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乡下的文化信息资源管理共享是不是黑网吧...

地下黑网吧 专钓小学生?
来源:齐鲁网
关键词:黑网吧 小学生 文化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
[提要]在滕州市东沙河镇中心小学附近,有家黑网吧,专门盯上了小学生,不光堂而皇之的放小学生进去打游戏,不少孩子甚至逃课、借钱去这家网吧上网。
  &&&&&&&&&&&&&&&&&&&&&& &文化共享&下的隐形黑网吧 来源: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
  齐鲁网讯 未成年人不得进网吧,这是常识,可在滕州市东沙河镇中心小学附近,有家黑网吧,却专门盯上了小学生,不光堂而皇之的放小学生进去打游戏,不少孩子甚至逃课、借钱去这家网吧上网。家长们还说,这家黑网吧,已经被家长们举报过好几回了,可不知道为什么,风声一过,它就又卷土重来了。
  日下午,记者来到了滕州市东沙河镇荆河东路,见到了家长李先生,李先生的孩子最近一段时间放学总是很晚才回家,刚开始孩子说是到同学家写作业,久而久之李先生起了疑心,一打听才知道,孩子放学晚回家的原因竟然是去网吧玩游戏。
  李先生所说的&黑网吧&是一家距离镇中心小学两百米左右的电影院网吧,记者观察发现,大约在下午四点半左右,东沙河镇中心小学放学了,电影院网吧也随着热闹了起来。
  随后记者跟随着一群小学生来到了这家电影院网吧,走进院子记者发现,这家网吧在二楼拐角的一间小屋内,看起来和普通的网吧没什么区别,这间在外观上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屋子里,设置了五六十台的机器,屋内早已经是坐满了上网的人。上网的人群中有很多孩子,看年龄应该是小学生。
  这家网吧上网收费是一小时两块钱,晚上十点之后,就会关紧大门然后通宵营业。这些操作措施,和普通网吧如出一辙。 不同的是,这家网吧可以大摇大摆的放未成年人进门上网玩游戏。
  一边孩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另一边黑网吧生意红红火火,学生家长李先生是看在眼中,急在心上。为了杜绝这种现象,记者随后将黑网吧的信息举报给了当地的工商部门。
  年1月20日,记者再次来到滕州市东沙河镇。就在记者举报后,滕州市有关部门迅速做出反应,当地工商、文化等部门联合执法,对涉嫌违规的电影院网吧做出了停业整顿的处理。
  记者随后跟随当地文化站王建华站长这家电影院网吧,记者注意到,网吧里此时一个人也没有,大门口已经挂上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滕州市东沙河镇基层服务点牌子,而从网吧内宣传画标示来看,这里的确有很大的改变。
  网吧工作人员表示,在网吧里专门划出了一个未成年人上网区域,这个区域里的未成年人可以上网查询资料,获取信息,以及一些适合儿童的益智类小游戏,但不能玩大型网络游戏。
  这事有点蹊跷,按照常规的做法,一旦发现了黑网吧,那就俩字:取缔。为什么这家网吧,获得的待遇居然是整顿之后继续开业,而且还允许小学生进入上网呢?原来,那是因为,这家网吧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叫做文化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那么,这个特殊身份是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成为这家网吧的免死牌?副标题
  记者了解到, 2008年滕州市被文化厅、财政厅授予山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称号,市图书馆协助21个镇、街道办事处和1000多个村、社区建立起规范化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对于这一项目,山东省图书馆馆长李西平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李馆长说,这是给基层的老百姓的农村市民服务,是免费的,相当于国家买的资源给市民提供数字化的阅读和数字化的服务,包括一些视频节目电子书等。
  这个电影院网吧,就是当初东沙河镇选定的服务点。不过,既然是免费使用,身为基层服务点的电影院网吧,却是完全按照网吧的方式管理和收费呢?对此滕州市文化市场稽查队的解释是:超范围经营。
  对于接纳未成年人上网一事,滕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下属单位滕州市图书馆。馆长朱恒霞告诉我们,文化共享工程本身并没有规定未成年人不准入内。
  现在,网吧已经得到了整顿,工商部门和文化部门共同表态,会及时制止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的超范围经营,让惠民工程真正惠民。
  本是造福农民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却摇身一变,成了&黑网吧&,而且因为身份的特殊性,就连工商部门的执法都有了难度。这惠民工程,要是不好好管理,一旦走了样,就成了毁民工程。好在现在,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正在着手加强管理,真希望这回东沙河镇的信息共享服务点,能真正成为老百姓获取信息开阔眼界的好去处,而不是孩子们上网打游戏的天堂。
编辑:郝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齐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齐鲁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黑网吧移师乡下凸现管理缺位
 本页位置:
文章来源:
黑网吧移师乡下凸现管理缺位
  厦门工商人员在翔安区执法中发现,由于“黑网吧”在市(城)区屡遭高压打击,经营者瞅准“空子”,纷纷移师乡下。
  看罢这则报道,给人的感受是亦喜亦忧。喜的是黑网吧纷纷移师乡下,说明我们在城市网络文化的管理上加大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化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违规的“黑网吧”已无容
身之地。这实在是城市居民的福音。忧的是黑网吧纷纷移师乡下,也暴露出在广大的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漏洞。不客气地讲,黑网吧瞅准的“空子”,正是我们在文化市场管理上的缺位之处。
