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是运动神经元病是怎么引起的患者怎么了?


概述运动神经元是指负责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器官活动的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病属于罕见疾病,是一系列以运动神经元改变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患者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延髓麻痹等,通常无感觉异常。该病多为中老年发病,病程多为2~6年,大多预后不良,常因呼吸肌受累死于呼吸肌麻痹或肺部感染。疾病分类下运动神经元型多于30岁左右发病。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颅神经损害常以舌肌最早受侵,出现舌肌萎缩,伴有颤动,以后腭、咽、喉肌,咀嚼肌等亦逐渐萎缩无力,以致病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包括进行性脊肌萎缩和进行性延髓萎缩。上运动神经元型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因病变常先侵及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故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本症称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临床上较少见,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进展甚为缓慢。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型通常以手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一般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程晚期,全身肌肉消瘦萎缩,以致抬头不能,呼吸困难,卧床不起。病因运动神经元病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未明。可能为各种原因引起神经系统有毒物质堆积,特别是自由基和兴奋性氨基酸的增加,损伤神经细胞而致病。主要病因遗传因素运动神经元病大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史,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常见的致病基因是21号染色体上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感染和免疫有研究人员认为该病的发病可能与脊髓灰质炎病毒、肠道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关,当感染侵及神经元,患者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金属元素运动神经元病发病可能与某些金属,如铅、汞、铝等有关,环境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差异也可能是某些地区地理性高发病率的原因。营养障碍有研究人员发现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患者血浆中维生素B1及单磷酸维生素B1均有减少,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神经元的正常代谢障碍,进而导致肌萎缩侧索硬化。神经递质ALS患者的脑脊液中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水平明显降低,而去甲肾上腺素升高,病情越严重这种变化越明显,也有研究表明兴奋性氨基酸(主要是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神经细胞毒性作用在ALS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流行病学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罕见疾病,年发病率为(1.5~2.7)/10万,患病率为(2.7~7.4)/10万。多在中年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患病比例为(1.2~2.5):1,约5%~10%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有家族史。好发人群中老年男性该病多为中老年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有外伤史者据统计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史。过度体力劳动者重体力劳动者患运动神经元病的几率会增加。诱发因素外伤人体在外伤后可能会导致神经的损伤,进而出现相应的症状,且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多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外伤史。过度体力劳动有资料显示矿工、重体力劳动者等患运动神经元病的几率更大,因为通过过度的体力劳动,机体内的很多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体外,同时神经的功能代谢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症状运动神经元病通常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由于损伤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延髓麻痹等症状的不同组合。不少病例先出现一种类型的表现,随后又出现另一类型的表现,最后演变成ALS。因此在疾病早期有时比较难确定属于哪种类型。典型症状肌萎缩侧索硬化常见的首发症状为一侧或双侧手指活动笨拙、无力,随后出现手指小肌肉萎缩,逐渐发展至前臂、上臂及肩部肌群。随着病程的延长,肌无力和萎缩扩展至躯干和颈部,最后累及面肌和咽喉肌。少数病例肌萎缩和无力从下肢或躯干开始。受累部位常有明显肌束颤动。进行性肌萎缩常见首发症状为单手或双手小肌肉萎缩、无力,逐渐波及前臂、上臂及肩部肌群。受累肌肉萎缩明显、肌张力降低,可见肌肉颤动。进行性延髓麻痹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发音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咀嚼无力。舌肌明显萎缩,并有肌束颤动,唇肌、咽喉肌萎缩。本类型病情进展较快,多在1~2年内因呼吸肌麻痹或肺部感染而死亡。原发性侧索硬化常见首发症状为双下肢对称性僵硬、乏力,行走呈剪刀步态。缓慢进展,逐渐累及双上肢。一般无肌萎缩和肌束颤动、无感觉障碍。该类型进展慢,可存活较长时间。其他症状有一小部分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出现运动系统以外的表现,如痴呆、感觉异常、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也有少部分患者出现眼外肌运动障碍。并发症肺部感染运动神经元病晚期因呼吸肌受累极易出现呼吸不畅、咳嗽反射减弱,分泌物不易排出,从而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甚至进一步造成呼吸衰竭;另外延髓麻痹会导致饮水呛咳的出现,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几率。