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纸测了5.6张,好象 一张比一张淡,...

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5.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件1 (新版)苏科版_学优中考网 |
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A.某同学身高165   。  B.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7.5   。 C.1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
。 D.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开始进行PM2.5的环境监测,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的颗粒物,也称之为可入肺颗粒物。 E.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以长度单位为名称的技术叫做_____技术。
练一练 (看谁说得准) 小资料 有趣的人体尺度
古代中国、古埃及、古罗马,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最早的尺都来源于人体,这是为什么?
你也许会说用身上的尺子方便呗!这当然是主要的。但是,还有一个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人体各部分的尺寸有着规律,不信,咱们试试看。
你用皮尺量一量拳头的周长,再量—下你的脚底长,你会发现,这两个长度很接近。所以,买袜子时,只要把袜底在自己的拳头上绕一下,就知道是否合适。 小资料 有趣的人体尺度
你为你的父母或兄长量一 量脚长和身高,你就会发现 其中的奥秘:身高往往是脚 长的7倍。高个子要穿大号鞋 ,矮个人要穿小号鞋就是这 个道理。侦察员常用这个原 理来破案:海滩上留下了罪犯的光脚印,量一下脚印长是25.7厘米,那么,罪犯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呢? 例、如下图为昆山开往南京及北方方向列车时刻表。 1.T756次列车从昆山到无锡运行的时长:
。 2.N516次列车全程运行时长:
。 3.K152次从无锡到开封运行时长:
。 50min 4h39min 12h8min 再
物体的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什么样的物体我们可以认为是运动的? 运动物体的位置都在随时间而变化。 要想更好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我们首先要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活动一:目测 (比比眼力) 观察“礼帽”,比较帽高和帽宽 你的眼睛会欺骗你。单凭感觉不完全可靠!为提高判断准确性, 要进行测量! 不用尺,你如何比较课桌的长、宽? 活动二: 测量(比比技巧) 测量就是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 这个公认的标准就称为单位。 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需要制定一个标准,而要与他人交流,则要进一步找到公认的标准。 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米(m) 请你结合学过的知识或日常生活中的了解,说出长度的单位有哪些? 你知道这些单位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千米(km) 米
(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一张纸的厚度为7.5×10-5m=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约为8844m=
km mm dm cm ×10 ×10 ×10 m μm
×103 nm 活动三: 比一比 (看谁换算快) 人体上一些长度 看一看 原
径10-10米 人 头 发 的 直 径10-4米 哈雷彗星彗尾的长度1012米 地 球 赤 道 周 长107米 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测量。
长度的测量 你知道用什么工具测量长度吗? 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 钢卷尺 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活动四:观察刻度尺 单位 零刻度线 量程 分度值 取出你的刻度尺,仔细观察一下: 1.它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2.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 活动五: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宽和长。
测一测 物理课本的宽度 物理课本的长度 阅读课本第104页“信息快递” 了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活动六:
用手边的刻度尺测量“礼帽”的高度和宽度
刻度尺的“0”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紧贴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会看: 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A B 会读: 2.78cm 准确值 + 估计值 + 单位
会读: 读数时,直接从刻度尺读出准确值,还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知识链接
在测量时要进行估读,估读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
所谓的误差就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次数 书本厚度/mm 书中的纸张数 一张纸的厚度/mm 平均值/mm 1 2 ⒈测出整本书(除封面)的厚度H; ⒉数出纸的张数n;
