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妈妈我这一辈子子

一个黄妈妈,一生手段辣,老来愈厉害,小孩最怕他。(猜食物)_百度知道
一个黄妈妈,一生手段辣,老来愈厉害,小孩最怕他。(猜食物)
,I膊皇墙膊皇,开心宝贝答案,,,
提问者采纳
是“姜”才对~繁体字~ 提交不到繁体字的 = =,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3条回答
,应该是姜吧,
1、青皮白腹,剖开空壳;——葫芦2、一个黄妈妈,一生手段辣,越老越厉害,小孩都怕她;——姜3、长生不老 ——万年青
生姜,因为我小时候喝了好多的姜茶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Hi,这是的腾讯微博,立即登录并收听,新鲜动态尽收眼底!
正在加载...
Copyright & 1998 - 2014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那味道却一辈子忘不了(图)_新浪新闻
那味道却一辈子忘不了(图)
  本组漫画/张永文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在这个感恩母爱的节日,我们将以记忆深处最美好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来感恩最伟大的母爱。
  妈妈的味道是什么?襁褓中时,是妈妈的体香;成长以后,是妈妈做的菜肴。妈妈的厨艺不一定高超,选用的食材也普通不过,但她们做的家常菜的味道,却让我们一辈子也无法忘掉。
  在本报征集“妈妈的味道”过程中,很多成年的读者都怀着感恩和自豪心情,打电话、发邮件向我们介绍妈妈的拿手菜,和读者分享“妈妈的味道”。在这些读者心里,妈妈做的饭菜不仅是无与伦比的美味,更是妈妈对他们浓浓的爱;分享“妈妈的味道”,不仅是他们对母爱的赞扬,更是对妈妈一种独特的回报。
  母亲做的搅团比鱿鱼海参美味
  庞晓妍
  关中道里土生土长的女人,大都喜欢吃搅团。在她们的眼里,鱿鱼海参都远远不及它的爽口,舒坦。我也不例外,从小到大,最爱的就是母亲做的搅团。
  母亲打搅团时,先要用凉水和面糊,玉米面、麦面都可以,一边加水,一边用力搅动,不让面粉结块。水烧得将开未开时,赶紧将面糊倒入水中,再用擀面杖连续使劲搅动十几分钟,直到锅里基本上没了面疙瘩,擀杖挑起来能挂住面糊糊儿,第一阶段才算大功告成。切记火不能大,否则就会上生下焦,吃不上锅巴不说,还会有一股煳味。还要注意黏稠度,面和得太稀了就像糨糊,太稠就又太硬了。掌握好这些后一边慢火熬煮,一边炒韭菜,焯豆芽,捞酸菜,烧汤汁儿,调蒜水儿,十几分钟后,面糊熬好,晾凉,美味的搅团就彻底做成了,一家人即可大快朵颐。
  母亲往往要将它分成几种吃法,供大家选择。第一种,出锅时操起一个搪瓷大盘子,用水滑溜一下,防止粘底,再抡起大勺,快速盛满,晾凉后切块儿调着蒜泥辣子汁儿,再拌上豆芽,韭菜。夹一块尝尝,酸酸的,油油的,辣辣的,凉凉的,黄黄的,绿绿的,红红的,那个爽口,那个鲜美,我每次都能一口气吃个碗朝天儿。这种搅团,还很适合端着一碗稀饭,当菜就着吃,味道一浓一淡,一热一凉,那种感觉,仿佛性情恬淡的人走过四季,冷暖皆是惬意。
