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训过硬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质?我想做到遇任何事都冷静的…

以课程实践为主,结合理论技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团队庞大、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及服务优良,授课覆盖的学员可达百万人
您当前的位置:苏州新励成口才培训学校& &
苏州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隐患已成为人类第三大杀手
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大,很多职场人士都容易出现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抑郁或情绪失控等问题,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合肥新励成软实力培训应广大学员要求,特别推出了心理素质提升课程。这一课程采用了互动实战式的教学模式,由经验丰富的心理素质专业讲师授课,让学员重拾自信心,成为情绪管理的强者!
新励成《心理素质》是针对中国人的心理特质,为中国人设计的一学就能用,
一用就有效的课程,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
1&想拥有健康快乐的
心理状态?&
2&想打开自己多年的
3&想有效地掌控自己
4&想成为他人的知心
人或心理辅导师?
5&想从容地应对压力
6&想改掉困扰你的人
生的坏习惯?
7&想提高情商,掌控
自己和他人情绪
8&想突破自己的状态
达到自己的目标?
现场教练辅导
--------------------------
全程由教练现场辅导,当场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学习氛围热情
--------------------------
帮你打开心扉,突破阻碍
学习氛围热情
--------------------------
帮你打开心扉,突破阻碍
互动教学体验
--------------------------
互动式,体验式教学,让学员在玩中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点评指导
--------------------------
对每个学员都是针对性点评指导,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辅导,效果显著。
&如何突破紧张并获得快乐
&教会您如何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突破紧张与恐惧,从而得到持续获得快乐的秘密。
&如何掌控情绪并改变命运
&教会您如何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并得到改变你命运的三个决定。
&如何反败为胜并获得自信
&教会您如何在遇到瓶颈时,反败为胜,化难为易,并获得自信,对自己更加自律。
&如何突破紧张并获得成功
教会您如何在左右为难时,当机立断,解除人生中的限制,进入成功快乐的频道。
掌握获得快乐的秘密,突破在特定场合下内心的紧张和恐惧。
解除过去的事情对自己的伤害,提升自信,从而获得自律。
学会把困难变成机遇解除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提高情商。
突破限制性思想,掌控情绪,科学设计自己的人生蓝图。
新励成科学发声教练&吴晓健
当众讲话教练、心理素质教练
演讲主持教练、科学发声专家
青少年口才教练、新励成认证高级讲师
导师简介:吴晓健老师拥有丰富的大型场合主持和演讲经验,吴晓健老师从小就对演讲情有独钟,大学时毅然选择了播音主持专业,在大学成功地策划过多次大型会议 。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专业的主持人,出于对演讲主持和声音的热爱,他觉得要帮助更多的人接触演讲,学好演讲,更加科学地发声,所以同时他通过晚间电台向更多的人传递声音和演讲的魅力,直到遇见新励成,他发现新励成的使命和他不谋而合,都是带着大爱在传播演讲,传播声音。他坚信,在新励成会帮助到更多的人克服演讲困难,找回自信。
授课风格:课堂氛围轻松和谐,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正能量传递正能量。
&&经过4晚的课程确实很有收获:1、学会通过控制情绪金三角控制自己的情绪;2、打开自身固有思维模式打开格局获得更大成功;3、通过优化自己的价值观体系让自己能轻松、愉快的生活和工作;4、认识了心锚的作用和如何破除负面心锚;5、对孩子的心理教育和人格培养指引了方向
&昨天学习了如何摧毁负面心锚,谭老师帮助我克服了恐高症,我今天早上特意去我的工地上面检验了一下,我爬上顶楼,以前刚到边缘腿就发抖,但是今天我把头探出去,还把腿也伸出去了,没有了以前的紧张和恐惧,所以这个课程的实用性真的很大,谢谢老师。
两天的心理素质学习 让我收获是&change!从身体动作开始改变,打开自己的身体,不再逃避躲避,再做意识焦点的改变,用语言的改变来改变自己的情绪,改变情绪,改变言语,改变习惯,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加油!谢谢叶老师!谢谢亲爱的同学们! & &&
上课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苏雅路388号
地铁路线:地铁1号线 东环路(地铁站)
公交路线:142路 ,18路 ,28路 ,100路外环 ,27路 ,207路 ,118路 ,108路 ,160路西线 ,100路北线 ,204路 ,162路 ,100路内环 ,100路南线。
详情请进入
查看,文章来源:
开班时间: 滚动开班
课程费用:请咨询
咨询电话: 咨询QQ:
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失去了理想,他从此便一天天颓废下去。在现如今社会的浮躁下,渐渐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颓废情绪、颓废派、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例句:适当的颓废有益思考,过度的颓废就会使人堕落。在现如今社会青年不成熟的浮躁下,渐渐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也是流行前沿,非主流们追求的另类美。
颓废自虐屡有发生 中国孩子为何心理素质差
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超三成广东大城市居民,不看好儿童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该份针对儿童未来发展的民调报告显示,35%的广东居民认为儿童心理素质发展不乐观。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保障,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面对困境的基石,这二者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和成就高低。但是,面对新一代,社会表现出普遍担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挑战。看看现实,青少年颓废、自虐、自残、自杀之类的事近些年屡有发生,有专家呼吁:救救孩子。儿童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下降,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应该是其中关键。
首先,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过度管制,几乎包揽了生活中的一切。在这样环境中,孩子什么也不干,什么都不会干,更不要谈主动干了――即便是父母生病他们都不知道如何去照顾。这样发展的后果,只能把孩子推向缺少自立精神、不懂得感恩的深渊。
其次,孩子没有交往的对象。虽有同学,但是由于相处时间不多,不能弥补他们的孤独感。于是,他们往往沉迷在电视与网络的世界中,不愿出门,更不愿意交往,以致形成孤僻和偏激的性格,难以与人。他们一旦走进社会,必然缺少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习惯了家庭中唯我独尊的优越,虚荣固执,听不进批评。这样的膨胀,如果不能及时地引导和教育,那么他们一旦受到打击就会失去前行的动力而龟缩进家庭中。去年不就爆出一个28岁的青年在受挫之后,躲在家里上网3年不挪窝的吗?
