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有关高中生心理问题方面的问题

●研 题:&&&&&&&& 现代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班 级:2008届、高二(1)班&&&&&&&&&&&&&& 第五组●指导老师:黄庆花●成 员:林道滨、符& 新、郑媛媛、王& 宁、林春燕&&&&&&&&& 许家灿、许声岸、吴淑书、韩康畴、陈奕宏●职务与任务& 职 务:组& 长――――林道滨&&&&&&&&&&&&& 副组长――――符& 新&&&&&&&& 资料管理员――许家灿、许声岸、&&&&&&&& 信息技术员――韩康畴、吴淑书&&&&&&&& 资料获取员――郑媛媛、王& 宁、林春燕&&&&&&&& 记录员――――陈奕宏& 任 务:组& 长――――1、搞好组员与指导老师之间的联系;&&&&&&&&&&&&&&&&&&&&&& 2、把握课题的研究方向;&&&&&&&&&&&&&&&&&&&&&& 3、指导组员正确把握所要收集的资料内容;&&&&&&&&&&&&&&&&&&&&&& 4、主持每一次的研究会议;&&&&&&&&&&&&&&&&&&&&&& 5、拟定报告。&&&&&&&&&& &&&&&&&& 副组长――――拟研题计划,协助组长整理资料,粗拟报告。&&&&&&&& 资料管理员――做好资料的分类保管。&&&&&&&& 信息技术员――提供网上信息,做好技术指导的作用。&&&&&&&& 资料获取员――收集相关资料。&&&&&&&& 记录员――――记录每次会议的内容,记录研题的过程。●研题的背景、意义、现状:& 1、背景:&&& 通过了对上一个课题“成功是怎么来的”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成功有很多种,成功最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自己,是自我的内在修维,只有自己的心理平衡了、健康了才能成功,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所以我们开展了这个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并且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城市化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和发展后劲的综合反映,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转化、传统的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化的过程;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具备现代化的素质和符合现代化的各种要求。& 2、意义:&&& 为了为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中学生探讨与寻求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帮助其扫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从而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其实还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 同时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也是自我成功的开始。& 3、现状:&&& 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是来自于农村家庭。家庭文化背景并不优越,甚至有些家长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更谈不上对其重要性给与其足够重视了。但这并不是说,农村学校的学生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农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较城市青少年心理问题更为严重。我们中学及一些农村中学生都是出生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独生子女。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差,心理调适、社会适应能力低,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差;此外更重要的是:不少中学生还眼界狭窄,自卑心理强,社会交际、沟通能力差,协作合作意识薄弱。●计划与一般过程:& 计 划: 1、收集资料;2、整理分析; 3、系统总结:4、拟定报告。& 立题时间:日& 第一次会议:& 时 间:日& 内 容:确定研究内容。& 第二次会议:& 时 间:日& 内 容:拟出研题计划、组长布置任务、确定个人职务、布置所有的成员去收集有关资料。& 第三次会议:& 时 间:日& 内 容:把所有所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分类(保留有意义的资料)。& 第四次会议:& 时 间:日& 内 容:把所有整理的资料进行有序的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报告。& 第五次会议:& 时 间:日& 内 容:总结研究内容,交流体会和感受,结束课题研究。& 结题时间:日●研题内容:& 一、心理的概念&&& 心理是心理活动、心理现象的简称,是和“物质”相对应的“精神”的东西,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绪、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等等心理现象的总称。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从动物进化到腔肠动物时产生的。腔肠动物产生了神经组织,形成了感觉细胞和肌肉细胞的分化,能根据外界的光、热、振动、触,压、化学的物质等刺激的性质及自身平衡状态的改变而调节本身的运动,这种感觉的能力是心理活动的萌芽。随着动物的进化与神经组织的发展,心理也不断地发展与高级化,直至人的心理。 &&& 人的心理是动物心理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是在人的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人的心理的产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而脑是心理的器官。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是人在改造客观环境的实践活动中来进行反映的。由于反映是通过每个人的头脑进化的,受反映者的经验、知识、个性倾向、个性等所制约,因此每个人的心理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只有通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和校正,才能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并促进心理的发展。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为一种具有多水平、多层次、多功能的反映活动系统。它既具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不同水平,有从稍纵即逝的心理过程到稳固的个性倾向与个性特点的不同发展层次,又有知、情、意等不同心理活动对环境和个体本身进行的认识、预测、调节、控制的不同功能,使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保持平衡。语言对人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 人是万物之灵。人的心理、意识是属于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列的,恩格斯誉之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 二、健康心理的标准&&&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稳定程度、自我价值体系的建立水平、人际关系是决定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对学习的适应性也仍然是左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此,在参照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有人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个性发展的良好性四个方面。