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和公婆住一起很压抑怎么办气的进医院,抑郁了几个月了 天天头疼 有两个小孩都是带的,现在老公一句话或者我生气就头疼?

女人生了孩子有多惨之前我就写过一篇文章,写过生孩子后的一年,过的有多惨,身体疾病,孩子哭闹,家庭矛盾等等。。。直到最近,我混迹于多个宝妈群里,看到过各个美女妈妈生了孩子后,最难过的不是身材走样,不是孩子难带,不是婆媳矛盾,不是产后各种身体疾病,而是扎心的老公“出轨”,也许你会觉得夸张了,但事实是,很多男人这个时候一下子就凸显出真模样了,他们会觉得眼前这个女人不美了,不温柔了,不性感了,甚至变得爱唠叨爱抱怨,而外面的“女同事”,打扮得体,谈吐幽默,怎么看怎么顺眼,然后心就慢慢从家庭抽离,从而转变为向外界获取“慰藉”,而女人,尤其是二胎的女人,开始敏感,开始因为老公的冷漠而抓狂,甚至变得焦虑,把老公当做全世界,甚至纵容老公的出轨行为,让着看着实在是无奈。不说了,上图总结下,大概就是一个宝妈发现老公和女同事撩骚,互称“宝宝”,发现后,老公还说是因为感觉被照顾,这位宝妈非但没有下狠心离婚,还反省自己觉得是自己对老公不够好,选择更加倍的对老公好,看得人人真是捉急。可是运用共情,我们回看一下这个宝妈 ,可能本身长相一般,结婚前公婆买的房子,婚后两口子没啥钱,又生了两个宝宝,她一直在家带孩子,没啥存款,娘家情况也一般,她根本没有底气,她怕失去这个男人,即使这个男人已经没啥优点,但至少是孩子的爸爸,至少让她有个家,而她如果离婚,用她的话,只能带着两个孩子回娘家,被嫌弃,这样的女人,她也有她的苦衷。群里姐妹都劝她离婚,或者花钱投资自己,没错,这是个好办法,可她自己有钱吗?估计给娃买奶粉都是老公或婆婆给钱买的,她除了满脸皱纹的自己属于自己,其他都不属于自己,她拿啥去旅行?她不带两个娃,自己去旅游,婆婆同意?所以,结婚生子前,不要说老公多体贴,不要说自己多爱娃,都是屁话,钱,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在此真心劝身边已婚未育的妹子,想好了,准备好了,再生孩子。请记得,如果自己有钱,那就自己攒着,如果自己不够有钱,那就让老公拿钱你来保管,否则就跟他说,不生,千万啥都想着给对方省钱,你现在廉价省心,日后他出轨就越不怕失去你。女人最宝贵的几年就是毕业后到生子前,这几年你都拿捏不了他,那日后,你就等着被他拿捏。也许你觉得你家老公好,不会出轨,那我也建议你去看看知乎其他妈妈说的生孩子后的其他问题,任何一个都是不可逆的,不要看抖音上真的有好婆婆好老公,那是别人家的,如果你只是普通家庭,没有请几个育儿嫂或者保姆的实力,没有住月子中心的实力,那就准备遭受产后的毒打吧!}
这里有二个问题要理清,一是婆婆对你不好,原因是什么,你对婆婆好不好。俗话说,二好变一好,你做小辈的主动些热情些,多关心关心老人,将心比心,婆婆也会被感动,就容易搞好关系了。二是你老公特别听婆婆的,那么对你的感情怎么样,如果也是不好,那你也要评估为了小孩,你还能坚持多久。最后要离婚的话,你可以争取孩子的抚养权。至于汽车贷款,既然是你老公使用,贷款当然就是他还。老公听婆婆的话并不能一定说明你老公不好。你得看你老公对你好不好,如果你老公对你和孩子很好,对你的父母也很好,就算他听婆婆的话,只能说明他很孝顺,不说明这个男人不好。你们可以搬出来不和公婆住一起,过年过节回家看看就是,相处时间不长,也不会有多大矛盾。若你和你婆婆有矛盾,你老公只帮婆婆不顾你的感受那你可以考虑离婚。至于贷款你可以到贷款银行去咨询一下你那种情况该怎么办。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望采纳,谢谢!}
我是一个北漂妈妈。曾患有严重的产后抑郁。在北京奋斗的那些年,高压的生活环境、超负荷的工作,让我的情绪问题逐渐浮现。胸口闷,脾气暴躁,每天都特别焦虑。而最终压垮我的,就是在生了孩子后,我患上的产后抑郁症。一开始,我还想试着抗一下。可最终,我踏进了心理咨询室的门。为了孩子,也为了我自己。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咨询的深入,我发现自己的“产后抑郁”,远在更早的时候就得了。它是一种创伤遗传:从我的母亲,遗传到了我的身上。今天,我想借着讲述自己的故事,给同样曾被原生家庭伤害的你,一些慰藉和力量。希望你也可以走出来,掌握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深陷产后抑郁时,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自己。情绪长时间低落,做任何事情都无精打采;内心变得特别脆弱,从身体到心理,都有种被掏空的感觉;对关系也很敏感,易怒,每天都会不自觉地流泪。