  再就是“凉鱼鱼儿”。接一大盆水,母亲将热搅团倒入漏锅里,用勺快速挤压,喜欢粗壮敦实的鱼鱼,压低点漏锅就可,喜欢秀溜细长的,把漏锅抬高点,并且慢慢转动,这样一条条长尾巴的小带鱼就在水下紧随其后,成群结队地游开了。用笊篱控干水分,凉拌抑或浇汤汁都可以,当鱼儿们滑过我的舌尖,游过我的喉咙,心里的那个滋润,比吃了山珍海味还要来得熨帖。
  还有很重要的一种吃法,非常适合寒冷的冬天。先给碗里盛上油汪汪的菜汤,再把刚出锅的搅团倒入一勺,夹一块,涮着鲜汤吃一块,可千万不能着急,千万别把自己烫着。一碗热腾腾的搅团下肚,让人浑身冒汗,暖意升腾,错把冰天雪地当成阳春三月。
  打搅团虽好吃,却实在是个力气活,每次做完,母亲都是大汗淋漓,可是我们孩子喜欢吃,这就是动力。母亲用她的擀面杖起劲地搅动着,一辈子乐此不疲,满满一锅,都是她对孩子的疼爱。
  简单的炒馍花里有平淡的幸福味
  大学毕业快两年了,每逢放假回家,总会期待吃到妈妈做的炒馍花。端上饭碗的那一瞬间,一种温暖也不经意地掠过心头。
  上初中那会,父母忙,顾不上给我做饭,我就自己学着做炒馍花,可是馍花被我切得像大拇指那么大,其他的配菜也就不用说了,之后胡乱下锅一炒,也不知道什么味就吃完了,但自己还挺有成就感,很骄傲。其实,好多都炒焦了,难比妈妈做的炒馍花的味道。
  工作后,每逢回家,我都会早早给妈妈打电话:“妈,我想吃炒馍花!”当然,那边的话筒传来一声,“没问题,我知道。”然后妈妈就开始张罗,赶在我进门前给我做好。
  回家后,一大碗炒馍花就摆在我面前,闻一下,葱花、鸡蛋、火腿、胡萝卜、肉末交织在一起,那个味道我一辈子都不曾忘记。
  谈了男朋友,恰好他也喜欢吃 炒馍花,带男朋友回家前,给妈妈打电话报饭,我们都要吃炒馍花!回到家,妈妈早早准备好了饭菜,我和男朋友一人一碗。看着妈妈,看着男友,我知道,简简单单的馍花里有我最爱的妈妈,如今,也有了他,我很幸福。
  炒馍花很简单,我从跌跌撞撞的年龄到现在,它一直伴着我成长,更包含了母亲深沉的爱。如今,我也会做了,时常做给男友吃,一种平淡的平凡和幸福,开始传递在亲情与爱情之间。
  母亲做的酥菜蕴含人生哲理
  王世虎
  母亲是济南人,她的厨艺净得外婆真传,她最拿手的自然是“济南酥菜”了。记得我第一次下厨帮母亲做酥菜是在上初三那年。那时,临近中考,学习压力特别大,每天都苦学到夜里十点多,但成绩却飘忽不定。周末,家里来了客人,我正躲在房间里复习,母亲走进来笑着对我说:“别老窝在屋里看书了,出来运动运动,给老妈打个下手,劳逸结合嘛!”
  这次,母亲果然又是做酥菜!酥菜取料很寻常:鸡、肘子、鲫鱼、海带、藕、白菜、黄花菜、鸡蛋等,但做法可不简单――鸡要现宰的活鸡,鲫鱼也要活的;肘子要以瘦多肥少带皮的后肘为宜;藕要去节刮皮,稍微煮一下,不然酥出的菜发黑;鸡蛋要煮熟后去壳……原料准备停当,就可摆锅:高压锅的底层铺白菜;二层置鸡、肘子、鱼;三层为海带、藕、黄花菜、鸡蛋,最后再覆上白菜叶,每层之间撒点葱姜,然后浇上花椒水。
  一切作罢,我便一直盯着“滋滋”响的高压锅,等待着美味出锅。渐渐地,高压锅的声音越来越小,我想酥菜可能炖好了,就迫不及待地去揭锅盖。冷不防,母亲“啪”的把我手打住,说:“不急,等气放完了再揭。压力锅就这么个小小的散气孔,必须耐心地等里面的热气彻底释放完才能揭开,不然就会爆炸!”
