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骨折线模糊后还用药吗?是骨痂形成期,有一个多…

跖骨骨折46天骨折线稍模糊,骨痂恢复慢
23:35&&&&&&浏览10425次
病情描述:6月14号跖骨骨折绑石膏固定,一星期重新换石膏,手动复位,22天拍片,左足第三基底皮质断裂,可见透亮线影,骨折线稍模糊,其它没有什么不好。42天再重新拍片,脚退肿,还是基底皮质断裂,可见透亮线影,断端对位线稍差,医生又一次手动复位,当时不痛,第二天脚趾肿,。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对于你描述的情况,属于骨折后的迟缓愈合,目前可以使用骨肽注射液或骨肽片治疗,以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指导意见可以使用骨肽注射液或骨肽片治疗,以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你好,你说的这个情况是不要担心的,这个目前的治疗是很好的办法。完全没有必要紧张的。指导意见建议继续目前的治疗,还有就是多吃点排骨汤的,上面的药物是无所谓的,吃不吃都可以的。
没有满意答案?看看更多相关问答当前位置: >>
骨折后局部血肿对骨痂形成的重要意义
本文论述“骨折后局部血肿对骨痂形成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血肿对骨痂形成至关重要。 是骨痂形成的重要条件和主要因素。 是骨细胞形成的一部分和生长的基础。 是骨痂形成的内 环境,血肿参入骨痂形成的全过程。同时血肿亦是小的骨缺如重要充填材料。是中医治疗骨 折愈合快,功能好的秘诀所在。提示,血肿及其机化的理谕不仅要在理论上确认。而更要在 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正文:
骨折后,局部血肿是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是骨折过程中的重要病理表现之一。从血 肿形成开始到血肿凝固。 血肿机化与吸收代替贯穿于骨折愈合的全过程。 学者及专著在论述 骨折愈合的机理时,都提到血肿机化或从血肿、血肿凝固及血肿机化开始论述。由此可见血 肿是参人骨痴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肿机化是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虽然血肿机化 这一理论在论述骨折愈合机理时都提到, 但是在临床治疗骨折中确很少重视、 探讨这一理论 并应用于临床,因此,充分认识血肿对骨痂形成的影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从探析血肿 机化理论和临床观察人手,论述血肿对骨痂形成的意义,从而加深对血肿的认识,以提高临 床治疗效果。一、骨折后局部病理生理变化骨折后骨本身和其周围的软组织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骨及骨髓腔和周围的软组织因遭 受到破坏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 骨断端附近的骨细胞因受伤和缺血而坏死, 血肿充满了各 组织的间隙。 血肿于伤后 4~5 小时开始凝固, 邻近断端的骨外膜于骨折后 24 小时内即出现 组织学变化,深层的细胞增多,胞浆增加,胞核增大,越近骨折端的骨外膜反应越明显。一 周后在增厚的骨外膜中,即出现与骨干平行并紧密相连的片状骨样组织。二、骨折后局部血肿病理生理变化骨折后,骨折断端附近的骨膜、骨质、髓腔及邻近软组织中的血管破裂出血,于断端及周围 形成血肿。同时,断端及邻近部位由于细胞坏死,相邻血管扩张、充血,多形核白细胞、吞噬细胞及血浆渗出而水肿。继之血肿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包围并伸入血肿中,吸收并代 替血肿,血肿开始机化。三、血肿机化与骨痂形成生理在骨折后的前两周中,血肿尚未机化,血肿内凝集的红血球和纤维蛋白尚未被吞噬清除,新 生的毛细血管尚未深人,因此,由骨外膜产生的成骨细胞不能进入或通过血肿,而只能沿着 血肿外围向骨折线推进。在血肿机化前,骨折线两边增生的成骨细胞只能在它的外围会合, 随着血肿被增生伸人的纤维组织所分隔和通过异物巨细胞。 吞噬细胞等作用吸收代替, 骨折 断端之间及周围, 即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充填。 血肿外围的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亦涌 入血肿内及断端间隙内, 与髓腔内骨膜产生的骨细胞相会合, 形成桥梁骨痂及接近骨折线部 分的内外骨痂。 位于断端周围的部分纤维组织开始向软骨细胞分化, 形成幼稚的成软骨细胞 并产软骨基质,通过软骨内骨化,形成新生骨。 四、骨折愈合机理的理论学说关于骨折愈合机理的理论有很多, 对成骨细胞的来源国内外有诸家学说。 有的学者认为成骨 细胞是来源于有骨形成本能的骨祖先细胞, 见于骨的表面及骨髓腔内, 随着这种细胞的繁殖, 形成骨痂环圈,从骨折两端向骨折线进发“会师”融合,将断骨“焊接”起来。也有的学者认为 血肿机化,机化后的血肿通过附近的骨膜代骨的诱导,逐渐变为软骨,软骨再钙化、骨化。 还有的学者认为血肿部位的血运差,骨折附近的扭转。剪力和成角动力大,是促使骨痴由软 骨内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Trueta 认为修复来自血管壁的内皮细胞。他在最后总结经验时指 出:“关于骨折愈合的机理还不十分明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骨质是有钙盐沉着的部分硬 化的‘有机软组织’,它的组织者是有成骨机能的血管。”Leniche 和 Policand 认为骨修复不仅 是来自特殊细胞,而是原来不活动的成纤维细胞,在适当的环境下产生成骨能力,认为修复 不仅来自骨本身,而是周围的软组织起关键作用。中医理论认为活血化瘀,去瘀生新。血不 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笔者认为以上的学说都在血肿机化过程中实现。血肿机 化过程中包括了这些论点: 骨折后, 局部的血肿就是使原来不活动的成纤维细胞产生成骨能 力的适当环境, 是血肿刺激并激活了骨折断端附近的内外骨膜及周围的软组织, 引发了骨内 外膜增生、变厚,纤维组织的增生、毛细血管的增生和附近血管壁的生化反应。这些变化是 随血肿的进一步机化而发生和发展的。 五、临床观察与分析在临床中笔者随机阅片多年, 对不同类型的骨折和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观察, 通过分类对比 和分析, 发现在影响骨折愈合的客观因素相似的情况下, 治疗方法不同和局部有无血肿对骨 痂形成的早晚差异很大: 正确可靠的外固定比正确可靠的内固定骨痴形成的早, 外固定一般 在 10~30 天内,摄片可见骨痂形成;而内固定则在 40――90 天内摄片可见骨痂。正确可靠 的髓内针固定比正确可靠的钢板内固定骨痂形成的早。 同样正确可靠的内固定, 对位对线欠 佳的比对位对线良好的早,小的骨缺如比对位严密的早。横行骨折比斜行骨折的早。小夹板 固定比石膏固定的早。 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中, 亦观察到骨折后 7~10 天手术时局部有 血肿的术中可见到血肿己不同程度的机化, 骨折断端间隙及其周围有骨痂, 它紧贴于骨折断 端间隙表面,用手指不易剥离;而局部无血肿或血肿很小者则见不到骨痂。出现骨痂有无或 早晚的这种差异, 主要是因为骨折局部内环境存在着差异即有无血肿这个适当环境。 外固定, 血肿存在,骨折局部的适当的内环境未受到干扰和破坏,因此骨痂就形成早;而切开复位内 固定, 血肿被彻底清除, 骨折断端及其周围软组织缺少血肿这个适当环境和血肿机化这一重 要过程,因此骨痂就形成的晚。