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下,杭州邵逸夫医院好还是浙二医院好长卫医院的环境怎么样?服务好吗?

16、纪检委力推的药房托管能走多远17、高强部长出席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强调卫生改革要与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 18、卫生部评出2006年中国卫生十大新闻 19、2007年1月10日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20、2006年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主要措施进展情况21、少一些偏颇 多一些责任――对改进我国医疗卫生报道的思考22、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谈医疗卫生报道
23、医疗卫生报道的整体观和全局观 16、纪检委力推的药房托管能走多远
2007年01月11日07:58
  所谓药房托管,就是将医院药房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权仍归医院,但经营权交给托管的医药商业企业。医药商业企业每月将销售收入的35%至40%上缴医院,保证医院收益不受影响。药房被托管的医院不再参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改由托管方统一采购。  自2006年年初南京市推出药房托管模式以来,截至目前,该市二甲及二甲以下156家医院的药房已几乎全部实行了托管。力推这一模式的南京官方称,药房托管旨在切断医生和药厂之间的利益联系,遏制医药领域高发的商业贿赂现象,缓解老百姓看病贵问题。  药房托管,这个已经在许多地方试行的改革举措,能否真正切断医生和药厂之间的联系、进而有效降低药价?新模式会不会培育出新的利益集团?尽管这一新模式在南京得到全面推广,并随后为其他地方的个别医院复制推行,但社会各界对其质疑从未停止过。有舆论甚至认为南京药房托管犯了方向性错误。  围绕南京药房托管而起的各种争论,延续到了央视7日晚播出的《对话》节目。节目中,南京官方首次全面回应上述质疑。  托管药房  2006年的上海股市,南京医药从4月到11月间,市值增长近三倍,股票从3元多直接涨到8元多,平均每个月涨幅近20%。  股市分析机构认为,南京医药在股市上的强劲表现,正源于南京市从去年4月份开始全面推开的药房托管行动。至目前,南京医药在竞标中拿到了93%以上的医院药房托管权。  按照南京药房托管模式的设计,药品零售价等于药品中标价加上顺加加成。医院从其销售收入分成中拿出5%至10%让利给患者,剩下的60%左右的销售收入则包括托管医药商业公司和药厂的成本与利润。由于医院分成比例一定,这一设计在保证医院收益不受影响、患者得到让利的情况下,刺激医药商业公司想办法压低进药价格,挤出利润空间。  在设计者看来,由于托管药房后掌握了向医院的供药渠道,大大增加了医药商业企业与药厂谈判的筹码,压低进药价格能保证医药商业企业获利,也能促使药厂的利润水平回归正常。  为将高价药驱逐出医院,江苏省规定10元以内药品医药公司的购销差价率为38%,10元至50元药品的差价率为30%,50元至500元药品的差价率为25%,500元以上药品的差价率为18%。由于低价药差价率高,用量大,就会刺激医药公司主动进低价药,而不是高价药。因为尽管高价药差价绝对数大,但用量少,为医药公司带来的收益反而不如低价药。  推动者市纪检委  令人意外的是,药房托管在南京的推动者竟然不是医院的主管单位卫生局,也非医药公司的主管单位药监局,而是南京市纪检委。其初衷更大程度上是为了“遏制收送回扣、红包、开单提成、乱收费等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所抵制的主要是商业贿赂。南京市市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陈绍泽是药房托管的力推者。  该市查处的一系列商业贿赂案促使这位纪检委书记下定决心清肃药品回扣现象。  南京一家医院药房的两个工作人员为“公平分配”回扣收入,竟然互相设置摄像头监控对方;2005年南京有5家医院的院长或书记因收受贿赂而锒铛入狱。  南京市纪检委曾查处一家三甲医院的神经科,该科室一共有20名医生,从2003年4月份到2006年5月份的三年多时间里,医生们收受各种各样的医疗回扣达200万元。  设计者认为,药房托管模式带来的更重要的一个好处就是,由医药商业企业托管药房,相当于在医生和药厂之间树起了一道隔离墙,挤出了过去医生处方回扣和医药代表提成这两块不当得利。  “现在医药购销和医疗方面的这些不正之风,比如药品回扣、中间环节过多所增加的成本,最终都增加了药品的费用,要加在患者头上。这样一股不正之风如果不刹掉,政府就是对老百姓不负责任。”陈绍泽说。  改革触动了谁的利益  推行者试图通过设置隔离墙的方式,切断医生和药厂之间的联系,挤压过去医生和医药代表的不当得利,减少药品购销中过多的中间环节。这无疑极大触动了医生和医药公司的既得利益。  雨花区卫生局局长钱颐对推行初期引发的强烈震荡记忆犹新。那时雨花医院药房18位工作人员一起来找院领导谈心,“别说谈心了,18个人往那里一站,院长心里都得打鼓啊。他们站在那里讲,如果你们真要实行药房托管,我们就把药房关起来,******”。一些医生和药房工作人员甚至扬言要抱着院领导跳楼。  2006年4月药房托管推行初期,主管副市长竟收到一封恐吓信:你市长搞药房托管就是断掉我们的财路,如果让我们活不下去,我们要下掉你的腿。  “这说明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陈绍泽说,医生不当利益这块收入肯定降低,而且对于有的医生来说是大大地降低了。南京市纪检委查处的那家三甲医院的神经科,收入最高的的科主任每月6000元至8000元,甚至高达1万元,但这些科主任工资单上的收入只有两三千元。回扣收入远远高于工资收入。  陈绍泽表示,药房托管过程中,那些利益受损的医生以种种理由加以反对,包括托管后用药安全得不到保障、急救药得不到及时供应等。  医药代表会彻底消失吗  改革固然艰难,但药房托管是否真能彻底切断医生和药厂之间的联系,则一直是各界质疑南京药房托管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医药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李磊认为,只要医生处方和药品销售的利益关系仍然存在,医生拿回扣还是难以杜绝。由于医院按照销售收入的40%分成,而医生的工资和奖金取决于医院的收入状况,这就驱动医生仍然会继续开大处方,医药代表也不会彻底消失。  参加这期《对话》节目的多位嘉宾认为,药房托管并未改变处方权仍掌握在医生手中这一事实。药厂或代理商如果不想办法打点让医生开处方,药品即便进了药房,照样卖不出去。  《证券市场周刊》在报道中援引南京某医院一位医生的话说,只要新药需要临床推广,就难以杜绝医生的“回扣”,否则医生可以不开这种药。该周刊同时援引一位药企产品经理的话,药房托管后,他并未停止在南京的医院中做药品临床推广。这位经理表示,只要药房里同类药品有两个以上,就势必有竞争,为保证药品销售仍需和医生搞好关系。  陈绍泽正面回应这些质疑并表示,药房托管模式下并不会形成上述利益驱动链。医院固然希望营业收益越高越好,但医药公司的收益并不受营业额高低左右,而是取决于单个药品利润的最大化,两者实现利益的取向不同。  由于给医院的分成比例一定,客观上流通环节中的利润空间已经被挤压,医药经营企业要获得预期收益,最好办法就是压低药品进价,控制药品流通过程的成本。“托管的医药公司不会因为医院想要做大经营额而去配合它。”陈绍泽表示,医药经营企业与医院的利益关系虽然存在,但与医生的利益链切断了,医药代表到医院活动的现象因此消失。  南京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药房托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帮助纪检部门把监管对象集中到了医药公司托管的药房和医院领导,相对更易于监管。  节目现场,来自南京的一些医院院长也表示,自药房托管后,以前一家小医院整天围着几十名医药代表的现象即告消失。不过,上述解释并未说服多位来自医药界的嘉宾。浙江台州中心医院院长陈海啸认为,现在中国医药代表暂时“休眠”,其实是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厉地打击商业贿赂这个大氛围有关,不独南京的医药代表活动减少,全国其他地方亦然。  新模式催生新的利益链  尽管遏制商业贿赂是南京推行药房托管的初衷,但能否真正降低药价、惠及民众仍是评判药房托管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标准。多位医药界人士均担心,南京药房托管模式会刺激出新的利益链。  重庆惠民医疗促进会秘书长李捷认为,医院在药品销售收入中分成比例过高,这就会促使医院、医生和医药商业公司之间形成一个新的利益共同体。  “尽管按设计者的说法,医药公司追求单个药品利润的最大化,但医药公司仍会希望做大利润空间大的药品的销售量。而这个取向跟医院是一致的,医院自然会鼓励医生多开这样的药。”李捷说。  武汉万佳乐医药集团董事长陈义军曾专门到南京考察药房托管,他目前在武汉试行另外一种不同的药房托管模式。他认为,南京模式给医院的分成比例高达40%,会刺激医院采取一系列的商业手段来提升利润,最后受损的仍是老百姓。  具体说来,同一类药品有大厂家生产的品牌药和小厂家生产的非品牌药之分,品牌药厂家给医药公司的折扣率低,比如合资药厂一般给的折扣率最低也只有8.5折,而非品牌药则反之,能给到4折甚至更低。而南京医院的托管方要将药房销售额的40%左右交给医院,托管后药品还要降价几个百分点,再加上药房人员工资、奖金等,成本一项占药品收入比例近50%。  陈义军认为,按照南京的设计,托管的医药公司现在购买合资药厂的品牌药势必造成亏损,这就会驱动医药公司大量购买小厂家生产的高毛利的非品牌药,导致非品牌药大量替换品牌药的情形出现。如此会剥夺医生和患者在用药上的选择权。  “医药公司可以把小厂家生产的非品牌药的价格压得很低,同时还能给厂家留出用以促销的利润空间。这也正是医药代表不可能彻底消失的真正原因。”陈义军说。  《证券市场周刊》在南京的调查似乎验证了陈义军的担心。该周刊记者经调查发现,一些托管后的医院药房,部分进口药、合资药、品牌药已遭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小药厂的产品,其中一些药甚至不在医院公开的招标药品目录中。  南京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目前非品牌药替换品牌药并不是普遍现象。他表示,医院、政府和纪检部门会对托管方形成多方监管,以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形。此外,老百姓对医院的选择事关医院的竞争力,也会促使医院严格把关。  不过,有医药界人士指出,医院可用多种办法规避这种监管。比如可以让患者多做其他的化验、检查,通过做大医疗和药品收入这个总盘子来降低“药占比”。此外,也可以通过把一张处方分成两张开的办法来规避对处方值的统计检查。  南京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也承认,药房托管模式并不能完全遏制相关方的利益冲动,利益博弈不可避免。但他强调,在“以药养医”的现行体制尚未松动之前,药房托管目前只能从药品购销环节上对各利益主体加以约束,并非彻底的医药分家,也不可能承担医改的所有预期目标。  本报北京1月10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庄红韬)17、高强部长出席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强调卫生改革要与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ww.moh.gov.cn
2007-01-11
1月10日,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卫生部部长、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会长高强指出,加强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统一思想认识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医疗卫生领域体制创新、机制改革要和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高强说,目前医疗卫生事业在发展,医务人员队伍在扩大,诊疗环境在改善,医疗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群众不满意的程度却在增加。问题出在体制机制上,还出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如果没有体制创新、没有机制改革,光靠抓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但是只考虑体制改革、增加投入,忽视了思想道德建设,同样达不到目的。高强指出,在推动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同时,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转变医务人员服务理念,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形成既有良好的医疗服务条件,又有忠实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再加上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三者结合起来,卫生队伍的面貌就会有非常大的转变,群众会直接感受到,也会促进卫生改革的成功。高强说,医患关系是非常特殊的关系,处理得好,会极大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医务人员面向的是广大群众,是一个疾病缠身、失去健康的特殊群体,特别需要医务人员给予帮助和关爱。医生要想被患者尊重,必须首先尊重患者,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关爱病人、忠实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理念,注重群众利益,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营造积极健康的医患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顾问陈啸宏等参加会议。 18、卫生部评出2006年中国卫生十大新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ww.moh.gov.cn
