意跟他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这一生、这一世就要迈向究竟解脱;学习去普渡众生;学习做到无我、无私,来到体证无我的世界。所以礼佛的第三个意义,就是「见贤思齐」。如果你不成佛,那你是在我慢的世界里面喔!成佛的人、解脱的人,那是贪、瞋、痴、我慢断尽;那是没有我慢的。所以不要再听别人说:「发愿此生此世要成佛,那是我慢。」绝对不是这样啊!大家要把这些观念矫正过来,你才能够体会到礼佛的意义。
5.回归法界
再来,礼佛还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佛陀他是一位法界的代言人;佛陀他是协助你回归法界,佛陀也明白地跟我们宣说:「我跟大家讲的这些真理实相、这些三法印以及缘起法,那都不是我佛陀所发明、所创造,不管我佛陀有没有出生,这些真理实相它都是永远存在,跟整个法界、跟整个大自然永远存在。不管过去、现在、未来,这些真理实相都存在;不管我佛陀有没有出生,这些真理实相都存在。」佛陀出生,了悟这些真理实相,然后远离颠倒梦想,出离了苦海。看到众生因为不了悟真理实相,不知心灵的家在哪里,而在苦海中浮沉,于是大慈大悲的来协助我们,回归这心灵的家、回归这法界。所以,佛陀他决不会跟你们说:「你们要来顶礼我;你们要来拜我;你们要把目标朝向我。」绝对不会这样的。佛陀了悟到他自己是法界之子;了悟自己是这整个大自然、整个法界的一份子啊!当佛陀彻底开悟之后,知道他跟这整个法界是一体的,并且了悟了生死大事,于是便来协助大家也回归法界啊!成佛,是成为一位觉悟者,也就是觉悟到你跟整个法界是一体的;跟整个众生、跟所有的众生都是一体的。所以礼佛更进一步的就是,你要去看到佛陀所跟我们指引的那个真理、实相、法界,目标不是锁定在佛像上面;不是锁定在佛陀身上。
佛陀他是善知识,也是个指月的工具呀!月在哪里?真理在哪里?你就坐在道的上面;你就浸泡在法界的怀抱里面。没有佛陀,你还不会死;没有法界的养育,你不可能活着。所以,我们感恩佛陀,让我们能够逐渐地回归法界、回归涅槃界。当我们顶礼佛陀的时候,我们更进一步地要去看到法界对我们生命的重要,你才会来到「自依止,法界依止」啊!如果你没有发现到法界对我们生命的重要的话,你怎么回到自依止呢?佛陀涅槃之后,糟糕了!我们的偶像、我们的目标就失去了,你就又不知要再抓哪一个目标;你又不知道要何所依。所以,佛陀都一再地跟我们讲:「你要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不要抓住佛陀。如果你抓住佛陀,你没办法解脱自在的,不要一直只是看着那个手指,要看到那个手指所指引的月亮——真理、实相;看到整个法界、整个大自然。如此,你才能够真正了悟生死大事。
四、身念处修行关键解析
  1.概 说
  请大家先看手上这份资料,也是在《阿含解脱道次第》书里面的第二○○页,各位手上资料是5b。我们先把这一段看一下。佛陀告诉众生说:「比丘、比丘尼(我们现在把这个称呼改为各位精进用功的修行者),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也就是你有可能此生此世就证到阿罗汉果,在七年内。「或有余得阿那含」,至少你也可以证到三果。「置七年」,也就是说不必到七年,甚至六年、五年、四年、三、二、一年都还不必。你如果有好好地精进用功,「七个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二果是说有两种果位,而这两种果位呢?就是证到三果或是四果的阿罗汉。甚至不必到七个月,如果大家能够好好地精进用功,「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这都是立竿见影,可修、可证、可达,绝对不是空谈。
  佛陀甚至进一步再跟我们讲,如果你没有因缘七天七夜,那你只要有一天一夜的用功呢?就会有一天的成长与收获啊!如果你「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早上精进用功,到傍晚黄昏,你就会觉得有成长、有进展。如果你傍晚黄昏用四念处的方法好好用功,明天早上你就会觉得在成长、在突破,这也都是可立竿见影的。
  再请大家看前面「四念处」的最前面,也就是《中阿含》九十八经,大家手上资料的第四页。第一段佛陀很明白地跟我们讲:「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有一条解脱道,它能够让我们很快地超越过苦恼、苦海;让我们断除生死轮迴来到解脱自在的境界,那就是四念处的这一条解脱道。佛陀进一步再说,过去佛、未来佛,以及现在佛呢?都是因为立心正住四念处,修七觉支,而得无上正等正觉。你看!这里都很明显地跟我们讲,不管过去或是现在、未来的佛,都是如此地走过这一条四念处的解脱道。这是很重要的修行历程。我们今天有幸,有因、有缘能够听闻解脱法,进一步再落实到实修实证,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这样的殊胜因缘。你真的要解脱,好好地活在当下,一步一脚印地走,你一定很快能够迈向究竟解脱。
  四念处具体的内容就是身、受、心、法,我们在这几天内会逐步地跟大家介绍,协助大家一步一步地去体证。昨天有概略跟大家讲过身念处。现在我们再具体、深入地来解析一下,因为这方面你如果体会得到这些要领的话,你这几天的修行会得心应手、会很得力,而且就算你禅修结束之后,你也能够溶入在历缘对境之中,应用到历缘对境之中。那都是在修行啊!所以修行,那是全面性的。
  再看第二段的第二行,身念处的修行法要就是,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隔壁一行下面,「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屈伸低仰那四个字,应该要把它顿开来,因为它跟行住坐卧一样,那都是要分开来的。因为它的含盖范围很广,「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这是身念处修法非常重要的关键,这方面希望大家好好地去体悟,逐步地落实来修行。
