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之王”PQQ能够改善睡眠的药有哪些吗?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而免疫力作为人体抵御疾病的重要保障,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近年来,一种名为PQQ(吡咯并喹啉醌)的新型抗氧化剂因其在提高免疫力方面的作用备受研究者和消费者的关注,甚至被称为“免疫之王”。本文将为您介绍PQQ是如何提高免疫力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一、PQQ简介吡咯并喹啉醌(Pyrroloquinoline quinone),简称PQQ,是一种氧化还原酶的辅酶,化学式为C14H6N2O8。PQQ的分子结构异常复杂,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也使它具有了不同的生理功效,因此成为了现代医学与营养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谷物和饮品等各种常见食物中,包括植物源性食物和动物源性食物。二、PQQ提高免疫力的原理PQQ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的生物活性物质,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吡咯环和一个硫醇基团,这使得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在人体内,PQQ广泛存在,主要分布在肝脏、肾脏、肌肉等组织中。研究表明,PQQ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免疫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免疫细胞活化:PQQ可以刺激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增强免疫系统的抵抗力。研究发现,PQQ可以促进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提高免疫力。图片来源:网络2、调节免疫因子水平:PQQ还可以调节免疫因子的水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等。这些免疫因子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PQQ的调节作用可以增强免疫力。3、抗炎作用: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抗外界入侵的常见反应,但过度或长期的炎症反应可能对机体产生负面影响。研究发现,PQQ具有抗炎作用,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这种抗炎作用可能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力。图片来源:网络4、 清除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类高度活跃的分子,它们在人体内过多积累会导致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引发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通过清除自由基,PQQ有助于维护细胞健康,增强免疫力。图片来源:网络三、PQQ与免疫力的相关研究进展1、提高机体免疫力: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的研究表明,PQQ可以显著提高小鼠的机体免疫力。实验结果显示,给予PQQ的小鼠相对于未给予PQQ的小鼠,其体内的T细胞数量和活性都有所增加,同时还能够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2、增强免疫细胞功能:另一项发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研究表明,PQQ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功能。实验结果显示,给予PQQ的巨噬细胞相对于未给予PQQ的巨噬细胞,其吞噬能力有所增加,同时还能够分泌更多的炎症介质。图片来源:网络3、 改善免疫应答:一项发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的研究表明,PQQ可以改善免疫应答。实验结果显示,给予PQQ的小鼠相对于未给予PQQ的小鼠,其体内的IFN-γ水平有所增加,同时还能够降低IL-6水平,表明PQQ可以促进免疫应答的发生和发展。四、结语综上所述,PQQ作为一种新型抗氧化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免疫力。它通过抗炎作用、刺激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抗氧化作用等机制,可能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虽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但PQQ带来的潜在益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抵御外界入侵的秘密,并为提升免疫力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由“Rvayei/如威NMN科技前沿”编辑,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相关推荐热点推荐
2024-01-13 15:58:44
}

血糖仪检测不准?你是否服用这些药物
血糖是血液葡萄糖含量的简称。葡萄糖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能量的重要来源。正常人体每天需要很多的糖来提供能量,为各种组织、脏器的正常运作提供动力。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血糖不宜过低,也不能过高。当血糖过高的时候,会增加肾小球的滤过压力,甚至会强制破坏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导致肾单位被破坏。除此之外,对神经、视网膜、心脑血管也有一定程度的损伤。所以,定期对体内血糖水平进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空腹时,全血血糖的正常值为3.9~6.1mmol/L,可换算为70~110mg/dL,凡是在此范围内的空腹全血血糖值都属于正常情况。长期服用一些药物会导致血糖值出现偏差,造成药物性高血糖。如降压药物、降脂药物、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精神病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这些药物在用于治疗非血糖相关性疾病时,通过损害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而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降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致血糖升高。另外,服用一些药物短期内不会对血糖造成明显影响,检测时却会误导血糖仪,如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水杨酸、尿酸、胆红素、甘油三酯、麦芽糖、木糖等。其中,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会影响血糖的测定,大部分在医院使用的血糖检测设备是通过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葡萄糖氧化酶具有氧化的作用,而维生素C具抗氧化的效果,这会减弱葡萄糖氧化酶的氧化效果,从而导致测量值偏低。在日常生活中,血糖监测能够直接了解机体实际的血糖水平,有助于我们判断自身的健康情况,在疾病预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为降血糖新药把关 激光粒度检测与鼻用粉雾剂的完美关系
鼻用制剂系指直接用于鼻腔,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在2020中国药典四部中提到,鼻用制剂可分为鼻用液体制剂(滴鼻剂、洗鼻剂、喷雾剂等)、鼻用半固体制剂(鼻用软膏剂、鼻用乳膏剂、鼻用凝胶剂等)、鼻用固体制剂(鼻用散剂、鼻用粉雾剂和鼻用棒剂等)。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鼻用制剂大多为Nasalspray,aerosol和solution。2019年7月24日,FDA于批准了一种胰高血糖素的新剂型--鼻用粉雾剂(Baqsimi),用于治疗4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的严重低血糖。这是第一个无需混合、无需注射的胰高血糖素产品,可以更方便、及时地抢救低血糖患者带来了诸多便利。这种剂型解决了胰高血糖素注射剂应用的局限性,在低血糖发作特别是在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癫痫发作的时候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继舒马普坦鼻用粉雾剂后,FDA批准的第二个鼻用粉雾剂,使得鼻用粉雾剂再次进入国内外药剂研发人员的视野。鼻用制剂的药典指南在2020中国药典四部0106鼻用制剂中明确指出,鼻用粉雾剂中原料药物与适宜辅料的粉末粒径一般应为30~150μm;鼻用气雾剂和鼻用喷雾剂喷出后的雾滴粒子绝大多数应大于10μm。美国HHS、FDA、CDER共同发布的GuidanceforIndustryBioavailabilityandBioequivalenceStudiesforNasalAerosolsandNasalSpraysforLocalAction中,指出用于局部作用的鼻用气雾剂和鼻用喷雾剂的体外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应进行以下七项检查测试:1.装置寿命内的单驱动递送含量一致性2.激光衍射法检测喷雾的粒径分布3.级联撞击器检测药物粒度分布4.显微镜检测药物粒度分布5.喷雾形态6.羽状几何形态7.装置启动和重新启动以上检测项目在FDA发布的GuidanceforIndustryBioavailabilityandBioequivalenceStudiesforNasalAerosolsandNasalSpraysforLocalAction指南中也被提及,这些应被用于鼻用粉雾剂的检测。激光粒度检测在鼻用制剂上的应用激光衍射法可以快速检测在单次喷雾过程中的整个粒径分布,可得到D10,D50,D90,并可计算得到分布跨度(D90-D10)/D50。FDA推荐采用全自动喷雾施压驱动装置,为区别产品之间的潜在差异性,并且建议在距离雾状气流喷口2-7cm的两个位置进行测试,两个位置的距离间隔在3cm或以上。FDA建议采用时间切片功能区分喷雾形态的三个区间段,喷雾形成期,稳定期和消散期。无论是鼻用喷雾剂还是鼻用粉雾剂,最终都需要得到稳定期的以体积(质量)累积的粒度分布结果;以及距离喷口两个不同位置的粒径分布结果。德国新帕泰克HELOS&SPRAYER德国新帕泰克在医药行业专门用于喷雾粒径测试的SPRAYER分散模块完全满足FDA对雾滴及药物颗粒粒度分布测试的要求。对于类似这款新型的胰高血糖素的鼻用粉雾剂的粒度分析,HELOS-SPARYER堪称良选。仪器具有全自动施压方式的推力型推进器,给出固定牛顿力的压力,通过软件Q(t)区分喷雾过程中的形成期、稳定期和消散期,计算得出稳定期段的粒度大小和分布结果。有效进行原研药物和仿制药的体外一致性评价的粒度等效性分析和研究。在鼻用粉雾剂的处方和装置快速筛选中,HELOS-SPARYER是非常可靠的分析检测设备。参考文献: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pp.9-10.AdvisoryCommitteeforPharmaceuticalScienceMeeting,“ReportfromtheOrallyInhaledandNasalDrugProductsSubcommittee,”Rockville,MD,Transcript,July19,2001,pp.24-91.作者简介:姓名:耿建芳公司:德国新帕泰克有限公司苏州代表处职务:首席代表联系方式:18662608012Jgeng@sympatec.com.cn姓名:赵春霞公司:德国新帕泰克有限公司苏州代表处职务:华东华北区销售经理联系方式:13915558056Czhao@sympatec.com.cn
