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是集体无意识说的话语吗

被揉拧的日子--无意识的话语
被揉拧的是日子,而不是我。我已经离开人的感觉很远了,所以应当不会遭受揉拧。
已经失眠了一周,心情还是一贯的压抑,我瞅准了时间,迫不及待地结束了一场糟糕的考试,背起简单的行装,逃离。
原来我已经患上了神经衰弱。或许,我早就患上了这病了,只不过之前一直被掩盖着,没有发觉;也或许是之前往往在极限的时候能够得到喘息的机会,于是没有发作。但这回,显然没有那么幸运。十一月末,接到学院的任务,要求我为经贸校友会写一首诗,并且还要给新生讲些读书经验。后者是很轻松的,我不必准备只要站上讲台,我就可以娓娓道来,事实证明如此,我那天没有做任何准备,只稍微考虑了一下应当讲哪些内容,便又安心地坐下自习,直到离开始方剩十五分钟时才过去。而前者可是确确实实折磨了我一顿。写诗必须是有感而发的,所谓的有病呻吟。诗大抵是在感知之后写的,而这感知中须包含感情层面的认可和情感上的触动。好诗往往在感知达到极致之时迸发而出。我是很痛苦的。首先我根本无法感受到经贸校友会的色彩,加之当时心情并非痛快,于是无论我如何设身处地,如何调换角色都无法有很到位的情感。毕竟,我只是一个学写诗的人,不是写诗的人,更不是诗人,没有到达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信手拈来即可开怀吟唱的境地。我挤了四天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首,虽然几经修改但依然不顺畅,几处拼凑痕迹明显。如下:
吟罢歌诗大塱宜
拿过去给审阅,二年级生的一名辅导员脸色即时不悦,“怎么是古诗?”哈哈,天大的笑话,原来不知道我是写古诗的。借着我以古诗写出来的名号叫我来写诗,我当然是写古诗的了。于是很无奈,只能回去写一首新诗。终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况且他是辅导员,我无非一介学生呼!当时,我的头已经很痛的了,仿佛塞满了东西,钝钝的。我只能够撑着再思量。
新诗难度便低了许多,我只用了一个中午的时间便完成了。完成之后似乎我的情况好了一些,虽然仍有些痛感,但不比以前了。诗拿过去,一看,立刻赞不绝口,以为很好。我依旧微微的笑着,不表示任何态度。那时我不想和他计较什么,他对一些措词提出修改,我也不解释,随着他便改了。那时我想得最多的是,怎么读了这许多年书,又做着学生工作的人,文字水平居然是这种地步。他很不好意思频频地说,“老师的脑袋都生锈了”。我想那的确是生锈了。
这些忙完之后已是十二月五号。而这些仅仅是我那一周生活的一部分。此外,我的某些心情依旧不展,依旧花十多小时在图书馆。之后,我一直没有状态,感觉上也就是不比之前学习的投入度,似乎掉了链子,怎么拉也拉不起来,有心无力,使出来的力似乎打在棉花了,软软的颓了下去。仅仅能够支持的便是和“人”--我只能够叫人,这样我舒服点,我实在无法使用很准确的称谓--聊聊QQ,每天唠叨几句。
后来,便聊不上了,“人”似乎消失了,突然在人间消失了的天使。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虽然有了回应,但已经是三天后的事情了。说了些话,我当然半信半疑,其实,我对人--任何人--的信任度都是极低的了,有时候会出于天性极其容易便相信了身边的人,但事后总是不自觉地自问:当真如此吗?我记不清这种状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了,仿佛是一年半以前,或者更早。我在半信半疑里度过了周末。
周四晚便开始了失眠,突然袭来的失眠,原因不明。脑子里有东西想,一些被强制掩埋的东西统统顺势用上来,于是连续失眠三天,到第四天依旧失眠,但这次失眠却又是没有原因的。就这样过了一周。
后来,朋友提醒我可能是神经衰弱。我想想,应当是了。阿古和小强给我送来些安神的药。吃了之后的两天,终于可以勉强入睡,虽然还是薄薄的一层睡意,但终于能够合上眼睛四五个钟大大缓解了一些。
我没有想到我的神经已经绷得这么紧了,竟然再也经不起半点“磨砺”。我忽然记起了之前的一些迹象。还是九月份的应该,当时在给慧莹上课,讲着课的时候,窗帘突然向外面飘出去,我下意识地架起手来挡在身前,心里居然有几分畏惧。我的这个动作也着实吓了慧莹一跳,她不断嘲笑了做了亏心事,居然那么大反应,扬言要告诉师姐,也来失礼我一番。我当时也不解。今天想来才涣然若醒,原来我的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后来,在广交会实习一个月,落下了些病,身体始终好不起来,睡眠依旧不好,动脑的程度也太深,神经衰弱实属正常了。
考完试,我背上简单的行囊,几本书还有一本日记,乘上最后一班本部的车,投命李锋,一来放松身心,二来睡个好觉。但,昨晚却再度失眠,被窗外一直响着的小小的声音困扰,无法入睡。
&&&&天气很阴沉,下着小雨。我要出去走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无意识语言,unconscious language,音标,读音,翻译,英文例句,英语词典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 ->
-> 无意识语言
1)&&unconscious language
无意识语言
Spoken language used in daily life,written language and literary language can not really express people s inner world fully ,while unconscious language is the true reflection of people s inner world .
