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免疫球蛋白白 1gG:17.1g/L 参考值(8.0—16.0g/L)...

疾病: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G(IgG)是在脾脏和淋巴结中合成,在人体血清中的含量最高(占Ig量的75%),而且在血清中半衰期长,主要分布在血清和组织液中,是抗细菌、抗毒素和抗病毒抗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IgG的含量最高,是人体免疫反应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它也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免疫球蛋白,对哺乳动物新生幼仔,新生儿抗感染起重要作用。所以通常人们提到免疫球蛋白都是对IgG而言。
共找到 "免疫球蛋白G" 相关的咨询1000条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3(1/2)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4(2/2)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9(2/7)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8(3/5)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14(5/9)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7(3/4)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7(3/4)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6(3/3)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51(3/48)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10(2/8)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4(2/2)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5(2/3)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7(3/4)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3(1/2)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9(3/6)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3(2/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6(3/3)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14(12/2)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5(3/2)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4(2/2)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免疫球蛋白G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目录1 拼音miǎn yì qiú dàn bái G2 英文参考A7S antibody 7S IgG immunoglobulin G3 别名
4 免疫球蛋白G概述
G(IgG)主要由脾、中的合成和分泌,以形式存在。在过程中机体合成IgG的年龄要晚于 ,在出生后第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年人水平。IgG是中主要的成分,约占血清总的75%。
5 人IgG的亚类
根据IgG中γ链差异,人IgG有4个亚类:IgG1、IgG2、IgG3和IgG4(小鼠4个亚类是IgG1、IgG2a、IgG2b和IgG3)。其中IgG3γ3铰链区含有62个残基,具有4个重复γ1铰链区(15个氨基酸残基)的串连,重链间二硫键数量多,约10~15个,因此易被,也较短。
不同IgG亚类的活性有所差异(表2-3)。IgG的半衰期相对较长,约为20~30天。IgG可通典途径活化,其固定补体的依次是IgG3>IgG1>IgG2,在小鼠为IgG2b>IgG2a>IgG3,人的IgG4和小鼠的IgG1无固定补体的能力。
表2-3 人IgG不同亚类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较
重链及其分子量(kD)
单体分子量(kD)
铰链区氨基酸数目
中半衰期(天)
血清浓度(mg/dl)
结合FcR:FcγRⅠFcγRⅡFcγRⅢ
6 免疫球蛋白G的免疫作用
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在中起重要。此外IgG还具有调理吞噬、ADCC和结合SPA等作用。由于IgG上述特点,IgG在机体防护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大多数、抗、抗体都属于IgG类抗体。应用对、等有免疫力的或正常人丙种或可进行,能有郊地预防相应的性疾病。不少如、的因子()以及引起中的抗体也属于IgG。
7.1 正常值
免疫、单向免疫法: : 7.6~17g/L (760~1700mg/dl) : 7~14.8g/L (700~1480mg/dl) 0.5~6个月:3~10g/L (300~1000mg/dl) 6个月~2岁:5~12g/L (500~1200mg/dl) 2~6岁: 5~13g/L (500~1300mg/dl) 6~12岁: 7~16.5g/L (700~1650mg/dl) 12~16岁: 7~15.5g/L (700~1550mg/dl) 成人: 6~16g/L (600~1600mg/dl )
7.2 化验结果意义
升高: ①:系统性红斑狼疮、、、Sj?gren(斯约格伦氏综合征、)等。 ②IgG型、血症。 ③病:慢性肝炎、隐慝性、狼疮样肝炎等。 ④:、、、、性病、、放射线菌病、、等。 ⑤。
7.3 化验取材
7.4 化验方法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7.5 化验类别
、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7.6 参考资料
《新编临床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免疫球蛋白G 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五 1:24:51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您是不是想看:
、 、 、 、 ...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指具有抗体活性的动物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也见于其他体液、组织和一些分泌液中。人血浆内的免疫球蛋白大多数存在于丙种球蛋白(&-球蛋白)中。免疫球蛋白可以分为IgG、IgA、IgM、IgD、IgE五类。  由两条相同的轻链和两条相同的重链所组成,是一类重要的免疫效应分子;由高等动物淋巴细胞产生的,经抗原的诱导可以转化为抗体。因结构不同可分为IgG、IgA、IgM、IgD和IgE5种,多数为丙种球蛋白。可溶性免疫球蛋白存在于体液中,参与体液免疫;膜型免疫球蛋白是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更多
