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秸秆能喂牲畜吗喂牛有什么危害?


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1、秸杆微贮技术概述
秸杆微贮技术就是在农作物秸杆中加入微生物发酵剂,放入一定的容器(水泥池、土窖、缸、塑料袋等)中发酵或地面进行发酵,经过一定的发酵过程,使农作物秸杆变成带有酸、香味,家畜喜欢食用的粗饲料。因为它是通过微生物使贮藏中的饲料进行发酵的,所以叫微贮技术,其饲料也称微贮饲料。
微贮是利用微生物将秸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并转化成为菌体蛋白的方法,要利用微生物降解秸杆纤维素的关键是要筛选出适当的菌种,并能控制其发酵过程。如根据对能将木屑发酵为动物饲料的微生物特性的研究,分离出白色腐败真菌,能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可将高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原料消化畜最高提高到77%,也可将秸杆消化率提高到60%左右。
要把纤维素类物质改造成饲料,必须增加糖分和蛋白质以及可消化的其它营养成分,因此,筛选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菌种是关键。据有关资料介绍,下列几种菌种有发展潜力,① 球毛壳霉菌在甘蔗渣中生长,只需要添加0.09%的硝酸钾,就能分解甘蔗渣并合成较丰富的菌种蛋白。② 用腐败真菌发酵切碎的麦秸5—6周后,消化率可提高2—3倍。③ 一种叫牡蛎菇的真菌在麦秸上发酵36天,可降解木质素45%和纤维素55%,变成动物可消化的成分。④ 多粘芽孢杆菌加毛壳霉菌混合发酵甜菜渣,可以降解纤维素45—50%。⑤ 毛壳霉菌加球形芽孢杆菌混合发酵甘蔗渣可增加糖分62%。⑥ 木霉菌加青霉菌混合处理甘蔗渣可增加蛋白质46%。⑦ 短小芽孢杆菌加链霉菌属的链霉菌发酵甜菜渣,可降解纤维素70%。⑧ 毛壳霉菌和蜡状芽孢杆菌可降解麦秸纤维54%。⑨ 毛壳霉菌加链霉菌可以分解稻草纤维47%。
另外,加拿大已从农家堆肥中分离得到一种能直接分解利用麦秸、稻草和玉米秸的真菌,可以把这些纤维素变成营养价值很高的饲料,其成分几乎可同大豆媲美。用这种真菌生产出来的饲料,含蛋白质40%,淀粉和脂肪30%,木质素10%。
为什么要把秸杆微贮技术引进饲料生产体系呢?需要说明的是:秸杆青贮和秸杆氨化是世界公认的秸杆加工的有效方法,但青贮季节性强,存在着与农争时的矛盾,目前,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这种矛盾十分尖锐。秸杆氨化处理后的粗蛋白质可提高一倍左右,消化率可提高20%,在低精料饲养的情况下,4千克的氨化秸杆或节约1千克的精料,这无疑是一种秸杆处理的好方法,但氨源(尿素,液氨等)价格高,饲喂氨化秸杆效益增值部分被氨源涨价所抵消,秸杆氨化与农争肥的矛盾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秸杆微贮就比较有了现实的意义。
由于微生物处理秸杆技术随着菌种、处理工艺的不同,效果差异很大,因此各地对秸杆“微贮”要边试验边总结经验。迄今为止,无论是物理处理、化学处理还是生物理学处理后的秸杆都只能是用于反刍动物家畜的饲喂,而单胃动物(猪、禽等)基本上不能利用秸杆中的粗纤维成分。
2、农作物秸秆种类与产量
一、农作物秸秆的种类
所谓农业纤维素类物质,是指在各种农业生产活动中,在获取了农产品后所剩余下来的所有主要含纤维素的物质,它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茎、根、叶、荚壳和藤蔓;各种野生牧草和水草;各类养殖业副产物的垫草等。凡纤维素含量在20%以上的农副产物,才称之为农业纤维素类物质。按这类物质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七类:
① 禾本科作物秸秆,包括大麦秸秆、燕麦秸、小麦秸、黑麦秸、稻草、高梁秸、和玉米秸秆以及薯类藤蔓等;
② 豆类茎秆,包括黄豆秸、蚕豆秸秆、豌豆秸、豇豆秸秆、羽扇豆秸和花生藤蔓等;
③ 亚热带植物副产品,包括甘蔗渣、西沙尔麻渣、香蕉秆和叶等;
④ 果蔬类剩余物,包括柑橘渣、菠萝废弃物和蔬菜剩余茎叶等;
⑤ 畜粪,包括各类畜禽粪便及其垫草;
⑥ 作物副产物,包括各种麦类的糠麸,各种水稻的谷壳和米糠等;
⑦ 油籽类副产物,包括豆粕、菜粕、棉籽饼粕和向日葵饼等。
因此,农作物纤维素类物质是农业副产物的总称,其中又以谷类作物的秸秆数量巨大,是农业纤维素类物质的主要部分。
二、农作物秸秆及其产量
所谓农作物秸秆是指各类作物在获取了其主要农产品后所剩余下来的地上部分的茎叶或藤蔓,主要是上述的第①,②类的的农业纤维素类物质,即禾本科和豆科作物秸秆。在我国,属于禾本科作物秸秆的主要有:小麦秸、稻草、玉米秸、高梁秸、荞麦秸、黍秸、谷草(粟秆)等;属于豆科作物秸秆的有:黄豆秸、蚕豆秸、豌豆秸、花生藤等。此外还有红薯、马铃薯和瓜类藤蔓等。
农作物秸秆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物质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秸秆的产量为29亿多吨,其中小麦秸秆占21%,稻草占19%,大麦秸10%,玉米秸35%,黑麦秸2%,燕麦秸3%,谷草5%,高梁秸5%。小麦秸以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产量最为高,稻草以亚洲最多。又据报道,全世界作物秸秆的总量为29.41亿吨,其中非洲为2.36亿吨,占8.02%;北美洲为8.19亿吨,占27.85%;南美洲为1.83亿吨,占6.22%;亚洲为11.14亿吨,占37.88%;欧洲4亿吨,占13.6%;大洋洲0.36亿吨,占1.22%;其他地区1.53亿吨,占5.2%。所有的这些秸秆资源能供给16.74亿个羊单位(50千克活重)的维持需要。由此可见,秸秆饲料对发展草食家畜的重大意义。
我国的农作物秸杆的年产量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据,但一般可以用作物种植面积及其产量推算出来,一般说来,多数谷物,其秸秆与籽料产量比为1︰1,玉米秸秆为1.2︰1,而高梁秆、谷草为2︰1。我国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45亿公顷,其中粮食作物占76%,年产粮食4亿吨左右,因此可以推算出我国年产秸秆5亿吨左右(来自《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89),另据报道,我国农作物秸秆年总产量达7亿多吨,其中稻草2.3亿吨,玉米秸2.2亿吨,豆类和秋杂粮作物秸秆1亿吨(成广仁1991),上述秸秆依其产量由多到少,其顺序为:稻草、小麦秸、玉米秸、薯类和其他杂粮秸茎藤蔓、大豆秆、谷草、高梁秸。又据郭庭双(1996)报道,我国每年生产的秸秆数量为5.5—6亿吨。见下表:
表一:我国1993年的粮食作物秸秆总量估计
由此可见,稻草,小麦秸和玉米秸是我国三大作物秸秆,年总产量为43888.5万吨,占所有秸秆总量的75.8%,因此,我们也将主要讨论这三大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和调制技术。
3、农作物秸秆的应用现状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世界农作物秸秆中有66%直接还田或作为生活能源而被烧掉了,19%作为房屋建筑材料或蔬菜生产覆盖材料等,仅12%作为了家畜的饲料,另有3%左右作为手工艺的原料。
我国约有70%的秸秆作为生活能源的燃烧料后还田,或就地焚烧还田,或直接翻入土壤层中还田,仅有20%左右作为家畜的饲料,另有2%作为纸桨材料及建筑材料和手工艺材料,与国外的利用方式基本一致。
一般说来,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方式各式各样,但基本上可以分为饲料用和非饲料用两种,饲料利用又可分为直接饲料化利用,和间接饲料化利用。而非饲料利用则根据其生产的目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稻草,其饲料化利用,一是直接作为饲草或经处理后与其他饲料一同添补饲喂草食家畜;二是间接饲料化利用,即将稻草作为生长单细胞蛋白质的基质料发酵后作为畜禽的饲料。稻草的非饲料化利用包括:覆盖材料、畜禽栏的垫草、生活能源、蘑菇生产的基质料、生物产沼气料、蔬菜覆盖料,造纸材料、房屋建筑材料、编织材料等。