而无意识语言则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因此 ,在文学创作中 ,作家要重视对无意识语言的运用。
2)&&Language Consciousness
During the last twenty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new trends of Chinese poetry is the awakening of language consciousness propelled by the awakening of individual life consciousness due to the indifference of ideology.
20世纪后20年中国诗歌的新变,表现为由意识形态的淡化所引起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所推动的语言意识的觉醒。
Since 1980s,poets awakening of language consciousness has become the cut-in point of contemporary poetry.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诗人对“语言意识”的觉醒与自觉构成了当代诗歌写作的理论切入点。
In English teaching, i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eaching to form language consciousness for learners.
在英语教学中,使学习者形成自觉的语言意识是提高教学的关键,教师应更新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实现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间的最佳关联。
3)&&language awareness
Use Corpora to Improve the Non-major English Learners
Language A
利用语料库提高非专业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意识
Towards a Language Awareness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W
语言意识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Form the angle of language awareness,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some unique metaphors in Russian and Chinese and points out that this should be paid much atten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translation research.
文章从语言意识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俄、汉语言中一些独特的隐喻现象,认为在外语教学与翻译研究中应予以注意。
4)&&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元语言意识
Then the paper reviews research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lingualism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bilingualism and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evaluates the relevant interpretation theory and the inner mechanism of bilingualism advantage.
该文从双语的概念入手,介绍了双语的几种重要的分类、双语和认知发展及元语言意识发展的关系、相关的理论解释以及双语儿童认知优势的内在机制,最后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and reading,analyses the causes of dispute and predicts the future study in this field in China.
对元语言意识对阅读的影响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研究中争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我国未来在此领域中的研究方向。
This paper is a research over the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of the undergraduates of English majors.