  真的!修行要迈向解脱,你向心外去找,你绝对找不到净土啦!唯有心净,净土才会现前啦!那你的心要怎么清净呢?一定要回到当下来,活在眼前、活在当下。这样,你才能够现观身口意;才能够如实观察是否有贪、瞋、痴、我慢…。如此,你才能够把那十个结一一地去除,而来到究竟解脱。
  2.行则知行
  修行很重要的关键就是,你要清醒明觉活在当下。现在,当你在走路的时候——行则知行——你就很清楚地知道你当下正在走路的状态,每一脚步都清楚地觉察。如果应用在禅修经行方面的话,那你每一脚步的提、移、落、触,从最初比较慢、段落比较分明的阶段开始,你能清楚地觉察当下每一脚步的提、移、落、触之后,你再慢慢地加快,再把这几个步骤缩减为起、落;起、落,再慢慢地应用到你在工作上班的时候,你也是清楚地觉察,左脚、右脚;左脚、右脚。所以这个「行则知行」,你要从慢动作、分解动作开始清楚觉察起。慢动作、分解动作你清楚觉察到,你就可以慢慢地加快。分解的过程从比较多的分解,慢慢地减少到后来的没有分解,它只是一体,行云流水地运转,但你都要保持清醒明觉。
  「行」的范围很广,你每天都要走路,包括你在禅修的时候要经行、要上下楼梯、要到哪里,你都需要走路。「行」也包括你其他的动态方面,那不止只有脚啊!如果你在走路的时候,比较明显的动作是在脚。但是当你移动脚步不是很明显,而是在工作的时候。一样,把你的觉察力放在你当下正在做的工作上。两手正在工作的这些过程、内容,你正在做什么,你清楚地觉察:「我现在的动作;我现在正在做什么」。你在工作、在炒菜、在洗衣、在扫地,一样,都保持清醒明觉。
  你在跟客人交谈,也是一样。跟客人交谈,是口语,也是口行,你清楚地知道你当下正在做什么。你说话的内容,你也都很清楚地觉察;你要讲话给别人听,你必须先清楚听到你自己讲话的内容。像我现在跟大家在讲话,我都溶入那个声音里面,如果我没有听到我自己讲话的声音、内容,那就是无明、冲动。所以你要在历缘对境的当下,讲话或是听话,都要一心一境。讲话,清楚地知道正在讲话的内容,清楚地表达;听话的时候,用心去听对方的心声,不要心不在焉、不要分心。这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慈悲。
  所以「行则知行」的范围很广,你不要一直急着当下的工作,很马虎、很草率地在做,然后就等着什么时候是你打坐修行的时间;什么时候是你禅修的时候。如果这样的话,你会浪费掉很多很多的生命。修行,就是安住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当下,它是过程,也是目的;每一个当下,它是起点,也是涅槃彼岸的终点。
  3.住则知住
  「住则知住」——「住」就是站立或是停止。当你站立不动,也就是静态的时候呢?你清楚地知道你现在身体所处的状态,你也保持明觉在当下,不是身在那里,而你的心却跑到九霄云外。你当下都是身心一体的,清清楚楚地知道你现在身体的情况、状态。
  4.坐则知坐
  「坐则知坐」——平常不是在禅修的时候,你一定也会有坐下来休息的时候,那你一样,保持清醒地觉察:「我现在要坐下、正在坐,以及坐姿,现在有没有弯腰驼背?」这些也都清楚觉察。禅修的时候,一样,你在打坐的时候,不只呼吸要清楚觉察,你全身的一些状态,你也要能清楚觉察:「有没有用力?有没有绷紧?有没有倾斜?」这些也都要清楚明白地觉察。我现在的坐姿是怎么样?要清楚觉察;如果酸痛,要换腿,也都很清楚地觉察这整个换腿的过程。
  5.卧则知卧
  「卧则知卧」——如果你准备要休息、要上床睡觉,不是说:「我今天很精进用功,好累喔!我要赶快回去躺在床上休息了。」然后「啪!」就倒下去,好像你这个修行现在:「喔!下班了!解放了!全部放松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把修行溶入在一切境界之中。本来修行,它就没有绷紧,它是很放松的。你要准备卧,则知卧;你要到床上、要铺棉被、要埝枕头、要盖棉被、要躺下。这整个的过程,你也都清醒明觉,不是含煳笼统、不是囫囵吞枣。所以「卧则知卧」,你一样保持清醒明觉,正知正念地躺下来休息。在还没有入睡以前,你可以把你的觉察力放在呼吸上面,看着它生灭变化;你也可以扫瞄全身有没有放松?身心有没有柔软?你现在睡觉的姿势,是怎么样的姿势,你也要清楚觉察。还有,如果你在睡眠的时候会有鼾声,那你就采取侧卧,这样鼾声会比较小。
  6.眠则知眠
  「眠则知眠」——也就是你要准备睡觉之前,你也都清醒地觉察:「我现在准备要睡觉了!万缘放下了!」睡觉的时候,你就好好地休息、好好地睡觉。「眠则知眠」,并不是说:「我在睡觉的时候,不可以睡着,一样,都要保持很清醒明觉。包括睡觉的整个过程,都要保持很清醒,就像半醒半睡。」如果是这样,那你撑不了几天,你就会垮下去的,而且因为你整个身心没有放松,很快!你会弹性疲乏啊!「眠则知眠」是说,你躺在床上,准备要睡觉,睡前的这些情况,你都保持清醒明觉。禅宗也有提到:「飢来则饭,倦则眠。」白天,我好好地用功;晚上,让身心休息的时候,我就很安祥地躺卧下来,让这身心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与充电,用慈悲心、用爱心来入睡。这样,你的睡眠品质会很好,而且你的精神会很饱满,隔天你又能够提起精神不断地止观双运。所以连这个睡眠,也是要让你能提、能放。白天精进用功,是让你提起正念、正知;晚上睡觉,则是让你全然地放下,能提、能放。一般众生常常是活在要提,提不起;要放,放不下。说要精进用功,又在那里打妄想、昏沉;睡眠时间到了,躺在床上,又在那里胡思乱想、打妄想,没有好好地休息。所以,修行就是要这样——能提、能放。这就是「眠则知眠」。
  7.寤则知寤
  「寤则知寤」——当你早上一醒过来,通常你都很快地就继续后面冲动的动作,急着要去做什么、做什么。能不能在你一有觉知,醒过来的时候,一样,不要马上就下床,你先觉察你现在的睡姿、你现在的状态,然后才慢慢地下床。你清楚地觉察这整个过程。你身体要起来,包括你的脚要触地、要下床,这些过程你也都维持清醒明觉。这也都是在修行。你不要想说:「我现在要赶快啊!现在是团体禅修,我要赶快冲去洗手间啊!我要赶快去占个地方啊!我要赶快去做什么…。」像这样的话,你会绷紧,会错失掉很多的机会让你如实观。所以要掌握要领——每个当下都是在修行——安住在每一个当下。你真的能够安住下来,你整个生命品质就会脱胎换骨;你真的能够安住下来,你的生命才会活起来;你真的能够安住在每一当下,你才能真正处处见法。