&& (1)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强,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的特点。在对待考试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 (2)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而很少发生冲突。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同情心,待人热情、宽容、真诚,而不是胆小、怕羞、不合群、表情冷淡或忸怩作态。&& (3)自我认知与现实感。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识,而现实感则指个人对自己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来给自己做出恰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自我价值体系。&& (4)个性发展的良好性。个性是指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人的个性结构主要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个性发展上,应表现出良好的态势,即作为心理动力系统的个性倾向性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谐,个性心理特征上的一些成分则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如情绪控制能力强、善良、自律等。& 三、维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1)、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中小学又是基础,所以应格外关注此项工作。  (2)、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素质”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的确立,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呼唤高素质,个性健康的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纲要》明确了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分析、研究维护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3)、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才能使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四、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 1、学校、学习因素(学校教育应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个性特点的重要环节之一。)&& (1)、繁重的学习任务:随着计划生育的进一步落实,如今各个中小学的招生人数都呈下降势态,学校间的竞争越演越烈,竞争获胜的法宝往往是升学率。这是在当今素质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这种强大的压力迫使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教育质量之中去。这无疑是件大好事,然而却无形中加剧了追求升学率的不良现象。为了提高升学率,无边无际的题海,没完没了的考试,胆颤心惊的排名,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在应试的达摩克利斯剑之下,学生整日惴惴不安,心事重重。也只有少数学生在获得高分时才有那“开心一刻”,更多的学生在漫长的学习中得到是失败消极的心理体验。加上集体活动少,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一些成绩一般,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又提不到表现,被鼓励的机会就更少了。于是,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象野草一样滋生、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流失就无可避免,也就形成了其犯罪的隐患。&& (2)、简单的评判机制:学校间竞争的是升学率,分给教师的是各种指标,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也更多的表现在学习成绩的升降上,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多的表现在学习成绩的高低上,对学生一些潜在的心理危机采取了漠视的态度,有些智力较好的学生“一好遮百丑”,行为愈加张狂、无所顾忌,也造成了其心理的不健康。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现在,一些学生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还有的甚至在考试前发烧头痛,以致于最后不得不中断考试。&& (3)、教师的不健康心理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教育、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心理品格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还是深刻的,绝对不可忽视的。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有许多原因能造成教师心理状态不佳,进而形成不良的心境,还可能由于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而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对学生缺乏感情的简单专制型、放任型和惩罚型的工作作风。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自己不良品德的认识和纠正,也不能给与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贻误对学生的教育时机,使其错误发展下去。学生在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下,会逐步形成易怒、不愿合作、依赖性强、推卸责任、失去自信心等内在的创伤。&& (4)、教师教学方式不当: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作怪,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念依然在一些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一些老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对学生严格,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话,才能压住课堂,因此,对犯错误或学习不好的学生动辄进行指责和呵斥。一位中学生反映,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由于克制不住自己,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学习压力感,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 应当讲,教师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已经为大多数教育界人士所认同。每位教师都应以自己的热情去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有了这种关系才能够去实现教育所期待的目标和愿望。& &&& 2、家庭因素(家庭中的生活是否和谐,对自己孩子能否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能否有效的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证。) && (1)、父母的望子成龙:家长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且许多家长的目标已不再是大学毕业,而是硕士、博士,甚至还有更高的远大目标,并一直为之从自己开始努力。