在全国不少地区,大量的农作物秸秆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的堆积在田埂和路边,多数在田里付之一炬。这种处理方法,不但浪费资源,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甚至引起火灾,有时还会对地面和空中交通造成影响,所以,一些地方这样的处理方法已成为一种公害。
由此可见,在生产实践中,多数的作物秸秆并不作为家畜饲料而利用,而多是采用非饲料化利用的方式被利用。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作物秸秆未被利用而被抛弃,即使有的有部分利用,也是用不正确的方法如作为燃料。因此,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作物秸秆,是当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4、农作物秸秆在草食家畜中的作用
一、农作物秸秆是农区发展草食家畜的主要饲料资源
我国发展草食家畜,决不可象新西兰那样,依靠大草原,走草原畜牧业的道路,虽然我国有占国土面积40%的大草原4亿公顷,几乎是全国耕地面积的3倍,但由于近几十年的掠夺性使用(主要是滥垦过度放牧),草原严重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草原严重退化面积达0.73亿公顷,沙化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草地缺水面积达0.26亿公顷,草原鼠害面积达0.2亿公顷(肖德木1994),我国草地生产对现有牲畜已经不堪重负。大量的事实表明,我国农区依靠农作物秸秆发展草食家畜,具有巨大的潜力。
我国年产5亿吨的农作物秸秆,是北方草原每年打草量的50倍,以此作为草食家畜的主要饲料资源,再添加一定量的其他农副产品(如饼粕类,糠麸类),可以养活我国牛羊的2/3之多,生产出我国牛羊肉的3/4。据调查表明:我国农区平均每667平方米(一亩)耕地可以负担2个羊单位。以此推算,全国一亿公顷耕地可以负担30亿个羊单位,即5亿头牛加5亿只羊(冀一伦等1990),但是,作物秸秆的饲料化利用还很不够,经青贮、氨化后作为草食家畜的饲料仅占2%,个别先进地区(如河南省的周口地区)也只占到12%,有待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
二、国外经验的启迪
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草食家畜饲料,能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这已被国外许多成功经验所证实。印度是一个国情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国家,人口差不多是我国的3/4,而粮食产量(1.82亿吨)还不到我国的一半,但是印度的牛的饲养量是我国的3倍,牛奶产量是我国的12倍,而饲养的猪只有我国的1/35,鸡只有我国的1/11。 这说明印度饲养猪鸡少,而饲养的牛羊草食家畜却很多,是一个典型的“节粮型”的畜牧业结构。由于这样的一个结构,印度比我国少养了3.4亿头猪,20亿只禽,每年少消耗1.2亿吨粮食(郭庭双1991),但人均动物性蛋白质摄取量却与我国相差无几(印度人均奶消费量比我国高出十几倍)。于是有人把这叫做印度模式,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
三、秸秆过腹还田好处多
利用农作物秸秆饲养草食家畜,再用畜粪还田,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首先,秸秆喂畜,可以节约大量的饲料,缓和“人畜争粮”和“猪牛争料”的矛盾,如果每年青贮饲料6000万吨(折成风干秸秆为1500万吨),氨化秸秆3000万吨,即每年可以节约饲料粮2000多万吨。如果草食家畜发展了,就可以象印度一样少养猪鸡。我国养猪近5亿头/年,如果少养1亿头猪,按每头猪耗料250千克计,每年可节约饲料粮2500万吨。我国养禽35亿只之多,如果少养一亿只禽,按每只禽每天消耗50克计,年可节约饲料粮180多万吨,其次,秸秆过腹还田,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
河南周口地区1980年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08%,由于大量养牛,农家脂从1980年的61亿千克,增加到1990年的184亿千克,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为1.19%,提高了10%。又如,河北无极县大力发展秸秆养牛,1990年出栏牛35700头,每年过腹还田的农家肥达到29万吨,相当于碳酸氢氨4350吨,磷肥1921吨,钾肥1370吨。五年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15%,每亩农田施用化肥量仅15千克,不足全国平均用量的1/4,走出了农业良性循环的路子。
其三,秸秆过腹还田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目前,许多地方把作物秸秆在田间白白烧掉,或在家里作为生活能源烧掉,田间焚烧,不仅损失了秸秆中的全部能量和氮素,而且烟雾弥漫,污染环境,影响生态平衡;作燃料使用,不仅秸秆氮素利用率为0,而且能量利用率最高也只有10%,是一大浪费;如果尽量使秸秆过腹还田,就可以避免或减少这种人为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其四,秸秆养畜,有利于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目前我国的肉类构成中,猪肉占总产量的76.8%(为世界猪肉产量的34%),而牛羊肉仅占10%,发展草食家畜,调整人们的膳食结构,实在是迫在眉睫。
其五,发展秸秆养牛羊,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许多地方的实践经验证明,农民要致富,大力发展畜牧业并带动加工业的发展,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据调查,河南周口地区农民养牛一头平均赚500-600元,山东禹城市近五年来共氨化,青贮,微贮秸秆110万吨,直接经济效益7742万元,出栏牛30.3万头,直接经济效益24300万元,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500元,难怪当地群众流传“养上两头牛,花钱不用愁;养上十头牛,一年一栋楼”的说法。
5、我国秸秆养畜的进展与成效
我国农业部自1992年起,就在全国开展秸秆养畜示范工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到1996年,已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三大肉牛养殖带,十二个示范大区,208个国家级的养畜示范县,对我国肉牛羊饲养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7年统计,我国牛,羊存栏分别达到了1.16亿头和3.04亿头,羊的存栏数居世界首位,牛居第三位,1992—1995年期间,我国的肉牛产量平均年递增27.7%,肉牛产量的世界排名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第十二位跃进到第二位。1995年牛肉产量达到415万吨,是“八五”计划指标的2.8倍。羊肉的生产年增加率由1993年的9.9%上升到1994年的17%,再上升到1995年的22%。5年来,国家在秸秆养畜示范工程中仅投入1. 4亿元,而1996年经济效益就达到了386亿元。1992—1996年全国共青贮微贮秸秆3.31亿吨,氨化秸秆8619万吨,节约粮食7677万吨,即每年可节约金额为184亿元。