2007-01-10
为梳理和总结全国卫生系统年度重大新闻事件,稳步推进我国卫生新闻宣传工作,卫生部2006年继续开展了年度卫生十大新闻评选活动。今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公布了2006年中国卫生十大新闻:1、卫生改革发展目标和方向进一步明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重大举措和目标任务,并提出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重大历史任务。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会上,***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医疗卫生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医疗卫生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决定成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由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牵头,会同14个部门共同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加大支持力度。2、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06年,***总书记和***总理对社区卫生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国务院成立了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吴仪副总理担任组长。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制订了一系列指导城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截至2006年11月底,全国97.4%的地级以上城市和92.8%的市辖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已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5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967个。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等农村卫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6年9月底,全国已有1433个县(市、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有4.0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国农业人口的45.8%。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运行平稳,逐步规范,参合农民因病致贫有所缓解,农民医疗负担有所减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正式实施,“十一五”期间全国农村卫生建设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得到积极推进。4、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不断加强,卫生应急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国务院发布《艾滋病防治条例》,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纳入法制化轨道。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和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国传染病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传染病控制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重大疾病防治体系逐步完善,心脑血管病、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正式发布,年内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得到及时、妥善处置,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5、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深入开展。2006年,全国卫生系统广泛深入开展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工作,“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部属部管医院支援西部地区农村卫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的派驻医师共诊治病人198.4万人次,提高了受援医院的医疗质量,加强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工作。同时,军队医院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医院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6、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监督管理工作。2006年,全国卫生系统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改善。严格高新技术准入管理,推进同类医疗机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和单病种最高限价收费办法,推广网上药品招标采购,合理用药和合理使用高价医用耗材,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推行价格公示制度和“住院费用一日清”等院务公开措施,严肃查处乱收费案件,建设和谐医患关系。各地积极开办惠民、济困医院或病房,为经济困难人群提供优惠医疗服务。继续在全国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工作,不断规范医疗广告市场,维护群众的医疗安全。卫生系统在全国深入开展的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严肃查处并向社会公布了典型案件,长效工作机制正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7、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卫生政务公开。2006年,卫生部制定了推进卫生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并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畅通与群众的沟通和联系。以门户网站和《卫生部公报》为平台推进政务公开,及时发布政务信息;试行定期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主动发布卫生工作的重要信息,回答媒体和公众关心的问题;在北京、上海、江苏、河北等省份先行试点开通“12320”全国公共卫生公益电话,构建与公众沟通的绿色通道。8、卫生系统先进典型不断涌现。2006年,全国卫生系统涌现出华益慰、吴孟超、乔淑萍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卫生部组织开展了向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学习及巡回报告活动,共在全国31个省份开展了60多场报告,数万名医务人员和社会各界群众在现场听取报告。各地也开展了先进模范人物评选活动,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活动,全国卫生系统掀起了宣传先进、学习先进、争做先进的高潮。9、卫生外交工作成效显著。我国推荐的候选人陈冯富珍成功当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实现历史性突破,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大胜利。2006年是我国外交的“非洲年”,我国继续加强和改进援外医疗队工作,援外医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我国共向43个亚、非、拉丁美洲国家派出44支医疗队,分布在119个医疗点上,在外人数共1200余人,为当地群众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妥善处理世界卫生组织涉台问题,再次挫败台湾当局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图谋。国际卫生合作广泛深入开展,新争取国际合作项目12个,承诺资金约9亿人民币。不断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10、我国加大医药卫生科技投入。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进一步加大对医药卫生科技的投入,先后启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中人口与健康相关重大项目,并积极筹划实施“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两个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建设国家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二??七年一月十日19、2007年1月10日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ww.moh.gov.cn
2007-01-10