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即孩子只管学习,其它的一切由父母承包。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必然存在“三缺”:缺吃苦耐劳的精神,缺艰苦奋斗的意志,缺战胜困难的勇气。“温室里的花朵”难经历风风雨雨。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过高的期望使学生对学习、对父母都产生了畏惧心理,在压力下的学习效果自然不会过好,有的学生会变得战战兢兢,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的学生则会产生逆反心理,与家长对抗起来,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浙江金华一位学生因一次考试成绩不好遭到母亲责备,竟用榔头将其母亲活活打死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 (2)、家庭的残缺不齐:残缺的家庭直接破坏了孩子成长的阶梯,使孩子在未来的岁月中人格变得残缺、卑微、扭曲,有些家庭因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原因,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浇灌,同样也会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思.沃勒斯泰因对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结果她发现,这些学生自由散漫、不求上进,学习成绩也很不理想,而且自制力较差,动不动就惹事。 && (3)、家长重钱轻学的思想:特别是个体经营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产业”的父母,时常要求子女前去助工或有意无意的灌输“拜金主义”的思想,宣传学习无用。给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带来消极的影响。  (4)、家庭的溺爱:父母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偏低,并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家中两代人只有一个孩子,两代人对孩子的溺爱,尤其是隔代人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 (5)、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正确的家教是民主的、温暖的。而据有关资料表明,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要么对子女过分保护,要么过分干涉他们。“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另外,家庭关系不和,对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灵伤害。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关系不和,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 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心灵扭曲,他们在这样的家庭中会出现自私、对他人施暴、喜怒无常、性格孤僻、情绪烦躁、忧郁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另外,家庭关系不和,对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灵伤害。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关系不和,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 &&& 3、社会因素(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后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会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出现,就会有什么样犯罪情况,如果我们的社会环境好了,还会有那么青少年犯罪吗?)&&& 1、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化与心理承受能力发展滞后的矛盾:现在社会发展变化迅速,高效率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使社会成员的紧张和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因此,良好的心理耐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现代社会成员的必备心理素质。中学生也不例外,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也在所难免,并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的水平。现在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一直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影响了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知识几乎是空白。中学生的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很不足,这些缺陷使得他们难以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难以承受现代社会日益增多的各种压力,难以应付各种生活事件的发生,因此产生心理问题在所难免。&&& 2、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还不够:虽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但一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重视教育质量,还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的重要作用,不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社会问题。如:贪污、受贿、假冒伪劣、卖淫嫖娼、贫困失业、抢劫、离婚率升高等。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使一些成人都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遗失,当然也会导致部分中学生思想上的混乱。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形成,是早已得到证明的。不同的环境可以培养出不同的个性心理、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的中学生他们正处在改革的大潮中,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会侵入他们幼小的心灵。他们对于灯红酒绿,贪污腐化等现象不可能天生就有正确的分辨能力。他们常感到困惑、迷茫。盲目的全盘否定,盲目的崇拜和羡慕,都会给他们的心理上带来阴影。生存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影响和社会稳定性的影响都会时常使他们心理失衡,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和对前途丧失信心。& & 五、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观因素&&& 中学生正处在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其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往往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相矛盾。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得以提高,但心理冲突随之出现,这些心理冲突就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目前中学生的生理发育普遍提前,而心理发展则严重滞后,两者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再加上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能力远远落后于成人。