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病人出现痉挛是什么原因性瘫痪怎么办?

怎么呢?会导致患者双下肢痉挛,对患者的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对双下肢痉挛性截瘫的治疗没有一个标准的治疗方法,只有选择适合自身病情的方法才能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效果。在此,专家向大家介绍双下肢痉挛性截瘫怎么治疗。

1.抗胆碱能药物适用于早期轻症或由药物诱发等的综合征。

(1)美多巴:第一周用1/2片,每日一次。其后每隔1周,每日增加半片,直至最合适的剂量。最多可达3-4片/日,分4次服用。

(2)森纳梅脱:常用25/250剂型。开始用森纳梅脱25/250的1/2片,每日1次,以后每隔日增加1/2片,直至最适合剂量。最大剂量勿超过森纳梅脱25/250每日4片,分4次服。

复方多巴胺制剂开始治疗后的2-5年内大多数帕金森病患好转,在5-6年后疗效减退,甚至症状比用药前更严重;仅有极少数患者比用药前病情有所好转。

1)培高利特:每晚口服50ug,共2天;以后每隔3天,增加100ug/d,直到1.0-1.5mg/d左右的最适剂量,3次/日,饭后服用。

2)泰舒达:每日150-200mg.对静止性震颤更有帮助,也可改善抑郁情绪。

3)普拉克索:每晚口服0.25mg,共一周。以后每隔7天,每日增加0.5mg.总量达1.0mg/d,分三次饭后服用。

4)嗅隐亭:已少用。溴隐亭0.625mg/次,1-2次/d,2周内逐渐增加剂量,每2周或每月增加1.25-2.5mg,以找到最佳疗效的最小剂量。

症状限于一侧或一侧较重的病人,如药物治疗不满意者,可考虑立体定向手术。目前深部脑刺激法对丘脑的底核或腹内侧区高频电刺激可改善症状。丘脑切开术、苍白球切开等可减轻对侧肢体的症状,各组术后均有复发,疗效不持久、治疗侧肢体有轻微瘫痪状态,目前已少应用。胎儿黑质细胞移植于尾核、壳核,可短期改善症状,减少复方多巴制剂的用量。仅有短期疗效,取材困难等缺点,目前已少应用。

以上所述的治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因为了解双下肢痉挛性截瘫的治疗可以让患者能根据病情进行选择治疗方法,而针对病情进行治疗效果会更佳。

}

病 史 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母孕7个月时因摔倒致早产,生后无窒息,出生时体重约2000克,生后黄疸持续半月余(具体处置不详)。运动发育落后,6个月翻身,10个月腹爬,12个月四爬,14个月扶站,现3岁仍不能独走。
姿势、运动评价仰卧位:姿势对称,追视灵活,双手可过中线,可左右翻身(上肢带动),无不随意运动。
坐位:圆背+,各方平衡建立。坐位支持点为:底髂关节
俯卧位:抗重力伸展可,四点支持稳定。可向坐位及膝立位转换,四爬+,下肢分离运动欠佳。
膝立位:保持不稳定,可单膝转换成立位,左侧略差。
立位:可独站,各方平衡未建立。

原始反射: ATNR:— 足握持反射:—

膝腱反射:++ 跟腱反射:++

病理反射:巴氏征:+;踝阵挛:+;

内收肌角:左40度,右50度;

腘窝角: 左90度,右100度;

足背屈: 左10度,右10度

1、双下肢肌张力高,肌力差,内收内旋。

3、左右差别(左侧重于右侧)

自幼无外伤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疾病病史。

1、高危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

诊断: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

降低双下肢肌张力,促通立位平衡。

1、活动双下肢:扩大足背屈角,降低腘绳肌肌张力。

2、桥式运动:增加背肌肌力,等张等长收缩。

3、bobath球:侧拉起,直拉起,增加腹内外斜肌、腹直肌肌力。抑制双下肢内收内旋,同时伸展髋关节。

4、俯卧位于辘辘上:增加臀大肌肌力,髋关节伸展训练。

5、蹲起训练、上下木箱训练:增加双下肢肌力。

6、平衡板上跪立位平衡:诱发躯干立直反射。

7、仰卧位蹬双下肢:增加股四头肌肌力。

8、俯卧伸髋训练:增加臀大肌肌力。

9、俯卧位双下肢屈曲到伸直训练:增加臀中肌肌力训练。

}

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uper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治疗痉挛性脑瘫已成为解除痉挛的首选方法。腰段SPR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儿的行走能力。

