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知道糖 尿 病 的 早 期 症 状 ...

当前位置:&&&&&&
老年人糖尿病早期症状?老年人糖尿病症状有什么表现?
  老年人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老年发病的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  1.“三多一少” 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消瘦。有报道,老年人糖尿病以“三多一少”为首发症状者仅占17%,且其中部分人说不清具体起病时间,实际病程已非一日,只是近来症状明显而已。  2.病情隐匿 本型占1/3~2/5,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而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中发现血糖高,并进一步检查糖耐量后确诊的。因为2型糖尿病早期,尤其是老年人2型糖尿病早期,首先表现的是餐后高血糖,而清晨空腹血糖可正常或稍高,空腹尿糖也是阴性。这种餐后血糖高而空腹血糖可高或不太高的糖尿病人,临床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的症状多不明显。这是因为,在老年人糖尿病早期,胰岛素释放的第一时相延迟,胰岛素分泌量不足,因此餐后血糖增高,但胰岛素释放的第二时相多正常,且分泌峰值可较正常稍高,时间延长,导致胰岛素释放总量不减少,有时还增多,因此清晨空腹血糖多正常。目前,糖尿病诊断标准大多仍采用1985年WHO的标准:空腹血浆血糖≥7.8mmol/L;服葡萄糖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但40岁以上人的糖耐量检查中,若以空腹血糖≥7.8mmol/L做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服葡萄糖2h血糖≥11.7mmol/L做诊断标准对照时,空腹血糖标准的漏诊率可达56.5%。说明临床大量糖尿病的早期被漏诊,失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机会。因此,疑有糖尿病时,应首先查餐后2h血糖或尿糖,在大量体检筛查中也应查餐后尿糖以减少漏诊。  3.特殊表现 由于长期、慢性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引起了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心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眼病、神经病变、皮肤及会阴瘙痒或感染等)前来就诊时,才被发现有糖尿病。因此,许多老年糖尿病人失去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应提高警惕。另外,10%病人可有肩周关节疼痛伴中、重度关节活动受限。糖尿病性肌病,包括不对称的肌无力、疼痛和骨盆肌、下腹肌萎缩。精神心理改变表现为精神萎靡、抑郁、焦虑、悲观、记忆力减退。足部皮肤大疱。肾乳头坏死往往无腰痛和发热的表现。  并发症:  1.急性并发症 主要有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酮症酸中毒、药物性低血糖或诱发乳酸酸中毒。对已有多种慢性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这些急性并发症易诱发心、脑、肾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1)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DNHS):为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过去称为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以严重的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严重脱水、无明显酮症伴进行性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其中部分患者无昏迷而表现为轻度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故将“昏迷”一词改为“综合征”。主要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或以往无糖尿病史的老年人(尤其后者极易误诊)。发病机制主要是患者胰岛B细胞有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不足,但平时仍有一定的分泌功能。一般情况下,空腹血糖不高或稍高,无“三多一少”的症状。但在感染、创伤、急性心脑血管并发症或手术等应激情况下,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糖素等分泌增多,拮抗了胰岛素的作用。使糖异生增强,糖原分解增多,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加重了内源性葡萄糖负荷,血糖明显升高;由于血糖升高引起高渗性利尿,水分大量丢失。有时老年人由于渴饮中枢功能障碍,渴觉不敏感,水分补充不足,进一步加重脱水。由于脱水,血容量不足,使醛固酮分泌增多,造成高血钠、电解质紊乱、血浆渗透压增高,并发生肾前性尿少、尿闭。在胰岛素不足时,葡萄糖通过脑细胞膜的速度异常缓慢,因而细胞外液渗透压高于脑细胞内的渗透压,脑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转移,形成脑细胞内脱水,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精神、神经症状,甚至昏迷。DNHS患者虽然此时胰岛素的作用对血糖明显不足,但尚足以抑制脂肪过度分解,从而能防止酮症的发生。  (2)酮症酸中毒:多见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应激状态如严重精神刺激、感染、创伤、手术、心梗、妊娠,以及治疗中断等。由于体内缺乏胰岛素,促使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β-羟基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 。血酮体升高称酮血症,尿排出酮体称酮尿。如pH在正常范围称代偿性酮症酸中毒,pH&7.35时称夫代偿性酮症酸中毒。  临床表现:代偿期症状不严重,仅有多尿、口渴、多饮、乏力、头晕、恶心、进食明显减少,如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治疗,很快能予以纠正。