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部 中医服务站中中医的发展情况

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
您的位置:
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也开展闵行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提升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关键时期。中心将以闵行区卫生十二五发展规划为纲领指导,根据新医改方案的要求,以提升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逐步转变社区服务模式,凸显卫生服务公益性,从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十一五”卫生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中心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进一步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坚持硬件建设和内涵提升并举,以世博为契机,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坚持惠民利民为首要任务目标,全面促进我中心社区卫生工作健康发展。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末,中心完成门诊456701人次,同比“十五”末增长142.1%;出院病人1064人次,同比增长9.58%;住院均次费用12566.27元,同比增长49.25%;住院药品均次费用27.82元,同比下降22.92%;出院平均药品费用3983.96元,同比增加6.05%;门诊药品均次费用60.45元,同比下降了20.90%;门诊均次费用104.65元,同比下降了9.59%。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6%,高血压建卡率达97%,糖尿病建卡率达70%,肿瘤早发现率达33.33%。
(二)主要成就
1、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深化全科服务团队建设
以信息化为核心,转变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完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以管辖区域为范围,划分责任区域,组建7个全科服务团队。形成以居委会为网格化管理的服务模式。同时,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开展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
期间不断完善团队工作的考核机制,进一步细化团队责任,提高了全科团队工作的成效。以全科团队为单位开展社区慢性病随访工作,通过基础质控组及专家质控组的定期监测,提高慢病管理质量。
实行团队长风险基金管理考核,不断完善和细化《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服务考核细则》,将团队主要工作和重点指标的完成情况逐一分解到分值,以量化指标来反应工作质量。通过公布评聘要求、自愿报名、资格审核、中心数据采集排名等方法,开展星级全科医生评定工作。
2、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团队顾问制试点工作
成为全区首家团队顾问制试点单位,于闵中心和市五医院两家二级医院签订团队顾问协议,开展社区团队顾问制工作。凭借五院和闵中心的优质资源,开设团队顾问专家门诊,使病人在社区就能得到专家医生的诊治,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同时,通过定期进行疑难病例的讨论、病房教学查房;开展业务讲课、社区团队健康教育等工作,中心的全科医生得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带教。经过半年的工作开展,各种慢性病控制得到有效管理,团队医生诊疗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取得一定成效。
3、实行新型药品管理模式,降低药品采购成本
在国家、上海市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框架内,利用现代医药物流和供应链技术,开展新型药品管理模式,实现了在经济上医药分开,降低了虚高的药品价格。到十一五末,我中心药品收入增幅减缓,药品均次费用、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明显下降。我中心门诊药品均次费用60.45元,比十五末减少了16.03元,降低了20.90%;出院平均药品费用3983.96元,比十五末增加了227.42元,增加了6.05%。
4、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促进服务均等化
制定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组建应急队伍,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消毒处置等网络,开展传染病门诊及发热排查室的规范化建设,规范就诊流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完成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项目拨款指标,根据工作数量、质量考核,实施绩效分配,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和水平。拓展妇幼保健服务内涵,深化孕产妇及0-6岁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不断完善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慢性病防治、肿瘤防治、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牙病防治模式,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成政府实事项目为60以上老人及贫困、退休妇女实施免费健康检查。开展“五个人人” 健康市民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组建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开展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监测。
5、加强学科人才建设,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末,中心执业医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 53.16%,其中硕士以上2人,执业护士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 65.06%,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比例达到20.8%。五年来选派全科医师参加中荷项目2人,中英项目1人。培养了学科带头人两人,充实了医院学科的队伍,为医院的科研发展夯实了基础。在此期间中心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末,全区门诊、出院人次分别达到456701人次,1064人次,同比增长142.1%和9.58%。医疗服务效率指标有了明显提高,中心平均床位使用率96.79%,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个百分点。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闵行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城市功能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突破的关键时期。中心在新一轮发展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诸多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医改目标进一步清晰。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出台,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目标,制定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重点改革。卫生发展的基本方向、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基本明确,医改将成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促进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2、政府职能转型深入推进,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闵行区致力于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型,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制定了社会事业发展与改革整体政策框架,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形成了有利于卫生事业发展的区域政策环境。积极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建立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财政体系,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在内的社会事业的发展将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
1、卫生资源相对不足。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二三产业在颛桥已形成规模和优势,与人口不断导入、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增长相比,卫生资源总量不足,难以满足需求。同时,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目前我中心优质资源仍较为缺乏,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比例较低,专业技术人员缺口较大,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中医资源更显不足。