因此,心理发展水平同生理成熟速度的不协调,是其心理冲突的一个基本原因。&&& 2、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心理过程是由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构成的,中学生认识、情感和意志发展也常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为三种心理过程的基本成分的发展,不仅受其生理发育制约,而且受外部环境影响。由于各种因素对不同心理过程影响不一致,心理过程就会产生不协调,如认识过程出现问题会导致情感不稳定,情感过程出现问题会导致意志不健全,意志过程出现问题会导致认识不深入。&&& 3、个性结构发展不完整:个性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前者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世界观的成分,后者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形成受许多因素制约,其中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之间也相互作用和影响,如性格自卑会左右能力发展,能力差也会导致自卑性格的产生。个性结构发展的完整性也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自然基础和内在原因。&&& 4、青春期心理的情绪、行为、个性三方面:&& (1)、情绪方面: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有关资料表明:30%的学生有情绪方面的问题。 && (2)、行为方面: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 (3)、个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 进入青春发育期之后,少男少女的“第二次性征”出现,暴风骤雨般的生理巨变,带来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困惑与不安,使一些学生陷入苦恼和迷茫之中。近年来,学生生理发育普遍提前,开始经历一些与青春期发育有关的重要事件。他们往往因缺乏思想准备而表现出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情绪,心理冲突比较明显。这个时期开始从对异性的疏远到渴望与异性接近,开始有了性的朦胧的冲动等,这些都可能使他们的心理长期处在紧张状态而得不到缓解。&&& 5、人际交往方面:&&& 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学生的不良人际关系有: &&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有关资料表明有50%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好或很好,43%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一般,有7%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好,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而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够耐心,处理问题不公正,讽刺、挖苦学生等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和态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有关资料表明68%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好,27%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一般,有6%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经调查和讨论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却又不知该如何去做。 &&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有关资料表明67%~82%与父母的关系比较好,有6%~8%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与父母的关系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简单、粗暴、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孩子孤僻、专横、与父母有敌对情绪。第二,父母关系不和,对中学生的心理伤害很大,他们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视,富于破坏性……会认为是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第三,学生自身青春期不良的心理情绪。 && (4)、与异性交往问题:初中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喜欢通过看言情片或读言情小说感受爱情。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有关资料表明36%的学生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感到恐慌或害怕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基于上述原因中学生在人格上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不容易和异性相处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生理上的扭曲。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六、实际生活的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 1、学习、升学竞争引起的过度焦虑:&&& 这方面的表现年级越高情况严重,但目前也出现了向低年级、低年龄发展的趋势。一些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其家长就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能否考高分上,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损带骂,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反而使他们视学习为畏途。因此一些平时学习尚可的学生,一上考场就思前想后,导致发挥失常。还有一部分学生或因为学习不得法,效率低,或是基础差、跟不上进度,或是为了使成绩优异,因而学习负担沉重,整天埋头于书本,缺乏必要的放松休息。还有一些学生过分为学习成绩担忧,精神长久处在过度紧张的状态,导致心理疲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可以说,与学习、升学相关的焦虑体验伴随着学生的整个中学时代,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中学生的厌学情绪、考试焦虑和逃学、出走等现象,都与此有密切关系。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同时也与父母的过高期待和教养方式密切有关。&&& 2、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现在的中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能容人的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非常严重,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多问题。不少学生既缺乏应有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又缺乏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必需的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常常感受到人际交往上的巨大压力,一些学生陷入了人际危机。中学生中因为人际冲突感到苦恼的大有人在,由于同学关系紧张而患病,出走、耽误学业的情况屡有发生。