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幸福。

K12教育资源云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2.doc(142KB)
类别 : 试卷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连接电视学习语文
官方网站: /ejkozxmndgqupe
八 年 级 语 文 试 卷
(考试形式:闭卷
试卷总分: 12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
命题人:盐都
区北龙港初级中学王粉霞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
2、 把下列词语中的 4个错别字填入表中并订正。(2分)
3、 根据要求默写。(10分)
1 五岭逶迤腾细浪,
。(毛泽东
《七律 长征》)
2 《诗人 领袖》中的“梅花漫天”语出《七律 冬云》中的
冻死苍蝇未足奇。”两句
3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伤怀,借“花”、“鸟”抒忧国思
家痛苦心情的语句是: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
月四日风雨大作》)
5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移情于物,表达诗人对理想和
信念执着追求的诗句是:
6 橘生淮南则为橘,
。(《晏子
7 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
少府之任蜀州》)
,溃于蚁穴。(《韩非子 喻老》)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
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B.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个,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
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C.校园里的花开得很旺,姹紫嫣红,满园芬芳。
D.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
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科学家曾做过多次试验,发现一只鸡能否称王称霸,最重要
的因素取决于它的好斗性格。
B.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锣鼓声从街巷小院传出,声声入
耳,叫人心烦意乱。
C.这本书的作者以他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
象和生动场面。
D.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
缺少的音符。
6、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有错的一项是(2分)
A.记得在我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安妮·莎利文老师来
到我身边的那一天——1987年 3月 3日。
B.他意识到。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
C.离地 9分 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
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7、假若你的妈妈平时反对你阅读课外书,请你写几句话劝说你
妈妈。(要求用上一句读书名言,字数不超过 100字。)
8、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最伟大的工程,是华夏文明的象征,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请结合“长城”专题的学习,完成
下列任务。
(1)提到“长城”二字,你会想到什么呢?请用一个比喻句,
描述一下你心中的长城。(2分)
(2)请写出与“长城”有关的一个人物、一个传说、一则谚语或
诗句。(3分)
谚语或诗句:
(3)有这样的一则消息:
“万里长城上了 2004年度全球最濒危遗址名单,作为中华文明
象征的长城,如今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毁坏,很多地
段的长城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自然毁坏和人为毁坏,
使长城目前正受着双重煎熬,长城的保护已经到了刻
不容缓的地步,请你为保护长城提两点建议或保护措
施。(2分)
(4)班级欲召开一场以“我心中的长城”为主题的班会,请你
以主持人的身份设计一段开场白。(字数不少于 30字)
二、阅读理解 (共 40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9-10题。(5分)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
江犹唱后庭花。
9.“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
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1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 11—15题(15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
“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
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于避席对曰:“婴闻之,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
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回: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③狐白
之裘,坐堂侧陛④。妻子入见,立有间。公日:“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
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
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
“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景公:齐国国君。③霁(jì):天放晴。③
被:同“披”。④陛:皇宫的台阶。
1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 实 味 不 同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晏子避席对
③齐人固善盗乎
④叶徒相似
⑤晏子入见,立有间(
⑤逸而知人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③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14.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
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2分)
15.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
定的地方,请选其中两人,略作评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20题(14分)
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
①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陷烦恼沮丧,认定这是老天
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后来一位教师开导他
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
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
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做是上帝的特
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若干年后,他成
了一个著名的盲人推拿师,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他
的事迹被写进当地的小学课本。
   ②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
这个思路太奇特了,尽管这有点阿 Q精神。可是,人生
不如意事十之七八,这个世界上谁不需要找点理由自
我安慰呢?而且,这个理由又是这样的善解人意,幽
   ③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怪灰,文学家弥尔
顿是瞎子,大音乐家贝多芬是聋子,天才的小提琴演
奏家帕格尼尼是哑巴,如果用“上帝咬苹果”的理论
来推理,他们也都是由于上帝特别喜爱,狠狠地咬了
一大口的缘故。
   ④就说帕格尼尼吧,4岁时出麻疹,险些丧命;7
岁时患肺炎,又几近夭折;46岁时牙齿全部掉光;47
岁时视力急剧下降,几乎失明;50岁时又成了哑巴。上
帝这一口咬得太重了,可是也造就了一个天才的小提
琴家。帕格尼尼 3岁学琴,即显天分;8岁时已小有名
气;12岁时举办首次音乐会,即大获成功。之后,他的
琴声几乎遍及世界,拥有无数的崇拜者,他在与病痛
的搏斗中,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
了整个世界。著名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
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
魂”。有人说,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分天才,
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这话真不假。
⑤上帝很馋,见谁咬谁,所以,人都是有缺陷的,
有与生俱来的,有后天形成的。既然无法抗拒,又难以
弥补,就只有“既‘咬’之,则安之”,从容应对。你
咬你的,我活我的,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像贝多芬
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或者干脆学学尼采,公开宣
布:上帝死了!