美药管局批准首款可联用胰岛素注射器的动态血糖仪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27日批准国内第一种“集成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用于监测2岁以上糖尿病患者血糖,并可与胰岛素自动注射器等设备联用。  这款叫作“德康G6”的动态血糖监测仪,其监测片比一角硬币稍大,放置在腹部皮肤上,使糖尿病患者无须针刺指尖即可测出血糖水平,监测片可每10天更换一次。仪器每5分钟将数据传至手机医疗软件中,当血糖过高或过低时会发出警报。  该仪器还可与胰岛素自动注射器、胰岛素泵、快速血糖仪等其他糖尿病管理设备联用。如与胰岛素自动注射器联用,血糖升高时会触发胰岛素释放。  美药管局相关负责人说:“它可与不同的可兼容设备共同工作,让患者灵活打造个性化的糖尿病管理工具。”  因能与其他设备无缝联用,美药管局将德康G6归为医疗器材中的“二级”(特别管制类),为后续集成动态血糖监测仪的开发提供了便利。  美药管局评估了两项临床研究,样本包括324名2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糖尿病患者,在10天监测期内,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由于该设备存在误差风险,美药管局将设置特别控制标准,以确保其准确和可靠。
苹果申请太赫兹新专利,将用于无创血糖检测
糖尿病患者需要血糖数值来计算他们在吃下一餐之前需要服用多少胰岛素,目前血糖检测每次都需要刺破手指,对于病人而言非常不便。2020年,三星公司发布消息,在三星高级技术研究所(SAIT)、三星电子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相关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使用全新的“拉曼光谱法”,研发出一种无创检测血糖的新技术,并将应用于可穿戴设备中。就在近日,苹果公司也为其全新的AppleWatch申请新专利,同样是能够支持血糖监测功能,与三星不同,苹果公司全新的AppleWatch则是采用了太赫兹技术,据悉,该专利的标题为“使用环境传感器在动态环境中进行性能增强的太赫兹光谱和成像”,是利用太赫兹电磁辐射代替光通过用户的身体,以检测“气体、健康/液体或固体材料的质量”。太赫兹技术目前处于产业化节点,此项专利的应用,或将为太赫兹技术的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之一。
“十二五”专项规划利好国产血糖仪市场
今年年初,科技部出台《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在诊断领域,积极发展现场快速检测仪器(POCT),力求改变我国高端产品以来进口,国产产品可靠性差,长期跟踪仿造的情况。血糖仪即是POCT类产品的一大类。我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糖尿病人群,平均每十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前期患者。然而血糖仪在糖尿病人群中的渗透率,中国城市地区只有10%,农村地区仅仅达到3%。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血糖仪的渗透率达到了90%。这几个数字间差异悬殊,不仅反映我国居民经济水平与健康意识尚需发展,更重要的,是展现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相对于对零售市场多少有点“水土不服”的国际大牌,本土化的国内血糖仪生产企业正在迎来一个美好时代。国产品牌领先于零售市场由于基因差异,亚裔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糖尿病前期病人已达到1.48亿。糖尿病前期是指虽然血糖没有高到糖尿病的状态,但是空腹血糖或者糖耐量已经受损,是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情况。如果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可以控制病程的发展,这就需要实现迅速、便利、准确、经常的血糖监测。我国血糖仪的市场上,强生占到了35%、罗氏占有20%,雅培8%。余下只有约30%的市场份额属于国内企业,其中北京怡成占6%,三诺生物占10%。业务相对多元化的鱼跃医疗在今年年初也开始介入血糖仪市场。我国血糖监测市场目前大部分在医院终端。首先是由于院内需求量大,很多科室都会要求病人进行血糖检测;然后是医院采购对价格相对不敏感,加之医生的建议对病人有很大推动作用,因此最先进入的外资品牌首先抢占的是医院市场。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零售市场近十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和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于药品零售而言,医院和零售药店已多年处于八二格局中。但对器械来讲,医院的器械主要是消耗而不是进行销售,因此院内市场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会进入停滞期,相比而言,院外市场的销售则是新的增长点。与进口商品相比,本土医疗器械的最大优势是性价比。根据医疗器械连锁品牌康复之家的总经理柏煜介绍,血糖仪属于竞争性非常强的医械产品,消费者对价格很敏感。进口的血糖仪大多价格在350-1200元之间,而国产产品多在150-650元之间。并且,血糖仪是具有消费者粘性的商品,要搭配相同品牌的检测试纸使用,而试纸是消耗性产品。消费者购进一个品牌的血糖仪,此后就需要不断购进相同品牌的试纸。因此大部分企业做血糖仪的盈利点事实上在试纸上。而本土品牌的试纸价格总体上在进口品牌的60%左右。这样全部算下来,国产品牌的血糖仪价格优势就更大。技术升级加速进口替代今年年初,科技部出台《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在诊断领域,积极发展现场快速检测仪器(POCT),力求改变我国高端产品以来进口,国产产品可靠性差,长期跟踪仿造的情况。血糖仪即是POCT类产品的一大类。不断创新才能够保持竞争力。目前血糖仪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同质化,基本功能差别不大。但大多企业都在朝着更加测量精细、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据三诺生物的董事会秘书王飞介绍,目前血糖仪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无创、免调码、动态血糖监测。其中无创型血糖监测系统涉及技术复杂,且未能解决体外测试指标与血糖关联性较弱的难点,因此虽然一直是研发热点之一,但仍未有成熟的产品上市。免调码血糖仪免去了由于血糖试纸批次更换而需要手工输入条码的步骤,对于众多的老年患者,这种血糖仪将使更多老年患者的使用变的方便准确。动态血糖监测通过植入体内的芯片进行不间断的血糖监测来实现个体化的数据采集,有助于医生提出更切合于患者的治疗方案。在产品技术要求达到国际品牌水准的基础上,其他方面降低成本,将高性价比作为叩门砖,无疑是适于国内消费习惯的明智之举。除此以外,对零售市场与院内市场不同的特点的掌握,也是国内企业的优势。零售市场都很分散,三诺生物“拥有一支超过三百人的销售队伍,覆盖到三十多个省份,是国内血糖仪企业中首个将渠道覆盖到如此之广的企业”,王飞告诉记者。由于零售市场直接面对消费者,更容易与其建立感情联系并且进行意见沟通反馈,加之血糖仪是具有消费者黏性的产品,因此客户服务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虽然国际品牌已经开始注意到零售市场的潜力,有了渠道下沉的趋势,但在二三线城市里,国内企业已经具有一定优势。并且由于其更加本土化,更加能够适应市场环境,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血糖监测系统的市场上,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与销售数量还是会实现进一步增长。政策持续利好《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同时也指出,在产品发展重点方向,围绕重大疾病防止和临床诊疗需求,重点开发一批适宜基层的先进实用产品和主要依赖进口的中高端产品。“基层”一直是新医改的关键词。国务院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1年,中央政府每年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钱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每一年投入的资金已经相当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央对这个领域投入的总和。基层医疗改革的思路是主要通过增加投入和建新机制结合的办法进行。这会间接促进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的增长,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王飞告诉记者,“如果血糖仪和试纸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将是个很好的促进。”而在今年6月份,卫生部发布《中国慢性病防治规划》,提出“35岁以上成人血压和血糖知晓率分别达到70%与50%”。对于已发现有糖尿病前期症状的人群,对血糖进行经常性的家庭监测,比偶尔去医疗机构内进行,意义要大得多。然而在经济水平越不发达的地区,居民自我保健的健康意识也越低。根据康复之家的销售数据,一线与二线城市中的消费者,由于购买力,消费水平,健康意识的差距,医疗器械的销售额也会存在有30%到50%的差距。更不用说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力量努力,企业自身会进行产品推广以及有关疾病的知识宣传教育,但是更多可能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预防和保健意识的增加会推动家用血糖仪的销售,但这也需要一个过程”,王飞强调。