6、农作物秸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多数农户一般以种植水稻、小麦、或玉米为主等作物,饲养牛、羊、鸡、猪等畜禽,辅以小块土地的蔬菜生产,这是一种典型的综合式农业生态系统。在这一体系中,把不同的性质的生产子体系连在一起进行生产活动,生产者既进行种植生产也进行养殖,还进行将多种农业副产品和农作物秸秆为畜禽所利用或通过微生物等所利用再转化为更有价值的农畜产品的其他生产活动。简单地说,这是一种种植-养畜禽-农业副产物利用的生产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生产者、作物、畜禽、纤维素类物质和土地等因素紧密连在一起。土地地基础,种植业和养殖业是依赖于土地而生存的相互依存和促进的两个子生产体系,它们通过纤维素类物质(肥料、饲料)而联系在一起,并制约着整个农业生产体系的发展水平。整个体系的生产效率通过市场来表现出来,市场又对整个体系的生产起反馈性的刺激作用,而人类是整个生产体系中的主宰者。
7、农作物秸秆的化学成分
一、秸秆的一般化学成分
农作物秸秆是由大量的有机物和少量的无机物及水所组成的,其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类的碳水化合物,此外还有少量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又由纤维素类物质和可溶性糖类组成。纤维素类物质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它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在常规分析中,纤维素类物质用粗纤维表示;可溶性糖类用无氮浸出物表示,泛指不包括粗纤维的碳水化合物,一般不再进行化学分析测定,而是根据秸秆中其他养分的含量进行计算得出即:
无氮浸出物含量%=100%-(水%+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
秸秆中的无机盐用粗灰份来表示,由硅酸盐和其他少量微量元素组成,含量大约为6%,但稻草中的硅酸盐含量较高达到12%以上。农作物成熟以后,其秸秆中的维生素差不多全被破坏,因此秸秆中很少含有维生素。
二、秸秆中的纤维素类物质的组成
作物秸秆中由许多植物细胞组成,所有的秸秆细胞可以分为细胞内容物和细胞壁两部分。秸秆用中性洗涤剂消化(煮沸一小时),细胞内容物溶于中性洗涤剂中,不溶的就是细胞壁。细胞壁是纤维素多聚物。经中性洗涤剂消化而得的纤维叫中性洗涤纤维。随后将中性洗涤纤维用酸性洗涤剂消化,能溶于酸的叫酸性洗涤可溶物,不溶的物质叫酸性洗涤纤维。能溶于酸的物质大部分是半纤维素和细胞壁含氮物质。不溶于酸的酸性洗涤纤维,又分为纯纤维素和酸性洗涤木质素,木质素经灼烧成灰分,灰分是由各种无机盐组成的。
由此可知:中性洗涤纤维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二氧化硅,角质蛋白,蜡质和木质化含氮物等,一般说来,蜡质和木质化含氮物很微量,可以不计。
三、秸秆主要组成成分的化学特性与作用。
1、纤维素 纤维素是植物中最丰富的物质,又是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成分,在作物秸秆中的含量达40—50%。纤维素分子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经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吡喃葡萄糖单位组成。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微纤维组成的结晶形状存在。化学性能稳定,不溶于稀酸。在高温、高压和酸性条件下,可以水解成为葡萄糖。在家畜消化道中共生的微生物能分泌水解纤维素的酶,可将纤维素分解成为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被家畜吸收利用。
2、半纤维素 半纤维素是戊糖、己糖和多糖醛酸及其甲酯的缩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戊聚糖。一般不溶于热水,而溶于稀酸。半纤维素在秸秆的木质素部分含量很高,植物木质部分的半纤维素主要是木聚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缩合物,其比例是6--12︰1。
小麦秸秆中半纤维素主要是糖醛酸、阿拉伯糖和木糖缩合体,其比例为1︰1︰23。玉米轴里的半纤维素是5.1%的葡萄糖醛酸和94.8%的木糖的缩合物。豆科植物(苜蓿)则几乎都是单纯的半乳糖缩合体。半纤维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一是起支架和骨干作用,二是起贮存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在家畜消化道中,只有共生的微生物分泌的酶才能水解半纤维素,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乙酸、丙酸和丁酸等低级挥发性脂肪酸。反刍动物对半纤维素的消化率一般为60—80%。
3、木质素 木质素是一类酚酸多聚体混合物,它是由苯丙烷及其衍生物为基本单位构成的高分子芳香醇,一般不能被家畜所利用,它常常与半纤维素,纤维素镶嵌在一起,极不容易分开。在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有香豆醇、松柏醇和芥子醇三个重要先体。在缩合物中其相应的结构成分为羟基苯、邻甲氧苯基和丁香。
由于木质素的存在,不仅影响微生物酵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而且也影响消化道中的酶对饲料中其他有机物的消化作用,使饲料有机物消化率降低。据报道,饲料中的木质素每增加1%,反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率则下降0.8%。
植物中木质素的功能是,在细胞壁中与其他成分一起形成复杂结构,防止微生物的侵袭;在细胞之间作为一种粘合剂起支架的作用;还可以缓和水通过细胞壁向内渗透。
4、粗蛋白作物秸秆中的粗蛋白质含量很低,且变化很大,据报道:稻草、麦秸、和玉米秆的粗蛋白平均含量分别为:5.1%、4.4%、9.3%,变化范围分别为:3.4—5.9%、3.8—5.0%、8.8—9.8%。燕麦麦秸平均为2.4%,高梁秸为3.4%。又据我国《奶牛饲养标准和典型日粮配方》: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玉米秸为7.7%,燕麦为7.5%,粟秸为5%,小麦秸为4.7%,稻草为3.9%。粗蛋白主要分布在秸秆的细胞壁中,故其消化率一般也较低。
5、低分子碳水化合物 禾本科作物秸秆中含有少量的低分子碳水化合物,不同种类的作物含量不同。如冬小麦秸秆中的果糖、葡萄糖、蔗糖、阿拉伯糖和甘露糖的含量分别为:2.6,1.2,0.4,1.5和1.3克/千克干物质;春小麦秸秆则分别为:2.5,1.8,4.4,2.1和1.8克/千克干物质;大麦秸秆为:1.9,2.1,0.8,1.2和1.4克/千克干物质;这些低分子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均很高,几乎为100%。
6、无机盐秸秆中无机盐含量都很低,而且明显缺乏钴、铜、硫、钠、硒、和碘等元素。由于稻草细胞壁中二氧化硅的含量很高,严重影响瘤胃中多糖类物质的降解。有关秸秆中无机盐含量的研究资料很少,较为全面的是美国—加拿大《饲料成分表》1984。
8、秸秆微贮饲料的饲喂与应用效果
一、微贮饲料的饲喂方法
家畜喂微贮料时,可与其他饲草和精料搭配,要本着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喂量的原则饲喂。一般每天喂量为:牛喂15—20千克,马、驴、骡5—10千克,羊1—3千克。
喂家畜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日粮中食盐的添加量,因为在微贮料中已添加了食盐,每千克微贮麦稻秸中含盐量为约4.7克。每千克微贮干玉米秸中约含盐4.1克。应根据每日喂微贮料的量,计算出其中食盐的含量,并在日粮中的应添中食盐的量中,把这部分扣除。