  8.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
  「正知出入」——包括你的往来、前进后退这些都是啊!「善观分别」——也就是你一切的动作你都很清楚地觉察。「屈、伸、低、仰」——这是包括你身体的所有姿态、动作啊!你的手臂要屈、要伸,身体要低下来、要俯腰、要抬起来、要仰头、要转身。这些你都要清楚觉察啊!因为大家平常冲动习惯了,动作都很快,忽略了觉知。所以我们要透过禅修,让大家在单纯的环境、状况下,把动作放慢下来。让你在最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能够好好清楚地觉察。慢动作你能够觉察到,在禅修的过程,你就可以渐渐地加快了。经过这样的练习,将来你回到磙磙红尘,你也就能够继续把这个品质再贯穿到一切境界里面。所以,修行不是在那里求神通、求感应;修行不是在增长我慢。修行,那是每一个当下都保持明觉,处处见法。
  9.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你平常的种种动作、状态,包括穿衣服、吃饭、洗澡,行、住、坐、卧、眠、寤、语、默,也都很清清楚楚地觉察。就算没有讲话的时候,也清楚知道现在的状态:「嘴巴没有讲话,内心有没有与空相应呢?有没有与涅槃寂静相应呢?还是嘴巴虽然没有讲话,但是内心里面却不断地嘀嘀咕咕,一直在自言自语、一直在自编自导自演呢?」这些都要清楚觉察。所以身念处的修行非常重要、非常基础。这些大家要好好地开发出来。
五、出入息法修习
  身念处动态这些,你能够清楚的觉察;静态方面的出入息,也是一样。但那是更微细的观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禅修要有静、有动;有动、有静。禅堂内的静态,是要让你的观察更微细。而观察更微细的这些,出入息法的配合就非常重要了。所以,当你在禅堂内静坐的时候,你就把出入息法的前面几个步骤配合应用,全身放松,让呼吸完全自然地运作——吸气长的时候,知道:「我现在正在长的吸气」;呼气长,一样,清楚地觉知。这是第一阶段长呼吸。如果慢慢地进入到短呼吸、微细呼吸的时候,一样,清楚地觉察:「我现在的呼吸是微细的」、「我现在的呼吸渐渐慢下来了」。这是第二阶段短呼吸。第三个阶段是觉知全身的呼吸。全身的呼吸有两个意义:
  一是呼吸的全程。你在吸气的时候,气从鼻孔、咽喉、胸腔、腹部,到丹田,这整个管道它都会动作、起作用——渐渐地膨胀,渐渐地凸起——你清楚觉察这整个过程。如果在呼气的时候,一样,你清楚觉察从丹田、腹部、胸腔、咽喉、鼻孔,这样一个逆势的方向,空气由里面跑出来。这全部的过程,你也都清楚觉察。这也就是说整个呼吸的进、出,以及吸与呼之间的停止,你都清楚的觉察。这就是第三阶段全身出息的第一层意义。
  另外,全身的出入息有更重要的含义,也就是第一阶段长呼吸跟第二阶段微细的呼吸,你都清楚觉察之后,你的点——觉察力的点——可由鼻孔移到丹田;再来,因为你的觉察已经渐渐地敏锐,你的心渐渐能够安止在当下,这时候你可以把你的觉知力放大到全身。初学者如果比较不容易掌握到,那你可以从丹田的起伏,把它扩大到全身就像丹田一样、就像气球一样,在吸气的时候,它会微微地膨大、膨胀;在呼气的时候,身体就像气球消气,它会慢慢地向内缩、伏下去。如果你不能清楚地觉察到,那你可以深深地吸气,再深深地呼气。深呼吸几次,你就可以清楚地觉察到身体的膨胀、收缩。能够清楚觉察到之后,然后你就放开,让呼吸回归自然。这时候,你越放越松,整个身体它会跟着呼吸起伏。
  如果你的觉察力又继续更敏锐的话,你可以观察到身体全身上下的脉动。前面是呼吸的起伏、韵律,后面更微细的是全身的脉动。你会感觉到你全身就像浸泡在大海的海浪里面,它是不断地在脉动。如果你能够安住在当下,继续地去体悟、去觉察,那你对无常——生灭变化——就会有更具体的体悟。这时候,你的身心会安止在当下。这就是来到安那般那念第四阶段的「安息身行」。「安息身行我出息」就是,这时候你的身心是很柔软、很安祥地处在当下,你身体的冲动、浮躁、不安、绷紧…都消失了。
  「安息身行」这个阶段你能够做到了,又能掌握到全然放松的要领,你就能够进一步,很自然地,喜觉支就会产生,这就是来到第五阶段了。第五阶段喜觉支产生之后,你一样不迎不拒、不用力,第六阶段乐觉支就会产生,你会浸泡在法喜里面;你会浸泡在那无常的法流里面。如果你能止观双运,去体悟什么叫做无常法流生灭的话,这时候你就能够全然地浸泡在那无常法流里面,喜觉支、乐觉支自然地会生起。如果你能够继续稳定、明觉,你就能够觉知你的心行,你的起心动念,你也都可以清楚觉察到。你的各种感受——酸、痛、胀,麻,以及有没有烦躁的心?有没有浮躁、浮动?你的各种觉受这些,包括胸有没有闷?心有没有紧?你都可以清楚地觉察。这就是安那般那念第七阶段「觉知心行」。
  当你能够继续再安住在每一当下,继续在呼吸上面用功,那你会来到「觉知安息心行」。前面的第四阶段是「安息身行」,身体的冲动已经在第四阶段的时候安止下来了。你继续用功、继续浸泡、继续打坐的话,那你整个心会来到安息心行,也就是来到一心一意的境界。当你能够稳定这样——觉、观、喜、乐、一心——的话,这就是浸泡在初禅的世界里面。而这个初禅世界,如果有觉、有观,那你就处处能够见法。如果你有觉、有观,又来到身行安息、心行安息。这样,那个见法的力道就会很强。
六、礼佛与身念处之配合
  在礼佛的时候,也要配合身念处的开发。你在礼佛的时候,除了我们前面所讲的那些深义要能够体悟到以外,还要礼出不同的品质啊!你要把那礼佛的品质具体地展现出来;要把那礼佛的真正意义要真正地体会出来啊!除了这之外,你在礼佛的当下,记得!那也是要跟身念处完全配合的。当你在礼佛的时候,你要清楚地觉察:「我现在正在合掌,正在弯腰、屈膝、俯身、跪下…。」这整个过程,你都要清清楚楚地觉察。礼佛不在快、慢,也不在次数多少,不必给自己订定一天要礼拜多少拜,没有拜完就觉得功课没做完。如果是那样,礼佛的意义就都失去了。你顶多只是把它当做一项功课在做,礼佛的精髓却没有做出来;你只做出表相,却没有发挥它的精神。
