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更好地把麻黄草有效南方成份精选煎出来

加入那种化学物质才能把盐酸麻黄碱中的硫酸新霉素成分分解结晶出来_百度知道
加入那种化学物质才能把盐酸麻黄碱中的硫酸新霉素成分分解结晶出来
我公司原来生产的盐酸麻黄碱注射液里加有硫酸新霉素,现在国家禁止生产复方制剂,请问加入何种化学物质,才能让它和硫酸新霉素产生化学反应,结晶出来,把盐酸麻黄碱注射液成为国家标准的单方制剂 ?
提问者采纳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不知当讲否?我认为不需要经过化学反应就能很容易的分离他们,经过化学反应的话会损失很严重也确实没必要。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把你的邮箱给我,在这里回答你对你也没好处。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不知当讲否?我认为不需要经过化学反应就能很容易的分离他们,经过化学反应的话会损失很严重也确实没必要。
这个问题太专业了,虽然我是搞有机合成的,但是药品涉及的东西太多了,问问专家吧
这个不需要化学法分离他们,只需根据他们的物理性质用萃取的办法就轻松的分离了。
硫酸新霉素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疆不同产地麻黄草中有效成分提取研究--《新疆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新疆不同产地麻黄草中有效成分提取研究
【摘要】:
本文对提取麻黄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确定了超声波法为最佳提取法;用超声波法提取了新疆不同产地麻黄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其含量;对工业提取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萃取溶剂进行了探讨;采用单柱阴离子色谱法测定了新疆不同产地麻黄中的无机阴离子;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了麻黄中的挥发油,并用GC-MS测定了其化学成分。
本论文第二章对麻黄草中麻黄碱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用4种不同的方法对麻黄草中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进行了提取。用HPLC对其定量,结果4种方法提取率都不大。于是对其中一方法既索氏提取法进行改进,并与一新提取法一超声提取法进行比较,经HPLC定量,发现尽管改进后的索氏提取法提取率高于前4种方法,但超声提取法提取率更高、提取时间更短,因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取方法,为测定麻黄生物碱的含量提供了实验依据。
本论文第三章建立了测定麻黄草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含量的方法。建立HPLC法,采用CLC phenyl柱,乙腈与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5 nm,柱温40℃,流速为1.0mL/min。结果麻黄碱在0.041~0.656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77%,伪麻黄碱在0.044~0.69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49%。该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适用于麻黄草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定量分析。
第四章对工业提取麻黄碱萃取溶剂进行了探讨。目前工业上使用的萃取溶剂主要为二甲苯,但二甲苯毒性大,对人体有害。因此我们选用了一低毒的有机溶剂—戊醇进行提取实验。将二种溶剂都按工艺流程提取麻黄碱,并用HPLC、
‘HNMR等技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戊醇的提取效果比二甲苯好,在以后的工作
中如将戊醇与其它溶剂进行复配实验,可望找到一提取率更高的溶剂。
本论文第五章建立了用单柱阴离子色谱测定麻黄中阴离子的方法。采用
shim-PACK IC-AI阴离子交换柱,2.5 mmol几邻苯二甲酸和 2.4 nunol几三羟甲
基氨基甲烷混合溶液为流动相,用电导检测器。在
10分钟内完成麻黄草中吓,CI”,
NO才,Br二NO/,SO。>)的测定。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在0.97)
和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92%),回收率在94.5%~m二.5%。方法简便实.
