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们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中国人现在的心态生活的?以什么样…

生活中麻烦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_百度知道
生活中麻烦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
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谁没点烦心事啊,别总放在心上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57条回答
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社会特坑爹,所以勇气很重要,生活就像一个大悲剧,没有好的心态,没法混。
先想即来之,则安之。然后积极地着手化解,无论结果怎样,尽力而为就好。
生活中的麻烦谁都会遇到,应该以平常心来面对,不管你是否能解决只有面对它,麻烦才会过去,世上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遇到了就勇敢地去解决它,解决了你的心情会特别的舒心。
当然是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呀!凡事都要往好的方面去想问题,如果你整天唉声叹气的,人都会颓废的这样你说会感觉人活着没什么意思,所以你要想着再大的困难也不是困难,坚强勇敢的去面对。
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那么困难或许会向你屈服。若以消极和逃避的心态来面对,困难就会越变越糟糕,最后你将不得不陷入到这种恶性循环当中。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这一路上,磕磕碰碰是难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烦恼事也会越来越多,麻烦也会紧随而来,这时候需要放开心的,端正心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要知道,就算是你悲观,你消极,麻烦也还在那里,还不如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麻烦自然而然的就会解决的!问题总是会有解决的办法的!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生活中有点麻烦在所难免的!乐观一点、凡事都有两面性、想想好的一面!!
看的淡一些
别啥都斤斤计较。把麻烦看成是但连自己的基石就行了
生活一大半都是不如意的,要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会遗忘痛快的过去,回味美好的时刻,有理想,不放弃。
无私、无畏、毫不退缩地去面对,请相信只要迎着麻烦去困难也会给你让路!
对抗就会不自由~,是这欣然接受 坦然面对~,当所有的困难是一场小小的通关游戏~,人生无非是一场经历~,没有最好和最坏 反正一切终会过去,体验一把而已~,苦的 乐的都要有 这样的人生才完整。充实自己 ,别花那么多时间纠结事情,不如行动起来,只要开始动作 就会发现其实没那么难~,光在那愁来愁去毫无意义 白白浪费时间而已
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麻烦和不愉快,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不愉快的事情,我们应该以大肚弥勒佛的胸怀去面对,应该能放下一切,做麻烦面前的男子汉。
每个人都会遇到烦心事,这个不新鲜。既然遇到了就要积极乐观的面对。适当的反省和总结,避免再一次遇到麻烦。这也是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哦。
活着就是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麻烦的,每个人都一样,只是个人的麻烦各不相同罢了,心理平衡一点,脚踏实地一点,船到桥头自然直!
生活就是由一个个麻烦组成的,在不断解决麻烦中成长,把麻烦看做生活常态,坦然面对。
要抱着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的心态去面对!亲身感受!!!!
乐观是少不了的,把每个麻烦当做是一个历练,当做是自己的考验,人是在各种磨难中成长的!
看是什么样的麻烦了?如果是小事情,忍一忍不要计较。用'世界那么大,什么样的鸟没有'的态度面对如果影响到你自身的利益,大可去争取。
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叫事~开心最重要~爱自己,相信自己~
任何人的一生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麻烦”,当你遇见多了,也就你能力提高了,那么你就会从容地对待。
平和的心态,站在凡事的平衡点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心态面对眼前的问题,才能得到最公平公正的,否则只会得到自己永远是对,他人永远是错的错误思想。
要学会转换角度思考,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要有个平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麻烦总会过去的。
首先要坚定,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坎,就当这些 以自已的一种磨炼好了。成熟了,你才发现,当时在意的那些真的不是什么。比我们不幸的人有很多啊,为什么有能看到好的一面。
亲,首先要冷静,不慌,然后积极向上、乐观一点,麻烦总是暂时,不要担心,总会过去的。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吓自己,勇敢一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乐观的心态,没有什么问题是过不去的,保持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
心态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01月05日)
& (01月05日)
& (01月05日)
& (01月05日)
& (01月05日)
   (0)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标题内容作者“三无”心态写春秋--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潇湘文化专题网
&&现在位置:→→→
“三无”心态写春秋&
柳宗元研究:第十一期  加入时间: 9:44:00  admin  点击:3123
“三无”心态写春秋
(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校区 永州 425100)
摘要:柳宗元被贬谪永州的十年,可以划分为“河东、河西”两个阶段,其心路历程可以归纳为“无奈、无愧、无悔”这样三种相互交织的心态。这是一种从被动到主动、化消极为积极、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十年“炼狱”,使柳宗元的思想更加成熟,笔力更加雄健,知识更加广博,灵魂倍加净化。他虽然无奈于世事,却痛定思痛,运用手中的如椽巨笔,写下了近500篇诗文,为后人留下可资借鉴的、璀璨的思想财富,无愧于生民,无悔于人生。永州的十年,可以说是柳宗元“无奈的十年、无愧的十年”,更是“无悔的十年”。