营养不良当病变累及延髓时会出现吞咽功能障碍,影响正常饮水、进食,从而导致营养不良、脱水的出现。褥疮当患者病程进展,肌无力发展至影响自主活动时,如果缺少必要的翻身、擦洗等护理工作时,极易导致褥疮的出现。就医尽管运动神经元病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但有许多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可能加强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延长生存期。就医指征就诊科室医生询问病情需要做的检查肌电图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是诊断运动神经元病最有价值的手段,特别是在疾病早期,尤其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运动诱发电位(锥体束检查)此项检查为运动神经元病提供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客观依据。单纤维肌电图检查通过特殊的针电极来记录非常小的单个肌纤维的动作单位。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检查结果常为正常或偏低,脑脊液检查正常或蛋白有轻度增高,免疫球蛋白可能增高。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结果为正常。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正常或者轻度升高而其同工酶不高。免疫功能检查可能出现异常。CT和MRI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结构性病变导致的锥体束或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肌肉活检可见神经源性肌萎缩的病理改变,并非诊断MND的常规检查项目,仅在临床表现不典型或诊断困难,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时选择。诊断标准根据中年以后隐匿起病,慢性进行性加重的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的肌无力、肌萎缩、延髓麻痹等,无感觉障碍,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脑脊液正常,影像学无明显异常,即可做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颈椎病颈椎病可有手部肌肉萎缩,压迫脊髓时还可表现出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症状和体征,亦可呈慢性进行性病程,与运动神经元病难以鉴别。但是颈椎病常伴有上肢或肩部疼痛,也常有根性分布的感觉障碍,无延髓麻痹的表现。颈椎X线片、CT或MRI提示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椎间盘变性或脱出,甚至脊膜囊受压,有助于鉴别。延髓和脊髓空洞症临床上也常有双手小肌肉萎缩、肌束颤动。但该病有典型的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MRI可显示延髓或脊髓空洞,有助于鉴别。良性肌束颤动高达70%的正常人有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自发性粗大的肌束颤动,但无肌无力和肌萎缩,肌电图检查也正常,两者可以根据肌电图觉得检查结果进行鉴别。治疗目前仍缺乏能够有效逆转或控制病情发展的药物。运动神经元病致病因素多样且互相影响,故其治疗必须是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各种非药物治疗。治疗周期糖尿病目前尚不能治愈,为终身疾病,需要终身间歇性治疗。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利鲁唑抑制谷氨酸释放的作用,有可能延缓病程、延长延髓麻痹患者的生存期,但对患者的肌力和生活质量没有显著改善。心理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很有可能存在焦虑、抑郁的情绪,应加强心理疏导,必要时可给予抗焦虑、抑郁药物。如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应予心理治疗,并视情况给予佐匹克隆、唑吡坦等助眠药物。其他治疗预后运动神经元病的预后因不同的疾病类型和发病年龄而有所不同。早诊断、早治疗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能否治愈运动神经元病目前尚不能治愈。能活多久原发性侧索硬化进展缓慢、预后良好,可存活较长时间。部分进行性肌萎缩患者的病情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稳定,但不会改善。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性延髓麻痹以及部分进行性肌萎缩患者的预后差,病情持续性进展,多于5年内死于呼吸肌麻痹或肺部感染。复诊运动神经元病刚开始发病时,至少每3~6个月复查一次;随着病情进展,如出现吞咽障碍、肺部感染等症状时可能会出现频繁住院,甚至长期住院治疗。饮食饮食调理目前对于运动神经元病并无针对性饮食宜忌,均衡饮食即可。护理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护理应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营养状态、吞咽功能和呼吸状态等,关心患者的心理状况,保持环境干净整洁,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日常护理按照医嘱用药,了解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服药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根据自身的病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些适当的运动。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保持周围环境的干净、整洁,家属或护理人员应每天按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按摩、擦洗,减少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出现。对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应放缓进食速度,尽量避免误吸的出现。病情监测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营养状态、吞咽功能和呼吸状态等。心理护理保持良好心态,家属应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患者合适的心理支持,适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特殊注意事项尽量避免接触重金属、化学物质、有毒物等。预防由于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原因不明,因此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有益处。预防措施
}
