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红门紧闭近看牡丹盛开上有丛草覆盖下有钓鱼凉台沟指是...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这是一篇( )的骈体散文.借莲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A.托物言志B.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这是一篇(&&&& )的骈体散文,借莲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A.托物言志B.借景抒情C.叙事明理D.寓情于理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上。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陶渊明独爱菊”,请你举出相关的诗句证明这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2.“略”。3.“略”。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5.对和平安宁,没有压迫的生活的向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7年湖北省鄂州市初中升学考试样卷、语文试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
(1)不蔓不枝(  )
(2)陶后鲜有闻(  )
(3)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4)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溪深而鱼肥
乃记之而去
呼尔而与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给下列字注音:蕃( &) 濯( &) 亵( &) 鲜( &)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2)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3.下面句中加粗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植(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4.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译文:自从李姓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很喜爱牡丹。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可是不能摧残玩弄它。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译文:莲花香气远飘,更加清香,高高地直立在水面上。 &&D.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译文:水里陆地上的草本花与木本花,可爱的很多。 5.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菊花、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 &) &&A.菊花、牡丹、莲&花各有不凡之处,都是作者颂扬的爱物。 B.“莲”虽美,可是菊花和牡丹更加雍容华贵。 C.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花的种种美德。 D.写牡丹来讥讽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写菊花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7.《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牡丹”比喻____________&&&&&&&&&&&&&& ________ “莲花”比喻_____________&&&&&&&&&&&&&& _______ 看法:________________&&&&&&&&&&&&&&&&&&&&&&&&&& ____ 8.作者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9.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喜爱的原因:最喜爱的花:_________&&&&&&&&&&&&&&&&&&&&&&&&&&&&&&& ___喜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 ③而名之不可_____________ ④莫能肖也_______________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3.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香味:莲——_______________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________。 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性。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也作“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1)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__________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与朱元思书》第二段,概括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氩无所②,故称瑞③耳。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⑤,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⑥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⑤馀:即“余”。⑥意:自己的感受。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①亭亭净植_________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③而名之不可_______④莫能肖也_________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3.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B.纯以情韵胜  以丛草为林C.花之富贵者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香味: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氲氲无所。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的品性。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近代名家花鸟画精品鉴赏
我的图书馆
近代名家花鸟画精品鉴赏
春江水暖&&&陈之佛 1953年纸本设色&&&85cmx 40cm&&中国美术馆藏&&&&“意境”是画家赋予作品的特殊的艺术生命,是画家将那些花鸟草虫。经过艺术创作,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和深意。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赋予他每一幅作品都具有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春江永暖》画中点点桃花,红白相间,前后相映,几枝摇曳的绿竹,穿插其中,更显出桃花的娇艳。一只色彩斑斓的花鸭,悠然自得的嬉戏在流水中.追逐着飘落的花瓣,一派生气盎然的景象。此幅作品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充分地表达了”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脍炙人口诗句的意境。&春意图&&&王师子 1959年纸本设色&&&147cmx 77cm&&&朵云轩藏&&&&王师子(),原名伟,字师梅,40岁后改名师子,江苏省句容人,历任上海美专、中国艺专、新华艺专教授。王师子的《春意图》着力于对春意盎然的表现。画中所作皆为贞祥之物,显然是老株的白玉兰枝干遒劲,花开繁茂;红艳似火的茶花枝叶舒展,迎风怒放;几株修篁虽被遮挡,但其劲健的精神却透过夹缝透露出来;地面上的蒲公英也已开花,在淡绿的草丛中与玉兰、茶花争奇,就连无生命的太湖石也作风卷云状。再加上立于玉兰树上的一只禽鸟,使画中花树,湖石的风姿呈现出灵动奇秀之态,画中题有“禽语贞吉,竹报平安”之句,把画家良好祝愿的心意与图中景物融为一体。&《浴雁》&&陈之佛&&&&1940年至1947年间陈之佛创作过大量以雁为题材的作品,如《寒汀孤雁》、《月雁》、《浴雁》、《秋江双雁》等。这幅《浴雁》描绘了一双大雁在塘边栖憩的情景,一只浴后伫立岸边,静穆养神,一只正在水中涤羽嬉沐,一静一动相互映照,盛开的芙蓉和在微风中摇曳的芦苇与修竹处理得繁而不乱。这种幽美的境界,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白鹇秋色&&&卢振寰 1953年纸本设色&&130cmx 66cm&&&广州美术馆藏  画卢振衰(),笔名浮山老人。广东省障罗人。原任职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有南北二宗之说,花鸟画亦有南北之别,五代始分。蜀地画家黄荃。其法先行勾勒,后填色彩;江南徐熙,没骨渍染,旨趣清淡野逸。徐体可谓南宗,黄体可谓北宗也。卢振寰的这幅《白鹇秋色》采用双勾设色的方法完成,旨趣浓艳富丽.颇得北宗花鸟画要旨。画幅中间作两只白鹇,雄鸟傲立于石上,面向冰面眼神中流露出几分警惕的神情;雌鸟藏匿于花丛之中,体态悠然,似乎和身边的花草玩耍相伴。