   ⑥上帝又吝啬得很,决不肯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一
个人,给了你美貌,就不肯给你智慧;给了你金钱,
就不肯给你健康;给了你天才,就一定要搭配点苦难
……当你遇到这些不如意时,不必怨天尤人,更不能
自暴自弃,顶好的办法,就是像那个老师那样去自励
自慰;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不过上帝特别
喜欢我,所以咬的这一口更大罢了。
16、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这个思路太
奇特了,尽管这有点阿 Q精神。
(2)上帝又吝啬得很,决不肯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一个人,给了
你美貌,就不肯给你智慧。
17、 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效果看,以“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为题有什么好处?(2分)
18、 找出文中你最欣赏的语句,并加以简评。(3分)
19、仿照第⑥段中省略号前的句式,再续写两个与上文意思相关
联的句子。(4分)
,就不肯给你
,就不肯给你
20、这篇文章对你有怎样的人生启发?谈谈你的看法。(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21---24题。(14分)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
4分钟的时间里,使 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
妻子,便冲向他 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昔日
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
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
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
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
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
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 “我的儿
子!”“我的女儿!”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
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
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
火爆炸。”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
样不只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
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但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儿子在等着我。”
  挖了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阻
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到第 38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
的声音:“爸,是你吗?”
  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儿
子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能
救出大家。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他都会和我在
  “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这里有 14个
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
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 14个孩子,都活
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
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
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过巨大灾难的磨难后,
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分)
22、表现人物性格常常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分析下
面的描写文字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6分)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 7
岁的儿子的学校。
描写方法: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
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描写方法:
(3)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
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
描写方法:
23、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用自己的话概括
地说一说。(3分)
2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对父母说些什么?(3
三. 作文( 40分)
( 1)题目中的
,填充表述某种心情的词语。如“开
心、过瘾”等等;
(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3)不少于 600 个字;
(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5)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课:新闻两则
1. 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
言准确、简洁。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
2. 新闻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描写、议论(最
3. 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韶山人,军事家、政治家、
5. 标题:迅速了解全文内容。
电头: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讯社
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6. 这篇新闻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7. 电头: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
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8. 导语比标题多:背景、人物、时间。
第二课:芦花荡
①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心理、动作)
1. 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品质、精神、性格、
②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尾声)
③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衬托人物心理、渲染气氛、
突出人物品质、为情节作铺垫
2.芦花荡中体现的小说要素:
第一要素: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人物)
⑴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第④小节,
外貌描写;54~61小节)
⑵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第⑩ 、
17 、18 、47 、53 、60 、61小节)
⑶过于自信和自尊(第⑤小节,语言描写;32~45
⑷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54~61小节)
第三要素:环境描写
宁静,渲染了阴森恐怖的
拟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芦苇的形象,表
现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顽强抗争的意志。
表现老头子的功劳很大
第 61小节:用优美的景物烘托了老英雄打鬼子时内
心的轻松、愉快
第三课:蜡烛
1. 文体:战地通讯;详细描写、真实
2. 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
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⑴炮火连天,环境危险——不怕生
3.感人因素
⑵年老体弱,行动吃力——“爬”对
战士的崇敬、爱戴
⑶视若亲人,沉痛哀悼——“跪”
“画”“吻”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⑷结婚喜烛,意义特殊——对烈士
的感情强烈、深沉、至高无上
3. 细节描写
炮火:11次
(反复描写)
黑围巾:5次
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 主题:赞美了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谴责了
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2.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
世界》、《九三年》等。
性格: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偏
见,胸怀博大。
3. 本文所用的修辞:反语。
作用:有讽刺意味,极其尖锐、辛辣。
总评:“世界奇迹”
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1. 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
2.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理解、尊重
日本作家:自私的狡辩——鄙弃、孤立
3. ㈠来到纪念地㈡看纪念演出㈢参加座谈会㈣参观
第一单元综合学习
1. 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
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
昌龄《从军行》)
2. 战争名言: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
1.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2.阿长的形象:
⑴阿长是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⑵没有文化,不识字,粗俗、好事
⑶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善心,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
①对阿长称呼的由来(地位低,很不幸)
②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描写声音和动
③摆成“大”字的睡相(比喻)
④元旦吃福橘的“仪式”(神态、动作、语
⑤写阿长一肚子烦琐的道理
⑥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伟大的胜利,
调侃的意味)
⑦谋害“我”的隐鼠
⑧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称赞的意
4.“我”的感情变化:讨厌
空前的敬意
5.写法:㈠(第 4、8小节)人物描写:动作、语言、外
㈡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6.铺垫蓄势:19~22小节:买《山海经》之前
不写:买《山海经》的过程
23~29小节:买《山海经》之后
称赞烘托:写“我”震悚、喜出望外、如获至宝的心
7.为什么在文中不称阿长为“长妈妈”?
答:①符合作者年龄②文章前半部分大都写他如何
“讨厌”、“憎恶”阿长。
8.为什么要写远房叔祖?
答:说明“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原因。
9.倒数 2小节:突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同情和充
满敬意和感激之情。
第七课:背影
1. 文体:回忆性散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学者、诗人。
2. 主题: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儿子对
父亲的感念。
㈠【1】思念父亲,惦记背影(开篇设疑)
【2~3】别时家境,祸不单行,家境惨淡,渲
染了悲凉的气氛。
㈡【2~6】回忆往事
【4~5】细心关照(铺垫背影)
【6】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㈢【7】别后的思念,再现背影
3. 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的?