  我若有所懂地点点头。母亲则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其实人也一样,要学会放松心情。有时候,紧张无序的忙碌未必有大的效果,反而会在心里积聚更多躁气和不满,如果不懂得适当释放一下,也会爆炸的。”我没有想到,母亲竟能从这压力锅引申如此富有哲理的话。我忽然顿悟:原来,她早就看出了我的焦躁与不安。我的心中一暖,上前紧紧抱住母亲。有一个会做饭的母亲,并在她朴实而平凡的做饭哲学中成长,是如此的幸福!
  高考后,我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西安工作,也就很少再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可是我时常怀念她做的酥菜,那种淳淳的香味,弥漫着浓浓的母爱,这也必将会成为我生命里最美好的记忆!
  妈妈烧“过火”的红烧肉最好吃
  听妈妈说,她结婚前不会做饭,后来慢慢学着也就会做家常便饭了,但一直都不怎么会做肉菜。爸爸是家中的主力,逢年过节的大菜肯定都是他来。我不怎么会做饭,但是对味道比较敏感,一道菜加了什么料,少了什么,一尝便知道。
  上大学时在咸阳住校,但我每个月都要回家一次,为的就是吃上一顿家常便饭,然后在我的小床上美美地赖一觉。而我每次回家时,妈妈总会费尽心思,变换着花样地为我做饭。
  有一次,电话里我说想吃肉。回到家后,妈妈神秘地跟我说,“你猜我给你做的啥?”我一脸茫然。妈妈又问,“你爱不爱吃红烧肉?”虽然我挺想吃肉,但一想起油腻腻的肥肉,有点犹豫地说,“还可以。”这时,妈妈竟然开心得像个孩子,边往厨房走边说,“尝尝我给你焖的红烧肉,哈哈。”
  红烧肉端上来了,肉烧成了黑色焦煳的,每个肉块都小小的,瘦肉看起来干干的,肥肉都缩得快没有了,肉皮也弯着,一看就是烧“过火”了。不过闻起来还挺香的,口水不自觉流了下来。拿起筷子尝了一块,咦,还不错!再吃一块……就这样我竟一口接一口吃了半盘。妈妈惊讶道,“呦!没注意你咋把半盘子都吃完了?味道咋样?”“好吃!刚好!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红烧肉!”我的这一句评价简直让妈妈乐坏了。可从那以后,她反复试了几次,都没有再做成这道“过火”红烧肉。
  10年过去了,我走南闯北也品尝了不少美食,可每每吃到饭店里的红烧肉,总觉得味道都不及妈妈那次烧的“过火”红烧肉。也许并不是味道有多鲜美,而是做菜时浓浓的爱,让菜的味道包含着情,留下了永生难忘的那种妈妈的味道。
  母亲做的糍粑味时常荡漾在心头
  阮仕宏
  母亲坐在小板凳上,身子微倾,眉眼低垂,散发着泥土香味的鸡蛋般大小的土豆在左手指尖上滚动。随着刮皮刀在右手间的飞舞,十几秒后,一大堆小土豆的皮被刮得一干二净,放在脚旁一个盆里……尔后,母亲先用温水将土豆洗净,再放进蒸屉用温火蒸熟。
  蒸熟后的土豆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不等凉下来,母亲就把它们放在一个大青石盘上,几个劳力好的人用木槌将其捣碎成泥、成糊状、成丝黏成一片后,便将其放入调好的酸汤中进行入味,一家人坐在一起食用……
  一晃离家工作已有二十年,早已与做糍粑疏离,而母亲在灯光下捣土豆做糍粑的背影和那种熟悉的酸汤味,却时常在心头荡漾。
  去年母亲节,又见母亲忙碌着做糍粑,以为是为父亲或是哥哥、弟弟做的,便劝她现在上了年纪,不用再太辛苦,再说现在条件好了,早已不喜欢吃糍粑了。母亲微微一笑,轻言细语地说,“是专门给两个孙子做的,你们也不怎么会做这些,就做来让孩子们也尝尝。”
  那一刻,面对母亲,我竟无语凝噎,真想亲手为您做一顿糍粑,哪怕只有一次,也会让爱从心中传递。
  妈妈,今年的母亲节又快到了。您为儿女操劳了一辈子,做了一辈子的饭,这次,就让儿女为您做一顿糍粑,好好地侍奉您吧。
  妈妈的爱是各种温暖的黄色
  lyiysza
  妈妈的爱是黄色的,那种味道是温暖、阳光的味道。
  妈妈的爱是太阳的颜色,那种味道是妈妈给我晒完被子后留下的阳光的味道。