髓内针固定与钢板固定相比,髓内针固定的骨折断端间隙不 及钢板固定的严密,固定后髓腔及骨质渗血较钢板固定相对要多,仍能形成阴性血肿,相对 改善了内环境。 粉碎性骨折及小的骨缺如亦同样较横行或斜行骨折术后渗血较多, 亦能形成 一定血肿, 为骨痂形成创造了适当的内环境。 横行骨折术后相对比斜行骨折术后断端间隙大, 渗血多。而小夹板固定与石膏固定相比,虽然内环境一样未受到破坏和干扰,但石膏性寒凉 不利于活血化瘀、促进血肿早期机化,所以骨痂形成有差异。六、血肿、血肿机化对骨痂形成的意义从骨折后局部病理生理变化,血肿病理生理变化、血肿机化与骨痂形成过程、骨折愈合机理 的理论及临床资料分类对比分析可知,血肿在 24 小时内就能刺激骨膜增生肥厚、成骨细胞 增生, 并刺激其周围的纤维组织增主及毛细血管的增生, 使原来不活动的成纤维细胞产生成 骨能力,这些生理生化反应是依赖血肿这个适当的环境,在这个适当的环境中被激活的,并 随着血肿机化而发展的。综上所述,血肿对骨痂形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意义:骨折断端及其 周围的软组织是在血肿这个适当的环境中被激活, 使它们具有产生成骨细胞的能力; 血肿是 骨痂形成基础和前提,骨痂是通过血肿机化形成的;血肿是骨折断端间隙充填材料,是成骨 细胞向骨折线爬行的桥梁; 血肿机化是骨折愈合的重要过程, 是软骨细胞分化的前提和新生 骨的基础。 总之血肿与血肿机化的过程, 既概括了诸家学者关于骨折愈合机理的学说并与这 些理论相吻合,亦与中医治疗骨折的传统说法相符合。结语:血肿、血肿机化的意义不仅在理论上要确认,而且在临床治疗中更应注意应用。在现 代的骨折治疗中,仍应借鉴和发扬中国中医传统接骨及用药的经验,达到因势利导,顺乎自 然,尽可能避免或少误用切开复位手术,使骨折后局部的适当的内环境不受干扰和破坏,因 势利导对血肿吸收和机化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保证骨折的早期愈合。附;典型病例患者徐某,男,43 岁,农民。因车祸伤,右股导干骨折并双下肢广泛皮损,因皮肤广泛损 伤,当也医院未作骨处理。l 月后因绿脓杆菌感染转我院治疗。于 60 天摄片示:右股骨干两 端分离约 5cm,中间有一大骨片连接己呈畸形愈合,曾试用手法加压复位失败。 转贴于 中 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总共 5 题,每题 4 分) 21、骨折愈合过程中会...血肿 B、肉芽组织 C、软骨骨痂 D、病理性钙化 E...减少局部出血 G、 23、下列不属于通常所说的血型是...疼痛、骨折 端有血肿,容易移位,软组织损伤需要修复...骨折疏 松、骨痂形成缓慢、皮肤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损伤可引起局部出血或渗出。 被动运 动很重要的一...现场急救、医院治疗、术后复查 C. 血肿机化、骨痂形成、骨痂改造塑形 D. 清...两端互对 D. 两端分离 E. 两端重叠 21. 开放性骨折最主要且重要的早期处理...解析 [解析] 骨折愈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根据其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血肿机化演进期(纤维愈合期)、原始骨痂形成期(临床愈合期)、骨痂改造塑形期(骨性愈合期)。最...骨盆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腹膜后巨大血肿 B:...丰富的骨痂 B:局部良好的血供 C:采用中药外洗,...颈化脓性骨髓炎易并发化脓性髋关节炎的主要原因是 ...了血肿,血肿于伤后6~8小时即开始凝结成血块,与局部坏死组织引起无菌性炎性反 ...2、原始骨痂形成期:原始骨痂形成或骨内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增生,在骨折端内、...局部压痛 敏锐 E.疼痛剧烈 15.嵌插骨折最重要的...骨折,局限性压痛对 诊断更有意义 19.股骨干骨折、...血肿机化约需 2 周方能初步完成 B.骨痂有血肿机...其余时间仅有局部的肿胀、 疼痛、活动不利等表现,所以...的发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进血肿吸收、骨痂生成...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同等重要。...血肿机化期: 也称为炎症期.骨折后,因骨折本身及...引起局部创伤性炎症反应,局部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断端重复微动对软骨痂形成是重要力学刺激,软骨 痂期...加速骨折局部血肿吸收和机化是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重要...接的作用,而桥梁骨痂早期出现是促进骨折提前愈合的一...使骨折断端胶原的生成增加,对骨折愈合提供了良好的...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骨折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疾病名称(英文)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骨或软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时,称骨折。包括明显的皮质骨断裂,也包括骨小梁的中断,即微骨折(microfracture)。外伤使正常骨质发生骨折,称外伤性骨折,包括儿童的外伤性骨骺分离。骨折发生在骨病变部位(如、炎症、代谢性疾病等)称病理性骨折。骨折一般均伴有软组织的损伤。
主要原因有外伤和疾病两种。
1.外力作用:损伤外力一般可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力和累积性力四种。不同的暴力形式所致的骨折,临床特点各异。
(1)直接暴力:骨折发生于外来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周围软组织可有创口或严重挫伤。如枪伤、弹片伤。轧伤。机器绞伤、打击伤所引起的骨折,常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捻挫伤,处理困难,预后较差。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两骨骨折部位多在同一平面,骨折线多呈横形或粉碎。如为开放性骨折,因打击物由外向内穿破皮肤,则感染率较高。
(2)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远离外来暴力作用的部位。间接暴力包括①杠杆暴力,例如走路滑倒,撑地,上肢与地面成角,造成桡骨。②扭转暴力,见于肢体过度旋转,如投掷手榴弹动作引起肱骨干螺旋骨折。③纵向传导暴力,例如由高处坠下足跟着地引起跟骨压缩骨折;肘部着地引起等。④肌肉拉力肌肉突然猛烈收缩可拉断或撕脱肌肉附着处的骨骼,如髌骨、肱骨内上髁、尺骨鹰嘴、腰椎横突等处的撕脱骨折。
(3)积累性应力:长期重复轻微的伤力,集中作用于骨骼的某一处,可逐渐形成骨折,称为应力骨折。如长途行军不能适应可导致第二跖骨颈或腓骨下端骨折,操纵机器震动过久可致尺骨下端骨折,不习惯地持续过量负重可致椎体压缩骨折。这种骨折多元移位或移位不多,但愈合较慢,骨折和修复同时进行。
2.病理因素:病理骨折常见于脆骨病、、骨软化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髓炎、、、、转移性肿瘤侵犯骨骼等。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骨质遭到严重破坏时,即使是轻微外力,亦可导致骨折。