第四,由于过度溺爱,这些孩子意志薄弱,脆弱怯懦,缺少主见。一旦经受挫折和打击,就会变得消沉,甚至走上自虐、自杀之路。可以说,没有现实的摔打,品质就不可能坚定,意志就不可能坚强,遇事就不可能镇定。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心理素质差,根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位。作为父母,除了生活上的关照之外,更应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关爱和引导。对孩子的教育不应只是在学业上,更多的是在教养、为人、品质和自立精神的培育上。平时要多带孩子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让他们在与自然、他人、亲人的互动中学会为人处事,学会热爱生活。同时,要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独立地处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有时不妨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吃吃苦。总之,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经受敲打和锤炼,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使孩子拥有良好而坚强的心理素质。
内心空虚人颓废
摘要: 这都是一种内心空虚的表现。空虚是一种危害健康的心理上的疾病,是指一个人没有追求,没有寄托,没有精神支柱,精神世界一片空白。空虚的心理可来自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终至整天忧郁。总之,不要灰心,不要气馁,充实自我,战胜空虚,就一定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时下,人们在交往时常会听到:“算了,就这样,没啥干头了”;“干什么都不顺心,就这么混吧,还能做什么呢”;“唉,人老了,不中用了,脑子空空一片”等话语。这都是一种内心空虚的表现。
空虚是一种危害健康的心理上的疾病,是指一个人没有追求,没有寄托,没有精神支柱,精神世界一片空白。空虚的心理可来自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终至整天忧郁;或是因自身能力和实际处境不同步,陷入“志大才疏”或“虎落平川”的窘境中,常常感到无奈、沮丧;或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存在错误的认识,以偏概全地评价某一社会现象或事物,当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分地讲求个人的得失,一旦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心怀不满、万念俱灰;或是因退休、下岗、失恋、工作挫折、投资失误、经济拮据等导致失落、困惑,打不起精神。
人生在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生活在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中,难免会碰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也就必然会有喜、有忧、有得、有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这就要求人们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遇到什么问题,都应该沉着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实事求是地应对一切。人老了,退休了,还可奉献余热;下岗了,可以再求职,作为人生拼搏的第二起点;工作受到挫折,投资失败了,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审时度势,东山再起,将暂时的失利视为成功的基石。总之,不要灰心,不要气馁,充实自我,战胜空虚,就一定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有人说,一个人的躯体好比一辆汽车,自己便是这辆汽车的驾驶员,如果整天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就不知道这辆车要驶向何方,这辆车也必然因为长期不运转而成为一堆锈死的零件,这将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我的恋爱问题”
从未被看见,一直很颓废
排列场景还原
选两个代表,一个代表我,一个代表恋爱,一上场,两人迅速远离,互不看对方,背对着保持一个很远的距离互相站在那里不动。导师说,这就是我与恋爱的关系。停滞在了这种远离且互不理睬的阶段。
增加一个新代表,代表我的母亲,上场,女儿(我)很想接近母亲,但是母亲不理女儿,女儿追,母亲跑,关系又保持在了一个女儿不停追逐母亲,母亲逃避女儿的状态。
增加外婆的代表,外婆的代表一上场,女儿、母亲、外婆三人迅速纠缠成一团,母亲想要紧紧粘着外婆,外婆不断挣扎推开母亲去抓女儿(外孙女),女儿(外孙女)追着母亲跑,母亲追着外婆跑,外婆追着女儿(外孙女)跑,女儿(外孙女)不想看外婆,此时恋爱的代表感觉到轻微的愤怒。
导师迅速推测外婆将外孙女看成了某个已去世儿女的替代,于是增加早夭的舅舅代表,舅舅代表一上场,外婆就停止了对外孙女的追逐,转而接近舅舅,母亲也慢慢靠近小舅舅,拥抱,恋爱代表的愤怒消失,但恋爱的代表依然与女儿保持距离,女儿和母亲面对面静止,当询问女儿和母亲此时的感觉,两个代表皆回答,没有感觉,互相看着对方,仅仅对方只是一个人而已,完全没有她是我(母亲、女儿)的亲密感,就像看着一个普通人。
导师让母亲拥抱女儿,母亲还是没感觉,女儿除了感觉背凉外无其它任何感觉,导师让多几个代表上来拥抱女儿,一段时间后,互相还是没感觉。
恋爱的代表依然与女儿的代表保持远距离。
导师让小舅舅的代表下场。母亲开始迅速追着外婆跑,外婆迅速地逃,两人你追我赶围着恋爱代表转圈。女儿站在那里,像傻子一样看着她们追逐。(后来母亲追到了外婆,母亲揪着外婆要把她转过身来面对自己,被揪过来的外婆始终用手遮住眼睛,不看母亲。我在场下看着,很好奇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可惜导师说这次排列主题是排我与恋爱的关系,她们之间的事情与恋爱无关,因此不就她们的关系往下排。)
