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汗、大出血、频繁吐泻伤津,气随津血脱失所致?


· 生活新鲜事,看我就知道

1、性质不同: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气血失调是气与血失去互相协调作用的病机。

2、特点不同:气血不足属气血同病。气血亏虚则会形体失养,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等为常见证候。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故气的虚衰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

3、诊治方法不同:气血不足则需要经常做头部、面部、脚部保健按摩疏通经络,活动血脉,并坚持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重要穴位,对调理气血不足、延缓衰老有积极的作用。气血失常则需要补气养血。

1、菜和肉都均衡地吃,要学会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身体内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

2、如果是由于红细胞计数过低,血红蛋白不足的贫血症,可以尝试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叶酸,铁,铜等的食物。

3、多吃可补血的水果:山楂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胆固醇、降血压,利尿,镇静等功效,每天喝一杯山楂茶,可以强心,增加冠脉血流,扩张血管,让面色红润。除了山楂,红枣,无花果等经典女性食物也可作为每天的小零食。

4、泡一个舒适的澡:热水澡让温暖迅速包裹身体,同时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如果第二天有约会,前一天晚上睡前泡个热水澡,第二天会发现气色格外好。


推荐于 · 知道合伙人交通运输行家

知道合伙人交通运输行家


  • 气血不和是指气与血的功能失常,而气血不足是气血不和中的一种情况,两者是存在包含关系,不是独立的。

  • 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气血不足的结果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引起早衰的病变。气虚:即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气虚则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血虚: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 气血不和即气的失常包括: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气虚;气的某些功能减退或运动失常--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气机失调)。  

  • 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生命活动,依赖於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来维持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相对平衡,如肺的呼吸和宣发肃降;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最重要、常见);心肾的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肝气主升、肺气主降;肺主呼吸,肾主纳气––气的升降出入(皮肤排汗,膀胱排尿)。  

  • 概念:气机郁滞不畅,影响气的运行,形成全身或局部功能障碍(气的流动障碍)。或称“郁”。气滞是气运行不畅而停滞,气郁为气郁结而不发散,统称气机郁滞。  
    产生原因:情志抑郁,或痰、湿、食积、瘀血、外邪等阻滞,影响气的流通,形成局部或全身气机不畅或阻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脏腑功能障碍或气虚也可引起。  
    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调整全身气机中有重要作用,故气滞常见於肺气壅滞, 肝郁气滞、脾胃气滞,而且上述脏腑功能障碍也能形成气滞。  
    临床表现:气滞於某局部,出现胀满、疼痛,甚至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引起血行障碍,则肿胀疼痛,脉迟涩。引起津液代谢障碍,则痰饮、水肿。引起脏腑功能障碍,则肺气壅滞、肝气郁滞、脾胃气滞等。  
    共同临床特点:闷、胀、痛   。

  • 概念: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上逆的病理状态。主要是肺、胃、肝。  
    产生原因:多因情志所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因气虚;外邪  
    肺气上逆:咳逆、气喘;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甚至血随气逆,出现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窍而昏厥。  
    肝肾之气或水寒之气上逆则奔豚(自觉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气逆於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致气逆,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不纳气––肺气上逆;胃虚失於和降––胃气上逆。

  • 概念:以气的无力升举(升清功能不足)为主要特徵的病理状态。主要是脾气。  
    形成:多由气虚发展而来。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可致脾气虚而不升。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和头目清窍的荣养,有赖於气的升举。由於气生化於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升,故脾胃气虚,更易导致气陷,故气陷常称中气下陷,也包括上气不足。  
    临床表现:气虚症状如短气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面色不华等;若上气不足,无力使清阳之气上输头目,出现头晕、眼花,耳鸣、疲倦等;若中气下陷,无力维系内脏,则内脏下垂(胃、肾、子宫、直肠),腰腹、少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

  • 概念:气的出入障碍。气郁太过,上壅心胸,闭塞清窍,以致气的出入受阻,出现突然闭厥(昏厥)的病理状态;或浊邪阻塞气道,使肺气郁闭,呼吸困难。  
    形成:外感秽浊之气的热盛闭厥(闭厥);情志抑郁,突然精神创伤(气厥); 痰浊阻滞(痰厥);疼痛(痛厥)。  
    临床表现:闭塞心窍则突然昏厥;阳气内郁则兼四肢欠温或拘挛;外感而致肺气郁闭或痰浊内阻,则呼吸困难,鼻煽、面青唇紫。