  Ig分子的基本结构是由四肽链组成的,即由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轻链(L链)和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重链(H链)组成的。L链与H链是由二硫键连接形成一个四肽链分子,称为Ig分子的单体,是构成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现已知5种免疫球蛋白中IgG、IgA和IgD的H链各有一个可变区(VH)和三个恒定区(CH1、CH2和CH3)共四个功能区。IgM和IgE的H链各有一个可变区(VH)和四个恒定区(CHl、CH2、CH3和CH4)共五个功能区。VL和VH是与抗原结合的部位,单体由一对L链和一对H链组成的基本结构,只有2个与抗原结合的位点,如IgG、IgD、IgE、血清型IgA;双体由J链连接的两个单体,有4个与抗原结合的位点,如分泌型IgA(SIgA),所以SigA结合抗原的亲合力要比血清型IgA高。五聚体由J链和二硫键连接五个单体,如IgM。五聚体IgM理论上应为10个与抗原结合的位点,但实际上由于立体构型的空间位阻,&般只有5个结合点可结合。  H和L链上都有可变区,同类重链和同型轻链的近N端约110个序列的变化很大,其他部分的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据此可将轻链和重链区分为可变区(V)和恒定区(C)。VH和VI。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变化,称为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CDR),分别为CDRl、CDR2和CDR3。CDR以外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相对不易变化,称为骨架区(FR)。VH和VI。各有113和10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4个FR(分别为FRl、FR2、FR3和FR4)和3个CDRs。VH和VI-中的各氨基酸可编号,一些保守的氨基酸都有其固定的编号位置,将不同序列和已编号的序列进行对比以后,在某个位置上多出来氨基酸编号为A、B、C等,如27A、27B、27C、106A等。VH和VL的3个CDR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识别及结合抗原,并决定抗体识别的特异性。更多
  重链和轻链的C区分别称为CH和CL,不同型别(x或入)CI。的长度基本一致.但不同类别IgCH的长度不一,有的包括CHl~CH3,有的为CHl~CH4。同一种属生物体内针对不同抗原的同一类别Ig的C区组成和排列顺序比较恒定,其抗原性是相同的,但V区各有不同。C区与抗体的效应功能相关,可激活补体,介导穿过和黏膜屏障,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从而介导调理作用、ADCC作用和I型。  在Ig分子伸出的两臂和主干之间(CHl与CH2之间)还有个可弯曲的区域,称为铰链区。该区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能改变两个结合抗原的Y形臂之间的距离,两臂之间的角度可自0到90变化,这样有利于两臂同时结合两个不同的抗原表位。虽然IgD、IgG、IgA有绞链区,而IgM和IgE没有,但这并不说明它们完全不能弯曲,实际上还有相对的弯曲性。各类抗体的铰链区的长度及氨基酸的顺序也有不同;人IgD的可伸展的距离最大,IgG4和两种IgA的弯曲度则有限。更多
  何谓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HBIG系用经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健s康人后,采集的高效价血浆或血清分离提取制备的免疫球蛋白白制剂,其抗体效价在100IU/ML以上。  什么人群适合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以及HBsAg和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和其所生婴儿;  2.意外感染的人群;  3.与乙型肝炎患者或HBsAg携带者密切接触者;  4.免疫功能低下者;  如何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sAg阳性母亲的使用:从产前3个月起,每月注射一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每次剂量200-400IU。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的使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剂量100-200IU,并同时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或按医生推荐的的方案使用。  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效果如何  多项研究证明,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对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达95%左右,因此两者合用的预防效果是可靠的。  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献血员中筛选出来的,其血浆含有滴度较高的乙肝表面抗体,经过浓缩工艺,最后制成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因其价格昂贵,只有在下列情况下考虑使用。  阻断母婴传播  母亲是HBsAg和HBsAg双阳性的,必须在出生后48小时之内(越早越好)肌肉注射一支乙肝免疫球蛋白,间隔1月再注射一支,然后联合应用乙肝疫苗,对婴儿的保护率可达70%~90%。    乙肝易感者在某种场合意外地遇到乙毒感染的危险时,可以单独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例如医生、护士和检验人员等在给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作治疗、护理或取血检验过程中,不慎手指被针尖刺破,或被手术刀割伤,病人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就可以通过皮肤创伤进入上述人员的体内。在这种情况下,应立即(12小时之内)给受感染人员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支,1个月后再重复注射一次,可起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用量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剂量为200mg/支装,成人每次使用量为一支,上述提到的婴儿使用每次为半支,也就是100mg。  储存  肝免疫球蛋白是提取血液中乙肝表面抗体,采用浓缩工艺,制做成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保存与空气和温度有直接联系,一般情况下,为确保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大多数医院采用恒冷藏储存方式,制剂由医生开出之后,在常温下不宜保存超过30分钟,应尽快注射,以免影响制剂活性。乙肝免疫球蛋白适应的温度一般在摄氏2----8间,须隔绝与空气接触。&更多
  1.可能失败,给母肾的功能增加压力。  2.可能会使乙毒发生变异,给治疗带来困难。  3.可能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有潜在危险。更多
  1.免疫球蛋白G(IgG)  正常参考值:7&16g/L  临床意义:IgG增高常见于:传染性肝炎(急性)、肝硬化、狼疮样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结核、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性淋巴肉芽肿、IgG骨髓瘤。IgG下降常见于:无&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GIgA缺乏症、肾病综合症、IgA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  2.免疫球蛋白A(IgA)  正常参考值:0.7&4.0g/L  临床意义:IgA增高常见于:传染性肝炎(急性)、肝硬化、狼疮样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IgA骨髓瘤。IgA降低常见于:无&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GIgA缺乏症、抗IgA血症、肾病综合症、IgA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免疫球蛋白M(IgM)  正常参考值:0.4&2.3g/L  临床意义:IgM增高常见于:传染性肝炎(急性)、肝硬化、狼疮样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球蛋白血症。IgM降低常见于:无&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MIgA缺乏症、肾病综合症、IgAIgG骨髓瘤、肝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更多
相关专家达人解答
2个回答最佳答案:您好!免疫球蛋白A偏低时,常见于抵抗力低下,如反复呼吸道感染... 医师1个回答最佳答案:生后15到30天内注射第二支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跟正常程序一样,满... 围产医学专业硕士学位5个回答最佳答案:您好,你的情况考虑这种情况是可以的,是有阻止乙肝母婴传染作用... 医师2个回答最佳答案:您好,宝宝的接种免疫球蛋白这个是有一定的影响。注意孩子有没有... 儿童营养师1个回答最佳答案:一般不提倡注射免疫球蛋白来提高免疫力。可以服一些口服的增加免... 主任医师
提示:如果您没找到满意的内容,请到向专家提问吧。
还有更多免疫球蛋白的问题?
