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脂肪肝捐肝

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 大渝健康 & 正文
女儿患急性肝功能衰竭 父亲捐肝将其救活
  女儿患急性肝功能衰竭 父亲毅然选择捐肝 预计三个月后两人肝脏可长至接近常人水平  “我醒来后还一直以为是别人捐给我的肝,直到护士告诉我现在身体里的肝来自我爸爸……”小柯提起来泣不成声。父亲老柯很淡定:“我人老了,只想女儿好,能够捐肝给她我非常愿意,医生也告诉我会很安全。”日前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成功完成一例活体供肝移植手术,来自广东茂名的老柯捐出2/3肝脏移植给因“急性肝功能衰竭”昏迷七日的女儿,成功救活宝贝闺女。现在父女俩均度过术后危险期,恢复良好,近期就可出院。
  连续昏迷七日急需换肝  昨日记者见到小柯时,她正在输液。身材瘦削、脸色泛黄的她表示,感觉比之前好多了。对于曾命悬一线的境遇,她并没多说,反而是一提到父亲就激动不已。小柯告诉记者,在她接受肝移植手术并苏醒之后,只见到妈妈和哥哥,唯独不见爸爸。问到爸爸去哪里了,妈妈安抚她:“为给你治病,他回家筹钱去了。”  “直到护士透露其实捐肝救我的就是我爸爸时,我只想赶快见见他!”小柯表示,等身体康复后,不想马上工作,想先陪在父亲身边一段时间。“其实以前和爸爸话并不多,虽然知道他很疼我。”  而老柯对此却显得很平静:“她当时已昏迷好几天了,医生说根本等不及肝源,其实不光是我,她的妈妈和哥哥都愿意捐肝!”  今年24岁的小柯原本刚开始美好生活,去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她在广州从化某畜牧单位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这一切。  一个月前,小柯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头痛、头晕、发热,于是前往从化当地的医院治疗,医生以为是普通感冒,就给她开了感冒药,打了退烧针,但病情并不见好转,开始出现尿色加深、尿量减少,眼睛和全身出现染黄的现象。家人开始意识到病情严重,迅速将小柯转到广州某医院治疗,被诊断为“急性肝功能衰竭”。随后小柯的病情开始急剧恶化,至手术前,她已连续七天肝昏迷,医生建议必须立即进行肝脏移植手术,否则患者生命有危险。  父亲是最佳肝脏供体  5月8日,小柯被紧急转入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准备接受肝脏移植手术。但由于目前肝脏来源缺乏,患者病情又不能拖延,专家详细了解情况并评估后,认为可以进行同种活体肝脏移植手术。  “同种活体肝脏移植手术必须同时保证供体和受体的安全下进行,供体一般来自患者的家人或亲属,而且捐出的肝脏既要满足挽救患者生命需求,又要保证余下的肝脏能够维持供体的生命健康,难度不小。”中山一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何晓顺教授介绍,原则上,小柯的父母及哥哥都可以为她提供肝脏,但经全面检查和认真分析,最终55岁的父亲老柯成为最佳肝脏供体。  “但接下来还有一道难关,就是移植审查关。”专家介绍,器官移植必须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并全票通过、随后层层报批,经同意才能开展手术,但由于小柯病情十分危急,医院特别开通了绿色通道。“我们在一天时间内完成了手术准备、伦理讨论等相关工作,卫生厅领导得知情况后给予很大支持,审批手续火速办了下来。”何晓顺教授介绍,程序一个没减少,但为抢救小柯生命,做到了各环紧扣,效率奇高。  5月9日下午,何晓顺、朱晓峰、王东平教授主刀,经历十几个小时,终于成功从老柯身上取下约66%的肝脏,顺利将其移植到了小柯体内。“经过三个月左右的恢复,他们俩的肝脏都可以长大接近常人的水平。”何晓顺教授说。  目前,女儿小柯的肝脏功能在逐步恢复中,父亲老柯也能下床自由活动。据了解,小柯生病住院后,家里欠了不少医药费,得知小柯生病的消息,她的老师同学、学校领导,还有单位同事、领导都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积极捐款,帮助她解决了医药费用难题。  类似案例  爸爸捐20%肝  救了七月爱子  马上出院的还有七个月的小强(化名),尚在襁褓中的他不知道自己生来就有先天性胆管闭锁,更不会了解父亲已经为他“掏心捐肝”过了。据王东平教授介绍,来自广西的小强因为患病,所以脸色一直黄黄的,情况很不好,为此,他的爸爸毅然捐出一小部分肝脏,这块充满父爱的肝脏经过专家细心裁剪,被安置在小强体内。现在小强适应良好,已基本康复,择日可出院。  “捐肝既要考虑供体剩余部分够不够用,又要满足受体的需求,像老柯虽然捐出了2/3的肝脏,但依然符合医学标准,不会妨碍他日后生活,而且也没有远期顾虑。”专家介绍,目前活体器官移植的供体生命危险被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所以还是十分安全的。据了解,该院已完成20余例活体供肝移植手术,术后大部分病人均存活五年以上,且生活质量获明显改善。文/记者涂端玉 通讯员李绍斌 图/记者肖毅强(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wysfwang]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精彩推荐评论过往今日
Copyright & 1998 - 2014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妻子肝衰竭丈夫捐肝&有一种爱情叫同“肝”共苦--黑龙江频道--人民网