因此加强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的指导十分必要。&&& 3、与父母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一些中学生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这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年龄增长,在进入青春期后表现更加突出,他们普遍为此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燥。一方面,他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因为他们除了在物质生活、知识获得等方面离不开父母和老师,在其他方面对父母、老师也有很强的依恋心理,父母、老师的态度和言行甚至影响到她们的自我评价和信心,他们非常需要从老师、父母那里获得最基本的心理支持。但另一方面,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除了在物质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要求他们之外,却不能认真地、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理解他们的苦衷,因而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虽然在生活上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但在精神生活上却如同弃儿,他们觉得父母、老师并不理解他们,甚至与他们产生对立。这种对立的结果还导致中学生遇到问题时求助无门,只好自己默默地忍受,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荷,也增加了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 七、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情绪、意志、性格等三方面的表现:&&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抗挫折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生活圈子比较狭小,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唯唯诺诺,容易产生自卑。&&& 2、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 (1)、是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一听说考试等,心里就紧张。&& (2)、是偏执。偏于固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 (3)、是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打人冲动。&& (4)、是人际关系敏感。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 (5)、是抑郁。精神苦闷、低落,闷闷不乐。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 (6)、是焦虑。心里烦躁,总觉着有什么事。&& (7)、是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 (8)、是适应不良,对学校的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 (9)、是情绪不稳定,忽高忽低。&& (10)、是心理不平衡性。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平。&&& 3、青春期的主要表现:&& (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亦称为青春烦恼。&& (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八、当今社会中学生极为自然的心态&&& 1、缺乏信仰及拼搏进取的精神:新旧世纪的更替,带来了激烈的思想碰撞,便有一批人在此碰撞中沉淀下来,成为有闹一族、住家女人,不时牵一哈叭狗在街头露面,煞有情调,却又掩饰不住满脸的颓废。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的孩子身边,甚至就是家长。如此耳濡目染一下就抵消了课堂上老师亦理亦义的教育,他们毕竟是未定型的孩子啊。于是,走进校园,他坐在课堂,却无心邀游知识的海洋,无心身先士卒为集体争光夺彩,无心接受竞争的挑战,而且还振振有辞地告诉你:“老师,我看淡名利。”确实,淡泊名利,是无数仁人志土之至高追求。但过分看淡,则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这也正是各种偏执心理产生之源。&&& 2、自私的心理较重:七、八十年代,有一首童歌响彻大江南北――“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民警叔叔”,而现在,一方面确实有拾到装有万金而交公的拾金不昧的少年。但另一面,有人从同学不慎落地的作业本上践踏而过;至于有同学生病,不说病榻前帮助补习功课,连病愈归校后的问候都极为吝啬,不会轻易出口,除非是自己的铁哥们。&&& 3、情绪起伏大,心理承受能力极其脆弱:各位文学大家在作品中尽情宣泄世纪末情绪时,可能不会想到自己正把这些初涉文海的花季少年带向雨季。他们,尤其是她们,长期沉浸在小说情场失意、股价跳楼的悲欢离合之中。而到现实生活中要么“为赋新词强说愁”,要么一点点挫折都觉得真到了世界的末日,从此悲观失望,一瓶不振。更有可悲者,极脆弱的心灵引导他们选择跳楼自尽等“绝”招,浙江金华弑母一案引发的心灵尘暴当应激荡你我的心。稍轻一点儿的“抑郁症”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已不再是新兴名词。&&& 4、写爱风花雪月,崇尚以“拳头”解决问题:当第一次听说某一重点中学的高一女生公然与一社会上的小混混在校园内接吻之事时,我惊愕不已,心想:这些与自己还可以算同一时代的她们怎么如此没有了廉耻之心?而看一看他们手头的卡通读物便可以明晓:别看那只是一本多有日本话的儿童式的读本,但情爱、暴力的演绎不绝于眼。回过头再看一看电视荧幕,这些孩子们怎不会认为这是“人之常情”,是自己可以演绎得更绝妙的故事。至于一拳头定胜负的冲动则更是在风花雪月的催化下代替了理智、事理。& 九、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学生依赖从众,情感脆弱;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引起青春烦恼等等。&&& 2、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等。当然,还有一类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幼稚病(低能),情感性精神病乃至变态人格、性变态等等。这些人已无法从事正常的学习和活动,需住院或长期治疗。但是我们的心理辅导重点应该放在第一类心理障碍上,因为它是大量存在的,但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它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为此,更要给予认真的咨询与矫治。& 十、中学生心理健康发生问题的危害 &&& 1、有些人主体价值的遗失。盲目遵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与社会群众利益对立起来。&&& 2、一些人道德的滑坡。重实惠、轻责任,重索取、轻奉献,甚至于个别人为了私利道德沦丧。&&& 3、国民心态危机。表现为冷漠化,无约束,没有民族感,粗俗躁动,缺乏方向和理智,为低级欲望所驱使。&&& 4、自身人格的不协调,不和谐。德、智严重分离。 &&& 5、个体审美意识差。低级趣味,把调侃、庸俗当作美。& 十一、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常见症状(典型个案)及简析  典型个案1:某女,高一,学习成绩优秀。因面部烫伤较丑,进入青春期后产生嫉妒貌美女生的心态,经常抑郁苦闷。曾几次想轻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多余的,怨父母对她照顾不周,认为做人没有意思,不如趁学习成绩好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告别人生,求得解脱。&&& 这类学生不知人无十全,过份看重自己的弱点,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人的心理状态应该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平衡常会被争吵,歧视、侮辱、压抑等突发事件所破坏。