否则.将发展到失代偿性期,上述症状加重,并有烦躁不安、呼吸加深,有烂苹果味。后期严重脱水、口干、尿少、血压下降、四肢厥冷。进一步发展到意识障碍、反射消失、昏迷。  (3)乳酸性酸中毒:多见于老年人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酸中毒常合并高乳酸血症。1型糖尿病时由于动脉缺氧和血压降低,葡萄糖无氧酵解加强,产生过多乳酸。2型糖尿病虽无缺氧,但由于乳酸产生过多,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常减退使乳酸消除过慢,以及在用降糖药治疗时易引起药物性低血糖,从而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临床表现为疲乏无力、神志模糊、嗜睡、呕吐、呼吸深快而昏迷。剧烈吐泻者可有脱水、休克。约有10%~15%合并酮症酸中毒,50%合并非酮症高渗性综合征。  2.慢性并发症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年龄大、病程长、治疗延误等原因,慢性并发症较多,其中心脑血管并发症是老年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原因。其表现与其他2型糖尿病人相同,但发生率、严重程度、致残率、致死率在老年病人中更高。  (1)心血管病变:国内有报道,老年人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患病率为45%~70%,高出非糖尿病者2~3倍,且随增龄而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无痛性心肌梗死(34%)的比例高于非糖尿病者(24.2%),心梗死亡率(44.2%)远高于非糖尿病病人(27.5%)。此外,老年糖尿病可引起心肌损害、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2)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人合并脑血管病变的比率是非糖尿病人的4~10倍,其中85%为缺血性脑卒中,为反复、多发的腔隙性脑梗死,其死亡率2倍于非糖尿病患者。据统计,糖尿病心梗死亡与脑血管病死亡的比率为73.6%:13.6%,日本为(25.7%~41.6%):(15%~36%),我国的资料两者大致相同。  (3)糖尿病肾病:是全身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常与视网膜病变同时存在,也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仅次于冠心病和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包括肾小球硬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盂肾炎和肾乳头坏死等。  (4)糖尿病眼病:包括糖尿病性自内障、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据北京协和医院报道,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白内障达48%,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报道,老年糖尿病人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为35.6%。  (5)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LASO),是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主要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及血栓形成,最终导致动脉闭塞,局部组织缺血,主要病变部位为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供血区。DLASO多发生于40~70岁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随病程延长、年龄增加,患病危险性亦加大。DLASO较非糖尿病人发病率高7~10倍,且占非外伤性截肢的50%以上。  3.糖尿病眼病  (1)糖尿病白内障、青光眼及虹膜睫状体病变: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时以白内障或青光跟为首发症状就诊,对已确诊为糖尿病者,应引起注意。  糖尿病性老年性白内障与一般老年性白内障相同,但发病率高,发病早,成熟快。是台井老年皮质型白内障。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内外资料表明,发病率与糖尿病病程的长短呈正相关。老年糖尿病人并发视网膜病变者为27%~41%。强化治疗的研究中,视网膜病变比非强化治疗组明显减少。  1单纯型(Ⅰ期-微血管瘤+小出血点;Ⅱ期-硬性渗出或+出血斑;Ⅲ期-软性渗出或+出血斑),特点是微血管瘤,无新生血管。软性渗出的棉絮状物,是视网膜血管闭塞性损害的表现。  2)增殖型(Ⅳ期-新生血管或+_玻璃体出血;V期-新生血管+纤维增殖;Ⅵ期-新生血管+纤维增殖+视网膜脱离)。特点是有新生血管。基本病因是视网膜缺血。  4.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LASO)  (1)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多发生于40~70岁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病程延长、年龄增加,患病危险性亦加大。  (2)临床表现:早期小腿、足部发凉。若影响到神经干的供血,可有麻木、蚁行、针刺感,小腿乏力,行路不能持久。间歇性跛行、疼痛(腘动脉远端小动脉闭塞,仅为足部疼痛;腘动脉远端及近端均受累则为小腿及足部均有疼痛)等。  (3)若血管已闭塞不能扩张,热疗使疼痛加重:此时可表现有静息痛,即肢体痛夜间休息时加重,疼痛难以入睡,起床行走、局部按摩以减轻疼痛,严重时夜间和白昼均有持续性疼痛与感觉异常(蚁行感、麻木、烧灼、刺痛及肢端发凉等感觉)。应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鉴别,后者多为双侧、对称性感觉异常,呈手套、袜套式,肢体远端更明显,但很少有痉挛性疼痛。膝反射、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踝部音叉震动阳性。  (4)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肢端坏疽:是因糖尿病神经病变失去感觉及因缺血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多发生在50岁以后,60~70岁更多见。多为干性坏疽,可突然发生,疼痛剧烈。但多数为缓慢发病。由于伴有神经损害,也有无疼痛的坏疽,病初由于局部轻微损伤、感染、小水泡而诱发。足坏疽好发部位为足趾及足跟,易受挤压、受重力所致。  (5)老年人低血糖:多发生在进食过少、治疗中药不当或合并感染等应激情况下。  临床表现:①交感神经综合征:饥饿、心悸、手抖、出汗、震颤。③大脑皮层功能障碍:反应迟钝、嗜睡、意识模糊、行为失常、语言障碍、轻度偏瘫、抽搐或癫痫样发作及昏迷等。要提高警惕。