艺术家通过对这两只动物一张一弛、一静一动的生动描绘,再现了大自然中秋邑的艳丽和妩媚。&白猿图&&&张善开 1935年纸本设色&&136cmx55cm&&&中国美术学院藏  张善开画猿也是画坛一绝,这得力于画家雄厚的家资与自身的勤奋。张善扦深受传统绘画中写生思想的影响,每画一物,必求时常观摩对象,把握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家财的雄厚使他有能力做到这些,自己的园中便饲养有猿多只。这幅《白猿图》布局颇费心思。下边是淡淡的远山,微有皴擦,上方是崖壁上长出的一株古松,一只白猿俯居在松枝上,两眼露出机敏.似乎正要跃出。白猿身体与背景中的浅色几乎融在一起,很好地揭示了画题”穿林啸月游”的意境。&豹&&&熊松泉 1953年纸本设色&&178cmx 47cm&&&上海中国画院藏  熊松泉(),又名庚昌,江苏省南京人。曾任新华艺专、苏州美专上海分校教授。以左手作画,擅长走兽。曾为上海画院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猛兽在中国画家那里总是受到钟爱,所以各种猛兽在画家笔下或温顺,或凶悍,或意态自足.或神情威猛,形态各异。熊松泉的这幅《豹》图构思新奇,一只金钱豹箕踞在积雪未化的松干之上,似欲扑将下去.雪中捕食的神态跃然于纸上。从布局来看,画中松干自下而上,遒劲有力.金钱豹却自上而下,两相对比,更增加了金钱豹的咸势。从表现技法来看,树、豹皆体积感很强,尤其是豹子的处理,钱斑多而不乱,随豹子自身结构转折而浓淡有别,明显看出西方绘画对画家的影响。&长春花&&&王友石 1940年纸本设色&&&136cmx 53cm&&&中国美术馆藏  王友石(),名道远,号履斋,山东省招远县人,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曾任北京画院院委,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友石的花鸟画多具有新时代的崭新气象,特别是他选择的花卉题材已经突破传统的藩蓠,不再仅仅是孤傲绝俗、自命清高之类的君子画,更多选择日常习见的各种花木,以表达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时代精神。《长春花》花繁枝密,叶蕊开张,沐浴着明媚的春光,它要把美丽的容貌无私奉献给大地.奉献给观者,来点缀祖国的太好河山。图中枝干以枯笔、干笔飞白扫去,花簇、叶片依阴阳向背各取姿态。尤其花蕊、叶梢刻画精细,可见画家匠心独具,写实功力深厚。&仿新罗山人笔意&&&颜伯龙 1945年纸本设色&&134.5cmx34cm&&&私人藏&&&&颜伯龙()名云林以字行居北京。擅长工笔花卉翎毛。颜伯龙的花鸟画取法于元代钱选、陈琳、玉渊、张中等名家。尤宗清代花鸟大家悍寿平、华晏,注重写生构图新颖,色彩艳而不滞明丽秀逸形象生动多姿,画风独具。《仿新罗山人笔意》以小写意笔法为之清新秀丽赋色典雅表现技法丰富。惜其解放前南画北京为生活所迫终日手不停挥气息难得沉静为求多售题材、赋色又须人俗,但其笔墨功夫造型能力从画上可以看出非一般画者所能为也。图中直接反映了画家广收博取细密腴润艳雅飘逸秀媚动人的艺术风格。&枫叶寒蝉&&&齐白石 20年代纸本设色&&48cmx 32.3cm&&&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的绘画,以花鸟草虫为大宗,且工写两种画风绘于一图,俱都造诣高深。《枫叶寒蝉》是齐白石工兼写风格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取枫叶一支,以大写意手法画出,简括、传神;一只寒蝉伏于叶上,正感知着浓浓的秋意,蝉笔法工致,呼之欲出,境界新奇而充满诗意。写意的树叶与工笔的寒蝉相互对比,其格调超脱高妙,力显神韵,洋溢着健康、有趣、自足和蓬勃的生命力。画面构图简洁,流露着画家对日常生活情景的热爱和朴实深厚的人生体验,通过水墨和色彩把自己真挚的情感,质朴无华地溶铸于笔端。&&芙蓉与双鹭如此天然地相处一景,这是王震的自然造化。其中蕴含着慈悲为怀、物我一体的感悟和胸臆,也是画家的天赋、柔性、自由取向的表白。图中,临溪观望的双鹭,冷静沉默的石矶,朴茂华润的花卉以及任人遐想的空白,在繁茂而简练的笔墨和轻捷活泼的色调烘托下,演奏着一曲山间野趣的梵声。面对着自然中的生灵,面对着造化的意境,画家不禁心里一念,一念而动为求心里的一方净土,而净土的妙乐源于施人的随缘,源于不贪不俗的心胸。&黄宾虹(),名质,字朴存,亦作朴丞,别署予向、虹庐,中年更号宾虹,以号行,室名宾虹草堂。祖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早年支持康、梁维新,拥护辛女革命,学习古代文化,兼习绘画、金石。1907年始居上海。曾与宣古愚合办宙合社,又创办艺观学会,参加海上题襟馆,烂漫社、中国画会、百川画会等艺术团体,主持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事编审和文物考证鉴定工作以及美术编著和美术史研究,曾兼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文艺学院、暨南大学艺术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37年应邀赴北平审定故宫书画,并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48年出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1953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笔墨”与“内美”是黄宾虹艺术探索的核心内容,落实在山水和花卉上的笔墨虽方法不同,可在追求“笔墨”“内美”的交会点一一“笔墨精神”上却是相同的。这幅图中,画家以洗练而清俊的笔墨把枝茎的枯劲与芙蓉的秀丽抒写得淋漓尽致,在稍微点染的敷色中,淡与浓、疏与密、倚与直、强与弱化合成·自然的内在美”,一种内在的笔墨精神。这为历代画家·朝思暮想”的笔墨精神,在黄宾虹的,重新构筑和充实之后,呈现出一派生机,·尝悟笔墨精神千古不变,章法面目,刻刻翻新”。故此,这幅画中的笔墨精神就体现了雄阔与秀逸的并存,刚健与婀娜的映衬。&陈半丁的花卉小品,每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幅海棠就向观者展现了一种含蓄凝炼、纯朴秀劲的景色。几抹粗壮苍润的枝叶是以篆隶的笔法写出,紧接着点染了散聚有致的花朵骨苞,而这墨色相浸的效果既沉着饱满又烘托出花叶的神采气韵,造成了浑然一体的结果。右三行通体的书法题跋充实了画面的力度,又形成了直与斜对比的情趣。画家在完成了书、画、印的工作后略加收拾,于是一幅一气呵成的海棠小品就是这样画成了。由此,不难理解,陈半丁的写意花卉造诣之高与其多年的修炼有关,既来自于厚积薄发,又发自画家的以情作画,以心作画。&荷花&&&陈半丁 1959年纸本设色&&&I46cmx56cm&&&北京画院藏  陈半丁(),名年,字静山,静庐,号竹环居士,浙江省绍兴人。曾任国立北平艺专教授,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理事。荷花是陈半丁喜爱表现的题材,既能展示他高超的笔墨驾驭能力,也寄寓着他的人格理想。这件作品画家以深浅赭绿表现荷叶的向背,用笔挥洒自如,叶筋勾得疏密得当,以墨双勾荷花,淡设水色,以赭墨画水草,用笔虚实相间,意气相连。画家并不是单纯的摹写物象,而是在其中寄予无限的情思。&画家于非音长于工笔花鸟,画风精工富丽,直追宋代院体,深受同期画家好评。这幅《荷花》图中荷叶肥厚,舒展大方,所以老叶虽残,却无衰败之意:荷花花朵硕大,在素静的背景衬托下清清袅袅,于绰约之中自有一股清冽之意。画中题款曰:“故都荷花向以六郎庄为胜,近则谐趣园独丰腴娇艳,静心斋独清瘦皎洁。言故都花木者所宜知也,合二者写此并记……”此画作于1941年,时北京沦陷于日寇之手已数年,了解了此一背景,此画之画意也不用尽言了。&荷花慈菇图&&&陈师曾纸本设色&&&89.5cmx46.5cm&&&中央美术学院藏  陈衡恪出身学术世家,为著名诗人陈散原之子,国学宗师陈寅恪之兄。早年留学倭国,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他思想开明,曾尝试用西洋油画颜料作写意画,曾把画笔指向社会下层,作〈北京风俗》册页;曾冲破世俗偏见,赞赏、鼓励初到北京的齐白石,促使其开始了“衰年变法”。但他在根本上还是一个国学功底深厚的文人画家,诗、书、画、印兼长。他的诗文出自家学,书法、大写意花卉和篆刻都师事吴昌硕,山水是自学的,有意避开“四王”,上追沈周、石涛、髡残,皆能自成一家。他还是杰出的美术理论家,在文人画饱受非难之际,发表了《文人画之价值》一文,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文人画的定义、特点和价值作出了明确、系统的论述。陈衡恪画蔬果花卉常结合写生,从吴昌硕上追陈淳、徐渭,笔下生辣强劲,有浓厚的金石气。荷花荷叶都仔细地勾了筋脉,用笔凝重,与徐渭、八大和吴昌硕、齐白石的画法都不一样,这或许是他在倭国所受的博物学教育留下的痕迹吧。&红梅&&高希舜 1979年纸本设色&&131cmx 67.5crn&&&&&家属藏&&&&高希舜(),湖南省桃江人。曾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图中用浓重、苍古的用笔勾勒虹梅主干,施淡墨。浓墨反复皴擦。以增加红梅的老辣沧桑。其枝于孤高清拔,苍老若虬龙,若隆石.若英雄起舞。花蕾清润,或疏或密,繁花如簇。清香绝俗。中花用朱缥点出,笔意俊秀.设色润泽、风姿独具。画家纵放自如劲健潇洒的写意手法生动地呈现给观者。&&陈师曾(),名衡恪,字师曾,号朽道人,江西省修水人。早年拜吴昌硕学艺,曾留学倭国,毕业于倭国高等师范学校。归国后曾从事美术教育。他能诗文、擅书法及篆刻,在绘画理论上有重要贡献。著作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及《染苍室印存》等。画家以深浅赭墨写梅画石,以浓淡变化的曙红点染梅花,红梅的造型形式感很强,梅枝的穿插布局都经过了仔细地推敲,用笔老辣,笔力苍劲,浓淡相宜。梅花的点染也脱离了自然状态下的梅花,已不是真实地写照,而是对画家心中之梅更超脱、更本质的诠释。&画众生墨&&&于非音 1925年纸本设色&&&74cmx 55Cm&&&北京画院藏&&&&于非音(),又名照,满族,北京市人。原北京画院画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于非音的工笔花鸟和书法受宋微宗赵佶影响较多,但在继承古典传统的同时他非常注重写生。据题跋,此幅作品根据其写生所得。图中所绘牡丹花和蝴蝶形象刻画细致精微,从茎干、枝叶到花头的用线严谨讲究,劲挺有力;蝴蝶、枝叶之墨与花头之红形成对照,富贵典雅并具有装饰性。此作在提炼加工的基础上未失写生的鲜活感,画面依然生机盎然。