答:①外貌描写。写衣帽
呼应开头,表现家境惨淡
与“我”的紫毛大衣对
比,突出深切的父爱
②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细致地描写父亲爬月
台时艰难的动作,突出深切的父爱。
③用自己的情感反应来烘托背影,被深切的父爱
感动落泪。
①②③所描写的背影是全部情节的重中之重,最
能体现深切的父爱。
4. 关键性语句: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
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
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
第八课:台阶
1. 文体:小说。
2. 父亲的形象:非常要强,有志气,渴望提高地位,
获得尊重,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
老实厚道,谦卑。
第九课:老王
1. 线索:“我”和老王的交往。
谋生手段艰难
生理上有缺陷
居住条件恶劣
为作者送冰
送钱先生看病,不愿要报酬
身体病重,还要来谢恩,送香油和鸡
⑴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⑵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
⑶老王送香油鸡蛋,我坚持给钱
⑷关心老王,询问他能否维持生活
⑸女儿送鱼肝油
4.作者杨绛,江苏无锡人。选自《杨绛散文》,著有《干
校六记》、《将饮茶》,译有《唐•吉诃德》。
5.本文作者的丈夫钱钟书,字默存,江苏无锡人,学
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和
《管锥编》。
6.第 13~16小节:体现老王朴实、善良的品质。知恩图
报、心地善良。
7.“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是什
答: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作为幸运者,有
责任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关注他们的
生活,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作者
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所以感到“愧
第十课:信客
1. 选自《秋雨散文》。余秋雨,上海人。著有《文化苦
①说明信客职业特点——艰苦、诚信
②年轻信客接班
③用自己丰富的经历,指点年轻信客;
用自己惨痛的教训警醒年轻信客
一、二单元:记叙类文体(小说、散文)
人物(同上)
写法:先抑后扬,有详有略,前有铺垫、后有
第十一课:中国石拱桥
1. 作者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
教育家。著有《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2. 【1~2】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3】我国石拱桥特点
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4~5】介绍赵州桥
(由概括到具体,由主要到
【6~8】介绍卢沟桥
【9】我国的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由主要到次
【10】写石拱桥在解放后的发展
3. 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说明对象的特征: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形式
①从概括到具体: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②从整体到局部
③从主要到次要
4.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
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说明方法:举例子(不是打比方)
表达方式:描写
修辞方法:排比、拟人
第十二课:桥之美
①芦苇丛上的石桥
疏朗开阔之美
②江南乡间的石桥
阴柔阳刚之美
③水天间的长桥
丰富想象之美
④山区的风雨桥
安闲自在之美
⑤索桥——高山峡谷——具有生命力
第十三课:苏州园林
1. 本文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作家、教育家、编剧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第十四课:故宫博物院
1.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的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16】:是全文的重点,概括了故宫博物院
a简介故宫总体布局及建筑特色
b紫禁城正门内外
天安门——端门——午门(五凤楼)——庭院——金
水河——汉白玉石桥——太和门
“前朝”“内廷”分界地带
2. 本文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第十五课:说“屏”
2.本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课文引用古诗词的好处:营造诗意氛围,引起读者
兴趣;增添情趣,留有余味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
1. 第一部分【1~3】说明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队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1~3】说明顺序:由现象到本质(逻辑顺序)
表达方式:描写(主要)、说明
由空间到时间
第十七课:奇妙的克隆
1. 本文是按逻辑顺序来写的
2. 举例子和四个小标题让这篇文章更易懂,深入浅
第十八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 本文两篇短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第十九课:生物入侵者
1. 本文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好处: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
第二十课:落日的幻觉
1. 本文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原因)
三、四单元:说明文体
事物说明文:11、13、14、15、19课
事理说明文:12、16、17、18、20课
第四单元:科普文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两种说明结构:总分式(总——分、总——分——总)
事物说明;递进式 事理说明
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
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
说明方法:下定义:对某样事物的定义;
举例子: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说明什么
对象的什么特点;
作比较:更突出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比喻):更生动形象
地说明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
分类别:层次分明;
列数字:更具体,更准确地说明了什么事
物的什么特点
说明文中“……”能否换成“……”或“……”能否
去掉的回答方法:㈠肯定或否定;㈡先解释这个词
的意思;㈢这个词在是什么意思;㈣这个词不在是
什么意思;㈤下结论(所以“能”或“不能”去
掉)。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
1. 本文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被喻为“田园诗人”。选自《陶渊明集》。
2. 以渔人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3. 世外桃源:指与外世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世界,
也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①环境优美、宁静
②人人平等,人人参与劳动
③生活安乐幸福
④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⑤没有战争,没有剥削
第二十二课:短文两篇
写法:托物言志
《陋室铭》
1. 第一层:提出中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景:环境清幽、宁静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第二层:具体描写陋室
人:往来人物高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事:室内生活情趣高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志:主人胸襟超尘绝俗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第三层:以古代贤者自喻表明自己高雅的情趣。引用孔
子的话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2. 表达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的情操。
《爱莲说》
3. 本文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
图说》、《通书》等。
4. 菊:正面衬托。隐逸者:孤傲清高,避世退隐。
牡丹:反面衬托。富贵者:追名逐利。
莲:君子。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谦虚、正直。
5. 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第二十三课:核舟记
1. 说明文:说明对象——核舟。
体积上:小
构思上:巧
雕刻的人、物、字数量上多(内容多)