  • 概念:气不内守,大量向外脱逸,以致全身严重气虚,功能突然衰竭。这是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它是各种虚脱病变的主要病机。  
    形成: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疾病长期消耗,正气持续衰弱––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大出血、大汗、频繁吐下––气随血脱、气随津泄。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厥,全身软瘫,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气闭是气的外出受阻,气脱是气不内守而外脱。它们都以气的出入异常为主的病理状态,属厥、脱等重证。

植物神经紊乱与患者的内脏功能失调有关系,患者不仅表现为精神状态不佳,同时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消化系统功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调,一般与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系,导致生理功能失调。2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身心疾病,主要是脑力劳动者偏多,患者的发病主要原因是神经的疲劳,所以说患者自己应该注意休息,积极开展治疗,不要耽误病情,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3 两种疾病的治疗都是应该积极进行治疗的,患者的生活中饮食也是需要注意的,多吃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此时也是应该注意多运动的,患者应该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其他
病情分析:神经衰弱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一种病,主要的症状是,如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记忆力减退,脑力迟钝,学习工作中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显著减退,即使是充分休息也不能消除疲劳感.你好:神经衰弱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以说是一回事,因为在国外,很早就有人使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一名词来代替神经衰弱了,因为神经衰弱本质不是神经上的衰弱,而是植物神经功能上的障碍。所以现在我国的医生也开始使用这一称呼,尤其是对一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更是如此,实际上就是指的神经衰弱。所以不必为这一种而出现2种病名大费脑神经了,患者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怎么治疗和如何治疗效果才好上来。现在国内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是:中医五位一体疗法,以纯中药系列组方治疗为核心,分阶段辩证施治。病情初期在于消除症状;病情稳定后重点在调理气血、阴阳,保持生理上的动态平衡;到了巩固期,通过药物调理脏腑功能,增强免疫,使五脏六腑恢复和谐,治愈疾病的同时预防疾病的复发。另外建议服用安神补脑颗粒,谷维素片,维生素B1片治疗的同时,坚持锻炼身体,参加文体活动,这样可以缓解情绪上的波动,较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散步,太极拳,慢跑等有氧运动都可以
病情分析:你好,神经衰弱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一种病,主要的症状是,如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记忆力减退,脑力迟钝,学习工作中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显著减退,即使是充分休息也不能消除疲劳感.建议服用安神补脑颗粒,谷维素片,维生素B1片治疗的同时,坚持锻炼身体,参加文体活动,这样可以缓解情绪上的波动,较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散步,太极拳,慢跑等有氧运动都可以考虑