  妈妈的爱是麦子的颜色,那种味道是妈妈给我做的面条香味四溢的味道。
  妈妈的味道更是她做的那道黄色的菜――拔丝土豆的味道。记忆中,从小爱吃拔丝土豆的我是在一盘盘金黄色的土豆条中成长起来的。这是只有妈妈在奖励我时才炒的菜,也是我朝思暮想的菜,更是我怎么吃也吃不腻的菜。每次看见妈妈切土豆,我就很激动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爱死你了!”看她把土豆条轻轻滑进锅里,用油炸着,加糖与油烧成煳状,翻炒土豆条,最后起锅,盛到盘子里黄灿灿的土豆条,特别漂亮,不但吃起来香,还能拉起长长的糖丝……
  妈妈对我的爱都融进了饭菜里,每天想着给我做什么饭炒什么菜。她知道我喜欢吃这道菜,就教给我做,现在我也经常做给她吃。
  其实,一直很少对妈妈说一些感谢的话,也很少为她做点什么,这让我很愧疚,但我会努力让妈妈快乐,让她幸福,也让她感受到我给她的温暖、阳光的味道。
  母亲节来临,我准备为她做点什么,这是个秘密,也将是个大的惊喜!
  棍棍面到卤猪脚由简至繁的母爱
  张智玲
  母亲节就要到了。已为人母的我,在接受儿女的同时,也不免要感怀自己的母亲。说起妈妈的拿手菜,我一定会想到妈妈做的棍棍面和卤猪脚。
  以前,家里并不富裕,上了一天班的妈妈不顾劳累,为了我和妹妹能多吃点饭,总是费尽心思地在厨房张罗着。她经常为我们做棍棍面。先和面饧好后用力揉,把面揉得相当劲道时,擀成面饼,切成不要太细的条状,然后就开始搓,把它们搓成像乌冬面粗细时就可以下锅了,等面煮好捞出以后,开始调味。这个工序看着简单,可是也只有妈妈才能做出那样的美味。放一大勺猪油,然后加上生蒜苗,盐,酱油,醋,一点辣椒油这么一拌,哇,太香了。每次我和妹妹都能吃一大碗。现在想起那味道还直咽口水。而妈妈看到我们心满意足的样子,不顾自己还饿着肚子,幸福地笑了。
  后来,家里条件好了,妈妈会为我们做卤猪脚。先把买来的猪脚用清水泡一会,然后捞出用剃须刀把猪毛剃净,洗净后切块。锅里放水,等水开后把猪脚倒进去焯一下,捞出来。炒锅里加一点清油,加白糖微炒变色后马上放入猪脚略微翻炒后,把它倒入高压锅内加大料,生姜,酱油,盐,清水加至几乎能盖过猪脚即可。大火烧至起气后转中火20分钟后关火。等气阀落下后起锅,猪蹄又香又软,世上再也没有比这美味的食物了。全家满心欢喜围坐在一起吃着,一盆猪脚很快就一扫而光……
  伟大的母爱是――就算自己再辛苦,只要看到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围在一起,她就感到很幸福。在母爱的照料和关怀下,我和妹妹快乐健康地成长,直到我们相继去外地求学,但只要我们放假回来,妈妈就一定会给我们做卤猪脚吃。
  现在,我们姐妹都成了家。但妈妈却老了,耳朵背了,头发也白了。山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我们做女儿的也到了尽孝之时,我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母亲尽享天伦之乐。
  跟妈妈学包饺子困境中体会成长
  儿时,喜欢你做饭时身上的味道,每次只要跟在你身边,看着你做饭的样子,就很开心。
  你不会做外面餐馆的山珍海味,做的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家常饭,但是我样样都喜欢。小时候,我最爱做的事就是穿着你大大的围裙,煞有介事地和你一起在厨房里做饭。还记得,我第一次包饺子时,看着你熟练地擀皮,包馅,两手轻轻一捏,一个个光洁漂亮的饺子就站在那里了,让我煞是羡慕。于是,我也学着你的样子,包了一些跟你包的并排站在那里,可是看着我包的饺子都像死鸭子一样垂头丧气的,我真的很生气,觉得自己太笨了。这个时候你就鼓励我说,慢慢来,再简单的事情也要认真学习,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做饭也一样。