关键词:& 柳宗元;& 无奈; 无愧; 无悔
&& 作者简介:骆正军(1955――),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柳学和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时间长达十年。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他贬永十年的内心情感世界,进行过认真的分析和揣摩,写下了许多颇有见解的研究性文章。如:陈松柏先生的《柳宗元永州心态研究》,将其心态与生活状况、创作实际分为五个时期:1、孤独绝望期――元和元年至元和二年;2、惊魂甫定期――元和三年;3、适应定居期――元和四年到五年;4、稳定平静期――元和六年到元和九年;5、振奋雀跃期――元和十年。
黄伯荣先生在《柳宗元的永州心态》一文中,将其心态归纳为“负罪、盼归,失望、孤寂,执着、豪放”。
唐新华先生的《柳宗元在永州期间朝政形势对其东山再起的心境观照》,将其描述为:“心中积怨、困惑与无奈”;“逆境并未泯灭其奋斗决心,反而激发他与困境抗争的强烈斗志”;“除了翘望长安巴望再次能效忠唐王朝政权外,别无他求”;“身居僻远南蛮,也很少流露出青年才俊妄自菲薄自暴自弃的消极思想情绪”。
何生风先生的《从“龙兴寺”到“愚溪”――柳宗元元和五年之嬗变》,认为 “从龙兴寺迁居到愚溪边是柳宗元在永州的一件大事,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倘若没有这次迁居,在龙兴寺感到‘怛然痛恨,心肠沸热’的柳宗元,也许就会永远魂留永州,也就不可能为后人留下流芳百世的精神财富。”
赵新国先生的《柳宗元的无奈之举》认为:“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一再向永贞革新的反对派们投递书信,企求能重新得到朝廷起用。这一无奈之举都源自他被贬永州后的生活状况和光耀柳氏家族及‘利安元元’的思想。”
尚永亮先生则认为,柳宗元的《冉溪》“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四句诗,是他一生思想、心态乃至生存状态的典型写照。“因而,解读柳宗元,不能不首先解读他的人生悲剧,不能不首先解读他的悲剧性的心路历程”(《柳宗元诗文选评》前言)。
笔者以为,分析和揣摩柳宗元贬永十年的内心情感世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观点皆可并存。笔者考虑,柳宗元在永州的这十年,可以划分为“河东、河西”两个阶段:前 五 年(永贞元年至元和四年)为河东阶段,后五年(元和五年至元和十年)为河西阶段。其心路历程可以归纳为“无奈、无愧、无悔”这样三种相互交织的心态。这是一种从被动到主动、化消极为积极、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一、无奈之中寓无愧(河东阶段)
柳宗元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初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十一月又加贬为永州员外司马;年底到达永州;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月,“奉诏赴长安”,自零陵浮湘水北上,二月至灞亭;三月份又离开长安动身去柳州,与刘禹锡同行。他在永州所呆的时间,虽然号称十年,其实只有九年挂零。
河东阶段,柳宗元的内心有着许许多多的无奈,归纳起来为如下几个方面:
1、面对官场打压的无奈
柳宗元是永贞革新集团的骨干成员之一。永贞革新是唐德宗贞元21年,亦即其子顺宗永贞元年(805),由一些低级官僚士大夫发动的一场变革新政运动。这场运动,是一次中国唐代顺宗时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为主要目的的改革。虽然背景并不复杂,经过也不曲折,但影响却很深远,评价亦很悬殊。因不少文坛巨匠卷入其中,故特别受到人们关注。
永贞元年(805),唐顺宗李诵即位,据记载,顺宗为太子时,即有变革新政之志。他最宠王桑胪跏逦挠任就篮稀M保跤砦⒘谠⒊桃臁⒘枳肌⒑⒑省⒊纶梢约奥街省⒙牢隆⒗罹凹蟮龋捕加攵跸嘟幔钪招纬梢桓鲆浴岸趿趿蔽诵牡母镄碌撑桑ā毒商剖椤ち跤砦罚U飧龈镄碌撑桑梢运凳窃谒匙诘闹苯恿斓枷滦纬傻摹?上У氖牵匙谠诩次磺埃换监臣玻诓荒苎裕患次缓螅磺幸揽慷酰荒芮鬃灾富印T谡庵智榭鱿拢涓镄抡匀灰簿筒豢赡芩忱T诙潭痰陌肽甓嗍奔淅铮镄碌撑芍饕隽艘韵铝郊拢阂皇瞧笸家种品蚴屏Γ亟ㄖ醒爰āO劝战尤巳琶竦墓屑拔宸恍《偌跬9邢性尤嗽奔澳谑潭嗳速呵砸种苹鹿偈屏ΑH缓螅杂医鹞岽蠼断3┪髯蟆⒂疑癫呔诙仁梗戎Ю芍泻┪湫芯韭恚远峄亟ā3吞氨桑孟湍埽饪琳鳎舭傩铡C獬傩栈返淖飧晨嗡埃镂迨蛄О税偎氖还幔ㄇ⑹福⑵ィ睿⑹ㄋ俊⒉荩H绱吮涓镄抡匀皇辜鹊美嬲叽笪宦;鹿倬阄恼洹⒘豕忡⒀τ涞龋敖韵瘸问咕扇恕保怖钪已晕行陆跏逦牡扰蟮诚嘟幔杷匙诓【貌挥⒐懔晖醮荆ê蟾拿浚┪印H辉紫啵咣匏魑值⒅+瑜称疾不起,以表示与革新党派不合作。六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也相继向顺宗及太子奏表进笺,攻击革新党派。最后,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
永贞革新集团的执政时间,实际只有146天,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据《资治通鉴》第236卷中记载:“叔文及其党十余家之门,昼夜车马如市。客候见叔文、烧撸了奁浞恢斜痢⒕欺湎拢蝗说们巳葜捎汝F茸(卑贱低劣),专以纳贿为事,作大匮贮金帛,夫妇寝其上……”
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为了扩大地盘,派副使刘辟向朝廷要求兼领三川,因自己的目的没有得逞,给当时的皇太子――后来接替其父顺宗李诵当了皇帝的宪宗李纯――上书,批评顺宗:“委政臣下,而所付非人。王叔文、王伞⒗钪已灾剑敝厝危头W萸椋榧臀筛佟I⒏庵月溉拧J髦眯母梗橛诠笪唬苯嶙笥遥窃谙羟健!保ㄍ希
从以上引文来看,尽管立场不同,也许有些夸大或不实之辞,但可见“永贞革新”集团中,的确有个别奸佞之徒,假借“革新”的名义,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尤其是殿中丞(后来又加官为左散骑常侍、翰林学士)王桑淙徽旄诨实凵肀呤毯颍似啡幢凹土樱阅苫呶5氖拢踔磷隽撕艽蟮哪竟窭粗亟鹨椴蚋玖┮辜渚退栽谀竟裆稀S姓庋募槌荚糇硬斡肫渲校坝勒旮镄隆逼衲懿话埽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贬王煽菟韭怼⑼跏逦挠逯菟净А裳安∷辣崴C髂辏褪逦乃馈!保ㄍ希┛荩唇袢盏闹厍炜兀延1800多年的历史;渝州就是今日的重庆市。 “寻”,古汉语作副词,“不久以后”的意思,形容时间很短。“寻病死”,即很快就病死在他被贬的开州了。“明年”,第二年;“赐死”,恩赐而死;古代的皇帝命令臣子自杀,臣子还要“谢主隆恩”,故曰。
陈松柏先生在《柳宗元永州心态研究》一文中提出:“王刹恢娌 ⒕浅杉不蛘弑蝗四焙Γ奖崴蟛痪靡嗨馈!本荨蹲手瓮返236卷中记载:永贞元年六月,“丁巳,王叔文以母丧去位”;七月,“自叔文归第,王墒Ь荩找杌鹿偌岸庞忧肫鹗逦奈啵易鼙本患炔换瘢蚯胍晕毒埂⑵秸率拢植坏谩F涞辰杂羌虏蛔员!J侨眨勺擦种校枞希槐ǎ虏患茫星椅裕烈梗鼋性唬骸芍蟹缫樱 魅眨煊吖椴怀觥!伞⑹逦闹持潦鞘既ァ!
