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0000粒大米重多少克米大约多少克?

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精选8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 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于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用倍比法或归一法帮助解答有关1亿的问题,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想、讨论、计算等过程,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发展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难点:如何借助小数估计大数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份、天平秤、大米

  学生:计算器、书本、尺子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多媒体演示):古时候,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尊敬的陛下,就请您在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放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就要那么一点米粒?”大臣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陛下,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算了,我只要第28格的米粒就可以了。请允许我把它们带回家。”同学们,你们猜猜看,第28格大约有多少米粒呢?

  3、验证猜测师:谁说的更接近实际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原来第28格的米粒有这么多,你们猜对了吗?

  师:我们就把这些米四舍五入到亿位,看成1亿粒。

  二、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1、猜测1亿粒米有多少大臣要把1亿粒米带回家。可是1亿粒米到底有多少呢?

  (板书:1亿粒米有多少)

  学生猜想(可能的情况):一(几)包大米、可以堆满一(几)个教室、可以装一(几)卡车、1万千克……

  2、设计方案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1亿粒米究竟相当于多少?你们能证明自己的猜测吗?想一想,可以怎么证明呢?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引导:通常我们都用什么来表示大米的多少?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来计算一下1亿粒米的质量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的情况: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 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 ,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6、延伸: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重2吨(多媒体出示问题)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个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每天就能节约__________粒米,相当于_________吨。学生口答,师:每人每天只要节约一粒米,全国就能省下那么多米,我们以后可要爱惜粮食啊!

  7、小结方法:师:刚才我们研究1亿粒米有多重,谁能说说看我们是怎么研究的?学生说教师小结方法:

  三、合作探究、再次体会

  1、 刚才我们研究了一亿粒米,你们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

  2、 学生大胆想象,提出问题。可能的情况:1亿张纸的厚度、1亿个一元硬币的厚度、1亿个人的质量、1亿秒有多长……教师板书

  3、 学生活动:4人为一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任意确定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4、各组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1亿米有多长地球赤道的周长为千米,1亿米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半。如果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1亿米要连续行驶1429个小时左右,大约需要2个月。飞机每小时可以飞行800千米,1亿米大约要连续飞行125小时,只要5天多。

  宇宙飞船每小时可以飞行50000千米, 1亿米宇宙飞船仅需要2小时1亿张贺卡有多少浙江省总人口约5000万,如果平均每年每人消费2张贺卡,就需要1亿张贺卡,相当于砍伐25000棵大树!这些大树所占的森林面积相当于我们10个校园那么大呢! 身体里的“1亿”一个正常人平均每分钟心跳75下,1亿次心脏跳动是一个正常人大约926天(2年半左右)心脏跳动的次数。

  据统计,1个10岁左右的儿童皮肤表面大约有1亿个微生物,尤其以皮肤褶皱处及指尖上为多。一个成年人每毫升血液中平均有500万个红细胞,20毫升血液(约重20克)里就有1亿个红细胞。

  1、现在在你心目中1亿有多大?

  2、谁能给今天这堂课取个题目?(板书课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通过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出本节课的所思所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以恰当的评价。

  如学生回答:“知道如何估算”“通过学习知道了1亿是一个很大的数”等等都可以)教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像1亿这样的大数还有许许多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

  六、布置作业 三题中任选一题:

  (1)收集比1亿还大的数及相关资料。

  (2)收集比1亿还大的数,并设计出自己的方案,与同伴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案更能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个数有多大。

  (3)写一篇《1亿到底有多大》的数学小日记。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

  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范例研究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合作实验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于大数的感受。

  (1)创设情境,发展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以故事《锡塔应得多少麦粒》引入,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出麦粒由少到多的变化,直观反映出学生对数的认识由小到大的过程的变化。开放性问题“你能猜测一下1亿粒麦粒大约有多少吗?”则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学习活动。

  (2)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联系小学生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则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课件中,从身边的数据、长度资料、面积资料、时间资料、重量资料等五个方面,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样一些具体、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材料,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同时这些又是综合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教育的渗透。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3)小组合作,加强交流,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的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同一数学情境中,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有的学生则不得要领。这些表现都直接指向于个人的数学气质。议一议、做一做、写一写、评一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灵感产生于思维碰撞中”、动作交流、语言交流,合作分工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启发,共同进步。

  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 篇2

  数学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际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务的习惯。为此,要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尽可能做到方法要活,组织形式能动。

  本节课设计基于两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通过讨论和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直观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2、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

  1、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探究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通过量一量、数一数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渗透用局部解决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课件、纸、尺、计算器、电子表、实验记录表。

  1、教师板书,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应该怎样读?