  去年,我真的学会了包饺子,而且包得又好又快。当时我丢了工作,又没有了积蓄,吃饭的钱都没有了。没有办法,只好在一家饺子馆包饺子。那时,我无时无刻不会想到你,还有你包的饺子,我想这次即便是做一个包饺子工,我也要把它做好。
  经过一段时间,我的工作得到了老板娘的认可,她希望我可以长期留下,但是我想我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所以离开了那里。
  前一段时间跟你吵架了,你给我打来电话说,我快过生日了,让我在外面吃点饺子。那一刻,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我知道,都是我的错,我也真的想对你说一句对不起,但却不知怎么说出口。母亲节到了,妈妈,这个周末我一定回去看你,亲手给你包一次饺子。也希望天下所有的儿女在母亲节这天能回家看看母亲,陪她们吃顿饭。
  (原标题:那味道却一辈子忘不了(图))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黄炎培之子:父母一生清白无悔
  电视剧杜撰黄炎培有婚外恋,素食50载竟吃毛血旺。黄家决不容忍历史被篡改,父母亲的人格被侮辱  父母一生清白无悔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撰稿?黄方毅  最近一个多月,因为正在拍摄的电视剧《黄炎培》,黄家人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父亲黄炎培一生多彩多姿,曾是清末举人,我国职业教育的开拓者。他几十年办学,从著名的浦东中学到东吴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等。他在旧中国拒不当官,两次拒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1949年成为新中国开国副总理。他亲手创建我国八个民主党派中的两个(民盟、民建),并任两党第一位主席。他先被蒋介石看中,1949年又被毛泽东定为我国民族工商业的代表与领袖。父亲虽被称为教育、政治、经济“三栖人物”,但说到底他还是知识分子,黄家说到底还是书香世家,正如我家门前对联所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然而,当我看到电视剧《黄炎培》的剧本后,发现父亲一生的重要作为和一些标志性事件,很少被涉及甚至完全没有提到。剧本还虚构了一位林姓女士与父亲有婚外暧昧情感关系。剧组解释,这么做是为了加强故事性以吸引观众,但父亲一生并没有绯闻,这种做法是对父亲人格的不尊重。  父亲的生活习惯,比如50年吃素食,毛主席也知道,戏称为“黄道素食”,可剧本中竟安排父亲吃毛血旺。由于编剧、导演都是天津人,剧本里的上海人“黄炎培”竟然满嘴津腔津味,甚至冒出“老爷子”之类的称谓,与上海话相去甚远。对于由张铁林饰演黄炎培,我也难以接受。张铁林惯常演喜剧、演皇帝,与我父亲形不像、神更不像,我们不要求明星大腕,只希望能朴实无华。  我一直牢记父亲的家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当我将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博客公布后,数日内竟有40多万人阅读,4000多人发表评论,90%以上支持我的意见,是非真伪,一目了然。谨以此文,让广大读者对我的父亲、我的家族有更真实、深刻的了解,以正视听。  佳人易得,同志难求  父亲黄炎培1878年出生在上海浦东“内史第”宅中。“内史第”曾是江南著名藏金楼,内有秘籍书画,金石碑帖,有“富甲东南”之誉(1991年恢复重建第一进院落,陈云同志题写“黄炎培故居”)。“内史第”中不仅诞生了父亲及我堂兄音乐家黄自,还有著名的宋氏三姐妹及宋子文兄弟,“五四”运动先驱胡适。一宅三家名人,世间少有。宅院四周小桥流水,树荫环绕,尤其是门前一棵五人抱不拢的老银杏树,极为难得。  父亲虽出身世家,但从我爷爷起就家道中落。父亲13岁丧母,17岁丧父,十几岁便外出打工,白天站柜台,夜间笔耕,撰文卖钱,养活自己和两个妹妹。