· 超过66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甘肃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科王晋平 :气血不和指气与血的功能失常,也就是气血失常。气血不足只是气血不和中的一类表现。 甘肃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科王晋平 :你说你气血不和就是气血失常: 气血在生理上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上,气血失常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气血失常是概括气和血的不足及各自的代谢或运动和生理功能的异常,以及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的病理变化。 (一)气的失常包括: 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气虚。 气的某些功能减退或运动失常--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气机失调)。 1 气虚: 1)概念:这是气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常影响血和津液。 2)形成:a.来源不足,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肺、脾、肾的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 b.消耗过度,如衰老体弱、劳倦内伤、外感、久病等。 3)临床表现:卫外不固则汗出易感冒;肌肉失养则疲乏无力;清阳不升则精神萎靡,头昏耳鸣;不率血则脉细、心悸;不化水则痰饮、水肿;各脏腑功能减退等。 2 气机失调: 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生命活动,依赖於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来维持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相对平衡,如肺的呼吸和宣发肃降;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最重要、常见);心肾的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肝气主升、肺气主降;肺主呼吸,肾主纳气––气的升降出入(皮肤排汗,膀胱排尿)。 分类: 1)气滞: 概念:气机郁滞不畅,影响气的运行,形成全身或局部功能障碍(气的流动障碍)。或称“郁”。气滞是气运行不畅而停滞,气郁为气郁结而不发散,统称气机郁滞。 产生原因:情志抑郁 ,或痰、湿、食积、瘀血、外邪等阻滞,影响气的流通,形成局部或全身气机不畅或阻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脏腑功能障碍或气虚也可引起。 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调整全身气机中有重要作用,故气滞常见於肺气壅滞, 肝郁气滞、脾胃气滞,而且上述脏腑功能障碍也能形成气滞。 临床表现:气滞於某局部,出现胀满、疼痛,甚至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引起血行障碍,则肿胀疼痛,脉迟涩。引起津液代谢障碍,则痰饮、水肿。引起脏腑功能障碍,则肺气壅滞、肝气郁滞、脾胃气滞等。 共同临床特点:闷、胀、痛 (2)气逆: 概念: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上逆的病理状态。主要是肺、胃、肝。 产生原因:多因情志所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因气虚;外邪 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咳逆、气喘;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甚至血随气逆,出现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窍而昏厥。 肝肾之气或水寒之气上逆则奔豚(自觉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气逆於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致气逆,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不纳气––肺气上逆;胃虚失於和降––胃气上逆。 (3)气陷: 概念:以气的无力升举(升清功能不足)为主要特徵的病理状态。主要是脾气。 形成:多由气虚发展而来。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可致脾气虚而不升。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和头目清窍的荣养,有赖於气的升举。由於气生化於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升,故脾胃气虚,更易导致气陷,故气陷常称中气下陷,也包括上气不足。 临床表现:气虚症状如短气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面色不华等;若上气不足,无力使清阳之气上输头目,出现头晕、眼花,耳鸣、疲倦等;若中气下陷,无力维系内脏,则内脏下垂(胃、肾、子宫、直肠),腰腹、少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 (4) 气闭: 概念:气的出入障碍。气郁太过,上壅心胸,闭塞清窍,以致气的出入受阻,出现突然闭厥(昏厥)的病理状态;或浊邪阻塞气道,使肺气郁闭,呼吸困难。 形成:外感秽浊之气的热盛闭厥(闭厥);情志抑郁 ,突然精神创伤(气厥); 痰浊阻滞(痰厥);疼痛(痛厥)。 临床表现:闭塞心窍则突然昏厥;阳气内郁则兼四肢欠温或拘挛;外感而致肺气郁闭或痰浊内阻,则呼吸困难,鼻煽、面青唇紫。 (5)气脱: 概念:气不内守,大量向外脱逸,以致全身严重气虚,功能突然衰竭。这是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它是各种虚脱病变的主要病机。 形成: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疾病长期消耗,正气持续衰弱––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大出血、大汗、频繁吐下––气随血脱、气随津泄。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厥,全身软瘫,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气闭是气的外出受阻,气脱是气不内守而外脱。它们都以气的出入异常为主的病理状态,属厥、脱等重证。 (二)血的失常 概念: 血少:生化不足或耗伤太过; 血的循环运行失常,如血行迟缓、血行加速、血行逆乱、血液妄行。 1.血虚: 概念:血液不足,而致濡养功能减退,以致脏腑、形体失养的病理状态。 肝藏血,心主血,故血虚表现主要与心、肝有关。 产生原因:失血过多,新血不能及时生成补充;脾胃虚弱化生不足、饮食营养不足,其他脏腑功能减退和气虚,使血的生成减少,久病不愈,慢性消耗以致营血暗耗。 临床表现:出现局部或全身营养不足、功能减退等虚弱表现。如肌肤失养则面色不华,萎黄或色白、皮肤乾燥、毛发枯槁、唇舌爪甲色淡、爪甲脆薄易裂;形体瘦怯;头目失养则眩晕、两目乾涩、视物昏花等。血不养心则心悸怔忡、神疲、失眠、健忘、多梦、精神不集中、甚则精神恍惚、惊悸不安、痴呆、脉数而无力;血不养筋则肢麻,关节曲伸不利,运动无力。气虚(血虚则气虚):气短乏力,易汗出,动则心悸气短。 2.血瘀: 概念:血行迟缓或流行不畅,甚则停滞成积的病理状态。 产生原因:气滞而致血行受阻;气虚而血行迟缓;痰浊阻於脉络;寒邪入血,血寒而凝;邪热入血,煎熬血液;外伤、产后等;甚则血液瘀结也成瘀血。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又是引起血瘀的原因。 临床表现:瘀於局部:气滞 疼痛 肿块(症积),瘀於脉内:面目黧黑,紫斑、血缕、眼睑、唇舌紫暗。肌肤失养则肌肤甲错。阻滞气机则肢麻、肿胀。 3.血热: 概念:血分有热,使血行加快或妄行的病理状态。 产生原因:外感温邪或寒邪,邪热入血所致,也可由情志郁结,五志化火引起。 临床表现:既有热象,又有耗血、动血和伤阴的症状。热盛则身热,夜间尤甚;热甚伤阴则口乾,脉细数;热扰心神则心烦、躁狂、谵语、昏迷;血行加速则面红目赤,舌绛;血热妄行则出血(动血),如月经提前过多等。 (三)气血关系失调 气对於血:推动、温煦、化生、统摄作用。 血对於气:濡养、运载作用 1.气滞血瘀: 肝主疏泄而藏血,在调畅气机中属於关键。 心主血、行血,功能失调时先血瘀后气滞。 1)概念:气的运行郁滞不畅,引起血运障碍,导致血瘀。 2)形成:多因情志内伤,外伤也可引起。 3)临床表现:气滞––胸胁胀满。 血瘀––疼痛、瘀斑、积聚。 2.气虚血瘀 1)概念:气虚行血无力而致血瘀。 2)临床表现:心气虚则全身青紫;高年人气暴虚则肢体失养,半身瘫痪。 3.气不摄血: 1)概念:气虚不能固摄血液,血液逸出脉外,出现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2)形成:多由久病伤脾,脾气虚损,中气不足。也可因肝气虚,不能藏血所致。如因中气不足,则血多从下逸,出现尿血、便血等。 3)临床表现: 出血或皮下出血; 面色不华、疲乏、脉无力、舌淡胖等气虚表现。 4.气随血脱: 1)概念:在大量出血同时,气随血的流失而散脱,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状态 2)产生原因:常由外伤失血、内出血、崩漏、产后大出血等引起。 3)临床表现:冷汗、肢冷、昏厥、脉芤或沉细微。 5.气血两虚: 1)概念:气虚与血虚并存,组织器官失养,生理机能衰退的病理状态。 2)产生原因:多由久病消耗、气血两伤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有气虚,使血生化无源而日渐减少。 3)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瘦、心悸失眠、肌肤乾燥、肢体麻木等。 甘肃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科王晋平:气血不足只是气血不和中的一类表现。 也就是气血两虚。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气血辨证,是凭证患者所显示的症状、体征等,剖析、判断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气血亏损或运行障碍的证候。

