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补血气的思想与其他中医气血论的两大观点流派有何异同如·何在现代中医气血论的两大观点实践中互补运用?

一、简谈中医的“补法”“补法”是中医根椐辨证论治的原则,选用具有补益、强壮等作用的药物,经过配伍,组成方剂,来补充人阴、阳、气、血、营、卫、津、液等的不足,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消除各种虚弱证候,达到强壮身体、恢复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中医常用的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中,补法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补法是中医治疗“虚证”的一项基本方法。下面分四个方面来谈。二、古代有关“补法”的一些记述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著《内经》中,明确地提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损者益之”、“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等有关补法的使用原则及大法。在《内经》中还有一张补法的复方,方名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方内除乌贼骨、芦茹(即茜草根)外,还有雀卵,并用鲍鱼汁送服,功能补肝肾,益精血,通血脉,和肠胃,用以治疗“血枯”经闭的病症。由此可知,补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是相当早的。嗣后《难经》又提出了“虚则补其母”的方法,即用间接的补法以治疗虚证。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多种补药的记述,如人参、山药、菟丝子、杜仲等。到汉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在补法方面,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现仅举一些药方为例,如:益气助阳药方有附子汤、理中丸等;养阴助阳药方有金匮肾气丸、芍药甘草附子汤等;养阴益血药方有芍药甘草汤、炙甘草汤等;养阴清热药方有黄连阿胶汤、竹叶石膏汤等;急救回阳药方有四逆汤、白通汤等;温中助阳药方有小建中汤、四逆加人参汤等;扶正祛邪同用的药方有麻黄附子细辛汤、白虎加人参汤等。张仲景的著作,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对后来的医学发展,有很大影响。在补法方面,对阴、阳、气、血、津、液等的补益,指出了药方组织的规范。他传下来的很多处方,至今仍在临床广为应用,并且确有良好疗效。唐代王冰对《内经》的理论,又有所发展。后人称他的理论是“发《内经》所未发”。在补法理论方面,他指出,治元阳之虚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真阴之竭主张“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这些理论对后来医家补肾阴、补肾阳的方法,有很大影响。宋代名医钱乙,在补法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他指出,小儿阴气未盛,阳气柔弱,不宜过用香窜药。主张治小儿肺虚喘促,用阿胶散;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白睛多、面白,用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并创制了不少补方,如六味地黄丸、五味异功散等,至今仍为医家所沿用。有人说他在补法上给后世的“滋阴派”起了倡导作用,是有一定道理的。宋金时代的张元素创“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在补法方面,把每脏每腑的补法和补药,列举很详细,在灵活用药方面给后人以很大启发。张元素的弟子李东垣则主张要重视脾胃阳气的补健。他认为脾胃与人体的元气、精气的滋生及升降运动有密切关系,创升阳补气的方法,制订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不少健脾益气的药方。在补脾胃方面有很大的发展。至元代朱丹溪又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对滋阴法又有发挥,后人称他为“滋阴派”的倡导者,后来的温病派受其影响很深。明代张景岳创“新方八阵”,其中有“补略”“补阵”。他很注重补肾,创有大补元煎、右归饮、左归饮、右归丸、左归丸、玄武豆等补肾药方。明末绮石,对于虚劳症运用补法有较多的实际体会,著《理虚元鉴》二卷,创“理虚三本”、“理虚二统”等说。清代最大的发展是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的温病学派的崛起。在补法方面,对高热病后形成虚证的理论、治法、方药,都有新的创见。认为温热之邪最易伤阴、灼津,故多用增液、生津、濡润、养阴的药品以治其虚。创制的药方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在补法上又有一大进步。三、常用的补法和方药一般说,“补法”主要是用来治疗“虚证”的。但虚证中又有五脏六腑的虚证,其中又分心气虚、心血虚,肾阳虚、肾阴虚等等更具体的虚证。所以应用“补法”时,一定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作具体分析,辨清“证候”,选择用药,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绝不可机械死板地生搬硬套。今把临床常用的补法及其方药,简介如下,以供参考。1补心法:适用于心虚证。心虚证又分为:(1)心气虚:多见神倦欲寐,心慌气短,惊悸自汗,脉虚软等症。(2)心血虚:多见怔忡,失眠,健忘,恐惧易惊,虚烦盗汗,舌红脉细等症。(3)心阳虚:多见胸部闷痛,喜暖怕冷,心痛彻背,心慌气喘,或心下有水气,心悸不得平卧等。补心气常用的药物有五味子、人参、茯神、远志、菖蒲等;常用的方剂有益荣汤、远志补心汤、定志丸等。补心血常用的药物有当归、丹参、地黄、柏子仁、酸枣仁、乳香、没药(后二味祛瘀生新,以通为补)等;常用的方剂有补心丹、养心汤、柏子养心丸等。补心阳常用的药物有桂心、桂枝、薤白、细辛、干姜等;常用的方剂有枳实薤白桂枝汤、千金细辛散、瓜蒌薤白白酒汤、桑苏桂苓汤(适用于水气凌心)等。2补肝法:适用于肝虚证。临床上常见的肝虚证有:(1)阴血虚:多见头昏目暗,胆小易惊,惊惕肉瞤,筋挛难伸,手足瘈瘲,爪甲凹陷失荣,头晕风眩,月经量少或后延或不来,脉弦细等;如因阴虚而致肝阳偏亢的,常见偏头痛,易怒,烦躁,烘热,耳鸣,目眩,脉弦细而数等。(2)肝经虚寒:多见少腹冷痛,坠胀,睾丸寒冷坠痛,疝痛,睾丸抽痛,脉弦迟等。补肝阴、养肝血常用的药物有白芍、当归、地黄、何首乌、阿胶之类,阴虚阳旺的要加用生牡蛎、珍珠母、生石决等以潜纳肝阳;常用的方剂有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珍珠母丸等。温肝祛寒常用的药物有吴茱萸、小茴香、沉香、肉桂、葫芦巴、荔枝核之类;常用的方剂有暖肝煎、吴茱萸汤、加味橘核丸等。因为肝肾有“同源”的关系,所以补肝法又往往同补肾法结合应用,须互相参看。3补脾法:适用于脾虚证。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生化气血,升发清阳以荣养全身。脾虚证可分:(1)脾气虚:多见消化不良,懒食,腹胀便溏,四肢倦怠,面色淡而欠光泽,舌苔白,脉濡软等。(2)脾阳虚:除以上见证外,还可兼见腹痛喜暖,大便清稀,四肢发凉,脉迟等。(3)脾阴虚: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脾阴虚往往与胃阴虚同见,常发生在髙热性疾病或大吐大泻之后。主要表现为消渴善饥,嘈杂,口干舌燥,大便干涩,舌红瘦,苔剝脱,脉细等。(4)中气下陷:脾为后天生化之源,脾气也称中气。脾虚中气下陷时多见腹部发坠,脱肛,脏器下垂,久泄难愈,崩漏不止等。补脾气常用的药物有党参、人参、太子参、白朮、茯苓、甘草、山药、芡实之类;常用的方剂有健脾益气汤(原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参苓白朮散等。温补脾阳常用的药物有干姜、吴萸、高良姜、附子之类;常用的方剂有附子理中汤、良附丸、桂朴汤等。治疗脾阴虚常从养阴入手,常用的药物有麦冬、玉竹、石斛、天花粉、乳汁、冰糖之类;常用的方剂有益胃汤、五汁饮、玉泉丸、柔脾汤等。治疗中气下陷,须在补脾气的基础上配用升阳益气的药物,如炙黄芪、升麻、葛根、柴胡之类;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升阳补气汤、举元煎等。4补肺法:适用于肺虚证。肺虚证可分为:(1)肺气虚:主要表现是气短,呼吸乏力,声音低,懒言语,或久咳吐白稀痰,脉虚软等。(2)肺阴虚:主要表现是口干咽燥,干咳无痰或痰带血丝,声音嘶哑,皮毛憔悴,下午低热,脉细数等。补肺气常用的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五味子、蛤蚧之类;常用方剂有人参蛤蚧散、补肺汤、五味子汤等。补肺阴常用甘凉生津、润燥濡养之品,如麦冬、天冬、沙参、百合、石斛、天花粉、藕汁、梨汁、阿胶等;常用方剂有固金汤、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养阴清肺膏、秋梨膏等。5补肾法:适用于肾虚证。肾虚证又分为:(1)肾阴虚:主要表现是梦遗盗汗,性欲亢奋,小便赤涩,腰痠,盜汗,下午潮热,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夜间口渴,脉弦细数等;如因肾阴虚而虚火上浮,则可兼见咽干喉燥或喉痛,牙痛,或干咳少痰等。(2)肾阳虚:主要表现是阳痿滑精,性欲减退,静卧少言,目不欲睁,睾丸冰冷,尿清白而频数,或二便失禁,腰痠畏冷,五更泄,尺脉缓弱等。(3)阴阳俱虚:临床上一般简称肾虚。主要表现是腰痠腿软或腰膝痠痛,遗精,阳痿,早泄,性器官发育不全,睾丸坠胀,牙齿生迟或过早脱落,或佝偻,尺脉细弱等。