台湾一大学团队用蜘蛛丝开发光纤传感器 万分之一秒测血糖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阳明交通大学团队运用人面蜘蛛吐出的蜘蛛丝,开发出一款光纤糖度传感器,能在万分之一秒(0.1ms)内有效测量糖度,并应用在测量人体血液中的糖浓度,帮助糖尿病管理。据报道,台湾阳明交大23日发出新闻稿,生物医学工程学系教授刘承扬及硕士鄂暄蓓等人组成的团队,以蜘蛛丝为材料开发光纤糖度传感器,研究成果登上9月份的国际生物医学光学期刊BiomedicalOpticsExpress,并获选为编辑精选。报道称,刘承扬等人看重的是蜘蛛丝有良好的延展性、光波传输等物理性质,且有别于用玻璃、塑料制成的光纤,蜘蛛丝还有高度的生物兼容性,相当适合用于人体。研发团队尝试不同品种的蜘蛛,甚至在校内捕捉蜘蛛做实验,可惜蜘蛛丝质量都不甚稳定,经过多方尝试,才选定人面蜘蛛为主要取丝对象。团队从活蜘蛛取得天然的蜘蛛丝后,先是利用光固化树脂稳定结构,再用斜向薄膜溅镀技术,在固化的蜘蛛丝表面溅镀一层薄薄的纳米金薄壳,以增加蜘蛛丝光纤对糖浓度的灵敏度,最后做成了一根直径约略为头发,肉眼可视的光纤传感器。据报道,通过“表面电浆子共振(SPR)”的光学物理原理,科学家可计算出不同糖类在金属上的折射率,借以得知浓度变化。刘承扬团队研发的光纤传感器经实验证实,感测功能在一年内都能保持相同灵敏度,且在室温与人体温度下都能正常运作。刘承扬表示,糖尿病患者需要餐前餐后监测血糖,一款可以长期适用于人体内,且实时精准测量血糖的传感器,不仅解决病患的难题,也能达到精准医学的目标,造福更多的慢性病患。
全球血糖监测市场2017年将达到120亿美元
近几十年来,许多医疗技术公司都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让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地监测血糖水平,但是最终收效甚微。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几家移动技术公司也决定加入这个队伍。据几位知情人士透露,苹果、三星和谷歌都在研发能够监测血糖的应用,这有助于让包括智能手表和腕带在内的可穿戴技术产品从&ldquo 新奇事物&rdquo 转变为&ldquo 必需品&rdquo 。  消息人士表示,这些公司都在大举招聘医学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应对美国监管机构未来的监管,发展具备血弹监测功能的可穿戴设备。  市场研究公司GlobalData指出,科技公司的首轮技术可能功能有限,但是最终它们有能力在全球血糖监测市场同传统公司展开竞争,这个市场到2017年规模将达到120亿美元。  美国有2900万名糖尿病患者,2012年的医疗费用达到2450亿美元,较五年之前增长了41%。为了测量血糖情况,许多患者每天不得不10次刺破自己的手指。  非侵入式技术的发展让多种血糖监测方式成为可能,电力或是超声波都可以穿过皮肤测量到患者的血糖水平。例如,可以用一束光透过患者的皮肤,再通过光谱仪分析他们血液中的血糖含量。  &ldquo 手机上的血糖监测是一个非常大的需求,&rdquo 强生公司前首席科学官约翰· 史密斯(JohnSmith)表示,&ldquo 把这个功能搞定,将获得巨大的回报。&rdquo   苹果、三星和谷歌均拒绝对此事置评,但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化学和毒理学设备部门主管考特尼· 莱尔斯(CourtneyLias)表示,移动设备和血糖监测的&ldquo 联姻&rdquo 将&ldquo 带来天堂&rdquo 。  据FDA的总结报告显示,去年12月苹果的高管和该机构就血糖监测仪的监管展开了探讨:这种设备如果只是用于营养保健,那么它则可以不受监管 但是假如向糖尿病患者进行销售,它将作为&ldquo 医疗设备&rdquo 受到管理。  因此科技公司可能会开始关注非医疗应用,如健康和教育应用。就连教育设备都需要从当前的技术中获得突破,更不用说医疗领域的产品了。一些医疗行业业内人士表示,那些刚闯入医疗世界的科技公司,根本不懂这个领域面临的核心挑战。  非侵入方式测量血糖&ldquo 是个葬送所有努力的墓地&rdquo ,DexCom首席执行官特伦斯· 格雷格(TerranceGregg)说道,这是一家以微创技术闻名的公司。这方面的成功需要&ldquo 数亿美元,甚至是十亿美元的投入。&rdquo 他说。  偷偷侵入  硅谷已经做好了打开鼓鼓的钱包的准备。  美敦力负责医药技术的高级副总裁史蒂芬· 欧斯特勒(StephenOesterle)表示,谷歌将成为医疗设备公司的强大对手,这家科技巨头为此投入了巨额的资金。  &ldquo 美敦力每年在研发上投入15亿美元,资金主要用于开发,&rdquo 欧斯特勒在一次会议上表示,&ldquo 谷歌每年在研发上的支出为80亿美元,据我所知,它的资金主要用于研究。&rdquo   谷歌已经公布了它的计划:该公司表示已经研发出能够监测血糖水平的&ldquo 智能&rdquo 隐形眼镜。谷歌在一篇博文中表示,该设备通过一套LED系统,用小灯闪烁的方式对用户血糖过高或过低进行警告。谷歌最近表示,它正在寻求合作伙伴,把这款隐形眼镜推向市场。  这款用微型芯片和传感器监测眼泪中血糖水平的设备看起来距离商用还有很远,一些怀疑者甚至认为产品尚未完成。  此前非侵入方式一直无法做到准确测量血糖,它们被人体运动、水化作用的波动和温度等因素影响。虽然眼泪中也有低浓度的血糖,不过它们更加难以追踪。  但是据一位要求匿名的谷歌前员工表示,GoogleX实验室下属的生命科学团队已经在隐形眼镜上取得了类似无人驾驶汽车那样重大的突破。  据供应链人士透露,苹果旗下首款可穿戴设备iWatch将在今年10月发布。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第一代产品中是否拥有血糖监测功能。  不过,苹果已经聘请了不少来自Masimo这样医疗技术公司的高管和生物工程师,该公司还收购了血糖监测初创公司C8Medisensors。  Mediwise首席执行官乔治· 帕里卡洛斯(GeorgePalikaras)表示:&ldquo 苹果挖走了许多血糖监测方面的人才。&rdquo Mediwise是一家致力于通过发射透过皮肤的无线电波监测血糖水平的初创公司。  这些科技公司也正在获得市场主流的注意。&ldquo 谷歌发布智能隐形眼镜的时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我的公司开始收到大量电子邮件。&rdquo 帕里卡洛斯说道。  三星是最早生产智能手表的公司之一,但是这款产品最终没能带动潮流。现在三星发布了名为SiMBAnd的移动健康平台,该平台支持智能腕带和其他移动设备。  目前三星正在寻求合作伙伴,并允许开发者尝试不同的传感器和软件。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三星员工表示,公司正在研发无创式血糖监测设备。  消息人士表示,三星正在与初创公司合作,为未来的GalaxyGear智能手表开发&ldquo 红绿灯&rdquo 系统,通过闪烁的灯向用户发出血糖警告。  三星风投已经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多笔投资。例如,三星通过旗下总资本5000万美元的&ldquo 数字健康基金(DigitalHealthFund)&rdquo 向以色列糖尿病服务平台Glooko投资700万美元。  风投公司ClaremontCreekVentures的医疗健康投资人泰德· 德里斯科尔(TedDriscoll)表示,他近期收到了十几家血糖监测初创公司的投资请求。  软件开发商表示,它们希望把血糖监测数据合并到健康应用中,这将引起运动员和有健康意识的用户的兴趣。  &ldquo 我们正在抓紧研究血糖对于减肥的影响。&rdquo 知名减肥应用MyFitnessPal的联合创始人迈克· 李(MikeLee)表示。  走了几十年的弯路之后,开始有医学家相信人们终将突破血糖监测这个瓶颈。现在人类有能力更快地测试复杂的想法,传感器的小型化、低成本的电子产品和移动设备的快速扩散,都是这个领域难得的机遇。  已经卸任的三星前高级产品经理杰伊· 萨布哈什(JaySubhash)就是其中的一位乐观主义者,他表示:&ldquo 假如那一天真的到来,我不会感到太惊讶。&rdquo
便携式数字尿糖计登陆中国
百利达公司日前宣布,其通过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的便携式数字尿糖计在中国正式上市。这个直接测量尿液中糖分含量的小仪器,6秒钟就能知道测量结果,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实现方便、快捷的无痛血糖监测。  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算,中国现有糖尿病患者9240万人,有1.482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其中增长最快的是2型糖尿病。自我血糖监测(包括空腹和餐后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利于观察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但是,由于传统测血糖时多次手指穿刺带来的疼痛和创伤,不少“糖友”的生活品质下降,有的因此放弃测量,导致目前在中国,有超过70%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专家李榴柏教授表示,尿糖作为衡量血糖的间接手段,可以反映从上次排尿到这次排尿这一段时间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且尿糖计对饭后高血糖监测更敏感,一旦餐后血糖超过肾阀值,这一瞬间的高血糖状态就能反映在尿糖中,可以给医生提供参考,有利于减少餐后高血糖引发的多种并发症,还可以据此调节运动和饮食,最终能帮助患者和高风险人群高效、可持续性地监测和控制血糖。  据研发专家介绍,虽然尿糖监测目前还无法取代血糖监测,但数字尿糖计无痛、无创、方便携带的优点,能减少“扎手指”(测血糖)次数,比如原来是周一到周五每天都要“扎手指”测血糖的“糖友”,使用尿糖计后,只需要周一、周三和周五进行手指穿刺,周二和周四可通过测尿糖进行监测。这将惠及包括孩子、老人以及疼痛不耐受者在内的广大“糖友”。(余锦境)
腾讯推智能血糖仪 1元测血糖并可绑定微信
1月20日,在众多媒体、用户和糖尿病患者的见证下,由腾讯梦工厂孵化器出品的&ldquo 糖大夫&rdquo 血糖仪正式亮相,定价人民币299元。  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ldquo 糖大夫&rdquo 采用先进的电化学式生物感测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光学检测法更灵敏、更精确。而其所使用的高精度试纸,也已通过药监局审核以及FDA等权威认证,品质达到专业级别。同时,&ldquo 糖大夫&rdquo 采用专业的糖尿病数据监控系统,能够自动记录和存储用户的血糖数据,且将这些数据自动处理制成曲线图表,血糖的变化趋势一目了然。  此外,与传统血糖仪相比,&ldquo 糖大夫&rdquo 最大的突破在于软性服务的结合与创新。据产品负责人介绍,&ldquo 糖大夫&rdquo 支持微信实时查询和提醒功能,即:子女能够通过微信实时查询老人的血糖记录,并提醒老人监测和测量。如此,子女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如何忙碌,都能够及时关注和督促父母关心他们自己的健康。  而针对大多数患者及其亲属的困惑,如:糖尿病本是怎么回事儿、自己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平时应该怎么控制血糖、该如何安排运动锻炼身体&hellip &hellip &ldquo 糖大夫&rdquo 还提供了专业的医护、饮食、运动等解决方案,帮患者合理的安排服务的日常生活。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杀手。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的糖尿病人数就已高达1.14亿。而且,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糖尿病患者缺乏的日常的监测管理和科学的生活。因此,业内分析人士指出,&ldquo 糖大夫&rdquo 正是从这两处下手,在良好的硬件性能基础上,通过微信查询和提醒实时督促父母,培养他们日常监测管理的习惯。再通过在线的医护建议支持,帮助父母健康生活。进而,给我们更多一种方式,来关爱父母,尽一份绵薄的孝心。