这种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羞耻、怨恨、不满、甚至低下;重者,会变得呆(思维迟钝,记忆衰退)懒(四肢乏力,懒于读书做事),忧(忧人忡忡,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甚至丧失理智,做出意外的出格行为)。&&& 典型个案2:某某,初二学生,原是眉清目秀,惹人喜爱的文娱骨干,擅长舞蹈。一次体重测量为100斤,她认为太胖了,将会影响自己优美的舞姿,开始节食。没几个月体重下降到68斤,而且拒食,有呕吐,消瘦脱形,无法坚持学习,只能求助于心理咨询。&&& 这是一种多见于女青年的心理障碍。据调查,一般这类人从小有挑食、偏食的坏习惯。进入青春期后,片面追求苗条的体态,婀娜的身姿,就有意识地控制钦食。久而久之,导致消化功能减退,看到食物恶心。&&& 典型个案3:某某,初二男生,因其父是知青,政策允许他来沪寄住祖父母家。该生见人腼腆,遇生人或校领导更局促不安,如遇女性,会手足无措,面红心悸,交谈时口吃,惹同学嗤笑;性格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严重时,心烦意乱,消沉苦闷,经常失眠,纳呆。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回江西弋阳农村父母身边。&&& 这是典型的社会适应障碍。失眠、纳呆、心烦意乱、精绪抑郁、学习效率低下,就是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的表现,加之性格内向孤僻,更易造成心理偏异,甚至缺陷。一个人能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这就是适应。据了解,这学生原在江西,很适应,学习成绩冒尖,只是较为内向。到了新的环境,遇到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抑郁、焦虑,加上言语不通,又因幼年模仿和生急时口吃的坏习惯,因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笔者曾对中学生的伙伴交往作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孤独型学生占被测学生的10%。这中间,有些人在学校里是“小哑巴”,而在家庭中却是“小喇叭”。这就是“公众场合恐惧症”。还有青春期的异性交往也存在着不少情况。总之,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确实存在诸多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典型个案4:某某,女,初三,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有时伴有腹泻,痛经,记忆再现困难,见题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的紧情绪,考下来的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其本人也很担忧。&&& 青少年学生的烦恼集中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也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因此,我们心理保健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上,笔者在咨询服务中碰到最多的是这类问题。有的学习通道障碍,把“辅导”写成“导辅”,写字缺行,发音不肖,讲话像幼童一样困难。据美国神经病学家奥尔顿研究,认为这些学生智力正常,视听觉器官没有毛病,可能是大脑左右半球功能联系障碍。这类学生考必会产生心理压力,望考生畏,最后造成恐学、厌学、甚至逃学。&&& 典型个案5:某某,男,高三,外表文静有礼,便内心非常痛苦。诉说其每次作业反复检查十余次,生怕遗漏出错,在家反复洗手,重复关门,生怕疏忽大意。寄封信,要拆了粘,粘了再拆,反复拆封十余次还不罢脱。这是强迫行为,无意义的想法无法排除。&&& 此类同学外表正常,但对其强迫行为难以摆脱,思想苦闷,情绪忧郁。据资料表明,此症多见于16-30岁,男性多于女性,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具有强迫性格缺陷:过分怕脏,过分细心,过分不放心,过分穷思竭虑。因为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就中学生心理障碍而言,还有许多表现,这里例举常见的、典型的症状,供研究参考。&&& 这些典型个案足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据有关方面估计:“上海市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明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为此,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压力与随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助人自助,教会中学生自我调节,以减少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 十二、预防中学生心理健康发生障碍的三大对策  1、 加强心理教育: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讲课内容不仅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要矫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为讲课有针对性,必须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受试者的心理障碍、偏异情况,然后讲知识、讲保健、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以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与修养的教育。&&& 2、 加强心理咨询:这是帮助受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咨询员对来访者要给予信任,给予理解,给予换位(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还要动之以情,要遵循聆听(让受询者宣泄)、保密(有些深层内容要绝对保密)、疏导(对其提出的特殊问题作面对面的指导)原则。相互信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咨询过程是双方情感和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这样方能取得消除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加强心理治疗:心理医生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患者建立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他那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个案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健全成熟的人格发展。& 十三、应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生障碍的四大措施&&& 1、继续高扬时代主旋律,不遗余力地、有效地、合乎中学生身心规律地实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及理想教育。实际上,我们作为德育的主导者,并不曾放弃过主旋律,只是在时代飞速发展之际,我们的工作对象发生了急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法、组织形式能合乎现代中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合时代之脉博,也即讲究德育的实效性。使学生不再是用第三只眼看德育,不再是与学校教育缺乏亲和力。如班会时班主任苦口婆心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宣讲,不妨改为请几名志坚体勤的大学生与我们的中学生来一番网上“理想大辩论”,新鲜的形式中潜移默化地完成育人的任务。&&& 2、在社会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的前提下,学校要抓好常规管理,落实行为养成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防患于未然。