其意思是说,那一年六月二十日,王叔文因母亲去世被迫离职尽孝(按照当时的规定,无论大小官员,父母去世之后,都必须离职守孝三年)。王杀闶チ酥餍墓牵呗淼扑频牡交鹿俸投庞樱ㄋ窃紫嗉娑戎А⒀翁耸埂罡卟普す伲┠抢锼登椋鼻笕猛跏逦幕乩锤粗埃比怀粤吮彰鸥M珊退耐常加行┚攀Т搿S幸惶欤扇ズ擦衷荷习啵怂淙蛔谀抢铮戳巳庾嗍瑁疾槐ǜ笤摹M芍朗虑橐残聿幻睿圆话玻搅艘辜洌鋈挥腥撕敖校菜爸蟹缌恕薄5诙欤顺到位丶液笤俨宦睹妗R浴岸趿趿蔽椎母镄屡桑链舜笫埔讶ァ
从上面这段话来看,王傻笔庇捎诩被鸸バ模蟹缣钡梗チ嘶疃芰Γ槐槐嵛菟韭砗螅芸炀筒∷涝谀嵌榭鲇Ω檬羰怠
同年九月,“贬神策行军司马(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卫部队军政长官助理)韩泰为抚州(江西抚州)刺史,司封郎中(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正司级官员)韩晔为池州(安徽池州)刺史,礼部员外郎(掌管文教外交的礼部副司级官员)柳宗元为邵州(湖南邵阳)刺史,屯田员外郎(负责农田建设及粮食调配的工部副司级官员)刘禹锡为连州(广东连县)刺史” ;十一月,“贬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韦执谊为崖州(海南三亚市的崖城镇)司马”;“朝议谓王叔文之党或自员外郎出为刺史,贬之太轻。己卯,再贬韩泰为虔州(江西赣州)司马,韩晔为饶州(江西波阳)司马,柳宗元为永州(湖南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湖南常德)司马,陈谏为台州(浙江临海)司马,凌准为连州(广东连县)司马,程异为郴州(湖南郴州)司马。” (同上)
而且,唐宪宗李纯还特地下诏,明确指出:“王叔文之党既贬,虽遇赦无得量移。”(《资治通鉴》第237卷)等于给永贞革新集团的骨干成员们,亮起了“红灯”。
柳宗元在《惩咎赋》中说:“哀吾党之不淑兮,遭任遇之卒迫。势危疑而多诈兮,逢天地之否隔。欲图退而保己兮,悼乖期乎曩(nǎng)昔。幸皇a之明宥兮,累郡印而南适。惟罪大而宠厚兮,宜夫重仍乎祸谪。既明惧乎天讨兮,又幽栗乎鬼责。惶惶乎夜寤而昼骇兮,类(jǖnjiā)之不息。”
其意为反躬自省:我为革新派的不幸遭遇感到非常悲哀,这次突如其来的巨变仓促而又紧迫。局势险危而且有很多疑诈之处,我们如同天地相隔无法讲清是非。虽然想全身而退自我保护,但过去的日子已不容追悔。万幸的是,皇上英明而又宽宏大量,原谅了我的过错贬职来南方的州郡。由于辜负了皇上的宠信与厚爱,罪大恶极被贬是咎由自取。我既明地里惧怕受到上天的讨罚,又暗中为鬼的责难而战栗。晚上睡觉时心中惶惶不安,白天也像受惊的麋鹿恐骇不息。
他曾写过一篇《解祟赋》,赋中谈到自己被贬之后,很多小人还在背后摇唇鼓舌,流言蜚语,不绝于耳。如:“膏摇唇而增炽兮,焰掉舌而弥葩。沃无瓶兮扑无_,金流玉烁兮,曾不自比于尘沙”;“讼众正,诉群邪”;“譬之犹豁天渊而覆原燎,夫何长喙(嘴)之纷(刁难)”;“恶人之哗”等等。
俗话说:“人在矮檐下,岂能不低头?”面对如此强力的打压和来自敌对方面的唇枪舌剑,柳宗元申诉无门,倍觉无奈,不得不低头认错。他再三地反省,写下不少的诗词和文章,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深深地自责。
2、面对生活困窘的无奈
柳宗元到了永州,“至则无以为居,居龙兴寺西序之下”(《永州龙兴寺西轩记》)。意思是说,他来到永州后,因为没有地方居住,只好借住在龙兴寺的西厢房中。
柳宗元在写给长辈和亲友的许多书信中,都非常详细地谈到了自己在永州时的身体情况。如:“自遭责逐,继以大故,荒乱耗竭,又常积忧恐,神志少矣,所读书随又遗忘。一二年来,痞气尤甚,加以众疾,动作不常。gg然骚扰内生,霾雾填拥惨沮,虽有意穷文章,而病夺其志矣。每闻人大言,则蹶震怖,抚心按胆,不能自止。” (《与杨京兆凭书》)
译成白话是:我从遭遇贬逐以来,碰上母亲病故等大事,惊慌忙乱耗费了许多精力,又经常忧虑和恐惧,神志受到影响,所读的书随看随忘。近一二年来,腹腔里的肿块尤其厉害,再加上其它的毛病,动作行为都很不正常。眼睛昏花而烦恼从内心产生,像有雾霾阻挡在眼前,虽然有心致力于撰写文章,但因病夺走了我的志向。每次听到别人大声说话,就感觉惊骇颤抖,我只好抚摸胸腹,很久才能停止下来。
&他由于长期“与囚徒为朋,行则若带g索,处则若关桎梏,彳亍而无所趋,拳拘而不能肆,槁然若卉,颓然若璞。”(《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为孤囚以终世兮,长拘挛而R轲”(《惩咎赋》) “居蛮夷中久,惯习炎毒,昏g重i,意以为常。”(《与萧翰林a书》)“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非独瘴疬为也。”(《寄许京兆孟容书》)
残酷的政治迫害,使柳宗元深感痛苦和忧郁,身体素质也急剧下降,衰弱而多病起来。不仅头昏眼花,双脚因得了南方易发的风湿病而痉挛,行路受到影响;并且还患过“或时寒热,水火互至”的疟疾;“痞结伏积,不食自饱”(“痞”――中医指腹腔内可以摸得到的肿块,即肿瘤),其病情好像比较严重,甚至影响到了饮食和消化功能。
此外,由于“永州多火灾,五年之间,四为天火所迫,徒跣走出,坏墙穴牖,仅免燔灼。书籍散乱毁裂,不知所往。一遇火恐,累日茫洋,不能出言,又安能尽意于笔砚,LL自苦,以危伤败之魂哉!” (《与杨京兆凭书》)五年之内,他的住所有四次被火灾延及,只好打着赤脚仓皇出逃,靠在墙壁上挖洞保命,才避免被大火烧焦。许多书籍都散乱、撕裂、烧毁,不知丢弃到哪里去了。一遇火灾就内心惊恐,整天张皇失措,不能说话,又怎么能集中精力在笔墨上,由于危险而丧魂失魄,真是吃尽了苦头。从其自述,足以看出柳宗元当时那种精神创伤累累、凄惨而无奈的处境,
3、面对亲友劫难的无奈
柳宗元被贬永州,随行而来的有六十七岁的老母亲、堂弟宗直、表弟卢遵、女儿和娘等人。谁知来此不过半年,他的母亲因“有子不令而陷于大J,徙播疠土,医巫药膳之不具,以速天祸,非天降之酷,将不幸而有恶子以及是也。又今无适主以葬,天地有穷,此冤无穷……苍天苍天,有如是耶,有如是耶……穷天下之声,无以舒其哀矣。尽天下之辞,无以传其酷矣。”(《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y志》)其意是说,由于自己的错误,导致母亲遭受很大的侮辱,迁徙来到瘴疠充斥的地方,水土不服,医药、饮食不周,神佛也无法呵护,而不幸地过早病逝;加上没有合适的安葬之处,天地虽然可以穷尽,而眼前的冤屈却无法申诉……真是字字血、声声泪,通篇都透露出他对母亲离世的万分悲痛,以及发自灵魂深处的无穷自责。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八司马”之一的凌准死于贬所连州。凌准曾任翰林学士,当时,翰林学士负责起草机密诏令,是除宦官之外惟一能自由出入皇宫内廷的官员,与皇帝的关系自然比其他朝臣更加亲近。
凌准被贬之后,“居母丧,不得归,而二弟继死。不食,哭泣,遂丧其明以没。” (柳宗元:《故连州员外司马凌君权厝志》)他的遭遇的确非常悲惨,连母亲去世都不能回去送葬尽孝,两个弟弟也相继病故。凌准伤悲过度,不进饮食,终日哭泣,结果自己也性命不保,实在令人惋惜。他留下了四个儿子,因为凌准与柳宗元关系不错,其中两个特地来永州,拜请柳宗元为其父撰写墓志铭。
柳宗元先后写了两篇文章,并作诗一首《哭连州凌员外司马》:“……念昔始相遇,腑肠为君知。进身齐选择,失路同暇疵。本期济仁义,今为众所嗤。灭名竟不试,世义安可支。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我歌诚自恸,非徒为君悲。”诗中赞誉了凌准的聪明才智、远见卓识与过人的胆识,并且回忆自己与他相遇之后,结成了肺腑知音,共同从事革新大业,本来是想匡济生民,如今反被众人嗤笑。自己不担心名誉的损毁,只在乎道义的存亡。凌君您死后百般忧虑都没有了,但苟活于世的人还烦恼太多。看看我的魂灵也九死一生,与您各自飞往何处。我所写此诗歌是发自内心的悲痛,并非完全为您伤心而落泪。从中不仅可以看出柳宗元与凌准的深情厚谊,而且也流露出他自己担惊受怕的真实感受。
元和三年,张后余进士及第后于是年病死,柳宗元作《哭张后余辞》:“然后余不与谄冒者同贵,不与悖乱者同寿,归洁乎身,闻道而死,虽勿哭焉可也。呜呼,向更使既闻道而且贵且寿,则其显庸也远矣,又乌能勿痛乎!”其意思是说,张后余不与那些巴结、奉承者一同追求富贵,不与那些违反正道、胡作非为的人一同追求长寿,洁身自好,虽然闻道而死,也无须为他痛哭。哎呀,假使既能闻道而且富贵、长寿,那么,他离开平庸也就不远了,又怎么能没有悲痛呢?