1901年,父亲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期特班,特班总教习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的教育思想对父亲影响深远。1902年,父亲江南乡试又中举人,目睹江山破碎,立志救国,他先是反清,被判死罪后由美国牧师救出,亡命日本。后参加辛亥革命,但发现社会依旧痼疾难去,便悟出要从基础做起,从教育抓起。父亲25岁开始办学,小学、中学,最有名的是浦东中学。蒋介石听说后,先送大儿子蒋经国来,学习很好,又送二儿子蒋纬国受教于此。之后,父亲又与人共创东吴大学(后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河海工程学院、暨南大学等。父亲曾任《申报》主笔,考察七省教育,非常失望,“所学无用,毕业等于失业”。他赴日、美等国考察,看到职业教育兴起后国家经济腾飞,大受启发。1917年办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张“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当今社会不少名人曾师从父亲所办的学校。例如曾任中共总书记的张闻天,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左联五烈士”胡也频、殷夫,历史学家范文澜、罗尔纲,数学家华罗庚,中子弹之父王淦昌,民生公司老板卢作孚,会计专家潘序伦,原人大副委员长孙起孟,原政协副主席钱昌照,演艺名人谢晋、秦怡等。甚至越南胡志明主席,也尊称父亲为“我的老师”,专门来家拜访。上世纪20年代,父亲已闻名上海乃至全国。  父亲与母亲的结合颇为浪漫。父亲和前妻王纠思生有五男五女,1940年王病故。之后登门说媒者众多,但均被父亲婉拒。1941年底,父亲来到贵阳大夏大学讲演,和母亲姚维钧邂逅,开始通信。“孤鹤高飞,越海冲天,别尽旧人。且拓开新境,聊酬壮志,快翻怒翼,早拂轻尘。林露何依,巢云何托,谁识长鸣自有真??无言久,有一腔热血,相映红轮。”母亲以一首《沁园春》表达了自己的心境。父亲也洋洋洒洒地写下《论家庭再造》,表明自己的认真态度。他们百日有百封书信往来,多首诗词唱和,最终两人遥订终身。  1942年7月,母亲大学毕业后奔赴重庆,8月,他们举行了婚礼,著名教育家杨卫玉为介绍人,沈钧儒等参加。父亲在婚礼上散发“婚事经过告亲友书”,文中有赫赫八个字:“佳人易得,同志难求。”父亲当时在重庆,又是国民参政会,又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又是民盟、民建,公事繁忙,每每晚归,母亲都在他们居住的张家花园山坡上眺目等候,并写诗云:“观音岩上久徘徊,贩者纷纷饱橐(tuó)回。过尽千车人不见,一镫远送屐声来。”父亲读后感动,答诗:“观音岩上市声稀,夜夜夫人迎我归。过尽千车人不见,一天风露湿君衣。”  父母共谱“黄炎培周期率”  上个世纪有两部同为夫妻合作、关于延安内容的作品影响深远。一部是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与其妻海伦合作的《西行漫记》(出版时只署斯诺之名);另一部是1945年由父亲黄炎培口述、母亲姚维钧执笔的《延安归来》。  1945年7月,父亲与傅斯年、章伯钧、左舜生等6位国民参政员访问延安。与陪都纸醉金迷的乌烟瘴气相反,父亲目睹了革命根据地的一派欣欣向荣。从延安归来后,他十分兴奋。遂闭门谢客,口述延安经历,由母亲执笔整理,一连数日,合作完成《延安归来》。  “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对此,53岁的毛泽东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父亲与毛泽东的延安对话被称作“窑洞对”、“黄炎培周期率”或“黄炎培周期率难题”,至今不时被人提起。  