&菊花图&&&&蒲华 1903年纸本设色&&&&&&178cmx47cm&&&中国美术馆藏  蒲华(),原名成,字作英,初字竹英,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浙江省嘉兴人。寓居上海,工书画,尤擅草书,偶作山水、花卉。作为四君子之一的菊花,和梅兰竹一样,自古至今一直是画家喜爱表现的题材。此图取庭院一角,湖石上下有几株菊花昂首挺立,疏密得当,地面杂草丛生,颇有野意。菊花以勾填法表现,菊叶以点彩法为之,风骨神韵,跃然而出。花前湖石淡墨勾勒点苔,空灵剔透,与后面菊花的繁茂形成对比,拉开空间层次,也更突出秋菊古拙艳雅的傲然之气。&空谷&&&刘奎龄 1959年纸本设色&&&103cm 46c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刘奎龄(),字耀辰,天津市人。1905年毕业于私立敬业中学。30岁后以卖画为业。1949年后,被聘为天津市文史馆员。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这幅画以近景为主,远处仅以线稍加渲染勾出一点山廓,暗示出山之幽远,并以此衬托虎之娴静。虎伏卧在一块巨大山石之上。山石自左向右伸出,上边长着一棵古松,下边临一沟壑,一道山溪顺沟墼流泻,景物不多却自有幽深之意。画家刘奎龄临古功力深厚,笔墨语言运用十分纯熟,在似不经意中显出其高超的表现能力。图中岩石侧锋、中锋并用,笔干墨涩,把岩石的坚硬质感表现得十分突出.与苍厚的松树一起,把虎的皮毛衬托得似缎子一样光滑,意态安详的虎抬头远望,露出山中大王的威势。&孔雀&&&张聿光 1959年纸本设色&&&137cmx 57cm&&&&上海中国画院藏  张聿光(),别署冶欧斋主,浙江省山阴(今绍兴)人。擅长山水、花卉、翎毛,走兽、人物。曾任上海美专校长、新华艺专副校长。张聿光是漫画界的老前辈,在圈内很有影响,被誉为漫画界的“祖师爷”。但他创作漫画的时间并不很长,后来专攻国画。他早年学画宗法任伯年.专攻国画之后,笔墨松动灵秀,仍带有较多任伯年的影响。这幅〈孔雀》图,便是他绘画风格的体现。画中孔雀设色艳丽,动态自然,松散的用笔恰当地表现出尾羽的蓬松,而扭动的曲劲把顾盼自身的孔雀灵动之气表达得淋漓尽致。横伸出来的花枝、孔雀立足的石块和淡淡的远山简约的处理方法,使孔雀更显神采。&陈树人早年留学倭国学习绘画时就参加了同盟会,边习画边进行革命活动。政治上的革新愿望带动了绘画上革新的欲求,使他最终成为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幅《岭南春色》,在传统布局和笔墨的基础上,大胆运用色彩,表现了岭南春色的灿烂。但画中的题诗·鹧鸪声里木棉红”等句.又表达了画家在国民革命方向转变之后对当初红红火火局面的怀念。灿烂的春色也掩盖不住画家心中的失落。&柳塘水&&&&翠李鹤筹 1945年纸本设色&&75cmx 49cm&&&中国美术馆藏  李鹤筹(),山东省德州人。曾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河北艺术师范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此图笔墨清爽,设色典雅,浓淡适宜.技法丰富。画中表现一只翠鸟伫立枝头,造型生动,正转身欲飞,入塘寻鱼。柳树枝干分明,有的弯曲横曳有的纵逸斜出,有的蜿蜒而上,有的垂落而下,交叠错落,柳叶顺势而生,柔软飘拂,使翠乌有了一个合适的栖息环境。画家水墨粗服描写枝干,笔法道劲自如,皴擦勾染利落,水墨中融入色彩,韵味无穷,使画面明快简洁,清新幽稚,独具一格。&《芦雁图》&&高剑父&&&&《芦雁图》中两只芦雁在苇丛水边低飞,意态悠闲,颇有野趣。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作品对背景的处理,吸收了倭国画的一些表现方法。远处芦苇只有两三片苇叶用墨较重,其余叶片皆是淡墨,疏疏落落,隐现于大块面积的渲染之中。水滨用大笔画出,墨色也较清淡。在这种简淡笔墨的对比下,两只芦雁越显精细、精神。&&&&高剑父(),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名伦,字剑父,后以字行。日生于广东省番禺县,日卒于澳门。高剑父一生不遗余力地提倡革新中国画,反对将传统绘画定于一尊;主张折衷,即一方面折衷于传统文人画与院体画之间,又折衷于中国传统绘画与东西方绘画之间;强调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存菁去芜。在创作上,他对人物、山水、花鸟均有很高造诣,其画笔墨苍劲奔放、充满激情。另外,他还长于书法,喜用鸡毫笔,风格雄厚奇拙。&梅花&&&赵云壑 1936年纸本设色&&&75cmx41cm&&&中国美术藏  宋郭熙说:“善书者往往善画。”悟得其中妙趣者当推吴昌硕。他以书法笔意作画,可从其所写的梅兰竹荷中领会出别趣来。他画的梅花,更能体现出凝重古朴的意味,其气势风韵难以言尽。赵云壑师从吴昌硕,在深得恩师艺学精髓之后又有新径,这梅花图是最好的说明。用笔凝重古拙的梅干,盘虬怪屈,劲如弯铁,任意交错,或竖立劲直,或委婉横刺,或猛回而上,或俯探而下,颇具古篆笔意。尔又梅萼点点,含苞欲放,自伸展怒放之余透皎洁清新之韵,山石略加勾染,淡敷色,布嶙峋,正为梅干后盾。右边三行行草自上而下,与梅相向,点化主题,正添诗意。通体信笔迅疾,气势鼓足——真乃暗香袭人矣。&梅花双鸟&&&赵梦朱 1940年绢本设色&&&86cmx 27.3cm&&&鲁迅美术学院藏&&&&古人云:“画梅要不像,像则失之刻;要不到,到则失之描,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赵梦朱的《梅花双鸟》把古人画梅的精髓和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完美和谐的境界。画幅上下作梅花两枝.一枝冲天直上,枝头花开正艳;另一枝宛转低垂,刚劲中带几分粟媚;枝上两只雀鸟,依偎相伴,一只俯头对望梅花,另一只则侧头左右顾盼。古人尝云:”写梅取骨。”这里艺术家没有过分强调梅花遒劲刚挺的骨力,而使柔枝与小鸟相映成趣,这种不似之似的意蕴表达出平淡天真的艺术旨趣。&梅花水仙&&&吴徵 1946年纸本设色&&&107cmx 48cm&&&&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画上往往有许多固定的绘画符号,如怪石、各种花卉,它们的不同组合常常表达出不同的人文关怀,传达着中国文人精神和民族性格。梅花的不屈、水仙的高洁是画家无言传达出的真情。图中梅干虬曲怒张,侧锋干笔方硬顿挫而出.花瓣用浓淡朱色点染,变化丰富,横的长枝挺秀坚韧,枝梢露出笔的尖锋,更显得清新峭拔。水仙运笔圆润,前后俯仰,生态倍出,花瓣取势含蓄,用勾勒的圈瓣画法,浓墨点染画蕊,清润皎洁,抒写了画家清高孤洁的情操。&鸣喜图&&&陈之佛 1959年纸本设色&&&167cmx97cm&&&陈之佛艺术馆藏&&&&陈之佛和其他诸多现代画家一样,青年时期留学在国外。他曾在倭国专攻图案,为其以后的绘画风格奠定了技术功底。《鸣喜图》发挥了他细腻精湛的技艺,众喜鹊情态各异,叽叽喳喳地分布在花、树、石之间,与梅花、茶花、月季构成一幅“喜上眉梢”的喜气洋洋的生动画卷。画幅左上方题有“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作”字样,可见画家运用中国传统的谐音、象征手法寓意祖国吉祥美好。画家是在借鹊之“喜”来表达心意情怀,将喜“鸣”之。把吉庆祥和的气息透过生动活泼的情态尽现于画幅之中。&墨松图&&&汤涤 1944年纸本水墨&&lOlcmx 52cm&&&朵云轩藏  汤涤(),字定之,自号双于道人,又号太平湖客,江苏省常州人。旅居北平,晚年居上海。工书善画,善写山水仕女,尤善画松、竹、梅。作为三友之一的松树,历来是文人借此寄寓个人品格,抒发个人旨趣的对象,其不畏严寒、风霜独立的特征同中国传统精神不谋而合,作为这种品性的象征也是自然的。《墨松图》取松树枝干的一段,树针不多,但枝干前后伸出,虬曲怒张,铿锵有力,斩钉截铁,一种傲然之气油然而生。此图可以看作有两个“旷字形相连而成,枝干转折方硬有力,干上老皮斑斑驳驳,凸显老辣,干笔顺势勾廓,再用淡墨晕染,几个枝丫或用焦墨画出,或是突梢挥洒,力显老干披霜,笔力劲健,粗犷、豪迈。&牡丹&&吴昌硕 1916年纸本设色&&&169cmx78cm&&中国美术馆藏  此幅《牡丹》描绘富贵之花盛开的情景。花分两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对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现,线条流畅,层次分明,中心的一组花,以没骨画法,花办尽情舒展,色泽腴润.笔法凝练。画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现的对象,将其不同的姿态和神韵表现得恰到好处,真实、生动。在这幅画中,画家重点追求的是表现牡丹花开的红艳和灿烂,展示花开季节的盎然生意,使画作洋溢着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从而充满了感染力。吴昌硕作画用心良苦,推敲再三,反复斟酌,因此下笔能一气呵成,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牡丹蜂雀&&&于非音 1954年绢本设色&&&147.5cmx 85cm&&&中国美术馆藏  《牡丹蜂雀》图的主体是一株牡丹和几只小雀、数点蜜蜂。为把牡丹雍容华贵之姿表现出来,画家采用了低视点的表现手法,把地平线压得很低,整个背景不画一物,用一片纯净来衬托风姿绰约的牡丹。牡丹枝干遒劲,在碧叶繁茂中花朵盛开,数点蜜蜂忙忙碌碌,围着花朵转来转去,四只小雀在枝干间嬉戏。在画家精心的经营中,欣欣向荣的富贵之气溢满画面。从题跋中看出,此图画于我国宪法公布之日,画家借此表达自己欢欣鼓舞的心情当可一目了然。&牡丹双鸽&&&程璋 1917年纸本设色&&&162cmx 43cm&&&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藏  程璋(),宇瑶笙,安徽省休宁人。工花鸟画,亦能山水人物。牡丹有“国色天香”之誉,历来被视为富贵、昌荣的象征;鸽子为世人喜爱的宠物,被看作吉祥、和平的良禽。这幅画,恰当地把两者安排在一起,把人们积极向上、祈祷美好的愿望推向高潮。此图的布局严谨而疏朗,多以没骨法为之,石块与茎叶用偏冷的墨赭、墨绿的色调以衬托粉艳的花朵,立于石上的两只鸽子,一白一黑,顾盼相望,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气。画家用笔用墨,细劲工放,层次分明,用色渗彩冷暖相对,写敷适度,整体风格酣畅流动,清丽典雅。由此可见,程璋不失海派丹青妙手的写牡丹之大家风范。&南瓜&&金城 1923年纸本设色&&&97cmx45cm&&&&私人藏  金城的作品大都仿古,师古,在古人的意境中徘徊,但也有些作品,显得富有生气。《南瓜》是一幅很有生意的作品。图中取南瓜熟时一个片断,画家按明暗、生长规律以没骨法勾出一个个南瓜,随类赋色,遗貌取神。