于是,他为张后余写了“哭辞”:“嗟嗟张君,善不必寿。惟道之闻,一日为老。人皆反是,百稔犹幼。子之优游,是亦黄T(年老长寿)。嗟嗟张君,宠不必贵。尊严为仁,早服高位。淫肆欲,银艾沦弃。子之崇高,无愧三事。吾见皤皤(白)而童,赫赫而辱。进襦F(裤)于几杖,负泥涂于冕服。己虽有余,人视不足。子之迹不混乎其间者幸矣,宜贺而吊,宜歌而哭。”
译成白话诗如下:张君啊张君,好人不必长寿。只要能够闻道,活一天也可称为长久。大多数人与此相反,活了百年仍然显得稚幼。您年纪轻轻离世远游,同样可以与高山比寿。张君啊张君,恩宠也不必富贵。仁厚的人可以获得尊严,又何必早晚去贪图高高的官位?通过巴结吹捧来满足欲望,金钱与美好的事物被抛弃沦毁。您的行为非常崇高,无愧一生。我看到有些白发苍苍的人,被儿童当作取笑的乌龟。穿着短衣短裤手持拐杖,将泥巴涂抹在衣服之尾。他们虽然自觉兴奋有余,在旁人眼里依旧是不屑之为。庆幸您的行迹不跟那些人相混,凭吊哭泣的声音像贺歌在飞。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四月三日,女儿和娘刚满十岁就不幸早夭。柳宗元在《下殇女子墓砖记》中,对女儿和娘表示深切的哀惋:“性柔惠,类可以为成人者,然卒夭……铭曰:孰致也而生,孰召也而死。焉从而来,焉往而止。魂气无不之也,骨肉归复于此。”其意思是说,女儿温柔聪明,满以为可以长大成人,竟然早早地夭折了。为此,特地写了这篇铭文:(女儿呀女儿),是谁让你来我家投生?是谁召唤你走向死亡?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你的灵魂和气息都没有了,只剩骨肉埋葬在这里。他非常疼爱女儿和娘,甚至采用“皈依为尼”的办法,来祈望挽救女儿的生命,但仍无济于事。字里行间,处处都传递着万分无奈的信息。
柳宗元虽然面对着诸般的无奈,但他的无奈之中却寓含着一种坦然和无愧。被贬永州初期,柳宗元写了一首《笼鹰词》,虽然只有十四句,但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全诗如下:“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岗。岗然劲翱翦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残。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前面8句,介绍苍鹰如何搏击长空,迅若霹雳闪电,猎扑狐兔,傲视百鸟的英姿,跟他当年“超取显美”的经历,是多么地相似;接下来的4句,讲苍鹰身陷囚笼,羽翼脱落,眼见得草中狸鼠为患,却无能为力,一夕十顾惊恐不已的那种神态,与他自己被贬后身心遭受摧残、苦不堪言的情境,极为相同;后面2句,则表明自己始终没有自甘堕落与沉沦,而是以笔写心,继续关注着生民与大千世界,也迫切地期待着能够重返京城,再展宏图。
二、无愧之内含无奈(河西阶段)
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从永州河东的龙兴寺搬迁到河西愚溪筑房定居,过起了普通百姓居家过日子的生活。他每天与村野田夫、渔翁相处,生活较以前丰富多了。这段时间,他亲自参加一些农活,“把锄荷锸”、引水灌田、种花植树、采药治病,“自 肆 于 山 水 间 ” ,心情也比以前舒缓平和多了。但他并未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其所作所为足以用“无愧”二字来进行概括,归纳于下:
1、面对闲职薄酬的无愧
柳宗元被贬永州的官名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助理巡视员,其官阶虽然与“正员”同样是六品上,但属于额外加设的官职,按照制度,“不得厘务”,也就是说,是一个不能过问行政事务的闲职。
据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古代职官”一节(820――830页)的介绍,隋唐时期,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或郡,称州时长官是刺史,称郡时长官是太守。刺史、太守之类的月俸是二千石,县令是千石到六百石,禄石不同,月俸收入不同。司马是行政长官刺史的助理,柳宗元是助理之外加设的助理,其俸禄肯定比他们还要低。后来他到柳州任刺史时,病死在那里,临终前曾分别给刘禹锡、韩愈写信托孤,编辑文集。最后,是卢遵、刘禹锡、崔群、韩愈,分别抚养了柳宗元留下的四个子女。由于他为官清廉,家无遗财,是裴行立为孤儿寡母筹措了丧葬费用。一直和柳宗元生活的表弟卢遵,于第二年七月,将其归葬于万年县先人墓侧。由此可见,他在被贬永州时期的收入的确不高。
尽管如此,柳宗元并没有自暴自弃,仍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了一些扪心无愧的善事。如:他曾“取官之禄秩”,从自己微薄的薪俸中挤出一些钱来,在法华寺的西边“伐木为亭,以临风雨,观物初,而游戏颢气之始”,其修建的西亭,“其高且广,盖方丈者二焉”(《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亭子既高又大,将近两平方丈,成了大家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来永州任职不久的刺史韦彪,在城郊的山谷中,请人将一块“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的地方,清理与开辟出来,修建了一座新堂,使其植物“清秀敷舒”,所蓄的泉水“溶漾纡馀”,所留存的“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为大家又增添了一个观光游览的好景点。
柳宗元特地写了一篇《永州韦使君新堂记》,称赞他“因土而得胜、因俗以成化、择恶而取美、除残而佑仁、蠲(juān)浊而流清、废贪而立廉”,堪为“二千石”州官效法的楷模。
第二年秋季,永州大旱,柳宗元陪伴刺史韦彪到离城数十里的黄溪去,参加地方上举行的“祈雨”活动。回来后写了一首诗,其中有“骄阳愆(qián)岁事,良牧念(zīyú)”;“惠风仍偃草,灵雨会岁车”的句子。意思是说,炽热的太阳耽误了今年的农活,善良的州官挂念老百姓耕种的田地;希望老天爷能够尽快地刮风下雨,施惠于百姓所种的庄稼。表达了他对农事和百姓的关怀之情。
柳宗元迁居到河西之后,与渔夫、菜农和种田的百姓接触更加广泛。他在千古文学名篇《捕蛇者说》一文中,提到:“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曾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矣夫观人风者得焉。” 意思是说,孔子说:“苛政比老虎更加凶猛。”我曾经对这句话有些怀疑,今天从蒋氏三代捕蛇(祖父和父亲都命丧蛇口,他为了避免苛捐杂税,仍然宁愿继续从事捕蛇的生涯)的情况来看,才有所相信。啊呀,谁知赋敛的凶毒,有比这蛇更加厉害的呢?因此写了这篇文章,以便让考察民风民情的官员引起注意。
2、面对挚友末学的无愧
迁居愚溪之后,柳宗元与挚友往来渐密,唱和的诗文更多。
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八月,他的表兄兼挚友吕温不幸病死于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年仅40岁。吕温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比柳宗元大一岁,但出道晚了五年,到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才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成了柳宗元的同僚,并且志同道合,一起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集团。