美3次警告称血糖仪可能致命 罗氏称中国无须召回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曾经连续3次发出缺陷警告,使用葡萄糖脱氢酶(GDH-PQQ)技术的血糖仪或试纸,可能会造成异常的低血糖、昏迷甚至是死亡。  2009年8月,FDA再次发出警告。因为从1997-2009年间,美国FDA已经接到13起致命报告。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使用这种技术的外资血糖仪在中国旺销。  在国内,一些血糖仪的经销商称,早在2008年前后,不少因上述问题导致的不良事故发生。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罗氏诊断内部早已发现有此缺陷,在中国也有过医疗事故,如今仍在努力推使用新技术的血糖仪试纸上市。而对于原先使用的血糖仪,罗氏表示,目前无须召回。  3月5日,在“优化医院设备科管理和血糖监测设备最新进展高峰论坛”上,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健康医护部总监张焱先生透露,罗氏方面正在努力推新技术的血糖仪试纸上市,罗氏诊断即将在中国上市的卓越金锐血糖试纸,将采用更为先进的葡萄糖脱氢酶技术(GDH-MUT)。  罗氏血糖仪仍为首推品牌  美国FDA的通知中称,由于GDH-PQQ技术会与某些非葡萄糖的糖类如麦芽糖、半乳糖和木糖等发生反应,而导致血糖仪读数假性偏高。如果患者根据这个假性高值接受治疗,可能会造成异常的低血糖(低血糖症)、昏迷、甚至死亡。FDA收到的13份与GDH-PQQ血糖检测试纸相关的死亡报告,均受麦芽糖或其它非葡萄糖的糖类物质的干扰。FDA列举涉及此技术的厂家包括:罗氏诊断、雅培糖尿病健康、HomeDiagnostics等。  美国FDA的警告一度引起中国的高度重视。记者查阅国家监管部门的文件发现,国家药监局在2007年1月“就美国FDA连续发布糖类治疗药物引起血糖监控错误的安全性警告进行情况通报”、2009年9月再次发出警告:“警惕采用葡萄糖脱氢酶吡咯喹啉醌(GDH-PQQ)技术的血糖检测产品”,国家卫生部2009年8月发布“加强便携式血糖检测仪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文件中,均提到慎用GDH-PQQ技术的血糖仪。  然而,在不少三甲医院的内分泌科等多个科室,仍在用罗氏血糖仪。据了解,在诸多三甲医院,罗氏血糖仪是向中国患者首推使用的品牌之一。目前中国市面上的血糖仪,外资品牌以90%销售份额占据绝对优势,其中罗氏血糖仪的销量约占三分之一,排第二,略低于强生。排在两者之后的是拜耳、雅培等。  国家有关部门已有如此密集的通报,那为什么GDH-PQQ技术的血糖仪仍然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三甲医院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糖尿病研究室副主任王煜非教授,一直从事血糖监测方面的研究。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血糖仪致命,只是传闻,事故在中国还没发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内分泌专家翁建平教授亦表示:“没听说发生事故,这个现象出现的概率很小。”  罗氏巧言搪塞  是否罗氏血糖仪在国外可能致死,在国内则是安全的呢?  北京的一位张女士刚得糖尿病,在朝阳医院附近的和春寿药房买回一台罗氏血糖仪,早上空腹检查时,用家里的罗氏血糖仪查出是5,到医院做生化检查是7.3,这令张女士十分困惑。另一位患者周先生分别在罗氏血糖仪和强生血糖仪上进行检测,得到的结果是血糖含量分别为8.4和7.6。  “血糖不是血压,还是去医院做大生化最准确。”专家早就指出,血糖值是一个受太多因素影响的读数。  其中有一种情况是,因为试纸而导致的偏差,却被很多患者忽视。根据参与反应的酶的种类,血糖仪主要分为葡萄糖氧化酶血糖仪(强生、拜耳为主)和葡萄糖脱氢酶血糖仪(罗氏、雅培为主)两种。葡萄糖氧化酶易与氧气结合,造成结果出现偏差,较为落后 葡萄糖脱氢酶技术不受血液或空气中氧分子的干扰,但其中一类GDH-PQQ由于技术性的缺陷,则可能造成测量误差。  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一位医生则告诉记者:“这事我听说过。我有一位江苏的患者朋友,久病成医,用罗氏血糖仪测量后,根据数值自己调药治疗,结果引起头晕不舒服,到医院检验科对比咨询,发现数值偏差很大。不知道是否就是试纸的问题。”  另外一款血糖仪的经销商则表示,GDH-PQQ技术的血糖仪出过事故。  2008年,王烨(化名)就曾对GDH-PQQ脱氢酶技术导致的医疗事故传闻进行过调查。“罗氏血糖仪确实出过事情,当时据我们公司在天津、上海、湖南、湖北的一些同事反映,确有此事。”他明确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王烨透露:“当时大部分医院收到文件,提到在一些医院用GDH-PQQ脱氢酶检测试纸时,容易出现较大的检测误差,要求临床各个科室要注意病人之前是否用过糖类药物。文件是国家卫生厅、药监局出的,发往各省、地市级医院。”他还告诉记者:“当时这件事情对罗氏影响很大,很多医院医生有顾虑,临床应用的50%的血糖仪,都被强生、拜耳、雅培乘机换掉了。”  记者随即联系了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该中心常务副主任杜文民对此予以否认。  记者向国家卫生部求证,答复是“医疗器械归国家药监局管”。国家药监局相关官员给时代周报记者的回复是:所述情况一直在监测统计中,但是目前没有收到不良事件报告。  记者旋即向上海罗氏求证。罗氏公关部主任徐超的回答显得很巧妙:“中国的药监部门尚未收到任何相关不良事件报告。”  “为什么没有针对中国消费者作出慎用的说明通报?”她的回复是,“罗氏血糖监测仪从2000年起,即在所有产品说明书中清楚注明了关于麦芽糖对葡萄糖脱氢酶技术测量血糖的干扰情况。”还进一步指出:“FDA警告中提到的情况,中国只有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疗法的糖尿病人群才有隐患,根据我们的统计,采用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疗法的糖尿病人群只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  徐超说,自从FDA发布了通知,“罗氏立刻采取行动,在协助医院制定血糖仪检测标准操作流程中也反复提醒医生注意。并通过书面的信息交流,以及公司业务部人员的专业行动,与专业医护人员以及相关政府机构进行了积极的信息沟通,确保专业医护人员和糖尿病患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罗氏有哪些可选的血糖监测方法,进而选定最适合患者状况的血糖监测仪器”。  法律缺失产生监管漏洞  不论是否有事故发生,最无辜的就是患者的生命。即使小到罗氏所述的1%的可能,对于患者来说,却是100%的灾难。  “糖尿病是数字病,血糖监测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就曾呼吁。  遗憾的是,几大著名品牌的血糖仪都经历过多事之秋。全球销量排名第一的强生的“稳豪”和“稳灵”两款血糖仪,也因测量单位问题,于2005年被FDA责令全世界召回 拜耳血糖仪在2007年也因计量误差在美国被召回。  那么罗氏可能致命的血糖仪有无召回计划?  “不同物理技术和化学技术的血糖仪各有优缺点,目前市场上所有的血糖试纸都有干扰因素。”徐超对此表示,没有召回计划。  之前就有专家表示:“还有少量国外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发现自己的产品有重要缺陷后,在国外马上全部召回,但在中国就可能是不完全召回,或者不完全赔偿。没有《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等法规,它不召回你也不能说它违法。”  而酝酿了很久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再评价管理办法》和《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目前还在征求意见和修订当中,至今尚未看到正式文件出台,也给监管造成了漏洞。  另外,据徐超介绍:罗氏诊断今年新上市的卓越金锐血糖试纸,“在抗干扰方面经过国际标准检测。该试纸免受麦芽糖、木糖及果糖的干扰,不受空气中或血中氧干扰,提供精准的血糖检测结果。”  那历史上旧问题是否因新技术的使用而得以全部解决?各界人士都将拭目以待。
广州生物院研制出基于血糖仪定量检测汞离子的传感器平台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曾令文研究组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介孔硅纳米颗粒可控葡萄糖释放体系与血糖仪检测汞离子的生物传感器。该方法在汞离子存在下,T-T错配的双链核酸形成,介孔硅上吸附的单链核酸从而脱落,介孔硅的孔洞打开,葡萄糖得到释放,随之加入核酸外切酶Ⅲ,酶反应将从平端的3’-5’的方向降解一条核酸,剩余的单链会继续与介孔硅上吸附的核酸杂交,形成循环,放大信号,最后用常规的血糖仪来检测葡萄糖含量,再换算为样品中汞离子的含量(如下图)。同时也将血糖仪的优点引入该检测方案,如价格便宜、体积小、操作简单、能够及时快速地提供定量的结果。  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用于实际样品检测,其检测限可达到0.1nM,线性范围为0.1-80nM。由于摒弃了传统的基于色谱、抗体或特异核酸序列为基础的检测方法,为重金属汞离子的现场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该成果于2015年12月1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化学杂志ChemicalCommunications。基于血糖仪定量检测汞离子的传感器平台
天大科研团队在无创血糖测量仪研制上获新进展