二、微贮饲料的应用效果
据贾万富(1995)报道:为了严格证实秸秆微贮这项科技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扩大应用。农业部委托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非常规饲料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在河北省玉田县津玉养殖场,进行了微贮秸秆和氨化秸秆饲养肉牛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一、不同处理方法的秸秆营养成分分析
秸秆经处理后,粗蛋白增加,其中氨化秸秆处理提高138%,微贮秸秆处理提高36%,但是,氨化处理增加的是非蛋白氮,微贮秸秆处理增加的是菌体蛋白,利用效率是不同的。秸秆经处理后纤维素被部分分解,尤其是木质素含量明显下降,氨化处理和微贮处理分别降低26.5%和16.5%。
表二、各对比组喂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头,千克
在精饲料相同的条件下,氨化组秸秆采食量比麦秸组高12.5%,微贮组比麦秸组高19%。
表三、各组牛60天增重:头、千克、克
增重情况表明:氨化组比麦秸组提高25.8%,微贮组比麦秸组提高了55.5%。统计结果表明,氨化组增重比麦秸组差异显著(t0.01>t>t0.05),微贮组增重比氨化组差异显著,比麦秸组差异特别显著(t>0.01).。
另据张山林等关于“秸秆微贮饲料养牛效果研究”报道(1997),微贮麦秸与普通麦秸相比,精蛋白提高10.67%,有机酸提高10.24%。微贮与氨化麦秸质量基本相同。在试验期内,饲喂氨化麦秸和饲喂微贮麦秸组头均增重分别达58.8千克和58.7千克,分别比对照组提高47.7%和47.5%,效果显著。微贮饲料组比对照组增产值2663元,相对增加效益2395元,头均效益120元;氨化饲料比对照组净增产值2667元,相对增加效益2060元,头均效益103元,微贮与氨化相比,产值与效益基本相似,在其他投入相同条件下,干菌成基仅为尿素成本的10%。
许金铃等利用微贮玉米秸饲喂奶牛试验报告(1998)显示:用发酵秸秆饲喂奶牛的效果与青玉米秸青贮基本没有差异,可以全部替代玉米秸青贮作为奶牛的主要粗饲料,秸秆微贮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广大农区大量的黄干玉米秸,一年春夏秋三季均可调制,特别是在耕地紧缺,青贮玉米较少的地区,利用价值更高,可以在养牛业中广泛推广应用。
做为秸秆饲用处理方法,青贮,氨化,和微贮各有特点,在生产中因农户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规模灵活应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玉米青贮时加入微贮活干菌,可以提高青贮饲料的质量;在饼粕类饲料缺少的情况下,用氨化秸秆喂牛可以提高饲料的蛋白质水平,以增加饲喂效果;微贮秸秆与氨化秸秆混饲,即减少了氨化秸秆的氨味,又提高了微贮秸秆的PH值,增强适口性。在推广秸秆微贮时,饲养规模小的农户可以袋贮,规模较大的农场可以窖贮。特别是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微贮秸秆长时间暴露在大气中,容易霉烂,所以微贮饲料特别应注意密封保存。
9、秸秆微贮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秸秆微贮,就是利用微生物厌氧发酵的方法处理秸秆。操作方法与秸秆青贮技术相似,只是人为地加入一些如使木质素、纤维素分解的发酵活菌,再加入浓度为1%的盐水,并使秸秆含水量达到65—70%左右,然后压实密封,造成厌氧环境,经过20—30天的厌氧发酵后,就成为具有酸香气味,易于消化的微贮秸秆饲料了。
制作秸秆微贮生物饲料的发酵活干菌,是一些能够分解多糖、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多种不同的微生物菌种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组成的混合菌剂,它们协同作用,可将上述物质分解成单糖,进而分解利用变成酸、和挥发性物质如脂肪酸等,使秸秆变酸PH下降到4.5—5左右,抑制了有害菌的生长和繁殖,不仅改变了秸秆的性状,而且可以长时间地保存秸秆饲料。
一、秸秆微贮饲料的原理及其对提高家畜生产性能的作用;
在微贮饲料中,由于加入了高活性的发酵菌种,使饲料中能分解纤维素的菌数大幅度增加,发酵菌在适宜的厌氧环境下,分解大量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并转化为糖类,糖类又经有机酸发酵转化为乳酸、醋酸和丙酸等,使PH值降到4.5—5左右,加速了微贮秸秆饲料的生物化学作用,抑制了有害菌如丁酸菌、腐败菌的繁殖。
微贮饲料的含水量一般为60—65%,最少不低于55%,含水量过多,会造成秸秆中的糖类和胶状物浓度变稀,达不到产酸菌所需要的浓度,使产酸菌不能正常生长,并使饲料中有害菌迅速生长,导致饲料腐败变质。反之,若含水量过少,秸杆不易被压实,使饲料中残留的空气过多,保证不了厌氧发酵的条件,使产酸菌发酵不够而有害菌大量繁殖,饲料容易霉烂。不同含水量的玉米秸杆微贮试验表明,玉米秸的营养价值,随自然含水量的增高而增高,用含水量20%以上的微贮料喂牛,含水量每升高10%,增重差异显著,含水量50%的玉米秸杆微贮饲料效果很好。对日平均喂2千克精料的肉牛,再饲喂这种微贮饲料,可达到1127克日增重的效果,日获纯利4.5元。
牛羊反刍家畜消化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瘤胃微生物的分解代谢作用,秸秆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半纤维素等多糖类物质被降解成单糖,并转化为挥发性的脂肪酸和二氧化碳等,挥发性脂肪酸为反刍动物最大的能源(约占60—70%)。而饲料中的蛋白质也被瘤胃微生物降解为氨基酸、氨,再合成微生物菌体蛋白质,供畜体利用,作为畜体的蛋白质来源,菌体蛋白质占60%以上。
秸秆发酵活干菌处理秸秆制作微贮饲料的原理,与瘤胃微生物发酵原理基本相似。秸秆经活干菌发酵后,转变为适口性好,消化率高的优质饲料。秸杆在微贮过程中,由于秸秆活干菌的发酵作用,半纤维素—木聚糖链和木质素聚合物的酯键酶解,增加了秸秆的柔软性和膨胀性,使瘤胃微生物能够直接与纤维素接触,从而提高了粗纤维的消化率。牛羊饲喂微贮饲料,可提高瘤胃微生物区系纤维素酶和解酯酶活性,使维生素B12合成达到0.33毫克/千克,能促进挥发性脂肪酸的生成并提高37.5%,其中丙酸提高27.3%。挥发性脂肪酸可为微生物菌体蛋白的合成提供碳骨架,而丙酮是反刍家畜重要的葡萄糖前体。这样在泌乳牛血液中含糖量增加10—15%,碱储量增加90毫克%。奶牛血液中这种变化能改善其生理状态,可正常产犊,牛犊也不会患消化不良症状。这主要是由于秸秆消化率的增加,并拌采食量的提高(20—40%),有机物消化量的提高以及动物肌体能量代谢物质挥发性脂肪酸的增加,也意味着瘤胃微生物菌体蛋白合成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对机体微生物蛋白的供应量,这就是微贮秸秆饲料使反刍动物增重的主要机理。
二、秸秆微贮饲料的特点:
1、秸秆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后,质地变柔软,具有酸香气味,适口性明显增强,家畜爱吃,采食速度可提高43%,同时由于秸秆中的部分纤维素、木质素被微生物降解,使秸秆的消化率提高,过反刍动物的瘤胃加快,因此采食量也增加了,一般可以提高采食量20—40%,长期饲喂,无毒无害,安全可靠。
2、秸秆的营养价值也提高了:秸秆发酵后,使木质素,纤维素聚合物的酯键酶解,瘤胃微生物能直接附着,作用于纤维素。由于微生物的繁殖,使秸秆菌种蛋白质含量增加;同时,秸秆木质素,纤维素部分被降解成低聚糖、乳酸、挥发性脂肪酸,因而提高了秸秆的营养价值,成为牛、羊的优质饲料。
用微贮后的秸秆喂牛,日增重提高30%左右,据试验,麦秸微贮后消化率提高24%,4千克的微贮秸秆饲料约相当于1千克的玉米的营养价值。
