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肌无力自己是不是肌无力?

数十年临床经验通通予你

肌无力(myasthenia)指肌肉不能产生正常的力量,肌力不同程度的丧失。患者自觉易疲劳,难以完成日常生活或职业生活的活动或动作。

视频:肌无力的发病原理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肌无力的诊断十分艰难,难在哪里呢?

患者的主诉和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如果你不是神经疾病专科医生,你会觉得它们长得都一样。举例如下,你们能发现这些患者之间的不同吗?或者根据这些患者的主诉,你能对他们的定位诊断、定性诊断进行初步的判定吗?

2.定位诊断一定程度依赖电生理的支持

虽然临床判断很重要,但是依赖于电生理的支持,电生理是技术含量很高的辅助检查,优秀的电生理医生必须有非常强的临床背景。所以在很多医院,电生理的报告是不准确的,在有偏颇的电生理报告的引导下,临床医生如果自己没有很强的整合知识的能力,那么就可能被诱导成错误的诊断。

至少数百种神经肌肉病可以引起临床上的肌无力。

肌无力病因很多是遗传性的,治疗手段有限,能够改善肌无力症状患者的肌无力病因主要集中在获得性肌无力,比如免疫介导性的、药物中毒相关性的、内分泌相关的等。

先从宏观上了解肌无力诊断的思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我们站在很高的地方,便能看见它的全貌。所以,让我们先来看看肌无力症状的大类包括哪些?

首先肌无力可分为假性肌无力和真性肌无力:

  • 假性肌无力较为常见,比如许多有焦虑症状、躯体症状的患者都说自己有肌无力,这个就是假性肌无力;
  • 真性肌无力又分为上运动神经元肌无力和下运动神经元肌无力。

其中,上运动神经元肌无力辨识度很高,比如脊髓病变、大脑半球或脑干病变,有特征性的伴随症状、体征,较为容易鉴定。

而鉴定最为困难的还是下运动神经元肌无力,根据发病的解剖位置可分为前脚细胞病变、神经根丛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神经肌肉接头病变以及肌肉病变 5 类。

这些病变又有各自大致的临床特点:

  • 前脚细胞病变的肉跳明显、肌肉萎缩明显,且不对称起病发展;
  • 神经根丛病变大多伴有感觉障碍,无力和感觉异常呈节段性分布;
  • 周围神经病变一般运动和感觉障碍并存,分布以四肢远端对称性分布为主;
  •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的特点是有波动性、容易疲劳;
  • 肌肉病变的无力分布特点是近端肌无力和抬头肌无力受累明显。

图2:肌无力临床诊断大体思路导图

这些根据解剖部位进行的分类,从病因上来讲,就分为两大类:获得性、遗传性。

看似简单,实际上在大类之下,包含很多很多的疾病诊断细分,但进行大致的归类是我们学习诊断思路的初步方法,“由粗到细”,从“粗”的诊断体系过渡到“更细”的诊断系统,再进一步深化到单一的病种,这样我们就能获得相似疾病组的全貌。

在诊断时可以实施“对号入座”,分类后的单一病种就是“座位”。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结果就是“票”,假如患者拿着 4 排 3 座的“票”入场,那么在你的认知范围内需要有这个“座位”,号子才能对上,诊断自然就理顺了。

可以得出结论:我们的诊断能力取决于我们的认知边界,我们能够认知多少,我们的“座位”就有多少,患者来了以后,我们就能给出相应的“座位”。

说了底层的思维,便要落到实处,在神经科疾病的诊断中,定位诊断与定性诊断尤为重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如何对肌无力进行定位诊断。

病史对初步的定位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假设一个患者四肢无力,那么可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诊断流程:通过有目的地设计问题一一询问,得出大概的诊断方向;再通过体格检查、电生理检查逐步验证,最终做出正确的诊断,及时治疗。

通过体格检查,我们能发现很多体征,不同的体征提示着不同位置的病变。

比如前角细胞病变的患者,萎缩症状比无力症状更严重。患者有肉眼可察的肌束颤动、明显的构音障碍、不明显的异样感、连枷臂/连枷腿、分裂/反分裂手肌萎缩。

其中分裂手多见于运动神经元病,反分裂手多见于平山病。

图4:体格检查提示定位

在体格检查中,不断地发现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夯实诊断依据,做出正确诊断。部分体征举例:

图5:神经肌病部分体征示例

图6:神经肌病部分体征示例

另外肌电图是肌无力定位诊断的基石(图7),磁共振在部分疾病也可以提供可视化的依据(图8)。

图7:肌电图是肌无力诊断的基石

图8:磁共振有时也很有用

图左 A 可见臂丛明显增粗,图 B 可见左侧腰丛明显增粗,图 C 可见腰丛、脊丛明显萎缩,图 D 可见腰底丛部分强化。图右不同的磁共振序列提示不同的病理、生理状态。

记住 Midnights 原则,对于肌无力的诊断,无论是周围神经,还是肌肉病变,其实都存在一个现象——多元诊断共存。

什么是“多元诊断共存”呢?用比较潮的话来说就是“混搭”。即,对于一个患者,我们的诊断依据来自于多个维度。

  • l 临床诊断(腓综合征、先天性肌病等)
  • l 实验室诊断(GQ1b抗体综合征等)
  • l 病理诊断(杆状体肌病、胞浆体肌病等)

举个例子,一个患者有符合先天性肌病的各项症状。但是肌肉活检后,在病理层面发现杆状体肌病,那么诊断过渡到了病理诊断,原来是杆状体肌病。

然而在基因二代测序后发现 NEB 基因杂合突变,患者的诊断变成了杆状体疾病 2 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诊断从表象逐步深化到实质。

图9:多元诊断共存举例

从任何一个线索开始→初步进行归纳对号入座→建立诊断假设→根据假设的诊断演绎应有线索→与真实的患者的表现对应,并进行多重归纳→验证诊断

图10:诊断思路流程图

总而言之,要提高诊断能力,必须扩充我们的知识边界,了解不同维度线索间的联系以及底层病理、生理之间的关联。

在赵重波教授的课程中,还有更加细分的病种分类思维导图讲解以及关于定位、定性诊断更多的细节,并对 9 个病例进行了实操,篇幅所限,在此不多撰述。

想知道赵教授如何进行诊断的吗?追本溯源,让我们一起去“医生站”!

1. 登录医学界医生站

(若未安装医学界医生站

2. 找到「课程页面

3. 搜索框输入想看的课程名

《华山神内神采飞扬学术季三》

}

丹东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

病情分析:首先,根据临床表现判断。若患者表现为上眼睑下垂、睁眼无力、遮盖黑眼球过多、额部横纹增多、仰头视物,以及斜视、复视等症状,则提示眼睛提肌无力。医学上称为上睑下垂。其次,根据辅助检查判断。可在抵消额肌收缩力量的前提下,分别测定眼球极度向上、向下注视时的上睑缘位置,如前、后相差不足4mm者,表示提上睑肌功能严重不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判断肌无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