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快两岁半宝宝身高的宝宝,看到飘动的窗帘,就说冷,…

0--1岁宝宝的测试
一、如何给儿童安全舒适的居家环境
宝宝的成长首先要以安全为前提。宝宝从8个月会爬开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喜欢到处探索,看见小洞就抠一抠,看见电线也拉一拉,什么都想去探究。这就带来了摔着啦、磕了碰了,烫伤、触电、以及损坏家里物品的风险。因此,居家环境的安全检查对于有小宝宝的家庭就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家庭营造无障碍环境,让宝宝能自我服务。例如: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个他可以自由取放的玩具架,一个他可以自由取放的书架,摆放上经过精心挑选的玩具和书籍,宝宝的桌椅也要符合他的高度,卫生间的洗手池摆一个小凳让宝宝可以自己洗手,或者在浴缸的龙头处洗手,在宝宝够得到的地方挂上宝宝自己的毛巾,卫生间摆上宝宝的小便盆,宝宝可以自己上厕所,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宝宝是自由的,自立的,从而也会是自信的。
很多家庭物品摆放井井有条,整齐干净,对于孩子把东西扔得到处都是就“跟在屁股后头收拾”。其实,孩子会按自己的规则摆放物品,看起来东西乱七八糟,实际可以促进宝宝认知的发展,也满足了愉悦精神的需要。
家长可以为宝宝划定一个可以自由摆放的区域,比如宝宝自己的房间,或者用拼毯为宝宝在客厅划出一角,在这个区域内任由宝宝自己做主。当宝宝玩玩具结束后,父母再与宝宝一起收拾玩具,摆放在固定的位置,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科学启蒙教育
对孩子进行早期科学启蒙教育,可以使孩子从小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掌握一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为长大后更好地从事科学活动打下基础。怎样对孩子进行早期科学启蒙教育呢?
1、经常给孩子讲一些中外科学家的故事。如华佗、张衡、李时珍、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迪生、门捷列夫等科学家,讲讲他们从小是怎样对科学产生兴趣的,长大以后又是怎样通过刻苦钻研搞发明创造的,激发孩子对当科学家的向往,并使孩子懂得要当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就必须从小刻苦学习,不断探索。
2、给孩子讲一些科学知识。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星星为什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飞机为什么能在天上飞?”“鱼为什么能在水中游?”“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特别长?”“为什么有的东西沉入水底,有的东西浮于水面?”等等,对孩子的发问,父母要给予表扬,并结合孩子提出的问题给他们讲一些科学知识,如结合孩子所提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东西沉入水底,有的东西浮于水面?”父母可做一些小实验给孩子看,即在水中放一些木块、铁等,让孩子观察它们的沉与浮,从而向孩子介绍有关浮力的知识。父母在给孩子讲科学知识时,语言一定要注意浅显易懂,避免讲得过于深奥,使孩子难于理解。
3、经常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扩大孩子的视野。如当孩子到博物馆看到恐龙化石时,他们会发问,为什么现在没有恐龙了?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提问,向孩子介绍恐龙为什么灭绝的知识,引起孩子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给孩子布置一个探索科学奥秘的环境。父母不仅要重视给孩子讲解科学知识,引起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还要重视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科学的奥秘。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阐明,孩子是在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的,因此,要想让孩子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科学的奥秘,父母就必须为孩子布置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如在夏天,可以准备一盆水和一些玩水的工具(小桶、木块、铁钉),让孩子在玩水过程中发现物体的沉与浮。又如,准备几杯水,一些沙子,石块、盐、糖等,让孩子将它们放入水中,观察什么东西在水中不见了,从而了解融化这一现象。&
三、“藏猫猫”游戏培养孩子耐心
