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弟弟今年13岁,我发现他的心理学第五章 思维跟思维方面有点异常…

心理学,好像很神秘,但其实也很简单;看似很枯燥,但也可以很有趣。它的目的在于告诉你一些心理学必知的常识,教你学会用心理学的观点去看待我们的生活、职场、爱情等方便的各种问题,去认识一些社会现象背后不易为人察觉的心理。

懂点心理学,你会发现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有助于益。

光明思维术:幸运的人总幸运

有两个穷困潦倒的人,手里只有一元钱。悲观的以为说:“哎,只剩这一元钱了!”

而另一位则乐呵呵地说:“嗨,我还有一元钱呢!”

积极心态是光明思维的结果。光明思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

一级光明思维——看到世界有黑暗也有光明(黑了南方有北方);

二级光明思维——看到黑暗可以转化为光明(塞翁失马);

三级光明思维——无论黑暗与光明都能充实人生(发生即恩典)。

有一个银行家,在51岁的时候,财富积累到高达数百万美元。而到52岁的时候。他失去了所有的财富,而且背上了一大堆债务。面临巨大的打击,他没有悲观失望,而是决定要从头做起。

经过几年的奋斗,他不仅还清了300个债权人的欠款,而且重新积累了更多的财富。有人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回答:“这很简单,因为我从早期谋生开始,我就学会要以充满希望的一面来看待事物,从来不要在阴影的笼罩下生活。我总是有理由让自己相信,我们的社会到处都是财富。只要去工作就一定会发现财富、获得财富。这就是我生活成功的秘密。记住:总是要看到事物阳光灿烂的一面。”

“这个世界应该更加光明、更加美好,如果人们懂得保持快乐是他们的责任。懂得开开心心地完成自己的职责也是他们的责任,那么,这个世界就会美妙多了。每天都快乐的生活,也是别人幸福的最好保证。”

即使失败了,也要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只要你的心里充满了光明,未来的道路就会豁然开朗。

美国的心理学家艾里斯曾提出一个叫“情绪困扰”的理论。他认为,引起人们情绪结果的因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人的信念。所以,许多在现实中遭受挫折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倒霉”,“想不通”,这些其实都是其本人的烦恼和不快,常常与自己的情绪有关,同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有关。能否战胜挫折,关键在于任何情况下都不被一时的失意和不快左右。永远怀着希望和信心,就能从逆境和灾难中解脱出来。

林语堂曾说过:“面对阳光,阴影总在你身后。”当我们遇到失败,要学会打开自己的心房,让阳光洒进来。要永远保持充沛的活力和乐观的情绪,幸运的活力和乐观的情绪,幸运就会常伴你左右!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内容提示:《心理学》第五章考试重点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9:36:3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一 章 思 维.doc

