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么更能体验低碳生活能做什么?

中国在哪个地方能体验古朴的生活体验旅游。想出去玩玩!农村最好_百度知道
中国在哪个地方能体验古朴的生活体验旅游。想出去玩玩!农村最好
我有更好的答案
如果你喜欢少数名族就去云南,想汉人多点就去贵州,另外说一下云南贵州都行
江西婺源、都是老房子、有山有水有人情!要不就是桂林也是山清水秀好地方!
如果你有钱,那就去云南贵州或是甘肃大西北一些比较穷的地方,所到之处民风淳朴,善良,我觉得哪些名胜古迹和有名气地方,肯定经济发达,没有体验生活的必要,那也不叫体验古朴的生活
预算得多少啊?咱不是有钱人啊!
这个我也不知道啊,不过所到之处,吃饭肯定不成问题,只要你你不是很挑食
嗯嗯,那怎么有钱才能去啊?不明白。我觉得那种地方应该花钱不是很多吧
路费啊,我觉得花不了多钱,不过多余备点总不是没有好处吧,
有一个村子叫做“吴家塘”在贵州黔东南
爸爸去哪儿节目组去的都是古朴乡村。
爸爸去哪儿节目组去的都是古朴乡村。
看爸爸去哪儿啊。新叶古城就挺好
去东莞,下坝坊
告诉我,你现在的位置
我告诉你路线
贵州,越穷的地方越有感觉
最古老,并且风景很好,3A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的福宝古镇,或者自怀的乾坤山庄
内蒙古,西藏!我喜欢!
看变形记…
山东???哪里?
河泽,泰安。。。。。。。好多
空气之好去哪找
黄姚古镇!还有古镇的农家了,,,
广东 肇庆 封开
去陕西华山和丽山
陕西西安十多个朝代的都城!
梅州客天下
我老家,游长江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广西桂林好
尼玛有钱人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本人女生,,15周岁,中学快毕业了,向体验一下外面生活,而且能学到新的知识?本人不知道做什么能好一_百度知道
本人女生,,15周岁,中学快毕业了,向体验一下外面生活,而且能学到新的知识?本人不知道做什么能好一
中学快毕业了,向体验一下外面生活,,15周岁本人女生,而且能学到新的知识?本人不知道做什么能好一点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最好不要出去如果有亲戚朋友在外边,因为容易受骗上当。自己一个人,可以让他们帮你介绍个工作干一下
本人建议好好读书,如果真的想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应该跟家里人说清楚,可以在课余时间做做兼职,
打一些暑期工,兼职之类的,这真的可以开阔视野的,增长阅历的。采纳了亲
你现在有这个想法还是好的你要勇敢的向前迈一步要知道有很多朋友、很多工作都在外面等着你只要你有真心就不怕交不到朋友
不过可不是那种坏的朋友只要有心就不怕玩楼主你应该克服自己的心理
可以去商场做导购或者促销员,锻炼自己的口才和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望采纳,谢谢
还太小好好读书吧 现在女孩子10个步入社会 9个都会去尝试水的深浅 弄不好就沉了 剩下的那个是没看到水 或者说根本就不会水
我觉得你还是应该好好考虑清楚才行!毕竟这是大事儿,现在做什么工作一般的都是需要学历的,如果你真的不想上学了,那就建议你去学点东西,比如化妆呀,美甲呀。都可以的
试试出去打工,你就知道了。
丫头,还是好好学习吧
歌名:外面的世界。听看歌词!
好好读书吧
太小,当心上当
还是好好学习吧
外面太乱被骗会后悔一辈子
学点东西再出生社会,毕竟你还没成熟
15岁进部队体验生活是最好的……
传媒.系列的比较好
你不想读书了吗,还那么小
去人才市场看看
15岁小不小
不少,我表妹放暑假的时候就打过工
做什么工作
我也不知道,没问
社会这么乱,不踏入不完蛋
你还是处女吧
找个有钱老公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人活着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体验生活,在人生存的时间内,可以做什么?_百度知道
人活着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体验生活,在人生存的时间内,可以做什么?
提问者采纳
人活着,为了生活 他们不断的努力 体验了生活的种种 到达目标后 也就是他们该享受生活的时候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人活着 为了体验悲欢离合,生老病死, 为了弄明白人为了什么而活着? 为了实现自身的理想、追求、目标、欲望以及价值。 活得很累,很辛苦 因为社会很不公平,活着很无奈 伤心难过要哭泣,找到事做,就不无聊 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如此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 只要努力就精彩! 遇到任何事情要乐观对待 保持一颗平常心。 只要谨记: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有奇迹 人生难免跌倒和等候 要勇敢的抬头 阳光总在风雨后!
我给您意见,您看行吗? 1.用心另眼看世界吧,这世上不是每个人都很顺利,只是看自己怎么解决,比如你走路的时候被人撞了,别人给你道歉了,有时候你还是会觉得很火,但是你却没想到撞你的人心里其实比你还难受,还是想想那句“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如天天开心”。 2.想到心情不好就心...
体验生活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在相对短期的旅游中,怎样才能尽量深入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文化?
自己出游一般在两三星期到一个多月的长短,应该不算紧张了,但还是有走马观花的感觉。
按投票排序
143 个回答
终于找到时间来写这个答案。也谢谢邀请。写点自已相关的体会吧:)声明:本答案特别主观,不喜勿喷。图有原创有借的,如果侵犯到您的利益,请通知我更换。1. 书报摊。我表哥小时候去参加过美帝的夏令营,回来的时候带了一份大概一个手掌那么厚的报纸,算是给我对国际文化开了个启蒙课——整份报纸全是枪的广告,内容大概和下面这张图差不多,各种器械照片生动活泼,像一针鸡血打进男人体内,肾上腺素沸腾。可想而知,对于小时候只能看知音和故事会的我来讲,这是多么大震撼。于是我死皮赖脸的把报纸留下了,虽然一个词都看不懂,但是还是会经常翻翻看,想想美帝人民的生活竟然如此奢华,再想想自己连球衣都只能买盗版,也只能兴叹。这大概是我第一次从不是电视和书本接触到美帝。后来在香港某些街角晃,觉得书报摊里摆的那些书也挺有趣,算是从侧面反映他们的一些思想。去年在西雅图碰到个同路小姑娘,带我逛了Pike Market,里面有个旧书店,结果她帮朋友买了一堆过期的《Playboy》。(此处原本有图片)写到这里,我突然了脑补了一下日本的书店……(此处原本也有图片)幸好我已年满18周岁,可以自豪的喊出:哎哟,这个不错哦。