此时导师开始跟场下的我说,让我承认这个现实(女儿追逐母亲,母亲完全无视女儿,避开女儿的追逐,把所有的精力和目光放在追逐外婆上,外婆拼命逃离母亲,女儿追不上母亲,女儿与恋爱的关系互相远离),但我坚决跟导师说我不承认,我完全无法接受妈妈从来没有看过我,完全无视我。
于是导师继续往下排。
导师让女儿的代表对母亲和外婆重复说诸如“这是你们的关系,我接受你们的关系就是这样”此类的话。
外婆和母亲从追逐中停下来,导师让女儿的代表对她们鞠躬,对母亲说“我爱你,以重复你的方式爱你”,不停地说这句话。母亲的代表可以开始面对走近女儿,开始拥抱女儿,母亲的代表开始有了感情,带着很新奇的表情和语气说:“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我还有一个这个大的女儿。”母亲拥抱着女儿,可女儿感觉浑身无力,站不起来,女儿坐下来,母亲跟着坐到地上,以抱婴儿的姿势抱女儿,女儿对母亲依然没有感觉。女儿感觉很累,很想睡觉,身体寒、痛。
恋爱的代表说,她感觉可以接近女儿,但女儿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所以她愿意给女儿时间,和恋爱拥抱。
排列的寓言:从未被看见,一直很颓废
说实话,当时对这个排列结果有点惊讶,但又有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因为我一直对跟男性尤其是具有长辈、性质的男性相处有很大的问题,我以为导致我不能恋爱是因为我和爸爸的关系出了问题。没想到排列结果根本就没有出现爸爸,完全跟妈妈是相关的。
但是排列显示的那些内容,场景,确实非常清晰且形象地反映了我的状态。现实中我与妈妈就是这样的关系,我们彼此毫无亲密感,也没有亲密行为,但又没什么矛盾,寡淡如白开水。至今我想到妈妈,都还是没感觉,也没啥爱恨情仇,就好像她真的就只是一个于我无关紧要的人。
这个排列揭示出一个很明显的真相,可去年我没有发现,并且在后来慢慢开始学初级精神分析以后,看徐均的《母亲如何成为孩子的镜子》,看温尼科特的学说,看自体心理学中说镜映,看武志红的博文那么强调关系中“被看见”对一个人能否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安全有着如此重要的“因果”关系,都没有想到过平时我呈现的那些(抑郁、无力、疲累、自闭)状态,与去年4月家排呈现的场景,有着如此清晰与确然的完整对应:平时生活中,我看(言情)小说成瘾、回避人际关系、对任何事情没有动力也没有欲望同时没有感觉,如果不是被迫工作,那么我就整天宅在家里从不出门,或躺或坐看小说、看电视、上网,饭也懒得吃,实在晕了,就随便搞点什么对付一下,日夜颠倒,身体和精神从里到外虚软无力、精疲力竭,眼睛整天像睁不开的样子,哈欠不断,完完全全颓废的样貌,跟家排场景后即使妈妈拥抱我,我也虚软无力疲累想睡觉的状态几乎完全一致。
直到前几天,才恍然大悟,才意识到去年家排就只说了一件事:从未被看见。(当时母亲的代表那么明显地说了“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我还有一个这么大的女儿”,但我竟然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来意识到这句话的真正涵义,真不可思议!)
至此将家排中显示的“未被看见”与心理学(精神分析等)上的“被看见”对一个人的影响与意义链接起来:我的这种真实的颓废状态,来自于关系中从来没有被妈妈看见过,家排揭示的就是我的这样一个人生寓言,“从未被看见,一直很颓废”。
失恋,是恋爱过程遭遇挫折甚至中断。客观上来说,是你和相爱者的分离;主观上就表现为忧郁、悲伤、绝望等情绪;行为上通常会引发颓废、冷漠、逃避甚至攻击行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失恋确实是人遭遇的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它会让人的情感世界出现断裂,对人造成心灵上的巨大负面刺激,尤其是在花样年华时期更是如此。
失恋会让人在情感上产生极大的悲伤和痛苦、怀疑和冲动,随之而来的是愤怒和绝望。在这种强烈的情感刺激下,如果再有外界的不良刺激因素,如他人的煽动或者负心人的刺激,就可能让失恋者产生过激的异常行为,甚至发生毁灭自我、伤害他人的情况,比如自杀、报复他人、泼硫酸、砸烂他家……也有可能从此就再也不相信感情,或者从此变得自卑和心灰意冷。
爱情心理学对失恋的严格定义是:在热恋期时,其中一方由于某种原因,觉得对方已经失去了在心中爱的位置,主动中断与对方的恋情,而对方的感情仍难以平复,才处于“失恋”状态;或双方由于某种不可抗的外力的作用,被迫中断相互间的恋爱关系,双方的感情都难以平复,都处于“失恋”状态。这两种失恋状态对人的心理打击都是由于热恋关系的突然终止而引起的。眼看爱情之花将要结出丰硕的果实时,旦夕之间却落英遍地,怎不叫人痛惜?
从未被看见,一直很颓废(2):镜映的存在
科胡特总结母子互动过程时说,“母亲眼中发射出的爱的光芒呼应了孩子显示自己的游戏;其他种种母亲对孩子自我价值和自我展示的快乐行为的呼应肯定了孩子的自尊;通过逐渐的有选择性的回应,帮助孩子将这些自我价值和自我展示的期望和行为倒入现实生活的发展方向中”。
――徐均《母亲:如何成为孩子的镜子》
温尼科特说,没有婴儿这个东西,只有母婴关系,婴儿与母亲,必定成对存在。
一个人刚出生时,是没有自我的,(只有形成自我的种子),所以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独立意识,与妈妈处在共生状态,妈妈的意识,就是小家伙的意识,小家伙的意识,也是妈妈的意识。当他感到害怕的时候,他认为妈妈也在害怕,当妈妈感到害怕的时候,他认为自己也在害怕,就像孕妇的心情能影响在子宫里的孩子一样。
然后,在人类大脑内镜像神经元的奇妙作用下,小家伙第一次从妈妈的反应中,看见了自己。(这里的看见,指发现自己的感受,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镜像神经元就像我们大脑内的一面镜子,当五官(通常不局限于眼睛)感受到外界的风吹草动时,譬如小家伙看见妈妈在笑时,他的镜像神经元会自动模仿妈妈的笑,就好像我们照镜子,当我们笑时,镜子里面的我们同样也在笑,当小家伙模仿妈妈笑时,小家伙会产生很愉快的感觉,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愉悦的情绪,他发现了自己的愉悦感。(华盛顿大学的安德鲁?梅尔索夫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刚刚出生仅几分钟的婴儿,在看到大人伸出舌头时,就能做出同样的动作。――摘自百度百科)
然后小家伙饿了,身体自动开始紧缩,他感到紧张,这种紧张感迫使他的身体不得不大哭来缓解压力,然后他发现他的大哭竟然拥有神奇的魔力,竟然可以唤来食物......