简介:本文档为《《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一 章 思 维doc》,可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主题内容包含《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一章思维第十一章思维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习题〖导学提示〗思维是高级的认知活动抽象思维更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符等。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十一章思维第十一章思维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习题〖导学提示〗思维是高级的认知活动抽象思维更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如果说感知是对当前的反映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思维则是指向未来的。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问题的复杂性也在增加研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本章主要介绍心理学有关概念形成、推理和问题解决的研究最后还要讨论一下创造性思维的问题。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只要把思维和感觉、知觉加以比较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思维的特点。感觉、知觉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的事物思维则能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例如通过感觉和知觉我们只能感知形形色色的具体的笔(铅笔、钢笔、毛笔、蜡笔等等)通过思维我们就能把所有的笔的本质属性(写字的工具)概括出来。通过感觉、知觉我们只能感知到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通过思维我们则能揭示这种现象的规律性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因此概括的反映是指思维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能够反映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感觉和知觉只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思维总是通过某种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这就是思维的间接反映。例如早晨起来推开窗户看见对门屋顶是湿淋淋的于是便推想到:“昨夜下雨了”。这时人并没有直接感知到下雨而是通过其他事物为媒介(屋顶潮湿)用间接的方法推断出来的。间接反映的结果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如果正确是由于实践经验和知识经验的丰富推断的结果符合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如果错误则由于知识经验的狭隘或推理违反逻辑规则推断的结果不符合事物间的规律性的联系。但不论正确的推断或是错误的推断思维都是一种间接的反映过程。总之感觉和知觉只能使我们觉知当前的具体事物因而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维则不然。由于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人以感性材料和非感性材料为媒介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种种事物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进程。例如人不能直接感知电磁场的存在但根据铁屑在电磁铁的周围以磁力线形式的分布便间接地认识了电磁场的存在。人不能直接感知天体运行的规律但根据对各种天体的观察能间接地认识天体运行的规律准确地推算出日蚀、月蚀发生的时间制定出未来许多年的历书。借助于思维人的认识能够从个别中看到一般从现象中透视本质从偶然中洞察必然从现存的事物中推测其过去预见其将来。二、思维的往借助于直观形象或操纵物体从而使思维能顺利地进行。二、比较和分类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心智操作。比较的客观基础是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在空间上同时存在着事物之间以及在时间上先后相继的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和同一性。因而在思维活动时既可以进行空间上的比较也可以进行时间上的比较。空间上的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事物进行比较这有助于我们辨别不同的事物。时间上的比较是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比较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在思维活动时这两种比较往往是结合使用的。例如教师要了解某个学生的知识质量可以在同一时期内用他的学习成绩与其他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空间上的比较)也可用这学期和上学期的成绩进行比较(时间上的比较)。只有把这两种比较结合起来教师才可能全面了解该生的知识质量。比较是在一定的关系上根据一定标准进行的。对事物进行比较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没有标准无法进行比较不同的标准当然也无法进行比较否则就会犯逻辑的错误。教学工作中教师广泛地运用比较并启发学生运用比较去掌握知识。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不同的事物中看出共同点从相似的事物中看出差异点。“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和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是思维能力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这种比较能力。分类是在思想上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心智操作。比较是分类的基础。通过比较了解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根据共同点可以把事物归并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可以把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这样就能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系统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分类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即必须根据对象的某种属性或关系来进行分类。客观上事物有多种属性有多种联系因而分类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主观上由于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不同人们对分类标准的掌握也有差异。幼儿和小学生往往根据事物明显的外部特征或它们的用途进行分类如他们不认为鸡和鸭可以归入鸟类因为在外形上鸡、鸭和飞鸟有很大的差异。少年仍容易把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性并列起来进行分类。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按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注意纠正他们的错误。分类还必须懂得一定的术语这些术语标志着相应的某类事物。如果学生不懂得标志某类事物的术语涵义那么他就难以将生活中遇到的新事物归入相应的一类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分类水平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阐述清楚使他们真正掌有关术语。三、抽象、概括和具体化抽象是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把这些共同属性和其他属性分离开来的心智操作。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对象或观念之间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联系起来的心智操作。例如我们对各种鸟进行比较以后抽取出“有羽毛”、“有翅膀”、“卵生”、“是动物”这些共同属性并把这些属性和其他属性(如短翅的、长翅的、各种不同颜色的等等)分离开来。