结合元语言相关理论,抽取英语本科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作为语料进行研究,并设计若干访谈问题加以分析,认为本科学生的元语言意识确实比较薄弱。
5)&&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元语言意识
The theory of Dynamic Assessment arises from the research on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DA理论起源于元语言意识的研究。
6)&&language and consciousness
语言与意识
补充资料:无意识
无意识unconscious&&&&没有意识到或虽曾有意识却又丧失的情况。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①确实没有意识到,如视而不见,听而未闻;②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系起来,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③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出其存在。&&&无意识起初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后来,它才逐渐吸引了心理学家尔后是神经生理学家的广泛兴趣。18世纪初,德国哲学家&G.W.von莱布尼兹认为,在伴随有较明显意识观念的觉醒状态时还存在有像睡眠或消失的观念的“微觉”,即未被统觉的知觉,不能被有意识地知觉到,它不能被有意识地知觉到。19世纪早期联想主义心理学家J.F.赫尔巴特提出意识阈限的概念,认为阈限下的那些观念是无意识的。当一个观念上升到可以觉察的意识水平时,就是莱布尼兹所说的被统觉了。20世纪初,S.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把对无意识的研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生物本能的作用,意识是人类理智的作用。无意识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无意识冲动总是力求得到满足而上升到意识领域。意识则为无意识的需要服务。由于社会力量相对强大,意识的调节往往表现为对无意识冲动的压抑。但受压抑的冲动并没有消失,而仍潜伏在无意识的深层中。前苏联心理学家认为,无意识和意识一样,都是心理现象的特性,是心理反映的能力。它以意识的存在为前提;又可转化为意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无意识象汉字那样构成的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无意识象汉字那样构成的
――无意识的剖理
&&& 1.1& 明眼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本文的标题“无意识象汉字那样构成的”直接脱胎于拉康的名言“无意识象语言那样构成的”。
的确在十多年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拉康的这句名言时,我就开始思考:无意识如果语言那样构成的话,那么是那样一种语言呢?尽管人们都说,拉康所说的语言,并不是法语、德语、英语、汉语、日本语这样一些具体语言,而是抽象的、一般意义上的语言。但我仍固执的思索当拉康在说这句话时,他的心中是以那样一种具体的语言为他的“语言”的原型呢?很可能他内心的原型语言是法语,即他自己的母语,这一世界所公认的,既很美丽又很精确的语言。然而这一语言与我自己的母语、汉语存在极大的差异。作为语言,法语与汉语当然有着一些基本特征是共同的。在言说的平面上,它们都是有效的交流工具。但是在词汇的平面上,法语的单词由一个音节或者一个以上的音节组成,同音异义字的现象是很罕见的、偶然的。汉语的单字则仅仅由一个音节所构成,同音异义的字是普遍的、基本的现象。事实上,我们遇到的基本上是一个音节代表着几个,乃至几十个字的情形。在词汇的平面上,法语基本上清晰的,而汉语则完全是模糊的。拉康反复强调能指的岐义性。对于这一点,汉语能提供比法语更充分的、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如果语言的岐义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的话,那么这一基本特征在汉语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而在法语中则不那么明显与充分。
1.2& 然而因为交流的需要,人们通过两种方式来降低汉语词汇的过份模糊性。第一是通过上下文背景,通过词汇的组合,在言说中减少模糊;第二是则是通过文字,尤其是通过一部分表音,另一部分表意的形声字来解决因为一个音节代表几个,乃至几十个词而引起的语义混乱。正是在这一意义,我们可以说汉语是由两个部分所组成的。第一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汉语,大概包括2―3千个左右的词汇;第二是书面语,大概包括4万多个字汇,这些字汇是通过文字的支撑而从2―3千日常生活的口语词汇中分化而来。
相对于法语、英语、德语这样的曲折语而言,汉语对文字的依赖程度更甚、更大。然而更为有意思的是,汉字相对于字母文字的复杂构成形式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无意识形成形式的一把钥匙,我们能够通过对汉字构成形式的分析去理解无意识的结构,无意识的分层和无意识的运作。
2.1&& 在前文中[1]我们讨论了汉字的构成机制服从于弗洛伊德通过对梦的研究而提出的无意识构成的两大机制:凝缩与移置。本文则是前文的继续,在这里我们将进一步论证,汉字的类型代表着无意识系统的不同层面、无意识是象汉字那样构成的。
在前文[2]中我们曾经将汉字的形、音、义的关系表示为...