总 【1】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
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分【2~5】详写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
用事实说明雕刻者技艺精湛
总【6】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
赞叹核舟的雕刻技艺
第二十四课:大道之行也
1.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儒家经典之一,西
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2.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特征:天下为公。
大同:指理想社会。
3. 全文共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 2~3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圣;杜甫的诗——诗史。
1.一、远望——拔地而起,参天耸立
(用齐鲁广大的平原烘托泰山的高大雄伟)
二、近望——神奇秀丽,遮天蔽日(虚写、实写)
三、细望——高大深远
(由景生情:胸怀激荡、眼界开阔)
四、抒发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所感(对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珍贵,对家人的思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叹自己苍老
《石壕吏》
主题:赞美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
也含蓄地揭露了差吏的残暴
一. 致词的由来
二. 对比(差吏凶残、老妇悲苦)
三. 主体 写老妇致词
四. 尾声 暗示老妇被抓
第二十六课:三峡
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② 大笔点染的手法
③ 动静结合
2. 一:先写山
突出山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二:再写水
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奔放美(江水上涨、水流湍急)
春冬:清悠美(素、绿、清、影)
秋:凄婉美(寒、素、凄、哀)
3. 引用渔歌: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反衬三峡秋
季凄凉萧瑟的气氛。
4. 本文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学家。选自
《水经注》。
第二十七课: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本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被称为“山中宰相”。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
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北宋人。选自《东坡志林》。
表达了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
闲人:有闲情雅致的人;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第二十八课:观潮
1.【1】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结构:总——分——总
顺序:由远而近
方面:形状、颜色、声音、
修辞:比喻、夸张、引用
【2】写水军演戏的精彩场面(动静相衬)
【3】弄潮儿的英姿(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4】写观潮人多——侧面描写,突出潮水的雄伟壮
也突出了表演的精彩。
2. 以潮为线索
个人作战技艺高
第二十九课:湖心亭看雪
1. 回忆性山水小品文。
2. 本文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
蝶庵居士。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本文选自《陶
庵梦忆》。
3. 中心:对故国往事的怀恋和淡淡的愁绪。
4. “独”往湖心亭看雪: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
洁情怀和不随俗流、清高自赏、孤寂的心情。
5. “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
之外的闲情雅致,痴迷于对故国往事的留恋。
6. 白描:描绘了一幅山水画。悠远脱俗的意境。
全景:景物浑然一体
天地苍茫、天人合一(广漠)
特写:堤、亭、舟、人(渺小)
第三十课:诗四首
《归园田居》
语言:平淡自然,真挚醇美。
愿: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即使做农夫,也比在官场为
“五斗米折腰”强。
《使至塞上》
第二句:借景抒情,被排挤出朝廷,内心惆怅,激愤、
比喻:本体:自己;喻体:飘飞的蓬草。
第三句: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千古壮观)
构图美:远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园的是落日——层次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晖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
《登岳阳楼》
颈联直接道出亡国之臣心中的悲愤。
“风霜”双关,比喻现实社会。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
的感慨,结束全诗。
1. 作者、时代
2. 字词解释、课文翻译
4. 内容加情感
八年级下册字词
1.藤野先生
补充词语:
2.我的母亲
3.我的第一本书
4.列夫·托尔斯泰
诚惶诚恐 无可置疑
5.再塑生命
补充词语:
8.短文两篇
11.敬畏自然
12.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13.旅鼠之谜
14.大雁归来
15.喂--——出来
补充词语:
16.云南的歌会
17.端午的鸭蛋
补充词语:
曾经沧海难为水
20.俗世奇人
《甜甜的泥土》的听课与评课
  一.教学实录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坐在大家身后的是来自哈尔滨、牡丹江、
大庆市四县五区的领导和老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
掌声欢迎他们来到咱们“温泉之乡”好吗?
  生:好!(生热烈地鼓掌)
  师:大家愿意在这节课中展现我们第四中学的风采吗?
  生:愿意!
  师:接下来我们欣赏几幅图片。(屏幕展示景美、情美的
图片,学生观赏画面)美吗?
  生:美!
  师:景美、情美令人陶醉,屏幕上的话更给人启迪。我们
共同读一遍好吗?(屏幕展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乏爱,而是
缺乏感受爱的心灵。生齐读。)老师把这句名言送给
大家是为了让大家学会什么?
  生:发现美,感受爱。
  师:非常好!发现和感受会让我们的阅读更丰富、更深刻,
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在
发现和感受中去学习,我们一起走近黄飞的小小说
《甜甜的泥土》,去了解一个独特的故事,结识一些
似曾相识的人物。(板书课题)
  师:有目标,我们的行动才会有方向,这节课我们的学
习目标是这样的。
  (屏幕显示学习目标,生齐读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
故事情节,了解小小说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写法 。
2.能够抓住细节,具体分析人物形象。3.感悟伟大
的母爱,进一步体会人间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
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二)合作探究,感悟亲情
  师:大家都做预习了,是吗?我们来做几道非常简单的
小题,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我们以抢答的方
式进行,老师还给答对同学准备了奖品。看谁先得到。
  (屏幕显示:①.生字生词②.整体概括:用一句最简
洁的话说故事。)
  (生积极参与抢答,师发给学生奶糖、玩具猪、足球等电
脑图片,作为奖品。)
  师:从答题情况来看,同学们扫除了阅读障碍,知道小
小说讲的是一包奶糖融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
大家对这篇小小说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但读一篇
课文与认识一个人是一样的,仅有一面之交和初步
印象是不够的。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谁想为大
家朗读这篇文章,老师已经准备好了音乐《秋日私
语》。其他同学认真听,听过朗读之后用“分层概
括”的方法来说故事。具体要求是找出贯穿全文内容
的线索。再试着用几个动词将这个线索连成一个完整
的故事。(屏幕显示:分层概括)
  (一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听后归纳)
  师:让我们交流一下刚才的问题。找出贯穿全文内容的线
  众生说:奶糖。(板书:奶糖)
  师:奶糖自始至终出现在文章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我
们再试着用几个动词将这个线索连成一个完整的故
事。我先说“送奶糖”,大家接着说。
  生:吃奶糖,分奶糖。
  师: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了二年级二班王小亮手中。
  生:传奶糖。
  生:分奶糖、吃奶糖、藏奶糖。
  师:“藏”字的动感不够。
  生:埋奶糖
  师:对,是把奶糖埋在雪堆中的。第二天……
  生:挖奶糖
  师:好,最后他怎么尝到甜甜的泥土的味道的?