抗战胜利后,父亲奔走国共和谈,我们全家重返上海。和谈失败,父亲辞去国民参政员之职,拒绝参加国民党单方面召开的伪国大。与国民党全面决裂,迎来了他人生最艰难的时期。母亲一直伴他左右,共度政治上受高压、经济上靠卖字为生的生活。1948年,母亲40岁生日之际,父亲感激地写下贺诗:“迎君长夏海棠溪,入握情丝未足迷。出处商量关大计,将才许国两心齐。”  解放后,父亲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文件信件纷至沓来。母亲遂放弃教师工作,担任政务院秘书,协助父亲工作。在父亲的办公室里,摆着母亲的办公桌,母亲在此处理信件与公函。每天仅人民来信少则十封八封,多则几十上百,都由父亲口述大意,母亲回复作答。大至大政方针,小至失业的人找工作,专业不对口的调工作,两人都尽力相助。以致母亲去世后多年,仍有写信者寄信到我家,继续求助。1950年,母亲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在业余爱好上,母亲与父亲甚为相投,都不擅长歌、舞、牌、麻,只好书、文、诗、字。工作之余,他们在家中铺上纸墨,边书写边赏评,共同玩味,有时也在院中葡萄架下谈诗赋词。父亲一生出版的四部诗集里,《天长集》、《红桑》两部由母亲作序。有一次母亲因病住院数日,很少与妻子分离的父亲,写下相思的诗篇,送到病床前。母亲读后热泪盈眶,写下充满情意的长信。  1962年,父亲和母亲结婚20周年。父亲已是85岁高龄,但不忘和母亲“知己同居二十年”的情意。他与母亲共同写下四首诗,装入以旧翻新的信封,分送给每个儿女(我留存至今)。父亲还把自己毕生最满意的书法作品1927年流亡到大连时所抄写的《杜诗尤》,题上“赠我爱维”送给母亲;把相恋至婚前的100多封书信及之后的诗篇收集成册,取名《灵 百札》。  1965年底父亲去世,母亲与他共度了24个春秋。她陪伴父亲度过了一生事业的顶峰,也经历了他最艰辛的岁月。  一腔热血,生命挽歌  母亲为人贤惠,待人宽厚,善解人意,书房里挂着父亲前妻的大照片,母亲叫我们去行礼。父亲有时发脾气,对友人部下过于严厉,逢此,母亲总是出来宽慰一番。然而,在父亲严格管教我们时,母亲却从不来“护犊子”。母亲育有我们姐弟四人,她对父亲前妻所生的子女也十分关爱。他们结婚时,父亲对前妻所生子女说:“天下母亲只能有一个,你们也不必叫你们的继母为"母亲",你们的继母是教师,以后就叫"姚先生"吧!”然而,经过母亲照管过的三位兄姐,仍发自内心地称她为“妈”。母亲还力主将被国民党杀害的我二兄黄竞武之子黄孟强、黄孟复兄弟接来,抚养成人。  解放后,母亲接受党和人民的重托,全力辅助父亲的工作,形成了“要找黄,先找姚”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在经受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运动和愈来愈“左”的政治压力时,“要找黄,先找姚”的工作模式,使母亲处于她并不熟悉,但又不得不直面的位置上。上世纪50年代,父亲为良心所驱使,为民请命、犯颜直谏的传统习惯不改。“反右”来临,我的五位兄姐被打成右派。黄家的日子并不好过。在这种情形下,母亲作为父亲最亲密助手,处境之难可想而知。她感到力不从心,头发几乎全白了。  或许是知道老友的心境,196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周恩来、邓颖超来了,周与父亲在客厅里长谈,邓与母亲则手拉手在里屋比肩而坐,低声细语。凭着良知与执著,凭着党和朋友的关怀,凭着对丈夫的理解、认同与钦佩,母亲一直支撑着,在“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月里,支持父亲,追随父亲,陪伴父亲,无怨无悔。  1966年“文革”开始,母亲成了父亲的替罪羊,遭受拳脚棍棒、人格侮辱;日,她以一死做最后的抗争,结束了不到59岁的生命。母亲身穿那件带有20余处补丁的棉袄,追随已先她而去的父亲去了。