  2、1亿是由( )个千万组成的、由( )个百万组成的。

  师:仅仅知道这些知识还是不够的,今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亿有多大。(揭题)

  (1)1亿张纸又叠起来大约有多厚?

  (2)数一亿纸,大约要用多久?

  (3)一亿粒大米大约有多重?

  (4)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地球赤道全长是米)

  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 篇3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亿的大小,培养数感。

  2、在探索中学习“猜想、实验、类推和对照”的方法,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格。

  重点:感知1亿的大小。

  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件、纸张、电子秤、大米、计算器、直尺。

  师: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大数的认识”,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大数,谁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的大数。

  (学生叙说收集到的有关大数的信息)

  师:恩,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老师也收集了几条,请看。

  在茫茫宇宙中,银河系约有2000多亿颗恒星,我们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至少可以看到10亿颗星。地球是宇宙中一个年轻的星球,她的年龄大约是46亿岁。在地球上,生活着近70亿人,而我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13多亿人。其中在校小学生约有1亿人,如果让这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指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发现这些信息有什么共同点了吗?

  生:这些信息都是用“亿”作单位。

  师:你找的真准,看来“亿”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那,1亿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熟悉的物品,如果有1亿个会有多高呢?多重呢?多长呢?(课件出示:1亿 _____有______?)

  生1:我想象1亿张纸摞起来有几百层楼高。

  师:纸,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你真会选素材!

  生:我觉得1亿本书摞起来可能会有一座山那么高吧!

  生3:我猜想1亿粒米有10千克重。

  生4:我猜想走1亿步有50千米那么远。

  生5:我猜1亿颗糖有1吨重。

  师:同学们从自己的想象中提出了这么多具体的好问题,非常好。那大家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接下来,我们怎么办?

  生:可以进行实验。

  师:好的,大家都想到亲手实验,用事实说话。

  (1)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2)1亿粒米有多重?

  (3)1亿步有多远?

  (1)选取一个你们组最想研究的问题。

  (2)小组内讨论研究方案和步骤。

  师:那组愿意来介绍自己的方案?

  生:我们组选择的问题是1亿张纸有多高?我们准备先测量100张纸有多高,然后推算出1亿张纸有多高。

  师:大家觉得他们组的方案怎么样?

  师:还有研究纸的吗?你们的方案跟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们准备先测量100张纸的高度,再推测出10000张纸的高度,这样慢慢推算到1亿张纸的高度。

  师:对他们两组的方案有疑问吗?

  生1:你们为什么想到先测量100张或1000张纸的高度呢?

  生2:因为1张纸太薄了,我们用直尺测不出来,而我们也不可能找来1亿张纸,所以选择1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比较合适。

  师:大家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

  师:真是有理有据,能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真棒!

  师:还有研究别的问题的吗?

  生:我们研究的是1亿粒米有多重?我们准备先测量100粒米有多重,因为1亿里面有一百万个100,所以用称出的结果直接乘以一百万就行了。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观察一下(指板书),你发现大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我发现大家都是先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测量的。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大家都是用推理的方法,有部分推算到整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这里大家想到测量的小数目分别是10、100、1000,为什么会想到这些数字呢?

  生:因为这些数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便于计算。

  师:看来我们选择的小数目,既要便于测量,也要便于推算。

  3、动手操作。实施方案。

  师:明确了方案,我们就可以做实验了。请同学们小组分工并完成活动记录单,最后推荐代表,准备汇报。

  4、交流评价,获得结论。

  师:现在请××组的代表上台汇报。

  生:大家好,下面由我代表我们组进行汇报。我们组研究的问题是1亿张纸有多高。我们组先测量出了100张纸的高度是1厘米。然后进行推算,1000张纸就是1分米;10000张纸就是1米;照这样推算下去,张纸就是1万米。我们的结论与感受是1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啊!

