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乙肝能彻底治愈吗病毒的血渍污染手术器械后,如果没有彻底清…

简析不同清洗过程对手术器械残留血影响 2011年第9卷第7期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当前位置:&&&&&&&&&&&&&&&简析不同清洗过程对手术器械残留血影响
简析不同清洗过程对手术器械残留血影响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作者:拉毛才让作者单位:811500 青海河南,河南县人民医院
摘要: 【摘要】
比较两种不同清洗过程对手术器械残留血的影响。结果证明采用加酶清洗明显优于常规清洗。
【关键词】 清洗。 手术器械。...
专题推荐:
比较两种不同清洗过程对器械残留血的影响。结果证明采用加酶清洗明显优于常规清洗。
【关键词】& 清洗; 手术器械; 残留血
  国内质控标准,包括卫生部2000制定的《医院感染规范》,均强调物品灭菌前清洁的重要性,但对医疗器械清洗后及灭菌后的残留血是否须作检测,未作明确规定。而残留在器械上的血、有机物会使细菌产生保护膜而影响灭菌效果[1]。笔者对本院手术器械采用两种不同清洗方法后,随机抽样调查残留血污染情况,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随机、对照原则抽取非一次性使用接触血液的无特殊感染的各类手术器械1000把次分为两组,每组各500把次,分别采用不同的人工清洗方法:A组(常规清洗)和B组(加酶清洗)。两组器械种类无差别。术中均由清洗护士常规擦净血迹。术后由该护士人工清洗,清洗后的器械肉眼观察清洗无血污。
  1.2 方法
  1.2.1 清洗方法 A组:先流动水冲洗30s,再用软毛刷流动水刷洗器械后浸泡在40~45℃温水中10min后冲净采样。B组:在A组刷洗的基础上,浸泡在40~45℃现配的1:200家用加酶清洗液中10min,然后彻底冲净采样。
  1.2.2 检测方法 实验采用双盲设计,专人采样,采样操作者清洁器械件,洗净双手,采用一次性无菌白色棉签涂擦标本所采样部位,先滴入A剂,FecalOB-Ⅱ试剂,BasoDiagnos-ticINC.TAL WAN,完全渗透后再滴入B剂,A剂和B剂比例为1:1。判断结果标准:阴性(-)棉签不变色;弱阳性(&)棉签逐渐变成淡蓝色;阳性(+),棉签变蓝色;强阳性(++),棉签立即变为深蓝色。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两组比较的秩和。统计时阴性、弱阳性均归入阴性计算。
  2 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清洗方法的器械不同部位残留血隐血试验结果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表1 两组器械不同部位隐血试验结果的比较
  3 讨论
  3.1 器械残留血原因分析
  3.1.1 血迹变干残留于器械上影响清洗 洗手护士中注重手术配合,对带血器械不可能仔细擦拭,血迹常变得干燥,增加术后清洗难度,常规清洗不能清除干燥血迹。从表1可看出A组器械隐血试验阳性结果高于B组。
  3.1.2 器械残留隐血未引起重视 本调查中,器械均为肉眼清洁无血污,但隐血测定显示残留血存在。护理质控要求器械清洗后达到清洁,其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护士主观意识的清洁与真正的清洁存在差别。
  3.1.3 清洁工具不配套 在日常工作中,选用市场上的软毛刷做器械刷洗,无专用的器械管腔清洗工具,造成清洗不彻底。表1中看出,加酶清洗后管腔内隐血试验阳性结果仍然较高,可能与上述原因有关。器械的特殊造型,导致刷子及含酶清洗液不能完全作用于血污的部位。
  3.1.4 器械清洗不认真 (1)工作繁忙,手术结束后老师忽视对同学器械清洗的带教;(2)某些护士只重视术中配合,对器械清洗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责任心不强,致刷洗不彻底;(3)未掌握正确清洗方法,对特殊器械的性能及清洗方法不熟悉,应拆卸的器械没有拆卸清洗,使血液在此沉积。
  3.2 改进清洗方法的必要性
  3.2.1 器械残留血可影响灭菌效果 国内护理质控强调灭菌后的医疗器械达灭菌数[1],一般仅检测细菌数,而对器械清洗及灭菌后残留血的监测均未作明确规定。据季冬月、曹依群等[2,3]报道,手术器械残血隐血试验阳性率达84%~98.2%。本院医疗器械隐血阳性率达90.2%(451/500)与报道相似。钟秀玲[2]研究资料表明对接触血液的器材灭菌后进行抽查,残留血阳性率35.9%,HBsAg阳性率2.86%,且未经彻底清洁的染毒材料虽经过1个灭菌周期,丙毒RNA仍能检测出来。而彻底清洁的器械灭菌后,检测HBsAg则为阴性。国外Phillips等[3]报道常规清洗后刀柄、喉镜刀片存在残留血,而残留血的存在可能导致HBVA、HIV病毒的传播。因此,把好刷洗关尤其是去除残血污迹,是保证灭菌质量的关键。
  3.2.2 残留血可使器械受损[1] 血液在器械轴关节、卡锁部位沉积而引起腐蚀,可造成难以去除的污点,严重时导致器械再使用时受力即有断裂的可能。