日前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徐可欣教授团队在研制无创血糖测量仪器方面取得新进展,采用光学技术可实现无创伤、快速、连续监测人体的血糖水平,其新测量技术属于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糖尿病人采用针刺取血的方法测量血糖值,疼痛且有创伤。经验证,一般人体在摄入食物后,血糖水平会在1小时左右达到峰值,2至3小时后回归正常水平。在此期间内,血糖变化会引起皮肤对光的吸收、散射变化,这些光学信号可以间接反映人体血糖水平。  徐可欣团队创造性地提出采用多位置环状接收光谱信号以及差分数据处理的新技术,用于抑制体温波动、皮肤出汗、人机接口变化等干扰因素影响,大大提高了测量准确性。团队还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基于浮动基准点、散射基准点等特殊测量位置进行光谱测量的新技术,用于抑制皮肤状态变化或个体差异对测量的影响。目前,该团队研制的无创血糖监测仪器,成功实现了进食后2至3小时内可以连续监测血糖变化的曲线,检测误差水平约为0.5至1毫摩尔/升,并将实现通过可穿戴式设备实现无创伤、快速、连续监测人体的血糖水平。
美发明智能血糖仪 能预测10年后的病情
近日,美国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的专家发明出一种智能血糖仪,使用这种仪器测测血液里的5种成分是否超标,就可推断10年后是否会得糖尿病,从而保证了人们有充足的时间通过医学或改善饮食等手段加以预防。这种体长不足10厘米、看起来颇像圆珠笔的仪器就是医学专家花费数年时间才研究出来的血糖仪,只需用它检测血液成分就可知人体是否有得糖尿病的危险,对于检测二型糖尿病的发生有特别功效。  参与这项发明的医学专家托马斯说,“在糖尿病发病前夕,人们的内分泌会出现细微变化,包括血液中的成分都是在变的,智能血糖仪恰好具有捕捉这种微小变化的能力,这是目前医院里广泛使用的糖尿病诊疗仪器所不具有的能力。”托马斯解释称,胰岛素是控制血液中血糖含量的关键因素,要阻止糖尿病发生就要预防胰岛素的分泌出问题。  托马斯团队提取了189名有糖尿病发病征兆病人的血液标本,并与其他189名健康成人的血液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血液中共同的成分有61种,但有糖尿病发病症状的成人血液中都含有5种共同的氨基酸类成分,而在之前的临床试验中,专家也在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发现了这5种成分。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肥胖症患者和有胰岛素抵抗症的人血液中也都检测到这些成分,另外,二型糖尿病患者恰好有胰岛素抵抗症状出现。  跟踪观察表明,这189名有糖尿病先兆的患者大部分都在之后的时间里相继发展成糖尿病,发病概率是另外189名健康成年人的5倍。近日,这项发现被刊登在医学杂志《自然医学》上。英国糖尿病防治中心的专家维多利亚金说,“这款智能血糖仪在使用时只需抽取人体血液,就能分析出这5种氨基酸成分是否超标,对于糖尿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中国科大揭示光感知调控血糖代谢的神经机制
对栖息于这颗蓝色星球上的生命而言,光是一切生命产生的源动力,也是生命体最重要的感知觉输入之一。同时生命体根据外界环境条件控制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平衡是生存的必须,而代谢紊乱会产生严重疾病,哺乳动物已经进化出了精确和复杂的调控网络用于持续动态调控血糖代谢。大量公共卫生调查显示夜间过多光源暴露显著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风险,那么光作为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其是否直接调控血糖代谢?其中涉及哪类感光的细胞、何种神经环路以及外周靶器官,这些方面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答。  1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教授薛天研究团队在《细胞》(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Lightmodulatesglucosemetabolismbyaretina-hypothalamus-brownadiposetissueaxis的研究成果。该工作发现了光直接通过激活视网膜上特殊的感光细胞,经视神经至下丘脑和延髓的系列神经核团传递信号,最终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外周的棕色脂肪组织,直接压抑了机体的血糖代谢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这项工作不但在小鼠动物模型上系统回答了光调节血糖代谢的生物学机理,在人体试验上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显示光调节血糖代谢可能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界。  研究人员首先对小鼠和人执行葡萄糖耐受性检测(GTT),发现数个小时的光暴露显著降低了人和鼠的血糖耐受性。哺乳动物光感受主要依赖于视网膜上的各类感光细胞。除了经典的视锥(Cones)视杆(Rods)细胞介导图像视觉感知之外,光也能直接激活视网膜上的第三类感光细胞视网膜自感光神经节细胞(ipRGC),它依靠自身表达的视黑素(Melanopsin)对波长靠近480nm的短波长蓝光敏感。ipRGC支配诸多下游脑区进而调控如瞳孔对光反射、昼夜节律、睡眠和情绪认知功能。光降低血糖耐受性通过何种感光细胞介导?通过基因工程手段,研究人员逐一使视网膜各类感光细胞丧失感光能力,发现光诱发血糖不耐受由ipRGC感光独立介导(图1)。  接着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视网膜至脑内的哪些核团参与光调节糖代谢。下丘脑是调控机体代谢的重要区域,其中与ipRGC有较密集连接的是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和视上核SON核团。已知数周异常光照模式能够通过影响节律中枢SCN,造成生物钟节律失调,进而间接影响到血糖代谢功能。研究人员分别损毁或利用化学遗传手段操控ipRGC投射的SCN和SON核团,发现了光急性降低血糖耐受性这一过程独立于生物钟节律系统,而由ipRGC-SON的神经环路直接介导(图1)。  结合大量神经环路示踪和操控手段,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ipRGC→SONOXT(视上核内催产素(Oxytocin)能神经元)→SONAVP(SON内抗利尿激素(Vasopressin)能神经元)→PVN(下丘脑室旁核)→NTSVgat(孤束核的GABA能抑制性神经元)→RPa(中缝苍白核)这样一条脑内六级长程神经环路介导光降低血糖耐受性(图1)。  光影响血糖代谢必然通过外周血糖代谢的器官来执行,考虑到在环路水平上光降低血糖耐受通过中缝苍白核RPa,该核团是调节棕色脂肪组织(BAT)活性的交感前运动神经的主要部位。因此研究人员将研究锁定在棕色脂肪组织,而棕色脂肪组织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代谢葡萄糖或脂肪,直接产热以维持体温稳态。研究人员发现光能显著压抑棕色脂肪组织的温度,进一步通过阻断交感神经对棕色脂肪组织的投射、以及利用热中性环境温度压抑棕色脂肪组织活性的手段,确定了光降低血糖耐受性是通过压抑脂肪组织消耗血糖的产热所导致(图1)。  夜行性的小鼠和昼行性的人类在诸多光调控的生理过程中表现既有相反也有相同的效应。光是否同样降低人的血糖耐受?研究人员分别使用ipRGC敏感的蓝光与ipRGC不敏感的红光,测试人在不同波长光线照射下的血糖耐受性。结果显示在蓝光照射下人的血糖耐受性显著下降。进一步研究人员将被试者处于热中性温度环境中(热中性温度下棕色脂肪组织活性被压抑)进行了血糖耐受性测试,结果显示光不再压抑血糖耐受。上述实验提示光降低人的血糖耐受性可能也是由ipRGC感知光线且通过影响棕色脂肪组织的活性所介导(图2)。  对这项工作的几点启示:  Nothinginbiologymakessenseexceptinthelightofevolution,光压抑血糖代谢这一神经生理功能可能用于动物快速响应不同太阳辐照条件,以维持体温稳态。在户外环境中太阳光可以为动物提供大量的热辐射,这可以满足部分的体温维持需求,而在动物进入洞穴或树荫等诸多太阳光辐照显著降低的环境中时,机体就需要迅速响应这种辐照减少带来的热量输入损失。光通过这条“眼-脑-棕色脂肪”通路快速减低脂肪对葡萄糖的利用以降低产热,在光辐照减少的时候,棕色脂肪不再被光压抑,快速代谢血糖来维持体温稳态。  冷暖光也许并非单纯心理作用,可能存在生理基础。日常生活中短波光环境(蓝)让人感觉到凉爽,而长波光环境(红)让人觉得温暖,因此它们才被赋予了冷暖光的定义。冷暖色一直被定义为心理上的冷热感受。这项研究发现对短波长光敏感的ipRGC在蓝光下压抑脂肪组织产热,而在红光下脂肪组织处于活跃状态。因此我们在进入蓝光环境下产生的那种“冷”的感觉,有可能是由于脂肪产热被压抑而产生的真实感受。这条光调控脂肪组织活性的环路可能是心理上冷暖光的生理结构基础。  工业化时代的代谢疾病—人造光源增加机体代谢负担。该项工作在人体的研究结果显示,昼夜节律会造成夜间人体的糖代谢能力相较白天更低,而光压抑血糖代谢是直接叠加在节律造成的夜间血糖代谢能力下降之上的(图2)。因此在夜间同时有光暴露的条件下,人体血糖代谢能力最差。工业化社会中,人类长时间的在夜间暴露于人造光源之下,加上现代人夜间饮食习惯给机体带来双重代谢负担进而可能诱发代谢疾病。大量公卫卫生学证据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最近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团队涉及近10万人的研究显示,夜间长期暴露于人造光下会增加血糖紊乱及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这项光调节血糖代谢的机制研究,提示现代人健康生活应关注光线环境的健康,针对夜间光污染造成的罹患代谢疾病风险提高,应考虑生活环境中夜间人造光线的波长、强度和暴露时长。这项工作发现的感光细胞、神经环路和外周靶器官可为将来干预此过程提供潜在靶点。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学探索奖、中科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项目、中国科大等的支持。合肥学院科研人员参与研究。图1.在小鼠上,光激活ipRGC-SONOXT-SONAVP-PVN-NTSVgat,压抑RPa和支配脂肪的交感神经,进而压抑棕色脂肪产热降低血糖耐受性。图2.在人上,光可能通过同样的神经环路机制压抑棕色脂肪产热降低血糖耐受性。相较于白天,夜晚人的血糖耐受性更低。
国内首款“无创血糖仪”获批
