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内及舌下囊肿见瘘道形成 如何治疗

&&&&先天性鳃源性瘘管及囊肿
&&&&【概述】
先天性鳃源性瘘管及囊肿为较常见的胚胎发育异常。由于胚胎期鳃器的残留,通常称之鳃裂瘘管或囊肿,这一命名最早是由Heuzinger(1865)提出的。在咽部和颈部皮肤均有开口的称为完全性瘘管;只有一个开口通向咽部或颈部皮肤的称为不完全瘘管,或称为窦道;两端均无开口,残存于组织内的上皮腔隙因分泌物潴留而呈囊性膨胀则称为囊肿。瘘管和囊肿可以发生恶变而成为鳃裂癌。本病不仅在耳鼻咽喉科,而且也是外科、内科、儿科等均可能遇到的疾患。
位于颈侧部的瘘管或囊肿绝大部分系鳃源性者,其中大多数又是属于第二鳃裂性的。第二鳃裂囊肿比瘘管多见;第一鳃裂瘘管则比囊肿多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发病年龄大多在10~29岁,瘘管发病年龄较早,以19岁前多见。一般为单侧起病,据统计以左侧稍多,双侧同时发病者较少见。
&&&&【病因与发病机制】
该病的胚胎组织发生学至今尚未定论,在诸多学说中,鳃器起源说仍得到绝大多数学者们的支持,为此了解鳃器的发生学,对于认识本病是必要的。
人胚进入第4周,前肠头端(原始咽部)的内外胚层间有一中胚层,此后中胚层迅速增生,形成上下排列共5对的弓形隆起,称之为鳃弓。相邻鳃弓间,则由内、外胚层上皮紧贴而构成的相互对应的四个沟,外侧由外胚层上皮组成称之鳃沟。内侧系内胚层上皮向外膨出形成,称之咽囊。鳃沟与咽囊之间的上皮隔称为鳃膜。
几个鳃弓的发育速度是不均衡的,第一、二鳃弓发育最快,其中第二鳃弓的发育超越其后三个鳃弓,突起一“鳃盖”,将第三、四鳃弓完全覆盖,并且构成一个深的、包含有上皮衬里的袋状物,称之颈窦,颈窦结构因为上皮增殖于第2个月末完全消失(图1、2)。
图1  颈窦及鳃瘘示意图
图2  颈窦发育异常
两侧的第三咽囊腹侧为胸腺始基,随着发育而被拉成细长的囊状小管,称之“胸腺咽管”
每个鳃弓各含有一个软骨中心。第一鳃弓(下颌弓)软骨称为Meckel软骨;第二鳃弓(舌骨弓)软骨称为Reichert软骨。第一鳃沟形成外耳道。第一咽囊则形成鼓室和咽鼓管。第二咽囊形成腭扁桃体窝。第三、四咽囊消失时则产生胸腺、甲状旁腺等。
Von Ascherson(1832)最早提出颈窦不闭塞或闭塞不全即形成鳃裂瘘管或囊肿,后来此说得到广泛支持。Kostaneki和Mieleck(1890)认为,鳃裂瘘管的内口极多见于腭扁桃体上隐窝,适在第二咽囊所处位置,故这种完全性瘘管均应当是第二鳃裂的。
由于第二鳃弓末端形成鳃弓的下界,该鳃弓产生舌骨,因此成人舌骨应看作是鳃裂组织下界的标志。从而可认为凡舌骨平面以下的瘘管或囊肿均非鳃裂起源。由此推理,第三咽囊衍化而成的胸腺咽管的残留可能是成因。这一学说过分强调外瘘口的重要性,事实上鳃源性皮肤在形成过程中移动性很大,而且互相交错,并不停留在鳃裂原先所处的舌骨位置。综上所述,凡瘘管内口在第二咽囊所在处者为鳃源性的,而在第三咽囊所属部位。瘘管又含典型的胸腺组织者,则为胸腺咽管起源的。
&&&&【病理】
90%的鳃裂瘘管或囊肿内为复层鳞状上皮,8%为纤毛柱状上皮,2%则两者兼有。上皮层外为结缔组织包膜。囊腔内含有脱落上皮、粘液及脓液,常有胆固醇结晶。
根据鳃裂瘘管的胚胎发育来源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鳃裂瘘管:临床上较少见。多系非完全性瘘,或多为内口开于外耳道的完全性瘘,不易引起重视。外瘘口一般位于下颌骨水平支的下缘,下颌角的后下方,靠近胸锁乳突肌上端的前缘,颌下三角区。内瘘口位于外耳道的软骨部或耳郭的前方或后方。瘘管在咽鼓管的下面,腭帆张肌的后面,颈动脉或茎突咽肌的前面走行,亦有靠近面神经干走行的(图3)。 