2007年1月10日上午10时,卫生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向媒体介绍了2006年中国十大卫生新闻及2006年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主要措施进展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有关问题。新闻发言人:卫生部2007年首场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今天我要发布三条信息:第一,卫生部评出2006年度中国卫生十大新闻;第二,通报2006年大家都非常关注的医疗卫生改革主要措施的进展情况;第三,针对近期的流感疫情向大家做一些通报,以及根据专家的建议,提供一些预防措施。第一是卫生部评出2006年度中国卫生十大新闻。为梳理和总结全国卫生系统年度重大新闻事件,稳步推进我国卫生新闻宣传工作,卫生部2006年继续开展了年度卫生十大新闻评选活动。2006年中国卫生十大新闻分别是:1、卫生改革发展目标和方向进一步明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重大举措和目标任务,并提出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重大历史任务。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会上,***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医疗卫生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医疗卫生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决定成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由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牵头,会同14个部门共同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加大支持力度。2、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06年,***总书记和***总理对社区卫生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国务院成立了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吴仪副总理担任组长。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制订了一系列指导城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截至2006年11月底,全国97.4%的地级以上城市和92.8%的市辖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已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5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967个。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等农村卫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6年9月底,全国已有1433个县(市、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有4.0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国农业人口的45.8%。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运行平稳,逐步规范,参合农民因病致贫有所缓解,农民医疗负担有所减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正式实施,“十一五”期间全国农村卫生建设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得到积极推进。4、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不断加强,卫生应急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国务院发布《艾滋病防治条例》,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纳入法制化轨道。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和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国传染病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传染病控制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重大疾病防治体系逐步完善,心脑血管病、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正式发布,年内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得到及时、妥善处置,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5、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深入开展。2006年,全国卫生系统广泛深入开展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工作,“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部属部管医院支援西部地区农村卫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的派驻医师共诊治病人198.4万人次,提高了受援医院的医疗质量,加强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工作。同时,军队医院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医院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6、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监督管理工作。2006年,全国卫生系统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改善。严格高新技术准入管理,推进同类医疗机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和单病种最高限价收费办法,推广网上药品招标采购,合理用药和合理使用高价医用耗材,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推行价格公示制度和“住院费用一日清”等院务公开措施,严肃查处乱收费案件,建设和谐医患关系。各地积极开办惠民、济困医院或病房,为经济困难人群提供优惠医疗服务。继续在全国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工作,不断规范医疗广告市场,维护群众的医疗安全。卫生系统在全国深入开展的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严肃查处并向社会公布了典型案件,长效工作机制正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7、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卫生政务公开。2006年,卫生部制定了推进卫生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并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畅通与群众的沟通和联系。以门户网站和《卫生部公报》为平台推进政务公开,及时发布政务信息;试行定期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主动发布卫生工作的重要信息,回答媒体和公众关心的问题;在北京、上海、江苏、河北等省份先行试点开通“12320”全国公共卫生公益电话,构建与公众沟通的绿色通道。8、卫生系统先进典型不断涌现。2006年,全国卫生系统涌现出华益慰、吴孟超、乔淑萍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卫生部组织开展了向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学习及巡回报告活动,共在全国31个省份开展了60多场报告,数万名医务人员和社会各界群众在现场听取报告。各地也开展了先进模范人物评选活动,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活动,全国卫生系统掀起了宣传先进、学习先进、争做先进的高潮。9、卫生外交工作成效显著。我国推荐的候选人陈冯富珍成功当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实现历史性突破,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大胜利。2006年是我国外交的“非洲年”,我国继续加强和改进援外医疗队工作,援外医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我国共向43个亚、非、拉丁美洲国家派出44支医疗队,分布在119个医疗点上,在外人数共1200余人,为当地群众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妥善处理世界卫生组织涉台问题,再次挫败台湾当局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图谋。国际卫生合作广泛深入开展,新争取国际合作项目12个,承诺资金约9亿人民币。不断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10、我国加大医药卫生科技投入。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进一步加大对医药卫生科技的投入,先后启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中人口与健康相关重大项目,并积极筹划实施“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两个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建设国家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第二条信息是2006年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主要措施进展情况。新闻材料已经发给大家,在此就不再介绍了。第三条信息是向大家通报近期全国流感疫情的情况和专家提出的一些预防建议。近来,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流感活动较为活跃,暴发疫情时有发生,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我部组织专家对全国流感疫情形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现将有关情况通告如下:根据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的监测结果,2006-2007年度全国流感的总体活动水平要低于2005-2006年度同期水平,但进入12月份以来,我国南、北方流感样病例占内科门诊比例的水平均有明显上升,在部分周次(51、52周,即2006年最后两周)接近或达到去年同期水平,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甘肃及陕西等部分北方省份的流感活动强度明显高于南方省份。从全国流感样病例的病毒学监测结果来看,2006-2007年度流感流行季节的流感样病例中确诊流感的数量(即流感病毒的分离数)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流感样病例占门诊就诊百分比(8-10%)也低于上年同期(10%以上),但近期有明显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已进入2006-2007年度流感流行的高峰期,北方地区的流感活动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流感暴发疫情有所增多。专家推测,近期出现大范围流感流行的可能性不大,但局部或小范围的流行不可避免。流感是呼吸道传染病,传染病性强,传播速度快。由于流感是病毒性传染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专家对公众提出如下建议: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二、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三、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四、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五、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卫生部制定了《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已登载在卫生部网站。下面进行记者问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关于医疗改革的问题。我们看到有报道,2007年卫生部有一个计划推出新的改革方案,这个方案可以覆盖到每一个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医疗保健、医疗保险制度,请问卫生部是不是有这样的计划和措施?新闻发言人:前天到昨天,卫生部召开了2007年卫生工作会议,在会上,高强部长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了2007年卫生工作的一些重要任务。对2007年以至于今后几年在医疗卫生改革方面的基本思路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阐述,我们也注意到,媒体非常关注,做了大量报道。关于高部长提出的改革思路,具体的表述大家可以参照我们所发的材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我们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并不是07年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特别是高部长讲到四项基本制度的建设,这绝不是07年一年的工作能完成的,也决不仅仅是卫生部一个部门能完成的任务。