一个具体的例子为木字,它的上横表示树冠,下面两撇表示树根、中间一竖表示树干。因此木字就构成了对树的形象表达。字形与所指对象树之间的关系是形状类似的关系。然而木字的音为“mu”与所指对象树就没有任何类似关系。人们使用“mu”来指示树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事实上,人们也可以用另外的音,比如用“arbre”(在法语中)或者 “tree”(在英语中)来指示树。
2.2& 如果我们以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考虑上述这个图式,我们可以说意义,或者更具体,所指对象属于拉康的现实界,语音系统属于拉康的象征界,而字形系统则属于拉康理论中的想象界,因此我们可以有如下一个图式...
也就是说,想象界与现实界的关系是意义与形态类似的关系,想象界与象征界的关系是空间邻近的关系,象征界与现实界的关系也是空间邻近的关系。这样我们从汉字的义、形、音关系这一具体的例子出发给出了一个对拉康的现实界、想象界与象征界三者关系的具体解释。
我们首先要假设存在着三者相互独立的离散状态,这构成了我们无意识结构的最底层。而随着个体心理的发育,这三者相互联结在一起。这一联结构成了我们无意识结构的第二层。三者的相互联结同时意味想象界与象征界对现实界的锚定,这或许应被视为原发性压抑。同时,我们还能从中看出对汉字的分析可以成为我们理解无意识结构的钥匙,因此我们准备将这种类比继续进行下去。
3.1& 在汉字中的形、音、义的构成关系中,如果我们割断汉字字形与语音的联系,字形就获得了自由。它一方面向绘画方面漂移,朝着更具象的形式发展。一棵只有抽象的树冠、树根和树干的树,可以发展为树枝纵横、树叶密布、根系丰实的具体的树。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向抽象方向发展,人们不仅用木字来表达形状,也用它来表达质料,比如在棺、椅、棋的例子中;用它来表达局部对整体的关系,比如在林、森的例子;用它来表达整体对局部的关系,比如在本、未的例子中。字形的这种在具象与抽象两个方面上的演化可以表示...
3.2& 汉字字形与语音关系的断裂的另一个后果是语音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它可以自由的浮动,它可以自由地代表各种各样的所指事物,从而形成一音代表几个乃至几十个所指事物的局面。这些由一音而代表的众多的词构成了一个集合。在这个集合中有存在着两个子集:第一个子集由有意义关联的词组成,可以称为意义相关子集;第二个子集由没有什么意义关联的词组成,由此可以称为空间邻近子集或离散子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个子集,尤其空间邻近子集,我们仍不清楚。但是一个描述该现象的模型是可以建立起来的。在没有字形控制的情况下,语音既可以自由地沿着意义相关的链条滑动,也可以自由地向邻近空间扩展.
在文字的层面上,这种一音多词、一音多义的现象是通过假借字的形式而得以表达。
3.3& 而假借字的产生来源于象形文字与所表事物的关系的割裂。一当这两者关系断裂、字形就由实表象变成虚表象,象形文字就变成了表音文字。汉字中的假借字作为表音文字的一种,实际上是粗糙的音节文字。而在西方文字的演变中,象形文字最终变成了字母文字。
4.1& 用精神分析的语言讲,汉字字形与语音关系的断裂即是想象界与象征界关系的断裂,这种断裂的病理性后果之一,就是视觉表象的自由呈现。这种自由地呈现即是精神病的一种基本形式――幻视的来源。也就是说汉字中的表意字对应着精神病的幻视的状态。
4.2& 想象界与象征界关系的断裂的另一种病理性后果是听觉表象的自由滑动。这种自由滑动构成了精神病的另一种基本形式――幻听的根源。考虑到语言表象的自由滑动在假借字中得到了充分地表达,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说假借字对应着精神病的幻听妄想状态。
4.3&& 字形与所表事物关系的断裂,即是想象界与现实界联结的断裂。这种断裂的病理性表现即是失忆症。后者的一种极端形式是没有任何视觉的表象呈现,完全回忆不起任何事情。
4.4&& 语音与所指事物关系的断裂意味着象征界与现实界联结的断裂,语言表象变成无意义的声音,这是失语症的情况。它具有两种极端的形式,一是语言能力的完全丧失。始终处在哑的状态中,一个词都说不出。二是滔滔不绝地言说着,但他自己与他人都不知道他说的什么,是一种完全的“言之无物”。
4.5&& 幻视与幻听都是在完全没有或基本没有锚定的情况下,无意识欲望的直接地和自由地表达。两者的区别在于幻视是主体欲望的直接地、自由地表达,而幻听则是大他者的愿望的直接地、自由地表达。
失忆症与失语症是无意识愿望的表达方式的丧失,无意识的愿望徘徊在现实界的孤岛之内。
4.6&& 鉴于想象界、象征界与现实界都是独立的系统,三者的结合与相互的锚定都是局部的。因此幻视与幻听形式、失忆与失语的症状并不仅仅存在于精神病患者与失忆、失语症患者身上,它们同样存在于普通的,所谓正常人身上。