这就是抽象。同时我们把这些共同属性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到“鸟是有羽毛有翅膀的卵生的动物”。这就是概括。抽象和概括是密切联系的。没有抽象就无从概括。客观事物具有各种属性如果不能从它们的差异中抽出所要概括的属性概括就无法进行。同时抽象又决定于概括要概括哪些属性才确定从哪些方面进行抽取。经过抽象与概括人才能逐步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抽象和概括实质上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为高级的分析和综合。因为抽象实际上是把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区分开来的过程而概括则是把本质属性联合起来的过程。抽象和概括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水平。一般说来对事物的具体属性(如事物的外形特点等)进行抽象概括是比较容易的。对事物的联系和关系(如空间关系、时间关系、因果关系等)进行抽象概括则比较困难。同抽象相反的心智操作是具体化。具体化是把抽象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对象上的心智操作。例如用举例说明定律、规律用一般原理来解答习题做实验作业等。使一般认识具体化可以使人更好地理解一般的东西从而使一般的认识不断扩大、丰富和深入。因此具体化有助于掌握理论知识。不过要注意的是不要使具体化的例子脱离一般的东西。如果具体化仅仅局限于特殊的事物。那么这种具体化将会妨碍对一般东西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各种心智操作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等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借助于这些心智操作的不同组合我们才能不断地认识世界提出和从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第三节概念的形成和掌握Top一、概念及其结构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概念和词紧密地联系着。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的思想内容。任何概念都是通过词来表达的。不依赖于词的赤裸裸的概念是不存在的。但概念和词也不完全等同。一个词(多义词)可以代表不同的概念如“杜鹃”既可以表示一种植物的概念也可以表示一种鸟的概念。相同的概念也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示如“目”、“眼睛”所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有些词(如虎词)则不表示任何概念。那么概念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的呢,关于概念的结构目前心理学中主要有两种理论:特征表说和原型说。(一)特征表说特征表说认为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两个因素构成的。从语义记忆的角度可以认为概念在记忆中是由几组信息或成分来表示的。在这些组中有的组包含概念的实例有的组包含概念的属性。以鸟的概念为例一个组可以包含鸟的概念的各种实例例如知更鸟麻雀、企鹅等另一组包含鸟的属性或特征如鸟有羽毛、翅膀等。而概念的这些特征又可分为定义特征和特异特征。定义特征是概念的实例共同具有的特征是概念的重要特征而特异特征则是概念的次要特征。所谓概念规则是指一些定义特征之间的关系或整合这些定义特征的规则。概念规则有肯定、否定、合取、析取、关系等。肯定是指概念中具有某种特征。这类概念叫肯定概念如“正义战争”、“中产阶级”。否定是指概念中不具有某种特征。这类概念叫否定概念如“非正义战争”、“非中产阶级”。合取是指概念中的每个特征必须同时具备。例如“毛笔”这个概念只有“用毛制作的”和“写字的工具”这两个特征同时具备才是完整概念。这两个特征是缺一不可的。这类概念称为合取概念。析取是指概念中的各个特征可能有两种组合方式使用时可以两者选一也可以两者兼具。例如“侵权行为”这个概念“非法侵犯他人、社团的利益和权利的行为”是“侵权行为”“非法侵犯国家的利益和权利的行为”也是“侵权行为”当然以上三种情况兼具时也是“侵权行为”。这类概念称为析取概念。根据事物或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如“较大”、一较小”、“以前”、“以后”、“上方”、“下方”等所形成的概念即称为关系概念。特征表说认为人们头脑里的概念就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有机结合而成的。(二)原型说原型说认为概念主要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来表示的我们主要是从最能说明概念的一个典型实例来理解概念的。例如在思考涉及到鸟的概念时我们往往会想到麻雀而不大会想到驼鸟和企鹅。这说明麻雀和驼鸟是不能在同等程度上表示鸟的概念的。但驼鸟、企鹅毕竟也属于鸟类。因此人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不仅包含着原型而且也包含范畴成员代表性的程度。所谓范畴成员代表性的程度是指属于同一概念的同类个体可容许的变异性亦即其他实例偏离原型的容许距离。在一个实验(Rosch)中向被试呈现属于不同语义概念的许多语词实例要求他们就其代表相应概念的程度作出等级评定。从得到的结果(见表,)可以看出几个概念的原型和范畴成员代表性的程度。例如椅子和沙发是家具概念的原型(或最佳实例)而柜橱和床则是偏离原型距离较远的实例。当然这里也有文化背景不同的影响。此外用反应时作指标的实验还发现被试对语句“椅子是家具”回答“对”所需的时间少于回答语句“床是家具”所需的时间。根据这类实验可以认为概念的原型是概念的这样一种实例与同一概念的其他成员相比它具有它们中更多的共同属性。概念容许其实例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异但原型是核心。原型为这些各具特点的众多实例组成一个整体提供了基础。概念就是由原型和范畴成员代表性的程度这两个因素构成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它又和人们的感性经验密切联系着。概念具有不同的结构同时不同性质的概念(如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等)其结构也是不同的。二、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概念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和规律用人工概念的方法研究这个问题。所谓人工概念就是人为地在实验程序上模拟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赫尔(C(L(Hall)首创人工概念用汉字的偏旁部首作概念用无意义音节给出名称分别写在卡片上(参见图,)。实验程序是:向被试依次呈现一套卡片每呈现一个字主试说出名称被试重复一次。学完第一套中的个字后再呈现第H套卡片告诉被试这套卡片中用的还是原来那些名称他在见到时就可以试“猜”这些名称。如果被试见到“”旁的汉字就正确说出名称“。。”“歹”旁的汉字与名称“yer”相联系即表明形成了概念。继赫尔之后许多心理学家做过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布鲁纳等人(BrunerGoodnow,Austin)的一个实验。该实验设计了sl张图片(见图,)。所有图片分为个维度每一维度包含三个值:()图形有圆形、方形、十字形三种()图数每张图片上图形的数目有个、个、个三种()颜色分红(斜纹图)、绿(素图)和黑图三种()边数每张图片上的边数分别为条、条、条三种。用这张图片上的属性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许多概念。例如“三个绿色方形”里包括图形(方形)、图数()和颜色(绿)三个属性另一属性未包括在内。在这个概念内有三张图片。由于这三个属性必须同时具备因此这个概念属于合取概念。又如“一条边的图片”这个概念既可以指不同形状和数量的一条边的图片也可以指不同颜色的一条边的图片还可以上述两者兼具之因而它属于桥取概念。再如“两边红色图形上方的图片”这个概念表示属性的关系属于关系概念。在实验时将张图片放在被试面前说明图片都有哪些属性和怎样将这些属性结合成概念。然后主试指着一张图片对被试说:“现在我心中有一个概念概念的属性可以在这张图片上看到。请你按自己的想法每次指出一张图片给我看对与错我随时告诉你继续找下去看看能否发现我所想的概念。”如果主试当时指的是“二边、三个、红色、方形”的图片而他心目中的概念又只是“红色方形”这时被试的任务是如何发现主试概念中必不可少的那些属性而排除其他无关的属性。例如某一被试的实验进程是:被试的选择主试的判定()两边三个黑色圆形错()单边三个红色方形对()三边一个红色方形对()两边一个绿色方形错()两边两个红色方形对()一边一个红色方形对直到被试说出:“你心中想的概念就是‘红色方形’”为止这时被试的概念就算形成了。虽然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有不同的变式但这类实验设计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先要确定出刺激的维度和值。例如上述布鲁纳等人的实验中刺激分为四个维度、三个值如“形状”这个维度分为圆形、方形、十字形三个值。()要确定祥例。