  黑网吧移师乡下,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一方面,由于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农民们的文化需求旺盛,所以,网络文化必定会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这样,黑网吧移师乡下,正好抓住了所谓的“市场机遇”。另一方面,由于在广大的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力量较相对薄弱,对文化市场管理不到位,对违规的文化行为打击不力,这些,都会促使广大农村成为黑网吧的“乐园”。在这种情况下,黑网吧所能造成的所有危害相比市(城)区而言,都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黑网吧的经营者能够瞅准的“空子”,我们的文化市场管理者理应了如指掌。黑网吧移师乡下,是文化行为的一种新动向,给农村的文化市场管理敲响了警钟:广大的农村不能成为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的“被遗忘的角落”,切实打击黑网吧下乡的现象势在必行。首先,要广泛宣传网络文明,让广大农民了解和掌握文化市场管理的法规,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自觉抵制黑网吧,从而铲除黑网吧的生存土壤。其二,要加大对农村黑网吧的打击力度。通过增加文化市场管理人员,同村民建立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及时地掌握黑网吧的动态。对于确认无疑的要给予坚决的取缔,并对责任人以相应的处罚,从而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其三,要不断地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根据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建立合法的网络文化活动场地,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文化活动的需求,让那些“黑网吧”无立足之地。
[] [] []
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北京市崇文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邮编:100062 电话:010-
版权所有  京ICP证010288号
总监制:张碧涌 法律顾问:宫伟力宜春市规范农村乡镇网吧管理意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4页1下载券2页免费6页免费3页¥2.004页免费 4页4下载券2页免费2页7下载券6页4下载券4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9页免费3页免费24页免费4页免费1页免费
宜春市规范农村乡镇网吧管理意见|宜​春​市​规​范​农​村​乡​镇​网​吧​管​理​意​见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是全球首家大型政务类网站,欢迎登陆本站!&&&|&&
提示:您在上方可以搜索政府工作报告、统计数据、统计公报等相关政务信息。
推荐城市:
&当前位置:&=&&
广东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
&&&&日期:&&&&浏览次数:202次
&&&&[摘要]文章以广东为考察点,阐述了广东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同时指出当前广东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如文化消遣、消费方式比较单一,封建迷信、地下博彩等呈上升势头,农村文化市场状况不容乐观等,并对这些问题作了剖析。最后立足于成效与问题,提出了当前广东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广东;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5-05
&&&&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1]。在今天,更要抓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而提供的大好机遇,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本文试图以广东为考察点,探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初步成效及存在问题,并加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性建议。
&&&&一、广东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初步成效
&&&&近些年来,广东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号召,着力推行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工程建设,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扶持农村民俗文化活动等,较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在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培植乡土文化品牌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建成
&&&&从广东全省范围来看,截至2008年底,广东全省建成乡镇文化站近1600个,&农家书屋&、村(社区)文化室8575个,文化户16059个,农村图书馆公共服务藏书短缺、农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2]。同时,各地市也逐步重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以梅州为例,梅州目前已经建立起乡镇(街道)文化站112个;农村(社区)文化室2040个,农家书屋787个[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开始逐步建成。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近几年,广东积极推动文化艺术的区域流动,让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为广大农村的基层群众带来文化享受。仅2010年,广东省&送戏下乡&1万多场次,电影公益放映8万多场次、观众2300多万人次,全省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2011年3月,广东成立了全国首家&文化服务志愿者总队&,各地市成立分队,志愿者多达万人。2011年&欢乐广东&文化志愿者百场义演方式还作了改革,将传统的下乡&送戏&改为群众&点戏&,即由各地群众&点播&,政府购买服务[4]。同时,各地也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例如鼓励农民自筹资金、自负盈亏兴办文化大院、文化室、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等;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和农村业余剧团等。如湛江就有业余雷剧团400多个,年演出高达11000多场次,为农民群众提供了生活气息浓厚、形式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5]。