  师:好,刚才这组同学给我们分享了它们的研究成果。同学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觉得他们组的推算的很清楚,结果进行了转换,一目了然,就是说话声音小了点。

  师:你真善于学习,既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又能提出合理化建议,谢谢你!

  师:还有哪个组也是研究纸的?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生:我们组先测量的1000张纸是10厘米,最后的结论也是1亿张纸有10000米高。

  师:好的,让我们和身边的是我进行对照,一起来感受一下10000米到底有多高?你们看,这是我们学校旁边的儒苑佳园的楼房,同学们觉得他高吗?它的高度是90米,那么1亿张纸的高度相当于几栋这样的大楼叠加起来那么高?

  生:有100多个。

  师:再来看看,这是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高度约是8844米,1亿张纸摞起来竟然比珠穆朗玛峰还有高出1000多米。

  师:接下来,我们有请研究1亿粒米的小组,带来它们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组先测量100粒米有2.4克,1000粒米就有24克,10000粒米就有240克,这样推算下去粒米,就有2400千克。1亿粒米真重啊!

  师:通过他们组的汇报,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老师,我们组也是研究1亿粒米有多重,不过我们的结论是2000千克。

  师:你们现实测量的多少粒米?

  生:我们先测量的1000粒米是20克。

  师:为什么这两组都是研究1亿粒米有多重,可他们的结论不一样呢?

  生:因为米粒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在称的时候不一样。

  师:看来小数目的测量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

  师:如果1亿粒米是2000千克,把这1亿粒米,每50千克装一袋,这些大米可以装40袋。你们知道这些大米,老师要吃多久才能吃完吗?请看,如果我一天400克,那么大约要14年才能吃完1亿粒大米。看到这,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1亿粒米真多呀!

  师:确实,想一想我们国家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少浪费1粒米,那么会怎样?

  生:那会节约13亿粒米。

  师:这样节约的米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生:可以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师: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生:我们先测量出10步是500厘米,通过计算得出1亿步是50亿厘米。

  师:他们组完成的怎么样?

  生:他们组用列式计算的方法很简便,如果把单位进行转换姐更好了。

  师:通过对比,我们一起感受一下1亿步到底有多长?(课件出示)地球的赤道周长大约是40000千米,人走1亿步可以绕地球赤道1周多:如果一个人每天徒步行走20千米,那么走完这1亿步大约需要7年。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呀?

  生:1亿步真是太长了。

  师:确实,1步很短,而1亿步却很长。

  师:通过动手实验我们获得了结论,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我们的结论与之前的猜想相差这么远?

  生:因为我们认为纸很薄,摞起来不可能会有那么高。

  师:确实,我们没有想到这薄薄的纸、小小的米、短短的1步,当它们积少成多达到1亿时,竟然如此之高、如此之重、如此之远。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运用部分推算整体的方法,借助具体的事物纸、米、步真切的感受到了1亿有多大。

  1、丰富对1亿的认识。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1亿的信息,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每天早关灯1小时,全国是3亿人可节约1亿度电,可供40万户农村家庭使用1年。

  每人节约1滴水,1亿滴水月课汇成3333升水,能供1个人和6年。

  师:读了这些信息,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亿滴水真多啊!我们不能浪费水资源,因为人类课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很少的。

  师:是的,节约无小事,希望我们都能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刚才我们都是从宏观上认识1亿,下面我们走进微观世界,看看那里的1亿又是怎样的?

  1滴血里面约有1.6亿个红细胞。

  人的大脑中有120亿个神经细胞。

  师:你看,我们身上也可以找到很多关于亿的信息。

  说一说,通过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或者感受是什么?