然后他尿了,开始哼哼唧唧,他又发现,他的哼哼唧唧也可以唤来“换尿布”......
然后当他吃奶吃饱了后,他把吸出来的多余奶吐掉,然后看着妈妈,妈妈一脸宠溺地轻拍他的小屁股,他模仿妈妈宠溺的表情,一种爱的感觉从他内心涌现出来......
然后当妈妈把他的湿尿布拿掉,那种骤然清爽的感觉,让他动弹几下自己的小胳膊小腿,做做体操,他发现妈妈也是一脸兴味地看着他动,妈妈的兴味让他感觉自己很有兴味......
然后他发现,无论他有什么反应,都会引发另外一些反应,有时是帮他解除难受,有时是模仿妈妈的反应然后他感觉到自己的感觉,他乐此不疲地跟妈妈玩着这个“显示自己的游戏”,妈妈对他的回应,让他牢牢地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以及安全感,“哦,原来这就是我的感觉,哦,原来我真的存在这个世界,哦,当我难受的时候,我拥有神奇的力量能解除难受,原来我在这个世界上是安全的,我想要什么,就能得到”!
相反,如果他饿了、冷了,妈妈没反应,他就会感受到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随时有可能被饿死、冻死;他游戏的时候,妈妈木无表情,他感觉到的是冷漠与冰冷。如果无论他做什么,都没人理他,他甚至会怀疑,“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吗?我完全看不到,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这种“我不存在”的想法,就好像一个黑洞,让人彻底慌乱无助、不得安宁,不断地执着寻找证据,证明自己存在,而不是去发现自己的存在。
(这种证明,就是一种盲目,就像饮鸩止渴,它让人把精力放在证明上,不断地去做、去寻找,期望能从别人身上看到真正的自己,期望别人能帮他把真正的自己照见出来,而不是去返观内心,从自己的内心看真正的自己。证明自己存在,方式之一是眼睛紧紧地盯着一切能对我们回应的人,粘住那个人,因为只有别人的回应,即便是暴力的回应,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自身的存在,证明性的寻找,只会带来别人错位的回应,而错位的回应,永远难以让人发现真正的自己,只有正确的回应才能照见人内心的光亮。就像我以前经常会跟闺蜜倾诉:“我觉得我活的真的很痛苦”!闺蜜回答:“真希望你能快乐起来”!正常不过的一个对话,是不?可是闺蜜的这个回应,却是错位的回应,我并不想要她希望我快乐起来,而只是需要她照见我现在的真实状态“我很痛苦”,所以她只需要回答“嗯,你现在很痛苦”就是正确的回应我了。)
但是不管多好的妈妈,总不可能对小家伙的每一个需要,每一个游戏都能及时有效回应(婴儿没有语言,很多时候,妈妈不能理解婴儿的意思),小家伙的微小心理是无法承受这些没有回应或无效回应的,所以小家伙的内心会分裂,分裂出一个好妈妈,一个坏妈妈。好妈妈是及时回应的妈妈,坏妈妈是没有回应的妈妈。换言之,好妈妈是小家伙能控制的妈妈,(小家伙理所当然认为,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随他的心意而控制的,这就是小家伙的感觉自己无所不能的自恋,但这是小家伙的一厢情愿认为,不是真实的,所以这种自恋需要打破,才能让小家伙认识到真正的世界),坏妈妈是小家伙不能控制的妈妈,(不能控制的妈妈让小家伙感觉到自身的无力无能,损伤了小家伙的自恋感,但过于损伤会让小家伙从此认为这个世界是他完全无法控制的,他无论做什么都没用,对这个世界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他自身是无能的什么也不能做的。所以只有恰当的挫折,既可以打破小家伙完全自恋的幻觉,又可以让小家伙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他争取去做,即便有困难、挫折,但终是能成功滴,他对这个世界是能产生影响滴 ,他是能控制他想控制的东西滴)。好妈妈给小家伙带来安全感、存在感以及愉悦感,坏妈妈让小家伙感觉恐惧、慌乱、无助,坏妈妈是小家伙不能接受需要“丢”掉的,否则小家伙如果一直意识到坏妈妈在旁边(心里),他就会一天24小时不得安宁。
怎么“丢”掉?否认、(投射等等)。“那个坏妈妈不是真的坏妈妈,是因为我做错了事,所以才对我坏的,只要我改正自己,妈妈就会来爱我!”这样就把不可控的坏妈妈,与可控的坏自己等同起来,只要我控制了自己变好(形成假自我,面具自我,物化的自我,工具性的自我,使用价值的自我),妈妈就是好妈妈。这样就把不可控的外在,转变成了可控的内在,小孩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解除”威胁,来获得安全的感受。
费尔贝恩在艾丁堡大学心理学系儿童指导中心工作期间,发现一个现象:诊所内的很多儿童来自于被忽视和受虐待的家庭,但当询问他们时,他们无一例外地会为自己的父母辩护,所有儿童都声称自己来自于好的家庭。相反,他们为自己感到羞愧,为自己所经历的和虐待谴责自己,并认为自己是一切家庭问题的根源。
儿童总是为坏的经历责怪自己,以便将客体(父母)维持为好的,并大化地理解自己被客体(父母)所爱的机会。如果把客体(父母)看作坏的,那么儿童无论如何都获得不了客体(父母)的爱―费尔贝恩称之为"无条件的坏"。但是,如果儿童把自己看作坏的,而把客体(父母)看作好的,那么,只要他们自身做对了就有机会获得爱,这就是"条件性的坏"。
――摘自“心理食堂”微博
