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可以不起叫不起床的妈妈在做饭爸爸喊我起床起床?

有些时候,爸爸妈妈会不知如何应对宝宝的“慢节奏”生活——起床后,撑着惺忪而迷茫的睡眼,慢慢探索着各种将小手伸进袖管的姿势;洗漱中,总要试着用小毛巾擦拭下小脸之外的部位,甚至其他物件;到了饭点,细嚼慢咽之余,还喜欢把餐具当成乐器,悠哉地敲起“叮叮当”……这些情况一方面说明——孩子正在学习自理,不可谓不努力,但总拖拉也着实令父母着急,事事催,日日催,往往收效甚微……其实,成年人眼中的“磨蹭”正是孩子天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非故意为之,想要改变这个情况,需要家长们厘清源头,才能有效地着手改善。 孩子为什么爱“拖拉”?磨蹭是幼儿发展特点所决定的行为习惯。首先,从神经学的角度讲,专注、执行的能力,主要由大脑前额叶皮层来负责,比如解决问题、临场反应、记忆力、语言能力、动力、判断力、冲动控制以及社交等,都是由前额叶部分完成的。学龄前孩子的大脑前额叶发育远未成熟,所以在效率上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迅速,一次性执行多个动作指令,思维容易被打乱。上文所提的起床、穿衣、洗漱、吃早餐,这些成年人看来一气呵成就能做到的事,对孩子来说却包含了许多小动作。仅以刷牙为例,都能分成挤牙膏、用杯子装水、刷牙齿内侧和外侧等许多需要记忆的步骤。任何一环出现差错,都会影响他们刷牙的进度;而且就算他们已做得很好,以大人的标准也往往还是“不够快”的。其次,孩子强烈的好奇心会进一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毛巾沾水后会变软?”、“刷牙能刷出好多泡泡诶!”、“牙膏甜甜的,能吃吗?”这些问题和现象随时会占据他们的脑海,如果得不到答案,下次洗漱时孩子仍会花时间去想。而这种思考,正是家长眼中的“拖拖拉拉”。此外,心理学研究发现,2.5-3岁的孩子刚刚开始萌发初步的时间概念,这时候他们只能理解昼夜这样跨度较长的、最基础的时间。同时,大部分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还不会认表,对于具体时间长度的把握能力也不成熟。可见,家长们在催促时习惯着重强调的“10分钟”、“8点前”这样的时间量词,孩子们其实是理解不了的,所以他们很可能就会以家长焦躁的程度为参照,把歇斯底里的叫喊当作特殊的“闹钟”,如果大人不叫,甚至意识不到紧迫。应对“拖拉”堵不如疏,顺从孩子的天性如上所述,“磨蹭”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自然表现,频繁的催促和粗暴的监管只会适得其反。想要有效改善这个情况,家长可以试试以下方法——1.故事引导法小朋友往往对故事书很着迷,不如找一些有关名人守时的儿童读物,让TA自己看,或者亲自给TA讲一讲;有时也可以讲一些因为不遵守时间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故事。生动的故事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2.玩竞速类亲子游戏,提高效率意识经常与孩子搞一些小比赛,如比赛吃饭、比赛穿衣,使TA在游戏中提高动作的敏捷程度。比赛对象还可以是其他小朋友,如——“你看隔壁的贝贝已经去幼儿园了,如果你不快点,老师就会只表扬贝贝了。”3.和时间“赛跑”,每天进步一点点帮孩子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最初做某件事所用的时间,然后记录每天实际完成所用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适量奖励。让TA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任务进发,一直到达合适的时间为止。4.适当让孩子体验“磨蹭”的后果首先估计出孩子尽最大能力完成某件事情的时间,然后规定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这项事情,否则就不让TA继续做下去,时间一到就停止。如:到了吃饭时间,TA仍然不愿吃饭,或慢腾腾地吃,到时间就把饭菜收起来,对TA说:“希望你下次能按时把饭吃完。”同时杜绝给孩子吃零食,等TA体验到饥饿时,自然会知道磨蹭的坏处。5.定个小闹钟,学会管理时间 和孩子一起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用多长时间,吃早点多长时间,都做出合理的安排。对时间管理越严越细,效率越高。在TA做一件事之前上个闹钟,到点时,闹钟铃声大作,提醒TA时间够久了,不能再磨蹭了。小闹钟嘀嘀答答地响,对宝宝就是一个督促,容易产生紧迫感。另外,在提高宝宝做事速度的同时,一定要告诉TA,动作快不等于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在做好的同时,速度能再快一点就更好了。手头的各种工作、承担的家庭责任让成年人对时间充满了紧迫感,但对孩子而言,“磨蹭”或许是在思考、“拖拉”也是一种玩耍。正因如此,当要为宝宝的“笃悠悠”焦虑上火时,爸爸妈妈们不妨先静下心来回望往昔,或是在浴室里兴奋地抓着肥皂泡,或是驻足小路边耐心地观察蚂蚁和落叶,或是和小伙伴们玩到忘我的那段童年……此时此刻,孩子们很可能也正享受其中。如果能让这份快乐停留得久一些,稍稍陪着他们“磨蹭”一下,又有何妨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妈妈在做饭爸爸喊我起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