为了不使南瓜掉下摔坏,用竹竿搭了一个架子,更使画面有一种悬空的感觉。南瓜叶用浓淡墨依向背写意画出,更衬得南瓜红透似火,有一种瓜熟蒂落的感觉。由此幅作品可见,金城已开始师法自然,重视写生。&拟丰道生笔意&&黄宾虹 纸本设色&&&78.5cmx44.5cm&&&中国美术馆藏  黄宾虹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又说:”美在于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山川之浑厚在于用笔之“黑”“密”,草木之华滋归源于用墨之·简”“淡”。这两种不同的笔墨方法在画家胸中为一意耳——以“天真烂漫,意趣无穷”为宗旨。这幅小品,两株朝着同一方向伸展的花木,看似结构得毫不经意,可你细细琢磨后,就能从平淡中品出高妙来:老辣苍拙的运笔,浓淡自在的用墨,挥写出散漫中的严谨。枝干扶疏,双勾没骨,其自然之神韵,草木之秀美,在画家串意而为的笔墨运行中,流露出“无穷自在”的神趣。&拟元人棠上白头图&&&颜伯龙 &1941年纸本设自&&&102cm x 33cm&&&私人藏&&&&《拟元人棠上白头图》集中反映出画家的花鸟画艺术成就。颜伯龙在广泛吸取元代以来花鸟名家创作经验及艺术成就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创新形成工笔勾勒中伴有写意手法的绘画风格劲健清润神韵自然,趣味生动。在他的画中既有元代钱选、陈琳的清润淡雅又有王渊、张中的简逸秀淡。此图笔墨清爽浓淡适宜,赋色雅致。三只白头翁位立枝头动静俯卧相互呼应笔墨丰富生动各种花树意笔点出洒脱自然。构图满而不塞色彩艳而不俗,于豪放中含有温雅气势连贯极富生动自然之趣。&枇杷&&&齐白石 1950年纸本设色&&25cm x 39.5cm&&&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的绘画作品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他在作品中所表达和流露的深厚的民族情感、质朴的农民气质和孩子般的率直天真分不开。他毕生尤其晚年的创作信手拈来,却“意中有意,味外有味”。《枇杷》取日常小景,通过酣畅的笔墨把生活摄入画面,遗貌求神,无论在造型、笔墨和结构、创意上都成自家风范,处处洋溢着欢乐、健康、开朗、旺盛的生命力和画家独创的风采。&秋荷齐&&&白石 1951年纸本设色&&150.8cmx 62.8cm&&&&中央美术学院藏&&&&齐白石的花鸟画将文人传统与民间传统、文人修养与农民气质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雅俗兼得。《秋荷》这张作品即体现出这种特色。图中所绘花叶或以淡赭铺染,或以淡墨出之;荷茎则一笔到位,挺健有力几至通贯全幅;莲蓬、花头造型简练大方。整幅作品风格刚健清新,用笔干脆纯熟,墨、色富有对比但不失和谐,点、线、面的穿插布排颇为讲究,从局部图尤可感受到画面的分割构成之美。&赵时桐(),字叔孺,晚号二弩老人,浙江省鄞县人。早年为官,辛女革命后寄居上海。擅金石、书画,尤擅画马。精鉴赏,篆刻成就甚高。赵时桐习画日久,功力深厚,历代花鸟名作广临博采,传统修养达到厚积薄发,是同辈中的佼佼者。他于五代、宋元、明清诸家工写兼取,尤重工笔,达到入古出新,标领一时。《秋葵蜻蜓》取常见庭园一角,按景写生,可见画家写实功力的扎实。左侧湖石水墨晕染,玲珑剔透,韵味无穷,一枝秋葵见缝生长,劲挺生动,秋葵叶侧出旁生,真意倍生。几朵秋葵花迎风开放,吸引着蜻蜓前来嬉戏,一动一静使画面真实感扑面而来,使观者产生一种入画观赏,身临其境的感觉。&秋林散牧图&&&1929年纸本设色&&&130cmx 66cm&&&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秋林散牧图》是一幅表现以马为主体的画作,画中之马一棕一白,相依相伴,宁静安祥。画中虽无人,却给人有人在左右之感。此图选取草地一隅,图中的两株古树峭拔硬挺,树干斑驳遒劲,虬曲怒生,枝丫努力向上,树法取元人笔意.表现中秋时刚落叶树之状态。两匹骏马悠然自在,信步闲游,自得其乐,表明画家希望能像骏马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心境。白马取正面,棕马取侧面,姿势各异,互相比衬,从而增加了画面的生动灵活气韵。《秋圃逸趣图》清 程璋 纸本设色纵103.5厘米横47厘米中国美术馆藏&&&&常言道:“工细之中见精微,传神之处见精神。”这幅《秋圃逸趣》图其二者兼备。翩翩的舞蝶、怒放的花卉、起伏的秋草、伸展的苓叶、活泼的花蕾、绮丽的设色无一不是画家的功力所体现。画家创造性地把大写意的构图借用于斯,把徐青藤的狂放收敛运用于此,并参照了宋元花鸟的勾描,转化了任伯年的用笔,结合多年的野外写生实践,乃有此生意盎然的、笔力劲健的、色彩丰润的、妙趣横生的秋圃逸趣。读之品之,你能在潇潇的秋风里感受到秋光、秋色、秋情,秋趣。&&&&程璋(),男,原名德璋,号瑶笙,原籍安徽新安,移居江苏泰兴,后寓上海。早年为学徒,后从杨润之习画。曾执教常州艺术学校,上海中国公学、苏州草桥中学及北京清华大学。程氏早年学习没骨花卉,中年后变法,吸收西洋画明暗透视法,将写生法与传统笔墨熔于一炉。所作颇为沪商所好。出版有《程瑶笙画册》等。&&&&程璋是一位全才的画家。他不论花卉、翎毛、走兽、山水、人物,皆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尤以花卉、鸟兽最精。他博采众长,广泛地研习古今各流派的绘画特点,传统绘画功力深厚,技法精严。同时又熟谙透视原理,精通博物学。在绘画中又能参揉西画的技法。因此,他所描绘的物像工致细腻,形象生动传神,色彩秾丽,构图别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能风行于当时的正统画派之外,在近代画坛上独树一帜。&高剑父&&《秋鹰图》&&&&高剑父(),早年名麟,后改名吝,字爵廷, 以号行,广东番禺人。早年师事居廉,l 906年游学倭国, 1908年回国后主持广东同盟会,并在广州起义中任联军总司令。辛女革命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创办了春睡画院、南中美术院。曾任广东省立工业学校、广州市立艺专、南中美术院校长,中山大学、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广东美术会会长。]949年移居澳门。花鸟画的要旨在于抒情言志,高剑父的这幅《秋鹰图》显然有此含义。画中雄鹰伫立苍老树干之上,羽耸颈探,英姿飒爽,似欲腾空扑飞。形神毕现之处,画家所寄予其中的伺机大展宏图的情感不言而喻。这幅画中的树干皴擦用笔随体积转折而有明暗变化,墨淡而干涩,使树干质感颇类山石;雄鹰羽毛则顺势用笔,墨重而润。鹰与树的这种处理手法上的变化,使毛羽显得极有光泽,益发衬托出鹰的雄健。&人间富贵花&&&赵云壑 1914年纸本设色&&&138cmx51cm&&&上海美术馆藏&&&&赵云壑(),一名起,字子云,江苏省苏州人。吴昌硕入室弟子。花之富贵,草之灵秀,不同画家有不同的画法。这幅画中,赵云壑以平稳奇峭的构图,使高低错落的富贵花形成一种动势,在古拙率意的行笔中,写实写意,取花之正侧俯仰,飞动于点划浓淡.舒龙卷云,惊蛇入草,沉着施色,运笔洒洒,“蕴万象于胸臆,施灵动于腕间,笔底留住千古韵,但写富贵满人间”。画家悟出了吴昌硕以书入画如锥画沙,气贯大体不加娇饰,金痕石味巧为丹青的个中玄理,信笔疾写,逸笔草草,写出了深厚苍劲,画出了古味新声。读赵云壑画,通体舒畅,一片清馨。&三千年结实之桃&&&&吴昌硕 1918年纸本设色&&96cmx44cm&&&中国美术馆藏&&&&吴昌硕作画时大胆迅疾.不多加修饰,具有自然浑朴古拙之趣。他以篆籀之法入画,作画如写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往往能自出新意,形成独特风格。《三千年结实之桃》表现的是寓意福寿千年的寿桃。画家只撷取桃树的局部,用笔凝练遒劲。寿桃设红黄二色,以没骨画法表现.鲜嫩娇艳:桃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枝干竖写两枝,各有不同,又一侧枝呈孤形垂下,伸展生动,使画面富有变化。题款。三千年结实之桃”不但与桃干、桃枝形成浓淡变化之趣,而且与寿桃两相照应.让全图神气内敛。&吴昌硕&&&《神仙福寿图》&&&&吴昌硕酷爱梅花,常以梅花入画,墨梅、红梅、绿梅兼有,笔酣墨畅,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现在他画中,以突出洁净孤高的性格。作画时画家喜用或浓或淡的墨色,并以篆书笔法入画,使画面显得刚劲拙朴有力。《神仙福寿图》是吴昌硕代表作品之一。他以草书笔法画石,其法草而不率,纵而有节,较好地表现出怪石的秀与拙的韵致,他以篆隶笔法画梅,造型奇崛,苍劲有力;水仙用笔流畅,虽然朝向一样,但并不呆板。两者对比,更显水仙的空灵松动,飘逸清新,有神仙一样的风姿,与梅花的古朴把画题揭示出来,寄托了画家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吴昌硕绘画的题材以花卉为主,学画较晚,40岁以后方将画示人。前期得到任颐指点,后又参用赵之谦的画法,服膺于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画家的画艺,从中受惠甚多。他酷爱梅花,常以梅花入画,用写大篆和草书的笔法为之,墨梅、红梅兼有,画红梅水分及色彩调和恰到好处,红紫相间,笔墨酣畅,富有情趣,曾有“苦铁道人梅知己”的诗句,借梅花抒发愤世嫉俗的心情。又喜作兰花,为突出兰花洁净孤高的性格,作画时喜以或浓或淡的墨色和用篆书笔法画成,显得刚劲有力。画竹竿以淡墨轻抹,叶以浓墨点出,疏密相间,富有变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为“双清”或“三友”,以寄托感情。&狮&&&何香凝 1946年绢本设色&&&63cmx 49cm&&&何香凝艺术铟馆藏&&&&何香凝(1878一l 972),女,号双清楼主,广东省南海人。1908年入本乡女子美术学校。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主席。此幅画面仅有一雄狮横卧在缓坡上,似乎在梦中时受惊扰而醒,有些恼怒地抬头逼视前方,两只前腿虽然并未抬起,但爪子却已抓入地中,随时可以一跃而起。卧着的狮子,非但无丝毫纤弱之意,反而威猛的气势毕现,让人难以相信此画出自女子之手。画家何香凝为廖仲恺之妻,初学画时入倭国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在这件作品中,雄狮体量巨大,体积感强烈,五官刻画细致入微,结构准确,调子随结构变化而深浅不一,带有明显的西方绘画的痕迹。应该说,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在当时不仅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能适应鼓舞国人的需要。