刘禹锡曾在《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中,评价吕温,说他“始以文学震三川,三川守以为贡士之冠。名声西驰,速如羽檄,长安中诸生咸避其锋。两科连中,芒刃愈出。德宗闻其名,自集贤殿校书郎擢(zhuó)为左拾遗。”内容是说,吕温由于文学才华出众而震动了三川――“三川”是秦朝所设的郡名,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三川太守认为吕温是贡士之中的第一名。他的名声向西边传来,就像羽箭一样快速,长安城中的那些年青学者都避其锋芒。后来他连中两科,锋芒更加出色。德宗闻听到他的名声,将他由集贤殿校书郎提拔为左拾遗。因为受到皇帝的赏识,此后,得到再三的提拔与重用。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吕温随秘书监张荐出使吐蕃,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才回到长安,因此幸免于永贞革新失败的牵连。后来,吕温由于得罪了宰相李吉甫,被贬至道州(今之湖南道县)任刺史,政绩出色,迁任衡州,英年早逝,壮志未酬。
柳宗元与吕温的关系非同一般,道州、衡州两地与永州紧密相连,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唐代,比起远在其它各地的亲友们来说,俩人之间的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要近便得更多,因此二人相互唱和的诗文也不少。如:《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使韵》等。
吕温病逝之后,柳宗元连续写了三篇文章,以表哀思和追怀。他在《唐故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中说:“君有智勇仁孝,惟其能,可用康天下;惟其志,可用经百世。不克而死,世亦无由知焉。”“君之文章,宜端于百世,今其存者,非君之极言也,独其词耳;君之理行,宜极于天下,今其闻者,非君之尽力也,独其迹耳。万不试而一出焉,犹为当世甚重。若使幸得出其什二三,则巍然为伟人,与世无穷,其可涯也?” 称赞吕温智慧、勇敢、仁厚、笃孝,他的才能可以用来使天下小康,他的志向、方略可以用来造福百世。如今没有实现就死了,今生今世也没有了解、相知他的人了。吕温的文章,应当流传于百世,现在所留存的,并非他的最佳言论,只有诗词罢了;吕温的道德品行,应当传颂于天下,现在所闻听到的,并非他最卓著的成绩,只有眼前的事迹罢了。(他出使西域时)只不过出试了万分之一的才能,犹然为当世所非常看重。若是有幸拿出他十分之二三,那么必定会成为一个伟人,创造无穷的价值,简直是不可限量……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挚友的钦佩,也有同病相怜和惺惺相惜的许多感慨。
柳宗元本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俊彦,早年在长安时就“踔厉风华,名声大振,其交益广”;尽管被贬永州,同样有不少年青学子慕名而来,拜师求教。柳宗元一来因为自己是个“待罪之身”,不想让这些末学们受到牵累和无端蒙羞;二来也被他们长途跋涉的真心诚意所感动,因此,一方面谦称“不敢为人师”,另一方面又“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尽其所能地加以指点与辅导,使求教者受益匪浅。
《柳宗元全集》中收录的这方面文章不少,如:《与杨诲之书》、《与杨诲之第二书》、《答沈起书》、《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答贡士廖有方论文书》、《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答吴秀才谢示新文书》等等。
杨诲之是柳宗元妻子的弟弟,虽然他的妻子杨氏贞元十五年(799年)八月一日就已经去世,到柳宗元迁居河西阶段时,与亡妻魂别已是第十一、二个年头,但柳宗元依然眷念不已,与妻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他再三劝勉诲之“勤读书,决科求仕,不为大过,如斯已矣”;告诫诲之切勿纵心任性,“为阮咸、嵇康之所为,守而不化,不肯入尧舜之道。”(《与杨诲之第二书》)推心置腹,情真意切。
后来,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曾经明确指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这是对柳宗元尽心扶掖年青学子们的最高评价。
3、面对灵山秀水的无愧
当年的永州,在许多官宦人士的眼中,虽然属于“瘴疠之地”,但山灵水秀,别具情趣,跟北方、中原山水的壮丽之美迥然不同,可谓“小家碧玉”、“养在深闺人未识”。早在石器时代,永州就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石棚。成书于战国初至汉代初年,经西汉刘歆校书合编的古籍《山海经》中, 有三条相关的记载,如《山海经?海内经》说:“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司马迁的《史记》中也说:“舜践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九疑山属南岭山脉萌渚岭山系,雄踞在湖南南端,接罗浮,压衡岳,联两广而控湖南,纵横二百里,全区总面积约530平方公里。岩岩九疑,峻极于天,奇峰怪石,飞泉流瀑。千姿百态,水峙山流,山随水转,万山如画。传说舜帝南巡驾崩之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由于思念心切,于是循着舜帝足迹,不远万里来到了苍梧之野的九疑山。听说舜帝勤民而死,二人哭成一团,眼泪湿透了裙裾,湿透了大地,血泪挥洒在路边竹丛上,从此,九疑山就有了天下独一无二的斑竹。
此外,永州境内还有古木参天、高岩壁立、云山雾海、路转峰回,被誉为“人间仙地”的阳明山,层峦叠翠、谷幽峰险、瀑布纵横、溶岩壮丽,被誉为“天然佳境”的舜皇山……真是山山都有灵性。永州的秀水如潇水、湘江,亦不同于北方奔腾湍急的长河:幽泉曲涧,比比皆是;碧潭清溪,处处可见;妩媚婉约,雅致多情……令人留连往返。
柳宗元的挚友刘禹锡,虽然没有亲自来过永州,但在与柳的书信往来中,感悟了永州山水的情韵,特地写过两首诗《潇湘神》,表白自己的倾慕与神往。全诗如下:其一,“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其二,“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柳宗元在迁居河西之后,自我调适,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写下了大量不朽的篇章。《柳宗元全集》中收录的25篇游记散文,绝大多数是他在永州十年的作品。脍炙人口的《永州八记》中的后四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以及《游黄溪记》等,就是在河西阶段所写下的瑰丽之作。&
《游黄溪记》写于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是九记中的最后一篇,但写法跟其它各篇都有所不同。其文指出:“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黄溪:水名,发源于双牌阳明山摸天岭西麓,由南向北流经现在的永州市零陵区邮亭圩镇一带,至祁阳白水入湘江,流域面积100余平方公里。文章的起笔,采用以大衬小的手法,将永州和黄溪的美景跟全国和全州进行比较,强调天下山水以永州最佳,永州山水以黄溪最佳,从而突出黄溪胜景的地位和价值。
& 柳宗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写了黄溪初潭、二潭和黄神祠的秀丽山水风光,为读者绘就了一幅神态逼真的黄溪山水图。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文笔流畅。与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等几篇游记散文交相呼应,使其形成一个整体。其他游记都是一个个小的景点,而黄溪就像是一条飘动的五彩缤纷的彩绸,上下数里,处处有美景,地地有奇观。并且引用美丽的传说,以丰富的人文景观为秀丽的黄溪山水增辉添彩,使读者阅后,捺不住心驰神往。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前人曾经对其作过数不尽的艺术概括,明人王鏊称它“丰缛精绝”(《震泽长语》卷下),王世祯称它“峭拔紧洁”(《读书后》卷三《书柳文后》),清人刘熙载说得更加详细:“柳子厚《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云,‘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己。’《袁家渴记》云:‘舟行若穷,忽又无际。’《愚溪诗序》云:‘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此等语皆若自喻文境。”因此,放旷、幽悄、紧洁、峭拔、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成了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区别于别家游记的艺术标志,其影响相当深广,贡献亦相当可观。