  3.3 清洗方法改进对策 家用含酶清洗液有双重去污的作用,能去除血渍、蛋白质等顽固污渍,使蛋白质颗粒分解,悬浮颗粒易被流水冲净,且含酶清洗对手术器械无腐蚀性。器械常规清洗后浸泡在1:200含酶清洗液中10min,注意必须打开轴关节,水温控制在40~45℃[1],温度过高将致器械表面血液蛋白质凝固而难以清洗,温度过低将影响酶与蛋白质作用,效果减弱。
  本调查表明,不同清洗过程影响了器械残留血隐血试验结果,采用加酶清洗明显优于常清洗,本院近1年来,使用加酶方法清洗器械,减少了器械损耗,降低了手术器械残留血,值得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   1 王玮.医院供应中心业务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 季冬月.应用过氧化氢处理器械血迹效果的评价.黑龙江护理杂志,):5.
  3 曹依群,阚蜂玉,陆凤妹.多酶清洗液效果观察.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
【】【】【】【】【】
热文点击榜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医源世界 版权所有
医源世界所刊载之内容一般仅用于教育目的。您从医源世界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或应对您的健康问题。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健康问题,请直接咨询您的保健医生。医源世界、作者、编辑都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联系Email:如果回到200年前_器械之家-爱微帮
&& &&& 如果回到200年前
前言从19世纪初到如今的21世纪初,作为医学的主要分支——外科学,已经风风雨雨走过了两百年的道路。从高死亡率到安全有效,这两百年的艰辛路程充满了前人辛勤的探索和不断的经验总结,此刻已经站在巨人肩上的我们,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前辈们在黑暗中披荆斩棘的历程。麻醉与抗菌出现之前外科手术发展的历程中有一个特别惊悚的真实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死亡率竟然高达300%。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这次光速般的截肢过程中,胆大手快的著名外科医生RobertListon迅速的将助手的手指和病人的腿一起切下来,这导致了助手和病人都因为术后感染的败血症而死亡。更遗憾的是,当时观看手术过程的一名观众也因为受不了场面的血腥而休克,继而残忍的将Liston医生的大名和300%永远联系起来。回顾这个病例,并非为了有趣(实际上应该是滑稽的心痛),而是为了提醒大家外科手术发展的不易。在Liston医生活跃的19世纪中期,麻醉剂与抗菌手段还没有广泛运用于外科手术中,因此,为了减轻病人的疼痛与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医生不得不尽快加快手术速度(Liston医生还有另一项记录就是关于手术速度的,他曾经只花了28秒就截掉一位病人的腿)。这不仅要求医生胆大心细,同时也要求病人忍耐力强并且……运气好。关于忍耐力强,除了传说中刮骨疗毒的三国名将关云长,大家还可以想想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刘伯承无麻醉眼科手术。而说到运气,在普遍没有认识到细菌存在的那个年代,想要不发生术后感染……真只能靠上帝掷骰子了。回到Liston的手术过程,显然他不是故意要创造这个记录的,实在是当时的条件所限。在那个年代标准的截肢手术流程是这样的(图1):患者的监护人将患者固定,然后医生的助手压住患者的股动脉(肱动脉)或者条件好时用止血带压迫上述动脉止血。之后逐层分离组织,助手扯开患者的肌肉及其他组织暴露骨头,医生迅速截去患肢。为了追求速度,Liston医生用的截肢工具并非图示的锯形工具,据说他使用的是斧子。由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助手的手离手术点很近,在快速操作的过程中自然也可能被一并拿下。而那名旁观者,其实是一名出于学习目的来观看Liston医生手术的医生,这种口口相传的模式也是当时医学发展的普遍模式之一(另一种说法是他被Liston医生伤到两腿间要害因此死去)。想象一下当时的手术场面:没有麻醉和无菌设施的情况下,患者因为疼痛而脸色苍白的在惨叫或是满身冷汗,家属和助手用尽全力按住挣扎的患者,医生则要比杀手更加稳准狠而神速的切掉患处,还有瞪大了好奇的眼睛的围观群众……饶是如此艰难的条件,外科手术在此时也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让人惊叹的事实是:早在1812年,第一期《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Surgery》中,就记载了许多新外科手术方式,例如肾脏摘除,移除膀胱、尿路结石,结扎髂动脉和肾下主动脉的动脉瘤,处理烧伤,用水蛭放血,处理溃烂的子宫,处理枪炮伤等等。