&高剑父&&《双鸡图》 5.2平尺&&海派画家尤金贵收藏&&&&岭南画派的开山鼻祖居廉,居巢二人,作画时已经略有凸凹效果。到了他们的弟子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三人那里,在继承其师的基础之上.又通过在倭国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西方绘画的观念和技法.形成了艺术创作上的折中东西方艺术的主张。高剑父的这幅《双鸡图》,就是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光影处理技法。所以虽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绘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模式,但在具体对象的表现上,除中国绘画固有的笔墨运用外,渲染而出的物体之体积,正反映出岭南画家们的艺术主张。&双狗图&&&刘奎龄 1959年纸本设色&&121.5cmx 60.4c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刘奎龄的《双狗图》是画家走兽画中的精品,所画对象是人们常见之物。上方耸立奇石,兼工带写,似宋画中突兀的山峰;奇石后边的几页芭蕉,色淡而轻,与奇石相互遮掩,形成一种虚实相间的效果,颇具野趣。奇石前的草地上,画家以工整细腻的写实手法,描绘了两只狗的形象,细而不腻,工而不板,真实生动,富有神韵。画家把历来都认为难以形状的家犬描绘得形神毕现,充分反映了画家深入生活观察和严谨的造型能力。&双猴&&&熊松泉 1959年纸本设色&&&116cmx 41cm&&&上海中国画院藏&&&&这幅《双猴》图画了两只猴子在山崖上嬉戏,背景是与大树纠缠在一起的蔓藤。猴子蹲居的山崖上山石坟螬,罅隙间杂生着草本植物,两只猴子一静一动,天然之意趣漾于画面。这件作品构图完整,健硕的猴子居于画面中间,山崖虽看似不甚险峻,实则下临深谷,崖上的老树繁茂中带有枯枝.悬挂在枯枝上的一只蔓藤被猴子抓在爪中,直垂至崖上,给画面增添了生气。两只猴子的神态也很生动,尤其是抓住蔓藤的那一只,似乎在嬉戏时突然受到了什么惊扰而警觉顾盼。&张善开&&《双虎图》&&&&张善开(),名泽,字善开,号虎痴,四川省内江人。曾任教于上晦美专。擅画虎。张善扦出身豪门,居于上海,以画虎名扬天下。他笔下之虎同前人画虎颇有不同。前人画虎多为臆测,着重虎威的表现,至于虎的形体结构则不免有失。而张善扦笔下猛虎,既不失虎的威猛,又富有人性,含有一种温情.同时结构准确,华南虎的特征明显。据传说,华南虎不但少有伤人之举,而且行动起居避人而动。张善扦在自己园中饲养猛虎,以观察猛虎的一举一动。他对虎的习性非常了解,所以能深刻把握虎的动态,不失于流俗。这幅《双虎图》可贵之处在于既含有张善扦画虎的这种特点,又在表现手法上吸取山水画的一些用笔,使虎的结构准确而不刻板,把山中之王的威风尽现在毫端。&松石图&&&吴湖帆&&1945年&纸本设色&&&82cmx 48cm&&&荣宝斋藏&&&&此图描绘在奇石、丛草之中,耸立一株古松,枝干挺拔,峻峭朗硬.意气风发。此图立意新奇,是画家对现实事物有了某种理解、某种感情,再用手中之笔把对象表达出来,从而创作出新的形象。昕绘树木、奇石等物像不求”形似”,而是重在表观自己的强烈感触和对所绘崇物的崇敬之情。画家笔下的松树,上下穿插,不见树梢,与奇石为伴,长年承受风雨的侵袭,枝干向右侧弯曲,却繁茂而不枯亡,体现出坚忍不拔的品格。图中以拙涩、老辣的皴笔勾勒主干.再施淡墨、浓墨反复皴擦,使其具有沧桑感,从而突出古松老而弥坚的性格。&松鹰图&&&齐白石 1935年纸本水墨&&&150.8cmx62.8cm&&&中央艾术学院藏&&&&据题跋可知,1935年春齐白石正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国立北平艺专。此幅作品先参加艺专教授画展而后捐赠学校,具有特别意义。据此并可推测此画作于]935年或1935年前。松、鹰为文人画常见的题材亦常为齐白石表现,图绘虬松老干上苍鹰兀立,松干枝条以大笔挥就,提按间尽含篆隶笔意,松针则密实细劲,与松干笔法大异其趣,在语言运用上形成鲜明对比。苍鹰身姿伟岸,目光警觉,气宇轩昂,鹰头至鹰尾羽毛全以中锋、侧锋用笔,笔随形走,形以笔现,落墨大胆自如而不逾矩,笔势及枯淡干湿变化丰富而精彩。&岁朝图&&&&王震 1928年纸本设色&&150emx 81cm&&&朵云轩藏&&&&王震在60岁之后,融吴昌硕和任伯年的画法于一炉,并融合自身的修养和禅机日渐努力,终成一家之貌,在上海的书画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幅《岁朝图》精取了吴昌硕的构图和用笔,吸收了任伯年的着墨与敷色。图中的盆景、梅桩、杯壶、蔬果凭借着书法和印章的帮衬,辅以土里土气的如意和稚拙可掬的不倒翁,平添了些许欢庆的气氛和古色古香的情趣。王震的高明之处就是把这些文人关注和民间喜欢的物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营造着雅与俗共存、情与趣相携的意味。&岁朝图&&&汤涤 1932年 纸本设色&&&98.5cm x 55cm&&&中国美术馆藏&&&&中国绘画在形成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程式,这些程式长期定型固化后,就有了独特的含意,这种绘画语言的稳定性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符号的结果。四君子、岁寒三友、岁朝图就是典型的代表,其指称意义或是文人精神的外化,或是民间吉庆欢乐的象征。《岁朝图》是一个常用的画题,民间逢年过节喻示吉祥、太平,多取动植物的谐音,如蝙幅之福,百合之和,牡丹之贵等,不一而论,文人以此画题入画也是民间文化雅化,文人精神世俗化的结果。&岁寒交图&&蒲华吴昌硕 1890年纸本设色&&141.cmx 39.1cm&&&浙江省博物藏&&&&吴昌硕(),名俊卿,字昌硕,一作仓石.号缶庐,70岁后以字行,浙江省安吉人。清末诸生,曾任江苏安东(今涟水)县令,后居上海。先以书法,篆刻成名,后以绘画名重艺坛。曾为西泠印社社长。著作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蒲华和吴昌硕互为师友,他们之间的交往扩大了彼此的视野,开拓了胸襟,艺术修养有了很大提高。《岁寒交图》是二人精心合作的产物,描绘了风寒严冬的梅竹不畏风霜,挺立傲然,不为命运所屈服的精神。图中一枝老梅道劲拔张,风骨自存,朵朵梅花如繁星顺势而生,熠熠生辉;旁边淡色瘦竹细挺有力,不畏霜冻,更显英雄本色。冬寒料峭,梅竹相交,同甘苦,共命运,愈显俊爽。此作真诚地表达了两位画家心中梅竹互伴、共生永有的良好愿望。&桃花&&&蒲华 1903年纸本设色&&24.5cmx 38cm&&&上海博物馆藏&&&&&此幅《桃花》册页中柳叶飘拂,桃花绽放,“细雨微风春正好”的意境尽显画家笔端。蒲华绘画功力深厚,山水、花鸟无所不能,尤其册页小品更是信手拈来,多有情趣,深得造化之妙。&桃篮&&&齐白石 1950年纸本设色&&&25cmx 39.5cm&&&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盈尺小品,尺寸不大,却直抒性灵,真切动人,把他对土地、家乡、亲人和祖国山河草木的深情化作诗意的图画,表现了画家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桃蓝》以粗笔率意画出一只竹篮,内盛两只硕大熟透的桃子,鲜艳欲滴。齐白石创作取材广泛、平实,各种日常习见之物皆可入画,看似平凡,实则真难于表现。此图只有两桃却给人一种刚从桃园采摘归来的喜悦之感,充满了生活气息,平淡之中富有浓厚的亲情和淳朴的人情味。&藤萝图&&&齐白石 1924年纸本设色&&&177cmx48c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后取名齐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白石山翁、寄萍老人等,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人。少年时学做雕花木工,27岁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书画。37岁拜王颊运为师。1917年迁居到北京,从事中国画、篆刻及诗词创作。曾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1953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同年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衔,1956年获“国际和平奖金”,963年经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是一位富于革新精神的画家,他继承徐渭、朱耷。石涛、金农、黄慎、吴昌硕的传统,博采众长而融为一体。齐白石早年曾受过民间美术和民间审美观念影响,又受过民间绘画刚健清新风格的滋育,因而他将文人画传统与民间传统、文人修养与农民气质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雅俗兼得,终成戛戛独造的巨匠。《藤蔓图》就是这样的画作,图中藤萝弯曲缠绕,或用浓墨,或用焦墨,花絮簇簇丛生,风姿动人,看似盘绕无序,实则生机迥出,构图满而不塞,形成奇崛洗练,排霁纵横的画风。&黄山,曾经是黄帝修练的地方,有人说:那里的树木花草、飞禽走兽颇通灵性,天都峰亦然。这图里的山猿,可能就是活跃于天都峰的灵猿,瞧它们骚首探耳的样子,定是猴性旺盛的种族。这苍郁葱莽的松林,清激澹缓的溪流,无限延伸的荒寒已成了群猿腾挪攀爬、追击嘻闹的天地,乃至高高的天都峰也是它们登临嘹望的领地。这生动的画面所造成的一切,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写实的创造者兼工带写的勾勒,或浓或淡的皴擦,枯润适度的笔墨,清新秀雅的着色自然地幻化出一幅生趣盎然的山猿图,给久居都市的人们带来了原始的活力,增添了一种鲜活的乐趣。&瓦雀图&&王震 1933年纸本设色&&136.5cmx 33.5cm&&&中央美术学院藏&&&&王震(),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浙江省吴兴人,生于上海。早年学习任伯年书法,中年后拜吴昌硕为师,曾参与发起豫园书画会。好佛,曾任中国佛教会会长。晚年曾为全国艺术家协会理事。著作有《白龙山人诗稿》等。王震长于写意,善人物、佛像、花鸟、山水、书法,花鸟则长于梅、菊、荷、松、八哥、鸡、鹤、雀等。其艺术作风在中年以前受任颐影响较深,从题材到风格都比较接近任颐,自从拜师吴昌硕以后,画风逐渐转向浑厚和凝重。60岁以后的作品则逐步将任颐的清俊意味与吴昌硕的厚重作风融为一体,形成寓内秀于朴厚的风格面目。