图3  第一鳃裂囊肿和窦道
第二鳃裂瘘管:临床上较常见。出生后多有外瘘口,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中、下1/3交界处一小凹点。瘘管穿通颈阔肌,沿颈动脉鞘上行,穿过颈内、颈外动脉之间,经舌咽神经、茎突咽肌和舌下神经的浅面,到达扁桃体窝上隐窝处,即为内瘘口所在(图4)。
图4  第二鳃裂囊肿和窦道&&&&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Ⅻ.舌下神经。
第三鳃裂瘘管:较少见。外瘘口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下部,与第二鳃裂瘘管的外瘘口位置相似。瘘管穿过颈阔肌的深面,在颈总动脉的后方,或与迷走神经之间,跨过舌下神经向上,经舌骨与喉上神经之间穿过甲状舌骨膜,止于梨状窝或下咽侧壁的内瘘口(图5)。
图5  第三鳃裂囊肿和窦道&&&&Ⅸ.舌咽神经  Ⅹ.迷走神经  Ⅻ.舌下神经
第四鳃裂瘘管:少见。外瘘口与第二鳃裂瘘管相似,位于下颈部或锁骨上,瘘管穿过颈阔肌深部,沿颈动脉鞘下降到胸部,再自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弓上升到颈部,止于食管上端的内瘘口。
根据鳃裂来源可将一侧面颈区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发生于下颌角以上及腮腺区者,常为第一鳃裂来源;发生于约相当肩胛舌骨肌水平以上者为中份,多为第二鳃裂来源;发生于颈根区者,多为第三、第四鳃裂来源。
&&&&【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概述
根据病史和典型临床表现较易作出诊断。第一鳃裂瘘管伴有耳内流脓,易误诊为外耳道疖、化脓性中耳炎或耳下淋巴结结核性瘘管。第二、三、四鳃裂瘘管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中1/3和下1/3交界处,周围有外瘘口。将患者头转向对侧时在瘘孔上能触到皮下有纤维条索样物。扁桃体窝、梨状窝、食管上端发现内瘘口,诊断可以明确。
【症状】
鳃源性瘘管多数具有反复溢液或手术切开史,个别病例因有耳溢而误施乳突根治术。瘘管的分泌物为浆液性、粘液性、脓性或脓血性。瘘口处可有结痂或皮肤糜烂,引起痛痒症状。咽侧有内瘘口者,可能有咽喉漏液的感觉,亦会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化脓,表现为急性扁桃体炎的症状。
鳃源性囊肿表现为颈侧上部肿块,逐渐长大,或为时大时小,亦有突发起病者。合并感染者,可出现发热,局部疼痛症状。囊肿增大可能引起咽喉压迫感、牵引感或者呼吸困难。突发膨大者,甚至出现迷走神经受压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咳嗽及呕吐等。
第一鳃裂瘘管主要表现为耳内流脓,下颌角后下方有包块,压之耳内分泌物增多,继发感染可出现疼痛、发热等症状。
第二、三、四鳃裂瘘管在胸锁乳突肌前缘有瘘口,常有少许分泌物。病人常觉有口臭。
【体征】
鳃源性瘘管的外瘘口,除了第一鳃裂性者,均在颈侧中下部接近胸锁乳突肌前缘处。第一鳃裂瘘管一般在下颌骨水平支的下缘,居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和颈中线之间的某一处,常见于颌下三角区、下颌角之前或其后下方的耳垂之下。瘘孔很小,一般直径不大于1~2mm。外耳道受累者并不少见,不过多数是在手术中才能证实。
第二鳃裂瘘管外瘘口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中下部。内瘘口在扁桃体窝,上隐窝处多见,亦可能在其下方或腭弓某处。
