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信信仰上帝治好了精神病二十年现家中老公妈妈病入医院求神救她?


青听2022年5月23日 星期一
今日配乐《把回忆拼好给你》欢迎来到网易云音乐关注@共青团中央收听更多团团推荐的歌儿01我的妈妈
在我的作文里,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有妈妈一个人,现实生活里也是。“我的妈妈下雨天出现在班级门口,拿着伞,浑身都淋湿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的妈妈半夜背着我去医院,一路狂奔,单薄的身躯支撑着小小的我……”这些描写妈妈的作文,并不是我绞尽脑汁编凑字数的话语,而是自己的切身经历。一天我突然问妈妈:“生我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妈妈说:“打麻药睡着了,醒来看到你觉得有点丑。”……“妈,你看到我不开心吗?”“开心啊。”我多希望我妈说些温暖煽情的话,毕竟我们俩相依为命那么多年,说些“你是我这辈子最宝贵的礼物”什么的,不过分吧。我妈是什么样的人呢?是在我二十岁生日的时候,愿意坐五个小时的高铁来到我面前跟我说“生日快乐”,却在我煽情地守着零点对她说“今天我20岁了,您20年来辛苦了”的时候,强撑着眼皮说“别煽情了,快睡觉吧,困死了”的人。她好像,永远做的比说的多。
02我是一个“拖油瓶”吗?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妈认识了我现在的爸爸。刚开始我不知道。有一天晚上下大雪,我妈一天没回家。我在姥姥家住,姥姥哄我入睡,第二天学校停课,我自己在院子玩了一上午的雪,冻得鼻涕横飞、小脸通红也不愿意进屋取暖。我妈推门走到院子里的时候,看着我潸然泪下。她把我拽进屋,给我打了热水洗澡,对着姥姥发脾气:“你也不看好她,这么冷一直让她在外面。”姥姥一时委屈:“我喊她很多次了,她就是不进屋,我有什么办法?”后来妈妈向我解释,那天晚上是想回家的,但是积雪太大,车已经没法上高速了。只能等到第二天雪清理了再赶回来。其实之前妈妈从来不缺追求者,她漂亮又有能力,但示好者大都犹犹豫豫地靠近,见到我之后又斩钉截铁地离开。说我太大了,不好糊弄的有之;嫌我太小了,不好照顾的亦有之。关于我是不是个拖油瓶的问题,我妈从来都只有一个答复“双向选择而已,不考虑你的人我也不会考虑他。”她一直行得正,坐得直,从来没感觉愧对过谁。但偶尔也会问我:“你怨过我吗?怨过我给你一个不太完美的家庭吗?”没有因为这件事不开心过是假的,看到别人一家三口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时候,我也好羡慕啊。可是我从来没埋怨过她,她真的太好了。遇人不淑并不是她的错。相反,我很感激她能义无反顾地从那段昏暗的生活中离开。作为一个母亲,她实在无可挑剔。该做的能做的,她都极致发挥。我接受了来自妈妈的所有的爱,她用自己的臂膀给我创造了一个小小温室,让我不曾经历生活的苦难刁钻。我跟我妈感慨,你不能把“妈妈”这个角色做的那么绝,以后我当了母亲,都没有提升空间了。我妈笑着说“没关系,到时候我帮你看小孩,我也会是个很好的姥姥。”半晌,她又说,”或者给你老婆婆带也行,我只照顾你。”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哪里有什么隔代亲,你的父母只不过是心疼你。”
03妈妈送我的小红花
我妈有多坚强呢?在我们最穷困潦倒的时候,她也不曾向命运屈服。本本分分的工作,赚的每一分钱都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不停的学习进修、拿驾照,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真诚努力又知恩图报,不放过自己眼前的机会,也不挡别人的财路。办公室的卫生从来都是她打扫,她永远会比别人早到。能自己揽下的责任,也不推脱给旁人。甚至后来靠自己积蓄以及同事们借给她的钱,给我们娘俩买了一套小小的二手房。我至今记得她第一次带我参观新房子的那个场景,太阳的余光照进屋子,她指着贴在墙上的烤瓷画对我说,这是她专门为我设计的。我不知道那个时候妈妈的路有多难,但从来没见过她哭。