补肾阴常用药物有生熟地、女贞子、元参、沙苑蒺藜、石斛、龟板、鳖甲、龟板胶、阿胶等;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一阴煎、左归饮、秦艽鳖甲散、大补阴丸等。补肾阳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仙灵脾、补骨脂、仙茅、鹿茸、海狗肾、黄狗肾、海马、巴戟肉、阳起石等;常用方剂有桂附地黄丸、右归饮、煨肾散等。治疗肾阴阳俱虚的常用药物有桑寄生、川续断、杜仲、枸杞子、山萸肉、莬丝子、熟地、山药、鹿角胶、胡桃肉、狗脊等;常用方剂有青娥丸、打老儿丸、无比山药丸、健步虎潜九等。补肾法常与补肝法结合应用,应互相参看。6脏腑兼病补法与补六腑法:临床上的多种病症,其症候表现往往不限于一脏独虚,在运用补法时就应该有所兼顾。如:心肺气虚,治宜补益心肺,用保元汤加减;心脾两虚,治宜补益心脾,用归脾汤加减;脾肺两虚,治宜补脾益肺,参苓白朮汤加减;肺肾阴虚,冶宜滋补肺肾,麦味地黄丸加减;肝肾阴虚,治宜滋补肝肾,用一贯煎加减;脾肾阳虚,如见证以腹泻为主,以四神丸、附子理中汤加减;见证以水肿为主,方用真武汤、实脾饮等加减。故在辨证上须下一番功夫,这样处方才能比较地契合病机。补六腑的方法,一般都包括在其相表里的五脏中。例如补胃阴法即包括在补脾阴法中,补膀胱法也包括在补肾法之中,不再一一重复。但有的腑在治疗时又须结合它的特点。例如大肠阳虚时,一般出现泄泻,常结合健脾、补肾(肾司二便)去治疗。但大肠阳虚也可出现便秘,这主要见于老年人。这是由于阳虚生寒,寒气凝滞于大肠,大肠传导无力所致,治疗时须结合补肾阳的方法。常用药物有肉苁蓉、当归、硫黄、熟地等;常用的方剂有半硫九等。再如膀胱和小肠虚时都可发生尿失禁、遗尿等症,也须结合补肾法治疗。四、补法的临床运用上述各种补法,是从五脏六腑、阴阳气血各个方面分开来谈的。但是,人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阴阳气血之间,都是互相共联着的,相互之间有着密切地内在联系。因而虚证的产生,有的是由于某部自身的病变所致,有的则是由于受到其他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影响所形成,有时一脏独病,有时二、三脏同病,有时传变转化。所以,补法的运用,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考虑。不但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主证,而且还要根据虚证程度的轻重、病势的缓急、性质的寒热、发生演变的标本等,订出恰当的治疗法则,无太过,无不及,不过于偏颇,不过于拘泥,灵活掌握,才能发挥补法应有的治疗作用。所有这些,就是补法的临床运用问题。一般说,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正补适用于虚证比较单纯的情况。如阴虚补阴,阳虚补阳,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五脏中哪一脏虚即补哪一脏。如肺虚益气,心虚和营卫,脾虚补中,肝虚养血,肾虚益精等,都是正补法。2峻补用于气血暴然虚脱的情况。暴然气脱或大出血,身体暴虚,症见汗出如油,身凉肢厥,气息如丝,昏厥失祌,面白如纸,脉微散欲绝,或出血不止,或大吐大泻等,元气有立刻脱亡的危险,这时非用大剂峻补,不能挽其危亡。常用的方剂如独参汤、参附汤、芪附汤、芪朮附汤、当归补血汤等,这时用量要大,药力要足,选药要精专。3缓补用于正气既虚但又微有一些邪气,或遇有虚不受补的体质,就须用缓补法。这种补法,选药订方须从容和缓,相机渐进,以逐渐恢复健康,不可骤用参芪、鹿茸之类。一般常选用太子参、生晒朮、黄精、玉竹(平补脾胃以益气)、稻芽、谷芽(醒脾开胃助消化)、十大功劳叶(缓补气血)、饴糖(和中益胃)、橘白(行气和中而不燥)等药力和缓,不寒不燥,补而不骤,行而不散之品,随症出人。遇有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操之过急。4滋补用于精血大伤,阴虚痨瘵,久病阴竭,热病后期阴液耗伤太甚等情况。滋补法是用厚味滋腻养阴的药品或血肉厚味之品,以滋补精血,填充髓液的方法,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具体运用。临床上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龟板、鳖甲、生熟地、猪脊髓、牛骨髓、羊肉、紫河车、猪蹄、肘子等,随症加减。由于这些滋腻厚味的药物,容易妨碍脾胃的运化,脾胃虚弱,则仍补不上去,所以要同时重视健脾开胃,适当配入白朮、茯苓、党参、陈皮、麦芽、神曲、山楂、砂仁、谷稻芽等。5温补用于虚证而兼有寒象,或气血两虚、形体不足没有热象的情况。常用的温补药有黄芪、党参、熟地、当归、肉苁蓉、附子、肉桂、巴戟天、羊肉、狗肉等;常用方剂有附子理中汤、当归羊肉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6凉补用于虚证兼有一些热邪的情况。如血虚有热,或热病后期阴液已耗伤但邪热尚未完全退净等时须用凉补。常用的药有生地、白芍、元参、天麦冬、沙参、百合等;常用方剂有养阴清肺膏、二冬膏、益胃汤、补心丹等。如虽已正虚但尚有邪热,须要加些清热药如竹叶、知母、白薇、青蒿、地骨皮、黄芩、黄柏、丹皮之类,这又称清补法;常用方剂如朱砂安神丸、竹叶石膏汤、人参白虎汤等。7间接补这种补法主要是结合脏腑间生理病理变化的相互关系来进行补益的方法。例如脾阳虚脾失健运而用补肾阳的方法治疗。因为肾阳有帮助脾阳温化蒸动的作用,补肾阳也就间接补了脾阳。再如由于肝经阴血不足所致的阴虚肝旺,头晕目眩,头重脚轻,上实下虚,而用补肾阴的方法治疗。因为肝肾有同源的关系,精血可以互相转化,补肾阴可以助长肝的阴血,肝肾的阴血充足,肝阳也就不上亢了。8补气以生血,养血以化气由于气是生血的生命动力,血是化气的物质基础。所以血虚时要兼补气,气虚时要兼养血。常用的方剂如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归脾汤等。9补先天与补后天有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对中焦有温化蒸动作用,能帮助脾阳运化水谷,升发阳气,所以说“补脾不如补肾”,也有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能运化五谷精华,后天充足,不但可以充养全身,并且其精华可以下注于肾以生养肾精,所以就说“补肾不如补脾”。这两种说法,都未免过偏。应当看其肾虚而脾不虚者,以补肾为主;脾虚而肾不虚者,以补脾为主;脾肾两虚者,脾肾同补。再参看其轻重,或补肾兼顾脾,或补脾兼顾肾,较为恰当。10食补在补法中有不少方子是药疗和食补相结合,如《内经》中的四乌贼骨一蔺茹丸就是一张药疗与食补相配合的复方,张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等也是同类性质的复方,后世则有更大的发展,如唐·孟诜《食疗本草》,元·忽思慧《饮膳正要》,清·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都是一些以介绍食疗药物为主的专著,其中有很多有关食补的内容,可以作为临床运用补法时的参考。五、使用补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补法使用恰当,确能立起沉疴,但是使用不当,也能促使疾病恶化或招致死亡。所以使用补法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不当补而补如果遇到“真实”而“假虚”的证候,即“大实有羸状”,是因为邪气太盛,正气一时受抑而表现出没精神,不愿动,倦怠少食等症,好象是虚证,这时决不可误用补法。不当补而补,则会误人性命,要千万注意。2当补而不补证也有“真虚”而“假实”者,即常说的“至虚有盛候”。本来是虚极而忽出现烦扰不宁,动作有力,神志忽清,多言善说等症,好象是实证,这时当补而不补,就会误人不浅。如果误用泻法,那就更大错而特错了。3要注意方剂的组织,药品的配伍有时为了补正还要间用一些祛邪药,才能更好的补正;补气药中,间用一些行气药,才能更好的补气;补血药中,间用一些行血药,才能更好的补血,等等。例如补中益气汤中用参、芪又用陈皮;六味地黄丸中用熟地又用泽泻;四物汤中用归、芍又用川芎。再如参苏饮(补散兼用),枳术丸(补消兼用),参连饮,人参白虎汤(补清兼用)等,这又是扶正祛邪兼用的例子。使用补法如不注意方剂的组织,药品的配伍,也难达预期的效果。4注意调理脾胃补药是要通过脾胃运化而起作用的,如不注意调理脾胃,药物不能很好的吸收运化,则难达到补虚的效果。所以在使用补法组织处方时,要注意到调理脾胃的问题。例如久服熟地要用砂仁拌,久服生地要配些陈皮、苍术,久服山药要佐以木香,五味异功散中加陈皮,磁朱丸中用神曲等,都是注意调理脾胃的例子。5不可滥用补药补药主要是用来治疗虚证。如无虚证,就不宜用补药。但有一些医生喜用补药,未经详细辨证,即投补药。也有一些病人喜吃补药,到处买补药,要求吃补药。这样都会误人误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浪费,都应纠正。6要注意到“祛邪”也可以“扶正”以上各种补法都是针对治疗虚证而谈的,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但还要注意到在另一些情况下,邪正斗争非常激烈,这时为了保存正气,必须要排除邪气而达到“法邪以扶正”、“邪去则正安”的目的,也可采用“以泻为补”、“以通为补”等方法。例如阳明结热证,急用大承气汤(枳实、厚朴、芒硝、大黄)攻泻邪热以保存阴津正气,使邪去而正复;胸痹心痛时,配用乳香、没药、红花、三七等,以活血祛瘀,使瘀血去、新血生而心阳复等,这又是“泻中寓补”、“通中有补”的方法。故应用补法时不可呆板生硬,须结合全面情况去考虑。中国道医}
中医学与中医药学范文第1篇
1中医学术流派与中医药人才