如果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差,常常表现为容易分心,情绪表现有很多自发性,无法延缓满足,易冲动,具有攻击性。1岁以前的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1岁后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如果大人经常和孩子玩“藏猫猫”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孩子的耐心。
这个年龄孩子“藏猫猫”游戏的方法是:妈妈先作示范,预先找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躲藏起来,如躲到门背后,不让孩子看见,然后学猫学狗叫,叫孩子去寻找,找到后互换角色,妈妈闭上眼睛,让孩子自己选择角落藏起来,孩子第一次也会选择妈妈藏过的地方去躲藏。这是妈妈可故意装作找不着,让孩子控制自己不出来,直到妈妈找到为止。妈妈要不断变换躲藏的地方,孩子就会想办法到妈妈不知道的地方去躲藏,但孩子不懂得危险,有时会藏在一些危险地方如大衣柜内等,因此做游戏前要同孩子讲明哪些地方危险不能躲藏。
四、“玩镜子”游戏提高宝宝的认识能力
在小儿清醒时,妈妈可抱着小儿照镜子,在镜子前让他安静地看一会,并告诉他这是宝宝,那是妈妈。同时可以让小儿在镜子前做一些动作,如把宝宝小手举起,摸摸镜子,再摸摸自己的小鼻子。开始小儿会盯着镜子十分奇怪,多让他看几回后,他就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有些家庭不让宝宝照镜子,甚至用布把镜子裹起来,这种做法不可取。应该多让小儿照镜子,使小儿渐渐认识自己的模样,逐渐有了自我意识。
照镜子时还可以让小儿注意到自己脸上的器官,并告诉他这是小嘴,这是眼睛,这是鼻子等,使小儿较快地认识它们。小儿在照镜子时会有很多表情,他会对着镜子笑,做鬼脸,同镜子里的宝宝说话,拍触镜子里的宝宝。
玩镜子可以使小儿心情愉快,同时可以提高小儿的认识能力,但要注意让小儿玩一些打不碎的镜子。
五、寻找玩具的训练
客体永久性概念的建立和记忆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是思维、想像活动等能力发展的基础,多训练把玩具藏起来,让小儿去寻找,可以促进这一概念的建立。
因此在小儿学会玩藏猫猫游戏后,就可和他玩寻找玩具的游戏。开始大人可用一块手帕蒙在玩具娃娃上,手帕不大,会露出一部分,让其知道娃娃并不是真的消失了,大人可以问:“宝宝,娃娃呢?”让小儿把娃娃拿出来。
也可用手帕盖住其它一些体积较大的玩具,如小汽车,大狗熊,并露出汽车的一只轮子及狗熊的二条腿,让小儿寻找,使小儿学会揭开手帕寻找到这些玩具。以后可以把玩具藏在枕头下、被窝里,并露出玩具的一部分,看小儿是否能找出来。
如果小儿学会寻找盖住一部分的玩具后,大人可进一步将手帕或纸将某一样玩具完全藏起来,然后叫小儿找玩具,看小儿在听到大人的声音时能否将盖住的玩具取出来给大人,刚开始大人可当着小儿的面用手帕将积木、球等玩具盖住,再叫小儿找寻玩具,如果他记住大人的动作便会很快揭开手帕取玩具。多玩几次后,大人可趁小儿不注意时将玩具盖住,看小儿能否取出。
六、如何通过玩具发展孩子的语言
语言在孩子的认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6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忽视了对他们进行语言教育,以后进行补偿教育就很困难。玩具市孩子生活中的亲密伴侣,爸爸、妈妈可“将计就计”,充分利用玩具来发展孩子的语言。哪些玩具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语言呢?以下四种,可供爸爸妈妈购买玩具时参考:
1、主题玩具。模仿生活中的物体制作的玩具。如:娃娃、房子、家具、炊具、各种交通工具、医院用具等。这类玩具可供孩子玩角色游戏时使用。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主要使用语言表现游戏的情节和内容,因而能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如“过家家”的游戏中,“妈妈”一会儿哄孩子睡觉,一会儿给孩子喂奶。游戏中的每一个情节的展开变化,都是通过“妈妈”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的。
2、表演玩具。指孩子表演故事所用的玩具。如头饰、面具、木偶、桌面表演的形象玩具等。这类玩具可供孩子开展表演游戏,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有突出的作用。故事中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能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孩子在表演过程中要运用作品中的语言,掌握正确的语言,富有创造性的符合角色性格特征的语调和表情。在此基础上,爸爸妈妈还可启发孩子自编自演故事。这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3、结构玩具。包括由基本几何形体构成的大、中、小型的成套积木、各种积塑块、积塑片、胶粒玩具等。孩子可用这类玩具进行各种构造活动。如用积木拼搭房屋、公园;用积塑片插接家具、车辆等。在构造活动中,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发展孩子的语言,如构建前,可帮助孩子构思,让孩子说出要构造的物体;构造后,让孩子讲自己建构物体的过程和方法。既可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促进结构游戏水平的提高。