气血病常见证型,有虚实之分。虚证有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血虚证、血脱证等。实证有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血瘀证、证、血寒证等。

气与血亲热相关,病理上两者常相互影响,或同时发病,或互为因果。临床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型有气血两虚证、气滞血瘀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气虚血瘀证等。

气虚类证包罗气虚证以及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

指元气不足,脏腑功效减退,以气短、神疲、脉虚等为主要显示的虚弱证候。

临床显示:气短懒言,神疲乏力,或头晕眼花,自汗,舌质淡嫩,脉虚。动则诸症加重。

证候剖析: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久病、重病、劳累太过、年迈等,导致元气不足,推动、固摄、防御、气化不力。元气不足,脏腑功效减退,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气虚推动乏力,营血不能上荣,则头晕眼花,舌淡嫩;卫气虚弱,不能固摄津液,则自汗;气虚激昂无力,故脉虚;“劳则气耗”,故流动劳累后诸症加重。

临床常见的气虚证有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脾性虚证、肾气虚证、胃气虚证、肝胆气虚证等,也可多脏气虚证候并存。

气虚可导致血虚、阳虚、痰湿、水停、气滞、血瘀以及易感外邪等多种病理转变,也可与血虚、阴虚、阳虚、津亏等相兼为病。

辨证要点: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脉虚等共见。

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以气坠,内脏下垂为主要显示的虚弱证候。气陷一样平常是指中焦脾虚气陷,故又称中气下陷证或脾虚气陷证。

临床显示:头晕眼花,耳鸣,神疲气短,气坠或内脏下垂,或脱肛、阴挺等,舌质淡嫩,脉弱。

证候剖析:为气虚的特殊显示形式,因气虚无力升举而下陷。清阳不升,头目耳失养,故见头晕眼花,耳鸣;元气不足,脏腑功效衰退故见神疲气短;气虚无力升举,内脏位置不能维固而下坠故见气坠,或内脏下垂,或有脱肛、阴挺。舌质淡嫩,脉弱为气虚之象。