以19世纪的科技发展程度,如此多高难度的手术能够得以开展和实施,实在是要归功于当时外科医生对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探索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虽然这其中比如水蛭放血之类的放血疗法很成问题,甚至在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之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无论如何它们是外科手术方式上的开拓。然而这一系列手术方式的革新中,却没有麻醉和抗感染的一席之地,因此很遗憾——并没能给广大患者带来实质的利好,许多患者仍然会死于疼痛或者感染。更遗憾的是,腹部手术、胸部手术以及骨关节手术依然是外科手术医生不可逾越的天堑,进行这些手术的患者无一例外的走向了死亡。革新一直到1846年,千呼万唤始出来啊!终于有人开始反思,站在时代的前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麻醉!在这外科历史上转折性的一年,Henry Jacob Bigelow记载了乙醚吸入麻醉在外科手术中的作用(图2),有了这个利器,外科手术方式开始革新。因为病人被乙醚麻醉后失去了痛觉,有利于外科医生井井有条的处理手术过程。有意思的地方是,乙醚的使用还涉及到一个公案——实际上首先在外科手术中使用乙醚麻醉的是一个叫做William Morton的牙医,但是他将把这个方法私藏起来,不愿意和同行分享,而Bigelow未得到他的同意将他的方法(准确的说是Morton的发现)公布出来。乙醚使用后的十年之内,许多更复杂侵袭性更大的手术开始有了出现在史册上。例如,第一例子宫切除以及双侧卵巢切开术的出现就显示了腹部手术不再是禁忌。更多的麻醉药品此后也相继被开发出来,如氯仿、氟烷、笑气等,同时,麻醉剂例如柠檬水、鸦片酊等开始被用来术后止痛。有了麻醉技术的发展,疼痛问题是解决了,但是感染还是个老大难——许多复杂的手术,比如卵巢切开术、开放性骨折处理、截肢手术等的感染率都达到了50%甚至更多。所以啊,除菌灭菌无菌术啊,你们在哪里啊,外科手术需要你!美丽的邂逅其实早在 1889 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 William Halsted 医生曾在术中引进了外科手套,然而仅限于护士使用,并非手术医生。他在 1913 年的文章中回忆到,手术护士因接触作为灭菌剂的氯化汞溶剂而引起了手部皮炎。为了保护这位效率高超的护士,Halsted「有一天在纽约要求了古特异橡胶公司试验性的制作了一副薄而长的橡胶手套」。事实上,这名护士之后就成为了 Halsted 的妻子,这也成为了医学史上广为流传的轶事。然而这也引起了大家的疑问,为什么过了整整七年才将外科医生穿戴手套进行手术列入常规呢?甚至 Halsted 自己回忆这件事也感到奇怪,竟然如此「盲目而没有意识到在手术台上常规穿戴手套的重要性」。要知道,Halsted 对于手套的莫不关心并非因为粗心大意:这名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院长兼外科医生在防治伤口感染上可是以一丝不苟的完美而著称。Halsted 测试了灭菌术后发现 Lister 所推荐的灭菌剂不可能完全杀灭创面的所有细菌,那么能否找到更好的防止切口感染的方法?问题的关键似乎就在于病人创面和组织的状况,一个清洁并且血供良好的组织能够防止因不可避免的创面细菌导致的感染。例如在一次动物试验中,Halsted 有意在狗的腹腔中植入细菌,发现在小心避免外伤损害组织的情况下,小狗并无不良情况。但是如果他损伤组织或者切除部分血供,正如他所记录的,「一丁点细菌就能繁殖生长并导致致命的腹膜炎」。Halsted 认为,预防感染主要得靠细心和温柔的手术技巧。缝合打结造成的循环阻碍是「导致伤口感染化脓最直接的原因」。因此,他潜心钻研手术技巧,正如他的传记所写,他的技巧「如数字般精确,确保伤口精准愈合」。因此,Halsted 大多数预防感染的措施就体现在手术技巧而非防止污染上,手套也并未引起他的重视,更别提如果戴上手套将会大大影响他精准的手术风格了!图为正在手术的 William Halsted手套的「替代者」们事实上,Halsted 仔细的手术技巧并非唯一替代手套的方法。除了控制感染,当时还存在许多不同的洗手消毒措施:例如,来自德国的 Gustav Neuber 提出的无菌操作(asepsis),用来代替 Lister 的灭菌术(antisepsis)——目的是避免接触细菌而非杀菌。这种措施需要将腐烂物与无菌病例、手术室和术者相分开。 1886 年,他在新书中公开了自己如何在医院中实施该项计划。在 1888 年,柏林的 Paul Fürbringer 在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标准化程序。首先肥皂洗手,然后酒精,最后涂上灭菌物质。