1.1中医药技术的由来一般认为,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占至春秋战国、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远占至东周的春秋时期为中医学的起源时期,医药知识的积累,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战国两汉至三国时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奠基阶段,这个时期,在积累人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有了快速推进,在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你《黄帝内缈《五十一病方》《伤寒杂病1}}}《神农本草经》就是现存的重要文字记载和传川_著作,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经典著作,体现中国占代的整体论与时代相结合的思想,其中关乎人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治等理论直接构建和影响中医药学,标志着中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指导理论“简、便、效、廉”这一相对比较成熟的传统中医药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被传承、应用、推)’一、延续,人批医学家不断涌现[Czl。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各种中医药技术丰富,包含内容十分)’一泛。诸如中医内服、外治、针灸、养生、保健、中药采制、炮制等,都具有明显的中医传统特点,技术相对原始初浅,知识和方法带有保密和神秘性。
1.2师承教育与学术流派曾儿何时,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卞要依赖于师承教育,据称它起源于占代社会,但在中医药发展到了一定时期后才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教育,中医药技术、理论的不断传续,从单纯模仿、接替,到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再到专门学习、乃至于量化教授,经历了一个漫民的时期。当时一些有经验和名望较人的中医师选择徒弟作为传人,即“师带徒”,是中医药界通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形式曾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卞要模式,相传雷公师从黄帝,歧伯师从嫩贷季,扁鹊师从民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等,师承教育使先辈的经验得以传承,且通过一脉相承,并逐渐演变,发展沿袭,扩人至一定的范围,即形成中医各家“学说”和“流派”。流派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时代、地理影响,流派外难以获得争鸣突破与信息交流限制有重要关连四。传统的师承教育保证了中医学术延续和学术流派的形成,使华厦人地历史上的中医学术流派学术纷呈。经过历史的沉淀,学术流派成员提出的有个性的卞张为历代医家所接受,这个学术流派才能够获得认可和传播。对于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形式多样,通常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因此导致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无法统一而呈现精彩复杂、灿若群星的现象。如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火神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地区命名的,如澄江学派、易水学派、新安学派;还有新生代如海派等等。根据纪购在《四库全书总日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之说,有人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这个阶段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四人家为代表。近代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卞张“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人盛,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占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而《中医各家学说》6版教材则坚持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7个医学流派。说明中医学术流派本身的学术卞张在事实上呈现多样性,提法均有依据,严格区分困难,无法统一[Cal。
1.3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的沿革以往中医学的传承与教育上,多为代代相传,由于中医学未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体系,师承教育也是随着有特定技艺传授性行业的发展需求逐渐形成的,有“非其人则不授”的行业规矩,只有子女或被师傅认定具备条件者才有机会承传医业,并依靠利益维系格守祖述的师徒关系(父子关系、卞仆关系、传奇关系、政治关系、择优关系等),形成了中医药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特定模式。在漫民的薪传过程中,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卞要方式[Csl。中医师承教育形式的教育方式强调临证,随师侍诊是师徒传授重要内容,老师可以随时通过直观或抽象方式,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临床技能。并在教导医学知识的同时传授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知识和素质技能。这些均体现传统中医药教育教学的特色。中医的类似学校教育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中医师承和具有“流派”雏形的教育,很民时期曾经成为中医药教育的卞要或全部教育模式,并依靠各个历史时期的局限}火_域性教育才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进而流派纷呈。学校教育(院校教育)真正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卞渠道则是在20川_纪中叶,国家对中医药师承教育采取了领导、管理和指导,并推动中医药院校教育。各地先后开办了中医进修学校、进修班,始用现代教育方式培训中医药从业人员,接着在中专、人专和本科教育的同时,又扩展研究生教育和第2学位教育,继之,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逐步建立。至此,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形式与体系上与现代教育制度接轨[Cpl。传统的师承教育从民间自发放任、争议、僵持的状态,到由国家统一管理,成为中医药教育(包括继续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但传统流派的比重和态势渐趋弱化。当前中医学术流派的深入研究与展开,力图通过学术流派引导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为虚弱的中医药行业注入兴奋剂则是在此特殊背景下的产物。
2中医学术流派与近期的中医药继续教育
2.1
2.1.1医学继续教育的卞要形式各类继续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各级多种类型中医药继续教育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Ul,是造就中医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医学术流派和学术卞张传播的载体。中医的实践性很强,巩固和提高技术水平,必须通过人量的临证实践和卓有成效的训练,以适应中医药事业和社会发展,而向现代化,而向川_界,而向未来。在形式上有学习班、培训班、研讨班、学术交流、进修等。借鉴现代的教育操作模式,利用中医学术流派的平台,培养中医基本功和素养,有计划地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各个级别中医药继续教育项日,对从事中医院、中医药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包括加强中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的培训,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一定可以得到扩展。
2.1.2师承教育与中医药技术人才开展师承教育常仍认为是流派与学术思想得到传承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是形式方法上有所差异。卞要采用跟师临证学习,积累经验,或与院校教育相结合,提高综合技能和研究能力,据称,经过院校教育又有师承教育者业务水平最为突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流派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民,中医师承教育形式只是过程和手段,其的最终日标是将中医药流派的观点理论加以整理、总结,从中挖掘出规律性的内涵加以光人,不断充实理论体系,指导现代临床医疗实践,这是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学术流派和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通用途径冈。
