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是糖尿病会遗传吗遗传可以阻断吗?


父母得糖尿病,会遗传给孩子吗?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非常关心的话题。遗憾的是,网络上传播的很多文章和视频,众说纷纭,泛泛而谈,甚至混淆了基因、遗传倾向和遗传病等概念,让很多糖友无可适从。今天我们就来一场硬核的科普,从科学的视角纵观糖尿病遗传的奥秘。图:艾科·乐易捷2语音版血糖测试仪糖尿病会不会遗传?答案比你想象的要严重每个人的基因都是有缺陷的,所以人类生下来都不是完美的,都带着天生的疾病倾向。有些人很不幸,携带的致病基因太强大了,发病和遗传风险很高,对健康影响很大,如白化病、血友病、先天性聋哑、地中海贫血、先天愚型等遗传病。大多数人,可能携带一种或者几种的遗传病基因,但不一定会发病,只有身体积累了足够多的遗传病基因,或者受到生活环境的激发影响后才会发病。而糖尿病就是最典型性的遗传研究对象。有些特殊类型如单基因糖尿病,是真正意义上的遗传病,只要携带了致病基因,发病和遗传给下一代的风险很高,比如单基因糖尿病——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MODY约占糖尿病患者人数的1%~5%,目前已发现14种类型,分别由 14 个不同的致病基因突变所致,其中葡萄糖激酶(GCK)基因和肝细胞核因子基因突变类型较为常见。MODY发病较为隐匿,临床上很容易漏诊,常在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中被发现。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如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1型糖尿病等,它们多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才发病。以2型糖尿病为例,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肥胖,精制食物和脂肪摄入过多的饮食模式,久坐、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这些环境因素就像导火索,激活了人体的致病基因,让胰岛素分泌和血糖代谢失控,糖尿病随之发生。相对而言,1型糖尿病遗传背景可能发挥的作用更大,有些单基因疾病会直接导致1型糖尿病相关自身免疫性综合征。多数情况下,有1型糖尿病遗传倾向的人,在病毒感染、化学毒物和饮食等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体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岛β细胞,造成胰岛β细胞大量死亡和功能衰竭,体内胰岛素分泌功能持续下降,最终导致1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对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更小,我国很多患者发病时为10-14岁的青少年,“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往往发病时就是非常严重的酮症酸中毒,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多依赖胰岛素治疗。所以,糖尿病会不会遗传?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图:艾科·乐易捷2语音版血糖测试仪藏在子宫里的2型糖尿病遗传奥秘我们转到更深入的话题:父母有2型糖尿病,会遗传给孩子吗?2型糖尿病具有遗传倾向,但是否发病还受到后天的环境因素影响。《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1年20发表了一项很有趣的研究结果,“体力活动对2型糖尿病遗传效应的修饰作用——中国双生子队列研究”,双生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双胞胎,他们的遗传基因非常相似,用来研究后天的环境因素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大小非常合适。研究者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的推荐,将每周≥5 d、每天30 分钟中等/高强度体力活动定义为体力活动达标。通过对24 214名双生子体力活动达标的研究发现,体力活动可修饰2型糖尿病的遗传效应,体力活动达标可降低遗传因素对2型糖尿病患病的影响。所以,医生经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真不是一句空话,确实是一种降糖“良药”。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是传给下一代呢?这一切要从子宫里受精卵结合的那一刻说起。2022年5月,《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报道“黄荷凤院士/徐国良院士团队合力破解卵子起源的糖尿病代际遗传之谜”的文章中,为我们解开了部分糖尿病的遗传奥秘。研究团队以孕前糖尿病为例,收集了糖尿病小鼠卵母细胞利用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到代孕雌鼠宫内获得子代。在排除孕期和产后高糖环境干扰后发现,卵母细胞在孕前已被打上代谢异常的烙印,传递到后代引发子一代糖耐量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了糖尿病代际遗传。