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帕金森森行动迟缓怎么改善?

帕金森病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属祖国医学中“振掉”、“颤证”的范畴,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患者较少见,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80岁以上发病率达2%,每年新发患者达10万人以上,约半数病人在5~8年后丧失生活能力,自然病程仅约14年。

随着对帕金森病的深入了解,注意到帕金森病患者除了运动功能障碍之外,多合并抑郁症、焦虑症、顽固性失眠、认知障碍、嗅觉减退、流涎、夜间大量出汗、直立性低血压、顽固性便秘、不安腿综合症等非运动症状,这些非运动症状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这种现象引起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因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发生率高、识别率低、个体差异大,这种情况主张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积极发挥祖中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探寻中医药治疗非运动症状的方法。早期单纯运用中药治疗,改善非运动症状,延迟西药应用时间;中晚期中西医并用,减轻西药不良反应等。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帕金森病患者合并精神症状的发生率高达87.5%,其中抑郁症最为常见,因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加剧病情而不利于疾病恢复。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领悟到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属祖国医学“郁证”范畴,多因肢体震颤、行动迟缓、日常生活如穿衣、吃饭、入厕等自理能力逐渐丧失,严重者不能自理等生理变化难以接受;复因颤证病程长,致残率高,患者易产生情绪低落的现象,兴趣缺乏,胸胁胀痛、易怒喜哭、恐惧、疑虑心理,久之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发为郁证。抑郁症是颤证的兼证,即“因病致郁”。

患病后社交活动减少、生活自理能力受限等不适应,从而促发情感障碍,失去对生活、工作的信心。若失治或误治,日久可致气机运行不畅,血瘀痰湿火毒内生,心神不宁,变证丛生。在治疗上应针对病因病机辩证施治,以畅达气机,疏肝解郁为基本治则,并根据痰郁、血郁、湿瘀、食郁、火郁等程度不同而随证治之。临证善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化裁,全方共奏疏肝解郁,畅达气机之功,为帕金森病伴抑郁症的良方。

某,男,54岁,主因进行性行动缓慢,肢体震颤5年,5年前渐出现行动缓慢,肢体欠灵活,日常生活中吃饭、穿衣、做家务等能力均受影响,在外院诊断为帕金森病后给予普拉克索片和金刚烷胺片治疗,病程仍呈逐渐加重趋势,2009年行直肠癌手术后症状加重明显,并出现下肢震颤,情绪不稳时震颤加重,肢体强硬,活动不利,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伴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思维迟缓、言语减少,善太息,失眠多梦,多汗,大便燥结难下。

见证:精神萎靡,神情呆钝,面部略呆板,表情缺乏,肢体僵硬、震颤,行动迟缓,舌质暗红少苔,脉弦细涩。详细询问病史,系统体格检查后诊断为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以滋阴熄风,疏肝解郁为其治则,选杞菊地黄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配合美多巴1/4片,日4次口服,普拉克索片0.125,日三次口服,服用上方10剂后患者自感失眠多梦、多汗、情绪低落、大便秘结症状稍改善,守上方加珍珠母30g,生牡蛎30g,百合15g,郁金15g,镇静安神,疏肝解郁。保持心情舒畅,培养日常生活的兴趣爱好,适度活动,结合药物积极治疗。再诊时患者精神状态好转,主动与家属交流,情绪低落、肢体震颤强直等症状均较前减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治疗帕金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