所以父母的错位反应,会导致小孩子对自己判断的失误。父母长期不高兴,情绪不好,小孩子会认为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有罪。父母因为某些事情,情绪很好,小孩子也会很自豪,因为他以为这是他努力的结果。
长期被忽略或虐待的小孩,对确定感会非常的执着,有暴力父母的孩子,有时候会主动追求“挨打”,“如果我今天早上被打了一顿,那我接下来整天就可以安宁了,再被打的几率就变小”。不确定会带来强烈的恐慌感,相比于不确定然后让自己一直紧绷着等待“灾难”降临,还不如现在就让这个“灾难”提前实现,这样后面他就可以放松了。
记得前几天看一部小说,背景是架空的古代文,某男考进士,考完感觉有希望,发榜的那天,一家人边喝酒边等发榜,发榜秩序按倒数,后一名名单先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甲的榜上没有他,二甲的榜上也没有他,一甲只有3人,等了很久没有消息出来,他由开始的满心期望,慢慢变得失望,后变得非常的消沉与自我贬低(一蹶不振),女主看着他慢慢沉溺于一蹶不振里,遂跳起来打了他一把掌,骂他男子汉大丈夫竟然经不起一点挫折,这么无能,不配为男人等等。这一巴掌把他从自我攻击中惊醒,令他醍醐灌顶,浑身充满力量决定马上开始准备继续读书,以备来年再考。(这一巴掌,满足了他被虐的需要。)
人在遇到挫折时,会感觉到极大的不确定,如果这个不确定无法指向外在,那么就会转而攻击自己,变成自虐,就像《宝莲灯》里面沉香的父亲。而如果能有一个确定的攻击来自外在,来攻击那个受挫的自己,则反而可以激发其攻击性变成向外,上面“浑身充满力量备考”,就是攻击性被引导向外了,这样这个人就能很好地适应这个世界。
既然母亲的“看见”对她的孩子如此地重要,那么,在我与妈妈的关系中,妈妈从未看见过我,某种程度上对我而言,就是毁灭性的灾难了。
但是生命不会那么容易毁灭,只要但凡还有一点希望,只要妈妈不是完全的不给我吃,不给我穿,不抱我,不跟我说话,不回应我,即便只有少量的回应,只要内心能形成一个好妈妈的影像,即便很微小,就会给我希望去追逐这个好妈妈,让我想尽一切办法完全的改变自己,以求得到这个好妈妈(虽然这是盲目的),让好妈妈来照见我,镜映我,让我被确定下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让充满一身罪孽的我、孤魂野鬼无依无靠的我,被拯救、被救赎!
即便这样活下来的代价是冰冷、麻木、痛苦与绝望。
面对这些冰冷、麻木、痛苦与绝望,我创造了一个独属于我自己的“可控”世界,这个世界里有我想要的宠爱、关注、游戏(虐恋)等各种感觉,并且是一个我可以自己控制的世界,从此我沉溺于这个世界里,用尽力气让自己保持与外界隔绝。当我处在这个虚拟的可控世界里时,我在外在世界的精力几乎完全被熄灭,精神上我对外在世界几乎不注入注意力,吃饭睡觉敷衍了事,外面发生了什么于我无关,对外在感觉极度麻木,那些以前令我焦虑的事,也暂时被忘掉,同时身体上,我的精力也被抽取,我感觉浑身疲软无力,哈欠连天,整天只能或躺或坐着。这个世界,以小说世界为代表,所以我看小说成瘾。
对我而言,外界是一个充满危险与恐怖的世界,我在外界世界里,永远不被关注、不被看到、不被爱护,我的感受永远是被忽略的,(不是外在世界真的只是这样,而是我盲目地寻求被看到,结果只能得到错位的回应,就像前面举的我和闺蜜的例子,得到错位回应让我感觉自己永远都不被看到、不被关注到、感觉被忽略),我只有使用价值,我只能被利用,我不是一个人,而只是一个被物化的商品,我是一颗螺丝钉,没有属于我自己的价值,外在世界对我没有感情,没有人真正在乎我的感受,而只在乎我做得够不够好,符不符合他们的要求。
从此我挣扎于两个世界(我创造的虚拟安全世界与外在恐怖的世界)里矛盾纠结。从内心里来说,我一点都不想工作,不想被冰冷利用,不想被压榨剥削,不想被攻击、评价,可是我又会为了父亲(母亲)的意愿,不得不强迫自己工作,让自己投入这个残酷的恐怖世界,小心翼翼地一步步蹒跚在满是尖锐石子的地上爬行,因为我怕被父亲(母亲)疏远与抛弃。我留着眼泪一步一回头看着他们,期望他们能出来把我抱回去。
但工作的同时,只要有稍微可以喘息的机会,我绝不主动做事,每次都会拖延。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捡起小说来看,沉溺在那个忘我的世界里。每次工作告一个段落,我一定会去做点什么来犒劳自己,因为工作对我而已,意味着牺牲,我“绝不是”为了自己工作,所以工作过后,感觉很空虚,我需要东西来弥补这种损失。
从未被看见,一直很颓废(3):憋屈的愤怒小鸟
我会经常性地沉溺于自己创造的那个虚拟的“可控”世界里。
而发现这个虚拟的可控世界在自己身上存在(表现为自己沉入某种状态,状态的切换让我发现了它的存在),是在几天前。
项目到了后期,上午我意识到有一些小合同需要整理,当时还在想着计划把所有这些小合同统一做一批审批表,结果到了下午快下班时,物资部的同事跟我说,分公司物资部需要物资的小合同的审批表,当时整个下午我都感觉无所事事(有事也不想做,被拖延),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一本不太好看的小说,偶尔刷刷博客,看看有没有好看的更新,这状态就是进入到了我自己创造的那个虚拟可控世界,我沉溺于这个世界(状态),一点都不想出来面对外面的风风雨雨,我认为这才是我应该属于的世界(所以工作被拖延,就可以晚点进入那个残酷的世界),所以当听到同事说让我提供审批表,而审批表还需要我去做的时候,我就开始变得很不耐烦,跟同事讨价还价(通常只要遇到有事情让我做,我必定摆出咄咄逼人的姿势开始讨价还价,想把事情推掉),开始找各种理由论证提供审批表的必须性,当讨价到后发现只能提供这个审批表的时候(其实做这个表真的很简单,3分钟就能搞定),我变得简直可是说是出离愤怒了!