近日,博邦芳舟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历经十年合作研发的高科技创新产品“无创血糖仪”获得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册证编号:国械注准20193070602),成为国内首款获批、国际领先的无创血糖仪产品。  无创血糖测试方法可以分为体外获取组织液法和直接检测组织法,红外光谱法是直接检测组织法的代表性方法,是研究最多的无创血糖测试方法,但是其测量准确性还存在争议。除光谱方法外,也有阻抗谱法、超声波法、光声法等多种无创血糖检测方法。博邦芳舟研发的无创血糖监测设备是以代谢热整合法为基本原理,运用多传感器集成技术,实现血糖的无创、快速测量。代谢热整合法是通过测试与人体代谢相关的生理参数和人体的基本生理信息来计算血糖,可测试的参数包括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人体体表温度、人体体表湿度、血流速、血氧饱和度。其核心技术已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该项医疗器械领域的空白。  相比患者要么刺破手指测血糖,要么在皮肤上插入微型管并带上监视器连续测量细胞间液体中的葡萄糖,无创血糖仪检测血糖过程中无需针刺采血,没有任何创伤,可避免刺破手指带来的感染风险,极大地减轻患者痛苦。在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综合成本的同时,也为血糖的连续检测提供可能。  此次获批的无创血糖仪在2016年至2017年对241名18—8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检测结果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指尖血血糖仪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其检测结果与静脉血检测结果相比一致性达到97.76% 与指尖血检测结果对比一致性可达99.19%。  这款无创血糖仪将应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有关项目进行糖代谢精准性对比和评估方法研究。目前,博邦芳舟团队正在积极地进行产品上市准备工作,力争早日让无创血糖仪产品惠及广大糖尿病患者。
香港引入小型连续血糖检测仪 日取数据288次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目前香港约有70万名糖尿病患者,患病率是东南亚地区之最。控制血糖是治疗的重点,如能持续监测血糖指数,才能有效调节药物剂量。不过,现时常用、俗称“笃手指”的血糖仪定点检测,收集的数据并不全面,甚至有偏差。  连续血糖检测仪可配合胰岛素泵(左)使用  香港最近引入一款体积与5元硬币相若的连续血糖检测仪,每天288次监测患者的血糖数据,有助医生准确调节胰岛素剂量及改良病人的生活习惯。  糖尿病病人的血糖一旦飙升,病人会出现口渴、疲倦病征 血糖过低则会有饿意、手震、神志模糊、昏厥等情况。现时,糖尿病患者一般在空腹和餐后等时段,透过定点检测量度血糖指数。  内分泌及糖尿科专科医生陈诺表示,医生多数会要求病人每日检测约4次,但只有小部分病人按时进行检测,故收集的数据往往不齐全。不过,若采用连续血糖检测仪(ContinuousGlucoseMonitoringSystem,CGMS),患者只要将体积约5元硬币大小的记录仪安装在身上3天,仪器每5分钟自动记录患者的血糖水平,即每天约记录288个数据。  陈诺指出,密集式的数据收集有助准确监测血糖的波动,医生可根据数据,按病人每天血糖的高低起伏频率,调节不同时段下的胰岛素用药剂量,例如餐前、餐后的剂量。  陈诺续指,外国已研发技术,将连续血糖检测仪连接至自动调校剂量的胰岛素泵,更方便病人和医生,预料数年后香港亦会引入。
家庭版无创血糖仪上市
近日,博邦芳舟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邦芳舟”)已完成超5000万元A轮融资,由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旗下基金、达晨创投、天士力资本投资,健一会(巢山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博邦芳舟表示:本轮资金将用于家庭版无创血糖仪的生产、推广及便携版无创血糖仪的报证、生产,为公司未来发展及后续融资奠定基础。据了解,博邦芳舟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商,专注于人体无创生理参数检测,并致力于建设基于自研硬件平台的慢性疾病管理体系,以实现医疗数字化为核心目标,通过与临床需求深度结合的产品创新,提供全新的慢性疾病早期筛查及管理方案。博邦芳舟旗下的无创血糖仪项目由博邦芳舟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该项目从研发到临床,积累了数万人次测量数据,其核心技术已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第三代产品——个人版无创血糖仪不仅精巧便携,且能与手机链接,通过手机APP即可获取血糖测量情况。未来,博邦芳舟将通过“无创血糖仪+APP”切入血糖管理。博邦芳舟董事长邱赞透露,家庭版无创血糖仪目前已推出市场,并将在2021年5月加大市场投放,并以线下销售为主,未来将开拓线上渠道。未来,博邦芳舟将继续增加临床数据,以提升算法,并探索无创连续血糖检测。目前,血糖智能监测技术比较成熟,相关产品品类比较丰富,但是主要以指尖釆血血糖仪为主,患者依从性较低。而博邦芳舟依托“无创”技术,将逐渐抢占市场,销售数据有望大幅增长。
新型手机系统 帮糖尿病患者监控血糖
据印度报业托拉斯(PressTrustofIndia)1月11日报道,糖尿病患者可能很快就可以摆脱定期的血糖测试和胰岛素注射,这主要得益于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新型系统,它可以自动监控患者的血糖水平。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系统将智能手机与微型传感器以及可穿戴的胰岛素泵相结合,能够自动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在必要时自动注射胰岛素。今年,该系统将会进入国际临床试验的最后两个阶段。  这项研究的领导者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糖尿病技术中心主任鲍里斯(BorisKovatchev)。  据报道,该系统主要依靠一个仅有闪存盘大小的血糖传感器来工作,它可以佩戴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譬如手臂、腿部或者腹部等等。传感器每隔五分钟就会读取一次血糖水平,并将读取结果传输到手机上一个特别设计的应用程序上。  该程序会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无线控制悬挂在皮带或者衣物上的微型胰岛素泵。这种泵上有一根极细的针,可以将胰岛素注入血管。
2014年脑洞大开的新科技:监测血糖的隐形眼镜
2014是充满惊喜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以谷歌、百度、IBM、微软等为主的国内外著名科技公司通过不断地研发创意新品来进行智能化探索,这些创新领先的技术及产品让人们一次次打开脑洞、直面未知、憧憬无限。它们是否真的找到了那扇最终通向未来世界的大门?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心里清楚,在一座已知与未知的天平上,享受着改变世界的狂喜,也忍受了不被读懂的孤独,这或许就是科技的魅力所在。  谷歌:一副可以监测血糖的隐形眼镜  谷歌这一年屡次传出正在酝酿的奇思妙想似乎都能让听者为之一振,从无人驾驶汽车、到超级巨型显示屏,再到智能汤勺,甚至是可以在血液中&ldquo 搜索&rdquo 癌细胞的新药品,这些都让众人欣喜若狂。  今年年初,谷歌推出了一款具备血糖监测功能的隐形眼镜,让不少人的眼前为之一亮。这幅眼镜可以通过分析眼泪成分,检测出人体内的血糖浓度,从而指导糖尿病患者调整胰岛素的注射量,让他们摆脱对血糖仪的依赖。  这款外观和普通隐形眼镜十分相似的产品,在镜片上实则布满了成千上万个微型晶体管,而镜片外延则被细如毛发的触角所环绕。谷歌团队为这款设备量身订做了一款无线芯片,并使用先进的工程技术使其能够与电路和传感器在微小的空间中&ldquo 协作&rdquo 。此外,研究人员还专门为这款设备打造了一套全新充电系统,让&ldquo 眼镜&rdquo 可以依靠无线电频来获取能量。  令人遗憾的是,这款炫酷多用的眼镜目前还只是设计模型,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与消费者真正见面。  IBM:一块模仿人类大脑的芯片  如何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行事,一直都是人工智能科学家们的终极努力目标。今年8月,IBM宣布开发出一款仿人脑微芯片TrueNorth,可在进行计算时模仿人脑结构和信息处理方式,这一技术或将在计算机行业掀起一场革命。  据了解,TrueNorth包含54亿个晶体管,比传统PC处理器的四倍还多。根据人脑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的结构,相当于100万个神经元和2.56亿个突触,具有4096个相互连接的处理核。与传统芯片总是在运行不同,TrueNorth只在需要时运行,使所消耗能量和运行环境温度大为降低。它运行期间功率仅为70毫瓦,其运算能力可折合为每瓦功率下每秒460亿次。  TrueNorth有可能会激发一些类似人脑功能的应用创新,虽然这类应用还受制于计算机硬件性能,但TrueNorth可能给括云服务、智能手机、机器人、物联网、超级计算机等在内的多个领域带来革命。而且,据美国媒体报道,这个项目属于IBM一个更大的研究计划,受到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资助,旨在模拟生物神经系统开发高性能低能耗的芯片,用于军用无人机和神经科学实验等领域。  微软:一台可以打印&ldquo 所有&rdquo 的打印机  早在去年十一月份,微软便发布了一款基于Windows8.1的3D打印免费应用软件&mdash &mdash 3DBuilder。虽然这只是微软进入3D打印领域的一小步,但却象征着微软敲响了进入3D打印市场的前奏。而在今年的9月,3DBuilder的更新版本&mdash &mdash 3DBuilderAppR5发布,据称,这次发布还使微软和3D打印巨头之一的3DSystems建立了合作关系。  新的打印程序添加了云功能,用户不需要拥有打印机,只要轻松设计,点击BuyPrint,将设计的3D模型发送给3DSystems公司的在线3D打印服务平台&mdash &mdash Cubify即可。Cubify还提供了很多可选的材料,包括不透明、磨砂的塑料、金属、混合塑料、全彩的&ldquo Colorstone&rdquo 、甚至陶瓷等。一旦用户下单购买,3DSystems会在两周左右将成品送到用户门口,让普通人也可以享受3D打印的便捷和乐趣。  英国初创:一个智能玻璃打造的&ldquo 光子空间&rdquo   英国初创企业有一项&ldquo 光子空间&rdquo 计划,致力于建造世界上第一个全部由智能玻璃打造的未来式住宅,通过让住户与外界进行最大程度的连同,从而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据介绍,我们平日感受到的自然光对我们的能源水平、睡眠模式还有整体健康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好处,而&ldquo 光子空间&rdquo 的设计灵感便来源与此:外部由智能玻璃组成,其涂层可以部分阻挡红外线、完全阻挡紫外线,避免过多的暴露对人类的伤害。这种玻璃在智能手机应用的控制下,只需1秒钟便可完成在透明和不透明状态之间的切换。它的亮度也是可以调节的。  据悉,&ldquo 光子空间&rdquo 只需四周时间即可建造完成,可成为酒店、水疗中心、健康疗养所、医疗中心以及其他度假村的理想附属建筑,目前&ldquo 光子空间&rdquo 的筹资活动正在众筹平台Crowdcube上进行。  后记:  科技不仅在改变着我们现在的生活,更是在改写着人类的未来轨迹。我们应该庆幸在这个世界上有一大批脑洞大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他们的努力让未来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可能性。新的一年,还将发生怎样的精彩?值得期待!
拉曼光谱无创血糖检测距离实用还有多远?
