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近代现代医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医学发展的基本观念、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发展规范的综合,主要反映人们用什么观点和方法研究、处理医学各个层面的问题。它是在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其核心是医学观。
医学模式包括了医学认知模式和医学行为模式,前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自身的认识,即医学认识论;后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医药实践活动的行为范式,即医学方法论。迄今为止,医学模式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五个阶段。
一、医学模式的特征和作用
医学模式的演变是社会和医学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必然进程,医学模式的不同阶段,具有其共性特征,并影响着医学的思维和行动。
(一)医学模式的共性特征
医学模式的产生具有社会性、医学模式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医学模式的能影响具有广泛性、医学模式的发展具有动态性。
1.医学模式产生的社会性
医学模式是在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和演变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产物,与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相关。人类文明的进程与人类世界观、方法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过程是同步的。医学模式的演变是社会和医学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必然进程。
2.医学模式存在的普遍性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哲学概念。医学模式广泛存在于医疗实践中,因而具有客观性与普遍性,表现为它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健康及疾病的认识观念普遍根植于人的思想中。
3.医学模式影响的广泛性
理论指导着实践,理论对实践的影响是广泛的。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到一定时期而形成的对医学科学的高度认识和对其历史性的概括与总结,即系统的医学理论,这种理论对医学实践相关的行为活动产生深远影响。医学模式影响的广泛性体现在现代医学模式中,它对医学科学与卫生事业各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得现代医学呈现“高综合”和“高分化”的双向并进发展态势。
4.医学模式发展的动态性
医学模式是动态、渐进式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医学模式的这种渐进式发展符合社会和医学发展的自然规律。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变革,政治文化背景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哲学思想的进步是医学模式转变与演进的动力。新的医学模式是在旧的医学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新的飞跃和突破,是不断扬弃和升华的过程,即在“医学实践-医学模式建立-医学再实践-新的医学模式建立” 这一循环模式中不断演变。
(二)医学模式的作用
医学模式也可以认为是科学研究的模型化原则在医学中的应用。它既是人们对于医学认识的结果,又代表了一种医学研究方法。医学模式在医学实战中产生,以观念的形式高度抽象、高度概括地表现特定时期人们的健康观和疾病观,同时也反映着特定时期医学总体结构的关系和本质,反映着医学研究的领域、方法和目标。
一切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医学观及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因而也都是在一定的医学模式中进行的。医学模式在实践中形成,反过来又以观念的形式影响人们的医学观,进而影响人们的医学思维与医学行动。
二、医学模式演变
医学模式作为以医学为观察和研究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哲学思想的整体水平相适应。一定的医学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内相对稳定,而社会历史背景的变迁、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哲学思想水平的整体提高,必然会带来医学模式的更替。医学模式的转变并不是单纯的替代过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超越、完善、升华的过程。此外,新的医学模式产生和发生作用后,旧的医学模式并不会立刻消失或失去作用,仍然会在一些医学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
医学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应、反映该时期医学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医学模式。医学经历了古代医学、近代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医学模式也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渐进递次性演进,符合医学总体规律。随着人类对医学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到,势必会有更符合科学发展需求、更适应现代人类卫生保健新模式出现。因此,医学模式的演进是持续不断的、不断完善的、永不完结的。
(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spiritualism medical model)
自远古以来,由于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古人认为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上天惩罚或邪魔人体;而死亡则是神灵召回灵魂;将治疗疾病寄托于祛除瘟神,祈祷以拜天或“跳大神”驱魔的方法以恢复健康。由此形成了早期的健康观和疾病观,即世界上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灵在支配着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人们主要依赖于求神问卜,祈祷神灵的宽恕、采用巫医巫术驱邪以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所以那时的巫医常常采用讨好病人的方式来谋生,用一些所谓的巫术取悦病人要比与疾病正面交锋更加重要。特鲁多先生的那句“总是安慰〞 是此时期的真实写照,或者是一种无奈,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状态。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是在科学思维尚未确立、生产力极其低下、极度崇拜超自然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是人类早期落后的生产力和低下的科学技术水平的体现,反映了原始的宗教思想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这种模式应予以摒弃。