4、图片型的智力游戏玩具。它是指以日用品、交通工具、蔬菜、水果、动物、植物等为内容的成套图片。这类玩具可供孩子开展配对、比较等游戏活动。如配对游戏:把不同类的图片打乱,分发给三至四人,个人拿着图片(图片的背面向外)。如果发现有同类的图片可抽出放在桌上,以后依次向邻近的人抽一张图片,抽到同类的即拿出放在桌上,同时说出图片上物体的名称或简单特征。以图片先脱手者为胜。这类游戏活动,既可帮助孩子丰富常识知识,也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比较、分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以上四类玩具尤其适合4-6岁的孩子玩耍,爸爸妈妈也可为3-4岁的孩子准备这些玩具,但是玩耍时要求应简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当然这些玩具不能完全靠购买,爸爸妈妈要根据孩子开展游戏的需要,充分利用废旧物和自然物自制一些玩具,并最好让孩子参与制作。既可提高孩子的手脑并用能力又可培养孩子的勤俭节约的好品德。
七、如何刺激宝宝的抓握兴趣
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手的动作。婴儿的智慧产生于动作,也有人说:“手是外部的脑髓”。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训练小儿手部的动作。小儿有了一定的手眼协调能力后,才能主动地去抓握物体。可以让小儿坐在大人腿上或车子里,在其面前放置几种便于抓握的、带响的塑料玩具,逗引小儿伸手去抓。为激发小儿抓握的兴趣,大人还可以模仿玩具的相应声音,来逗引小儿高兴,如拿的是小鸭子可以说:“小鸭子,嘎嘎叫,宝宝一把抓住它”等。当小儿抓住玩具后应夸奖他能干,并把玩具给小儿玩一会儿作奖励。注意选给小儿的物品不应太大或太小,应以小儿易抓握为宜,同时物品应干净、安全。&
八、爱笑的宝宝多聪明
美国医学专家指出:爱笑的宝宝多聪明。他们观察到,聪明孩子对外界事物发笑的年龄比一般儿童要早,发笑的次数也更多。
孩子发笑的发育规律
人的微笑决不只是简单的面部肌肉动作,而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与精神高度结合的结果。我们知道,胎儿一临盆就要啼哭,说明哭是与生俱来的,而笑却是在以后的日子里逐渐发展起来的,离不开后天因素的促进与激发。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当宝宝处于清醒状态,且吃饱喝足,并换了干净尿布后,我们会看到他的嘴角有时会上翘,脸部安详,这就是婴儿在微笑。这种微笑是由婴儿本身的生理与心理状态产生的,并非源自外部的刺激,故称为自发性微笑。
第二个阶段大约在出生3个星期后,宝宝听到妈妈的声音,或者看到妈妈的脸,即可露出笑容,谓之诱发性微笑。到一个半月左右,这种笑容更为频繁与明显,不仅嘴部,整个面部都会绽放出人见人爱的笑容。此阶段的最大特点是只要父母逗引,就可发笑,被称为“天真快乐反应”。这种反应的出现,是婴儿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在心理发育上是一个飞跃,对脑发育当然也是一种有益的激发,因而被科学家誉为“一缕智慧的曙光”。
第三个阶段是在出生3个月以后,这时的宝宝越来越讨人喜欢,他睁大眼睛观察周围,特别注意人们的脸,且会清楚而明确地展示他的笑容,此时叫做社会性微笑。只要他高兴,不管面对哪一个人,他都会慷慨地奉献出笑容。不过这个时间段不会持续太久,当他5、6个月时,只有看到他所熟悉的人特别是妈妈才会发笑。表明他的大脑发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已经具备初步的识别能力了。
从宝宝微笑的发育过程,我们至少获得了两点启示:一是宝宝微笑的发育过程与脑发育成正比关系,微笑的发展标志着智力的发展;二是让宝宝笑可以促进脑的发育,日后孩子的智商会更高。
怎样让宝宝多笑
自发性微笑阶段
此阶段宝宝的微笑是生理性的,只要生理条件得到满足,宝宝就会笑。故此阶段当以合理的喂养、良好的护理为重点措施,让宝宝吃好喝好睡好。另外,妈妈在细心照料孩子的同时,再给予各种积极的情绪与表情,用眼神、笑容、声音来与宝宝交流,逐渐形成独特的母子互动关系。这样既可使宝宝更多地产生自发性微笑,又可促进婴儿向笑的第二阶段发展。
诱发性微笑阶段
此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对宝宝的微笑作出应答,并采用各种方法诱导宝宝。这时宝宝最感兴趣的是人脸,故多接触人甚至人脸图案,宝宝都会“笑在眉头喜在心”。此外,移动的玩具、飘动的窗帘等也会引起宝宝的微笑。当然,妈妈的笑脸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若能抛开一切杂事与烦恼,作一个快乐的“全职妈妈”,专注于婴儿,则是婴儿的大幸!
社会性微笑阶段
此时,让宝宝多与周围的人“见面”,让周围的人多逗逗他,他会向人们奉献更多的笑脸。当然,父母亲特别是妈妈仍然是“主角”,多和宝宝说话,多哼唱些歌曲,多搂抱他,多与他一起玩,他不仅会多笑,而且还会高兴地笑出声来。