我打开文档,开始做表,一边做,一边忍着愤怒,忍着身体的恶心激动感觉,我知道这种强烈的愤怒来的毫无道理,情绪跟现实严重不符,所以我开始注意自己的这种愤怒,我发现内心涌现出很多的念头和冲动,我愤怒地责怪分公司他妈的P事真多,愤怒地骂公司运作流程虚伪,明明是假资料还逼着员工去做,我想摔掉鼠标,我想砸了电脑,我想掀掉办公桌,我想把办公室炸了!
平时我就是一个很不耐烦的人。我的敏感之一就体现在极易被激怒上,首先,别人错位的回应会让我愤怒,其次,把我从我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拉出来,也会令我愤怒,当我在挣扎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反抗不能时,更会暴怒。
我想缩在自己的世界里,可外界的祈求、建议或者命令,都在试图把我从这个世界里拉出来。所以一旦遇到别人让我做事,即便是请求帮助,我也会被激怒,内心有只愤怒的小鸟在咆哮:“妈的什么人啊,事真多,你的事关老子鸟事!干嘛要我来帮你做啊!你自己不会做啊,你是没手还是没脚?你怎么能这么自私!让别人来帮你承担,你真是个混蛋!他妈的老子真想揍死你!没这个能力就不要有这个欲望,赚不到钱就不要想着买好衣服,他妈的不穿好衣服会死啊,死贱人!去死吧!不要来打扰我了!”
我自己的事情都是小心翼翼地如履薄冰地应付着,再让我做更多的事情,不是更加刺激我这颗脆弱的小神经嘛。
我害怕这个现实的世界啊,现实世界这么冷酷无情,只讲利益不讲感情 ,不在乎我的感受(没有人考虑过在这个世界里的害怕与恐惧),只在乎我做得够不够好,所以只要有可能,我绝不想踏进这个世界。每次换新工作,先筹划的就是做到什么时候辞职,否则我定承担不了新工作的重量。
为什么承担不了重量?
因为很少被妈妈看见(回应)过的我,也没法感受到自己有很多很丰富的存在感,内在形成不了人格的主体。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在母亲(或其它重要抚养人)的回应中形成的。回应不够,就形成不了清晰的主体,回应很少,则甭说清晰的主体,甚至连模糊的主体也形成不了,这样这个人的内在就是空的,而只有那股追着好妈妈跑(改造自己才能带来好妈妈)的动力在支撑整个人格,所以这个人的人格是可以被随意捏造的,只要你看起来愿意理他,他觉得可以从你身上感受到他自身的存在,他就愿意为了你而改变自己。这样的人需要依附在别人身上才能感觉到价值感,只有通过别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譬如,你吃完饭去他家,而他有一手好厨艺,正巧在做饭,然后他做完饭必定会叫你吃,如果你不吃,他会劝你吃,并且还热心地问你喜欢什么口味,他可以根据你的口味来修改菜品,如果劝你,你还是不吃,则你就是狼心狗肺,就是浪费了他的好心,嫌弃他做的饭菜,侮辱了他的人格,简言之,他的饭菜等于他的人格,而他人格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你很想要吃他的饭菜并且赞美他的饭菜来体现。
空心的内在,连主体的没有,所以就不要说承担责任了。以前我总纠结于自己为什么这么懦弱呢?!看了那么多资料,觉得解决痛苦的问题实在问题很简单啊,只要自己敢于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了,那不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而且各种资料也是这样建议的,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则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可问题是,当一个人主体都没有形成,你要他拿什么来承担责任?!也难怪于他从来都没法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了,不但没法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且还会胡乱背负别人的责任,因为他内心的空,使他必须寄居于别人身上才能存在(才有存在感)。所以这根本就不是勇敢不勇敢的问题。
而我就是这种没有主体的,内在空无的人中的一员。所以我一直感觉自己的心是漂泊的,无依无靠的,我的心就像一个孤魂野鬼,四处漂泊流浪,找回家的路,等着被回收。
所以如果光只是把我从幻想世界中推出来并不会让我暴怒,别人把我推出来,只要我能拒绝他的要求,那么我就能重新走进我的小世界,因为我又不是傻B,别人一推我我就一定要走吗?难道我就不会挣开他的小手、打掉他的小手自己走回来啊!可事实就是这么憋屈,尽管我一直在不停地反抗,可终我一般都会无法挣开这些小手,所以后我只能在内心隐臧地暴怒,我发现自己无法不按照别人的祈求、建议或者命令行事!因为我害怕如果不听从,就会遭到别人的排挤、攻击,疏远与抛弃!因为我是如此地空,如此地需要依附于别人,寄居在别人身上,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而我自己创造的那个小世界是如此的脆弱,它在我能在别人身上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前提下存在,一旦别人把我赶走不让我寄居,则这个小世界也面临着崩溃的威胁,它只是一个寄居下的喘息空间。
从未被看见,一直很颓废(5):偷偷地依恋
某次咨询过程中,我跟他抱怨我与父母的相处,抱怨妈妈如果有求于爸爸,总喜欢找我来替她跟爸爸讨价还价,而这个模式直接来源于他们的婚姻结束时共同让我来做证明人。我很委屈,每次跟爸爸谈妈妈的条件,遇到他的拒绝时,就开始暴躁......然后他就问我,“你说的这些,你觉得它是个麻烦(包袱)吗?”
这个问题,一下把我懵住了!我发现虽然每次一听到妈妈说她的要求,我都会很不耐烦,可是每次我都会按照妈妈说的去做,这种把妈妈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跟爸爸去谈的感觉,让我感觉我跟爸爸妈妈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一个整体,我不但不觉得这是一个包袱,反而非常乐意如此,多好啊!我跟爸爸妈妈紧紧相连!
去年散步的时候,某种因缘反思下,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其实那么地留恋自己的家,那么强烈地渴望回到那个家,觉得只有回到家里,跟家人相处,生命才有真正的意义!