词条分类:
词条时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科
热门推荐文章
北京世纪摇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京ICP证010534号
客服信箱: & 电话:010-& 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最新)谷丙转氨酶(ALT)&& 正常值& 3.00-40.00 u/l临床意义:&&&&&&&&&&&&&&&&&&&&&&&&&&&&&&&&&&&&&&&&&&&&&&&&&&&&&&&&&&&&&&&&&&&&&&&&&&&&&&&&&&&&&&&&&&&&& & &(1)ALT活性在下列疾病可见升高&&&&& a.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管炎和胆囊炎等&&&&&&&&&&&&&&&&&&&&&&&&b.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脑出血等&&&&& c.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2)一些药物和毒物可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及酒精、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谷草转氨酶(AST)&& 正常值 3.00-40.00 u/l临床意义:&& (1)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性增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显著增高,在48小时达到高峰,约在3-5天恢复正常&& (2)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活性轻度增高&& (3)肝炎时,AST和ALT均可明显增高,可高与正常值上限10-30倍,这在其它疾病时少见.在黄疸期间,AST和ALT即可见增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由于肝中AST含量增高,往往AST&ALT,但由于ALT清除率较慢,所以不久以后即ALT&AST.恢复期一般ALT恢复较慢,持续ALT、AST增高,往往说明有慢性肝炎.AST/ALT比值如&1,则有可能是慢性迁延性肝炎.如酶活性增高,且AST/ALT比值&1,则很有可能是慢活肝.。r_谷氨酰转移酶(r_GT)&& 正常值& 11.00-61.00 u/l&&临床意义:&& 人体各器官中r_GT的含量按下列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肾脏中含量较高,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的该酶活性增高不明显.肾单位病变时,r_GT经尿排出,检验尿中酶活性可能有助于诊断肾脏疾病,r_GT主要诊断肝胆疾病.显著增高常见于:原发行肝癌、胰腺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胰头癌、肝外胆管癌等.轻度或中度增高见于: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胰腺炎、胆石症等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值&& 53.00-140.00 u/l&&临床意义:(1)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可见于下列疾病:&& a.生理性增高:妊娠期、儿童生长发育期、射入性血糖增多及紫外线照射后&& b.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肝脓肿&& c.骨骼疾病:由于骨的损伤或疾病使成骨细胞内所含高浓度的碱性磷酸酶释放入血液中,引起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增高。如: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骨质软化症、佝偻病、骨转移癌、骨原性肉瘤、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 d、某些恶性肿瘤晚期:如胃癌、肺癌等(2)、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见于重症慢性肾炎、乳糜泻、贫血及恶病质、儿童甲状腺发育不全等。总胆汁酸(TBA)&&& 正常值&& 5.1-19.0 umol/l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肝硬变、慢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癌、急性肝内胆汁淤滞、肝外阻塞性黄疸等。白球蛋白比 (A/G)&&&& 正常值&1.50-2.50&&&&&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清蛋白增高或球蛋白降低降低:见于清蛋白降低或球蛋白增高A/G比值小于1时称A/G比例倒置,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总蛋白(TP)&&&& 正常值&& 66.00-88.00g/l&&&临床意义:增高:(1)血清中水分减少而使总蛋白相对增高,常见于脱水症,如腹泻、呕吐、失水性休克、持续高热等;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血液发生浓缩导致总蛋白升高(2)血清蛋白合成增多,多发生于发生性骨髓瘤等降低:(1)血浆中水分增加,血浆被稀释:如静脉输入多的低渗液或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2)机体消耗增加:如严重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恶性肿瘤等(3)合成障碍:只要由肝功能障碍引起(4)蛋白丢失:见于严重烧伤、大量血浆渗出、大出血、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白蛋白(ALB)&&&& 正常值&& 38.00-51.00 g/l&临床意义:增高:主要见于各种原因的脱水或补液不足(如腹泻、呕吐、大量出汗、过分干渴等)所造成的血液浓缩降低:(1)蛋白质摄入不足:如长期饥饿、营养不良、消化吸收功能不良的慢性胃肠道疾患及妊娠后期或哺乳期等&&&& (2)清蛋白合成功能不全:见于慢性感染、慢性肝炎及慢性恶性贫血等&&&& (3)蛋白质的消耗增多:慢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各种慢性发热性消耗疾患、感染或外伤等&&& (4)清蛋白丢失:见于肾病综合征、严重出血、胸腹腔积水、广泛的烧伤等球蛋白(GLB)&&& 正常值&&& 20.00-30.00g/l&临床意义:增高:(1)血液浓缩引起的G的增高&&&& (2)感染性疾病:如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麻风、结核病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功能亢进,如SLE、硬皮病、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4)骨髓瘤和某些淋巴瘤时,r-球蛋白和部分β球蛋白均可增高至20~50g/l降低:合成减少或消耗过多,常见于小儿生理性低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x线治疗后、肾病综合征、烧伤、维生素B6缺乏等总胆红素(T-BIL)&& 正常值&& 0.00-18.80umol/l临床意义:(1)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和预后。肝脏疾病患者胆红素明显升高时,常反映有较严重的肝细胞损伤。TBIL长期异常,提示病情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如黄疸短期内急剧增加,则表示病情危重;急性酒精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大于8.6umol/l,则提示预后恶劣(2)血清胆红素增高见于:肝脏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肝硬化肝外疾病: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闭塞性黄疸、胆石症、胰头癌、输血错误直接胆红素(D-BIL)&& 正常值& 0.0-4.3umol/l&&临床意义: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疾病造成的胆红素排泄障碍,使经肝细胞处理后的胆红素无法排出而入血,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间接胆红素(I-BIL)&& 正常值& 1.70-17.30umol/l&临床意义:新生儿黄疸、溶血性黄疸、血型不符的输液反应使结果升高血糖(GLU)&&&&& 正常值&& 3.60-6.10umol/l&&&临床意义:增高:(1)生理性:摄入高糖食物后,饭后1~2小时,情绪紧张时由于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也可以引起血糖升高。