谢绝不科学的逗笑方式
需要强调一点,逗宝宝笑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把握好时机、强度与方法,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逗孩子笑的,如进食时逗笑容易导致食物误入气管引发呛咳甚至窒息,晚睡前逗笑可能诱发孩子失眠或者夜哭。另外,逗笑要适度,过度大笑可能使婴幼儿发生瞬间窒息、缺氧、暂时性脑贫血而损伤大脑,或者引起下颌关节脱臼。
至于逗笑方法更有讲究,一些粗野方式必须杜绝:如用手拧宝宝脸蛋或使劲吻压宝宝的腮部,可挤伤腮腺和腮腺管,造成流涎、口腔粘膜炎和腮腺炎;高抛婴儿可使宝宝头部受到震动,甚至引起惊厥或者脑震荡;“坐飞机”可能弄伤宝宝的脑神经;抓住双手飞快地转圈,容易造成“牵拉肘”;捏摸男孩子的生殖器,可能使他养成手淫的不良习惯等。&&&&&&&&&&&&&&&&&
九、帮助宝宝学翻书
让孩子练习翻书,可以锻炼孩子手指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可以找一本孩子平时喜欢看的小画书,大人一边把易懂的画面情节讲给他听,一边手把手地教他翻书,还可以把糖果、卡片等夹在书中让孩子看到,并鼓励他去寻找这些物品。等孩子掌握以上动作后可让其找书中他喜欢的特定图案,如小狗、小汽车、小花猫等。只要孩子翻找,不管他找得对与否,大人都应赞扬和鼓励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刚学翻书时,由于手指小肌肉不够发达,不会一页一页翻书,可能一翻就是几页,对此大人应了解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发展的特点,不要操之过急。另外,这个年龄孩子手部的控制能力比较差,容易把书撕坏,因此给孩子看的书最好是纸张比较好的或是用塑料装帧的。
十、如何给宝宝做婴儿
婴幼儿在出生后的2个月,即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做一些简单的肢体运动,稍大一点就可练习翻身、坐立、爬行等动作。通过持之以恒的被动和主动的活动(每天最好10至15分钟),让孩子身心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婴儿本身活动能力差,家长应有计划地为他们创造运动条件,使身体各系统都受到锻炼。给婴儿做体操,应根据其月龄及体质,循序渐进。
2-4月的婴儿应完全在大人的帮助下作被动体操。主要锻炼胸、臂肌肉、肩关节、膝、股、肘关节及其韧带的功能,同时借以按摩体操促进手臂肌肉和脚腿肌肉的肌力。
4-6个月婴儿,可强化背部、颈部肌力,培养平衡感,通过翻身练习和坐立,使婴儿熟悉姿势的变化。     
6-8个月的婴儿适于主动体操,以锻炼婴儿的腕力和臂力,锻炼腰肌、腹肌、手肌、下肢肌肉、两肘关节及手眼协调能力。   
8-10个月的婴儿应着重爬行体操,通过锻炼可增强肩、背、胸肌,爬行体操十分有利颈部肌肉和手臂肌力,增强下肢肌和腹肌的发育,对孩子的注视能力以及大脑的发育都有很大帮助。
10-14个月的小儿要练习站立体操,以增强婴儿腹肌、下肢肌和手臂肌,并锻炼其协调运动,步行运动,适应身体状态的变化。
十一、训练宝宝爬行的方法
爬”,看来是一种很简单的活动,但对婴儿来说并不简单,要尽一翻努力才能完成。“爬”,对孩子身体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些家长担心会出危险,当孩子爬的时候,即加以阻止,这是不对的。开始婴儿只会仰卧,最多也只能坐,所接触的范围极小,不利于幼儿认识事物的更多属性。
婴儿会爬后,所接触的范围扩大了,由所躺的地方扩大到整个床,以至整个房间,使婴儿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增加了接触的声音刺激和事物刺激,有利于发展幼儿听觉、视觉、平衡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同时,大大地扩大了婴儿的认识范围,为婴儿建立、扩大和深化对外部世界的初步认识创造了条件。
可以给婴幼儿练爬的方法有:   
“定向爬”。即婴儿趴着,把球具放在婴儿面前适当的地方,速引他爬过去取。待婴儿快拿到时,再放远点。如果婴儿开始不会前进,成人可以用手掌抵住他的脚掌,帮助他前进。
“自由爬”。即整理一块宽敞干净的场地(水泥地应铺上棉毯或席),拿开一切危险物和脏物,四处放一些玩具,任婴儿在地上抓玩。但必须在成人的视线内活动,以免意外。
“转向爬”。即先将有趣的玩具给他玩一会儿,然后将玩具当着他的面儿藏在婴儿的身后,引诱他转向爬。
十二、丰富的语言环境让宝宝早说话
刚出生的婴儿,还不能够了解语言。因此,很多父母认为:既然婴儿不了解语言,就不用和他说话了。即使和他讲话也没有什么意义。其实,不对婴儿说话是完全错误的育儿方式。因为科学研究证明:即使婴儿不会说话,不了解语言。但是,父母所说的话会不断灌输到婴儿的头脑里,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但其刺激会对婴儿的脑细胞产生惊人的影响的。
(家长1:“我觉得他说话特别早,我想跟我那时候老跟他说话也有关系,但我一般跟他说的都是很短的话,比如:妈妈抱你等,结果他不到一岁就会说话了。”)
(家长2:“比如有空的时候让宝宝看看卡片,告诉他颜色,黄色呀什么的‘yellow’让他也知道一下,还可以给他讲故事。”)