5.1&& 汉字在从象形文字经过表意字与假借字的阶段之后,进入了它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形声字阶段。形声字的大量出现是因为形声字成功地解决了因表意字与假借字所带来的,严重影响书面交流的众多问题。
左边是形,右边为声的左形右声的结构是形声字的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明确地指出这种左形右声的结构之所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是因为它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相对应的。左脑作为语言脑处理的是来自视野右边的语言信息;右脑作为视觉脑,处理的是来自视野左边的视觉信息。
在这里,我们想进一步分析左形右声的形声字的结构。任意一个这种类型的字,比如妈,它都由两个象形字组成,左边是“女”,右边是“马”,正如我们在前面讨论象形字的构成时所表明的那样,“女”与“马”这两个字都包含着形、音、义这样三个因素。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暂时略去义这个因素,这样我们就有象形字的形与音两个因素,其相互的关系可以表示.我们能注意到在形声字“妈”中的“女”字是不发音的,也就是说它的语音因素是被压抑了,被抹去了的。这种无音而仅有形起作用的形式可以表示.&在“妈”字的右边的象形字“马”,仅仅起着表音的作用。它的形作为实际的马的视觉图像失去了它的表形功能,也就是说其视觉形态的因素是被压抑了的。这种不表形,仅仅表音的形式可以.因此“妈”字作为“女”与“马”的结合的形式.也就是说,形声字“妈”的构成是以它的两个构成因素“女”与“马”的相互压抑为条件而实现的。在这里作为象形字的“女”字因为只表形不表音而成为“哑字”,作为象形字的“马”因为只表音不表形而成为了“盲字”。
5.2&&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如果我们将表意字所代表的视觉表象的自由呈现与自由组合和假借字所代表的语言表象的自由滑动和自由移置视为无意识结构的第三个层面,那么由形声字所代表的视觉表象与语言表象的再耦合、再组织则可视为无意识结构的第四个层面。如果我们将无意识结构的第三个层面称为精神病性层面的话,那么无意识结构的第四个层面则可以称为神经症性层面。如果精神病性层面由于无意识结构的第二个层面上的想象界、象征界与现实界之间的相互锚定不完全、不充分或者说锚定的部分丧失所导致的话,那么我们现在讨论的无意识结构的第四个层面――神经症性层面则由视觉表象对听觉表象的压抑和听觉表象对视觉表象的压抑所构成。也就是说无意识结构的第四个层面是想象界与象征界之间再结合与再组织,这种结合与组织是通过双方的相互压抑而实现的。
5.3&&& 想象界与象征界的这种再结合与再组织,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是为了表达象形字、表意字和假借字未能表达或未能清楚地表达的现实界的内容。比如刚才例子中的“妈”字,左边的“女”表示了整个女人的范畴,而再加上右边的“马”声,从而表明它所指示的是女人范畴中的一个具体的小范畴。也就是说,想象界与象征界的这种再结合与再组织,使现实界的内容得以细致化与具体化。
然而我们要注意想象界与象征界之间的一种再结合是以双方的相互压抑为前提,这迫使我们重新考虑压抑的作用。一方面压抑抑制了某种东西,比如冲动、欲望、意义与表象;另一方面它又导致了这种东西的分裂、分化与分解,并且是被分化、被分解之事物重新组合的前提。
5.4&& 形声字的压抑首先表现为语言表象的被压抑,只有视觉表象在起作用的情况。这是形声字的“左形”的构成形式,这意味着象征界被压抑,只有想象界在起作用。这是文字所代表的例子。
从病理学的角度讲,这种压抑形式即是癔症的例子。在癔症中语言表象被压抑,从而使兴奋无法得到宣泄与表达,只得退到幻想之中,退到躯体之中。
形声字的另一种压抑形式是视觉表象的被压抑,只剩下语言表象在起作用,即“右声”的形成形式。这意味着想象界被压抑,只有象征界在起作用。这是语言所代表的例子。
从病理学的角度,这种压抑形式对应着强迫症的症状,在这里,视觉表象被固定在某一个观念或某一个行动上,从而只有单调的语言的重复或者单调的观念或行动的重复。
5.5&&& 想象界与象征界之间的相互压抑除了上述的水平压抑的效果之外,还有一种垂直方向上的效果。这就是它对无意识结构的第三个层面上的精神病性现象实施了压抑。通过想象界与象征界的重新组合,一方面幻视与幻听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扼制;一方面失忆与失语的症状则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视觉表象与语言表象与现实界关系的重建,不仅使事物系统得到更具体的表达,而且欲望也通过各种变形的形式而在想象界与象征界的领域中得以曲折地表达。
6.1&&& 把与语言这一能指系统相联系的象征界考虑为无意识的构成因素显然是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有冲突的。在弗洛伊德那里,无意识仅仅包括事物表象,只有前意识―意识系统才既包括事物表象又包括语言表象。