辨证要点:气坠,或脏器下垂等与气虚症状共见。

指气虚而失其固摄功效,以自汗、出血、二便失禁等为主要显示的虚弱证候。

临床显示:有气虚证的证候显示,并有自汗,易感外邪;或种种出血;或二便失禁,遗精、滑胎。

证候剖析:为气虚的特殊显示形式,因气虚而不能固摄。肺气亏虚,肌腠不密,卫气不固,故常有自汗,易感外邪;脾性亏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故见种种出血;肾气亏虚,下元固摄失职,则二便失禁,遗精,滑胎。

辨证要点:肺、脾、肾等脏气失固摄的特征性显示与气虚症状共见。

指元气亏虚已极,气息欲脱,以气息微弱,昏厥或昏仆,汗出不止,脉微欲绝等为主要显示的危重证候。

临床显示: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昏厥或昏仆,汗出不止,肢厥身凉,面无人色,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脉微欲绝,舌质淡白,苔白润。

证候剖析:多由气虚进一步生长,元气亏极而外脱。元气欲脱,脏气衰微,肺无力司呼吸,则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津随气泄则汗出不止;气脱下元失固,则二便失禁;神失所主故昏厥或昏仆;脾性外泄,则口开目合,手撒身软;心气欲绝,无力激昂血脉,则肢厥身凉,面无人色,脉微欲绝。

若因大失血所致者,称为气随血脱证。气脱与亡阳常同时泛起,证候基真相同,故临床又称阳气外脱证。

辨证要点:气息微弱,昏厥或昏仆,汗出不止,脉微欲绝等共见。

血虚类证包罗血虚证和血脱证。

指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以面白、舌淡、脉细等为主要显示的虚弱证候。

临床显示: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色淡,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头晕眼花,妇女经血量少色淡、愆期甚或闭经,舌淡脉细。

证候剖析: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种种急慢性出血;或思虑太过,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等所致。血液亏少,不能濡养头目,上荣舌面,故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色淡,头晕眼花;血不养神,心神不宁故心悸多梦;血少不能濡养筋脉、肌肤,故手足麻木,爪甲色淡;血海空虚,冲任失充故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愆期甚或闭经;脉细无力为血虚而脉失充盈之象。

辨证要点:面白,舌淡,脉细等共见。

指突然大量出血或耐久频频出血,以致血液亡脱,以面无人色,脉微欲绝或芤为主要显示的危重证候。又称脱血证。

临床显示:面无人色,眩晕,心悸,舌淡,脉微欲绝或芤。

证候剖析:大量失血以致血液突然耗失,或血虚进一步生长,以致血液亡脱,血脉空虚。血液亡脱,脉络空虚,不能上荣头面故面无人色,舌色淡白;不能上荣头目故眩晕;不能营养心脉故心悸,脉微欲绝或芤。

血脱常随同气脱、亡阳。

辨证要点:面无人色,脉微欲绝或芤等共见。

气滞类证包罗气滞证以及气逆证、气闭证。

指人体某一部门,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以胀闷,疼痛,脉弦等为主要显示的证候。又称气郁证、气结证。

临床显示:胀闷,疼痛,脉弦。

证候剖析:多因抑郁悲痛,思虑太过,而致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或痰饮、瘀血、食积、虫积、砂石等邪气壅闭;或阴寒凝滞、湿邪阻碍等导致气机郁滞;或因脏气虚弱,运行乏力而气机阻滞。气机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胀闷,疼痛;气机晦气,脉气不舒故见脉弦。因气离合无常,故疼痛多见胀痛、窜痛、攻痛,部位不定,按之无形,时轻时重;而且胀痛常在嗳气、肠鸣、矢气、叹息后减轻,或随情绪的忧思恼怒与喜悦而加重或减轻。

辨证要点:胀闷,疼痛,脉弦等共见。

指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而不调,以咳喘、呕恶、头痛眩晕等为主要显示的证候。

临床显示:咳嗽,喘息,呃逆,嗳气,恶心,吐逆,头痛,眩晕,昏厥,气从少腹上冲胸咽。

证候剖析:多因气滞不顺而上逆。肺气失于肃降而上逆则咳嗽,喘息;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则呃逆,嗳气,恶心,吐逆;肝气失调,升发太过而无制,气血上冲头目则头痛,眩晕,昏厥,肝气循经上冲则气从少腹上逆胸咽。