(2)病理性:a胰腺β细胞损害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引起的糖尿病。b某些疾病导致的各种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生长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引起的高血糖.c颅内压增高,如颅外伤、颅内出血、脑膜炎等。d脱水,如呕吐、腹泻、高热等也可使血糖轻度增高。降低:(1)生理性:饥饿,剧烈运动。(2)病理性:a胰岛素β细胞增生或瘤使胰岛素分泌过多。b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生长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分泌不足。c严重肝病,肝脏储存糖原及糖异生能力下降d胰岛素或其它降糖药物使用过量等。甘油三脂(TG)&&&& 正常值& 0.48-1.82mmol/l&&& 临床意义:增高:(1)家族遗传性或饮食因素引起的高三酰甘油血症(2)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阻塞性黄疸、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等继发引起的TG增高。降低:(1)主要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重症肝病等。(2)消化吸收不良疾病继发引起的TG水平下降。总胆固醇(TC)&& 正常值&&&3.35-6.45mmol/l&&&临床意义:TC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饮食、遗传、运动等,儿童及新生儿的正常参考值较成人低。增高: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甲状腺机能减退、糖尿病、妊娠、总胆管阻塞等。降低:原发性低胆固醇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严重肝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正常值&&0.88-2.04& mmol/l&&&临床意义:HDL-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呈负相关,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体内HDL含量下降临床意义较大病理性降低见于:冠心病、脑血管病、肝炎、肝硬化、糖尿病、肥胖症、吸烟等综合分析HDL和HDL/TCH值,能更好预测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正常值& 0.00-2.84 mmol/l&&&临床意义: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及损害程度呈高度的正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它降低可改善冠心病的症状,引起损害的修复载脂蛋白A1(ApoA1)&&& 正常值&& 1.00-1.60g/l&&&&&&临床意义:&& &APOA1主要存在于HDL-C中,所以它主要反映HDL的水平,它与HDL-C呈明显正相关。但由于HDL是由一系列大小和组成都不均一的亚组份组成,病理状态下HDL亚类大小与组成往往发生变化,所以APOA1和HDL-C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两者的检验不能互相代替增高:高a脂蛋白血症,酒精性肝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外胆道阻塞、APOA1缺乏症(如Tangier病)等载脂蛋白B(ApoB)&& 正常值&& 0.60-1.10g/l&&&&&&临床意义:血清中90%以上APOB存在于LDL中,所以APOB主要代表LDL水平,APOB与LDL-C呈明显正相关。但同样的在病理状态下两者变化不一致,不能相互代替。它是血脂各项指标中较好的动脉粥样硬化指标,降低APOB可以减少冠心病及促进粥样斑块的消退增高:冠心病、2型高脂血症、胆汁淤滞、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降低:急性肝炎、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尿素(UREA)&&&& 正常值&1.70-8.30mmol/l&&&&临床意义:生理性因素:高蛋白饮食引起血清尿素浓度增高,男性比女性平均高0.30.5mmol/l,随年龄增加有升高趋势,妊娠妇女尿素浓度偏低病理性因素:& (1)肾前性:失水引起血液浓缩,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而使血尿素潴留。可见于剧烈呕吐、幽门梗阻、长期腹泻等。&(2)肾性: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晚期,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中毒性肾炎等都可导致血尿素升高。&(3)肾后性:前列腺肥大,尿路结石,尿道狭窄,膀胱肿瘤致使尿道受压可使尿路阻塞引起血尿素浓度升高。血尿素减少较少见,可见于严重肝病,如广泛性肝坏死。肌酐(CREA)&&& 正常值50.00-132.60umol/l&&&&&临床意义:肌酐经肾小球滤过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通过肾小管完全排泄。在肾脏疾病初期,血清肌酐值通常不升高,直至肾脏实质损害,血清肌酐值才升高,所以血清肌酐检验对晚期肾脏病临床意义较大。在正常肾血流条件下,肌酐如升高至176-353umol/l,提示为中度至重度肾损害。尿酸(UA)&& 正常值&&& 180.00-440.00u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1)痛风(2)核酸代谢增加时,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3)肾功能减退(4)氯仿中毒、四氯化碳中毒、铅中毒、自相子痫、妊娠反应及食用富含核酸的食物。肌酸激酶 (CK)&&& 正常值& 24.00-190.00u/l&&&&&&&临床意义: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中也有存在。各种类型的进行性肌萎缩、皮肌炎等血清CK活力增高。神经因素引起的肌萎缩,如脊髓灰白质炎时活力正常。急性心肌梗死后2~4小时就开始增高,可高达正常10~12倍,2~4天恢复正常。病毒性心肌炎也明显升高,对诊断及预后有参考价值。CK增高还见于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一些非疾病性因素,如剧烈运动、各种插管、手术、肌肉注射冬眠灵和抗生素等也可引起CK活性增高。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正常值&0.00-25.00& u/l&&&&临床意义:(1)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急性心肌梗死胸痛发作后先于CK总活力升高,24小时达峰值,36小时内其波动曲线与总活动相平行,至48小时消失。一般认为,血清CK-MB≥总活动力的3%为阳性,最高值达12%~18%。若下降后的CK-MB再度上升,提示有心肌梗死复发(2)肌营养不良的患者可检出CK-MB乳酸脱氢酶(LDH)&& 正常值&&115.00-220.00u/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肌梗死、横纹肌创伤、心肌炎、某些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镰状细胞贫血、恶性贫血、肝炎、肝硬化、肺梗塞等某些肿瘤转移所致的胸腹水中LDH活力往往升高a-羟丁酸脱氢酶& (a-HBDH)& 正常值& 72.00-182.00mmol/l&&&临床意义:a-HBDH与LDH、CP、CP-MB、AST一起构成了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心肌梗死患者血清a-HBDH升高,LDH/a-HBDH比值减低。