育儿专家(刘越璋):“语言的发育是有这样几个过程的,一个是孩子的发音阶段,二是理解语言阶段,三是说话语言表达阶段。在出生以后就可以训练引导宝宝发音,家长要不断地和孩子交流,把语言信息留在孩子的脑子里。这样对他以后的语言发育也是很好的。”
尤其在婴儿出生之后6个月的这段时间内是脑细胞爆发性成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接受丰富的语言刺激,那么,在婴儿的头脑里就会有优秀的语言回路打开,因而能够培育出脑细胞发达的宝宝。
育儿专家(刘越璋):“一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应当鼓励孩子能够发单字的音,比如:爸爸、妈妈,这时候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说话的环境,给他说话的机会,有可能这时候孩子只能用动作表示,这时候家长容易马上满足他的要求,这对孩子是不利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应当把他要的东西的名称告诉他,还要告诉他东西的特点,比如:苹果,红色的……这样几次以后最起码他会说‘果’。所以一定要给孩子语言环境、听的刺激和给他说话的机会,这样孩子的语言会发育得很快。”
婴儿的脑细胞,是由生长环境中的所得、所见、所闻的刺激,来刻画重要的印象。脑细胞是因获得了这些刺激而成长的。因此,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应该给予丰富的语言环境,这样才能培育出语言能力优秀的孩子。&
十三、教婴儿说话的技巧
婴儿在说话萌芽阶段中,一定要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父母必须要对孩子多说话,多和他交谈。婴儿这时期接受的还仅限于名字,往往是人、身体、食物,玩具等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词,教他说某物体的名称时,一定要让他同时感受到这物体,如告诉他“灯”时,一定要指着灯,让他看着灯,这样孩子在大脑里才会建立起灯这个物体的形象和它相应词之间的联系,帮助他认识灯,逐渐能说出灯的词。这时期婴儿对抽象的语言是不能理解的,所以大人和他说话时,一定要将语言和动作或形象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对他的语言发展有所帮助。当他模仿大人发音时,一定不要打断他,要表示出很感兴趣地、微笑地看出他,并给予相应的回答,这时候婴儿的发音还不确切,不清楚,这是很正常的,但大人说话一定要口齿清楚,语速要慢,要不断地重复。要鼓励孩子多说,当孩子表示想要某东西时,大人不要马上递给他,让他一边指东西一边发出声音来,给他机会让他说话,这时候也是大人教他说话的好时机,这样慢慢地他就能用语言要东西。另外,要保持婴儿良好的情绪,孩子只有在高兴时,才愿意学说话和说话。图书能帮助孩子学说话,父母应该每天挤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看图画书。给他看的书要简单,如看图识字,图画要清楚,色彩要鲜艳,每一页的内容要简单,书相对要大一些,这样孩子就会对图书感兴趣,在看,在听的过程中孩子就学到了语言。
十四、婴幼儿识字的最佳年龄
儿童究竟几岁识字最好?在学前儿童识字教育研讨会上,京沪两地的专家提出,3―6岁是儿童学汉字的最佳年龄段,让孩子尽早阅读,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益。 
专家们指出:婴幼儿学认字最容易,然后依次是学听话、学说话、学写字,对于婴幼儿来说,在认字过程中将字形、字音与实物同时联系起来,要比只将语音与实物联系起来容易。每个出生时健康的婴幼儿都拥有极强的语言发展潜能,而且还具有使其全面而充分发展的本能欲望。3岁是整体模式识别能力和自然记忆能力的最高峰,也是学认汉字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汉字有利于右脑开发,而右脑的开发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据了解,英国的心理学家查德·林博士曾对英、美、法、西德、日本五国儿童智商进行测试发现,欧美四国的儿童智商平均为100,而日本儿童平均智商为111,原因是日本儿童学习了汉字。日本东京有多所教幼儿识字的幼儿园,据他们从1967年开始的一项研究显示,5岁开始学部分汉字的孩子智商可达95,4岁时开始学的可达120,而3岁时开始学的可达130。 
田林第六幼儿园从中班起对孩子进行识字教育试验,经过两年学习,一般能认识1200个字左右。专家分析,如果儿童在6岁前学会2000个汉字,一般就无阅读障碍。
十五、“完美音调”帮助婴儿说话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公布了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认为婴儿在降临人世的最初的一段时间拥有一种被称为“完美听力“的声音辨别力,这种能力对人的说话声音具有完美的辨别能力。它能够帮助婴儿形成学习说话的特殊本领。
科学家在实验中,分别给成年人和8个月的婴儿播放长段音乐。结果发现,如果在实验室中稍微改变音符的顺序,成年人通常不会察觉,而8个月的婴儿却能够发现个中差异。研究者把一段乐曲重复播放好几遍以后,再给婴儿播放音符序列稍有变化的乐曲,他们对新乐曲表现出全神贯注的神情。通常他们听到新乐曲时会有这样的神情。