2、老年护理康复服务体系亟待完善。颛桥地区老龄化程度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导致人口老年化趋势愈发严重,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呈现总量大、大量病人要求住进病房,随在近几年我中心床位数较十一五末增加了37.93%,但仍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3、公共卫生问题突出。人口增多对公共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升高,都对疾病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目前外来流动人口数量接近户籍的2倍,给传染病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同时这部分人群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大、管理难度高,其服务水平与户籍人口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
4、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村卫生室已经建立了网络管理,但是乡村医生服务和运营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村卫生室机构监管欠缺、卫生资源利用率低下;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较低、卫生服务缺乏活力、农民基本卫生需要与有效需求相差甚大;乡村医生年龄偏高,学历和职称结构普遍较低,培训、进修机会非常少,知识老化;这些将严重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的发挥和基层卫生服务的提供。
三、发展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从区域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促进闵行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全体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足多层次医疗卫生需求,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四、重点工作
1、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行家庭医师责任制
调整完善服务规划布局,随导入人口集中区,设置1家服务站点,继续加强服务站点建设,改善布局,提高设施水平,将大量引进全科医生及全科护士,通过培训、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方式提升社区全科医生诊治水平,以此来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建立全科医师家庭服务责任制。社区全科医师与家庭签约,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为签约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人性化全程服务,形成更加紧密的服务关系,使全科医师担负起健康“守门人”职责,促进新型医患关系的形成。
& &&2、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加大医疗行为监管力度
充分利用中心信息化管理系统,将质量监管工作前移。完善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和制度,充分利用医院信息化技术实施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运用网络平台, 建立日常检查、分析、评价、反馈、处理等制度,建立医疗服务质量可追溯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正确指引医生进行合理医疗,有效阻止医疗问题发生。
3、全面实行基本药物使用制度,制定药物合理使用的评价体系
全面实行基本药物使用制度,结合临床路径管理和诊疗规范,建立医生合理用药评价系统与处方分析系统,对医生的药品使用实行全过程、动态的监管。建立合理用药绩效评估制度。利用合理用药评价系统和处方分析系统,建立临床科室、医师合理用药的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合理用药的公示制度,将医师的用药合理性与执业行为考核相挂钩,控制不合理用药,切实保障病人利益。
4、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传统医学的作用
完善中医科室建设及硬件设施建设,成立完整独立的中医科室,发挥中医药在社区的作用。下设中心中医科、针伤科、分院中医针伤科、服务站点中医针伤科。在门诊部内添置各种中医药治疗的硬件设备,继续改善中心、分院、服务站点的中医室内的就诊环境,完成所有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为中医科室建设提供硬件保障。在社区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3年内中医全科医师资格人数能够占中心中医医师人数的8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师人员占全科医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0%。
5、建立相对完善的护理病房及居家护理相结合的服务体系
建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病房与居家护理相结合的老年护理体系,中心病房以收治高龄、患有慢性疾病,在医疗中心明确诊断并基本控制病情的恢复期老年患者,提供疾病恢复期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建立以居家照护为主的新型社区老年护理模式。采取家庭护理和社区照护的方式,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及日间护理中心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基础护理、康复指导、日间照护、临终看护、生活照料等服务。
6、发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保障社区居民健康康复
不断完善康复训练中心的建设,引进康复医师人才,选派全科医师参加康复内容的培训,以此来充实康复医师的队伍。大力开展中医药参与社区康复,对不能来中心残疾康复训练的残疾人,将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站的优势,在服务站点内设立简易康复器械,方便社区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充分发挥其社区康复服务的功能,为社区残疾人、疾病康复期病人提供日常康复服务。
7、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级建设
针对人口分布情况,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标准,调整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布局和全科团队建设。继续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提高设施水平,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切实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继续以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eHR)为核心,深化慢性病管理。加强以艾滋病、结核病、麻疹、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和人感染禽流感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以高血压、糖尿病和肿瘤早发现为重点的慢性病防治工作。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管理组织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加强相关物资储备,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设,配备设施设备,开展经常性演练。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深入开展健康城区建设工作。继续完善建设健康城区工作,全面提高市民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服务和健康管理水平。
8、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建档率,定期为60岁以上老年人实施免费健康检查,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患病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和国家免疫规划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完善外来孕产妇保健管理网络,开展妇科疾病普查和退休、贫困无业妇女免费妇科体检。加强学校卫生工作。重视口腔疾病防治工作,对幼儿园、中小学校学生开展口腔疾病免费检查和龋齿充填减免治疗。开展儿童近视监测,实施儿童近视干预方案。加强儿童肥胖干预,开展学校、家庭合理营养培训和指导。启动“校园责任医生工作制”,以建立学生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实现学生健康体检、计划免疫、口腔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疾病监测等服务的信息化管理,保障学校公共卫生安全,促进学生健康体质全面发展。关注外来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覆盖常住居民,并逐步扩大到流动人口。构建外来人口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以外来人口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继续推进结核病防治、孕产妇管理、计划免疫、艾滋病防治、重点传染病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
9、建全数字化全程健康管理
大力宣传网上预约及网上付费服务,利用信息平台,与居民进行互动,并提高居民主动获取自身健康信息的能力。强化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利用自助式健康体检小屋的功能,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加快社区健康管理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健康自我管理组织的作用,深化社区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培育市民健康生活方式。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人自我管理模式,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参与度。
&五、重点项目
十二五期间,中心发展将重点开展以下项目建设:
&[][被阅<font color="#ff次][] Copyright
2006.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闵行区卫生局