正常人比值为1.2~1.6;心肌梗死患者减低为0.8~1.2;肝实质细胞病变时可升高至1.6~2.5;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H1升高,a-HBDH也升高钙&Ca&& &正常值& 2.10-2.90 mmol/l&临床意义:&(1)血清离子钙增高:甲状旁机能亢进、代谢性酸中毒、肿瘤、维生素D过多症等&(2)血清离子钙降低: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慢性肾衰、肾移植或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维生素D缺乏症、呼吸性或代谢性酸中毒、新生儿低钙血症等磷 P&&& 正常值&&& 0.81-1.55mmol/l&&临床意义:(1)血清无机磷增高: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慢性肾炎晚期、维生素D过多、多发性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等(2)血清无机磷减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佝偻病或软骨病拌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增生时,糖尿病、肾小管病变性病变时等镁 Mg&& 正常值&&&0.73-1.06mmol/l&&临床意义:(1)血清镁增高:& a.肾脏疾病:如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 b.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艾迪生病和糖尿病昏迷& c.多发性骨髓瘤、严重脱水等(2)血清镁降低:& a.镁由消化道丢失,如长期禁食、吸收不良或长期丢失胃液者,慢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长期吸引胃液等& b.镁由尿路丢失,如慢性肾炎多尿期或长期用利尿剂治疗者& c.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糖尿病酸中毒、醛固酮增多症等,以及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者血常规:& 白细胞(WBC)计数&& 正常值& (4.0~10.0)×109/L&临床意义:(1)白细胞增加:&&&& a.生理性:见于胎儿及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分娩期、月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严寒及极度恐惧等。&&&& b.病理性: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尿毒症、传染病、严重烧伤、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出血、白血病等。(2)白细胞减少: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自身免疫性疾病、黑热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疟疾、极度严重感染、化疗后、X线及镭辐射、非白血性白血病脾功亢进。血常规:血红蛋白& 正常值&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临床意义:升高:①生理性升高,如新生儿,高原居住者&&&&& ②病理性升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降低:各种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血常规:红细胞(RBC)计数 正常值男:(4-5.5)×1012/L女:(3.5-5.0) ×1012/L 新生儿:(6-7)×1012/L临床意义:一般情况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之间成正比例关系,但在部分患者,同时检验二项对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血常规:血小板计数 正常值 (100-300)×109/L临床意义:①血小板减少见于:a.血小板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障等。B.血小板破坏增多:脾脏功能亢进、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血小板消耗过多:DIC。②血小板增多见于:a.急性反应: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急性感染等。B.骨髓增生综合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C.脾脏切除后乙肝三系&&&正常& HBsAg(-).临床意义:HBsAg(+)为乙肝携带者。HBsAg(+) HBeAg(+) 抗HBc(+)为乙肝大三阳HBsAg(+)HbeAb(+)HBc(+)为乙肝小三阳&尿常规:尿蛋白 (PRO) 正常(-)临床意义:生理性蛋白尿:剧烈运动、高温受寒等因素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尿内暂时出现蛋白。病理性蛋白尿:各类肾病、肾毒性物质引起的肾损害、SLE、妊娠综合症及免疫性蛋白尿等。尿糖(GLU) 正常值 (-)临床意义:尿糖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亢、精神激动等。尿酮体(KET) 正常 (-)临床意义:1)生理性异常,见于妊娠呕吐、营养不良、长期饥饿、剧烈运动后等。2)病理性异常:糖尿病酸中毒尿胆红素(BIL) 正常 (-)临床意义:在阻塞性黄疸及肝实质病变时,尿中均可出现胆红素。尿胆原 (URO) 正常 (-)临床意义:1)完全阻塞性黄疸尿胆原阴性。2)溶血性黄疸及肝实质病变时尿胆原增高。尿白细胞(WBC) 正常 (-)或极少临床意义:泌尿系统有炎症反应。尿红细胞(RBC) 正常 (-)临床意义:红细胞增多见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结石、肾盂肾炎、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来源:(.cn/s/blog_00j22t.html)- [转载]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二)_曦源_新浪博客
尿亚硝酸盐试验
阳性、尿路细菌性感染
尿沉渣镜检:
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肾炎及外伤,亦见于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症或肿瘤、直肠、子宫的肿瘤累及泌尿道时。此外,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液病如过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亦可在尿中出现较多的红细胞。
白细胞增多大部分为脓细胞,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膀胱炎、尿道炎、肾结核、肾肿瘤等。妇女可因白带混入尿液而致白细胞增多。
少量出现无临床意义
出现管型结合临床
脑脊液常规
无色透明液体不含红细胞,白细胞数极少,蛋白定性试验㈠
葡萄糖定性试验,五管阳性,PH 7.3-7.6
中性粒细胞增多:各种感染性增多见于多种脑膜炎,非感染性增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后,多次腰穿后、脑室造影、白血病波及肿瘤转移以及脑血管栓塞。
淋巴细胞增多,感染性增多见于多种脑膜为炎。非感染性增多见于药物性脑病,格林~巴综合症,急性弥散性脑脊髓炎、脑膜结节病、多神经炎、动脉周围炎。
正常精液为乳白色粘性液体,一次排出量为2.0~4.0ml,30分钟至于小时自行液化。pH 7.5-8.5,活动率&70%,活力优+良&50%,WBC&5个/HPF,RBC&5个/HPF
精子密度低或无精子,可见于生殖系结核,非特异性炎症,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睾丸炎及某些先天性疾病,如睾丸发育不良,隐睾症等。此外大剂量射线、工业污染、多种药物亦可引起精子密度减低,前列腺炎症、精囊炎可影响精液量及精液凝固,液化性状。精液中大量白细胞并见红细胞者多见于生殖系统炎症、结核,大量红细胞者可见于外伤或肿瘤,如查见癌细胞则为诊断生殖系统癌极有意义。
前列腺液常规
精子计数100-200×109/L,乳白色液体,可见卵鳞脂小体,WBC低于10个/HPF,RBC低于5个HPF,可见精子。老年患者可检出前列腺颗粒细胞和淀粉样体。
炎症时可见成堆脓细胞,如白细胞每高位视野多于10~15个即可诊断为前列腺炎。
1.003-1.030晨尿大于1.020
24小时尿为1.015-1.025
婴儿1.002-1.006
尿比重增高大于1.025为浓缩尿,见于急性肾炎,肾病、心功能不全、高热、脱水、体克及未控制的糖尿病。
比重减低小于1.005为低渗尿,见于尿毒症,原发性或心源性崩症,慢性肾衰、恶性高血压病。尿液含放射线造影剂时可使比重大于1.050。
4.5-8多数PH约6夜间尿较昼间尿为酸
尿液HP值升高见于进食大量植物性食品,尤其柑桔类水果,无缺钾的代谢性碱中毒,持续呕吐,呼吸性碱中毒、尿路感染,餐后,肾小管酸中毒等。
PH值减低见于饮食大量动物性食品,缺钾性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
尿蛋白质定性