第三、四鳃裂瘘管外瘘口位于下颈部或锁骨上,其内瘘口则在下咽侧壁、梨状窝或食管入口处。必要时可用直达喉镜或纤维喉镜来探查其内口情况。
鳃源性囊肿多位于颈侧上部1/3处。大型者亦可能占据整个颈侧部。边界欠清晰,触之具有一定硬度,一般与皮肤不粘连,也无明显活动性。一般说来,腮腺下的囊肿应考虑为第一鳃裂性的。第二鳃裂者多在颈动脉分叉处。于囊肿壁见到胸腺组织者,则考虑为第三鳃裂性的。
对于孤立性囊肿可行穿刺检查,其内容物具有暗红色、橘黄色或淡绿色等不同的外观。囊肿一般为单房性,含有透明性或乳白色粘性液体,或由于化脓而成脓性。除液体之外,可能含有干酪样物质。抽出的液体在试管中摇动,可见脂滴的闪光,镜检有胆固醇结晶,就可诊断为鳃裂囊肿。
辅助检查法尚有碘油造影,可以显示瘘管走行及其内口位置,但是在瘘管深在或分泌物粘稠者,显影则有困难。用美蓝经外瘘口注入,再检查咽部有否染色,以了解与咽腔交通情况及其位置。探针探查则适用于浅表及短小的瘘管,有时可引起咳嗽、心悸、出汗、苍白等迷走神经刺激症状。
鳃裂瘘管和囊肿的术前诊断可靠率仅为50%~60%。需要鉴别的颈部疾患颇多,现简述较常见者:
1.先天性耳前瘘管 与第一鳃裂瘘管可能混淆。该病为耳郭形成时,第1~2鳃弓的融合不良所引起。两侧可同时存在,具有遗传倾向。该瘘孔90%开口于耳轮脚升支前缘处,瘘管可能会出现分支,但一般不会通向外耳道深部。
2.甲状舌管囊肿或瘘管 也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为胚胎期甲状舌管的遗迹形成。以瘘管多见,多数起病在10岁以下。囊肿或瘘管与舌骨有着密切关系,一般位于舌骨中份之前,甲状软骨上方。
3.化脓性或结核性颈淋巴结炎 囊肿若有感染,或有反复感染历史,则不易与化脓性颈淋巴结炎和颈淋巴结结核相鉴别,应详细询问在感染以前有无囊肿史。鉴别困难者,必要时在局部感染控制以后,可在囊内注入碘油造影,腔壁光滑者为鳃裂囊肿,腔壁不规则则可能是化脓性或结核性淋巴结炎。
4.囊性水瘤 范围广泛的囊性水瘤,如已扩展到锁骨以下和腋间者,易与鳃裂囊肿鉴别。较小的仅限于颈侧的囊性水瘤则不易与之鉴别。但囊性水瘤一般多在颈后三角区,而鳃裂囊肿多在颈前三角区。囊性水瘤多是透亮和多房性的,而鳃裂囊肿则否。
5.颈深部血管瘤 静脉血管瘤加压时肿物可渐渐变小,松手后又恢复。动脉血管瘤位置较深,有明显的搏动。用两根火柴粘在肿块表面,如呈扩张性跳动,则为颈动脉瘤。如于近心端压迫动脉,搏动可停止,亦为动脉瘤。
6.颌下腺结石 由于结石阻塞导管,分泌物不能排出,颌下三角区可出现痛性肿块,进食后疼痛加重,颌下腺导管口常红肿溢脓,双手口底扪诊或X线平片可发现结石。
7.涎腺混合瘤 属于良性肿瘤,但可以恶变。该肿瘤为实体性,内含上皮、腺体及假软骨组织等。
&&&&【治疗概述】
鳃裂瘘管及囊肿的唯一有效疗法是手术切除。婴儿如不引起呼吸困难,及有反复感染者,最好能到4~5岁以后再行手术治疗。
由于鳃裂瘘管及囊肿与某些重要结构毗邻,加之常因反复感染而形成瘢痕粘连,给手术增加了难度,术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复杂的窦道和瘘管的定位和切除,为此对已有感染者应在炎症控制后进行手术。手术方式则视囊肿或瘘管的所处部位及其形态而定。
1.第一鳃裂瘘管 瘘管短而浅的,完全切除比较容易。瘘管深者,特别是瘘管与面神经的关系难以估计或有面神经激惹症状者,手术就较困难。手术前应采用0.5%美蓝注入瘘管,以便手术时易沿瘘管剥离。亦有用特种液体石蜡或快速硬化聚合物,使瘘管较为硬实,方便追踪和解剖瘘管。
采用耳下Y形切口,向下至颈部瘘孔。向上翻转皮瓣,显露出腮腺,辨认面神经分支,然后细心围绕瘘管剥离。对瘘管位于腮腺深叶者,有时需行腮腺部分切除术。在接近外耳道时,于耳道软骨附着处切除瘘管较易成功,但必须切除一部分外耳道软骨及乳突骨膜。也有的瘘管很不明显,肉眼所见似一细线或一柱状纤维肌肉组织。手术时必须将瘘管完全切除,否则极易复发。