脑性瘫痪是脑在生长发育完成以前受到某种侵害损伤而造成永久性非进行性的肢体姿势及运动异常的。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运动神经元瘫痪及姿势异常,伴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多发生在3岁以下,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发病率为175‰~246‰[2],其中痉挛性脑瘫及以痉挛为主的混合型脑瘫占70%以上。

19世纪,Sherrington首次阐述了肌张力与痉挛的关系,为神经外科治疗脑瘫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Fasano等[3]1978年首次尝试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目的在于选择性切断肌梭传入的Ⅰa类纤维,阻断脊髓反射中的r-a反射环路,从而降低肌张力。国外最新研究资料发现,对14例术中电生理检测,发现5例肌电图(EMG)异常的患者中有4例神经轴索变性,另1例脱髓鞘改变。另9例EMG正常患者中8例的髓鞘上有微小改变和1例神经根的脱髓鞘但无轴索变性[4]

神经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再生,其功能有可代偿性和可变化性,在予以刺激下可使神经细胞出现新的树突分叉,形成新的神经传导通路,从而恢复其功能。年龄越小,再生能力越强,这使脑瘫的治疗成为可能。外科手术治疗通过在不同部位阻断牵张反射径路或提高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抑制功能来降低受累肌肉的兴奋性,从而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由于当时对脊神经后根鉴别经验不足,术后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多见。本组术中在脊神经孔处将脊神经分离成两束,通过解剖学及电生理检测进行辨别,术后无一例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但当手术切开硬脊膜前需停用肌松药,使肌张力逐步恢复,若肌松作用较强,将会使脊神经后根电刺激阈值明显增高,甚至毫无反应,从而会误导手术者的判断。该术式现已成为治疗痉挛性脑瘫的首选方法,最新一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资料表明,SPR+康复理疗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理疗的疗效[5]

在术中切断神经束的数量,应视为该术式的主要环节,如何把握切断数量才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有学者认为不宜切除过多,否则容易导致术后肌力及感觉障碍[6]。根据神经解剖学及笔者的经验,切除比例以不超过50%为佳,因为应用解剖学发现脊神经后根起始部、中间部和椎间孔外部计数100μm总的神经纤维数为3243根±143根,Ia类神经纤维为1702根±85根,占总神经纤维数的52.5%。Ia类神经纤维在后根内呈均匀分布,没有集中分布区,一般前根应分到6~11小束,后根应分到10~18小束,切断最大比例应不超过后根神经纤维总数的1/2[7]

本组病例中我们大部分按每组肌群肌张力增高程度确定切断支配该肌群神经束的数量,肌张力4级切断50%,3级切断40%,2级切断20%。根据我们手术体会,依照肌群肌张力情况选择性切断各神经束,大多获得了满意疗效,与国外报道一致[8,9]。本组有7例术后双下肢麻木、1例下肢乏力,原因可能为经验不足,切除比例过多所致。

国内外均有报道SPR术后远期易出现脊柱滑脱、脊柱畸形等并发症[10,11]Spiecel等[7]报道腰部活动范围大,椎板成形术后椎板在L11%、L23%、L38%、L435%、L546%出现不愈合。本组在复位椎板复合体时,两侧椎板用钛片牢固固定,椎板切缘填塞骨沫,两端的棘间韧带用7号丝线牢固缝扎,棘上韧带与肌筋膜严密缝合,术后腰围固定腰部,还有保留L4椎板的“跳跃式”SPR,均是为了保持腰椎稳定性,经长期随访并复查CT和MRI,未见腰椎前凸、畸形及滑脱现象增加。

通过随访观察,我们认为智力低下不应列为手术的绝对禁忌症。智力低下者因术后解除痉挛,可方便护理,且经过正规训练后肢体功能仍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术后康复训练至关重要,本组29例术后经过良好训练,4-6月后即开始独立行走,而2例未进行正规训练的患儿2年后才开始行走,由此可见功能训练的重要性。一组随访资料还指出,在对脑瘫患儿SPR术后随访时,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肢体运动功能,还要注意他们的身高和体重,因为肥胖会影响肢体关节发育及活动度[12]

我院已开展该项手术多年,手术技术成熟,手术预后良好,可快速缓解脑瘫患儿肌张力,为患儿康复训练提供有利机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瘫痪病人出现痉挛是什么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