妻子肝衰竭丈夫捐肝&有一种爱情叫同“肝”共苦
&&&&来源:&&&&&
术后合影 许延庆 摄
绥化市51岁的刘宝荣患肝衰竭,唯一延续生命的方法就是肝移植,家人得知此事后争先恐后要求配型,最终,丈夫孙秉新配型成功,为妻子捐出了近60%的肝脏……如今,夫妻俩携手终于闯过了生死难关,他们愿意用生命去诠释――
3日,在哈医大一院,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肝移植手术后,来自黑龙江省绥化市的孙秉新、刘宝荣夫妇一起闯过了生死难关,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不离不弃,生死相依”才是爱情的真谛。18日,记者来到哈医大一院肝脏外科病房采访了这对同“肝”共苦的夫妻,倾听他们患难与共的日子里,那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相濡以沫三十载 妻子突患肝衰竭
“她为人温柔贤惠,跟着我吃了不少苦,结婚这么多年,日子平淡却很温馨。”
今年52岁的孙秉新和51岁的刘宝荣都是我省绥化市铁路系统的普通退休工人,30多年前,两人经人牵线相识相爱后,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谈到妻子,孙秉新的脸上难掩笑容:“我们俩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妻子为人温柔、贤惠、孝顺,跟着我吃了不少苦。结婚这么多年,日子平淡却很温馨。”
“亲戚朋友无论谁家有事儿,爸妈总是抢着帮忙,在街坊邻居口中,妈妈也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在儿子孙增权的记忆里,父亲和母亲的感情一直很好,几乎没怎么吵过架。2012年,儿子孙增权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今年6月儿媳又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大孙子,把更多的欢乐与幸福带到了这个家中。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个月前,刚刚当上奶奶的刘宝荣突然感到身体极度乏力,腹胀得厉害,不能进食,而且皮肤日渐发黄。短短几天,竟然发展到卧床不起。在哈医大一院感染科,刘宝荣被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由于就医过晚,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唯一能延续刘宝荣生命的办法就是肝移植。
五位家人争相配型 唯有丈夫适合捐献
“我一定要想办法救她,哪怕只能在一起多生活一年,那也值得!”
“从小我和姑姑就最亲,我不能眼看着姑姑病情一天天加重而见死不救。”刘宝荣的侄女刚生产完还处在哺乳期,连夜从北京坐飞机赶回哈尔滨,就是为了和刘宝荣配型。和刘宝荣的侄女有同样想法的可不止一个人,在得知刘宝荣需要肝移植的消息后,家里凡是符合条件的亲属都争着为刘宝荣捐肝。在亲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包括孙秉新和他的儿子在内,共有5人进行了配型检验,唯有孙秉新各方面条件均适合捐献。
据哈医大一院肝脏外科病房主任刘连新回忆,他第一次与孙秉新见面时,孙秉新哭着对他说,“我想给妻子捐肝。”当刘连新告诉他捐肝可能会有风险时,孙秉新坚定地说:“我不怕,如果没有了妻子,我们这个家就散了,我一定要想办法救她,哪怕我们只能在一起多生活一年,那也值得!”当刘连新教授得知为了给妻子筹集肝移植手术的费用,孙秉新将房子变卖,而且五位家人争相配型时,更是为之感动。
历经10多个小时 手术终于宣告成功
医生:“没有血缘关系配型却如此成功,令人震惊,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吧。”
8月2日是“七夕节”,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手术终于被敲定于第二天进行。虽然刘宝荣已经处于肝昏迷状态,但是为了不给妻子增添心理负担,孙秉新一再嘱咐医生,手术前千万不能让妻子知道是他捐的肝,否则以妻子的个性一定不会同意。当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时,29岁的孙增权紧张得手都在颤抖,笔在手中握了半个小时,才缓缓写下名字。
3日上午8时,供肝者孙秉新首先被推进了手术室,麻醉后,医生摘取了孙秉新右半肝约700克(肝脏的60%),然后对摘取的肝脏进行修整以备移植。9时30分,受肝者刘宝荣被推进了相邻的手术室,麻醉后首先进行病肝切除,随后植肝。16时许,孙秉新手术结束被推回病房,19点30分,移植手术全部结束,刘宝荣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这意味着哈医大一院13个科室通力协作,数十名医护人员历时10余个小时的肝移植手术宣告成功。
刘连新教授告诉记者,肝移植有三项需要参考的主要指标,即血型、淋巴细胞毒性实验以及HLA配型,而孙秉新夫妇不但血型相同,淋巴细胞毒性实验合格,而且HLA配型六个位点配上四个,这样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几乎不到10%,“茫茫人海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配型能如此成功,作为医生我们也感到非常震惊,只能说二人是‘天作之合 ’吧。”
妻子术后见到丈夫 眼中含泪说谢谢
“别想那么多,等你病好了,我们还要一起牵手20年!”