私以为逛书报摊,主要是看看他们的文化食粮,而具体“食粮”是个什么“味道”,并不用你去完全解读,只需要有个概念——原来他们的文化里有这些啊。书报摊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明信片和邮票。我有朋友之前安排我旅行的时候给她寄明信片,印象比较深的是苏杭那一块,样式很多,有些手绘,或者印个小诗什么的,很多内容和当地的景点是关联的,有些创作者也是当地出身,也算是了解当地文化的一个好载体。邮票就更具有代表性了,每个国家各有特色,邮票内容也有不少看点。 还记得我第一次买美帝的邮票,结果邮局直接让我在机器上打印二维码然后粘上……后来去找实体邮票,又买到一种丑到爆灯的圆形的不干胶式国际邮票……第三次才买到传统的那种用口水就能粘的方形邮票……在折腾中没少吐槽落后的美帝(连邮票都印不起是几个意思?)。不过现在想想,这样不正好长了些乱七八糟的当地知识么。2. 住民宿自从用上了Airbnb,我就沉迷上这种可以简单粗暴的直接插入当地人家的生活方式。一是可以体会当地的普通民居文化,二是当地房东给你提供的宝贵信息。(这是我在Airbnb上订到的第一单,完全超出预期,巴黎5区,两百多人民币一晚的价格,三百多年历史,热情的房东,都让我很喜欢)(这是我在Airbnb上订到的第一单,完全超出预期,巴黎5区,两百多人民币一晚的价格,三百多年历史,热情的房东,都让我很喜欢)关于住BNB的好处,之前写过一个答案:。(不过现在看这个答案好像在炫耀……抱歉)订BNB,先要和房东来个互相选择,你要看他的房子评价和地段,他要看你的过往评价,然后告知他你的入住信息(同时也确认了房东能至少有一种相同语言交流),相当于先交个友。入住就变成了老友见面的过程,基本不用破冰。我见过的大多数房东会很喜欢真正把BNB当自己家住的房客,他们也会给你最周到的信息,让你迅速融入本地文化,想让你的旅途变得不一样。比如到现在仍然让我印象深刻的住宿:巴黎三百年的石屋阁楼,阿姆斯特丹编剧的地下室,巴塞罗那奇怪的直线户型(一条走廊直通尾端阳台,所有的房间都并排分布在走廊的同一侧),伊瓜苏美女建筑师的客栈,洛杉矶典型的美式宅院小仓库……不敢说都是典型的当地文化,但是比起缺了点人情味的酒店和只剩人情味的青年旅舍,BNB的让我舒适的程度刚刚好。更有趣的是和房东的交流。他们很多人本身自己就是旅行者,也各自都有非凡的经历。他们也会为旅客准备各种打印的Tips,甚至推荐了各种路线,餐馆。很多房东都热爱提供私货,不屑于Tripadvisor和谷歌上上烂大街的信息。见面的时候可以找房东学当地语言,至少要会"你好","谢谢","再见"这几个,我一般还要加学一个"我爱你"...然后很快就被他们认可为一个容易交流的人。这些东西都是BNB重要的附加价值。当然了,如果和房东特别投缘,还会有额外的惊喜。比如他会邀请你加入他某一天的活动,如果恰逢节日,会邀请你一起加入宴会,或者给你提供一些额外的有意思的信息。当然,要想尽快的体会当地文化,请千万不要拒绝这些邀请,放开自己,绝对有超过期待的回馈。比如和某个房东聊西班牙美食,聊高兴了,她非要送我一本Tapas菜谱(可惜是西语的我没要), 还有帮忙规划塔斯马尼亚自驾路线的澳洲好阿姨什么的,这些都是住酒店很难有的体验。悄悄说一句,我选房东,喜欢把地图上显示的美女房东都先咨询一遍……为什么不叻?3. “免费”步行团。这个活动对语言要求相对高些。说是免费,实际上是噱头。导游带完以后,你还是得付小费的。小费数目一般来说我都给10个欧,或者10个镑,或者10个刀,如果你心情被导游搞得特别愉快,也可以多给,没有上限。我加过不少的类似团,不得不说整体上这种“免费团”比先付费的团有意思的多,这些步行团的导游用尽各种招数让你满意,口若悬河,舌灿莲花,比起预付费的导游负责的多(因为你不开心就给钱少嘛)。他们会挖各种当地的文化,带你走街串巷,常常走一些你平常根本不会看一眼的路,然后让你各种涨姿势。而且你可以随时发问,随便你刁钻古怪,正经搞笑,一般团里的气氛都会很好。个人觉得,这个活动真的是快速体会文化的好接口。还是举个例吧:比如在爱丁堡的时候,除了看常规的象屋咖啡和忠犬Bobby酒吧,导游把我们带进了一块墓地……后来图上的绿衣小哥说,罗琳写哈利波特的时候给人家取名,没灵感的时候就到这里的墓碑上扒名字(伏地魔那一块碑前的草都快被踩秃了我会乱说?),当然,休谟的大脚趾,广场的盗窃刑,都是分分钟满足你猎奇心的东西,其实提前做攻略也很难去注意到这样些小细节。再举个例吧:图上背景是个教堂——有了牛仔立领小哥导游——图上的背景是阿姆斯特丹红灯区的第一座教堂——纳尼?教堂怎么能和红灯区开在一起?——没关系,让小哥来告诉你为什么……小哥还带我们逛红灯区,讲大麻,讲鲱鱼,讲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历史,殖民历史,建筑历史,后来居然逛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某个楼里了(我一个人逛的话99%是不会进去的),后来才知道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原来的总部。小哥还教一些简单的荷兰语,后来恰巧还在库拉索用上了:)这种团,简直就是我这种根本不做功课的旅行者福音哪。不过这种团似乎只在欧洲火爆,主要旅行城市每天都出很多团。落后的美帝要么每周定时出个三五个团,要么就得预付,同团的人也不多,感觉内容也是干巴巴的,不是很有趣(纯属个人遭遇,不一定是普遍事实)。最难受的是那种景点内配的解说。印象比较深的是在密苏里号上不小心听到的中文解说,真是无力吐槽。导游大多是沿海一带口音(并无恶意,只是听起来实在出戏),中国游客可能也是对这些文化不熟,也怎么不发问,感觉就是一个在做背书任务,一个是听完就完,确实挺尴尬的。附送一个关于“问问题”的彩蛋。加勒比海上某港口,我和一个美帝老大爷同一导游,一路主要听他发问。开始问的都很基础,都是当地的就业率,人口,房价,支柱产业,政治体系,军队什么的。那天的国家曾经被英法交替殖民,独立几十年也刚好没军队,后来越聊越开,他居然问了个:“如果现在有个军队过来开战,你们是给美国打电话找他们帮忙呢?还是给英国法国打电话求救啊?” 后来第二天到了另外一个国家的港口,我干脆把昨天老爹爹的问题原封不动的全问给新导游了。结果那天结束的时候,那个导游主动加我的社交账号,说我是他见过的少有的问题比较有水平的东方脸……师夷长技以制夷啊~不过话说回来,只要语言障碍不大,这种“免费步行团”,我诚心推荐。——————————————————————————————————增补:很多人在看了答案后对免费步行团很感兴趣,就单开了一篇文章,介绍自己参加Free Walking Tour的经验:请戳:——————————————————————————————————4. 地铁、市场、公园。这三个放在一起写,是因为它们都关乎日常。说到地铁,我刻意选了三张图,虽然不是我拍的,但是我至少亲眼见过类似的场景,这三张图也代表了我个人的认知。伦敦地铁伦敦地铁纽约地铁纽约地铁某国内城市地铁 (谢谢 某国内城市地铁 (谢谢