用,用于实际样品分析,所得结果令人满意。
本文第六章测定了蓝麻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祛从麻黄中提
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分析了蓝麻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色谱条件:
HP一5色谱柱(30m*0.32mX0.25Wb),柱温60oC(Zmin)业丛山仑 150℃(Zmin)
250C门0min),气化室温度
oC,接口温度
280C,电离方式
EI,电子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200OC,扫描范围30~450amu,鉴定出33个化
学成分,为蓝麻黄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3【分类号】:TQ461【目录】:
第一章 绪论11-26
1 麻黄的价值11-14
1.1 麻黄的药用价值11-12
1.2 麻黄的饲用价值12
1.3 麻黄的生态价值12-13
1.4 麻黄的经济价值13-14
2 麻黄的种类及其分布14-15
3 近代麻黄研究应用概况15-17
4 前景展望17-19
参考文献19-26
第二章 麻黄生物碱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26-37
1 实验部分27-31
1.1 仪器和试剂27
1.2 色谱条件27
1.3 样品及标准品溶液的制备27-28
1.3.1 样品的制备28
1.3.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28
1.4 线性关系的考察28-30
1.5 提取方法30-31
2 结果31-32
3 方法改进与讨论32-36
3.1 方法的改进33-35
3.2 结果与讨论35-36
参考文献36-37
第三章 HPLC测定新疆不同产地麻黄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含量37-44
1 仪器与试药37-38
2 方法与结果38-41
2.1 色谱条件38-39
2.2 供试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39-40
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39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39-40
2.3 线性关系的考察40
2.4 精密度实验40
2.5 重复性实验40-41
2.6 加样回收率实验41
2.7 样品测定41
3 讨论41-42
参考文献42-44
第四章 工业提取麻黄碱萃取溶剂的探讨44-56
1 实验部分44-47
1.1 仪器与试剂44
1.2 色谱条件44-45
1.3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45
1.4 线性关系的考察45-46
1.5 工艺流程46-47
1.6 提取原理47
2 结果与讨论47-56
2.1 二甲苯萃取法47-51
2.1.1 色谱检测47-49
2.1.2 核磁共振(~1H-NMR)检测49-51
2.1.2.1 草酸麻黄碱样品~1H-NMR图49-50
2.1.2.2 草酸伪麻黄碱样品~1H-NMR图50-51
2.2 戊醇萃取法51-55
2.2.1 色谱检测51-53
2.2.2 核磁共振(~1H-NMR)检测53-55
2.2.2.1 草酸麻黄碱样品~1H-NMR图53-54
2.2.2.2 草酸伪麻黄碱样品~1H-NMR图54-55
2.3 讨论55
参考文献55-56
第五章 单柱阴离子色谱法测定麻黄中的无机阴离子56-62
1 实验部分56-57
1.1 仪器与试剂56-57
1.2 色谱条件57
1.3 样品处理57
2 结果与讨论57-60
2.1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57-58
2.2 线性范围、精密度和最小检测限58-59
2.3 样品分析及回收率59-60
3 讨论60-61
参考文献61-62
第六章 麻黄挥发油的提取及鉴定62-68
1 实验部分63
1.1 仪器与试剂63
1.2 色谱条件63
1.3 样品处理63
2 结果与讨论63-67
2.1 结果63-66
2.2 讨论66-67
参考文献67-6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祝婧;钟凌云;龚千锋;张的凤;;[J];中草药;200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颖;[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鲁传华,贾勇,张菊生,李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张连茹,邹国林,杨天鸣;[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0年03期
崔国盈,张革祥,赵桂林,杨启元,丁建江,韩海燕,孟林;[J];草食家畜;2000年01期
李占武,曹艳芬,王玉秀,冯国军;[J];草业科学;2001年03期
徐必佳;[J];广东药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王正荣,兰志梅;[J];干旱环境监测;1999年03期
沈观冕;[J];干旱区研究;1993年01期
周桂英,曲景奎,隋智慧,张强,肖宝清;[J];过滤与分离;2002年03期
龚庆侠,李洞;[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1998年03期
郭素珍;[J];湖北中医杂志;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钱晓薇;[J];癌变.畸变.突变;1998年05期
陈忠,张年荣,赵长庆,朱琼霞;[J];安徽化工;2002年06期
陈艳;陈键;;[J];安徽化工;2009年02期
张健全;张文成;刘玲;郑仁娟;张海涛;王武;;[J];安徽化工;2009年06期
张京;[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4期
孙昌云;潘小毛;;[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1期
靳庆霞;;[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3期
夏小岗;;[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4期
胡积清;程良新;方凯;陈晓荣;戴靖;欧定华;;[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李俊峰;[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威;常虹;周家华;赵丽芹;张丽燕;;[A];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赵博;马国远;许树学;;[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刘红玉;吴莎;谭鹏;杨蕾;李飞;;[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王文明;;[A];2012全国天然药物和中药毒理、药理学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翟梅枝;高绍棠;彭少兵;杨雪峰;;[A];首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李丽;刘传斌;肖建忠;李志斌;;[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2009[C];2009年