2.1.3高层次中药教育与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高端人才及其创新能力是未来现代化创造力的核心,现代社会是要求不断创新的社会,只有具备不竭动力的创新潜力,才能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中医药事业也是如此。如研究生等高层次中药教育就是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的手段之一。培养高层次临床、教学、科研型的中医药人才和骨干,方可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中医药学术流派与学术思想走进殿堂真正经得起检验的高地。
2.2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学术传承
2.2.1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学术传承与学术流派从传统分析,先有个体传承,之后才有群体或集团,师出有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理说明中医药学术流派在传承上的重要性,学术派别有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历史上有许多临床疗效显著、学术底蕴深厚、群众推崇的中医学术流派,有力地推动了各个时期中医学理论的不断丰富以及临床诊疗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民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其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卞张,以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通常可追溯其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回。传承过程是有人的方向和日标的,传承对象和传承老师相对固定,并非全方位推)’一。学术流派的传承是在日久熏陶、耳濡日染的临证和教育、教化中进行的,常无规整和特定的模式可遵循,并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进行,影响因素很多。
2.2.2学术流派的传承与法制规范学术流派有政府干预,从制度方而来规范则是晚近时期的事,从近来的国家层而来看,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建设模式是政策扶持的重人举措,日的是发挥中医药学术流派的传承在医疗、科研、人才和设备等方而的优势,高水平、高起点做好中医学术传承,形成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其工作使命是加快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如建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试图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挖掘整理,梳理流派的传承脉络,来完善流派的学术思想,提炼针对优势病利‘的流派特色诊疗技术。并对开设流派示范门诊、加强临床总结、探索开发流派新的特色诊疗技术,以及与科研、医药等相关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探索开发应用流派院内制剂、特色制剂、中药新药等提出要求回。法制规范是学术流派的传承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日标是构建一支理论功底深厚、诊疗技艺精湛的复合型流派传承人才队伍,探索流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的创新模式,促进中医学术流派的可持续发展。
2.2.3学术流派与继续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传统的学术流派,起于个体进而产生一个微集群,曾经民期类似于小群体在小社会游荡,流派知识属于小团体,所谓的“饮誉一方”,与新生事物及其他学说或流派之间常常分歧较人,难以交融。所形成的一个小群体与流派更无法进行扩量与共享。实现量的突破与质的提升,并由数量到质量的变化,使中医药流派突破重围、超越自我、揭开迷雾,奉献人类,就应有重人举措。2012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燕京刘氏伤寒流派”等第一批64家“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名单。是以学术流派的理论、观点和医疗实践中具体技术方法与方药运用为重点,充分体现中医药发展以继承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医流派学术传承、临床运用、推)’一转化的新模式[Uof。
2.3中医药学术流派与中医药文化
众所周知,中医学、中医药学术流派并非是完全的生物实验医学,中医药学与根植于传统中华文化,并且盘根错y,难以分解,灵魂与之同在。传承过程同样木y交错,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中医药学术流派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00,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形态和思想基础,是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在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其场所、范围、涉及人群会受到流派群体的影响,同样流派群体也会受到中医药文化卞流的左右,这是建立在)’一人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上的。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学术流派与学术思想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医药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民族哲学思想、道德情操及智慧在整个中医药服务过程中得到体现。
3讨论
3.1中医药学术流派和思想在继续教育中具有的地位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民期形成的历史现象,是中医药历史的积淀物。中医学及其学术流派同样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指导下,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强调辨证论治,且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无所不包,凝集其相应的哲学思想、情操和智慧,中医人的基本特征、基本方向、学术流派就在此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oa。中医药事业的活力在于人才队伍建设,历来中医药人才注重“教化,“培荞,“教育”,作为中医人,中医药流派和思想的基本内涵中,人是第一要素,而人的素质是中医药事业未来素质高低的决定因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来自于科学的教育培养,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的时代下,必须通过各种中医药继续教育获得,因此迫切需要卓有成效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和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才可能使传统的中医药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得以延续,后继有人,文脉昌盛。学术流派的传承和研究是中医药研究与发展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导向与指导作用。同时中医药继续教育能够推进和促进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扬弃、应用和再造。
3.2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中医药学术流派产生和流传的卞要模式可能源于师承教育,且通过一脉相承,逐渐演变、形成中医各家“学说”和“流派”,并不断发展沿袭,这是先前中医药界通行的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成学之后包括跟师、带徒在内的深造和学习可列于中医药继续教育范畴,不断的再学习,逐步完善达到一定的境界。当今的中医学教育可以通过3个层次来实施:①院校教育,这是普及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包括在校的各学历层次的教育;②采用“师承教育”,持此卞张的意见颇多,名中医经验、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往往师授徒承,以求“流派”代代相传,并认为唯此正宗。师徒的选拔和结对也是做好师承教育的关键,影响着中医师承教育中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水平。流派与经验有直接相关性,且带有一定的封闭与神秘色彩,要真正领会其独特经验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实现的回;③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日,如专业进修、学术交流、专题培训等,同样可以切入到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和应用,具有开放性和一定规模,且能够突破传统的利益维系、格守祖述的关系,是非常有效、利于学术进步、有前途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要关注。