(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natural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人们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对自然现象有了较为理性的客观认识,开始试图借鉴自然界的物质和现象来解释疾病,这个时期的人们主张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有意识地把疾病和自然、社会环境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朴素、辩证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用自然现象的客观存在和发展规律来认识、观察和思考健康和疾病,这是人类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初步转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古希腊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庆提出的“四体液学说”和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对人体和疾病本原的认识已摆脱了具有神秘作用的超自然力量的束缚,人们开始用直观的自身物质性因素如 “四体液”“阴阳五行”来解释生命、健康和疾病,用无神论的力量把神灵主义的幽灵驱逐出了医学,这是医学模式的历史进步。基于此医学模式,曾产生了系统的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中亚细亚兴起的阿拉伯医学。但是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和自然哲学一样都受经验哲学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有时会依赖思想性的推测来弥补观察的不足,这样就存在一定的缺陷,就不可避免地会被进步的医学模式所代替。
(三)机械论医学模式 ( 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
15 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社会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人们逐渐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转而推崇机械决定论。于是兴起了以机械决定论为主导的实验哲学思想,机械论医学模式逐渐形成。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尔(R.Descartes, 1596-1650)和法国医生拉美特里。
笛卡尔在《动物与机械》一书中提出,动物和人体是具备各种功能的精密机器,所有的生理功能都可以解释为物质微粒运动和由心脏产生的热运动,他把心脏比作制热机。肺脏比作冷却机,神经、肌肉和肌腱运动比作引警和发条,用机械原理解释人体的功能。拉美特里则发表了《人是机器》一书,认为“人体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是机器某部分失灵,需要修补完善”。自此,人类对医学的探究进入了实验科学和机械理论时代,形成了近代的用“力”和机械运动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论医学模式促使人们从物质的、运动的角度去观察人体、解释疾病,突破了宗教神学、唯心主义哲学的局限,把医学由经验医学引向了实验医学时代,把实验方法应用到医学领域,促进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的迅速发展,对现代医学影响深远。但它也具有一定的高限性,人们多利用机械观来解释一切人体现象,却忽略了人的生物性、社会性及心理复杂性。
(四)生物医学模式 (biomedical model)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19 世纪划时代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细胞学说,极大地动摇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根基。与此同时,免疫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生命学科相继问世,为解决医学领域的重大难题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推动了整个医学由经验医学、实验医学走向现代医学的进程。由此,人们对机体的变化和生命现象,以及健康和疾病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于是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近代生物医学模式诞生。
生物医学模式追求因果性规律,用“观察、假设、求证、结论”的逻辑来解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任何疾病都是生物机制的紊乱,都可以在器官、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形态、结构和生物指标的特定空化。医学的目的就是通过精密的技术测量这些变化,来解释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特别是随着基因研究的不断突破,医学家误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最终攻克疾病的金钥匙,医学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盲目自信。
许多人认为似乎一切疾病都可以被征服,医生有足够的能力和权威向疾病发起挑战,包括战胜衰老、攻克癌症、拒绝死亡。技术膨胀的同时医学界极大地忽略了医学人文工作,在许多医生的眼中只有疾病,没有病人,只有技术,没有安慰。
生物医学模式对医学最大的贡献在于疾病控制和疾病预防,外科学应用消毒灭菌术,显著降低了术后感染率;麻醉剂的发明和应用解决了疼痛这个难题;抗菌药的问世,有效地控制了感染;人们运用灭菌杀虫、预防接种和抗菌药三大法宝,战胜了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此外,生物医学模式促进了生物医学科学的全方位、多领域发展,形成了纵向深入的一大批学科领域并横向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医学网络体系,到20世纪中叶,已形成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 50 多个门类、数百个分支学科的庞大学科体系。
生物医学模式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首先,过分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只注重生物医学方面的诊治,没有考虑心理及会计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其次,采用分解还原的方式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和疾病的病理变化。只注重局部而忽视整体、把人体疾病肢解成器官疾病,忽视了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最后,用形而上学的方式研究人体,妨碍了全面认识影响人体内部变化的综合因素,不从伦理上去关怀、理解病人并解除病痛,导致医患关系的疏远和紧张。
(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20世纪 50年代以来,“疾病谱” 和“死因谱” 发生了重要变化。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已不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而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却占据死因的前三位。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心理紧张、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的普遍暴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发病率急剧攀升。因此,只关注生物因素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解决当今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还须考虑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因素对人类身心的影响。