李宝才;龚加顺;张惠芬;李忠;;[A];第六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马宏军;马逊风;唐占辉;叶雅杰;王化;;[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王斌;张腾霄;刘利军;曾宪春;;[A];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王建中;王宪昌;王丰俊;吴迪;丛林;;[A];北方省区《灌木暨山杏选育、栽培及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帅学宏;[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张延妮;[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龚金炎;[D];浙江大学;2010年
陈丛瑾;[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黎继烈;[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白凤英;[D];吉林大学;2011年
张保顺;[D];西南大学;2011年
戚曙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刘志刚;[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张庆;[D];内蒙古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贺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辛龙;[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俊;[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赵茜;[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邹露;[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刘璇;[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周胜男;[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袁琳;[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周滢;[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郭兴峰;[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朝杰;[J];安徽化工;1990年01期
毛中兴,赖炳森;[J];北京中医;2001年01期
姜秀海,孙月华,马凤云,胡子昭;[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李占武,曹艳芬,王玉秀,冯国军;[J];草业科学;2001年03期
朱廷风,廖传华;[J];过滤与分离;2005年02期
石国荣,饶力群;[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3年06期
王世宏,郝迎俊,尹喜祥,刘智勇;[J];化工机械;2000年03期
杨仕云,何群,谢宗明,周景来;[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年03期
李小华;[J];华西药学杂志;2004年06期
白中明;[J];机电信息;2005年1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秀海;[D];新疆大学;2004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晓云;;[J];中草药;2010年05期
薛强强;许宁宁;张守元;杨官娥;;[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年08期
陈燕;兰树敏;林壮民;梅清华;高玲;罗佳波;;[J];今日药学;2012年07期
陆燕萍;刘佳丽;巩晓宇;苏雪媚;邱凤邹;;[J];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2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文杰;[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海峰;[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柴满坤;[D];江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楷;;[J];北京节能;1992年04期
崔国盈,张革祥,赵桂林,杨启元,丁建江,韩海燕,孟林;[J];草食家畜;2000年01期
艾尔肯·热合曼,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吾甫尔·米吉提,苏里坦·木拉提,朱玛尼牙孜·库得里耶夫,热斯卡利·夏亚克夫;[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6年02期
纪松岗,柴逸峰,吴玉田,李玲,殷学平,朱斌,梁东升,许自明;[J];分析化学;1998年11期
王正荣,兰志梅;[J];干旱环境监测;1999年03期
艾尔肯·热合曼,谢仁阿依·普拉提,木合塔尔·阿布都克里木,依米提·热合曼,牙力坤·图尔松,艾克帕尔·纳买提,依巴代提·买买提;[J];干旱环境监测;2000年01期
赵振东;;[J];干旱区研究;1987年04期
沈观冕;[J];干旱区研究;1993年01期
龚庆侠,李洞;[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1998年03期
高义;;[J];甘肃农业科技;199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程东亮,李志孝,郭洪达,朱子清;[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2年03期
赵婕,邵兵,孟娟,吴国华,薛颖;[J];色谱;2004年02期
廖小雪,查丽杭,刘骁,马光辉,苏志国;[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年04期
宋凤瑞,刘子阳,孙维星,刘淑莹;[J];分析化学;1999年09期
苏元復,汪巩,方懿行,支玉珍,周克昌;[J];化工学报;1958年01期
李俐,陈坚;[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年04期
邵锡宸,夏定龙,刘为群;[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4年08期
杨文远,杨美君,王天勇;[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孟霞,韩熠,袁黎明;[J];应用化工;2005年06期