的勘误,原图为深圳地铁的事故等待现场,放这里不妥,已更换)不知道你们看了这三张照片,有没有感受到一点文化差异?乘客的着装,打扮,以及行为习惯都有不同。题外话一句:我真的很想吐槽低头族啊!顺便号召大家在地铁上没事数数视线范围内有多少人在玩手机的,我最多的一次数出快二十个。感觉都要魔怔了。另外,地铁其实是有气味的,这个感觉更直接。比如狐臭味,遮盖狐臭的香水味,报纸的油墨味,尿骚味儿,豆浆油条煎饼果子味,到那个环境很容易就感受到了。这也算是文化的一部分吧。市场就更不用说了,直接举例。比如伦敦:一东一西两大市场:Brick Lane 和 Portobello Market,前者是所谓的潮人聚集地,涂鸦满街都是,醉鬼多,周末深夜警察驻点巡逻(不要问我为神马知道……我住的地方走路到那五分钟),后者古董多,也有各种文艺青年出没,每年还有嘉年华,都是文化精髓。Borough Market,Billingsgate Market等等等等都是能体会城市日常的好地方。再来几张图:马德里的周末市场马德里的周末市场雅典的中央市场雅典的中央市场西雅图的派克市场西雅图的派克市场伊斯坦布尔大巴扎伊斯坦布尔大巴扎公园绿地是一个城市的肺,逛公园绝对也是体会当地文化的好地方。我在各个公园晃荡的过程中,练就了一身“随便躺”的技能。又来举例吧,个人比较喜欢的几个:中央公园(怎么这么多人练橄榄球啊),海德公园(女王的天鹅仅此一处啊),五十周年纪念公园(一个公园为啥搞这么多博物馆啊),斯坦利公园(怎么大家车后面都拖了个船啊),奥林匹克公园(明明是慕尼黑为啥Currywurst排队的人这么多啊),西湖(整个城市都是大公园啊,啊啊啊啊啊)至于唐人街,飞半个地球去看故乡文化?我反正从不考虑。不过评论里
同学的一番关于唐人街文化的思考让我觉得很有道理,建议各位不妨移步,看如何去体会这种中西合璧式的文化聚集地魅力。5. Walk-in这个不太好取中文名,大意就是“跟着感觉走”。主要是吃东西,不预定,看哪好就吃哪。第一,少去网上的高分推荐,高分餐厅好多其实都是专门为游客服务的,一是提前预定,二是贵,第三味道还不一定好。你大可以试试TripAdvisor高分中餐厅,大多数吃完了以后你会深情感叹,这泥煤是什么鬼。当然并不是全盘否定评分,只是预期太高,容易失望。反之,期待低,容易被满足。在巴塞罗那吃Tapas,我是一家酒吧一家酒吧的钻,看看哪家肉多吃哪家……一晚上钻了十几个酒吧,吃了四轮,现在想起来还很佩服自己……第三,脸皮要厚,要勇于询问,先让服务员推荐招牌菜,研究完菜单,觉得不喜欢也不用挂不下面子——抛弃“来都来了,不如就在这吃吧”的想法。不喜欢就换,但喜欢也别纠结,吃完这家,还可以打包下家嘛。其实Walk-in也适用于逛街。以前我用Nokia的时候常常被导航坑……反应慢,走了好大一截突然定位跳开20米远,方向还反着……导致我常常钻进一些不知名的小巷子,但是小巷子惊喜也不少,印象深刻的是在苏州,钻进的小巷子,一条小河,沿岸就是收废纸壳的,收旧家电的,还有些小饭馆,有很浓的市井生活气息,几百米之外就是狮子林拙政园,反差有点大,但我反而喜欢这样的真实苏州。在南京,上海,香港都有类似的经历。后来我干脆导航都只记大方向,随便跟着感觉走就行了。再说一句题外,我觉得走路比开车感觉更好。开车的空间相对密闭独立,撒丫子走街串巷才能把自己隐在城市里。这是我喜欢的旅行方式。6. 看表演/球赛/歌剧。表演是地域文化里很重要的部分。比如到埃及看肚皮舞,到伦敦看英超,西区看歌剧,到西班牙看弗朗明哥,到维也纳听音乐会,到巴西看桑巴,到纽约看歌剧,看篮球,到拉斯维加斯看脱衣舞,到苏州听评弹昆曲,到成都听川剧看变脸。静下心来享受表演环境,也并不需要你看懂。通俗点说,叫凑热闹。但是也许后面某一天你会突然读到相关的文章资料,那时候会庆幸自己当年没有错过那场表演。来几张秀:留园的评弹留园的评弹一个阿森纳球迷的理想一个阿森纳球迷的理想我是只认识林书豪的凑热闹份子……我是只认识林书豪的凑热闹份子……——————————我是拓展阅读的小尾巴——————————如果你喜欢这种聊八卦式的小感悟,也可以试试下面的拓展阅读:【】【】如果你是博物馆控:【】【】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落日和海滩:【】【】——————————我是求赏的小尾巴——————————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击并【】对我微信打赏:)
【做一个勇敢的对话者,我们才能更好的旅行~】我给题主的第一个建议是:有时候并不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们需要找一个小的切入点去感受一个地方,并且创造你的旅行内容。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对于大多数旅行者,很难在短时间里去对一个国家或城市做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是人力问题,而非能力问题。那问题来了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并且创造与众不同的旅行内容?--------------------------------------------------------------------------------------------------------------------------------------------我来分享几段我的马来西亚旅行,希望对题主有帮助【海外华人世界的大冒险】说到上海,我们想到了东方明珠,说到马来西亚,我们想到了那个双子塔,说到泰国,我们又想到了寺庙,于是你来了,你又走了,你什么都没记住,只记住了几个钢筋水泥硬邦邦建筑。所以展开你的好奇心,这个世界就是你的游乐场。你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何我要来到这个城市?要得到答案,记住我的一句话:做一个勇敢的对话者。来到马来西亚之前,我听说马来西亚华人很多,于是我带着一个问题来到了吉隆坡,一个非常宽泛的问题: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在海外过得如何?我网上查到了很多华人聚集的地方,主要是唐人街,和几个吃小吃的市场。我选择后者看看,因为唐人街大家都忙着做生意呢。我和小伙伴们来到了一个叫pasa pudu的地方,我们点了咖啡和一些吃的,坐着开始观察。我看到了他。他和我说起他的往事他是一个耐心的老人我们开始和越来越多的人聊天。我们礼貌地邀请他们为我们介绍一下马来的华人的情况,上图右下角的金水伯说:如果你们有兴趣,明天早上九点,你们过来,我带你们看看这个城市的华人。我说好。这可他妈把我高兴坏了,就这样,我们触发了我们旅行的剧情,开始了我们海外老华人拜访。我想说一句:对世界抱有一点好奇心,真的很重要。出发前,我和我们摄影师女生说:我有个想法,我们能不能为每一位我们拜访的老人都拍一张照片?做成一个系列。她说:好。第二天,金水勃我们去了菜场,去了集市,去了唐人街。拜访了唐人街的商人,肉铺的屠夫,百年裁缝店老板,很多很多,于是我们诞生出了一组很好的照片,这里和大家分享下。在我们离开吉隆坡的前夕,我的小伙伴说就在我们住的地方对面,有一家旧书店,很大,里面只有一个老华人在看店,我们的好奇心又忍不住了,我想去看看。去了才知道,原来那家是全马来最大的旧书店,这家书店有好几十年的历史。这是个有趣老人,他说:其实现在读书的人不多了,尤其是年轻人,都不爱读书了,但我喜欢读书。我不孤单,因为我这里有很多书我可以慢慢读。他翻出了一些非常古老的镇店之宝给我看,其中有一套两百年前的圣经。