⒊一张纸的厚度D=H/n。 活动七:讨论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以物理课本为例)
思考 方案 测一张纸的厚度的难点在哪里? 拓展 1.这种方法可推广到哪些类型的长度测量? 2.你还知道哪些特别的长度测量方法? 时间的单位 常用单位:时(h)、分(min) 、毫秒(ms)
请你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了解,说出时间的单位有哪些? 在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秒(s) 15分=
0.5 比一比 (看谁换算快) 实验室常用的计时器是秒表。 秒表有机械秒表和电子秒表两种。 时间的测量 平静地坐下来,测出你10次脉搏 的时间。 次序 10次脉搏时间/s 10次脉搏平均时间/s
1次脉搏跳动的时间/s 1 2 3 活动八:测量脉搏-寻找随身携带的“生物钟”。 知识链接 日晷 沙漏 摆钟 石英钟 人类从古至今是如何计量时间的? 机械表 巩固训练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时间的单位是____。 2.姚明的身高是226____。 3.木块A的长度是____,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 4.某同学测量长度的方法如图所示。他在测量中的错误有哪些? 5.如何测出圆柱体的周长?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方法,请大家说一说,我们共同分享一下;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还有哪些困惑,也请大家谈一谈,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交流讨论 1.测一测你一拃、一步的长度。这样,你就有了一个随身携带的“人体尺”。 2.借助于细棉线,利用刻度尺测量 出伸开双臂,两手指间的距离是多 少?你一定会有新发现! 3.利用你身边的工具测量一元硬 币的直径,想一想怎样才能测得 更准确? 4.将自己的计算机的时钟与世界上最精确的钟同步(参见教材 第111页第一自然段内容)。
本文档由会员 8009201 于
14:19:48 上传频道:学科:年级:八年级地区:全国类型:新课标版本:苏科版只看标题相关资料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有哪些? 古代:100粒谷排列的长度规定为一尺; 一拃; 英国:国王亨利规定他的鼻子尖到他伸值手臂的中指尖的距离规定为一码; 现代:32页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史中,一把平平常常的尺,作为量度物体长度的一种测量工具,也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粗略到精确的发展过程。
一、长度的测量: 一、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
预 备 知 识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365000=
2.7 ×103 ×10-6=
, 3.5×108÷(7×104)=
, 5.6×105÷(8×10-2)=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 观察 1:从长到短的次序为:
. 观察1:请你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短。 想一想 不用尺,你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
长、高、宽 1、课桌上的一根绳子与课桌的长相比,哪个长? 2、讲台的长与黑板的宽相比,哪个填上适当的单位: (1)张三的身高172__________
(2)李四的胸围69.3__________
(3)课桌桌面长60.0__________
(4)成人正常行走时一步约为80__________
(5)一棵小树的高度为0.83__________
(6)物理课本的宽是182.5__________
(7)课桌的高度约为8.54______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苏科版新教材同步教学课件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长度的测量 刻度尺的使用 读数 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测量的误差 练习 长度的单位 时间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 1分米(dm)=0.1米=10-1米 1千米(km)=1000米=103米 1厘米(cm)=0.01米=10-2米 1毫米(mm)=0.001米=10-3米 1微米(μm)=0.000001米=10-6米 1长度的测量
长度在生活中我们非常熟悉,你能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测量长度吗? 468米 北京到常州铁路长:1300千米 东方明珠电视塔 请你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度。 不用尺,你如何证实自己目测的结果? 用手分别量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度。 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需要制定一个标准,而要他人交流,则要进一步找到公认的标准。 测量:
就是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作
业 1.中学生身高1.63m =
dm 2.旗杆高度为17m =
km 3.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 μm =
mm 4.新铅笔的长度约为0.175m =
cm 5.一本字典的厚度约为3.5cm =
μ m 6.地球的半径约为6.4 x 103km =
一、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1课时) 单凭感觉: 哪一条红竖线更长一些? 为提高判断准确性, 要进行实验! 单凭感觉可靠吗? 要进行实验,首先要学会测量! 田径赛场中的测量: 小贴士:你知道什么是田赛吗?