其它的科学研究也已经证明,如果让婴儿长时间听音符相同的音乐,他们会感到厌倦,注意力不够集中或无动于衷。科学家把婴儿的这种现象称为“婴儿的标准冲动”,即他们对新鲜的乐曲和其它新鲜的东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对熟悉的乐曲和东西,就不太感兴趣。
研究者认为,“婴儿的这种完美听力”和“绝对听力”的辨别音符的能力,帮助婴儿学习说话。
科学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伴随婴儿的逐渐长大成人,一旦他的学习说话的过程完成,大多数人就消失了这种“完美听力”的辨音能力,除非他们刻意学习一种乐器,或者学习语调的表意力很强的语言,来刻意培养和保持这种“完美听力”的辨音能力。一般的
成年人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这种精细的听音能力,所以逐渐丧失了这种辨音能力。
十六、音乐激发宝宝的潜能
婴儿很愿意听声音,以至当其父母用眼睛和他们交流时或以柔和的声音和他们讲话时,其心跳速度就会加快。专家们普遍认同:幼儿从出生到三岁这一段时间是决定神经系统能否充分发展的关键时期。
过去常说,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块海绵,能尽可能多地吸取新的知识。新的研究结果发现:把大脑描绘成海绵并不恰当,而应想象成一种三维点对点的空间。其中的点代表神经元(神经细胞),它们随时可以被信息通道——神经桥连接起来。每当幼儿的大脑受刺激而思索一次,要么就有新的神经桥形成(即原来两个独立的神经元连接起来);要么已有的神经桥连接得更粗、更牢固了。也就是说,神经桥形成得越多或其连接越强,智力也就开发得越好。若一定时间内无任何信息刺激,神经元就会相继死亡。
音乐天赋是孩子学习音乐的先天潜能的度量。每一个幼儿都有音乐天赋,而且三分之二以上的孩子一开始都具有同等的音乐天赋,婴儿拥有丰富的即刻就能学习音乐的基因和神经突起,应该为孩子创造能激发神经桥的环境,否则本可以用于发展孩子对音乐的敏感性的部分或多数神经桥可能会转向其他方面,如视觉或口头表达能力,甚至还可导致神经桥消失。因此,音乐介入得越早,孩子学习的潜力就越大。小孩从出生到9岁之间,其所处的音乐环境对其音乐天赋的开发极为重要。9岁以后,其所处的环境就无足轻重了。
十七、放音乐逗孩子的方法
幼小的孩子非常喜爱音乐。当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随着音乐“跳舞”。他们用自己的整个身子来表现出他们的快乐和喜爱。柔和舒缓的音乐能安慰和平静那些兴奋激动或者紧张不安的学步儿,而活泼轻快的音乐能迅速使他们高兴起来并活动身体。音乐经常帮助学步儿改变他们的情感。学步儿反复听儿歌里的歌词,能帮助他们学会理解这些词语并且讲出来。有的时候,儿歌里的歌词是学步儿最早会说的语言。学步儿确实能使用一种唱歌般的声音,他们可能会唱得不成曲调,也不能唱出歌词,但是您可以听出,您的孩子在随着音乐唱歌。
尽管音乐对脑部发育的确切影响尚未确定,但是已经有证据表明,聆听和表演音乐能够提高孩子日后用于数学和阅读方面的思考能力。早期接触音乐能增加他长大后欣赏音乐的机会。当您与您的孩子分享音乐时,您不仅能享受这份快乐,而且能帮助孩子为一生的音乐享受打下基础。
 您能够与孩子一起做的有关音乐的活动:
1.唱歌。在排队或者乘车时,不管您自己认为它听起来如何,您的孩子都喜欢您唱歌的声音。
2.听录下来的音乐。括您喜爱的各种音乐:流行音乐、经典音乐或者爵士乐。您的孩子会喜爱和您一起分享这些经验。  
3.制作和弹奏乐器。家庭中的简单材料就能用来创作音乐。考虑这些建议,并且可以加入您自己的想法。
(1)节奏棒:用报纸将空的纸巾筒塞满,互相轻轻地敲击。或者当作鼓槌来敲击箱子或锅。
(2)沙锤(自制):在一个干净的瓶子或者容器内装入5.08厘米高的干豆或者米粒,用胶水和胶带封好盖子。随着音乐摇晃它。
(3)吉他: 用几根橡皮筋绷紧套在开口的盒子上。鞋盒或开口大的盒子效果都可以。
(4)鼓:用一把木头或者金属的汤匙击打空的燕麦片包装盒、咖啡罐头或是厨房里的锅。不同的容器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5) 钹:用锅盖或者盘子碰在一起发出声响。
4.髋部舞蹈。把学步儿放在您的髋部,随着轻快的音乐节奏跳舞。
5.模仿舞蹈动作。 缓慢地做一个舞蹈动作,有足够长的时间让您的孩子可以模仿它。然后进入下一个新的动作。
下一次让您的孩子先做舞蹈动作,当您看见他随着音乐“跳舞”时,模仿他的动作。&
十八、宝宝安全依恋的表现:适度粘人
依恋”是指宝宝对某个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绪。研究认为,依恋突出表现为三个特点:
1.依恋对象比其他任何人更能抚慰宝宝
2.宝宝更多趋向依恋对象
3.当依恋对象在旁时,宝宝较少害怕。当宝宝害怕时,更容易出现依恋行为,他寻找依恋对象,以获得安全感。
(1)依恋可以分为“安全的依恋”和“不安全的依恋”。
“安全的依恋”关系意味着,宝宝能够信任父母是爱他的,并会好好地照顾他。这样的孩子在他们的一生中通常会更为成功,包括在学校学习、社会交往、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在发掘自己的智力潜能中。宝宝和养育者建立安全依恋的表现:
1、 宝宝努力想接近他的主要养育者
2、如果和主要养育者分离,会表现出焦虑
3、 当父母重新回到孩子身边时,宝宝会表现得非常开心
4、 即使父母不在宝宝身边,宝宝也会模仿父母的动作。
5、宝宝把他的照料者作为探索的安全基地。