&&&&(三)一批乡土文化品牌逐渐涌现
&&&&近些年来,广东各地农村结合自身的地域特点和传统积淀,培育起一批特色鲜明,又兼有时代气息的乡土文化品牌。例如惠州龙门的农民画。在惠州龙门地区,当地的客家和瑶族农民在农闲时会相聚作画,慢慢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而且代代相传。题材多为描述乡土风情、民间习俗,生活气息浓郁,吸引了不少香港客户前来收购。目前,龙门农民画已经成为造福当地的支柱产业。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到惠州考察时,便赞赏&龙门农民画很有特色&。又如潮州饶平县黄冈镇霞西村的&布马舞&。该舞是在县文化馆相关专家的执导下,对当地宋元时期流传下来的布马舞进行推陈出新的精心编排,最后形成以&昭君出塞&为题材,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为一体,以气势雄壮的潮州大锣鼓、抒情委婉的管弦乐为伴奏的艺术节目。现在布马舞不仅成为当地民众喜爱的艺术节目,也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乡土文化品牌;不仅获得省级金奖,还应邀上央视、赴港澳,被多家港媒盛赞&誉满香江,舞蹈奇葩&。再如湛江吴川的黄坡镇就有58个醒狮、飘色、泥塑、武术和木偶等表演队,广受群众欢迎。一批带有浓郁岭南文化气息的乡土文化品牌逐渐在广东涌现。
&&&&二、广东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东近些年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耕地的相对缩减,以及产业结构的转移,农村赋闲人员、农闲时间较以往大为增加。农民的闲暇时间相对增加,客观上要求更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广东新农村文化建设并不能充分应对变化,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1.文化消遣、消费方式比较单一。在问卷调查中有一项内容是&在空闲时间采取哪些消遣活动&,选择&看电视&的有360人,比率最高,占34.81%;其次是&走亲戚或与朋友聊天&,占18.56%;再次是看报纸17.98%;然后是打牌或打麻将9.47%;也有村民表示,空闲时间还是做家务,也会购物、下六合彩、和儿女聊天、睡觉等等。从调研状况来看,电视节目由于收看方便、内容丰富、费用较低,成为广东农村最主要的消遣方式①。在调查中,除了青少年以外,只有1%的村民曾经到过图书馆、文化站借阅图书;只有0.02%的农户订阅报刊;虽然有39%的村民表示一年内曾购买过图书,但人均年购书订报费用不足0.5元。很多村民没有文化消费这个概念和意识,家庭开支中很少有文化消费这个项目。而受访的村民中有不少人特别是年长者认为除了缴纳有线电视费用以外,其他必须花钱才能享用的文化消遣活动没有必要。总体来看,广东大部分农村家庭文化生活单一、乏味。
&&&&2.封建迷信、地下博彩等呈上升势头。一些封建迷信、地下博彩等现象在广东农村呈上升势头。农村中有不少群众迷信鬼神、占卜、算命、风水、巫婆神汉等等。调查数据显示,有63%的受访农民表示自己经常祭拜神明,有90%的人表示相信算命,有40%的人表示曾经找巫婆、神汉看病治病。同时,以电子游戏、桌球、麻将为主的赌博活动重新抬头,特别是&六合彩&在农村中的灾害性蔓延依然没有停息。在六合彩泛滥的地方,许多村民沉迷于研究&玄机图&,猜码本身也成为亲友、市井间的主要谈资。有村民甚至认为,六合彩图纸对古代天干、地支、谜诗等的运用有助于人们在&研究&过程中提高文化水平。而每逢周二、周四的开奖日,许多农民都足不出户,坐等&开码&。&六合彩&在农村的肆虐蔓延,不仅使不少农民沉迷其中,无心思应对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生产荒废现象日趋严重;不仅带来巨额的财富流失,而且也给一些家庭、个人带来冲击,乃至酿成悲剧&&2008年5月,茂名市茂港区羊角镇某村一名妇女更是因为赌六合彩输掉一万多元,饮农药而亡[6]。
&&&&3.农村文化市场状况不容乐观。在当前广东部分农村,文化市场的状况不容乐观。许多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内容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文化市场相对混乱,既破坏文化市场应有的健康有序,也影响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例如,为招揽生意,村里及周边录像厅以放映宣传暴力血腥的武打枪战片、格调较低的言情片和色情片;周边部分歌舞厅上演低俗节目;书摊出售、出租迷信和伪科学读物、黄色非法书刊和音像制品;卫生状况、通风状况、安全状况均差的&黑网吧&、&黑游戏厅&屡禁不止,非法向未成年人开放&&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当前广东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这些问题,与广东农村地区文化投入不足、不平衡,农村文化供给不足、农村民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和引导不足等有直接关系。