  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 篇4

  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这个综合应用活动,分以下三个部分。

  1.猜想1亿有多大。

  提出问题“你能想像1亿有多大吗?”,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先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引出所要研究的课题。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1亿”这个数,理解了这个数的意义,但由于没有直观的感受,最初完全是凭借感觉随意猜测的。学生想到的事物可能很多,对同一事物的猜测结果,也将是大不相同的。教材利用这样一个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探究活动范例。

  教材呈现了一个小组进行探究活动的范例,提示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确定研究方案。学生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选择测量“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再思考如何进行测量,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分析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学生发现找1亿张纸直接进行测量是不现实的。进一步分析,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有的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确定了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

  接着,进行实验。呈现两个学生分别测量100张纸和1000张纸的高度的具体实验操作过程。学生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误差也是不同的`,基数越大,误差越小。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选择的基数不同,实验的精确度也会不同。

  最后,验证猜想。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算出1万张纸和1亿张纸的高度,验证猜想。但“1万米高”这个结果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通过与“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对照,让学生直观感受1万米有多高,进而想像1亿有多大。

  教材安排了一个各小组间互相交流实验方案的环节。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允许学生大胆猜想。在猜想1亿有多大的时候,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想。例如:1亿粒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等等。而且对同一种事物的猜想可能是不同的,争论可能会非常激烈。例如,有的学生可能认为1亿粒大米能装满1间房子,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大米粒那么小,一个大衣柜就装下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大胆的想像,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让学生充分的争论,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3.适时进行指导。在学生所猜想的事物当中,可能有一些超出了学生能够实验测量并进行推理的范围。但教师此时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索研究的方法。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选择容易找到,并容易测量的材料。在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对实验的精确度会有影响。

  4.提供相关知识。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有关“量的知识”有限,可能选择了非常感兴趣的素材,也有了研究的思路,却对所选择的素材不知道如何进行量化和推理。这时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学生补充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例如:学生想探究“1亿粒米能装满一间房子吗?”,这就需要有关“体积”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具体需要,告诉他们如何计算,但不用讲深讲透。

  5.提供帮助学生对照感受的素材。学生通过实验推算出了结果,但这个结果可能也是比较抽象的,很难想像得出来。教师应提供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素材,帮助学生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直观感受实验结果的大小,进而体会1亿有多大。

  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 篇5

  四年级上册第33页综合实践活动《1亿有多大》。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具体事物感受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信心,有机渗透节约、环保、国情教育等。

  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探讨研究的方法。

  ②: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

  ① 多媒体,10张纸和100张纸。

  ② 活动材料:大米、水、大豆、塑料袋等。

  活动工具:天平称、量杯、直尺、计算器等。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都有好朋友吗?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正在闹矛盾呢,我们一起去劝劝。

  播放录像:一个学生随意浪费纸张,好朋友正在劝说。

  师:他们因为什么发生争执?因为几张纸,值得吗?

  (:出示调查数据)

  师: 1亿是指多少呢?1亿究竟有多大?

  (板题:1亿有多大?)

  (二)、自主探究,活动体验。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一张一张的纸摞起来,1亿张会有多高呢?谁来猜一猜?

  师: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验证吗?

  2、共同研究方法。

  (1)、讨论方案:

  出示:研究主题:把1亿张纸摞起来会有多高?

  预设:从1亿张纸里先选出一部分纸,测量出高度,再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

  师继续提问:那这&qut;一部分&qut;应该取多少呢?

  师:为什么不选98、101这样的数?

  师拿出10张,问:这是10张纸,觉得怎么样?和你想的一样吗?

  小结:选纸时,为了方便计算和测量,应选取整百、整千的数量。

  (2)、测量推算:

  测量:师拿出100张白纸,谁来代表大家量一量。(经过测量100张白纸厚约1厘米。)

  推算:那接下来怎么办?怎样推算呢?在你的练习本上试试看。

  预设:方法一:推算

  师:如果我们现在的教学楼一层高约4米,1万米就相当于多少层楼那么高?

  出示:1亿张纸摞起来约相当于2500层楼高。

  (3)、小结研究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体验了1亿这个大数,还懂得了研究大数的方法。想想看,我们刚才是怎样研究的呢?