3、秸秆微贮的处理成本低;例如:一包活力99生酵剂,零售价为8元,可处理一吨的干秸秆,而氨化处理一吨秸秆需要尿素40—50千克,按目前市场价格需投入108—135元,相当于微贮饲料的12倍成本,而且微贮解决了畜牧业与种植业争化肥的矛盾。
4、制作的季节长,易于推广:青贮饲料好,但制作季节性强,存在着与农争时的问题,而秸秆微贮用的是干秸秆和无毒的干草植物,室外气温10—40度都可以制作,北方地区春夏秋三季都可以进行,南方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而且制作技术简单易行。
5、制作原料来源广:麦秸秆、稻草、黄玉米秸秆、土豆秧、山芋秧、青玉米秸秆、无毒野草及青绿水生植物等,无论是干秸秆还是青秸秆都可用秸秆发酵活干菌制成优质微贮饲料。
6、保存期长:秸秆发酵菌在秸秆中生长迅速,产酸作用强,由于挥发性脂肪酸中丙酸与醋酸未离解分子的强力抑菌作用,微贮秸秆生物饲料不易发霉腐败,从而可以长期保存。另外,秸秆微贮饲料取用方便,按需随取随用,不需要晾晒。
7、制作简单:秸秆饲料微贮技术制作简单,与传统的青贮饲料相比,更易学易懂,容易普及推广。
10、青贮传奇发酵秸秆的微贮技术
秸杆微贮饲料,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筛选培育出的微生物菌剂,经清水浸透并活化后,洒在铡短的作物秸杆上,在厌氧的条件下,经微生物生长繁殖形成具有酸香味、家畜喜爱的饲料,此法与碱化法,氨化相比,具有污染少、效率高、营养全面等特点,值得大力推广。
1、微贮设备
微贮窖的建造,目前一般选用土窖微贮法。此法是选择地势高,土质硬,向阳干燥,排水容易,地下水位低,离畜舍近,取用方便的地方,根据贮量挖一长方形窖,家庭养牛,羊的养殖户一般选用长3.5米、宽1.2米、高2米的窖为宜
2、制作过程
2.1 菌种
可用青贮传奇发酵剂(III型)15克,可处理干秸杆如麦秸、稻草、玉米秸等1000公斤,可处理青秸杆3000公斤,用于反刍动物,也可用于喂猪(用于喂猪的发酵配方有所不同,要适当加入一些淀粉质粮1%去发酵,并加入猪用微量元素添加剂)。
2.2 菌悬液的制配及发酵配方
将青贮传奇发酵剂15克倒入10公斤的玉米面(能量饲料)中,搅拌均匀,备用。具体见下表:
用青贮传奇发酵秸加入1%左右的能量饲料如玉米面、稻谷粉、麦子粉,薯干粉或高梁粉等任一项,发酵的效果会更理想,并可用来喂猪。
在青玉米秸的微贮处理中,有条件的,可以在每吨青玉米秸中加入5公斤的尿素/吨青玉米秸,可以提高青贮饲料的蛋白含量2.3%以上。青贮饲料中添加尿素的方法:在青贮开始前,首先把尿素配成25%(即100公斤水中,加入25公斤尿素) 的 溶液,存放在一定的容器中,然后在青贮时,一边粉碎玉米秸, 一边用微型喷雾器将尿素液喷洒在玉米秸表面上。喷洒量是:每吨青贮玉米秸喷洒25%的尿素液20公斤。一边喷洒,一边装窖,要求喷洒要均匀。加入食盐,和青贮传奇发酵剂的的操作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加入。
注意事项:青玉米秸的微生物青贮中,把握好原料的含水量是发酵成败的关键,原料含水量以60--70%为好,一般刚割下来的青绿的玉米秸,含水量较高,要凉晒2--5小时后,再用于发酵处理,青玉米秸青贮,一般是为了把青玉米秸中的营养完好地保存下来,留到冬天喂牲畜使用的目的。
2.3 秸杆要切短
养牛羊要切短到2公分以内。这样才易于压实和提高微贮窖的利用率,同时发酵品质也更稳定,质量更好。另外,养猪用的秸杆最好在有条件时,用秸杆粉碎机进行粉碎处理,做出来的微贮饲料,不仅营养价值高,对牛羊适合性好,猪也非常爱吃,并会吃得一干二净。
2.4 入窖
微贮秸杆的含水量是否合适是决定微贮饲料好坏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要装填时首先要检查秸杆的含水量是否合适。含水量的检查方法是:抓起秸杆样品,用双手拧扭,若无水滴,松开手后看到手上水分较明显则最为理想。在窖底和周围铺一层塑料布,而后开始铺放20~30厘米厚的短秸杆,再将配制好的菌液按上表比例洒在秸杆上用脚踏实,踩得越实越好,尤其是注意窖的边缘和四角,同时洒上秸杆量千分之五的玉米粉,或大麦粉或麸皮,(用于养猪时,则要放5~10的玉米粉等淀粉质粮),也可在窖外把各种原料搅拌均匀后再入窖踩实。
(加入淀粉质粮的目的是在发酵初期为菌种的繁殖提供一定的能量物质,以提高微贮饲料的质量),而后再铺上20~30厘米厚的秸杆,如此重复上述的喷洒菌液、踩实、洒玉米等过程,反复多次后,直到高出窖顶30~40厘米为止,再封口。
分层压实的目的是为了排出秸杆中和空隙中的空气,给发酵造成一个厌氧的有利条件。如果窖内当天未装满,可先盖上塑料布,第二天装窖时继续装。
2.5 封窖
装完后,再充分压实,在最上面一层均匀洒上食盐粉,压实后再盖上塑料布。上面食盐的用量为每平方米加洒250克,其目的是确保微贮饲料上部不发生霉烂变质。盖上塑料布后,再在上面盖上20~30厘米厚的干秸杆,覆土15~20厘米,密封,以保证微贮窖内的厌氧环境。
2.6 管理
秸杆微贮后,窖池内的贮料会慢慢地下沉,应及时地加盖土,使之高出地面,并在距窖四周约1米之处挖好排水沟,以防雨水渗透。以后应经常检查,窖顶有裂缝时,应及时覆土压实,防止漏气漏雨。
3、品质检验和喂饲方法
3.1 品质鉴定
封窖20~30天后,即可完成发酵 ,冬季则需时间长一些,优质的微贮饲料拿到手中感到很松散,且质地柔软湿润,则时可闻到醇香和果香气味,有弱酸味。若有强酸味,表明醋酸较多,这是由于水分过多和高温发酵所至;若有腐臭味、发霉味,则不能饲喂。一般来讲,只要按照上述的说明来作,是可以得到满意的优质的微贮饲料的。
3.2 饲喂方法
微贮饲料以饲喂草食家畜为主,(猪可作为补充料),可作为家畜的主要粗饲料,饲喂时可与其它草料搭配,开始时,让家畜对微贮料有一个适应过程,由少到多,逐步增加饲喂量。在取用微贮饲料时,应从一角开始,从上到下逐段取用,切不可打洞陶心,用多少取多少,取完后再用塑料布密封好,以免雨水浸入,引起变质。另外,由于发酵时加入了食盐,所以这部分食盐应在饲喂家畜时,从家畜日粮中扣除。
3.3 饲喂量
一般每天每头家畜的饲喂量为:奶牛、育成牛、肉牛为15~20公斤;羊为1~3公斤;马、驴、骡为5~10公斤;具体视体重多少而定。
用于喂猪,只能作为补充料来用,占全价饲料的30%以内。少量多次进行饲喂,一天最多饲喂秸杆饲料全期平均为3斤/头。可以大大节约养猪成本。
11、秸秆经发酵处理后蛋白含量会提高吗?
常有朋友打电话咨询,问您们的产品发酵秸秆后,蛋白质含量可以提高多少?他说:外面有很多同类产品都说经发酵后可以提高多少多少云云!有的甚至说可以提高到20%以上等等,而干秸秆本身一般的蛋白含量是2--6%之间而已。下面具体来解答一下,到底发酵后,可不可以提高蛋白含量:
一、按大自然的铁的规律:物质是守恒的,能量也是守恒的,物质是不可能凭空增加或减少的,也就是说:秸秆发酵前后,蛋白质的绝对值是不会变的,除非在发酵中,微生物转化了一部分非蛋白氮成为菌体蛋白,但作用也是有限的。
有客户说,你说物质是守恒的,那一根木棒烧掉后,就变成灰了,好象并不守恒呵?我说,不仅守恒,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能量也是守恒的,木棒主要是由木质素和纤维素等组成的,占了95%以上,烧掉后,剩下的是灰份,灰份主要是由氮、磷、硫、钾、钠、铁、铜、锰....等微量元素组成,占木棒的4%左右,占95%的木质素和纤维素是由碳、氢、氧组成的,它们在燃烧的过程中,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汽挥发到空气中去了,所以说物质是守恒的,而储存在木棒中的太阳能(树木生长时,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地上吸取的水分结合变成了碳水化合物即木质素和纤维素等,太阳能则储存在碳氢键和碳氧键中)也就变成了火的能量了,所以说能量也是守恒的。
同样的道理:由于我们检测蛋白质的含量时,用的是凯氏定氮法,即测量出秸秆中的氮的元素含量,再乘以6.25(因为氮元素在蛋白质中的含量比较稳定,一般在16%左右,所以测定出氮含量后,乘以6.25即可知蛋白质的含量),即得到蛋白质含量。按物质守恒的定律,氮元素在发酵前后是不可能变化的,所以发酵前后,蛋白质的绝对值也是不可能变化的。
二、那为什么大多数秸秆发酵后,蛋白质的含量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呢?