很多人劝她还不如找个家庭条件好的嫁了,生活就不会这般辛苦了,可她说自己已经在第一次婚姻上顺从过一次,这次她要将命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妈妈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我一直觉得她有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她一直相信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所以从不曾在对我的教育上松懈过。我小时候极其内向,不爱说话,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老师对我的期末评语一直都是“文静内敛”。妈妈就在家画了一面小红花墙,每次放学回家,她都问我有没有积极回答问题,每回答一次就会贴一朵小红花。我已经不记得小红花贴满墙面之后我得到了什么礼物。只记得我每天都在妈妈的电车后面站起来,抱着她,跟她分享我在学校的一天中回答了哪些问题又发生了哪些趣事。就像那张猫妈妈带着小猫在路上走的图片。网友给它P成了——“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接我放学回家的妈妈和每天告诉她学校里发生了什么的我。”那的确是独属于我和妈妈的——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后来我已经和“文静”这个词沾不上边了,我和妈妈又走进了新的家庭,生活中又发生了很多愉快的或是不愉快的事,但我依然和妈妈无话不谈。我说:“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我最好的朋友。”妈妈说:“我还是希望你多交其他的朋友。”
04人能多热爱生活
我妈,从来不曾将她的梦想嫁接到我身上。没钱的时候也是让我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学习,在听到一百块一节钢琴课的时候,尽管“肉疼”已经写在了脸上,还是对我说:“你要是喜欢,妈妈就给你报名。”好在那个时候我懂事了,虽然真的喜欢,但并没有选择钢琴。以至于这件事让妈妈一直还耿耿于怀,在我高三毕业的时候,她终于帮我报名了钢琴课,也不知道是在弥补谁的遗憾。大三,终于轮到我做一些选择了。考公、考研、留学、就业这些选项日夜不停地在我的脑海里运转,逼着我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一个可能会影响我一生的决定。我妈好像第一次对我有了一些期许,她说:考公吧,稳定,离家近。她又说“可是我又知道你不撞南墙不回头,那你勇敢选择吧。我都支持你。或许你能找到喜欢的呢!反正,实在不行我养你。”
我听着这些话,眼泪又不争气地簌簌而下。大学的时候我遇到了很多挫折,心情跌到谷底,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患上了抑郁症。我直言不讳地对我妈说:“有时候真的觉得一闭眼跟这个世界说‘拜拜’也没什么。”我妈说:“这种情绪很正常,很多次我也想过。想想可以,但一定不要付诸行动。咬咬牙,只要身体健康,什么都可以挺过去。”05XXX的前半生
我常跟妈妈打趣,以后我一定写一个关于她的故事,就叫《XXX(妈妈的名字)的前半生》。我妈听着乐开了花:“好啊!那故事一定曲折离奇,且充满励志意义。”曾经,我对“力量女性”的定义,一度带着“公司白领”“驰骋职场”“带着精致的妆容出入商务大楼”这些标签。可是这么多年在妈妈身上,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力量女性。力量女性也可以是兼顾着事业和家庭,勇于失去也勇敢拥有,从不瞻前顾后,也不妄自菲薄,永远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期许,永远坚信“我值得”。她不曾放弃工作,也不曾放弃自我,更不曾丢下我。在她坚定地选择不要分文净身出户、带我走出生活泥沼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她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而这束光,将照亮我们彼此的人生。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成长轨迹的变化,我们相聚的越来越少,我也越来越离不开她。在外上学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和她通话。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感情是永恒的吗?我会永远爱她,她会永远爱我,我们对此,深信不疑。