此画为王震66岁之作,所绘秋枝、麻雀正是其拿手的题材。作品中枝干苍硬有力,枝条乱而不乱,用笔方折生拙,但不似吴昌硕老辣,墨色的枯淡干湿变化使画面的空间层次分明;置身其中的麻雀形态各异但刻划又不面面俱到,寥寥几笔即写出其传神之动态;从麻雀和枝条的经营布排来看,画家很讲究点、线、面的穿插关系,造型与笔墨间的韵律和节奏感使作品具有一种古雅朴茂的格调。&五色梅&&&&吴微 1941年纸本谩色&&&102cmx 34cm&&&荣宝斋藏&&&&吴徵(),字待秋,号春晖外史,一号鹭鸶湾人,浙江省崇德人。官京兆知事。工山水,花卉,间写仙佛。为沪上·江南四吴”和江南“三吴一冯·之一。中国画梅的历史不下千年,早在宋代就有仲仁和尚和扬无咎,而以明代王冕的成就和影响最大,清代金冬心也是画梅好手,正如《五色梅》上之题记。吴徵《五色梅》继承传统,并有新的创造。图上梅花千丛万丛竟相开放,繁而不乱,有疏,有密,疏密得当,尤以繁密见胜。枝干交错,蕊萼分布,主次分明,层次明朗,达到密中有疏,多而不繁。所绘梅干,用笔遒劲,顿挫得宜,富有质感。各种点花法,变化多端,都能生动地表达出梅花的特有形态,井通过对梅花神韵的刻画,抒写自己的情怀和抱负。&齐白石特别重视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为了画好对象,如画虾,他常常买回喂养,仔细琢磨,不分昼夜。他曾数次把虾养在水塘、玻璃缸,仔细观察它们各种生活情态,尤其游动时,足、爪、须、身的动姿,规律以及成群游动时,虾行动的顺序,上下左右关系。虾在齐白石的生活中真是达到“不知我之为虾,还是虾之为我”的状态。这种忘我的创作精神使他笔下的虾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他用淡墨画身,浓墨画眼、须、爪,虾虽多,但绝无雷同,每只虾、每群虾又符合自然规律,把自然之美上升到艺术之美,从而成为现代艺术史上的奇迹。&萱花&&&蒲华 1903年纸本设色&&&24.5cmx 38cm&&&上海博物藏&&&&蒲华的写意花卉,不似青藤那样挥洒激昂,而是在写意中蕴含着一种文人的高洁闲适,恬淡无争,也是他人生经历的体现和艺术追求的外化。这幅《萱花》是他偶见女画家马湘兰作品后,用己意再创造的新作。萱花用色已非自然之色,而是画家艺术加工的理想之色。&水仙、牡丹、菊花、紫藤、荷花等是陈半丁常画的花卉,即使在这样的小品里,也呈现着勃勃的生机和古拙的韵味。那朵朵开放的秋菊,在浓淡枝叶的掩映之中,以傲然的姿态冷对着无情的秋风。这就是荒郊野外的秋菊。这里的构图是平实的,但运转着变化;这里的笔墨是含蓄的,但透射着精练。这里的题跋之书法、压角之古印与菊的一族对应呼唤,表现着整体的格调,张扬着金石刀味,在黑白对抗的感觉中洋溢着敦实古茂,传播着田原之趣。&依样&&&吴昌硕 1921年纸本设色&&&150.2cmx60.8cm&&&中国美术馆藏&&&&吴昌硕的绘画极富生活气息,各种菜蔬果品如竹笋、青菜,葫芦、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皆能入画,使观者倍感亲切。《依样》是”依样画葫芦”之简称,表明画家在实际对葫芦写生时,不变其法。其实画家在作画时,并非如此,只是借题发挥而已。葫芦用鹅黄色没骨画法,颜色艳丽明快,在墨色厚重的大片叶子的衬托下,形成对比,画面十分鲜亮。整幅画中以淡墨枯笔将藤蔓肆意缠绕,使整个画面气韵生动,墨趣横生。&鹰&&&金城纸本设色&&&160cmx42.5c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金城(),原名绍城,字巩北,一字拱北,号北楼,又号藕湖,浙江省吴兴人。曾留学英国铿司大学学习法律。1910年在上海创办中国画学研究会。著作有《藕庐诗草》、《楼论画》。金城临古功深,对传统绘画有独特的爱好,初学戴熙的精细笔法,后又接近陆廉夫画风,他的山水、花鸟、人物都有古意。《鹰》就是一幅古味很重的作品。一雄鹰居高临下,寻找着目标,其身形从头到脚都有一种警惕感,尤其双眼更是炯炯有神。高崖之下潺潺流水点出环境的优美,山涧、峭壁用浓墨勾廓,淡墨分出阴阳向背,四周再点缀各色杂草,草的运笔与鹰的羽毛迥异,以衬出鹰之雄姿勃勃。&玉兰黄鹂&&&于非音 1956年纸本设色&&&102.5cmx 76cm&&&中国美术馆藏&&&&画面上是一枝斜偃摇电的白玉兰花,花枝上一只光鲜亮丽的黄鹂抬头上看,上方左角一只振羽回环的黄鹂与它呼应。花枝迎风摆动,每朵花瓣都随风吹拂而微微摇动,似乎在与嬉闹的黄鹂应合。在蓝底上的白玉兰隐秀温润,黄鸸的颜色更显活泼,把早春景色装拇得秀美灵动。画面右下角的题款为“仓庚耀羽.玉树临风”八个字,点出画家文雅安逸的意趣。整幅画面色彩艳丽富贵,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构图安排主次分明、疏密有致,是一幅精心巧制的工笔花鸟画佳作。&八十年代第一春&&&&黄幻吾 1981年纸本设色&&103cmx 43cm&&&上海中国画院藏&&&&《八十年代第一春》创作年代是在“文革”严冬过后,祖国大地回春,适逢“改革开放”进入实质性阶段的年头。这些,从画面的题材和款识都能看得出来。若就画的本身,作者是充满着激情在画这张画的。满树桃花,姹紫嫣红,十分绚丽。画面自上而下插下一树枝,弧度如弓,花间如箭射出双鸟,直向云天,仿佛要向远方的天空与大地传报喜讯。典型的岭南画派笔法、墨法、色法、构图法,观后给人欢欣鼓舞之感。&白牡丹&&郑乃光 1980年纸本设色&&126cmx70cm&&&中国美术研究院藏&&&&郑乃光主张师古而不泥古,他曾精研过宋代花鸟的传统技法,并强调学习自然。这幅工笔淡彩《白牡丹》是其工整细致画风的代表作品。图中的牡丹青梗条发,叶茂花盛,洁白的花头在淡绿的花叶衬托下更显娇妍。花瓣边缘各种变换的曲线,勾勒出花瓣的翻卷正侧,花的层次、方向以及偃仰起伏的区别和不同。叶子茂密,参差纷披,叶筋的挺健,叶尖的活脱,长势的正反向背皆栩栩如生,颇富生趣。牡丹丛后的假山设色浓重,与淡雅的牡丹形成显著的对比,使全画气势、气骨、气韵皆为不凡。&白牡丹&&郑乃光 1980年纸本设色&&126cmx70cm&&&中国美术研究院藏&&&&郑乃光主张师古而不泥古,他曾精研过宋代花鸟的传统技法,并强调学习自然。这幅工笔淡彩《白牡丹》是其工整细致画风的代表作品。图中的牡丹青梗条发,叶茂花盛,洁白的花头在淡绿的花叶衬托下更显娇妍。花瓣边缘各种变换的曲线,勾勒出花瓣的翻卷正侧,花的层次、方向以及偃仰起伏的区别和不同。叶子茂密,参差纷披,叶筋的挺健,叶尖的活脱,长势的正反向背皆栩栩如生,颇富生趣。牡丹丛后的假山设色浓重,与淡雅的牡丹形成显著的对比,使全画气势、气骨、气韵皆为不凡。&报春图&&田世光 1992年纸本设色&&&68cm x 68cm&&&家属藏&&&&田世光(),号公炜,北京市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后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学习、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田世光的《报春图》是在生宣纸上画工笔花鸟,别有一番韵味。图中绽放的花儿,呜叫的鸟儿,象征着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画家采用传统的构图形式,花鸟造型严谨准确,画面设色讲究,虽是红花绿叶,但画家巧妙地避开了绚红搭绿、尖跳刺目的甜俗之气,在叶中加入墨色,使画面色调沉稳,不流于媚俗。这是画家晚年的绘画风格,笔墨随意,格调高雅,意境深远。&冰魂劲骨&&于希宁 1993年纸本设色&&&68cm x 68cm&&&自藏&&&&梅花开放于严寒未退的初春时节,不畏寒冷,迎风斗雪,独领风骚,最早把馨香和美艳奉献给世界。《冰魂劲骨》章法奇俏,意境超脱,梅干用笔苍劲、奔放,挥洒自如,体现出了不同寻常的风骨品性。梅花以曙红意笔点出,花之向背聚散,色之浓淡深浅,相互衬托,层次井然有序。画家借物抒情,寓物于情,以纵横雄健、畅达奔放之气势表现了在冰天雪地的梅花倔强、坚贞、高洁的傲然之气。&苍兰&&&陆抑非1954年纸本设色&&&&&82cm x 37cm&&&常熟市博物馆藏&&&&此幅作品是陆抑非中年时期的佳作,虽工笔重彩但仍然富于秀丽文儒的气息。画中生动自然的穿插、精致而灵动的线条、艳丽而高雅的色彩、法度严密又不失性情的造型,后人评为“清绝秀巧,生意盎然·,十分恰当。陆抑非以善花鸟名世,在山水画上也很有造诣,画中墨石因构图需要而塑造,不仅稳定了画面,也更衬托出苍兰优美的倩影。&朝晖&&光元鲲 1974年纸本设色&&113cmx 51cm&&&家属藏&&&&光元鲲(),原名光德需,安徽省桐城人。1927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曾为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光元鲲的花鸟画繁中见趣,挥洒自如,具有浓郁、温和、淳雅的笔墨韵味,处处洋溢着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气息。《朝晖》取早晨太阳照耀下的芙蓉,姹紫嫣红,枝叶扶疏,迎接着新的一天到来,芙蓉丛下几只小鸡在欢快嬉戏,天真可爱。图中芙蓉施以浓淡适宜的色彩,绽开的花朵和欲放的蓓蕾,疏落有致,花瓣晕彩,不求艳丽,却新颖别致,力显精神。小鸡追逐,觅食游戏,动态迥异,无意中增加了画面的生活气息。&朝艳&&&&&张桂铭 1994年纸本设色&&132cmX 67cm&&&私人藏&&&&张桂铭,1939年生,浙江省绍兴市人。196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入上海中国画院从事专业创作。现为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桂铭的《朝艳》吸取了西方现代派的某些因素,尤其现代派思想对他有所启迪,使他在自己作品的经营中服从一种新的审美要求,把装饰中的某些要素化解到彩墨的美妙构成中。画中牵牛花有开有合,绝无雷同,高低错落看似无序,却通过藤蔓的恣意缠绕达到一种统一和有序。这是画家高妙之处,也是他突破原有创作模式、树立个性的成功之处。&晨光&&&&郭味蕖 1962年纸本设色&&135.2cmx 96.5cm&&&家属藏&&&&郭味渠作品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画作意境开阔,格调清新,笔力劲健。画技熔铸古今自创新意,开创了工笔和写意画法相结合,泼墨与重彩相结合的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为花鸟画的推陈出新开拓了道路。在《晨光》这幅画中,表现的是历代画家很少涉及的一种植物——剑麻。画家以洒脱自由的小写意笔法写其枝叶,以劲挺圆润的工笔线条勾画疏朗错落的花序,设色清雅,墨色对比强烈。整幅作品充分表现出剑麻的隐逸清高和傲霜凌秋的风骨。&苏葆桢(),江苏省宿迁县人。