所谓“样例”就是由各个维度的各个值具体结合而成的东西如上例中主试心中确定的“红色方形”。()要选择样倒。由被试自己选择下一个呈现的样例比由生试决定呈现样倒更容易形成概念。因为由主试提出样例时被试得到的信息少不一定能解决其不确定性的问题。()概念的不同性质。最简单的样倒只有一个维度一个值还有合取、析取、关系概念等。考察形成不同性质的概念时被试会有哪些特点。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被试是一个积极的问题解决者。他必须先有一个假设再根据这个假设对具体样倒进行归类并检验他的归类是否符合主试心中的归类如果符合就肯定自己的假设不符合就得提出新的假设。被试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提出假设他可以根据主试提出的样例和反馈信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假设选择样例和反馈信息如图所示。概念的形成就是一个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至发现根据哪些特征对样倒进行分类的规则为止。在形成假设时被试会采用种种方法这些方法称为策略。不同的被试使用不同的策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取决于概念形成所包含的信息加工的要求以及被试解决问题的精明程度。被试往往选择能使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加工工作减到最低限度的策略。人工概念的实验研究虽然不能说明概念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生和发展。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探索个体学习概念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了解概念的结构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人工智能却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在教学条件下对概念的掌握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概念的掌握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不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概念。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看到麻雀、燕子、喜鹊、老鹰有某种共同性而它们与闹钟、桌子有所不同通过分析综合形成了“鸟”的概念尽管他们对“鸟”不会下科学定义。成人也有这种情况人们经常运用“动物”、“道德”、“桌子”等概念却不一定知道其科学定义。这一类概念称为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二是在教学过程(包括自学在内)中通过揭露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一般属于科学的概念。日常概念受个人经验的限制常有错误和曲解概念的内涵有时忽略了本质属性而包括了非本质属性。例如有些小学生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因而把蝴蝶、蜜蜂都看成是乌而不同意鸭、鹅也是鸟。在黄翼的一个实验中个别地询问个三岁半至八岁的儿童:“树、月亮等有没有生命是不是活的,”结果有半数以上儿童认为树不是活的没有生命有,以上的儿童认为月亮是活的。只是随着儿童知识范围的扩大主要是在教学的影响下日常概念才会逐步提高到科学概念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有:(已有经验。过去经验包括日常经验对科学概念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上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例如学生有了对称现象的生活经验他对几何中“对称”的概念就比较容易掌握。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不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产生消极作用。例如“垂直”在日常概念中总是下垂是由上而下的。所以当学生在几何课中接受“自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时就只能理解点在上方、线在下方的情况而认为点在下方时作垂线是不可能的。要克服这种消极影响必须专门组织新的经验或演示直观材料或让学生回忆过去的感性经验对克服过去经验的消极作用能起一定的作用。(变式。变式就是用以说明概念的例子。提供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变式对概念的形成也有显著的影响。不充分或不正确的变式会引起缩小概念或扩大概念的错误。当概念的内涵不仅包含事物的本质特性也包括非本质特性时就会不合理地缩小了概念。如有的小学生认为昆虫不属于动物蘑菇不属于植物就是因为把非本质属性(动物要有大的躯体、植物要有绿色的叶子)包括到概念的内涵中。消除这种错误的有效方法是多提供包括非本质特性的变式。当概念的内涵中包含的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是其他特征时就有可能不合理地扩大概念。例如有的儿童没有把鸟的本质特征(羽毛等)包括在鸟的概念的内涵中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因而把编蝎、蝴蝶都看成是鸟。要消除这种错误有效的办法是多提供具有本质特征的变式。(下定义。用准确的言语揭露事物的本质给概念下定义有助于掌握科学概念。对掌握概念有积极作用的定义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提出定义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关于具体概念其定义可以在演示直观材料时提出也可以在唤起相应的表象时提出。抽象的概念要有广泛的感性经验才能掌握学生只能逐渐加以理解因而这种概念形成的初期不能提出定义最好等学生积累了足够的知识经验后提出定义。例如只有当学生了解了各种数(整数、分数和小数等)后给数下定义学生才能掌握数的概念。(实际运用。在实践中运用概念学生对概念更加亲切掌握概念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有助于深入地掌握概念。运用概念于实际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而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因此科学概念主要是在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也不是消极地接纳成人传来的知识他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别人传授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系统中从而按照自己的方式掌握概念。第四节推理Top一、推理及其种类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在推理中我们把由其出发进行推理的已知判断叫做前提把由已知判断所推出的判断叫做结论。要保证推出的结论正确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前提要真实即前提应是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判断二是推理形式要符合逻辑规则亦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间的关系应有一定的必然联系而不应是偶然的凑合。推理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一)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到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其前提反映的是一般性知识、蕴涵着结论的知识因而其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不会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具有必然性。例如从“所有哺乳动物都是以乳哺育幼体的”“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两个前提出发推出“鲸鱼也是以乳哺育幼体的”结论。(二)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则是从特殊性知识的前提到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其结论一般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或然性。例如从ABMCDM的顺序模式出发你可能进而写出EFMGHM??也可能进而写出ABMCDMABMCDM??因为从ABMCDM的具体样例出发可以得出的规则是各种各样的。