外因、金疮、跌、仆、闪、挫、坠是导致骨折的直接原因,也与人体的气、血、肝、肾功能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外感六yin之邪及邪毒污染有密切的关系,强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强度与传播
认为人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骨、气血与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体生命活动是脏腑功能的反映,脏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因此伤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气血筋骨、脏腑经络等都有密切关系。局部和整体之间相互作用。认为外伤疾患多由于皮肉筋骨损伤而引起气血瘀阻、经络阻塞、或津血亏损、或瘀血邪毒由表入里,而致脏腑不和,亦可由于脏腑不和由里达表引起经络、气血、津液病变,导致皮肉筋骨病损。伤骨不是单纯的损伤,损骨能伤筋,伤筋亦损骨,且常累及气血伤于内,使脉络受损,血瘀气滞,为"肿"为"痛"。凡伤后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并可因骨折断端位置的改变而有畸形,骨的位置不正常,可使附着之筋紧张而出现弹性固定的情况。
一、骨折的移位:骨折移位的程度和方向,既与暴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及搬运情况等外在因素有关,又与肢体远侧端的重心、肌肉附着点及其收缩牵引力等内在因素有关。
1.成角移位:两骨折段的轴线交叉成角,以角顶的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外或向内成角。
2.侧方移位:两骨折端相对移向侧方,四肢按骨折远端的移位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侧方移位。脊柱则以上位椎体移位的方向来分。
3.缩短移位:骨折端互相重叠或嵌插,使骨的长度缩短,但愈合后下肢缩短2cm以内者,可由来代偿不易察觉。超过2cm就有跛行。
4.分离移位:两骨折端互相分离,使肢体的长度增加,分离移位多由肢体的重力或牵引造成。
5.旋转移位:骨折端绕骨的纵轴而旋转,旋转移位可使相邻关节的运动平面发生改变,使其功能活动发生严重障碍。
二、骨折的分类:骨折的分类方法很多,常见的分类方法有:
(一)按骨折的损伤程度及形态可分为:
1.不全骨折:骨的连续性未完全破坏,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被拉长、皱折或破裂,骨折处有成角、弯曲畸形。这种骨折很像树的嫩枝被折断,故又名为"青枝骨折"。
2.完全骨折:整个骨的连续性完全破坏,骨折段片可保持在原位,或移位而形成分离、重叠、嵌插、旋转、成角、凹陷等畸形。
(二)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分为:
1.稳定性骨折:无移位的完全骨折和不完全骨折。如股骨颈、肱骨外科颈嵌插骨折,轻度椎体压缩骨折,一般骨干的横骨折(股骨干横断骨折除外)等。它的特点是治疗容易,预后好,迟缓愈合、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合并症少。复位固定后不易发生再移位。
2.不稳定性骨折:一般倾斜、螺旋、多段、粉碎或缺损骨折,椎体严重压缩骨折或合并脱位的骨折均属不稳定性骨折。此类骨折复位固定都比较困难,预后比稳定性骨折差。
(三)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
1.闭合性骨折:骨折端不和外界相通者为闭合性骨折。并发神经、肌腱、重要血管或脏器损伤者为复杂闭合性骨折。无并发症者为单纯闭合性骨折。
2.开放性骨折:骨折端与外界相通者为开放性骨折。有单纯、复杂之分。
(四)按骨折后的时间分为:
1.新鲜骨折:骨折端的血肿尚未吸收、尚未形成纤维骨痂包裹者称为新鲜骨折。一般伤后1~2周内(小儿除外)的骨干骨折属于此类。愈合较慢的股骨颈、,在3周以内也属新鲜骨折。
2.陈旧性骨折:骨折断端间已有纤维组织和骨痂包裹者称为陈旧性骨折。多见受伤2~3周后的骨折,复位较难。愈合较慢。若时间过久,骨折可以畸形愈合,迟缓愈合或不愈合。
(五)根据骨折前骨质是否正常而分为外伤性骨折或病理性骨折。
(六)根据骨折线的方向及形状可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形骨折、嵌入骨折、压缩骨折、裂纹骨折、青枝骨折和骨骺分离九类。
骨折后经处理和一定时间后重新获得连续及恢复功能者。即为骨折愈合。否则即为骨折迟缓愈合和不愈合。
骨折愈合:骨骼有三个胚基可为骨折愈合形成新骨,即①骨内膜。②哈弗系统(Haversian system),包括许多骨单位及其管内的骨内膜。③骨外膜。由这些胚基产生的骨原细胞所转化的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修复骨折和再塑型。骨折愈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骨折端紧密接触、正确的固定和骨折段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如果上述条件理想,骨折可以一期愈合。否则,骨折乃二期愈合。
骨折I期愈合:骨折在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情况下,仅有少量或无外骨痂出现,愈合靠内骨痂。在骨折两端的哈弗管内有毛细血管和发生骨的骨原细胞。血管和细胞都增生。分化成的破骨细胞将哈弗管壁吸收扩大,而成骨细胞则在扩大的哈弗管中陆续产生同心的板层骨,形成新生的骨单位(一条哈弗管和同心的板层骨称为一个骨单位),延伸过骨折线到对侧的骨段。在此以前,两段之间必须有从骨内膜和骨髓形成的内骨痂,骨痂内有网状原始骨。在塑型期新生的哈弗系统经过骨折线将网状骨吸收后,骨折才能坚强愈合。
骨折Ⅱ期愈合:可分为三个阶段,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型期。这些阶段逐渐发展和相互交叉,不能机械地分开。
(1)血肿机化期:骨断裂后,血肿形成,骨折端由于损伤和局部血液供应断绝,有几毫米长的骨质发生坏死,骨细胞消失,细胞所在处仅遗空腔。断端间,血肿凝成血块,它和损伤坏死的软组织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吞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侵入血凝块和坏死组织逐步进行清除机化,形成肉芽组织,转化为纤维组织,这一过程在2-3周初步完成。骨折断端附近骨外膜深层的骨原细胞短期内即活跃增生,约1周后即开始形成与骨干平行的骨样组织,逐渐向骨折处延伸增厚。骨内膜也有同样的组织学变化,但较缓慢,此期之末,骨折断端间已有纤维组织相连,临床上称为骨折纤维性愈合。
(2)原始骨痂形成期:由骨内、外膜转化的成骨细胞在断端内、外形成的骨样组织逐渐钙化而成新生骨,即膜内化骨。两者紧贴在断端骨皮质的内、外两面,逐渐向骨折处汇合,形成两个梭形短管,将两断端的骨皮质及其间出血肿机化而成的纤维组织夹在中间,分别称为内骨痂和外骨痂。断端间和髓腔内的纤维组织在局部血循环缺少的情况下,先转化为软骨组织,然后软骨细胞增生,钙化而骨化,即软骨内化骨,形成环状骨痂和腔内骨痂。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的相邻部分是互相交叉的,前者的发展过程显然较后者简易而迅速,故临床上应防止产生大的血肿,使骨折能较快愈合。
(3)骨痂塑型期:原始骨痂为排列小规则的骨小梁所组成,经破骨细胞吸收死骨和不需要的骨组织,同时成骨细胞按应力需要,产生新骨,最后恢复正常的骨结构和形状。
中医诊断标准
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要结合X线及实验室检查,根据八纲进行分类,以脏腑、气血、经络为理论基础,根据它们内在联系,加以综合分析。根据病程不同阶段而分期辨证、分型辨证,各有侧重,互相补充。要求有整体观念,结合伤科特点,进行细致的局部检查。