访问人数:684024人次,安徽省“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皖卫中医药〔2013〕15号)
为加强对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在总结&十一五&中医药工作经验、研究分析当前中医药工作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安徽省&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一、&十一五&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扶持促进中医药发展的重大举措,&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基本实现,主要指标和任务基本完成,我省中医药事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中医医院(所)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中医医院床位数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中医医院病床使用率(%)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26个百分点
中医医院诊疗人次数(万人次)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中医医院出院人数(万人次)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30个百分点
省级重点专科专病数
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数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1.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三甲&中医医院3所,&二甲&中医医院6所,使我省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达到5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达到34所。新增政府举办的县级中医院2所,实现了每个县都有一所中医医院的目标。政府办的县以上综合性医院90%以上设有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全省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0%以上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为基层群众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2.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06年以来,全省共有47家中医医院获得中央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支持。加强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感染性疾病防治能力、中药制剂能力、中药房建设等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有效改善了我省中医药机构的基础条件和服务环境,提升了我省中医药的服务能力。2010年,全省中医医院人均门诊人次费用比全国中医医院平均水平低22.2%,比我省综合性医院低25.9%;人均每住院人次费用比全国中医医院平均水平低20.3%,比我省综合性医院低22.1%。
3.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较好发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世界针灸联合会临床培训基地)分别落户安徽省中医院和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目前正在按计划建设。我省拥有的省部级重点学科由1个增加到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由4个增加到15个、省级特色中医院由5个增加到8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由49个增加到97个。
4.中医药队伍素质明显提高。2009年,新安医学传人、皖南医学院李济仁教授被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首届&国医大师&。安徽中医药大学被确定为国家级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省卫生厅确定了三批43个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单位。重点培养了近百名中医临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才及一大批高层次中医专科专病人才;组织实施了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了33名高层次继承人,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基层实用型中医药人才。
5.中医药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时期,有500余项中医药科研课题获准立项,其中国家级31项、省部级113项,4项中医药科研课题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荣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25项。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由4个增加到14个,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由1个增加到2个。
6.中医药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组织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宣传周活动,在宣传中医药文化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7.中医药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将发展中医药事业列入深化医改六项重点任务。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逐年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财政投入,加强了省级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为我省中医药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医药发展中一些突出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主要表现在: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在一些地方还没有落实到位;中医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不足,基层中医药人员严重短缺;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管理体制不健全。
二、&十二五&中医药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深化中医药机构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中医药特色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中医药科学发展,提高中医药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主要目标。到规划期末,全省中医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合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人才素质明显提高,继承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文化资源得以有效开发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更加显著,基本实现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
具体指标是:到2015年,建成2个国家级传统医学临床教学科研基地,全面完成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建设任务,其中重点建设学科居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建设10个省级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重点培养100位名中医,建设100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总结推广100个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规范或临床路径,研制开发100个有独特疗效的医院中药制剂;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科,其中85%的中医科建设达到标准化,100%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其中85%可以提供规范化中医药服务;万人口中医床位数、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中医医疗保健服务量同比增长50%以上,其中养生保健&治未病&人次占中医医院门急诊总人次20%以上。
专栏2&&&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市级中医医院三级中医医院达标率(%)
县级中医医院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达标率(%)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设置率(%)
中医床位数(万人口)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万人口)
中医医院诊疗人次数(万人次)
中医医院诊疗人次占医院诊疗人次比重(%)
中医医院出院人数(万人)
中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重(%)
&&治未病&人次占中医医院诊疗人次比重(%)
(三)主要任务