素质教育,创造教育提了好多年了,但没有哪一个老师敢马虎最后定胜负的那一场应试,于是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机制的运行难免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其实,德育与应试的关系,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功,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一个前提、保证,养成教育应是贯穿知识传授的全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请那些还在应试的圈圈里徘徊的师者,大胆地跨出一步,重视琐碎而又有章可循的常规管理。&&& 3、笃信高雅艺术、文学作品对孩子心灵的净化,引导他们多读、多感、多评。这可算作是抢占“市场”,以高雅艺术驱逐色情、暴力之作,净化学生的精神领域。高雅艺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要我们因势利导,它们一定能完成这一重任。&&& 4、以活动的组织促一个班级的凝聚,发掘学生心中团结向上的潜力。活动的组织,不仅可以培养群策群力的学生干部团体,而且它如一根红线将集体中的每一员紧密团结起来。我们的班主任站在德育工作的最前沿,当你为现代中学生偏执心理的纠正而感到束手无策时,不妨以这最简单也最感性的形式来组织他们,吸引他们,感召他们。& 十四、心理教育四大化,帮助学生认识、养成、分析、创造自我&&& 1、心理教育课程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现在初一《思想政治》新编教材,以人为本,开设了心理知识内容,注重心理品质,以促进心理健康化,另外,还应提倡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增强承受能力,克服考试焦虑》、《让良好行为化为习惯》、《学会控制情绪,培养积极心态》等,以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或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等。但心理教学或讲座务必要在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得益,该课的开设不应该增加学生的负担,更不能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心理教育课应注意以下特点: && (1)、趣味化。针对学生的实际,热点、不良心理反应等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培养。如讲意志时,针对学生"计划订起来生动,读起来感动,过了三天不动"的现象,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适合个人特点及实际,做到有始有终,磨炼自己的意志。 && (2)、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大胆去做你所怕做的事情,并力争得到一个成功的记录。"因此,针对学生的耐挫力差,讨论如何对待挫折时,除对各种心理情况作出种种对策,让学生走出自我的"怪圈",找到自我外,还要求必须付诸行动,让实践时时考验自己能否经得起挫折,能做几回还是最终胜利者。 && (3)、个别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需个别指导分层指导。因此,可指导学生制订自我心理修养计划,分步实施,并定期进行自我对照检查,以解决心理问题。&&& 2、心理教育环境化,帮助学生养成自我。&&&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画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种植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树成荫,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踩和踢,随意攀折花木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学校的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园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心理教育档案化,帮助学生分析自我。&&& 心理档案一般可分为这样几项:家庭成员情况、个人简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思想行为、疾病史等)个性心理(性格)、特长、智力测试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测试及分析、心理咨询记录等。建立心理档案,便于教师从内到外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易于开展心理工作。 &&& 心理咨询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给咨询对象以启发与教育的过程,即教育者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使学生在得到情感渲泄和净化的同时,让教师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一些具有自私、自悲嫉妒、孤独等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们欢迎时,才丧失自信心,表现出心理缺陷的。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如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根据学生的实际,当面畅开心扉,摆问题,谈认识,以求得老师的疏导。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运另一种是进行简接咨询,如电话咨询、信件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不显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以避免尴尬情境,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心理卫生橱窗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如讨厌某位老师,不愿与他合作,甚至不愿听他的课该怎么办?如何处理早恋现象?如何与父母相处得好?等。 &&&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本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4、心理教育家庭化,帮助学生创造自我。&&&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中国的未来正充满希望地注视着新世纪的一代新人。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善于交往、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反省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现实,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于负责、独立思考、不盲目冲动。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辛勤耕耘、播种、采摘、并长期坚持,系统规划,总结经验,成为心理教育领域的拓荒者。& 十五、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的六点建议和某些做法&& (一)、建议:&&& 心理压力是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中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长久地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因此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有效的方法,努力缓解压力,保持心态的平衡。&&& 1、学会自我排解。采取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方式,将内心的消极情绪发泄出来,然后重新投入学习和生活。比如遇到十分伤心的事,索性大哭一场,将郁闷发泄出来,感觉就会好受一些。 &&& 2、找人倾诉烦恼。