  生:舔奶糖
  师:多么形象,一个八岁孩子的动作活灵活现地展示在
我们面前了。
  (师分别板书动词:送、传、分、吃、埋、挖、舔。)
  师:用分层概括的方法我们理清了小小说的故事情节,
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离异的妈妈与王小亮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
文中除了这两个人物还涉及到其他人物吧!
  众生:王小亮、亲妈妈、后妈、父亲、老师、同学和传达室的
  师:让我们再细读文章、抓住细节,选择最感兴趣的人物,
用“我最了解  (人物),由文中第  段  
(句子),可知他(她)是  的人”的句式,分
析概括人物形象。给同学们一些时间做准备,在准备
的过程中,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再举手示
  (屏幕显示:细节概括及句式。)
  (学生再读文章并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师:很多同学准备好了,已经举手示意我了,我们开始
  生:我最了解小亮的亲妈妈,由文中第 2段的“她,倚
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
雕。”可知她是一位爱孩子的母亲。
  师:说得真好!你能用过去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对这
一句做进一步的赏析吗?
  生:能。句中用了动词“倚着”,说明她站在那儿时间很
久了。而且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妈妈专心致
志等候放学后儿子的出现,体现她对儿子的至爱亲
情。(众生鼓掌)
  师:同学的掌声是对你最高的评价。
  生:我最了解小亮,由文中第 22段的“小亮起得特别早。
他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涮净,再掏米、添水、捅
火、坐锅,然后才背上书包拿块冷馍悄悄溜出门。”
可知她是一个非常勤劳的孩子。
  众生:啊?
  (众生疑惑、议论,纷纷举手,要求发表个人看法)
  生:小亮不勤劳。
  师:小亮不勤劳吗?
  生:不是小亮不勤劳。我是说作者写这句话的目的不是要
说小亮勤劳,而是说他生活艰苦。后妈对他不好,虐
待他,本来都该大人干的活却让一个八岁的孩子来
做。爸爸也不关心他,专门听后妈的教唆。
  师:你的评论要有依据哟!
  生:前文都写了。第 19段写“小亮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
尝过了”;分糖时,“连那只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
了”这都说明他生活艰苦,最起码的温饱都得不到
满足。第20段还写,吃剩的糖无处放,“他好像又
看到:现在的妈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
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气势汹汹的向他走来。”这些都
说明小亮生活艰苦,后妈、亲爸都对他不好。
  师:你真善于发现。你不但了解了小亮,他的爸爸妈妈你
也了解到了。
  生:我也想说一说小亮。我最了解小亮,由文中第19段
的“他那双小手在衣服上来回蹭着,微微思考了一
下,笑咪咪的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颗,给要好的伙
伴发两颗,又恭恭敬敬的给了老师五颗。”可知她是
一位非常懂事善良的孩子。还有第 20段“迅速将糖埋
入路边的雪堆中,还特地插上一根小棒棒。”可知他
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生:老师,我想关注一下这位伟大的母亲。我最了解小亮
的亲妈妈,由文中第3段的“她黯淡的眼神里,射
出热切的光。”可知他是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作者
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他的眼神从黯淡到热切,这可
以看出离异后不能经常见到儿子她是悲伤的,电铃
一响即将见到儿子,内心又是无比激动的。
  师:你分析的真好。
  ┅┅┅┅
  师:大家的感受真的是丰富多彩。在这些人物中,作者刻
画的较细致的是谁?
  生:小亮和他的妈妈。
  师:这是小说的主人公。细致的刻画中表现了母子间的深
情。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爱是┅┅
  众生:伟大的。
  师:同学们把人物分析这样透彻,老师领略了同学们的
聪明才智,相信大家的朗读水平一定是更出色的。我
们就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伟大的母爱。大家看一看哪
些段落浓浓的母爱体现的最为明显?
  (学生纷纷选择6至18段的内容)
  师: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6――18段。谁想读小亮的
亲妈妈?(A)传达室的老头?(B)还有旁白?(C)你
们几位先酝酿一下感情,其他同学和我都做评委,听
过之后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好吗。(屏幕显示:
角色朗读)
  (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师:有一位艺术家说过:人的喜怒哀乐都能通过声音表
达出来。大家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 A读得好。她把小亮妈妈渴望见到孩子,但又
没见到时的伤心、焦急、无奈的心情都读出来了。
  生:我认为 B读得好。因为在朗读中大家更多注重人物的
对话,不注意旁白,而 B把不为人注意的旁白读得很
好,衔接及时,语调、情感与情境相吻合。
  师:你评得真好,看事物的角度很独特。有没有人认为他
们有读得不如人意的地方?