这是卫生部对于今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要完成这几项工作,还有许多具体的政策有待于研究。刚才这位记者提到的问题,涉及到两个制度建设:一是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这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二是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既要扩大城市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推行农民的合作医疗制度,城市里一些没有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人员,还要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这项工作今年启动,逐步试点推开,也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够实现。 有的记者问,公众都非常急切地关注,希望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很抱歉,我很难讲这个时间表。但是,我们可以回过头看一下我们推进的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从 2003年开始试点,到06年已经覆盖4亿多人,约占农村人口总数的一半。07年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将在80%的县市区全面覆盖。通过合作医疗这件事,使我们感受到,各级政府对涉及到群众健康问题、涉及到医疗制度的改革,都非常关注,高度重视,社会公众也非常支持。农村合作医疗有一个自愿参加的基本原则,我们当时对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还是很担心的,担心推行的速度会不会这么快。现在回过头来说,在农村推行合作医疗的速度超出了我们事先的预想。在城镇要建立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现在已经有一些地方、一些城市,一些省份的政策都进入了实施阶段,今年国家有关部委要选择一些地方进行试点。关于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这个制度的提出也是借鉴了一些地方的经验,我们对这几项制度的实施充满信心。希望媒体给予关注,同时也要给予公众正确的引导,不要让公众误读我们提出的政策和工作思路。大家知道,在2007年,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将要出台,这个方案中将对这四项制度实施的一些具体政策进行细化。卫生系统也和社会公众一样,都非常关注,也急切期盼这个方案出台。我们对方案出台以至实施充满信心。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现在大家对如烟的问题非常关注,疾控中心对如烟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和卫生部的相关政策什么时候公布?新闻发言人:关于如烟类产品的问题,上次发布会进行了介绍。由于这类产品是以戒烟产品的形式出现,戒烟产品必然要进行安全性监测。我要重申的两点是,第一,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对这类产品的认定管理实施办法。第二,根据一些专家的建议,需要明确提出的是,尼古丁对人体是有危害的。我们鼓励企业研发戒烟类产品,但是不能违背现行国家的规定和一些科研成果及结论。关于我们组织的对戒烟类产品的监测情况,我们将向有关管理部门通报结果。东方卫视记者:有媒体报道,最近一段时间北京市平均每天有5000多人患感冒,有媒体报道说这是北京爆发流感,您认为这个说法对不对?新闻发言人:北京市在这次流感疫情中及时向公众发布了监测情况,包括医院病例的监测数量以及流感样病例占门诊病例的比例,都做了通报,并向公众介绍了预防方法。我刚才也通报了全国的情况。北京这次感冒病人人数比较多,专家认为跟目前北京的气候异常有很大关系,根据北京市通报,真正的流感病例为30%,绝大多数患者还是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其他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感冒。感冒和流感对传染病监测来说是不一样的。流感疫情是指流感病毒引起的,感冒是对上呼吸道感染通常的说法。21世纪经济报记者提问:第一个问题,您提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是我们未来的一个基本目标,请问,如果完成这个目标需要投入多少钱?卫生部测算出这个钱的数据大概是多少?这种投入是提供给医疗服务的供方还是需方?如果给供方,还需要新建、筹建多少医疗机构?第二个问题,关于流感,北京和全国每年流感的人数的患病率,卫生部有没有统计?如果我们建立基本卫生保健体系,在流感防治方面,这个体系将起到什么作用?在欧美对流感疫苗很重视,可以提供免费接种,在我们国家为什么有些不太重视?新闻发言人:关于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建设,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已经写入,我们国家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这个制度的建立是要给广大群众提供一个公共卫生的基本保障。从提供的服务内容上,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疾病早期诊断和医疗措施)。这个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特别是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卫生制度。毫无疑问,推进这个制度,没钱不行,但是仅仅有钱也不够。建立这个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发挥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要增加投入,但同时要对这个制度实施的方方面面进行制度设计。目前十几个部委研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问题,其中就涉及到这个制度怎么保证?政府卫生投入是投给需方还是供方?如何支持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等问题?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为我们实施这个制度提供了经济的保障。近几年来,我们加大农村、社区的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也为这个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条件上的保证。所以我们认为,目前提出这个制度的实施,是恰逢其时,而且也会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政府加强对这方面的投入也是公共财政投入的一个方向。在国外,有一些国家对流感疫苗实行免费接种。在我们国家,现在流感疫苗的接种要实行免费接种有较大困难。卫生部正在向国家积极申请,希望国家能够扩大一些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传染病的疫苗数量和预防疾病的种类,即在国家目前计划免疫规划的基础上扩大范围。流感疫苗目前还是以自费接种为主,在一些地方对一些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有提供接种经费支持的情况。但是目前在全国要实行流感疫苗免费接种,我们觉得还比较困难。中国人口报记者提问:安徽确诊一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我注意到,以前有一些零散发生的人感染禽流感病例,也是在当地没有发生动物疫情的情况下发生的,请问卫生部对这种情况有没有疫情上的分析?这种感染有没有一些地方的集中性?对于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如果及时就诊,可以大大降低病死率的发生,对一般人来说,他在发生什么症状的情况下要及时提醒他就诊?新闻发言人:安徽省卫生厅昨天晚上公布了一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确诊病例,禽流感的病例通报以后,大家自然而然会联想到目前发生的流感病例比较多,怎么解释这个问题?从我们对人禽流感病例的监测来看,尽管当地没有发生动物疫情,但是,冬季是禽流感病例可能发生的季节,全国卫生系统按照卫生部公布的工作方案,各个医疗卫生机构要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加强监测。禽流感的防控工作,丝毫不能放松。最近,在境外有一些国家也发生了动物禽流感的疫情,也有人的感染发生。2006年我国也散发了十多例病例。卫生部要求卫生系统,特别是医疗机构,对疑似的禽流感病例要加强监测。安徽这个病例的发现,也可以说明我们对禽流感病例的监测是到位的、是认真的。禽流感病例更多的是会出现肺炎的症状,而一般的感冒或者是流感,主要是上呼吸道的症状比较明显。作为一般群众,可能比较难以区别,但是医务人员在鉴别流感和禽流感时是有一套标准办法的。对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的监测要比对普通流感和感冒的病人监测要严格得多。经济观察报记者提问:我们听到一种声音,专家认为,我们即将出台的医改方案的调研不够充分,请问目前的方案中调研是如何进行的?这个调研能否支持我们的方案在各地使用? 新闻发言人:应该说,在研究、制定改革方案的工作中,第一位的是要进行调研,如果没有充分的情况调研,这个方案就无法制定。据我了解,部级协调工作小组组织了专题调研,动员了很多人员到不同省份、针对不同的专题进行调研。而且,方案的制定也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如果说,大家对于医改有不同的意见,有好的建议,可以向卫生部,也可以向发改委反映,我们会把这个意见反馈到医改协调小组办公室。大家的关注能够使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更到位,特别是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卫生部通过这个渠道也收到了很多,我们要感谢这些公众的积极参与。我们既希望医改的方案要充分调研,同时期盼尽快出台。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问:我们一直在提基本医疗保健,您能否给我们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基本医疗?它包括什么内容?对老百姓来说有什么措施?新闻发言人:基本医疗不仅在国内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国际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属于基本医疗。而且从大的概念划分,基本医疗应该划归公共卫生的范畴,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这个道理我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肺结核,肺结核在我国的发病率不低,前期的症状也与感冒类似,如果没有进行早期的诊断治疗,就是一个传染源,可能引发周围的人感染肺结核。那么这个人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个人医疗卫生问题还是公共问题?所以说,对这个人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要纳入公共卫生范畴,因为他不仅涉及到个人,还涉及到其他公众。从保护其他公众健康的角度来看,疾病的早期诊断应该给予重视,这就需要有一套制度和办法来保障。如果我们通过一些制度,使他能够免费或者以较低的价格得到救治,就可以使一些传染病避免被漏诊。还有,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救治费用比较低,如果没有及时救治,可能小病转为大病,治疗的费用会更高。从这个角度上,需要把基本医疗的问题纳入到我们的制度设计中来。但是有一个难题,怎么定位基本医疗?根据专家建议,基本医疗是一个医学概念,但在政策制定层面,它更多的是一个经济方面的概念。必须得在政策上能够把它划分出来。所以我们的一些专家建议,可不可以考虑把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所能够提供的医疗服务定性为基本医疗,这样在政策操作上就比较容易。基本医疗这个概念是一个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便于我们在政策上能够把基本医疗问题纳入到政策层面来解决,也便于公众较好理解。医药经济报记者:国家卫生投入的模式是否正在转变?是不是由投向供方转向需方?这是不是意味着今后的投入将不再建医院、买设备,而是给公众购买一些服务?新闻发言人:第一,从目前的情况看,从国家卫生投入的量和实际的需要以及与国际上的比较来看,政府的卫生投入不足,需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第二,在投入的方向和方式上,应该不断探索,应投入到哪些方面去?比如,疾病预防、公共卫生、实施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设国家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支持发展中医药事业,这些都应该说是公共财政在卫生投入方面的重点。具体到医疗服务,是投入到供方还是需方?这是目前争议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以及国际上的经验,投入供方还是需方,各有利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权衡。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不能简单划一,所以说,政府的医疗卫生投入方式,仍然是一个正在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国医药报记者提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在高部长的报告里谈到医药分开的问题,这个问题前两年卫生部在各地也进行了试点,把医院的门诊药房和医院脱离开,还有一些地方对门诊、药房进行托管,这次又提出这个