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于1977 年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 (G.L.Engel) 在《科学》杂志上正式提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取决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维持与促进人类健康,要从人们的生活环境、行为、精神和卫生服务等多方面努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既从生物学方面,又从心理和社会方面认识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医学模式。它是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多因多果、立体网络式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的整体,把人和人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来考虑。它要求将疾病、病人、医疗保健系统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分析。它从多元的角度来理解健康和疾病的原因,多方位地探索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的手段。即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多元性的特点。
现代医学模式并不否定生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不否定生理、生化指标在诊断疾病中的意义,只是在更高的水平上强调它们的作用和意义。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制约着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疾病不仅仅由生物因素引起,还要考虑到社会和心理因素,要将人视为统一整体,进一步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及其在疾病预防和康复过程中的影响。虽然生物因素 仍然是现代医学模式的核心,但是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应该在医疗行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引起更多的重视来适应人们随着生活条件改善而不断提高的卫生需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人类医学思维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促进人类以综合、系统的思维方式多层次、多方位、立体化的探索生命现象,掌握疾病的变化规律,正确处理医学难题。此外,它扩大了现代医学的研究范畴,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促使人们从社会、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和解决医学问题;丰富了预防医学的内涵,促进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它不仅对疾病的病因分析、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而且在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健康促进方面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目前为止比较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医学模式。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一模式仍需完善、提高,甚至更新。
文章参考文献
[1] 医学导论第二版-巩守平-西安交通大学
结语
《973医管专业基础综合》是清华大学医院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内容之一,考试内容包括医学专业基础和管理学专业基础两个部分。考试要力求反映医院管理硕士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专业人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医学发展的基本观念、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发展规范的综合,主要反映人们用什么观点和方法研究、处理医学各个层面的问题。它是在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其核心是医学观。医学模式包括了医学认知模式和医学行为模式,前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自身的认识,即医学认识论;后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医药实践活动的行为范式,即医学方法论。迄今为止,医学模式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五个阶段。一、医学模式的特征和作用医学模式的演变是社会和医学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必然进程,医学模式的不同阶段,具有其共性特征,并影响着医学的思维和行动。(一)医学模式的共性特征医学模式的产生具有社会性、医学模式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医学模式的能影响具有广泛性、医学模式的发展具有动态性。1.医学模式产生的社会性医学模式是在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和演变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产物,与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相关。人类文明的进程与人类世界观、方法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过程是同步的。医学模式的演变是社会和医学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必然进程。2.医学模式存在的普遍性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哲学概念。医学模式广泛存在于医疗实践中,因而具有客观性与普遍性,表现为它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健康及疾病的认识观念普遍根植于人的思想中。3.医学模式影响的广泛性理论指导着实践,理论对实践的影响是广泛的。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到一定时期而形成的对医学科学的高度认识和对其历史性的概括与总结,即系统的医学理论,这种理论对医学实践相关的行为活动产生深远影响。医学模式影响的广泛性体现在现代医学模式中,它对医学科学与卫生事业各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得现代医学呈现“高综合”和“高分化”的双向并进发展态势。4.医学模式发展的动态性医学模式是动态、渐进式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医学模式的这种渐进式发展符合社会和医学发展的自然规律。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变革,政治文化背景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哲学思想的进步是医学模式转变与演进的动力。新的医学模式是在旧的医学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新的飞跃和突破,是不断扬弃和升华的过程,即在“医学实践-医学模式建立-医学再实践-新的医学模式建立” 这一循环模式中不断演变。(二)医学模式的作用医学模式也可以认为是科学研究的模型化原则在医学中的应用。它既是人们对于医学认识的结果,又代表了一种医学研究方法。医学模式在医学实战中产生,以观念的形式高度抽象、高度概括地表现特定时期人们的健康观和疾病观,同时也反映着特定时期医学总体结构的关系和本质,反映着医学研究的领域、方法和目标。