  生:我认为 B虽然把不了解事实真现的传达室的老头生
硬的不烦的语气都读出来了,但是,“我是问你几
年级几班。”这句处理得不够好。这句不宜音调太高,
语速应该比他的前几句话要慢,字音咬得要重,要
有点咬牙切齿的感觉,再加上不耐烦。
  (众生鼓掌要求该生读一读。该生示范。)
  师:太棒了!你认真地听了,也用心去品了。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到了小亮
妈妈的一片爱子深情。可以说小亮和妈妈的生活都是
不如意的,辛酸的。这是一个苦涩的故事,但为什么
用“甜甜的泥土”做题目?如何理解“甜甜”?
  生:因为奶糖融入泥土,泥土变甜了,所以用“甜甜的
泥土”做题目。
  生:奶糖是妈妈送的,这糖已不是一包普通的糖,而是
一包蕴含着崇高母爱的糖。所以,“甜甜”既指糖是
甜的,也指母爱是甜的,母爱也是伟大的。
  师:只有亲妈妈一人爱小亮吗?
  生:还有很多人爱小亮,比如老师,传达室的老头后来
能把糖传给小亮,好可以看出他也是关心小亮的。
  师:你说的这些都是有名的,一定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好
心人在关心帮助着小亮。
  师:仅仅因为奶糖融入泥土之中,所以就用“甜甜的泥
土”做题目吗?为什么作者要让象征爱的奶糖融入
  (众生无言,师安排短时间讨论。)
  生:作者让象征爱的奶糖融入大地,是要告诉我们,我
们生活的大地上到处都有爱。
  师:象征爱的奶糖融入了宽广的大地,我们的爱也将像
大地一样变得宽广,到处都有,处处都在。也就是
“无所不有、无处不在”。这就是小说的主旨,也是
作者用“甜甜的泥土”作题目的原因。(板书:爱像
大地一样宽广,无所不有、无处不在。)
  师:小说的主题没有只停留在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
爱和母爱伟大上,而进一步升华为人间的至亲至爱
就象大地一样宽广,它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让离异
家庭的孩子获得了应有的温暖和幸福,使他们健康
快乐地成长。这样的立意的新奇的。
  师:理解了小说的主题,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小说的结尾。
老师想先问大家,你理想化的结尾是什么样的?你
希望糖怎么样?
  生:希望糖没有化,被小亮抠出来吃了。
  师:可是本文结尾却这样写到“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
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小亮
“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
在舌尖上┅┅”“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
现在是糖化了,融入了大地。可能有的同学还想到小
亮妈妈把糖裹在怀里都没化,怎么一夜之间地温回
升,竟然高过人的体温37度以上呢?这现实吗?
  众生:不现实。
  生:我们暂且不管地温回升奶糖融化是否现实的问题,
这留给同学们课下去实验去考证。现在我们只是从文
学角度分析小说这样的结尾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出乎意料、耐人寻味
  师:为什么说出乎意料、耐人寻味呢?
  生:作者让奶糖融入大地,告诉我们至亲至爱,象大地
一样宽广,它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师:理解得多透彻呀!这篇小说的结尾要比大家想象的
惊奇得多,这是小说的特色之一:结尾惊奇。(屏幕
展示:结尾惊奇。)
  师:你认为这篇小说还有哪些特点?看谁拥有一双善于
发现的眼睛?
  生:以奶糖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严谨。(屏幕展示:结构
  生: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师:这是每一篇小说都具备的特点。当然,你能发现这一
点也非常好。看谁拥有一双更善于发现的眼睛?
  师:老师提示一下,写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至情至
爱,这是非常普通的立意,但本文却打破传统,把
主题放在“人间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
在,无处不有”上,这样的立意┅┅
  生:是新奇的。(屏幕展示:立意新奇)
  师:美国作家欧﹒亨利指出,小小说除了具备一般小说
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写作特点,那就是结尾惊
奇、结构严谨、立意新奇。另外,本文还具备独自的特
点,看谁拥有一双最最善于发现的眼睛。刚才有同学
在分析“黯淡”、“热切”等词语时已经分析出来了。
  生:对比。(屏幕展示:妙用对比)
  (三)真情述说,爱心传递
  师:泥土是甜的,母爱也是甜的。这甜甜的味道中也让我
们品出了王小亮的生活的滋味。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
的父亲、母亲,然后以“家是什么”来谈谈自己家中
的喜怒哀乐,品一品其中的酸甜苦辣。
  (屏幕显示:家是……)
  师:我们这样来说,先说一个简短的事例,注意表达出
一个感人的情境,然后再用富有哲理的、诗意的语句
来表达。老师可以先给大家举个例子。例如:考试失
利后,我沮丧的回到家,妈妈就带我到城外去散心,
城外春风习习、春光浪漫。我顿时豁然开朗,我觉得
家就是一缕温暖的春风,吹去烦恼、催我上进。(众
生低头静思。)
  生:我的家住在农村,我不能经常回家,每到周末爸爸
妈妈就给我打电话,问我吃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
每一次听到他们的声音,我都会感到很幸福,我觉
得家就是一段长长的电话线,这头是我,那头是爸
爸、妈妈,那电话里分明有一种甜美的味道。
  师:你有关心的好父母啊!
  生:以前我是个很淘气的孩子,爸爸妈妈一批评我,我
就跑,他们说不要我了,可是他们还是做一桌丰盛
的饭菜等着我回来。我觉得家就是温暖的等待。
  (很多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已经在试泪了。)
  生: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亮,吃
月饼,我觉得家就是一个圆。
  师:真是富于想象,月圆、饼圆、人也圆啊!