他姓高,名兴庆他目前已经收集了上百万藏书其实旅行有时候和爱情一样,如果你不去做一个勇敢的对话者,你会错过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和钱真的没太大关系。(上面的这段旅行大概只用了我3天时间)其实后来我们还去了很多地方,做了很多事情,比如我找到了在槟城一个做娘惹菜的厨师,他的料理课很有意思,是开在自己的家里,一天下来两百块,最关键他会带你亲自去菜市场购买食材,为你讲解,最后回到家中让你做菜,并且你得自己吃了,这部分就不多说了,我给大家看点照片。最后我再挑一段吧【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在我们旅行的最后一站,仙本那,科科。这里可是好多游客的地方,潜水啊,海鲜啊之类的。我听说那边有一种少数名族,叫巴瑶族,也称谓还上的吉普赛人,我问当地导游我能看到吗,他说:能啊!我们有包船项目,可以带你们去看,现在已经是个非常有名的旅游项目了,我就是巴瑶人,我可以带你们看。我当时超级失望,有种被人骗了的感觉,不是说好人间天堂吗,不是说好与世隔绝吗,怎么已经是旅游项目了呢?后来我想了想,说:我可以让你做成我们这笔生意,我知道你也是巴瑶人,但我希望我的行程是围绕着巴瑶族展开,我想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巴瑶族,我想和他们对话,你能不能做我的翻译,他说好,六天,10个人,人均一千五一个人。于是我们包下了他的船开始了我们的征途。大家HI起来!!!!我们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我们去了很多岛,有几个我看了一眼,我对我们的向导,Zainal说:这里不对,这一定不是我要找的地方,太游客了。然后他带着我们继续逛但我们还是找到了,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离会主动问游客要钱的巴瑶族越来越远,走向了越来越远,越来越淳朴的天堂。随后我们来到了这里我们进了一间巴瑶族人的村子,那户人家是整个村子里相对富裕的家庭,我上了他们的木屋,和他们家里的顶梁柱,一家之长,坐在那边聊了很久,他告诉了我巴瑶族的起源,他们部落是怎么迁徙过来的,部落的规定,如何谋生。也是因为在我有了这么一次对话之后,我发现这群少数民族不像世人想想地这么无忧无虑,他们有他们特有的艰难处境,他们没有国籍,很难上岸,被军方管制,后来我又和我们的想到Zainal聊了很多这方面的话题,他又给我讲述了他作为一个巴瑶族人,他的祖父以前是他们部落里的巫师,而他的父亲很叛逆,希望自己的孩子离开部落,最后他自己如何走上陆地,找到一个心爱姑娘的故事。这世界真的很有意思。在我们旅程的最后两天,我让Zainal帮我们安排了一个地方,是一个小岛,我告诉他,我不想跑到很吵闹的地方,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想去一些比较安静的地方看看,呆两天。他说:你要求真多!最后我们去了那个地方,那边的鱼都是可以自己钓的,我们拿着鱼到了海边做了露天烧烤,那边岛上有很多年轻人,他们不知道哪里搞来了自己的吉他,在上面唱歌跳舞,他们热爱音乐。那边还有很多想看看外面世界的年轻人,他们问我们外面的世界怎么样的(因为那边根本没网络),我们打开很多照片,最后还留下一套JOJO漫画。其实我们总是把行程,机票,经费放在太重要的位置,这些确实可以很好改善你的舒适度,但这些东西无法改变你旅行的本质。躺尸的其实依然躺尸,喜欢去景点看看的依然是景点看看,只有改变你的心态和想法,你才能体验到一个地方。无论带着什么疑问或什么心情去体验另一种生活,请记住,带着你的好奇心,面对世界,做一个勇敢的对话者。
谢邀。来晚了,看到了不少值得学习的好答案,我再来补充一些愚见。根据个人经验而言,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短期旅游时,想要尽快体验当地的生活和文化,可通过两大途径去实现——一是走路,二是聊天。这两点很容易做到,却也很难真正做到。选择一种交通方式去游览一座城市的话,走路无疑是最累,但也是最深入的一种方式。只要有一天的完整时间,在你步行的过程中,就不必拘泥于导航中的大小主干道去走,而是在明确大方向的前提下,穿梭于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去体味倘若坐地铁、巴士或坐出租车前往的话,你所看不到的这座城市最地道而真实的一面。选择一种交通方式去游览一座城市的话,走路无疑是最累,但也是最深入的一种方式。只要有一天的完整时间,在你步行的过程中,就不必拘泥于导航中的大小主干道去走,而是在明确大方向的前提下,穿梭于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去体味倘若坐地铁、巴士或坐出租车前往的话,你所看不到的这座城市最地道而真实的一面。在路上,你能看到繁华的十字路口,闪烁着的红绿灯下面有匆匆过的人群,却感受不到这里的市井生活,墟集中的讨价还价,以及老屋前的互问饭否。我第二次去上海的时候,是高二那年,去参加《萌芽》杂志社主办的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比完赛到公布奖项前有很完整的一天时间,我和爸爸便从淮海中路出发,从宋庆龄故居一带,一直徒步走到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从徐汇的这头行至浦西的那头。在走过来的路上,你会发现许多原本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多了许多计划以外的好风景,你会发现"咦,原来这小巷一走出来就能通到这里啦",你会发现在这片矗立在喧嚣闹市中的摩天大楼背后,还有一片如此接地气的、安宁的旧民宅。走路能让你的所见,在体力消耗后迅速催生出所想。我第二次去上海的时候,是高二那年,去参加《萌芽》杂志社主办的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比完赛到公布奖项前有很完整的一天时间,我和爸爸便从淮海中路出发,从宋庆龄故居一带,一直徒步走到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从徐汇的这头行至浦西的那头。在走过来的路上,你会发现许多原本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多了许多计划以外的好风景,你会发现"咦,原来这小巷一走出来就能通到这里啦",你会发现在这片矗立在喧嚣闹市中的摩天大楼背后,还有一片如此接地气的、安宁的旧民宅。走路能让你的所见,在体力消耗后迅速催生出所想。或许很多人说,那我选择出租车来看这座城市时,跟出租车司机能扯淡扯好久,这不也是接地气吗?或许很多人说,那我选择出租车来看这座城市时,跟出租车司机能扯淡扯好久,这不也是接地气吗?很好,这就是我即将要提到的旅途中的聊天。每个人都会说话,但说话并不等于聊天——聊天需要你先去花心思营造出一定的语境,然后才能让你接下来的谈话铺展得顺利并且有所收获。而懂得如何在旅途当中开口,并和本地人侃上,往往能令来自异乡的你增长对这一座城市的深层认识。以亲身经历来举例。那次从长春西站下高铁后,我上了一辆出租车。很普遍的一点是,听你是外地口音,看你拖着行李箱,就会必宰无疑。果然在我报出目的地后,出租车司机就跟我说了不跳表而直接开价,一听那个价格就能揣摩出是比实际价格贵一点的——但毕竟作为外地游客,我便跟他说:“这个价钱也可以,但你在开车的路上,能跟我讲解下沿途所看到的东西吗?”以亲身经历来举例。那次从长春西站下高铁后,我上了一辆出租车。很普遍的一点是,听你是外地口音,看你拖着行李箱,就会必宰无疑。