  所以,礼佛也是一样,安住在每一当下。你当下的整个过程,哪个动作比较明显,你就把你的注意力,觉察那最明显的动作,身心很柔软,全面地开发明觉。你礼佛半个小时,如果应用得当的话,这半个小时你都是很放松、很清醒明觉地活在当下。要知道喔!这半个小时活在当下,如果你真的能够做到的话,那个功夫、那个力道,那是不得了啊!那就是佛陀所讲的:「你早上用功,你下午就可以见到效果啊!」所以,大家把礼佛方面的这些明觉,都要清楚地开发出来。如果你是有参加过禅修,这些要领你有觉察到,由礼佛的过程,你可以进一步地去看到那个起心动念、意念——你要合掌之前,都有意念在引导啊!现在只简短地讲一下。心念处
——意根方面,我们明天会继续再跟大家来解析。
  现在,当你一步一脚印地做,你会越来越明觉,你的心会越来越明亮。「明心」之后,你就能够「见性」。但在「明心」之前,你要先「明身」啊!你这个「身」,要清楚地觉察啦!「身」,你能够安住又明觉,你的心就会明觉。明心,你就能够见性,也就是见到法性、见到真理实相。如此,你就能够断十结,远离颠倒梦想,进而解脱自在。
七、动中禅与受念处
  1.概 说
  在这几天内,希望能够让大家实际地把四念处的修法都能理解、消化,有实际的经验、经历。也就是我们要把四念处的全部过程,都落入实修、实证。现在跟大家进一步地介绍,身念处的动中禅的修法,以及受念处方面。因为这是很重要的基础,这两方面要具足,也就是身、受念处的基础要具足,再来才能够进一步的开发出心念处,才能够来到明心。
  出入息法——安那般那念,第五阶段是觉知喜,第六是觉知乐,第七是觉知心行,第八是觉知安息心行。安息心行是来到捨念、无念的「一心」的境界,那是初禅稳定。第七「觉知心行」,这个「心行」,就是你当下的起心动念、当下的种种妄念,都能清楚觉察。所以,出入息法的第五到第八个步骤,是属于受念处方面,但你必须有前面身念处的基础,你才能够清楚觉察。而前面身念处,到第四个阶段那已经是来到安息身行了。「身行」,它是要安止下来啊!这就是安那般那念。
  四念处方面的修行,在﹤修四念处﹥经文里面,前面讲的一大半都是有关于身念处方面的修行。受念处是在我们给大家讲义的5a,也是在《阿含解脱道次第》书里面的一九八页,最后一行开始这一段,讲的都是有关受念处方面。受念处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些我们要清楚地观察。但是你要清楚觉知受念处之前,身念处的动中禅,以及静坐中的动中禅,都要能够开发出来,你要能清醒明觉啊!
  现在,再更进一步地跟大家介绍,身念处更微细的觉察。首先,介绍动态中的动中禅。
  2.动态中的动中禅
  动态中的动中禅就是经行。经行,一样,要由慢而快。先慢动作、先分解动作,你清楚地觉察到之后,再来才慢慢地加快。所以,在经行的时候,如果你的心还不够柔软、还不够明觉,那你就把动作放慢下来。右脚抬起来的时候,在抬起之前,先起一个念头「提」,右脚才提起来;再起一个念头「移」,右脚才向前移动;再起一个念头「落」,脚才向下落;再来,起一个念头「触」,你去感受脚底跟大地的接触——一种由轻而重的脚底接触的感受。这时,你的身念处已经跟受念处结合了。再来,你身体的重心会渐渐往前移动,你去感受右脚承受身体压力的一种感觉、觉受。当身体的重心移到右脚的时候,左脚跟着同时慢慢地移起,但是脚尖还不要抬起、还不要举起。之后你再下意念,也就是左脚的「提」,左脚才提起来。左脚再「移」,还要再下意念「落」,脚才落地。然后再「触」,再去接受、体悟那个感受、感触。当触地之后,重心会慢慢地往左脚移动。这时候,你要去体悟左脚承受压力的觉受。如果你是赤脚经行的话,那你的感受会更明显、更敏锐。所以在经行的时候,你就提、移、落、触的把动作慢下来,分解进行——先有意念,然后再动作。这样,你是身口意都一起在修行喔!你那个摄心力道会很强,你也能够很清醒明觉地活在每一当下。
  这样的动中的经行,除了能够开发你的身念处之外,也能让你的觉性大大地提高。当你清醒明觉之后,慢的动作清楚看到了,你再慢慢把动作加快一点,可以把那分解的过程减少,只要提、落、触;提、落、触去感受。再来,你可以慢慢再快一点,左脚、右脚;左脚、右脚,同样地去感受,每一个脚步你都清楚地觉察。这样的话,你在历缘对境中,你就可以保持明觉。不过,经行由慢而快,记得!你只要看你的脚步,你不要去跟别人比,也不要去看别人经行的姿势,因为姿势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开发出你的明觉,那才是最重要的。
  3.静态中的动中禅
  静态中打坐的动中禅,那也是一样。当你坐在禅堂里面,或是有时候你在户外打坐也是一样,你静坐的时候(这可以观察得更微细),你的两个手掌就代表脚掌,过程是你把手分开放在两条腿上,一样,一次一手。至于手的提、移、落、触,你要向前移,或是向左右移,都可以,范围不用很大,就只在你的膝上、腿上移动这样就好,有提起来、有移动、有落下、有触,去感觉那一种感受。再来,再换另外一手,同样地提、移、落、触。如果你第一次是向外移动,然后下一轮回到右手再提、移、落、触的时候,就换向内移动;如果你是向前移动,下一次你就向后移动。这样,你在打坐的过程中,你一样可以活在当下,清醒明觉。
  如果你的心渐渐地微细、宁静下来之后,你还要去观察到更微细的动作,那就是…这时候两手仍然放在腿上,手掌不动,你只是动手指而已。手指也是一样,左、右手轮替着动——第一次你可以动右手的拇指,第二次动左手的拇指,再来换右手的小指;再来换左手的小指。两手交替着动。至于要动哪一根手指,你可以不要按照次序来,因为如果你按照次序的话,你会落入惯性的运动。落入惯性运动的时候,你的觉察力很快又会迟钝掉了。所以,你可以不按牌理出牌。在左右手交替动的时候,那根手指,你可以去寻找:「我这次要动哪一根,下一次就动另外一根」。这样,你可以清楚地觉察到,我们的手指在动作之前,都有意念在引导。而还没有确定要动哪一根手指之前,你都有经过寻、伺的过程。你的意根都有在找寻,寻找要动的手指:「喔!我现在要动左手中指」,左手中指才会动。这方面是更微细的身念处的开发,以及受念处跟心念处——意根这方面的明觉。修行要越来越微细,觉察力、敏觉度要越来越高。这样,你才能够成为觉醒者,但这不是那种神经敏感的觉察,不一样的。
  4.小 结