他描写永州山水的诗作也不少,如:《游朝阳岩遂登西亭》、《冉溪》、《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登蒲洲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南涧中题》、《与崔策登西山》等等,可见永州山水给柳宗元留刻的印象之深。
如“界围岩”之美,柳宗元先后有两首诗对其进行刻画与描摩:其一是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结束了永州十年的流放生活,奉诏赴京,乘船北上,路过界围岩,写下的《界围岩水帘》诗;其二是同年五月,他赴任柳州,乘船南下,再次经过界围岩,写了《再至界围岩水帘遂宿岩下》的诗,以表达他对界围岩的留恋之情。
界围岩,至今还没有找到确凿的地理位置。从柳宗元的旅途与诗的背景分析,界围岩应在永州至衡阳这一段的湘江之滨。前诗着重描绘界围岩的瀑布,风光无限,想象奇丽。“界围汇湘曲,青壁环澄流。悬泉粲成帘,罗注无时休。”开头四句,描绘界围岩的地理特征:界围岩是一条溪流与湘江交汇的地方,碧水环绕着高耸的青崖;瀑布在阳光下像灿烂的竹帘,无休无止地向下。“韵磬叩凝碧,锵锵彻岩幽。”描写瀑布的飞泻之声,就像玉石制作的曲磬在轻轻叩击,锵锵的响声使石岩显得更加幽静。
“丹霞冠其巅,想象凌虚游。灵境不可状,鬼工谅难求。”红色的云霞如同冠帽戴在山顶,令人产生如在凌空飘游的感觉;奇妙的仙境无法形容,鬼斧神工也难以祈求。“忽如朝玉皇,天冕垂前旒。”诗人从下往上仰望,觉得那水帘仿佛玉皇大帝头顶的皇冠前挂下来的流苏(珠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幻觉呢?跟他这次奉诏返回长安有关:皇上来了诏书,有可能还要接见一下,也许是看中了我们这批像楚臣屈原一样被放逐到南方的“缧囚”之才华,会加以重用……
“采真诚眷恋,许国无淹留。再来寄幽梦,遗贮催行舟。”最后四句写他带着亲友们的真诚眷恋,满怀以身许国的抱负,撇开那些幽梦与寄托,匆匆忙忙地催舟北上。
但令人遗憾的是,柳宗元他们满怀喜悦地返回长安之后,岂料结果却是:“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三月,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资治通鉴》第239卷)被贬十年没有得到提拔,有些执政的大臣怜惜他们的才能,想逐渐提升一下,因此都召回京城来。但不少谏官争先恐后地讲“不可重用”,皇上与宰相武元衡也还有些厌恶他们。三月,都被任命为边远州城的刺史,官职虽然提升而所去的地方更加偏远了。
时隔数月,柳宗元离京到柳州赴任,再次来到界围岩,并夜宿岩下,写了《再至界围岩水帘遂宿岩下》一诗:“发春念长违,中夏欣再睹。是时植物秀,杳若临玄圃。”诗人在开春奉诏回长安时,曾经路过界围岩,以为永远不能再相逢了,想不到中夏之时就重新见到了它的“娇容”;旧地重游,正是各种植物开花吐[的时节,来到界围岩,好像置身于景色迷人的仙境花圃。
“R阳讶垂冰,白日惊雷雨。笙簧潭际起,鹳鹤云间舞。”此刻的瀑布既像烈日下悬垂的冰帘,又像晴空中突然下起了雷雨;其声音如同笙簧所演奏的乐声从潭边升起,其形状宛若鹳鹤在云间飞舞翱翔。
“古苔凝青枝,阴草湿翠羽。蔽空素彩列,激浪寒光聚。的沉珠渊,锵鸣捐浦。”多年的苔藓凝结在青青的树枝上,岩下照不到阳光的杂草仿佛淋湿了的绿色羽毛;好像有白色的绸缎遮蔽天空,浪花飞溅凝聚着寒光;清潭仿佛是沉没着明珠的深渊,鸣声铿锵又像是将玉捐弃到江中。
“幽岩画屏倚,新月玉钩吐。夜凉星满川,忽疑眠洞府。”后四句的意思是:幽美的山岩像画屏倚靠在那里,上弦月好似一把弯弯的玉钩在放射光芒;清凉的夜晚星斗满川,我忽然觉得像在神仙洞府中入眠。
将此诗与前一首相对照,似乎少了一份期待和欣喜,多了一份清醒和执着。他对眼前的山水和环境,有着痛定之后的再认识:长安虽然像人间仙境般美好,但美好的梦境终归不是现实;此去虽然前途未卜,但 “缧囚”的命运已经被抛在了脑后,只要自己脚踏实地,真诚许国,在边远的荒州同样可以干一番事业。
这首诗虽然写于他离开永州之后,但对其山水诗文的创作,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视之为他对永州秀美山水的总结,也可以当作他描述柳州山水情韵的开篇。质言之,永州山水给了他许许多多的灵感和启迪,成就了一代文豪;而永州山水也有赖于柳宗元才闻名于天下,两者相得益彰。
三、无悔十年写春秋
柳宗元被贬永州的十年,尽管有着许许多多的无奈,但却实实在在无愧,更是完完全全无悔。
1、面对茫茫时空的无悔
柳宗元在长安时,一心一意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期望以实际行动从事政治革新,匡时济世。革新失败后,在绝望之余,只好转移目标,重新从事文学,“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寄许京兆孟容书》)他在受挫之后,不仅没有自甘沉沦,而是把挫折当作目标转移的起飞点,通过永州十年的“缧囚”生涯,使他在思想上更加成熟,眼光更加远大;在斗争艺术上“褒贬讽谕”,更为炉火纯青;在精神境界上“吐尽胸中块垒”,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升华。
&&& 他虽然身处逆境,且健康状况也逐步下降,却把全部精力用于读书求识之上,在给友人的信《与李翰林建书》中说:“求得经史诸子数百卷,常候战悖稍定,时即伏读。”已经病成战战兢兢、无法控制的状况了,稍稍安定还要伏案攻读,其精神是多么感人。他在《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中提出:“余观老子,亦孔氏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又况杨、墨、申、商、刑、名、纵横之说……然皆有以佐世。”“悉取向之所以异者,通而同之,搜择融液,与道大适,咸伸其所长,而黜其奇邪”。柳宗元把诸子百家的学说,看成“与孔子同道”,取百家所长之精华,去掉歪理邪说之糟粕,融会贯通,全部用来匡时济世。
贬永十年,他所撰写的哲学著作不少,如:《天对》、《愚溪对》、《天说》、《封建论》、《断刑论》等等,尤以《天对》和《封建论》著名。
《天对》是根据屈原的《天问》而作。屈原在遭到贬谪流放之后,写出了奇妙博大的雄文《天问》,其中一连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从开天辟地、天地构造的神话传说,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表现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怀疑和反传统的精神,并抒发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愤慨,与满腔的爱国热情。柳宗元的《天对》,将《天问》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回答,对宇宙和人生,有不少辩证唯物的观点。如:“本始之茫,诞着传焉。鸿灵幽纷,曷可言焉。骱谖穑赐屯汀昧革化。惟元气存,而何为焉。”他认为,宇宙诞生之时,天地尚未成形,一片混沌的状态,漆黑一团,只有元气充盈其中。
柳宗元认为宇宙是物质的,天地“无中无旁”――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缘;“无极之极,漭弥非垠”――时空都没有尽头,也没有界线。他对上古以来到春秋时期的历史,进行解答和研判,认为历史现象是由人们的社会活动所形成的,而不是天地、神灵的意志或力量所影响的结果。