2.第二鳃裂瘘管 瘘管若达咽部,则手术较复杂,宜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较安全。
手术切口:先在外瘘口周围作梭形切口(图6),若外瘘孔位于颈下部而内孔又位于咽部扁桃体窝者,需于下颌角处作第二切口。先将已剥离的瘘管下端自第二切口处掏出(图7),再沿瘘管向上向内剥离,直达咽侧壁的扁桃体窝。当快剥到咽壁时,助手用手指伸入患者口内推压患侧咽壁,有助于了解剥离深度。在距咽壁2mm处用丝线结扎瘘管,然后切断(图8)。若为第三、四鳃裂瘘管,应沿瘘管的走行分离至梨状窝或食管上段。第四鳃裂瘘管下端可能进入纵隔,左侧者绕过主动脉弓,右侧者绕过锁骨下动脉。故手术应慎重,并需与胸外科合作。
图6  鳃裂瘘管切除术切口
图7  由第二切口拖出瘘管下半部
图8  继续沿瘘管解剖直达扁桃体窝
瘘管切除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伤口,逐层缝合,并置引流图(图9)。
图9  缝合伤口与置引流管
为彻底根治瘘管,有时须作扁桃体切除术,对反复多次手术而有广泛瘢痕者,必要时可行功能性颈清扫术式。
3.鳃裂瘘管抽剥术 适于完全性鳃瘘且无瘢痕粘连者,具体方法:①先用泪管扩张器扩张瘘管外口,然后从颈部外口插入空心导管或实心探条,经瘘管进入咽部并从口腔引出。②颈部的外口周围作一椭圆形小切口,用钝性分离法将瘘管游离数厘米长,把导管与瘘管结扎在一起,轻柔而持续地牵拉从口腔引出的剥离导管,即可完整地抽剥出瘘管。
4.鳃裂囊肿 手术前注入少许美蓝液于囊肿内。
在囊肿处切开皮肤,然后沿囊壁与周围组织剥离(图10、11)。因囊肿常与颈内静脉粘连,分离时应注意保护勿使其破裂(图12)。一般无感染的鳃裂囊肿较易完全剥离。反复感染或已破溃,囊壁与周围组织已发生粘连者;或手术时囊壁破碎,标志模糊不清者,都不易完全摘尽。此时可用刮匙将残余部分尽量刮除,也可用电灼或化学药物腐蚀,使囊壁上皮完全破坏。
图10  鳃裂囊肿切除术切口
图11  拉开胸锁乳突肌暴露囊肿
图12  游离囊肿&&&&注意不要伤及血管
囊肿大者,囊壁多数薄而脆,手术时不宜穿刺抽吸囊肿内容物,否则会引起内容物不断流出,增加手术困难。
术毕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用细丝线间断分层缝合,并置引流。
多数囊肿合并有瘘管,手术时不可忽略。在完整摘除囊肿的同时,应循瘘管分离至末端,一并切除,否则仍可复发。
录入人:&&&&&&审核人:&&&&&&最后修改人:黄玉丽&&&&&&
北京健康在线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书京ICP备号
免费服务热线:
服务信箱: .cn验方新编-卷一 舌部-舌下痰包
您的位置 :
> 验方新编 卷一 舌部
验方新编 卷一 舌部
本书全文检索: &
&&&&&&&用无杂色的白马粪,放新瓦上焙干研末,加顶上梅花为末敷上,立愈。或照上舌病各方治方。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
中医古籍全文检索甲状舌管囊肿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所属类别 :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经
专家审核。