(1)在望诊中除了望全身的神色、形态、色泽变化外,注重望局部:①望畸形,②望肿胀瘀斑,③望创口,④望肢体功能。在望肢体功能中为了更确切地说明活动障碍、精确地记录其受限的范围,往往与摸法、量法进行结合,通过对比的方法以测定其主动与被动的功能活动度。通常望诊又可结合"量、比、摸"三法来应用。一般用来①测量长短、粗细。②测量关节活动范围。并与健侧对比,以明确关节受限的范围。常用的记录方法有两种:①中立位"O"度法,②邻肢夹角法,这与现代医学的临床测量相统一。
(2)在闻诊中也注意听骨擦音、关节入臼声,以及创伤后的皮下气肿的摩擦音。以明确是骨折、脱位还是严重的创伤。
(3)在切诊中更注重了摸法的应用,来体查患者受伤处的疼痛、畸形、温度、异常活动以及肿胀情况,通过触摸、挤压和叩击的方法来达到"识其体象"、"手摸心会"的要领。
总之,在辨证中,强调骨折的诊断特色,认真对待"望、比、摸、量"的综合应用。再结合四诊,来全面正确地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做出正确地诊断,这与现代医学中骨科的检查方法亦相一致。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骨折的诊断包括骨折的存在与否,骨拆部位和类型、移位情况、有无并发症等。应仔细询问病史,认真分析症状和体征,再结合X线检查,得出全面正确的诊断,未全面了解病史前,不宜目草率地检查病人,以免加重损伤,或遗漏诊断。
确切的病史,对指导检查、决定诊断和处理,甚为重要。首先应明确暴力的方式(坠落、碰撞、打击、跌仆、扭转、挤压、碾轧等等),性质(直接、间接、牵拉、应力)及其轻重程度。其次了解受伤的体位、环境、时间、地点和体内状况(饭后、便前均可影响脏器充盈程度)。最后了解患者在受伤前后的局部或全身表现,以初步确定受伤部位,考虑有无慢性病(如肝病、心血管病、内分泌和代谢疾患、感染、肿瘤等)或内脏损伤(如脑、、心肺、肝脾、膀胱、胃肠破裂等)。
1.:对骨折患者均应注意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等。严重的创伤和骨折都可发生休克。休克多为创伤性或失血性,出现时需考虑有无内出血,脏器或颅,并及时抢救。
2.疼痛、压痛和纵向叩击痛:除神经麻痹者(如截瘫)外,凡骨折处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压痛。但因体质和骨折类型不同,疼痛的程度差异甚大,如老年人的股骨颈嵌插骨折或不全骨折,局部症状较少,有的尚可负重走路,故应细心检查。压痛部位应与上下左右相比较,最明显处多系骨折处。若情况允许,也可适当活动肢体,变更体位,找其确切压痛点。纵向叩击痛(传导痛)更可帮助诊断骨折所在,如下肢击跟试验,骨盆与胸部的挤压试验都有较大的临床意义。胸腰段的病人有时诉腰骶部疼痛,必须检查胸腰段,以免漏诊。
3.局部肿胀,瘀斑和皮肤擦伤:骨折后骨折处常有肿胀,这是局部出血或外伤后组织的结果。久之,也有波及皮肤,局部出现紫色、青色或黄色的瘀斑。但瘀斑和骨折部位并非完全吻合。外力着力点皮下可显示瘀斑,但传达暴力所造成的骨折因积血下渗,皮肤瘀斑多在骨折下方。肿胀又可分为张力性和非张力性两种。如果骨折处进行性出血、水肿而筋膜完整,筋膜间隔区内压力明显增高,局部按之甚硬而有弹性,无指凹现象,此即为张力性肿胀。随着筋膜间隔区内压力逐渐升高,影响了静脉回流和动脉供血,造成局部缺氧,导致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如不及时切开筋膜减压治疗,严重者将导致组织坏死或缺血性肌挛缩。在浅表部位的骨折,如肘、髌骨、踝等处,肿胀严重时可出现水泡。
4.功能障碍:骨折后肢体出现机能障碍,丧失劳动能力是常见症状,其原因是:①疼痛;②肌肉反射性痉挛;③肌肉失去骨胳的杠杆作用;④神经、血管、肌肉、肌腱软组织损伤。四者可同时或分别存在,相互间的比重,依损伤程度而异。在检查时应根据病人反应、局部肿胀和畸形程度,正确判断骨折处病理变化和软组织损伤程度,为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5.畸形:是指骨折后错位,躯干或肢体的外形异常而言。可有短缩、旋转和成角等畸形。应与健侧对比,还应追问伤前情况和过去病史。
6.异常活动(假关节现象):骨干部无嵌入的完全骨折,可出现好似关节一样的可动性,被称之为假关节现象。
7.骨擦音:骨折端互相摩擦。碰撞所发出的粗糙声音或感觉。这种症状,往往在局部检查时,用手触摸骨折处可感觉到。由于骨膜上的神经十分丰富,骨摩擦时会给病人增加痛苦并加重损伤。所以不应为检查有无骨擦音而活动患肢。
畸形、异常活动和骨擦音是骨折的三大特殊症状,且有确切的诊断价值。一般说来,这三大症状只要一种出现,在排除、肌腱损伤或其它病变引起的肢体畸形时,在临床上便可确诊骨折。
8.骨传导音:除了干骺端和嵌插骨折外,长骨干骨折后,骨传导音可以发生质与量的改变。检查时,应在骨干两端,选择两个骨突出部,用手指叩击一端突出部做为发音区,将听诊器放在另一端,做为收音区,并与健侧对比。由传导音质与量的改变,可以判断有无骨折及骨端移位情况。在无X线设备的情况下,可用做诊断骨折和判断移位的一种参考方法。
X线检查是骨折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能对骨折存在与否加以确认,而且还能显示骨折类型、移位方向、骨折端形状等局部变化。在X线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X线必须能清楚地显示出软组织和骨质的界限。一般来说,模糊的照片是没有多大诊断价值的。X线透视比较方便、及时,且可以在应力下发现裂纹骨折(要防止加重损伤,应慎重应用)。但是,不照片就无法显示清楚,也无法会诊与保存资料,特别是一些微小骨折,必须借助X线照片来判断分析。
2.对骨折和关节脱位患者或不易确诊的病例,均应摄正侧位两个方向的局部片。对特殊部位的骨折,如脊椎小关节骨拆、髓臼后上缘骨折。第二颈椎等还应酌拍斜位或其它特殊角度的照片。
3.照片拍摄范围:如拍摄四肢骨干,应至少包括上下一个关节。前臂及小腿骨折,往往两条骨的骨折线不在同一平面,最好拍骨的全长,以免漏诊。
4.X线检查必须与临床检查相结合,以便作出正确的诊断。有些骨折,如腕舟骨骨折、跖骨疲劳骨折、股骨颈无移位骨折等,当时X线照片可能显示不出骨折线,两周后再行X线摄片检查,由于断端骨质吸收,便可见到明显的裂纹。
5.儿童四肢靠近骨骺的损伤,有时不易确定有无骨折与移位,需拍摄健侧肢体相应部位的照片,以资对照。
实验室诊断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一、骨折复位标准
(一)解剖复位:骨折经整复,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
(二)功能复位:骨折整复后,虽未能达到解剖复位,但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功能复位的具体标准是:
1.对线:可允许成人有顺骨生理弧度10°以内的成角畸形,儿童不应超过15°。
2.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左右。
3.长度:骨折短缩移位,成人应在1cm以内,儿童应在2cm以内。
4.上肢骨折可允许有10°~15°的旋转移位。
二、骨折愈合标准
(一)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1. 局部无压痛。
2.局部无纵轴叩击痛。
3.局部无异常活动(自动的或被动的)。
4.X线摄片显示骨折线模糊,骨折间有连续性骨痂。
5.外固定解除后,肢体能承受以下要求者:
上肢:向前平伸持重1kg达1min者;
下肢:不扶拐在平地连续行走3min,并不少于30步者。
6.连续观察2周,骨折不变形者。即以观察开始第1天算临床愈合日期。
(二)骨折骨性愈合标准
1.具备骨折临床愈合各项标准。
2.X线摄片显示骨痂通过骨折线,骨折线已消失或接近消失。
三、骨折疗效判定标准:
一般根据恢复情况,整复对位程度及愈合情况分为以下三等。