老年人糖尿病的症状&老年人糖尿病有哪些症状
老年人糖尿病有什么症状 & 老年人糖尿病症状表现
向医生咨询:
职称:主任医师
擅长各类心血管疾病的诊治…
职称:主任医师
擅长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衰…
职称:副主任医师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相关心理…
职称:主任医师
擅长高血压急症、急性心肌梗塞等…
Disease Data Source
《老年疾病诊疗指南》 刘晓晴主编
疾病大全&&疾病专题:
千万别加入糖列:2型糖尿病症状早知道&&&& 11:00 &&&&
2型糖尿病是我国糖尿病人群里最为多发的一个病种,糖尿病是一种非常麻烦的疾病,一旦患得会从饮食习惯、生活行动等各个方面影响患者的生活,所以大家对2型糖尿病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今天就来了
  2型糖尿病是我国糖尿病人群里最为多发的一个病种,糖尿病是一种非常&麻烦&的疾病,一旦患得会从饮食习惯、生活行动等各个方面影响患者的生活,所以大家对2型糖尿病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今天就来了解一下2型糖尿病的症状有什么。
  2型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的症状使其主要的症状表现。
  多尿:不仅指尿的次数增多,而且尿量也增多,24小时可达20多次,尿量可达2-3升以至10升之多。甚至尿的泡沫多,尿渍发白、发粘。
  多饮:尿多之后使体内的水分减少,当体内水的总量减少1~2%时,即可引起大脑口渴中枢的兴奋而思饮。
  多食: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不能为细胞所利用,则会刺激大脑的饥饿中枢兴奋而多食,使进食后无饱腹感,满足感,于是进食次数和进食量都明显增多。
  体重减轻:由于体内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增加,蛋白质合成不足,分解加快等,均可引起消瘦,如有多尿症状,体内水分的丢失更会加重消瘦症状。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其他症状的出现也是2型糖尿病的症状体现。
  视力下降:糖尿病可引起白内障,导致视力下降,进展较快,有时也会引起急性视网膜病变,引起急性视力下降。
  皮肤瘙痒: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往往使人难以入睡,特别是女性阴部瘙痒更为严重。
  手足麻木:糖尿病可引起末梢神经炎,出现手足麻木、疼痛以及烧灼感等,也有的人会产生走路如踩棉花的感觉。
  腹泻与便秘:糖尿病可引起内脏神经病变,造成胃肠道的功能失调,从而出现顽固性的腹泻与便秘,其腹泻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2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所以要治疗2型糖尿病一定要抓紧时间,首先必须了解2型糖尿病的症状。如果家中有患2型糖尿病的病人,在平时的饮食上一定要以2型糖尿病的饮食禁忌作为基础,良好的护理措施也有利于治疗疾病。
& & 健康热线:6专家QQ:官方网站:www.jntnb.net医院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86号公交路线:乘坐36路 69路 79路 84路 公交车到板桥庄下车即可!
温馨提示: 应国家卫生部《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济南九龙泌尿专科医院响应号召,开通网络免费咨询与预约挂号等项目,整个挂号过程只需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避免排队候诊的时间浪费,让看病更加方便快捷【点击专家,在线咨询】
上一篇: 下一篇:
温馨提示: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健康方面的烦恼问题或者您的朋友和家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得联系。尊重保护患者个人隐私。
热点文章排行榜
医院快速通道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是什么??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是什么??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糖尿病诊断标准: 
  1 、有糖尿病的症状,任何时间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11.1 mmol/L ( 200mg/dl )。
  2 、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7.0 mmol/L ( 126mg/dl )。
  3 、糖耐量试验( OGTT )口服 75g 葡萄糖后 2 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11.1 mmol/L 。 
  以上三项标准中,只要有一项达到标准,并在随后的一天再选择上述三项中的任一项重复检查也符合标准者,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糖尿病有哪些类型
  WHO 1999 年推荐的糖尿病分型:
  一、 1 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通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① 自身免疫性 ② 特发性 
  二、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
  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缺陷 
  