问题,是不是有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今年在医药分开方面是不是有了具体的时间表?第二个问题,高部长的报告里也提到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据我了解,基本药物目录现在由国家药监局主管这方面的情况。这次高部长的报告里提到的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度是否意味着这项工作今后由卫生部主管和负责操作?新闻发言人:关于医药分开的问题,媒体很关注,争论也很多,应该说,有不同的说法,也有不同的做法。在这次卫生工作会议上,高部长就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论述。卫生部认为,“医药分开”的实质是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逐步取消药品的加成政策,政府财政对医院给予相应补贴。因为医和药,从一般意义上讲,“医药不分家,”,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把医和药分开,也不现实,之所以要分开,是由于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实施了以药补医的政策,带来了很多弊病。提出要医药分开,怎么分?目前各地也有一些尝试和做法。曾经有的地方试行把门诊药房从医院里剥离出来,成立一个药店,医生开药之后直接上药店买药。药店就是一个企业,像市面上的药店一样。这个试点的结果表明,这种做法不能够达到原来预想的结果,:第一,由于国家对医院的经济政策调整不到位,医疗机构目前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药品收入,药房分出以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第二,药店作为一个企业,它在切断医务人员与药品销售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个环节上,也很难达到我们预想的目的。第三,如果因为药品的使用上出现了医疗纠纷,这医院、药店,谁来承担责任?这还会带来新的用药责任的划分问题。现在对一些地方采取门诊药房托管的方式,卫生部高度关注,希望各地能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医药分开这个问题,因为不仅涉及到卫生部门,还涉及到其他部门,具体的做法还需要和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卫生部希望相关的部门和相关利益群体应该在一个统一的前提下达成共识,就是说,维护群众健康、保证安全有效用药、降低群众医药费负担,大家应该在这个共识的前提下共同探讨怎样比较好地实施医药分开的改革措施。高部长讲的这四项重要的制度建设,不要说仅是基本药物制度,包括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这些都不是卫生部家一家能够制定的。我国药品的管理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比如药品的质量、流通的监管在药品监管部门,生产在发改部门,药品到了医院以后的使用安全、使用监测,这些又是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的责任。要制定基本药物制度,涉及到药品的生产、流通、采购、使用等环节,这就和许多部门有关,不仅仅和药监部门,还和其他很多部门有关,也是多部门正在研究解决的问题。因为目前药品的费用占医疗费用很大比例,我们希望通过国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能够较大幅度地减轻群众的医药费负担。作为卫生部门,我们积极呼吁希望在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也能从既维护群众健康、减轻群众医药卫生费用负担,又有利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管理,从这样的角度来共同设计,。只有这些制度不断细化,并形成一定的制度来得到落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才能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大家关注、社会关注,我们共同期盼这些制度能够早日出台得到落实并得到落实。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20、2006年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主要措施进展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ww.moh.gov.cn
2007-01-10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全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广大医疗机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积极研究和妥善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各项医疗卫生改革主要措施得到落实,取得一定的进展。一、规范医疗服务价格与信息公示情况2006年,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医疗服务价格,实施医疗服务价格信息公开,进展如下:(1)全国22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制定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目录,占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数的68%。与2005年比较,制定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目录的地级市(地区)增加23个。(2)全国1.48万家医院实行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占医院总数的78%。与2005年比较,实行医疗服务价格公式制度的医院增加246家。(3)全国实行医疗费用“一日清单制”医院1.19万家,占医院总数的63%。与2005年比较,实行“一日清单制”的医院增加427家。(4)全国有4198家医院实行单病种(5种以上)限价收费,占医院总数的22%。与2005年比较,实行单病种限价收费医院增加602家。(5)全国有4338家医院实行“单病种住院信息公示制”,占医院总数的23%。与2005年相比,实行单病种住院信息公示制医院数增加1156个。(6)全国有7198家医院设立了价格监督管理科室,占医院总数的38%。与2005年比较,设立价格监督管理科室医院增加327家。二、医院辅助诊断检查互认制情况2006年,全国有2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实行辅助诊断检查互认制(一单通),与2005年比较,实行“一单通”城市增加77个。2006年参与辅助诊断检查互认制(一单通)的医院有5791家,其中:三级医院624家。目前,医院间辅助诊断检查项目互认制主要在二级和三级医院之间实施。三、合理用药、使用高价耗材及网上药品招标采购情况2006年,全国采取限用抗生素措施的医院8650家(占医院总数的46%),其中:三级医院615家(占三级医院总数的65%);与2005年比较,限用抗生素医院增加1146家,其中三级医院增加37家。全国实行“高价医用耗材告知及审批制度”医院6551家,其中:三级医院为568家。比2005年5500家(三级医院510家)相比有较大进展。全国实行网上药品招标采购的地级及以上城市204个,网上药品采购签订合同金额499.2亿元。与2005年比较,网上药品招标采购城市增加32个,签订合同金额增加86.7亿元。四、开展和实施惠民医疗服务情况2006年,全国开展和实施惠民政策的医院数2479家,比2005年增加1457家;各级各类医院设立扶贫(济困)病床6.8万张,比2005年增加4.3万张;扶贫病床收治病人254.33万人, 收治病人比2005年增加132.82万人;扶贫病床共减免医疗费用9.87亿元,减免医疗费用比2005年增加5.63亿元。全年财政拨付医疗救助金额1.28亿元,比2005年增加7200多万元;医疗救助213.9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134.3万人次。2007年,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的同时,卫生部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广大医疗卫生机构继续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工作目标,坚持服务宗旨,坚持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通过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医疗服务,优化医疗执业环境,落实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减轻群众负担,忠诚为群众的健康服务。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                             二??七年一月十日21、少一些偏颇 多一些责任――对改进我国医疗卫生报道的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ww.moh.gov.cn
2007-01-04
少一些偏颇
多一些责任――对改进我国医疗卫生报道的思考医疗卫生报道是当今热点之一,每天各种媒体上都能看到与医疗相关的报道。由于报道水平参差不齐,出现了一些不准确、不公正的声音。以我一孔之见,我们的报道中应作以下几方面改善:尊重医疗行业的特殊性社会新闻是普通公众关注度较高的一类信息。但是,其中的医疗卫生新闻与服务态度、制售假货、偷盗凶杀等社会新闻不同,它是一种特殊性很强,需要记者谨慎对待,对记者素质要求更高的新闻。人所共知,药品之所以是特殊商品,除了它用于治病救人,更需保证质量外,还因为不同患者、不同的身体特异性、不同疾病、不同病程,其所需使用的药品,包括用法用量、不良反应,都会不同。因此,国际上对处方药的管理十分严格。同样,判断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是否得当,除了通行的道德标准、操作规程、技术水平之外,往往还需要考虑医疗行业的探索性和风险性。一般来说,手术前,病人家属都要在手术单上签署意见。这份手术单是一份手术风险的知情同意单,表明患者家属清楚并承认手术可能会有意外、有风险存在,而且宁愿冒这种风险也要争取更好的治疗结果。这是人类在总结了无数手术意外乃至死亡病例后,为了鼓励医学发展,为了拯救更多生命而创造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它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的体现,是现代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的结晶。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有许多人受社会信任危机的影响,对这种社会行为规范不理解,不接受,更不尊重。曾经看到一家《市场报》上有这样一篇报道:一位患者很不理解手术前院方要求病人家属一定要签字,否则不能做手术。他认为手术方案、手术可能出现的意外事项均是由院方提出的,病人及家属对病理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究竟是可避免还是不可避免不甚清楚,那么,医院让家属签字究竟是想逃避责任,还是怕担风险或是对自己的技术水平信心不足?这位患者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是如何与医生一道战胜病魔,而是首先把医生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来防范。