  当你这些方面都能够做到了,再来,你下一个步骤要进入到、看到更微细的动作之前的意识之流。不管你是手掌动,或是手指头动;不管你要动哪一根手指,你都要清楚地去观察到,在那身体、手指的动作之前,有一股意识之流在贯穿、在引导。以生理解剖方面来讲,那是有神经在传导。一定是神经传导到达之后,四肢、手指才会动,包括你要眨眼、要扬眉、要微笑、要讲话,那背后都有意根、意念在引导。而这就是身念处深入到心念处的开发——意根的觉察,这也是要让你越来越微细地看到你的起心动念。还有,受念处要继续开发觉察的就是,当你坐着…也就是在静坐时,以动中禅更清楚地觉察,当你准备右手整个手掌要举起的时候,你去感受你的意根传达之后呢?你整个肌肉它的变化。整个手臂肌肉的变化,它就像起重机在吊起东西,那个觉受你要去感觉出来。手要移动,它需要用力,你的心也会跟着紧、跟着在用力。整个手指、整个手臂,它都随着你的意念而收缩、用力。所以,你所有的动作,那都需要消耗体能、消耗能源。这方面你也要清楚地觉察到。
八、受念处的觉察与开发
  当身念处方面你能够清楚地开发之后;再来,你就能够继续进一步清楚地觉察受念处。受念处就是各种的感受,在﹤修四念处﹥经文里面,以及在《杂阿含》里面,受念处主要讲的就是有关于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乐受,在我们打坐的过程中,喜觉支、乐觉支这些都是属于乐受,包括你气血的通畅、蠕蠕然 动、很舒服的感受,这些都是属于乐受。苦受,它是指你的肌肉、骨头、全身,不管哪个地方,觉得酸、胀、痛、麻,这些都是属于苦受。不苦不乐受是你当下没有明显的苦,也没有明显的乐。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失去觉知,不知道现在是苦受还是乐受。那是因为你的敏觉度不够。所以,不苦不乐受会增加你的愚痴,而乐受会增加你的欲贪,苦受则会增加你的瞋心。今天禅修就是要把各种的苦乐受、不苦不乐受,都要清楚地觉察到。身体如果打坐久了,会酸、会痛、会胀、会麻,不要起厌烦的心,然后在那里自责。这样,你就失去了受念处的开发。
  现在大家要进一步地来开发受念处。如果脚麻,你就如实地观察「麻」的情况,会酸、会胀、会痛,你就如实去观察它、了解它,因为你很少清楚地去关心你身体的酸、胀、痛、麻。当身体有酸、胀、痛、麻的时候,你不是逃避,要不然就是很快地吃一些止痛剂,让它不痛。你从来没有去看到痛的形状、没有去看到麻的情况是怎么样?胀,到底什么叫做胀?哪里在胀?酸是怎么样的感觉?这些都要清楚地去看到。因为苦受、乐受你能够清楚觉察之后,你才能够看到心念处啊!受念处,那是有关于身跟心的综合啊!身痛会反映到受上面,你心的苦闷也会反映到受这方面。所以,受念处的开发能够让你的身念处跟心念处都做得更好。
  平常我们都太麻木,不知、不觉;平常我们都不断地在逃避。像这样,你的受念处就会变得很迟钝。所以受念处方面,大家要采取如实观察,不迎不拒。如果你坐得不舒服,要移动、要变动姿势,一样,你清楚地去觉察这整个变动的过程。你不需要在那里一直硬撑、苦熬:「我就是要跟痛对抗;我就是要把它熬过去」。如果你在那里硬撑、苦熬的话,那个「硬撑」,你的心也会僵硬的。僵硬、心不柔软,你就没有活在当下。所以,在你可以觉察的情况下,你就继续觉察。如果不能,需要变换的时候,你也知道这些换动作,是为了减少世间苦、为了减少众生苦而动啊!在这动的过程,你要保持明觉,不要制造噪音,影响其他同修。一切你都保持明觉,这样,你就能够把受念处开发出来。
  为什么受念处需要开发呢?因为这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你要去体会到:「当你起贪、起瞋心的时候,你的身体它都会起反应的;当你心量狭窄的时候,你的身体会产生苦受——你的胸会闷,气血不通畅。」平常你觉得:「我现在身体不舒服,我需要去看医生;我今天到底冲到什么、煞到什么,很倒楣啊!」你都很不容易去看到,那是我们内心里面的瞋心在展现、我们的心量狭窄,或是我慢在展现,而让你的身体产生不舒服的觉受。当你抓力——那个抓取的力量越紧,或是越绷紧、越有得失心,你的心也会跟着绷紧。心绷紧,你的身体自然就会产生不舒服的觉受。所以,这个受念处的开发很重要,也唯有这样,你才能够从这些身体的苦乐受里面,往后再去深入找出你当下的心态是什么。你才能够看到我们那十个结啊!不然,你在起瞋心你都不知道,也不以为然啊!你心量狭窄,你都不知道,也不以为然啊!那正是因为你的感觉很迟钝、心很粗糙。但一个明觉的人,他是很清楚地知道啦!当下你有没有贪、瞋、痴、我慢的展现,以及有没有无明。这些你是骗不了明眼人的。
  你真的能够将受念处开发出来,你才能够来到有自知之明啊!当你有自知之明的时候,你才能够清楚地觉察到众生有没有贪、瞋、痴、我慢。你没有我慢的时候,你才能够清楚觉察到别人有没有我慢。如果你自己处在无明的世界,那你都是用我慢在看别人啊!﹁四念处﹂每一个步骤都是在开发觉性;每一个步骤都是明心的过程。现在大家继续用功,把身念处跟受念处继续再开发出来。
  禅修,不是在那里讲究「我坐多久」,或是各种禅相——「我在打坐里面看到什么相、什么相…」,不是那些啊!禅修是要让我们的身、心逐渐地柔软;逐渐地明觉。其中,第一个步骤就是身心清楚明觉——明心的过程——让我们来到明心。明心之后,你才能够真正地见法,看到十个结而断结、而证果,迈向究竟解脱。大家继续再用功,要越来越微细、越深入,千万不要得少为足,这个是不嫌多的。所以记得!没有特殊必要、没有法务上沟通的必要之际,请严格遵守「禁语」。「禁语」对你来讲,绝对有好处,因为你的心会更加沉淀、更加宁静,你的觉察力才会更加地敏锐、明觉。大家继续再用功。
九、修行次第与四念处修法
  修行是有次第、有步骤的。今天有学员来报告,他以前在一些法师的指导下,常常在那里说要坐到能所双泯。打坐就是要坐到能所双泯啊!没有能观的我、没有所观的对象。不错啊!问题是,你怎么做到呢?如果你没有方法、没有次第,你就是在那里再绕个十年、二十年,你还是一样啊!像蚊子叮牛角那样,是没办法切入的,并且很容易沦为只是一种空谈、一种口号、一种理想、一种目标,或是有时候会形成一种…你在打坐禅修的时候,觉得:「很好啊!我进入能所双泯啦!没有能所啊!」但是当你下座历缘对境的时候呢?处处都是能所对立、心境对立。所以,能所双泯不是在禅修、在打坐的时候才展现啦!那是要在历缘对境中来检验啊!