1.完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各级中医医院为主体,以农村和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形成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功能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每个市、县建设好1所政府举办的中医医院。进一步加强巩固和加强县中医医院建设,充分发挥县中医院在农村中医药工作的龙头作用;加强中医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积极发展中医社区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积极推动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鼓励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方法和形式。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监督管理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专栏3&&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
01&省、市、县中医医疗服务机构建设
&&&&建成2个国家级传统医学临床教学科研基地
建设10个省级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
新建一所省级中西医结合医院
依据《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对未达标的政府举办的中医医院(重点是县级中医医院)进行业务用房改扩建和配置基本医疗设备,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在&十二五&期末力争使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02&&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
&&&&到2015年,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达到全省县(市)行政区划总数的30%,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达到全省市辖区总数的30%。
2.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探索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努力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政府举办的中医医院均设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有条件的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置中医预防保健的必要人员、设备和技术,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预防保健机构,规范服务行为。加强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宣传与教育。
专栏4&&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01&&省、市县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建设
新建一所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设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治未病&中心)。
02&&中医药基本公共服务试点
&&&&&十二五&期间,选择中医药资源丰富的市辖区或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开展基本公共服务中医药服务试点工作。
3.&发挥中医药在卫生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治中作用。加强中医药应急和中医药防治传染病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建立和完善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逐步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加强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能力建设,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防治临床基地建设项目,加强省级和市级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平台,结合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重点加强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肾病等重大慢病和艾滋病、手足口病、新发传染病以及妇女儿童健康问题等的中医药防治临床研究,形成具有国内外公认循证证据的高水平中医药综合防治方案。
专栏5&&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和应急能力建设
01&&现代重大疑难疾病中医药防治攻关
&&&&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基础平台,重点对糖尿病等重大疑难疾病进行中医药防治研究攻关,以提高现代重大疑难疾病防治方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目标,开展临床验证与评价研究,实现防治方案的优化和推广应用。到2015年,力争在糖尿病防治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02&&中医药应急能力建设
&&&&到2015年,建设好10个市级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
4.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认真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要求,加大基层中医药工作力度。改善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基础设施条件,大力补充基层中医药适用人才,广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推行农村中医药工作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总结推广经验,适时扩大试点。基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享受到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中医药服务。
专栏6&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01&&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中医科建设
&&&&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和《社区卫生中心基本标准》,&完成1000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为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和社区服务站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02&&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
&&&&到2015年,对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进行中医药专业大专学历教育,对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城乡基层培养1000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遴选一批老中医药专家为县、乡、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基层中医药医疗和预防保健人才。
03&&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能力建设
&&&&到2015年,依托现有中医药资源,每个省(区、市)建好至少1个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每个县(市、区)建好1个县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04&&县乡村中医药工作一体化管理
&&&&总结现行16个试点县农村中医药工作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经验,每个市逐步扩大试点,到2015年,全省60%县实行农村中医药工作县乡村一体化管理。
5.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巩固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师承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支持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设,加强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沟通协调,使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更能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完善师承教育制度,鼓励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或者有中药炮制专长的中医药专家带徒授业,鼓励中青年中医药人员拜师学习,原则上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中医药专家应当带徒授业,新参加工作的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应当在县以上中医医院拜师学习一定时间。制定并实施引进、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的政策,开展农村订单定向中医类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继续实行城市中医类执业医师在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服务一定时限的规定。大力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以及中药和护理人才培养工作。有计划地组织省&十二五&中医临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到省外有专科专病特色的中医医院进修学习。
专栏7&&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专项