“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指的是,当宝宝意识到他不能完全依靠他的养育者来满足自身需要时而产生的一种关系。这样的宝宝更容易与成人或者同龄人形成脆弱的人际关系,会害怕探索他们的世界,更喜欢独处,而不愿意和其他的人在一起。他们可能永远也不能发挥自己所有的智力潜能。“不安全的依恋“的表现:
1、害怕与父母分离甚至害怕让父母抚慰自己。
2、害怕探索周围环境,
3、宝宝似乎并不受母亲离开或重现的影响。
安全的依恋和不安全依恋的一个表现都是“害怕和父母分离”,所以,我们区分这两种情形时,就要看宝宝是否愿意探索周围环境,当妈妈离开又回来时,是否表现得非常开心。如果宝宝当重新见到妈妈,表现为非常开心时,就说明,宝宝和他“粘”的对象间成功地建立起了“安全的依恋”。这种适度的“粘人”现象说明宝宝的心理发展是正常的和健康的。
安全的依恋建立的敏感期为出生到2岁。
十九、宝宝为什么会认生
6个月左右的孩子见到生人会显露出害怕、警觉、退缩的表现,甚至会出现哭闹,不愿意和生人接近,更不用说是抱他了,而见到熟悉的家人,尤其是母亲就会表现出开心,活泼的样子,大家都知道这是孩子认生的表现。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这个过程,但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认生呢?这并非人人都明白。
实际上,孩子怕生、认生这是他有了记忆的一种表现。由于家人或母亲经常和孩子接触,他们脸的模样已在孩子的脑子里留下了印象,孩子就会记住他们的面孔,而陌生人的面孔孩子从没有见过,这种形象与他存留在脑子里熟悉人的形象差别太大,他就会表示拒绝接受从而表现出认生。这年龄的孩子还有这个现象,他对与母亲年龄相仿,穿着打扮漂亮的女性明显地比年龄大的或者是男性要有好感,对她们就不那么怕生,这也是因为这些女性与母亲的形象差别不大,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差而使得孩子不感到那么陌生所致。
每一个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都会出现认生,但每个孩子表现出来认生的程度不同,这与他自身的气质和所处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容易抚育型”的孩子他们容易适应环境,对外界反应持有积极的态度,怕生的程度就轻,相反一些比较胆怯,适应能力较慢的孩子,怕生的就比较明显。此外,家里人较多,又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外界的孩子,怕生的现象也少见些。
孩子怕生说明他有了记忆的能力,其实,孩子的记忆能力在这之前就有了,最早的记忆是对喂奶姿势的记忆,只要妈妈把抱成固定的喂奶姿势,孩子就明白可以吃奶了,就会做出寻找奶头的动作。人工喂养的孩子对奶瓶有特殊的记忆,只要一见到奶瓶他就知道可以吃奶了。到了2―3个月,当婴儿注意的物体从视线中消失时,他能用眼睛去寻找,这也表明他有了短暂的记忆。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能记住了母亲和熟悉的人,能把他们与陌生人区别开来,表现出怕生。随着孩子接触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以及心理水平的发展,怕生就会逐渐消失。
二十、婴儿交际欲望的表现与指导
婴儿从出生到三个月前,从喉咙会发出“咯”、“呀”的单音节响声。这个时候外界任何一处的响声都会吸引他,你对他任何形式的轻柔细语或浅吟低唱,都会使他表现出宁静、温柔或面露微笑。我们在哄宝宝安静或入睡时,常常去低声给他说童谣或唱催眠曲,他不懂得你与他交流的意思,却会以安静或熟睡回报你,这也就是他与大人达成了一种交际往来。
而长到六个月的婴儿,当大人们同他说话时,他会看着你的脸注意你说话。你的声音会带动他发出“咿呀”的回应。饥饿、生理或心理感觉不舒服时,孩子就会发出与平时不太一样的哭声。平常的他也会用跺脚、拍打发出声响,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伴着”咿咿呀呀”他想有话好好说,但是困于无法语言表达。此外这个阶段的婴幼儿在看到你和家人或者感觉很好的面孔时,会露出友好的微笑,传达出”我喜欢你”的意思。
满周岁的孩子具备了极简单的交际中语言表达的能力,你叫他的名字,他就知道是喊他,还能够听得懂一些简单的词了,如:“来”、“吃”、“摸一摸”、“拜拜”等,他能学说一些简单的叠音词组,诸如”爸爸”、”妈妈”、”奶奶(呐呐)”等。你逗弄他时,他开始学会大笑,还爱试着模仿你的声响、单字。
在给宝宝擦脸、洗澡、穿衣或进食时,尽可能多的同宝宝说话;经常给宝宝唱歌、哼摇篮曲或说儿歌;和他一起做简单的小游戏,如握住宝宝的小手,边点他的手指边快乐地说:“小鸟飞飞。”说完就牵着他的小手左右轻轻摇摆。既使他听不明白你的话,也搞不懂你的手势动作,你只需全神贯注地看着他,轻声细语地说话,让他感受到亲切和尊重就可以了。还要经常给宝宝看图画书,告诉他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植物或用品,这样做并不是为教他马上认识,而是引起他的注意和快乐,发展宝宝的视觉、听觉和注意力。如果发现你家几个月大的宝宝对大人的语言或者其他声响没有什么反映,醒来时常常没有微笑或响声;你向他挥手说”再见”时,他既不挥手有所表示,也不关注你面露表情;当他看图书、小动物或外界一些事情时,并没有试着让你一起去看……总之,对外界的声响、事物反应冷漠,那就说明孩子的交际能力发展出现不正常情况,应及早寻求医生和有关专家的帮助。