但是,如果我们考虑拉康晚年的观点,即他将现实界、象征界与想像界视为三个相互纠绕在一起的圆圈,如果割断其中的任何一个,另外两个也会相互脱离开来,并且进一步认为这就是人的精神结构的构成形式,那么我们的以汉字结构与类型为原型而导出的无意识结构的三元构成形式即是拉康的现实界、象征界与想像界的三元拓朴模型的一个经验性模型。
6.2&&& 我们的这一经验性模型与拉康的拓朴模型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在拉康的拓朴模型中现实界、象征界与想像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而在我们的经验性模型中象征界与现实界的关系是空间邻近的关系,亦即换喻的关系,象征界与想像界的关系亦是空间邻近的关系。但想像界与现实界的关系则是类似关系,亦即隐喻的关系。
6.3&&& 我们的模型与拉康模型的第二个重要区别在于拉康的拓朴模型没有分层,而我们的模型则根据汉字类型的启发,将无意识系统分为离散的、结合的、精神病的和神经症的这样四个层面。
6.4&&&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所指事物的表达可以通过视觉的和听觉的这样两种方式来曲折地实现。无意识的愿望也能通过视觉的和听觉的这样两种方式来曲折地实现。用拉康的术语说,我们具有表达所指的两种能指形式,语言的能指和视觉的能指。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或许还可以进一步说,无意识的主体被分裂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言说的,同时也是被语言的能指所构造的主体;第二部分是呈现的,同时也是被视觉能指所构造的主体。也就是说,这后一种主体的形式,一方面不停地呈现着视觉的表象,并通过这种呈现表达着愿望和意义,另一方面又被视觉的能指所规定、所构造,以至于这一呈现的主体只能在视觉能指之间的裂缝中表现出来。
6.5&&& 言说的主体与呈现的主体共同地存在于症状之中,在症状中,主体既言说着又呈现着。呈现的主体主要存在于梦与文字的书写中,而言说的主体则主要存在于言说与语误之中。作为言说与倾听的精神分析的临床活动,以中国人通常所说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观点衡之,则是一种以虚驭实的实践活动。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全国客服①
全国客服②
全国客服③
&&&&&&&&&&&&&&&&&&&&&&&&&&&&&&&&&&&&&&&&
最新文化精华
&&&&&&&&&&&&&&&&&&&&&&&&&&&&&&
学校地址:南京市白下区常府街85号新大都广场写字楼乙幢27楼A座 客户服务 电话: 025---
中华心理教育网 心理咨询师官方QQ群 ①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中华心理教育网(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拉康思想“无意识即他者的话语”的美学内涵。导言部分,综述了拉康思想在国内的译介和研究现状。主体部分分成上下两篇。上篇中,详细论述了“无意识”概念的历史流变及拉康的“他者”概念的建构。在此基础中,推导论证出“无意识即他者话语”这个命题。在推导的过程中,运用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拓扑心理学及人类学的方法。下篇是对“无意识即他人话语”这一思想的运用。论文对哈姆雷特的行为动机,阿Q的性格结构,创作主体的创作心理,分别作出了新的阐释。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I0-02【目录】:
ABSTRACT5-8
第一章 冰山、海岛或是鱼网?——无意识概念流变16-30
第一节 看不见的手16-18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18-21
第三节 几个有关的“无意识”概念21-24
第四节 列维·斯特劳斯的“无意识”24-26
第五节 福柯对于“无意识”的评述26-27
第六节 回到拉康27-30
第二章 斑驳陆离——他者30-41
第一节 “他”之由来:镜像阶段与俄狄浦斯情结30-33
第二节 “他”的内涵:需要—要求—欲望33-36
第三节 “他”的地位:实在—想象—象征36-41
第三章 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41-53
第一节 语言的结构41-42
第二节 无意识的结构42-44
第三节 无意识和语言有相同的工作机制44-49
第四节 他人的侵凌49-53
第四章 文本阐释53-66
第一节 《哈姆莱特》——欲望的纠葛53-57