  共同总结:研究方法和步骤:

  ①先选择部分数量进行测量,要尽量选择整百、整千的数量,这样既容易测量也容易计算。

  (出示:1、选部分)

  ②推算出1亿的数量。

  (出示:2、推整体)

  ③通过与一些事物的比较得出结论。

  (出示:3、对比参照)

  师小结:像这样把难的数学问题通过这样的步骤一步步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来解决,就是我们数学上经常说到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

  3、小组活动。学生亲自体验。

  (1)、确定研究主题。

  师:掌握了方法,大家想不想也亲自动手来研究一亿的大小?课前,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材料,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研究什么?

  (2)、明确活动要求。

  师:确定了吗?在研究之前,先来看活动要求: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下结论时的参照物,大家在记录研究成果时可以作参考。

  (3)、小组活动。

  (4)、汇报交流:

  分小组汇报,教师现场填写实验数据表格。

  小结:看看大家通过刚才研究得出的结论!现在你想对1亿说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1亿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可是孩子们,我国的人口数可不仅仅只有1亿人。

  (三)、感悟体会,上升情感。

  出示: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张纸,5000张纸就可以少砍伐一棵树,13亿张纸就可以使26万棵树幸免于难,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连喝上一口干净的水都是一种奢望。

  师:看到这一幕幕,你觉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四)、课后作业。

  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 篇6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一)猜想1亿有多大

  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大数,看,这个数是多少?(课件出示:)对,是1亿,1亿大吗?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想。)

  师:从同学们的猜想中可以感觉出,大家都觉得1亿是个很大的数,确实是这样的。1亿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根学生运用自己对数的认识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想象1亿有多大,不同的想象会产生不同的猜想从而使学生对“1亿有多大”充满好奇心,产生去探索、研究的兴趣。】

  (一)确定研究课题

  1.师:(拿出一张打印纸)这是一张纸,它很薄,1亿张纸摞在一起呢?猜一猜有多高。

  2.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1亿张纸摞在一起到底有多厚?我们从1亿张纸有多厚研究起。

  (二)确定研究方案局部推算整体

  1.师: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

  2.师:真是个好方法,用部分推算出整体,那“一部分”应当取多少张纸呢?(10张、100张、1000张……)

  3.师:有没有想到362张、1510张的?为什么不选择这样的张数?(1亿不是362的整倍数,不好推算)

  4.师:再说说我们要怎样研究?(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算出1亿是100的几倍,就用几乘100张纸的厚度,求出的结果就是1亿张纸的高度。)

  (三)进行实验:测量、计算

  1.师:知道怎么做了吗?那大家就以小组为单位,取100张、5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厚度,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成A、B、C三组:

  A组: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B组:测量出5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C组:测量出10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张亿纸的高度。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四)建立1亿表象

  1.师:1亿张纸有多高?说说你们的研究成果。

  (1)A组: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

  (2)B组:500张纸大约厚5厘米

  (3)C组:1000张纸大约厚9厘米

  (4)师:为什么推算出的结果却不同?(测量的张数越多,误差就越小。)

  师:1亿张纸大约有1万米高,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师: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珠穆朗玛峰)它有多高?(8844米)与1亿张纸的高度比比,有什么感觉?(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师:我们站在1亿张纸上就能爬上珠穆朗玛峰了。

  3.小结:我们是怎么研究1亿张纸有多高的?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亿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自己设计方案,再次体会

  1.师:刚才我们研究了1亿张纸的高度,你们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1亿粒大米有多重?1亿颗黄豆有多重?1亿秒有多长时间……)

  2.师:每个小组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设计好研究方案(先测量多少?怎样推算?),然后开展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自主设计方案研究

  1.1亿粒大米有多重

  (1)100粒大米约重2克

  (2)师:如果一个人一天可以吃500克大米,1亿粒大米够一个人吃多长时间?(一年按365天计算)

  (3)师: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1天就可节省大约13亿粒大米,这些大米够一个人吃多长时间?

  (4)师: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就够一个人吃一辈子还多,你有什么想法?