什么是径赛吗? 测长度 测时间 活动1
比较课桌的长、宽、高 思考:不用尺,你如何证实自己目测的结果是正确的?说出你的做法。 请你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谁最长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A.某同学身高165   。  B.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7.5   。 C.1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
。 D.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开始进行PM2.5的环境监测,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的颗粒物,也称之为可入肺颗粒物。 E.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以长度单位为名称的技术叫做_____技术。
练一练 (看谁说得准) 小资料 有趣的人体尺度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二课时) 活动:用刻度尺测出课本纸的厚度
2、你是如何测量出课本纸的厚度的? 1、能否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纸的厚度?
方法点拨: 积多算少的方法:取n张纸测得总厚度为d,则每张纸的厚度为l=d/n 测纸厚, 累计法 (化薄为厚) 测铜丝直径,
测较短的曲线,例如地图册上的铁路线长 测较长的曲线例如运动场的跑道(化曲为直) 替代法 五、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活动四:探究自己身上的“尺”。 用刻度尺测量: 1、“一拃”:叉开手指,大拇指尖与小拇指尖间的距离。(课堂完成) 2、 “一步”:正常走路时,两足尖之间的距离。(课后小组完成) 3、“一庹”:两臂左右伸平,两手中指端的距离。 (课后小组完成) 记一记:生活中经常要估测某物体的高度或长度。为提高估测的准确性,我们心中要有“一把尺”,下列有助于你估测。 1、普通纸的厚度约为几十微米。 2、大头针的直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你觉得自己的目测结果一定可靠吗? 【思考】 一、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米
符号:m 2.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小资料:1983年国际计量大会规定:
光在真空中9979
相互配合法(卡测法) (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
测较短的曲线,例如地图册上的铁路线长 化曲为直法(等效替代法) B′ A′ 地图测绘仪    练习正确使用刻度尺 二、时间的测量 1、基本工具:停表 2、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s) 比秒大的单位:时(h)、分(min) 比秒小的单位: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 (2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 新人教版9年级
时间、长度及测量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视觉是不可靠的(二) 用眼观察四边形的边是不是直的?再测量一下。 视觉是不可靠的(三) 用眼观察两条线段一样长吗?再测量一下进行比较。 视觉是不可靠的(四) 用眼观察较粗的黑线与黄线平行吗?再测量一下进行比较。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2. 常用单位: 千米(km)、分米(dm)、小资料 有趣的人体尺度
侦察员常用这个原理来破案:海滩上留下了罪犯的光脚印,量一下脚印长是25.7厘米,那么,罪犯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呢?(25.7cm×7=179.9cnl)
小琴为妈妈买鞋,她忘了妈妈的鞋号,只记得妈妈身高是168厘米,你能帮她算一算买几号鞋吗?全国统一鞋号是根据脚长编定的,如24号,就适合脚长为24厘米的人穿,算出脚长就可以算出鞋号了。 两条红竖线长度相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国际单位制: 测量需要有标准。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比较的标准量叫单位
国际单位制: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通过的一套单位制(简称SI). 二、长度单位 1.国际单位: 米(m) 2. 常用单位: 103
米 小资料 有趣的人体尺度
一般来说, 在正常情况下,—个人手腕的周长恰恰是他脖子周长的—半。
两臂平伸的长度正好等于身高。
大多数人的大腿正面厚度和他的脸宽差不多
大多数人肩膀最宽处等于他身高的 1/4。
成年人的身高大约等于头长的8倍或7.5倍。 复习:长度的单位 1dm=10-1m 1km=103m 1cm=10-2m 1mm=10-3m 1μm=10三、误差 1.误差的概念:
误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产生原因:
人为因素。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或粗心等原因造成的,能够消除。任何测量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完全消除。 4.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高精度仪器长度的单位及长度测量(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SI制): 米(m)常用的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1km=
1mm= 10-3
1μm= 10-6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习目标】 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3.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4.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重
点】长度的测量【难
点】特殊测量方法、误差【学习过程】
【教学反思】一复习导入:(2分钟)请同学们结合本节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常用单位以及换算关系;2、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3、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帽子的AB长还是CD长?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大?利用手边测量工具比较一下?你的感觉可靠吗?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其符号是