《封建论》通过对周、秦、汉、唐列朝社会制度的分析与比较,以秦的速败为蓝本,详尽地探究了其前因与后果,归纳了郡邑制的优越性,论述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力地批驳了那些主张恢复分封制和贵族世袭制的谬论,对于唐朝中期藩镇割据的社会形势有极大的针对性。
柳宗元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他认为,郡县制之“得”,就在于它“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控制了地方官吏的叛乱,即“有叛人而无叛吏”;郡县制之“失”,在于它“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酷刑苦役,万人侧目”,而“守宰不得行其理”――它将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个人的身上,上万名戌卒由于暴雨误了行期,“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起来造反,因为没有接到皇帝的命令,下面的臣子们只好眼地看着,而束手无策。但这并非郡县制的过错――“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因此秦王朝之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都继承了郡县制,而废除了分封制。
柳宗元的《天对》等文章,吸收当时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历史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揭示大自然的构造和人类的命运,并非由鬼神来主宰,充分体现出事在人为的积极进取精神。他清醒地认识到,宇宙是无限的,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对当时流行的一些错误观点或思想倾向,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抨击;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与丰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面对芸芸众生的无悔
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虽然身处困境,却对劳苦百姓格外同情。他写过一首《掩役夫张进骸》的诗,其中有这么几句:“……生平勤皂枥 ,v秣不告疲。既死给椟,葬之东山基。奈何值崩湍,荡析临路垂。u然暴百骸,散乱不复支。 从者幸告余, 眷之涓然悲。猫虎获迎祭,犬马有盖帷。……畚锸载埋瘗,沟渎护其危。我心得所安,不谓尔有知。……及物非吾辈,聊且顾尔私。”译成白话诗,大略是:……终生勤劳来养马, 铡草喂食无空闲。死后仅得小棺材,葬在城东的山下边。无奈降雨山崩塌,坟墓冲垮路人怜。 白骨森森全暴露,骨架散乱收拾难。幸亏随从来相告,亲睹惨景我泪涟涟。古人的猫虎受祭拜, 狗死马葬盖帷幔。……竹筐装载铲土埋,开沟护坡把水防。只求我的良心安,不为你感恩在九泉。……福泽万民非我辈,略报你劳苦在生前。
 & 正如诗中所说,他写此诗的动机,既不是因为做了一件极小的善事而宣扬自己的“义行”,也不是为了让张进在九泉之下感恩戴德,图个什么好的因果报应,而是为了“我心得所安”和“顾尔私”。对于柳宗元这样一位具有知识良心和政治良心的官员来说,顾全私人交情和力所能及地为仆役人员办点好事,这是他做官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但这并非他写作此诗的真正意图,其真正意图是为了表达他“及物”的远大志向。他认为“为役孰贱辱?为贵非神奇”,人生本来就没有贵贱之分。柳宗元在这首诗中,虽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及物非吾辈,聊且顾尔私”,而真正的写作动机则是为了表达他的“及物”(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用自身的行动来体现人间的“正义”与“道义”。
他在《晋问》一文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通过一位吴姓客人的口说:“吾闻君子患无德,不患无土;患无土,不患无人;患无人,不患无宫室;患无宫室,不患材之不己有。”其意思是说,君子所忧虑的是没有德行,而不担心没有土地;只担心没有土地,而不忧虑没有人民;忧虑没有人民,却不担心没有宫室;担心没有宫室,而不忧虑财物不属于自己所有。也就是说,只要有了德行,品德高尚,那些“土地、人民、宫室、财物”,都会自然而然地慢慢拥有,就像《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载的舜帝传说那样。
柳宗元还借吴姓客人的口,提出“安其常而得所欲,服其教而便于己,百货通行而不知所自来,老幼亲戚相保而无德之者,不苦兵刑,不疾赋力。所谓民利,民自利者是也。”其含意是说,百姓们安于平常而得到自己所想的东西,服从教诲而方便了他们自己,贸易通行而百货自来,老幼亲戚相互关照而无须有德的人多加管束,不为征战刑罚所苦,不为赋税沉重所忧愁。这就是所谓的民利和民自利呀!他对“利民”与“民利”理解得非常深刻,提出为政者不仅要制订“惠民、利民”的政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老百姓走上“民自利”的道路,与当今所提倡的“鼓励自救、脱贫致富”,有类似之处。
柳宗元在《答元饶州论政理书》中还提出:“不唯充赋税养禄秩足己而已,独以富庶且教为大任。”认为当官的“不能只顾完成国赋税收、供给官吏薪俸、满足自己需要为目的,而应该把百姓的生活是否富裕、人丁是否兴旺、教化是否兴盛等等,作为自己的重大职责”。他觉得最大的弊政,在于“贿赂行而征赋乱”,指出“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并引用孔子的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来阐明必须尽快解决“征赋乱、莫之省、无所忌”的矛盾,否则,日积月累,必将由“不均”导致“不安”,造成社会动荡或动乱。
零陵县代理县令(相当于现在的代县长)薛存义,任职仅两年的时间, “蚤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作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柳宗元对其政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夸奖他忙于公务昼夜辛劳,尽心尽力,使各种纠纷得以解决,使各种税赋能够合理分担,连老人、弱者都没有对他心怀怨恨与不满。他的行为确实没有白拿百姓的俸禄,他懂得为官必须替百姓办事的道理。
柳宗元带着酒菜,特地赶到江边为他饯行,还写了《送薛存义之任序》,其中反复强调:“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从而又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其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而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他明白无误地说:为官一方的人,你们知道自己的职责吗?官吏本来是民众的仆役,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而不是将民众作为自己的仆役来使唤和对待。凡是靠种田生活的人,拿出他们收成的十分之一,供养官吏,是要当官的为他们办事。如今的官吏受了他们的俸禄,却不认真为民众办事,这种情形到处都有。岂只是不认真办事,还要从中盗窃他们的财物。假如你家里雇了一个人,受了你的俸禄,却不好好为你做事,还要盗窃你的财物,那你一定非常愤怒而且会处罚、辞退他。现在官吏受了百姓的俸禄又不认真办事的情形相当普遍,而民众却不敢表示他们的不满并罢免处罚官吏,是什么原因呢?地位、权势不一样啊。虽然地位和权势不一样,但道理是相同的,应该怎么样来对待我们的民众呢?如果是明白事理的人,难道不为自己的言行感到畏惧害怕吗?