果然在我报出目的地后,出租车司机就跟我说了不跳表而直接开价,一听那个价格就能揣摩出是比实际价格贵一点的——但毕竟作为外地游客,我便跟他说:“这个价钱也可以,但你在开车的路上,能跟我讲解下沿途所看到的东西吗?”他马上说这没问题,你坐到副驾驶位来吧,我给你讲解讲解。于是路上他跟我讲这边是一汽集团总部,以前怎么样,现在又怎么样了;他跟我讲这一排都是日本人建的房子,有个特征就是窗户特别小,长春还保留着不少这样的建筑;他跟我讲等下怎么坐城轨去伪满皇宫比较便捷,而自己作为一个在曾沦为伪满洲国首都的城市中的人,他们对日本人的憎恨又是怎样……里程结束,初来乍到的我却已从跟司机的聊天当中对这座城市了解不少。我打车多出来的钱,其实就是一个当地“土著”给我讲解和侃大山的费用,因为这次聊天让我一个异乡人增长了见识,并让我心感愉悦。而亦在那晚,我要从长春大街一带返回住处,但不确定那条线路最近的公交站在哪里,便问了一位在散着步的大妈。意料之外的是,大妈相当热情,说正好我也要散步到那边,我带你一起走过去吧。而亦在那晚,我要从长春大街一带返回住处,但不确定那条线路最近的公交站在哪里,便问了一位在散着步的大妈。意料之外的是,大妈相当热情,说正好我也要散步到那边,我带你一起走过去吧。那时候春寒料峭,有一个跟妈妈年纪相近的人陪着我走,在那一个瞬间让我倍感温暖。在走去巴士站的路上,大妈跟我一直在聊天,不同于跟司机侃的相对宏观的层面,我们聊的是家长里短——她说最近想减肥啊所以要多点出来散步,我说我来东北这边自由行是想看一看这里的风光,她说那幢建筑啊就是伪满洲国时期的中央银行,我说生长在南方的我来到这边以后,才第一次看到正在下着的雪。走到巴士站的时候,大妈没有继续走,而是说要等到我上车了才继续散步。上车的那一刻我甚是感动,像跟一个相识了许久的亲朋道别。这就是我爱上长春这座城市的原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短途还是长途,只要有能够自由支配时间的旅行,你大可以用双脚去多走一些公交地铁不会途经的地方,用你跟当地人能够顺利交流的国家/国际语言聊开来,用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去融入这座城市。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短途还是长途,只要有能够自由支配时间的旅行,你大可以用双脚去多走一些公交地铁不会途经的地方,用你跟当地人能够顺利交流的国家/国际语言聊开来,用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去融入这座城市。到那时候,你会发现你比什么都不想地跟着旅行团走,坐在旅行大巴的一路上都在睡觉,被导游带着走热门旅游景点和购物点时,所看到的多,所想到的更远。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以下假定旅目的地是拥有中等基础设施以上的城市。以下所有图片都是答主本人拍摄1. 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千万不!要!跟!团!。也尽量不要请导游,即便是一对一的导游。在一座陌生的城市旅游,自己看地图,自己找酒店,自己找公共交通那是旅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你要认识一座城市,首先就要认识她的街道。熟悉她的主干道,几条环线,老城区歪歪扭扭的来自中世纪的巷子,开发区方方正正的格子路。如果景点集中的话,就走着去吧,走路的话对道路的感知最有实感。可以坐地铁公交的,就不要坐计程车,因为一跳上计程车所有人就会把一切交给司机,安心地坐在后排玩手机了。而地铁和公交则是需要自己留意方向和站台的。当然,路边黑车还是不建议,这种广大亚非拉地区真的很常见。在单个景点可以请这个景点的导游解说一下,这个时候可以向他请教各种问题。图:在约旦坐大巴图:阿鲁沙河边洗衣服的坦桑尼亚妇女图:墨西哥城的地铁图:亚历山大的轻轨2. 别吃中餐。这一点其实是和旅友交流过之后才发现的。答主自己平时旅游的时候基本上当地有啥吃啥,从来没去过中餐厅。但听说很多游客不管去哪儿只吃中餐,这就很浪费了,毕竟餐饮也是旅游中更重要的一部分。挑一家看起来本地人多的馆子,问问本地人都吃些啥吧。图:日喀则吃的羊头,还有牙齿呢。图:在圣米格尔—阿莲德(墨西哥)吃玉米饼+煎蛋+芝士的一种东西图:在蒙巴萨吃生蚝。生蚝很小还咸&&3.走之前查查基本的城市历史情况,别到了才看讲解。没有人历史资料看一遍就记得住的,来之前读过然后在当地重复了解一遍才能在你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详见:有哪些旅行的细节极大地提升了整个旅行体验?4. 建议一个人旅行。一个人旅行,那是人和地点的互动。两个人旅行,就有很多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了。而一群人旅行,那是一个旅游担当在赶羊群。。而且人多的时候群体产生的at力场很强,不利于你和当地人交流。存心是想要了解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那就一个人去。如果是在某个印度洋小岛在沙滩上趟五天,那七大姑八大姨都带着也没事。一个人旅游万般好啊,尤其是城市这种旅游资源丰富,一天走到晚的地方。两个疲惫的人是很容易发生口角的,只要团队里一个人不开心,那整个团队都玩不好了。一个人的时候走错路也没人骂,左拐吃苍蝇馆子,右拐去体验米其林三星,没人嫌脏或是贵。博物馆里待一天也没有人会不耐烦。图:海边谈恋爱的兵哥哥5.关于和语言不通的人交流最重要的是要会英语,毕竟是全世界尤其是热门景点的通用语言。手机备好当地上网卡和Google翻译,在那些用拉丁字母的语言里,那些单词其实是可以按发音规律读出来的,比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甚至土耳其语。你只要查好要说的话,然后和对方说就可以了。尽量查单词,不要翻译整个句子。比如你要叫计程车等半个小时,你就查等这个单词和30分钟这个单词。这个方法的缺点是对方说啥你听不懂,输出全靠点头摇头。还有就是旅行前的准备了。了解一下他们的开国元勋,他们的现任国家首脑。了解一下他们国家近期的大事件。全世界的中年男子对谈论政治的热情都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如果你会英语他也说的还行,你们就可以开始侃政治了。答主在埃及的时候,他们阿拉伯之春刚刚结束,军方总统塞西取代了穆兄会的穆尔西上台。遇到过觉得穆巴拉克是刽子手的导游,也和支持军方政变的理发师聊过天。还遇到过参加过第三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老兵。在约旦一家叙利亚人开的批萨店一起吐槽约旦国会。学习一点姿势,和当地人谈笑风生吧。其实除开热门景点和城市,中国人是有自带围观加成的。毕竟大多数人还是没见过多少黄皮肤,遇到求合影,侃大山的不少。图:墨西哥城的反政府示威游行(占街)。答主和示威者聊过天&&图:埃及阿斯旺的警察。和他一起坐船从景区回市内,偷拍了他的枪&&6.关于住很多人说一定要住民宿。这点我也比较同意。你可以从民俗房东那里获取很多有用的信息。有时候住好的酒店其实也是可以的,如果可以住在市中心最好的地段,对出行什么的都有帮助。民宿固然美好,但也别只找民宿。像印度,泰国什么的地方,酒店会比中国便宜很多。五星级酒店有一大好处就是早餐丰盛,而且大多数酒店也会提供当地的一些食物。老司机肯定会告诉你这些不如街边摊上好吃。但我觉得=_=一般游客反正吃不出来,而且最重要的是在亚非拉地区路边摊卫生无法保证,吃酒店的至少安全。图:在瓜纳华托和住家的猫亲密接触图:在亚历山大的四季吃早饭7.早起,这点很重要。我建议是凡是旅游,早上六点就可以出门了。去还没多少人的早餐店尝试当地的早餐,和空闲的老爷爷老奶奶吹吹中国近些年的发展。景点一开门就趁没人快去参观,赶在大批游客赶来前离开。中午很热的话,就避免室外活动,休息一下。图:尼罗河