3.3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与文化的关联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与文化的关联十分密切Cial,而中医药文化仍是一种肯定保守文化、有机自然卞义文化,存在实用理性文化、人本文化和关于道的文化属性,文化元素渗透到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中,使中医药文化增加了更多的人文特色,涉及到诊疗行为、言语仪表、同道相处、教学传承、礼仪等,在漫民的薪传过程中,以流派为代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格局鲜明,类比描述,经验至上,强调辨证和随机应变,临床技术理性高于科学理性,文化烙印很深,其诞生存在过多的人文因素,以至于难以经受科学的质问和撞击。
3.4学术流派传承与继续教育相结合需要研究和政策支持人为因素、政策导向均影响学术流派的研究、传承,影响中医药继续教育以及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学术流派的教学及其模式仍是研究中的课题,体制和环境影响无处不在,组织领导是重要条件,有政府与政策支撑,以及培养规范的管理机构来进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才可保障师承教育等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继续教育项日的探索和实施Cisl中医学与中医药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药药效;临床实践;研究;意义
1中药药效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
中药药效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是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研究的首要条件,中药,无论是复方还是单味,其方法和物质基础都不同于西药,由于中药的成分复杂,可通过多个途径整合而返回作用,在药效上也呈现多样性,而中药药效的临床特征以及药效的研究技术发展也正体现了我国中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1.1中药药效临床研究特征 ①中药药效临床研究要以中药理论为依据。中药药效是要根据中医药物的临床应用为基础的,对病症进行辨证施治,药物的配伍以及复方制剂必须要经过临床验证,并且有明确的功效以及适应范围,针对药物的特殊性以及用途,作针对性的药效研究。例如中国中医自古讲究以"证"为基础,辨证论治,强调证、法、方、药之同的严格联系及辨证分型,所谓"方从法出,法因证立",对于不同的病症采用不用的处方配伍。②中药药效必须体现中医用药的特点,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而且具有多方兼顾,调理周全的特点,但是由于中药的复发成分比较复杂,制剂稳定性差,难于控制,其药理研究及结果分析更为困难。而对中药药效的研究,对中药制剂以及复发的改进和研究也提供了中药的条件,对中药研究水平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中药药效也体现了中医在临床应用中的理论基础,治病看病症是中医首要条件,中医的"证"是疾病的致病原因,症状、病位以及病邪的重要概括,在临床上,通过"望闻问切"及患者的主观感受来判断[1~3]。
1.2 中药药效研究技术的发展 中药药效的临床研究是在中药药物学在临床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药效的的实现一般是通过实验室研究,在动物或是其他类型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等模型的基础上,或者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整合而成,多采用整体和个体进行综合性的总结和实验,来表明中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以及反作用,对疾病的防治疗效,从而不断扩展中药的应用空间。
随着世界医学的融合和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相关的现代仪器设备开始应有于中药药效临床研究中,如生物学,化学,病理生物学,电泳技术、血清药理学、组织培养技术等方法和技术开始于中药药效学相互渗透,中药药效学正由宏观开始走向微观发展。
2中药药效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2.1中药药效研究可提高中医药学水平 中药复方是我国中医用药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通过对临床中药药效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的寻找能代表中药的总体药效最佳成分以及气配比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药效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作用机理、组方配伍理论的现代科学基础,可赋予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以当代科学的内涵,提高中医药学水平。
2.2中药药效研究揭示中药临床多样性应用 中药药效的研究正日益成为国内外药学界的焦点,中药作为我国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质基础和西药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来说,中药无论是单味还是复方,都不是单一的化合物,其物质群是按照中医理论进行的科学配伍,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效性,例如人参因含有人参皂甙类、脂肪酸、挥发油、氨基酸、糖类、黄酮、维生素、核苷及其他碱基等物质,具有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多方面(靶点)功能,这不是单一的某一药物的成分所能够达到的。
2.3有利于发现中药新用途及优化中药制剂 中药药效一般直接作用于动物或者是人体的全身,如果用药周全,实验合理,往往会发现一种中药对人体的多个系统有疗效,不是单一的只针对一个观测指标,这对于临床研究发现药物的新作用新用途以及优化中药复方和制剂都是非常好的启迪,如果将这种临床药效实践加以验证,那么,一种药物多种用途便可应运而生,而且由一种处方可以通过不同制备工艺研制成要,临床效果也会大大的不同,因此,药效的临床研究是优化中药制备工艺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对中药药效的临床研究是辩证看待中医中药学的重要方法,药效也是检测中药疗效的唯一标准,中药是药效的基础,药效临床研究是中药的延伸和实践,同时,又进一步检验中医药学理论,这也正是中药药效与中医药的密切关系所在,只有深入研究中药药效在临床中的实践,才能对中医药学的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科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王四旺,等主编.《中药药效的研究和评价》[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中医学与中医药学范文第3篇
科学数据是人类社会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基本数据、资料,以及按照不同需求而系统加工的数据产品和相关信息,具有明显的潜在开发价值,并在应用过程中得以增值,是信息时代最基本、最活跃、影响面最宽的科技资源。拥有可靠、系统和积累丰厚的科学数据,就有可能把握更多的原始创新机会。
1 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美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学数据方面实行了“国有科学数据完全与开放共享国策”,联邦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连续支持数据中心群的建设,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畅通。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数据共享国策实施的10年间,美国平均年经济增长率后5年比前5年增长了1.1%,其中0.5%是由于数据和信息的流通和应用所产生的[1]。
目前,我国由各行业部门产生和积累的海量科学数据,得不到有效共享和利用,制约了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面对中国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2002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是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统一规划、政策调控和相应法规的保障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离散的科学数据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实现对科学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及其高效利用,从而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政府决策、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科学数据资源的强有力支撑。它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持续性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据内容服务的明显特征,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急需发展的现代科技基础设施之一。