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搜集关于长度测量的各种特殊方法。②为什么会产生误差?如何减小误差?③误差和错误有什么相同吗?二、合作探究☆知识点一: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长度的测量在物理长度的测量在物理中本属于直接测量,但有的长度用我们常规的测量方法是无法测定《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教学内容分析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本节介绍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本节内容由“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和“时间的测量”三部分内容组成。教材首先说明测量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意义,统一测量单位的道理,并引出国际单位制。接着介绍长度的单位,以及它们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2.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3.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2.通过实际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30分钟 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2013·龙岩中考)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大约是(  )A.2.5 m  B.2.5 dm  C.2.5 cm  D.2.5 mm【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常见物理量的测算能力。食指的宽度大约为1 cm,一元硬币的直径大约为两个食指的宽度,为2.5 cm。【知识拓展】熟练使用身体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2014·湖北仙桃期末)“PM2.5”是指大气层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微粒,它的浓度直接影响空气的质量和能见度,其中2.5μm相当于(  )A.2.5×10-2mB.2.5×10-3mC.2.5×10-6mD.2.5×10-9m【解析】选C。本题考查长度的单位换算。因为1 m=106μm,故2.5μm=2.5×10-6m《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选择题1.(2014年青海中考题)某校组织学生体检,做了一些测量,其中记录错误的数据是(  )A.体温37℃
B.身高16m
C.质量40kg
D.1min心跳75次答案:B解析:试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物体的估测能力,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数据更应该关心。中学生的体温在37℃左右,所以A正确;中学生的身高大约1.6m,所以B错误;中学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习目标】1.记住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会使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能够正确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长度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能结合日常经验粗略估计物体的长度。 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单位换算估测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长度的测量工具是什么?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是什么?注意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时间的测量工具是什么?国际住单位是什么?注意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如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课时)导学案课题: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常用单位以及换算关系;2、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3、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帽子的AB长还是CD长?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大?你的感觉可靠吗?如何准确的知道长短和大小呢?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二课时)导学案课题: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其符号是
2.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要点有哪些?3.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是
,其符号是当前位置:
>>>只给你天平、刻度尺、一盒大头针、一本书,你不能做的实验是()A...
只给你天平、刻度尺、一盒大头针、一本书,你不能做的实验是(  )A.测一个大头针的质量B.测一张纸的质量C.测大头针的密度D.测纸的密度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利用天平采用累积法,可以测量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和一张纸的质量;利用刻度尺可以直接测出一张纸的长、宽,采用累积法可以测出一张纸的厚度,算出一张纸的体积,从而求出张纸的密度.(2)大头针的体积无法测量,无法测量大头针的密度.所以能做的实验是ABD,不能做的是C.故选C.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只给你天平、刻度尺、一盒大头针、一本书,你不能做的实验是()A...”主要考查你对&&固体密度的测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固体密度的测量