术后,刘宝荣植入的肝状态非常好,复查时已经由当初植入时的700克长到了1000克,很快就会达到正常肝的重量,再有一周的时间就可康复出院,而孙秉新的身体已经恢复如初,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其实,还在重症监护室时,刘宝荣就已经知道自己体内的肝是丈夫给捐的。孙秉新告诉记者,当他术后见到妻子,妻子眼含泪光,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谢谢”,还责怪他把肝捐给自己了以后怎么办。孙秉新安慰妻子:“别想那么多,你得病我不能见死不救。等你病好了,我们还要一起牵手20年!”
据刘连新教授介绍,2009年,我省开展了第一例活体肝移植手术,是父母捐给子女的,此次为刘宝荣进行的肝移植手术是我省第二例活体肝移植,同时也是我省首例夫妻间活体肝移植手术。肝移植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目前非肿瘤性的肝移植患者存活率很高,5年的存活率可达70%多,20年的存活率可达50%多。
“虽然目前肝移植已经是一项技术十分成熟的手术,但是由于供体难求,很多患者由于迟迟等不到合适的供体,最终抱憾离世。”刘连新教授呼吁,“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器官捐献的队伍中来,哈医大一院是具有DCD肝移植资质的医院,有意愿在身故后捐献器官的市民可以来医院进行相关的咨询。”(许延庆 记者霍营)
(责编:邹慧、张喜艳)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你的位置:>
“← →”翻页
湖北人万金强不满两岁的儿子凡凡(化名)在北京武警总医院被确诊为胆道闭锁,唯一救命的办法只剩肝移植手术了,否则很难撑到年底。经过化验,万金强血型为AB型,凡凡则是B型。万金强说,凡凡的母亲是B型,可她在凡凡11个月大时,就离开了这个家。今年7月,凡凡母亲在电话中称5天后来京给儿子做亲体肝移植手术,但最后她并没有来。医生建议他,一边等肝源,一边再尝试说服妻子。但是,妻子的电话换了,无法联系。万金强最终决定自己给儿子跨血型“捐肝”,并向医院提出了申请。
近日,万金强的申请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这将是中国首例父为儿跨血型捐肝,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血型一致的肝移植。
图为万金强11月11日在病房里看着孩子,因病情带来的黄疸症状,凡凡的瞳孔和肚皮都泛着黄。中新社发 张浩 摄
发布时间: 10:42:59 【编辑:周维】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总机:86-10-她为什么会给陌生人捐肝
女儿是我生活的天空;我希望,我是女儿心灵的阳光。无论我在哪里,不仅能汲予她温暖,当出现阴霾的时候,还能够让她看到一片晴朗。
她为什么会给
看到一篇报道,大致内容是一个19岁的农村女孩,通过媒体得知一中年农村妇女患了一种肝病,生命垂危,如不能及时换肝救治,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而这个妇女,有一双不到十岁的儿女、卧床不起的丈夫和已经风烛残年的家公。她是家里的支撑,如果她走了,这个家也就完了。这个女孩经过深思熟虑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捐肝给她以挽救她的生命。说她是深思熟虑,是因为她的父母家人无论怎样反对、阻挠甚至用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办法,都不能动摇她捐肝的决心;而那个善良的农家妇女也真诚地多次拒绝,她也没有丝毫的改变;她甚至想到以公证的方法来达到她捐肝的目的。最终她的父亲流着泪颤抖着手在手术单上给她签了字。记者在问她这样做的原因时,她说她小的时候,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她和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饱尝生活的艰辛。她非常羡慕那些有爸爸妈妈在身边的孩子。孩提时代刻骨铭心的经历,促使她决心帮助那个陌生的妇女,以避免她家里的小弟弟小妹妹遭遇她那样的童年生活。
这篇报道让我想了很多,于是我把它带回家让已经16岁的女儿看。女儿看完后眼里噙满了泪水。
我问:“假如你是那个姐姐,你会怎样做呢”?