  那你要怎么样才能做到呢?没有闻思基础,你是做不到的;没有依次第逐步地深入,你会形成盲修瞎练的,你会像老鼠走迷宫,乱撞、乱撞。所以,你真的要来到…事实上,能所双泯那讲的是溶入一体的世界啊!上次在跟大家讲解《永嘉大师证道歌》的那一次禅修,曾经引导大家去实修实证,有部份学员已经能够来到体证能所双泯的阶段,只是稳定度、成熟度需要再加深。所以禅修,那是有次第、有步骤的,由路标你可以参考、了解你现在来到了什么样的阶段。
  这几天我们的禅修,也是一样,把这个次第分得更清楚,让大家一步一脚印地走——先把四念处的基础,全面性地开发出来。你要有明觉的心,你才能够进一步体证三法印、四圣谛;你要体证到无常的法流,你才能溶入无常法流里面。明觉的心是为了:第一、溶入无常法流里面,第二、当你体悟到无常法流、体证到无常法流之后,进一步要体证到无我。而这个无我,不是在禅相;不是想像;不是光是在禅定中啊!无我,那是实相的存在、那是需要去求证啊!如果你的无我只是在禅坐、禅相中,一下座马上就是「我」、「我所」,身见分明的话,那你是还没有真正体证到无我啦!你要真正体证无我,你一定要溶入整个法界里面;一定要把那个小我交给法界、溶入法界里面,去体证法界跟我们的密切关系,你才有办法体证到无我啊!当你有这样的体证之后,不管你是在打坐,或是下座;或是历缘对境,那你处处都是溶入在无我的世界里面啊!那里面是没有我是、我能、我慢的。
  大家不要小看我们这几天的「澄静」的功夫。这几天就是要让大家污垢的心、动盪的心能够渐渐地沉淀下来;渐渐地澄清、宁静。虽然有部份学员来反应说:「他又起了烦躁不安的心;他又起了觉得枯燥坐不下去的心。」我都跟他讲这很好,这是很正常的过程。因为你平常的这一颗心,它就是一直在冲动不安;一直在透过各种麻醉剂在自我麻醉,或是透过各种兴奋剂,不断地让自己兴奋、亢进。所以你的身、心通常都是处在透支、疲惫的情况之下,一方面你也不知道如何让这个心返璞归真,安住在最单纯的情况之下。今天透过「四念处」的方法来修行,就是让你这个动盪不安的心;让你这个绷紧、疲惫不安的心呢?能够解除那些武装;能够全然地放松,澄清、沉淀,回复到最自然、回复到最清醒明觉的状态。只要你还有疲惫;只要你还有在用力,你的心就没办法来到「明心」的阶段。你的心有用力,你的心就继续在绷紧、在动盪。所以这两天的沉淀过程,大家不要小看这样的过程,那是很有意义的。你的身会渐渐地稳定下来,心也会渐渐地去销融、包容那个烦躁、动盪不安。它会渐渐地消化、会渐渐地安住在当下。这样,你才能够让「四念处」的修行逐步地深入,来到心念处的开发。
  真正心念处开发出来之后,你才能够算是来到了「明心」的阶段。所以,为什么法门要越单纯越好,因为你的心——这个动盪不安的心——就好像一盆动盪不安的水。请问:「你要让这一盆水,让它宁静下来,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对!」不去动它——无为。如果你透过各种方法,一直要努力让这一盆水清净下来,你用各种有为法一直在那里努力,你越努力,这盆水越怎么样?越是动盪、越是混浊啊!所以要让你身心静下来,最好的方法就是,越简单、越单纯、越朴实,越好。
  如果你觉得:「我这颗心,我不晓得要放在哪里啊!我必须要透过一种方法,一直持续着,不能够放啊!我一放,我就不知道我这颗心要安住在哪里啊!」如果这样的话,那你就像个小孩,奶嘴一直塞着不敢放。不放下过去种种有为法的话,你没办法真正让心澄静下来的。所以,当你静静地坐在那里的时候,只要很轻松、很放松地观察你的呼吸。这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让你的身心澄静下来;然后,你只要保持如实客观的觉察就好。你的方法越多,你的心就会越绷紧、越乱,那反而适得其反。
  再跟大家进一步提到的就是,在身念处以及受念处的这个修习的过程,你要慢慢地去体悟到无常法印。在一吸、一呼之中,全程你都要去感受那种生生灭灭,不断变异的无常法流。对身体的各种觉受呢?你也是一样,第一、保持清醒明觉,第二、不迎不拒。观察、接受、了悟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生、住、异、灭,它是不断地在生灭变化。如果你的酸、胀、痛、麻是来自因为坐姿的关系,导致你不舒服的话,你先透过客观的观察、了解,因为这也是一个让你能够如实观的境界;一个现起很好的因缘。你就先观察它,好像有个可以让你实习的对象啊!把握这样一个实习的对象,观察了之后,如果这样不舒服的姿态会影响你的打坐的话,或是会让你的身心绷紧,你就调整姿势。在这调整姿势的过程,一样,都是全程觉知。另外,你要慢慢地再去觉察到,不管你身体多粗,或是多细的动作,你都要能够去看到那动作之前的念头。现在已经是要渐渐地深入到心念处的开发。所以你要越来越明觉、越来越稳定,身心越柔软,你才能够看到那动作之前的起心动念。
十、心念处的开发
  前两天,在我们的修行里面,有时候还会要你去下达指令,再动作,但是现在你不要再去下达指令了,你只是动作。而在动作之前,以及在动作之中呢?你要清楚地去感受那一股意识之流。在动作之前,都有意念在引导,不管是你脚的抬起,或是放下;或是手的举起;或是放下,包括手指头的动;包括你要眨眼、你要抠身体的痒,这个动作之前,都有意念在引导,你要清楚地去看到。这个很有效的训练方法,也跟大家讲过了,尤其你在静坐的时候,把手分开,双手放在膝上。然后你左右轮替去动一根指头,不按次序地动左右手的指头,慢慢地动,你去看那一股意识之流。它是一股暖流,在那里流东、流西、流左、流右,你要能清楚地看到。这样,你就能够来到「念念分明」啊!明心,那就是你要做到念念分明。众生的心,通常都是很粗糙啊!粗糙就是粗制漤造,也就是无明。众生通常都是这样——你在展现贪的时候,你不知道「我正在贪」;你在展现瞋心的时候,你也觉察不到正在展现瞋心。当你无明遮障的时候,你在展现我慢,你也不知道;当你无明遮障展现二元对立的时候,你也都不知道,也不以为然。而且还会对那些真正想协助你突破的人呢?你会对他起瞋心。所以,唯有你真正的走过来;真正愿意如实回来面对自己,你才会看到。真的!