第二节 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无意识57-66
第五章 创作主体阐释66-78
第一节 空仓状态:虚静66-70
第二节 舒放状态:灵感和自动化写作70-78
参考文献80-8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浩渤;;[J];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高岭;[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吴昊;;[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4期
黄作;[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马元龙;;[J];博览群书;2007年06期
颜岩;;[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易捷心;;[J];文教资料;2010年23期
刘竹婷;;[J];文教资料;2009年31期
张梅;;[J];传承;2009年20期
邹飞丽;蒋君兰;;[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吉峰;梁宝勇;;[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吉峰;梁宝勇;;[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周治金;李瑞菊;;[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周楚;;[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冯建国;陈侃;;[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张志芳;;[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肖丽辉;罗倩;陈宝国;彭聃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吕涵;周晓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于珊;;[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刘玲;周曙;罗一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唐建清;[N];文艺报;2001年
周明江;[N];西藏日报;2010年
夏格旺堆 哈比布
云登;[N];中国文物报;2010年
崔进文;[N];人民法院报;2002年
本报通讯员
韩光;[N];西藏日报;2001年
梁 鹏 姚 岚;[N];人民法院报;2002年
张颐武;[N];文艺报;2002年
邓广;[N];中华读书报;2001年
许钧/校;[N];社会科学报;2002年
陈跃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俊;[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万书辉;[D];四川大学;2007年
王丽娟;[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刘玲;[D];四川大学;2006年
柳东林;[D];吉林大学;2010年
王保中;[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刘琳娟;[D];复旦大学;2012年
冯冬;[D];南京大学;2011年
孙秀丽;[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加央平措;[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子强;[D];厦门大学;2008年
高雅帅;[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张晓焕;[D];河南大学;2012年
王青;[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郭蕾蕾;[D];山西大学;2012年
赵志刚;[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郭凌云;[D];兰州大学;2012年
银娟;[D];河海大学;2006年
丁海杰;[D];浙江大学;2002年
苏冬凉;[D];厦门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集体无意识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