柳宗元认为:官吏们拿着百姓供给的俸禄,怠事渎职而又贪盗民财,普天之下都有这样的情况。老百姓应该拥有将贪官污吏进行处罚、罢免的权力,但为什么不敢这么做呢?人们常说“敢怒而不敢言”,现在老百姓却连“愤怒的权利”也没有了,什么原因呢?关键在于“势”的不同。所谓的“势”,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客观性质,官吏们手中掌握着权力,处在“强势”地位,居高临下,不仅不去替老百姓办事,而且以势压人、仗势欺人;老百姓则处在“弱势、劣势”的地位,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这是社会体制造成的,体制不改变,民众不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志,而且无法运用本来属于自身的权力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作者在他的另一篇作品《送宁国范明府诗序》中,也曾提出过“官为民役”的观点。这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无疑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柳宗元作为一位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够发出这种新型的官民关系的议论,则更是非常难能可贵。
他在永州的这十年,以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实现了“立仁义,裨教化……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容书》)的崇高诺言,“真正做到了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送薛存义之任序》)
3、面对漫漫人生的无悔
柳宗元的《行路难》诗第一首为:“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披霄决汉出沆漭,攘炎笥乙判浅健P媵Я〉揽仕溃蠓湟险赏獭1狈结咳顺ぞ糯纾诘终聘π`编币车斡肓#酪嘧阒仗炷辍n№齑笾拘〕伤欤苟啾!笔拇笠馐牵豢醇涓缸分鹛簦缴钤ǎ焙#搅死ヂ亍I砼葡迹蠛谷缥薇叩暮樗劭艨眩笥业难矍蛳褚怕涞男浅健R换岫秃木×司Γ诎氲郎峡诳识溃芸炀捅缓昀鲜笠胺渎煲险嵬淌晒饬恕1狈降尼咳松沓ぶ挥芯糯纾淖虐驼瓶诖笊逍π帧K撬淙荒芄徊怀钜程畋ザ瞧ぃ由剿牢抻俏蘼堑囟裙丈怼U隹劬纯此闹鞠虼笮。灰枚亲裙庖跣槎炔畔嗷ケЯ酢
他在诗中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夸父形象,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与追求,但那种无畏的勇气却足以惊天动地,永为后人所敬仰。而那些身长只有九寸的峥人,尽管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但却显得格外渺小,令人感到遗憾与可怜。两相对比,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不仅写出了他自己的追求与向往,也写出了自己对朝廷的一片耿耿“忠”心:宁可像夸父一样逐日而死,也不愿像峥人那样坐着等死。这种生与死的抉择,充分表现了柳宗元不畏死、不怕难的殉道精神。他在《非国语•箕子碑》中,对箕子的佯狂为奴,明哲保身,以备必要时辅佐嗣君治国的行为大加赞赏,把“如何为群体谋求最大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向往和追求。
《冉溪》诗,是柳宗元的自我反思,也是对严酷现实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更是对自己未来人生旅途的期许。全诗如下:“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译成白话文,其意思是:我少年时就一心努力希望能够成为公侯一样的国家栋梁之材,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几乎不再为自身打算。突如其来的风波使自己跌落到了离京城万里之遥的南方,那些雄心壮志几乎全部瓦解就像一名被绳索捆绑的囚犯。这样囚禁到老没有任何可做的事情,不如在湘江支流潇水的西边买下冉溪的一块地,向寿张的樊敬侯学习,在南园种漆等待成器(重新受到皇帝的起用和青睐)。
他在《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中说:“生人之性得以安,圣人之道得以光。获是而中,虽不至T老,其道寿矣。”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能否顺应人性,安定民生,能否发扬光大“圣人之道”,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虽然不能活到很老的年纪,但他的道德寿命也可以说相当长久了。他这种“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取钡娜松扔氲赖鹿郏娜芬丫搅似胀ㄈ四岩云蠹暗牡夭健
在《上襄阳李迤蜕湎滋蒲攀簟分校担骸白谠硭湎莅埽渎壑晃狼庹叽豢勺员∽阅湟宰顾故保队胁雇蚍种唬渌啦缓丁薄R馑际撬担宜淙幌萦谏戆苊训拇持校聪碌奈恼轮鞑⒚挥形肪扯偃舳灾喂裁裼型蚍种坏淖饔茫萑凰懒艘膊换岣械揭藕丁
柳宗元有着与屈原相类似的政治遭遇和个人经历,受屈原的影响,柳宗元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为人、敢于为事,刚直不阿,忠贞不屈,一生孜孜以求“美志”的实现。柳宗元的“美志”愿景,与屈原所憧憬的“美政”,在本质上互通,都是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安宁。柳宗元重视“生人”,主张轻徭薄赋,使民以时,重本轻末,守土安民。反对因循守旧,主张通达变时。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放逐南土的柳宗元,求索天地,思怀古今,发愤著述,放情歌吟,所作可谓神通屈原、文超屈骚。在文学主张上,他呼应韩愈而与之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他继承屈原的创作精神,提倡“明道”注重“缘情”。在诗赋创作上,他更是直接师法屈原,以屈原精神自励,拟屈骚风格行文,“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新唐书?柳宗元传》)。
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称赞他“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澹运劣谏剿洹涫棺雍竦盟福嘤谝皇保员艘状耍氲檬胧В赜心鼙嬷摺! 认为,柳宗元“居闲”而不闲,自己更加刻苦攻读,所撰写的诗文汪洋恣肆,像洪水泛滥;雄厚凝炼,如潭水停蓄;学问渊博无涯,足以纵横驰骋于山水、天地之间……假设他能够仕途一帆风顺,成为国家的将相名重一时,以做学问跟做高官来交换,究竟哪个为得哪个为失,相信必定有能够判断的人。
综上所述,十年“炼狱”,使柳宗元的思想更加成熟,笔力更加雄健,知识更加广博,灵魂倍加净化。他虽然无奈于世事,却痛定思痛,运用手中的如椽巨笔,写下了近500篇诗文,为后人留下可资借鉴的、璀璨的思想财富,无愧于生民,无悔于人生。永州的十年,可以说是柳宗元“无奈的十年、无愧的十年”,更是“无悔的十年”。
参考文献:
[1]陈松柏.柳宗元永州心态研究[J]柳宗元研究,2006.2
[2]黄伯荣.柳宗元的永州心态[M]柳宗元永州山水散文鉴赏,中华图书出版社,2004。12
[3]唐新华.柳宗元在永州期间朝政形势对其东山再起的心境观照[J]柳宗元研究,2007.2
[4]何生风. 从“龙兴寺”到“愚溪”――柳宗元元和五年之嬗变[J]柳宗元研究,2007.1
[5]赵新国.柳宗元的无奈之举[J]柳宗元研究,2007.1
[6]尚永亮.柳宗元诗文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
[7]王力主编.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出版1962.
[8]杨家骆主编.柳河东全集[M].世界书局1961.
[9]柳宗元.柳河东全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现在的心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