女儿(低下头):“我不会捐肝的”。
我问:“假如那个病妇是妈妈呢”?
女儿(扬起脸):“那我当然会”!
我问:“为什么”?
女儿:“因为你是我妈妈”!
我问:“为什么是妈妈你就会而对那个病妇就不会了呢”?
女儿(想了一会儿):“我没有那个姐姐高尚,我可能有点自私吧……”。
看着女儿,沉思片刻,我轻轻地对她说:
“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不存在不高尚;你也不自私,你不是愿意把肝捐给妈妈了吗?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是你这样的想法,因为这种想法很正常”。
“你知道妈妈为什么会说你的想法很正常吗”?我问。
“知道”,女儿回答,“因为肝是身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捐了之后它就不会再生;它和献血、捐骨髓不是一码事儿”。
“是啊!关键的问题是,你就是把自己的肝都捐出去了又能救几个人呢?你是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的,对于太多需要救治的病人,一个医生的力量是单薄的;最主要的是鲁迅明白那时的国人最需要拯救的是灵魂。所以,你看,像你们学过的脍炙人口的《呐喊》、《祥林嫂》等等檄文,具有多么强大的震撼力啊,在当时唤醒了多少麻木的中国人”!
“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于只救助一个病妇,而要想到整个类似的弱势群体;不光是类似的弱势群体,还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你还可以想到诸如亟需解决与拯救的生态环境,需要富有和强大起来的国家…,等等。所以啊,心中要有大爱,要有一种目光深远的责任感呵!责任的担起,需要能力,更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
女儿:“可是妈妈,那个阿姨的确需要救助呀”!
“是的。假如是你,除了捐肝,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帮助她呢”?我反问。
“哦!我可以在网上发帖子,让更多的人参与爱心行动,为她募捐呀;也可以和同学们组成自愿小组,在校内校外募捐啊”!
“对啊”!
“但是妈妈,总是要有肝源的呀”?女儿有点迷惘。
“肝的来源会有很多,医院自有途径。像意外死亡的人以及死刑犯啦,在法律允许的框框内,肝脏是可以获得的呀”!
“可是,妈妈,那个姐姐为什么会那样做呢?她将来会后悔吗”?女儿清澈的眼睛里盛满了疑问。
“那个姐姐的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是缘于她童年时期的负性生活事件”,我缓缓地对女儿说,“她从小不能承欢于父母膝下而是和爷爷相依为命,尝透了生活的艰辛和世态的炎凉,这种成长经历积郁成了她心灵深处的负性情结,她又是一个非常善良有爱心的女孩,她不忍别人将遭遇与她相同的命运,所以她作出了那样的选择”。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人们从童年期开始通过生活经验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加上她又是经过认真地考虑以及她的善良,我想,她将来未必会后悔”。
“妈妈,报道中说,对她的这种行为说啥的都有,有人赞扬,还有很多人给她寄钱捐物,希望她能尽快恢复身体拥有幸福的生活;但也有人讽刺甚至贬损她,说她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捐款,她听到后非常伤心”,女儿说。
“那你怎么看呢”?我问道。
女儿:“我觉得大家不要再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那个姐姐做的是对还是错了吧,因为她已经做过了,她那毕竟是善良无私的行为!我们要接纳和理解她,更要爱护她。那些给她捐钱捐物的人一定也都是很有爱心的人,他们希望好人有好报”。
“是啊!”听到女儿的回答,我心里充满了欣慰,“我们不效仿,但要理解;不弘扬,但要接纳。绝不能非议讥讽或者诋毁,那样会给她带来痛苦和造成心灵上的伤害!我们要祝福她、关爱她,希望她将来能拥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偿捐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