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cyst)是指在早期甲状腺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退化不全、不消失而在颈部遗留形成的先天性囊肿。囊肿内常有上皮物聚积,囊肿可通过舌盲孔与相通,而继发感染,囊肿可破溃形成甲状舌管瘘(thyroglossal fistula)。
多发群体 30 岁以下青少年多见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所属科室 外科 -
英文名称 thyroglossal tract cyst
本病以男性居多,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约50%的病例发生于20岁之前。绝大多数病人可见颈前肿物,可发生于颈正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但以舌骨上、下部位为最常见。囊肿生长缓慢,呈圆形可伴有颈部胀痛、吞咽不适、咽部异物感等局部症状。合并感染者可表现为痛性包块或脓肿,若已形成瘘者,可见窦道,窦道中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流出。感染明显者可伴有发热、疲乏等全身症状。体检时,在颈部中线附近可触及肿块,质地软,直径1~5cm,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与表面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有弹性或波动感。位于舌骨以下的囊肿,舌骨体与囊肿之间可触及坚韧的索条与舌骨体粘连,可随伸舌运动上下移动。
由于甲状舌管囊肿经常合并感染,并易于成瘘,且甲状舌管瘘可长年迁延不愈。故本病一经确诊,多主张尽快手术治疗。1.Sistrunk手术(1)手术时机:颈部甲状舌管囊肿无感染者,1岁以上手术比较安全,如有感染趋势者,应尽早手术;舌根部囊肿其发病率虽然只占本病的1%~2%,因影响呼吸道通畅或有吞咽困难,手术不受年龄限制,应尽早行Sistrunk手术;颈部感染者,待炎症消退2~3个月后行Sistrunk手术。(2)手术范围:切除范围包括囊肿、瘘管、舌骨中部以及舌盲孔周围部分组织。(3)操作要点:除儿童用全麻外,成人可选局部麻醉。剥离囊肿时应注意其底部及后上极,切勿遗留管状物,应行带部分肌肉的整块切除。解剖到舌骨时,可将囊肿与舌骨粘连部显露清楚,用骨剪于囊肿附着之两侧剪断舌骨,剪除舌骨约1cm。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剪断舌骨后,解剖到舌盲孔,连同周围部分组织做柱状切除。术中勿暴力牵拉,以免囊壁或瘘管及其分支断裂致部分残留。对甲状舌管瘘,手术开始时,可自瘘管内注入1%亚甲蓝,以协助识别。瘘管行径较长时,酌情采用“阶梯式”平行切口。甲状舌管瘘或已有继发感染者,术后酌情应用抗生素。(4)术后复发率:正确的Sistrunk手术后,复发率约为3%~5%,多数在术后1年之内复发。再次手术难度明显增大。因此,必须尽可能提高首次手术的成功率。常见复发原因:囊肿或瘘管继发感染后,行Sistrunk手术时,由于解剖结构不清楚,没有彻底切除甲状舌管,尤其是舌骨中段以上的管状组织块的残留易引起复发,故感染后手术者复发率比较高,约为7%;舌骨前面两侧残留侧支腺体、呼吸道上皮细胞、细小囊肿或其侧支与舌内唾液腺相通;甲状舌管囊肿或瘘管偏离颈中线未完全切除,也可能同时有鳃裂囊肿组织并存;甲状舌管与甲状腺粘连,甚至深入甲状腺内以致甲状舌管组织未彻底切除。2.颈淋巴结清扫术 &若为恶性肿瘤,由于癌灶一般较小,采用Sistrunk术式即可达到治愈目的。伴有颈淋巴结转移时,则需行颈淋巴结清扫术。3.甲状腺素抑制治疗 &病理类型为乳头状癌或滤泡状癌者,术后应采用甲状腺素抑制治疗。4.放射治疗 &如为鳞状细胞癌,则术后可行放射治疗。