胰岛素作用遗传缺陷 
  
胰腺外分泌疾病
  
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
  
内分泌疾病
  
感染
  
免疫介导的罕见类型
  
其他遗传综合征伴随糖尿病 
  四、妊娠糖尿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标准,糖尿病主要分为 1 型、 2 型两大类,含盖了 95% 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其中 2 型糖尿病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 90% 。
  我国的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
  
患病率低,而患者绝对数高,拥有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糖尿病人群。
  
患者多,但发现率低,约 60% 患者未被发现。 
  
中国人群糖尿病 90% 以上为 2 型糖尿病。 
  
发病率逐年上升, 1995 年比 1980 年 15 年约增加 4 倍多。
  
半数以上为 IGT ,最近报告 IGT 标化发病率占糖尿病总发病率的 59.7% 。
  
发病率城乡差别大,富裕地区与贫穷地区差别大。
  
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合并症可波及全身各个系统,特别是眼睛、肾脏、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 


  糖尿病无法治愈,其主要危害在于它的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合并感染:发病率高,两者互为因果,必须兼治。常见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肺结核、泌尿系感染和皮肤感染。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半数无糖尿病史,临床表现包括脱水严重,有时可因偏瘫、昏迷等临床表现而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死亡率高达50%。 
  乳酸性酸中毒:患者多有心、肝、肾脏疾病史,或休克、有感染、缺氧、饮酒、大量服用降糖灵史,症状不特异,死亡率高。 
  慢性并发症 
  大血管并发症: 
  (1)脑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或早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堵塞性脑血管疾病多见; 
  (2)心血管:患者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以冠心病较为多见。临床特点包括冠心病发病率高而且发病时间早,女性糖尿病的心血管病变发生率增高更为明显,无痛性心肌梗塞等非典型性临床表现多见等等; 
  (3)下肢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5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造成截肢者要比非糖尿病患者多10倍以上,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肢体残废的主要原因。 
  微血管并发症: 
  (1)肾脏:患病率尿毒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是糖尿病,特别是Ⅰ型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可有蛋白尿、高血压、浮肿等表现,晚期则发生肾功能不全; 
  (2)眼底:双目失明比非糖尿病者高25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的主要原因之一。 
  神经并发症: 
  (1)感觉神经:疼痛、麻木、感觉过敏; 
  (2)运动神经:可见单神经麻痹引起的运动障碍,局部肌肉可萎缩; 
  (3)植物神经:出汗异常、血压及心率变化、尿失禁或尿潴留、腹泻或便秘以及阳痿等。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1 型糖尿病患者在最初 2 年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 2% , 15 年以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高达 98%
2 型糖尿病患者 20 年以后,使用胰岛素或不使用胰岛素病人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分别为 60% 和 84%
早期视网膜病变可出现为出血、水肿、微血管瘤、渗出等背景性改变,晚期则出现新生血管的增殖性病变,此期病变往往不可逆,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重要原因。虽然血糖控制得好可以延缓、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但是不能阻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糖尿病的治疗包括四个点、五套车、六达标。 