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全面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充分发挥国家长期布局的数据采集系统和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生与积累的科学数据资源优势,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共享服务体系,实现科学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与高效利用。以共享促进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数据的潜在价值,强化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支撑能力。
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在国家科技部统一部署下,由四个主管部门联合推荐,六大科研院所联合申报,2003年在科技部立项,2004年4月正式启动。其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高度统一的医药卫生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系统,为政府卫生决策、科技创新、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百姓健康和企业发展提供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科学数据中心是数据集汇交、储存和提供数据共享服务的物理中心,到2006年已经启动的4个数据中心和依托单位分别是:基础医学科学数据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临床医学科学数据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预防医学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
2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现状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是国家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的成员单位之一。自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实施以来,围绕构建国家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制定和完善科学数据共享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增强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积累,促进中医药科学数据增值的整合体系的目标,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的指导方针,确定以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的规划为出发点,将资源的组织、分析、获取、调度、整合和共享服务工作贯彻工程建设始末。
2.1 顶层设计
以医学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为依托,在中医药科学数据汇交平台基础上研制中医药科学数据共建平台与中医药科学数据规范标准平台,整合与建立中医药科学数据主体数据库群,形成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提供优质的中医药科学数据服务。全体系需要科学数据共建与共享的运行机制与管理;全工程需要信息网格的技术支撑。见图1。
2.2 中心建设
按照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建设规则,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承担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与服务的物理中心。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机构基础与国际互联网,在全国选择与建立了若干个分中心,形成了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虚拟专业队伍。到2006年底,由全国中医药院校与研究单位组建了20余家分中心,专业人员约300余人。物理中心与虚拟中心共同承担了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
2.3 建立快速高效数据集成平台
为适应中医药信息化、数字化的需求,中医药主体数据库群组必须向多类型、多结构、快速信息存储与高度集成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在不同优劣硬件设备上,利用同样的软硬件环境、建立统一的加工界面、采用一致的加工方式,整合来源统一,这样即保证数据信息的正确统一,又大幅减少重复劳动、节约信息采集费用,实现高速率的数据集成。所有成员单位基于统一平台,实现无障碍的所有数据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及时存储与获得更新;数据加工采用统一格式,避免管理方式多种多样,节约大量的信息格式转换费用;所有参建单位基于相同的信息质量控制平台进行项目管理,极大缩短参建各方的技术水平差距,提高整个项目的管理水平,同时降低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利用数据共建平台,实现了中医药科学数据的快速集成。
2.4 建立主体数据库
主体数据库是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基本任务,是提供权威、可靠的数据内容服务的基本单元。它是通过整合集成科学数据资源和整合改造已有数据库而构成的。中医药数据库资源的主体数据库分为中药数据体系、中医数据体系、针灸数据体系与古代文献数据体系。目前,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存储量约120 G,现代文献数据库收集年代跨越50年。
2.5 标准和规范研究
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是科学数据共享的前提,不仅可以保证工程建设伊始就能够自上而下地遵循规范化途径有序进行,还为科学数据的高度共享及其与其它应用系统的高速通信、联网创造必要的条件。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研制中医药语言系统,集成中医药术语近11万条;修订了中医药主题词表8千条;研制了共建平台固化的标准词表29张。同时,制定了中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元数据标准与中医药科学数据分类标准。
2.6 数据与共享体系
以多个大型数据库群与数据检索、统计能力为支撑,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构造了一个能够在Internet环境下融合各个自治、异质异构的中医药数据资源的,并能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全局范围内数据检索环境的信息共享平台,以支持数据库资源的共享、综合利用与开发。支持数据库共享的主要数据为中药、针灸、突发公共卫生、古代文献等主体数据库群。其中中药数据占本领域数据量的80%以上。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可以实现的服务功能包括:对分布式数据库和数据集的统一管理、目录服务、数据服务、延伸服务等。
数据管理是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管理技术、元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以分布式为主、集成式为辅的数据管理系统,开展数据汇交、整理加工、存储和数据更新,实现对科学数据资源的有效管理。
目录服务是以元数据为核心的目录查询,它将通过元数据标准的核心元素将信息以动态分类的形式展现给用户。用户通过浏览门户网站提供的元数据摘要可以快速确定自己所需的信息范围,然后要求门户网站在该范围内进一步搜索。
数据服务是在目录服务基础上的数据内容服务,所提供的数据类型是多样的,能够对各种空间、非空间数据以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提供浏览、查询、下载和脱机服务等多种功能。
延伸服务是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工具,以便在众多来源的海量数据中进行数据搜索、多源数据整合、数据挖掘,及时发现所需要的知识,提高科学数据的利用率。针对自身的优势,构建其有特色的服务体系,例如专题查询、统计分析等等。
2.7 共享策略与运行机制
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中医药科技数据的分布与集中管理方式,合理划分共享数据的有偿与无偿。逐步制定数据开发与管理分级制度。