有了困惑、痛苦等压力,可以找亲朋好友或同学倾诉,听听别人的见解,通过交流能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有人说“一个痛苦两人分担,痛苦就减轻了一半”, 这话确实有道理。 &&& 3、转移消解压力。在一件事情上失败,短期内又无法改变时,可以通过其它活动来弥补不能实现的愿望,或者转移注意力,让压力在其他活动中得到释放。如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使自己获得愉快的心情,压力就会逐渐消解。 &&& 4、不作过分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要求自己十全十美,甚至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必然压力重重。中学生应该建立悦纳自己的健康人生态度,树立适度的奋斗目标,这样更有利于健康。 &&& 5、专心致志做事。一个人同时面对多件事情时,容易形成巨大的压力。中学生要学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以免弄得身心疲惫不堪。 &&& 6、积极面对现实。遇到打击时,与其沉浸于痛苦中不能自拔,不如勇敢地承认现实。控制好自己的个人情绪,积极寻找对策,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取得满意的效果。 &&& 良好的心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学生有必要掌握一些平衡心理的方法,正确面对和缓解心理压力,这将有助于他们获得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人生。 && (二)、做法:&&& 1、准备一条冷毛巾,随时擦脸,以助清醒。 &&& 2、脱掉鞋袜,用脚尖走路,走上几分钟,心中的烦恼便会跟着走掉了。 &&& 3、找一位乐观的朋友或同事倾诉,发泄一下情绪。 &&& 4、喝一杯酸梅汤或果汁醋,疏通肝气。 &&& 5、闭上眼睛,尽力想身体后面的景物,平衡前后脑的压力。 &&& 6、读你最崇拜人的格言,并认真思考,有镇定的作用。 &&& 7、多赞美及鼓励自己,不要遇到挫折就苛责自己。 &&& 8、做到晚上十点前睡觉,早上六点起床。 &&& 9、多看喜剧片,开怀大笑一番。 &&& 10、简化自己生活及欲望,因为生活越复杂,压力就越大。 &&& 11、自己动手做东西,会使你更满足,更快乐,如可以烹饪或做自己最喜欢的事。 &&& 12、不要总是抱怨麻烦事情落在自己头上,而是要想老天让我与日俱增经验和智慧,生活因此更丰富。 &&& 13、经常到书店走走,读一些励志的书籍、漫画及幽默文选。 &&& 14、不断告诉自己,要能容纳别人不同的观念或行为。●研题总结&&& 确实,社会在前行的过程中带来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利益与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因此发生了急剧变化。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一步步深入,加之各种传媒的得力运作,现代中学生社会化的时间在一天天提前。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孩子是一棵正在风雨中飘摇成长的小树,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分别对他们施予两个力,而今由于上述原因,社会影响正横道学校教育而来,将一棵棵小苗拢向社会这口大缸。那些缺乏明辨事理能力的孩子们则更容易为其弊端所引诱,出现各种心理偏执。●心理之花(体会) & 林道滨――通过这次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学习,我了解到: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他的一生,要想有一个美丽的人生,就在于是否具有美好的人情,在于是否具有美丽的人性,在于是否具有迷人的个性,在于是否具有一个健康的“心”。人是多么的脆弱啊!&&& 王& 宁――健康包含着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经过这次对中学生心理的健康问题的研究,我才恍然大悟:心理健康原来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涉及了一个人的情绪、意志、性格、生命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一生!不要对其置之不理,要想你的人生能增添多一份色彩,就必须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一个健康的心理。可前提就是要受良好的学校、家庭教育,学会适应新的环境。早发现,早进行心里咨询,积极参加有益社会实践,相信只要你都如从做到,那你的这一生将会活得更有价值与精彩!&&& 韩康畴――经过这次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让我也深刻地了解自己的问题,从中可以对这些不足得以改善,让我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可以更加用心学习。&&& 许声岸――对于这次的研究性学习,让我了解到了关于中学生心理的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怎样才能摆脱它对我们的影响呢?为此我想最好的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注.&&& 吴淑书――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发现中学生的心理跟教师的心理的关系很大。如果教师有好的文学素质还好,如果没有那则会误人子弟,或者有而没用好的心态去对待学生,那么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很重要!&&& 符& 新――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我们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于于每一个人的成长都非常重要,在这次的研究活动中我们选择了中学生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在我们组员的齐心协力下研究成得很顺利,从中我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保持怎样的心理才能使自己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陈奕宏――这以是第三次研究性学习了,上高中搞的每一次研究性学习我都学到不同 的东西,就像这次我们小组搞的研究课题,我就学的了人与人之间是不能比的,只能和自己的以前比,通过高中三次的研究性学习给我出社会建立了一个小小的阶梯,给我的收益非浅。&&& 林春燕――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让我了解到了为什么一些中学生对于生活与学习方面上的问题回感到如此反常了,着是因为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下与教育程度上的不同情况下而导致其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我们的自身调空能力差。对于这些心理问题,我们中学生如何去面对与解决它呢?人不是玫瑰般的梦境,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其中有顺境也有逆境。人应以笑脸来迎接厄运,更应以百倍的勇气去面对困境才对。正所谓没规矩不成方圆一样。& &&& 郑媛媛――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让我知道了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严重性,我们需要健康,需要关怀。“心理”只是一棵“墙头草”,自然界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它,只要它是坚强的,那它就会在这一切的挫折中发奋成长。未来会是美好的!&&& 许家灿――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大多数人都存在不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此,我们特意搞了一个以中学生的心理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我了解到了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使我们可以自我反省地去改过自己的不良心理,发挥自己的良好心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生心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