试想,当一位医生走上手术台时,前有强敌―疾病,后有追兵―随时准备把自己送上法庭的家属或“医闹”,他还能一心一意、平心静气地做好手术吗?他还能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做任何有风险却也有可能成功的尝试吗?如果这种做法推而广之,最终的受害者其实是患者自己。作为媒体,作为报道医疗卫生新闻的记者,我们需要比一般读者更加了解和尊重医疗行为的特殊性,不断通过报道把科学的精神和思维方式传达给公众,最终建立起全社会对医学探索性和风险性的共识。但目前有些记者对一些手术意外的报道,不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分析和判断事实,不是尊重国际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而是为了吸引读者关注,一味渲染患者死亡和家属悲痛,把意外事故的责任全部推给医生。这种不负责任、不承认科学发展局限性的报道,除了暂时能吸引读者眼球外,直接副作用就是一次次煽起读者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危机,从而酿成更多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提高专业素养有效避免炒作这些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卫生事件越来越引起百姓的高度关注。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苏丹红污染食品等等,包括一些很专业的卫生问题都可能成为百姓街谈巷议的焦点,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不安。因此,报道公共卫生热点事件的记者,即使不是专职卫生记者,也要时常体会自己肩上的责任,具有一些基本医学常识,尤其需要在事件采访中保持头脑冷静,实事求是。比如,媒体经常有某地某学校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报道。情绪激动的家长和大批躺在医院病床上的孩子很容易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和同情,于是,有部分记者在采访报道时,不是保持冷静清醒,追根溯源,而是一味地渲染事件中的惨状。我认为这是一种对公众利益不负责任、不职业的行为。的确,在发生群死群伤或校园中毒事件时,记者首先应对伤者充满同情,但是,社会并没赋予记者不弄清事实真相就指手画脚下结论的权利。在这类不幸事件中,有些的确存在“毒源”,比如有人蓄意投毒、导致安徽阜阳大批“大头娃娃”的“毒奶粉”、广东齐二药“毒针”事件等等。但有些时候,即使记者亲眼见到发生了群体性腹痛、呕吐、头晕恶心等感觉不适的情况,也并不一定就存在“毒源”,或者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因为“中毒”而引起不适。以前两年辽宁海城市发生的3000余名学生豆奶中毒事件为例,豆奶的确存在质量问题,但还不足以引发那么多人出现严重症状。事实证明,多数住院学生是因为听说别人喝了豆奶不舒服,精神紧张导致出现不适症状。再比如,监测药品不良反应是所有上市药品的常规监测程序,有不良反应的药品并不意味着是不合格药品,而只是为了在更长时间段内,在更大人群中监测药品,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可能给患者造成的损害。进入不良反应监测视线的药品都是国家正式批准上市的,比如康泰克、芬必得、伟哥、欣弗等等,监测到某种药品的不良反应本来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只需按程序报告。但是,笔者就曾经看到有的记者在报道某种药品的不良反应问题时,义愤填膺地要寻找是谁把不合格的药品放行。这完全是对药品不良反应常识的无知。记者要准确报道医疗卫生新闻,降低不自觉的炒作,就要随时随地加强学习,尽可能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站在社会的高度解读专业新闻我们常说一叶障目,在从事医疗卫生报道时,这种情况常会在有意无意间发生。比如,卫生记者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种新药、新器械或新技术的发布会。多数时候,记者们都是就事论事地把会上所发资料写成消息见报了事。其实,这类新闻里有许多潜在问题需要引起警惕和思考。笔者前不久参加了几次某家国际知名药厂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会上许多著名医院的专家们拿出他们调查的种种数据说明,要有效预防冠心病及其复发,就要在疾病发生的急性期用高水平的医疗器械和国际通行的尖端技术检查和治疗,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3―5年服用某类药物(而该药厂就是此类药物最大的生产商),再辅助以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如果单独看这些专家的调查数据、听他们的学术演讲,他们讲的无疑都十分正确。但记者不是学者,不能仅仅从学术角度考虑和反映问题。专家们推荐的这些治疗技术只有大城市三级以上的医院才具备,推荐的这类药物,虽然每天仅需服用一片,可一片就要8―10元人民币,再与其他药物配合服用,每位患者每天的药费支出就需20元甚至更多。中国是拥有13亿以上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北京,人均月收入也仅为1400多元,我们能保证每一位病人每个月都能够拿出600―1000元左右的药费而不皱下眉头吗?我们能保证大家在发生心肌梗塞这类急重症时,都有条件到三级以上的大医院就诊(三级医院目前已经人满为患了,而广大二级、一级医院的资源却在闲置)吗?诚然,我们要把握世界医学发展的脉搏,但更要考虑中国国情。最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至少不一定适合目前中国大多数患者。换言之,假如上级医院和高水平医生能经常下基层指导,只要治疗方案得当,患者在基层医院同样能够享受到及时有效和相对廉价的治疗。卫生部不是一再强调要把医疗服务的重心向基层医院下沉吗? 因此,作为记者,面对这样一类新闻信息时,不能只告诉患者这一种选择,不能人云亦云地讲一堆数据,否则就会有意无意或者误导患者,或者替药厂做了免费广告。记者更应该做的,其实是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自己的思考。不带任何偏见地进入采访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准确、迅速。“真实”首先要求记者无论采访任何事情都要保持客观、公正、不带偏见。卫生新闻的采访,尤其是有关医疗纠纷的采访,我们怎样保持职业清醒?一般来说,在医疗纠纷中,在公众还没有清楚地了解基本事实之前,医院和医生通常是受到指责的一方,因为患者及其家属是弱者。但是,作为必须准确逼近事实真相的记者,在采访之初,不能先给纠纷下判断,不能只是听取患者或医院某一方的陈述,而是要努力获取医患双方对于事件不同角度的解说。以前不久的哈尔滨医科大学二附院“天价药费”的报道为例。患者家属率先向新闻界披露了87天花费550万药费,患者仍最终死亡的新闻,引起舆论高度关注。笔者注意到,事件一开始,多数报纸都把矛头指向医院,也有人发表了题为“550万医药费,中国最昂贵的死亡”之类的报道。但是,是否真的花了550万治疗费?怎么花掉的?死亡和550万究竟有没有必然联系?谁花的钱多医院就该先对谁施救吗?花550万的患者就一定能被救活吗?在这个新闻曝光的最初一周里,似乎很少有媒体注意或谈及这些问题,舆论的矛头多数直指医院。随着事件的深入报道,更多的媒体开始回归新闻本位,不满足于耸人听闻的感情宣泄,开始认真追踪,采访医院、采访当事的主治医生、采访参与会诊的专家等等。“550万中有400多万是自购进口药品和设备的费用”等信息逐渐见诸媒体。这些报道的出现恰恰是媒体努力逼近事实真相的体现。尽管最终卫生部的调查证明医院在收费中的确有不当之处,但是,550万的天价医疗费显然是一面之词。医院是以挽救患者生命为最终目的的医疗场所,尽管目前有些医院和医生在有意无意间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或多或少地用不太正当的手段弥补自己高智力、高强度、高风险劳动的收入不足,但是,无论从职业荣誉还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来说,哪个医生都不愿置患者于死地,这是我们有病找医生的基本信任前提。医学是一门探索性、风险性极高的科学。面对疑难病症或晚期病人,医生经常会处于无力回天的境地。“有些病是治不了的”,不能不承认这种客观事实,也有责任让读者清楚这个事实。从另一个角度讲,医疗行为十分专业。记者了解事实真相必须要借助相关部门、医务界同行、专家对事件的分析。假如采访始终浮在面上,不深入调查,不认真思考,采访伊始就明确地偏袒一方而指责另一方,就很难从纷繁的线索中迅速接近事实真相。对国家大政方针多学多思慎言二十几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革。这种变革是否成功?对它的发展如何评价?哪种医疗卫生体制适合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这些问题非常复杂,也是记者们最感兴趣的报道题目。笔者认为,讨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问题,首先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十几年前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之初的情况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但各地经济发展的差距拉大。同样的医疗体制在甲地实施一帆风顺,在乙地就可能引发巨大矛盾。当年为城市制定的医疗制度,今天应用到农村就可能不适合。对于这些,记者要多看多想,尽可能客观公正平衡地把各地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有价值的探索提供给广大读者,而不是急于简单化地批评国家的医疗卫生改革。否定容易,建设难。当面对复杂经济社会格局的时候,面对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刺激起远高于经济承受能力的医疗消费观念的时候,更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调查、研究、分析和报道。(作者:中国青年报社

燕)
发布时间: 2007-01-04 22、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谈医疗卫生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ww.moh.gov.cn
2007-01-04
信息来源: 中国记者
找准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点――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谈医疗卫生报道□
本刊记者毛群安,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学习,获医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编写并出版了《美国医疗保险制度剖析》《澳大利亚医疗制度和卫生管理》等学术著作。自2003年起担任卫生部新闻发言人,主要负责卫生新闻宣传和健康传播工作。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是卫生部门和媒体医疗报道的共同目标,那么医疗卫生报道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为此,本刊记者10月17日采访了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当前医疗报道存在的问题中国记者:医疗卫生报道日益成为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发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请您从整体上评价一下目前医疗卫生报道。毛群安:首先应该肯定媒体医疗报道的功劳,老百姓日益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卫生工作,媒体是卫生部门与老百姓沟通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老百姓的意见和行政部门的意见能得以表达和沟通,媒体功不可没。目前医疗报道不仅在量上节节攀升,内容反映面上也越来越宽泛,过去少有人关注的问题也正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如医疗技术、医疗风险、医患关系等越来越受到重视,改变了过去媒体多关注医疗费用的局面。媒体大多能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在重大报道和日常报道中都越来越注重策划,这是很好的趋势;但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记者:请您从卫生管理的角度,谈谈媒体的医疗报道存在哪些比较普遍或是突出的问题?毛群安:总体上讲,媒体的医疗报道比较客观、公正、理性,特别是很多主流媒体在把握报道的量和角度上都较为恰当,但有一些不好的倾向值得引起注意。