细菌学实验室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程序是术中对手消毒的金标准;另一项措施,则是保证两次手术期间的手部清洁,防止触碰传染性物质,甚至包括工作以外的时候——这意味着在整个个人生活中保持清洁。在 1899 年,Theodor Kocher 提出了不触碰「任何受污染液体或腐烂物质」并建议医生「在术前和术毕穿戴手套」。第三种方法,则是严格分开病人、手术室和医生...类似种种技术都反映了在 1900 年前后,关于伤口疾病防治的地域文化,其中有些运用了手套,而有些则不然。有些外科医生认为防止污染最好的方法是避免手和伤口接触以及在术中运用 no-touch 技术——1905 年,英国外科医生 William Arbuthnot Lane 专为骨折手术设计了一套长柄器械。此外,另一项技术则是给外科医生的手穿上一层「衣服」,这层「衣服」在不影响术者灵巧手法的前提下防止手上沾有的细菌引起污染。为此有些医生尝试了石蜡。德国医生 Carl Ludwig Schleich 曾运用石蜡涂抹行成无菌的「微观手套」,其优点是:「防水、防血渍、防细菌」。不过这些措施都未被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此类「衣服」在手术过程中并不耐穿。但是这种观念持续到了 20 世纪:1943 年在芝加哥大学,Benjamin F Miller 等人在报告中指出「阳离子清洁剂可以在手上形成一种无形且无法感知的薄膜,将细菌包裹于内」,这项技术据说耐用并且具有「杀菌效果」。另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法是系统性的接种疫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数十年间,一些外科医生尝试着研发能引起伤口感染特异性免疫的机制或者提高病人术前的全身免疫力。例如Johannes Mikulicz,19 世纪德国著名外科医生,给手术器械加上了面罩,让病人术前注射核酸提高白细胞数量并增强免疫力。这些方法与几十年后诞生的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相类似。总而言之,外科手套并不是唯一一种预防感染的方法。在当时多种多样的创新中,未使用手套是很常见的事情。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争论后,先进理念逐渐战胜保守观念,灭菌术最终被广泛接受。外科手术的美妙未来20世纪以来,进入了高速发展轨道的外科手术,开始朝着专业化、最小损伤、程序化等方向发展。William Halsted将橡胶手套引入外科手术中,使烧伤和其它创伤也有了更简便、创伤更小的处理流程,医院也开始从被认为提供一个场所让病人从衰弱中慢慢恢复变成为围手术期病人提供优良有效的医疗服务的场所。诸如心脏导管插入术、静脉内导管等的开发也使得外科手术更上了一层台阶。各种新型手术方式层出不穷,到今天为止,外科医生的武器库里已经满载了2500多种手术方式!“创伤最小化”是堪与“麻醉的出现”媲美的现代医学的进步。胸腔镜、腹腔镜、关节镜的出现使得这些部位的手术不再需要长达几厘米甚至数十厘米的巨大切口出现,往往只需要0.5厘米的小伤口,伤口越小,病人的疼痛越少、出血可能越少、感染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这些微创手术的出现使得手术率大大提高,据估计,现在美国每位成年人一生中就要接受七次手术。这个数量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即使你能忍受这么多次的恐怖疼痛,你也难逃微生物的侵入。因为纳米技术的发展在今后数十年,可能会出现相较于微创手术危害性更小的无创手术。现在就已经有科学家设计了可吞咽或者可注射入血的微型设备来检查人的身体。多年以后,也许会有纳米机器人代替外科医生来清除病变组织......同时,各种手术器械、手术设备的开发也使得外科手术更加程序化。例如各种手术缝合设备的使用,手术医生的角色已经部分的进化为“医疗技术人员”——因为临床医生(也包括临床护士)可以求助于设备,再也不需要自己来缝合切口了;另一个关于伤口缝合的例子是伤口用胶水的诞生,在儿童外伤和手术,以及一些爱美女士的手术中,用纤维蛋白胶粘合伤口,也不再需要缝线、拆线这样的流程,并且伤口更为美观。站在未来看现在,未来的外科医生和护士们可能会惊叹这近代人类外科手术发展史——一个人类与疾病、外伤抗争的旅程是如何日新月异的变化的,以及无数先辈在这条充满汗水和心血的荆棘路上留下的里程碑上的艰辛。*关于最新临床防护用品,请点击下方的“阅读原文”
点击展开全文
“器械之家”是网站()公众订阅号。作为专业医疗器械信息服务门户,我们致力于为医疗器械从业人员提供贯穿专业医用设备所有环节全面、可靠的全方位一站式信息服务,身为行业践行者的“器械之家”期待与您合作共赢!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杰力试纸法在检测手术器械残留血渍中的应用
杰力试纸法在检测手术器械残留血渍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检测常规经手刷清洗后的手术器械有无残留血渍。方法经对国内7所大医院洗涤后1044件手术器械,用杰力试纸法检测常规方法清洗的手术器械的洁净度。结果经目测确认符合清洁的标准,再用试纸法检测,其残留血渍