(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当然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又是密切联系、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因为演绎推理的一般性知识的大前提必须借助于归纳推理从具体的经验中概括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归纳推理也就没有演绎推理。同时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因为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人们常常需要运用演绎推理对某些归纳的前提或结论加以论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演绎推理也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归纳。二、影响推理的因素推理的正确性除了受前提的真实性和是否符合逻辑规则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与逻辑学不同心理学特别关注人们出现的推理错误。下列因素已被证实影响推理的正确性:(一)课题的性质课题的性质会影响推理的正确性。推理的材料具体推理就比较容易对于抽象材料推理比较困难。有人(Wilkins)用符号和语词名词所组成的逻辑上等值的三段论对名大学生的实验结果表明对符号表达的三段论推理困难大平均正确率为,对熟悉语词表达的三段论平均正确率为,两者差异显著。一个有名的实验(Wason)把印有符号的四张卡片(见图)摆在被试的面前。告诉被试每张卡片的正面印有英文字母背面印有数字。要求被试从这四张卡片推论出“如果一张卡片的正面印有一个元音字母则在背面印有一个偶数”这个命题是否有效。被试的任务是为判定这个命题是否有效他应该翻看哪几张卡片。结果发现,的被试翻看了E和这种选择是错的。E是必须翻看的但却不必翻看因为它的背面不论是元音或是辅音都不会使这一命题失效。只有,的被试翻看了E和。这是正确的选择因为E的背面出现奇数的背面出现元音就会使这一命题失效。另外有,的被试只翻看E。其余,的被试则做了其他错误的选择。后来有人(Johnson,Lairdetal)变更了实验材料把(图一)中的材料呈现给被试让他们把自己作为邮局的拣信员来检验“如果信封封了则它上面应贴有里拉的邮票”这一规定。他“应该翻看哪几个信封”才能作出判定呢,结果发现个被试中有人作了正确的选择即翻看了那个封了的信封和贴有里拉邮票的信封。正确率达(,远远超过沃森实验的正确率(,)。这说明与人的某种具体活动情景相联系的课题推论的正确性就会大为提高。(二)前提气氛效应前提的气氛会促使人按照这个气氛来接受或推出不正确的结论这种现象称为“前提气氛效应”。例如在一个实验(Woodworth,Sells)中用下列一类习题:“如果所有的X都是Y如果所有的Z都是Y则所有的X都是Z”。让未受过形式逻辑训练的被试对题中的结论表示赞同或不赞同。结果有,的被试表示赞同。稍微改变了习题的性质:“所有的X都是Y所有的X都是Z所以YZ。”让被试填出题中的结论结果,的被试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的Y都是Z”。前提中所使用的逻辑术语(“有些”、“所有”、“没有”、“不”)产生了一种前提气氛促使被试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术语的结论。(三)题外知识、愿望或情感等的介入题外知识的介入往往会使人偏离逻辑规则产生不正确的推理。有人(Cole,Scribner)曾对非洲利比里亚的库贝勒族人的逻辑推理过程作过调查他们设定下列课题让被试回答:主试:弗鲁姆和雅可巴鲁两人中不管哪一个喝酒村长就生气。弗鲁姆没有喝酒雅可巴罗正在喝酒那么村长会生气吗,被试:没有对两个人都生气的那种人。主试:(反复重述问题)。被试:村长那天没有生气。主试:村长没有生气吗,那理由是什么呢,被试:因为村长不喜欢弗鲁姆。主试:他不喜欢弗鲁姆吗,请继续说明理由。被试:因为弗鲁姆一喝酒就给人添麻烦这就是他一喝酒村长就生气的理由。但是即使有时雅可巴罗也喝酒但他不给别人添麻烦喝了就睡了因此周围的人并不生气。一喝了酒就到处寻衅闹事的人??村长是不喜欢这种人的。如果你询问一些学习不努力的学生:这次考试得到好成绩的原因是什么,你得到的答案可能会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因为早晨吃了油条之故。于是他指望在考试期间早晨都吃油条能顺利地通过各门功课的考试。这种推理以自己愿望为出发点把吃油条和能通过考试硬拉在一起误认为其间有因果联系。此外不能冷静地估量事实的结果从数量过少的事例或不典型的情境中仓促下结论等都有可能导致推理的错误。第五节问题解决Top问题解决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包括整个认识过程、情绪和意志活动其中思维活动是关键性的。本节将讨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有关因素。一、问题解决的途径思维的产生和进行起于有待解决的问题。这里所讲的问题是指疑难问题而不是指个人靠记忆即可应付的问题。例如像“你做过早操吗,”这类问题你只要从记忆中提取出信息即可无须有思维活动的参加。但像“早操为什么有利于身体健康,”这类问题你记忆中未必有现成的答案于是你感到困惑设法寻求问题的答案。于是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疑难问题是个人面临的一项任务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完成的问题。问题解决也是个人欲达到目标的企图。问题解决者的任务是要找到某种能达到目标的操作序列。问题解决者的最初状态称为“初始状态”而所要达到的目标称为“目标状态”。以被试解“河内塔”问题为例如(图,)所示在一块木板上有、、三个立柱在柱上串放着三个圆盘小的在上面大的在下面(初始状态)。让被试将柱上的三个圆盘移到柱(目标状态)。条件是:每次只能移动任何一个柱子上面的一个圆盘但大的圆盘不能放在小的圆盘上。要将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中间必须经过各种不同的状态。这种在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各种状态就称为“问题空间”也称为中间状态。问题解决就是从初始状态经过一步一步的中间状态最后达到目标状态。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径或方法。下面讨论其中的几种。(一)尝试错误解决问题的尝试错误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Thorndike)从事动物学习实验而提出的。他设计了猫逃出迷箱的实验(图,):把饥饿的猫放入迷箱食物放在箱子外面箱子的门用几道门闩锁起来。猫为了抓取食物对栏杆咬、抓、踢、挤均无效时经过多次尝试错误最后偶然碰巧做出了正确的行为门打开了才出箱。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可能用随机尝试的方法经过多次尝试错误最后找到答案。例如下面的密码算题:DONALD十GERALDROBERT已知:D=任务要求:()把字母换成数字()字母换成数字后下面一行数字答案必须等于第一行和第二行之和。有人可能用尝试错误的方法来解决。要是采用这种方法解这个题共有万个可能的尝试即~个现已知D=那么各种可能的尝试即为~=个。也就是说需要次的尝试错误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因此在实验室中用尝试错误法解决问题往往是失败的。(二)探试搜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如果事先能得到有关如何较好地到达目标的一些信息人就会根据这些信息选择最有利于到达目标的方向进行搜索。这种搜索称为探试搜索。探试搜索不同于盲目的尝试错误。在解前例的密码算题时采用探试搜索方法就是从事先得到D=这一信息出发找出可能性最小的一列从中获得最多的信息再利用加法中的某些规则进行推理一步一步地找到正确答案。例如可以这样思考:已知D=先从该题的右侧开始:第一列:T=DD因为D=所以T=同时要进一位。第二列:R=ZLl根据奇数和偶数的知识两个L相加必定是偶数再加上进位的R必为奇数。由于已知D=因而R可能是或。从上面的分析中已知道R>所以R只可能是或。第三列:没有更多的信息A和E均为未知数。第五列:有最大的限制性。因为OEO所以E只可能是或。已知T=所以E=。将式中所有的E都换成再回到第三列。第三列:AA=AA应是偶数而是奇数这说明第二列必须进一位这样就得出A=。在第二列已知R可能是或既然E=所以R=。第二列:LI=故L=。第六列:DG=R即G十进位l=故G=l。现在只剩下三个字母:O、N、B和个数:、、。随便试一下就可以得出N=B=O=。最后结果变成:研究表明凡能够解答这一密码算题的被试都用了探试搜索法。在上例中解决这个问题时被试的主要思路只有几条只利用了个可能性而不是用万次的盲目尝试:从限制性最多的一列开始进行试探性的、逐步近似的解法从而排除了大量的盲目尝试使问题得以解决。(三)爬山法如果我们第一次游北京的香山如何到达香山的顶峰呢,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就像如何到达香山顶峰那样往往采用爬山法。人在爬山时考察指定的起始点然后选取与起始点邻接的未被访问的任一节点向目标方向运动并且在爬山过程中对每一节点下面的可能路程进行排序逐步逼近目标这种方法称为爬山法。用爬山法解决问题并不总是有效的。最麻烦的问题可能是小丘、山脊和平台问题。每一个小丘可能是个陷阱。在山脊上的每一点由于在所有试探方向上的移动都是下降的它们可能被当成最高点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最高点。宽广的平地则可能导致无目标的漫游。