简单来说,父母所经历的环境因素变化,如饮食、运动、肥胖、应激等代谢异常,可以被记录在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的DNA信息里,引起生殖细胞中基因表观修饰的改变并遗传给孩子,先天的、后天所有因素随时间一步步叠加下,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筛查将糖尿病家族史作为筛查的重要指标,因为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发生糖尿病的风险确实要比正常人高。图:艾科·乐易捷2语音版血糖测试仪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如何阻断糖尿病遗传给下一代?相比其他遗传病,阻断糖尿病遗传的关键在于阻断不良行为习惯上的“遗传”,而不是基因层面的阻断。中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人,可以说,糖尿病易感基因,几乎存在每个家族、每个人的身体里,阻断糖尿病的意义不大。很多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人群中,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父母爱高油、高盐、高糖、高脂食物,孩子同样也是这样的饮食;父母肥胖不爱运动,孩子多半喜欢宅;父母爱熬夜玩手机,孩子也多半手机不离手……如果孩子尚未患上糖尿病,就要带头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控烟等生活方式的改善,来降低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丹麦有一项研究发现:儿童期超重与成年期的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明显增加,但是如果能在青春期前恢复正常的BMI,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则与正常人相似。所以,刘畊宏的《本草纲目》操,该跳还得跳!适应不了的,跳绳、慢跑、打羽毛球、踢毽子都可以,只要能从小控制体重,远离糖尿病,那都不是事儿!此外,如果发现自己有糖尿病家族史,预防的另一个关键策略是及早进行糖尿病筛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2020版)》推荐, 具有下面情况的儿童和青少年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及早筛查:肥胖/超重且合并以下3项危险因素中至少1项:即母亲妊娠时有糖尿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有糖尿病史;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血脂异常)。对于这些高危的儿童和青少年,宜从10岁开始筛查;青春期提前的个体,则推荐从青春期开始筛查。首次筛查结果如果正常,宜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总之,糖尿病易感基因是先天的,真正得不得糖尿病的权利还是掌握在你手中。了解更多糖尿病知识及血糖监测产品,请访问:血糖仪|血糖试纸|尿酸仪-艾科On·Call参考文献:1. 徐勇, 胡承, 杨涛, 等. 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筛查与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5): 423-432.2. 焦阳, 李小英. 表观遗传与糖尿病 [J] .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7,9 (12): 732-735. 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7.12.0023. 突破!黄荷凤院士/徐国良院士团队合力破解卵子起源的糖尿病代际遗传之谜 [J] .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2, 37(10) : 7-7. DOI: 10.3760/cma.j.issn.1000-8039.2022.10.144.4. 陈松建, 高文静, 吕筠, 余灿清, 王胜锋, 黄涛, 孙点剑一, 廖春晓, 逄增昌, 俞敏, 汪华, 吴先萍, 董忠, 吴凡, 江国虹, 王晓节, 刘彧, 邓健, 陆林, 曹卫华, 李立明. 体力活动对2型糖尿病遗传效应的修饰作用——中国双生子队列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7): 1167-11735. 张波,杨文英.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及预防展望[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11(1) : 7-10. 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9.01.002
}