近日,多家媒体就三星及苹果公司正在研发的可检测血糖的智能穿戴设备进行报道,据悉,这两家公司最新款的智能手表可能将借助光学传感器,采用拉曼光谱法进行人体血糖无损检测。消息一出,引来多方关注和议论,为此我们采访了多年从事光学无损检测相关研究的清华大学物理系联合培养博士后王成铭,请其为我们答疑解惑。王成铭博士  王成铭,物理学博士,现任北京鉴知技术有限公司光学工程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物理系联合培养博士后。多年从事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临床应用方向,有丰富的临床医学合作经验,就光谱方法在血糖检测中的应用做过深入研究。  仪器信息网:采用拉曼光谱法检测血糖是否可行?  王博士:方法原理是可行的,使用激发光照射皮肤后收集得到的拉曼光谱(经皮测量)可以反映出皮肤组织中的许多化学物质,例如真皮内的胶原蛋白,真皮下脂肪中的三油酸甘油酯,表皮角质层的胶质蛋白,皮肤血管中的血红蛋白,以及分布于组织液和血液中的葡萄糖等。在血糖无创检测的诸多光学方法之中,拉曼光谱法因其能检测葡萄糖的特征谱,是未来最有希望实现高精度测量血糖浓度的方法之一。拉曼经皮测量无创血糖检测示意图  Pandey,Rishikesh,etal."Noninvasivemonitoringofbloodglucosewithramanspectroscopy."Accountsofchemicalresearch50.2(2017):264-272.葡萄糖分子位于皮肤真皮层中的组织液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可从其产生的拉曼光谱信号推断。  仪器信息网:请介绍目前拉曼光谱法检测血糖的最新研究进展?  王博士:麻省理工学院(MIT)在使用拉曼光谱测量无创血糖已研究了20多年,他们系统研究了皮肤拉曼光谱的成分、经皮血糖探测的定量化分析和矫正算法、动物血糖测量临床实验等等。去年三星和MIT研究人员在SCIENCEADVANCES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的无创血糖检测的研究,通过对猪的活体葡萄糖钳制实验,从猪耳的拉曼信号图中直接观测到了葡萄糖的拉曼特征峰及其随血糖浓度的变化,这终结了长久以来关于拉曼光谱测量得到的是否是真实的葡萄糖浓度信号的争论,也为这项技术的应用带来一大突破。  除MIT外,还有一些公司曾经或正在尝试将拉曼血糖检测技术产品化,包括C8Medisensors,Diramed,LLC和RSPSystems等。C8Medisensors公司曾推出的可穿戴拉曼无创血糖检测设备  仪器信息网:拉曼光谱法检测血糖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王博士:虽然利用葡萄糖的多个拉曼特征峰与皮肤组织中的其他物质信号峰的差异可做定量分析,但这一研究距离实际应用仍有一定的距离,主要有以下几个难题:  ①葡萄糖浓度低信号弱,并且有可能被其他物质的拉曼信号掩盖和干扰,如真皮层的胶原蛋白和真皮皮下脂肪的三油酸甘油酯,二者合计贡献了超过90%的皮肤拉曼光谱信号。  ②经皮测量还需要解决皮肤的荧光信号干扰,激发光功率的皮肤安全剂量限制以及皮肤表皮层黑色素对激发光和拉曼光的吸收效应等等问题,此外,不同种族之间肤色的差异,加大了这项技术的应用难度。  ③为解决以上两点问题,必然需要使用极高灵敏度的探测器,以及较长的积分时间,这给仪器尺寸及使用便利度带来挑战。  仪器信息网:据悉,目前已经有一些厂家在进行基于拉曼光谱原理的血糖仪器的研发,您认为可行性如何?有什么新的进展?  王博士:最近,有报道称三星和苹果将在其智能可穿戴设备上集成拉曼无创血糖检测技术。三星近几年和MIT研究组合作,从发表的公开学术文章看,已经进入临床实验阶段。曾有报道称苹果公司招募过C8Medisensors公司的前员工,以此猜测苹果很有可能在继续发展可穿戴拉曼技术的路线,但具体进展不得而知。  虽然基于拉曼技术的无创血糖监测仪器在原理上是可行的,并且在过去十多年内虽然有很多拉曼血糖检测的学术文章报道,检测精度在不断提高,但尚未有成功的获得医疗器械资格的仪器出现,说明相关产品研发的难度确实较大。  仪器信息网:您对可检测血糖的智能手表这项技术的未来发展如何看待?  王博士:如上一个问题所讲,这个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并且在可穿戴设备上集成低功耗的小型化拉曼光谱仪在工程上的难度也较大,但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的不断积累,未来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算法可能会替代当前拉曼葡萄糖浓度直接量化算法或者回归量化算法,使得智能穿戴设备的高精度无创血糖测量成为可能。  附:王成铭博士讲座回顾:《光学无创技术在临床检测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  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医疗影像(MRI、超声、CT)和病理切片对疾病的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基于光与生物组织的散射、吸收、相干、偏振效应的光学无创方法,很有希望成为沟通影像学和病理学之间的重要桥梁。本次会议报告对光学无创方法进行概述,着重探讨其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从发展的角度探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临床应用前景。
三诺生物晋级全球第六大血糖仪企业
近日,三诺生物传感器股份有限公司在长沙成功完成对美国TrividiaHealthInc公司的收购交割仪式。此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近年来海外收购最大案例之一,收购金额达27250万美元。三诺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少波介绍,并购完成后,公司将成为全球第六大血糖仪企业,向“全球血糖仪专家”的战略目标更近一步。此外,中美两地两家发展最快的血糖监测产品公司的结合,有望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创新、经济的解决方案。据了解,三诺生物主要产品为微量血快速血糖测试仪及配套血糖检测试条,截至目前,公司已自主开发出成熟的酶生物传感器测试系统技术,获得了植入式生物传感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等近50件专利授权。近年来,公司还研发出黄金电极血糖监测产品、手机血糖仪等多款创新性检测产品。未来,公司拟进一步专注生物传感相关技术研发,打造生物传感器技术开发平台、构建以慢病管理为基础的血糖管理平台和以传感网为支撑的数字医疗服务体系等。
在家用仪器自测血糖,靠谱吗?
现在许多中老年人在家里自己测试血糖,有些人用的血糖仪和试纸是一些保健品机构免费赠送的。各种血糖仪市面上各大药店也有售。黄先生递纸条问:这种测试方法是否可靠可信?与正规医院抽血化验的结果是否有出入?另外,这种测试方法如果可靠,还需要再上医院去测试吗,多长时间测一次为好?  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姜秀云表示,无论是免费赠送的还是自己购买的血糖仪,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一般不会存在什么问题。但她同时提醒,无论什么血糖仪都需要定期校准。  专家提醒,患者在使用家用血糖仪的时候,如果发现监测的异常值非常多,就应该及时到医疗单位与静脉血糖值比对一下。具体做法是:带着自己的家用血糖仪到医院测静脉血,抽血的同时用自己的血糖仪测血糖,测静脉血与测指血的时间尽量同步。如果发现静脉血与指血比对有问题,要及时与血糖仪厂家联系。一般正规厂家生产的血糖仪,厂家会向血糖仪用户提供定期校准、清洗血糖仪的服务。  至于家用血糖仪测的结果与医院抽血化验结果的区别,姜秀云介绍,家用血糖仪测的是毛细血管中的全血血糖,而医院抽血化验测的是血浆血糖,结果上两者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别,但医生在看两个测量结果时,是会考虑两种测量方法的。  对于多长时间测一次血糖为好,姜秀云建议,如果是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一般一周做一次血糖谱即可。所谓血糖谱,是指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或夜间测七次。患者每周测一次,然后让医生看一下即可。
苹果即将推出的监测血糖设备
在AppleWatch发布之初,苹果就曾暗示过将借此进军医疗领域。随着AppleWatch发售日期的临近,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应用正逐渐浮出水面。日前,一款能够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APP正得到关注。  这款APP由医疗设备制造商DexCom设计研发,严格地说它不完全是一款APP,需要与相应的监测设备配合使用。DexCom的监测器可将头发直径宽度的传感器置于皮肤之下,每5分钟监测一次血糖。DexCom的app会将AppleWatch和DexCom传感器收集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血糖水平图,以便用户随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是否处于安全范围内。  据了解,根据当地法律法规,该APP虽然隶属医疗应用,但审批过程并不繁琐:只要向FDA注册便能以很高的几率获得批准。鉴于DexCom曾推出过iOS和Andriod双平台的健康应用,审批周期应该不会延长至AppleWatch上市之后。
广州推出无创血糖监测新技术
无需&ldquo 扎手指&rdquo 就可以监测血糖的一项新技术12日在广州发布。  广州疗养院联合莱复康远程云健康管理中心、以色列盈通格利有限公司等,推出不扎手指无创血糖仪新技术。该技术是以无痛无创&ldquo 夹耳朵&rdquo 的方式监测血糖,可以多次重复检测。同时结合糖尿病云健康管理新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每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防治方案。  据中国糖尿病学会第一副主任委员邹大进教授介绍,监测血糖是控制糖尿病最基本的手段。目前,血糖监测的主要方法是有创伤的,即通过针刺指尖或静脉抽血采血,有的患者甚至一天需要扎七次手指来获得血糖数据,这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不便,不但要消耗生化试剂,还易引起交叉感染,同时处理血污染废物也并不环保。  据介绍,这项血糖监测新技术已通过了以色列国家卫生部门和欧盟卫生部门的联合认证,准许临床应用,已在欧洲上市。此外还通过了美国FDAI期认证。
俄罗斯研发新型血糖仪无需采血无需试纸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强流电子研究所研发出新型非侵入式血糖仪。与传统采血型血糖仪相比,这项技术取消了指尖采血环节,消除了糖尿病人的痛苦,并且测试不需要试纸,大大降低了血糖仪的使用成本。该技术采用光学原理,利用光的穿透性。俄科学家选取人体耳垂作为测试点,采用夹式耳环型检测仪在耳垂一侧发出一束光,在另一侧接收穿透的光束,接收的信号经处理后得出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数值。初步的临床试验表明,该技术的检测误差低于5%。由于检测仪采用激光二极管作为光源,滤光器作为接收信号处理器,这种技术方案使所研制的血糖仪具有成本低廉,使用便利的特点。与传统血糖仪相比,由于检测过程不需要试纸,每年可为糖尿病患者节省大约500美元的耗材费用。在该项技术研发成果的基础上,该研究所成立了“电子医疗器械”公司专门进行这种新型血糖仪的批量生产。为此,2011年俄罗斯风投公司的种子基金与英国OxfordRussiaBusinessInnovationTrust(ORBIT)风投基金对该项目的产业化共同进行了2100万卢布(约合700万美元)风险投资。按照该项目的研发和生产计划,2012年底前将完成血糖仪的临床试验,第一批产品将于2013年初上市。美国和以色列也同样进行着这类产品的研发,但其产品一直未能投放市场。俄罗斯研发人员对其产品能够超越竞争对手充满信心,计划在产品投放市场后扩大生产,为此俄罗斯风投公司拟追加8000万卢布(约合270万美元)投资。
购买无糖食品要认清“糖替身”
时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健康饮食,在平日选购食品时尤其偏好无糖食品。原本消费者的这一选择是出于健康层面考虑,却不知一些所谓的无糖食品并不如厂家宣传的那么“健康”。  按照国际通用的概念,无糖食品不能含有蔗糖及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但可以含有相当于糖的替代物,因此食品企业一般采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甜味剂来替代蔗糖。平日常见的白糖、红糖、冰糖等均为蔗糖。  由于无糖食品需用糖醇或低聚糖甜味剂替代蔗糖,使用这类替代物的成本较高,因此无糖食品的价格也要比同类普通食品贵不少。  但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宣称“无糖”、“低糖”的食品有夸大宣传之嫌,厂家只是减少含糖量。此外,有部分则是使用食品添加剂甜味剂替代白糖。  对此,质监部门提示消费者,有的无糖食品标明不含蔗糖,配料表中却配有糊精、麦芽糖、玉米糖浆,这些物质属于水解淀粉物,对减肥和控制血糖都没有什么帮助,对此,消费者应该警惕。含低聚糖和糖醇的产品相对比较健康,消费者可以优先选择这两种食品,而像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在某些国家是禁止使用的。另外,有些无糖食品为了口感,往往使用了很多的油盐,购买时留心产品的总热量,不要以为无糖就可以随意多吃