如化验报告出现尿蛋白为+~++++者为蛋白尿。尿蛋白除功能性体位之外,病理性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一个早期而易被忽视的指标。
许多药物可使尿蛋白出现阳性。
尿糖阳性可分暂时性和病理性,暂时性糖尿见于应激反应一时性肾上腺素或胰高糖素分泌过多所致。病理性尿糖见于胰岛素分泌量相对绝对不足,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如胰腺疾病、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肥胖症、高血压等疾病。
尿酮体定性
增加,糖尿病、酮酸症、丙醇或乙醇中毒、饥饿、禁食、脱水等。
尿潜血试验
参考尿沉渣红细胞。
阴性或弱阳性
增加: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在肝炎对尿胆红素阳性可早于出现黄疸。
健康人尿胆元含量为(+)或小于1:20或&4.0Ehrlicho/1
增加:血管内溶血性贫血,组织内出血、肝细胞损伤、胆管部分阻塞并伴发胆管感染,缺氧、铅中毒、恶性贫血。
减少:胆管阻塞,广泛肝细胞损伤、肾功能不全、酸性尿。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1%-5%分
叶核50%-70%
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结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增多见于某些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减少见于多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增多见于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红细胞沉降率
男性小于15mm/h
女性小于20mm/h
增块:①生理性、运动、月经期、妊娠3月以上(直至分娩后3W)60岁以上高龄。
②病理性:各种炎症。风湿热活动期、结核活动期、组织损伤及环死持续2-3W,以肌梗死发病1W左右,恶性肿瘤,其它各种高球蛋白血症,稀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减低:主要见于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多症,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恶液质,抗感染治疗药物。
正常值范围
红细胞计数
男(4.4-5.7)×1012/L
女(3.8-5.1)×1012/L
新生儿(6-7)×1012/L
儿童(4.0-5.2)×1012/L
 RBC↑,见于真性经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烧伤、休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一氧化碳中毒、剧烈运动、高血压、高原居住等。
  RBC↓,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出血或持续小出血,重症寄生虫病,妊娠等。
男120-165g/L
女110-150g/L
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基本相 同
红细胞压积
男性0.39-0.51
女性0.33-0.46
PCV↑脱水浓缩,大面积烧伤,严重呕吐腹泻,尿崩症等。
PCV↓各种贫血,水中毒,妊娠。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MCH、MCHC是三项诊断贫血的筛选指标。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320-360g/L
网织红细胞计数
成人0.5%-1.5%
Ret·c↑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
Ret·c↓肾脏疾病,分内泌疾病,溶血性贫血再生危象,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
(100-300)×109/L
↑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2月内)、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大手术后(2W内)等。
血小板计数
(100-300)×109/L
减少①遗传性疾病。②获得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贫血。
以及脾、肾、肝、心脏疾患。另有阿斯匹林、抗生素药物过敏等。
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增多:若干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以及大面积烧伤、尿毒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白血病、类白血病、恶性肿瘤、组织坏死、各种过敏、手术后、尤以脾切除后为甚等。
WBC减少:感冒、麻疹、伤寒、副伤寒、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粟粒性结核、严重感染、败血症、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脾功能亢进、急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化疗、射线照射、激素治疗以及多种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癫痫病、抗甲状腺药、抗疟药、抗结核药、抗糖尿病药物等。
白细胞计数
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期、分娩期、月经期、餐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日光浴、紫外线照射、神经过度紧张、恐惧、恶心、呕吐。
简 要 意 义
0~40单位/升
升高见于肝炎、心肌炎及多发性肌炎
60克~80克/升(6克~8克/分升)
降低,见于营养不良,肝功能障碍蛋白质合成减少,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烧伤等
35克~55克/升(3.5克~5.5克/分升)
降低,见于营养不良、肝脏合成功能障碍,尿中大量丢失,如肾病综合征
20克~29克/升(2克~2.9克/分升)
升高,见于结缔组织疾病,肝脏纤维化,骨髓瘤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
1.5~2.5:1
降低,见于肝脏纤维化
1.7~17.1微摩尔/升(0.1毫克~1.0毫克/分升)
升高,见于溶血、肝损害及胆道阻塞
直接胆红素
0~3.4微摩尔/升(0~0.2毫克/分升)
升高,见于肝损害及胆道阻塞
简 要 意 义
1.002~1.030
升高见于心衰、高热、脱水及急性肾炎等。降低见于过量饮水、慢性肾炎及尿崩症等
升高见于碱中毒等。降低见于酸中毒等
阳性表示尿路感染
阳性表示尿路感染
阳性表示肾炎、肾病综合征及泌尿系感染等
阳性表示糖尿病及肾性糖尿
阳性表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各种原因造成的呕吐
阳性表示肝脏损害及溶血
阳性提示血尿、血红蛋白尿,见于肾炎、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尿路损伤及溶血等
阳性提示血尿,见于肾炎、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及尿路损伤等
正常参考范围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感染乙肝病毒,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
保护性抗体,感染乙肝病毒康复后或注射疫苗后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反映HBV的复制和判断传染性强弱,急性乙肝HbeAg短暂阳性,持续阳性提示转为慢性。
乙型肝炎E抗体(HbeAb)
出现于急性乙肝后期、慢性HBV感染时。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
出现于急性乙肝急性期,恢复后仍可持续阳性数年或更长时间。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
阳性为丙肝病毒(HCV)感染。抗HCV阳性持续六个月以上预示转为慢性丙肝的可能性较大。
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EV)
阳性为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
庚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GV)