  生:有一次,电视广告中正介绍一种新款的学习机,我
自言自语的说,要是我有一台该多好哇。几天后,我
放学回家,看见我的学习桌上正放着我向往的学习
机,我感动极了。我觉得家就是一颗许愿石,帮助你
实现心中梦想。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太让人感动了。虽然大家谈的都
是些平凡的小事,但老师已经听出,同学们已经感
受到了伟大的母爱和父爱,已经拥有了一颗感恩的
心。其实,父爱母爱往往就体现在平凡的小事中。生
活中,父母的一句唠叨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
杯浓浓的奶茶,一桌丰盛的饭菜都有饱含着爱的真
情,需要我们要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另外,
在同学们的真情诉说中,老师还有一个感觉,那就
是大家的生活都是很甜蜜很温馨的。可是,文中的王
小亮却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之中,我们能为他做些什
么呢?特别今天还是他的生日啊!
  众生说:唱首歌、送礼物。
  师:那就给他送份生日礼物吧!(屏幕显示:一个未解
开的礼盒)看看谁是他的知已,谁最有创意?
  生:送一包奶糖,让他吃个够。
  师:跟妈妈的想法一样!
  生:送一双新鞋,因为他的破鞋都张嘴了。
  生:那我就送一副手套,因为他的手都冻裂了。
  师:你们真有爱心!这是体贴入微的举动。
  生:送一包泥土。(众人笑)
  师:富有创意,这泥土包含着非同一般的感情。
  生:送一份《未成年人保护法》,告他的爸爸和后妈对王
小亮的虐待,把后妈撵出去。(笑声掌声起)
  师:哟!你很有胆量,而且知法用法。但是,关于这份礼
物老师想发表点个人看法了。人与人之间要用一颗什
么样的心去相处啊?
  众生:宽容,理解。
  师:对。假如我们真的处在离异的家庭之中,我们应该用
一颗宽容、理解的心与新妈妈相处。如果你认为新妈
妈对你不好,我想是不是你在戴着有色眼境去评价
人。如果你能摘下眼境,你会发现世界是灿烂的,生
活是美好的。大家说,是这样吗?
  众生:是。
  生:我想花钱让他们母子照一张大照片,让小亮想妈妈
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
  师:你真是他的知已,你真有创意。
  师:还有那么多人想送啊!谢谢你们,小亮一下子收到
这么多礼物一定高兴得不得了。老师也有一份礼物要
送给他,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真情的声音”,系好的礼盒慢慢解开,
配音朗读:把母爱当作是一架架高耸的天线,让我
们接受并传递那快乐的电波;把爱母亲谱成一支支
动人的歌谣,让我们吟唱并回味那永远的旋律;珍
惜爱吧!储藏爱吧!)
  师:请同学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几句话。让祝福与祈祷
伴着王小亮和天下所有的孩子们,愿他们健康快乐
地成长!(学生齐读赠言,悦耳动听)
  (四)实践亲情,书写真情
  师:今天的作业:1、亲情实践:亲人们为我们付出了很
多,你们有没有想过也为他们做点什么呢?哪怕为
他们盛一碗饭,捶一回背。今天,老师就布置这样一
个作业,为一个你至亲至爱的人做一件事,来增进
你们之间的亲情。这个作业不只是今天的作业,也是
我们一生的作业。2.写作实践:文中妈妈并没有遇
到王小亮。如果放学后王小亮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母亲,
请你想象一下,母子相见的动人情景,用大约20
0字描述出来。注意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屏幕显示作业)
  师:同学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
睛;生活中不是缺乏爱,而是缺乏感受爱的心灵。通
过今天的学习,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擦亮双
眸、敞开心扉,去发现美,创造美;去感受爱,奉献
爱,让世界充满爱。(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注:本节课为 2007年省送教下乡的一节示范课。)
  二.评课
  【自评】
  (一)以“情”为主线,设计学习活动。这堂课的设计思
路:激发情趣,导入新课--合作探究,感悟亲
情――真情述说,爱心传递――实践亲情,书写真
情。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
体验,因此以上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正是一笔丰
厚的语文资源。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
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
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真情自然喷薄而出。
  (二)准确的角色定位。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已不单是
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
者、升华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这节课中我一
直遵循着一条多“退”少“补”,“该出手时才出
手”的原则。学生能做的事,人不会去包办代替,我
把发现的权力给了学生,把评价的权力给了学生。但
这我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引导在转承之处,鼓励
在动情之时,强化在重要为点。
  (三)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在这节课上我用真
诚的赞美,和蔼和微笑,让学困生得到了充分的自
信,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生均获得了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尤其在每
个环节和内容的处理上,始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这节课上,
学生的发言人数40人次之多,占全班人数的70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创造才能。整节课,从新课导入到阅读课文,再
到对文章内容感悟乃至课外的延伸,我始终注意激
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设计和内容要求都富有情
趣,适时而适当地鼓励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始终
兴趣盎然而又充满成就感。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有自
己独到的理解,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性阅读
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注重培养学
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于《甜甜的泥土》这
样浅易的文章,让学生在预习中运用工具书自学掌
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在听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情
节;在细读中感悟人物形象;在角色朗读中感受伟
大的母爱;在交流合作中领会文章主旨、了解文章写
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的设计,给
了学生很大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避免了以
我的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发生。
  【他评】
  这是一节真正精彩起来的语文课。
  精彩在好的教学前提。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爱”,以此
为牵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感,且贯穿课的始终,
使教学活动有了顺畅的链接。文本如一座矿藏,只要