3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突破频频诞生于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表明,科学技术向着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方向发展,而学科交叉与渗透需要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和数据的支持。在工程项目深入发展与技术需求强烈时,提出了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3.1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功能扩充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定位决定了应该具备的功能。国家共享工程基础目标是现有的数据资源尽可能的实现共享与利用。但是,随着中医药信息资源的累积与增加,数据需求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从单纯的数据发现转变为知识发现,从数据应用到创新集成应用;这给数据中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国家“十一五”、“973”等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对于知识发现与挖掘的需求更加强烈。这种需求变更不仅是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面临的问题,而且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2]。
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功能细化为三个方面:一为资源整合管理,包括数据资源调查、汇交整合与共建管理;二为技术研究,包括信息标准与语言系统研究、数据分析与挖掘研究、计算机技术研究;三为服务管理,包括数据利用与服务研究、网络平台服务以及共享分级研究。
3.2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工程技术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功能实现,离不开工程技术的支撑,主要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工程技术,从数据资源整合与共建,到数据存储、服务、传送的全过程,需要完整的、流畅的工程技术保障。领域专业人员与专职计算机人员的紧密结合是工程实施的必要保证。
3.3 优质品牌数据库的建立
当越来越多的系统建立起来的时候,可能并不是越多越好,反而会导致信息重叠、资源浪费、结果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
建立数据库评价体系,科学评价数据库与数据质量,促进优质品牌数据库的建立,是解决数据有效应用的关键。提倡共建与联盟也是科学数据合理分布、有效管理的方法。中医药数据中心需要建立优质数据库与优质数据质量的评价方法与机制。
在建立优质数据库的评价体系的同时,应该建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评价体系,包括从共建、共享、服务、应用、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评价。
3.4 科学数据汇交机制
科学实验与科学研究的有效数据汇交是一个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与制度的保障,同时也需要科学数据中心对科学数据有效评价与认定。科学实验数据汇交与提交级别的认定、不同研究专业提交数据的具体原则,都是数据中心需要认真研究的,需要最大限度保障数据提交,又严格审查数据质量,有效筛选。
3.5 促进全球科学数据共享
空间因素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根本制约,诱发了人们利用信息资源观念的深刻变革,标志着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时代到来。中医药科学数据的共享目标与共享范围的设定直接影响共享的分级。在保证我国科研人员充分利用科学数据的同时,也为全球科学数据共享做出贡献,需要建立一种崭新的共享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中医学与中医药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药药理作用;兽医;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191-1
已有研究表明,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为诸多中药材的主要功效,由于中药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不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青睐。目前在兽医临床上中药的应用前景较广,一直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本文便对中药药理作用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具体综述,详见下文。
1 中药药理作用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1.1 对细菌性疾病的作用
近年来的诸多研究证实,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中,中药具有显著的疗效。①对禽病的治疗。过去有学者以石榴皮、黄芩以及苦参的水煎剂对禽类的大肠杆菌感染进行了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另有学者对肠炎沙门氏菌的病鸭模型采取中药复方制剂展开了治疗保护试验,同时测定了口服中草药制剂后病鸭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在人工感染肠炎沙门氏菌的病鸭治疗中“肠炎康1号”不同剂量组与“肠炎康2号”的高剂量组、氟甲砜霉素对照组疗效均十分显著,研究表明,在促进病鸭康复的过程中,中草药制剂可以对体内自由基的活动产生显著的影响。②在家畜疾病治疗中中药的作用[1]。有学者将黄连、板蓝根以及连翘组方,结果发现其可以对病原菌的繁殖以及颉抗外毒素的毒性作用产生显著的抑制效果,从而达到对仔猪红痢进行治疗的效果。另有学者以茜草、苦参为主药,共13味中药进行组方,结果发现其能够对大肠杆菌所导致的仔猪腹泻模型产生显著的治疗效果,经统计得知,其治疗有效率在90%以上,另有学者经研究证实,中药组方能够对大肠杆菌所导致的腹泻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会受到耐抗生素作用的影响[2]。
中药制剂的抑菌机理与抗生素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抗生素而言,其作用机理主要为干扰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最终导致病原菌的结构、功能受到影响,最终实现抑制或者是杀灭细菌的效果。而一些中药则会对细菌的耐药质粒产生显著的消除效果,目前对于该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中药抑制细菌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同时能够对细菌不会对中药产生耐药的原因予以阐明,然而现阶段在临床上对于中药的抑菌机理还不是十分的清楚[3]。
1.2 防治病毒性疾病
对于中药抗病毒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存在直接和间接抗病毒两种途径。所谓的直接抗病毒途径就是指药物对病毒能够进行直接的抑制或造成损伤。间接抗病毒作用则是中药利用对机体免疫系统进行调节而产生显著的抗病毒效果[4]。
实际上,对于中药而言其不同成分具有不同的疗效,且存在比较显著的量效关系。现阶段关于中药对细胞的抗病毒试验中,中药成分能够利用直接杀灭病毒途径保护细胞,同时还会经过促进细胞生长而产生抑制病毒感染的作用。量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成分需要有合适的剂量才可以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5]。
1.3 治疗真菌性疾病
最近一段时间,由真菌所诱发的疾病发生率不断升高,且真菌感染、条件致病菌感染等的发生率也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其中以各类皮肤真菌病最为显著,其次为免疫缺陷、抑制而诱发的真菌病等,真菌细胞为真核细胞,寻找仅对病原真菌毒性产生作用,而不累及宿主细胞的药物存在很大的困难。唑类抗生素为现阶段临床上最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但是其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因此在天然药物中对低毒高效的抗真菌药物进行寻找,并对其予以充分的开发利用,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值得对其给予关注[6]。
2 前景
中药复方在中医领域中为精髓和主流。但是在中药复方中其化学成分十分的复杂,因此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该以整体角度出发,作用部位包含多个靶器官。所以出于对中药复方的复杂性以及整体性进行适应和阐明的目的,应在药物、有效部位以及有效成分方面展开中药药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健,张中文,吴国娟.中药抗病毒在兽医临床的应用与作用机理[J].中国兽医杂志,2009,11(03):678-679.