辨证要点:肺、胃、肝等脏气上冲逆的特征性显示与气滞症状共见。

指邪气阻闭脏器,以致气机逆乱,闭塞不通,以神昏晕厥、绞痛等为主要显示的证候。

临床显示:神昏,晕厥;或脏器绞痛,二便闭塞,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实有力等症。

证候剖析:多因震怒、暴惊、忧思过极,或因瘀血、砂石、蛔虫、痰浊等邪气闭阻气机。气机闭塞,神失所主则神昏,晕厥;有形实邪闭阻气机故脏器绞痛;气机闭阻不通则二便闭塞;邪气阻闭,肺气不通故呼吸气粗、声高;实邪内阻故脉沉实有力。

辨证要点:神昏晕厥,或绞痛等共见。

指瘀血内阻,以疼痛,肿块,出血,舌紫,脉涩等为主要显示的证候。

凡脱离经脉的血液,未能实时倾轧或消逝,而停留于某一处;或血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失却心理功效者,均属瘀血。

临床显示:疼痛如针刺、牢靠、拒按、夜间加重。体表肿块青紫,腹内肿块坚硬而推之不移。出血紫暗或夹有血块,大便色黑如柏油状。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眼下紫斑,肌肤甲错,腹部青筋显露,皮肤泛起丝状红缕。妇女经闭,或为崩漏。舌质紫暗、紫斑、紫点,舌下脉络曲张,或舌边有青紫色条状线,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证候剖析:多因外伤、跌仆,离经之血未实时倾轧或消逝;或气滞血行不畅,或因寒而血脉凝滞,或因热而血液浓缩壅聚,或气虚推动无力,血行缓慢等,导致瘀血内阻。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故刺痛、牢靠、拒按;夜间血行缓慢,瘀阻加重故夜间疼痛加重;瘀积不散而凝聚体表,故肿块青紫,腹内肿块坚硬不移;瘀血壅闭脉络,使血液不能循经运行,溢出脉外故出血紫暗,或夹有血块;瘀血阻络,血行障碍,全身得不到气血的温煦濡养,故面色黧黑,口唇、舌体、指甲青紫色暗;瘀久不用,营血不能濡养故肌肤甲错;瘀血内阻,冲任不通故经闭;血脉不通,血不循经,则崩漏。瘀血内阻,血行受阻故丝状红缕,腹壁青筋显露,脉细涩,或结、代,或无脉。

辨证要点:刺痛,肿块,出血等特征与舌紫脉涩共见。

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以出血、疮疖与实热症状为主要显示的证候。又称血分的热证。

临床显示: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色鲜红,质地黏稠,女子月经先期量多,或局部疮疖红肿热痛,心烦口渴,身热,舌红绛,脉滑数。

证候剖析:多因外感温热之邪;或其他邪气化热;或情志过极,气郁化火;或过食辛辣燥热之品等致火热内炽,迫及血分。热在血分,迫血妄行则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女子月经先期量多;邪热煎熬,血液浓缩壅聚,故血色鲜红质地黏稠;热在血分,热炽血壅肉腐,故局部疮疖红肿热痛。心烦口渴,身热,舌红绛,脉滑数为邪热伤阴耗液之实热显示。

辨证要点:出血、疮疖等与实热症状共见。

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以拘急冷痛,肤色紫暗与实寒症状为主要显示的证候。又称血分的寒证。

临床显示:手足冷痛、肤色紫暗发凉;或少腹拘急冷痛;或月经愆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淡紫、苔白,脉沉迟弦涩。

证候剖析:多因寒邪侵略血脉,或阴寒内盛,凝滞脉络而致血行不畅。寒在血脉,脉道收引,血行不畅,故手足冷痛、肤色紫暗发凉,或少腹拘急冷痛;寒邪客于胞宫,经血受阻,故月经愆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淡紫、苔白,脉沉迟弦涩为阴寒内盛,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辨证要点:拘急冷痛,肤色紫暗等与实寒症状共见。