四个点:多懂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多懂点儿”就是要多看看有关糖尿病的书籍,多听听有关糖尿病的讲座,增加自己对糖尿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的了解,我们科室每月10日下午,进行免费健康宣教,希望大家有时间来听听。“少吃点儿”就是减少每天热量的摄入,特别是避免大吃大喝,肥甘厚味,吸烟喝酒等。常有患者问我们,糖尿病是不是少吃糖就行,其实不然,除了糖之外,脂肪类、蛋白类食物也是血糖升高的元凶,同样需要控制。曾经有一个患者得了糖尿病之后,严格控制糖的摄入,不但甜的不吃,连米饭也很少吃了,血糖却总是居高不下,仔细一问,原来他饿了就吃肉来充饥,血糖哪有不高的,其实人每天能量的供给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米饭、馒头等淀粉类食物,控制饮食应该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控制摄入总量。“勤动点儿”就是增加体力活动时间和运动量,进行有氧运动,避免肥胖。“放松点儿”就是力求做到开朗、豁达、乐观,既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又要避免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追求,劳逸结合,心理平衡,避免过度劳累。作到以上“四个点儿”,糖尿病发病率就会减少50%。 
五套车:“第一套车”——糖尿病的教育与心理治疗。要真正懂得糖尿病,知道如何对待糖尿病,既要重视它,又不要惧怕它,明白糖尿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法根治,但可以控制的疾病。“第二套车”——糖尿病的饮食治疗。这就要求我们作到合理用餐,在保障营养的前提下,避免摄食过量,多进食高纤维食物,保证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摄入,少进食肥厚甘味,饮食清淡,戒烟限酒。“第三套车”——糖尿病的运动治疗。长期坚持适量的锻炼,从而增加热量的利用和胰岛素的敏感性。我们强调有氧运动,这个有氧不是单单可以呼吸氧气就行,而是既要达到运动量,又要避免过度运动,对人体造成伤害。具体来讲青年人运动后心率达到每分钟120次以上,老年人运动后心率达到每分钟100次以上,并且持续30分钟,每周至少5次。我们做过临床实验,长期坚持适量运动的人,平均血糖就可以下降2-3mmol/L。“第四套车”——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在饮食、运动治疗不能使血糖达标的情况下,适当选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并同时控制好血脂、血压、血黏度。少听野广告的宣传,多与专科医生联系,科学治疗糖尿病。“第五套车”——糖尿病的病情监测。因为糖尿病的不可治愈性,血糖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波动,糖尿病人要定期随诊,进行血糖、血脂、尿常规、眼底等相关检查,了解病情,接受医生指导。 
六达标:体重、血糖、血压、血脂、血黏度、胰岛素抵抗六达标,就能够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达到良好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其中饮食、运动是治疗的基础。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但有的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初期一般没有症状。还有疑问可以和QQ号为800195联系,希望对您有帮助。
糖尿病的病因一直是世界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一致认为糖尿病是一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尽管糖尿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遗传学、免疫学、病毒学、病理学、内分泌代谢病学等方面综合研究已知与下列诸因素有密切关系。 (1)遗传因素:早在60余年前,国际医学界就发现糖尿病人的亲属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遗传是某种特性通过细胞染色体基因遗传给子代。单卵双胞具有相同的染色体,因此对单卵双胞进行遗传性疾病的观察是很有意义的。英国Pyke对单卵双胞进行长达 20余年的随访观察。1982年他总结了200对单卵双胞糖尿病的调查分析。200例双胞中有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147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53对。双胞先后均发生糖尿病的称为一致,迄至统计之时仅双胞之一为糖尿病的称为不一致。其中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双胞一致率为 54.4%,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双胞一致率为90.6%。从单卵双胞的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较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更为显著。 糖尿病通过什么基因,以什么方式进行遗传尚不十分清楚,但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多基因遗传,其依据是:①糖尿病的发病率及临床表现有明显的种族差异;②临床糖尿病有各种不同类型,如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已知青少年期发病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MODY)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③已发现40余种遗传病伴有糖耐量低减或糖尿病,糖尿病是这些遗传病的一部分。