【题 名】杰力试纸法在检测手术器械残留血渍中的应用
【作 者】高威 程晓冬 李秀芬 潘庆文
【机 构】北京医院,北京100730 大同市医院供应室管理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山西大同037000
【刊 名】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关键词】手术器械 血 残留 清洁
【文 摘】目的检测常规经手刷清洗后的手术器械有无残留血渍。方法经对国内7所大医院洗涤后1044件手术器械,用杰力试纸法检测常规方法清洗的手术器械的洁净度。结果经目测确认符合清洁的标准,再用试纸法检测,其残留血渍检出阳性率39.6%。结论手术后的器械要彻底刷洗达到清洁,但目前缺乏科学客观的检测手段检验清洗程度,杰力试纸对清洗后器械的洁净检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下载地址】
本文导航:
手术器械,血,残留,清洁
上一篇:暂无术后污染器械的清洗方法比较
随着外科手术的迅猛发展,手术所使用的新型生物材料在不断增加,术后污染器械的污垢除常规的血液、脓液、体液等有机物外,还新增一些特殊医疗材料,如碘剂类、手术薄膜粘胶、医用胶等。特殊医疗材料的污垢用常规清洗方法经常仍有残留物,用机械磨擦强行擦拭后去掉污垢同时也损坏器械。为有效去除术后器械的各种污垢,于2009年1月起对术后重度污染及特殊医疗材料型污垢的器械分别采用不同的清洗方法,达到很好的清洗效果。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术后污染器械包括血迹干涸时间超过4 h的重度污染器械1 200件和被含碘制剂、手术薄膜、医用胶污染的器械各300件。清洗工具包括全自动清洗机、超声清洗机、多酶清洗液、除碘剂、75%酒精、医用丙酮。污染程度分为轻度污染(表面有斑点状血渍或污渍);中度污染(表面有明显血渍或污渍)和重度污染(全部被血渍或污渍污染)。1·2方法1·2·1将含血液、脓液、体液等有机污垢的重度污染器械1 200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0件。...&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现今医院重复使用的再生医疗器械,因为跟患者身体组织及体液有频繁接触,通常会残留不同程度的血液及组织残留物。如果不彻底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再次使用很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为探讨选择一种有效清洁重复使用再生器械的方法,本院特进行了专研究工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外科手术供应室回收使用后中度污染器械300件。所有器械表面有明显污迹及血液残留痕迹。其中管腔类器械132件,咬齿类器械168件。本院全自动喷淋式清洗机。低泡多酶清洗液及40度左右的温水。1.2研究方法将所有300件中度污染器械使用随机法分为三组,即第一清洗组100件、第二清洗组100件及对照清洗组100件。经χ2检验,三组器械种类等一般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将器械除锈及打开所有轴节在清水中冲洗后,放入器皿置入全自动喷淋式清洗机进行清洗。第一清洗组同对照组除锈及打开所有轴节在清水中冲洗后,放入1∶200浓度酶液中充分浸泡5min,...&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医疗器械使用后,其表面会有不同程度的血液、体液、以及组织等残留,对于可再生器械需要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灭菌处理,方能在临床上重新应用,达到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的目的。2010年6月,我们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自动喷淋清洗消毒器的作用和联合多酶的处理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l材料与方法1.1材料本组中度污染器械4 054件,所有器械表面均有明显血迹或污迹,其中咬齿类器械2 378件、管腔类器械1 676件,将所有器械分为常规组2 021件和对照组2 033件,排除明显生锈器械,对轻度生锈器械进行除锈处理,自动喷淋清洗消毒器(EAsY350)、多酶清洗剂、除锈剂、润滑剂、不锈钢清洗网筐等。1.2方法清洗方法:常规组除锈后将其按照器械种类分类,放于独立托盘内,置人自动喷淋清洗消毒器;对照组用多酶清洗剂浸泡器械10 min,之后应用超声洗涤10 min,并用35℃左右流动温水冲洗干净最后于纯净水冲洗后烘干备用,之后按照常规组进行。检测方法:目测,...&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链板传动式清洗机,储水槽位于地面上,请洗机跑出的水和工件带出的水不能回收。