运动神经元病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的肌无力、肌萎缩、延髓麻痹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结合,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的虚劳、痿证等范畴。相关中医疾病 运动神经元病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中医科、脑病科常见症状 肌萎缩、肌无力和锥体束征主要病因 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如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失治
病因 本病起病隐袭,常无外感温热之邪灼肺伤津的过程,一旦出现症状,表现为虚损之象。因此,本病主要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如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失治等因素损伤脾胃和(或)肝肾,致气血生化乏源或精血亏耗所致。症状 多于中年后起病,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袭,进展缓慢。病程多为2-7年,患者往往死于合并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萎缩、肌无力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本病通常分为以下四型:1、肌萎缩性侧索硬化(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多为散发。由于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神经核及锥体束受累,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并存的特征。(2)首发症状常为手指运动不灵活和力弱,随之手部小肌肉萎缩,渐向前臂、上臂、肩胛带肌群发展,萎缩肌群出现粗大的肌束颤动;双上肢可同时出现或先后相隔数月;与此同时或以后出现下肢痉挛性瘫痪,剪刀样步态,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Babinski征等;可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感、痛感等,但无客观感觉障碍;延髓麻痹通常于晚期出现。(3)少数病例从下肢或躯干肌起病,渐延及双上肢,最后出现锥体束征,为本病的变异。(4)病程持续进展,最终因呼吸肌麻痹或并发呼吸道感染死亡。本病生存期短者数月,长者十余年,平均3-5年。2、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男性多见。运动神经元变性仅限于脊髓前角细胞。起病隐袭,首发症状常为一侧或双侧上肢远端肌肉萎缩、无力,逐渐累及前臂、上臂及肩胛带肌肉;也有从下肢萎缩开始者,但少见;病程一般较长,进展缓慢,生存期可达10年以上,但受累肌肉萎缩明显,肌张力降低,可见肌束颤动,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侵犯。如进展至延髓出现延髓麻痹者存活时间短,常死于肺部感染。3、进行性延髓(球)麻痹发病年龄较大,中年后起病。病变侵及脑桥和延髓运动神经核。主要临床表现为构音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咀嚼无力,舌肌萎缩明显,伴肌束震颤,咽反射消失;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出现下颌反射亢进,后期伴有强哭强笑,呈真性与假性延髓性麻痹并存表现。此型进展较快,多在1-3年死于呼吸肌麻痹和肺部感染。4、原发性侧索硬化极少见,多在中年或更晚起病,起病隐袭。病变主要侵犯皮质脊髓束。首发症状为双下肢对称性强直性无力,行走时呈痉挛步态。疾病进展缓慢,渐及双上肢。四肢肌张力增高,下肢明显,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一般无肌萎缩,感觉系统正常;如病变侵犯皮质延髓束可出现假性延髓性麻痹。本病存活时间较长。检查 1、生化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活性、脑电图、颅脑CT、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脑脊液检查多无异常,MRI显示部分病例受累脊髓和脑干萎缩。2、肌电图示肌肉主动收缩时运动单位时限增加,波幅增宽,可见巨大电位,静止时可见典型不规则纤颤电位,有时可见束颤电位,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肉活检有助诊断,但无特异性,早期为神经源性肌萎缩,晚期在光镜下与肌源性萎缩不易鉴别。诊断 根据中年以后隐袭起病,进行性加重,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远端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震颤,伴腱反射亢进(或减退)病理征等,无感觉障碍,典型神经源性肌电图改变,一般诊断不难。根据中年以后隐袭起病,进行性加重,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远端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震颤,伴腱反射亢进(或减退)病理征等,无感觉障碍,典型神经源性肌电图改变, 一般诊断不难。1、脊髓肌萎缩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的致病基因已被克隆,命名为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病变只累及下运动神经元,以脊髓前角细胞为主,易误诊为进行性脊肌萎缩症。2、颈椎病脊髓型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和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导致脊髓压迫性损伤。颈椎病肌萎缩局限于上肢,常伴有感觉减退,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肌束震颤少见,一般无脑干症状。3、脊髓空洞症和延髓空洞症本病首发症状也是双手小肌肉萎缩、肌束震颤、锥体束征和延髓麻痹,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相似,但临床进展极慢,且有节段性分离性感觉缺失,MRI可见空洞形成。治疗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以支持及对症治疗为主,保证足够营养,改善全身状况。应用神经营养因子、维生素,应用针灸、按摩、理疗及被动运动等。呼吸困难时气管切开,吞咽困难时胃管鼻伺。中医的辨证论治对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有一定的疗效。预防 注意精神饮食调养,避风寒、勿受凉、避免过度劳累。病情危重,吞咽及呼吸困难的卧床患者,应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排痰,防止肺部感染及褥疮的发生,尽早开展康复理疗按摩,防止肢体挛缩及关节僵硬。运动神经元病 审核
刘金民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神经元病是怎么引起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