01&&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到2015年,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实训)基地、中药特色技术实训基地、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含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基地)、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中医药预防保健人才规范化培养基地,整体提高中医药培训能力和水平。
02&&中医药人才培养
&&&&继续开展全国和全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遴选100名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教师,建成专家传承工作室,配备200名继承人;开展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作,遴选60名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进行培养;造就一批国家中医中青年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继续加强基层中医药适用人才培养工作。
03&&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到2015年,对1500名中医住院医师开展规范化培训。
04&&中药(含民族药)人才培养
&&&&&十二五&期间,加强中医药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同时培养一批中药炮制、栽培、鉴定、传统制药工艺等传承技术人才,中药资源学、中药材良种繁育、中药材植保和中药炮制专业技术人才,中医药市场经营、中医药知识产权和中医药企业管理人才。
05&&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
&&&&到2015年,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达到20个,培养40名优秀学科带头人,整体提升中医药临床、教育、科研和产业服务能力。
06&&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
&&&&&十二五&期间,在全省中医医疗机构遴选一批护士进行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强化培训,提高中医护理能力与水平。
6.加强中医药科研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国家和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切实加强领导,完善体制机制,落实配套经费,实行倾斜政策,确保建设目标顺利实现。支持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建设。积极组织申报国家中医药科研课题,继续开展省级中医药科研课题招标工作。加强对新安医学和华佗医学的整理和研究;鼓励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整理、研究中医药学术,创新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加强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的研究,研制发明新药;加强中医药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室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中药制剂的研制开发与利用,支持中医机构根据安全有效的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的经验方,自制中药膏、丹、丸、散等普通制剂,方便群众使用,提高中医药使用率。成立安徽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研究中心,加强民间医药的整理发掘和传承创新。
7.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加强我省道地药材、大宗药材、名贵特色药材和重点中成药品种所需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创建&绿色加道地&优质药材品牌,道地中药材品质得到充分保证,在皖南、皖西和皖北建设若干个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提升中药材产业化水平。建立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建立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道地品种种质保存技术方法,加强中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做好我省珍稀、道地中药材的保护性开发与合理利用工作,保证资源永续利用。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业、物流业等相关产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开展药浴、药膳、药茶、保健按摩等传统养生保健服务项目。加强中医药科研、生产、销售、医疗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
8.大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我省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强具有安徽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研究,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优势。一是充分利用安徽人文历史资源,建设若干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二是要大力推进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在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探索,不断丰富医院中医药文化内涵。三是加强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继续加强与有关新闻媒体的沟通协作,加大对中医药行业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加强中医药机构宣传网络建设,培训中医药宣传骨干。
专栏8&中医药文化建设专项
01&&安徽中医药文化资源挖掘、整理
&&&&充分挖掘我省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强&北华佗、南新安&特色文化研究,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优势。
02&&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
&&&&从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环境形象三个方面开展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建设一批全国或全省中医药文化教育宣传基地。
03&&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
&&&&组建一支省级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在全省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巡回演讲
04&&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
&&&&&十二五&期间,创作一批科学准确、通俗易懂、形式多样、体裁丰富、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系列科普图书、音像等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精品;全面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全国80%以上行政村、85%以上社区和80%以上家庭。
9.积极推动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实施中医药&走出去&战略。加强我省&北华佗、南新安&特色优势的对外宣传,探索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有效途径;创造条件吸引境外留学生来安徽学习中医药;大力培养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鼓励引进外资合作开发有独特疗效的中医医疗技术及中药新药和新剂型;鼓励中医机构采取多种方式在境外开设诊所、医院,依托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等平台,依托我省在友好城市、华人华侨和港澳资源的优势,宣传推介安徽中医药文化,扩大安徽中医药的国际影响,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部门配合。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将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列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民生工程项目。明确部门职责,各部门密切配合,支持中医药的发展。
(二)加大投入,重点倾斜。建立稳定的中医药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安徽省发展中医条例》的规定,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在医疗保障政策中,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在基本药物实施过程中,调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保障药品供应、完善定价报销、加强宣传培训、规范临床应用等工作要按照中西药并重的原则,充分考虑中药特色,促进中药的合理使用。
(三)加强管理,完善机制。理顺中医药管理体制,强化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职责,建立健全中医药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全社会共同扶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中医药管理队伍建设,调整充实人员,落实工作任务。
(四)加强督查,规范秩序。严格中医药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等的准入制度,清理和取缔各种形式的非法中医医疗活动,进一步依法加强中医医疗和中药药品广告管理。各地要建立中医药工作督查制度,定期开展监督检查,规范中医药服务秩序,确保群众医疗安全。
亲爱的用户, 您使用的浏览器内核为IE6,一些功能将无法正常使用! 推荐您立即升级到IE8, IE9, IE10
您可在此点击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卫生部 中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