张莹;沈瑞敏;夏炎;陈莹;刘志昌;万端极;;[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袁絮;闫琳;余建强;王锐;金少举;刘利军;;[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汲涌;陈洁;;[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吴凯锋;陈会敏;成彩辉;金美荣;杨建中;;[A];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4年
唐景玲;吴琳华;周小艳;纪宏宇;刘红梅;兰恭赞;;[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魏立青;;[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吕贵民;;[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段满林;宋娟;;[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苑广信;张雁冰;陈恒武;方群;何巧红;;[A];第三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段满林;宋娟;;[A];2008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周辉;梁伟;胡蓓;江骥;;[A];中国质谱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石平;[N];医药经济报;2002年
杨国民;[N];经济日报;2004年
严冰;[N];医药经济报;2003年
 ;[N];中国花卉报;2003年
刘世磊;[N];财经时报;2001年
云晓娟;[N];新疆科技报(汉);2005年
兆民;[N];中国水利报;2003年
黄先祥;[N];新疆科技报(汉);2003年
于嘉;[N];中国医药报;2000年
辛萍;[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成军;[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4年
魏凤环;[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高丽红;[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徐文杰;[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范彦博;[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景红娟;[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柴逸峰;[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褚襄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王卫平;[D];兰州大学;2007年
张秀明;[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符继红;[D];新疆大学;2003年
沈群;[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柴满坤;[D];江南大学;2012年
张颖;[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
姜继勇;[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贺丰;[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罗正红;[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栾燕;[D];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
李杰;[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姜秀海;[D];新疆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咨询热线:028-
药品资讯网--新药研发行业门户!
您现在的位置:
> 麻黄-附子药对主要有效成分在不同汤方中的含量变化
麻黄-附子药对主要有效成分在不同汤方中的含量变化
发布时间:
【题 名】麻黄-附子药对主要有效成分在不同汤方中的含量变化
【作 者】周慧芳 谭晓梅 陈飞龙 谢颖 郭阳 罗佳波
【机 构】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省中药制剂重点实验室 广州510515
【刊 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年 第13期 137-140页 共4页
【关键词】麻黄 附子 药对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文 摘】目的:研究麻黄-附子药对主要有效成分在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的含量差异,为方剂配伍的科学性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汤剂中麻黄-附子药对麻黄的有效成分去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及附子的有效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含量。结果:药对及2种汤剂中5种麻黄生物碱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附子中的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麻黄-附子药对主要药效成分在不同方剂中含量的差异与其临床应用相关,但具体原因尚不明确。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赞助商链接
推荐专业资料
赞助商链接如何将溶解在乙醇里的麻黄碱成分分离出来
提问:级别:三年级来自:四川省成都市
回答数:1浏览数:
如何将溶解在乙醇里的麻黄碱成分分离出来
&提问时间: 23:07:34
最佳答案此答案已被选择为最佳答案,但并不代表问吧支持或赞同其观点
回答:级别:大一 11:58:17来自:山东省临沂市
麻黄碱又称麻黄素。蜡状固体、结晶或颗粒。熔点34℃。沸点225℃
乙醇的沸点是78.5℃
麻黄碱与盐酸反应生成盐酸麻黄碱,盐酸麻黄碱与碱性物质反应又 生成麻黄碱。
将溶解在乙醇里的麻黄碱成分分离出来:先加适量0.1~0.5%稀盐酸使其PH=3,然后用Na2CO3溶液调节溶液酸度至PH=5.5~6.0,再将溶液减压浓缩至体积的1/3左右,保证乙醇以蒸气形式逸出。浓缩液同饱和Na2CO3中和至PH=10,这时浓缩液有浅桔黄色絮状沉淀析出即麻黄碱
参考文献:网络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机化学》该回答在 13:42:31由回答者修改过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总回答数1,每页15条,当前第1页,共1页
同类疑难问题
最新热点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方成份精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