}
蒋方舟的妈妈尚爱兰出新书了,叫做《作文课》。这是她当了30年语文老师的经验总结,教小朋友如何写作文。在微博上,蒋方舟写了推文并置顶,为妈妈卖书。在近一周内的密集宣传后,豆瓣的《作文课》页面上多了几个读者的评分,并留言说是看了蒋方舟的广告而买的(编者注:10月31日蒋方舟在其公众号上发了篇题为“我妈出了本书,快把我们母女关系搞破裂了”的文章,给其母新书打广告)。这些蒋方舟的粉丝们大概想不到,出版这本语言“幼稚”作文指导书的尚爱兰,也是小说《性爱时代的小饭馆》的作者。后者是尚爱兰2000年发布的小说,并拿下了“榕树下”首届网络原创文学奖小说一等奖,当时的评委是王安忆、贾平凹、余华等,彼时她的女儿蒋方舟11岁。11月1日,借着新书出版之际,尚爱兰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与蒋方舟笔下那个极度害羞、瞻前顾后,又带着些强势的形象相比,尚爱兰在采访中显得颇为随和。坦诚自己的才华延续不了得奖时的高度;虽然一心想脱离女儿,如今已不介意“蒋方舟妈妈”这一标签;希望《作文课》能卖多一些,不然也有些焦虑。尚爱兰一等奖与专栏作家网络文学论坛“榕树上”发起的这次比赛,就像是世纪之末的一次狂欢。从1999年11月11日至12月31日24:00,“榕树下”一共收到7000份以上的比赛投稿作品。比赛分散文奖和最佳小说家,分别设有一、二、三等奖,奖金为5000元、2000元和1000元,除此以外还可以受邀参加在上海举办的颁奖典礼,食宿交通全包。“榕树下”公布的评审名单也颇为壮观,主任由贾平凹和李寻欢担任;传统作家评委包括:王安忆、王朔、阿城、余华、陈村等;网络作家评委有宁财神、邢育森、安妮宝贝、吴过、柳五、Sieg(七格);还有三位网友代表,全景、残剑、温柔。网站编辑们选了一批稿子出来,然后把评委们聚在上海文学报社的一个会议室里,网络作家们和传统大作家们济济一堂。评委之一Sieg(七格)后来在《神圣书写帝国》中回忆“榕树下”的那些往事:传统作家陈村在某篇作品上,和网络作家代表七格、安妮宝贝产生分歧,宁财神不得不出来打圆场。最后在一种微妙的尴尬氛围中,“以照顾传统方口味为主,照顾网络方为辅的架势”,确定了获奖名单。尚爱兰的《性爱时代的小饭馆》获得小说一等奖,蚊子的《蚊子的遗书》获得散文一等奖。尚爱兰的获奖小说是朋友替她偷偷投稿的,她一度以为获奖通知是诈骗电话。近二十年后,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尚爱兰言语里仍然对当年的获奖感到自豪:“仅仅作为作家的话,我可能比韩寒爸爸还成功一点,我出过好几本书,还得过首届网络文学奖的小说类一等奖,我还写过专栏什么的。”获奖之后,尚爱兰辞去教师工作,成为一名《南方都市报》的专栏作家。蒋方舟文章里曾说,尚爱兰辞职去写专栏有女儿的激励。2000年蒋方舟的《打开天窗》出版,接着第二年《正在发育》出版,作为作家的妈妈,尚爱兰也被调动了积极性,为女儿做示范,自己动手写了一两年专栏。尚爱兰的文学高光时刻很短暂,“最后终于因为体力和脑力不支而写不下去。”尚爱兰向澎湃新闻记者坦承自己才华不够,“我和安妮宝贝是差不多一起出来的,她的才华是高于我的。我发现有才华的就是有才华,我很佩服他们。”在为专栏写作一年后,尚爱兰告诉好友七格,自己写空了,对网络也厌倦了;她同时还给其他杂志写明星八卦评论,给中学生杂志写作文辅导,但即使约稿也常常被退稿。尚爱兰决定回到自己原来的人生轨迹,重新回去教书。不管怎样,尚爱兰短暂的作家生涯结束了。此时的尚爱兰还想做两件事,第一是写一个“关于狒狒的中篇”,另一个就是写一本用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书。