她在生命结束之际,仍然在留给我们姐弟和黄孟复兄弟的遗嘱中写道:“孟强、孟复、当当、丁丁、方方、冈冈:孩子们,我病得很苦!你们要跟着共产党??”母亲告别人世时仍无改其政治选择。在颠倒与迷乱的现实面前,她用一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用奉献生命来唱和其早年的一腔热血!  一家三代,一脉相承  解放后,虽然我们的家庭生活好转,但是父母仍厉行节俭,毛主席、周总理特给我家新建的位于园恩寺的小洋楼,父母一直不肯去住,十几口人加工作人员共二十多人挤在一个半院中。我们儿时每月只有5角钱零用,而且要记账,经母亲检查支出合理(买书、文具)才领下月的。  父母言传身教,我们第二代自小学习好,我的两个姐姐都是师大女附中高材生。我们七兄弟中,5人留学,有4人包括我在内,获取美国名牌大学博士、硕士,且都是考取公派留学。上世纪30年代,一次蒋介石与父亲晤面,他对父亲讲:“经国、纬国曾受教于您的学校,听说您的"五虎上将"很厉害,留洋归来了,送两个到我身边侍从室,我会提携的。”蒋介石要报答父亲教子之恩,然而为父亲婉拒。  蒋介石所说的“五虎上将”就是我的五位兄长。我大哥黄方刚,哈佛哲学博士,曾任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死于战乱疾病。二哥黄竞武,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硕士,解放前夕被匪特活埋。三哥黄万里,美国康乃尔大学水文科学硕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工程博士(第一位获得该学位的中国人),反对三门峡水库被定为“右派”,用一生捍卫真理和良知(已逝)。四哥黄大能,留英建材专家,原政协常委,民建副主席。五哥黄必信,大连工学院任教,“文革”中夫妻幼女一家三口死于非命。  我弟弟黄刚现在一家教育杂志社任职。四个在世的姐姐,一个出国定居,国内的黄学潮曾是著名的蓝天幼儿园副园长,黄当时现任国务院参事,黄丁年原是科学院信息所高工,现旅居加拿大。“文革”也让我家散人亡,我经历了十年农村工厂生活,“文革”后考入中国社科院,从事经济研究。  有媒体称我们黄家是“一家三代,一脉相承”,因为父亲在毛泽东进京第二天便被邀至香山双清别墅,“钦定”父亲为我国工商界领袖和代表;第二代中,我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关注经济尤其民营经济;第三代中,我二哥的儿子黄孟复,在经济领域里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现任全国工商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我家的第三代大都从事科教及相关工作。2002年,胡锦涛主席曾专程登门看望了三哥黄万里的长女黄且园的丈夫、著名数学家杨乐,全家为之感念。说到底,我们这个家族属于我们民族,而百年家史是百年中华民族史的缩影与侧面。因此,我决不能容忍黄家的历史被篡改,父母亲的人格被侮辱。想让黄家人封口,回答只能是“不 ”!  个人简介  黄方毅,黄炎培之子。美国杜克大学硕士。长年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从事经济研究,并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民生人寿独立董事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作者:民盟 民建来源环球人物)(责任编辑:Newshoo)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高清影视剧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这一辈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