遗传性疾病是怎么发生的呢?如果父亲或母亲某方面的基因有缺陷(即本身患有遗传病)、或者由于内在或外在的原因(辐射、某些药物等)造成基因在无数次的复制过程中发生了缺失、突变,也就带来了遗传病。对于大量无法根治的遗传病,应当采取积极措施,重点是预防遗传病的发生。而遗传病的预防,主要通过人为的方法降低或杜绝遗传病的发生和传播。如果你的母亲或外祖母有下面疾病之一的话,作为子女的你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早预防。1、肺癌肺癌患者中至少有10%的人具有遗传性,而母亲或姐妹中若有人患有肺癌,遗传给子女的机会要比男性患肺癌遗传给子女的高出2-3倍。忠告:有规则地锻炼,戒烟酒,吃低脂肪、富含纤维的食物。考虑从30岁起每年都要进行胸部透视。2、心脏病如果你母亲在65岁之前心脏病曾发作过,那么将来你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忠告:保持苗条的身材,经常锻炼,戒烟,减少高脂肪食品的摄入。35岁之后经常测量血压和胆固醇含量。3、ⅱ型成人糖尿病此病通常40岁以后发生,且是妇女中非常常见的疾病。研究表明,有20%-40%的子女是从母亲那儿遗传患上此病。忠告:保持苗条的身材,坚持运动,45岁之后每隔叁年做糖尿病的常规检查。4、妊娠时有困难母女之间也许有类似或相同尺寸、形状的骨盆。研究表明,妊娠高血压和静脉曲张在家族中具有遗传性。忠告:对于静脉曲张,使之减少到最小程度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苗条。5、绝经早你的绝经年龄可能和你母亲相同。一个女人有多少个卵子,在她出生时就已经决定了,而这种“决定”则来自遗传因子。忠告:如果抽烟,则能使绝经年龄提前2-3年。6、骨质疏松母亲患有骨质疏松疾病,女儿患脆骨的发病率就会很高,所以她们也更有可能骨折、驼背、弯腰、臀部断裂等。妇女的骨头质量和失去的骨质,和她母亲的情况非常相似。忠告:提高钙和维生素d的摄取,可通过喝牛奶、吃钙片、加强锻炼、戒烟戒酒,也能使骨骼保持健壮。绝经后,要做骨密度测试。7、抑郁症一个女人有10%的可能性会从母亲那儿遗传患上情绪不稳定的疾病。……快乐妈咪远离抑郁忠告: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有迹象的信号,比如突然的情绪波动、哭泣。如果有类似情况出现,请去看心理医生。8、嗜酒嗜酒具有家族性,女性尤其深受其害。遗传性疾病是怎么发生的呢?如果父亲或母亲某方面的基因有缺陷(即本身患有遗传病)、或者由于内在或外在的原因(辐射、某些药物等)造成基因在无数次的复制过程中发生了缺失、突变,也就带来了遗传病。人们往往把先天性疾病都认为是遗传病,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先天性疾病是在胎儿期得的,也就是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外界或内在不良因素作用,致使胎儿发育不正常,出生时已经有表现或有迹象的疾病。如: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畸形、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遗传病是指父母亲的精子或卵子发育异常,而导致胎儿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的不正常。这种病可以出生后就表现出来,也可以生后长到一定年龄时才表现出来。如:精神病是可以遗传的,多数到青春期才开始发病。所以,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是不同的。先天性疾病是生下来就表现出来,但并不都于遗传有关,且多半可以通过做好孕期保健来避免。而遗传性疾病多半不易治愈,常是终生存在的,只能通过产前检查,及时终止妊娠来避免。· 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有关资料证明,染色体偶然错误的概率越到生殖年龄后期越明显增高。因为女性一出生,卵巢里就储存了她这一生全部的卵细胞,当她年龄较大时,卵子就相对地老化了,生染色体异常患儿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增加。统计资料显示,此种可能性约为4.5%。· 父母之一为平衡易位染色体的携带者他们的子女中有1/4将流产,1/4可能是易位型先天愚型,1/4可能是平衡位染色体的携带者,只有1/4可能出生正常的孩子。如果通过染色体检查,发现夫妻中有一方是平衡易位染色体的携带者,则应该考虑不再生育或者在怀孕后进行产前诊断,以防止患儿的出世。· 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夫妻统计资料告诉我们,习惯性流产妇女的染色体异常的概率比常人高12倍。而凡是胎儿有染色体异常的均易流产,因此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夫妇要有所警惕,在下次怀孕前男女双方一定要作详细的体检及遗传咨询。· 已经出生一个“先天愚型”患儿的母亲其第二个孩子为“先天愚型”患儿的概率为3%。已生过一个常染色体隐性代谢病患儿(如白化病、先天性聋哑、侏儒、苯丙酮尿症等)的母亲,再次生育时孩子的发病率为25%。· 经常接触放射线或化学药剂的工作人员对有以上出生遗传病和先天畸形胎儿风险的父母,一定要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从根本上阻断遗传性疾病的传递。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已经患了遗传病,能不能治疗呢?怎样才能预防遗传病的发生呢?我们将在其他文章中来探讨这个问题。对于大量无法根治的遗传病,应当采取积极措施,重点是预防遗传病的发生。而遗传病的预防,主要通过人为的方法降低或杜绝遗传病的发生和传播。应加强遗传咨询,普及有关遗传病的知识,采取预防措施,检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从而避免或减少遗传病儿的出生。避免近亲结婚:中国自古就有亲上加亲的说法,但这样做只会增加病发率。近亲婚配所生的子女智力比非近亲子女差得很多,而且发病率很高。避免高龄生育:生育年龄最好不要超过35岁,因为高龄产妇的细胞老化,易受外界病毒感染,受精后形成的个体易产生染色体病。遗传咨询:高龄产妇、有遗传病家族史、夫妻一方是染色体畸变的携带者、有生育畸形儿史、有多次流产史、有接触放射性元素史的夫妻,在决定怀孕前应找医生咨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爸爸是糖尿病会遗传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