《作文课》书封作家妈妈和作文老师对于自己身上的各种标签“教师”、“作家”、“蒋方舟妈妈”,尚爱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作家’肯定就不算了,‘蒋方舟妈妈’这个称号就挂在《作文课》的腰封上,其实我都不挣扎,我都可以。”尚爱兰还是希望通过《作文课》,留下一些她的教育理念,“教了30年的书,都是反复实验出的心得,我认为有效的,最后才用这么一种‘幼稚’的方式,大家容易理解的方式把它写出来。”不少人问这本《作文课》与蒋方舟什么关系,尚爱兰是不是也教过蒋方舟这些。尚爱兰否定了,“这本书所谈的东西,但凡健康的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都会知道的。我在书里讲的这些,蒋方舟都知道,但并不是我教给她的。”其实,早在2001年,尚爱兰就以蒋方舟妈妈的身份,在媒体访谈中畅谈自己的育儿经验:“我研究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法:每天只教方舟认一 到两个字,将所有要教的字写在卡片上,教方舟反复诵读……我不允许方舟通过看图来识字。”2003年,尚爱兰的第一本作文书《蒋方舟的作文革命》出版了。《蒋方舟的作文革命》,尚爱兰著。母女两个人的名字是很难分开的,就像两人当时“战友/教练和运动员/陪练和种子选手的关系”。尚爱兰辞去专栏写作的工作后,蒋方舟接过了妈妈的笔,为《南方都市报》写专栏。蒋方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那时她的月收入就已高达4000元,是全家收入最高的人,一度尚爱兰和丈夫都靠蒋方舟写作养家。2005年,蒋方舟上高中了,湖北华师大一附中给她安排了可以上网的单人宿舍,方便在校继续写作。但因为学校给予的超常规待遇,引起了其他学生的不满,加上蒋方舟无法融入集体生活,她在高中里很痛苦。于是,蒋方舟和尚爱兰大吵了一次,她认为是妈妈让她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永远丧失了快乐的能力”。从此以后,蒋方舟默默解除了和妈妈“教练”聘约。写作上分道扬镳,但蒋方舟仍然是尚爱兰生活的重心。尚爱兰新浪博客里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大多都是谈论蒋方舟的高中生活和学习:参加家长会,如何学数学,怎么整理错题,怎样写高考作文等等。2008年6月,蒋方舟参加高考。尚爱兰挤到了考场外等待的家长的第一排,对“作文高分秘诀”她也很津津乐道,就像一个普通的学生家长。最终蒋方舟以语文117分,数学131分,总分561分的成绩,以自主招生降低60分,进入清华大学入读。尚爱兰依然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稍有不同的是,她已不再试图从自己学生里寻找下一个蒋方舟,只是专心自己的本职工作。2009年10月27日,蒋方舟的20岁生日,这一天她过得并不顺利:去修笔记本电脑被骗,坐车丢了公交卡,打车又丢了钱包,回去之后还没有人给她庆祝生日。尚爱兰回忆当时因为忙于学校社团活动而未接到蒋方舟的多个电话,接通电话后尚爱兰只回了一句“回家再说”。这让蒋方舟非常不开心。两人都认定,总有一天要摆脱对方,这样蒋方舟才能有更大成就,尚爱兰也才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但谁也没想到,是尚爱兰首先离开蒋方舟。蒋方舟有试图修补过这种母女关系。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她入职《新周刊》一跃成为副主编。接着,她劝尚爱兰提前退休,搬到北京和她一起住。离开襄阳来到北京的尚爱兰并不习惯,不仅仅是一开始不习惯大城市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她在北京没有自己的生活,也不想主动开展新的生活。蒋方舟曾在文章中写道:“第一次来我家做客的人经常会觉得我妈是个冷漠的人,她不会像别的热情长辈一样招呼人吃饭聊天,而是做完饭放下菜转身就走,就像刚刚掷下一盆狗粮,我的朋友们都很尴尬。只有蒋方舟的日本朋友说‘你妈妈真是很害羞的人’,他洞穿了她的本质,极度害羞的人经常会显得很冷漠。”退休没事可干的尚爱兰,耐不住亲戚们的劝说,开始带起了作文课,学生就是亲戚朋友们的几个孩子。