  2.1亿秒有多长时间

  (2)师:1秒只是1眨眼的时间,1亿秒却有3年多,再说准确些大约是3年62天的时间,你有什么感想?

  师:是呀,1秒钟的时间很短,仅仅是一眨眼的工夫,它往往不被我们所重视,但1秒1秒地累加起来,我们就在这眨眼之间浪费了3年多的时光,这就是“光阴如箭,岁月如梭”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从不同的具体情境中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同时向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1亿有多大?

  1亿确实很大,但它再大,也是从1开始,积少成多。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 篇7

  1亿有多大是第一单元学习结束后的一节综合应用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我在本节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创设宽松空间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

  让学生感悟、体验,建立数感我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让学生猜想1亿有多大。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虽有些想法不合实际,但我并未扼制学生的想象,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使他们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一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我联系小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还注重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数1亿本本子的时间,学生想到可选测量数50本的时间,再推算数1亿本本子的时间;这样就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这样一些具体、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材料,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同时这些又是综合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教育的渗透。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积累了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加了学习成功的经历,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重研究方法的训练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以“1亿有多大?”为研究素材,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方法的训练上。“怎样才能知道1亿个物品有多大?”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这种思想,学生再遇到像“1亿粒米有多重”、“一亿枚硬币摞起来有多高”这样的问题,便可以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引导学生组织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本节课的主旨,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亿有多大。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活动小组的结合,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切实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

  四、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中不仅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注重让学生领悟教学思想方法。如一亿张纸的高度无法测量,学生想到可选测量一百张或一千张纸的高度,再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一亿本书铺开的面积难以测量,就以测量一本或十本书的面积,再推算一亿本书的面积,这样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有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积累了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加了学习成功的经历,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整节课,我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经历猜测、实验、推理等过程,自主实验、发现、探究完成研究活动,从而充分感知1亿这个数有多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我让学生,切实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如果再放手一点,让他按自己的方案研究那课应该更精彩,亮点也会更多的吧!

  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 篇8

  《一亿有多大》这节课的教学,我们是从测量硬币的高度开始的。一枚薄薄的、小小的硬币捏在我手里,藏匿在我指缝间是那么的不起眼。让孩子们将一亿枚硬币的高度跟国际大酒店一比高低,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课刚开始,孩子们便热情高涨。

  学生对1亿的猜想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多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 我并未扼制他们的想象,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他们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本节课的主旨,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亿有多大,那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活动小组的结合,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切实给学生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中,经历猜测、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自主完成研究活动,从而充分感知1亿这个数有多大,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1亿有多大》一课是大数认识这一单元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在本课中我非常关注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思想、方法,关注学生在交流中运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关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关注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数学思考……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以下三点:

  1、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的导入和1亿有多大的感悟中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硬币的高度,如小米的重量……帮助学生建立了数学和生活的关系,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和交流活动的空间。密切关注学生合作、交流、测量、概括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的空间。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讲完从一粒米到一亿粒米的重量计算后,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他们惊叹一亿粒米够一个人吃223年时,教育孩子们不能浪费粮食,感知农民劳动的艰辛。 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内在动机。

  当我们从1到一亿逐层推想,当我们在计算器的帮助下,得出一串串惊人的数据,孩子们惊讶地叫了,我知道,此刻,坐在教室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沉浸在数学研究的快乐中了。

【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相关文章:

}

  1亿有多大教学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内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哦!

  《1亿有多大?》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程序及设想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个一组成的。

  谁能说说,“”这个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特别的大)

  那么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实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叫刘恩的大臣,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又泛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知冲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当刘恩得知这一灾情后,他非常的着急,立刻用了最快的速度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皇帝看了刘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让他到灾区去救灾。刘恩到了灾区后,立刻展开救灾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终于让老百姓重建了家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刘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刘恩的画像,可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奖赏刘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会说他的闲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把刘恩找来,先是夸奖他救灾的功劳,然后对刘恩说:“民以食为天,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奖赏你每月奉禄多加粒大米吧。”皇帝刚说完,其他的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这哪是在奖赏刘恩啊,粒大米才有多少一点点。可是刘恩却是很高兴的谢了皇帝。你能知道刘恩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吗?