逛菜场那是必须哒!找到几张2011年去汕头时候拍的照片。看看菜场新鲜的薄壳枸杞菜当地特色的鱼和鱼饭先上班去了有空再补
(写完啦)我们为什么旅行?对我而言,是为了看到另一种生活的模样。与其说是教人在旅途中体验当地文化生活,倒不如是一篇在旅途中怎样“会玩”的教材吧。图片全部系答主旅途所拍,转载请联系我本人。1. 行前功课:从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获得灵感我看电影《时空恋旅人》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男女主角在地铁里的那一段。他们的娱乐,社交,感情,都是在伦敦这个大背景下。这其实就是生活的缩影。《爱在黎明破晓前》里摩天轮里的初吻和河边的诗人,《和summer的500天》里公园里大喊penis的游戏…书中的旅途就更多了,主角们来过,旅行过或者生活过,你可以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目的地的细节,然后将它们变成下一段旅途的灵感。(伦敦地铁有些场景挺魔幻的,像异世界空间)(伦敦地铁有些场景挺魔幻的,像异世界空间)城市和电影,推荐一个豆列:城市和书籍:2. 你参加过当地的节日吗?节日的气氛可以感染人,当一群人穿着奇异的服装做着奇异的仪式,你敢不敢冲到人群中去?看到他们的传统,也看到他们的自由。我最美好的伦敦记忆之一就是跨年夜,在大本钟下和全世界各地人民一起high一起倒数看新年烟花,挤到被人群推来推去倒也亢奋不已。话说之前还在曼谷“参加”过反政府集会(扶额),和当地生活简直零距离…(西班牙圣周,因为科尔多瓦很小,节日最高潮的大游行基本全城都出动了,这些盛装的人们都是当地的青少年,游行的队伍就在大街上,人们扛着圣母花车,每到拐弯处都有一套繁复的仪式动作,我就在人群里跑着看,还看到了小孩子拿苹果去挨个接蜡烛油这类攻略上没有的风俗)(西班牙圣周,因为科尔多瓦很小,节日最高潮的大游行基本全城都出动了,这些盛装的人们都是当地的青少年,游行的队伍就在大街上,人们扛着圣母花车,每到拐弯处都有一套繁复的仪式动作,我就在人群里跑着看,还看到了小孩子拿苹果去挨个接蜡烛油这类攻略上没有的风俗)(柏林gay pride,彩虹旗飘扬,各路妖孽全出动,跟着震天的迪斯科舞曲乱扭,让队伍中的人脸在我上画彩虹图案,用眼神随便挑逗花车上的小帅哥和小帅T,又跑又跳又尖叫)(柏林gay pride,彩虹旗飘扬,各路妖孽全出动,跟着震天的迪斯科舞曲乱扭,让队伍中的人脸在我上画彩虹图案,用眼神随便挑逗花车上的小帅哥和小帅T,又跑又跳又尖叫)欧洲节庆日历:3. 利用榜单、旅行博主和生活门户网站,寻找感兴趣的细节特色美食?小众博物馆?最具特色的集市?最酷的街区?最值得玩的活动?榜单是做完攻略大框架之后最好用的工具。它不是泛泛而谈的攻略,也不是一条既定的死线路,它是给你选择。你只要告诉我一二三四五(比如十大特色咖啡馆之类的),列一下特点,我会自己选择看着最顺眼的或者最容易去的。推荐一个叫stay的app,里面有很多不同主题的榜单(全英文)。或者直接google或者bing搜也够粗暴有效。对于国外的亮点,学会用英文关键词搜索。旅行博主可以是达人的游记也可以是榜单式的特别推荐,生活在当地的尤佳,他们是“生活家”,会推荐城市里的店铺和不为人知的探险地。各大论坛都有,知乎上的旅行版块也是一抓一大把。生活门户网站可以用来找特色小店、餐厅和会展live show等活动,作为几小时的转换口味穿插在旅程中。就算是自己居住的城市,也可以找到好玩的地方,比如,是面对居住在上海的老外的生活媒体,可以看到上海的另一面呢,嘿。(洛杉矶的一颗心,有些地下艺术家在LA的小巷里画上心的涂鸦,来自(洛杉矶的一颗心,有些地下艺术家在LA的小巷里画上心的涂鸦,来自的榜单)(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可以刷漫画墙,网上有不少教程帮你列出了那些漫画都在哪里,我大概找到了五六处)(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可以刷漫画墙,网上有不少教程帮你列出了那些漫画都在哪里,我大概找到了五六处)4. 去旅游景点,也去当地集市和艺术街区集市有浓厚的“人”的气息,几乎所有答主都提到了这一点,不做赘言。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对于高追求的玩家,城市级别的目的地,应该是按街区(而非重要景点)划分的。以芝加哥为例,除了游客必去的大回圈(loop),还有精致的gay区,闲适的林肯公园区,以及黑帮云集的南部……又比如,巴黎的20个区个个不同,拉丁区浓厚的文化气息,蒙马特的小清新气质,玛黑区的异域风情和雅皮士风格……一个个去刷遍它们实在是太有趣的一件事。看了那么多攻略书,我最欣赏的还是Lonely Planet,只有它将目的地本身分区并概述,期待读者去挨个探索。(维也纳的集市,一个香料铺子)(维也纳的集市,一个香料铺子)(东伦敦哥伦比亚路鲜花市场,东伦敦是城市的中下层聚集的地方,地铁向东开出了一区就很难见到西装革履的白领形象了,倒是一派生机勃勃)(东伦敦哥伦比亚路鲜花市场,东伦敦是城市的中下层聚集的地方,地铁向东开出了一区就很难见到西装革履的白领形象了,倒是一派生机勃勃)(LA威尼斯海滩,大麻文化和嬉皮士云集的地方,够野够肆意)(LA威尼斯海滩,大麻文化和嬉皮士云集的地方,够野够肆意)5. 去人潮聚集的地方:广场,公园,大学校园所谓去人潮聚集的地方,我所理解和推崇的是:看当地人在干什么。梁朝伟可以去广场喂鸽子,我们也可以去广场看人。约见,等候,交谈,甚至能撞见一些集会活动。话说我在特拉法尔加广场被宣传轮子功的拉住各种聊,还真是难以忘怀的回忆……公园和广场也是看人的好去处。海德公园的那些鹅和野鸭都在等着路人投食呢,看过一个当地人把整袋吐司掰碎了一口气往空中撒,画面太美。在慕尼黑的英国花园,没有海的德国人在公园聊以慰藉,把草坪当做沙滩,打排球晒日光浴。啊,大学校园浓郁的安宁气氛也很棒,大多有大草坪和骑着自行车穿梭的年轻学生们,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真是赏心悦目,况且不少大学的建筑真的很好看。(在芬兰,赫尔辛基的港口有游船,有集市,熙熙攘攘全是人,这里的海鸥特别的凶悍,买的炸小鱼拿在手里都会被围攻,拼死才护住了一半)(在芬兰,赫尔辛基的港口有游船,有集市,熙熙攘攘全是人,这里的海鸥特别的凶悍,买的炸小鱼拿在手里都会被围攻,拼死才护住了一半)(在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大多数人慕名直奔学院里的“最美图书馆”,我也喜欢在校园里走走,好像回到自己做学生的时候。还无意间看了一场学生展览)(在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大多数人慕名直奔学院里的“最美图书馆”,我也喜欢在校园里走走,好像回到自己做学生的时候。