二十一、判断宝宝气质类型的9项指标
斯(Chess,H.1967)等人通过对大量儿童的追踪研究,发现有一些行为模式,从出生开始一直贯穿到整个儿童时期。他们据此提出划分儿童气质类型的9项指标:活动水平、生理机能的规律性、趋向或躲避性、对日常变化的适应性、反应阈限、反应强度、心境的质量、分心情况、注意的坚持性。
1.活动水平。指在睡眠、进食、穿衣、游戏等过程中身体活动的数量和速度的快慢。例如,有的宝宝睡觉时总是动来动去,有的宝宝基本不移动。
2.生理机能的规律性。指饥饿、睡眠和大小便等生理活动是否有规律,时间是否相对固定,数量是否相差不多。有些宝宝的这些生理活动从一出生就很有规律,但另一些宝宝则没有任何规律可言。
3.趋向或躲避性。指接受新刺激的最初反应特点,比如第一次见到陌生人是不怕生(趋向)还是哭闹不止(躲避),第一次吃新食物时是愿意尝试还是拒绝。这种特点对儿童以后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4.对日常变化的适应性。指对新环境、新刺激的适应水平,适应速度是快、中等还是慢,适应新事物的过程如何,与上述的“趋向或躲避性”的特点不同。
5.反应阈限。指能够引起注意或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量。反应阈限较低的宝宝比较敏感,他们睡觉时周围一定要很安静、没有灯光;尿布稍微湿了就会哭闹不止。
6.反应强度。指表达情绪反应时的能量水平,也就是哭或笑的声音的高低。对于同样的刺激,每个宝宝的反应强度都不相同。
7.心境的质量。指愉快或不愉快情绪的一般量,愉快和不愉快行为表现经常出现还是多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宝宝的外在表情和他的内在体验可能会有不一致的现象。
8.分心情况。指注意力分散情况。外界刺激对正在进行中的行为干扰的程度。
9.注意的坚持性。指在有或没有外界障碍时,从事某种活动的稳定注意时间的长短。
根据上述指标,研究者把儿童(主要是婴儿)划分为三种类型:
1.易带的孩子,约占75%。他们的特点是:吃、睡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性强。他们容易适应新环境,容易接受新食物和陌生人。他们活泼好动,心情愉快,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极强化,因而在整个儿童时期都受到成人的极大关怀和注意。
2.难带的孩子,约占10%。其特点是,日常的生理活动无规律,进食时烦躁不安,睡眠不规则。经常哭闹,不易抚慰。他们畏惧新刺激,适应能力差。他们的心情总是不好,游戏中也不愉快。对于这类孩子,成人需要花费较大的心血,寻找一种合适的教养方式,帮助他努力适应周围的环境。由于成人的抚爱经常得不到正面反馈,成人和孩子之间得关系往往不密切。
3.迟缓的孩子,约占15%。他们常常是安静地退缩,对新事物适应缓慢。如果坚持和他积极地接触,他们会逐渐产生良好的反应。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慢慢地活跃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类孩子的发展情况因成人抚爱和教育情况的不同而分化。
二十二、什么是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从0岁开始,针对0—6岁婴幼儿进行潜能开发的教育,简称早教。早期教育包括几部分?
早期教育涵盖医学、教育学、心理学几大领域,具体项目主要包括良好性格培养、身心健康发育、复合智力提升等方面。早期教育的重点与原则、内容是什么?
重点:以科学为基础,引领儿童成长方向 ,培养儿童成功的性格。
原则:倾听与对话的原则;尊重与平等的原则;鼓励与引导的原则、差异与渗透的原则。
内容:针对宝宝九大敏感期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的早期潜能开发。注重提高孩子复合智力及大肌肉运动能力、小肌肉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认知能力、才艺六方面的综合能力,全面开发孩子潜能,使孩子得到全面、平衡的发展。
二十三、为什么要对0-3岁的宝宝实施早期教育?
婴幼儿的心理发育在0-3岁,实质上是处于胚胎期,在这个时期中各种环境因素有可能对婴幼儿起到辅助,促进或障碍,压抑的作用,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是否有能力开创一种属于自己的幸福的生活,其心理和智力素质是在0-3岁之间建立关键的部分,由于0-3岁之间婴幼儿的主要环境是家庭,由母亲,父亲决定其环境条件,所以亲子教育亦即早期教育是必不可少
6、如不进行早期教育孩子很难成材。实际上更多人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工作中成材的,大器晚成的事例也是很多的。   
早期教育的误区还有很多,家长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科学地进行早期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岁半宝宝身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