测量密度的原理:原理:由密度公式可知,要测量某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量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的体积。测量方法:1. 形状规则的固体:质量可用天平测量,体积可直接用刻度尺测长、宽、高等,并利用体积公式算出,如正方体的体积V=a3,圆柱体的体积V=πr2h,长方体的体积V=abc,根据求得密度。2. 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不溶于水):(1)体积可用“排水法”间接测出(2)质量可用天平测量①先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出水的体积V1(水的多少以刚好淹没固体为宜。水过多,放入固体后液面会超过量程;水过少,不能淹没固体)②将固体用细线拴住慢慢放人量筒内水中,并使其全部淹没,此时读出水与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由V=V2-V1,得出固体体积。最后根据求得密度。Ⅰ方法一:天平量筒法例: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块,欲测量它的密度,所需哪些器材并写出实验步骤,并表示出测量的结果。分析: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密度大于水的物质的密度,可用排水法测体积。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滴管、线、水、石块实验步骤:(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3)将石块用细线拴好,放在盛有水的量筒中,(排水法)测出总体积V2;&实验结论:ρ==。Ⅱ方法二:助沉法例: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蜡块,欲测量它的密度,所需哪些器材并写出实验步骤,并表示出测量的结果。分析: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密度小于水的物质的密度,可用助沉法测体积。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滴管、线、水、蜡块、铁块。实验步骤:(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蜡块的质量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如图甲将蜡块和铁块用细线拴好,先将测铁块没入水中,测出水和石块的体积V1 (3)再将蜡块浸没在水中,如图乙。(助沉法)测出水、石块、蜡块的体积总体积V2; 实验结论:注意:物质的密度比水小,放在量筒的水中漂浮,不能直接用量筒测出体积。例题中采用的方法是助沉法中的沉锤法,还可以用针压法,即用一根很细的针,将物体压入量筒的水中,忽略细针在水中占据的体积,则可用排水法直接测出物体的体积了。Ⅲ方法三:等浮力法例:小明家买的某品牌的牛奶喝着感觉比较稀,因此他想试着用学过的知识测量一个这种牛奶的密度。他先上网查询了牛奶的密度应该为1.03g/cm3,然后他找来一根粗细均匀的细木棒,在木棒的表面均匀地涂上一层蜡,并在木棒的一端绕上一段金属丝(体积不计),做成了一枝“密度计”,小明又找来一个足够深的盛水容器和一把刻度尺,请你帮助小明利用这些器材设计一个测量牛奶密度的方案。要求写出主要的测量步骤并推导出计算牛奶密度的公式(有足量的水和牛奶)。实验原理:漂浮条件、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器材:刻度尺、粗细均匀的细木棒、一段金属丝、烧杯、水、牛奶。实验步骤: (1)将一段金属丝绕在木棒的一端,制成“密度计”,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L;(2)将“密度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使其漂浮在水中,用刻度尺测出“密度计”露出水面的高度h水;(3)将“密度计”放入盛有牛奶的烧杯中,使其漂浮在牛奶中,用刻度尺测出“密度计”露出牛奶液面的高度h牛。 实验结论:因为“密度计”在水中和在牛奶中,均处于漂浮状态。因此“密度计”在水中和在牛奶中受到的浮力都等于“密度计”的重力。“密度计”的重力不变,所以两次浮力相等。即F牛=F水,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ρ牛gV牛排=ρ水gV水排ρ牛gSh牛排=ρ水gSh水排∵h牛排=L-h牛h水排=L-h水∴ρ牛(L-h牛)=ρ水(L-h水)牛奶的密度:注意:从给定的器材看,即无量筒,也无天平,此时解题的着眼点就不能局限于利用质量、体积测密度。应该展开丰富的联想,而给出“密度计”,是和浮力有关的,就要联想到利用浮力测液体的密度。这种利用两次浮力相等来测密度,我们简称为“等浮力法”。Ⅳ弹簧测力计法(也可称双提法)例:张小清同学捡到一块不知名的金属块,将它放到水中可以沉没,现在,小清同学想测出它的密度,但身边只有一支弹簧秤、一个烧杯及足量的水,请你帮她想一想,替她设计一个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过程,写出实验步骤分析与解:&&&&&&& 这是一道典型的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的试题。阿基米德原理的重要应用就是已知浮力求体积。它的基本思路就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利用水的密度已知,求得物体的体积,即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值。实验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器材:一支弹簧秤、一个烧杯及足量的水、金属块、线。实验步骤:(1)用细线系住金属块,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受到的重力G;(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拉力F。实验结论:注意:利用弹簧测力计提着金属块测一次重力;再提着金属块测一次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因此简称为双提法。这一实验使用的仪器少,操作简单,是常用的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
发现相似题
与“只给你天平、刻度尺、一盒大头针、一本书,你不能做的实验是()A...”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5271328068443257841285024390240648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测孕纸准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