病人感染庚型肝炎病毒(HGV)。可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病人病毒血症可长期持续9年,HGV可通过输血传播。
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dsDNA)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度稍差,抗dsDNA抗体滴度的升降与SLE疾病的活动程度相关,因此可监测 SLE的病情变化。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dsDNA亦可阳性。
肥达氏反应(Widal`s)
1.H及O效价均增高时可诊断为伤寒,O及A、B、C(其中之一项)效价达1:80以上时,可诊断为副伤寒甲或乙或丙,如效价随
病情逐渐上升,诊断价值更大。
2.伤寒病人发病第一周后才出现肥达氏反应,第一周内阳性率为50%,第四周可达90%。
3.单H凝集价升高而O不高者,可能①曾接受过伤寒菌苗接种②患过伤寒③另外少数伤寒患者因O凝集价被Vi抗原影响不增高,仅H 凝集价高④其他沙门氏菌感染。
4.曾预防接种过伤寒混合疫苗,再感染伤寒时,H 与O 凝集价上升较快,但在疾病恢复时,凝集价并不太高,因为预防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再感染时病情缓和。
5.过去曾接种过伤寒菌苗或患过伤寒近期又感染流感、布氏杆菌时,可产生高滴度的H 凝集素及较低的O 凝集素,此系回忆反应。
6.一般应取双份血清(急性期和恢复期)作对比,如呈四倍以上增长则价值更大,凝集素如明显上升,是新近感染伤寒的指征。
可提取核抗原(ENA)自身抗体谱带分析
抗sm:阴性
抗rRNP:阴性
抗u1RNP:阴性
抗SSA:阴性
抗SSB:阴性
抗Jo-1:阴性
抗Scl-70:阴性
抗D`E:阴性
抗DM-53:阴性
抗RA-54:阴性
1.抗Sm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血清标记抗体,阳性可达30%左右。
2.抗核糖体抗体(rRNP):是SLE的又一血清标记抗体,阳率10%。
3.抗U1RNP抗体: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中阳性率高达95%以上。在SLE中,该抗体阳性与雷诺氏现象有关。
4.抗SSA抗体:在干燥综合征(SS)中阳性率为60%,也可见于其它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SLE (35%)、硬皮病、多肌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该抗体阳性也可引起亚急性皮肤狼疮的皮损,与SLE的广泛光过敏性皮炎也相 关,IgG类抗SSA抗体通过胎盘可引起新生儿狼疮综合征,个别因抗体与心脏的传导系统相结合,可造成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5.抗SSB抗体:是干燥综合征的血清标记性抗体,阳性率达40%左右。
6.抗Jo-1抗体:是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肤炎(DM)的血清标记性抗体,在PM中阳性率达25%。该抗体阳性患者常会出现 肌炎、肺部间质性病变及关节炎等症状,易被临床误诊为慢性肺部感染或类风湿性关节炎。
7.抗Scl-70抗体:是全身性硬皮病(PSS)的血清标记性抗体,阳性率达43%。
8.抗D`E多肽抗体:仅见于MCTD患者中。
9.抗DM-53抗体:仅见于皮肌炎(DM)患者。
10.抗RA-54抗体:仅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阳性率14%。
免疫球蛋白G(IgG)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含量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儿童偏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含量逐渐升高。
增高:见于IgG型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肝病、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过敏性紫癜、恶性淋巴瘤、牛皮癣、麻风病、疟疾、肾炎。
减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蛋白丢失性疾病、免疫抑制治疗。
免疫球蛋白A(IgA)
0.76~3.9g/L
增高:肝脏疾病、结缔组织疾病、IgA型多发性骨髓瘤、肺结核、急性肾炎等。
减低:免疫缺陷病、选择性IgA缺陷病、后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病。
免疫球蛋白M(IgM)
0.4~3.45g/L
增高:巨球蛋白血症、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梅毒、黑热病、疟疾、丝虫病、支
原体肺炎、风疹等。
减低:免疫缺陷病、IgA、IgG 型的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先天愚型、蛋白丢失性胃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性疾病、尿毒症。
补体C3(C3)
0.5~1.5g/L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皮肌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急性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组织损伤期及糖尿病等。
减低:急性和某些慢性肾小球肾炎,各种活动性自身免疫病如慢性肝病、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等。
补体C4(C4)
0.44~0.66g/L
增高:风湿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梗、Reiter综合症和各种类型的多关节炎。
减低: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SLE活动期、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IgA肾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早期等。
甲胎蛋白(AFP)
原发性肝癌AFP量可高出正常数十倍至数万倍,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变肝细胞再生,AFP亦可升高。
癌胚抗原(CEA)
凡内胚层来源的恶性肿瘤如:结肠、直肠、食道、胃、肝和胰腺等的癌肿患者血清中均的CEA存在,并含量明显高于非肿瘤患者。但对 消化道肿瘤无早期诊断或鉴别诊断价值,可作为癌肿术后有无复发的监控指标。
EB病毒衣壳抗原抗体(VCA-IgA)
感染EB病毒后,患者血清均可出现抗VCA抗体,IgA类抗体对鼻咽癌有较高的特异性,但仍需结合临床进行判断。可用于早期筛查
鼻咽癌患者,判断疗效与预后。
冷凝集素测定(CAT)
凝集价&1:64具有诊断意义,如在病程中,冷凝集素效价逐渐上升,则对诊断价值更大。支原体肺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
、疟疾、恶性淋巴瘤等冷凝集素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冷凝集素效价升高可在传染过程中出现,特别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支原体所致 非典型性肺炎;慢性的冷凝集素升高常继发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双份血清效价有四倍增高者亦有诊断意义。
白细胞B27抗原(HLA-B27)
全血(肝素抗凝)
正常人约有6.7%阳性,强直性脊柱炎(AS)病人阳性率可达93.67%,可作为该病的诊断指标。
结核抗体(TBAB)
表示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梅毒血浆反应素试验(RPR)
1己知病史或有梅毒体症者,若本试验阳性,即证实是梅毒病人,如初次试验阴性者,可能反应素抗体尚未升高,可在2~4周后复查。
2病史不详或无体征者,未治疗的早期梅毒(Ⅰ、Ⅱ期),在感染后经数周血清学试验仍阴性,反应素效价可急骤上升,一般可达1:4 ~1:256,如初次试验效价在1:4以上,间隔2~4周应复查,如效价上升两个滴度以上或两次试验都是高效价,可作为梅毒病的
证据;潜伏期梅毒除血清学试验阳性外,可无任何梅毒体征,但随时间推移,反应素效价可逐渐下降,早期潜伏梅毒素阳性率仍为95%
,晚期为72%,感染后30年未治疗的晚期梅毒病人,有50%患者的反应素效价自然下降到阴性;梅毒病人经适当治疗后,效价随即 下降,治疗愈早,下降愈快。
3麻风、疟疾、回归热、雅司病可出现假阳性。
梅毒确证试验(TPPA)
特异性强,阳性可诊断为梅毒,检测抗体滴度可监测梅毒病情进展及观察疗效。
肝吸虫病抗体
与粪便查卵检出率相关性良好,阳性表示感染华支睾吸虫。