良好:横向错位不大于骨皮质层厚度,成角畸形<10°,无短缩及旋转畸形,功能良好。
中等:横向错位小于骨骼直径1/2,成角畸形10°~15°,下肢及肱骨短缩不超过2cm,尺桡关节正常,功能基本正常,运动范围达正常的1/2。
差:不够中等者属之。
一、影响骨折因素:骨折的愈合是由成骨细胞来完成的,所以几乎所有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都可能影响到细胞的代谢,促进和延迟骨折的愈合。
(一)局部因素:
1.损伤程度:骨膜损伤严重,骨折的愈合速度就较慢。
2.骨折的类型:骨折累及的是皮质骨还是松质骨,其愈合的速度有着明显的差别。松质骨愈合较快,皮质骨的愈合过程复杂,受外部影响因素多。
3.固定情况:固定是骨折愈合必不可少的条件。
4.骨折面的接触:由于整复不良或固定不当,使骨折端仍有成角、移位、分离,这些都容易造成骨折不愈合或迟缓愈合。
5.特殊暴力:当骨折由特殊暴力如高压电或枪弹所致时,造成骨折不愈合或迟缓愈合。
6.过早负重:不合理的早期活动,使刚形成的纤维骨痂或骨性骨痂撕断而造成骨折不愈合或迟缓愈合。
7.断端血供不足:组织的再生,需要足够的血液供给。
8.感染:但只要有效地控制感染,骨折是可以愈合好。
9.病理骨折:骨病和肿瘤造成的病理骨折在处理好局部病灶的前提下,骨折是可以愈合的,但恶性肿瘤往往预后不良。
10.关节内骨折:关节内骨折后由于关节滑液中含有纤维蛋白溶酶,它可使骨折早期的血凝块溶解,延迟骨折的第一期修复过程,因而愈合慢。
(二)全身因素:包括年龄、健康情况、激素的影响、运动和骨折的局部应力状态以及电流作用等。
二、骨折的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
(一)骨折的畸形愈合:骨折畸形愈合是指骨折断端在重叠、旋转、成角状态下连接而引起肢体功能障碍者。
(二)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肢体各部骨折经过治疗,若在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过去之后,尚未形成骨性愈合时,临床检查仍有伤肢处疼痛、骨折局部仍有压痛以及X线摄片检查见骨折线仍清晰,但骨折端尚无硬化现象者,即为骨折延迟愈合。
(一)早期并发症
1.全身并发症
(1)休克:多为创伤直接造成和失血所致的休克,应及时进行抗休克治疗,并要止痛。止血、输氧、输血、输液等抗休克治疗。
(2)脂肪栓塞:是骨折所特有的严重并发症,一般不易作出早期诊断。脂肪栓塞的临床表现是多样的,如突然死亡、休克、、急性或出现""现象等。脂肪栓塞的原因是由于骨折断端伴有静脉断裂、静脉壁的破裂处未能完全闭合,骨髓腔内的脂肪滴进入破裂静脉形成脂肪栓子。栓塞的发生时间通常在伤后数小时到数天,部位通常是发生在肺和脑。的急性症状类似急性肺水肿。
2.局部并发症
(1)感染:多见于开放性骨折污染严重或清创不及时、不彻底引起的感染,严重者致骨髓炎、。若发生,如、,后果更为严重。因此,对于开放性骨折应尽早彻底清创,给予广谱抗生素并注射。
(2)血管损伤:多见于暴力的挤压、撕裂和火器性骨折,骨折端的刺戳都可能引起血管损伤。如肱骨踝上骨折伤及肱动脉,股骨踝上骨折伤及N动脉,伤及腋动脉,引起的髌部大血管破裂或撕裂等。动脉损伤在临床上通常有下列几种情况:
①出血:闭合骨折为内在出血,呈进行性张力肿胀,按之发硬,远端发凉。开放性骨折时流血不止,应妥善包扎,抬高患肢,密切观察远端血液循环。可见的喷射状出血应及时清创探查,细心结扎。在紧急情况下,可用止血带止血,但应注意绑扎部,松紧适度,稳妥可靠,且必须标明绑扎时间,每隔1小时松解1次。同时应尽量争取时间,尽快输血,清创探查,酌情结扎或吻合血管。
②血栓形成:血管外表的连续性未破坏,但其内膜有不同程度的挫伤或破裂,可引起血栓形成或主要分支痉挛,表现为远端缺血。应及时行交感神经节封闭或神经阻滞麻醉,保温观察,不见缓解者即需手术探查,切除损伤部,取出栓子,进行血管吻合或移植。
③缺血性肌挛缩:这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要强调预防为主,一旦发现,即刻处理。上肢多见于肱骨踝上骨折或前臂双骨折,下肢多见于股骨踝上或胫骨上端骨折。肢体筋膜间隔区内压持续增高也会造成缺血性肌孪缩。
④外伤性和动静脉瘘:骨折处出现"搏动性血肿",大者宜待侧支循环建立后手术治疗。
(3)脊髓和神经损伤:
①:多发生于胸腰段和脱位的病例中,表现为相应平面以下的不同程度的截瘫。
②:较少见,早期的神经损伤可突然牵拉,骨折端压迫,挫伤或刺伤所致。如可合并桡神经损伤,肱骨踝上骨折可损伤正中神经,腓骨颈骨折可损伤腓总神经,诊断和处理骨折时应仔细检查肢体远端的感觉和运动是否正常。一般对闭合骨折脱位合并神经损伤者,须及时将骨折脱位整复,但不要使用暴力,以免加重对神经的损伤。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神经的功能多能自行恢复。不恢复者可骨折愈合后再行神经探查术。晚期的神经损伤更为少见,可为骨痂包裹压迫或长期在粗糙的骨痂上摩擦与牵拉所致。常用的疗法是行神经松解、移位或截骨术矫正畸形。
(4)内脏损伤:骨折可能伴有邻近重要脏器的损伤。如合并胸膜或肺损伤,骨盆骨折合并尿道、膀胱或,颅骨骨折合并脑等。
(二)晚期并发症
1.全身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为长期卧床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由于长期卧床,肺功能减弱。痰涎,咳痰困难,易引起呼吸道感染,甚至危及生命。为此,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鼓励其多作深呼吸及鼓励排痰,并在不影响患肢的固定下加强患肢的功能活动,以便及早离床活动。
(2):长期卧床不能活动的病人,在骨突出部如骶骨、髂后上棘、股骨大转子、足跟等处因经常受压而形成溃疡。尤以脊柱骨折合并截瘫及老年消瘦者更易发生。对此应加强护理,以预防为主,对褥疮好发部位应保持清洁、干燥,定时翻身,进行局部按摩,并注意在骨突出部加放棉垫、气圈之类给予预防。对已发生的褥疮,除了按时换药,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外,还应给予全身抗生素治疗及支持疗法或投以促进伤面干燥的药物。
(3)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脊柱骨折合并截瘫者,因长期留置导尿管,常致逆行性感染,引起、肾盂炎,甚至形成尿道周围脓肿或。长期卧床的病人易发生废用性骨质脱钙,大量钙质经肾脏排出,加上排尿不畅和感染,即容易形成尿路结石。为此,应定期在无菌条件下更换导尿管并冲洗膀胱,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小便通畅。
2.局部并发症
(1)外伤性骨化和骨化性肌炎:由于损伤严重或复位手法粗糙,深部肌肉内的血肿和被撕裂剥离的骨膜下血肿,彼此沟通,渗入肌纤维之间,血肿机化后,通过骨膜化骨的诱导,逐渐变成软骨,游离的钙质进入机体肌肉中。一般在早期X线照片,只显示出云雾状边界不清的骨化阴影,经过数月,阴影逐渐清晰、缩小,边缘分明。防止此症的发生,除了避免整骨手法粗暴外,还有人尝试早期在严密的无菌操作下将血肿抽出,用0.5%反复冲洗,以消除肌肉之间的血肿,防止和减少骨化性肌炎的发生。
(2)关节僵硬:骨折后引起附近关节僵硬的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种:①长时间的固定忽视了早期功能锻炼,致使关节囊挛缩;②关节腔内积液、积血吸收不良,形成结缔组织粘连;③长期制动,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④关节内有骨片、软骨片或骨折线进入关节。
(3)缺血性骨坏死:骨折后,骨折段的血液供应可因骨折而被切断,也可因血管的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失养,从而造成缺血性骨坏死。任何骨折都有此现象,但坏死范围小者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多能借"爬行替代"而复活。坏死范围大的如股骨头、腕舟骨、距骨,不但愈合困难,而且常因骨质硬化变形而继发骨性关节炎。