在什么情况下,秸秆发酵后,蛋白质含量会提高呢?请注意,上面我是说蛋白质的绝对值不会变,而不是说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的含量是肯定会变大一点的,为什么呢?这其实是一种浓缩效应。
比如:发酵前,秸秆蛋白质含量为5%,即100千克秸秆含蛋白质5千克,然后进行发酵,一般用微生物发酵秸秆,会损耗掉一部分物料,微生物需要消耗掉一部分物料来生长或转化为能量(伴随着一部分物料变成二氧化碳挥发掉了),所以发酵后,秸秆变成了70千克了,这时,蛋白质还是5千克,但蛋白质含却变成了用5除以70,即变成了7.14%了,比发酵前提高了很多。这就是浓缩效应,即蛋白质被浓缩了。
当然,这种浓缩效应是有限的,而且,由于绝对值没有变,所以也并无益处。
三、加了尿素后,蛋白质含量提高了很多?为什么?
氨化秸秆要加尿素,未经处理的秸秆含氮量是0.5--0.6%,加入尿素后,氨化处理后,含氮量为1.4--1.5%,相当于蛋白质含提高到了9--10%。但它是一种非蛋白氮,即不是真正的蛋白质,只能说是含氮量提高到了1.4--1.5%,或者说,粗蛋白含量提高到了9--10%,注意,这里说的是粗蛋白。这些非蛋白氮还得在反刍动物的瘤胃中,经过瘤胃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菌体蛋白后,才能被利用。
非蛋白氮的效率与真蛋白质是不同的,消化率也是不同的,差别很大。
四、可否利用微生物转化这些人为加入的尿素或非蛋白氮呢?
当然是可以的,不过作用也是有限的,微生物在秸秆发酵中,只能转化一部分的非蛋白氮成为真蛋白氮,转化率一般在30%左右,比如:加入的非蛋白氮为1%(相当于蛋白含量6.25%),发酵后,转化为真蛋白的,只有0.3%(相当于1.875%),即因为微生物转化的原因提高了蛋白含量1.875%。当然,这个作用也不可小看的,蛋白质提高1.875%就是一个相当大的成就了,对牛羊养殖的作用也是相当大的。
五、那么用微生物发酵秸秆的好处在哪里呢?
秸秆微生物发酵处理,可以提高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这包括改善蛋白质的营养结构,改造蛋白质,提高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率,对非蛋白氮进行转化等,可以大大提高秸秆的适口性,从而提高采食量达40%以上,粗纤维经发酵后,变得更为蔬松柔软,易被牲畜所消化,综合上述,发酵秸秆可以提高经济效益40%以上。
12、秸秆发酵技术中的微生物菌种
秸秆微贮技术中的微生物菌株除了乳酸菌外,还有纤维素分解菌、酵母菌、霉菌和其它细菌等。在自然界中,能够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微生物有霉菌(丝状真菌),担子菌等真菌中的一些菌种,也有一些放线菌和原生动物。能够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大型真菌(如食用菌),我们将在后面有关担子菌中讲述它们。这里主要讲一些能够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细菌、放线菌及发酵型丝状真菌。
纤维素是由β-1,4葡萄糖苷键将葡萄糖分子缩合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物质。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都能产生纤维素酶类,能够将纤维素水解成纤维二糖和葡萄糖,以利于动物和别的微生物利用。
一、细菌
已知的能够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不多,主要有纤维粘菌、生孢纤维粘菌和纤维杆菌。此外还有弯曲高温单胞菌、产黄纤维单胞菌、嗜热纤维梭状芽孢杆菌、恶臭假单胞菌、白色瘤胃球菌、纤维弧菌等。
我国的研究者曾经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产黄纤维单胞菌及其伴生菌恶臭假单胞菌,两菌混合发酵可以分解预处理过的稻草粉纤维达到97%左右,获菌体蛋白5—7克/升。于洪日等从牛粪中分解得到一株能分解纤维素的高温厌氧梭状芽孢杆菌,此菌产生的酶为胞外诱导酶,梭状芽孢杆菌都是厌氧菌,可以在无氧的条件下分解纤维素。
二、放线菌
放线菌由于菌落呈现放线状而得名。属细菌门、真细菌纲的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而土壤是这种微生物的主要习居场所,一般在中性和偏碱性的土壤和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较多见,放线菌最大的经济价值,在于它能够产生很多的抗生素,是抗生素生产的最重要的一类微生物,许多研究表明:一些放线菌还具有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能力。如黑红旋丝放线菌、玫瑰色放线菌、纤维放线菌、嗜热单胞放线菌、嗜热多胞放线菌及灰黄色链霉菌等。
Bellamy等人发现有的高温放线菌具有很高的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能力。他们将厩肥纤维预先用冷碱处理,再加入1%的此种放线菌剂,在55度下发酵2—3天,结果木质素被降解9—48%,纤维素被降解29—75%,半纤维素被分解60—95%,100克原料可以产生50—70克成品,粗蛋白主达30—55%。
三、能够分解纤维素的霉菌
能够分泌纤维素酶,从而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霉菌很多,它们在秸秆等粗饲料发酵中,在固态发酵菌体蛋白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霉菌种类多,分布广,不但在青贮饲料中有,在干粗饲料中也有,多数情况是以孢子的形式存在,霉菌孢子可饲料的发酵过程中能萌发成菌丝,并生长繁殖,主要有根霉、曲霉。
1、根霉
根霉是霉菌中的一个属,它包括已知的20多个种,菌丝体分支不分隔,是单细胞,气生菌丝匍匐枝向基质内生长成根状的菌丝,称为假根,具有吸收营养的作用。根霉的用途很广,如制作糖化曲糖化饲料等。
2、曲霉
曲霉属大约有100多个种,菌丝分隔,是多细胞生物,曲霉的繁殖多采用孢子体繁殖,即产生分生孢子的形式,分生孢子有黄、蓝、青、黑、绿、棕等颜色,与发酵饲料关系密切的有黑曲霉、米曲霉、和绿曲霉等。
3、青霉
生产青霉素的就是产黄青霉菌,产黄青霉可以产生纤维素酶,可以作为纤维素酶制剂的生产菌种。
4、木霉
木霉属只有绿色木霉和康氏木霉两种,绿色木霉是目前生产纤维素酶的主要生产菌,木霉的纤维素酶有C1,Cx,纤维二糖酶及淀粉酶等,能够分解部分纤维素水解成单糖,提高粗饲料的营养价值。木霉是人们研究最多的纤维素酶产生菌,现在也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四、酵母菌
酵母菌是一群单细胞微生物,属真菌类。自然界中,酵母菌主要分布在含糖量高的偏酸性环境中,如果实、蔬菜、花蜜,五谷及果园的土壤中。