在经典的爬山法中总是由上一个决策点通过看来是最佳路径向前移动的。这是局部性的最佳节点。最佳优选法是从全局的最佳性的最佳节点出发而不管它所处位置如何。其工作方式就像一群在山区中寻找最高峰的协同工作的登山队他们之间保持无线电联系在每一次都移动至最高点的一个分队并且在每个分岔口把分队分成一些更小的分队。这样探索的效率就会大为提高。(四)手段目的分析手段目的分析就是人认识到问题解决的目标与自己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别于是进行分析想出某种活动来缩小这种差异从而达到目标的方法。例如我在重庆要到武汉去开会。这时我首先想到重庆与武汉之间有什么差异。这个差异主要是距离上的差异。我用什么操作手段去缩短这一空间的距离呢,我可以乘火车去也可以乘轮船去还可以乘飞机去运用任何可行的操作方法去缩短这个距离。如果时间紧迫我决定乘飞机去但还要考虑怎样才能购到机票。这里又产生了一个“距离”要缩短这个差异我得根据现有的条件再决定是打电话还是步行去售票处订票。总之解决问题的手段目的分析的关键是把大目标分为下一级的子目标。这种分析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把当前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另一种方式是找出消除差异的操作手段。手段目的分析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纽厄尔和西蒙(Neweel,Simon)编制的世界上第一个问题解决程序“通用问题解决者”(GeneralProblemSower简称GPS)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五)反推法反推法就是从目标出发向反方向推导。在求解数学证明题时反推法可以成为特别有用的探索方法。例如已知ABCD是一个长方形证明AD与BC相等。从目标出发进行反推时学生会问:“如何才能证明AD与BC相等,如果我能证明三角形ACD与BDC全等那么就能证明AD等于BC。”下一步的推理就是“如果我能证明两边和一个夹角相等那么就能证明三角形ADC和三角形BDC全等。”这样学生从一个子目标出发反推到另一个子目标。反推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都要考虑目标并且确定运用何种操作去达到目标。但手段目的分析要考虑目标状态与当前状态之间的差别而反推法却不用考虑这一点。因此手段目的分析在搜索问题空间时受到的约束较大。如果通向目标状态的途径很多假途径也较少这是一种很有用的搜寻方法。当问题空间中从初始状态可以引出许多途径而从目标状态返回到初始状态的途径相对较少时用反推法就相对容易些。总之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很复杂的。人是通过搜索来解决问题的。搜索就是选择解决面临的问题的途径。他可以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人一般不去寻求最优的途径而只要求找到一个满意的途径。因为即使是解决最简单的问题要想得到次数最少、效能最高的解决途径也是很困难的。人可以调节自己的抱负水平来调节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二、影响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因素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有些因素则妨碍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下面讨论其中主要的几种:(一)问题表征一个人的知觉特点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如(图,)所示请你用铅笔划出四条直线不能倒退也不能中断要把图上九个点子全部连接上。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也许感到有点困难。其原因是思维活动受到知觉整体性的影响:这九个点子很容易被组织起来看成一个正方形从而限制了你的铅笔划出正方形的边界。事实上这个问题的条件并没有限制你的铅笔划出边界只要你克服了这种先入为主的知觉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答案见图,B)。在解河内塔问题时主试要向被试呈现河内塔向他示范把圆盘从一根木棒上移到另一根木棒上说明移动规则:()一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小的圆盘必须放在大的圆盘上面。在主试向被试交代解河内塔的任务时被试经历了三个步骤:认识课题、看主试示范、听主试讲清规则、条件。同时被试也看到了课题的其他方面如圆盘的大小、颜色不同某个圆盘在某根木棒上等。对于所有这些情况被试可能全部都理解了也可能仅注意到其中的一部分而忽略了另一部分可能忘掉了“必须一个一个移动”的规则幼小儿童甚至会把三个圆盘端起来移过去个别被试会认为颜色很重要并根据颜色来移动圆盘。因此主试交待的课题与被试对课题的知觉理解性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别。在问题解决的实验中一定要注意被试是否真正理解了主试向他交待的课题以及在理解上存在着哪些差异从而设法消除这种差异。(二)定势的影响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最初研究定势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迈尔(Maier)。在他的实验中对部分被试利用指导语给以指向性的暗示对另一些被试不给以指向性暗示。结果前者绝大多数被试能解决问题而后者则几乎没有一个能解决问题。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妨碍作用可以从陆钦斯(Luchins)的实验中看到。在实验中告诉被试有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要求他利用这三个杯子量出一定量的水。其实验程序见(表,)。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序列l,的实验由于被试形成了利用BAC这个公式的定势结果对序列和序列也用同样方式加以解决。其实对、这两个序列完全可以用简单的办法(即AC和AC)去解决定势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刻板化。“功能固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这个概念是德国心理学家邓克(Duncker)首先提出的。它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的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例如在赫林和希尔(Hiling,Scheerer)的一个实验中如(图,)所示让被试站在一间小房子的白线后面把两个铁环放在垂直的木钉上。他可以在室内自由走动运用任何物品帮助他解决此问题但不许把铁环拾起来直接放在木钉上。房间里有两根木棒单独用一根够不到铁环两根木棒用绳子接起来就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对于一组被试绳子挂在墙上的一枚钉子上它没有固定的用途这时被试很顺利地用这根绳子解决了问题。对于另一组被试绳子也挂在那枚钉子上但它用来挂日历或其他别的东西这时大多数被试没有发现绳子能用来解决问题。虽然他们都知道室内的任何物品均可用来解决问题但绳子挂了日历它的用途似乎“固定了”因而就看不出它还能用来捆木棒。功能固着也是思维活动刻板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硬币好像只有一种用途很少想到它还能用于导电衣服好像也只有一种用途很少想到它可用于扑灭烈火。这类现象使我们趋向于以习惯的方式运用物品从而妨碍以新的方式去运用它来解决问题。(三)酝酿效应有时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美国化学家普拉特和贝克(Platt,Baker)、法国数学家彭加勒(Poincare)等都报告过许多这类例子。例如普拉特和贝克写道:“我摆脱了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切思绪快步走到街上突然在街上的一个地方我至今还能指出这个地方一个想法仿佛从天而降来到脑中其清晰明确犹如有一个声音在大声喊叫。我决心放下工作放下有关工作的一切思想。第二天我在做一件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时好像电光一闪突然在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解决的办法??简单到使我奇怪怎么先前竟然没有想到。”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incubationeffects)也称为直觉思维。西尔维拉(Silveira)的实验也说明了这种效应。她给被试提出项链问题(见图,)其指导语如下:“你面前有四个小链子每个链子有三个环。打开一个环要花两分钱封合一个环要花三分钱。开始时所有的环都是封合的。你的任务是要把这十二个环全部连接成一个大链子但花钱不能超过十五分钱。”读者可自行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验中的三组被试都用半小时来解决问题第一组半小时中有,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二组在半小时解决问题中间插入半小时做其他事情有,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三组在半小时中间插入四个小时做其他事情有,的人解决了问题。