尤其是清洗长而大带水多的零件,每班清洗用水损耗量多达2/3储水贫,造成大量水和清洗剂的浪费。为了节约能源和资金,我们白制了全自动清冼机用水网收装置。 全自动清洗机用水回收装置结构见图示。.清洗机跑出的水经漏板1流入接水槽2汇集于水坑12中。使集水坑拙水位上升,.推动浮子3沿着定位导向座4比fl.,当浮子3上的挡铁了将要接触上无触点开关6时,水泵11开始把水抽回清...&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医疗器械使用后须进行彻底的清洗,以去除附着在器械表面的血液、黏液、体液、锈迹,如清洗不彻底,污物容易形成晶体,导致灭菌失败[1]。因此,只有彻底清洗器械,才能确保消毒及灭菌效果,其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清洗质量及工作效率,保证无菌物品及器械的高效供应,预防和杜绝由器械所造成的医源性感染,目前大多数二级及以上医院选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既能保证工作人员免受医院交叉感染,又能够减少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更为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最终达到灭菌要求提供了安全保障。我院于2010年8月引进了成都老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LK/QX-480型全自动清洗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器械存在清洗不彻底的现象。为了提高清洗质量,我们对包括预处理和机洗的清洗全程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并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有效提高了清洗质量。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安徽先科四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低泡型快速洁必美机用...&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器材的种类越来越多。我院在扩建过程中,为消毒供应室添置了全自动清洗机,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全自动清洗机的使用,不仅有效的减少了操作人员被污染的机会、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器械最终达到了清洗、灭菌规范的必要条件,提高了医院医疗质量。1规范清洗的意义清洗是灭菌的前提,能够保证物品、器械的清洁。如长期清洗不彻底,就会在器械表面形成一种生物膜,一般的清洗不可能将它去除。从而,造成灭菌失败,引起交叉感染。所以,清洗和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的环节,规范清洗是保证消毒成功的前提。2全自动清洗机的合理应用在器械和物品送入供应室之前,在使用区内要将明显的污物去掉;器械放入清洗架上时,要尽量放开,避免死角;物品的高度不能超过旋转臂,保证旋转臂能自由转动,物品也不要超过清洗架框架范围;筐内器械配有特制的清洗架推入清洗机腔体,尽量保证架子平稳,不要有物品掉落;任何器械都必须拆卸至最小化,再把细小的零件用敷...&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四台瑞典洁定公司的46-5型全自动清洗机,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故障时有发生。其中有三例故障较为典型,我们对此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排除并解决了故障,机器恢复正常状态。故障一:清洗机干燥程序完成后,器械取出有一定水渗出,干燥效果较差。清洗机干燥原理:当清洗过程结束,腔体内清洗液排干后,清洗机开始运行干燥程序,首先干燥模块的两组加热丝开始通电,温度持续上升,这时鼓风机开始工作,鼓风机将冷风吹至加热丝,通过加热丝后变为热风,经过高效空气过滤器进行滤过后,经吹风口吹入腔体,再经腔体内排风口将腔体的气流排出室外,整个过程约持续18min。故障分析:根据干燥原理得知,干燥效果不好的原因有四种:(1)鼓风机风力不够,(2)加热丝不加热,吹进去的是冷风,(3)高效空气过滤器堵塞,风吹不进腔体内部,(4)腔体内排风口堵塞,导致不能排风。首先怀疑将高效空气过滤器堵塞,阻碍了热风的吹入,将过滤器换掉,更换为一只新的高效过...&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乙肝能彻底治愈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