一切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医学观及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因而也都是在一定的医学模式中进行的。医学模式在实践中形成,反过来又以观念的形式影响人们的医学观,进而影响人们的医学思维与医学行动。二、医学模式演变医学模式作为以医学为观察和研究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哲学思想的整体水平相适应。一定的医学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内相对稳定,而社会历史背景的变迁、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哲学思想水平的整体提高,必然会带来医学模式的更替。医学模式的转变并不是单纯的替代过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超越、完善、升华的过程。此外,新的医学模式产生和发生作用后,旧的医学模式并不会立刻消失或失去作用,仍然会在一些医学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医学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应、反映该时期医学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医学模式。医学经历了古代医学、近代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医学模式也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渐进递次性演进,符合医学总体规律。随着人类对医学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到,势必会有更符合科学发展需求、更适应现代人类卫生保健新模式出现。因此,医学模式的演进是持续不断的、不断完善的、永不完结的。(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spiritualism medical model)自远古以来,由于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古人认为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上天惩罚或邪魔人体;而死亡则是神灵召回灵魂;将治疗疾病寄托于祛除瘟神,祈祷以拜天或“跳大神”驱魔的方法以恢复健康。由此形成了早期的健康观和疾病观,即世界上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灵在支配着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人们主要依赖于求神问卜,祈祷神灵的宽恕、采用巫医巫术驱邪以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所以那时的巫医常常采用讨好病人的方式来谋生,用一些所谓的巫术取悦病人要比与疾病正面交锋更加重要。特鲁多先生的那句“总是安慰〞 是此时期的真实写照,或者是一种无奈,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状态。神灵主义医学模式是在科学思维尚未确立、生产力极其低下、极度崇拜超自然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是人类早期落后的生产力和低下的科学技术水平的体现,反映了原始的宗教思想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这种模式应予以摒弃。(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natural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人们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对自然现象有了较为理性的客观认识,开始试图借鉴自然界的物质和现象来解释疾病,这个时期的人们主张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有意识地把疾病和自然、社会环境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朴素、辩证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用自然现象的客观存在和发展规律来认识、观察和思考健康和疾病,这是人类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初步转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古希腊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庆提出的“四体液学说”和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对人体和疾病本原的认识已摆脱了具有神秘作用的超自然力量的束缚,人们开始用直观的自身物质性因素如 “四体液”“阴阳五行”来解释生命、健康和疾病,用无神论的力量把神灵主义的幽灵驱逐出了医学,这是医学模式的历史进步。基于此医学模式,曾产生了系统的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中亚细亚兴起的阿拉伯医学。但是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和自然哲学一样都受经验哲学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有时会依赖思想性的推测来弥补观察的不足,这样就存在一定的缺陷,就不可避免地会被进步的医学模式所代替。(三)机械论医学模式 ( 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15 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社会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人们逐渐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转而推崇机械决定论。于是兴起了以机械决定论为主导的实验哲学思想,机械论医学模式逐渐形成。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尔(R.Descartes, 1596-1650)和法国医生拉美特里。笛卡尔在《动物与机械》一书中提出,动物和人体是具备各种功能的精密机器,所有的生理功能都可以解释为物质微粒运动和由心脏产生的热运动,他把心脏比作制热机。肺脏比作冷却机,神经、肌肉和肌腱运动比作引警和发条,用机械原理解释人体的功能。拉美特里则发表了《人是机器》一书,认为“人体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是机器某部分失灵,需要修补完善”。自此,人类对医学的探究进入了实验科学和机械理论时代,形成了近代的用“力”和机械运动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论医学模式促使人们从物质的、运动的角度去观察人体、解释疾病,突破了宗教神学、唯心主义哲学的局限,把医学由经验医学引向了实验医学时代,把实验方法应用到医学领域,促进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的迅速发展,对现代医学影响深远。但它也具有一定的高限性,人们多利用机械观来解释一切人体现象,却忽略了人的生物性、社会性及心理复杂性。(四)生物医学模式 (biomedical model)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19 世纪划时代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细胞学说,极大地动摇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根基。与此同时,免疫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生命学科相继问世,为解决医学领域的重大难题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推动了整个医学由经验医学、实验医学走向现代医学的进程。由此,人们对机体的变化和生命现象,以及健康和疾病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于是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近代生物医学模式诞生。