还无意间看了一场学生展览)6. 扫街是最有趣的旅行方式,不论白天晚上摄影师会喜欢街拍,因为那十分自然,我不是摄影师,但也喜欢用眼睛街拍。别说赶路去某地是无聊的事情。看建筑,看街景,看店铺和人,小到脚下的地砖和街头的植被,不同的目的地会有差别,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不只是城市,就算是纯自然景观,路边的风景很多也很美。晚上也很美,同样的地方,不同的时间段会有不同的风貌,某些治安良好的大城市,不妨夜刷。不过夜间出行还是要注意人身安全。(新西兰的蒸汽朋克小镇奥马鲁,有保存完好的十九世纪旧海港,可以看到新西兰在淘金时代的模样,如今是一家挨一家的vintage商店)(新西兰的蒸汽朋克小镇奥马鲁,有保存完好的十九世纪旧海港,可以看到新西兰在淘金时代的模样,如今是一家挨一家的vintage商店)(巴黎街头一景)(巴黎街头一景)(哥本哈根的一个广场)(哥本哈根的一个广场)(夜间的旧金山,我只是要去找一家越南米粉店,最后店家关门,倒是看了一些有趣的街景)(夜间的旧金山,我只是要去找一家越南米粉店,最后店家关门,倒是看了一些有趣的街景)(凌晨五点的伦敦,某次旅途转机时溜出机场约了旧友彻夜聊天,在街上闲晃,熟悉的街道就足够唤起所有英伦记忆)(凌晨五点的伦敦,某次旅途转机时溜出机场约了旧友彻夜聊天,在街上闲晃,熟悉的街道就足够唤起所有英伦记忆)7. 尝试不同类型的公共交通工具不同地方公共交通有千奇百怪的规矩。荷兰的电车上车下车都要刷卡,中欧要自己在打票机上打票,爱沙尼亚的公交是把钱放在司机身后的小匣子内,洛杉矶的公交下车前要拉窗户上系着铃的绳子,暗中观察当地人怎样做,然后故作镇定地依葫芦画瓢,想想也挺有趣。公共交通上的人也是暗中观察的好对象,你会和一大票当地人挤在一起,他们从穿着打扮到行为都是文化的缩影,一些地方是流动T台,一些则是奇装异服大展览……英国的火车上人人都捧着报纸或是一本书,欧洲的地铁上严肃到沉闷,美国则是不同种族的人都各种聊天电话还时不时尖声大笑几下……曼德勒的公交是皮卡车,男男女女和僧侣挤在货箱里,里面坐不下了人就挂在车沿外面(我也想外挂他们死活不让硬要我坐里面),还看到过巴黎的小年轻「忽」地一下飞过闸机逃票的样子(我真的不是黑),噗。如果可以,在同一地方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同的交通工具,旅程会变得丰富多彩。两次去曼谷,坐过人挤人的地铁轻轨、漆成粉色的泰国出租车、公交船,泰语报站的公交车,tuktuk车,还有飞驰在小巷的摩托。每一种都是一套回忆。(我这好像只有突突车的照片……在曼谷,后座是答主本人)(我这好像只有突突车的照片……在曼谷,后座是答主本人)8. 和邻桌的人点一样的东西吃如何在陌生的城市觅食?我用的是以下三种方式结合:-利用旅行攻略、榜单和达人推荐,事先查好有名的餐厅,慕名而去-利用大众点评性质的旅行app,寻找所在地附近风评较好的特色餐厅(美国的Yelp,日本的Tablelog,全球的Trip Advisor,等等)-walk in,看人多的餐厅直接进去,和邻桌的人点一样的东西吃,或者让服务生推荐俗话说得好,傻子吃饭看邻桌,当地人吃的东西不妨也来一份尝尝,就算一不小心点了黑暗料理也算是一种特殊体验嘛。北欧街头的炒杏仁,维也纳的炸猪排和牛肉汤,布拉格街头的面包圈,苏格兰的pub food,荷兰的炸XX(炸什么想不起来了OTL),美国的烤肋排,克拉科夫犹太区的鹰嘴豆丸子,拉脱维亚神秘的红菜汤和某种烤肉,西班牙停不下来的tapas……还有,每到一个地方,我都爱尝尝当地的酒。(仰光街头的茶铺子,隔壁坐着一个穿笼基的喝茶老人。缅甸的茶摊卫生条件相当可怕,但是奶茶真心香浓,直到现在我都还回味)(仰光街头的茶铺子,隔壁坐着一个穿笼基的喝茶老人。缅甸的茶摊卫生条件相当可怕,但是奶茶真心香浓,直到现在我都还回味)(西班牙,塞维利亚最古老的酒吧,建于1670年,让酒保推荐当地最受欢迎的雪莉酒喝,点一份大家都在吃的小吃)(西班牙,塞维利亚最古老的酒吧,建于1670年,让酒保推荐当地最受欢迎的雪莉酒喝,点一份大家都在吃的小吃)9. 你总有办法和当地人交流,如果不能交流,那就观察沙发主(couchsurfing),Airbnb房东,Uber司机,各种社交工具……如今共享经济做得这么发达,只要胆大心细,你完全可以找到一个生活在当地的人聊聊。就算没有,车上坐在邻座的人,餐厅里拼桌的人,甚至青旅和路边小店的店员,随口扯两句都不是难事(与陌生人搭讪的技能太多了就不写了),如果你说「我没有办法与当地人交流」,那是因为你不愿意去这么做。我曾搭讪过别人,也被搭讪,交换了不少故事。印象最深刻的,却还是第一次出国旅行时,在泰国的火车上和对座的老太太(一句英语都不会讲)「聊」了几个小时的经历。为何语言完全不通的两个人能聊上几个小时,我也不知道……(我在布达佩斯的沙发主,在给他种在天花板上的植物浇水)(我在布达佩斯的沙发主,在给他种在天花板上的植物浇水)(芝加哥住的airbnb,房东的两只猫很喜欢客房的床)(芝加哥住的airbnb,房东的两只猫很喜欢客房的床)-如何找靠谱的沙发:-沙发与民宿的体验报告:有时语言障碍,有时实在害羞,还有时就是社交无能,如果不能交流,那就观察。在街头闲晃,猜测陌生人背后的故事,脑补他们的生活状态。只要出门,有故事的人,你每天都能遇到几十个。或许还能看一些神奇的传统……比如……在上海时,我偶尔会接沙发客,如果一同外出,都会去看大妈跳广场舞,别笑,他们都看得津津有味的!(芝加哥的街头,当时正好是马拉松前夕,跑步的人非常非常的多,看到一个装着一只假肢的跑者,拍了一张照片)(芝加哥的街头,当时正好是马拉松前夕,跑步的人非常非常的多,看到一个装着一只假肢的跑者,拍了一张照片)-去美国玩的时候,用手机拍的9张“人”的图发了条微博,一张图就是一个故事:(仰光街头,男男女女大都穿着筒裙,女人和小孩在脸上涂着“特纳卡”黄粉,就算仰光在缅甸已经是非常现代繁华的「大城市」,依旧保留浓厚的民俗传统)(仰光街头,男男女女大都穿着筒裙,女人和小孩在脸上涂着“特纳卡”黄粉,就算仰光在缅甸已经是非常现代繁华的「大城市」,依旧保留浓厚的民俗传统)10. 在细节中发现亮点如果你能了解前面9点,觉得我所看到的小事情很有趣而不是很无聊的话,你也会理解,旅途中细节的亮点在哪里。(13年去的希腊,当时雅典街头就有不少鼓动退出欧元区的海报)(13年去的希腊,当时雅典街头就有不少鼓动退出欧元区的海报)(旧金山的马路转角会刻上街道的名字,恰好发现了一条叫做California的路)(旧金山的马路转角会刻上街道的名字,恰好发现了一条叫做California的路)微博也发过一些有趣的细节:-在美西玩的时候,发现各州的车牌都不一样,于是拍了六个州的车牌:-东欧的门做的很花哨,非常有趣:11. 充实你的旅途当我自己出游的时候,相比吃吃逛逛的度假,给自己做的行程是非常非常intensive的,当然不是指精确时间的踩点,而是在一天内尽可能所多地塞下要做的事情(包括扫街和坐在陌生的地方发呆)从早到晚不带停。记得有一次和同青旅的德国小鲜肉聊天,他们还是学生,有的是时间,没什么钱,会因为预算紧在青旅煮面果腹。而我正好相反,用宝贵的假期在陌生的城市一觉睡到中午简直不可饶恕,去看,去走,去吃,去体验,生活在别处是多有趣的事情。所以,如果你想“尽可能多”地去体验当地的文化生活,充实你的旅途。