好像有特别多的悲伤,又有特别多的愤怒。觉得谁都会抛弃我,谁都不喜欢我。月子后,是母亲一直在照顾我。然而,在近距离的相处中,我俩总会出现许多生活上的矛盾:孩子该怎么喂养;屋子要什么时候打扫。我觉得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绝境,完全无力去应对这样的情况。就在这个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一些网友接受心理咨询后的变化,想起朋友也曾分享过,心理咨询是如何改变Ta们的。我想,求助专业人士,也许是解决自己心理感冒的有效方法。于是,试着在网上预约了一个心理咨询师。开启了自己的心理咨询之旅。第一次咨询时,我表现得很拘谨,坐下后手和脚都不知道往哪放。还好,咨询师注视着我的眼神格外温柔,说话的声音也充满了温度。在她和我介绍完心理咨询的设置、安全性和保密性之后,许多话已经堵到了我的喉咙。话还没说,眼泪就落了下来。我开始和咨询师倾吐自己那些无处发泄的情绪,悲伤、无望、愤怒。抱怨周遭发生的一切,包括我妈对我的干涉。我形容自己现在每天唯一的感受,就像胸口像压着一块巨石,极其沉重。而随着在咨询室里的倾诉,我胸口的石头似乎也轻了一些。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耐心而沉静地听着,随后问我:“你深入感受下这些情绪,来自哪里,是你的?还是别人的?”很奇怪,在那次咨询中,我回答不出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我和我妈爆发了强烈的冲突。起因是我小侄女不好好吃饭,我妈打了她几巴掌。小侄女哭着躲了起来,站在墙角边,想一个人安静一会儿,没想到我妈又冲了过去继续骂她。我特别生气,带着极大的愤怒阻止了我妈。冲突过后我很崩溃,找到咨询师,一遍遍倾泻所有汹涌的情绪。咨询师任由我说着,没有任何评判。等到平复了些许后,她问:“为什么这么愤怒呢?是不是因为你看到了自己。”她的话,让我愣了一下。同时心底打颤。原来,我如此愤怒,是因为在小侄女身上看到了我自己。那一刻,我觉得我就是她。我的母亲,是一个强势的人。她有很多优点,能干、精明、动作麻利、做饭好吃、幽默风趣。也有很多缺点,唠叨、爱抱怨、脾气差,喜欢数落人。我爸每天外出工作。照顾我和我哥的任务,全部落在了我妈身上。那时,她需要每天干农活,还得操持家务、拉扯孩子,很累很累。开心的时候很少。记忆里,母亲每天都很忙碌,每天都会吼骂我们,每天都抱怨自己很累。没有人帮她,我们还不听话。起初,我听到后还会学着懂事一些,后来听得多了,麻木了,便开始讨厌母亲,同时又很内疚,似乎她的累都是因为我。有时候被骂完,我会忍不住放声大哭。可是越哭,她骂的越凶,用词也越脏,甚至会上来给我两巴掌,好像我的哭是在虐待她一样。那种无处可逃的愤怒,我无处发泄,只能硬生生压进了身体里。很长一段时间,我会胸口闷,身体很多部位也经常痛。我一度以为是因为身体出了问题。但在我说完后,咨询师告诉我:“这是因为你的身体记住了那些可怕的时刻。”因为对母亲又爱又恨,我总想着离家越远越好。所以,大学毕业后我去了北京。然而身体虽远离了父母,可心里还未断奶,我并未与母亲真正分离。我不想回家,但又会时不时想家,这种矛盾的情绪一直困扰着我。于是,咨询师带着我进一步去理解情绪的来源:“你有没有想过,这与你早年的母女关系有关,平时与妈妈相伴时,可以观察一下。”这一点其实很微妙。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要感恩孝顺父母。所以,孩子只能认同父母的做法,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咨询师继续分析:“很多时候,父母从未消化过的创伤会传给孩子,这些感受是住在你身体里的幽灵。”“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长大后都会和自己讨厌的父母越来越像。”她说完的那一刻,我第一反应是,如果我不去治愈内心的痛苦,也许,它们也会遗传给我的孩子。这是我万万不想的,我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快乐。同时,我也知道自己必须直面创伤,才有可能真正好起来。于是,我问咨询师:“我要怎么做才能变好?”咨询师反问我:“当时那个被妈妈骂哭、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她需要什么?”我回答:“需要一个很好的、完美的大人。能爱她,和她一起玩,安慰她。”咨询师进一步引领道:“你可以在内心创造很多形象,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创造完美的父母,他们的行为完全如你所愿。