酵母菌是人类应用得最早的一种微生物,不管是酿酒、烤面包、做馒头、还是酒精发酵,甘油发酵、石油发酵均离不开酵母菌,它们都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可以大量增殖,2小时就繁殖一代,合成自身菌体,酵母细胞一般含蛋白质50—55%,还有丰富的脂肪、维生素及种种酵素、激素、是动物良好的精饲料。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可以进行酒精发酵,使青贮饲料、发酵饲料产生良好的特殊的香味,但是在糖分不足的青贮原料中,由酵母菌引起的酒精发酵可能会引起糖分减少,影响乳酸的生成,尤其是当青贮饲料装填不足,压不实时,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大量繁殖,除了要分解糖分外,还能分解各种有机酸,包括乳酸,以致影响了乳酸的积累,使青贮料难以贮存。当然,在正确的青贮情况下,酵母菌只能在最初的几天繁殖,随着氧气的耗尽和乳酸的积累,而很快受到抑制。
在发酵饲料中用得最多的酵母品种是;假丝酵母属的几种、白地霉酵母、扣囊拟内孢霉酵母菌等几种。
13、秸秆微贮的方法技术
一、秸秆微贮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1、微贮窖的建造
微贮窖的建造与青贮、氨化窖一样,可以利用原来的青贮、氨化窖搞微贮,也可以在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向阳干燥、土质坚硬、排水容易、离畜舍近、取用方便的地方建造。不管采用哪种窖,都应在窖内壁铺好塑料薄膜(土窖从窖下面往上面全铺,永久窖从离窖口下20—30厘米处往上铺,并留下封顶用的部分)。
2、铡短秸秆
用于微贮的秸秆必须无霉烂变质、污染的秸秆,先用铡刀(铡草机、切割机)铡短,养牛用的秸秆长度不超过8厘米,养羊用的不超过5厘米,原则上是越短越好,以易于压实,提高窖的利用率,并保证微贮料的厌氧密封性能,提高制作质量。
3、菌液配制
菌种可以用活力99生酵剂一包,可以处理麦秸秆、稻草或干玉米秸秆1000公斤。
取十公斤清水,加入发酵剂,泡开悬浮即可。或者用10公斤的玉米面(能量饲料)混合后备用。
二、秸秆微贮的入窖操作
1、分层装铡碎的料,每层状15厘米。
2、分层撒入玉米面或麦麸,为发酵的初期菌种繁殖提供一定的营养物质能源,按干秸秆重量的0.5%均匀地撒在每层的上面。每层用量=干秸秆比重×窖内面积×每层压实后的厚度×0.5%。(注:秸秆的比重为麦干秸100千克/立方米,玉米干秸秆110千克/立方米)
3、分层喷洒菌液:小窖用喷壶或瓢洒,大窖用小水泵喷洒,喷洒要均匀,层与层之间不得出现夹干层,每层喷洒量=每千克秸秆用菌量×干秸秆比重×窖内面积×每层压实后的厚度。
4、分层压实,减少秸秆间空隙,为发酵菌创造良好的厌氧发酵环境,压实是在每装一层,先撒玉米面或麦麸,再撒菌种,在拌匀摊平的基础上实施。方法有两种:一是人工踩实,适用于小窖微贮;二是轮式或履带式拖拉机压实,适用于大型窖微贮。有管用哪种方法,都要特别注意对窖边窖角的压实,用机械轧压不到的地方,要人工压实。
5、含水量的目测:秸秆微贮时要求含水量60—70%,如抓取试样,用两手扭拧,虽无水珠滴出,但松手后手上水分明显,为含水量适宜。
6、封顶封窖:按照四分层技术操作顺序逐层状窖,如当天装不满可以用塑料薄膜盖面,第二天继续装,直装到高出窖面40—50厘米为止,窖顶呈馒头形,并在最上面按每平方米250细食盐的量均匀地撒一层,盖严塑料薄膜封窖,封窖的技术操作和注意事项,与青贮氨化相同。
三、秸秆微贮加水量的计算方法
由于秸秆微贮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同的干燥程度的秸秆,如晒干的玉米秸,半干的玉米秸,青玉米秸等,首先我们可能可以测出所用秸秆的含水量,然后,可利用下表来确定用多少加水量:
表二、秸秆微贮技术中加水量的对照表:单位:千克
注:表中的自然含水量即为收割的秸秆的含水量,需要处理的秸秆的含水量。表中列出的是经压实后,一立方米的秸秆的应加水量。
为了更好地说明如何使用这个表:举例如下:
用一个长5米、宽2米、深2.6米的窖来微贮玉米秸秆,要求含水量达到65%。
① 根据要处理的秸秆的干湿度,经估计确定其自然的含水量为15%左右。
② 从要求达到65%的含水量,和秸秆种类为玉米秸秆,为横栏,向右查,查到与自然含水量为15%的相交的竖栏,相交处为184.87,即为每立方米微贮料应加的水量。
③ 根据窖的长宽深计算窖的体积,另外,由于窖口上面需要再装出窖口40厘米,所以窖的实际深度为2.6+0.4=3.0米,所以该窖的体积为5×2×3=30立方米。
④ 计算加水量;共需要加水184.87×30=5546.10千克水,由于每层压实后为0.2米,所以该窖需要装3÷0.2=15层,则每层的加水量为5546.10÷15=369.74千克。
⑤ 计算出加水量后,即可分层放秸秆,分层洒水洒菌种,和分层撒玉米面,分层拌匀,分层压实,贮满后封顶。
四、微贮饲料的开窖及质量检查
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封窖21天后,气温较低的季节封窖30天后完成微贮发酵,可开窖检查质量;优质的微贮麦秸和玉米秸或稻草,色泽金黄色,有醇香,果香和酸香味,手感松散,柔软,湿润。如呈现褐色,有腐臭或发霉味,手感发粘,或结块或干燥粗硬,则质量差,不能饲喂。
开窖,取料,再盖窖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与氨化饲料相同,但微贮料不需要晾晒,可当天取用当天用,具体地说,圆形窖采用“大揭盖”开窖法,每天根据喂量按层取料,长方形窖宜在背阴面开窖,上下垂直逐段取用。每次取料后要立即用塑料薄膜盖严,窖上面最好能搭防雪棚,以防雪雨进入窖内造成微贮料变质。
14、农作物秸秆的加工调制技术
一、作物秸秆的处理技术概述
综上所述,秸秸饲料是一类高纤维、低蛋白、低能量、缺少无机盐的粗饲料,而且某些粗饲料的细胞壁成分含有大量的抗营养物质(如稻草中的大量的硅酸盐),因此,动物对其的采食量少,消化率低,若用秸秆直接来喂畜,不能满足家畜的营养需要。为了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国内外的科学工作者研究过许多秸秆处理加工技术,以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改善其适口性。这些方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
1、物理处理方法
利用人工、机械、热和压力等方法,将秸秆的物理性状改变,把秸秆切短、撕碎、粉碎、浸泡和蒸煮软化等都是物理学方法。
(1)切短与粉碎
将农作物秸秆用切短粉碎机切短和粉碎处理后,便于家畜咀嚼,减少能耗,同时也可提高采食量,并减少饲喂过程中的饲料浪费。此外,经切短或粉碎后的秸秆也易于和其他饲料配合,因此,这是生产实践上常用的方法。试验证明:秸秆经切短和粉碎后喂畜,采食量增加了20—30%,日增重提高了20%左右,而且切短得越细,其消化率越高,例如,将作物秸秆粉碎成4毫米大小,其消化率为29%,若粉碎到1毫米,其消化率为42%。后者与前者相比,消化率提高了44.8%。见下表:
表一、不同物理处理方法对粗饲料消化率的影响%
动物试验结果表明:粉碎能增加粗饲料的采食量,但是由于缩短了饲料在瘤胃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引起纤维素类物质消化率降低。秸秆粉碎后,瘤胃内挥发性脂肪酸的生成速度和丙酸比例有所增加,同时引起动物反刍次数减少,导致瘤胃PH值下降。因此,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切短或粉碎处理,应根据使用目的和家畜种类的不同而定。例如,秸秆粉碎后喂肥育牛,由于乙酸/丙酸生成比的变化,有利于育肥效果,但饲喂奶牛则将导致乳脂率的下降。
(2)浸泡