拿洛杉矶举例:如果是一个人,我的计划会是这样的:中午落地→酒店休息一会出门去好莱坞小逛→坐地铁去downtown扫街→在艺术街区寻找LA之心→逛墨西哥范儿的奥维拉街→吃晚饭→去The Hotel Cafe(好莱坞有名的地下唱作人酒吧)听live→回程感受下晚上的好莱坞→回酒店睡觉当我和小伙伴出游时,我们的行程可能是这样的:中午落地→酒店睡一下午倒时差→晚上醒来出门吃个饭→晚上小逛一下好莱坞→回酒店睡觉真实的故事 _(:3ゝ∠)_以前看过约会要“转换场地”的观点,深以为然,吃饭看电影压马路一条线下来会比见面吃饭告别更愉悦。旅行也是如此,上午去个什么景点,午后看博物馆,在有特色的街区逛逛,晚上去看演出泡吧听live,诸如此类,多场合,多感官,会比起床出门拍照睡觉丰满得多。毕竟,旅行,就是和你的目的地恋爱的过程。已写完,写过的答案不会更新,但探索世界的脚步从未停止。(o ° ω ° O ) ノ?——————————————以下两篇游记来自我特别欣赏的两个女生作者,都是我十分敬佩的“会玩”的人,我也相信不论是在什么地方,她们都能玩的充实又有趣。怎样在旅途中融入当地,看游记可能会带来一点灵感:从美东到美西,寻找陌生人和咖啡店的旅途:厄瓜多尔,一个人扫街,坐公共交通,吃当地特色,与当地人交流:——————————————不把自己的游记放出来似乎没有说服力:独行带给了我什么:硬广告: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提到了民宿青旅,菜市场一些很生活化但又逐步统一化的地方。个人觉得,如果到一座全新而陌生的城市,想要了解它的过去与现在,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博物馆。之前在湾区,因为工作太忙,只能抽出半个下午去了Oakland Museum of California, 虽然本地唐人街很长很乱,但去到博物馆,非常惊喜。作为一个主打contemporary culture的博物馆,里面记录的近代加州,尤其是San Francisco的演变历程。记忆比较深刻的是1906大地震之后华人作为paper son移民的故事,以及Great Depression时加州的萧条。还有一个海洋博物馆,你可以我在沙发上,听着海流生,感受海洋的力量。科技馆区,apple的每代产品都有收藏。不过最爱的还是avant-garde区,可以从大量黑胶里挑你喜欢的,放在唱片机上,回味曾经。也可以和大家一起窝在沙发里,听每天的表演嘉宾,介绍自己喜欢的音乐,分享创作的心得。更可以直接去手工区自己制作用一些画家作品拼成的小册子。动漫和周边也有相当数量的收集。最后的最后,在动态的San Francisco Fog和Golden Bridge里完成参观。每每看到渔人码头上人潮涌动的时候,我就又多庆幸自己用博物馆来了解一座城市了。更不用说,博物馆周边的Bookstore,明信片和手工的质量也非常出彩,带给朋友,大多十分欢喜。只不过国内的博物馆,大多偏向陈述古代文明,会略显枯燥,但租个解说机,一切又变得很有趣啦。在长沙的省博,马王堆里的长沙国,成都的川博,巴蜀三国和三星堆文明,苏州博物馆,江南文明和太平天国,以及藏物量惊人的上海博物馆,都十分值得一去。同类型的还去过Toronto的Royal Ontario Museum,能把中国的坟冢和石牌,埃及的墓穴,木乃伊搬过去的也是十分惊人。对于一个严重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而言,博物馆无疑是最好的放松地带。所以只要有机会,每到一个陌生城市,第一站绝对是本地博物馆。更何况这些大部分都是免费或者半价(学生),why not?其次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和纸张书本有关的地方,书店和大学。印象最深刻的是广州的联合书店和中山大学旧校区。前者有大量广州本土文化的书籍,邮寄,明信片,后者走进去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民国风和广州味,一直走下去就到了珠江,小蛮腰和国立中山大学,真的很有一种反差之美。作为一个喜欢独来独往恐惧社交的孩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才是最重要的。偶尔也会住青旅,甚至在那儿过了一次生日,但终究还是喜欢背着包,拿着微单,去自己想起的地方,尝自己想尝的美味,没有牵挂,不必烦恼,一切就很满足啦~Over~真相~
评论中大部分在讲自由行,这的确是可以发掘当地文化及生活方式的一种,但绝对不是有效率的。其实跟团和自由行都是走马观花,前者是被赶鸭子似的走马观花,后者是慢悠悠地走马观花。想在短时间内熟悉一个目的地,那就需要有钱,请一个专业导游和司机,注意,别把这种导游和国内几百块的那些低价团导游或者境外领队,厨子,留学生或水泥工半路出家的野导挂钩。这里的导游是指居住在当地数十年,文化修养较高的当地居民,可以是华人也可以是老外。最简单的,比如来到法国波尔多,自由行是在各大酒庄外围转转,拍个照看看葡萄就完了,跟团也差不多,但如果你有钱,就可以请到葡萄酒专业讲师带你深入名庄内部,可以深刻了解到葡萄酒或者当地酒庄主,农民的关系,bla bla bla, 更有听不完的八卦,so...
去菜场。看看当地人的风俗习惯,找个吃早点的地儿,试试是否有机缘和当地人聊聊。
十分高兴地看到很多答案和故事提到了 Airbnb ,在此先谢谢大家对我们的喜爱。这里有一个来自
Airbnb 社区的故事,大家也许可以通过它了解如何与 Airbnb 一起深入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文化。来自上海的 Mary 是属于夏天的女孩,当小麦色肌肤的她穿着 T 恤热裤,背着包提着 ukulele 出现在盛夏的京都北郊时,房东 Taeko 正在京都站欢迎 Mary。Taeko 在京都北部拥有一栋传统和式住宅, 和纸门、榻榻米、回廊。猫咪 Goma 一早已在门口迎接主人和新客人的到来。Taeko 决定带 Mary 体验京都优雅缓慢的节奏:一份融入了慢生活的日式便当。他们一起去了京都当地人最爱的手工豆腐老铺「近喜」:在自家菜园采摘夏日当季「京野菜」:为了体验最地道日本酱料“味噌”的神奇,Taeko 特别呈现了两种味噌料理:白味噌京葱拌豆皮红味噌茄子田乐煮完成以后,他们将所有食物摆放精美,即刻打包,去森林里野餐。Mary 完全没想到,房东 Taeko 竟然会和自己分享这般世外桃源般的所在。两人吃着野餐,配着啤酒一起弹起 ukulele:这个是 Mary
在京都的故事。如果你感兴趣这个地道的野餐是怎么做的,可以观看这个完整的视频了解: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来自 Airbnb 社区的故事,了解你可以如何通过 Airbnb 深入当地人的生活,还可以观看以下两个故事,他们分别发生在巴黎和曼谷:Cui 是一个是开着法餐厅的帅哥主播,Liz 一个是怀着双胞胎的私宴大厨,他们因为 Airbnb 而结识。房东
Liz 亲自带 Cui 去到最地道的市集采购食材,一起在家里做法国菜。 Cui 说「说真的,有那么一瞬间,真的感觉自己就像个当地人一样。」时装造型师骆骆,在泰国旅行时住进了房东 Pariya 家。为了能够带骆骆体验最地道的泰国生活,Pariya
决定和她一起做一顿泰国菜。一起去当地的生鲜市场,一起挑选海鲜。如果你也曾经通过 Airbnb 体验当地人生活,欢迎在评论中分享你的故事。:D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低碳生活能做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