在这个实验中主试要求被试大声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发现第二、三组被试回头来解决项链问题时并不是接着已经完成的解法去做而是像原先那样从头做起。因此可以认为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四)实践知识实践知识促进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在于前者具备有关问题的大量知识并善于实际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专家在本专业领域内是解决问题的能手但是在其他领域并不特别聪明有时还显得笨拙。这说明实践知识经验对于高效率地解决问题是有一定条件的。那么专业的实践知识经验为什么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呢,西蒙等对这个问题作过研究。他们把具有个棋子的国际象棋盘以秒钟的时间向国际象棋大师和棋艺不太好的一般棋手呈现(秒钟时间被试完全能看清棋盘但却不能存入长时记忆)。分两种实验条件:第二种是把象棋好手下到一半的真实棋盘布局呈现给这两组第二种是在棋盘上随机摆上个棋子的布局呈现给这两组。呈现棋盘撤走后要求被试把刚才看过的棋盘布局在另一棋盘上摆出来。结果发现对于真实的棋盘布局象棋大师能恢复个棋子中的个而一般棋手则只能恢复个左右对于随机排列的棋盘布局象棋大师和一般棋手能恢复的数量是相等的都是个。研究还表明专家在看棋盘上的有规律的个棋子时并不是看个孤立的东西而是以组块为单元加上组块之间的关系来看这棋盘的。根据对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西蒙认为任何一个专家必须储存有,万个组块的知识要获得这些知识不得少于年。由于专家储存有大量的知识以及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各种不同情况的丰富经验因而他能熟练地解决本领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新手冥思苦想要解决的问题专家只要检查一下储存的解法就能解决问题。(五)动机的强度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但是只有当人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时他才可能以进取的态度寻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既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但动机过于强烈人处于高度的焦虑状态也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在第五章中我们已经讨论过叶克斯一多德逊定律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解决问题的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倾向但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反而容易显著的下降。这也说明动机强度在问题解决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六)个性差异个性差异也会影响着解决问题的效率。理想远大、意志坚强、情绪稳定、谦虚勤奋、富有创造精神等优良个性品质都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缺乏理想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骄傲懒惰、墨守陈规等消极的个性品质都将有碍于问题的解决。个性中的智慧品质明显影响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聪明的儿童特别喜欢用设想、试验、推论来解决。越不聪明的儿童越容易受倾向性的影响墨守老一套方法他们易动感情因而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此外想象力也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想象力丰富的人容易放弃业已证明无用的假设找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而想象力贫乏的人容易抱住自己有破绽的假设不放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会找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总之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们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综合地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率。第六节创造思维Top一、创造思维及其过程(一)什么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就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创造活动是一种提供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产物的活动。科学中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新机器的发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等等都是不同实践领域中的创造活动。所谓独特性是指与众不同或前所未有的意思。但是即使是独特性的产物也不一定都是创造。因为独特的东西也可能是毫无社会价值的、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例如精神病人的胡言乱语是独特的却不能把这些东西说成是创造的。因此某种产物是否是创造不仅要具有独特性而且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具有社会价值。创造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它既是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的统一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例如自然科学家提出新假设时开始运用发散式思维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然后用聚合式思维归纳成假设。形象思维对创造思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有些化学家想象自己变成了运动着的分子自己亲身感受到分子遇到的情况。美国科学家麦克林托克(B(McClintok)在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后谈到她的研究工作时说她跟玉米的关系好象是朋友关系通过跟玉米的对话发现了染色体中遗传基因内的“转座因子”。这是形象思维。但创造活动中的形象思维还得通过抽象逻辑思维加以验证和确认。(二)创造思维的过程创造思维伴随着创造过程。对于创造过程的分析最有影响的理论是沃拉斯(Wallas)提出的四阶段理论认为创造思维大致经历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这四个阶段。(准备期。创造思维从收集对创造活动的必须信息、掌握有关技术等准备工作开始。创造活动中的准备分一般性的基础准备和为了某一特定目的的准备。为了发展创造性思维不能将准备工作只局限于狭窄的专门领域而应当有相当广博的知识和技术准备。这一阶段的时间往往是相当长的。(酝酿期。这一阶段指准备期所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深入的探索和思考难以产生有价值的想法之后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是等待有价值的想法、心象的自然酝酿成熟产生出来。例如把对该问题的思考从心中抛开转而想别的事情或可以去散步、读其他的书、干别的事等。欧阳修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归田录》)许多创造者也有类似的经验。这个阶段是摆脱了长期的精神紧张之后经验的再加工阶段。头脑中收集到的资料是不会消极地储存在那里的它也许按照一种我们所不知道的、或很少意识到的方式进行着加工和重新组织进而产生了新的思想、新的心象。(豁朗期。也称产生灵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下子便迎刃而解。这种现象称为灵感或直觉。许多科学家、文学家都谈到过灵感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高斯(F(G(Gauss,)在谈到他求证数年未解的一个数学问题的一段经历时说:“终于在两天以前我成功了??像闪电一样谜一下解开了。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导线把我原先的知识和使我成功的东西连接了起来。”灵感有时出现在睡梦之中德国化学家凯库勒(F(Kekule,)曾谈到过他在睡梦状态中得到灵感的情境:“但事情进行得不顺利我的心想着别的事了。