1鉴别正常与异常妊娠:妊娠期间HCG变化呈双峰曲线,根据正常的HCG浓度变化,若第一次HCG在正常范围内,79%的人可妊 娠足月,若第一次HCG低于正常,92%妊娠失败。
2流产的诊断及治疗:不完全流产,子宫内尚有胎盘组织残存,HCG定性为阳性,完全流产或死胎时HCG可阴性,如HCG在250 0U/L以下,并逐渐下降,则有流产或死胎可能;当降到600U/L,则难免流产,如尿中HCG不断下降,表示保胎无效,反之则 提示保胎成功。产后4天或人工流产术后13天,血清HCG应恢复正常。如不符合这一情况,则应考虑有异常可能。
3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以及男性睾丸畸胎瘤时,尿HCG含量很高,可达10万到数百万国际单位。
4其它 妊娠毒血症时HCG变化不一,往往偏高;多胎妊娠时HCG含量增高。
胃幽门螺旋体抗体试验
与多种胃肠道疾病,包括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活动性慢性胃炎等密切相关,在单一或复合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或非
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中,幽门螺旋体的感染比率可以超大型过90%。病人肠道内幽门螺旋体可诱发一种特异的抗体反应,该抗体可能
有助诊断,以及监测治疗过程中疾病的状态。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
&71U/L为阳性,初检阳性者,应每隔五周复查,连查三次,如浓度逐渐上升者,应考虑患恶性肿瘤的机会很高。TSGF可 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普查筛选,辅助诊断和疗效观察,以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病情监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
阳性可提示诊断爱滋病(AIDS)。
弓形虫抗体(TOXAB)
1对习惯性流产的病因分析的参考价值,弓形虫可经胎盘感染胎儿脑及眼为主要受累器官,妊娠期间母亲感染可导致流产、早产、死产、
先天畸形、增加母亲妊娠并发症,隐性感染的婴儿也可于成年出现症状。
2获得性弓形虫病由消化道感染,多发生于大龄儿童及成人,以淋巴腺受累最为多见。弓形虫感染引起的如猫抓病亦可呈阳性。
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
有抑制子宫内膜的蜕膜反应,可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非创伤性辅助诊断指标。
抗精子抗体(ASAB)
1阳性即血清、精浆或宫颈粘液中存在精子抗体,可导致不育症。
2ASAB可降低精子存活率与活动率,增高精子畸形率延长液化时间,抑制卵细胞透明带及放射冠的分散,可作用于胚胎,导致胚胎被
吸收或流产。
骨钙素(osteocalcin)
可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或者是骨的形成,是骨形成指标。升高可见于骨形成增加的患者,骨转换率升高,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腺机
能亢进、高转换率的骨质疏松、paget`s病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血清骨钙素可迅速下降。骨钙素水平受年
龄、性别、生理节律等因素影响。儿童期较高,表春生长期可能最高,大大高于成人。
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女:10~22U/L
男:12~33U/L
1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或骨形成情况,成骨细胞活性和骨形成增加,骨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
2升高可见于patet`s病、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骨软化和肾性营养不良等。
抗链球菌溶血素(ASO)
增高: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类风湿因子(RF)
血清(浆)
增高:1类风湿关节炎(RA),IgG类RF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
2在RA患者,高效价的RF存在并伴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限时,常提示预后不良。
3在非类风湿患者中,RF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些人以后发RA者极少。
C-反应蛋白(CRP)
血清(浆)
增高:CRP是一种急性期蛋白,见于各种急性化脓性感染、菌血症、组织坏死、恶性肿瘤、重症肺结核、急性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
红斑狼疮、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线损伤等。
正常值范围
谷丙转氨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①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引起的肝病肝细胞坏死。
②中度增高,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及心梗。③轻度增高胆道阻塞性疾病。
总胆红质素
0~18.8umo1/1
总胆红素增高,如肝细胞损害、肝内和肝外胆道阻塞、溶血病、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直接胆红素
0~6.84umo1/1
参考总胆红素
血清总蛋白增加①脱水如水份摄入不足下痢呕吐糖尿病酸中毒,肠梗阻或穿孔,灼伤,外伤性休克,急性传染病等。②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③结核,梅毒,血液原虫病等。血清总蛋白降低①出血、溃疡、蛋白尿等②营养失调、低蛋白饮食、维生素缺乏症、恶性肿瘤、恶生贫血、糖尿病、妊娠毒血症等。
血清白蛋白
35.0~55.0G/L
与血清总蛋白测定基本相同
碱性磷酸酶
成人20-110U/L
儿童20-220U/L
增高见于①骨髓疾患②肝胆疾患③其它甲亢甲状腺腺瘤、甲旁亢。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γ-GT)&50U/L
①明显增高:肝癌、阻塞性黄疸、晚期性肝硬化、胰头癌
②轻中度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
③酗酒,药物等所致
0~5.18mmo1/L
①用于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分析。
②用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判断。
0~1.6pmmo1/L
增高见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等。
降低(低于人群的5%位数)无重要临床意义。过低见于消化吸收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β-脂蛋白缺乏症。
高密度脂蛋白脂固醇
1.16-1.55mmo1/L
男&40(1.03)
女&45(1.16)
胆固醇和冠心病患病数之间负相关已经被许多流行病学研究所证实.1.生理性升高:运动(如运动员一般HDL—C较高)、饮
酒、妇女服用避孕药、一些降胆固醇药物(如诺衡)等。
&&& 2.生理性降低:少运动的人,应激反应后。
&&& 3.病理性降低: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
&&& 4.病理性升高:慢性肝病、慢性中毒性疾病、遗传性高HDL血症。
HDL胆固醇是一种和总胆固醇浓度无关的危险因素,而且有很高的预期价值.
因此,HDL胆固醇浓度的测定对冠心病危险的评估是必需的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84~3.10mmol/L
增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血清0-220U/L
尿&1000U/L..
增多见于急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
减低见于严重肝病(血清尿淀粉酶同时降低)
二氧化碳结合率/力
45.0~65.0ml%
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的代偿增多,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酸性中毒的代偿。
欢迎转载:
推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免疫球蛋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