这几年的私人作文课,给了尚爱兰更多时间和回转余地,去反思她作为老师的三十年。尚爱兰不再期待培养另一个蒋方舟了,甚至希望蒋方舟的孩子也不要再写作了。尚爱兰和澎湃新闻记者直言:“千万不要都来干这件事情,蒋方舟真的是很幸运。一般人眼里走上职业作家道路的小孩,都是不幸福的,要么你最后自杀了,要么神经病要么穷。面对这个小小作文班的孩子们,尚爱兰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服务者”。“服务者”有两层含义,首先,她不想成为孩子们作文的评判者,而是帮助他们去写好作文的服务者。小孩子写不出来怎么办?“家长有责任去想办法,或者说有能力为他提供一些比方说人生体验。比如说买条鱼,多养几天,让他可以看到整个从生到死的过程,我觉得老师也是一样。”其次,尚爱兰会判断孩子们的需求,如果他们想写高分作文,她就提供这样的“服务”。有的孩子就一直跟着她上作文课,连着好几年,直到小学毕业。母亲和女儿2016年,在北京和女儿一起住的尚爱兰终于找到了新的兴趣,剪纸。先从人物肖像开始,接着不满足于模仿,去日本看了纸艺切绘美术馆,想要创作有思考的剪纸艺术品。尚爱兰的微博里,分享了很多她的剪纸作品。就像很多年前的作家尚爱兰一样,她的剪纸作品仍然关注女性和生命,比如“子宫中的娃娃”。尚爱兰剪纸作品这样的作品让女儿蒋方舟感到一些不安,“我自觉意识到一个家庭空间里是容不下两个艺术家的,狭窄的空间里总会撞着对方膨胀的灵魂。”她有意识地一大早就离开家在外写作,每天晚上才回家吃饭,和尚爱兰聊聊她的新剪纸和其中的创作理念。尚爱兰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特殊互动。作为写作者,她和蒋方舟之间有某种磁场吗?尚爱兰直白而简单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没有,我写作比她要可能低端很多。”作为母亲,尚爱兰无疑认为蒋方舟要胜过自己百倍,她也从没有把自己当作艺术家或者作家。2001年,十一岁的蒋方舟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是三毛、张爱玲、余华、王朔,觉得妈妈的写作是“老土落后的”。而刚刚获奖,处在人生高光时刻的尚爱兰也不反驳,只说自己不敢乱指导蒋方舟的写作了。2002年,专职写作不到两年的尚爱兰,已经觉得自己才华耗尽,不适合当作家。去年接受虎嗅采访的蒋方舟,也认为自己不得不承认,确实没有很高的小说写作天赋。想必蒋方舟也逐渐可以理解当年尚爱兰的心境了。母女的人生轨迹,在近20年后,似乎正在相互贴近。和母亲尚爱兰相比,蒋方舟无疑是幸运的。不仅仅是少年成名,让她的人生走得更轻快,不需要像尚爱兰一样面临写不出来就无法生存的窘境。更重要的是,蒋方舟一直有着母亲尚爱兰的陪伴。蒋方舟出生不久,尚爱兰的母亲就因患病不想拖累家人,喝农药自杀了。蒋方舟对于这个据说矮小严肃的外婆,几乎完全没有印象。在尚爱兰一举成名的时刻,在她自觉才华耗尽的时刻,她都没法和母亲分享自己的欢乐和惶恐。尚爱兰的经历或许也影响了她的写作,死亡一直是尚爱兰作品中的重要主题。无论是在《永不原谅》还是《焚尽天堂》中,读者都必须直视甚至触碰死亡。“此文给死去的人,所有我记得的曾经生活在我身边的死去的人,爱过的和不爱的,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体内的和体外的,也给注定要在不远的将来死去的我自己……因为反复温习和完善幻想中的死亡影像,死亡由狰狞模糊变得柔和亲切。就像一个黑白的恐怖照片变成了色彩分明的生活照。死亡从前是个泛着青光的吸血鬼,而现在是脸色红润的醉汉。人生烂醉如泥,一脚踹进路边的泥塘里就死了,死得很难看。将死的人生不会因为将死就变得美丽起来。临死的胡言乱语,也不过是对着无辜的生活乱箭齐发。”(尚爱兰《永不原谅》)从去年开始,诸多媒体就开始讨论将“三十不惑”的蒋方舟,互联网的目光已经略过了今年57岁的尚爱兰,不再关注一对母女曾经引起的争议,遗忘了网络文学的二十年。一代人的青春,需要另一代人的青春去铭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仰上帝治好了精神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