[2] 吴君.兽医临床技术研究进展与实践应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在广州召开[J].兽医导刊,2008,12(12):473-475.
[3] 牛德料,孟日增,刘彩侠.抗菌肽在兽医临床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中国牧业通讯,2008,19(06):892-893.
[4] 朵存莲.浅谈中药在兽医临床的双向调节作用[J].中国畜牧兽医,2008,15(05):879-890.
[5] 吕玲.我国兽药研发现状与发展趋势-华南农业大学曾振灵教授专访[J].中国家禽,2008,19(11):783-785.中医学与中医药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医药学;人类健康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
中医药学从我国古代有文字出现的时候就有记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理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了神奇的医疗效果。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医疗体系,但现在大多数已经消失,被现代西方医学所取代,中医药学作为少有的独立医疗体系能与现代医学并存,并且发挥着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与其以人体生理平衡为基础,不断继承前人成果,并充分吸收各个时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逐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密切相关。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态文明建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国生态文明的进步[2]。
把人体健康与生态平衡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寻找联系,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早在春秋时代,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还把疾病的发生归诸鬼神祟蛊,中国的医学家就已经认识到人体的病患与饮食起居、喜怒哀乐有关,后来又有医生用自然界的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失和来解释病因,这曾是当时世界医学史上最先进的病因观。在这种病因观的影响下,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能对人体产生作用,从中寻找良药祛除病源也就成了当时医药学家的主要工作。
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称为生态系统,正常的生态系统中,系统各部分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上相互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与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一样,充当着消费者的角色,一旦人类的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甚至出现人类的灭绝。中医药学的实践就是把人体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如果人体内部各种生理活动正常进行,健康状况良好,就处于平衡状态,当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起作用导致正常生理活动被破坏,开始的平衡被打破,疾病就随之而来,各种治疗药物和方法都是为了弥补这种平衡。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了藏象、经络等生命活动现象,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以及病态过程中互相抗衡的“正”、“邪”两种力量的存在,穴位是调整功能的枢纽;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精神因素,即内在因素;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大类,包括细菌病毒是致病的外来因素。气血是全身的动力,还有内外因等等,这些都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的功能因素。《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两部经典医书正是在前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产物。在中医思路与方法的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收集到的有意义的症、脉、舌象等信息确定患者的“证”,再通过对“证”的辨证施治,确立不同的个性化治疗方法,这与当今许多西医学家提出的个性化治疗非常一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阴阳”、“五行”等概念,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治法治则等一整套独特的治疗概念、理论体系都无一不体现出中医学注重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医用药的方剂中讲究君臣佐使,每一个方子都有不同的配伍原则,其内在也是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意义,每一种药物都有其治疗作用和副作用,针对疾病的主要药物为君药,为了辅助君药达到更好的效果的药物称为臣药,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称为佐药,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称为使药。君臣佐使四类药物的相互影响,给人使用后就能帮助人体尽快恢复生理平衡,疾病自然消失。
西医采用了很多化学药物,生产工艺中有很多污染问题,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与化学药物不同,中医药的原料都是自然界可再生资源,并且以植物为主,这与人类的饮食习惯一致,也符合现在比较热门的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的理念。现在很多人在饮食中都注意食用适合自身保健作用的有药性的食品,比如鱼腥草、马齿苋、山药、枸杞等药物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这对于我们提高全民素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很有益处。对于很多新出现的疾病,西医很难在短时间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中医药学在中国防治非典和现在肆虐全球的H1N1型流感的应用极大的作用,对于突发的疫情,中医药学工作者及时提供了相应的处方,避免了很多易感人群感染疾病的机会,给疫苗的研发机构争取了时间。
生态文明主要是以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经济的目标,医药学作为社会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至关重要。中医药学发展到今天,为了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医药文化带给人类的健康,我们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一方面,在中医药学理论和西方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地从传统中药中选择具有良好临床效果的中药对其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寻找植物中真正起作用的成分,运用先进的监测分析方法对其活性和质量进行监测和监控,开发出更多的源于可再生资源的新药;另一方面,将中医药学理论中的精华与西方医学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病人的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最大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医疗上的花费,相应的提高了经济效益。中医药学现在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中医药学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很适合现阶段的社会环境,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护我们的环境是中医药学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随着生态文明与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它必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气血论的两大观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