(4)骨生长障碍: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骨折。在发育过程中可出现生长阻滞或各种畸形,如的畸形愈合。
在治疗时,可以利用仍保持完整的软组织作为整复和固定的的支点,对已破坏的组织,应在治疗骨折的同时治疗软组织。骨折治疗的重要法则是固定,使骨有一个良好的生长恢复条件。但为了恢复骨骼系统的功能,以促进骨折的愈合,运动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急救:急救一般是在现场进行,目的在于抢救生命,减少痛苦,防止组织的再损伤或再污染,并创造安全转运的条件。¥¥¥骨折的急救很重要,处理不当能加重损伤,增加患者痛苦,甚至形成残废影响生命。因而,及时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急救是十分重要的。包括: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防止休克。严重或多发骨折及合并有其他创伤患者更易休克,要注意预防,更要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休克包括:止痛,固定患肢有止痛、止血、减轻组织损害和休克的作用;止血,内或外出血为的主要原因,不加以控制会加重休克。一般伤口局部加压包扎,即可止血。对于四肢大出血不能控制者,可上止血带,但绑扎的部位要正确,松紧要合适。否则会加重出血。上止血带时间最长不能超过2h,应每隔1h左右放松1次,但不可冒再次大出血危险,轻易将止血带放松。在可能条件下,应立即输液、输血和给氧。③骨折肢体临时固定:上肢骨折主要用小夹板固定,用三角巾悬吊,并将伤肢用绷带固定在胸壁上;下肢骨折主要用半环托马斯架固定或绑在健腿上,膝以下骨折固定在小夹板上;疑有脊柱及骨盆骨折损伤时,应尽量避免骨折处有移动,以免引起或加重损伤。不论病人是仰卧或俯卧,尽量不变动原来位置将四肢理直,准备好硬板担架后,由两人轻轻将病人滚翻到木板上,仰卧,用宽布带捆在担架上。如骨折位于颈部,则一人必须把住下颏和枕部略加牵引。滚翻时脊柱应保持中立位。腰或颈下垫一小布卷则更好。
(二)骨折的治疗原则: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是:①正确的复位。②保持整复,直到骨折部连接的良好固定。③积极的功能锻炼使肢体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
(三)非手术疗法:
1.闭合复位法:复位是治疗骨折最基本的方法,特别是闭合骨折应为首要步骤,抓紧时机,正确复位。
(1)骨折整复的要求:对骨折整复都应达到解剖学复位(即骨折断端完全恢复正常解剖位置)或近解剖的复位,对某些难以复位的骨折应根据病人的年龄和骨折部位,做到功能对位,从对位、对线和长度三方面来衡量。即骨折端虽未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但对位达到1/3以上,对线成人<10°,儿童<15°,长短上儿童<2cm,成人<1cm者。骨折愈合后不影响其功能。
(2)骨折整复的时间:原则是愈早愈好。及早整复既容易,又稳定。肢体肿胀后,组织弹性减少,对复位和固定都不利。但病人有休克、昏迷、内脏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须等待全身状况稳定后,整复骨折。在观察期间外敷,抬高患肢并给以适当的临时固定。开放性骨折伤口较小者。在清创后按闭合性骨折处理。伤口较大者,在清创时将移位做大体上矫正,必要时同时内固定,或配合牵引或石膏维持对位,残留移位待伤口愈合后再进一步整复固定。
(3)麻醉选择:可选用神经阻滞、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个别情况可用全麻以及肌肉松驰剂,要求达到复位时不痛,复位后麻醉即行解除,肌肉仍有适当的张力,有利于骨折的固定。
(4)合理使用X线透视检查:X线透视下整复骨折不但危害医患身体健康,且难以准确配合,影响整复效果,故必须提高整复技术。需要透视时,应注意防护。
(5)整复方案:整复骨折是一个集体协同动作,而骨折整复往往是在瞬间完成的。因此,整复前必须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整复方案,包括手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经过讨论,统一认识,才能在复位中协同动作,主动配合。
(6)骨折整复的手法:骨折整复的手法很多。祖国医学有一套完整的手法,即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它们是:①拔伸捺正;②旋转屈伸;③提按端挤;④摇摆触碰;⑤挟挤分骨;⑥折顶回旋。近年来在此法基础上中西医结合总结出了八法,即在原六法基础上再增加手摸心动和推拿按摩。成为现代治疗骨折的整复八法。
2.牵引整复法:牵引术是用牵引力和反牵引力对肢体或躯干进行牵引,使移位的骨折、脱位的关节得到复位和固定,或使畸形得到矫正。通过牵引装置,利用悬垂重量为牵引力,身体重量为反作用力者为持续牵引,其牵引重量以骨折缩短移位的大小和患者的体重而定。牵引术分皮肤牵引和骨牵引。
(1)皮肤牵引:这是利用胶布条或泡沫塑料条粘贴于伤肢皮肤并予绷带包扎的一种牵引,其牵引力直接加于皮肤以牵开紧张的肌肉,使骨折移位得到复位。皮肤牵引只能承受较轻的牵引力,最多不超过5kg,过重则将使胶布拉脱。
(2)骨牵引:这是用钢针穿过骨骼进行的牵引,它能承受较大的牵引重量。一般股骨骨折用1/7体重的重量,胫腓骨骨折用1/10体重的重量作牵引力,能较迅速纠正骨折移位、关节脱位或关节挛缩畸形,尤适用于合并剧烈肿胀或皮肤有水疱的骨折,既能迅速消肿,又便于护理。在配合使用小夹板固定、保持骨折不移位的条件下,可以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充分发挥运动与固定在骨折治疗中的联合作用,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促进骨折愈合。牵引用具常用骨圆针、铁锤、手摇钻、各号牵引弓。
3.机械整复法:这方法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近年来,由于机械结构的改进,生物力学的应用和材料的研制,机械整复和骨骼外固定已成为骨折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通过骨折上下端的多针垂直插针,在针尾用机械夹具杆连接,经过调节,达到牵开、纠正成角;再通过挤压,可保持局部因素。
4.固定方法:骨折整复后必须固定,是为了保持骨折在整复后的位置,防止再移位,而骨折整复后再移位,主要是受肢体本身的重力和肌肉牵拉力两种肢体内在力的影响。因此固定骨折必须坚强有力。临床上常用的固定方法:
(1)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是从肢体的生理功能出发,结合现代医学肢体运动学的原理,通过①布带对夹板的约束力;②纸垫对骨折断端防止或矫正成角畸形和侧移位的效应力;③充分利用肢体肌肉收缩活动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使肢体内部动力因骨折所致的不平衡重新恢复到平衡。
(2)石膏外固定:可根据骨折部位、类型和稳定程度采用不同形式的石膏外固定。