这跟我以前的认知是完全相反的。就像高考第一次填志愿,就希望填得离家越远越好;工作的时候,也没想过要回家乡工作,觉得在哪个城市都无所谓。我一直觉得自己非常独立,一点不恋家,并且对此引以为豪,平时对于那些离开家就扭扭捏捏哭鼻子的人感到不可思议,我以为我跟她们不同,却原来只是我更善于隐臧脆弱,更善于自我欺骗,更想要伪装成一幅坚不可摧的沉稳强大模样而已!
哦,原来内心里,我竟然还只是一个小孩子,离不开父母,依恋他们,一点都不想要跟他们分开!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能融入大城市。觉得城市太大,人与人之间距离就疏远,生活节奏太快,错综复杂的交通以及各种规则太多,面对的不确定性也更多,而我只是这个庞大城市的微小一员,于它来说,我的存在可有可无,如果不仔细查找,我竟然都难以在这个里面发现自己的存在......正如《海上钢琴师》所说,“整座城市……那么大,一眼望不到尽头。无穷无尽!麻烦你告诉我,它的尽头在哪里?”“比如说这个钢琴,琴键有开始,也有终结。傻瓜也知道只有 88个琴键。它们是有限的,而你却是无限的。在这有限的88个琴键上,你可以弹奏出无穷无尽的音乐。我就喜欢这样。我也只能这样生存。但你们把我送上舷梯,把我推向一架有无数个琴键的钢琴。真的,有无数个键。没有尽头。可如果琴键是无穷的,我又该怎么演奏呢?我只能说,我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才能弹奏的钢琴。”
所以我不喜欢大城市,即便是一个省会那样的大城市,也觉得太大,比我的家乡大的城市,都是大城市,没有父母亲人的城市,都是大城市。其实不是城市太大,而是它们不是我的家乡,那里没有我的亲人,那里我不熟悉,那里我找不到认真回应我的人,所以感觉自己轻飘飘的,找不到自己的存在。
原生家庭是如此地难以割舍,我希望自己永远都不要跟他们分开,但我只能偷偷地隐臧着这个愿望,因为这在明面上是不被允许的。12年春节的时候,在舅舅家,妈说姨奶奶要给我介绍一个对象,我听了后,顿时汗毛倒竖,感觉头发像被人提起来了一样,身体开始紧缩,几秒钟内,骤然出了一身冷汗,那种感觉好羞耻,就好像本来一个呆在黑暗中的人,默默地隐臧着自己,然后突然被一束光瞬间照耀了一下,瞬间产生的那种见不得人的丑态被公之于众后的紧张羞耻感。
从未被看见,一直很颓废(6):恋爱,无法达成的交易
上周六在公交车上,我坐在倒数第四排靠走廊的位置,后面一位大妈严重晕车,吐了走廊一地,并且隔段时间就要开始呕几下。我心理就感觉毛毛的,因为我的座位离呕吐物太近,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把腿往里缩,把衣服全部收紧起来。于是当我旁边的妹子下车后,我迅速换到她的靠窗位置。然后一位男士坐到了我原来的位置。
回程很漫长,脑海中开始想着刚才咨询的情形,慢慢地我沉入回想中。然后一抬头,突然发现车上的乘客已下了大半,好多位置空了出来,包括呕吐的大妈也下车了,后面坐的离大妈呕吐物近的乘客也开始换到前面去坐,当我意识到他们在换坐远离呕吐物时,我同时意识到他们也是在远离我(我离呕吐物近),于是一股强烈的孤独感涌现出来。
可是,我再往旁边一瞧,发现坐我旁边的男士竟然没有换坐!那一刻,感觉好温暖好温暖,胸口暖流涌动!因我平时生活中甚少感觉温暖(平时遇到别人对我好,我总是容易感觉尴尬、害羞),即便在咨询室也几乎没有,所以这种温暖真的极为难得,于是我在内心不住地跟他说谢谢。
他不换座的行为,于我而言,首先代表的是陪伴,陪伴我经历坏的环境(呕吐物代表大家都不喜欢的环境),并且我也认同了这个坏环境(因我觉得自己坏,所以说得不好听一点,我其实是认同了这一摊呕吐物,把它当成自己的一个部分,所以他的留下,还代表了不离不弃),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我很排斥它的样子;其次是客观上他把我保护在了里面,他自己成为了第一道接触坏状况的人,他为我“遮风挡雨”了。
然后我发现,这种陪伴和遮风挡雨的感觉对我如此地重要,重要到如果没有它们,我就无法投入恋爱关系。
因为我是如此的依恋(依赖)我的父母。
而在我非常清晰地发现自己对父母的依恋(依赖)以后,我又开始发现,原来一直以来,我从未走出过家门(心理上),一直躲在他们的羽翼下窥视着这个世界。
难怪,平时我总是纳闷,为什么总感觉在自己的内心里,有一种自己像贼一样躲躲闪闪、畏畏缩缩的态度怎么也挥之不去,总是觉得自己好像天生见不得人一样的(羞怯)!原来是,外面的世界被我认为太危险,我不敢离开他们的保护(一种心理上的感觉),并且如此地留恋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所以我那么地怀念小时候。
而我如此地坚持自己的颓废,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放弃颓废就是压抑症状(阴影面),而是坚持颓废后面代表的是对父母的依恋(依赖)。
曾经看过一个幻灯片,开头就要求画一幅画,画自己内心中的人物,并且排好这些人在画中的位置。我当时画的画中就只有三个人,我,爸爸和妈妈,加一张椅子。爸爸坐在画中心的椅子上,我坐在爸爸怀里,妈妈站在旁边,没有紧紧挨着我们,可以在我们周围一个圆的任意外置,但这个圆的半径不能很大,要尽量小,但又不能太小。
当时画出来,感觉模模糊糊,觉得可能是我内心的真实。如今看来,这幅画几乎完全就是我一直状态的反应!原来,在心理上,我一直觉得自己依旧还只是个小孩子,一直以为仍在爸爸的怀抱里,从未觉得自己离开过这个怀抱!