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曾任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这是一幅在1974年全国美展期间倍受人们赞誉,也是苏葆桢先生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用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既能显示出独特的审美特征,又能巧妙地将中国美术文化中的那种抒情寓意的内涵与所描绘的画面反映出的时代节奏相结合,这便是《川西三月》最引人入胜的优秀之处。在油菜花金黄的季节里,忙碌飞舞的蜂群,好像生怕错过这美妙的初春时节而不辞辛劳,翠竹随春风轻曳摆动与养蜂安置稳当的蜂箱动静相呼应,似乎可以听见蜜蜂振动翅羽的嗡嗡的声音,画面传达出画家对劳动的辛勤与幸福的赞颂。在苏葆桢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花鸟画艺术追求中,画家已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川西三月》正能体现这一时期的绘画特征。&春风蛱蝶图&&俞致贞刘力上 1987年纸本设色&&&92cmx62.5cm&&&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俞致贞多年临摹宋元名家真迹,洛心工笔花鸟画创作。她经常外出写生、旅游、种植花草,朝夕观察揣摩,因此对于动植物天然生态,以及所绘花鸟的形态、动势乃至神采洞察于胸,作品以真实细腻见长。《春风蛱蝶图》描绘春风徐徐,牡丹盛开,蛱蝶嬉戏于枝头的景致。画中山石兀立,花团锦簇,有两只蛱蝶,翩翩飞舞于花朵之上,追逐逗乐,显得轻盈可爱。图中蛱蝶、花朵美丽动人,与真实境况毫无二致,其观察之细致,刻画之入微,令人赞绝。&春归&&&杨德衡 1983年绢本没色&&&136cm x 79cm&&&自藏&&&&杨德衡,1939年生于丹东市,祖籍辽宁凤城。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辽宁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德衡的花鸟画创作数十年来以鹤为主要描绘对象。作为一名热爱自然、表现自然的画家,为了观察鹤的生活习性,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以鹤为友,坚持写生不止,创作了大量以鹤为题材的国画。在他的笔下,把作为中国传统吉祥物的鹤的灵性表现得出神入化,妙趣天成。在《春归》图中,作者着力表现群鹤在空中飞舞的生动优美的姿态,以大地回春,鹤归家乡,寓示着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春色满园&&&&王庆升 1986年纸本设色&&66cmx66cm&&&自藏&&&&此图以传统的工笔手法描绘花团锦簇、枝叶繁茂的故宫御花园听见之景。牡丹花、叶被玉石栏杆所阻,强行出枝,春色满园之意已点出,并以此形成疏密与色彩的对比,使画面富有节奏。勾线用笔细润劲利,颇具功底;枝叶、花束俯仰有致,变化丰富;著色渲染深浅不一,淡叶与浓花构成强烈的对比,艳而不俗,秀丽而清雅两只蝴蝶飞旋其上,更点明了主题和增添了画面情趣。春枝栖禽&&张大千 1937年纸本设色&&&&107cmx 46cm&&&杨柳青书画藏&&&&张大千(1899一l985),原名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生于四川内江,祖籍广东番禺。1917年与二哥善孖留学倭国,在学染织。1919年回国后从曾熙、李瑞清学书画。1941年赴敦煌石窟临摹壁画。1949年赴香港暂居。1952年移居阿根廷,1954年移居巴西圣保罗。1956年游欧洲,在尼斯会晤毕加索,1958年作品《秋海棠》被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学会”赠予金质奖章,1968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授赠荣誉博士学位。l977年返台筹建“摩耶精舍”,1978年定居台北。从1950年以来,在世界各国举办个人展览60余次,出版有《张大千书画集》等多种选集和著述。张大干毕生的创作,达到了“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宋之富丽”的境地。他集文人画与作家画,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为一炉,达到了雅俗共赏,劲健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釆的艺术高度。《春枝栖禽》中的枝干,苍老挺拔,皴擦利落,与之相伴的一青翠风竹,细劲有力,用笔洒脱,别有韵致。一长尾鸟傲立枝头,不畏风霜,独行独往,英姿奕奕,颇见传神。可见画家举凡人物山水、花鸟、工笔、写意,无一不能,无一不精。&神仙之侣&&&&&阵子奋 1968年纸本设色&&65cmx 45.5cm&&&私人藏&&&&阵子奋(),字意芗,号无寐,别署水叟,福建省长乐人。l914年始,在当地中小学教图画课。1920年后,以作画治印为生。l949年后,任教于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福建省艺术专科学校,曾任福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中国美术家协全会员。陈子奋以白描花卉的成就独树一帜,为世人所称道。他的线笔力雄厚,迂回荡漾,圆润秀丽,富有节奏感。尤其是白描花卉的细节、局部特征勾勒得特别到位,“肖肖数笔,妈然欲绝”、《神仙之侣》图画兰花。水仙喻示婚姻美满,百年和好。画中兰花、水仙形神备俱,线的熟练和概括的准确,以及两君子自身的高洁清爽的象征意味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完美统一。上部两只憩于竹竿的写意小鸟动态可掬,像看热闹的小孩,更增加了画中欢快轻松的气氛。&春艳&&&李又罘&&1955年纸本设色&&134cmx 33cm&&&私人藏&&&&李又罘(),山东省诸城县人。1925年入上海美专学习,1938年赴延安鲁艺美术系学习。曾任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沈阳鲁迅艺术学院教务长、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此幅立轴以梅、竹、茶花、水仙、石、泉和喜鹊等图像组成画面,笔力雄厚,墨色丰富,设色艳丽,给人以清新祥和之感。李又罘作画师法任颐、吴昌硕、赵之谦等人,梅干以篆书笔法写出,具有古拙之气;梅花、水仙以勾填法表现,线条流畅,层次分明;茶花以没骨画法,随意而富有生意;尤其是昂首仰视的喜鹊,更为画面增添了鸟语花香的情趣。作品充分体现画家苍润拙朴、含蓄有力的特点,显现了画家深厚的创作功力和精湛的技巧。&春韵&&&&许继庄 1983年纸本设色&&127cm x 83cm&&&北京美术家协会藏&&&&许继庄,号知己堂主人,生于1938年,河北省武强县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许继庄非常注重构图疏密聚散所产生的节奏变化,在他的很多工笔花鸟作品中,都用繁复密匝、掩映错落的线型构成画面主体。显然,没有平时对自然景致的细心观察和体物入微的心理感应能力,是很难将所见的平常素材加工升华为质朴隽永的艺术形式的。不难发现,在《春韵》中画家追寻的仍是一种质朴自然的气息传达,可以说,它是许继庄花乌画艺术灵魂所在。&翠阴小鸟&&赵志光 1995年纸本设色&&&85cmx 85cm&&&自藏&&&&赵志光,生于1938年,河北省怀安县人。1963年毕业于天津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山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编审,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赵志光白描花卉》《赵志光工笔花鸟画艺术》。此画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工笔花鸟画形式丰富多彩的同时,又吸收、融合了以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写意花鸟画的淡雅、深邃,使之避开艺术的僵化和俗套,另一方面此作发扬了传统工笔画的线描作用,使画面显得丰满而又骨力。图中双鸟羽毛丰润、神情俱佳,构图严谨,造型生动,颇具宋人法度。&大器&&&尚涛 1992年纸本设色&&&96cmx 88.5cm&&&自藏&&&&尚涛,生于1938年,北京市人。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广东画院一级美术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尚涛的花鸟画吸收汉唐艺术的厚重大气而与传统花鸟画的表现手法拉开了距离,从而确立了独树一帜的自我风貌。《大器》以花束和青铜器为主体,构图极为饱满,花的造型经过”改造”缩小了与青铜器在形态和质感上的差异,使之趋于整体和浑然,因此获取了极其强烈的视觉效果。&稻香季节&&&&杨德衡 1964年绢本设色&&113cmx91cm&&&中国美术馆藏&&&&《稻香季节》是工笔花鸟画创新的代表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画家把目光投向了稻田,也可以说画家把目光投向了人民大众与现实生活,把象征吉祥富贵的仙鹤安排在丰收的稻田里,这是前所未有的表现题材,其中所蕴含的现实意义是极其深远的。画面中金黄的稻田与白色仙鹤形成对比,画面十分灿烂:高贵的仙鹤飞舞欢鸣,在丰收季节与人同乐,另有一番情怀。稻田近实远虚,仙鹤近大远小,使画面空间深远,好似一条康庄大道一直通向远方。&&&&杨德衡,著名花鸟画家,笔名半聪。1939年9月出生,辽宁丹东人。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先后在中国美协辽宁分会创作室、辽宁美术馆、辽宁画院从事专业美术创作。曾任辽宁画院副院长、辽宁湖社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辽宁中国画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东凤&&&郭味蕖 &1963年纸本设色&&133cmx66c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盛开的紫藤花下两只鸽子悠然地踱着步,紫藤花和竹叶微微地倾向一边,画面中似有清风吹过,《东风》题意在此得以体现。此幅作品构图平和,用笔娴熟,墨法多变,设色清新。在东风吹拂下,两只象征着和平的鸽子出现在紫藤青竹之下。画面中似乎蕴含着更深刻的含义,那就是画家在借东风中的鸽子,表现出自己对和平的向往与赞美之情。