&&&&1.文化投入不足、不平衡。从广东公共文化投入的总量来看, &十一五&期间广东全省文化文物事业费年均增长16.3%,文化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仍低于《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提出的&各级财政的文化事业经费不低于当地财政总支出的1%&的要求,如2010年仅为0.6%,全省还有11个地级市的文化事业经费占当地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低于0.5%[7]。这种文化投入严重不足的现象集中在农村地区。文化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大部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因为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珠三角部分农村,其文化设施比较齐全,在深圳、顺德的一些农村,甚至建起功能多样、设备完善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但在省内大多数农村,情况正好相反。有些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处于空白状态;有些农村的文化设施&有名无实&,徒有空壳;有些农村的文化设施&有名有实&,却仅仅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
&&&&2.农村文化供给不足,且农村民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封建迷信活动、地下博彩活动的沉渣泛起,一方面折射出农村文化供给的不足。在当前广东,戏曲、歌舞等文化下乡、科技下乡等活动虽然广受农民欢迎,但总体上频率不高。除此之外,各级政府组织、引入的文化活动较少,在农村担纲主要角色的基本是逢年过节庙堂或宗祠祭祀时民间举办的社戏等传统民俗活动。过度依赖&送来&的文化活动,缺乏具有时代气息的、日常化的本土文化活动的支撑,使农村文化供给明显不足,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瘠、单一,为封建迷信活动、地下博彩活动的沉渣泛起提供了可乘之机。
&&&&封建迷信活动、地下博彩活动的沉渣泛起,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农村民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按照一般的理解,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觉悟也自然随之提高,但实际上二者并非正相关。改革开放30来年,广东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农村民众在思想观念上仍然比较陈旧、落后,传统生活陋习在农村民众的思想意识中还有相当分量的残余。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的最直接原因,是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接受再教育的途径也比较少。在接受问卷调查的525人中,学历构成的主体结构为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其中初中学历占最高比例,为40.18%,其次是小学程度,为28.76%,中专及高中学历仅占17.57%。改善这一状况除了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之外,还要重视农村成人继续教育。但农村中为农民提供的再教育机会仍然非常匮乏。
&&&&3.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和引导不足。当前广东农村文化市场状况的不容乐观,凸显监管和引导的不足。文化市场是文化消费的主渠道。在市场经济下,大多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都以商品形式在文化市场出售。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人的思想、观念、心理会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复杂影响,这决定了文化消费具有特殊性,因此发展文化市场、文化消费不能仅停留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而应在肯定二者的同时优先考虑社会效益。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还不太成熟,特别在广东一些偏远、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村文化市场还没引起地方政府、基层组织的足够重视。由于缺乏必要而有力的监管和引导,一些农村文化市场良莠并存、比较混乱,市场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唯利是图行为在农村文化市场中时有出现,在某些地方甚至比较猖獗,文化市场的社会效益被经济效益所僭越。
&&&&三、加强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包含了诸多要素,文化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在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地位日益突出,它的效能虽然不能量化,但它的存在及它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一个人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创造能力,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发展潜力,都取决于文化及其作用。正因为文化的效能如此重要,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成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不可绕开的一环。根据广东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初步成效和存在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农村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8]。大力推行文化惠民工程,正是贯彻落实《决定》的具体措施。主要涵括以下方面:
&&&&1.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文化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因此,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相关资金投入。首先,要落实和严格执行中央和省有关政策规定,使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成为一种长效机制。例如2005年中央强调&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9];2010年,《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确保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足额投入,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的规定&[10]。其次,要重点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最后,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服务建设,拓宽筹集农村文化经费的渠道,例如海外华侨资金捐赠,集体、企业、个人等的资金投入等等。
&&&&2.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基础设施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韩国新村运动、印度克拉拉邦,都非常重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载体作用。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珠三角农村,可以修建较为大型的文化活动中心,例如深圳的南岭村建有藏书5万册的图书馆、容纳3000多人的大剧院,佛山的罗南村建有集图书馆、礼堂、体育馆、展览馆、广场于一体的罗南文化中心,其中馆藏图书4万册。但在广东大部分农村,则要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以及加大基层文化站(室)的升级达标工作力度;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则可以提倡农村中小学图书室、阅览室、操场、球场定期向村民开放。要充分利用这些文化基础设施,利用农闲、节日等时机,开展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此外,建立健全农村基础文化设施,还应重视农村文化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其转化为见证历史、传承文化的展示场所,激发村民的自豪感。通过多管齐下,在广东逐步形成农村&十里文化圈&的格局。
&&&&(二)在农村大力推进文化育民工程
&&&&1.要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一方面,继续大力推行文化下乡活动,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促进文化资源下移、文化服务下移,使农村广大群众享受到文化下乡活动的实在之惠。各级政府要积极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文化对口支援和服务农村活动,组织和鼓励各类艺术表演团体、电影公司、图书馆、各类专业技术部门或协会到农村送戏、送电影、送书、送知识;支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让高校大学生把反映时代气息、当代大学生风貌的文艺演出、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科学的教育理念等带进农村。另一方面,要开展&种文化&活动,鼓励农民自办文化,让农民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体。因为&送来的文化&对繁荣农村文化起重要带动作用,但它毕竟是外来的、&喂食式&的帮助,从长远看来难以独当一面;而且,农民是新农村的主体,在文化建设中也应担纲主角。因此,基层政府应重视&种文化&的工作。&种文化&首先要懂得挖掘本地特色文化。由于历史传承和区域发展的差异,广东各地农村在文化上各有特色,如佛山和蕉岭的舞狮、丰顺的舞龙、连州的瑶族布袋木狮舞、潮州的刺绣与大锣鼓、梅州的客家山歌,还有粤曲、潮剧、雷剧、白字戏、采茶戏等等。这些特色文化,不仅是农村民间文化的历史积淀,而且因为符合农民的审美习惯和认知方式,在农民群众中有较强的吸引力和亲切感。因此,政府不仅要加强资金投入,充分挖掘、整理和保护这些农村民间特色文化资源,重视培养农村特色文化的传人,使这些特色文化得以流传;而且要有意识地保留和开展一些带有地方标志性的文化民俗活动,例如赛歌会、文艺游街等,借助传统文化民俗活动的载体,带动农村民间特色文化的复兴和传承。其次,&种文化&还应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别开生面、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如举办群众文化节、体育竞赛等等,尤其要鼓励农民自编自演,激发农民自身的创造活力和参与积极性,重在调动农民的参与性,因为&农村公民自参与的节目可能达不到二流剧团的水平,却可以超过观看一流剧团节目的娱乐价值&[11]。要让这些文体活动常态化,激发农民群众中潜在的文化活力。
&&&&2.要继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并为农民提供再教育的平台与机会。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机制与长效机制,优先安排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物力、财力支持,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与设施、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等;应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把提高教师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由于城乡师资力量差距大是制约当前广东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因而也应注重提高农村师资力量。可以通过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督导,或者通过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子&&城市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上示范课、开讲座,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跟班学习,等等方式来提高农村师资力量和义务教育质量。