  你能猜想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吗?

  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的称出1亿大米到底有多重?

  师引导出设计方案: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

  方案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

  方案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通过刚才活动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大约有2500000克=2500千克=5000斤重,现在知道刘恩每月奉禄多加粒大米,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吧?

  而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那么全国一天下来大约能节省多少克大米啊?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

  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

  (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些练习本,和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的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刻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交流所用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书上的表格(可把90秒改成全班认同的秒数),请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反馈,指名读得数。

  (3)进一步探究。

  谈话: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提问: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下一亿的大小?

  (1)实际测量长度。

  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师生共同测量出长度。(取整米数)

  (2)列表进行推算。

  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

  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的测量数据列表格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3)从绕地球的圈数来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

  指名读出推算出的长度。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长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饶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计算器算一算。如果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8个数位,就要把米换成千米来算。

  指名说说计算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了?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2004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

  (可能的情况:1亿张纸的厚度、1亿个一元硬币的厚度、1亿个人的质量、1亿秒有多长……)

【1亿有多大教学课件】相关文章:

}

1、亿有多大-四年级写事作文350字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亿以内的读法和写法,但我最让感兴趣的还是亿这个计数单位。大家都说它大,它到底有多大呢?下面就让我给你做个试验吧。

我让妈妈拿来了计时器,我开始数起了小白兔一只、两只、三只……100只大概用了110秒,妈妈说:“下面的任务就交给你了。”于是,我假设以这样的速度数下去,那么数100只小白兔大概用了110秒,1000只小白兔就要用1100秒,数10000只小白兔就要用11000秒……数1亿只小白兔要用多少秒呢?我拿来计算器,数1亿只小白兔大约要用秒,那么数1亿只小白兔要用多少分钟?多少小时?多少天?多少年呢?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大概要用1833333分钟,也就30556个小时,1273天,换成年就是三年半,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啊!

通过做这个试验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只要你细心去观察,你就会得到很多收获。同学们现在你知道1亿有多大了吗?

2、一亿有多大-记叙文500字

一亿有多大呢?这个数字用汉字只有四个笔画,但意思却是一个很大的数。

前一个星期上数学课,老师让我们拿出计算器算一算:如果你爸爸一年工资一万,那么你爸爸要用多少年才能拿到一亿呢?

我马上拿起桌上的计算器,算了算,我被眼前的数字吓了一跳,要用一万年才能有这么多钱,一亿有多大呀!

下课,我想:一亿如果是那么大的数,那我走一亿步有多少米呢?于是,我把这个问题一直装在心里,准备回家来测一测。

终于,我盼到了放学,一听见下课铃,我就向门口走去,真想现在坐一艘火箭向家里出发。回到家,我快速找来长尺和记号笔,找妹妹来帮我测量,我很自然地向前走了十步,量出来大约是6米,“按照这样下去,100不就走了60米,1000不当然就走了600米……所以步就走了米。”我小声嘀咕道。

这个大数字可把我吓了一跳,按我们学校的跑道长250米来算,走米就要绕着跑道走240000圈,我平时绕跑道跑4圈,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那么要走240000圈,别说累了,恐怕我走一辈子也走不完吧!这真是人们说的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以前觉得这个数是那么不起眼,看来以后不能再乱说数字了。

通过这次的测量走一亿步有多少米,我真实得感受到一亿确实很大。但它再大,也是从一开始慢慢堆积起来的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少成多,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3、13亿滴水大约有多重?-议论文500字

今天在数学的课本中看见了一道题“生活中的数学题”。题目是:“我们国家大约13亿的人口,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1角钱,如果这样的话,我国全国就节约了约1300万元了。如果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大学大约要节约1万几千元钱了,那么这笔钱可以供给1805位失学没钱上学的小朋友,把这笔钱给那些人,那岂不是很好吗!”

看了上面的信息,我想啊:可真是人多力量大啊。突然我想起来了,人多力量大?不好的啊,因为我想了想:如果这大约13亿的人口,都浪费了1滴水,那么一共约浪费13亿滴水了,那么大家想一想13亿滴水大约有多重呢?