&&&&郭味蕖(71.12),当代画家。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随家乡画家丁东齐、刘秩东习画。1929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习西画,毕业后曾任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教师。1937年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研习中国画。得黄宾虹指导。擅花鸟兼及山水,所作融会诸家,以工带写,画风清丽活泼,生动自然,1951年受徐悲鸿之聘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后相继在民族美术研究所、徐悲鸿纪念馆从事理论研究。1960年任中央美院中国画讲师,196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科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富贵神仙&&&&吴茸之 1924年纸本设色&&172.5cmx93cm&&&吴茸之纪念馆藏&&&&《富贵神仙》以写意的笔法描绘花园中的山石、牡丹与水仙,颇有吴昌硕的笔意。画中山石居中,突兀硕大,石面光滑平整,与牡丹、水仙形成强烈对比。牡丹在后,绿叶婆娑,映衬着鲜艳的花朵;水仙在前,绿叶白花或正、或背、或仰、或侧,造型古拙,用笔流畅,虽然都自下向上生长却不呆板,反而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吴茸之(),初名士绥,字茸之,号吴溪子,浙江省浦江人。曾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校长,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高瞻图&&张振铎 1981年纸本设色&&&&139cmx70cm&&&家藏&&&&张振铎,1908年生,浙江省浦江人,1927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系,曾任教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昆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华中师范学院。1932年与潘天寿、诸闻韵、吴茸之、张书旃等人组织“白社画会”。1978年任湖北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鹰是中国画家最喜爱表现的题材之一。究其原因,一是它的勃勃英姿和它形象的寓意,往往和“英雄”之类的歌颂词汇连在一起,二是它的形象最适易于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此幅《高瞻图》画于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画家是在借鹰的表现来赞颂那些弄潮者“高瞻远瞩”的胆识和气魄。鹰的造型生动,鹰的嘴爪、眼、鼻用浓墨勾出,笔笔劲力,神采毕现;鹰的魁伟之躯水晕墨彰,淋漓酣畅。松树干用行草之笔写出,加以皴擦点染,笔意连贯;松针苍郁厚朴,韵味十足。鹰的雄武伟岸之姿跃然于画幅之上。&高竹鸟鸣&&赵少昂 1974年纸本设色&&&134cmx 33cm&&&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高竹鸟鸣》是具有典型的赵少昂风格的作品。画中物象极为简洁,而章法破格。古人画竹均以竹叶竹枝为主,此作却以竹竿为主。画家以没骨法阔笔画出的青竹,圆浑重实,运笔时墨分五彩,增加了竹竿的质感,竹竿节节而为,顿挫有力。前人画竹叶重视起笔运锋的书法规则,而赵少昂的竹叶却于随意挥洒、漫不经心中显出一种天然的清趣。上部竹梢画一鸟俯身高鸣,打破了竹林的宁静,也使画中多了一层诙谐、自然的凤趣。&&&&赵少昂( )字叔仪,男,汉族,原籍广东番禺。中国画家。日生于广东广州。 1998年逝世于香港。少丧父,家贫,以做工谋生。业余自学绘画。赵少昂擅花鸟、走兽,继承岭南画派的传统,主张革新中国画。他的画能融汇古今,并汲取外国绘画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注重师法造化。作品笔墨简练、生动,形神兼备,深受人们的欢迎。著名收藏家赵泰来为其入室弟子。历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系主任、广州大学美术科教授。出版有《少昂近作集》、《少昂画集》、《赵少昂画集》,著有《实用绘画学》。&归兴&&&郭味蕖 1962年纸本设色&&&138cmx 98cm&&&家属藏&&&&一条扫帚与两只土筐放在地上,一支娇美的山花放于土筐中,画家描绘的是人们在劳动归来之后的小景。此幅画作工写结合,使土筐、扫帚与山花共处于画面中,朴实与艳丽,粗糙与娇嫩,笨重与纤细,交织在一起,对比强烈却又和谐优美,显现出一种特殊的境界美。土筐和扫帚代表着艰苦的劳作,美丽的山花则抒写了浪漫的情怀。也许,土筐扫帚的主人经过一天的劳作,在归途中发现了这簇美丽的山花,一时兴致所至,随手采撷回家。这样的《归兴》可以激起人们多少的联想啊!&荷&&张大千 1935年纸本设色&&96cmx 63.7cm&&&私人藏&&&&大干的山水画,名倾海内外,而他的花鸟画,也体貌别具,冠于当代。张大千的荷花,面貌多样,并不专归一格。有工笔重彩的,有花朵勾勒填彩而泼墨带色成叶片的,有白描勾花而叶片写意的,有勾花而渲染荷叶的,有近似八大水墨大写意的,有淡彩没骨如恽南田的,有宛若西方水彩画意趣的,有荷叶淡墨晕染加以泼彩的。但最能代表张大千荷花的,还是兼工带写、水墨淡彩的那一路,《荷》即如此。此图荷花素质清香,露濯风摇,呈盈盈玉洁之姿,荷叶全用泼墨挥扫,着墨浑融而摇曳多姿,轻盈中有力度,浓淡里出变化。&荷叶海棠&&&高冠华 1985年纸本设色&&67.5cmx 43.5cm&&&家属藏&&&&此图乃画家旅行归来记写广东肇庆星湖公园的荷叶海棠所得,可见画家师法自然,重视写生的艺术创作方法。厚重的荷叶衬托着一丛丛盛开的海棠,海棠的淡雅和荷叶的浓重形成对比,使画面层次分明。海棠用色点染,显得温润娇柔,花茎相对较细,虽轻笔写意却不掩秀色。整个画面色墨交映,浓淡相间,这一丛室外的海棠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画家凭记忆随笔写出,轻松自然,不饰雕琢。值得一提的是,左侧浓墨行书题跋在平衡画幅左右关系和揭示画外之意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显示出画家在书法方面的深厚造诣。&&&&高冠华(),我国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生前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研究院终身导师,并任中华名人协会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社社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约教授、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世界书画家协会加拿大总会副会长等职。&红叶双猿图&&&张其翼纸本设色&&6Scmx 43mm&&&私人藏&&&&宋代画家易元吉以擅画猿猴著名,米芾称赞他”徐熙后一人而已”。为画好猿猴,易元吉深入万守山区,观察各种野生动物和林木岩石,经年累月,心传目击,悉著毫端,艺乃大进。今人张其翼所画猿猴,在继承前人基础上,更注重猿猴的传神写照和意境的营造,因而更胜一筹。此图双猿一白一黑,形成对比,猿的动态神情各异,尤其白猿通过留白而凸现在浓密的树丛中,使画面上部不至于因过密而淤塞;中部红枫叶子用工笔重彩画出,使黑、白猿不至于因对比过强而跳突,从而使全画在相比互衬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的统一。&&&&张其翼(),字君振,号鸿飞楼主,北京人,满族汉军旗人,祖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原任教于河北艺术师范学校,后到天津美术学院任教,画法宋人,亦善画猿。早年自学写意花卉。专攻工笔重彩花鸟。&花卉屏&&王雪涛 1962年纸本设色&&&100cmx 33.3cm&&&天津人民艾术小版社藏&&&&王雪涛的许多花鸟画,在造型上求似求真,喜欢赋鲜艳明媚的色调,爱描绘盛开的花朵与饱满的自然生命,用笔灵动而准确,能生动地刻画出对象活泼的生命,使观者感到大自然的情趣和生命的律动。《花卉屏》画孔窍密布的湖石和鲜艳盛开的牡丹,牡丹的芬芳吸引着无数的蝴蝶、蜜蜂翩翩起舞,昆虫形象生动,给静的画面增加了无穷的生机。这些特色,适应了近代都市新的审美意识,因而拥有广泛的欣赏者。&蕉花群兔&&谢海燕&&1978年 纸本设色&&&133cm x 67cm&&&广东汕头画院藏&&&&这幅作品画于1978年,原作由广东汕头画院收藏,复制品由江苏省美术馆收藏,并在国内外许多报刊、杂志上发表。在此幅画中,作者精心刻画一株蕉叶与群兔的可爱、生动,其墨色的韵味,笔调的情趣以及构图的别致,均显示出画家极高的艺术水准。作者注重画面的形式美感,喜爱以简约的表现语言追求深远的艺术境界,崇尚高雅的绘画品位和博大的精神内涵。&&&&谢海燕(01.11.21),原名谢海砚,笔名海燕行。广东揭阳榕城人。1929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系;留学日本。先后任东南联大、国立暨南大学、国立英士大学教授兼艺术科主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兼美术系主任、副院长等职。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史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协副主席、顾问,江苏省教委艺术教育委中会顾问,及江苏省第二、三、五、六届人民代表等。代表作有《金鱼睡莲》、《夜鹰图》等。出版有《谢海燕中国画选集》。&金鱼睡莲&&&谢海燕&&1962年纸本设色&&&97cm x 482cm&&&中国美术馆藏&&&&这幅作品是谢海燕作品中的精品,作于1962年,入选当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赴奥地利、英国等国巡回展出,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凉台设计效果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