&&&&同时,要为农民提供再教育的平台与机会。再教育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升科技文化综合素质。各级政府应以适应农民需求为着眼点、以服务农民为宗旨,逐步建立起由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运行机制,开展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通过长期教育、培训,甚至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农民。二是思想观念方面的宣传教育。通过讲座学习、传媒宣传等途径,通过&先进思想进农家&、&政策法规进农家&、&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改陋习&等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带动农民群众自觉移风易俗,促使广大农民群众认可和接受绿色、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引导农村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1.要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展开,离不开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12]。一方面,要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要根据农民的购买力、文化水平,以及常住农民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状况,通过运用资格认定、市场准入、财税优惠等手段,引进符合农民需求情况的,并且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积极培育和开发、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另一方面,要整顿和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秩序,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活动等违法活动,使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者依法经营、农村文化市场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2.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形成。当前广东农村涌现的一批乡土文化品牌,同时广东大部分农村均有其历史与自然资源特色,为开发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创造了条件。积极开发和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形成,不仅具有文化富民的经济价值和民生意义,而且也是促进传统文化传承、推动文化创意创新的新道路,它会为广东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农村本地特色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使之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转化为文化产品,精心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例如能够完整展示历史风貌、生活习俗,具有较高文化、艺术、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文物古迹等等(如梅州梅县侨乡村的客家围屋群),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地理自然环境优势、农业产业化优势,发展农家乐、生态观光旅游,甚至进一步提升为集休闲、娱乐、养生为一身的&休闲农业旅游&。同时,政府要制定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采取&集体开发、招商开发、个体开发、共同开发&等开发模式,促进农村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EB/OL]./jrzg//content_1125094.htm,.
&&&&[2]方健宏.广东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新探索[J].求是,2010,(4).
&&&&[3]宋健军,李金富.加强资金配套:构建普惠型城乡文化服务体系[N].梅州日报,.
&&&&[4]&文化惠民&看广东[EB/OL].人民日报网络版,.
&&&&[5]湛江.&三文&活动打造特色文化村[EB/OL].南方网,.
&&&&[6]陈兴海.买六合彩输光钱村妇喝农药寻短[N].茂名晚报,.
&&&&[7]58个县级以上文化馆仍未达标[N].南方日报,.
&&&&[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politics//c_.htm,.
&&&&[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161057.htm,.
&&&&[10]广东发布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年) [EB/OL]./politics//c_.htm,.
&&&&[11]柴洪全.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12]广东开启&休闲农业游&[EB/OL]./E/html//content_956405.htm,.
&&&&[作者简介]
&&&&余泽娜,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博士;孙燕青,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周峰,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广东广州510050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3002期
【全球政务网】
&|&&|&&&Copyright & 2012 www.govinfo.so&All&Rights&Reserved&全球政务网&&京ICP备号-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息资源管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