20岁防传染30岁查血糖每个年龄段有重点检查项目
年近尾声,各大医疗机构迎来了学生和企事业员工体检高峰。面对繁杂的体检项目,小编建议大家在各年龄段应该重点检查的项目。20岁前重心理对学龄前以及上小学儿童来说,多动症是需筛查的心理健康检查项目。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智力正常,但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难与他人相处。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宋崇生说,家长有必要对儿童多动症的筛查引起重视,这有利于阻止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的扩大化,避免给孩子贴上“笨”标签,否则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处于重新整合阶段,加上学业压力大,易出现强迫症等情绪障碍。宋崇生介绍,如果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出现反复洗手、反复关门、反复为不必要的事情焦虑等行为,这可能是强迫症的征兆,应及时去医院咨询。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初中、高中都开设了心理课程和心理评估测验,这种评估可以起到筛查作用,能够将潜在的心理问题患者筛查出来。20岁防传染20来岁是身体各项功能包括抵抗力的最佳时期,是不是就不用注意体检了呢?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副主任医师黄晶否认了这种说法。“出生的时候会注射多种疫苗,这些常规疫苗大多并非终身免疫。到了20多岁,人体内抗体很可能已经低于正常防御水平。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补种疫苗,身体就会处于无保护的危险状态。”黄晶说。此外,20多岁的年轻人刚毕业走上社会,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各种肝炎、消化道感染的几率就增加,再加上年轻人处于性活跃期,所以感染性病等各种传染病的机会也就大了。建议20多岁的年轻人体检时,要注意传染病的筛查,比如肝功五项和血常规,还要注重胸部X光的检查,因为肺结核在年轻人中也很多见。及时发现危险信号,把疾病及时扼杀。30岁查血糖30岁就关注血糖是不是有点早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医师袁尚华指出,现在人相比从前普遍“吃得多、动得少”,加上忙于事业,应酬多,压力大,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普遍提前,人在30几岁发病也不在少数,尤其是糖尿病前期人群检出率很高。“我们建议30岁以上的人群至少一年做一次血糖检查,而且不仅限于查一次空腹血糖,”袁尚华指出,因为50%左右的糖尿病人空腹血糖不一定升高,但餐后血糖会明显升高。大部分年轻人体检是跟随单位团体体检,空腹时测血糖没问题,但餐后血糖却很高。所以应该同时查一次餐后血糖,或做一次糖耐量试验。有条件的人也可以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更加准确。40岁关爱心脏“以前人们认为到了五六十岁再关注心脏健康也来得及,现在40岁开始关注心脏也不早。”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成人外科中心副主任医师孙宏涛表示,40岁的人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无论是工作还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都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虽然我们说40岁的人是青壮年,心脏功能理应处于巅峰状态,但现在心脑血管病年轻化,40来岁的人英年早逝早已不是新闻。”孙宏涛指出,如果心脏问题不能早发现早诊治,突然出现急性心梗、冠心病时,其猝死率反而比习惯了防范未然的老年人更高。人在四五十岁时,心脏和血管都会有一个明显的老化,弹性大不如前,特别是对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来说,定期检查很有必要。建议该年龄段人群每年定期检查心血管健康,记好血脂、血压等指标。50岁护好骨和肠“到了50岁,女性一般刚刚绝经,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钙流失增加,因此患骨质疏松的女性要远远多于男性。”湖北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陶海鹰指出,50岁的人,如果出现浑身疼痛、易骨折等症状,就该考虑患有骨质疏松症了。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都或多或少出现骨质疏松,建议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除了骨骼,50岁的人还应关注肠道健康。在做肠道体检时,要更加注意肠息肉、慢性溃疡等病变,防止这些小的病变发展成肿瘤。袁尚华建议,普通人应该每年进行一次大便常规检查,每两到三年做一次肠镜和胃镜检查 而有既往病史等的高风险人群,则应该每年都进行一次胃镜和肠镜检查。60岁以上全面查60岁是老年生活的开始,袁尚华表示,这个年龄的老人,应该展开全面体检,而不再是有所侧重的检查。“除了心脑血管、糖尿病、恶性肿瘤、肾损害、甲状腺慢性疾病等大病的检查,老年人还应该注意听力和眼底病变的预防。”袁尚华指出,老年人易发的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变性等如果早期发现,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和治疗。老人由于血管老化脆弱,出现暴聋、暴盲的情况也很多见,多与耳和眼的供血血管突然栓塞有关。但是再精密的仪器也难以检测到某些极细小血管的情况。因此袁尚华建议老人在进行常规西医体检的同时,也应同时进行“防患未然”的中医体检,中医认为这是体质偏颇、经络瘀滞所致。“上医治未病”,通过中医体检发现体质及经络异常情况,进行调理有很好的预防效果。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老和一些脑血管疾病的原因,可能会出现智力、记忆力下降和衰退的情况。当老年人出现爱忘事、不会算账、出门迷路的情况时,就表明其智力和记忆力已经受损,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老年痴呆。这时家人要引起警惕,带老人去医院进行智力、记忆力测验,北京宣武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大型医院都专门设有老年记忆门诊。
血糖检测只需吹口气?灵感来自医疗检测犬
克莱尔派特斯菲尔德(ClairePesterfield)是剑桥大学阿登布鲁克医院的一名护士,同时也是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除了日常护理工作之外,她还照顾着一只金毛犬。这只金毛犬是经过特训的医疗检测犬,当克莱尔的血糖过低、可能造成危险的时候,这只金毛犬能够通过嗅觉发现并向主人报警。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格外警惕低血糖的情况,如果血糖低于一定值,就可能导致昏迷,严重的则可能致死。专业的医生能够根据一些临床体征来判断患者是否处于低血糖状态,而患者自身则需要常常自测自己的血糖状况,确保安全。  现在已经有不少医疗仪器公司将血糖检测的难度降低了不少,基本上只需要在指尖采一滴血,就可以快速获得血糖指标的结果,这些仪器已经做到可以随身携带的大小,但是为了让血糖检测变得更容易,研究者们还在探索更简单便捷的方式。  剑桥大学的一组研究者从那些医学检测犬那里获得了灵感:既然特训过的犬是通过嗅觉发现了问题所在,那么到底是闻到了什么特别的化学物质,让它们感觉到了异常呢?  研究团队找来了8位患有1型糖尿病的女性,实验证明,当她们发生低血糖时,呼吸中有一种化学物质的含量会显著上升。这种化学物质就是异戊二烯。在一些病例中,患者低血糖时呼吸中的异戊二烯的含量甚至会达到正常值的两倍。  阿登布鲁克医院的荣誉顾问医生马克伊文斯(MarkEvans)表示,异戊二烯是人类呼吸气体中最常见的化学物质之一,非常容易被检测到。以至于,这甚至可以被称作是低血糖的“气味”。尽管人类几乎难以分辨出这种气味,狗却对它极其敏感,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特训犬能够在关键时刻救主人一命。  关于低血糖与异戊二烯含量的具体关系,研究团队还没有定论。伊文斯医生推断这可能是人体合成胆固醇的副产品。  这项研究的成果已经发表在美国的医学杂志DiabetesCare上。当然,一项实验的结果并不能证明呼吸检测现在就能替代现有的血糖检测方法。
生成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可“再生”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日前发现,一旦胰腺中生成胰岛素的胰岛&beta 细胞全被破坏,那么胰腺中就会有其他细胞出来&ldquo 救急&rdquo ,&ldquo 变身&rdquo 为胰岛&beta 细胞。这一发现表明,胰岛&beta 细胞可以&ldquo 再生&rdquo ,这也许有助于医学专家重新设计对糖尿病的疗法。一般而言,胰腺中的胰岛&alpha 细胞负责制造胰高血糖素,胰岛&beta 细胞负责制造胰岛素。但日本奈良尖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和瑞士日内瓦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小鼠实验表明,这种分工并不是不可改变的。研究人员给小鼠使用了一种名为白喉的毒素,将小鼠体内的胰岛&beta 细胞全部破坏,结果小鼠出现糖尿病症状。为了维持小鼠的生命,研究人员给它们注射胰岛素。两到四周后,他们惊讶地发现,小鼠体内的胰岛&alpha 细胞出现变化,原本只负责制造胰高血糖素的胰岛&alpha 细胞现在开始制造新的胰岛&beta 细胞。在接受实验的8只小鼠中,有一半在10个月以后胰岛&beta 细胞增殖到原有数量的20%左右,摆脱了糖尿病症状。此前,研究人员从未发现胰岛&alpha 细胞能够成为胰岛&beta 细胞的来源。他们指出,如果人体内胰岛&alpha 细胞能够代替数目减少或者功能减弱的胰岛&beta 细胞,将会为糖尿病治疗带来希望。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
研究人员开发出基于远红外光的无创血糖测量技术
日本东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院YujiMatsuura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发出利用远红外光测量血糖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无害的,也是非侵入式的。  糖尿病病人传统上需要使用一种常规的检测仪器测量从指尖中采取的血液,从而监控他们每天的血糖水平。这种让人不适的疼痛感和感染风险有时可能是巨大压力和担忧产生的源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其他的研究人员已提出和开发出利用近红外光测量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的非侵入式方法。这种方法工作的前体条件为一些特定波长的近红外光被血液中的葡萄糖选择性地吸收。  然而,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准确地和稳定地测量已被证实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近红外光不仅被葡萄糖较弱地吸收,而且也被水、蛋白和血红蛋白较弱地吸收。  相比之下,波长在40微米左右的远红外光能够被葡萄糖强劲地吸收,这就使得在理论上可以对病人进行更加准确地和灵敏地测量。然而,研究人员面临的问题是,远红外光只能穿透到皮肤表面下几微米,这就使得检测血糖比较困难。因此,Matsuura团队开发出一种新的测量技术:将一块小的棱镜附着到柔韧的空芯光纤末端上来发射远红外光。利用这种方法,就能够照射内唇的口腔黏膜。不同于皮肤,内唇没有厚厚的表皮角质层。  实验结果证实这种新技术能够高灵敏度地检测和准确地测量血糖水平,误差范围在20%以下。Matsuura教授认为这足以适合临床使用。  糖尿病是一种影响着全世界数百万人的严重健康问题。通过将这种方法与最近刚被开发出的远红外激光器联合使用,Matsuura教授期待更为紧凑的低成本血糖测量系统将很快地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善睡眠的药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