石膏绷带固定:用石膏绷带固定骨折是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将石膏绷带卷平放在温水桶内,温水中亦可加入适量以加速石膏凝固。为了保护骨隆突部的皮肤和其他软组织不受压伤,包石膏之前,必须先放好衬垫。常用的有棉纸、棉垫等。根据衬垫的多少,可分为有衬垫和无衬垫石膏绷带。目前大多数医生采用衬垫石膏绷带,肢体关节必须固定在功能位或所需要的特殊位置。各关节的功能位如下(均以中立位0°法计):①肩关节:上臂外展45°-60°,内旋程度以肘关节屈至90° 时,拇指尖对准病人鼻尖为准。②肘关节:屈曲90°,前臂在旋前与旋后的中立位,左侧略旋后,右侧略旋前。如两肘同时强直,应使一侧置于半屈位(约50°)。③腕关节:背伸约30°,略向尺侧偏斜。④拇指:拇指的功能位就是它的对掌位。将食指指尖和拇指指尖作一圆圈形对合,此时拇指的位置就是它的功能位。⑤其他手指:各指的功能位是和拇指成对掌的位置。⑥髋关节:成年患者屈曲25°左右,外展5°-10°,外旋5°-10° ;儿童每增1岁屈曲加1°,即1岁屈1°,2岁屈2°,以此类推。儿童的髋关节有逐渐屈曲和内收的趋向。若一侧下肢短2.5cm,外展10°即可代偿。若短3.5cm可再加外展10°,即外展20°。但不能外展太多,否则将引起膝内侧副韧带劳损。应该用垫高鞋底的办法来补偿。⑦膝关节:屈曲5°-10°,儿童可用伸直法。⑧踝关节:功能位即它的中立位。不背屈或跖屈,不外翻或内翻,足底平面不向任何方向偏斜。
石膏楔形矫正:管型石膏固定后,若骨折尚有轻度成角移位存,可以在原有的管型石膏上作楔形矫正。即在成角的凹处平面将管型石膏作横向线状地剖开2/3,留角顶处石膏不剖以免骨折移位,将成角纠正后,剖开处即成一楔形空隙,在空隙边缘撑一小木块,然后用石膏绷带加固。成角较大者此法不能用,因有发生压迫性褥疮的危险。
(3)牵引与夹板合用:利用牵引来对抗肌肉收缩,防止骨折重叠移位,用夹板约束骨折处的侧方移位,达到固定的目的。
5.功能缎炼:整复和固定为骨折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活动乃是加强局部固定,加速血液循环,增强物质代谢,促进骨折愈合,保证肢体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锻炼也必须根据具体骨折的部位、类型、骨折稳定程度和病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练功活动。从整复固定后即开始锻炼,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练功锻炼要以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主,动作要协调、均匀、平衡、循序渐进,逐渐加大。保持肌肉的正常张力,促进骨折断端的稳定愈合。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
(四)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切开复位是治疗骨折较常用的方法,但要严格掌握其指征。指征正确,操作正规,才能收效,否则将会造成更严重的危害,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切开复位内固定有四个指征:
1.估计手法整复可能失败或已做过手法而失败者。如骨折断端有软组织嵌插者。
2.手法虽成功,但估计不能保持稳定或手法后已出现移位者。如前臂骨折、下肢骨折。
3.估计骨折将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者。如。
4.骨折不能用外固定者,如开放性骨折伴有严重的血管或神经损伤者。常用的内固定的器材为螺丝钉、接骨板,加压钢板、髓内钉、钢丝等。
(五)开放性骨折的处理:由于外伤致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称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应强调争取早期治疗,以防污染的细菌深入组织内部繁殖感染,应尽早地把开放性骨折转变为闭合性骨折。处理时首先给以破伤风抗毒素和有效的抗菌素,进行彻底清创。清创术是在麻醉下,反复刷洗伤口周围皮肤,冲洗污染伤面,清除所有异物,切除无生力的组织,细心检查损伤情况,由浅入深,切除无生力的组织时应尽量保留骨片。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应及时处理进行吻合,并整复和固定骨折,对于缺损骨块或严重的粉碎骨折应先注意保护伤面,争取使伤面Ⅰ期愈合,Ⅱ期处理骨折,消除感染机会,若受伤已超过8小时应根据伤口情况决定是否Ⅰ期闭合创口。超过24小时者,一般不再清创,包扎换药配合全身治疗。
(六)陈旧性骨折的处理:临床上因骨折时处理不当或未处理而造成了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或因治疗不妥而造成的陈旧性骨折。包括畸形愈合、迟缓愈合和不愈合三种。多因复位不好、固定不够或功能锻炼不当所致,故应强调预防为主。
对畸形愈合,先积极锻炼关节功能,争取手法折断或切开凿断,变陈旧性骨折为新鲜骨折,再按新鲜骨折处理。需要大重量牵引者,要加上牵引力,纠正重叠移位,待骨折处牵开、肿胀消退、伤口愈合后捆上夹板,利用肌肉收缩活动时的内在动力,在外固定装置的控制下,侧移位或成角畸形可以持续地自动矫正。骨折可按期愈合。
对迟缓愈合应明确找出其发生原因,去除不利于愈合的因素,合理固定和功能锻炼,加之做纵轴叩击以刺激骨折局部的生骨细胞。以及内外药物、理疗等方法,促使其愈合。真正的骨折不愈合是少见的,往往是在骨折断端间夹有软组织或已形成假关节。因此必须手术改变其内在环境并行植骨固定。在手术前应对局部的软组织和关节功能充分注意,若局部瘢痕过大,血运不良,应切除植皮同时改善关节功能后才能行骨折处理。
仍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贯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强调整体观念,内外兼治。辨证地处理好骨折治疗中的复位、固定、练功活动和药物治疗的关系。尽可能做到骨折复位不增加局部软组织损伤,固定骨折而不妨碍肢体活动,因而可以促进全身气血循环、增强新陈代谢,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齐头并进。
(1)在复位上以闭合复位为主,亦有切开复位。"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亦强调手法复位的要求是及时、稳妥、准确、轻巧而不增加损伤,力争一次手法完成。常用手法是:拔伸、旋转、折顶、回旋、端提、捺正、分骨、屈伸、纵压。
(2)夹板固定是治疗骨折的一种重要手段,复位后固定起到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采用夹板固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晋代葛洪已采用竹片夹缚固定治疗骨折,主张用柔软的旧布包扎,以不松不紧为宜,既要固定患处,又不要妨碍血运。夹板固定是从肢体的生理功能出发,通过扎带对夹板的约束力;固定垫对骨折断端防止或矫正成角畸形和侧方移位的效应力;充分利用肢体肌肉收缩活动时的内在动力,使肢体内部动力因骨折所致的不平衡重新恢复到平衡。因此夹板局部外固定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固定,它是一种动力平衡,是以动制动,适应生理的要求,符合外固定的生物力学原理。
固定垫:利用它所产生的加压或杠杆作用以维持骨折断端在整复后的良好位置。但不可依赖固定垫对骨折段的挤压作用来代替手法复位。否则将引起压迫性溃疡或肌肉缺血性坏死等不良后果。固定垫必须质软,有一定的弹性,能维持一定形态,有一定的支持力,能吸水可散热,对皮肤无刺激作用。固定垫的大小、厚度及硬度等均可影响它对软组织产生的作用力。厚而太小、坚硬的固定垫,容易引起压迫性溃疡,并使夹板与肢体不能紧贴而固定不稳;薄而大的、柔软的固定垫,又因作用力过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根据骨折的类型、移位的情况,在适当部位安置固定垫,常用的有两垫、三垫固定法。
扎带:用1~2cm宽的布带或绷带折叠成扎带3~4条,依次缠扎中间,远端、近端,活结扎在前侧或外侧板上,扎带的松紧度以包扎后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适宜。夹缚固定的包扎方法:①续增包扎法;②一次包扎法。