我们充分去挖掘,一定可以挖到金子。在挖掘中学生
确有发现和感悟。学生发现了文章的线索,发现了小
亮生活的不幸,发现了小亮的善良,发现了小小说
的写作特色等;他们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子深情,感
受到了我们的身边处处充满爱,感受了生活中父母
无微不至的关怀等。
  精彩在真挚的情感。教师激励学生用心灵语言走进人物的
内心世界,用情境语言表达家的味道。培养学生用慧
眼去发现人生,用真情去感受生活。在“真情述说”
环节中,学生调动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表达内心
真切的感受。因而,学生、听课教师以及教者都满含
热泪,情达到了高潮。在“送礼物”这一教学环节中,
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在激动中亢奋,在踊跃
中发言。送“礼”的举动有创意,送“礼”的方式有
新意,送“礼”的内容有含意……这种因共鸣而产
生的最佳教学情景,造就了一个富于吸引力的情感
  精彩在教师的睿智。一是教师的点评。句句流露出细腻的
真情,如 “善于发现”,“你真有爱心”,“你真
有创意”“你真是他的知已”,“你评得真好,看
事物的角度很独特”,“同学的掌声是对你最高的
评价”,“看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等等,
体现了教师的睿智和灵动;二是问题的设置。一个问
题的设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却是不唯一的。例
如,让学生再细读文章,进一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这个问题的设计,同时将仿句训练、赏析语句、描写
人物方法等多种语文阅读的题型都生活中不是缺少
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乏爱,
而是缺乏感受爱的心灵。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希望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擦亮双眸、敞开心扉,去发现美,
创造美;去感受爱,奉献爱,让世界充满爱。”这样
的语言,不但精彩,而且首尾呼应,突出本课“发
现美,感受爱”的主线,自然的引出《让世界充满
爱》的歌曲,文章升华到至高点,它带给学生的那种
美好的感受自然是妙不可言,当如“余音绕梁,三
月不绝”。再如:“理解了小说的主题,我们再把目
光转向小说的结尾。”理解了主旨自然转到写作特色
上,因为小说的结尾与众生想的不同,得出小小说
结尾惊奇的写作特点。在这节课中,这样精彩的过渡
语还有许多。五是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有学生想
帮助小亮把后妈撵出去。的确,在太多人眼中“后妈
可怕,后妈难处”。这时教师的智慧体现出来了。
“关于这份礼物老师得发表点个人看法了”,之后
引导学生在当今愈来愈多的离异家庭中,应该学会
用宽容与理解真诚的与人相处。这是对学生思想教育
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精彩在面向全体,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在每
个环节的内容的处理上,教师始终能够面向全体学
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检查预
习时的抢答到送礼物时的创意,学生一直都保持极
高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他们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
在听说读等方面表现着个性才华。即使课上没有体现
出写的内容,教者也机智的将其放在了课后学习中。
  精彩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要让小主人们积极主动
地学习,仅仅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学
民主,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
往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教者做得很出
色。如在课的开始时激励式的语言风格,和学生一起
做评委等。再如,学生送礼物时先肯定学生“你很有
胆量,而且知法用法。”然后再对这名学生以及全班
同学进行思想教育。这对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的实现做了一个有效的补充。
  精彩在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新课程念指导下,教师对自己
的角色定位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教师已不单是知
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
升华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这节课中教师在一
直遵循着一条多“退”少“补”的原则。学生能做的
事,教师不会去包办代替,教师把发现的权力给了
学生,把评价的权力给了学生。在学生的参与下,从
课内学习,迁移拓展到课外,课内课外构成了一个
“大语文”的学习框架。教师“退”下来,真正还学
生的主人地位,但是教师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该
“补”则“补”,这个“补”主要表现在及时对重
点之处的适时点拨与强化。
  总之,这是一堂真正精彩起来的语文课。如何面向全体,
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何从语言
文字感悟文章的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何体现人
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相信我们一定会从这堂
朴素而精彩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最后,还要提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关于“目标教学法”。
由教师在课前直白的提出来,究竟合适不合适,是
否应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来实现。
(注:评课人:林甸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  张玉
 3.小亮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怎样看出的?
  明确:
  王小亮是一个聪明、懂事、尊敬老师、受小朋友欢
迎的孩子,从他分奶糖这件事可以看到。
  4.本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和含义?
  参考:
  这个故事照理是一个悲剧,但作者却别出心裁,
在结尾安排了一个喜剧性的结局。这是一个诗化的结
尾,意蕴丰富的结尾,给人无穷的联想的结尾。那甜
甜的泥土寄托着“过去的妈妈”对儿子王小亮的至
爱至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那甜丝丝的泥土,
也包含着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这
些人类的爱,让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获得了应有的
爱和幸福,从而产生生活的渴望和动力。古代希腊神
话中,就把大地比作“母亲”,中华民族也历来认
为“坤为地,为母”,“万物生于地,人生于母
亲”,厚德载物,地生万物,没有偏袒。母亲的胸怀
应该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她会
给每一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这就
是这篇小小说的主旨和蕴含所在吧!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太和阮桥中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一起幸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