气病或血病生长到一定的水平,往往影响到另一方的心理功效而发生病变,从而显示为气血同病的证候。临床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候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和气随血脱证等。各证的临床显示,一样平常是两个基本证候的相合存在。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的病机,经常是气滞血瘀、气虚血虚互为因果;气虚血瘀证、气不摄血证,一样平常是气虚在先、为因、为本,血瘀或血虚在后、为果、为标,但其证候显示纷歧定前者重、后者轻;气随血脱证则是因大失血而致血脱在先,元气随之消亡的危急证候。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书社,1995年

2、吴承玉.中医诊断学:上海科学手艺出书社,2006年

无锡医院(无锡市第九医院好不好)

无锡医院有哪些(无锡市第九医院好不好)扬子晚报讯(记者 季娜娜) 对于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的医生来说,断指、断臂再植的患者见得多了,可3个月大的婴儿因意外断了胳膊被送进医院抢救的,他们还是第一次见。7月15日下午3点20分,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急诊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一个襁褓之中的

}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属于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指出虚实两种不同病理状态的实质。

实,即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谓之实证。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即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谓之虚证。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泻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正邪双方相互斗争所产生的消长盛衰变化,决定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最常见的是

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

(1)由实转虚:指因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疾病由实转化为虚。

(2)因虚致实:指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导致疾病由虚转化致实。

(3)虚实夹杂:一是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的病机变化。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邪热炽盛,消灼津液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既有高热、烦渴欲饮,又有尿少便干的表现。二是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如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之水肿病。虽有水湿之邪滞留于体内(称之为实),但其邪实乃由脾虚不运所致,其病理变化仍以虚为主,邪实居其次。

(4)虚实真假:一是真实假虚,因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可导致真实假虚的现象,称为“

大实有羸状”;二是真虚假实,因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可导致真虚假实的现象,称为“至虚有盛候”。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时,在临床上可形成疾病本质与症状不符的许多假象,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把握住疾病的虚实变化。

阴阳失调,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寒热变化。

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病机。

病机的主要特点:阴阳中的一方偏盛,而另一方不虚。阴阳具有相互制约的变化规律。即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体现在:

阳偏盛必然会耗阴,导致阴不足——“阳盛则阴病”。

阴偏盛必然会损阳,导致阳气虚损——“阴盛则阳病”。

1.阴偏盛 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功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阴胜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2.阳偏盛 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功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阳热亢盛而阴液未亏的实热证。

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1.定义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阴损及阳,指在阴虚的基础上,导致阳虚,继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阳损及阴,指在阳虚的基础上,导致阴虚,继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是在阴阳偏盛至极的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为阴寒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临床表现为面红、烦热、口渴、脉大等假热之象,又称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又称格阴,为邪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临床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又称真热假寒证。

是指机体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

1.亡阳多见大汗淋漓(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蜷卧、神疲、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

2.亡阴多见喘渴烦躁、手足虽温而汗多(热而黏)、脉数疾躁动等危重证候。

气血失常,是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各种病机变化的基础,而且亦是分析和研究各种临床病证病机的基础。

包括气不足和气行失常两个方面。

(1)气不足:又称“气虚”,系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气不足,则推动、营养、防御等功能减弱。若某一脏腑之气不足,则表现为该脏腑功能减弱的虚证。如心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弱;卫气不足,则易为外邪所侵袭。

(2)气行失常:气行失常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的病理状态。可概括为

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

血的失常是指血不足和血行失常(出血和血瘀)的病理变化。

(1)血不足:又称“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2)出血:是指血液不循常道,流出脉外的病变。

(3)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血瘀可出现于不同部位,各有其特征。

(1)气滞血瘀:指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致血液循行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

(2)气不摄血:指气虚不足,统摄血液循行的功能减退,血不循经,溢出于脉外,从而导致各种失血的病理状态。

(3)气随血脱: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或过后,气随血液的流失而脱散,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状态。

(4)气血两虚:气血两虚,是指气虚机能衰退与血虚组织器官失养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5)气血失和,不荣经脉:指因为气血两虚,导致气血之间相互为用的功能失于和调,影响经脉、筋肉和肌肤的濡养,从而产生肢体筋肉等运动失常或感觉异常的病理状态。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亏损,脏腑组织失于濡养,表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特征的病理状态。