众生如果没有出离无明苦海的话,都在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面。众生被无明遮障之后,被自我的意识所欺骗,都不知、不觉,也不以为然。当有一天,你真的慢慢地醒过来,你会发现,无明遮障是真的很可怕,你在惑业苦的世界里面轮转都不知道。所以修行、解脱,那是大丈夫的事业,你要有大气魄、大承担;你要敢于自我挑战、自我突破,你才会真正有成。不然,你又会落入无明的自我意识里面。现在请大家再看讲义的第三页,也就是《阿含解脱道次第》书里面的一八七页,「安那般那念」这一段。我们再看第九到十二阶段。出入息,它可以让你的身心宁静、稳定下来,让你的觉察力呢?更加敏锐。出入息除了能够让你把心安止下来之外,因为那个「息」——呼吸,会越来越微细。你若要觉察到那微细的出入息,你的心,也要相对地提升它的明觉度。所以修行,第一个阶段是让你的「身」安住下来,第二阶段就是第五到第八个步骤呢?这是让你的心也安住下来。当你的身心稳定之后,你才能够清楚地看到你当下的心是怎么样的心,而这也就是第九阶段的「觉知心」,第十「令心喜悦」。在《阿含解脱道次第》那本书﹤修出入息念﹥的第五节里面,翻译是「觉知心悦」,而十一阶段「令心等持」也就是「觉知心定」,十二阶段「令心解脱」也就是「觉知心解脱」。当你的身心逐渐地稳定而清醒明觉,你就能够来到第九阶段的「觉知心」。这就是你的心已经渐渐地澄清、澄静下来了;你的心是一颗清醒明觉的心,你活在每一个当下。所以「觉知心」就是来到了明心的阶段。明心阶段之后呢?第十「令心喜悦」,也就是觉知心悦。这时候,你会很自然地因为身心的放松,以及澄清而产生法喜,那一种喜悦你可以清醒地觉察、清楚地觉察。
……………………(片刻寂默无语),当我没有讲话的时候,你要听到那个无声,你也要能听出那个无声之声的寂静。如果你真的掌握到心法、要领,处处你都是在修行、在见法。当你处处在见法,你的心就会法喜泉涌。所以,「心悦」就是你的心,它会充满着法喜的。第十一「令心等持」,就是觉知心定。第十一跟前面第十个步骤这是有对称性的。令心喜悦、觉知心悦是比较偏于动态的心的状态。而第十一呢?令心等持,那是一种心定,它是很稳定,而且又能平等心地对待一切境界。注意喔!这个步骤不容易做到,你要来到能够令心等持,不容易啊!如果你没有做到超越二元对立的话,你是做不到的。那个「等持」就是,当你在对待各种二元对立时,你都能够跳脱出来,你能超越;你能平等心地对待一切境界。我现在讲的这几句话虽然很简短,但是却非常不容易做到。你要越来越用功、越明觉,你才能够看到。你从小到现在,你都处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就算你证到初果、二果,你还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啊!你很认真修行,修行到德高望重,除非你来到究竟解脱、除非你的我慢断尽;不然,你都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在《阿含解脱道次第》书里面曾经跟大家提过,众生、凡夫在构筑梦幻世界,而修行人如果你没有正知正见、没有闻思基础的话,还是一样,都是在构筑梦幻世界。你有很多你的「要」,很多的「不要」;你的修行来到…己大人小、己高人低、己优人劣,自己是个圣人,来到了圣人境界,别人是凡夫。有没有看到呢?这里面仍然是不平等的心;这里面仍然是优越感、优越意识在后面作祟,那是没有超越二元对立的;那是没有等持的心的。所以要来到令心等持(这不是麻木不仁喔!)那是要来到大觉醒,能够平等心地对待一切境界,包括昏沉来了(昏沉那是因为有因、有缘),观察它、接受它,而不要跟昏沉对抗、不要跟昏沉拉扯。你能接受它,这个境界它就会穿流而过。所以要做到等持的世界,那需要吃过很多的苦,也需要你不断地提高你的明觉。这样,你这条解脱之路,就可以大大地缩短,你就可以很快地来到究竟解脱。第十一阶段你能够做到「令心等持」之后呢?十二阶段,你的心就能够解脱自在了!你不会被其他的境界所束缚,你不会在二元对立里面被境界牵着走而不知道啊!所以解脱,那是你能够跳脱出种种的结缚、种种的框框。不能够解脱,那是因为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自我意识、自我划分、自我界线,把自己重重地綑绑住了!你的心没有平等地对待一切境界,你没有来到无上正等正觉啊!所谓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告诉你那些解脱者,他们是来到平等心对待一切境界,也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没有任何人比你渺小,也没有任何人比你伟大,众生皆平等。唯有你来到无上正等正觉,你才能够超越一切的自卑跟我慢。只要你还有自卑的心,那你就是没有等持的心;只要你还有我慢,你内心里面就有自卑的意识在作祟。如果你遇到某某很有名的大师、大法师、大法王,你还有自卑之心,那表示你还没体证到等持的世界;你还没体会到无上正等正觉,在你潜意识里面还有很多的我慢。这些都还是在二元对立。这是很微细的,而那个自我是很狡猾、很幽微的。如果你的心,这面镜子,磨得不够明、不够亮、不够净的话,你是看不到的。看不到,又自以为是,那便是被自我意识所欺骗。众生就是这样,在无明颠倒的世界里面一直浮浮沉沉。今天跟大家讲的比较深,希望大家能够清楚地体认到。修行要迈向解脱的重点、核心在哪里?你要能够扣住、要能够掌握啊!如此,你才能够这一生、这一世就能迈向究竟解脱。如果你没有来到这个核心,你就要修个三大阿僧祇劫。你要修个三十亿年啊!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珍惜,这样一个真正让你明心见性的机会;好好珍惜这样的因缘。这是让你了脱生死、了悟生死的大好因缘。不要低估,不要小看。安那般那念第九到十二的阶段,是明心的阶段;十三到十六阶段,这是属于见法,也就是见性的阶段。见性,不是去见到一个自我的性,也不是去见到一个什么佛性、不生不灭的性,不是去见那些啦!见性,讲的就是看到法性、看到真理实相、看到大自然的运转法则啦!