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在水龙头下面滴1000滴水,用称称了一下,1000滴水重200克,我又动笔算了一下,÷0000000(克)克=260吨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呀:如果按每人一个月用了一吨水计算的话,那么260吨水就足足可以用上2年了。我去问我爸爸:“1吨水能够发多少度的电?”爸爸说:“1吨水能发100度的电。”那也就是说260吨的水可以发26000度的电了。

哇!我一下子惊呆了,260吨水竟然可以发挥这么多的作用啊!所以我们现在要节约所有的水,不要浪费掉一滴滴的水了,我们要养成节约这个好习惯,不能再浪费了。

4、《1亿有多大》说课稿 |参考教案

 开始: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1亿有多大?》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程序及设想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p#分页标题#e#
  在黑板上写出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个一组成的。
  谁能说说,“”这个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特别的大)
  那么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实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叫刘恩的大臣,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又泛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知冲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当刘恩得知这一灾情后,他非常的着急,立刻用了最快的速度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皇帝看了刘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让他到灾区去救灾。刘恩到了灾区后,立刻展开救灾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终于让老百姓重建了家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刘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刘恩的画像,可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奖赏刘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会说他的闲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把刘恩找来,先是夸奖他救灾的功劳,然后对刘恩说:“民以食为天,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奖赏你每月奉禄多加粒大米吧。”皇帝刚说完,其他的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这哪是在奖赏刘恩啊,粒大米才有多少一点点。可是刘恩却是很高兴的谢了皇帝。你能知道刘恩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吗?
  你能猜想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吗?
  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的称出1亿大米到底有多重?
  师引导出设计方案: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
  方案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
  方案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通过刚才活动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大约有2500000克=2500千克=5000斤重,现在知道刘恩每月奉禄多加粒大米,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吧?
  而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那么全国一天下来大约能节省多少克大米啊?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p#分页标题#e#
  (学生计算)13×()÷400=81250(天)≈223(年)
  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
  (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些练习本,和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的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刻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交流所用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书上的表格(可把90秒改成全班认同的秒数),请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反馈,指名读得数。
  (3)进一步探究。
  谈话: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提问: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下一亿的大小?
  (1)实际测量长度。
  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师生共同测量出长度。(取整米数)
  (2)列表进行推算。
  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
  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的测量数据列表格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3)从绕地球的圈数来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
  指名读出推算出的长度。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长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饶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计算器算一算。如果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8个数位,就要把米换成千米来算。
  指名说说计算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了?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2004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p#分页标题#e#
  (可能的情况:1亿张纸的厚度、1亿个一元硬币的厚度、1亿个人的质量、1亿秒有多长……)
  你能把你想研究的有关1亿的问题,设计方案写出来吗?    

5、“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教案参考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6~107页。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前,先要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意思。

对于第(1)个问题,要帮助学生理解:求全国一天大约 能节省多少克粮食时,为什么要用2500000克去乘130因 为全国大约有13亿人,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13亿人就节 省13亿粒米;而1亿粒米重2500000克,13亿粒米重多少克就是1亿粒米重多少克的13倍,所以用 就可以了。 

对于第(2)个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共有两问:先求这些 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再求大约合多少年。对于第二问,由于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取近似值,保留整数或保留一位小数。

通过计算,不仅要让学生用1亿粒大米重2500000克 (即2500千克或者是2.5吨)的事实,在重量上感受“一亿有多大”,还要让学生通过计算,体会到节约粮食的重要 性,从而能自觉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4.说一说。  通过以上实践活动,最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谈一谈“一亿有多大”,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切体验。 

6、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十课时:“一亿有多大”活动设计

课题“一亿有多大”活动设计课型新授

知识与技能: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的形成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你们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猜想一下,这节课上一节实践课:“一亿有多大”活动设计(板书课题)

阶段一:确立问题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一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

学生叙说所要研究的课题

学生研究一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分别测量100张纸和1000张纸的高度。

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的环节

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A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验证猜想。推出一万张纸和一亿张纸的高度。

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感受,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习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00000000粒大米重多少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