导致津液不足的原因:一是热邪伤津,二是耗失过多,三是生成不足。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输布,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之产生的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痰成饮的一系列病理状态。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 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

2.气随液脱 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从而导致阳气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

3.津枯血燥 主要是指津液亏乏,甚则枯竭,从而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

4.津亏血瘀 指津液耗损而导致血行瘀滞不畅(血液黏稠度增加,脉道不滑利)的病理状态。

一、内生“五邪”的概念

所谓内生“五邪”,并非是指致病邪气,而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五种病理状态,即是中医临床上所谓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病证的病理机转。

 1.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也称为“内风”,是机体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其为“肝风内动”或“肝风”。《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热极生风:热极生风,指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属肝风内动的病理变化。其病理表现痉厥、抽搐、鼻翼扇动、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并常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2)肝阳化风:肝阳化风,指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浮阳不潜,阴不制阳,导致肝之阳气升动无制,亢而化风的一种病理变化。其病理表现轻则可见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发作口眼斜,或发为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猝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指机体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而变生内风的病理变化。临床可见筋挛肉瞤、手足蠕动等动风之症,并常伴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低烧颧赤等虚热内生之候。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是指由于血液虚亏,导致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虚不能荣络,所产生的虚风内动病理变化。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状。

(5)血燥生风:血燥生风,是指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化而为风的病理变化。临床可见

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皮屑等病理表现。

寒从中生,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导致生理功能活动衰退,虚寒内生,或阳虚阴盛,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寒从中生,又称为“虚寒内生”或“内寒”。《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1)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内寒自生。《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指出机体阳气不足,产热减少,则温煦失职,阴寒内盛,从而使脏腑组织表现为病理性的机能减退,产生虚寒性的病理反应。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蜷卧喜暖、腹泻便溏、舌润不渴等阳热不足之症,其中以畏寒喜暖为其基本特征。

(2)阳气虚衰,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人体水液代谢活动障碍,水液不得温化,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或停滞的病理表现。《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临床多见尿频清长,涕、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或发水肿等病证。

湿浊内生,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及输布津液功能减退或障碍,从而导致机体水谷津液代调失调,引起水湿痰浊等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因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所致,故又称为“脾虚生湿”或“内湿”。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津伤化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机体各部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从而产生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津伤化燥又称为“内燥”,临床多见干燥不润之病证,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

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但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

临床多表现为壮热、烦渴、尿赤、便结、舌苔黄、脉数有力等。

阴虚火旺:为精亏血少,阴液大伤则阳亢,因而虚热、虚火内生的病理状态。一般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机能虚性亢奋之虚热征象。阴虚火旺,其火热征象常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如阴虚火旺所引起的牙痛、咽痛、骨蒸、颧红等。

(1)病位传变:指在病变的发展变化中,其病变部位发生相互转移的病理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说明了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实施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2)病性转化:指在一定条件下疾病或病证的寒热虚实性质发生转换与变化的病理过程。

一是寒热转化,指疾病发展过程中,阴阳的消长盛衰改变了原来疾病或病证的寒热性质,转化成相反的性质,即由寒化热或由热化寒的病理变化。

二是虚实转化,指疾病发展过程中,当邪正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达到主要与次要矛盾方面互易其位的程度时,虚与实的病机也就发生了转化,出现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病理变化。

2.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体质因素:一是可以影响正气之强弱,从而影响发病与传变的迟速。二是在邪正斗争过程中,对病邪的“从化”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素体阳盛者,则邪多从火化,疾病多向阳热实证演变;素体阴盛者,则邪多从寒化,疾病多向寒实或虚寒等证演变。

(2)病邪因素:一是疾病传变的迟速与邪气的性质直接相关。如外感六淫,阳邪传变较快,阴邪传变较慢,疠气传变急速;邪盛传变较快,邪微传变较慢。二是不同病邪,其伤人途径不同,病位传变途径有差异。三是病邪从化,病性变化与病邪属性有一定联系,如燥为阳邪,易从热化,湿为阴邪,易从寒化等。

(3)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一是地域因素长期作用,形成不同人群的体质特征和疾病谱差异,从而影响疾病的传变。二是时令气候对病病传变的影响。

(4)生活因素:包括情志、饮食、劳逸等,主要通过对正气发生作用而影响疾病的传变进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虚盗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