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
1.术后可复发甲状舌管囊肿手术切除后可有一定的复发率,文献报道Sistrunk手术的术后复发率为3%~5%,但也有报告复发率高达26.9%。术后复发者其再次复发率可达33%。2.有发生癌变的可能1915年Ucherman首先描述了甲状舌管囊肿癌变,至今文献报道已超过150例,大部分为乳头状癌,也有滤泡状癌、鳞癌等。但关于其来源仍有争议,有人认为是隐匿性甲状腺癌扩散而来,也有人认为是起源于甲状舌管囊肿壁内的异位甲状腺组织。
正常的甲状舌管位于舌骨之前,管径1~2mm,与舌骨前面紧密相连,不能分离(图1)。其发生始于胚胎第4周,在原始咽底壁正中线相当于第2、3对鳃弓的平面上,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一伸向尾侧的盲管,即甲状腺原基,称甲状舌管。甲状舌管沿颈部正中线下降,直至未来气管的前方,末端向两侧膨大,形成甲状腺的左右两个侧叶。在正常情况下,到胚胎第6周,甲状舌管开始萎缩退化。甲状舌管的上段退化消失后,其起始段的开口仍残留一浅凹,称盲孔。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第10周后甲状舌管没有消失或退化不全,残留管状结构部分因上皮分泌物积聚其中可形成囊肿,是为甲状舌管囊肿。囊肿可继发感染并形成瘘,则为甲状舌管瘘。瘘管有3种形态:完全性瘘管,由盲孔直达颈部皮外;内盲管,开口于盲孔;外盲管,开口于颈部皮肤。
1.甲状舌管囊肿的鉴别诊断(1)颏下慢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结核:表现为颏下肿物,淋巴结核若破溃也可形成瘘管经久不愈。但淋巴结病变较表浅,多为实质肿物,常有压痛,可借病史和活检鉴别。(2)异位甲状腺:异位甲状腺与甲状舌管囊肿均为甲状腺先天异常,二者在胚胎发育上密切相关。异位甲状腺常位于舌根部或舌盲孔的咽部,呈瘤状突起,表面紫蓝色,质地柔软,边界清楚。而舌部异位甲状腺主要位于颈前部,病人常有语言不清,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呼吸困难。由于75%的异位甲状腺为惟一有功能甲状腺组织,错误将其切除将导致终生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严重后果。临床上要注意两者的鉴别,放射性核素扫描是最有效的鉴别方法。采用131I或99mTc扫描时,可见异位甲状腺部位有核素浓聚或颈部无甲状腺。(3)副胸腺:不与舌骨连接,肿块不随吞咽上下活动,B超为实质性肿块等可与甲状舌管囊肿鉴别。(4)皮样囊肿:常表现为颏下肿物,也可位于胸骨上凹处。一般囊肿包膜较厚,无波动感,有揉面感,常与皮肤粘连,不随吞咽和伸舌活动,穿刺抽出皮脂样物可资鉴别。(5)甲状腺腺瘤:本病多表现为颈前区无痛性肿块,质软,边界较清楚,随吞咽活动,但不随伸舌活动。借助放射性核素扫描可鉴别。(6)腮裂囊肿:多位于颈动脉三角区,肿物多偏离中线,与舌骨无关。穿刺物含皮肤附件及胆固醇结晶,需做病理检查鉴别。术中见瘘管经颈内外动脉交叉入咽部。(7)其他颈部肿块:如甲状腺锥状叶、囊状水瘤、脂肪瘤、皮脂腺囊肿、舌下囊肿、喉含气囊肿、甲状旁腺囊肿和畸胎瘤等,多可据肿物所在部位和性状做出鉴别。2.甲状舌管瘘的鉴别诊断(1)颈部结核性瘘:多为纵隔结核性淋巴结炎蔓延破溃而来,瘘口多位于胸骨上窝,曾有肿块破溃排出干酪样物质史。肺部X线检查有结核病灶、PPD强阳性等可资鉴别。(2)鳃瘘:本病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有时生后即有瘘孔流清亮水样液。瘘管索条延伸到颈动脉处,不与舌骨相连接。必要时经瘘口注入造影剂摄X片检查。了解瘘管走行方向以便鉴别。(3)鳃源性颈部正中裂:该病生后即发现舌骨至甲状软骨下方皮肤裂开,长3~5cm,宽2~5cm,表面覆盖红色湿润内膜,远端为数毫米的盲管,近端有扁豆大小的纤维瘤或纤维软骨,有时可触及上行的纤维索条,分别固定于两侧颏结节,故与甲状舌管瘘容易鉴别。