十一、明心与明觉「动」
  现在大家要再进一步地深入。当你的身心越来越明觉、身心越来越柔软之后,希望你能够继续再突破。至于怎么样继续深入呢?你可以让自己默唸四个字,就是「念念分明」。「念念分明」这四个字不是要让你当做一个口号在唸,也不是当做一个止痛剂喔!它是有含义的,一方面也自我提醒要念念分明。而当你在唸这四个字「念念分明」的时候,你要有很敏锐的觉察力,你要去看到,你在唸每一个字之前,你还没有唸出来(这是默唸喔!),在你默唸口行还没有出来之前,那个意行、意念它已经出来了。你要能够去觉察到,你要能够看到那个念头、那个话头。你真正要参话头,讲的就是要去清楚地看到那个起心动念的念头。
  「念念分明」这四个字,很有力道、很有效果,大家要好好练习。不用急,一个字、一个字地唸出来,清醒、明觉。你会发现,你每唸一个字,就好像你在平静的湖水上面,投入一颗石头进去。那颗石头,它会起涟漪;它会起震动。你要看到那个念头,也要看到那颗石头丢下去之后所起的震动跟涟漪。你的心要够明觉、够敏锐,你才能看到。如果你的心不够细、不够宁静的话,你只是在默唸,那就好像一般的唸符、唸咒、唸佛号…这些,你没有真正用心念在唸。你不但要用心念来唸,你还要去看那心湖的涟漪呀!这些你都要有明心的基础,你才能够来到念念分明。若是你真的能够觉察到这方面,你的身心就会很宁静、很稳定、很柔软、很明觉。这个功夫,那是骗不了人的。但只要你愿意去做、愿意去学习,你就可以来到这样宁静、明净的状态。
  当你来到这里之后呢?再来,要继续深入的是问自己:「我的身能够不动吗?」尤其是在禅堂里静坐的时候,那更好,「身能够都不动吗?」这不是刻意去造作、去僵化喔!不是用力,而是很放松,你都不去动,能做到吗?再来,如果你的身能够做到不动,那再提醒自己:「我能够做到心也不动吗?」心不动,就是来到无念的世界、捨念清静的世界。我们不是要刻意去不起念头,而是说有必要我们就一心一意地去起心动念,好好去起心动念、去做、去想。但是没有必要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让心回复到本来面目?能不能让心回到最宁静的原始状态——没有什么念头,就是一颗朗朗明觉的心。
  接下来是要更深入,能不能来到身也不动、心念也不动。在这方面绝对不要刻意去压抑,如果你刻意去压抑,反而会有反弹的力量。如果我的身体、我的动作不能做到不动,那就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动呢?是酸、胀、痛、麻需要调整而动呢?还是说因为无聊需要动一动,或是因为静不下来,习惯性的冲动,现在不习惯静下来。」像这些呢?都要清楚地去观察到、去看到,你才会过滤掉很多不必要的、无聊的动作。为什么你坐在那里,没什么事情,你就一直要在那里摇腿晃脚呢?有需要晃动吗?如果真的有需要晃,你就好好地晃,那也是很庄严的。如果是无聊、无意识的这种动,那就提醒自己:「可以不要动就不要动。这样,也可以减少这世间能源的消耗啊!」
  所以你如果要「动」,就要看到为什么而「动」。这些动作,能减少世间的苦吗?这些动作,能够慈悲对待众生,让这世间、让众生获益吗?如果这些动作对自己、对别人没有益助的话,需要「动」吗?能够这样去做一种过滤,你在收摄六根方面,它会更有效果;你的生命也会发挥出它真正的效果出来,你才不会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生命,在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但是,如果能够减少这世间的苦难,能够对自己、对众生有益助,那就清醒明觉地去动、去做,全然地去做。不逃避,全然地承担。
  刚才所讲的「能够不动吗?」那是一种过滤,也就是你真的能做到不动的话,那你才能够全然地动,你的动作才会是明觉的「动」,你的动作才不是冲动、不是无明行。你若真的能够身、心做到不动,宁静下来,你才能够处在「明」的状态。之后的「行」,才会来到「明行足」。知道吗?这很深,需要大家慢慢地再去消化、去体悟,不逃避,也不逞强.
修行次第简介
各位法师、各位菩萨,大家好。
今天是第二次前来久仰、且熟悉的闽南佛学院,却是首次在此公开场合与大家结缘。来到闽南佛学院,让我有一份回家的特殊之感,除了世间的语言相通之外,最重要是在我学佛修行过程中,对我产生深远影响的二位大师,都与闽南佛学院有很密切的关系。一位是太虚大师,他的宗教改革精神,深深启发着我勇于去突破;另外一位也是对空海影响非常深远的,就是几年前曾到本学院参访过的印顺导师。
这两位中国佛教近代的改革者,默默的耕耘、默默的奉献,不计个人的任何名利,为佛教、为众生付出一生,他们这种典范让我非常钦佩,也很感恩他们把解脱之路做了披荆斩棘的工作。所以,当我在今年二月份初次踏进闽南佛学院,首站就是到太虚大师的灵骨塔祭拜,当看到太虚大师的灵骨塔,以及这里又设有一间太虚图书馆,与大师的那一种心灵交流,真是不言而喻,就是感恩!也是赞叹!
今天能够在全国很有名的佛学院深造,这是大家的福报,也是大家的善根福德因缘,要好好珍惜。这里,曾经是孕育两位中国近代佛教改革大师的温床,而且中国近代佛教的改革是从这里开始推动,将来也希望我们这里是整个中国佛教复兴的发源地,正法复兴的根据地、发源地,我对各位的期待很深、很深。
二、修行次第简介
每一个人都是在找「解脱道」,不管是世间人,或者是入佛门要修行的人,每一个人都是在找解脱。世间人一样有苦、有烦恼,他们同样也在找解脱,认为某种方式可以帮助他,解除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但是却很不容易觉察到,那是不究竟的、是短暂的。
然而,对人生有更深一层体悟者,会往深层的苦、深层的不安,去探讨、解决。这时候,就进入了佛门。但是在茫茫的佛法大海之中,要厘出一条解脱之路,不容易啊!所谓「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学佛十年,佛不见了」有的人在学佛的路途之中,越走却越没有信心,为什么呢?最主要是因为你没有接触到真正的解脱法。
如果能够接触到真正的解脱法,要迈向解脱就很快了。如果你的观念、方向、知见错误,要迈向解脱至少要「三大阿僧祇劫」,简单的换算是至少一百亿年。如果你的方法、知见错误,要迈向解脱之路至少要一百亿年。但是,如果你的观念、方法、知见正确,想要迈向解脱,佛陀就在保证七年之内,至少能够证到三果;如果因缘具足,可以证到阿罗汉果。如果你的根基、各方面具足,不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沈阳狂喷三十分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