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我一边想象,流泪一边止不住地流。过了好久,我终于不再啜泣:“那个小女孩,她感觉好多了。”可同时,我依旧有着一份愧疚:“这样的想象,仿佛在否定着我真正的母亲。”咨询师问道:“现在回想,你觉得你妈妈当时有可能改变她自己的做法吗?”我回答:“不,她改变不了。”咨询师继续问:“所以你现在只是在创造另一种可能性,怎么会是否定呢?”在看到我内在的孩子后,我开始感受到一种“安全”,开始作为一个大人,好好地照顾小孩子部分的我。同时,作为观察者,我和我的咨询师一同探索着“母女关系”这一课题。我还清楚记得,当她告诉我,我妈可能承受着一种叫“强迫性重复”的心理痼疾时,我有多惊讶。“你的母亲因为自己的性别,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各种不公和痛苦,她在长大成人、做了妈妈之后,会无意识地让自己的女儿遭受同样的经历。这是一种强迫性重复。”“女性一旦成为母亲,就会对孩子开始施压。她们既是压迫者,同时也是牺牲者。”“有一种暴力叫父亲的缺席。在你的故事中,父亲这一角色好像没有存在过。你想过吗?变成石像,其实也是一种暴力。”那一刻的启发,改变了我太多太多。后来有段时间,母亲腿疾复发了,右腿根本走不了路,心情特别不好。我才发现,强势的人也有脆弱无助的一面。或者换句话说,强势的人是在用强势掩盖脆弱和无助。那之后,我对母亲没有了愤怒和恨。而是有了真正的心疼,和一种同为女性的悲鸣。接受心理咨询后,我对母亲的情绪渐渐温和了许多。当她抱怨时,我会告诉她,“妈妈你真的很辛苦,我以前没有很好地理解你,谢谢你把我照顾得这么好。”当我们意见不一致时,我会有向她表达我的感受、我这么做的原因,而不是咆哮。当她有情绪时,我会告诉她,我理解她为什么有情绪,但她的指责也会伤害到我。以前,我与母亲相处,愤怒和恨意填满了我的内心。我根本听不进去她在说什么,只想攻击她,发泄我的不满情绪。现在,我对她说话不再刻薄,还会时不时表达出对她的心疼和理解,有意识地倾听她。我发现,当咨询师和我一起探索情绪的来源,一起理解抑郁和创伤后,我才真正开始“听见”妈妈说话。惊喜的是,母亲也随着我的改变而改变。她不再剑拔弩张,性格变得温和,抱怨也少了,她的幽默感又回来了。再回过头看看,我曾经对母亲的感受,如今有了新的理解。她的唠叨和抱怨,其实是渴望被看见。母亲一直是家里最勤劳,付出最多的,我们习惯了她的付出,认为她的付出理所应当。从来没有说一声谢谢。但我们忽略了,她也需要被关心,被呵护。她说狠话,数落我们,是因为她从小也没有被很好地接纳过、爱过。所以,当她面对自己的孩子时,爱是匮乏的。她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她的易怒和情绪化,其实是因为太累。她总是被无数的事务缠身,也没人与她一同分担。最后,她的强势与控制,其实是因为太渴望爱,太依赖孩子。强势不是与生俱来的,人在受到伤害后,有的会选择逃跑,有的会选择战斗。而强势是战斗的一种选择。就像背着一层一层的壳,越靠近里面越柔软。很多人会用控制来阻止孩子的独立,比如包揽孩子的生活大小事务,替孩子做决定。这样孩子就会永远依赖她,而不会离她而去。是心理咨询帮我理解到,我和母亲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在共生中依赖彼此,又在共生中绞杀对方。因为看见问题的所在,我才能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觉察,在每一次情绪涌起时,让自己的思维有意识地停下来,去思考和理解。我和母亲的关系,也从相爱相杀,到慢慢走向真实。产后抑郁也在治愈创伤中,逐渐走向痊愈。可以说,我今天收获的所有一切,固然有我自己的领悟,但更离不开心理咨询师的引导。现在每周一次的咨询,已经成了我的日常。虽然平时,我也会和朋友聊聊。但是再要好的朋友也很难让我完全敞开心扉,我总会有很多顾虑。而咨询师却不一样。Ta仿佛一个容器,在这个容器里你很安全,完全不用担心自己说什么、做什么。最后,我想和你说,当你感到痛苦时,不应该为此感到羞耻。这份痛苦,往往证明你在积极、努力地重新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力量、有感受的人。痛苦是一种信号。不妨试着让专业的咨询师带着你,一起去寻找,它想要对你说的话吧。作者:来访者灵犀编辑:Lilith图源:pexel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公婆住一起很压抑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