实验室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其他辅助检查:1.B超检查 &甲状舌管囊肿的B超声像图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边界清晰,多为单个囊肿,少数可见薄壁分隔。其后多有增强回声,病程长者或伴有感染时边界可较模糊,液性暗区中可见数量不等的飘浮光点。伴有瘘管形成时可探及由浅入深的中心暗淡的条索状结构与肿物或舌骨相连。B超检查对甲状舌管囊肿诊断的准确率可高达94%以上。2.CT检查 &可了解肿物的性质.甲状舌管囊肿多表现为颈前部正中自舌盲孔至胸骨颈静脉切迹之间任何部位的囊性占位,具有完整包膜,囊壁较薄,囊内容物密度较低,合并感染时囊壁可毛糙增厚。部分病人(约30%)壁内可见到甲状腺组织的特征性密度影(图3)。3.放射性核素显像 &对本病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131I或99mTc扫描可评估肿块的大小,了解有无有活性甲状腺组织的存在,并有利于与甲状腺肿物鉴别。4.颈部X线检查、钡餐食管造影均有助于诊断。5.碘油造影 &可明确甲状舌管囊肿的瘘管行径。
囊肿可经过舌盲孔与口腔相通而继发感染。反复感染自行破溃,或因误诊脓肿行切开引流后,则形成甲状舌管瘘。亦可见出生后即存在的原发瘘。
1.术后可复发 &甲状舌管囊肿手术切除后可有一定的复发率,文献报道Sistrunk手术的术后复发率为3%~5%,但也有报告复发率高达26.9%。术后复发者其再次复发率可达33%。2.有发生癌变的可能 &1915年Ucherman首先描述了甲状舌管囊肿癌变,至今文献报道已超过150例,大部分为乳头状癌,也有滤泡状癌、鳞癌等。但关于其来源仍有争议,有人认为是隐匿性甲状腺癌扩散而来,也有人认为是起源于甲状舌管囊肿壁内的异位甲状腺组织。
甲状舌管囊肿发生在颈部正中线,可在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发生,但以舌骨附近最为常见,多位于甲状腺和舌骨之间。舌骨平面以上的囊肿多位于中线,舌骨平面以下者可居中线或偏向一侧,以偏左为多。甲状舌管囊肿常有完整的包膜,囊壁薄,外为纤维组织包绕,内衬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扁平上皮、复层鳞状上皮等上皮细胞。上皮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合并感染者可有炎症细胞:囊壁内可有甲状腺组织。囊内容物多为黏液样或胶冻样物质,其内含有蛋白质、胆固醇等。本病也可发生癌变,1915年Ucherman首先描述了甲状舌管囊肿癌变,至今文献报道已超过150例,大部分为乳头状癌,也有滤泡状癌、鳞癌等。但关于其来源仍有争议,有人认为是隐匿性甲状腺癌扩散而来,也有人认为是起源于甲状舌管囊肿壁内的异位甲状腺组织(图2)。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360百科致力于成为最为用户所信赖的专业性百科网站。人人可编辑,让求知更简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舌下囊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