将农作物秸秆放在一定的水中进行浸泡处理,再用经浸泡后的秸秆料去喂家畜,也是一种简单的物理处理方法。经浸泡的秸秆,质地柔软,能提高适口性。在生产实践中,一般先将秸秆切细后再加水浸泡并拌上精料,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例如,将含有25%或45%低质粗饲料的配合饲料中加水至75%浸泡后喂牛,可以提高饲料采食量和消化率。再例如,将秸秆浸泡后,再与块根类饲料按1︰2的比例配制成混合饲料喂奶牛,其采食量可达5千克,我国东北地区的农民,广泛采用“盐化玉米秸”喂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实,所谓“盐化”也是先用水浸泡玉米秸,再加上少许食盐。
(3)蒸煮
将农作物秸秆放在具有一定压力的容器中进行蒸煮处理,也能提高秸秆的营养质量。据报道:在压力为2.07兆帕下将秸秆蒸煮处理1.5分钟,可以提高其消化率,而更大强度的压力的处理将引起饲料干物质损失过大和消化率下降。降低压力而同时增加处理时间,也可获得较好的处理效果。据报道:在0.49—0.88兆帕的压力下处理30—60分钟,秸秆的消化率显著提高,用蒸汽来煮秸秆,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蒸煮时间,其效果不一样,例如:将谷物类秸秆在170度下煮60分钟,其消化率为59%,若煮90分钟,其消化率反而为57%。见上表。
(4)射线照射
用γ射线等照射秸秆类饲料可以提高其饲用价值。被处理的材料不同,其效果也不同。例如:稻草、甘蔗秸、和向日葵秸秆,在未处理前,其消化率分别为:37%、27%、17%,但经照射处理后,谷物类秸秆的消化率可提高到42—61%。据报道:用γ射线照射与碱化处理结合处理秸秆,对秸秆营养价值的提高有加强作用。例如:在含水量50%的秸秆与2×106伦琴辐射剂量条件下,将1%氨水和5%氢氧化钙处理与γ射线照射结合处理秸秆,可使秸秆消化率在原基础上再提高16.6%。但是,这种照射处理尚未进入实用阶段。
(5)膨化与热喷
膨化处理是将秸秆放在密闭的膨化设备中,用高温(200℃)高压(1.5兆帕)水蒸汽处理一定的时间,再突然降压,使饲料膨化的一种方法技术。膨化处理的原理是使木质素低分子化和分解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从而增加可溶性成分。近年来国内有人提出了粗饲料热喷处理工艺,也属于这类物理处理方法,我们将在后面介绍它,但是,在目前的条件下,由于这类处理的设备投资较高,还很难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宜春高新技术专利产品开发中心对本文具有编著权,凡转载者请通知本站。
(6)饲料的干燥和颗粒化处理
从广义上来讲,粗饲料的干燥和颗粒化处理也属于物理处理技术,干燥的目的是减少水分,保存饲料,例如:用人工方法调制干草可以减少养分的损失,但人工干燥后,牧草的含氮化合物如蛋白和维生素的溶解性及其消化率将下降。颗粒化处理,是将秸秆粉碎后再加上少量粘合剂而制成颗粒饲料,使得经粉碎的粗饲料通过消化道的速度减慢,防止消化率下降。喂牛的颗粒饲料以6—8毫米为宜。
二、化学处理法
(1)碱化处理
用氢氧化钠、氨水、石灰水和尿素等碱性化合物处理秸秆,都属于碱化处理。用碱性化合物处理秸秆可以打开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与木质素之间对碱不稳定的酯键,溶解半纤维素和一部分木质素,使纤维膨胀,从而使瘤胃液易于渗入。强碱如氢氧化钠可使多达50%的木质素水解。化学处理不仅可以提高秸秆的消化率,而且能改进适口性,增加采食量,是目前生产中较为适用的一种秸秆预处理方法,其中以氨化处理更为成熟,已在生产中普遍应用。
(2)酸化处理
用硫酸、盐酸、磷酸和甲酸等酸类物质处理秸秆,称之为酸化处理法,前两者多用于秸秆的木材加工副产物,后两者则多用于保存青贮饲料。酸处理能破坏饲料纤维类物质的结构,提高动物对粗饲料的消化利用率。例如,用1%稀硫酸和1%稀盐酸喷洒秸秆,消化率可达65%;用盐酸蒸气处理稻草和麦秸,再浸润5小时后风干,消化率可提高1倍,由于该处理方法成本较高,且易带来环境污染问题,故在生产中不很适用。
(3)碱-酸处理
为了解决碱处理后在秸秆中的残留问题,可以用碱-酸处理法。其方法是先将经切细的秸秆放进碱性溶液中浸泡,将浸泡好的秸秆转入水泥窖内压实,存放1—2天,然后再将这些秸秆放入3%的盐酸溶液中浸泡,以中和余碱,再除去用过的溶液,即可饲喂动物了。这种碱-酸处理法的主要缺点是花费成本过高,在生产实践中难以推广。
(4)氧化剂处理法
用过氧化氢、二氧化硫、臭氧、亚硫酸盐和次氯酸钠等溶液处理秸秆,可以减少秸秆中部分木质素,从而提高秸秆的消化率,现介绍以下两种处理方法:
1、二氧化硫处理法
每千克秸秆干物质用62.6克的二氧化硫,在温度为70℃时处理4天,用此法处理的秸秆中,多聚糖和纤维素、木质素溶解,半纤维素、木质素和不溶性灰分比未处理的秸秆分别下降21%、1.1%、和0.9%。处理的秸秆,体外消化率提高40%,体内消化率提高19%。宜春高新技术专利产品开发中心对本文具有编著权,凡转载者请通知本站。
2、过氧化氢处理
将秸秆在1%过氧化氢溶液中悬浮浸泡,再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11.5,保持温度24℃,轻轻搅拌16小时后,滤出秸秆,反复冲洗至中性,或用磷酸氢铵中和,使滤出液PH为7.4。最后再对秸秆进行冲洗,干燥和粉碎,就可用于喂畜。用此法处理秸秆,其木质素可溶解50—60%,从而提高了采食量。
三、生物学方法技术
生物学处理方法的实质是利用微生物进行处理的方法,它是用接种一定量的特有的菌种以对秸秆饲料进行发酵和酶解作用,使其粗纤维部分降解转化为动物可以消化利用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的成分,以改善其适口性,提高其营养价值和消化率。
微生物处理秸秆,目前在生产实践中主要采用青贮、发酵和酶解三种方式。青贮是通过乳酸菌发酵,产生酸性条件,抑制或杀死各种有害微生物,从而达到保存饲料的目的。它是微生物处理方法中,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一种秸秆处理方法;发酵处理方法是通过有益微生物的作用,软化秸秆,改善适口性,并提高饲料利用率;酶解是将纤维素酶溶于水后喷洒在秸秆上,让纤维素酶解分解纤维素,提高其消化率。
据报道:用大隔孢状草菌来发酵处理谷物秸秆、甘蔗秸秆和豌豆秸,其消化率可以分别提高到47%,39%,41%;而用侧孢霉菌来发酵上述三种秸秆,其消化率分别为:23%,28%,38%。把白腐菌中的裂褶菌和一种多孔菌接种在大麦秸秆上,于30℃或室温(18--24℃)培养3周或6周,大麦秸的消化率可提高5—11%。用IT64号菌(一种担子菌)处理秸秆,其蛋白质含量从2.9%提高到了8.5%,消化率从42.3%提高到了56.6%。用一种层孔菌发酵处理麦秸,其有机物消化率可以从46%提高到70%。近年来,国内有许多报道,用多种纤维素发酵菌种处理秸秆生产“秸秆生物饲料”,并声称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各地在推广这类菌秆饲料之前,如若没有获得确实的实践证明和国家主管部门的认可,则应持慎重态度,迄今为止,生物学处理秸秆,只有青贮和微贮两种方法得到过国家农业部的认可而得到广泛的推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麦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