所以对于他的再婚,我不敢试探,究竟我重要还是她重要,但又忍不住试探,然而试探的结果总是令我挫败,每次挫败过后,我就想让自己变得更加颓废。跟他赌气的时候,内心不由自主涌现的念头总是:“我一辈子都不结婚,我要气死你!我要让你担心死我!我要让你在感觉上永远放不下我!(我要让你内疚死!谁让你再婚的?谁让你不要我的!)”我不想承认我已经不是他的中心,不想承认他已经另组家庭,而我只是他家庭外的一个人。我总觉得我还是他的中心。
我离不开父母的羽翼,所以没有办法让自己投入恋爱关系。除非,对方能允许我移植跟父母的这种依赖关系。在我心中,是父母一直在帮我遮风挡雨,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亲子关系本身就是天然的精神家园,孩子天生地依恋着自己的父母,(即便这个父母在外人看来是多么糟糕也是),而要离开这个天然的精神依赖对象,然后重新建立一种精神依赖,本身就要艰难得多,尤其对于内心比较空的我则更加艰难,因为越加放不下对父母的依恋。
因为我内心的空,因为我总是追不上我的妈妈,所以我觉得自己满身罪孽,一无是处,我对自己太苛刻,接纳自己太少,并且内心是如此地渴望粘着那个能让我依恋的对象,让我能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所以我接受不了对方对我一点点的不理解,我无法接受,如果我喜欢的,对方认为不关他的事(他认为我的爱好是我的事,他有权利不参与),这种简单的他保持他的自我界限,都令我感觉冰冷与荒凉,我需要他能混淆界限,允许我粘附他,否则,我就感觉不到自身的存在,感受不到温暖!
如果,他不能在精神上为我遮风挡雨,接纳我的一切(鬼能做到这个,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个要求实在高得离谱),允许我依恋他,那么,他在物质上(现实环境)能为我遮风挡雨,就显得尤为重要。譬如,如果对方不认为男女具有天然的不同(男性在外打拼,为妻子遮风挡雨,妻子在家相夫教子,滋养丈夫,抚养儿女),认为男女除了性别不同,其它没有什么不同,那么,我在听到他的这个观念之后,瞬间就会感觉委屈加鸭梨山大,于是开始避之不及他!
所以,在我未完成对自己的初步接纳以前,恋爱,对我而言,是一份无法达成的交易,当我在关系中没有得到我想要的(他付出了,但是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我还倒欠他的,那么他的付出对我而言反而让是累赘,是负债),我就会认为自己的付出就是一种亏损,我会认为,我在被对方剥削和利用!如果对方不能在精神上(陪伴)和现实环境中令我产生他可以为我遮风挡雨的感觉,我就始终感受不到关系的温暖和安全,那么,只要我还有选择,就不会去选择恋爱这个令人难受的关系。
灰色心理颓废严格地讲算不上什么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叫它社会心理学更合适。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和人之间多年来形成的是一种生存竞争型的关系,彼此间生存智慧与生存意识之强烈,自始至终经受不住这种压力,往往会有失落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经受不住压力,有失落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灰色"心理。
体现在不同人的心灵深处。于是就有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是由人的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决定的。当它偏向自然的时候,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它,就可以称他为灰色心理了。
灰色心理的集中表现,这们可以这样来描述:
无法不承认别人的先进,而又不放弃自我感觉良好的那种心态,于是就有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某些国人一种奇怪的表现:有时自欺欺人。大国心态,弱国心理。你有科技神奇,我有传统神秘。有时高度自卑,有时高度自我,技不如人导致自卑,心有不甘,滋生自我;它们还共同导致缺乏高度的自信,及对是非观念的模糊。不自信就很难坚持对的,或改正错的,结果只能是人云亦云;眼睛向外看不明白,于是只好向内,于是自私、狭隘。因为没有事非观念,于是对过程不择手段。
弗洛依德有一个很精僻的分析,大意是说,对别人的极力贬低及人身攻击,源自于这个人心理上的极度自卑。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灰色心理的产生机制。实际上,我们周围很多人的灰色心理都与个体的自卑与生存压力有关(个体的自卑与等级社会及文化有关,生存压力则是历史的客观存在)。生存压力有时可以暂时缓解,自卑有时一个人一生很难去掉。这种心理基础成了气候,再产生一定的思想文化成果,那就会构成了一个较有特色的文化现象。那些,我们可以称之为灰色文化。这应该是目前很多人所处的文化环境。
这种现象导致的局面突出的一点就是,高学历的文化人集中的地方一点也看不出优雅,一点也不比别的什么地方多出传统意义上的绅士,人和人之间也不比农村邻居间多出些温情来。
当“灰色心理”找上你
从健康的角度看,如果长期工作12小时以上,就对人体产生压力,继而产生“失落感”也是必然。由失落感所衍生的情绪反应,会使人产生悲观、失望、没有信心,甚至愤世嫉俗的心态。事业的压力对白领男人危害大,经受不住这种压力,往往会有失落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灰色”心理。
紧张情绪导致郁郁寡欢或心烦意乱
专家指出,长期处在白热化竞争的气氛中,会使大老爷们心理极度紧张、苦闷和失望,致使情绪跌宕。当不堪忍受这种超负荷的精神压力时,自己往往就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去自控力。
家庭危机。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价值取舍、感情投向,也都可能隐藏和引发家庭危机。即使在没有冲突理由的情况下,压力也会通过家庭降临到你头上。这使许多白领男子终日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有时又心情焦躁、心烦意乱。
疾病打击。疾病容易使人思想消沉,有的还会失去生活的信心。疾病的压力来自于失去健康身体的忧患,失去康复信心。
贪欲过高。如果对金钱、财富之类心存过高欲望,那就是贪心,使你轻松的大脑神经长期紧张,正常的心脑运动加快,产生一种与正常生理机能不协调的节拍,就会伤脑、伤心神、伤身体。
校区分布Related schools
师资介绍|教学环境|学员评论
教学点: 1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