我把坐椅转向炉边进入半睡眠状态。原子在我眼前飞动: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靠近了连结起来了一个个扭动着回转着像蛇一样。看那是什么,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我眼前轻蔑地旋转。我如从电掣中惊醒。那晚我为这个假设的结果工作了整夜。”这个蛇形结构被证实是苯的分子结构梦中的心象为一个重要的科学难题提供了答案。有关灵感的进一步讨论见专栏。(验证期。直觉产生的新观念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验证期就是对豁朗期提出的思想、心象给以评价检验或修正。通过逻辑推理把提出来的思想观点确定下来完善假设并通过实验或调查加以验证。或者根据这些思想观点用绘画、音乐、小说、诗歌、发明等等用作品或产品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在验证期不仅要运用已有的信息而且也需要获得新的信息。二、创造者的思维特点与平常人相比较高创造力的人的思维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流畅性也叫思想的丰富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多思维流畅性大反之思维缺乏流畅性。吉尔福特(Guiford)把思维流畅性分为四种形式:()用词的流畅性是指一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含有规定的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词汇量的多少()联想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的时间内能够从一个指定的词当中产生同义词(或反义词)数量的多少()表达的流畅性是指按照句子结构要求能够排列词汇的数量的多少()观念的流畅性亦即能够在限定时间内产生满足一定要求的观念的多少也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答案的多少。前三种流畅必须依靠语言后一种既可借助语言也可借助动作。(二)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变通性也叫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摈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例如让被试“尽可能举出报纸的用途”他会有“学习用”、“包东西”、“当坐垫”、“折玩具”、“剪成碎片扬着玩”、“裹在身上取暖”、“用来引火”等各种各样的答案。富有创造力的人思维比一般人的思维出现的想法散布的方面广范围大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思维通常只想到一个方面而缺乏灵活性。(三)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例如在吉尔福特的“命题测验”中向被试提出一般的故事情节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思给出一个适当的题目富有创造力的人给出的题目更为独特。而缺乏创造力的人常常被禁锢在常规思维之中。(四)思维的敏感性思维的敏感性是指及时把握住独特新颖观念的能力。创造性观念并不是处于我们随心所欲的控制之中它要求我们有敏锐的感受性。独特新颖的观念就如歌德所说的那样“像一位陌生的客人”来到思想者身边。思维的敏感性就是这位“陌生的客人”对它的评价并及时加以把握的能力。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思维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现代社会对创造思维越来越重视。心理学有关创造者的的研究不仅集中在其思维特点上还对创造者的人格特点很感兴趣。但结果是颇为矛盾的。在“能力”一章将有一些相关的讨论。三(灵感的特点和捕获灵感的建议灵感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思维类型。那么灵感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能捕获它呢,前已述及灵感是在酝酿期后产生的。它是以创造者对解决任务的方法的不断寻觅孜孜以求长期探索为前提的是他们从事艰巨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果。灵感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心血来潮、灵机一动的产物。柴可夫斯基说得好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灵感是突发式的、飞跃式的。灵感常常是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散步、洗澡、闲谈、翌晨醒来甚至在睡梦中闪现使人难以预料。灵感既不是在体力和脑力极度疲劳时发生也不是在心情烦恼和沮丧时发生。灵感是在良好的、乐观的精神状态下发生的。根据贝弗里奇的研究灵感最容易在紧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转换注意、悠游闲适时发生很少有科学家报告靠吸烟喝咖啡或饮酒而能发生灵感的。灵感的特点是创造性想象极为活跃创造思维极为敏锐工作效率极高。由于灵感突然解决了亟待探索的问题给创造者带来无法形容的喜悦。因此灵感又总是伴随着巨大的情绪亢奋状态。那么如何才能捕获灵感呢,下列条件有助于捕获灵感:必须进行长期的预备性劳动。对问题的解决抱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愿望对问题和资料进行长时间的、反复的探索直到把握问题的各个方面这是捕获灵感的最基本的条件。必须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直至对问题达到沉迷的程度。牛顿把怀表当作鸡蛋放在锅里煮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是“经过了十年沉思”。对问题的沉迷是捕获灵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B糙活动时如果对问题沉迷不够即使遇到机会创造者也不能抓住它解决问题。因此必须排除各种分散注意力的因素特别是有关私生活的烦恼。必须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对一个问题进行长时间的专注研究常常会形成一条固定的思路。这种习惯性思维会束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许多科学家文艺家的经验表明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紧张思索之后把问题暂时搁置起来使自己处于松弛状态或转而考虑其他问题有助于摆脱习惯性思维灵感也常常在这种情况下到来。此外与他人交换意见参加集体讨论问题特别是听取和分析不同的意见也有助于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激发灵感的产生。应充分利用原型启发。从其他事物引起联想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称为启发。起着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为原型。日常用品、自然现象、机器、示意图、口头提问、文字描述都可能对创造活动有启发作用。这类事例在创造发明史中是很多的。相传鲁班是从丝茅草割破手这一现象中得到启发而发明锯子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因为看见水蒸汽冲开锅盖而得到启发。莱特兄弟从飞鸟和一架装有螺旋桨的玩具中得到启发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它能引起人们的联想能使问题解决的新方案、新方法从其中产生。然而某一事物能否起原型启发的作用这不仅取决于该事物的特点也取决于创造者的心理状态。养成随身携带纸笔的习惯。灵感突然发生常常瞬息即逝随身携带纸笔方能捕获不忘。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有随身携带纸笔的习惯。要保持乐观而镇定的心情。焦虑不安、悲观失望、情绪波动有碍于创造活动的进行灵感也难以产生。心胸开阔、乐观镇定则有助于灵感的产生。复习思考题Top(解释:思维语言言语分析综合动作思维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发散式思维聚合式思维我向思维前提气氛效应创造思维灵感。(概述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比较说明心理学有关概念结构的学说。(在教学中我们可采取哪些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哪些因素会影响推理的正确性,(人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采取哪些途径,(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因素。(创造思维过程大致经历哪几个阶段,创造者的思维活动具有哪些特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第五章 思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