一、过度炒作。有些媒体喜欢对特殊个案或者不是很常见的情况多加报道,过度的报道往往会让人产生事态很严重、是当前主要问题的错觉,而实际并非如此。媒体无形中不自觉的炒作,给公众造成错觉,认知出现偏差、失实。另外,有少数媒体出现虚假报道。媒体生存竞争激烈,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但要对他们加以引导,努力避免出现虚假信息。二、过度追求吸引读者眼球。报道如负面等能引起轰动效应的事件。比如医患报道,以一家医院为例,负面事件毕竟是其工作中的极少数,绝大多数还是为老百姓把病治好。但一件医疗纠纷报道可能使该医院的名字一年中在媒体上出现上百次。负面报道强劲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即使它做一百件好事也无法挽回其声誉损失。同样整个卫生行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曾有过一个行风评议调查,问题是今年以来你是否到医院看过病,评价如何?结果去看过病的人大部分对医院评价好,而没去医院看过病的人对医院评价差,这和媒体为吸引读者眼球,老是盯住典型案件的负面信息不无关系。三、妄下结论,不尊重医疗卫生规律。特别是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我们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有个过程,即使是已识别的传染病,对其预测也具有不确定性。而当出现新病情,媒体片面追求时效,希望立马就有结论;如果没有,媒体甚至自己做结论,不当的“媒体诊断”则可能引发恐慌。去年发生的安徽泗县疫苗事件,有一些记者在专家的技术鉴定还没有出来的情况下,没有根据地自然联系或者引用一些人士的话,马上下结论说疫苗是“毒疫苗”。有关安徽泗县疫苗事件的报道量仅次于非典,致使很多地方暂停疫苗接种,家长不敢给孩子接种疫苗,对正常计划免疫工作造成了不小影响。而最终鉴定结果表明这是违规集体接种甲肝疫苗引起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疫苗没有问题,但这个时候媒体就不感兴趣了,大多数媒体轻描淡写地简单报道,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不合适,而有害的。辩证看待负面报道,加强正面引导中国记者:您如何看待目前媒体医疗报道中的负面报道?毛群安:媒体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避免过度集中的负面报道对公众的误导,致使整个行业受伤。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问题,出现负面报道说明媒体在对医疗工作进行舆论监督,对促进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应该欢迎媒体监督。但也要注意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总量比例上的平衡,避免使老百姓以偏概全、形成对全局认识的偏差。这不是说让记者不要或者少进行舆论监督,舆论监督非常重要,记者常常能帮助发现问题,比如目前 “红心”鸭蛋问题,就是源于记者的发现。怎么把握好对医药卫生报道的总体平衡,需要记者、媒体认真思考。我认为《人民日报》在这点上做得比较好,能准确抓住报道重点,注意政策解读,实际工作中问题的揭露,及时刊发比例适中的正面、负面信息,十分注重对舆论的引导。如在社区卫生报道中,《人民日报》做了系列报道,包括系列评论,有成功典型,有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报道体系。现在很多媒体报道重大卫生问题越来越注重策划,这是好现象,卫生部也会根据媒体报道需要,协助媒体进行深度报道,分析问题,寻找对策。整体的舆论氛围是由各个媒体的舆论氛围组合起来的,媒体报道的目的就在于让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对社会做出贡献,其他行业亦是如此,持有公正、客观、理性的态度,才能全面认识一个行业整体。多项措施助力医疗报道中国记者:您对媒体医疗报道有何建议和期待?毛群安:一、媒体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多做政策解读和宣传。向公众宣传医疗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医学还有很多未知领域,医生是高强度的知识密集型职业。比如医疗体制改革,媒体首先要对改革进程有透彻的政策解读,正确把握。有些媒体、专家不顾我国国情和经济基础,把老百姓对医改的期望值抬得很高,说一些达不到的要求。媒体应该积极沟通行政部门了解医改动态,获取各方支持。比如,面对“医闹”事件,如果媒体报道不当,事情就可能会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过多医药纠纷报道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相互提防不信任,双方剑拔弩张最终会使医生的服务质量下降,卫生行业、医院、患者都受伤,这当然也不是媒体所期望的结果。二、媒体报道要慎重,准确。特别是公共卫生事件、医疗纠纷等敏感问题要深入了解,慎重报道,避免引起社会的群体性不安。中国记者:媒体规避报道误区、改进报道水平离不开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的支持,请您谈谈卫生部有何相关举措?毛群安:概括来说就是积极主动与媒体沟通。一、密切关注各种媒体的医疗报道,主要办法就是收集舆情,并及时整理出来。根据舆情的追踪分析引导下一步媒体报道。中央媒体、都市类媒体、网络、境外媒体都时刻关注,因为每种媒体都有自己的受众和影响力,不可小视。一旦发现媒体舆论引导出现偏向,便利用新闻发布会或发布新闻稿的形式,及时公布全面、准确的信息,以免给公众造成误导。二、针对媒体报道需求,建立和完善适应媒体传播特点的信息发布机制。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如针对传染病疫情,国家规定媒体不能擅自随意发布信息。因此,媒体在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一定要慎重,应该及时和卫生部门取得联系,核实情况,准确报道。对典型事件,卫生行政部门要迅速对媒体做出回应,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及时发布信息,告诉公众事实真相。卫生部是人民的卫生部,任务就是要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卫生部希望与媒体加强合作,及时给媒体提供帮助,共同努力把医疗问题报道好。三、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求各省级卫生厅、大的医疗机构设立新闻发言人,卫生部掌握着所有名单,一旦发现事情,系统内部便在第一时间进行沟通,形成工作网络,媒体也可以及时获得信息。有些医院常抱怨,媒体一报道医患关系就站在患者的角度,但记者来采访一般首先是找到医院或者医生,问到底怎么回事,如果医院的反映却是经常沉默或相互推委谁也不说,自己放弃了说话的机会。抱怨有什么意义呢,只有及时沟通才能解决问题,抱怨还不如赶快行动起来。四、针对媒体,加强多方培训。目前正在加快工作进程,希望通过医疗卫生体系的培训引导,提高医务群体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加大卫生系统对媒体和社会的开放程度。卫生部计划从明年开始改变过去培训比较松散的局面,一个省一个省地培训,以强化培训效果。另外,定期召开医疗卫生记者培训班,提高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中国记者:您认为医疗卫生下一阶段的报道重点应当是什么?毛群安:目前正处岁末年初,报道的内容可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回顾今年所倡导的重点工作。对年初提出的重点任务,如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预报、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城市地区支援农村工作,建立惠民医院、医院收费“一单清”等等,盘点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如推广情况、效果等。二、对明年整体工作的筹划,深化医疗体制改革,重点是传染病的防治。总体上对于卫生行业来说,重点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防治重大疾病;难点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媒体报道抓住这两点,就抓住了医疗卫生报道的主要矛盾和重点。23、医疗卫生报道的整体观和全局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ww.moh.gov.cn
2007-01-04
信息来源: 中国记者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处于转型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今年以来,媒体上有关医疗卫生的报道持续升温。平价医院、药房托管、医药分家、全民医保等改革举措不断涌现,医改方向、医改模式、医改路径等争论此起彼伏。对此,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深刻认识医疗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辩证看待医疗卫生领域的问题和矛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审视,客观分析,理性引导,而不能盲目跟风炒作,以免犯主观化、简单化、片面化的错误。走出医疗报道的误区近期媒体上的医疗卫生报道,总体是成功的,舆论导向是正确的。但是,也有个别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追求“轰动效应”,走进了医疗报道的误区,不仅违背了医学规律,也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1. 滥用专家观点在医改研究领域,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不同观点,有的殊途同归,有的却截然相反。如果仅限于学术研究范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一旦有新闻媒体将其公之于众,便存在舆论导向和社会责任问题。因为,对于不同学术观点的选择,媒体必然带有一定选择性和倾向性。因此,对于专家的观点,应全盘考虑,慎重引用,至少应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平衡,并将其局限于学术争鸣的范畴。如果把专家的一家之言变成“权威发布”,将导致公众的错误理解和判断。2005年7月29日,某媒体刊登了关于医改的整版报道。其中一篇消息题为《国务院研究机构最新报告说 “中国医改不成功”》,文中借一专家就其负责的医改课题接受采访时的话说:“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这篇消息发表后,借助网络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地震”。从社会学角度看,这篇文章引发了全社会对医改的关注和反思,激发了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锋,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从新闻学角度看,这篇报道的消息源虽然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但该报告从未向社会公开发布,属于学术研究成果,其目的是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记者不应将个人学术成果以“国务院研究机构最新报告”的名义报道出去。2. 调查取证不实揭露医疗卫生行业的***,是医疗报道的“重头戏”,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这样的批评性报道,记者必须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严谨态度和作风,深入调查,认真核实每一个细节,而不能在“唯眼球”论的指导下制造“典型案件”。以哈医二院的“天价药费”事件为例,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于2005年11月23日播出了《天价住院费》,反映患者翁某在哈医二院住院两个多月,花掉医药费139万元,同时个人外购药品400多万元。这期节目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巨大反响。随后,很多媒体纷纷追踪报道,“550万元天价药费”几乎成为所有媒体的“定论”。直到2006年4月底,卫生部才正式公布事件调查结果:患者翁某住院82天,医院共收取医药费138.9万元,多收费20.7万元。而对于媒体所称的400万元自购药品,患者家属未能拿出证据。这与550万元显然有巨大差异。应该说,“天价药费”事件是新闻媒体联动的成功案例,对于加强医疗卫生行业作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一些媒体存在调查取证不实的失误。回顾整个事件,家属所称的外购药品400多万元并无证据,仅凭患者一面之词,记者未加核实便当成事实引用。