生物医学模式追求因果性规律,用“观察、假设、求证、结论”的逻辑来解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任何疾病都是生物机制的紊乱,都可以在器官、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形态、结构和生物指标的特定空化。医学的目的就是通过精密的技术测量这些变化,来解释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特别是随着基因研究的不断突破,医学家误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最终攻克疾病的金钥匙,医学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盲目自信。许多人认为似乎一切疾病都可以被征服,医生有足够的能力和权威向疾病发起挑战,包括战胜衰老、攻克癌症、拒绝死亡。技术膨胀的同时医学界极大地忽略了医学人文工作,在许多医生的眼中只有疾病,没有病人,只有技术,没有安慰。生物医学模式对医学最大的贡献在于疾病控制和疾病预防,外科学应用消毒灭菌术,显著降低了术后感染率;麻醉剂的发明和应用解决了疼痛这个难题;抗菌药的问世,有效地控制了感染;人们运用灭菌杀虫、预防接种和抗菌药三大法宝,战胜了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此外,生物医学模式促进了生物医学科学的全方位、多领域发展,形成了纵向深入的一大批学科领域并横向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医学网络体系,到20世纪中叶,已形成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 50 多个门类、数百个分支学科的庞大学科体系。生物医学模式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首先,过分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只注重生物医学方面的诊治,没有考虑心理及会计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其次,采用分解还原的方式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和疾病的病理变化。只注重局部而忽视整体、把人体疾病肢解成器官疾病,忽视了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最后,用形而上学的方式研究人体,妨碍了全面认识影响人体内部变化的综合因素,不从伦理上去关怀、理解病人并解除病痛,导致医患关系的疏远和紧张。(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20世纪 50年代以来,“疾病谱” 和“死因谱” 发生了重要变化。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已不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而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却占据死因的前三位。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心理紧张、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的普遍暴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发病率急剧攀升。因此,只关注生物因素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解决当今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还须考虑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因素对人类身心的影响。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于1977 年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 (G.L.Engel) 在《科学》杂志上正式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取决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维持与促进人类健康,要从人们的生活环境、行为、精神和卫生服务等多方面努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既从生物学方面,又从心理和社会方面认识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医学模式。它是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多因多果、立体网络式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的整体,把人和人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来考虑。它要求将疾病、病人、医疗保健系统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分析。它从多元的角度来理解健康和疾病的原因,多方位地探索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的手段。即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多元性的特点。现代医学模式并不否定生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不否定生理、生化指标在诊断疾病中的意义,只是在更高的水平上强调它们的作用和意义。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制约着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疾病不仅仅由生物因素引起,还要考虑到社会和心理因素,要将人视为统一整体,进一步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及其在疾病预防和康复过程中的影响。虽然生物因素 仍然是现代医学模式的核心,但是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应该在医疗行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引起更多的重视来适应人们随着生活条件改善而不断提高的卫生需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人类医学思维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促进人类以综合、系统的思维方式多层次、多方位、立体化的探索生命现象,掌握疾病的变化规律,正确处理医学难题。此外,它扩大了现代医学的研究范畴,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促使人们从社会、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和解决医学问题;丰富了预防医学的内涵,促进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它不仅对疾病的病因分析、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而且在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健康促进方面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目前为止比较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医学模式。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一模式仍需完善、提高,甚至更新。文章参考文献[1] 医学导论第二版-巩守平-西安交通大学结语《973医管专业基础综合》是清华大学医院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内容之一,考试内容包括医学专业基础和管理学专业基础两个部分。考试要力求反映医院管理硕士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专业人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