例如Wolfran 综合征,有视神经萎缩、耳聋、尿崩症及糖尿病。40余种遗传病分别由于各个不同基因位点突变所致,但均可影响糖代谢,产生高血糖,表明多个基因与糖代谢有关;④糖尿病动物模型也表现出遗传异质性,如日本的NoD鼠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新西兰的NIO鼠及Wellesle y鼠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总之,根据已掌握的科学资料,多数糖尿病学者认为糖尿病是由于多基因变异,多个基因变异使个体产生糖尿病易感性,也就是说通过基因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在此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病毒感染、肥胖等)的作用,就可发生糖尿病。 (2)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亦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MHC)。人类HLA抗原系统的控制基因在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HLA系统包括三大类抗原:第一类抗原是HLA-A,-B,-C抗原,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表面,参与细胞介导免疫,主要与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第二类抗原是以D抗原系列,即HLA-DP,-DQ,-DR抗原为主,分布于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及活化的T淋巴细胞表面,主要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第三类抗原是C2,Bf,C4A及C4B等补体系统。 分离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采用免疫学方法可以对B淋巴细胞进行HLA第二类抗原分析。研究表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HLA密切关联,HLA-DR3、-DR4抗原频率显著增高,HLA-DR2抗原频率显著减少。从家系分析来看,兄弟姐妹中的HLA单倍型,若两个单倍型都与病人相同,则发生糖尿病的机会是1/5;若只有一个单倍型与病人相同,则发生糖尿病的机会是1/20;若两个单倍型都与病人不同,则发生糖尿病的机会是1/100。HLA的特异改变,说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的HLA分型与普通人群相同,无特异性。 (3)环境因素:对于具有糖尿病易感性遗传基础的人,环境因素对其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病毒感染:早在1864年,挪威医生发现一例腮腺炎病人,不久发生糖尿病。之后有关病毒感染引起糖尿病的报告络绎不绝。与糖尿病有关的病毒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及脑炎、心肌炎病毒等。病毒感染导致胰岛细胞破坏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三种: A 病毒通过具有糖尿病易感性个体的胰岛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入B细胞内,部分B细胞发生急性坏死,继之细胞溶解。1988年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急诊收了一中国男性青年(22岁) ,腹部不适及呕吐36小时为病史,既往体健,急查血糖92mmol/L,血浆胰岛素<2μU/L ,血pH7.1。诊断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院后1小时抢救无效死亡。死后34小时作尸体解剖发现胰岛B细胞全部坏死,而胰岛A、D细胞均正常,胰岛中大量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巨噬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死前未能作病毒血清学检查,根据其组织学病变显示,认为是病毒引起的急速的、全面的胰岛B细胞坏死,病程之短实属罕见。B 病毒通过易感个体的胰岛B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入B细胞后,长期滞留,使细胞生长速度减慢,细胞寿命缩短,B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并且激发自身免疫系统,若干年后出现糖尿病。如风疹病毒可在胎儿期入侵,经数年或十余年后出现临床糖尿病。美国观察24 1例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者,发现30例糖尿病及17例糖耐量低减;澳大利亚报告先天性风疹综合征45例,其中9例发生糖尿病。C 病毒经B细胞膜病毒受体进入B细胞后,病毒核酸编入宿主B细胞基因,使B细胞中胰岛素基因发生变异,合成异常胰岛素。尽管病毒感染是青少年发生IDDM的重要环境因素,但尚须有遗传易感性的基础及病毒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才可发病。 ②肥胖:肥胖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肥胖系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按体重指数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男性BMI≥2 5,女性BMI≥27,为肥胖。据美国报道30岁以上发病的糖尿病约80%~90%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 5%,1981年钟学礼教授报告我国30万人口糖尿病普查结果,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以上的人群中,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为23.20‰,女性为18.05‰,而正常体重者患病率为4.08‰,3.66‰。肥胖者由于胰岛素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或是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细胞内反应的缺陷,体内产生胰岛素抵抗而出现高血糖。同等的肥胖者持续时间越长,则越易发生高血糖。肥胖的起因与家族性遗传有关。多数由于长期的摄取过多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体力活动减少,体内脂肪储存增加所致。 ③化学毒物:作为直接损害B细胞的物质有四氧嘧啶和链脲菌素,在美国和韩国作为灭鼠药使用的吡甲硝苯脲等。这些化学毒物所致的糖尿病较似于IDDM,而在人类的IDDM病因学方面似乎意义不大,仅能借以说明发病机理中细胞破坏为重要环节,而大多数病人的病因则并非这些毒物。 ④饮食中某些食物成分:在冰岛男孩IDDM发病多为10月所生者,所以一般怀疑在母亲怀孕前后正是圣诞节,可能与大量食用含有亚硝基化合物的保存肉类有关。动物实验已证实,使动物仔食用熏制肉可致糖尿病。 ⑤营养不良:文献报导在非洲或东南亚一些以木薯为主食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的糖尿病,临床表现既不同于IDDM,也不同于NIDDM,可能与食用木薯有关。因为在摄取大量木薯而蛋白质摄入很低的情况下,特别是含硫氨基酸不足,可造成氰化物在体内蓄积而损伤胰腺。另外动物实验和临床长期蛋白质营养缺乏,可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糖耐量低减。 另外长期的过度紧张及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类固醇类口服避孕药等均可增加胰岛素需要量,加重胰岛B细胞负荷,也是糖尿病的环境因素之一。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中国目前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有2000万,另外还有将近同样数目的人已经有了糖尿病,但却没有发现和诊断。只因这部分人的糖尿病表现较轻或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忽略和延误的诊断。了解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有助于患者及早的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糖尿病患者比较有特点的表现,包括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常常称之为“三多一少”。出现典型症状,常常容易提示患者去医院就医,检查并发现糖尿病。 多饮 多尿 多食 消瘦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其“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常常非常典型,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三多一少”症状则不一定非常明显。 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 经常感到疲乏、劳累。 视力下降、视物不清。 皮肤瘙痒。 手、足经常感到麻木或者刺痛。 伤口愈合非常缓慢。 经常或者反复发生感染,比如泌尿系感染、疖肿及霉菌感染。 男性发生阳痿,女性发生阴道异常干燥。 极易饥饿。 恶心、呕吐。 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往往在其他非糖尿病的情况下也可出现,因此糖尿病患者容易忽略而不往糖尿病上考虑,使患者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糖尿病。2型糖尿病常常是以这些不典型症状而开始的。有研究表明, 在众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患有糖尿病。等到他们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时,其实他们已经得糖尿病数年了!
生鸡蛋 5个打入碗内加150ML醋调和,泡36小时后再用醋.蜂蜜各250ML与原有的蛋醋液混和,
每日早晚各口服15ML. 连服5剂即能减轻,常服能治愈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内科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犬尿石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