而其他媒体也不加置疑,以讹传讹,甚至还添加了“北京专家会诊费每人30万元”的虚假报道。可以说,“天价药费”事件的“轰动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媒体将新闻“放大”的结果,存在失真之处,值得认真反思。3. 简单肯定否定在推进医改的过程中,各地涌现出不少新举措、新经验。因为新鲜,所以人们难以看清事物的本质。这就需要记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全局,辩证分析,去伪存真,力争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而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往往会遇到“一面倒”的情况,如地方官员出于政绩考虑,希望全面肯定“改革经验”,在介绍情况时会存在明显倾向性,对问题和不足避而不谈。因此,能否保持冷静的头脑是对记者的极大考验。“宿迁改革”是新闻追踪的热点,但报道中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自2000年以来,江苏宿迁市将全市124所乡镇卫生院全部拍卖,在社会上引起很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宿迁将公立医院“一刀切”改制,是政府“甩包袱”,不符合政府主导的方向;另一种观点认为,宿迁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把医疗这块“蛋糕”做大了,给患者带来了实惠。此后,北京大学学者和清华大学学者分别赴宿迁考察,其观点同样针锋相对,在媒体上引起了又一轮宿迁改革之争。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宿迁的改革?一个基本原则是,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不能非此即彼,妄下定论。媒体应经过充分调研,客观报道正反两面的观点,给读者一个多元的观察视角。当前,“宿迁改革”究竟该如何评价尚无定论。但是,有一个判断标准是明确的,那就是中央强调的: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如果背离这些基本原则,就不能说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宿迁医改有值得肯定之处,也有不足之处。例如,一是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医改的核心。事实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无论是公立医院多一点还是私立医院多一点,都不是改革的目标。因为医改的核心是“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弱化了政府职能。宿迁由政府全额出资办公共卫生,民资办医疗,严格界定公共卫生和医疗两个领域的职能,使政府弱化了承担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其后果是,一旦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将有可能因公立医院不足而陷于被动局面。4. 盲目迎合受众解决“看病贵”问题是医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看病贵”的成因错综复杂,涉及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体制、医疗保障制度等多方面。而老百姓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是医院收费太高。因此,很多人是“闻降则喜”,听到降价就欢呼,听到涨价就责骂。结果,卫生部提出的“四降一升”在现实中变成了“只降不升”。而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受众,对于医院的合理调价也大加抨击,使群众对医院的误解进一步加深。事实上,我国的医疗收费体系存在严重弊端,即药费和部分大型检查费偏高,而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和劳务价值的收费长期偏低。例如,挂号费是医生技术价值的集中体现,普通医生的挂号费三至十元,而普通理发却是二三十元,这是明显的“脑体倒挂”现象。由于技术劳务价值得不到体现,又没有合理的制度机制予以控制,导致大处方、大检查被广泛采用,和普遍的“以药养医”现象。如果一味单纯鼓励降价,而不引导合理调整价格,必将使目前的不合理现象更加严重,从而挫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医改进程。今年10月,江苏省准备调整137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其中125个项目提价。此举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引发各种议论。有的媒体却过度渲染患者的不满,有的媒体认为政府部门是“站在机构利益的角度”,玩“抱薪救火的游戏”。这样的报道虽然迎合了百姓心理,看似客观公正,其实缺乏理性和智慧,不利于改革与发展。作为对公众负责的媒体,既要反映百姓的呼声,反映不合理医疗服务价格的弊端;也要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医改创造宽松的舆论环境。体现在报道中,就不应该是一味反对提价,而应该集中探讨那125个提价项目的提价合理性,哪个该提,哪个不该提。5. 随意捕风捉影面对一些热点问题,由于关注度高,一些媒体为追求所谓“轰动效应”,不惜捕风捉影,甚至虚构消息来源,冠以“有关人士”,给公众制造“信息混乱”,严重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例如,今年9月,国家11个部委组成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然而,正在小组刚刚开始调研时,媒体就开始热炒“医改模式”,并掀起激烈争论,关于医改新方案“起争执”“陷于难产”的推测也时有出现。有的媒体称,卫生部比较青睐“英国模式”,有的媒体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倾向于“德国模式”;还有媒体称“新的医改方案实际上是英国的躯体、德国的四肢、美国的脑袋,是三国模式的混合”。为此,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对媒体所引用的“有关人士”进行核实调查,结果证明是媒体的虚构杜撰,根本没有医改小组专家如此解释。针对这些报道,卫生部不得不辟谣:“模式之争”是个伪命题,希望媒体不要盲目争论。医改小组成立伊始,刚刚开始调研,何来模式之争?这本是一个基本常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医改只能是坚持自己的模式,而不可能是照搬任何国家的模式。那些有关引进外国模式的报道,显然不符合逻辑,足以证明不符合实际。医疗报道的辩证法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因此,报道必须树立全局观和整体观,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中,正确认识医疗卫生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用科学发展观来报道医疗卫生。1. 抓住医疗卫生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一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卫生差距不断扩大;二是医药费用快速上涨,群众感到看病越来越贵;三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四是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疗机构实行以药养医、创收归己的运行机制,公益性质淡化;五是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医疗纠纷增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应成为医疗卫生新闻报道的重点选题。但是,在报道中,记者不仅要关注现象,更要关注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寻求切实可行的***之策。尤其要善于发现各地的改革新经验、新“亮点”,给其他地方提供思考和借鉴。2. 正确理解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的关系在医改报道中,最大的争议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两派观点针锋相对。作为媒体,必须研究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规律,正确理解二者的辩证关系,否则就会犯简单化的错误。医疗卫生服务不同于其他的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消费实际上不是患者自主消费,而是医生指导消费。这决定了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不能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但是,中国人口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大,不能由政府完全包起来,必须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我们强调“政府主导”并非不要市场,排斥竞争;我们“引入市场”,并非走“市场化”道路,搞“卖光式”改革。2005年6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医改不能迷失方向》。文章指出:“无论是产权制度改革,还是引进民间资本,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使患者有其医,这个方向不能迷失,这个目标不能偏离。”这篇文章观点鲜明,论述精辟,既有现实指导性,又有未来前瞻性,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使人们在重重迷雾中看清了医改的道路和方向。3. 辩证看待医患的对立与统一在任何国家,医患双方都是一对永恒的矛盾。由于医学知识的高度不对称性,医生处于相对优势地位,患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媒体本应从最大多数患者的利益出发,批评医疗卫生行业的不正之风,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等基本权益。但是,绝不能把医患双方对立起来,故意制造医患紧张,加剧医患矛盾。医务工作者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也是人民健康的“卫士”。作为媒体,更要尊重医学规律,理解医学风险,弘扬行业正气,努力化解矛盾,维护医务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2006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不要丑化医生形象》,文章针对社会上把医生称为“杀手”“强盗”的“妖魔化”倾向,指出:“我们无须忽而把他们奉为天使,忽而又视为魔鬼。既不要捧杀,也不要棒杀,才是对他们的真正爱护。”各大网站都把这篇文章放在重要位置,网上辩论持续数周之久。许多医生称是含泪读完文章,既感动又振奋。4. 冷静面对医改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医疗卫生体制是国家基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国民健康的一项基本社会制度。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价值取向。从全球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制度是完美无缺的。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就巨大,但问题也相当突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医改必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媒体对医改的期望值过高,认为新医改方案一出台,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容易误导公众。事实上,医改涉及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制度设计相当复杂。要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对此,我们既要冷静理性,又要充满信心。(作者:人民日报社
白剑峰)
发布时间: 2007-01-0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邵逸夫医院好还是浙二医院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