(3)药物治疗:内服和外用药物是治疗骨折的两个重要方法。伤科学积累了不少秘方、验方,都各有所长,但总是以"跌打损伤,皆瘀血在内而不散也,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折不能续"和"瘀去、新生、骨和"作为理论背景的。内服和外用药物,对纠正因损伤而引起的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促进骨折的愈合均有良好作用。
①外用药:
初期: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类的药膏为主,如消瘀、清营退肿膏、双柏散、定痛膏、膏。
中期:以接骨续筋类药膏为主,如接骨续筋膏。
后期:可用舒筋活络类药膏为主,如万应膏、损伤风湿膏、伸筋散等。骨折后期,如折端在关节附近,为防止关节强直、筋脉拘挛、可用熏洗、伤药水揉擦,配合练功活动,达到活血散瘀,舒筋活络,迅速恢复功能的目的,常有药有骨伤外洗一方、骨科外洗二方等洗剂外用。
②内服药物:
早期:以活血化瘀,利气止痛为主。内有酌加、、、之类,或苏七散。
中期:用养血通络,强筋壮骨药物,以促进骨折愈合。可选用舒筋、、之类酌加、、、、仁、、之类。复方健骨片、伤科等对骨折的迟缓愈合有较好疗效。
后期:以壮筋益髓、疏利关节为主,可因健步虎潜丸、六味丸之类。
中西医结合治疗
骨折的康复医疗以医疗体育即功能锻炼为主,辅以理疗及按摩以达到促进愈合,防止及矫治功能障碍,以达消除残疾的目的。康复医疗可分两期进行:
第一期(愈合期)康复:当骨折已获妥善处理,局部肿痛开始消退,患者情况稳定,即应开始康复医疗。
(1)医疗体育:愈合期医疗体育的基本作用是①活跃局部血液淋巴循环,维持正常组织代谢,防止骨脱钙促进骨愈合。②维持一定的肌肉收缩,防止废用性肌萎缩。③维持伤区邻近关节的适当运动,牵伸关节囊及韧带,促进关节内滑液的分泌与流转,防止废用性关节挛缩与关节内粘连。④促进局部血肿和渗液吸收,维持附近肌肉与肌腱的活动幅度,预防或减轻疤痕粘连。⑤活跃呼吸、循环及全身各系统生理功能,防止肺炎、褥疮、、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愈合期医疗体育的基本方法是:①伤肢近端和远端未被固定关节的各方向主动运动,必要时给予助力,保持正常的活动幅度。在上肢应特别注意肩外展、外旋和掌指关节屈曲、拇外展;在下肢要注意踝背伸,防止足下垂。中老年人关节挛缩倾向很大,尤需重视。②患肢被固定部分的肌肉的等长收缩,以防止肌萎缩,并维持对骨骼的应力刺激以防止骨脱钙,促进骨痂形成。在骨折复位稳定,疼痛减轻时尽早开始。③进行全身保健体操,以保持健康,防止并发症。保健操内容应包括深呼吸、未受伤肢体的主动运动和适度的腹背肌运动。根据骨折部位和健康条件,可在卧、坐或站位进行。④骨折涉及关节面时宜于固定2-3周后,每日取下外固定物作受累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逐步扩大其活动范围,运动后再予固定。可防关节内粘连形成,促进关节软骨的化生修复。使其有较好的塑形。⑤使用小夹板固定时,伤后数日即应开始伤区关节的主动运动。运动在夹板许可的方向内进行,可避免引起骨折移位,长骨干骨折者应避免作局部旋转运动。
(2)理疗:目的在于消淤,退肿,改善局部血循,活跃细胞代谢,促进骨折愈合。在骨折后48h对选用以下疗法:①光疗:常用的有红外线、白炽灯、紫外线。②电疗:如用直流电离子透入法提高局部钙、磷浓度,促进骨愈合。③透热疗法。④超声波。
第二期(恢复期)康复:从骨折愈合、外固定去除时开始,目的是促进关节活动度、肌力和运动技能的恢复,防止残疾形成。主要方法是:
(1)医疗体育进行关节活动度练习、肌力练习及实用活动功能练习。
关节活动度练习:方法有①主动运动:即受累关节各方向的主动运运,用力至有轻度疼痛。其作用较温和。②被动运动:由患者自己或治疗师进行,能较有力地牵伸挛缩和粘连组织。动作必须平稳缓和,用力至引起轻微疼痛为度,忌用暴力,以免引起骨化性肌炎及其他损伤。③助力运动:是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结合。可由患者或治疗师用手工施加助力,也可利用棍棒、滑轮或特制进行。④关节功能牵引:在适当姿位固定关节的一端,在另一端以适当的重量直接或通过滑轮按一定方向作10-15min的牵引,牵引力以引起轻度疼痛为限。可依次作不同关节及不同方向的牵引。其作用优于一般的主动和被动运动,适用于比较牢固的关节挛缩强直。在局部加热的同时作关节功能牵引效果更好。⑤系列石膏固定:关节挛缩较顽固时,可在牵引和运动的间歇期用石膏或塑料夹板固定患肢,防止其弹性回缩,加强牵伸效果。关节活动度增加时,夹板也应随着更换。但夹板不能绑扎过紧,以免影响血循。以上练习可1日多次反覆进行。
肌力练习:方法视肌力损害程度而定。①肌力为o°-1°时作按摩和感应电刺激。②肌力为1°-2°时作助力运动,摆动运动,温水浴中运动。③肌力达3°时以主动运动为主。④肌力达4°时应作抗阻运动。利用人工阻力、自身体重、沙袋、哑铃等重物或弹簧、橡皮条产生阻力,也可使用特制的肌力练习器械。肌力练习应引起肌肉疲劳才能达到迅速增强肌肉的目的。运动负荷较大因而只能重复10次或持续10s左右时,对增强肌力有效;负荷中等因而运动可多次重复或持续较长时间时,才对增强肌肉耐力有效。当肌力增强时随之增加运动负荷而不增加运动次数或时间的练习法称为渐进抗阻练习法,增强肌力的效果较好。
肌力练习引起肌肉内生化改变及物质消耗,需在休息过程中得到恢复,并通过“超量恢复”使肌肉增粗,肌力增强。故肌力练习需有适当的间歇期,一般每日或隔日进行1次,不宜过于频繁。
肌力恢复不佳时导致关节不稳,损害肢体功能并可引起关节的慢性损害,需加注意。
实用活动功能练习在关节活动度及肌力恢复的基础上进行。在上肢如进食、饮水、写字、梳洗、穿脱衣服及作各种工艺操作,在下肢如起立、步行、上下楼、跑步、骑自行车等。
(2)物理治疗:主要目的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软化瘢痕、松解粘连及解痉止痛。常用方法有蜡疗、中药熏洗、直流电游子导入、音频电疗、超声、红外线、白炽灯照射等。
祖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已形成了一套独具中国医学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治疗体系。公元前16世纪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骨折的描述。《内经》详细地记载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基本理论,并阐发了"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以及气伤痛、形伤肿等理论,由此奠定了中医正骨学的理论基础。祖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中医骨伤科的发展也经历了骨科的起源时期(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骨科基础理论形成期(战国、秦、汉)、骨科临证医学的进步期(三国、西晋、南北朝)、骨科的形成期(隋、唐、五代十国)、骨科的成长期(宋、辽、金、元)、骨科的发展期(明、前清)和新骨科的产生时期,时至今日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诊治体系。
量法早在《灵枢?经水》就有"度量"的记载;《灵枢?骨度》则对骨尺寸用等分法来作测量。《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亦提出要"相度患处"。至今为临床医师所应用。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
&&&&&&&&&&&&
&&&&&&&&&&&&
全站分类导航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