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的作用是什么科学使用?


科学保养提高助听效果 无论何种助听器均系精密电子产品,选配助听器后,科学使用及保养,是提高助听效果,延长助听器使用寿命的重要环节。保养助听器要注意七点事项。  1.防潮、防震、防高温。应将助听器放在阴凉、干燥处,不能戴着助听器洗澡、游泳。晚上把助听器放在装有干燥剂的盒子里,不要将其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应避开高温、高湿环境,尽量避免摔碰。盒式助听器注意不要扯断导线,不要摔坏耳机,不要用尖且硬的小螺丝刀捅麦克风。耳内式助听器要小心佩戴和摘除,不要跌落在坚硬的物体上,汗水对耳背式助听器的损害较大,注意用柔软的干布擦拭助听器,保证出声口、声音通道、通气孔通畅,不要尝试自行修理助听器。  2.每周至少清洁两次助听器。由于助听器容易被污垢、细菌污染,因此要经常保持清洁,定期对助听器进行专业清洗处理,切忌用水擦洗,因为水会损坏助听器。尤其是耳内式助听器每周至少清洁两次,用柔软的干布清洁表面,用刷子清除出声孔和通气孔周围的耳垢,及时更换新的挡板。  3.定时检查电池电量。当助听器的放大能力下降或出现杂音时,应立即检查电池电量是否充足,否则会影响助听器的正常使用,要及时更换电池。耳背式助听器使用纽扣式电池,合格的产品使用寿命应在200小时左右,按每日使用12小时计算,有效使用期限约为两周。助听器较长时间不用时,应取出电池,放置在阴凉通风处。  4.音量电位器的保护。平稳旋转,避免受到外力冲击,汗水多时,要擦干,保持清洁。  5.轻开轻关,避免用力过大、过猛。  6.防止汗液进入耳钩。耳钩位于助听器的至前端,是连接耳模的通道。如有汗等液体时,可将助听器连接软管与助听器耳钩分离排除。  7.定期保养。助听器每隔半年或一年时间,要送到选配中心,由专业人员清洗助听器内部,以确保助听器处于良好状态。  琴之韵助听器,提醒您:只要再我们听力机构购买的助听器,都可以享受免费的保养服务。发布于 2019-05-20 10:52}
2016-11-30 16:14
来源:
滨江月明路惠耳
老年人出现听力障碍后,助听器可谓是听力障碍老人的福音。尤其是对听力损失在100dB以内,辨音能力尚好的听力障碍的老年人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很多老人对助听器的认识有误区。一是将助听器作为一件普通的商品,认为随处买来即可使用。二是只戴一个助听器,认为只要能听见声音就可以了。三是戴了一段时间后,助听器效果越来越差,就认为是助听器将听力变得更差了。
事实上,每个人的基础听觉——言语感知水平、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同款助听器由不同的调试人员调试,其效果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助听器只有经过专业人员合理调试后,才可佩戴使用。如果单耳佩戴助听器,另一耳朵由于长期未接受声音刺激,易出现辨音能力的下降。另外,佩戴调配合适的助听器是不会引起听力下降的。自身听力进一步下降、助听器使用不当(例如电池电量不足)等都有可能出现助听器减效。
因此,有听力障碍的老年人一定要到专业机构、由专业人员调试验配助听器。若条件许可,尽量选择高质量的助听器,功率范围能够满足未来可能听力下降的需求。助听器的调试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一旦发现助听器减效,应及时向听力师反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科普时报讯(记者项铮)“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状态。听力与健康息息相关,听力障碍不单纯是听不到和听不清,还会引发认知衰退、焦虑抑郁等精神健康问题。研究表明,科学佩戴助听器可以有效减少听力障碍带来的诸多健康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王硕研究员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全世界范围内,60岁以上人口残疾性听力损失约2.49亿,预计到2050年致残性听力损失人口约7亿。在我国,2016年听力残障人口约7000万,其中65岁以上听力残障人口约4917万。听障问题不容忽视,而我国人工助听设备的使用比例不足10%。“听力康复的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王硕告诉记者,“医生要有准确的诊断、准确的干预,患者要有稳定的心态、稳定的信念。”助听器是帮助人耳聆听的工具。它是一种提高声音强度的装置,可帮助某些听力障碍患者充分利用残余听力,进而补偿聋耳的听力损失。作为一种听力康复手段,它不能使听力障碍患者的听力恢复至正常,但能将声音放大到患者能够听见的水平,帮助听力障碍患者更好地与人交流。然而,部分使用者可能因为某些因素不能很好地佩戴助听器,比如有些老年人担心浪费电池,有些人担心夏天热出汗,有人则需要接听手机的时候不影响佩戴助听器,因此会减少佩戴频率。目前,市场上有防水、防汗、可充电等类型的助听器产品,以便听障人士在泳池、健身房等场合佩戴。专家提醒,挑选助听器应到门店进行咨询和试听,根据智能穿戴系统或者听力需求选择适合的助听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助听器的作用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